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诗歌人物形象导学案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题材分类+导学案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题材分类+导学案
内 容
送别诗涉及的范围极广,有君臣官场赠别,有市井朋友相别,有亲人情人离别
(1)寓情于景,以景衬情,情景交融。
(2)烘托:不直接写人的离情别绪,而是通过写眼中物有伤离之意来烘托人的伤离之深。
标 志
①标题中往往有“送”“别”“赠”“酬”。
②常见意象:“柳”“酒”“月”“水”四大意象。(“长亭”“短亭”“阳关”“舟”“灞桥”等意象也在送别怀人诗中出现)
2、常见情感
(1)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
(2)情深意长的安慰与勉励。——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坦陈心志的告白。——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3、总结归纳
题材特征内容情感常用法内 涵古人常常因事不得不与家人、情人或亲朋好友离别,送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吟诗赠别,表达依依不舍之情
借怀古叹今叹个人命运的坎坷
(1)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2)对比手法,描写眼前衰败、荒凉的景象,与历史上的繁华兴盛形成鲜明的对比。
标 志
标题中有“咏史”、“怀古”、登某古迹有怀、古迹、古人名等字眼
情 感
①针对历史人物或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或看法。
②缅怀前贤,表达敬仰或惋惜之情;类比古人,寄托伤感或哀思。
②望尽天涯怀人愁。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思念。
③羁旅他乡的幽怨之情。或表达人生感叹,流露年华易逝的苦闷;或抒发独居他乡、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
(3)侧面落笔(或叫“曲笔”)。诗人在表现怀远、思归之情时,不是直接抒发思念之情,而是从对方着笔,想象对方思念自己之深,借以烘托诗人的苦恨离情。
(2)写景的表现手法有:①白描与工笔;②观察角度高、低、俯、仰的变化与远近高低的顺序;

咏怀古迹(其三)《导学案》

咏怀古迹(其三)《导学案》

咏怀古迹(其三)(第1课时)一、学习目标(宋体,五号,加粗)1.熟读诗歌,掌握内容。

2.品鉴借古咏怀的写作手法。

3诗歌形象的理解鉴赏。

【重点、难点】(宋体,五号,加粗)1.理解借古咏怀的写作手法。

2.理解鉴赏诗歌形象。

二、学习过程(宋体,五号,加粗)故事导入王昭君,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不仅因为她的美貌,而且因为她达成了汉朝与匈奴的“和亲”,使老百姓免于战乱而被世人铭记于心。

当杜甫来到她的出生地时,他会有何感慨呢?文本解读知识积累(1)认读字音:朔(shuò)漠青冢(zhǒng) 省(xǐng)识(2)理解词义:去(离开)紫台(紫宫,汉宫廷的名称)青冢(这里指王昭君墓)省(曾经)春风面(形容王昭君的美貌)环珮(妇女戴的装饰物)信息筛选一、介绍写作背景《咏怀古迹》也是一组七律组诗,和《秋兴八首》同作于大历元年的秋天。

夔州一带有很多古迹,有些历史人物的故事深入人心,千古流传。

《咏怀古迹》共五首,每首各咏一人一事,分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

杜甫吟咏古迹,追思历史人物,同时也抒发了自己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

二、熟读诗歌,掌握内容1.请吟诵诗歌,感受音韵和节奏。

2.结合背景,明确感情基调。

3.掌握诗歌内容。

(1)请学生串讲诗句的意思(2)概括主要内容4.请学生在掌握诗歌的节奏和内容的基础上背诵全诗。

合作探究一、品鉴借古咏怀的写作手法。

请学生分析讨论:作者表面上叙写了王昭君的不幸遭遇,实质上在写什么?试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加以分析。

二、名句赏析。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能力提升比较阅读:请学生阅读白居易的《王昭君(二首)》,试与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作比较,说说二者在风格上有什么异同。

王昭君满面胡沙满鬓风,眉销残黛脸销红。

愁苦辛勤憔悴尽,如今却似画图中。

其二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日赎蛾眉?君王若问妾颜色,莫道不如宫里时。

规律总结诗歌形象的理解鉴赏:1.什么是诗歌的形象?2.对诗歌形象的鉴赏:【典型例题】杜甫为什么会深情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变式拓展】“群山万壑赴荆门”一句描绘出了一幅雄伟的图景,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这么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英雄生长的地方才适当,用于写昭君村是不适合、不协调的。

八年级卖炭翁导学案

八年级卖炭翁导学案

八年级卖炭翁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熟读并背诵《卖炭翁》,理解诗歌的大意。

2、分析卖炭翁的形象,体会他的悲惨遭遇,理解诗歌主题。

3、学习诗歌通过外貌、动作、心理等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内容,感受卖炭翁的形象。

(2)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2、难点(1)分析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2)理解诗歌反映的社会现实。

