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第五章-学习的迁移教学内容
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提示第五章学习的迁移
★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提示:第五章学习的迁移★重点提示统观近几年全国各省的教师资格认证教育心理学考试,本章的考查重点是:(1)迁移的概念及种类。
(2)迁移的作用。
(3)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
(4)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
(5)如何在教学中促进迁移。
★考纲链接1.迁移的概念及种类。
(1)迁移的概念: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学习迁移具有普遍性,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闻一知十是典型的学习迁移形式。
(2)迁移的种类:正迁移与负迁移;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横向迁移与纵向迁移;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
2.迁移的作用:(1)迁移对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2)迁移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3)迁移规律对于学习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的培训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3.早期的迁移理论。
(1)形式训练说(沃尔夫)。
训练可以改善人的某种心理能力,学科学习的意义在于训练某种心理能力。
获得了这种能力就能在以后的学习中产生迁移。
迁移是无条件的、自动发生的。
(2)共同要素说(桑代克和伍德沃斯)。
迁移是非常具体的、并且是有条件的,需要有共同的要素。
学科学习的意义在于内容,前后学习中有共同的内容,一种学习就能影响另~种学习。
(3)经验类化说(贾德)。
强调概括化的经验或原理在迁移中的作用。
(4)关系转化说(格式塔心理学家)。
迁移产生的实质是个体对事物间的关系的理解4.现代的迁移理论。
(1)奥苏泊尔的认知结构理论:任何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之上进行的,有意义的学习中一定有迁移。
(2)继奥苏泊尔之后的几种观点:①强调认知结构在迁移中的作用。
结构中的某些成分是决定迁移能否发生的根本条件。
②强调外界环境与主体的相互作用对迁移的影响。
强调通过社会交互作用与合作学习,可以促进迁移的产生。
5.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1)相似性;(2)原有认知结构;(3)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2、教育心理学的性质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学教相互作用过程模式:P4) 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1)五要素①学生——学习的主体因素(其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②教师—-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学过程的主导)③教学内容——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④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影响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影响教学组织形式及学生的学习方法)⑤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间布置)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认知发展过程,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2)三过程①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②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③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教学后的检测、反思)4、学与教相互作用: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P6)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P9-12(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代表人物:桑代克事件: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二)发展时期( 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布鲁纳:认为教育心理学研究包括(4方面)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廖世承(1924年)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一、心理发展1、定义: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特征:①连续性与阶段性;②定向性与顺序性;③不平衡性;④差异性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1、少年期(11、12岁—14、15岁,初中阶段)特点:①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的矛盾。
教育心理学第五章 学习的迁移
第五章学习的迁移»»简答简述学习迁移的种类。
从不同的角度着手,心理学家们将迁移划分为不同的种类,强调了迁移的不同方面。
(1)根据迁移的性质不同,即迁移的影响效果不同而划分的三种类型:正迁移、负迁移、零迁移。
(2)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抽象与概括水平而划分为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
(3)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而划分为普遍迁移和具体迁移。
(4)根据迁移过程中所需的内在心理机制的不同而划分为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和重组性迁移。
如何根据迁移的原理有效地组织教学?【参考答案】(1)改善心智功能:教师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积极思考,发散思维。
(2)传授基本知识:教师把需要学生掌握的基本知识详细而有计划地传授给学生。
