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氏太极拳陈瑜

1、拳中有桩,桩中有拳,桩拳合一,站桩、试劲(摸劲)、磨擦步、推手、发劲、发声、统一于拳架之中。

2、外丹理论,意念造型:怀中抱球,手中有球,技击用球。

3、练用一致,怎样练就怎能样用,怎样用就怎样练,再细小的动作都有其用,不妄动,不乱动,一动即是法,都有它特定的技击含义。

4、其它拳讲气下沉入地,但陈瑜老师家传太极拳讲究气下沉并且上翻,使气机上下对流循环,增加大小周天次数,最明显的是胸腰折叠多。

5、突出坐下打拳,俗称“板凳拳”但两脚之间的距并不大,不是叉的大,而是裆撑圆,撑开撑的大。“似骑马,似坐高凳”。

6、虚实四六分,比例较小,重心转换次数多。重心转换时,裆走后弧,裆走下弧较多,不走直线。

7、套路动作复杂,手法细腻,明劲小劲,暗劲也多,陈瑜老师的拳,就像百宝箱,每次学拳,老师都往拳里加东面,如加打法、拿法、小劲、意念等。内涵丰富,深不可测,正可谓:“一层深一层。层层意无穷”。同时技击招式精妙连环。

8、用意全面,鼻尖呼吸,耳听背后,目光从远处收回,既注意前面,又注意后面,意念形成圆的,用意复杂,缜密,有多套意念系统,使人练拳时,既警觉,提神、机灵,又无心无意。拳打自不知,混然忘我,纯是神行。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

9、大圈套小圈,小圈引大圈,圈中有圈,意中有意,打中有打,拿中有拿,连环套使用“因敌变化是神奇。”

10、整套拳,阴阳平衡阴阳互济,阴阳互根,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即对立,又统一,同时还有阴阳不分,混沌状态。

11、丹田内转,以身领手,节节贯穿,活泼轻柔如风吹杨柳,下盘沉稳如盘石,中盘灵活如珠,上盘轻如杨柳。

12、拳架中含有易骨、开关节、易筋练法,丹道理论为,人身大小周天要通畅,必须拉练开八处关键部分:两处胯根,两处肩缝,一处胸骨,一处夹脊,一处玉枕,一处命门,而陈瑜老师家传大架83式,正是针对打开人体死点,形成内景逐道而设计的,道家只靠静坐,用气很难冲开,而陈瑜家传太极拳却科学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对八大关节死点有独到的训练方法,八大关节穴位一开,气自通,大小周天在运动中通开,内气能量加倍储蓄,内功倍增。为下一步练精化气、产药打下基础。所以,陈瑜老师家传太极上功快,关节一开,药不求自产,周天不求自通,内丹自然形成,正可谓“妙手一运一太极,”这套拳把吐纳、导引、易筋、易骨、丹道、桩法、五禽戏、周易原理、孙子兵法、禅宗心法,技击,

巧妙的结合起来,混然天成。精妙绝仑。美仑美涣。真可谓“此拳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人学”学会此拳已是有大福缘之人,因为你已掌握向超级人类进化的金钥匙,你已站在中国几千年文化智慧的顶峰上。不,应该是全人类智慧顶峰之颠。陈氏太极拳是用中国、印度几千年的厚重文化做支撑的。需要特别指出,这里陈氏太极只指陈瑜老师家传太极拳才能有这种效果。

13、用膝肘多,讲究打必动膝,动肘,肘膝相合,膝法肘法特别,结合互用,俗称“八条腿运动”,整体劲打人。比泰拳有过之而无不及。

14、特别讲究两肘、两膝、两手相吸相系。肩胯相吸相系,外三合,内三合具有强烈的技击含义。

15、摔打、擒、拿,抓筋、拿脉、反骨、点穴同时兼施并用,使人防不胜防。

16、劲别复杂,手型复杂,具不完全统计,两路拳140多种劲别,同时发劲也多,据武林界称,陈发科祖师在北京传拳,两路拳154个大势,600多个式子三千多种发劲,人称“千手寸观音”全身无处不混然。全身无处不是手。

17、训练方法,科学全面:强“神、意、气、力、稳、准、狠、快”八字训练口诀,全面锻炼不是突出其中一个方面,因为人体结构非常复杂,每个结构子系统都要有相应的训练方法,既要练意、也要练力,既要练筋,也要练肉,关键是怎样练。要让全身合个系统都得到锻炼。如坐桩、站桩、活桩,练单式,太极棒、太极杆、太极球、太极尺等。有训练梢节的、有训练腰腹的,有增长内气的,有强化四肢整体弹抖劲的功法等等。功法体系完整。

