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古诗两首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5《古诗两首:回乡偶书、赠汪伦
[简析] 李白游泾县桃花潭时,常在村民汪伦家作客。临走时, 汪伦来送行,于是李白写这首诗留别。诗中表达了李白对 汪伦这个普通村民的深情厚谊。 前两句叙事:“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李白将要乘舟离去,汪伦带着一群村民前来送行,他们手 挽着手,一边走,一边唱。“将欲”与“忽闻”相照应,写 诗人惊喜的情态。“将欲”,正是小舟待发之时;“忽闻” 明出于意料之外。也许汪伦昨晚已设家宴饯别,说明第二 天有事不能再送了。但现在他不仅来了,还带了一群村民 一起来送行,怎么不叫诗人激动万分!用什么语言来表达? 桃花潭就在附近,
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注 这首诗抒写了久别回乡的感怀。 释:诗人从小离开家乡,五十年后才
回来,虽然家乡口音没有改变, 但须发却已稀疏变白。晚辈们见 了都不认识,笑着问:“这位客 人是从哪里来的?”
鬓 毛 衰:
衰:
老年人须 发稀疏变 白。
明代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说:“伦, 一村人耳,何亲于白?既酿酒以候之,复临 行以祖(饯别)之,情固超俗矣。太白于景 切情真处,信手拈出,所以调绝千古。”这 一评论是恰当的。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衰败。
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 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 写了大量歌颂祖国山、揭露社会黑 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他的诗对后 人有深远的影响。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释]
1.汪伦:李白在桃花潭结识的朋友,性格非常豪 爽。这首诗就是赠给他的。
于是诗人信手拈来,用桃花潭的水深与汪伦 对自己的情深作对比。“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两句,清代沈德潜评价说: “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 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的 确,这两句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将两件不 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有了“深千尺”的 桃花潭水作参照物,就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 形,既形象生动,又耐人寻味。潭水已“深 千尺”了,那么汪伦的情谊有多深呢?
语文S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5古诗两首》教案教学设计(2)
语文(S)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教案-25 古诗两首语文(S)教学设计教课板材:语文(S)三年级上册文:25 古诗两首块:教学设计—教案设计思路:本课安排两首古诗。
《江雪》,即“江上雪景”,为唐代诗人柳宗元所作。
诗歌描绘了一幅广阔而空寂的雪景图,并勾画出“独钓寒江”的“蓑笠翁”形象,读后让人感动和回味。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刘长卿,写的是诗人在风雪之夜投宿到一户贫穷人家的情景。
寥寥几笔,诗人便把苍山暮色、茅屋贫寒、柴门犬吠、风雪夜归的情景有声有色地描绘出来,生动地反映出山村人民生活的贫苦,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诗歌作为抒写心灵的艺术,要靠心灵去体悟。
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朗读为主线,引导学生自己去读诗,去想象,去感受,去领悟,达到入境悟情。
教学目标:1. 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的画面,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 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2. 本课要求会认的字有:径、踪、孤、翁、暮、宿、柴、犬;要求会写的字有:径、踪、翁、钓、宿、柴、闻、犬、归。
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含义,想象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诗歌描绘的意境。
课前准备:1. 教学挂图、背景音乐。
教学过程设计说明第一课时(教学《江雪》)一、借助插图,导入新课(一)出示挂图(课文插图),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
(二)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两首古诗中的第一首——《江雪》,写的是唐朝诗人柳宗元雪天江边所见。
(三)简介诗人柳宗元。
(展示课件第三屏)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一)自读课文1. 自由轻声读课文,画出生字,借助课文注音和工具书,读准生字读音。
2. 多读几遍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3. 检查自读情况。
(二)了解诗意1. 自读诗句,借助课后注释和课文插图,从字面上初步理解诗歌的意思。
2. 启发和鼓励学生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解释字词的意思。
古诗两首《游园不值》-【经典教育教学资料】
A.敲 B.关住 C.罩住
一.《游园不值》的作者是_南宋_时期诗人_叶绍,翁 字嗣_宗_,号_靖_逸.
