《人际关系心理学》 教学大纲 王林
人际关系心理学上课提纲(2017-2018(一))
专题一人际关系概述一、什么是人际关系(一)人际关系的概念:是人们在相互往来的过程中形成的心理关系认知成分(二)人际关系的成分情感成分(主要成分)行为成分二、人际关系的作用1.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满足个体的心理需要,消除孤独感2.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个性发展和完善的重要条件3.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个体身心健康的重要保证4.人际交往是个体成长成才的重要保证(1)人际交往是交流信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
(2)人际交往是个体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的重要手段。
三、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一)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1.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注意阶段接触阶段融合阶段注意阶段➢这个阶段是人际关系形成的初始阶段。
➢这个阶段只有表层的自我表露,还没有相互的情感卷入。
➢未形成有效的沟通和交往,只有在价值观念等方面具有共识时,才可能成为进一步交往的对象。
接触阶段➢在这个阶段双方开始有初步的接触沟通,有一定的感情卷入,自我暴露的深度和广度有所增加,但还不会私密性的领域,交往模式为“相敬如宾”。
➢通常我们所交往的对象多数保持在这一阶段。
融合阶段➢在这个阶段,情感色彩越来越浓厚,有中度或深度的情感卷入。
双方开始确立相互信任感和安全感,关系较为密切。
双方感到充实、愉快,无话不说,建立深厚的友谊。
➢如果在这个时期关系破裂,将会出现焦虑、痛苦等负面情绪。
➢刎颈之交、唇齿相依、一日不见,如三秋兮2. 人际关系深度的标志——自我暴露的水平所谓自我暴露,就是我们常说的“敞开心扉”,是一个人主动提出自己的情感、思想、经验与他人分享。
是一种人们自愿地、有意地把自己的真实情况暴露给别人的行动,它所透露的情况是他人不可能从其他途径获得的。
自我暴露的程度,由浅到深,大致可分为4个水平最表面水平:情感兴趣爱好方面第二层次:态度和观点第三层次:自我的人际关系与自我概念状况自我最深层次:隐私方面为什么有的人不愿意自我暴露:一是担心遇到别人的冷遇;二是担心受到别人的排斥;三是担心因此受到别人的控制;四是担心会被人出卖;五是性格的原因。
《人际关系心理学》自学大纲
《人际关系心理学》自学大纲第一部分课程性质和自学要求一、课程性质“人际关系心理学”是本专业的主要课程,是运用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来探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客观规律的心理学分支。
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它是从微观的、心理层面去研究的两人交往中所形成的关系,为社会科学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作为一门应用科学,它是基础理论研究和社会生活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的边缘学科。
在自学过程中,考生应注意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掌握,还应掌握一些促进人际关系建立和发展的方法和技巧。
二、学习本课程的基本要求1、完整、准确地掌握本课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主要内容。
2、系统掌握本学科的结构,充分了解本教材各节之间的联系。
3、能灵活运用所学的概念理论分析一般的人际关系心理现象,正确处理和改善人际关系。
三、本课程指定教材的参考用书指定教材:《人际关系心理学》,郑全全、俞国良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
参考用书:《社会心理学》,时蓉华著,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5月第1版。
《人际交往心理学》,高玉祥等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第二部分课程考试内容和具体要求第一章绪论一、自学要求1、能正确陈述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任务和发展过程。
2、能解释下列术语: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心理学、社会关系。
3、理解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区别和联系。
4、理解人际关系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关系。
5、根据儿童和青少年的特点,了解人际关系形成和发展过程。
二、考核知识点1、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对象。
2、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心理学、社会关系的概念。
3、人际关系心理学研究的任务:理论任务和实践任务。
后者包括处理、调整、改善、发展人际关系。
4、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的区别和联系。
5、良好人际关系建立的三个阶段:注意、接触和融合。
6、人际关系恶化的三个过程:冷漠、疏远、终止。
第二章人际关系的研究、理论和方法一、自学要求1、理解和表述莱维特和戴维斯的人际关系行为模式。
人际关系心理学第一章
人际关系心理学第一章一、导论人际关系心理学是研究人际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的心理科学。
作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人际关系对我们的心理健康、职业发展、生活质量以及社会适应等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人际关系的定义与类型1、人际关系的定义: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彼此认知、情感互动和行为影响的过程。
2、人际关系的类型:根据交往的深度和目的,人际关系可分为亲密关系、友谊关系、职场关系等。