三、学习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四、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白居易(772 年-846 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

2、写作背景《卖炭翁》是白居易《新乐府》组诗中的第三十二首。

自唐德宗贞元末年起,宫市弊政严重。

所谓宫市,就是皇宫派宦官到市上去购买物品,宦官往往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还勒索“进奉”的“门户钱”及“脚价钱”。

名为“宫市”,实际上是一种公开的掠夺。

白居易对宫市的弊端深感不满,于是创作了《卖炭翁》等一系列的讽喻诗,以反映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

五、学习过程(一)预习导航1、初读诗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鬓()辗()辙()敕()叱()系()2、结合课下注释,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1)薪:(2)苍苍:(3)营:(4)翩翩:(5)黄衣使者:(6)白衫儿:(二)课堂探究1、再读诗歌,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2、诗中描绘了哪两个鲜明的人物形象?他们分别有着怎样的特点?卖炭翁:宫使:3、诗歌是如何描写卖炭翁的外貌的?这样的描写有什么作用?4、找出描写卖炭翁卖炭过程的句子,说说这些描写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5、面对宫使的掠夺,卖炭翁有怎样的表现?从中可以看出他怎样的心理?6、诗歌中多处运用了对比,试找出并分析其作用。

(三)课堂小结1、总结诗歌的主题。

这首诗通过叙述卖炭翁辛勤劳动所得最终被宫使掠夺一空的遭遇,揭露了宫市的黑暗和残酷,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琵琶行并序( 一)导学案

琵琶行并序( 一)导学案

第3课时《琵琶行并序》课堂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清全诗脉络,分析诗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2.掌握全诗的基本内容,鉴赏人物形象。

一、课堂导入(播放歌曲《高山流水》,配一组意境与歌曲相符的图片,自动播放,营造气氛)师:音乐是人类最富于灵性的创造,它通过不同音符的排列组合,奏出或悲愤激越或轻柔缠绵的乐曲,以表现丰富多彩的人生体验,抒发人们内心的情感,因此,音乐与同为抒写人生体验的诗歌并称为“艺术的最高境界”。

刚才我们听的这首歌曲是《高山流水》,这里面的故事,千百年来被世人传颂。

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雅士、一个山野樵夫,是音乐将他们联系了起来,于是世上便流传着知音的佳话。

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又是音乐让他们共同演绎了一首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

在那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让人们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白居易遭贬谪之后巧遇琵琶女,因同病相怜而信笔写来的经典乐府诗《琵琶行并序》。

二、了解情景,关注任务(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完成任务,讨论展讲。

)任务一:《琵琶行并序》是一首叙事诗,它的情节结构是按照什么线索展开的?又是怎样体现出浓浓的感伤情调的?任务二:《琵琶行并序》第1段中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任务三:“琵琶声停欲语迟”和“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这几句反映了琵琶女怎样的心理状态?有观点认为这表现了琵琶女的“羞涩”,你是怎样理解的?任务四:琵琶女本不愿抛头露面,可为什么最后还是出来了?请从诗句中找出答案。

任务五:从琵琶女自叙身世来看,她前后的生活有什么变化?任务六:全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三、教师精评总结四、当堂检测名篇名句默写。

(6分)(1)联想是回忆的一种形式。

《琵琶行并序》中“, ”,由琴声想到珠玉声,是声音的类比联想。

(2)《琵琶行并序》中描写了琵琶女弹琴的优美动作,先是“”,似诉说自己平生的不幸遭遇;后是“”,弹出了当时著名的《霓裳羽衣曲》。

《诗歌比较鉴赏》 导学案

《诗歌比较鉴赏》 导学案

《诗歌比较鉴赏》导学案教学过程【考点突破】一、何谓比较鉴赏:所谓比较鉴赏就是将诗歌的内容、语言、形象、手法、情感相近或相反的两首诗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鉴别、赏析。

用以考查考生对不同事物的分析、鉴别、评价的能力。

在古代诗歌的鉴赏题目中,比较鉴赏因其更加有利于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比较分析能力而逐渐成为新宠。

它有利于引导学生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进行归类学习。

命题者往往选取两首或三首(三首比较只有2007年的浙江卷)主题、情感、表达技巧、风格、题材、体裁、语言、作者等一两个方面相同的诗歌进行比较。

其比较点往往是两首诗歌的相同点或相异点。

考生要注意求同更要求异。

近五年的比较鉴赏诗歌有13题,占高考诗歌试题总量的1/5。

2014年18套高考题有5套考的是比较鉴赏。

2018全国Ⅱ卷《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15. 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说明比较鉴赏一直就是备受关注的考点。

二、命题角度:形象、语言、手法、情感三、提问方式: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鉴赏评价。

