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5.诗词五首 教学设计及反思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25课《诗词五首-雁门太守行、渔家傲》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25课《诗词五首-雁门太守行、渔家傲》教案
此外,学生小组讨论的部分,大家围绕“诗词意境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但我发现,有些同学在讨论过程中容易偏离主题,需要我在旁边适时引导,帮助他们聚焦关键问题。
在总结回顾环节,我发现同学们对今天所学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为了确保每个人都能跟上教学进度,我考虑在课后布置一些针对性的作业,巩固他们对诗词意境与情感表达的理解。
1.优化导入环节,提高同学们的参与度。
2.注重实例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意境与情感表达。
3.多给予学生表达机会,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4.适时引导,确保讨论主题的聚焦。
5.布置针对性的课后作业,巩固同学们对知识点的掌握。
其次,在新课讲授环节,我注意到同学们对诗词意境与情感表达的理解存在一定难度。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耐心地引导他们,通过更多实例分析,帮助他们逐步领会诗词的魅力。
在实践活动环节,同学们分组讨论和创作练习的积极性较高,但部分小组在展示成果时,表达能力仍有待提高。我想,在之后的课堂中,可以多给他们一些锻炼口头表达能力的机会,鼓励他们更加自信地分享自己的观点。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词的意境转换和情感表达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分析两首诗词的意象和语言,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诗词意境相关的实际问题,如“诗词中的自然景色如何反映出作者的情感?”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创作练习。学生尝试仿写一句诗词,运用课堂上学到的意境描绘方法。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文学素养:通过学习《雁门太守行》与《渔家傲》,增强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培养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饮酒(其五)》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饮酒(其五)》教案
举例:分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意象运用和“心远地自偏”的修辞手法。
(3)文化传统的了解与传承:让学生了解古代文人饮酒作诗的文化传统,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举例:介绍陶渊明与饮酒作诗的渊源,以及古代文人饮酒作诗的风俗。
2.教学难点
(1)诗歌的背景知识:学生对陶渊明及其生活的时代背景了解有限,需要教师进行详细的讲解。
举例:指导学生正确把握诗词的节奏和韵律,通过模仿、创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朗诵和创作能力。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诗词五首-饮酒(其五)》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有过想要逃离喧嚣,寻求内心宁静的时刻?”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陶渊明是如何在诗中表达这种情感。
其次,在教学难点和重点的把握上,我尽力突出核心知识,但发现学生在修辞手法的应用上仍存在困难。这可能是因为我对这些概念的解释和举例不够充分,或者学生的实际操作机会不够。为此,我计划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增加一些互动环节,让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中更直观地感受和运用修辞手法。
此外,实践活动中的诗词朗诵环节,让我看到学生对韵律和节奏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为了提高学生的朗诵能力,我考虑在课后组织一些朗诵辅导,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诗词的韵律美。
2.诗词朗诵: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诗词朗诵。这个活动将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诗词的韵律和情感。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朗诵的诗词。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陶渊明的田园生活理念在现代社会的意义”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教案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古诗词的基本概念、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诗词艺术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学会欣赏和应用诗词。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朗诵表演。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诗词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诗词的美,分析其艺术价值,并探讨如何在现代生活中欣赏和应用诗词。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诗词的基本意思和背景:学生需要理解每首诗词的基本内容,掌握其创作背景,以便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和意境。
-例如,《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白居易对朋友离别之情的表现;《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描绘的战争场景及其抒情手法。
-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学生需掌握诗词中的对仗、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了解其作用和效果。
-教师可以结合具体诗词,讲解平仄、韵脚等格律知识,并通过创作练习让学生实际运用。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诗词五首》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有过被景色或情感所触动的经历?”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词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人是如何用诗词来表达情感和描绘景象的。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25.《诗词五首》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25.《诗词五首》

25 《诗词五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背诵并默写这五首诗词。

2.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受诗情。

4.激发学生阅读古代诗词的兴趣,感受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

【教学重难点】1.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受诗情。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

