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的意义与意味——谈诗歌鉴赏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象征与隐喻
现代诗歌的意象与隐喻
现代诗歌的意象与隐喻现代诗歌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常常通过意象与隐喻来传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意象与隐喻是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默示、象征和隐喻的方式,将抽象的概念和情感转化为形象的符号,使诗歌更具艺术性和表现力。
意象是指通过直观的形象描绘来传达情感和意义。
诗歌的意象可以是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或其他感官上的体验。
意象可以是具体的物体、景色、声音,也可以是抽象的概念或情感。
通过形象化的描绘,作者可以使读者更加深入地感受到诗歌中所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举个例子,某首现代诗歌的第一段描述了一个黄昏的夏天,作者写道:“夕阳如烈焰,照亮了整个天空。
树影斑驳,鸟儿的歌声在耳旁回荡。
”通过描绘夕阳、树影和鸟儿的歌声,作者给读者带来了一个温暖的夏日黄昏的感觉。
这里的夕阳、树影和鸟儿的歌声就是意象的表现。
隐喻是指通过对两个或多个事物之间的比较和类比,来传达情感和意义。
隐喻是一种比喻的修辞手法,常常通过用一个物体或概念来代替另一个物体或概念,以此来传达作者的感受和思考。
例如,某首现代诗歌的开头是这样描述的:“心如碎裂的秋叶,凋零在寒风中,飘荡在回忆的海洋里。
”这里将心比喻为碎裂的秋叶,寒风和回忆则是对作者情感的象征。
通过这个隐喻,诗歌表达了作者内心的脆弱和对往事的回想。
意象和隐喻在现代诗歌中常常交织在一起,相互补充,增强了诗歌的表达力。
诗歌中的意象与隐喻常常具有多重的含义,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来解读其中的意义。
除了描绘自然景物和抒发情感外,现代诗歌中的意象与隐喻还常常与社会、生活和人性等主题相关。
作者通过意象与隐喻的表达,使得诗歌在表现个体情感的同时,也具备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和社会关怀。
总之,现代诗歌的意象与隐喻是作为一种文学表达手法,将抽象的概念和情感转化为形象的符号,使得诗歌更具艺术性和表现力。
通过意象与隐喻的运用,现代诗歌能够更好地传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同时也给读者带来丰富的感受和思考。
如何读懂古诗词中的隐喻和象征
如何读懂古诗词中的隐喻和象征古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中蕴含着丰富的隐喻和象征,读懂古诗词中的隐喻和象征对于理解古人的思想、感受诗人的情怀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古诗词隐喻和象征的基本概念入手,探讨如何读懂古诗词中的隐喻和象征。
一、古诗词隐喻的理解与运用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用具体的事物来暗示或代指抽象的概念或意义。
在古诗词中,隐喻常常被用来表达情感、抒发思想或描绘意象。
要读懂古诗词中的隐喻,首先需要理解隐喻的含义和运用方式。
1. 隐喻的含义隐喻表达的含义不同于字面意思,常通过比喻、借代、暗示等方式来传达深层次的意思。
例如《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句诗,明月光并非字面上的光亮,而是诗人寂寞的心情的象征。
通过把明月光与诗人内心的孤寂相联系,表达了诗人深情的内心世界。
2. 隐喻的运用方式隐喻可以通过比喻、对偶、修辞等手法来实现。
比喻是通过将两个或多个事物进行类比来进行隐喻。
对偶是指将两个相对的意象进行对比来进行隐喻。
修辞是用修辞手法来达到隐喻的目的,如夸张、反问等。
在读懂古诗词中的隐喻时,我们需要注意抓住隐喻所暗示的抽象概念或意义,理解作者的用意和表达方式。
通过仔细琢磨诗句中使用的比喻、对比、修辞等手法,我们可以逐步解读其中的隐喻含义,深入理解诗人的感悟与思考。
二、古诗词象征的解读与分析象征是一种符号化的手法,通过具体的事物或符号来代表或指称抽象的概念或意义。
古诗词中的象征常常用来描绘自然、表达情感或传递哲理。
要读懂古诗词中的象征,我们需要掌握象征手法的运用和象征符号的意义。
1. 象征手法的运用象征手法主要通过符号、比喻和隐喻来实现。
符号是一种具体的事物或形象,代表着抽象概念。
比喻是通过对拟人、拟物等手法进行象征的一种方式。
隐喻是通过引申、暗示、借代等手法来实现象征。
2. 象征符号的意义古诗词中的象征符号常常具有深入的文化内涵和特定的意义。
例如,鹅代表忠诚,梅花象征坚强,荷花代表纯洁等。
理解古代诗词中的隐喻与象征意义
理解古代诗词中的隐喻与象征意义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它以精炼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思想与情感。
在古代诗词中,隐喻与象征是常用的修辞手法,通过将某一事物或现象与另一事物或现象进行比喻、象征,丰富了作品的内涵,为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古代诗词中,隐喻是指将某一对象或现象用另一对象或现象暗示或比拟,以达到表达一种含义的目的。
隐喻的常见形式有拟人、拟物、拟声等。
