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 读后感(王守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天人之兄而为一体矣。实与之为一体,而后弟之明德始明矣”。
就是说,如果每一个人都能依照这种方法明其“明德”,推广吾心良知,就能 形成人人相亲,各安其分、各勤其业的理想社会。这正如王阳明所描绘的:“天 下之人熙熙皞皞,皆相亲如一家之亲。其才质之下者,则安其农工商贾之分,各 勤其业,以相生相养,而无有乎希高慕外之心;其才能之异,若皋蘷稷契者,则 出而各效其能”。
三、读后感
1、什么是心?
王阳明依据陆九渊“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的观点,指出:“人者, 天地万物之心也;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心即天,言心则天地万物皆举之矣”。 也就是说:人、是天地万物的中心,心、不是一块血肉”,即非人体内的心脏,是“ 人之主宰”、“人之知觉”,是支配、控制、统率人的感官及运动器官的中枢,是人的 各种知觉的综合。“心”,是宇宙间万事万物的本体。所以、人的心就是天,只要人的 心明白了,天地万物就都可以解释了。
半点圣贤事,真正的百无一用是书生。所以,王阳明提出,要改变这种只讲
“知”而不讲“行”的毛病,其重大意义可见一斑。 在提倡“知行合一”的同时,王阳明创造了“心学”,提出人不一定非要 去追寻外面的圣人之道,其实每个人的内心都有“良知”,这个良知是善的、 纯洁的、高尚的,做道德的事才是每个人的本心;应该好好地去发现自己的 良知,让内心良知主宰自己。
心学箴言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讨,阐述修身用功的内涵,通过“格物、
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引导人们探 求真理,去恶扬善。
三、读后感
王学的核心是“知行合一”,基本内涵是知识不仅仅是在理论上有它的 意义,还一定要还愿到生活的实践当中才能够真正体现出它的价值。这一理 论学说的提出在当时无疑是一个具有相当冲击力的行为,因为中国的知识分 子一向有死读书且鄙夷实践的传统,结果是读了一辈子的圣贤书,却干不了
三、读后感
2、什么是理?
王阳明说:“夫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遗物理而求吾 心,吾心又何物耶?心之体,性也,性即理也。故有孝亲之心即有孝之理,无孝
亲之心即无孝之理矣;有忠君之心即有忠之理,无忠君之心即无忠之理矣。理岂
外于吾心耶?”“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天下之事虽 千变万化,而皆不出于此心之一理,然后知殊途而同归、百虑而一致。” 也就是说:世间万物的道理都在心中,心本来就是性情、性情就是道理,有忠 孝之心就有忠孝之理,无忠孝之心就没有忠孝之理。天下的事情无论多少,天下 的事情无论怎样变化,无非是一个道理,是事物本来的客观规律。人心只要归于 自然,所有的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格物致知 知行பைடு நூலகம்一
读王守仁著作《大学问》
XX专业XX级XX班
目 录
一、人物简介 二、《大学问》内容简述 三、读后感
一、人物简介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 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 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 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 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 佛家。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历任刑部 主事、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 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晚年官至南京兵部
现出你是否知行合了,才能将三纲五常等"明德"落实到日常生活之中。做不到"亲
民"所有的说教都会沦为滑舌利口的恶谈。有了亲民的境界,才会老我老以及人之 老,才能有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心态,这样才能"尽性"。"尽性"与"止于至善"不是 两张皮,而是一体化。而且既不能独善也不能空谈,必须在"亲民"的过程中"实修", 开放性的"修"。这才能找到"吾性自足"的正确门径。
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军功
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赠新建侯。谥文 成,故后人又称王文成公。 王守仁与孔子、孟子、朱熹并称为孔、孟、 朱、王。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
二、《大学问》内容简介
《大学问》是中国明代著名哲学家王守 仁的纲领性哲学著作,被其弟子们视为儒家 圣人之学的入门教科书。 《大学问》采用问答的形式,通过对 “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等问题的探
三、读后感
王守仁“心即理”之说,是其“知行合一”论的基础,它充分肯定了认识主体的 能动作用,相信自我的道德力量和自我成圣潜在能力,反对迷信外在权威,否 定用现成规范和书本教条来禁锢人的身心,而主张依靠自我的“心之本体”(良知) 来主宰和支配一切行为,在道德实践中努力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王守仁认为:"大学之道"的核心性难题和机会在"亲民"二字。别的都是主观性 的指标,能亲民与否才是区分真伪的实践性的标准。只有在亲民的过程中才能体
三、读后感
王守仁说:“明明德者,立其天地万物一体之体也;亲民者,达其天地万物一 体之用也。故明明德必在于亲民,而亲民乃所以明其明德也。” 这是一个由己及人的过程,亦即孟子所谓“推仁”以及于四海的过程。王阳明 对此有很详尽的解释:“亲吾之父以及人之父,以及天下之父,而后吾之仁实与 吾之父、人之父,与天下人之父而为一体矣。实与之为一体,而后孝之明德始明 矣,亲吾之兄以及人之兄、以及天下人之兄,而后吾之仁实与吾之兄、人之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