三、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内容1、人际认知:研究如何理解他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以及如何影响自己的认知和行为。
2、人际情感:研究如何在交往中产生、发展和变化的情感,以及情感如何影响人际行为。
3、人际行为:研究如何在交往中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行为,以及行为如何影响人际认知和情感。
四、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实验法:通过控制实验条件,观察和分析人际关系的变化和影响。
2、观察法:通过观察自然情境中的人际互动,收集和分析数据。
3、调查法: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收集和分析被试者的态度和行为。
五、人际关系心理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1、心理咨询:帮助个体解决人际问题,提高人际关系的认知和行为能力。
2、人力资源管理:帮助组织了解员工的人际关系特点,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组织承诺。
3、社会关系:研究社会群体的人际关系特点,提高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六、结论人际关系心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心理科学,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人际关系及其影响因素,还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将越来越突出,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和应用也将越来越广泛。
人格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人类行为和思维的基本模式,以及这些模式如何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互动。
在人格心理学中,第一章通常会介绍这门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历史背景。
人格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个体差异和人类行为基本模式的学科。
它主要个体在不同情境下的行为和思维模式,以及这些模式如何影响个体的生活和发展。
人际关系心理学教案(第5章)
贵州医科大学教案
2018年10月23日授课年级应用心理学专业2017级班
课程名称人际关系心理学
教研室应用心理学教研室
教师徐鹏
室主任审核签字
教学内容:教材名称(版次)彭贤,李海清《人际关系心理学》,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3.04.
起止章节页码第五章,P69 – P76
讲授题目
第五章心理学概论
计划用学时2学时
教学要求:掌握内容
熟悉内容
了解内容
教学要点:重点
难点
疑点
教学进程:教学步骤、内容(详细内容见讲义)
35分钟45分钟第一节人际魅力形成规律第二节人际魅力提升技巧
10分钟小结:复习本章节掌握内容
教学方法:
课堂多媒体讲解式+提问式+讨论式+习题练习
参考资料: 1. 作者:赵广娜著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时间:2017年03月
2. 作者:(美)伯恩(Berne, E.)著,刘玎译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年02月
3.作者:何国松出版社: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0-01-01
作业:一、复习本次课所授内容
二、题目
课后习题:名词解释
贵州医科大学教案。
《人际关系与沟通》-教学大纲
《人际关系与沟通》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人际关系与沟通课程编码:课程性质:必修课课程学时:48学时,其中理论30学时,实训18学时适用专业:不限专业课程简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人际关系、人际沟通、职场人际关系和职场的平行、上行、下行、客户沟通等方面的知识与技巧,使学生能掌握一般人际关系、职场人际关系、自我认识、认识他人的基本理论,具备人际沟通与交流能力、职场沟通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性。
教学活动主要通过课堂教授、影像教学、案例分析、课题讨论、情景模拟、实训练习、演示等形式进行,注重学生对人际关系的认识、自我形象的提升和实际沟通技巧的运用能力的培养。
二、课程教学目标(一)总体目标通过组织学生学习人际关系和人际沟通的相关理论和实务,使学生了解人际关系的基本理论,人际沟通的基本原则,并掌握实用的沟通技巧,从而全面培养学生的沟通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性。
(二)具体目标1.能力目标(1)系统学习人际关系和人际沟通的基本理论知识,并用理论指导实践。
(2)通过提供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给学生感性认识,再结合实训让学生练习,通过影像教学、课题讨论等多种手段,提升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努力培养学生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以及知行合一的理念。
2.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人际关系的基本理论,人际沟通的基本原则并掌握实用的沟通技巧。
同时通过让学生进行大量基本沟通技能的练习,如:倾听、提问、反馈、肢体语言等,让他们能在一对一沟通以及与不同人际风格的上司、下属和客户沟通等情景下正确使用各种沟通技巧并取得良好效果。
3.素质目标(1)掌握人际关系和人际沟通的基本知识,包括理解人的一生离不开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需要人际沟通,掌握人际关系、人际沟通的含义及沟通的主要方式,了解沟通失败的原因以及高效沟通的原则。
拓展专业视野,引导学生不断学习新知识,乐于接收新观念、新事物,培养愿意与人合作的情感和能力。
人际关系心理学教案(第4章)
贵州医科大学教案
2020年10月28日授课年级应用心理学专业2020级班
课程名称人际关系心理学
教研室应用心理学教研室
教师徐鹏
室主任审核签字
教学内容:教材名称(版次)彭贤,李海清《人际关系心理学》,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9.11.