18、刚柔相济,快慢相间,惊闪弹抖,滚栓搭扫。

19、拳架平稳,支撑腿始终弯曲,不挺直,不挺胯。拳架不忽高忽低,裆走下弧,后弧较多,有也走上弧、前弧。

20、强调除静止发力外,更多的是在运动中快速发力,以适应实战。所以拳架中,震脚、蹉步、蹾步跳跃,前后窜步,跟步较多。突出散打实战特点。

21、拳架讲究内撑外裹、支撑八面,一身备五弓,坐腕锁梢节,撑肩坠肘锁肩根节。撑肩虚腋、坠肘。坐腕加绷劲。

22、混厚、混圆、松沉、内气似水银在体内流动,混然无迹可寻,圆活似绣球在地上滚动。一动具动,无懈可击。松活弹抖似甩鞭,身上无僵点、死点、滞点、一气流行,纯以神行。

23、此拳处处合乎易理,拳拳谐有学问,按宇宙天体规律运动,符合天理,并行不悖,正所谓“拳技虽小,大道存焉,”与道相合,练虚合道。与道相合,启不入圣乎!

24、讲究按节气、时辰、方向练功,常盗天机。如半夜12点练功:一阳初生,阴中采

阳。有具体的丹道功法和火候理论,手印也非常独特。

25药补、食补、气补,及时恢复,营养补充,增长功力,全面调养。练功后的养功,体力恢复,有一完整的理论方法。





预备式:
自然盘腿坐下,可以是床和垫子,不要太硬。上领下沉。两手自然放在膝盖上。耳听身后,两眼可以微闭。用鼻尖吸气,用嘴唇吐气。舌尖要抵上齿龈,上下牙齿微闭,嘴唇不要张开吐气,要微闭,似闭不闭,气从齿逢和唇逢间被徐徐吐出。如果两眼要睁开,则吸气时候,加意念,目光内敛,呼气时候,目光放长,放远。注意头顶向上的领劲,腰不可以塌,但是,必须注意气沉丹田,这样过几分钟,洗心涤虑,平静安舒,就可以往下进行了,我的感觉是,只要一坐下,按照要求去做,一呼一吸就有气感了。
第一个动作,两手合十。
这个动作看上去非常简单,就是盘腿坐在那,两手合十在胸前,象菩萨或唐僧在念阿密佗佛。其他身体各部位要求和预备式一样,但是,外静而内动。两手合十,五指微分开,吸气时候,中指向上领劲,呼气时候,五指向下钩,加意念,往下抓,沉,钩劲,要注意气的下沉,两手心要空。从外型上看,好象人坐在那里什么也没有动,实际上,内动十分明显。两手合十时候,两肘一定要朋圆。这个动作至少要做五分钟以上,师父讲“时间越长越好,一定要注意头顶的上领,不要让腰断,塌,要拔,丹田气要沉。还有,从外表上看,人在那里是静止的,主要是内动,加意念的内动。