例如唐代诗人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的“秋光寒烟冷画屏”,通过“寒烟冷画屏”这样的形象描写,将秋夜的寒凉与寂静与带给读者淡淡的忧伤和孤独感。
而象征则是将某种事物或现象作为代表,来表达特定的含义。
与隐喻不同,象征更加抽象和含蓄,需要读者根据诗中的线索进行推理和解读。
例如宋代诗人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的“双燕来时明月夜,一枝红艳露凝香”,诗中的“双燕”象征离散的情人,而“一枝红艳露凝香”则象征着美好而短暂的爱情。
通过这样的象征手法,诗人将自己的情感和意境融入诗歌中,使作品更加韵味深长。
诗词中的隐喻与象征意义不仅仅是添加意境和美感,更重要的是引导读者参与作品的解读,使读者能够从中获得更深层次的思考与启示。
例如明代文学家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将诸葛亮比作孔明,刘备则被称为玄德。
这种命名方式不仅仅是简单的称呼,更代表了他们个性和才能的象征。
诸葛亮以孔明相比,表明其聪明智慧;而刘备以玄德相称,则意味着他有着非凡的气质与人格魅力。
通过这样的隐喻和象征手法,罗贯中在作品中精准而深入地刻画了人物形象,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每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古代诗词中的隐喻与象征意义不仅仅只存在于文字之中,它们还与历史、文化以及作品所处的背景密切相关。
诗词的深远意义往往需要读者对历史和文学的了解与研究才能够领会到。
例如唐代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读者需要了解唐代文学对秋天的独特情结以及官宦寒士生活的背景才能够更好地理解诗中的隐喻意义。
论诗歌的主体意象:象征
论诗歌的主体意象:象征论诗歌的象征苗雨时象征不同于意象,它不是主客观结合的直接的单纯的形式,而是较为复杂、较为隐蔽的主客观的和谐一致。
它犹如站在生活与诗人之间的一株树。
映射生活,又超越生活;浸透主体意识,又外化主体意识。
象征,是外在世界进入诗歌的一个重要审美中介,一种独特而神奇的艺术手段。
例如,木斧的《春蛾》:永远充满了旺盛的精力在无穷无尽的岁月中吐着无穷无尽的丝后来,无忧无虑地睡了你老了吗?不!不过是休息一会一朝冲出网茧看,一只会飞的蚕!这首诗写的是诗人个人的全部遭遇和全部精神状态,他曾长期遭到厄运,但在“无穷无尽”的坎坷中,仍不泯对人民的深情,一旦获得解放,就急欲冲破生活的阻碍和自身的惰性而自由地奋飞。
但这一切在诗中不是直述的表现,也不是情感的直抒,而是把一切寄寓在春蛾的形象中。
写的是春蛾,又不仅仅是春蛾。
正象黑格尔所说:“象征一般是直接呈现于感性观照中的一种现成的外在事物,对这种外在事物并不直接就它本身来看,而是就它所暗示的一种较广较普遍的意义来看。
”(《美学》)可见,这里的“春蛾”是一种象征,它象征着诗人的经历和心态。
这种手法,由于它的间接性和暗示性,而极大在增强了美感效应,扩大了诗的思维空间。
显然,象征不同于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手法,不是再现和直抒,而有其独特的美学构成。
朱光潜先生说:“所谓象征就是以甲为乙的符号。
甲可以做乙的符号,大半起于类似联想。
象征的最大的用处,就是把具体事物来代替抽象的概念……象征的定义可以说是‘寓理于象’(《谈美》)。
”日本文艺理论家浜田正秀说,象征就是“用小事物暗示大事物”(《文艺学概论》)。
不难看出,象征包括两个因素,首先是意义,其次是意义的表现。
意义就是一种观念或对象,不管它的内容是什么,表现都是一种感性存在或一种形象。
但这种感性存在或形象,不是纯客观的,而往往是融汇了主观和客观的诗人创造的产物。
作为一种表现手法,诗人创造象征的具体形象,或用心理联觉手段暗示多种感情,或用拟人化手法移情于物,或用事物远距离拼接造成张力,或用微妙的对应来构造意念的整体,但无论如何,都是借有形寓无形,借有限表无限,借刹那见永恒。
诗歌的意义与意味——谈诗歌鉴赏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象征与隐喻
物 的征 兆 , 或 利 用 卦象 的组 合 而 察 知 自然 人 事 的 变 化 、 运 行 规律 。 对 后 世 影 响 比较 大 的 是 魏 晋 时 期 王 弼 《 周 易 略例 . 明象章》 中 的“ 触 类可 为 其 象 , 含义可为其征” 。 在 王弼看来 , 《 周易 》 之“ 象” 既是事物特征的抽象代表 , 又
是对“ 圣人之意 ” 的具体展现 . 其 符 号 的意 义 远 远 大 于
“ 一 代人 ” 心灵上的阴影: “ 眼睛 ” 是渴 求光 明 的 眼睛 . 象
征“ 一代人 ” 在 苦 苦 求索 中 的 期 盼 : 而 诗中的“ 我” 则 直 接象征 “ 一代 人” 。 由此可见 , 诗歌象征 的审美特性 . 实 际 上 就 是 意 象 所 蕴 含 的 内在 的美 学 特 性
露1 1 , 教 学 大 参 考 . 文 本 解 读
之妙 ” ( 清. 林 云铭 《 楚辞灯 》 ) 的奇特境界 。 从 此以后 , 南 国之 橘 便 蕴 含 了 志士 仁 人 “ 独 立不 迁 ” 的 爱 国 主 义 的 文
诗歌的意义与意味
— —
化 内涵 。 而 永 远 成 为 人 们 所歌 咏 和 效 法 的对 象 。 这 一 独 特 的贡 献 . 无疑 仅 属 于 屈 原 。 所 以 宋 代 词 人 刘 辰 翁 又 称 屈原 为 千 古 “ 咏物之祖” . 此 誉 中 肯
汉语 中 的“ 象” 最初 指 事物 的形 象或 外 在形 式 .
“ 征” 是 事 物 所 呈现 的征 兆 。 《 汉书 ・ 艺文志》 说 的“ 杂 占
“ 黑夜” “ 我” “ 黑色 的 眼睛 ” 等 感 性 形 象构 成 的 意 象组 合 .
