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氏太极拳陈瑜
陈照奎老师简介
陈照奎老师简介(作者万文德)陈照奎老师于1928年1月24日生于陈家沟。
陈师是陈式太极拳第九代宗师陈发科的幼子。
陈发科于1928年由许禹生请到北京教拳,从此就住在北京。
陈照奎老师四岁时随母亲也到了北京。
他的异母哥哥陈照旭留在陈家沟智理田产。
陈师7岁时,父亲就教他太极拳,并逐渐增加锻炼的数量,一天10遍、20遍。
当时,陈发科传他的是家传低势拳架,易出功夫,但难度却很大。
陈发科生前在外界很少传授此种功架,故不了解情况的人,说什么陈照奎后来改了传统架子,这纯属无稽之谈。
据其姐陈豫侠回忆,陈师13岁那年,他去买醋,回来时遇到戏曲学校富连成班的十几个学生,其中有个学生把他的醋瓶撞到地上打碎了。
他向他们说理,不料这些学生依仗人多势众,一拥而上,将他围住。
他就用太极拳打散了人群,突围而出。
这时已显露了他少年时期苦练出来的功夫。
陈老师在北京志成中学毕业后,因家境困难,没有继续升学。
父亲让他在家练拳,日练二三十遍,从不间断,同时帮助父亲教拳。
哥哥照旭在农闲时,也来北京,他的推手功夫极好,帮助父亲教推手。
解放后,陈老师进入北京市第五建筑公司材料科工作。
1957年陈发科去世,母亲就由陈老师敬养。
1961年他应顾留馨之邀,到上海体育宫内部短期教拳。
1963年春上海体育宫正式聘请他到上海开班授拳,对外招生。
但是北京第五建筑公司不肯借调,陈老师为了推广陈式拳,就辞职南下,教授一路、二路,擒拿,两月一期,持续一年。
当时上海体育宫还开办各拳种的训练班。
老师中以陈照奎老师最为年轻,只有36岁。
但是数他的教授法好;真是有口皆碑;当时每班学员40人,他上课讲解明确,细致周到;示范动作一丝不苟,清清楚楚,来回跑动,四个方向,面面俱到,从不迟到早退。
课间一小时内,一刻不停,又说又做,从容不迫,头头是道,带领大家一遍又一遍地练。
他教的擒拿不同于社会上的72擒拿术,而是以化为主。
拿人时,以意领先,干净利落,一气呵气,令人无法逃避,这是真正的太极擒拿。
陈瑜功夫架一路89式领拳口令
五、陈式太极拳家传功夫架一路89式拳谱及口令王敏夫老师根据在北京领拳时口令整理1、预备式2、起势提,双手到肩膀高度往远探,下沉,按,收到预备式位置。
3、金刚捣碓提,重心右移动,左手在左膝上方右手在腹前中心线,略走上弧线,挤,重心左移,左手在中心线右手在右膝上方,按,合,重心右移,右掌在中心线左掌在左膝上方,穿掌,右掌到嘴的高度,坐按,略走上弧线捋,重心左移,左掌在中心线右掌在外侧,右转身转右脚,裆走后弧线倒重心到右腿,双手前掤,收左脚提膝,斜角方向蹬出,略扣脚落地,坐按,翻掌挤,左掌在中心线右掌在右膝上方,左转身转脚到预备式的方向,移重心到左腿,撩左掌在太阳穴的高度,略下沉,合,收右脚上步穿右掌,翻左掌握右拳,提右膝同时沉左掌冲右拳,震。
4、懒扎衣冲右拳重心右移,推左掌重心左移,下沉,挂,重心右移,右拳变掌插,重心还在右,双手上掤到头的高度,翻掌打同时重心左移,坐按重心在左,双掌上下拉开重心右移,移重心穿左掌同时沉右掌,下沉,合,收脚,提右膝穿右掌,左掌在右小臂上立掌,下沉,蹬脚,移重心穿右掌,翻左掌坐按,拉开重心还在右腿,放远。
5、六封四闭右掌下沉合,重心移右,双掌提重心还在右,翻右掌掤重心左移,下沉按右掌翻右掌挤,叼托重心右移,下沉左右拉开重心到右翻掌略上掤,翻掌合手挑肘重心还在右,下沉合右腿挤肘,收左脚双掌按出。
6、单鞭双掌下沉开,重心在右,下沉合,穿左掌重心左移,右掌合在左小臂,右掌大中指捏拢,下沉掤圆,重心右移拉开,右勾手在肩高度,左手在腹前中心线,收左脚提膝,下沉蹬左脚,移重心,勾右脚,穿左掌到嘴的高度坐按,翻掌略走上弧线拉开,下沉放远。
7、第二金刚捣碓切下来重心继续左移,双掌上掤,翻掌挤,略走上弧线右捋同时重心右移,双掌下沉按掌,挤,重心左移,双掌上掤到头高度,翻掌挤略走上弧线右捋同时重心右移,坐按,翻掌挤,左转身转左脚移重心,撩左掌下沉合,收右脚上步穿右掌,翻左掌握右拳,提,震。
陈氏太极拳的大架和小架
本文整理于网络,仅供阅读参考陈氏太极拳的大架和小架陈氏太极拳的大架和小架针对大架、小架哪个是陈王庭之原创的传统拳,不仅在陈家沟,乃至整个陈氏太极拳界争得不亦乐乎。
陈家沟三百年的良好传拳风气早昨日黄花,门派成见严重阻碍了太极拳的全面传承,在社会上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为啥要争?利益所在!小架和大架先后的考证。
现在出版的太极拳书籍中,有不少人云亦云的说法:小架是陈有本创编的,大架是陈家沟的传统拳,还有的说大架是陈长兴在祖传套路的基础上将太极拳套路由博归约、精炼归纳,创造性地发展成为现在的陈氏太极拳一路、二路(又名炮捶),后人称为太极拳大架。
西安有不少抗战和抗战后逃难去的陈家沟村人,按照他们的说法:小架最接近陈王廷的原创拳。
其中有说服力的证据是,曾跟陈发科学拳多年的陈西照大师回忆说,当年发科公曾对他讲小架在先,大架在后。
陈氏太极拳的大架和小架当年陈立清为求证此事,亲自拜访杨露禅后裔杨振铎,问当初杨露禅跟陈长兴学的是大架还是小架,杨振铎答:小圈(小架)。
杨氏的最高功夫都是练小架产生的。
如果不信,各位看看杨氏太极拳是接近于陈氏大架,还是陈氏小架?另外,杨氏太极,现在有大架,中架,还有小架,还有杨氏老六路等。
陈王廷原创拳可是本文整理于网络,仅供阅读参考五路拳,五路炮锤的。
如果杨氏不是源于陈氏小架,杨氏的那么多拳架和套路,难道都是杨露禅通过陈长兴那一路拳创出来的吗?这事好像没听说过!解放之前,陈沟大部分人练的还是小架,仅耕耘公一门习练大架。
文革时期,陈式太极被列为“四旧”,传承人成为批斗对象,尤其小架传承人们大都成份不好,被游斗抄家,被整得噤若寒蝉,朝不保夕,谈何练拳教拳!大架代表陈照丕顶着被上纲上线批斗的压力,毅然培养了一大批包括四大金刚在内的大架人才。
陈家沟目前流行的大架,主要是由陈照丕传下来的老架拳架。
陈发科的新拳架经陈照奎回陈家沟有所传授。