四、高考出现过的试题类型:(一)对形象的比较鉴赏(不同诗歌对相同意象的比较和不同诗歌对同一对象描写优劣的比较)(二)对语言的比较鉴赏(不同诗歌中同一“炼字”的比较和同一诗歌不同版本用语的比较)(三)对表现手法的比较鉴赏(不同诗歌对描写相同对象的表现手法比较)(四)对思想感情的比较鉴赏(同一诗人抒写相似内容所表达思想感情的比较)五、解题思路:(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写法。

(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形象、语言、手法、感情等)来寻求诗词的异同。

(3)按步骤作答,既要概括,又要具体分析。

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六、比较鉴赏的基本原则:整体把握,寻同求异,辨同析异。

七、比较鉴赏的方法:求“同”关键词;求“异”关键词【课堂知识点拨】1.比较阅读下列两首元曲,回答问题。

【越调】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鉴赏诗歌 人物形象 导学案

鉴赏诗歌    人物形象    导学案

鉴赏诗歌形象人物形象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什么是诗歌的形象2如何鉴赏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或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3掌握人物形象类答题的三个步骤教学过程1 诗歌形象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

2 形象分类人物形象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景物形象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事物形象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3 人物形象分类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形象。

②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4 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1)要知人论世,了解相关背景资料。

(2)分析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

(3)借助意象、重要词语或典故,运用想象,感知形象。

(4)注意细节描写5 提问方式提问方式: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6 诗歌中常见人物形象(识记)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

如李白。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如杜甫。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如陶渊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

《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如陈子昂。

《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

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

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诗歌鉴赏之人物形象导学案

诗歌鉴赏之人物形象导学案

诗歌鉴赏之人物形象导学案编写:王智斌审核:樊洁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自读资料,能说出考纲中人物形象考察内容。

2、通过分析例1——例3中的诗词,会用自己的话说出诗词中的人物形象特点。

3、通过自我学习、合作探究,会概括出“人物形象类”考题的答题步骤。

学习重点品味诗句,学会概括诗词中的人物形象。

学习难点归纳总结此类考题的答题步骤,稳步提分。

知识链接1、在诗歌鉴赏中,“形象”常包括:形象,形象,形象。

2、读下列诗句,试说出诗中的人物形象特点:①、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②、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③、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自主学习1、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①.诗中的渔翁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出场的?②.“孤舟”、“独钓”体现了渔翁怎样的特点?③.你觉得诗中的渔翁是一个怎样的形象?2、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题葡萄图徐渭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

鑑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置野藤中。

①.读过这首诗后,你觉得诗人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②.你是从哪些词句发现概括的?试将它们写出来。

③.与同学交流、修改后的人物形象概括如下:合作探究诗词中的人物形象是不是诗人形象?为什么?试从自己读过的诗句中选择诗句来分析,并在组内交流。

我认为:诗句:分析:当堂检测(2选1)1、《与名师对话》板块一第1、5题。

(A组)2、感受高考(B组)(2013·高考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竹轩诗兴张镃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注】烟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注】篆:盘香。

因盘香曲绕如篆文,故称。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

答:小结反思1、高考中人物形象类诗歌考察常见提问方式:①②③2、答题步骤:步骤一:步骤二:步骤三:。

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方山子传》导学案设计

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方山子传》导学案设计

《方山子传》导学案(高二16-20班)(教师版)使用年级:高二实验班【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进一步加强和学习传记的特点和写法;积累文言字词及相关文学常识。

2、过程与方法:分析如何运用细节描写突出人物的个性;学习传主的事迹与精神风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握方山子特立独行的个性;理解文中隐约折射出的苏轼在黄州时的心态。

【教学重点】1、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和虚词。

2、学习本文的构思和细节描写。

【教学难点】:把握方山子特立独行的个性;理解文中隐约折射出的苏轼在黄州时的心态。

【学法指导】:预习、朗读、质疑探究、小组合作一、课前检测1、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

苏轼的文学作品标志着北宋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

他博学多才,是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为著名诗人,同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并称“苏黄”,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苏辛”,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为著名书法家,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为著名画家,工枯木竹石。

此外,在农田水利,教育,音乐,医药,数学,金石,美学,烹饪等方面都有重要成就。

2、标题注解(1)方山子,即宋代陈慥,字季常,号方山子,别号龙邱先生。

晚年隐于光州、黄州间。

苏轼任凤翔签判时与其相识。

(2)本文是元丰四年(1081)苏轼被贬在黄州时为他的好友陈慥所作的一篇出色的别传。

二、自主学习1、翻译与理解【1】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

少时慕.(羡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乡里)之(的)侠皆宗(尊崇)之(他,代方山子)。

稍壮,折节(改变志趣)读书,欲以(凭借)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赏识)。

晚(晚年)乃(才)遁(隐居)于光、黄间,曰(叫)岐亭。

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1)弃(放弃)车马,毁(毁坏)冠服,徒步(步行)往来山中,人莫(不)识(认识)也。