诗词鉴赏解析古代诗词中的隐喻与象征
诗词鉴赏解析古代诗词中的隐喻与象征古代诗词是中国文化瑰宝中的一环,而其中的隐喻与象征更是使这些诗词具有深邃内涵的重要元素。
隐喻与象征是一种含蓄而哲理的表达方式,通过借用具象的意象来隐约抒发情感或表达思想,美学上也极具魅力。
首先,古代诗词中的隐喻常常与自然景观有着紧密联系。
古人以天地山川河流为依托,描绘人情世事,从而给予作品更深刻的寓意。
譬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就隐喻了人生中的无常。
白日依山尽,意味着人生在有限的时光中往往追求繁华富贵;而黄河入海流,抒发了众多功名之士一生奋斗最终都归于尘土的脆弱与渺小。
古代诗词中的象征则在于将具体的事物或形象转化为抽象的符号,用以表达更为普遍的哲理和哲学观点。
李白的《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一句,以明月光与霜化为床前的景象展开联想。
这一景象象征了中华文化中的“明月”与“霜”,其与人生孤独、幽寂的心理状态相互呼应。
另外,诗人杜牧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中运用了一连串的象征,如“断续寒蝉间碧树,冷霜凝细草,萤窗冻犬吠”等,将寒蝉、冷霜、冻犬等物象征了深秋以及人们心中的孤寂与冷漠。
除了自然景观,隐喻与象征还广泛应用于人物描写当中。
词人苏轼在《浣溪沙·端午》中运用了精细的隐喻手法,将飘摇不定的心情比作“云破月多情”,通过对云和月的隐喻,抒发了自己情感世界的动荡与纠结。
同样,杜甫的《春夜喜雨》中,通过“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来联想到人物的忧伤心情。
这种对雨水的人情化描写,隐喻了生命的沉重与境遇。
总而言之,古代诗词中的隐喻与象征经过千百年来的鉴赏和解析,已经成为了文化遗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们以独特的方式展示了古代文人的情感与思想,并点明了中国文化的独特智慧。
通过对古代诗词中的隐喻与象征的理解和解析,我们不仅可以品味其中的美学价值,更能够体味到深邃的人生哲理。
因此,在当代,我们依然应该努力学习和传承这些古代诗词中的隐喻与象征,使其永远闪耀着人类文化的光芒。
诗歌的象征和隐喻
诗歌的象征和隐喻诗歌是一种高度艺术化的文学形式,通过使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表达抽象的情感、思想和意象。
象征和隐喻是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赋予了诗歌更深层次的意义和美感。
本文将探讨诗歌中象征和隐喻的作用,以及它们在诗歌创作中的运用。
一、象征的表达方式象征是一种借由具体事物或符号来代表抽象意义的表达方式。
它通过隐喻和联想的方式,使读者能够超越文字本身,进入更深层次的理解。
诗人通过选择特定的象征物来传达他们想要表达的意义。
例如,春天常常被用来象征希望和新生,玫瑰花常常被用来象征爱情和美丽。
这些象征物被赋予了更广泛的意义,使读者能够在感官层面产生更深的共鸣。
二、隐喻的力量隐喻是指通过对两个不同事物之间的比较,来传达抽象意义的修辞手法。
隐喻的力量在于它能够使读者获得更直观、更生动的感受。
通过将一个事物或概念与另一个事物进行比较,诗人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使其更易于理解和体会。
例如,"爱情是一朵盛开的玫瑰,带给人们甜蜜的香气" 这句诗中的隐喻将爱情比喻为盛开的玫瑰,将人们对爱情的感受生动地展示了出来。
三、象征和隐喻的相互作用在诗歌创作中,象征和隐喻通常会相互结合,以达到更深层次的意义和表达效果。
通过运用象征和隐喻,诗人能够将复杂的情感和思想以简洁、精确的方式呈现给读者。
象征和隐喻的相互作用扩展了诗歌的表达能力,赋予了诗歌更多的意境和情感。
读者在品味诗歌时,也常常通过对象征和隐喻的理解,进一步感受诗歌所传达的情感和意义。
四、诗歌创作中的象征与隐喻在诗歌创作中,诗人通过选择特定的象征物和运用隐喻手法来表达他们所追求的主题和情感。
例如,在描述大自然时,诗人常常使用山水、花草等事物来象征美好和纯洁。
在表达人生哲理时,诗人常常使用世界、风云、星辰等宏大的意象,通过隐喻来表达对人生的思考以及对生活的感悟。
在创作中,诗人通过精心构思和运用象征与隐喻,使诗歌的意义更为深远和丰富。
通过选择不同的象征物和运用不同的隐喻,诗人创造出了独特而富有韵味的诗歌语言,使读者在阅读诗歌时能够体验到更多意义和情感。
诗歌鉴赏的知识点总结
诗歌鉴赏的知识点总结一、基本概念诗歌鉴赏是文学鉴赏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文学艺术理论和文学批评的基本内容之一。
它是一种审美活动,是带有主观情感色彩的美感活动。
诗歌鉴赏的核心是对诗歌作品进行细致入微的品评和解析,这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学理论知识,还需要具备丰富的生活阅历和敏锐的审美能力。
总的来说,诗歌鉴赏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诗歌形式和结构进行分析,包括韵律、节奏、押韵等方面的论述;二是对诗歌内容和意义进行解析,包括诗歌的主题、意象、象征、隐喻等方面的阐释。
二、诗歌鉴赏的方法1、审美方法诗歌鉴赏是一种审美活动,因此在进行诗歌鉴赏时,应该以审美的眼光和态度来对待诗歌作品。
审美方法是诗歌鉴赏的一种基本方法,它要求我们抛开功利心态,放下功利心态,用心灵去感受诗歌的美和艺术价值。
我们需要用敏感细腻的感觉去感受诗歌作品中的音乐性、意境和形式美,从而达到欣赏和品味诗歌作品的目的。
2、分析方法在诗歌鉴赏中,我们需要用分析方法对诗歌作品进行深入剖析。
这包括对诗歌形式和结构进行分析,包括韵律、节奏、押韵等方面的分析;还包括对诗歌内容和意义进行解析,包括主题、意象、象征、隐喻等方面的解读。
通过对诗歌作品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诗歌作品的艺术特色和意义内涵,从而提高鉴赏和品评的水平。
3、比较方法在诗歌鉴赏中,我们可以采用比较方法,通过比较不同诗歌作品的异同来发现它们的特色和价值。
比较方法有助于我们在品评诗歌作品时,尤其是在评比不同诗歌作品时,找出它们的优劣和特色,从而更科学地进行诗歌鉴赏和评价。
4、综合方法在进行诗歌鉴赏时,我们可以综合运用以上几种方法,通过审美、分析和比较等多方面的方法来对诗歌作品进行全面鉴赏。
这样可以使我们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诗歌作品的内涵和价值,从而提高我们的鉴赏和品评水平。
三、诗歌鉴赏的内容1、诗歌的表现手法在诗歌鉴赏中,我们需要对诗歌的表现手法进行深入理解。
这包括对诗歌的韵律、节奏、押韵、对仗和排比等修辞手法的理解,还包括对诗歌语言的美感、音乐性和形象性的欣赏。