(3)给予有效的指导:给学生提供有效的及时的指导,给他们最需要的帮助。
(4)提高迁移的意识性:教学中,教会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5)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要把握好难度和进度,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展开。
(6)设计情境性教学:创造引人注意的情境,比如设想、举例或者换位思考等。
举例分析相似性对迁移的影响。
[参考答案]以学习材料的相似性为例,英语和法语这两种学习材料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具有许多共同特征,学习这两门外语时,在听、说、读、写以及记忆、思维等学习过程、学习结果方面也具有共同的要求,这些共同的成分决定了两种学习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因此彼此之间很容易产生正迁移。
由此说明,较多的共同成分将产生较大的相似性,并导致迁移的产生。
而英语与汉语之间的共同成分较少,因此相对而言,不容易产生迁移。
学习迁移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2006年)教学中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解析】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有如下几点:(1)相似性。
相似性的大小主要是由两项任务中含有的共同成分决定的,较多的共同成分将产生较大的相似性,并导致迁移的产生。
第五章 学习迁移
主要内容
第一节 学习迁移及分类
第二节 学习迁移理论 第三节 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 第四节 学生学习迁移的促进
第一节.学习迁移概述
一.迁移的一般概念
学习的迁移(transfer of learning)是指已经获得的 知识、动作技能、情感态度等对新的学习的影响。 简言之, 迁移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学习迁移既可以是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也可 以是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影响可以是积极的,也 可以是消极的。 迁移的另一个定义是:把在一个情境中学到的东西迁 移到新情境的能力。
分条件,它只是迁移的必要条件。
2.虽然说两个学习活动之间存在的共同要素是迁 移发生的前提,但是,产生迁移的关键却是学习者 在两种活动中概括出它们之间的共同原理,即主体 所获得的经验的内化。
水下靶子的实验
1908年贾德做了著名的射击水下靶子实验。他以5、6年级学 生作为被试,分两组对比。在射击开始之前,他给一组学生 充分讲解光的折射原理,而对另一组不然。然后开始用镖枪 射击,靶子位于水下 4 英寸处。结果是学过与未学过光折射 原理的学生,其成绩大体相同。也就是说,理论学习对实验 操作似乎没有起作用。随后改变实验条件,将靶子移到水下 12英寸处。这时两组射击成绩差异明显表露出来。没有学过 光的折射原理的学生表现处极大的混乱,他们无法利用射击 水下 4 英寸靶时的经验,错误持续发生。而另一组学生迅速 适应了水下12英寸的射击条件,成绩不断提高。
骑自行车 骑摩托车
– 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指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 的消极影响。 打羽毛球
(压腕)
打网球
(不压腕)
– 零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没有产生任何影响。 例如体育训练对学习数学没有产生任何影响。
教育心理学第5章学习迁移
五、认知结构迁移理论
代表人物:奥苏伯尔 1、一切有意义学习都包含有迁移; 2、所谓先前的学习不是一组S-R联结,而是按层次组织起来的、与当前任务有关的知识体系; 3、先前学习对新学习影响是通过影响原有认知结构的有关特征(可利用性、可辨别性、稳定性
与清晰性)来实现的。
原来的知识经验1 原来的知识经验2
新知识
原来的知识
新知识
原来的知识经验3
原来的知识经验4
…..
六、产生式迁移理论(J.R.Anderson) ❖ 用来解释基本技能的迁移,基本思想是,先后两项技能学习产生迁移的原因是这两项技能之
间产生式(production)的重叠,重叠越多,迁移量越大。 ❖ 什么是产生式(产生式系统)?
▪ 动作技能的内化表征形式,是一系列IF/THEN的规则。 ❖ 安德森和辛格利的文本编辑实验研究
型的迁移应该是教育过程的核心——用基本的和普遍的观念来不断扩大和加深知识。
特殊迁移与一般迁移(续)
“面积计算原理:面积=底×高 面积可加性”
4、侧向迁移与纵向迁移(加涅)
▪ 侧向迁移(水平迁移):已习得的概念、规则或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新的情境中的运用。 不需要产生新的概念或原理。
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
并运用到特殊情境中去。
❖ 奥弗林:概括不是一个自动化的过程,它与教学方法有着密切的关系。
四、关系理论
❖ 代表人物 ▪ 苛勒(Kohler)
❖ 强调“顿悟”是迁移的重要因素。迁移不是由于两个学习情境具有共同成分、原理或规则自 动产生的,而是由于学习者突然发现两个学习经验之间存在关系的结果。人迁移的是顿悟, 即两个情境突然被联系起来的意识。
❖ 认为领悟情境中的一切关系,是获得迁移的根本条件。 ❖ 关系理论可看作是对概括理论的一种补充。
教育心理学 各章知识汇总
第六章 知识的学习
1.由于反映活动的深度不同,知识可分为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所谓感性知识可分为感知和表象两种水平。理性知识,包括概念和命题两种形式。
11.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强化可分为两种形式:正强化与负强化。负强化指通过警告或移去令人厌恶的刺激来加强某一行为的过程。正强化即跟随某一行为后并能增强该行为反应的发生。——理解记忆
12.在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的直接影响下,"程序教学与机器教学"风靡全球,成为20世纪第一次世界性的教学改革运动。
13.从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中可以看到,学习是学生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学习过程是由一系列事件构成的。
4.少年期儿童,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整个少年期充满了独立性与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交织的矛盾。
5.青年初期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
6.学习准备:指学生在从事新的学习时,其身心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