见其所著(戴)帽,方屋(帽顶)而高,曰:“此岂(难道,表反问语气)古(古时)方山冠之(的)遗像(遗留下来的样子)乎?”因(于是)谓(称呼)之方山子。

中考诗歌赏析(一) 导学案

中考诗歌赏析(一)  导学案

初三语文学科导学案课题:中考诗歌赏析(一)课型:预展编号班级:学习小组:_______ 小主人姓名:__________ 【学习目标】1、能够了解、掌握中考诗歌的一般题型。

2、学会品析古诗词,掌握应对策略。

3、能够熟练运用诗歌解题技巧。

【基础知识】学习方法指导:1、认真阅读例题,归纳答题方法与技巧。

2、运用方法指导完成“通关演练”。

学习步骤:1、独学:在家独立阅读例题,总结归纳技巧,完成“通关演练”。

2,导疑:课堂上经过探究,把疑难记录下来3,导研:可两人研讨,也可小组内共同研讨。

4,展示:班内大展示(疑难点、提升点)一、中考诗歌的十大题型1.炼字品析2.内容理解3.描绘画面4.情感体味5.主旨领悟6.形象感知7.景物描写8.意境欣赏9.名句鉴赏10.表达赏析二、通关训练1.炼字品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第三步: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例题分析:南浦别白居易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提问: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地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回答:同意。

“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

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

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

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通关演练:湖上(宋)徐元杰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

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

说说诗中使用“乱”字的好处。

内容理解,就是理解诗句所叙何事、所咏何人、所写何景等,有时也要求考生根据对诗词内容的理解作简单的推断、概括、分析、探究等。

这类题目常见的提问方式是“某个词,指的是什么”“某个词,包含哪些含义”或“写出某句诗的大意”等。

诗歌鉴赏指导学案1-3复习教案(通用7篇)

诗歌鉴赏指导学案1-3复习教案(通用7篇)

诗歌鉴赏指导学案1-3复习教案(通用7篇)诗歌鉴赏指导学案1-3复习教案(通用7篇)诗歌鉴赏指导学案1-3复习教案篇1第六节分类鉴赏诗歌的内容大致分为这样几类:送别诗、写景诗、咏史诗、咏物诗等。

下面分别说明。

一、送别诗(一)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

士大夫们送别,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行者(送别),或留给居者(留别),所以,表达离愁别绪是古代诗歌常见的一种主题。

送别诗是古诗词中的一个大类。

他们一般按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类诗歌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如柳永的《雨霖铃》。

这类诗歌在艺术手法上大多是采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塑造形象。

以婉约派词人、诗人写的较多。

关于送别诗的作法,《诗法家数》曾作过如下归纳:“第一联叙题意趣;第二联合说人事,或叙别,或议论;第三联合说景,或带思慕之情,或说事;第四联合说何时再会,或嘱托,或期望。

于中二联或倒乱并说亦可,但不可重复,须有次第。

末句要有理警,意味渊永为佳。

”(二)举例送刘司直赴安西王维绝域阳关道,胡烟与塞尘。

三春时有雁,万里少行人。

苜蓿随天马,蒲桃逐汉臣。

当令外国惧,不敢觅和亲。

[解说]全诗从地点、景物特点写起,然后叙述史实,赞扬汉朝的威德,结点出全诗的主旨:你这次去安西一定要让外族惧怕,不要去寻找屈辱的“和亲”方略。

赋得暮雨送李胄韦应物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解说]:题目开门见山,点出是在暮雨时分送别李胄,用景物特征为送别定下了调子,建业──则是友人要去的地方。

“深深的海门看不到尽头,远处的浦树在雨中摇曳,诉不完的别情,就如同这无边的雨丝。

”这四句则把别情形象化,反衬了情义的深重。

(三)检测练习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人物形象导学案

人物形象导学案

——人物形象导学案整理:李梅英审核:甘永 2014、12、2一、学习目标1、了解诗歌中常见的几种人物形象2、学习掌握诗歌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技巧二、知识链接诗歌的形象:包括三个方面。

(一)人物形象一是指诗歌中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如《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焦仲卿,《陌上桑》中的秦罗敷,《李凭箜篌引》中的李凭;二是指诗歌中诗人摄取的历史人物等,如杜甫《蜀相》中“出师未捷身先死”的诸葛亮,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年少英雄周瑜。

三是抒情主人公,即作者的形象,如《雨霖铃》中“我”这一漂泊江湖的多情浪子,《登高》中“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集身世之悲与家国之痛于一身的杜甫,《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傲岸不羁、蔑视权贵的李白等。

(二)物象中国古典诗歌有一类诗叫“咏物诗”,即托“物”言志,其所托之物就是“物象”。

大自然的万物,大至山川河流,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的对象,都可以寄托诗人的感情。

(三)景象(意象)景象即景物形象,常指借景抒情诗中的的景物,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意象。