古代诗歌意象隐喻象征含义和意境特点
古代诗歌意象隐喻象征含义和意境特点古代诗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中的意象隐喻和象征含义丰富多样,给人们带来了诗意和美的享受。
古代诗歌所表达的意境特点更是让人陶醉其中。
意象隐喻的含义和作用意象隐喻是指诗歌中通过形象和具体的事物来表达抽象的概念和情感。
通过意象隐喻,诗人能够以生动的方式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传递给读者,使诗歌更加富有感染力和生动性。
在古代诗歌中,意象隐喻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诗人通过借助自然景物、人物形象等具体的事物,来描绘自己对世界和生活的感受。
比如,李白的《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就通过明月和地上霜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在深夜思念家乡的情感。
象征的含义和作用象征是指用特定的形象代表某种抽象的概念、品质或意义。
古代诗歌中的象征常常通过借助具体的事物或符号来表达更深层的意义。
象征的使用使得诗歌更为抽象和富有想象力。
在古代诗歌中,常用的象征包括花、鸟、月、风等自然元素,以及闪电、钟声等具体的符号。
每个象征都有其特定的含义,比如李商隐的《锦瑟》中的“从来幽怨应无数,从今以后笑骂谁”中的“锦瑟”就象征了美好而短暂的生命。
意境特点的表现形式古代诗歌的意境是指诗歌所表达出的情绪、思想和情感所构建的艺术境界。
古代诗歌的意境特点多样,常常通过诗歌的音韵、节奏、形象等方面来表现。
古代诗歌的意境常常以抒情为主。
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生活的感悟,展现出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另外,古代诗歌的意境也常常具有宛转婉转的特点,通过细腻的语言和流畅的节奏,使诗歌表达更具美感。
同时,古代诗歌的意境还常常展现出深邃和含蓄的特点。
诗人通过意象隐喻和象征的运用,使诗歌具有多重解读的可能性,给读者留下了更多的想像空间。
古代诗歌的意象隐喻、象征含义和意境特点使得诗歌具有了丰富多样的魅力,让人们在享受诗歌带来的美的同时,也可以领略到深刻的思考和情感的表达。
浅谈诗歌的意象与意境
浅谈诗歌的意象与意境意象与意境是诗歌欣赏与评论中常遇到的两个术语,也是比较容易混淆的两个词汇,作为美学术语,意象与意境没有权威的标准解释。
常见的解释:意象是物象与情意的融和。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意象一般是对文字所描写的物象的感受和体会,意境是在意象所烘托的氛围中达到的一种境界,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意象与意境的创造不是由作者一个人来完成的,意象与意境需要作者与读者共同完成,作者营造出艺术氛围,读者感受这种艺术氛围,当二者融合在一起,就创造出了意象与意境,这比较符合中国的天人合一的理念,意象与意境是中国所特有的理解和概念。
诗人以文字将物象跃于纸上,对于物象的感受由读者来完成,形成意象,不同的读者所感受的意象可能不完全一样。
对于意境,可能要求更高一些,感受一首诗,有些读者可能达不到理想的境界,或者仅限于意象的感受上。
凡是诗一般都存在意象,否则就没有诗味,但不是所有的诗都能创造意境美。
意象美比较容易感受,而对于意境则不容易体悟,感受意境美对欣赏者的修养、生活经历、生活环境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要求。
李白的诗歌多意象美,而杜甫的诗歌多意境美,这也是李白的诗歌较受欢迎的一个因素。
作为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李白诗歌中的意象多为超越现实的,很少表现现实世界,他的诗歌多体现精神世界,读李白的诗会获得精神的极大自由,是对生命的超越。
李白的诗歌语言平实,天真自然,不饰雕琢,却又强烈地表现了作者的自我意识与奋发激昂的精神,诗人的形象作为一个精神形象几乎无处不在李白的诗中。
“太白纯以气象胜[1]”,李白的诗气势磅礴、意气风发,想象丰富、畅然神游,出人意表。
李白的注意力多落在奇峰险山,云海大川,想象超越天际,神鬼难及,感情恣意喷发,无意收敛,跌宕起伏,急转之下,一泻千里。
李白诗歌的意象奇丽雄浑又飘逸不群。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2]”,李白的诗歌就有这个特点,李白的诗歌中有时只是捕捉天地间的奇景,美丽的传说、神话等几个奇丽惊人的物象,烘托出一个无以言表的意象,景与情的奇妙融合,来展现天宇间的大美。
如何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隐喻
如何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隐喻诗歌是一种表达情感和抒发思想的艺术形式,其中的意象和隐喻在诗歌创作中扮演重要角色。
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隐喻,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诗人想要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本文将探讨如何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隐喻。
一、意象的分析意象是指通过诗歌中的形象和描述来传达情感和意义的符号化表达。
意象可以分为视觉意象、听觉意象、味觉意象、触觉意象、嗅觉意象等。
以下是分析诗歌意象的方法:1.辨认意象:仔细阅读诗歌,注意诗中使用的具体形象描写,尝试理解这些形象所代表的含义。
2.分类意象:将诗歌中出现的意象进行分类整理,例如将视觉意象分为自然景象、人物形象、物体形象等。
3.寻找重复意象:注意诗歌中是否出现了重复的意象,这些重复意象可能暗示着诗人要传达的主题或情感。
4.解读意象:根据诗歌中的意象,思考它们可能代表的含义和象征意义。
尝试从诗人的角度来理解这些意象所传递的情感和思想。
二、隐喻的分析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将一个事物或概念与另一个事物或概念进行比较,来传达深层次的含义。
以下是分析诗歌隐喻的方法:1.辨认隐喻:寻找诗歌中使用的比喻、暗喻、象征等隐喻手法,注意诗中的隐喻可能出现在修辞手法、比喻语句、意象等方面。
2.理解隐喻:尝试理解隐喻所传达的意义,思考诗人为什么使用这样的隐喻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3.比较隐喻:将诗中的隐喻与实际事物进行比较,思考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共同之处。