洪均生和冯志强等陈发科弟子的拳架与也与陈家沟的大架差别很大。
从走劲行架的特点上看,杨、孙、武、吴、赵堡等更相似于陈氏小架(包括大架的洪均生)。
最新陈氏太极拳长拳一百单八式拳谱
陈氏太极拳长拳一百单八式拳谱陳氏太極拳長拳一百八勢拳譜歌诀陳氏太極拳長拳一百零八勢当年陈昭奎第二次回乡。
族中的一位老者向昭奎问起此长拳108式,昭奎立刻起身演练了一番。
说是幼时其父陈发科所口传授,可惜从未见过拳谱。
老者非常高兴把昭奎请入家中,亲手将此拳谱交于昭奎并说:族中会此拳者虽有一二但只有昭奎一人得其精髓,且陈发科一脉又为嫡系。
此谱虽是老谱但只有招式名称及每招定式的图形,一定要配上代代口授之歌诀,方可算完整。
故将此拳谱相赠。
这套拳从头至尾无一式重复,且比陳氏一二路更为复杂。
单是背诵招式名称就够有意思的。
这样一来可能又要一年多不能做其他任何事了。
1.懒扎衣立势高强2.丢下腿出步单阳3.七星拳手足相顾4.探马势太祖高传5.当头炮势冲人怕6.中单鞭谁敢当先7.跨虎势挪移发脚8.拗步势手足活变9.寿桃势如牌抵进10.抛架子当头按下11.孤身炮12.打一个翻花舞袖13.拗鸾肘14.左右红拳15.玉女穿梭倒骑龙16.连珠炮打的是雄兵猛将17.猿猴番果谁敢偷,铁甲将军也要走18.高四平19.迎风脚跺子20.小红拳火焰攒心21.斩手炮打一个风鸾藏肘22.窝里炮打一个井缆直入23.直入势24.披身捶25.转身吊打26.指裆势27.剪臁踢膝28.金鸡独立29.朝阳击鼓30.护心肘31.专降快腿32.枯肘势逼退英雄33.赫一声小擒拿休走34.拿鹰捉兔硬开弓35.下扎势闪惊巧取36.倒扎势谁人敢攻37.朝阳手38.变身防腿39.一条鞭打进不忙40.悬脚势诱彼轻进41.骑马势冲来敢挡42.一霎步往里就踩43.下海降龙44.上山伏虎45.野马势独立擂鼓46.雁翅势穿掌一腿47.劈来脚势48.入步连心49.雀地龙按下50.朝天蹬立起51.鸡子解胸52.白鹅掠翅53.黑虎拦路54.胡僧托钵55.燕子衔泥56.二龙戏珠57.赛过神枪58.上刘势59.左搬右掌60.鬼蹴脚扑前扫后61.霸王举鼎62.韩信埋伏63.右山势64.左山势65.前冲后冲66.观音献掌67.童子拜佛68.翻身过海69.回头指路70.敬德跳涧71.单鞭救主72.青龙舞爪73.恶马提铃74.六封四闭75.金钢捣锥76.下四平77.秦王拔剑78.提腿打虎79.钟馗仗剑80.佛顶珠81.反蹚掌望门攒82.下扎势上步封闭捉拿83.推山二掌84.罗汉降龙85.左转红拳左跨马,右转红拳右跨马86.左搭袖,右搭袖87.回头搂膝拗步插一掌88.转身三请客89.掩手红拳双架梁90.单凤朝阳91.回头高四平金鸡晒膀92.托天叉93.左搭眉,右搭眉94.天王降妖95.上一步铁幡杆96.下一步子胥拖鞭97.青龙摆尾98.仙人摘乳99.回头一炮拗鸾肘100.跺自二红仙人捧玉盘101.夜叉探海102.刘海捕蟾103.烈女捧玉盘104.直符送书105.回头闪通背窝里炮106.收回去双龙抹马107.急回头智远看瓜108.自转两拳虎膝当场按下满天星谁敢与吾比拼(此拳谱系山东王振华上世纪60年代师承一代宗师陈照奎而得并有著书,盖为陈氏失传太极长拳之正宗。
陈瑜老师二路炮锤拳法风格特点
陈瑜老师二路炮锤拳法风格特点陈瑜老师传授贾辉整理二路拳法和一路拳法的柔相对应,以刚为主,六分刚四分柔,以模拟实战为主要训练方法。
所以突出博杀,一击必残,一击必杀,冲出群围、纵横驰骋。
蹦窜跳跃,摔打踢拿,采列、肘、靠的特点,行拳如恶虎扑羊,雄鹰捉鸡,心毒手狠,进步犹如卷地风,非踩即跺,非踢即踹,非勾即挂,非扫即压,打不死不打,打不残不打,发劲迅猛沉稳,脆透螺旋,整个套路,豪气冲天,势不可挡,忽上忽下,忽左忽右,忽柔忽刚,忽前忽后,发劲快如闪电,炸如平地响春雷“天堂有路你不走,地狱无门你偏进来”。
练者全身浑圆,松活弹抖,全身是手,触处是牙、挨住何处何处击,挨着何处拿,挨着何处何处咬,拳势如“出炉铁水,人不敢摸”,如旋转锯齿,人不敢碰,一旦碰上,悔之晚矣。
行拳如大将冲入万马军中,无人敢阻尤如“赵子龙大战长板坡,张飞喝断当阳桥”,正所谓:“都门太极旧尊杨,迟缓柔和擅胜场,不料陈君标异帜,缠丝劲势特刚强”。
以上是陈氏太极拳二路炮锤的总体风格,具体来说有以下技术特点:一、震脚蹉步多(如掩手肱拳中“两震一蹉步”)。
二、逆缠斜向双开多(如煞腰压肘拳、转身六合,护心拳,披身拳,扫膛腿,转身夺二肱等拳式)。
三、胸腰折叠多(如飞步拗鸾肘,掩手肱拳,海底翻花接掩手肱拳,裹鞭炮拳式等)。
四、双拳同出较多(如裹鞭炮、左冲、右冲、回头当门炮、连环炮)五、缠丝圈多(行拳走劲、发劲、内气自转,三圈合一)。
六、发劲多(明劲),小劲多(暗劲,如起式,云手,抹眉红、高探马)。
七、挂劲多(如黄龙三搅水,懒扎衣等拳式)。
八、进步跟步多(如白蛇吐信,连珠炮等)。
九、翻身跳跃多(如翻花舞袖,高探马,转身海底翻花,接掩手肱拳,斩手接翻花舞袖,左冲、右冲、玉女穿梭等)。
十、肘、膝用法多(如迎面肘——金刚捣碓含此式,回身肘——单鞭前半部、退步压肘,拗鸾肘、顺鸾肘、穿心肘、双开肘、下砸肘,单鞭后半部等,膝有上顶膝、斜撞膝、飞膝、连环膝一左右金鸡独立(多综合运用)。
陈氏太极拳传承的著名人物有哪些
陈氏太极拳传承的著名人物有哪些陈氏太极拳的传承陈氏太[1]极拳创始人--陈王廷(1600—1680),字奏庭,太极拳创始人。
自明洪武初年,陈姓由山西洪洞县迁至常阳村(即今陈家沟)时算起,为陈家沟陈氏第九世。
陈氏太极拳第二代传人--陈所乐陈氏第十世,师承太极拳创编人陈王廷而得太极拳真谛,和其师兄弟陈汝信同为太极拳创编后的太极拳第二代宗师。
陈氏太极拳第二代传人--陈汝信,陈氏第十世,学拳于太极拳创编入陈王廷。
陈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陈正如,陈氏十一世,师承陈所乐而精于—百零八式太极拳,为太极拳第三代传人。
陈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陈恂如、陈申如陈氏第十一世,陈所乐之孪生子,陈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