7.关键期:指最易学会和掌握某种知识技能、行动动作的特定年龄时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2岁是口头言语发展的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
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1.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受精卵开始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连续性和阶段性、方向性和顺序性、不平衡性、个体差异性。
3.在个体发展中,初中阶段(11、12岁—14、15岁)正好处于少年期,高中阶段(14、15—17、18岁)正好处于青年初期。
29.依据个人心理活动倾向于外部还是内部,把人的性格分为外倾型与内倾型。根据一个人独立或顺从的程度,将性格分为独立型和顺从型。
《教育心理学》教案(皮连生)
教育心理学教案(教育专业、心理专业本科教学用)华中师大心理学院2007.2修订: (2)第一章教育心理学导论 (2)第二章学习的概述 (4)第三章学习理论 (6)第五章学习的迁移 (20)第六章知识的分类与陈述性知识的学习 (23)第七章程序性知识的学习 (28)第八章问题解决及其教学 (34)第九章动作技能及其形成 (37)第十章品德的形成 (40)第十一章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47)课程名称:教育心理学课程代码:81410009任课教师:刘华山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先修课程:普通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使用教材:皮连生主编:《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第3版教学参考资料:1.陈琦、刘儒德主编:《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2.冯忠良、伍新春、姚梅林、王健敏著《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3.【美】罗伯特.斯莱文著、姚梅林译:《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年7月中译版。
4.【美】R.J.斯腾伯格著、张厚粲译:《教育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年9月中译版。
5.吴庆麟等编著:《认知教学心理学》,上海科技出版社,2000年8月版。
本课程教学的目的:理解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基本理论(学习理论、动机理论、学习的迁移理论等),了解本学科领域新近研究成果与发展趋势,能够运用人的心理与行为改变的规律,以及本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观察、分析学校教育教学中现实问题,并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可行的建议。
教学内容:第一章教育心理学导论(2课时讲授,教材第1章练习)【知识点提示】: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关于教育心理学性质与对象的多种论述;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与教材体系;教育心理学诞生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教育心理学取向的回顾与展望。
【重点、难点提示】重点为教育心理学学科研究对象的独立性。
难点为教育心理学发展取向的历史演进及其启示。
一、教育心理学对象(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心理规律,主要研究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
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第五章 学习的迁移
第五章学习的迁移1、奥苏伯尔的认知结构迁移理论代表了从{pz_填空}观点解释迁移的一种主流倾向。
【答案】认知|2、(2008年4月)“汉语拼音的学习干扰英语音标的学习”体现的迁移种类是()。
A.逆向迁移B.负迁移C.垂直迁移D.一般迁移【答案】B【解析】根据迁移的性质不同,即迁移的效果不同,可以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
正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负迁移是指一种经验的获得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和阻碍作用。
3、(2007年10月)了解事物关系的角度对经验类化的迁移理论重新解释的学说是()。
A.形式训练说B.共同要素说C.经验类化说D.关系转换说【答案】D【解析】关系转换理论强调顿悟是学习迁移的一个决定因素。
该理论的代表人物是格式塔心理学家,他们证明产生的实质是个体对事物间的关系的理解。
4、已经获得的知识、动作技能、情感和态度等对新的学习的影响称为学习的()。
A.迁移B.动机C.策略D.技巧【答案】A【解析】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迁移广泛存在于各种知识、技能、行为规范与态度的学习中。
因此,答案为A。
5、两种学习之间发生相互干扰、阻碍的迁移称为()。
A.正迁移B.横向迁移C.负迁移D.纵向迁移【答案】C【解析】根据迁移的性质不同,即迁移的效果不同,可以分为正迁移、负迁移和零迁移。
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负迁移指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阻碍。
因此,答案为C。
6、由于处于同一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而发生的迁移称为()。
A.顺向迁移B.逆向迁移C.水平迁移D.垂直迁移【答案】C【解析】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抽象和概括水平进行划分,可以分为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
水平迁移也称横向迁移,是指处于同一抽象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垂直迁移又称纵向迁移,指处于不同抽象、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因此,答案为C。
第五章 学习迁移
概括说的教学意义
◆ 概括不是一个自发的过程,它与教学方法有密切关 系。 ◆ 同样的教材内容,由于教学方法不同,会使教学效 果大为悬殊,迁移的效应也大不相同。
◆ 教学中应该强调基本原理的教学以及使学生获得过
程与方法方面的知识。
五、格式塔关系转换理论
代表人物
柯勒
观点
迁移主要是学习者对两种学习情境进行概括而引起 的,并进一步认为,迁移的产生主要是对学习情境内 部关系的概括,学习者“顿悟”了某个学习情境中的 关系,就可以迁移到另一个有相应关系的学习情境中 去,产生学习迁移。
纸下觅食实验
情境一
A B
学会任务(训练次数)
C
食物在哪儿?
B
情境二
食物在B中
被试 小鸡 小孩
实验任务(在哪觅食?)