起止章节页码第四章,P52 – P68
讲授题目
第四章人际交往原则与艺术
计划用学时1学时
教学要求:掌握内容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熟悉内容如何尊重别人
了解内容情境控制原则
教学要点:重点人际交往原则;
人际交往艺术
难点自我价值保护原则
疑点
教学进程:教学步骤、内容(详细内容见讲义)
15分钟25分钟第一节人际交往原则第二节人际交往艺术
10分钟小结:复习本章节掌握内容
教学方法:
课堂多媒体讲解式+提问式+讨论式+习题练习
参考资料: 1. 作者:赵广娜著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时间:2017年03月
2. 作者:(美)伯恩(Berne, E.)著,刘玎译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年02月
3.作者:何国松出版社: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0-01-01
作业:一、复习本次课所授内容
二、题目
课后习题:名词解释
贵州医科大学教案。
【心理健康】人际交往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关键字】心理健康《大学生心理健康——人际交往心理学》课程教案朱秀蓉第一章人际交往心理学概括(2课时)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明确人际交往心理学研究对象和学习意义,掌握人际交往的特点和人际交往的结构,了解本门课程的学科性质和研究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人际交往的实质与结构,人际交往的社会心理基础。
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
第一节人际交往的内涵人际关系,心理距离,人际关系特点。
按人际关系的联结纽带来分: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趣缘关系,按人际关系所属的群体来分:正式群体中的人际关系、非正式群体中的人际关系。
人际认知、人际情感、人际行为。
有助于身心健康、信息传递、自我认识。
第二节人际交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第三节人际交往的内在动力【思考题】1、什么是人际交往?人际交往具有哪些特点?2、简述人际交往的结构。
3、人际交往具有哪些内在动力?考核要点:人际交往心理学概念。
辅助教学活动:结合教学内容的课外实践。
第二章人际沟通(6课时)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学生能够理解人际沟通的基本要素,了解人际沟通的类型和功能,准确掌握言语沟通和非言语沟通的类型及技巧,熟悉并能够解释沟通的心理反应。
教学重点和难点:沟通的含义及心理反应,言语沟通和非言语沟通的类型,如何改进言语沟通和非言语沟通的效果。
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辅以团体活动。
第一节人际沟通概括沟通、人际沟通。
私人性、亲切感、能动性、范围小。
正式沟通、非正式沟通、直接沟通、间接沟通、语言沟通、非语言沟通第二节言语沟通第三节非言语沟通第四节人际沟通的具体技能面谈、面谈的准备、面谈的技巧。
【思考题】1、何谓沟通?人际沟通的基本要素是什么?2、什么是倾听?联系实际谈谈倾听具有哪些艺术?3、非言语沟通的类型有哪些?如何改进非言语沟通的效果?4、阐述沟通的心理反应。
考核要点:沟通的基本要素。
辅助教学活动:结合教学内容的课外实践、行为训练。
第三章人际认知(3课时)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正确陈述人际归因理论,了解影响人际认知的因素、人际归因原则,理解人际归因偏见,掌握人际认知的内容。
人际关系心理学教学大纲
《人际交往心理学》教学大纲学时:51学时学分:3学分理论学时:45学时实验或讨论学时:6学时适用专业:心理学专业大纲执笔人:方双虎大纲审定人:心理学系集体审定一、说明(一)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人际交往心理学是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的客观事实和规范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知识探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客观规律的心理学分支学科。
从课程性质上,人际交往心理学是一门正在形成的社会心理学分支或应用心理学分支学科。
其学科框架由人际关系理论和人际关系实践两部分组成。
人际交往心理学的任务包括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
其理论任务就是要全面揭示与阐明人际关系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机制,分析人际关系的理论基础,弄清楚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的交互作用的方式,以及人在人际关系体系中的运作,探讨人际态度、社会知觉、自我知觉、心理控制、人际影响、人际吸引、人际冲突和群体行为等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建立人际交往心理学所独有的概念、术语、范畴体系,为进一步完善人际交往心理学的科学理论体系提供依据,为丰富和发展心理学理论和方法积累素材。
其实践任务是将人际交往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应用于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为社会现实生活服务,为目前的改期开放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同时还要纠正现实社会中某些畸形的人际关系,减少和堵截人际冲突、人际内耗,进而增强群体内聚力,用科学的人际交往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处理、调整和改善不良的人际关系,建立和发展新型的社会主义人际关系。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使学生通过对人际交往心理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学习,了解人际交往心理学的对象、任务、方法,明确人际交往心理学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要求学生联系社会现实问题,运用掌握的人际交往心理学的理论和知识,去分析和解决现实社会中的人际关系现象及问题,能在社会生活中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有效调整人际关系、不断改善人际关系和发展新型人际关系,并为进一步学习其他心理学课程及相关学科课程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