景象常常寄托诗人的情感或者对社会生活的感悟和看法。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一连叠用九个意象组成一幅弥漫着阴冷气氛和灰暗色彩的秋郊夕阳图,烘托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念故土的彷徨悲苦的情怀,那枯藤、老树、昏鸦、古道、瘦马等意象,都传递着作者的羁旅愁思。

“杨柳岸晓风残月”三个意象勾画出杨柳依依,晓风吹拂,残月微明的情景,这些最能触动人离愁的意象交融在一起,构成了凄凉难耐的意境,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作者感伤离别的悲哀。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几个意象刻画了击退金兵的情景,在表明南宋人民保卫自己国土的伟大力量的同时也体现了作者收复中原之志。

三、课前预习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寻陆鸿渐不遇皎然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青山不老-梁衡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五四学制》

《青山不老-梁衡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五四学制》

《青山不老-梁衡》导学案第一课时导学目标:1. 了解《青山不老》的作者梁衡,掌握他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 理解《青山不老》的主题和内涵,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3. 探讨《青山不老》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和意义,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导学内容:一、作者简介梁衡,原名梁宇,浙江绍兴人,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他曾在中国青年报、中国作家、散文诗杂志等杂志上发表过大量作品,作品涉及小说、散文、诗歌等多个领域。

梁衡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备受读者喜爱。

二、作品解读《青山不老》是梁衡的一篇短篇小说,讲述了一个关于生命与死亡的故事。

主人公小白因为一场车祸不幸去世,但他的灵魂却在青山间流连,不愿离去。

在青山上,小白遇到了一个叫做老黄的人,他告诉小白青山不老,只要有人记得,就永远不会老去。

最终,小白选择了离开青山,接受了自己的死亡。

三、思考问题1. 你觉得《青山不老》中的青山象征着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象征意义?2. 为什么小白选择了离开青山,接受自己的死亡?这与他的性格和经历有什么关系?3. 你觉得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当面对死亡时,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生命?四、拓展思考1. 《青山不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如何体现了梁衡的写作风格?2. 你认为《青山不老》对当代社会有何启示和意义?它给我们带来了怎样的思考和反思?3. 你在生活中是否有过类似于小白的经历?你是如何看待生命和死亡的?导学案总结:通过对《青山不老》的学习,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梁衡这位作家的独特魅力,还可以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希望同学们在阅读这篇小说的过程中,能够深入思考自己的生活和人生,珍惜眼前的一切,珍惜每一个生命。

愿我们都能像小白一样,勇敢地面对生命和死亡,坚定自己的信念,活出真正的自己。

第二课时一、导学目标1. 了解《青山不老/梁衡》的作者、背景和作品内容。

2. 理解小说中的主题和意义。

3.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4. 探讨小说中的文学特点和艺术手法。

高中高一语文人教版(新课标)必修二《氓》导学案

高中高一语文人教版(新课标)必修二《氓》导学案

《氓》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的有关知识,背诵、默写《氓》。

2.掌握《诗经》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3.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体会女主人公心理的前后变化,感受诗歌“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抒情特征。

【课前预习】(一)关于《诗经》《诗经》是我国诗歌总集,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

先秦称其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时被尊为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按内容分为三大类。

“风”有15国风,共160篇,大都是民间歌谣,富有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雅”是宫廷乐歌,分大雅、小雅,共105篇;“颂”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中的诗歌形式以为主,多数为隔句用韵,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

《诗经》六义:。

(二)写作背景春秋以前,原始的平等观念仍残存于人们头脑中,社会的不平等现象相对后来社会较少。

到了春秋时期,随着私有财产的形成和父系社会的确立,爱情的不自由和男女的不平等的社会现象逐渐产生,《氓》就反映了男女不平等的婚姻给女性造成的巨大创伤。

作品通过一位被遗弃的妇女的自述,描写了她不幸的婚姻生活,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

(三)《诗经》爱情名句1.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诗经·邶风·击鼓》)2.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王风·采葛》)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小雅·鹤鸣》)4.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诗经·大雅·荡》)5.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诗经·小雅·小旻》)6.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诗经·王风·黍离》)阅读诗歌,完成下面题目1.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写下读不准和不理解的字词。

2.请学生自由朗读,结合注释,梳理行文脉络。

3.诵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谈谈女主人公和氓有怎样的性格特征?女主人公(弃妇形象):氓:4.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你想对女主人公和氓说……。

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方山子传》导学案

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方山子传》导学案

《方山子传》导学案使用年级:高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进一步加强和学习传记的特点和写法;积累文言字词及相关文学常识。

2、过程与方法:分析如何运用细节描写突出人物的个性;学习传主的事迹与精神风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握方山子特立独行的个性;理解文中隐约折射出的苏轼在黄州时的心态。