400~600次 45次
C 70% C 100%
B 30%
结论:被试的反应不是比较刺激的绝对性质,而是由两种刺激的相对关
系所规定的。个体越能发现事物之间的关系,则越能加以概括和推广, 迁移也就与普遍,而对事物间的关系的发现是建立在对事物理解后的顿 悟基础上的。
迁移是学习结果的扩展或类化的现象。 迁移是在某一种学科或情境中获得的知识、技能或态度对另一 种学科或情境中知识、技能或态度的获得的影响。
(二)理解 1、既包括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也包括后继学习 对先前学习的影响; 2、既包括积极影响,也包括消极影响。 3、凡有学习的地方就会有迁移发生。 “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了比较简单的方法,完成第8题无困难。
分析: 第一组被试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形成了以某种方法处理这些 问题的一种思维定势。尽管可以利用比较简单的方法来解决 问题,他们却不能改变这种问题解决的思维,并且也没有在
教育心理学第7讲
其次,迁移也是由知识、技能的掌握过渡到能力形成的重 要环节。因为能力的形成是通过对掌握了的知识、技能的概 括,然后广泛迁移,并进一步概括化和系统化而实现的。
负迁移:一种学习阻碍另一种学习。负迁移表现在学生新旧概念 互相混淆,因而产生干扰现象。比如,不正确的书写方式形成习惯以 后就难以纠正,这是旧技能对形成正确书写技能的干扰。过分迷恋于 课外某方面兴趣的学生,往往难以形成课业的学习兴趣,这是学习态 度间的干扰现象。负迁移一般是暂时性的,经过训练、练习是能够克 服的。
此外,学习态度的共同性也是影响迁移的因素。如爱整洁,当日功 课当日毕,已成为有些学生的一种学习态度,那么他们往往在生活 上也表现出爱整洁(衣服的整洁,室内的整洁),工作上也会形成 今日工作绝不留在第二天去做的好习惯。
(2)对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
共同因素是迁移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唯一的条件,还必须 考虑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原有的知识的概括水平越高,迁移 的可能性也越大。已有的知识概括性之所以影响迁移,主要是 由于迁移过程中学生必须依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辨别当前的 新事物。如果已有知识的概括水平高,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学 生就能依据这些本质特征去揭露新事物的本质,把它纳入到已 有的经验系统中去,这样迁移就顺利。如果已有的经验概括水 平低,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也就不能把新事物归入到已有的 经验中去,这就会给迁移造成困难和错误。
当然,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与学生的智力、年龄以 及原有知识的清晰度(理解程度)和巩固度(熟练程度) 以及当时的学习情境、学生的情绪的兴奋与否都有关系。
(4)定势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史 第五章 学习的迁移
教学中,怎样促进学生的学习迁移?
为什么两情景有相似性不一定产生迁移
1.在语法和标点符号测验中成绩好的学生不一定能将 这些技能运用在自己的作文中
2.在数学测验中能进行小数和百分数的乘法运算,却 不一定会计算收入的所得税
分歧
1.决定迁移产生的关键性因素
共同的主观成分还是客观成分? 抽象的表征还是活动?
2.关键性因素何时形成的?
在最初的学习情境中还是在迁移情境中? 或两种情境共同决定?
3.迁移是一般的还是特殊的?
决定迁移的主要成分是一般的基本能力、基本原则或结构, 还是一些具体的成分或活动要素?
第三节 影响迁移的因素
实验
在被试面前呈现两个物体,一立方体,一立体三角形。在 其中的立方体下藏有食物,并用它作强化物。几次尝试后, 被试知道食物藏在立方体下。
接着,给他呈现另一问题,即都是立方体,但颜色不同, 被试须解决新的辨别问题;解决了又呈现新的辨别问题,如 此多次后,被试解决问题的速度越来越快,尝试的次数越来 越少。
结果:
小鸡对新纸片的反应为70%,儿童对新纸片的反应为100%
实验
第一次
食物
第二次
食物
主要观点
学习者突然发现两情境中的关系(即顿 悟)是迁移发生的原因
特征
迁移不是自动的(需要学习者认识到它们的关系) 对概括化理论的补充(即认识到关系才能概括)
5.学习定势说
代表人物
哈罗(Harlow,H.F.)等
2. 学习迁移的判断 因噎废食 上行下效
4.情境性理论(situated theory)
格林诺等人(J.G.Greeno,J.L.Moore&D.R.Smith,1993)
心理学第五章 学习的迁移
(四)同化性迁移、顺向迁移与重组 性迁移
v 同化性迁移是指不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直 接将原有的认知经验应用到本质特征相同的 一类事物中去
v 顺应性迁移指将有认知经验应用于新情境中 时,需调整原有的经验或对新旧经验加以概 括,形成一种能包容新旧经验的更高一级的 认识结构,以适应外界的变化。
v 重组性迁移指重新组合原有认知系统中某些 构成要素或成分,调整各成分间的关系或建 立新的联系,从而应用于新情境。
v 以安德森等人为代表,认为如果两种情境中 有产生式的交叉或重叠,则可以产生迁移。
v 以加特纳,吉克等人为代表,认为前后两种 情境中的结构特征、内在关系与联系等本质 特征是决定迁移的关键成分,而表面的特征 则无关紧要。
v 第二种观点强调外界环境与主体的的相互作 用对迁移的影响。
第三节 迁移与教学
一个典型例证
二、促进迁移的学
v (一)精选教材 v (二)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v (三)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v (四)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
三、迁移的作用
v 首先,迁移对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 直接的促进作用。
v 其次,迁移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 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 键环节。
v 第三,迁移规律对于学习者、教育工作者 以及有关的培训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第二节 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