陈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陈敬柏、字长青,乾隆年间人。
陈继夏、字炳南,清乾隆末年人。
陈氏十二世。
陈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陈公兆,字德基,生于清康熙五十四年(即公元1715年),陈氏十三世。
陈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陈秉奇、陈秉壬、陈秉旺,陈氏十三世,陈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
乾隆末年人。
三人乃亲叔伯兄弟。
从小即拜族叔陈继夏为师,学习家传陈氏太极拳术。
陈氏太极拳第六代传人--陈长兴,字云亭,陈氏十四世,太极拳第六代传人,自幼受业于其父秉旺,太极拳、械出神入化。
他对太极拳的发展,贡献颇丰,可谓继陈王廷创拳后,在漫长的太极拳发展道路上,又树起了一座丰碑。
陈氏太极拳第六代传人--陈有恒、陈有本陈氏太极拳第七代传人--陈清萍、陈仲甡、陈氏太极拳第七代传人--陈耕耘、字霞村,陈氏第十五世孙,太极拳第七代传人,一代太极拳宗师陈长兴之子。
陈氏太极拳第八代传人--陈垚、字坤三,仲甡长子,叔伯弟兄排行第二,为陈氏十六世。
太极拳第八代传人。
陈氏太极拳第八代传人--陈淼、字淮三,季甡长子,幼随父习文练武。
陈氏太极拳第八代传人--陈焱、仲甡次子。
陈氏太极拳第八代传人--陈森、字愧三,季甡次子陈氏太极拳第八代传人--陈鑫、字品三,仲甡三子。
陈氏十六世。
《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陈氏太极拳实用拳法一路详释
陈氏太极拳实用拳法一路详释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一路(81式)名称为金刚捣碓、拦擦衣……左转身捣碓。
现逐式详释如下:预备式面、眼向正北。
平心静气,周身放松,眼平视正前方。
双腿分开一肩宽,自然站立。
两手手心向里松垂于两胯外侧(图—预备式)。
(一)金刚捣碓此式共有七个动作。
1.眼法不变向北。
身略左转。
胸向正前方。
两腿随身左转下蹲,松裆弓膝成小正马步。
同时右手顺缠走里左上弧线转到胸前,手心侧向左后上斜角,中指扬向前上斜角。
左手配合右手同时逆缠走外右上弧线转到下颏前方的一尺位置,手心侧向右后下斜角,中指扬向右前上斜角。
(图1—1)。
作用:正前方掤法。
假设有人从正前方用右手攻我胸部,我身略左转用右手腕接对方右手腕外侧,拨其来势使其落空。
同时以左手腕按其右肘关节外上侧,以防其进肘。
2.眼法不变向北。
身略右转,胸向右前斜角。
右腿变顺缠,弓膝松裆塌劲以右脚根为轴,向右前斜角外摆脚尖450;左腿同时变逆缠,以左脚尖为轴,向左后斜角旋转脚跟,成右小盘步。
同时右手变逆缠,以手领肘走外右上弧线向右上斜角上转,高与口齐,手心侧向右前下斜角,中指扬向左前上斜角;左手配合右手变顺缠,在原处松肩沉肘,下塌外碾,走里右小弧线,手心侧向右前上角,中指扬向左前上斜角,两手距离一肩宽(图1—2)。
作用:双手右引掤法。
对方右手被我掤化后,用肩肘连环法攻击我的胸部,我随势右旋身用右手腕拨其右腕部;左手顺缠,配合右手成引掤法。
3.眼法不变向北。
身继续右转,右腿仍顺缠弓膝,松踏裆劲。
左腿提膝经右腿里侧,勾起左脚尖,以脚根贴地逆缠,走里前弧线,向左前方前进约两肩宽(最大三肩宽),成左仆步。
右手同时仍逆缠走外右上弧线继续向右上斜角上转,高与眼齐,距眼尺许,手心仍侧向右前下斜角,中指仍扬向左前上斜角。
左手配合右手顺缠,走里右上弧线松肩收肘,肘尖收到胸前,手的高度不变,手心仍侧向右后上斜角,中指仍扬向左前上斜角。
两手距离仍保持一小臂宽(图1—3)。
作用:进左步双手右采法。
浅析陈氏太极拳传承发展的同一性
探究《家传陈氏太极拳功夫架第一路拳架运动轨迹图示》和《陈氏太极拳第一路拳架动作名称参照对比表》教学版,是由陈家沟太极拳传承发展研究会近期推出的一套拳家藏品,是陈沛林、陈沛菊兄妹依据家传手抄本挖掘整理,结合数十年习练家传拳法的规矩和法则,并通过查阅大量的相关材料,反复核查认证,精心制作,奉献给太极拳研究者、习练者的一套珍贵资料,旨在帮助广大太极拳研究者、习练者明确规范拳谱和理清运动轨迹方向,为太极拳的教学、练习和研究提供一个清晰的、正确的、原本的依据。
这两套藏品,清晰规范地论证了陈氏太极拳传承发展中几种拳架拳谱的同一性。
一幅为“拳架运动轨迹图示”。
从预备式到收势,每个动作的方向、路线、方位、变化,采用实线、虚线,单箭头、双箭头,把陈氏太极拳功夫架第一路拳架的运动轨迹,按照陈鑫著作的原始表述,交代得非常清晰。
教学版用红线将套路科学地分为4个区间,使教学者和学习者一目了然。
从陈家沟太极拳目前流行的几种架型来看,这幅“轨迹图”可以称为通用的教学版。
另一幅为“动作名称参照对比表”。
参阅陈鑫所著《陈氏太极拳图说》的4个版本,陈立清著《陈氏太极拳小架》及陈立宪存“陈氏太极拳讲义手抄本”,陈绩甫(陈照丕)著《陈氏太极拳汇宗》,陈照奎、陈瑜著《家传陈氏太极拳功夫架》等,详细列出了四列陈氏太极拳一路拳架的动作名称,综合分析比对,确认习练这些拳架的传承体系,层次有序、脉络清晰、套路动作名称具有同一性。
这套资料设计精细,意义深远,让每一个热爱太极拳的习练者,都能轻轻松松练得明明白白。
一、四列动作名称的差异和同一性纵观“参照对比表”确认的四列动作名称,但不影响它们的同一性。
尽管在套路的习练上,也存在着动作大小、快慢、高低和功夫层次上的差异,有的差异还比较明显,但同样影响不了其同一性。
陈鑫所著《图说》,所列动作为64式。
陈立清及陈立宪先师传承体系的《陈氏太极拳小架》和讲义手抄本,所列动作为74式。
其中多列出的动作名称,有7式“六封四闭”,在陈鑫《图说》有关动作叙述里都含有,为上式和下式之间的过渡动作。
陈瑜太极网论坛好贴汇总
陈式太极拳简介