人际关系心理学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与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直接的心理关系。
它反映了个人或群体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它的发展变化决定于双方社会需要满足的程度。
2 人际关系包括以下几层含义:第一、人际关系主要注意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心理关系的亲密性、融洽性和协调性的程度;第二、人际关系是由一系列心理成分构成的;第三、人际关系是在彼此交往的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3 人际关系作为专用名词是在本世纪初由美国人事管理协会最先提出来的。
作为早期行为科学理论之一,也称人群关系论,1933年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梅奥创立。
4 人际关系心理学是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的客观事实和规范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知识探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客观规律的心理学分支。
5 米德提出了象征性交往理论,勒温提出了群体动力学、T组理论;考夫曼提出了社会互动理论;修茨提出了人际特质理论,马斯洛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费斯汀格提出了认知不协调理论,海德和凯利提出了归因理论,弗鲁姆提出了期望理论,亚当斯提出了公平理论。
6 人际关系心理实际上乃是人与人心理上的关系或心理上的距离,其主要表现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在这三个相互联系的心理成分中,情感因素是最重要的成分。
人们彼此在情感上的满足与不满足、好感与恶感就成了评价人际关系心理的主要标志。
7 就人际关系心理学产生的过程而言,一般经过一个双循环的过程。
即顺时针方向运动的内循环与逆时针方向运动的外循环有机组成的完整系统。
8内循环和外循环并不是相互分离的,有时两个过程交叉在一起共同发挥作用,但其终极目标是一致的。
9 社会学是从个体与群体的关系或从人们各自所处的阶级关系、群体关系中来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非个性的特点。
而人际关系心理学则是从个性角度,着重研究人与人在情绪基础上的心理关系。
10 社会关系是人们在共同的物质和精神活动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
人际关系心理学概要
本书架构
理论基础(第一~四章) 人际关系的基本概念、人际关系心 理学的学科性质、人际关系形成和 发展的过程、人际关系的理论流派、 态度转变及态度转变中的认知失调 理论。
本书架构
个人在人际关系中的运作
(第五章~第八章) 包括印象形成、人际知觉、自我知觉、自 我导向
个人与个人之间人际关系
(第九章~第十二章) 包括人际影响、利他行为、人际吸引、人 际合作与冲突。
一、人际关系心理学理论基础
1、概念(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心理学) 2、学科性质:综合性、边缘性学科 3、任务: 理论任务:理论体系和本土化 实践任务:处理、调整、改善、 发展、纠正
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人际关系
(三)人际吸引
1、人际吸引的概念 2、人际吸引的理论 强化理论、相互作用理论、得失理论 3、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情境因素、 个人特质因素、类似和互补 4、自我暴露的决定因素
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人际关系
(四)人际合作与冲突
1、社会交换理论的观点 2、研究合作与冲突的情景类型 社会两难情景、囚徒两难情景 3、合作的理论:权力理论 4、影响合作的因素:回报、对他人动 机的知觉、沟通、威胁、群体规模、个 人倾向性。
态度转变及认知失调理论
6、认知失调理论 (1)认知失调概述 认知之间的关系、认知失调程度和减 少失调的方法。 (2)认知失调理论的研究 五个实验研究的结论 (3)认知失调理论的应用
二、个人内部人际关过程的三个成分:行动者、知 觉者、交往情景。 3、印象形成的特点:一致性、评估性、 中心特质的作用、隐含的个性理论 4、印象形成的信息整合模式:累加模 式、平均模式、加权平均模式。
人际关系心理学教案(第1章)
贵州医科大学教案2020年9月2日授课年级应用心理学专业2020级班课程名称人际关系心理学教研室应用心理学教研室教师徐鹏室主任审核签字教学内容:教材名称(版次)彭贤,李海清《人际关系心理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19.11.起止章节页码第一章,P1 – P24讲授题目第1章:走进人际关系心理学计划用学时2学时教学要求:掌握内容什么是人际关系心理学熟悉内容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了解内容人际关系为人的需要教学要点:重点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的区分难点人际关系与个体成功疑点人际关系与个体成功教学进程:教学步骤、内容(详细内容见讲义)15分钟30分钟30分钟什么是人际关系心理学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为人的需要第三节人际关系为人的需要第四节人际关系与个体成功15分钟小结:复习本章节掌握内容教学方法:课堂多媒体讲解式+提问式+讨论式+习题练习参考资料: 1. 作者:赵广娜著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时间:2017年03月2. 作者:(美)伯恩(Berne, E.)著,刘玎译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年02月3.作者:何国松出版社: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0-01-01作业:一、复习本次课所授内容二、题目课后习题:名词解释贵州医科大学教案(三)需要的种类1. 按需要的起源分生理需要(自然需要)维持个体生存和种族延续,有机体对某种物质的匮乏引起社会需要人类的需要,如劳动、交往、成就、求知……2. 按需要指向的对象分物质需要占有某些物质产品而获得满足精神需要占有某些精神产品而获得满足3. 按需要的表现形式分间接需要概括的、抽象的需要,常以理想、志向等形式表现(成为专家的需要) 直接需要比较具体的需要(衣食住行)二、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人的需要满足的条件(一)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人的本能需要生存、繁衍都必须群体生活人是社会性动物。