v 一、早期的迁移理论 v 早期的迁移理论主要包括 v 形式训练说,相同要素说、经验类化说与
v 一、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 v (一)相似性 v 相似性的大小主要是由两任务中含有的共
同成分决定的,较多的共同成分将产生较 大的相似性,并导致迁移的产生。
(二)原有认知结构
v 首先,学习者是否拥有相应的背景知识,这 是迁移产生的基本前提条件。
第三版教育心理学课后题答案完整版
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新教材课后参考答案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三、简答题1.简述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一)学与教的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二)学与教的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2.请简述学习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一)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习过程的理解。
(二)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教师的专业基础。
(三)有助于科学地总结教育教学经验。
(四)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
第二章中小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三、简答题1.什么是关键期?答:关键期是指儿童心理发展的某些行为或心理机能在发展的某一特定时期,在适当的条件下才会出现,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或缺乏必要的恰当条件,这种行为或机能就难以产生甚至永远不能产生,并对以后的发展产生难以挽回的影响。
因此在教育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关键期”促进儿童认知发展。
2.什么是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对教育的意义是什么?答: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
最近发展区的教育意义:1) 最近发展区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
2) 教育者不应只看到儿童已经达到的水平,更应看到仍处于形成的状态和正在发展的过程。
3) 教学不能只适应儿童发展的现有水平,而应适应最近发展区,同时又应走在发展的前面。
3.简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答: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一方面揭示了认知发展的机制,另一方面指出了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
(一)认知发展机制。
图式:皮亚杰认为发展是个体与外界环境不断相互作用的建构过程,个体内部的心理结构是不断变化的。
这种内部心理结构的变化可以用图式来说明,图式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
同化和顺应:皮亚杰认为图式的变化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两个过程完成的。
平衡:原有图式无法同化环境刺激,个体便会做出顺应,即调节原有图式或重建新图式,直至达到认识上的新的平衡。
(二)认知发展的阶段:皮亚杰还指出儿童认知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
第五章学习的迁移
无 原 理 指 导
资料来源:Hendrickson and Schroeder (1941)
4吋 12吋
有 原 理 指 导
投 掷 击 中 率
练习后成绩
有原理指导 无原理指导
4吋处成绩
4吋处成绩
起始成绩
12吋处成绩
资料来源:Hendrickson and Schroeder (1941)
概括说理论
学习定势说(Learning Set)
探究实验
理论溯源
教学意义
背景资料、经验对迁移的作用——猴子觅食
情境一 情境二 情境三 食物在哪儿? 食物在哪儿? 食物在哪儿?
有经验与无经验的猴子 解决问题的成绩 (曲线表示辨别问题的平 均成绩)
猴子已经获得了解决问题 的学习定势——Harlow
背景资料、负迁移的例子
所给水罐刻度 要求取水量 A B C 1、前测练习 29 3 20 2、艾因斯特朗1 21 127 3 100 3、艾因斯特朗2 14 163 25 99 4、艾因斯特朗3 18 43 10 5 5、艾因斯特朗4 9 42 6 21 6、艾因斯特朗5 20 59 4 31 7、后测练习1 15 39 3 18 8、后测练习2 23 49 3 20 9、后测练习3 18 48 4 22 10、后测练习4 14 36 8 6 实验组:练习1———练习2~6———后测练习 控制组:练习1——————————后测练习 问题
背景资料、个体的作用——小鸡觅食
情境一
A B
形成表现—训练次数 400~600次 45次
A
B
情境二
食物在B中 被试 小鸡 小孩
食物在哪儿? 后测表现—觅食习惯 A B A B
教育心理学课件第五章学习迁移
无论是宏观的、整体的教学规划还是微观的、每节课 的教学活动,都应体现学习迁移规律,都应该把各门学 科中具有最大迁移价值的基本内容的学习置于首要地位 。
二、学习迁移的类型
学习迁移
(一)正迁移与负迁移
根据迁移的性质不同,学习迁移可分为正迁移与负迁移 。正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产生 触类旁通的学习效果。负迁移是指两种学习之间相互干扰、阻碍 。
二、学习迁移的类型
学习迁移
(二)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
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抽象与概括水平,学习迁移可分为 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
学习迁移
四、教学内容编排科学,教学程序设计合理
要想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大量有用的经验, 教学内容必须精选。