秘传太极拳内功
(一)丹田内转法
是陈式太极拳的精华丹田内转,从武术和劳动角度来说,它是使人体产生松活弹抖型的爆发力的太极内功;而从养生健身角度来说,它又是“炼精化气”、“还精补脑”的重要养生功法。
古往今来,人类在不断探索健康长寿的方法。那么养生大道最首要的问题是什么?是“炼精”。没有“炼精”的功夫,也就谈不上“化气”、“化神”和“还精补脑”。当然炼精也离不开真气的带动。炼精、化气是相辅相成的。但炼精毕竟是养生的筑基功。梁代医学家陶弘景云:“养生之道,以精为宝。”《性命圭旨》把炼精列为“首关”,有云:“初关炼精,为动静兼用之功。”一些炼功的人往往只讲练气、养气、运气等等,而很少谈及炼精之法。无精,气从何而来触及到“精”字,也是多讲“保精”、…陪精”、“戒欲”、“节欲”、“禁欲”、以及“上士分床,下士异被”等控制性生活诸法。只讲“节流”,不讲或很少讲“开源”。这不能说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谓精这里讲的精是指人体的内分泌腺特别是性腺的分泌物,即激素(荷尔蒙)。这种激素进入腺体周围的毛细血管,随血液循环到身体各处,以调节身体的生长、发育、物质代谢和组织器官的活动。按“炼精化气”的原理,它可转化为真气,顺经络循环到身体各处,充盈周身,维持和增强人的生命力。这种激素过多或缺乏,都会引起各种疾病。产生这种生命要素的主要部位在丹田,即小腹。
丹田,向来是为养生家所重视。道家养生家认为丹田是练功的“根”,为“安炉立鼎”炼金丹的地方。《黄庭经》的“黄庭”二字即指此处,认为此处是“积精累气”之所。《胎息经》所言胎息的部位也指此处,认为此处为人体生命之源(人体力学家认为此处是人体重心、中心所在)。前人讲:“抓住丹田练内功,哼哈二气妙无穷”。太极拳家则把丹田称为“太极点”,系太极拳运动的轴心,故又称“太极核”。由此可知,太极拳的创编人陈王庭遗词所云:“一卷《黄庭》随身伴,闷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陈氏太极拳图说》),当时造拳也是参照《黄庭经》,抓住了这个炼功的关键部位,而提出了“气沉丹田和丹田内转相结合”,作为太极拳的内功功法,从而使太极拳成为一套内功、外功兼练的拳种。
丹田,一般都指脐内向里斜下一寸三分(又称一寸半)处。即小腹之内,骨盆之中,膀胱之后,骶椎之前,会阴穴之上,气功家称此处为储藏真气的“夹室”。其实,此处是人体许多重要脏器所在之地。尤其是生殖器官聚集的地方。由外及内进行剖析,首先是腹肌,腹肌是牵动人体腰部及下肢力量的关键,它并对小腹内的脏腑起保护作用。其内部则是生殖腺聚集的部位。如精囊腺、前列腺、女性的卵巢等性分泌腺。科学家认为增强有关内分泌脏器的机能,是增强人体生命活力的重要措施之一。性机能的增强,可以保证人体产生自身所需要的性激素。这些激素是促进人体各器官生长、发育,并持久地维持其正常状态,延长寿命的极其重要的生命原素。
运动这个部位,即某些运动家提倡的“腹部体操”、“骨盆体操”、“海底运动”等,也就是太极拳运动强调的“丹田内转”之内功功法。可以增强消化系统的吸收功能,增强性功能,培养真气,增强内分泌,产生性激素,从而达到健美、健脑、嫩肤。这种丹田内功与整体运动(外功)结合起来,就可以达到祛病延年健康长寿的境域。
从技击角度分析,这种丹田内转功法,则是太极拳所特有的螺旋型的松活弹抖劲的动力源泉。拳论所谓“主宰于腰”,实质上就是主宰于丹田。太极拳运动发劲时,丹田内部潜转活动的离心运动和向心运动表现在:发,则放射到四肢,即气贯四梢;卷,

则从四梢收到丹田,即气聚丹田。但这种力量的收和放,都不是直线的,而是通过人体所特有的一系列的螺旋动作、节节贯穿地来实现。平素的套路锻炼,推手、单式锻炼,一招一势都着眼于丹田潜转,着眼于丹田内转带动四肢乃至周身,不断发挥丹田内转这种人体的枢纽作用对于增强人体的自卫、技击能量,无疑是十分重要的。拳论中所谓:“周身柔软似无骨,忽然放出都是手,”即这种丹田爆发力的形象描述。
(二)丹田内转功法的基本特征
怎样“抓住丹田练功夫”,各种功法都有自己独特的方式方法,有的取站桩功,有的持静坐法,有的则配合以简单动作,称为动功,还有更简要的方法采取揉腹法、揉肾囊等,方法各异。陈式太极拳则与众不同,它是在复杂的拳势演练过程中(第一路83势,近400个动作;第二路7l势,近300个动作),意注丹田,以意领气,气沉丹田,然后取逆腹式呼吸法,以真气带动,调动丹田内转,丹田内转又带动全身的螺旋式运动。形之于外则为“顺逆缠丝”、“胸腰折叠”诸形式。而且强调丹田内功与四肢、躯体动作完全协调一致,叫做“一气贯穿,周身一家”。拳论云:“内不动,外不发。”“腰不动,手不发。”打起拳来,小腹内部内气鼓荡,翻江倒海;外形则转臂旋腕,旋腕转背,旋踝转膝,以丹田内转为核心(原动力),贯串整体一系列的螺旋运动,非圆即弧。这种丹田内转功夫,可以使腹部脏器,特别是盆腔内的脏器,通过自我摩荡,自我按摩,而增强其机能,生精化气,有益于打通前后三关,舒通经络,通任督二脉。
丹田内转,是陈式太极拳拳理拳法有机整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了解丹田内转的功法,必须与了解太极拳的整个拳理拳法相结合。现在,只能从这套拳艺的一个侧面来阐述一下关于其内功(丹田内转)的一些特征。
1.意注丹田,气沉丹田,丹田真气充盈,是发动丹田内转的基础。打拳时,先入静片刻,洗心涤虑,壹志凝神,检查全身放松状态,引真气下行,意注丹田,感到真气充盈丹田(发热)之后,再由丹田内转启动周身。而且是以外呼吸引动内呼吸,以真气带动小腹内的诸脏器,取螺旋形式转动起来。所以,我主张上场打拳起动之前,要适当延长预备式的时间。
2.由外及内,由内及外,内外结合,促使丹田内部转动起来。即拳论中讲的胸腰折叠与丹田内转结合。丹田内转,与其他功法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它不是孤立的动,不是静坐中求内动,而是内部与整个躯体一起动,动功与静功相结合。从打拳讲,打拳强调走身法,在身法端正的基础上,胸腰走螺旋劲,“刻刻留心在腰间”,以腰为轴,以太极核的离心运动和向心运动带动全身,走立体螺旋劲,从腰到四肢,都是顺逆缠丝劲,所有动作都