【教学重点】1、积累文中重要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实词和虚词。

2、学习本文的构思和细节描写。

【教学难点】:把握方山子特立独行的个性;理解文中隐约折射出的苏轼在黄州时的心态。

【学法指导】:预习、朗读、质疑探究、小组合作一、课前检测1、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年),字,号,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

苏轼的文学作品标志着北宋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

他博学多才,是著名的,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为著名诗人,同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并称,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词风,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苏辛”,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为著名书法家,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著名画家,工枯木竹石。

此外,在农田水利,教育,音乐,医药,数学,金石,美学,烹饪等方面都有重要成就。

2、标题注解(1)方山子,即宋代,字季常,号方山子,别号龙邱先生。

晚年隐于光州、黄州间。

苏轼任凤翔签判时与其相识。

(2)本文是元丰四年(1081)苏轼被贬在黄州时为他的好友陈慥所作的一篇出色的别传。

二、自主学习1、翻译与理解【1】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

少时慕.(羡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乡里)之(的)侠皆宗(尊崇)之(他,代方山子)。

稍壮,折节(改变志趣)读书,欲以(凭借)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赏识)。

晚(晚年)乃(才)遁(隐居)于光、黄间,曰(叫)岐亭。

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1)弃(放弃)车马,毁(毁坏)冠服,徒步(步行)往来山中,人莫(不)识(认识)也。

见其所著(戴)帽,方屋(帽顶)而高,曰:“此岂(难道,表反问语气)古(古时)方山冠之(的)遗像(遗留下来的样子)乎?”因(于是)谓(称呼)之方山子。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2)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2)
“刻满了痛苦的皱纹的脸”:生活的艰辛让他的脸上满是岁月和风霜的痕迹。
(2)南方少妇:

提示:“失去保护的少妇”:
蓬头垢面、巢被毁灭、失去丈夫的呵护、受尽刺刀的戏弄。描述了一位家破人亡、备受侮辱的少妇的悲惨命运。
(3)无数母亲:。
提示:“流离失所的老母亲”:蜷伏,指弯着身体卧倒,写出了老母亲的可怜之处。
“封锁”——有一种被压迫,窒息的感觉。
风像一个太悲哀了的老妇——阴森恐怖之感。
展示资料:这首诗写于1937年12月28日,这时候芦沟桥事变已经爆发,全面抗日战争已经开始,中国大地和中国人民正承受着日本法西斯的侵略,这就是像雪夜一样广阔而漫长的“苦痛与灾难”
展示资料:
1931年—“九一八事变”—强占我国东北3日—攻下当时中国的首都南京,进行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在6周内烧杀淫掠,杀死30多万手无寸铁的中国人,烧毁南京三分之一的房屋!
2、“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这一“主旋律”诗句反复出现,在诗中起到什么作用?(提示:从篇章结构、情感表达、手法三个角度)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四、再读品内涵:体会意象的基本内涵——苦难的中国人民
1、学生找出诗中的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
2、小组合作探究:
以上形象中哪一个让你特别有感触?请加以分析。(步骤:分析——诵读)
提示:分析人物生存环境、动作、神态、肖像、生存状态。
(1)北方农夫:

提示:苦苦前行的农夫:
“你要到哪儿去呢?”——实际上是在说“你能到哪儿去呢?”无家可归,无路可走。
他的诗歌风格。解放前,以深沉、激越、奔放的笔触诅咒黑暗、讴歌光明;建国后,又一如既往地歌颂人民、礼赞光明、思考人生。“归来”之歌,内容更为广泛,思想更为浑厚,情感更为深沉,手法更为多样,艺术更为圆熟。艾青以其充满艺术个性的歌唱卓然成家,实践着他“朴素、单纯、集中、明快”的诗歌美学主张。

第一单元名著导读《艾青诗选》导学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名著导读《艾青诗选》导学案语文九年级上册

《艾青诗选》阅读引导如何读诗1.注意诗歌的表现形式。

艾青的诗歌都是自由诗,不拘泥于形式的束缚,很少注意诗句的韵脚和字数、行数的整齐划一,但是又常常运用有规律的排比、复沓,读起来气韵通畅。

2.品味诗歌的语言。

艾青的诗歌常常表现出简洁明快的特点,呈现出散文化、口语化的风格,诗中含有大量的设问、呼告、对话、引语等,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真切感和表现力。

3.把握诗歌的意象。

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是土地和太阳,主题是爱国主义。

土地的意象凝聚了艾青对祖国和劳动人民的最深沉的爱,太阳的意象表现了艾青对光明、理想、美好生活热烈不息的追求。

4.体味诗歌的情感。

如《我爱这土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诗人采用了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土地的感情。

它像“誓词”一样严肃,又像“血”一样庄严,十分强烈,震撼人心,呼喊出了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