其次要突出重点内容,特别是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还要包括基本 的、典型的事实材料,脱离事实材料空谈概念、原理,则概念、原理 也是空洞的,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当然也无法迁移。大量的实验 证明,教师在教授概念、原理等基础知识的同时,配有具有典型代表 性的事例,并阐明概念、原理的适应条件,将有助于学生学习迁移的 产生。
一、要善于引导学生“找相同”
学习迁移
依据桑代克和伍德沃斯的理论,只有 学生学习的材料中有共同要素或共同 成分, 学习迁移才会发生,这就要求 教师和学生善于“找相同”。
二、关注学生认知结构的构建
学习迁移
原有认知结构的特征直接决定了学习迁移的可能 性及学习迁移的程度。原有认知结构对学习迁移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小学教育心理学笔记(最全)
小学教育心理学笔记(最全)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一、定义:学与教二、核心:学习心理三、学科范畴:心理学分支,应用心理学范畴四、学习性质界定:教育学、心理学的交叉学科五、三过程:学习过程(核心)、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六、五要素: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物质、社会环境)、教学媒体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一、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二、为实际的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三、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四、帮助老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研究方法:①实验法、②观察法、③调查法④个案法:个案法要求对某个人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和研究的方法⑤教育经验总结法⑥测验法:指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⑦产品分析法:通过分析学生的作品,从而了解心理特点的方法二、研究原则客观性原则第四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发展概况:一、初创阶段:20世纪20年代以前1、1903年,桑代克、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独立的标志。
2、1877年、俄罗斯、卡普捷列夫,《教育心理学》最早3、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俄罗教育心理学之父、奠基人二、发展:20世纪50年代末方东岳《教育实用心理学》我国出版的第一本著作廖世承《教育心理学》我国编写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三、成熟:60年代至70年代末(教育心理学的体系成熟)80年代末(深化拓展)第二章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节小学生心理发展概述一、定义:指个体出生,成熟,衰老乃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发生的心理变化。
二、八个阶段:乳儿期、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三、中小学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1、连续性与阶段性2、定向性与顺序性3、不平衡性表现:①同一方面发展速度;②不同方面发展速度关键期:环境影响起最大作用的时期几个关键期:2~3岁口头语言4~5岁书面语言4岁形状知觉5岁儿童智力发展四、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1、遗传决定论①、高尔顿②、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顿的教育)③、格赛尔:成熟论2、环境决定论①、洛克(白板说)②、华生: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3、影响身心因素1、遗传(可能性)①遗传素质②成熟;2、环境(现实性)社会、家庭、学校(主导)、早期3、主观能动性(决定性因素)五、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童年期:1、语言发展从口头到书面的过渡时期;2、品德发展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时期,9岁;3、思维发展从形象到抽象逻辑的过渡期,10岁第二节小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一、小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1、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四概念、四阶段四概念:图式、同化、顺应、平衡四阶段:感知运动0~2岁①客体永久性;②思维开始萌芽;③直觉动作思维前运算阶段2~7岁①早期的符号功能;②思维不具有可逆性;③自我中心;④不能获得守恒关系;⑤泛灵论具体运算7~11岁①思维可逆②去自我中心③具体形象思维形式运算11岁以后①命题之间的关系②抽象逻辑思维③可逆与补偿,思维的灵活性2、最近发展区理论(维果斯基)创立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教学与发展的关系①教学应走在发展前面②挑一挑摘苹果③支架教学(帮助学生顺利渡过最近发展区)第三节小学生人格与社会性发展一、人格:1、人格概述定义: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以及行为的特有模式特征:独特性、稳定性、整合性、功能性、社会性结构:性格、气质、自我意识三我结构:本我(快乐原则)、自我(现实原则)、超我(道德原则)二、性格定义:性格指稳定的态度与习惯化的行为方式结构特征:态度特征、意志特征、情绪特征、理智特征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1、加强三观教育;2、及时