人际关系心理大纲
《人际关系心理学》教学大纲第一部分课程性质、要求一、课程性质《人际关系心理学》课程是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高中起点三年制高职类专业的一门公共选修课程。
《人际关系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来探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客观规律的心理学分支。
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它是从微观的、心理层面去研究的两人交往中所形成的关系,为社会科学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作为一门应用科学,它是基础理论研究和社会生活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的边缘学科。
在学习过程中,应注意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掌握,还应掌握一些促进人际关系建立和发展的方法和技巧。
二、课程要求1、完整、准确地掌握本课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主要内容。
2、系统掌握本学科的结构,充分了解本教材各节之间的联系。
3、能灵活运用所学的概念理论分析一般的人际关系心理现象,正确处理和改善人际关系。
第二部分教学总体设计初步方案一、本课程教学内容的构成及教学时间的分配1.教学内容构成本课程根据人际关系的内在结构,从心理学的视角,详尽地阐析了人际认知、人际印象、人际吸引、人际冲突、人际沟通、人际交往等原理与技能,融学理性、应用性、文化性和文学性于一体。
2.教学时间的分配根据我校高中起点三年制高职类专科课程方案的规定,人际关系心理学课程在第一学年用一个学期完成授课任务,每周2学时,理论教学时数共计36学时。
扣除节假日及期末考核时间,本课程实际教学时数为34学时,其余为机动时间。
具体教学时数分配如下:二、教材1.文字教材文字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媒体和教与学的主要依据。
根据教育的基本规律和我校高职类专科学生的实际需要,本课程选用的文字教材资料翔实,说理透彻,个案典型,理论知识介绍深入浅出,心理案例分析发人深省。
文字教材由导课案例、课程的专业系统知识内容、小结内容、作业内容等组成,体例均衡,结构完整。
2.多媒体教材作为一门新设课程,要求所有授课教师进行电子备课,依据课程内容的特点进行多媒体一体化教学设计。
《人际关系心理学》复习提纲.doc
《人际关系心理学》复习提纲第一章绪论1、名词解释人际关系: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心理关系。
包括认知、情感、行为三种成分,情感是人际关系的基础。
*人际关系心理学:是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的客观事实和规范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知识探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客观规律的心理学分支。
其学科框架由人际关系理论和人际实践两部分组成。
2、“人际关系”一词最早是由美国人事管理协会提出来的,最早对人际关系更生实验研究的是美国心理学家梅奥。
3、人际关系与社会关系。
社会关系是人们在共同的物质和精神活动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
包括三个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层次。
即生产关系,是各种社会关系的基础;各种具体的社会关系,如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等;心理关系,要受生产关系的制约,并受其他社会关系影响。
人际关系与社会关系的关系。
两者之间的联系表现为人际关系作为角色间的一种社会关系,必然受生产关系的制约,还受其他社会关系的影响,应把人际关系置于社会关系中加以考察。
同时人际关系又是社会关系真正的实在现象。
其区别是社会关系与人际关系是两个不同级别的概念,具有不同的理论概括力。
社会关系强调现实关系的整体方面,非个性方面,而人际关系则更多地从个体、个性方面来表现现实方面。
人际关系的本质特征——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产物。
原因在于:一是任何一种人际关系是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产生的;二是人际关系际关系的根本性质是由该社会形态的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的;三人际关系的变化是由社会关系的变化所决定的;四是个人人际关系的复杂性也是由社会关系的复杂性决定的。
5、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意义。
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凝聚力。
有利于形成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
有利于提高人的素质和促进个体的发展。
6、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理论任务、实践任务:*理论任务:全面揭示与阐明人际关系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机制,分析人际关系的理论基础,弄清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的交互作用的方式,以及人在人际关系体系中的运作,探讨人际态度、社会知觉、自我知觉、心理控制、人际影响、人际吸引、人际冲突和群体行为等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建立人际关系心理学所独有的概念、述语、范畴体系,进一步完善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科学理论体系提供依据,为丰富和发展心理学理论和方法积累素材。
