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第五章-学习的迁移教学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学习的迁移
1、学习迁移概述
学习迁移的概念:心理学家定义为“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也就是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学习方法或学习态度对学习新知识、新金额跟和解决新问题所产生
的一种影响;或者说是将学得的经验有变化地运用于另一情境。
学习迁移的类型:一、根据迁移的性质划分,分为正迁移与负迁移
(正迁移指一种迁移的获得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负迁移是指一种经
验的获得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或阻碍作用)
二、根据迁移的方向划分,分为水平迁移(横向迁移)和垂直迁移(纵向
迁移)
顺向迁移逆向迁移自上而下的迁移自下而上的迁移
(先行学习与后继学习的影响的划分)
(水平迁移是指学习的知识或技能等在相同水平上的迁移,是处于同一层
次(抽象与概括程度相同)的学习间的相互影响,学习内容之间是并列的,
即在难度和复杂程度上大致属于同一水平的学习之间的迁移;垂直迁移主
要指处于不同层次(概括与抽象的程度不同)的各种学习间的相互影响,
即上位的较高层次的经验与下位的较低层次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三、根据迁移的内容划分,分为一般迁移(普通迁移)和具体迁移(特
殊迁移)
一般迁移指一种学习中所习得的一般原理、原则和态度对另一种具体内容学习的影响,即将原理原则和概念具体化,运用到具体的事例中。具
体迁移指学习之间发生迁移时,学习者原有经验的组成要素没有发生变
化,即抽象的结构没有变化,只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经验的组成要素重新
组合并用于另一种学习之中。
特殊迁移的范围仅限于有限的情景中,不如一般迁移广泛。
四、根据迁移发生的学习情境不同,分为远迁移和近迁移
个体能将所学的经验迁移到与原来学习情景极不相似的其他情景中时,即产生了远迁移;近迁移即把所学的经验迁移到与原来的学习情境比
较相似的情境中。
学习迁移的作用:(凡是有学习的地方就会有迁移,孤立的彼此互不影响的学习是不存在的,学校中的学习迁移是无所不在的)
1、对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直接促进作用
学习的正迁移量越大,说明学生通过学习所产生的适应新的学习情景货解
决新问题的能力越强,教学的效果也就越好。
2、对学生毕业后的适应社会生活的间接作用
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面向未来,即认为学生能够将他在学校中学到的东西应用到学校以外的情境和问题上去,能够对新的问题情境产生
最大的适应。
学习迁移是指一种条件下进行的学习对另一种条件下学习产生的影响。其作用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1)迁移对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2)迁移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
(3)迁移规律对于学习者、教育工作者以及相关的培训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2、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
形式训练说(18世纪德国心理学家沃尔夫,心理学基础是官能心理学)
从形式训练的观点来看,迁移是通过对组成心的各种官能的训练,以提高各种能力如注意力、记忆力、推理力、想象力等而实现的。迁移的产生是自动的。
形式训练说把训练和改进心的各种官能,作为教学的最重要目标。它认为学习的内容不甚重要,重要的是所学习的东西的难度和训练价值。它重视形式的训练,不重视内容的学习,因为形式训练是永久的。
相同要素说(桑代克提出,同形式训练说相对抗)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士)结论:记忆能力不受训练的影响;记忆的改善不在于记忆能力的改善,而在于方法的改善。(以此表示了对形式训练迁移理论的怀疑)桑代克在知觉方面的实验:训练大学生判断不同大小和形状的图形面积。
结论:能通过某种活动加以训练而可以普遍迁移的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是
不存在的。
相同要素说后来被伍德沃斯修改为共同成分说,意指只有当学习情境和迁移测验情境存在共同成分时,一种学习才能影响到另一种学习,即产生迁移。
“只有当两种心理机能具有共同成分作为因素是,一种心理机能的改进才能引起另一种心理机能的改进。”----(桑代克)
概括说或类化说(美国心理学家贾德)概括不是一个自动过程
贾德认为,两个学习活动之间存在共同成分,只是产生迁移的必要前提,而产生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在两种活动中概括出它们之间的共同原理。
实验:水下击靶实验。(概括理论的经典实验)理论把有关的全部经验--水外的、深水的和浅水的经验---组成了整个的思想体系。学生在理论知识的背景上,理解了实
际情况后,就能利用概括了的经验,迅速地解决需要按实际情况作分析和调整的
新问题。
结论:只要一个人对他的经验进行了概括,就可以完成从一个情景到另一个情景的迁移。
对教育来讲,重要的是在讲授教材时要鼓励学生对核心的基本概念进行抽象或概
括。这种学习方法能使学生的认识从低级的感性阶段上升到高级的理性阶段,从
而实现更广泛更成功的正向迁移。
关系转换理论(格式塔心理学家)苛勒
从事物关系的角度,对经验类化理论进行了重新解释。
定义:迁移不是由于两个学习情景具有共同成分、原理或规则而自动产生的,而是由于学习者突然发现两个学习经验之间存在关系的结果。
实验:小鸡啄米实验。让小鸡学会辨别浅灰色纸和深灰色纸上上的谷粒,经过联系,小鸡学会了捡浅灰色纸啄米;然后变换条件,将灰色纸变成更浅灰色
纸,结果70%小鸡啄更浅灰色纸,30%啄原来的浅灰色纸。
结论:他们是根据灰色纸的深浅关系发生反应,是对整体情境中所包含的相对关系的反应,而不是对特殊刺激发生反应。
根据这一迁移理论,关系转换理论强调个体的作用,认为学习的主体对事物之间
的关系认识得越清楚,并能加以概括化,则越容易产生迁移,迁移的作用也就越
加普遍。
认知结构迁移理论(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
理论认为:一切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产生的,不受原有认知结构影响的有意义学习是不存在的。
无论在接收学习或解决问题学习中,凡有已形成的认知结构影响新的认知功能的地方,就存在着迁移。“为迁移而教”实际上是塑造学生良好认知结构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