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3、利用集体教育的力量;4、充分利用榜样人物的示范作用;5、提供实际锻炼的机会;6、及时进行个别指导;7、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三、气质定义:人生来就有典型而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性格与气质的区别:1、气质是天生的,性格是后天的;2、气质受生理影响大;3、气质可塑性强;4、气质特征表现较早;5、气质没有好坏之分气质体液说:气质的类型:1、胆汁质:刚强,容易感情用事;2、多血质:活泼、乐观、灵活;2、粘液质:死板,沉稳,缺乏生气;3、抑郁质,多愁善感,敏感,怯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学习的迁移1、学习迁移概述学习迁移的概念:心理学家定义为“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也就是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学习方法或学习态度对学习新知识、新金额跟和解决新问题所产生的一种影响;或者说是将学得的经验有变化地运用于另一情境。
学习迁移的类型:一、根据迁移的性质划分,分为正迁移与负迁移(正迁移指一种迁移的获得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负迁移是指一种经验的获得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或阻碍作用)二、根据迁移的方向划分,分为水平迁移(横向迁移)和垂直迁移(纵向迁移)顺向迁移逆向迁移自上而下的迁移自下而上的迁移(先行学习与后继学习的影响的划分)(水平迁移是指学习的知识或技能等在相同水平上的迁移,是处于同一层次(抽象与概括程度相同)的学习间的相互影响,学习内容之间是并列的,即在难度和复杂程度上大致属于同一水平的学习之间的迁移;垂直迁移主要指处于不同层次(概括与抽象的程度不同)的各种学习间的相互影响,即上位的较高层次的经验与下位的较低层次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三、根据迁移的内容划分,分为一般迁移(普通迁移)和具体迁移(特殊迁移)一般迁移指一种学习中所习得的一般原理、原则和态度对另一种具体内容学习的影响,即将原理原则和概念具体化,运用到具体的事例中。
具体迁移指学习之间发生迁移时,学习者原有经验的组成要素没有发生变化,即抽象的结构没有变化,只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经验的组成要素重新组合并用于另一种学习之中。
特殊迁移的范围仅限于有限的情景中,不如一般迁移广泛。
四、根据迁移发生的学习情境不同,分为远迁移和近迁移个体能将所学的经验迁移到与原来学习情景极不相似的其他情景中时,即产生了远迁移;近迁移即把所学的经验迁移到与原来的学习情境比较相似的情境中。
学习迁移的作用:(凡是有学习的地方就会有迁移,孤立的彼此互不影响的学习是不存在的,学校中的学习迁移是无所不在的)1、对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直接促进作用学习的正迁移量越大,说明学生通过学习所产生的适应新的学习情景货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越强,教学的效果也就越好。
2、对学生毕业后的适应社会生活的间接作用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面向未来,即认为学生能够将他在学校中学到的东西应用到学校以外的情境和问题上去,能够对新的问题情境产生最大的适应。
学习迁移是指一种条件下进行的学习对另一种条件下学习产生的影响。
其作用可概括为以下几点:(1)迁移对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2)迁移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
(3)迁移规律对于学习者、教育工作者以及相关的培训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2、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形式训练说(18世纪德国心理学家沃尔夫,心理学基础是官能心理学)从形式训练的观点来看,迁移是通过对组成心的各种官能的训练,以提高各种能力如注意力、记忆力、推理力、想象力等而实现的。
迁移的产生是自动的。
形式训练说把训练和改进心的各种官能,作为教学的最重要目标。
它认为学习的内容不甚重要,重要的是所学习的东西的难度和训练价值。
它重视形式的训练,不重视内容的学习,因为形式训练是永久的。
相同要素说(桑代克提出,同形式训练说相对抗)(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士)结论:记忆能力不受训练的影响;记忆的改善不在于记忆能力的改善,而在于方法的改善。
(以此表示了对形式训练迁移理论的怀疑)桑代克在知觉方面的实验:训练大学生判断不同大小和形状的图形面积。
结论:能通过某种活动加以训练而可以普遍迁移的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是不存在的。
相同要素说后来被伍德沃斯修改为共同成分说,意指只有当学习情境和迁移测验情境存在共同成分时,一种学习才能影响到另一种学习,即产生迁移。
“只有当两种心理机能具有共同成分作为因素是,一种心理机能的改进才能引起另一种心理机能的改进。
”----(桑代克)概括说或类化说(美国心理学家贾德)概括不是一个自动过程贾德认为,两个学习活动之间存在共同成分,只是产生迁移的必要前提,而产生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在两种活动中概括出它们之间的共同原理。
实验:水下击靶实验。
(概括理论的经典实验)理论把有关的全部经验--水外的、深水的和浅水的经验---组成了整个的思想体系。
学生在理论知识的背景上,理解了实际情况后,就能利用概括了的经验,迅速地解决需要按实际情况作分析和调整的新问题。
结论:只要一个人对他的经验进行了概括,就可以完成从一个情景到另一个情景的迁移。
对教育来讲,重要的是在讲授教材时要鼓励学生对核心的基本概念进行抽象或概括。
这种学习方法能使学生的认识从低级的感性阶段上升到高级的理性阶段,从而实现更广泛更成功的正向迁移。
关系转换理论(格式塔心理学家)苛勒从事物关系的角度,对经验类化理论进行了重新解释。
定义:迁移不是由于两个学习情景具有共同成分、原理或规则而自动产生的,而是由于学习者突然发现两个学习经验之间存在关系的结果。
实验:小鸡啄米实验。
让小鸡学会辨别浅灰色纸和深灰色纸上上的谷粒,经过联系,小鸡学会了捡浅灰色纸啄米;然后变换条件,将灰色纸变成更浅灰色纸,结果70%小鸡啄更浅灰色纸,30%啄原来的浅灰色纸。
