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小说中“船”意象的文化分析

合集下载

沈从文小说中的意象解读

沈从文小说中的意象解读

沈从文小说中的意象解读作者:闵宇红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30期摘要:意象作为一种情感象征,蕴含着作家的写作意图,它是融入了作者思想感情的载体。

文学作品通常借物抒情,凭借象征事物来隐喻某种象征意味,即意象的象征性。

在沈从文的小说中,船的意象、植物意象、色彩意象、时间意象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笔者对沈从文小说中的意象进行了深入解读。

关键词:沈从文小说;意象解读作者简介:闵宇红(1972.5-),女,汉族,辽宁省鞍山市人,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中国现代文学史。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30-0-02前言:沈从文是一位文学巨匠,他不仅性格独特,其作品也别具一格,他的作品中主要体现了两大美:人情美、人性美,充满了极具代表性的民族特色以及地域色彩,其作品中也蕴含了许多意味深长的意象。

值得学者关注的是,作家在作品中塑造了许多可供发掘和探究的意象,因此学者对此类意象进行了深入探讨。

1.船的意象解读船的意象主要表现在沈从文对美好山河和平凡人家的描述,这类作品的描写,同沈从文现实生活中的经历息息相关。

沈从文在湘西水乡里长大。

世俗的东西具有特殊敏感的审美情趣。

这种审美意识的产生,使沈从文在生活中,非常关注能够体现湘西水乡的特殊事物,并通过对特殊事物的描写,最终向世人展现湘西特殊的风土人情。

船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意象,承载了沈从文的审美理念。

在沈从文的作品中,通过船来表现湘西山水之间的轻盈,以及当地靠船为生的风土人情,这是他写作中的一个审美惯性。

例如《腐烂》中写到:“从南端来了一只船,从那桥洞下面黑暗处,一个人像是用一只看不见的手使船慢慢的移动,挨近了粪船。

” “那船靠近粪船了,船与船互相碰撞着,发出木钝的声音,河中的水微微起着震荡。

”文中对船的描述,烘托了周围环境的安静,而且也为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做好铺垫;在《石子船》中,文章的开篇就写道:“在名叫康村的河岸上停下了空篷船一只”;“在月下,有傍着各帮的船尾划着小划子的人曼声叫卖猪蹄子粉条的声音,这声音,只像他是为唱歌而唱歌,竟不像是真在那里招引主顾。

沈从文小说中水意象的文化解读

沈从文小说中水意象的文化解读

第22卷第6期2005年11月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Journal of HuBei TV University V ol.22,No.6Nov.2005,078~079沈从文小说中水意象的文化解读刘婷(中南民族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摘要]在以湘西为题材的小说中,沈从文常将人事的哀乐置于水边加以描绘,水,不仅仅是沈从文小说创作的背景,而且水还有着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

水既给了沈从文创作的灵感和智慧又给了他孤独的享受,在作品中,水,还成为阻隔有情人相会的不可逾越的障碍。

[关键词]沈从文;湘西小说;水意象;文化解读[中图分类号]I20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427(2005)05-0004-03 [收稿日期]2005—07—20看过沈从文作品的人都知道,不仅其作品中的人和事与水有关,而且水对于沈从文本人来说,也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的。

他多次谈到水与他的生命、水与他人格的形成不可分:“水的德性为兼容并包……水的性格似乎特别脆弱,且极容易范围,其实则柔弱中有强韧。

……水交给我黏合卑微人生的平凡哀乐,并作横海扬帆的美梦,刺激我对于工作永远的渴望,以及超越普通人功利得失、追求理想的热情洋溢。

”[1]他在《我的写作与水的关系》一文中一再表白自己的文学事业只是建筑在“水”上。

认为“我学会用小小的脑子去思索一切,全亏是水。

我对于宇宙认识得深一点,也亏得是水。

”还说:“水和我的生命不可分、教育不可分独、作品不可分”[2]。

我们就在他的这一个水的世界里感受水给他的智慧、水给他的寂寞、和水给他的那种受阻隔的无奈。

一、水意象的智慧象征意蕴孔子说:“知(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论语?雍也》)关于智者为何乐水,《韩诗外传》卷三第25章中是这样解释的:“问者曰:夫智者何以乐于水也?曰:夫水者缘理而行,不遗小间,似有智者。