二.给划括号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应【怜】(A )A.yīng B.yìng
【 屐】齿( A)A.jī
B.jí
柴【扉】( A)A.fēi B.féi
以诗会友:
春眠不觉晓 好雨知时节 不知细叶谁裁出 日出江花红胜火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
5 古诗两首
游园不值
【宋】 叶绍翁
游园不值
读了这个题目,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值:逢、遇到。 诗题意思:想到花园里去游玩未遇 到主人,不能进园观赏。
游园不值
宋 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三.给划括号里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游园不【值】( A)
A.遇到 B.值得 C.没有遇到
2.小【扣】柴扉久不开( C)
A.罩住 B.关住 C.敲
《游园不值》是 代 所作。题目的意
思是:
。
诗的最后两句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作业1: 背诵古诗。
作业2:
读到“春色满园 关不住,一枝红杏出 墙来”,你的脑海里 出现了怎样的情景? 展开想象,写一段话。
前两句感到扫兴、遗憾;后两 句则有对蓬勃春意的赞美,心中 充满惊喜、快慰。
一.《游园不值》的作者是_南宋_时期诗人_叶绍,翁 字嗣_宗_,号_靖_逸. 二.给划括号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应】 怜( )A. yìng B. yīng 【 屐】齿( )A.jī B.jí 柴【扉】( )A.féi B.fēi 三.给划括号里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游园不【值】( )
语文S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5古诗两首》优秀教学课件
古诗两首
柳宗元——《江雪》
柳宗元(773~819),字子 厚,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 刺史,又称“柳柳州”。汉族, 祖籍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 想家,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 动,并称为“韩柳”。又与唐代的 韩愈、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 苏辙、王安石和曾巩, 并称 “唐宋八大家” 。
安史乱后中原一带荒凉凋敝的景象。
由“暮”到“夜”,由远及近,由 静而动,由无声至有声 旅人顶风冒雪投宿山村的情景 对风雪夜归人的同情
{ {
白描手法:落日、青山、茅屋、 柴门、狗叫、风雪、旅人
寓情于景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苍山远,
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
风雪//夜归人。
宿
s&
暮
江雪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分析诗歌前后两句所 描写的景色。
天气这么寒冷,老翁 为什么还要在江面上独自 垂钓?
独钓寒江 的蓑笠翁
{
不屈服
诗人于革新 失败后孤寂 落寞而仍不 畏缩的品格
j#ng
径
踪
z4ng
孤
g$
翁
径 踪 翁钓寒
记住生字好办法——音形u2n
宿 贫 柴 闻犬 归
古诗朗诵会 要求:①每人一首
②小组朗诵 ③全班朗诵
④鉴赏评比
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刘长卿 (709~约786),唐
代诗人,字文房,宣城(今属安徽) 人,郡望河间(今属河北)。以五
言律诗擅长,玄宗天宝进士。肃宗
至德间任监察御史、长洲县尉,贬
岭南南巴尉,后返,旅居江浙。代
【湘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古诗两首》ppt教学课件
品读感悟
春天,诗人独自悠闲地在江边散步, 看见百花盛开,黄莺在枝头鸣叫,蝴蝶 在花间飞舞,他的心情非常愉快。诗的 语言浅近平白,描写了一幅春天的美景 图画。
江畔:江边。 独步寻花:独自一人一边散步,一边 赏花。 蹊:小路。 时时:时常
留连:舍不得离开。
恰恰:这里形容声音和谐动听。
游园不值
(宋)叶绍翁
清明节——家人团聚祭祖,朋 友相邀踏青。 “行人”——诗人独自在外出 游。(寂寞、悲凉、思念亲人 和朋友) “雨纷纷”——天气差。 (使人更加愁闷)
欲 断 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恼
杏花村
(无限期盼) 语速要读的稍慢,语调 略上扬
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江畔独步寻花
liú
jiāo
yīng
qià
tái
留校
娇气
黄莺
恰当 青苔
留学
chái
娇艳
fēi
莺飞燕舞
xī jī
恰好 苍苔
火柴
柴门
心扉
柴扉
小蹊
木屐
江畔独步寻花
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杜甫(712-770),字子 美,唐代诗人。祖籍湖北 襄阳,后来迁居河南巩县, 自幼好学,很有政治抱负。 他的诗敢于大胆揭露社会 矛盾,批判统治者的罪恶, 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 反映了唐代由盛到衰的历 史,被称为“诗史”。
5
古诗两首
清
明
小组汇报有关杜牧的知识
1.齐读课文。 2.小组汇报生字
纷纷:纷纷扬 扬。 欲:更加。 借问:请问。
行人:在路上走的行人
断魂:神情凄迷,烦闷 不乐。
5 古诗两首