陈式太极拳简介陈式太极拳简介陈氏太极拳采取阴阳学说,以动静开合之理,与刚柔虚实之法,为轻沉迟速互练之术;拳势动作,均以螺旋进退,称缠丝劲,为陈氏独创之奥秘,世代口口相传,颇少文字记载。
陈式太极拳有良好的健身作用,其上乘的技击作用及独特的演练风格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爱好者。
河南省温县陈家沟太极拳,世代相传,其架式与用劲,与一般传习之太极拳,不尽相同,称谓陈氏(家)太极拳。
明洪武七年(一三七四年)陈氏自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迁居河南省温县常阳村。
嗣以陈氏宗族繁衍,遂将常阳村易名为陈家沟。
自陈氏迁温县始祖陈卜至今,太极拳世代相传,一脉相承已有六百年之历史。
陈氏太极拳在此六百年历程中,关于创造发展,由博而约,以至定型,在陈氏族谱家乘拳谱以及陈氏子孙之著作中,有明确之记载,足资考证。
陈式太极拳历史沿革陈氏太极拳于第九代陈王廷时,已编有拳套七套,此外有散手、短打、以及两人对练之手(或称打手,现通称为推手。
)经历代研练,再五传至第十四代陈长兴时,陈氏太极拳已由博而约,去芜存菁。
太极长拳,势式繁多,已不练习。
十三势拳架五套,仅练头套,其余四套亦弃而不练。
炮捶一套,与十三势相辅相成;十三势柔多刚少,炮捶刚多柔少,有蹿蹦跳跃,腾挪闪战等动作,补十三势之不足。
但基本功夫仍在于十三势之熟练,因之陈氏族人亦有不习炮捶者,外姓学习重在健身或年老嫌动作难练亦多不习炮捶。
至于两人对练之擖手,仅为一种顺步(如甲出右足,乙则出左足。
或甲出左足,乙则出右足。
)插裆动步之式。
两人上则手搭,下则足靠,上下互相粘贴,先则运用才朋才履挤按之法,熟练之后掺入采才列肘靠,以及拳套中各种着法,渐至动步不拘规矩,所谓大才履散手,即在其中。
方法简单,变化无穷。
陈氏太极拳至第十四代陈长兴时,已趋精简而定型,拳套祇练十三势头套与炮捶两套。
因之简称十三势为头套拳,炮捶为二套拳。
陈长兴一支所传自其九世祖编定之十三势及炮捶两套拳架,迄今已有三百余年。
综观陈氏太极拳始自迁温始祖陈卜,九传而至陈王廷而集成,再五传至陈长兴(1771﹑1853)而精简定型,历时已达四百七十余年,可谓经久研练,精益求矣。
74陈氏太极拳分解教学
74陈⽒太极拳分解教学74陈⽒太极拳分解教学 陈⽒太极拳是⼀种起源于明末的拳术。
陈⽒始祖陈⼘全家定居清风岭上的常阳村后,勤劳耕作,兴家⽴业,为了保卫桑梓不受地⽅匪盗危害,精通拳械的`陈⼘在村中设⽴武学社,传授⼦孙习拳练武。
下⾯,是⼩编搜集的74陈⽒太极拳分解教学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到你们! 第⼀式太极起势 ⼀、两脚并⽴,成⽴正姿势;两臂下垂于⾝体两侧,⼿⼼向内;头⾃然正,唇齿微合,⾆尖抵住上腭,⼆⽬平视。
⼆、屈膝松胯,放松下沉,提左脚向左横开半步,⽐两肩略宽,脚尖微外摆,脚趾、脚掌外沿、脚后跟皆要抓地,涌泉⽳要虚;含胸塌腰,松肩沉肘,⽴⾝中正,头⾃然正直,虚领顶劲;两⽬平视。
三、两⼿缓缓上升与肩平,⼿⼼向下,沉肘松肩;随两⼿上升,⾝体慢慢下降,松胯屈膝,两脚踏实;两⽬平视。
四、⾝体继续下沉,屈膝松胯;两⼿随着下按⾄腹前,⼿⼼向下;两⽬平视。
第⼆式⾦刚捣碓 ⼀、⾝体微向左转,重⼼右移;两⼿左逆右顺缠,⾛弧线向左前上⽅棚出,左⼿棚⾄左膝上⽅与眼平,⼿⼼朝外;右⼿棚⾄胸前中线,⼿⼼朝上;⽬视左前⽅ ⼆、⾝体右转90°,重⼼由右腿移⾄左腿,右脚尖外摆;两⼿右逆左顺缠,向右后捋;⽬视左前⽅。
三、重⼼移⾄右腿,左腿提起,⾥合扣裆,屈膝松胯,⾝体下沉且微向右转;两⼿上棚;⽬视⾝体左前⽅。
四、左脚跟内侧着地,向左前⽅铲地滑出,重⼼在右腿,两⼿继续向右上⽅加棚劲;⽬视左前⽅。
五、重⼼由右腿移⾄左腿,左脚尖外摆踏实;⾝体随重⼼移动,向左转45°;两⼿左逆右顺缠,⾛下弧向前棚,左⼿棚⾄胸前,⼿⼼朝下;右⼿下沉⾄右膝上⽅,⼿⼼朝外,⼿指朝后;⽬视前⽅。
六、左⼿向前撩掌,向上、再向内环绕合于胸前右臂内侧,左⼿⼼朝下;右⼿领右脚弧线向前上托掌,于右胸前与左⼿相合,右⼿⼼朝上;右脚经左脚内侧向前上步,脚尖点地,重⼼在左腿;⽬视前⽅。
七、左⼿顺缠外翻,下沉于腹前,⼿⼼朝上;右⼿握拳,下沉落于左掌⼼内,拳⼼朝上;⽬视前⽅。
陈式太极拳拳理详解
陈式太极拳拳理详解第一势金刚捣碓势名考释:金刚捣碓一势,取义为象形之类。
势中最末一动作以左手仰作石臼,右手握捶下捣,如古代农家舂米之状,使人顾名思义,学后难忘。
金刚原系佛门护法力士,加此二字,美化名字,更便记忆。
亦可证明张三丰创太极拳的说法不实。
因道家创拳,决不能用佛语命名。
其他流派太极拳均无此名。
要领:陈氏太极拳一路共4个金刚捣碓,而动作连接不同。
第一势共7个动作。
眼法以正前方为主。
身法左、右、左、右、左凡五转。
步法从自然步变小正马步,右小盘步,左前虚步,左扑步,右侧马步,左大盘步,右前虚步,左独立步,成小正马步。
手法包括前掤、引掤,进左步右双采,左挤右按,左转身化拿,右膝打裆,震脚等法。
歌诀:捣碓着法变无穷,掤采挤按学用精。
马弓盘虚步十变,顺逆缠丝如游龙。
第二势揽擦衣势名考释:此势是说明作用的。
陈氏原名揽擦衣。
洪师因它的着法是从右外侧接手。
截拦来劲,发劲迅速轻灵,擦衣而发,不是将对方揽在怀中的,故改为拦擦衣。
有人以戚继光拳经为据,妄改陈氏原名为懒扎衣,于陈氏理法不合。
而且戚氏图像为右手高举,眼向左视,左手撩衣于后,与陈氏揽擦衣势不同,故不采用。
陈氏太极拳一路共4个揽擦衣,二路(炮捶)只有1个。
要领:此势共5个动作。
眼法以右前方为主。
身法左、右、左、右、左凡五转。
前两个动作的步法仍为上势金刚捣碓的小正马步,只是由于身体左右旋转,而变换腿部缠法,并未变步型;从第三动作起才变为右扑步,右侧马步,而成右弓蹬步。
手法包括右下掤,右小采,右进步靠、肘、按、挤等法。
当年我学此势时,系左手按于左腰,现今习陈氏新架者,左手多合在腹前左侧,洪师改为合在心口前。
歌诀:揽擦衣先右下掤,右采左按进靠攻。