5.体会诗歌的理性美。

艾青晚年,通过对坎坷的人生经历的沉淀,创作了许多富有哲理的诗歌,如《鱼化石》《盆景》等。

作者简介艾青(1910—1996),浙江金华人,原名蒋正涵,号海澄,曾用笔名莪伽、克阿等,中国现当代诗人。

1932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

1933年第一次用“艾青”的笔名发表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感情诚挚,诗风清新,轰动诗坛。

以后陆续出版诗集《大堰河》《火把》《向太阳》等,笔触雄浑,感情强烈,倾诉了对祖国和人民的情感。

1948年以后发表了《在浪尖上》《光的赞歌》等诗作,出版了《艾青选集》等。

另有论文集《诗论》《论诗》《新诗论》等著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艾青以深沉、激越、奔放的笔触诅咒黑暗,讴歌光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一如既往地歌颂人民,礼赞光明,思考人生。

他的“归来”之歌,内容更为广泛,思想更为浑厚,情感更为深沉,手法更为多样,艺术风格更为圆熟。

创作背景1.崭露头角1928年,18岁的艾青考入西湖艺术学院绘画系,第二年去法国留学,1930年回国。

《木兰诗》导学案

《木兰诗》导学案

《木兰诗》导学案《木兰诗》导学案导学案是教师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而编制的有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流程的学习活动方案,是指引学生自主、高效学习的路线图,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优化发展,具有“导读、导思、导做”的功能。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木兰诗》导学案,一起来看看吧。

《木兰诗》导学案篇1【学习目标】1、识记、理解本课的生字词。

2、反复诵读,并背诵全诗;3、体会本文排比、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叙事方法。

4、通过朗读、复述等方式,体会诗歌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特点;5、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认识木兰的形象特点。

【文学常识】1、花木兰的故事源于《木兰诗》,《木兰诗》选自朝·郭茂倩编的《》,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

叙述了古代英雄木兰代父从军、建功立业的传奇故事。

2、乐府是汉朝的音乐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和训练乐工。

专门收集民歌,后来把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的歌词也称“乐府”或“乐府诗”,成为了一种音乐性的诗体。

3、乐府诗的特点(1)叙事性强,人物性格鲜明和完整的故事情节。

(2)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来描写人物,如个性化的对话,人物行动和细节的描写等。

(3)形式多样。

有四言、五言、杂言。

五言是乐府民歌的创新。

(4)有丰富奇特的幻想,具有浪漫色彩。

4、互文:这是古诗词中常见的“互文”现象。

所谓“互文”,即上下句的意思是互相交错、互相补充的。

互文是古诗文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是指一联中的两句词语意思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意思的修辞手法。

(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

)一、积累下列知识:1、读准下面黑体字的字音。

机杼()可汗()鞍鞯()辔头()燕山()鸣溅溅()鸣啾啾()胡骑()戎机()朔气()红妆()金柝()著( ) 傍地走()二、初读诗歌,疏通文意:1、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师教案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师教案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导学案教师寄语: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余秋雨【学习目标】1、赏析诗中的人物形象及雪、风等意象。

2、通过诵读,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赤子情怀,增强青年学生的爱国意识。

3、初步学会鉴赏现代诗歌。

【学习重点】1、赏析诗中的人物形象及雪、风等意象。

2、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赤子情怀。

【学习难点】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深切情怀,增强青年学生的爱国意识。

【课时安排】2课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基础知识】一、导入诗人是什么一位丹麦的哲学家和诗人提出了这样的疑问并给了自己的回答:诗人是一个不幸者。

他的内心埋藏着深沉的痛苦,他的声音也变得哀婉和抽泣。

这个说法在艾青那儿得到了证实。

因为当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时,分明有一个痛苦而颤抖的声音在这片土地上回荡。

让我们的时光倒流七十几年,先来看看1937年发生在中国土地上的这场浩劫。

(播放卢沟桥事变视频)这是一段伤痛的历史,国家面临危亡,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中,然而国民党反动派却不顾民族的利益,抱着“攘外必先安内”的宗旨围剿中国正义之士,同学们试想,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此时会有怎样的感受于是有了艾青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1、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出生于浙江金华畈田蒋村。

母亲生艾青时难产,他的父亲非常迷信,认为这是一个不祥之兆。

艾青一生下来就成了这个家庭里的不受欢迎的人。

因此,他被送到本村的一户人家寄养,后来又被送到“大堰河”家,成为她的乳儿。

在保姆的怀里,艾青生活了难忘的五年,艾青与劳苦大众血肉般的亲情,与这段经历有着莫大的关系。

1928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国立杭州西湖艺术院。

1929年在林风眠校长的鼓励下到巴黎勤工俭学,在学习绘画的同时,接触欧洲现代派诗歌。

1932年5月回到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7月被捕入狱。

1937年抗战爆发后到武汉,1940年到重庆任育才学校文学系主任,不久赴延安,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工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鉴赏诗歌形象人物形象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什么是诗歌的形象2如何鉴赏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或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3掌握人物形象类答题的三个步骤教学过程1 诗歌形象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