动而之小,似有礼者。

蹈深不疑,似有勇者。

障防而清,似知命者。

历险致远,卒成不毁,似有德者。

沈从文常德的船读后感

沈从文常德的船读后感

沈从文常德的船读后感
沈先生写船写得那叫一个细致,感觉他把每一艘船都当成了有故事的老伙计。

从那些船的外形、构造,到船上人的生活习性,都像画卷一样在我眼前展开。

你看他写船的样子,什么麻阳船、桃源划子,各有各的特点,就跟人似的,每个都有独特的性格。

麻阳船好像是那种憨厚壮实的大汉,而桃源划子呢,就像是轻巧灵活的小年轻。

这让我觉得,原来船不仅仅是一种交通工具,在常德这地儿,它们简直就是水上的精灵,承载着一方水土的文化和习俗。

再说说船上的人吧。

这些船民的生活在沈先生笔下特别鲜活。

他们靠水吃水,船就是他们的家,也是他们的生计来源。

他们在船上过日子,有着自己的一套规矩和乐趣。

我就想啊,他们的生活虽然看起来漂泊不定,但是肯定也充满了很多我们陆地上的人体验不到的乐趣。

比如说,在河上看日出日落,那景色肯定和在陆地上看不一样,水面上波光粼粼的,整个天空和船都被染成了金红色,多美的画面啊。

还有啊,从这篇文章里能感受到沈从文先生对常德这片土地深深的眷恋。

他把常德的船写得这么生动,就像是在介绍自己的老友。

他对那些船的熟悉程度,就好像他自己就是个船老大似的。

我想这就是他文字的魅力所在吧,他能把一个地方的特色,像绣花一样,一针一线地绣进文章里,让我们这些读者看得如痴如醉。

《边城》里船的意象

《边城》里船的意象

《边城》里船的意象作者:颜玮来源:《新教育时代·学生版》2017年第28期摘要:以《边城》的故事内容为蓝本,对“船”意象所寄寓的文化内涵进行赏析。

从船本身、船与人、沈从文先生通过描写湘西文化所寄予的社会理想三个方面进行探究,释义渡船之所以成为表现湘西生活的文化符码和艺术隐喻的意义所在。

关键词:“船”意象湘西人湘西生活文化内涵熟知热爱沈从文的读者都知道,沈老先生这位“湘西之子”,在成为中国现代文坛的领军人物之后,依然以“乡下人”自居。

在当时那个腐朽衰弱的社会中,他既怀着对民族品德消逝的深切忧虑,又一直深恋着那还“保有那点正直素朴人情美” ①的湘西生活。

因而,在作品中他常常以古朴犹存的湘西生活为理想社会,并大力加以描摹,藉此着重表现传统的、充满人情味的民族品德与人格。

在他的湘西系列作品中最著名的便是《边城》。

[1]在《边城》这部小说中,粗略的统计一共有二十多处写及“渡船”。

“渡船”作为一个贯穿全文的重要意象,它是“边城世界”中最引人注目的风景,构筑了湘西世界淳朴真纯的生活画卷、纯美的诗意氛围;也自然而然成为了全文暗藏的一条行文线索。

本文将通过对“船”的意象所具有的丰富内蕴做些许尝试性分析,凭借“船”的意象抵达沈从文先生苦心经营的艺术港湾。

[2]一、“船”意象沈从文先生笔下的这些人物生活在沅水畔,那里和平、自然、宁静,连往来的交通工具靠的都只是水上唯一的一只渡船,人们那时候在沱江边过着淳朴的生活。

因此船在作品中伴随了人们一生,承载了特殊的意蕴。

1.船·生活有山水的地方,就必然有船。

船可以方便人们从水上出行,可以运送东西,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运具。

生活在茶峒的人们从事着与船相关的活动,它在不自觉中已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之中。

“临水一面则在城外河边留出余地设码头,湾泊小小篷船,船下行时运桐油青盐,染色的棓子。

”在《边城》中,“船”的意象已经成了湘西人那质朴、宁静生活的象征,成了湘西人自己难以把握的命运的载体。

沈从文作品中的水意象.doc

沈从文作品中的水意象.doc

沈从文作品中的水意象摘要:湘西是一个山清水秀、充满神秘力量的迷人地方,沈从文用自己的笔给我们展示了湘西世界的风土人情,描绘了湘西的自然景物,在写湘西世界的作品里出现了水、船、山等意象,其中以水这一意象出现的最为频繁,可见水对沈从文和他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关键词:沈从文意象水原因表现在中国文学史上,沈从文是一个多产的作家。

他的作品有小说、散文、书信等形式,在他的众多作品中,其中以写湘西世界的人、物、事为最多。

在他的作品里出现了水、船、山一系列意象,其中水这一意象出现的最为频繁,可见水对沈从文的重大意义。

现代作家汪曾祺在《晚翠文谈》中称沈从文为“水边的抒情诗人”。

在《从文自传》中说“我情感流动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给予我的影响实在不小。

我幼时较美好的生活,大多与水不能分离,我的学校可以说是在水边的,我认识美,学会思考,水对于我有极大的关系。

”沈从文同时也认为自己的文学事业是建筑在“水”上:“我所写故事,多数是水边的故事。

故事中我所最满意的文章,常用船上、水上做背景。

我故事中人物的性格,全为我在水上、船上所见到的人物性格。

”在沈从文的意识里,水不单单是简单意义上的水,而是一把开启心灵智慧的钥匙,拨开文学与现实生活之间迷雾的手,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使沈从文如此钟情于水呢?我认为沈从文钟情于水这一意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受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在中国古代艺术典籍如《蒹葭》、《关雎》、《山鬼》、《湘夫人》、《洛神赋》中出现了“水”意象,这些作品给了沈从文启发。