5.古诗两首昌乐育才双语学校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3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说课后练习3中带点词语和诗句的意思,想象并说出《游园不值》这首诗描绘的景象。
3.学习这两首古诗,感悟古诗选词炼句的精妙和丰富的内涵,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措施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领悟春的美好。
在教学中,借助多媒体课件,通过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从而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和对春天、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三、教学准备PPT课件四、课时安排2课时《古诗两首》预习学案一、预习目标:1.正确认读文中的生字词,能流利地读诗。
2.初步了解诗句的大意。
二、预习学案:(出示课件)(一)我会读组长检查小组成员古诗的流利朗读。
(二)我知道1.《游园不值》是(朝代)(谁)写的一首七言绝句。
诗中最能表现春天景色的是诗句是,。
2.《宿新市徐公店》的作者是唐代的著名诗人(谁),我还知道他写的描写夏天景色的诗是《》,其中运用对仗修辞方法的诗句是,。
(三)我拓展你还知道那些诗人写的关于“春天”的诗句,请写下来。
(四)我质疑在预习过程中,你还有不明白的问题吗?请写在下面。
《古诗两首》导学案一、教学目的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能说说课后练习3中带点词语和诗句的意思,想象并说出《游园不值》这首诗描绘的景象。
3.感悟古诗选词炼句的精妙和丰富的内涵,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二、学习古诗,小组合作探究(出示课件)1.小组合作交流,大体理解诗句的含义。
想一想这两首古诗分别写了春天的什么景色?2.读到“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你的脑海里出现了怎样的情景?3.诵读古诗。
三、作业布置1.组长检查古诗的诵读。
2.完成《语文配套练》中的练习题。
《古诗两首》课堂检测一、填空1.默写《游园不值》:诗中的意思为“爱惜”的词是。
诗中的最后两句描绘了这样一种美丽的景色:。
2.《宿新市徐公店》这首诗中,和点明此时是暮春季节;和两个动词写出了儿童的天真活泼。
5古诗两首《游园不值》
5 古诗两首(教案)完整版通用
5古诗两首1.会认、会写本课生字。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2.能借助工具书以及生活积累,理解诗中的词句,并根据需要搜集信息,扩大知识面。
3.在朗读中体会诗人的心境,能将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4.欣赏、积累古诗名句,体会诗句所包含的人生哲理。
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能发表对诗的独特见解。
领悟古诗的语言魅力,感悟诗中哲理。
2课时。
一、导入当我们写了精美的文章,想跟人分享习作的愉悦时,我们会把文章发表在报纸杂志、广播网络上。
在古代,印刷条件有限,大量诗歌不能刻印出来,于是把诗题在墙壁上就成了诗人“发表”作品的途径之一。
因为题壁简单易行,只要把作品写在墙壁上,天南海北的过往行人过而读之,就可以传播开来。
宋朝著名诗人苏轼游览庐山后,在庐山西林寺的墙壁上写下了一首诗。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欣赏这首诗吧![板书课题:题西林壁]二、资料简介1.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他在诗、文、画等方面都很有造诣,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代表人物。
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为“三苏”。
主要作品有《饮湖上初晴后雨》、《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2.背景简介。
这是苏轼在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古代由于印刷能力有限,大量诗歌不能印刻出来,于是题壁就成了诗人“发表”作品的途径之一。
一些名胜故意留出一块墙壁涂白,专供诗人们题诗发表。
三、朗读诗歌,整体感知1.自读诗句,要求读准读通,读出诗的节奏。
明确: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教师范读,让学生听清吟诗的节奏,初步感知诗人的心情。
3.学生试说诗句的意思,指出不理解的地方。
四、认知贯通,理解诗意1.教学“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1)请学生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学生思考讨论,教师指导,明确:横着看是连绵不断的山岭,站在侧面看就是高耸入云的山峰。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三、精读分析《春日》将诗的韵律读到位。
学生认识比喻句的生动形象。
根据图片体会诗句描绘的句子学生回答点评,如说花草,可问什么样的花草,让学生想诸如“姹紫嫣红”之类的形容词。
再齐读诗,心中想象着你看到的春天。
通过多种方式的诵读使学生在感悟中领会古诗意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所以,在教学本课时,我先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碧绿的垂柳和万紫千红的春景,把诗画有机结合,引导学生走进画中,融入诗中,去体会古诗的诗情画意,领悟诗人的情感,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自己的情感最丰富。