随势肘按螺旋挤,体松气顺神要凝。
第三势六封四闭势名考释:此势是说明动作的。
封是封制对方的着法,使之无隙进攻;闭是关闭自己的门户,做到防守紧严。
六封四闭就是既要保全自已,又要严防对方,便于进攻。
当然这种要求,不只限于这一个势子。
陈瑜89式太极拳
59.六封四闭
82.单鞭
60.单鞭
83.雀地龙
61.运手
84.上步七星
62.双摆莲
85.下步跨虎
63.跌叉
86.转身双摆莲
64.右金鸡独立
87.当头炮
65.左金鸡独立
88.金刚捣碓
66.倒卷肱
89.收式
67.退步压肘
69.白鹤亮翅
47.三换掌
70.斜行
48.六封四闭
71.闪通背
49.单鞭
72.掩手肱锤
50.前招
73.大六封四闭
51.后招
74.单鞭
52.右野马分鬃
75.运手
53.左野马分鬃
76.高探马
54.大六封四闭
77.十字单摆莲
55.单鞭
78.海底翻花
56.双震脚
79.指裆锤
57.玉女穿梭
80.白猿献果
58.懒扎衣
13.再收
35.左擦脚
14.第二个前堂拗步
36.转身左蹬脚
15.掩手肱锤
37.前堂拗步
16.十字手
38.击地锤
17.第三个金刚捣碓
39.翻身二起脚
18.庇身锤
40.护身锤
19.青龙出水
41.旋风脚
20.双推掌
42.右蹬一根
21.三换掌
43.海底翻花
22.肘底锤
44.掩手肱锤
45.小擒打
68.中盘
46.抱头推山
陈瑜89式太极拳
1.预备式
23.倒卷肱
2.起式
24.退步压肘
3.金刚捣碓
25.中盘
4.懒扎衣
26.白鹤亮翅
5.六封四闭
27.斜行拗步
最全的名师演练太极拳视频总汇
王培生乾坤戊己功
茹奕紫太极气功十八式
李正太极和养生的关系
陈雄练习太极拳的要领
杨云忠太极拳内功心法
刘瑞赵堡太极拳
王海洲赵保太极拳
和定乾和式太极拳
和东升和式太极拳
胡凤鸣武氏太极拳
吴文翰武式太极拳
钟振山武氏太极拳
张振华孙氏太极拳
关思鹏吴氏太极拳
陈玮吴氏太极拳
林汉国吴氏太极拳
张耀忠吴氏太极拳
陈照森陈式太极拳
陈桂珍太极双剑女皇
曲志远太极拳武星
陈素英陈式太极拳
苏韧峰太极拳冠军
易鹏太极拳冠军
冯鸿昆太极拳冠军
项国员陈式太极拳
惠合同太极拳冠军
章璐璐太极拳冠军
吴康虎杨式太极拳
陈九江太极拳套路
王二平太极拳冠军
马春喜太极剑、刀、拂尘
李德印太极拳套路
苏学文杨式太极拳
苏自芳太极拳冠军
张吉平陈式混元太极拳
冯秀芳混元太极拳
魏树人:太极拳内功述真
解守德太极内功心法
黄性贤太极松身五法
翟英波杨式府内派太极拳
傅钟文杨氏太极拳
庞大明杨氏太极拳
付清泉杨式太极拳
付声远杨氏太极拳
洪日镜杨氏太极拳
董虎岭杨式太极拳
韩清民杨式太极拳
孙剑云孙氏太极拳
刘应文杨式老六路视频
惠合同杨式太极拳
郑曼青杨氏太极拳
张俊峰杨式太极拳
姚继祖武式太极拳
崔仲三杨式太极拳
陈思坦太极拳套路示范
吴阿敏太极拳套路示范
任孝杰陈氏太极拳
宗维洁杨、吴氏太极拳
王玺雯太极拳套路示范
詹文震陈式太极拳
石磊杨氏太极拳
阚桂香陈氏太极拳
【陈瑜太极第194期】《试论陈瑜家传功夫架口诀“鼻尖呼吸,耳听背后”的科学性》
【陈瑜太极第194期】《试论陈瑜家传功夫架口诀“鼻尖呼吸,耳听背后”的科学性》《试论陈瑜家传功夫架口诀“鼻尖呼吸耳听背后”的科学性》作者:贾辉陈瑜老师家传功夫架与外边所教的陈氏拳有明显的不同。
外边教拳只要学员从外形上像。
动作熟练,就算学会了。
而陈瑜老师教拳非常注重讲规矩。
讲家传功夫口诀的要领,讲清道理,每一动作都要问其为什么,为什么要有此一动,其技击含义如何,其理精法密,学问深奥,不是一般学拳者能凭自己的想当然或推测就能全部理解的。
有时一句口诀,几个字,老师一讲就是好长时间,听后才知道古人造拳寓意深刻,用心良苦。
试举一例,陈瑜老师在讲三节头部要领时,经常强调“鼻尖呼吸,耳听背后”。
我当时曾想,鼻尖怎么能呼吸呢,耳朵为什么要往后听呢?往两边听不行吗?注意力往后不分散心神吗?后来陈老师讲出了其中的道理:(一)其他拳派讲身法时爱讲:虚领顶功,身法正中。
但学员在练拳时,下颌一收,顶劲上顶,脖子后面两根大筋就会发紧,发僵,头部不灵活,而形成错误的喉呼吸,会造成督脉中断,引不到头顶。
也造成任脉中断,嗓子发干。
但如果鼻尖呼吸是把意念放在鼻尖上,呼吸就会符合修道内功的要求:均、匀、细、缓。
耳听背后是意念在耳尖。
这样整个头部竖直向上全部领起,包括头顶。
如果只是下颌内收,容易造成颈后两根大筋强硬,气不易通过。
(二)只有鼻尖呼吸,才能引动真气沿督脉上行过头顶(泥丸)变成玉液通过搭鹊桥落入口中,与任脉接通,形成小周天运转,阴阳相济,达到阴阳平衡。
在动中求静是练内丹的目的。
(三)只要做到鼻尖呼吸,耳听背后,头部就会处于符合练内功的自然状态,喉头,口腔自然就会放松。
使“天池”之水落下。
否则,口腔就会发紧,发干,舌头发僵,牙关紧,致使任督二脉不能接通。
练一辈子无用功,对身体无益,反而有害。
所以练拳要看呼吸意念是否放在鼻尖。
耳听背后是否把意念放在耳尖。
口腔,喉头是否松开,否则全错。
(四)从中医上讲,鼻尖通肺。
意念在鼻尖时,呼吸可以变得缓、慢、深、长。
陈瑜先生教授陈氏太极拳内功心法
一代太极大师陈照奎先生曾说:“没功夫,技巧也是空的;功夫不出,什么技巧也不顶用,关键是出功夫。
”这里讲的“功夫”就是内劲功力。
从所周知太极拳除养生外,还具有较强的技击作用。
技击正是靠内劲功力来达到其目的的。
像张三丰祖师名垂千古,杨氏三代在近代威显武林,陈家沟也不乏继往开来之人,这都是靠内劲功力显名创派,提高知名度的。
因此太极拳讲究功夫与技巧,功力是技术的基础,而技巧又是内劲功力发挥得恰到好处的保证。
所以我们练习太极拳技击,必须培植内劲功力。
如果训练内劲,达到具有随心所欲的高强功力,加之配合以无极和太极的神奇技巧,便是所向披靡的拳技。
太极拳内劲功力是考查一个拳手的必检之课,是衡量一个太极技击家功夫高低的重要标志。
一个太极拳手必须精通一门(一式)太极拳,并融合多式太极拳或其他拳术之精华,互相吸收,方能成为高手。
任何一位卓有成就的太极拳家不只熟悉一门拳术,他触类旁通,把其他拳术都溶合在自己的拳技中了。