2 形象分类人物形象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景物形象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事物形象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3 人物形象分类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形象。

②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4 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1)要知人论世,了解相关背景资料。

(2)分析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

(3)借助意象、重要词语或典故,运用想象,感知形象。

(4)注意细节描写5 提问方式提问方式: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6 诗歌中常见人物形象(识记)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

如李白。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如杜甫。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如陶渊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

《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如陈子昂。

《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

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

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

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

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

8.爱恨情长的形象。

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鉴赏诗歌形象人物形象导学案三学习目标1什么是诗歌的形象2如何鉴赏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或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3掌握人物形象类答题的三个步骤教学过程1 分析人物形象类答题的具体步骤(1)明确诗中的形象是什么?(2)形象的基本特征有哪些?这是一个什么特点(性格特征/境遇)的人物身份(3)结合诗句分析如何得出上述结论(4)形象的意义是什么(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诗人借…形象表达了…内容。

(对人物的情感以及自己的情感)2 例题展示例一: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陆游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

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分析:这首词前两句回忆当年在抗金前线的战斗生活:“关河梦断何处”是说一觉醒来,关河要塞不知在何处,意谓脱离了前线;“尘暗旧貂?”是说尘土积满从军时穿的貂皮大衣。

下片表达敌人尚未消灭,自己衰鬓先斑的慨叹,“天山”代指抗金前线。

“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表达了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幽愤。

标准答案: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

(什么特点的形象)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

(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

(形象的意义)3 高考链接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2011四川卷怀天经、智老,因访之陈与义今年二月冻初融,睡起苕溪绿向东。

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

西庵禅伯还多病,北栅儒先只固穷。

忽忆轻舟寻二子,纶巾鹤氅试春风。

(选自《陈与义集校笺》)【注】天经,姓叶,名德;智老,即大圆洪智和尚。

诗中“禅伯”指大圆洪智,“儒先”指叶天经(1)请简要概括诗中诗人的形象特点。

(3分)诗人形象:情趣高雅,珍视友情,风流飘逸4学生尝试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

题葡萄图徐渭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注:徐渭,字文长,号青藤居士。

天资聪颖,才华横溢,诗文书画戏剧皆佳,然终生不得志于功名。

5 课后作业鉴赏诗歌形象人物形象导学案四学习目标1什么是诗歌的形象2如何鉴赏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或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3掌握人物形象类答题的三个步骤课堂练习1 (20XX年重庆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鹧鸪天•酬孝峙①清钱继章发短髯长眉有棱,病容突兀怪于僧。

霜侵雨打寻常事,仿佛终南石里藤。

闲倚杖,戏临罾②。

折腰久矣谢无能。

熏风未解池亭署③,捧出新词字字冰。

作者简介:钱继章,字尔斐,号菊农,浙江嘉善人。

明崇祯九年(1636)举人,明朝曾为官,入清不仕,撰有《菊农词》。

注释①孝峙:王屋,字孝峙,浙江嘉善人,明末文学家。

②罾(zēng):用竹竿做支架的方形渔网。

③熏风:东南风。

问题:上片刻画了诗人怎样的自我形象?2 (20XX年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送邹明府游灵武⑴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

债多平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

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释⑴明府:唐人对县令的尊称。

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作简要分析3 )阅读下面这首魏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咏怀(其一)阮籍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这首诗塑造了怎样一位抒情主人公形象?鉴赏诗歌形象人物形象导学案二学习目标1什么是诗歌的形象2如何鉴赏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或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3掌握人物形象类答题的三个步骤自主梳理:(一)诗歌的形象:诗歌作品中的形象往往指诗中的_______和_______,常常蕴藉了作者的情感。

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__。

景物:写景诗、咏物诗中的景象,即意象。

诗歌的人物形象:线索: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细节的描写侧面、环境的烘托渲染人物特点知人论世,分析作者塑造人物的意义(二)人物形象常用术语:(需识记)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象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象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象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象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形象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象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象(三)提问方式:(见复习资料)(四)答题步骤: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课堂检测1、阅读《登幽州台歌》请填空分析出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

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注释:幽州台:即蓟北楼、燕台,为战国时燕昭王所建,原名黄金台,是燕昭王招纳贤才之地。

)①本诗通过的手法塑造了一位、的封建士大夫形象。

(步骤一)②(诗中哪个字)写出了诗人的感慨,(哪一句)写出了诗人的凄凉和忧伤。

(步骤二)③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的悲哀。

(步骤三)2、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陆游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

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课后练习阅读《江雪寻陆鸿渐不遇》(皎然),请从环境、艺术手法等角度赏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寻陆鸿渐不遇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释:带郭,意即靠近外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