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
一个没有情感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情感的我”,陪伴孩子度过金色的童年!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或直观演示、或猜谜语、或进行质疑……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古诗两首》时,通过多种方式的诵读使学生在感悟中领会古诗意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所以,在教学本课时,我先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碧绿的垂柳和万紫千红的春景,把诗画有机结合,引导学生走进画中,融入诗中,去体会古诗的诗情画意,领悟诗人的情感,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师生的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也就是师生间的和谐。
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二)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
以前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交流”。
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三)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5 古诗两首
在这首诗中, 在这首诗中,作者看到 什么? 什么?
在稀稀落落的篱笆旁,有一 在稀稀落落的篱笆旁, 条小路伸向远方, 条小路伸向远方,路旁树上的花 已经凋落了,而新叶却刚刚长出, 已经凋落了,而新叶却刚刚长出, 还没有形成树阴。儿童们奔跑着, 还没有形成树阴。儿童们奔跑着, 追扑翩翩飞舞的黄色的蝴蝶, 追扑翩翩飞舞的黄色的蝴蝶,可 是黄色的蝴蝶飞到黄色的菜花丛 孩子们再也分不清、 中,孩子们再也分不清、找不到 它们了。 写了作者游园 不成,红杏出墙的动人情景。 不成,红杏出墙的动人情景。表 现了春天有压抑不了的生机, 现了春天有压抑不了的生机,流 露出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露出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这 首诗还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首诗还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切 美好的事物, 美好的事物,一切充满生命的新 鲜事物,任何外力都无法阻挡。 鲜事物,任何外力都无法阻挡。
以诗会友 春眠不觉晓 好雨知时节 迟日江山丽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色满园关不住 人间四月芳菲尽
草树知春不久归 儿童急走追黄蝶 不知细叶谁裁出
4.古诗两首 4.古诗两首
游园不值 宿新市徐公店
游园不值
读了这个题目,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读了这个题目,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值:逢、遇到。 遇到。 诗题意思:想到花园里去游玩未遇 诗题意思: 到主人,不能进园观赏。 到主人,不能进园观赏。
这是一首描写暮春农村景 色的诗歌。 色的诗歌。诗人用简洁的语言 生动地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 景象和天真可爱的儿童, 景象和天真可爱的儿童,歌颂 了祖国的大好山河。 了祖国的大好山河。
在这首诗中, 在这首诗中, 作者看到什么? 作者看到什么? 想到什么? 想到什么?
应该爱惜这里的景物,不要 应该爱惜这里的景物, 让木屐下面的齿踏坏了翠绿的苔 藓。我轻轻地敲着柴门,很长时 我轻轻地敲着柴门, 间也没有人来开门。满园的春色 间也没有人来开门。 是关也关不住的,一枝红杏已伸 是关也关不住的, 出墙外来了。 出墙外来了。
四年级上册第5课古诗两首
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 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 立场上,来观察分析事物。正所谓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背一背:
背古诗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
侧 , 各不同。 不识 真面目, 身在 。
测一测:
悟诗情
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 句诗启示人们: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 2、学了这首诗,我懂得了 看事物的角度不同,
欣赏了完了这首诗,同学们能不能 用诗中的一句话来赞美一下山西村 的景美呢?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还能不能用一句诗来赞美 山西村的人更美呢?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诗中哪句话揭示了深刻的道理?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对它的理解吗?