【课时安排】2 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饮酒》(其五)《春望》《春望》之“ 望”1.读诗歌,明诗体(律诗),初步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2.“春望”,即望春,诗人“望”到了什么?明确:“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

另一种解释是: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

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诗句含蕴之丰富。

诗的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

诗人翘首望景,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山河到花鸟。

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

3.杜甫诗句语言,语不惊人死不休,一字传神。

前四句中,你觉得哪个字写得最传神?明确:“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破”字使人触目惊心,“深” 字令人满目凄凉。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溅”“惊”体现了诗歌语言的动态美,寄托了诗人强烈的情感。

4.望亲人——望自己。

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

想望亲人。

以“烽火”承接“感时”,“家书”承接“恨别”,而亲人的“别”,正是由于战乱的“时”造成的。

战事持续很久,以致家里音信全无,最后写到自己的哀怨和衰老,环环相生、层层递进,创造了一个能够引发人们共鸣、深思的境界。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春望》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春望》教案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春望》这一课。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春天的时候,有没有观察过周围的自然变化,感受到过春天的美好与哀愁?”这个问题与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杜甫如何在他的诗中描绘春天的。
(3)思维品质的培养:学生在分析诗句时,可能难以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解决方案:教师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4)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学生在表达自己对诗意的理解时,可能存在语言表述不清、不准确的问题。
解决方案:教师通过范例、指导等方法,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使诗意解读更加精确。
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对于《春望》中的爱国情怀与现实意义的探讨让我感到惊喜。他们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所学知识,提出不少独到的见解。但同时,我也发现,一些学生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语言组织和逻辑思维能力仍有待提高。我计划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这些能力的培养。
整体来看,今天的教学在引导学生理解和鉴赏《春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我认识到,作为教师,我需要不断调整和优化教学方法,更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我也深感激发学生兴趣、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是教学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努力,以期让学生们在学习古典诗词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尝试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和感受杜甫的《春望》。我注意到,在讲解诗歌背景时,学生们对于安史之乱的历史背景表现出了一定的兴趣,但同时也暴露出他们对这段历史的了解不足。这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有效地结合历史知识,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古典诗词的深刻理解。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教案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教案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背诵五首古诗,感受古代诗词的韵味和美感。

2.分析诗词的意象和表现手法,提升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欣赏和分析诗词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诗词的意境和情感,背诵五首古诗。

难点:分析诗词的表现手法和意象。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登高》一、导入1.邀请同学们谈谈对杜甫的了解。

2.简介杜甫及其创作背景。

二、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登高》,感受诗词的韵味。

2.学生分享阅读感受,教师点评并引导。

三、课堂讨论1.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如“天若有情天亦老”、“无边落木萧萧下”等。

2.讨论诗词表现手法,如夸张、拟人等。

四、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背诵《登高》,思考诗词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第二课时:《望岳》一、复习导入1.复习《登高》,回顾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2.介绍《望岳》的创作背景。

二、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望岳》,感受诗词的豪情壮志。

2.学生分享阅读感受,教师点评并引导。

三、课堂讨论1.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等。

2.讨论诗词表现手法,如对比、排比等。

四、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背诵《望岳》,思考诗词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第三课时:《春望》一、复习导入1.复习《望岳》,回顾诗词的豪情壮志。

2.介绍《春望》的创作背景。

二、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春望》,感受诗词的忧国忧民情怀。

2.学生分享阅读感受,教师点评并引导。

三、课堂讨论1.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等。

2.讨论诗词表现手法,如对比、拟人等。

四、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背诵《春望》,思考诗词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第四课时:《月夜忆舍弟》一、复习导入1.复习《春望》,回顾诗词的忧国忧民情怀。