中国人大多有着乡土情结,这一点相对于大部分人是通用的,沈从文也有了比较明显的表现。

沈从文自15岁离家当兵,直到暮年,回家的次数也是数得清的。

他一直牵挂着自己童年住过的寓所,怀念着家乡的那一湾清波。

离家越远越久,思乡的情绪便会越来越浓。

这时童年记忆的清水便化作一道永恒的记忆深深地印刻在沈从文的脑海里,而这永恒的水对于沈从文来说,便转化成他作品中水这一意象,水像一条血脉贯穿于沈从文表现湘西的作品中。

沈从文石子船的语言特色

沈从文石子船的语言特色

沈从文石子船的语言特色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他的作品《石子船》以其独特的语言特色而闻名。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石子船》的语言特色,展现沈从文独特的创作风格。

一、生动的描写沈从文在《石子船》中采用了大量生动的描写,通过形象丰富的语言,让读者能够真实地感受到小说中的人物和情景。

他巧妙地运用形容词、动词和比喻等修辞手法,使描写更加生动。

例如,他用“黄泥巴一样的脸”来形容主人公的面容,让读者立刻能够想象到主人公的模样。

这种描写方式不仅让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还使整个故事情节更加丰满有趣。

二、独特的口语表达沈从文在《石子船》中运用了大量的口语表达,使人物对话更加真实自然。

他巧妙地运用方言、俚语和口头语,使对话更具地域特色。

这种口语表达不仅增加了作品的真实感,还能够更好地刻画人物形象。

例如,他用“嘎嘣脆的声音”来形容人物的说话声音,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人物的语调和情绪。

三、深刻的思考和哲理沈从文在《石子船》中不仅讲述了一个具体的故事,还通过人物的思考和对话,探讨了深刻的哲理问题。

他通过人物的言行和内心独白,表达了对生活和人性的思考,并引发读者对生命意义和社会现象的思考。

这种思辨性的语言特色使《石子船》不仅是一部娱乐作品,更是一部具有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作品。

四、丰富的情感描写沈从文在《石子船》中充分展示了自己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敏锐观察和精湛描写的能力。

他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人物内心的喜怒哀乐。

他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人物的情感起伏,让读者仿佛能够亲身体验到人物的情感变化。

五、自然流畅的叙述沈从文的叙述语言自然流畅,行文连贯,使读者能够轻松地沉浸在小说的世界中。

他善于运用各种句式和修辞手法,使句子节奏感强,让读者感到舒适愉悦。

同时,他注重细节描写,使故事更加丰满有趣。

这种自然流畅的叙述风格使《石子船》成为一部令人愉悦的阅读作品。

沈从文的《石子船》以其独特的语言特色赢得了读者的喜爱。

他的生动描写、口语表达、思辨性的思考和丰富的情感描写,使作品更加真实、有趣和有思想性。

第六专题沈从文乡土文化散文

第六专题沈从文乡土文化散文

第六专题:沈从文乡土文化散文重点:1. 湘西散文的文化品格2. 个案分析: 《常德的船》难点:1.湘西散文的文化景观2. 湘西散文透射出作者的文化价值观沈从文作为京派作家的集大成者,他的乡土文化散文以他独有的艺术视界,在三十年代社会政治极端尖锐复杂的环境中,其民俗意义的文化定位和现代理性的审定透视,对现代散文关注社会人生及其生命价值的文化审美取向贡献巨大。

特别是他对“神性”光环下“人性”的至纯至善至美的关注,在为生存而不逃避的状态下对民族自爱自尊自强的张扬,在人本意识关注下渴望人道主义的还原与轮回,以及在本能状态下对“原欲”的张扬与崇尚,等等,构成了独具价值的乡土文化景观。

由湘西散文透射出的文化观,是以“人性”的标尺审定一切价值的思维方式,是以“乡下人”的固执扫荡“城市文明”的决绝行为,是以“悲悯者”的挚爱关注民生疾苦的忧患意识,淡化了社会主流意识对作家的渗透与约束,开创了现代散文主体意识的自由主义立场。

从而显现了湘西散文独特的文学品格:湘西自然风物的意境化叙事,湘西世界的小说化文体和湘西描述的民俗化语言形式。

正如《20世纪中国文学理性精神》中指出:“对于20世纪中国文学来讲,乡土往往与荒野、古朴的民风民俗联系在一起,又与一种现代文明的理性透视联系在一起,对乡土中国的文化批判,对农民命运的深切关注,构成了20世纪中国乡土小说的理性精神,呈现出了乡土文学作家的文化情怀。