诗句的意思是: 山峦重重,水道弯弯,正怀疑无路可走。 突然发现柳荫深深,鲜花明艳,眼前又是一个山村。 这个村庄的风光更给了他深刻的启示: 经过坎坷曲折之后,往往会出现坦途。 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似以无望,忽而绝处逢生, 出现新的契机,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
当陆游行走在重重叠叠的山峦中,踏 过弯弯的水道后,心情如何?你是从 哪里看出来的?
3想意境,悟诗情
山峦重重,水道弯弯, 山重水复疑无路, 正怀疑无路可走。 突然发现柳荫深深,鲜花明艳, 柳暗花明又一村。 眼前又是一个山村。
当陆游面对突然出现柳树成荫,鲜花 簇簇时,心情又是怎样的呢?你是从 哪里看出来?
在山西村游玩。
理解词义
山西村:村庄名,在今浙江绍兴。 腊酒:这里指腊月酿的酒。古人有腊月 酿酒的风俗。 豚:猪。 疑:以为,怀疑。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不要笑话农家人的腊酒浑 浊不清,丰收年景款待客 人,菜肴足够丰盛。
5古诗两首 课堂重点笔记
5、古诗两首
一、四会生字
莫莫哭变幻莫测莫不欢喜易混字:冷漠寂寞
腊腊月腊梅腊肉易混字:猎人爱惜
浑浑然天成浑厚浑浊易混字:挥汗如雨光辉
疑疑问怀疑半信半疑易混字:凝视新颖
二、会认生字
豚河豚豚鼠
三、多音字
重要不堪重负
重
重逢山重水复
四、主旨理解
《题西林壁》作者抓住了庐山的姿态谈感受,赞美了庐山的雄奇壮观、千姿百态的景象,于写景之中寄寓一定的哲理。
《游山西村》生动地描绘了丰收之年里,农村喜悦欢腾的景象和风光习俗,展现了一幅田园生活的美好图画。
赞扬了农民淳朴、好客的品性,体现了诗人热爱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五、蕴含哲理
《题西林壁》蕴含着“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深刻哲理。
《游山西村》则由“柳暗花明”的自然景观入手,发出了“绝处逢生”的感叹。
六、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书名文学家、画家、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词派代表人物,与苏洵,苏辙并称“三苏”。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风格雄浑浩方,激情洋溢。
七、课外扩展
哲理诗欣赏观书有感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成语源头活水出处,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
语文S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5古诗两首》优秀教学课件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S)版一年级下册25 古诗两首之《登鹳雀楼》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作业练习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课文8个生字:“登、楼、依、尽、入、穷、千、层”;会写4个字:“入、千、河、黄”;(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3)读懂诗句的意思,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
2.过程与方法:(1)结合课件,理解诗句;(2)以读为主,读中体会。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和大自然的热爱。
(2)感悟“站得高,看得远”的哲理。
重点、难点分析:1.朗读、背诵古诗,感悟“站得高,看得远”的哲理。
2.识字、写字。
返回知诗人解诗意悟诗情返回知诗人王之涣是盛唐的著名诗人,他写西北风光的诗篇颇具特色,琅琅上口,广为传颂。
教师朗读简介,学生认真观看课件。
《登鹳雀楼》是王之涣的代表作之一,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古诗。
返回•素材\登鹳雀楼\鹳雀楼0.jpg 解诗意返回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悟诗情这首诗是千古传诵的名诗,它形象地揭示了一个哲理:登高,才能望远;望远,必须登高。
返回登鹳雀楼()()依()尽,()()()海流。
欲穷()()(),更()()层楼。
1.填一填人()()入()()千()()干()()黄()()王()()2.比一比,再组词古朗月行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作业练习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课文4个生字:“朗、识、玉、盘”;会写3个字:“玉、识、行”;(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3)读懂诗句的意思,感受月亮的美妙与神奇。
2.过程与方法:(1)结合课件,理解诗句;(2)以读为主,读中体会。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月亮的美妙与神奇。
重点、难点分析:1.朗读、背诵古诗。
2.识字、写字。
返回古朗月行知诗人解诗意悟诗情返回知诗人李白是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风豪放,被人们称为“诗仙”。
语文四年级上人教新课标5《古诗两首》--游山西村
游山西村在行文上有什么特点? <游山西村>全诗紧扣“游”字,按时
间推移展开记叙,层次清晰,语言生动. 在一个丰收的年景,诗人受到邀请,
来到农家.走在通往山西村的小路上,“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路
疑无而实有,景似绝而复出,终于来到山 西村.这里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 团锦簇的景象,这两句诗蕴涵着生活的哲 理,比喻困境中也往往蕴涵着希望.