《人际关系心理学》 教学大纲 王林
《人际关系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适用范围:各专业适用学时:24学时)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学校公共选修课程,人际交往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来探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客观规律的心理学分支。
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它是从微观的、心理层面去研究的两人交往中所形成的关系,为社会科学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作为一门应用科学,它是基础理论研究和社会生活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的边缘学科。
二、教学任务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学科框架由人际关系理论和人际关系实践两部分组成。
人际关系理论是要全面揭示与阐明人际关系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机制,探讨人际态度、自我知觉、人际影响、人际吸引、人际沟通等对人际关系的影响,为进一步完善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科学理论体系提供依据,为丰富和发展心理学理论和方法积累素材。
人际关系实践是将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应用于人们的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改善现实社会中的不良人际关系,用科学的人际交往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建立和发展个人良好的社会支持。
三、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人际关系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机制,熟悉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理论基础;能对自己日常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和人际矛盾进行一定的分析、处理;掌握基本的人际交往技巧和原理,并能将其应用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之中,为以后相关课程的学习及未来的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希望达到以下主要目标:(1)让学生了解人际关系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机制;(2)让学生了解人际交往的价值及影响人际交往的因素;﹙3﹚让学生掌握人际交往的原则及友谊的建立与发展影响因素。
(4)能灵活运用所学的概念理论分析一般的人际关系心理现象,正确处理和改善人际关系。
四、教学时间安排五、本门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本课程与社会心理学、咨询心理学等课程有内容上的交叉,因此人际关系心理学是社会心理学的分支学科之一。
所以本课程内容以人际关系理论部分为主线,实践部分初步接触,待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去进一步加深理解和熟练运用。
人际关系心理学教案(第2章)
贵州医科大学教案2020年9月16日授课年级应用心理学专业2020级班课程名称人际关系心理学教研室应用心理学教研室教师徐鹏室主任审核签字教学内容:教材名称(版次)彭贤,李海清《人际关系心理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19.11.起止章节页码第二章,P25 – P34讲授题目第二章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发展计划用学时4学时教学要求:掌握内容人际关系的心态类型熟悉内容人际关系的发展阶段了解内容衡量人际关系深浅的标志教学要点:重点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人际关系建立的条件难点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理论基础疑点人际关系的瓦解教学进程:教学步骤、内容(详细内容见讲义)10分钟20分钟30分钟第一节人际关系的心态类型第二节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理论基础第三节人际关系的发展阶段第四节衡量人际关系深浅的标志30分钟第五节人际关系建立的条件第六节人际关系的瓦解10分钟小结:复习本章节掌握内容教学方法:课堂多媒体讲解式+提问式+讨论式+习题练习参考资料: 1. 作者:赵广娜著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时间:2017年03月2. 作者:(美)伯恩(Berne, E.)著,刘玎译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年02月3.作者:何国松出版社: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0-01-01作业:一、复习本次课所授内容二、题目课后习题:名词解释贵州医科大学教案第四节衡量人际关系深浅的标志自我暴露的程度是衡量人际关系深浅的标志。
通过了解别人在什么层次上对我们暴露自己,可以了解别人对自己的信任接纳程度。
自我暴露层次越深,说明自己对人际关系的卷入越深。
自我暴露的程度由浅到深,分为四个水平:1、情趣爱好方面:如饮食习惯、偏好嗜好等。
2、态度:对人的看法,对政府和时事的评价3、自我概念和个人的关系状况:如自卑情绪与家人关系等4、隐私方面:个体的性经验或者个体不为社会接受的想法和行为等。
第五节人际关系建立的条件(一)双方需要都得到满足或相对满足(二)其他条件1、一定的时空条件2、一定的人际交往技巧良好的第一印象;主动交往;移情;帮助别人;第六节人际关系的瓦解人际关系从融洽开始瓦解,到最终终结,经历五个阶段:第一阶段:分歧(双方不同点扩大,心理距离扩大,彼此接纳性下降;分歧不大,双方努力可以修补,若得不到解决,会进一步发生冲突)第二阶段:疏远(总的沟通量会有所下降,自发的沟通减少;表面上试图维持关系状态良好的印象,实际上出现裂痕;双方长时间都以疏远的方式交往,关系进一步恶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际关系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范围:各专业适用 学时:24学时 )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学校公共选修课程,人际交往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来探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客观规律的心理学分支。