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机械地把他划归为哪一类太极拳。
在练习太极拳时各自会形成一个独特风格,这样就产生出陈、杨、吴、武、孙等多式太极拳,还包括现在整理的赵堡太极及武当太极。
太极拳的演变绝不是孤立的存在的,它们互相溶合渗透,吸收变通以至改造创新。
正因为如此,太极拳的发明是历史文化(传统武术)积淀后,经智者、高手、贤哲们编创,把太极阴阳学说全面地结合于人身、肢体的运动。
太极拳内劲在内不在外,它是在长期通过意识统率下,使呼吸与动作相结合锻炼,在精神意念贯注之中,体内形成的一种既沉重又轻灵,既刚硬又柔软的劲力。
也就是说,太极拳的内劲是通过技击性专项训练,即在技击攻防意识的指挥下,配合呼吸,全身做各种调和有序动作,动作曲伸有一定方向和作用点、线,在不同情况下,能快能慢,空间路线可长可短(通常是走圆弧形),动作幅度可大可小体位或正或斜,均可整劲骤发。
这种可刚可柔的太极内劲,练时运劲柔和,而发落到点则刚强。
因此,太极拳的内劲带有刚的一面,这是太极拳的内劲带有刚的一面,这是太极拳内劲质量的刚,不是硬、蛮、呆的无变化的拙力之刚,是积柔成刚,刚柔相济。
陈氏太极拳56式图解
陈氏太极拳56式图解陈式太极拳竞赛套路56式1陈式太极拳竞赛套路56式拳谱及分动说明一、起式 1、并脚直立 2、开步站立二、右金刚捣碓 1、转体棚捋 2、转身右捋 3、擦脚平推 4、虚步撩掌 5、举拳提膝 6、震脚砸拳三、揽扎衣 1、左转托掌 2、分掌划弧 3、擦脚合臂 4、马步立掌四、右六封四闭 1、转体旋腕 2、下捋棚举 3、棚刁上托 4、虚步双按五、左单鞭 1、转体推收 2、转身提勾 3、屈膝擦脚 4、马步立掌六、搬拦捶 1、转体变拳 2、转体横击 3、划弧翻拳 4、转体横击七、护心捶 1、转体栽拳 2、跃转抡击 3、马步合臂八、白鹤亮翅 1、擦脚插掌 2、收脚分掌九、斜行拗步 1、转体绕臂 2、踏脚擦步 3、左转提勾 4、提膝推按十、提收 1、扣脚合手 2、收脚收手 3、提膝推按十一、前趟 1、擦步右捋 2、转身旋掌 3、马步分掌十二、右掩手肱捶 1、提膝刁收 2、擦脚合臂 3、转身旋臂 4、弓步发拳十三、披身捶 1、转身撩拳 2、外旋举拳十四、背折靠十五、青龙出水 1、转提绕臂 2、转提旋臂 3、撩弹收拳 4、马步发拳十六、斩手 1、摆脚翻掌 2、震脚切掌十七、劈架子十八、翻花舞袖十九、左掩手肱捶 1、擦脚合臂 2、转身旋臂3、弓步发拳二十、左六封四闭 1、下捋棚举 2、虚步刁托 3、擦脚翻掌 4、虚步双按二十一、右单鞭 1、转体推收 2、转身提勾 3、屈膝擦脚 4、马步立掌二十二、云手(向右) 1、收脚旋掌 2、开步推掌 3、插步旋掌 4、开步旋掌5、旋掌平摆 6、提膝横击二十三、云手(向左) 1、踏脚旋掌 2、开步推掌 3、插步旋掌 4、开步旋掌二十四、高探马 1、转提旋掌 2、马步分掌 3、转身推掌二十五、右连珠炮 1、转身捋棚 2、撤步刁托 3、跟步前推 4、撤步刁托 5、跟步前推二十六、左连珠炮 1、撤步左捋 2、退步刁托 3、跟步前推 4、撤步刁托 5、跟步前推二十七、闪通背 1、屈膝分掌 2、弓步穿掌 3、拧腰旋掌 4、转身推劈二十八、指裆捶 1、转身旋掌 2、擦脚合臂 3、转身旋臂 4、弓步发拳二十九、白猿献果 1、转提左捋 2、转提棚臂 3、提膝出拳三十、双推手 1、落脚旋掌 2、虚步双推三十一、中盘 1、转身挫掌 2、翻转挫掌 3、翻转挫掌 4、转身穿掌 5、绕臂擦掌 6、马步提手三十二、前招三十三、后招三十四、右野马分鬃 1、转提绕臂 2、提膝绕臂 3、马步穿掌三十五、左野马分鬃 1、提膝旋掌 2、马步穿掌三十六、摆莲跌叉 1、转身旋掌 2、转身捋按 3、收脚摆掌 4、独立摆脚 5、震脚跌叉三十七、左右金鸡独立 1、提膝穿掌 2、落脚踏按 3、擦脚摆掌 4、收脚收掌 5、提膝穿掌三十八、倒卷肱 1、马步展臂 2、退步推掌 3、退步推掌三十九、退步压肘 1、转身旋掌 2、转体摆掌 3、退步横击四十、擦脚 1、转身右捋 2、歇步叠臂 3、分脚拍掌四十一、蹬一根 1、转身叠腕 2、撩拳揣脚四十二、海底翻花 1、屈膝旋臂 2、提膝翻臂四十三、击地捶 1、落脚落拳 2、提脚举拳 3、弓步举拳四十四、翻身二起 1、翻转举拳 2、腾起拍脚四十五、双震脚 1、落脚分展2、屈蹲按掌 3、落踏按掌四十六、蹬脚四十七、玉女穿梭 1、落脚穿掌 2、腾插架推四十八、顺鸾肘 1、擦脚合臂 2、马步顶肘四十九、裹鞭炮 1、跳转绕臂2、马步分击五十、雀地龙五十一、上步七星 1、弓步穿拳 2、虚步架拳 3、旋腕外撑 4、变拳翻转五十二、退步跨虎 1、撤步分掌 2、丁步举掌五十三、转身摆莲 1、转身旋掌 2、提膝分掌 3、落脚摆掌 4、独立拍脚五十四、当头炮 1、落脚推掌 2、转身收拳 3、转体棚击五十五、左金刚捣碓 1、变掌平捋 2、虚步撩掌 3、震脚砸拳五十六、收式2陈氏56式(一)起势起势1(并脚直立(面向南)两脚并拢,身体自然直立。
白树文老先生的学拳回忆录
学拳回忆录——白树文(辽宁丹东)1971年春,一天早晨我从二炮大院出来散步,恰好碰上二炮后勤部汪巨同志,闲聊之际他告诉我陈照奎老师在南礼士路公园教祖传陈式太极拳。
我们俩一起到了公园。
南礼士路公园虽不大,但很幽静,在闹市中能有这样一方净土十分难得。
到公园后,见陈老师正在给学员讲拳,并做示范动作。
他的一举手、一投足颇具太极拳深厚的功力,这是我第一次看到练陈式太极拳。
陈老师精湛的拳艺深深地吸引了我,当时我就暗下决心一定要跟陈老师好好学拳。
陈老师正在讲一路83式,已讲了三分之一拳式,我做了个插班生开始跟着学。
当时有20余名学员,陈老师教完拳后,由杨文笏(我们都叫他大杨子)领拳,一遍一遍复习。
我虽然以前练过两年长拳,有点基本功,但学太极拳还是首次,感觉很吃力。
陈老师讲拳也能听明白,但一做就不合规矩,浑身僵劲很大,松不下来。
多亏汪巨师兄不厌其烦地帮我补习,我有的拳不会练就到老汪家里请他教我(因为我们同住在二炮大院里,非常方便)。
汪巨是1970年下半年学拳,一路83式打得很熟练。