2.介绍《月夜忆舍弟》的创作背景。

二、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月夜忆舍弟》,感受诗词的思念之情。

2.学生分享阅读感受,教师点评并引导。

三、课堂讨论1.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如“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等。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之赤壁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之赤壁教案
最后,关于教学效果。通过今天的课程,我感到学生们对《赤壁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调整教学策略,力求提高教学效果。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诗词朗读:正确把握《赤壁赋》的朗读节奏和韵律,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举例: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句,指导学生读出大气磅礴的气势。
(2)字词解析:掌握《赤壁赋》中的生僻字词、成语典故及文言文句式。
举例:如“矫矢遗镞”、“临江客”等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3)意境理解:理解《赤壁赋》所描绘的壮丽景色和抒发的豪放情感。
5.诗词鉴赏:从艺术特色、表达手法等方面,对《赤壁赋》进行深入鉴赏。
6.诗词创作:借鉴《赤壁赋》的表现手法,进行仿写练习。
7.诗词拓展:探讨《赤壁赋》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其影响。
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教材,旨在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阅读、鉴赏和创作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章节的核心素养目标旨在培养学生以下能力: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诗词创作练习。这个操作将演示如何借鉴苏轼的表现手法来创作诗词。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诗词创作练习。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赤壁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举例:分析“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一句中的景象描绘和情感表达。
(4)艺术鉴赏:分析《赤壁赋》的艺术特色,如对偶、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
举例: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句中的对偶和夸张手法。
(5)仿写练习:运用《赤壁赋》的表现手法,进行诗词创作。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25.诗词五首》(含教学反思)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25.诗词五首》(含教学反思)

25.诗词五首教学目标:1.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2.掌握诗人的精湛构思和独创风格。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了解作者及诗词背景,背诵五首诗词。

2.了解诗词朗读的技巧,并反复咏读五首诗词,体会诗词的意境美和韵律美教学难点:1.通过对诗词语言的品味欣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体会古诗词的意境,加强对诗词主旨的理解。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一)《饮酒》(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梁昭明太子萧统曾经这样评论过一位他非常崇拜的诗人;文章不群,独超众类。

他说这个人文章写得特别好。

你们知道这位诗人是谁吗?(多媒体展示陶渊明的画像)他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东晋大诗人——陶渊明。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他的《饮酒》(其五)。

二、自学释疑1.作者简介: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晚年更名潜。

一说名潜,字渊明。

自号五柳先生,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九江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东晋末期南朝宋初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相关作品有《饮酒》、《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

2.背景知识:《饮酒》诗共20首,本诗为第5首,大约写于作者归隐后的第二年(约417年),是酒后所作。

为陶渊明诗的代表作之一。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悟1.反复诵读诗歌,体会诗歌情感①名家配乐朗读,学生注意字音和节奏。

②学生自由朗读,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2.层次分析:全诗可以分为几层?两层:1—4句为第一层,讲作者因为能够超脱现实纷扰,有高尚的精神境界,所以觉得所在的地方也偏僻幽静了。

5—10句为第二层,说明欣赏美丽的自然景物,能获得无限的意趣。

3.研习第一层:第一层怎么理解?这几句的意思是: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感觉不到车马的喧闹声,请问你怎么能够这样呢?这是由于精神超脱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

第一层描写的是“身居闹市,一尘不染”,其根本的原因就是“心远”,“远”的对象是什么?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诗词五首》教案【三篇】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诗词五首》教案【三篇】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诗词五首》教案【三篇】导读:本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诗词五首》教案【三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知识与能力积累古诗词,增加文化积淀,培养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理解诗歌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加文化积淀,培养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兴趣,提高审美情趣。

重点整体把握全诗,理解诗歌思想内涵和精神境界。

难点正确理解诗歌内涵,品味作者的思想情感。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诗歌的朗读音频材料多媒体课件3课时陶渊明《〈饮酒〉(其五)》古往今来,官场上多少人为了仕途而争名夺利,为了升迁而不择手段,甚至扭曲人性,残害亲人,但是却有少数文人墨客鄙弃世俗,厌恶官场,辞官回乡,归隐田园,过着“世与我相违,复驾言兮求”“人生行乐耳,何须富贵时”的恬淡生活。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追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方式。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陶渊明的一首田园诗《饮酒》。