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它是从微观的、心理层面去研究的两人交往中所形成的关系,为社会科学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作为一门应用科学,它是基础理论研究和社会生活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的边缘学科。
二、教学任务
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学科框架由人际关系理论和人际关系实践两部分组成。
人际关系理论是要全面揭示与阐明人际关系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机制,探讨人际态度、自我知觉、人际影响、人际吸引、人际沟通等对人际关系的影响,为进一步完善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科学理论体系提供依据,为丰富和发展心理学理论和方法积累素材。
人际关系实践是将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应用于人们的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改善现实社会中的不良人际关系,用科学的人际交往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建立和发展个人良好的社会支持。
三、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人际关系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机制,熟悉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理论基础;能对自己日常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和人际矛盾进行一定的分析、处理;掌握基本的人际交往技巧和原理,并能将其应用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之中,为以后相关课程的学习及未来的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希望达到以下主要目标:
(1)让学生了解人际关系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机制;
(2)让学生了解人际交往的价值及影响人际交往的因素;
﹙3﹚让学生掌握人际交往的原则及友谊的建立与发展影响因素。
(4)能灵活运用所学的概念理论分析一般的人际关系心理现象,正确处理和改善人际关系。
四、教学时间安排
序号教学内容
教学时数
1
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
培养
4
2
人际关系与心理学的概
念
2
3态度与转变3
4人际印象3
5自我知觉3
6人际吸引3
7人际沟通4
8人际沟通心理团训2
合计24
五、本门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与社会心理学、咨询心理学等课程有内容上的交叉,因此人际关系心理学是社会心理学的分支学科之一。
所以本课程内容以人际关系理论部分为主线,实践部分初步接触,待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去进一步
加深理解和熟练运用。
六、主要教学方法、要求及考核方式:
(1)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相关心理训练为辅。
(2)考核方法和要求
1)课程是考查课。
2)考试形式:开卷
3)成绩的计算方法:
①提问,到课率:30%
②试卷成绩: 70%
③总成绩:100分
课程综合成绩:平时成绩+试卷成绩
七、教学内容纲要
第一章 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一)基本目的与要求:
了解人际交往的概念,知道人际交往的方法和策略;知道如何提高自身人际交往的能力。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人际交往的技巧的了解;掌握形成良好人际关系的方法。
(三)教学主要内容
1、人际交往的互动体验
2、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
3、保持良好人际关系的途径
4、大学生人际关系常见的问题和调试
(四)思考讨论题
分组中,自己是如何加入一个陌生的团体中的。
(五)实践教学安排
在课堂中,按照当次课程内容,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小组任务。
(六)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实践,学生讨论。
第二章 人际关系与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一)基本目的与要求
掌握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正确认识心理学与人际关系心理学相关概念和区别;了解心理学的发展历史与主要代表观点;掌握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掌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了解大学生心理常见的心理问题;学会简单调适心理。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人际关系形成的过程体验;了解大学生心理常见的心理问题。
难点: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
(三)教学主要内容
1、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界定
2、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
3、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
4、人际关系与大学生心理健康
(四)思考讨论题
如何建立新的人际关系网络?