这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隐喻所传达的含义。
4.探索象征意义:有些隐喻也具有象征意义,通过解读隐喻所代表的事物,思考它们在诗歌中的象征意义。
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隐喻,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诗歌中的主题和情感。
意象和隐喻的使用可以使诗歌更具有表达力和感染力,同时也给读者留下了更多的解读空间。
因此,学会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隐喻,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还能提升我们对文学作品的欣赏水平。
你如何理解诗歌中的象征意义
你如何理解诗歌中的象征意义诗歌,作为一种高度凝练的艺术形式,常常运用象征手法来传达深刻的情感、思想和意义。
对于诗歌中的象征意义,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和解读。
象征,简单来说,就是用一种具体的形象或事物来代表某种抽象的概念、情感或思想。
在诗歌中,这种象征手法的运用使得诗人能够以更加含蓄、委婉而又富有韵味的方式表达内心的复杂感受。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诗歌中的象征往往具有普遍性和文化性。
有些象征在不同的文化和时代中都有着相似的含义。
比如,太阳常常象征着光明、希望和力量;月亮则通常代表着温柔、宁静和神秘。
这种普遍性的象征是基于人类共同的认知和情感体验。
当我们读到一首诗中提到“太阳从东方升起”,很容易就能联想到新的开始、蓬勃的生机。
然而,诗歌中的象征也可能具有诗人独特的个人色彩。
诗人会根据自己的经历、性格和创作背景赋予某些事物特殊的象征意义。
比如,海子在他的诗歌中多次提到“麦子”,对于他来说,“麦子”可能象征着他对故乡、对土地的深深眷恋,以及对朴素生活的向往。
这种个人化的象征需要我们去了解诗人的生平、创作风格,才能更好地领会其中的深意。
同时,诗歌中的象征意义还常常与诗歌的整体语境和氛围相关。
一个象征在不同的诗歌情境中可能会有不同的含义。
以“风”为例,在一首描写春天的诗中,“风”可能象征着温暖和生机;而在一首表达忧伤的诗里,“风”可能象征着无常和动荡。
所以,我们在理解象征意义时,不能孤立地看待某个象征,而要将其放在整首诗的语境中去体会。
此外,诗歌中的象征还能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当诗人运用象征时,并不是直接告诉读者他想要表达的意思,而是通过象征的事物引导读者自己去思考、去感受。
比如读到“黑暗中的灯塔”,我们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在困境中指引方向的希望之光。
这种联想和想象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也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获得了更多的参与感和审美体验。
为了更好地理解诗歌中的象征意义,我们还需要培养自己的敏感度和感悟能力。
多读不同诗人的作品,积累丰富的阅读经验,从而能够敏锐地捕捉到诗歌中那些隐藏在文字背后的象征符号。
真研丨新诗鉴赏的重要概念:象征
真研丨新诗鉴赏的重要概念:象征新诗鉴赏的重要概念:象征四川师范大学诗学研究所曹万生一新诗鉴赏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难点。
古诗有文字障碍,扫除文字障碍、把诗读懂就解决了一半教学任务,但是新诗用白话写作,似乎都懂,实际上理解的各种意思常与诗本意相去甚远。
新诗与古诗的不同在于技法的若干西化。
当下的新诗,如果不懂知性、张力、变形、反讽等,几乎难以进入诗的境界。
现代新诗要好一些,引进的技法大多数已为语文教师所理解,但具体到运用还有若干距离,更进一步完美地鉴赏距离就更远了。
因此,教师应该熟练掌握若干技法,懂得一些诗学概念,并且将其比较运用于经典篇目,在比较中自然能体会出不同篇章的不同韵味。
当然,这不仅是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
可见,懂得若干技法并熟练运用是新诗鉴赏及其教学的必经之路。
本文仅以其中的象征为题,重点厘清象征主义与象征的区别,并进行鉴赏实践,对这个难点的解决贡献一点意见。
新诗的象征是一个使用频繁但含义依使用者各自为之的概念,有必要对其做系统的梳理。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新诗的象征不是修辞学的象征。
新诗的象征有两重含义,狭义地讲,专指象征主义的诗;广义地讲,则指并非象征主义但使用了象征手法的诗。
中学课本所涉及的篇目,前者有戴望舒的《雨巷》,后者有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俄国浪漫主义诗人莱蒙托夫的《帆》和法国后象征主义大师兰波的《沉醉的船》,二者就是一般象征手法和象征主义的区别。
它们是“不相同的”,前者的“象征只是好些的表现的手法之一,是借用某种生活的现象去表现其他的生活的现象”,而后者的“象征是对于另一个‘永远的’世界的暗示。
那是他们的创作上的主要的方法”。
二先来看象征主义。
象征主义与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等概念是等同的,是一种价值观,即认为诗人所写的客体都是主体的象征,也就是通行认为的,象征主义即契合论。
诗人心中所想,即自然界客体所现,两者之间互相契合。
象征主义的这种契合,梁宗岱说得很明确:“象征之道也可以一以贯之,曰,‘契合’而已。
诗歌中意义、意思、意味的追寻
诗歌中意义、意思、意味的追寻语义学家认为意义有基本意义和附加意义,前者为理性意义,或称为概念意义,由于是对客观对象的概括反映,它清晰、稳定,不会发生岐义,而后者是多元的,开放的,是一种广义的意义,可以称之为意思或意味;诗歌的意义、意思和意味,还可以从语言学角度予以阐解。
语言学家索绪尔认为语言只是一种符号。
作为符号,它是声音、形状与概念的统一。
其声音、形状是书写与读音,称之为能指,而它后面所附着的概念则为所指,也就是它的意义。
能指与所指如同一枚钱币的两面,是不可分割的。
通常的情况是一个能指对应一个所指。
如“雁”,它读作“yàn”,书写形式则为“雁”,它的概念则是一种候鸟。
然而它出现在诗中就可能有多种含义。
在现实生活中,科学家、理论家看重的是意义,而艺术家、诗人看重的却是意思,虽然都共同使用了语言符号。