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晚年更名潜。

一说名潜,字渊明。

自号五柳先生,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九江柴桑(九江县)人,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1.听音频朗读,读准字音,划出节奏。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小组讨论,通译全诗。

居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

问怎么能做到这样呢?因为心与世俗远离,自然就觉得地处偏远了。

在东边的篱笆下采菊花,悠然自得地可以看见南边的庐山。

夕阳映照下的南山笼罩在一片蒙蒙的雾霭中,越发觉得美妙神奇,而一双双飞鸟借着暮色结伴飞向林间的巢穴。

这里边有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辨别出来,却没有合适的语言表达。

3.分析每句蕴含的思想感情。

一二句深情而自得其乐;三四句恬静而闲适;五六句满足而得意;七八句陶醉而悠然;九十句深长而感慨。

1.诗歌前四句写“身居闹市,一尘不染”,其根本原因是“心远”,“心远”有什么含义?为什么“心远”?远离什么?“心远”包含:心志高远,淡泊名利,宁静处世。

第25课《诗词五首》教案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25课《诗词五首》教案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五、教学反思
今天我们在课堂上一起学习了《诗词五首》,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我觉得有几个方面值得反思和总结。
首先,关于诗词朗读的教学。我注意到在课堂上,部分学生在朗读诗词时仍存在一些困难,比如节奏把握不准确、情感表达不够充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对学生朗读技巧的指导,多给他们一些示范和练习的机会,让他们在朗读中更好地感受诗词的韵律美和情感内涵。
2.教学难点
(1)诗词意境的把握:对于诗词中的抽象意境,学生往往难以理解。教师需要通过生动的语言、图片等手段,帮助学生形象地感受诗词意境。
举例:《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之一中“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教师可通过展示相关图片,引导学生理解诗词中的清冷意境。
(2)诗词背景与作者情感的关联:学生往往难以将诗词背后的历史背景与作者情感有效结合。教师需引导学生关注诗词背景,理解作者情感。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旨在培养学生以下能力:提升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对古典诗词的深入分析,使学生能够感受诗词之美,理解作者情感;强化文化认同感,通过学习诗词背后的历史背景,增强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与尊重;提高思维品质,通过诗词的比较阅读和创意解读,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培养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诗词朗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及书面表达能力。这些目标与新教材要求相契合,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诗词朗读。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古典诗词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诗词的价值、分析诗词的意义并探讨如何将诗词融入生活。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之《赤壁》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之《赤壁》教案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朗读效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赤壁》中的历史人物和事件”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2.教学难点
-词语理解:学生对于古代战争中的船只、武器等词汇较难理解,需要结合历史背景进行讲解。
-修辞手法识别:学生可能难以识别和解释诗句中的比喻、对偶等修辞手法,需要通过具体例句分析,引导学生掌握。
-情感体验:学生可能难以体会诗人对历史和英雄的感慨,需要通过讨论、情境创设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体验。
-诗词背诵:对于诗词的背诵,学生可能存在记忆困难,需要教授有效的记忆策略。
举例:在“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这句中,“折戟沉沙”和“磨洗认前朝”等词汇和意象的理解是难点,需要通过图片展示、历史故事讲解等方式帮助学生形象化理解。
针对以上难点,教师应采取以下策略:
-使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等,帮助学生形象理解古代战争场景。
-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识别并模仿诗句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其赏析能力。
3.词语解释:解释诗中的生僻词语,如“舳舻”、“旌旗”、“纶巾”等,帮助学生理解诗句。
4.诗句赏析:分析诗句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对偶等,领会诗人表达的意境。
5.主题归纳:总结《赤壁》的主题思想,理解诗人对历史和英雄的赞美。
6.诗词背诵:要求学生背诵《赤壁》,提高诗词积累。
7.课后作业:布置与《赤壁》相关的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八年级25诗词五首课后反思