(五)实践教学安排
课堂分组,让学生通过现实人际互动,初步体验人际关系的形成。
(六)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讲授为主、课堂讨论、相关心理训练为辅。
第三章 态度与转变
(一)基本目的与要求
了解态度的概念,态度的形成与发展的基本理论 ,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明白态度如何影响人际交往的。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节理论枯燥,需列举案例,让学生明白态度是如何在生活中体现的。
(三)教学主要内容
1. 态度的概念
2. 态度的形成与发展
3.态度的转变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讲授为主、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相关心理训练为辅。
第四章 人际印象
(一)基本目的与要求
理解人际印象的概念,了解印象形成中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晕轮效应、社会刻板印象、自证预言等各种心理效应,掌握印象管理的作用。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印象形成的特点和模式
难点:印象形成中的效应和偏见
(三)教学主要内容
1. 印象形成概述
2. 印象形成的特点和模式
3. 印象形成中的效应和偏差
4. 印象管理
(四)思考与练习
举例说明自我实现预言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讲授为主、课堂讨论、案例分析。
第五章 自我知觉
(一)基本目的与要求
理解人际交往和人际沟通的概念,知道人际交往和人际沟通的重要性;掌握非言语沟通的各种技巧,懂得如何改善人际沟通。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对人的归因理论。
难点:归因理论的应用
(三)教学主要内容
1. 自我知觉理论和自我归因
2. 自我知觉中的偏差
3. 自我障碍和习得无助
4. 自我归因和应用
(四)思考讨论题
自我归因中的偏差对人际关系有何影响?
(五)实践教学安排
课堂讨论:自我知觉中的偏差
(六)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讲授为主、课堂讨论、案例分析。
第六章 人际吸引
(一)基本目的与要求
掌握各种人际吸引理论的基本观点及应用;了解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并能在调整自己人际关系和指导他人改善人际交往方面发挥作用。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
难点:人际吸引理论
(三)教学主要内容
1. 人际吸引理论
2. 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
3.人际吸引的其他现象
(四)思考讨论题
什么样的个人特质才有吸引力?
(五)实践教学安排
课堂讨论:人际吸引的其他现象
(六)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讲授为主、课堂讨论、案例分析。
第七章 人际沟通
(一)基本目的与要求
使学生初步了解人际沟通的方式,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能够避免错误的使用商务礼仪。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人际沟通中的肢体语言的意义。
难点: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三)教学主要内容
1. 非言语沟通
(1)有声音的非言语
(2)无声音的非言语
2. 言语沟通的技巧
(四)实践教学安排
心理团训:通过心理游戏,体验对于身体语言的传达与接收的感受力。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讲授为主、案例分析、心理团训相关为辅。
第八章 人际沟通心理团训
(一)基本目的与要求
通过团训的参与 ,让学生能够初步掌握自己的人际沟通模式,以及如何更好的展现自己的人际魅力。
了解和正确掌握,论文的写作格式以及要求。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参与度。
难点:感受度。
(三)教学主要内容
论文的写作格式与要求。
(四)实践教学安排
课堂讨论:我们运用了哪些相关理论,来支持我们参与到一个新的团体当中的。
试用相关理论说明社会对个人的影响。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课堂讨论、案例分析、讲授为主为辅。
三、教学参考书目
1、郑全全、俞国良著:《人际关系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2、彭贤主编:《人际关系心理学》,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3、宋玉萍主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4、刘勇:《团体游戏治疗》,高等教育出版社。
5.戴尔·卡耐基著:《人际关系学》,中国画报出版社。
编写人:
审核人:
时 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