他为人正直热情,朴实厚道,拳练的也好,动作舒展大方、身法中正,深得陈老师真传。
在他的帮助下,我逐步跟上了进度,我从内心十分感谢汪师兄,没有他的帮助,我很难坚持下来。
1989年我请陈瑜师弟很汪巨师兄来丹东传艺,略尽地主之谊,此是后话。
陈老师教拳细致入微、一丝不苟,语言生动形象,一听就能明白。
比如讲“虚领顶劲”,他说:“你想你头上的小辫子叫人给拎起来了,你就不能低头,不能左右歪斜。
”然后他拿起一件衣服,用手握着衣领提起来,衣服自然下垂,他说:“顶劲领起了精神才能提起来,全身才能放松,像这件衣服顺顺溜溜、毫不受力,这是太极拳第一要义。
”他讲“六封四闭” 双手下按动作,就像京剧老生捋胡子那样,非常形象,一听就记住了。
在讲缠丝劲时,根据学员的资质不同分门别类进行讲解。
既讲清以顺逆缠丝为主导的进缠、退缠、里缠、外缠、上下缠丝、左右缠丝、大小缠丝、左顺右逆、右顺左逆、双顺双逆等十六对缠丝对应关系,又把十六对缠丝归纳到两种基本缠丝劲:一是掌心由内向外翻转的顺缠掤劲;二是掌心由外向内翻转的逆缠捋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拳架讲究内撑外裹、支撑八面,一身备五弓,坐腕锁梢节,撑肩坠肘锁肩根节。撑肩虚腋、坠肘。坐腕加绷劲。
22、混厚、混圆、松沉、内气似水银在体内流动,混然无迹可寻,圆活似绣球在地上滚动。一动具动,无懈可击。松活弹抖似甩鞭,身上无僵点、死点、滞点、一气流行,纯以神行。
23、此拳处处合乎易理,拳拳谐有学问,按宇宙天体规律运动,符合天理,并行不悖,正所谓“拳技虽小,大道存焉,”与道相合,练虚合道。与道相合,启不入圣乎!
何谓精这里讲的精是指人体的内分泌腺特别是性腺的分泌物,即激素(荷尔蒙)。这种激素进入腺体周围的毛细血管,随血液循环到身体各处,以调节身体的生长、发育、物质代谢和组织器官的活动。按“炼精化气”的原理,它可转化为真气,顺经络循环到身体各处,充盈周身,维持和增强人的生命力。这种激素过多或缺乏,都会引起各种疾病。产生这种生命要素的主要部位在丹田,即小腹。
8、用意全面,鼻尖呼吸,耳听背后,目光从远处收回,既注意前面,又注意后面,意念形成圆的,用意复杂,缜密,有多套意念系统,使人练拳时,既警觉,提神、机灵,又无心无意。拳打自不知,混然忘我,纯是神行。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
9、大圈套小圈,小圈引大圈,圈中有圈,意中有意,打中有打,拿中有拿,连环套使用“因敌变化是神奇。”
1、拳中有桩,桩中有拳,桩拳合一,站桩、试劲(摸劲)、磨擦步、推手、发劲、发声、统一于拳架之中。
2、外丹理论,意念造型:怀中抱球,手中有球,技击用球。
3、练用一致,怎样练就怎能样用,怎样用就怎样练,再细小的动作都有其用,不妄动,不乱动,一动即是法,都有它特定的技击含义。
4、其它拳讲气下沉入地,但陈瑜老师家传太极拳讲究气下沉并且上翻,使气机上下对流循环,增加大小周天次数,最明显的是胸腰折叠多。
16、劲别复杂,手型复杂,具不完全统计,两路拳140多种劲别,同时发劲也多,据武林界称,陈发科祖师在北京传拳,两路拳154个大势,600多个式子三千多种发劲,人称“千手寸观音”全身无处不混然。全身无处不是手。
17、训练方法,科学全面:强“神、意、气、力、稳、准、狠、快”八字训练口诀,全面锻炼不是突出其中一个方面,因为人体结构非常复杂,每个结构子系统都要有相应的训练方法,既要练意、也要练力,既要练筋,也要练肉,关键是怎样练。要让全身合个系统都得到锻炼。如坐桩、站桩、活桩,练单式,太极棒、太极杆、太极球、太极尺等。有训练梢节的、有训练腰腹的,有增长内气的,有强化四肢整体弹抖劲的功法等等。功法体系完整。
24、讲究按节气、时辰、方向练功,常盗天机。如半夜12点练功:一阳初生,阴中采阳。有具体的丹道功法和火候理论,手印也非常独特。
25药补、食补、气补,及时恢复,营养补充,增长功力,全面调养。练功后的养功,体力恢复,有一完整的理论方法。
预备式:
自然盘腿坐下,可以是床和垫子,不要太硬。上领下沉。两手自然放在膝盖上。耳听身后,两眼可以微闭。用鼻尖吸气,用嘴唇吐气。舌尖要抵上齿龈,上下牙齿微闭,嘴唇不要张开吐气,要微闭,似闭不闭,气从齿逢和唇逢间被徐徐吐出。如果两眼要睁开,则吸气时候,加意念,目光内敛,呼气时候,目光放长,放远。注意头顶向上的领劲,腰不可以塌,但是,必须注意气沉丹田,这样过几分钟,洗心涤虑,平静安舒,就可以往下进行了,我的感觉是,只要一坐下,按照要求去做,一呼一吸就有气感了。<?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13、用膝肘多,讲究打必动膝,动肘,肘膝相合,膝法肘法特别,结合互用,俗称“八条腿运动”,整体劲打人。比泰拳有过之而无不及。
14、特别讲究两肘、两膝、两手相吸相系。肩胯相吸相系,外三合,内三合具有强烈的技击含义。
15、摔打、擒、拿,抓筋、拿脉、反骨、点穴同时兼施并用,使人防不胜防。
第一个动作,两手合十。
这个动作看上去非常简单,就是盘腿坐在那,两手合十在胸前,象菩萨或唐僧在念阿密佗佛。其他身体各部位要求和预备式一样,但是,外静而内动。两手合十,五指微分开,吸气时候,中指向上领劲,呼气时候,五指向下钩,加意念,往下抓,沉,钩劲,要注意气的下沉,两手心要空。从外型上看,好象人坐在那里什么也没有动,实际上,内动十分明显。两手合十时候,两肘一定要朋圆。这个动作至少要做五分钟以上,师父讲“时间越长越好,一定要注意头顶的上领,不要让腰断,塌,要拔,丹田气要沉。还有,从外表上看,人在那里是静止的,主要是内动,加意念的内动。
18、刚柔相济,快慢相间,惊闪弹抖,滚栓搭扫。
19、拳架平稳,支撑腿始终弯曲,不挺直,不挺胯。拳架不忽高忽低,裆走下弧,后弧较多,有也走上弧、前弧。
20、强调除静止发力外,更多的是在运动中快速发力,以适应实战。所以拳架中,震脚、蹉步、蹾步跳跃,前后窜步,跟步较多。突出散打实战特点。
(二)丹田内转功法的基本特征