是圈,这种周身的螺旋运动是丹田内转的实质。
整套拳的大小动作都要与丹田内转相协调—致。如拳论所述:“内不动、外不发”、“腰不动,手不发”,“出肾入肾是真诀”,“节节贯穿,周身一家”。而且强调以这种内动作用为主、为先。同时又注意内动与外动(内功外功)相结合。丹田内转的方式,包括前后、左右、斜向、横向等多种立体螺旋方式。但都要与外形协调一致。如丹田走前后圈时,外形也走前后卷放、开合、蓄发,如“左冲”“右冲”等势;丹田走左右圈时,外形也要走左右螺旋,如“掩手肱锤”、“三换掌”诸势;丹田走斜圈,外形动作也是斜向旋转,如“白鹤亮翅”、“六封四闭”等拳势。
3.以提肛、松胯和两臀翻沉为特征的骨盆运动。陈式太极拳的丹田内转法,是呼吸运动、腹部运动、骨盆运动三结合的一种锻炼方式。拳论强调“裆走下弧”、“提肛、松胯”、“吸气收腹,呼气突腹”,“沉左臀翻右臀、沉右臀翻左臀”等等。这些措施实质是增强骨盆运动。人体骨盆及骨盆肌正好象一个保护盆,从左、右,后、下几个方面来保护人体小腹内重要的脏器,手臂和脚腿则可以从前方保护它。打拳时经常提肛、松胯,沉翻左右两臀、会阴处一提一松,骨盆处髋关节立体螺旋式的上下转动,即斜向走“8”字形的运动。都可以使人注意会阴穴,增强人体下部的活动,从而使大脑皮质与下部内脏器官关系密切起来(即气功中讲的心肾相交),以调节内分泌机能。并且可以使腹肌、骨盆肌,以及下部器官的各种括约肌、提肌、竖立肌经过一收一放、一紧一松的锻炼,而保持良好的弹性,这对增强性机能和增加性激素都有积极作用,有助于取得“炼精化气,还精补脑”之功效。
4.外呼吸与内呼吸相结合,呼吸与动作相结合。丹田内转其实质就是一种丹田呼吸法,它与肺呼吸、体呼吸谐调一致,故称为内呼吸。所谓呼吸与动作相配合,主要是指这种以丹田呼吸为核心的鼓荡之内气与拳架动作相随,所形成的人体特有的一种“周天开合呼吸法”。同时,陈式太极拳的呼吸法注重呼气。这种注重呼气的练拳方法,是许多武术门派所重视的,它既有利于呼净肺部的浊气,吸进新鲜空气,又有利于导引真气下行。根据现代医学家分析,常常注意呼气有利于肌体放松,对神经系统有好的影响。从丹田内转的功法考虑,注意呼气可以便真气顺任脉下行,气聚丹田。
5.动功、静功和辅助功相结合。陈式太极拳是动功静功相结合的一个拳种。这种动功静功兼练含义:主要是指打拳过程中,达到动(体)静(脑)相结合。打拳时怎样使大脑得到平静,这其间有微妙的道理。因为两套拳有155个势子,700多个动作,

为了节节贯穿、连绵不断、刚柔相济、快慢相间,打起拳来只能壹志凝神,循规蹈矩,脑子一点也不能“走私”。每次运行,大脑都要专注于那些复杂而又已熟悉的动作,从而使大脑得到平时难以得到的平静。而四肢和躯体,则在进行难度较大的运动。即“以一念代万念”,使人体“司令部”在肢体运动中得到休整。正如艺术理论家温克尔曼所讲述的一种状态,“就象大海的深处永远停留在寂静里,不管它的表面多么狂涛汹涌”。陈式太极拳这种运动方式,比某些动作简单的运动方式效果好就好在这里。因为跑步、简易体操等运动方式,在运动过程中,大脑往往容易“开小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