按苏珊·朗格的意见,语言符号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推论符号,它是由概念到判断、再到推理的完整的语义过程,它是明确的、固定的,也是继时性的。
而艺术符号与之相反,它不表现一个时间的过程,它是共时性的。
它的特点是基本要素离开了整体就没有独立的固定意义,这些要素都是在规定的条件下具有的特殊的含义。
所以她说:“所有其它符号的意义组成一个大的接合起来的符号,只有通过整个符号的意义,通过它们的整体结构中的关系才能理解它们的意义。
它的符号功能包含在一个同时性完整的表象之中。
这种语义可以称为‘表象符号’(即艺术符号)。
表象符号的这个特征,是区别于推论符号或者严格意义上的‘语言’的本质特质”。
她在《情感与形式》中对由表象符号构成的诗的基本幻象作了说明。
她认为诗的基本幻象是某种虚构的“经验”,语言在此已不再行使自己正常的交流功能,不再服务于事实的说明、意思的传达和概念的建立,而是充当一种材料进行经验的构造。
“诗人笔下的每一个词语,都要创造诗的基本幻象,都要吸引读者的注意力,都要展开现实的意象以便便其超出词语本身的情感而另具情感内容”。
诗歌的意义与意味--谈诗歌鉴赏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象征与隐喻
诗歌的意义与意味--谈诗歌鉴赏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象征与
隐喻
李小宁
【期刊名称】《中学语文(上旬·教学大参考)》
【年(卷),期】2014(000)002
【摘要】就意象本身而言,它在诗中总是置于前景,它所能指的角度是辐射状的,所指的意义总是难以确定的。
诗歌意象是“使一种语言变成间接的语言”(罗兰·巴尔特语)最好的媒介,而意象经营所形成的诗歌意境总是一个等待读者进入
的开放空间。
从这个角度看,置于前景的意象其外观特征就是象征,抑或隐喻。
【总页数】3页(P46-48)
【作者】李小宁
【作者单位】甘肃白银市第一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从语言到思想的暧昧*--诗歌鉴赏容易忽略的两个概念:含混与混沌 [J], 李小宁
2.机械设计教学中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 [J], 王元娥;路宗新
3."以我观物"的重要意义——谈诗歌鉴赏的两个概念:移情与寓意 [J], 李小宁
4.“以我观物”的重要意义——谈诗歌鉴赏的两个概念:移情与寓意 [J], 李小宁
5.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发病率与发生率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诗歌手法赏析难点讲解六:象征
诗歌手法赏析难点讲解六:象征诗歌手法赏析难点讲解六:象征一、什么是象征象征,指的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二、古诗中的象征运用示例在屈原的《离骚》中,他把才德和有作为的人比做“美人”:“恐美人之迟暮”。
他描写他“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的举动,又赞美古圣先王“杂申椒与菌桂兮,岂惟纫夫蕙茝”,这些芳草香木,都有象征意义:一是表明屈原追求的美好事物品格高洁,屈原佩戴它们,就是象征他的品德高尚;二是用以比喻贤臣。
这种“美人芳草”式的象征手法,对后世文学创作具有深远的影响。
又如李德裕的《登崖州城作》: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这两句描写青山环绕,层峦叠嶂,自己所处的郡城正在严密封锁,重重阻隔之中。
象征了自己被政敌迫害的境况,书写了思归不得的忧伤。
三、古诗中常见的表象征的意象1、冰雪,心志忠贞、品格高尚的象征。
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
2、月亮,成了离愁别绪,思乡之愁的象征物。
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3、柳树,惜别的象征。
如柳永《雨霖铃》,就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4、蝉,象征品行高洁。
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写照,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
《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由于蝉栖于高枝,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则其所喻之人品,自属于清高一型。
骆宾王《在狱咏蝉》:“无人信高洁。
”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 “我亦举家清”。
5、草木,长势繁盛反衬荒凉,在古诗中用于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十分繁华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了。
傻傻分不清楚 弄清容易混淆的IT概念
傻傻分不清楚弄清容易混淆的IT概念
Rany
【期刊名称】《微型计算机》
【年(卷),期】2010(000)034
【摘要】对于新手来说,在接收新知识的同时,可能也会混淆某些概念。
特别是
在IT领域。
新技术、新各词层出不穷,不仅菜鸟容易头晕,即使是非菜鸟级用户,也无法保证完全明白。
为此,我们特意挑选了一些常见且容易混淆的名词,希望通过本文让大家彻底弄明白。
【总页数】2页(P143-144)
【作者】Rany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228.4
【相关文献】
1.诗歌的意义与意味--谈诗歌鉴赏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象征与隐喻 [J], 李小宁
2.厘清生物教学中容易混淆的几对概念 [J], 陈英水
3.弄清分配问题中易混淆的五对概念 [J], 王增盛
4.浅谈中学(中职)物理教学中容易混淆的物理概念 [J], 黄秀强;陈汉炎
5.厘清法治教育专册中容易混淆的几对概念 [J], 葛伟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对诗歌的“意味
对诗歌的“意味
诗歌是一种以文字和语言表达情感、思想和意象的艺术形式。
它通过独特的表达方式和诗意的语言,传达着深层的意味。
以下是对诗歌的意味的几个观点:
1. 深情意蕴:诗歌通过抒发情感和表达内心体验,传达出作者对人生、爱情、自然等主题的深刻感悟和情感体验。
2. 隐喻象征:诗歌常常使用隐喻和象征的手法,通过物象和形象的选择、组合和变换,传递更为抽象和深刻的意味,拓展了语言和思维的边界。