八年级25诗词五首课后反思

八年级25诗词五首课后反思八年级25诗词五首课后反思第1篇1.感受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诵读和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2.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怀,领悟诗词中隽永的意蕴。

感受诗词中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培养学生对蕴涵在诗词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的领悟。

第一课时一、学习《饮酒(其五)》(一)导入古往今来,为了争名夺利,为了升官发财,有人不惜泯灭自己的良心,打击迫害他人,甚至残害亲人,如李林甫、秦桧等。

但也有人厌恶官场,辞官远居田园,如陶渊明。

这一类人我们称之为隐士。

那么什么样的地方才能吸引这些隐士们,什么样的生活才是他们所追求的生活呢?陶渊明曾经在《桃花源记》中给我们描绘过这么一幅美好的生活画面: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这里环境优美,远离尘世而没有争斗,小孩可以快乐成长,老人们可以颐养天年。

但是,当时真的存在这么一方净土吗?——对,这只不过是作者虚构出来的世外桃源,用来表达他对这种美好生活的向往罢了。

当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的时候,作者是怎么来调和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饮酒》,看他是怎么做到在现实的环境中,过上理想的生活的。

(二)作者简介陶渊明(约365—427),名潜,字元亮。

世称靖节先生,自号五柳先生。

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

田园诗派的创始人。

他与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

主要作品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三)诵读1.全体朗诵(一首好诗需要我们细细品读,那么我们先读再细品)。

2.根据注释理解本诗的意思,并根据自己的理解练习朗诵(停顿、感情)。

3.听音频泛读(听的过程中要注意字音、停顿、押韵)。

(四)解题《饮酒》是陶渊明在归隐之后,陆续写成的20首诗,本文是其中的第五首。

这些诗都是他在饮酒之后突然来了兴致而写成的,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抒发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五)品读诗句(都说酒后吐真言,但有时也会胡言,既然是酒后写成的诗,我们就来看看到底是真言还是胡言?)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之饮酒(其五)》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之饮酒(其五)》教案
2.增强思维能力:分析陶渊明的归隐思想,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3.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解读、讨论诗歌内容,提高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锻炼清晰、准确地传达观点的能力。
4.文化理解与传承: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加深对古代文人精神追求的认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5.自主与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诗歌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提高团队协作和交流沟通技巧。
三、教学难点与陶渊明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和赞美,教学重点在于使学生理解这种思想情感,体会作者对自然和田园生活的热爱。
-艺术特色分析:包括对仗、韵律、意象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如“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中的意象对比和“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哲理表达。
-在“诗歌意境的体会”方面,教师可以播放与诗歌意境相符的音乐或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所描绘的情境,感受其美学价值。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诗词五首之饮酒(其五)》。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是否曾经想过,为什么古人那么喜欢饮酒,而且常常在诗中表达对酒的赞美?”这个问题与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诗歌主题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对诗歌背景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陶渊明笔下的饮酒诗的奥秘。
举例说明:
-教学重点中的“艺术特色分析”,以“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为例,讲解“山气”与“飞鸟”的意象对比,以及它们如何共同营造出宁静致远的意境。
-教学难点中的“修辞手法的识别与欣赏”,通过比较“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与“但余钟磬音,不辞歌吹烦”两句的对仗和韵律,帮助学生理解其艺术效果。
-对于“生僻字词的学习”,教师可结合“壶觞”在古代饮酒文化中的地位,通过故事引入字词的学习,增强记忆点。