10/29/2023
• 在山西村,正植社日临近,农 民们衣着简朴,吹箫击鼓,结 队往来,热闹非凡.诗人陶醉 在山野风光和农村的人情美里, 对这次郊游发出了由衷的感叹!
10/29/2023
成语典故:柳暗花明 陆游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他的诗抒发了抗金爱国 的情怀,一度得到孝宗的赏识,所以入朝当了军器少监。 但朝中的投降派百般排挤他,不断上书皇帝,诬陷他终日 赏花吟诗,不务正业,皇帝偏听偏信,结果陆游被弃。 陆游怀着满腔的愤怒,回到老家绍兴闲居。一天,陆 游前往山西村拜访友人,友人及左邻右舍听说陆游来访, 都热情地接待他,家家户户摆酒设宴相迎。那淳朴的民风 使陆游十分感动,他诗兴大发,写下诗篇《游山西村》。 诗中有这样两句: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诗句既描绘了大自然的景象,又表达了诗人对未来寄 予希望的心境。“柳暗花明”后用来比喻环境的突然转变; 也比喻在困难中遇到转机,在错综复杂的情况下找到了解 决问题的方法。
将近社日,村里忙着迎神赛会,村民们在 迎神的箫鼓声中来来往往。
农家虽衣冠简朴 ,但古老的乡俗却很盛行。
• 箫鼓:n.作v.,吹箫击鼓. • 古风:古老的乡俗.
10/29/2023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诗由写景转入抒情,从村外之景转写村内之 情。“春社”,这是我国古代的一种习俗。南 宋陈元靓《岁时广记》谓“立春后五戊日为 春社”。即立春第五个戊日为春社日。当这 一天将来临时,村子里不断的吹箫打鼓声 音,响彻云霄,洋溢着一片节日的欢快气 氛。乡民们还要向土地神祭祀,以祈求农 事的丰收。这个简朴的古代风俗,在当时 江南的农村仍然很流行。诗篇不仅反映了 农民们渴望丰年的心愿,也表达了诗人喜 爱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西林壁》
1教学目标
1、学会、背诵《题西林壁》。
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
3、通过学习古诗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
2重点难点
理解苏轼富有哲理的话“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
3教学过程3.1 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课堂教学
一、认识苏轼,引出庐山
1.有一位诗人要和大家交朋友,他就是——苏轼,认识苏轼吗?出示资料。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
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
他的诗、文章、书法、绘画都非常出名。
他一生坎坷,多次被贬官。
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说说你了解的苏轼。
2.苏轼给我们带来了庐山的风景,想不想看啊!(出示图片)
3.这样的庐山你用哪些词语形容他?
4.这么美的庐山吸引了许多的诗人。
李白喜欢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他也喜欢山峰《望庐山五老峰》庐山东南五老峰,晴天削出金芙蓉。
白居易喜欢庐山上大林寺的桃花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更多的游人喜欢庐山云雾烟波缥缈隐险峰,上下左右各不同。
同样的庐山,不同的景点就有不同的美,不同的游人就有不同的感受。
二、理解题目,了解作者
1.苏轼游了庐山,写下5首诗,今天他带来了最著名的一首诗,就是——《题西林壁》。
(1)题的意思:写。
(2)西林:就是西林寺。
(3)壁:墙壁
2.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
(古时候,没有发达的印刷术,诗人就把诗写在墙壁上,南来北往的人就能读到诗了)
3.知道了题目的意思,那题目怎么读?(评:题后面停顿一下,非常好)
三、读好古诗,读出韵味
1.苏轼在诗中写了什么,自己去读读吧!把诗句读正确,读通顺!