3. 意象的共鸣:诗歌通过生动、形象的描绘和具体的感官细节,激发读者的联想和共鸣,使其能够从中感受到作者所要传递的意味和情感。
4. 文化与时代的意味:诗歌承载着文化和时代的烙印,它反映了特定社会背景下的思想、价值观和审美情趣,传达出特定文化和时代的意味和特点。
5. 个体与普遍的意味:诗歌既表达了个体的情感和思想,也触及了普遍的人类经验和共同的人性关怀,因此它具有深远的普世意义。
6. 语言和音韵的意味:诗歌通过其独特的韵律、押韵和节奏,传达出音韵的美感和语言的魅力,使诗歌的意味在声音与节奏中得到表达。
7. 反思与启迪:诗歌常常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反思,通过对生
活、自然、人类存在等问题的思考,启发读者对世界的理解和对自己内心的思考。
8. 艺术享受与审美意味:诗歌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能够带给读者审美的享受和情感的陶醉,使其从中获得审美和情感上的满足。
这些观点提供了对诗歌意味的多重解读和理解,诗歌的意味是多维度、多层次的,通过对诗歌的解读和体验,我们能够感知到其中所蕴含的丰富而深刻的意义。
谈诗歌鉴赏的基本概念:意象与意境
谈诗歌鉴赏的基本概念:意象与意境李小宁【期刊名称】《中学语文(上旬·教学大参考)》【年(卷),期】2018(000)004【总页数】3页(P57-59)【作者】李小宁【作者单位】甘肃白银市第一中学【正文语种】中文无论是古典诗,还是现代诗,只要去鉴赏,我们总会直接面临两个最基本的概念:意象与意境。
那么,什么是意象?诗人是怎样选择与描绘意象的?又是怎样通过对意象的加工与经营创造出情感弥散意境的?笔者试图通过自己诗歌创作与诗歌教学的经验,谈一点认识,以求共勉。
一、意象意象是一个合成词,融意于象而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即具体物象经由艺术家审美移情活动而创造出来的新异独特的艺术形象,是意与趣、心与物有机融合的结果。
诗歌意象只是艺术意象的一种,既是诗人审美创造与情感寄托的介质,又是诗人情感外化的一种特殊有效的表现形式。
在意象结构中,“象”是意象构成的原元素,是诗歌形象形成的最初的物质基础;“意”是意象构成的后元素,是诗歌形象形成和提升的意蕴基础。
“意”决定“象”,“象”反映“意”;“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是“意”的寄托物,是庄子所谓的“得鱼忘筌”的那个“筌”。
简言之,意象就是负载诗人情感的具体有意义的形象,情感是意象的核心。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老子》)是说在“恍惚”之中感知“物象”,此“物象”就是意象。
人之恍惚状态,往往是情动于衷而发之于外的必然结果,表现在诗歌创作上,正像柏拉图描述诗人灵感来临时所表现出的“陶醉”“迷狂”的精神状态。
这种状态往往混沌不堪,难以言表,若不借助于“象”,则难以表达得分明、生动、含蓄,有意味;正所谓“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周易·系辞》)。
风急天高,渚清沙白,落木萧萧,长江滚滚……自然界种种具象与多病登台,悲秋作客,苦恨霜鬓,新停浊酒……人事中种种事件相叠相映,交融互见,折射出人生的种种况味。
意象美学认为,意象作为艺术的深层结构,其运动有两个方向,即审美客体的主体化和审美主体的对象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的意义与意味——谈诗歌鉴赏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象征与隐喻-中学语文论文诗歌的意义与意味——谈诗歌鉴赏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象征与隐喻李小宁就意象本身而言,它在诗中总是置于前景,它所能指的角度是辐射状的,所指的意义总是难以确定的。
诗歌意象是“使一种语言变成间接的语言”(罗兰·巴尔特语)最好的媒介,而意象经营所形成的诗歌意境总是一个等待读者进入的开放空间。
从这个角度看,置于前景的意象其外观特征就是象征,抑或隐喻。
象征有“象”,必有“征”,是之谓象征。
象征是一个合成词,“象”与“征”最早是分开说的。
汉语中的“象”最初指事物的形象或外在形式,“征”是事物所呈现的征兆。
《汉书·艺文志》说的“杂占者,纪百事之象,候善恶之征”,是指占卜家通过观察事物的征兆,或利用卦象的组合而察知自然人事的变化、运行规律。
对后世影响比较大的是魏晋时期王弼《周易略例·明象章》中的“触类可为其象,含义可为其征”。
在王弼看来,《周易》之“象”既是事物特征的抽象代表,又是对“圣人之意”的具体展现,其符号的意义远远大于其本身的意义。
王弼的“象征”非常接近西方的象征(Symbol)概念,其理论与中国古典文论中的“兴寄”(“托物兴词”)、“滋味”(“味外之旨”)等概念有着相当密切的理论联系。
象征作为文学表现手法,滥觞于《诗经》中的“比”“兴”。
比兴之于楚辞,基本上发展为象征;所谓“香草美人”式的比兴,就是象征。
王逸在《楚辞章句·离骚经序》中曾说:“《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
”屈原《橘颂》就是通篇运用象征手法的古代名作。
诗人巧妙地抓住橘树的生态与习性的特征,运用类比联想,将它与人的精神、品格联系起来,给予热烈地讴歌。
托物言志,以物喻人,既沟通物我,又融会古今,由此创造出“看来两段中句句是颂橘,句句不是颂橘,但见(屈)原与橘分不得是一是二,彼此互映,有镜花水月之妙”(清·林云铭《楚辞灯》)的奇特境界。
从此以后,南国之橘便蕴含了志士仁人“独立不迁”的爱国主义的文化内涵,而永远成为人们所歌咏和效法的对象。
这一独特的贡献,无疑仅属于屈原,所以宋代词人刘辰翁又称屈原为千古“咏物之祖”,此誉中肯。
一般情况下,诗中的“象”与“征”从表面上看毫无联系,也无所指,但深层却有无穷的意蕴,诗的感染力也就在于此。
法国象征主义大师马拉美反复强调“诗只能暗示,如直呼其名,诗的享受便减去四分之三”。
是的,诗的魅力不体现在直观表达与如实描绘的方面,也不是在证明什么,它总是在暗示什么;象征性的加以启迪,是现代诗的一个重要特征。
象征手法与古典诗歌由此至彼、言此意彼的比兴手法极其相近,从根本意义上说,象征也是一种“比兴”。
“比”是求诗的形象化,“兴”是求诗的言外之意,所不同的是象征手法经常巧妙地隐去被用来“比兴”的事物,诗的主题也就呈现多义性,从而增强了诗的趣味性。
顾城诗《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这首诗是由“黑夜”“我”“黑色的眼睛”等感性形象构成的意象组合,它们既有其自身的客观意义,所代表的内在含义又都超越了这些词汇固有的客观意义,再加上标题的暗示,因而具有了强烈的象征性,即“黑夜”象征置于那“一代人”心灵上的阴影;“眼睛”是渴求光明的眼睛,象征“一代人”在苦苦求索中的期盼;而诗中的“我”则直接象征“一代人”。