诗词五首(教案)-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诗词五首(教案)-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感悟。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诗词的基本概念、意象运用和情感表达。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诗词内涵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欣赏诗词的美,并在生活中发现它们的独特魅力。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词的意象运用和抒情手法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不同诗词中的意象和手法,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首诗词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2.诗词朗诵: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诗词朗诵活动,让学生感受诗词的韵律美和情感美。
4.表达与交流:通过课堂讨论、诗词朗诵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增进同学间的交流与合作。
5.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鼓励学生主动探索诗词意蕴,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并在小组合作中发挥团队精神,共同解决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诗词的韵律美与意境美:五首诗词在韵律和意境方面各具特色,教师需引导学生掌握诗词的韵律规律,感受诗词所表达的意境。
举例:《登高》一诗的韵律为五言绝句,通过描绘秋日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兴衰的忧虑;《望岳》则以五言律诗的形式,展现了诗人对泰山的敬仰之情。
(2)诗词中的意象运用:重点分析五首诗词中诗人如何运用意象来表达情感,掌握意象在诗词中的作用。
举例:《春望》中,杜甫通过“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等意象,表达了战乱时期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人民生活的关切。
其次,在实践活动环节,我应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他们更多的指导。对于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可以适当降低难度,让他们从简单的诗词开始欣赏和分析;而对于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则可以引导他们深入探讨诗词的内涵,挖掘更多的情感和价值。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之雁门太守行(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之雁门太守行(教案)
-情感把握:通过讨论“黑云压城城欲摧”中的紧张气氛,让学生感受诗人在战乱中对将士的担忧和敬意。
-创作技巧:教师要提供具体的指导,如如何构思、如何选择意象、如何运用修辞等,帮助学生克服创作中的困难。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雁门太守行》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有过对英雄人物的敬佩?”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词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王之涣如何通过诗词表达对边塞英雄的赞美。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之雁门太守行(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之《雁门太守行》。本节课主要教学内容包括:
1.诗词背景及作者简介:了解唐代边塞诗的背景,认识诗人王之涣及其创作特点。
2.诗词朗读与解析:学习《雁门太守行》的朗读节奏,分析诗词的意境、情感和修辞手法。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雁门太守行》的背景和基本概念。这是一首描绘边塞将士的唐诗,反映了唐代边塞的艰苦生活和将士们的英勇形象。它对我们了解古代边塞文化和诗歌艺术有着重要意义。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雁门太守行》的具体诗句。这个案例展示了如何通过具体的语言描绘边塞景象,以及如何运用修辞手法表达情感。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尝试了多种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欣赏《雁门太守行》这首诗。我注意到,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学生们对边塞文化产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了浓厚的兴趣,这让我感到很欣慰。不过,我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在导入新课的时候,我发现学生们对于英雄人物的敬佩这个话题很有共鸣,这说明他们对于诗中表达的情感有了一定的预判和期待。但在讲解诗句的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对诗词的朗读节奏把握不够准确,这可能是因为我对这个部分的讲解不够细致,或者是学生的实际朗读练习不够。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教案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朗诵表演。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诗词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诗词的价值、分析诗词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并鼓励他们尝试创作诗词。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诗词五首》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被美景感动,想要表达却无法言喻的情况?”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词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代诗人是如何用诗词来表达情感的。
举例:《登高》一诗中,杜甫的忧国忧民之情与他所处的唐朝安史之乱背景密切相关。
(2)诗词的意象与情感:分析诗词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及其所表达的情感,这是鉴赏诗词的关键。
举例:《望岳》一诗中,杜甫通过描绘泰山的雄伟景象,表达了自己的豪情壮志。
(3)诗词的艺术特色:掌握诗词的格律、韵脚、对仗等艺术特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词的意象、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对于难点部分,如对仗、韵律等,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首诗词,探讨其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
2.诗词朗诵: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诗词朗诵活动。通过朗诵,感受诗词的节奏和韵律美。
举例:《春望》一诗中,杜甫运用了对比手法,将春日美景与国家动荡相对比,展现了诗人的悲愤之情。
(4)诗词的语言表达:学习诗词中的精彩词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5 诗词五首教学目标:1.了解诗人的相关文学常识和诗歌的写作背景,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通过朗读、想象、联想,掌握古诗的主要内容,理解诗意,把握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体会诗的语言美,意境美。