(自由读)(指名读,都读对了,读得很努力,读得字正腔圆很好听,)
(师生合作)
2.我们读得越来越好了,如果能读出停顿和平仄就会读出诗的韵味来,再来练一练啊。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自由读——(指名读,诗的韵味,诗的美被你读出来了——男女生比赛读)
四、体会看的角度不同,看到的景色也不同
(一)读懂怎么看
读着读着,你知道这首诗写了苏轼在干什么?(看庐山)
他是怎么看庐山的,用你的朗读告诉大家。
(学生读,强调横,侧,远近高低。
)
横看在山的什么位置看?
还有这些不同的看,你能用什么词语来形容?
向远处看,(极目远眺)在近处看(凝神注视)
从高处看,(低头俯视)在低处看(抬头仰望)
苏轼一会儿极目远眺,一会儿凝神注视,有时低头俯视,有时抬头仰望。
所以他写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二)读懂看到什么
1.就这样来来回回,上上下下地看,看到了什么?去读读第一句诗,用笔圈一圈。
你能读出来吗
2.你知道岭和峰有什么不一样呢,请看图?图片出示。
(1)岭你能用哪些词语形容(2)老师带来这些词语和大家分享。
岭是山峦起伏重重叠叠连绵不断峰峦相接
(1)峰你能用哪些词语形容(2)老师也带来这些词语和大家分享。
峰是高耸入云奇峰耸立耸立云霄奇峰罗列
3.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看到的庐山又是怎么样的。
我们去瞧瞧(图片出示)(把我们看到的庐山不同景色写一写,四人合作)
4.说话训练:极目远眺,重重叠叠,隐没在云雾之中
凝神注视,()
低头俯视,()
抬头仰望,瀑布好像从天上挂下来
写话反馈。
评价:雄奇、秀美、险峻的庐山
5.面对这样的庐山,你想说什么!读诗句。
赞美吧。
都来赞一赞吧!
(三)明白事理
1.同样的庐山,为什么看到的景色不一样?(因为站的角度不同,看到的景色也不一样了。
)
2.不禁让我们想起了《画杨桃》这篇课文里老师说的话。
(出示: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
)
3.看的角度不同,景色就不同——这是令人兴奋的发现啊。
把这个发现告诉自己——读诗句
把这个发现告诉大家——读诗句
4.除了按照方位顺观察庐山,我们还可以怎么观察也能观赏到庐山的不同景色?同桌讨论一下,再编一编。
(一天中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心情,不同的天气)喜怒哀乐各不同春夏秋冬个不同阴晴雨雪各不同朝午暮夜各不同
东南西北各不同
五、体会要全面看清问题的道理
1.庐山千姿百态,美不胜收,让苏轼流连忘返。
苏轼这次上山,前后历时十余天,从山南到山北,从山上到山下,跋山涉水,游遍了庐山。
然而,庐山的真面目是什么样的呢?诗人在思索着、探求着……
(你想问苏轼什么)
诗人有没有看到了庐山的全部面貌?你怎么知道的,用诗句告诉大家。
2.大家都来读读,想一想知道了什么。
(预设:没有认识到庐山的全部面貌,是因为我身在庐山中,缘:因为)
3.诗人就在庐山中反而认不清庐山的全貌呢,这是为什么呢?
(身在山中,视线被挡住,不能看得更多,当然不能看到庐山的全貌,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4.要想看清庐山的真面貌,就像王之涣说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也像杜甫说的: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
5.要想看得更远,就要站得更高,老师下象棋的时候自然而然就想起这首诗,我把他变成另一首,咱们一起来读一读。
象棋
孤相单士护王宫,炮马车卒狭路逢。
不识棋局真面目,只缘身在棋局中。
6.“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就是诗人游了庐山以后对事物、对人生的感慨!谁能读出诗人的感慨。
六、小结
这首诗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庐山姿态万千的美,还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读。
1.背古诗——让我们把这首诗背下来。
2.唱古诗——这首诗还能唱呢!
七、诗拓展
1.老师还带来了另外的2首,自由地读读吧——指名读
2.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题西林壁》,它值得我们用一辈子的时间来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