由此可见,诗歌象征的审美特性,实际上就是意象所蕴含的内在的美学特性。
所谓象征手法,就是以具体事物去表现某种抽象意义或者不便表达的意义的一种文学手法。
换言之,象征就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意念、思想和情感的一种表现手法。
恰当地运用象征手法,可使某些比较抽象的精神品质,化为具体的、可以感知的形象,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简单地说,这种寓深刻思想内涵于平凡事物中的,好像是写“此”,实际上让人感受到是在写“彼”的方法,就叫做象征。
象征,是变平凡为深刻的催化剂,是一种深入浅出、寄意深远的构思方式。
如李小宁诗《花朵》:到处都是玻璃的反光最后一把椅子无法上场我到哪里去牧放我的女人我的猎枪到处都是“物质的闪光”(鲁迅语),我的“椅子”(尤奈斯库有荒诞剧《椅子》)不让上场。
没有蜜蜂,如何播种草原(狄金森诗意)?没有草原,如何放牧我的猎枪?猎枪饥饿,如何让我的女人表演?——所有这些意象,均以象征的伎俩告诉,抑或诘问,物欲横流中的人们,凭什么让自己脆弱的心灵度过劫难?又凭什么让自己疲惫的灵魂泅渡上岸?这些都是问题。
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并没有固定的联系,因为象征体的属性是多侧面的,在不同的场合,同一事物也可以有不同的象征意义。
在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中,雷电象征反动势力;而在郭沫若的话剧《屈原》中,雷电则象征正义的力量。
诗歌中的象征,就是用意象委婉含蓄地抒情或说理。
情,直接说出不好,太直,太白;诗忌直白。
日常之理可以直说,但诗中的理要有理趣,否则就没有诗趣了。
现代诗学所谓的象征区别于一般修辞意义上的象征,也区别于传统用来“比兴”的象征。
象征的标志就是使抽象的情感或意义在具体的形象上着床。
意象诗往往具有哲理美,因为象征手法能够加强诗的理性力量。
艾青的《诗论》认为象征“是真理的暗示和譬比”。
可见,意象是情思的音符,它们应和、对照、比拟,组成美的旋律和激情的和声。
你心中原有一片象征的森林(法国诗人波德莱尔曾说过,世界是一片“象征的森林”),那不是别的,那是世界的倒影,诗人的任务就是不断还原世界本来的意义。
“象征之道也可以一以贯之,曰,‘契合’而已”(梁宗岱《象征主义》),物我契合,就有了韵外之韵,味外之味,就有了诗的韵味之外的韵味。
隐喻隐喻就是将一个词从其本义转为一般不能换用但却相似的另一个词,强调其认同,即两者相似,但不是明喻。
比喻有明喻和暗喻之分,隐喻即暗喻。
本体与喻体之间的关系只是形象上的相似,也就是省略了喻词的比喻。
隐喻与象征最明显的区别就是象征之“征”往往是虚指的抽象的意义。
象与征的关系常常由某种心理定势或情感原型相联系,有某种公众认可和文化传承的意味。
如此说来,隐喻如果长期使用,且带上了某种固定的精神含义,得到普遍认同,也可以转化为象征。
隐喻反映的是不同现实现象之间的相似关系。
常见的相似关系有形状相似和结构相似两种类型,一般是以较具体的意义为基础来构建较抽象的意义,在不同的意义领域之间建立起相似关系。
诗歌的“隐喻就是用一种事物意味另一种事物”(钱宁《诗即隐喻》)。
隐喻区别于“以彼物比此物”之“比”,也区别于“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之“兴”,隐喻不是比兴。
隐喻实际是将两个看起来不相干的事物放在同一语境中进行渲染、烘托、暗示、比照、感应、融合、相生……从而产生出新的“意味”来的表现手法。
这又不同于强调理性“意味”的象征。
隐喻中的“意味”物是临时搭配的,不像象征之“象”与“征”那么对应得牢靠。
隐喻起源于观念、意义,或者说隐喻是观念、意义对美的意蕴的要求,也是美的意蕴对观念、意义的生成。
艺术中的隐喻总想跨越形而上的门槛,观望并拥抱栩栩如生的形而下的世界,回归朴素的自在。
所谓朴素,是指形而下世界的“在”,而不是观念与意义侵入之后的“在者”。
隐喻自己不能表达自己,因此,它需要借助文化的积淀,借助集体无意识来处理“我”与支离破碎的世界的关系,来表达自我,表现自己。
隐喻的表现手法与象征一样也是具有暗指性的,通过一个或多个非直接的比喻来使情思或感觉具体化;通过隐喻创造的意象世界,诗人的情感往往隐藏得更深,我们最先接触到的仅仅是意象的直观世界,而要进一步抵达其后的心灵世界,则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如李小宁诗《成语》:扺掌而谈,驷马追赶的寓言等待石烂的箭,一语中的的筌汗流浃背的鱼赤裸裸,上岸一可以贯穿,若干年以后取暖“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扺掌而谈”“海枯石烂”“一语中的”“得鱼忘筌”“汗流浃背”“一以贯之”,以及“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等,本身都是成语。
成语是什么?成语就是隐去了原生意义的符码组合。
诗也是符码组合,诗必须隐去约定俗成的公众的现实意义,还原个性,暗示心境。
隐去原生意义的成语往往被辞典或世俗观念所强行规范,诗隐去的意义常常会“移情”,成为丰富多彩的“答案”。
“隐喻的原理,也就是说的一种事物而暗指的又是另一种事物,并希望别人也从这种表达领悟到是指另一件事物的原理。
”(苏珊·朗格《艺术问题》)“一种事物”与“另一种事物”必须是异质的,且有某种程度的相似性,哪怕是最表层的、极浅显的相似性,只要能启发读者进行类比性联想,抑或创造性想象,从而“领悟”到意象背后所隐蔽了的意义。
必须指出的是,隐喻在某种程度上成就了现代诗,但隐喻的泛滥对中国现代文学造成的伤害不容忽视。
第一个伤害是,作者对客观事物的表达失去了必不可少的创造力。
第二个伤害是,读者只有了解了那一层意义之后,才有与文本进行对话的可能。
人们读不懂现代诗歌,完全是因为人们还没捅破诗歌所隐喻事物的那一层窗户纸,真正聆听到所谓的弦外之音。
隐喻的沼泽已让中国现代文学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拔。
从这一点上讲,我们应该对中国第三代诗人,如韩东、于坚、于小韦等深表敬意。
他们努力还原真正的汉语写作,用直指事物的语言表现事物,摒弃了华丽的词藻,停止了意义的升华,试图揩拭尽文化的油腻,而达到意义的澄明。
但是,他们在这个时候又不得不承担另外一种风险,因为人人都习惯了隐喻,人们总会要诘问这些浅白的词句背后究竟隐藏了什么深奥的意义。
笔者的看法是,隐喻作为一个使诗含蓄化的重要技巧,不能全盘否定。
诗毕竟是形象思维的产物,意义的表达要委婉曲隐,所谓的曲径通幽,是我们传统诗歌美学的精髓。
当然,也不能把完全摒弃了隐喻传统的所谓的“口语诗”之类的现代诗捧得过高,否则,就混淆了日常言语与诗意表达的界限,使“诗”成为个人“牢骚”的代名词。
[作者通联:甘肃白银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