结论:他们是根据灰色纸的深浅关系发生反应,是对整体情境中所包含的相对关系的反应,而不是对特殊刺激发生反应。
根据这一迁移理论,关系转换理论强调个体的作用,认为学习的主体对事物之间的关系认识得越清楚,并能加以概括化,则越容易产生迁移,迁移的作用也就越加普遍。
认知结构迁移理论(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理论认为:一切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产生的,不受原有认知结构影响的有意义学习是不存在的。
无论在接收学习或解决问题学习中,凡有已形成的认知结构影响新的认知功能的地方,就存在着迁移。
“为迁移而教”实际上是塑造学生良好认知结构的问题。
理论主要内容:一、学生的认知结构是影响学习迁移的重要因素一方面、强调先前的学习经验是新知识学习的一个关键因素另一方面、认为过去的经验对当前学习的影响不是直接发生的,而是通过引起认知结构的变化而间接发生的。
认知结构:就是学生头脑里的知识结构。
广义的说,它是某一学习者的观念的全部内容和组织;狭义的说,它是学习者在某一特殊知识领域内的观念的内容和组织。
教学的目标就是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二、认知结构的主要变量及其对学习迁移的影响(个人认知结构在内容和组织方面的特征称为认知结构变量)1)可利用性及其作用在认知结构中是否有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可以利用,这是影响有意义学习与保持的第一个重要的认知结构变量。
2) 可辨别性及其作用新的潜在有意义的学习任务与同化它的原有的观念系统的可以辨别的程度,是影响有意义学习与保持的第二个重要的认知结构变量。
也就是说,当学习者面对新的学习任务时,原有起固定作用的观念与要学习的新观念的差异应清晰可辨。
3)稳定性与清晰性及其作用原有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的稳定性和清晰性,是影响有意义学习与保持的第三个重要认知结构变量。
3、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策略一、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一)相似性不同的学习对象具有共同因素,是学习迁移发生的基本条件之一。
共同因素是指学习对象在知识、技能等方面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成分。
二)原有认知结构1、学习者是否拥有相应的背景知识,这是迁移产生的基本前提条件2、原有的认知结构的概括水平对迁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已有经验的泛化水平,必然要影响到迁移的效果。
3、学习者是否具有相应的认知机能或策略以及对认知活动进行调节、控制的元认知策略对迁移的产生有重要影响。
三)学习的心向与定势指由先前影响所形成的一种倾向性的往往不被意识到的心理准备状态,它将支配人以同样方式去对待同类后继活动。
定势实际上是关于活动方向选择方面的一种倾向性。
这种倾向性本身是一种活动经验。
它有两重性,积极的促进作用,消极的阻碍作用。
定势在迁移方面的消极作用,往往表现为一种具有负迁移的机能固定性,使人盲目的搬用某种经验,而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影响迁移的因素有哪些?响着迁移的产生。
(1)相似性。
相似性的大小主要是由两种任务中含有的共同成分决定的,较多的共同成分将产生较大的相似性,并导致迁移的产生。
(2)原有认知结构。
原有的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是比较常见的一种迁移方式。
原有认知结构的特征直接决定迁移的可能性及迁移的程度。
原有认知结构对迁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学习者是否拥有相应的背景知识,这是迁移产生的基本前提条件;②原有认知结构的概括水平对迁移起至关重要的作用;③学习者是否具有相应的认知技能或策略以及对认知活动进行调节、控制的元认知策略,也影响着迁移的产生。
(3)学习者的心向与定势。
心向与定势常常是指同一种现象,即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
定势对迁移的影响表现为两种:促进和阻碍。
此外,诸如年龄、智力、学习者的态度、教学指导、外界的提示与帮助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迁移的产生。
二、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策略一)改革教材内容,促进迁移二)合理编排教学内容,促进迁移------使教材达到结构化、一体化、网络化三)改进教材呈现方式,促进迁移1. 从一般到个别,渐近分化2. 综合贯通,促进知识的横向联系四)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促进学习迁移的方法有:(1)精选教材。
教师应选择那些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科学成果作为教材的基本内容,而每一门学科中的基本知识(如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技能和行为规范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其迁移价值较大。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注意学科之间的联系。
精选的教材只有通过合理的编排才能充分发挥其迁移的效能。
从迁移的角度来看。
合理编排的标准就是使教材达到结构化、一体化、网络化。
(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合理编排的教学内容是通过合理的教学程序得以体现、实施的,教学程序是使有效的教材发挥功效的最直接的环节。
(4)注意教学的启发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要使学生将学到的知识、技能、思维方法、学习态度等得到迁移,并且能够因迁移而产生积极的结果,还需要克服思维品质中的消极因素,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5)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研究证明,学习策略及元认知策略具有广泛的迁移性,同时又能提高学习者迁移的意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