4.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1.通过朗读、想象、联想,掌握古诗的主要内容,理解诗意,把握感情。

2.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体会诗的语言美,意境美。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方法:朗读法、资料助读法、研读品味法拓展演练法教学过程展示:一、新课导入央视诗词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力求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带动全民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

今天,就让我们品读诗词,让《诗词五首》滋养我们的心灵。

二、走进课文第一课时饮酒春望一、品读《饮酒》(一)资料助读(展示课前预习)1.陶渊明(365—427):东晋著名诗人,名潜,字元亮,也称“靖节先生”,又自号“五柳先生”。

寻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著名的隐士,不满于官场的黑暗,“不为五斗米折腰”,隐居田园。

主要作品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2.写作背景:陶渊明二十九岁时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

四十一岁再出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饮酒》组诗共二十首,是陶渊明辞官归隐田园后,饮酒即兴所创作的一组五言古诗。

他共写《饮酒》诗20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

(二)初读⑴先听教师范读,要求学生听准字音、听出重音、听出节奏,然后全班自由朗读,感受诗歌韵律之美。

⑵指名朗读诗歌全文,全班评议朗读节奏。

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⑶对照注释,读通诗歌大意。

联系作者生平,说一说本诗流露出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这首诗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表达了诗人厌倦官场腐败,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真意,获得恬静心境的思想感情。

(三)品读①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明确】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

“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②赏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明确】语言简洁,明白如话,但意境清新、纯真。

“菊花”是诗人高洁、不与世俗相争的品质的象征,“悠然”更是传神地表达了诗人那种闲适、恬淡的心境。

“见”是无意中看见,它把诗人的视线无意中与南山相对接的情状,不动声色而又极其传神地表现出来。

③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 “真意”怎么理解?【明确】这两句显然是全诗的总结: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采,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

实际是说,此种真谛用抽象概括的逻辑语言是不足以体现的。

“真意”指诗人从自然与人的和谐中所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反映了诗人厌弃官场、追求安闲自由的田园生活的愿望。

④结合诗作说说陶渊明是一个怎样的人?【明确】陶渊明弃官归隐,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的人格,渴望自由,总的特点是“淡泊”“独善其身”。

三、品读《春望》(一)资料助读(展示课前预习)1.杜甫(712—770)字子美,汉族,祖籍襄阳,生于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代表作有《三吏》《三别》《春望》等。

2.《春望》这是杜甫“安史之乱”期间在长安所作的,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年)八月,杜甫从鄜州(现在陕西富县)前往灵武(现在属宁夏)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所俘,后困居长安,该诗作于次年三月,全篇忧国,伤时,念家,悲己,显示了诗人一贯心系天下,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

(二)初读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试着读出节奏。

2.指名试读,全班评议,划分朗读节奏。

参考如下: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3.齐读全诗,思考:本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明确】诗人目睹破碎衰败的祖国,黯然神伤,抒发了国破家亡、忧国思亲的沉痛悲苦之情。

(二)品读1.诗歌的首联写了哪几个形象?这些形象各有什么特点?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明确】写了国都、山河、城、草木四种形象。

这是一幅沦陷中长安城的破败景象: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使人满目凄然。

2.《春望》紧扣一个“望”字,感情细腻感人。

【明确】“望”的内容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望”中所想的句子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你从形式和内容上对这两句诗作简要评析。

【明确】用对偶的手法写出了安史之乱的战火连绵不断,诗人跟家人难通音信,此时的一封家信显得极其珍贵,可以胜过万金,表达了诗人眷念家人的深切感情。

尤其是“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的急迫心情,这是人人心中都有的想法,很自然的使人产生共鸣。