怎样“抓住丹田练功夫”,各种功法都有自己独特的方式方法,有的取站桩功,有的持静坐法,有的则配合以简单动作,称为动功,还有更简要的方法采取揉腹法、揉肾囊等,方法各异。陈式太极拳则与众不同,它是在复杂的拳势演练过程中(第一路83势,近400个动作;第二路7l势,近300个动作),意注丹田,以意领气,气沉丹田,然后取逆腹式呼吸法,以真气带动,调动丹田内转,丹田内转又带动全身的螺旋式运动。形之于外则为“顺逆缠丝”、“胸腰折叠”诸形式。而且强调丹田内功与四肢、躯体动作完全协调一致,叫做“一气贯穿,周身一家”。拳论云:“内不动,外不发。”“腰不动,手不发。”打起拳来,小腹内部内气鼓荡,翻江倒海;外形则转臂旋腕,旋腕转背,旋踝转膝,以丹田内转为核心(原动力),贯串整体一系列的螺旋运动,非圆即弧。这种丹田内转功夫,可以使腹部脏器,特别是盆腔内的脏器,通过自我摩荡,自我按摩,而增强其机能,生精化气,有益于打通前后三关,舒通经络,通任督二脉。
运动这个部位,即某些运动家提倡的“腹部体操”、“骨盆体操”、“海底运动”等,也就是太极拳运动强调的“丹田内转”之内功功法。可以增强消化系统的吸收功能,增强性功能,培养真气,增强内分泌,产生性激素,从而达到健美、健脑、嫩肤。这种丹田内功与整体运动(外功)结合起来,就可以达到祛病延年健康长寿的境域。
从技击角度分析,这种丹田内转功法,则是太极拳所特有的螺旋型的松活弹抖劲的动力源泉。拳论所谓“主宰于腰”,实质上就是主宰于丹田。太极拳运动发劲时,丹田内部潜转活动的离心运动和向心运动表现在:发,则放射到四肢,即气贯四梢;卷,则从四梢收到丹田,即气聚丹田。但这种力量的收和放,都不是直线的,而是通过人体所特有的一系列的螺旋动作、节节贯穿地来实现。平素的套路锻炼,推手、单式锻炼,一招一势都着眼于丹田潜转,着眼于丹田内转带动四肢乃至周身,不断发挥丹田内转这种人体的枢纽作用对于增强人体的自卫、技击能量,无疑是十分重要的。拳论中所谓:“周身柔软似无骨,忽然放出都是手,”即这种丹田爆发力的形象描述。
秘传太极拳内功
(一)丹田内转法
是陈式太极拳的精华丹田内转,从武术和劳动角度来说,它是使人体产生松活弹抖型的爆发力的太极内功;而从养生健身角度来说,它又是“炼精化气”、“还精补脑”的重要养生功法。
古往今来,人类在不断探索健康长寿的方法。那么养生大道最首要的问题是什么?是“炼精”。没有“炼精”的功夫,也就谈不上“化气”、“化神”和“还精补脑”。当然炼精也离不开真气的带动。炼精、化气是相辅相成的。但炼精毕竟是养生的筑基功。梁代医学家陶弘景云:“养生之道,以精为宝。”《性命圭旨》把炼精列为“首关”,有云:“初关炼精,为动静兼用之功。”一些炼功的人往往只讲练气、养气、运气等等,而很少谈及炼精之法。无精,气从何而来触及到“精”字,也是多讲“保精”、…陪精”、“戒欲”、“节欲”、“禁欲”、以及“上士分床,下士异被”等控制性生活诸法。只讲“节流”,不讲或很少讲“开源”。这不能,阴阳互根,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即对立,又统一,同时还有阴阳不分,混沌状态。
11、丹田内转,以身领手,节节贯穿,活泼轻柔如风吹杨柳,下盘沉稳如盘石,中盘灵活如珠,上盘轻如杨柳。
12、拳架中含有易骨、开关节、易筋练法,丹道理论为,人身大小周天要通畅,必须拉练开八处关键部分:两处胯根,两处肩缝,一处胸骨,一处夹脊,一处玉枕,一处命门,而陈瑜老师家传大架83式,正是针对打开人体死点,形成内景逐道而设计的,道家只靠静坐,用气很难冲开,而陈瑜家传太极拳却科学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对八大关节死点有独到的训练方法,八大关节穴位一开,气自通,大小周天在运动中通开,内气能量加倍储蓄,内功倍增。为下一步练精化气、产药打下基础。所以,陈瑜老师家传太极上功快,关节一开,药不求自产,周天不求自通,内丹自然形成,正可谓“妙手一运一太极,”这套拳把吐纳、导引、易筋、易骨、丹道、桩法、五禽戏、周易原理、孙子兵法、禅宗心法,技击,巧妙的结合起来,混然天成。精妙绝仑。美仑美涣。真可谓“此拳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人学”学会此拳已是有大福缘之人,因为你已掌握向超级人类进化的金钥匙,你已站在中国几千年文化智慧的顶峰上。不,应该是全人类智慧顶峰之颠。陈氏太极拳是用中国、印度几千年的厚重文化做支撑的。需要特别指出,这里陈氏太极只指陈瑜老师家传太极拳才能有这种效果。
丹田,一般都指脐内向里斜下一寸三分(又称一寸半)处。即小腹之内,骨盆之中,膀胱之后,骶椎之前,会阴穴之上,气功家称此处为储藏真气的“夹室”。其实,此处是人体许多重要脏器所在之地。尤其是生殖器官聚集的地方。由外及内进行剖析,首先是腹肌,腹肌是牵动人体腰部及下肢力量的关键,它并对小腹内的脏腑起保护作用。其内部则是生殖腺聚集的部位。如精囊腺、前列腺、女性的卵巢等性分泌腺。科学家认为增强有关内分泌脏器的机能,是增强人体生命活力的重要措施之一。性机能的增强,可以保证人体产生自身所需要的性激素。这些激素是促进人体各器官生长、发育,并持久地维持其正常状态,延长寿命的极其重要的生命原素。
丹田,向来是为养生家所重视。道家养生家认为丹田是练功的“根”,为“安炉立鼎”炼金丹的地方。《黄庭经》的“黄庭”二字即指此处,认为此处是“积精累气”之所。《胎息经》所言胎息的部位也指此处,认为此处为人体生命之源(人体力学家认为此处是人体重心、中心所在)。前人讲:“抓住丹田练内功,哼哈二气妙无穷”。太极拳家则把丹田称为“太极点”,系太极拳运动的轴心,故又称“太极核”。由此可知,太极拳的创编人陈王庭遗词所云:“一卷《黄庭》随身伴,闷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陈氏太极拳图说》),当时造拳也是参照《黄庭经》,抓住了这个炼功的关键部位,而提出了“气沉丹田和丹田内转相结合”,作为太极拳的内功功法,从而使太极拳成为一套内功、外功兼练的拳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