4. 请展开想像,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明确】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

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

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5. 体会本诗是如何做到思想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的?【明确】诗人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以含蓄的语言,借景抒情,使本诗的思想性与艺术性达到完美统一。

首联写“望”中所见,“国破”的颓壁残垣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比强烈,明为写景,实为抒情,寄情于物,托感于景。

颔联触景生情,用见花“溅泪”和闻鸟啼“惊心”衬托,十分鲜明地表达了诗人忧伤痛苦的心情。

四、课堂小结《饮酒》这首诗写作者隐退后安贫乐道、悠然自得的心情。

《春望》全诗集中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感人至深。

希望大家能受到诗人的感染,与国家同命运,共呼吸。

五、课堂板书无车马喧饮酒心远地偏宁静恬淡采菊悠然闲适自在日夕飞鸟首联:“望”中所见春望颔联:感时恨别忧国思家颈联:思亲深情尾联:忧国伤时、念家悲己六、布置作业背诵默写两首诗歌。

第二课时一、新课导入由检查上节课的两首诗的背诵默写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一起品读两外三首诗词——《雁门太守行》《赤壁》《渔家傲》二、走进课文(一)赏读《雁门太守行》1.资料助读(展示课前预习)⑴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宣阳)人,唐代诗人,后世称李昌谷,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著有《昌谷集》。

⑵《雁门太守行》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起彼伏,发生过重大的战争,从有关史料记载推测,本诗可能写的是平定藩镇叛乱的战争。

2.初读把握韵律请同学朗读,注意朗读节奏;后全班点评;教师范读,生自由朗读。

参考朗读节奏: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3.赏读体悟情感(1)现在人们常用“黑云压城城欲摧”这句话形容局势的危急。

诗歌前两句渲染了怎样的气氛?【明确】“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以比喻和夸张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次句写城内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

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

这里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情景相生,奇妙无比。

(2)用你的语言描绘“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这一画面?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来。

敌军依仗人多势众,鼓噪而前,步步紧逼。

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们士气高昂,奋力反击。

战斗从白昼持续到黄昏。

鏖战从白天进行到夜晚,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

(3)本诗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表现了守边将士什么精神?明确:表现了守边将士誓死报国、英勇赴战(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精神。

(4)诗中大量运用表示色彩的词语有什么作用?明确:一般来说,写悲壮惨死的战斗场面不宜使用表示浓艳色彩的词语,但李贺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如金色、胭脂色和紫色,它们和黑色、霜白色等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

诗人如同一个高明的画家,特别善于着色,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不只是勾勒轮廓。

李贺写诗,很少运用白描手法,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各样新奇浓重的色彩。

在这首诗中用压城的黑云比喻敌军气焰嚣张,借向日之甲光显示守城将士雄姿英发,两相对照,色彩鲜明,爱憎分明。

这首诗,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的战斗场面,而这种色彩斑斓的奇异画面又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变幻的战争风云,从而构成了一种独特的意境。

(二)赏读《赤壁》1.资料助读(展示课前预习)杜牧:唐代文学家,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他与诗人李商隐并称“小李杜”,作品有《樊川文集》,擅长长篇五言古诗和七律。

《赤壁》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赤壁,地名,东汉献帝十三年(208年)周瑜大败曹操处,现在湖北省赤壁西北长江南岸。

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

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1.初读把握韵律(1)听老师范读,听准字音和节奏,注意语气语调和情感基调。

(2)参考朗读节奏划分。

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3)生自由练读;同位间朗读评价。

(4)指两名同学朗读,全班评价,师适时点拨。

3.赏读体悟情感(1)首联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一支“折戟”让诗人想到了什么?【明确】记叙。

由这支小小的“折戟”,诗人想到了东汉末年那个分裂动乱的时代,想到那一次大战中的主要人物。

这两句借一件古物来写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写兴感之由。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有何深意?【明确】议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