”①透析沈从文乡土文化散文,正可以显现出这样的理性精神与文化情怀。

第一节沈从文散文的基本形态沈从文的散文起步于二十代初,成熟于三十年代。

从早期乡村自我生命遭遇城市困境的描述,到描述外部世界各种生命形式,进而将生命的外部形式与主观文化精神有机融会,是沈从文散文的文化走向及其基本形态。

最具乡土文化色彩的《湘行散记》、《湘西》,奠定了沈从文在中国现代散文史的独特地位。

一、《遥夜》、《怯步者笔记》:“怀乡病者”的哀世伤感沈从文作为初到都市的乡下青年,由内心的孤寂、苦闷、无助,感受人世的冷漠、自私、嘲笑,借用故土风情蕴致的摹写和追怀,来冲淡倍受城市排挤带来的忧郁。

沈从文散文中的水意象

沈从文散文中的水意象

沈从文散文中的水意象1 水的原始意象———亘古如斯的文化承载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

忘川悠悠。

沈从文在《我的写作与水的关系》一文中一再表白自己的文学事业只是建筑在“水”上。

认为“我学会用小小脑子去思索一切,全亏是水。

我对于宇宙认识得深一点,也亏得水。

”“我虽然离开了那条河流,我写的故事,却多数是水边的故事。

故事中我最满意的文章,常用船上、水上做背景。

我故事中人物的性格,全为我在水上船上所见到的人物性格。

我文字中的那一点忧郁气氛,便因为被过去十五年前南方的阴雨天气影响而来。

”他的散文《戴水獭帽子的朋友》、《老伴》、《辰河流域的水手》等等,或在河边,或在溪上,演绎着人间的离合悲欢。

即使不直接以水为背景的作品,也带着水的色泽。

《云南看云》中变幻莫测的云彩,五彩斑斓的霞,还有澄明如镜的天。

他们交织出的画面也渲染着水的光彩,流溢着水的音符。

水为何如此深远地影响着他的散文创作呢? 这与水的原始意象密切相关。

1. 1 水象征阻隔,也暗含着联结瑞士心理学家荣格认为:“每一个原始意象中都有着人类精神和人类命运的一块碎片,都有着在我们的历史中重复了无数次的欢乐和悲哀的一点残余。

”水作为原始意象本是一种自然物象,先民们通过无数次的感悟转化为一种心理积淀,使人们对水达到一种普遍的体验。

在我国,水作为一种原始意象是阻隔的象征,具有阴柔的美感。

在《易经》中,《坎》卦代表水,同时也代表险阻; 《说卦》曰:“坎,陷也”; 《象辞》也说:“习坎,重险也。

”水意象表示阻隔意绪早在《诗经》中就有体现。

《诗经.国风.周南.汉广》曰: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蒹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一湾清水,波光摇曳,倒映着相恋双方日益憔悴的身影,载得动多少离人的相思泪? 此岸和彼岸隔着几度春秋? 积蓄着多少惆怅和孤独?沈从文的散文世界,是一个水的世界。

在这方世界里的人物依然也摊派了哭笑吃喝,演绎着悲欢离合。

沈从文小说意象探讨

沈从文小说意象探讨

沈从文小说意象探讨作者:贾建红来源:《学习周报·教与学》2020年第20期摘要:作为现代中国文学最伟大的印象主义者,沈从文的小说融合了写实、记梦、象征于一体,其小说意象的象征意蕴统摄了其作品的总体结构,他用意象描述出了各类人物及各种思想。

笔者将对其小说中人物的意象和动植物的意象等进行探讨分析。

关键词:沈从文;意象;水;植物;船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其为了达到小说的意象效果,更是将写实记梦象征三者融为一体。

所谓的“意象”,便是客观事物经过作者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简而言之便是将自己的情感寄于具体的事物,既可以寄托于物,亦可以寄托于人,其另一种说法是便是借景抒情、借物抒情了。

在沈从文的作品中便塑造了诸多可供研究探讨的意象,因此接下来笔者将进行其小说作品印象的探讨分析。

一、“水”的意象解读在沈从文的小说创造中,他在其作品中创造了完美的“水”意象。

沈从文作品中大多数背景是在湘西,尤其是贯穿湘西全境的沅水流域,河水自然而然地成了他笔下的代表之一。

当然,其作品大多不是直接将水当作表现的对象,或许是在河上、码头、水边等等。

沈从文在其作品中也曾说道:“我的教育全是水上得来的,我的智慧中有水气,我的性格仿佛一道小小河流。

”沈从文塑造人物特点的重点在于发掘美,他在小说创作中将年轻女性身上的美通过汩汩流动的河水来得到自然的展現。

其代表作《边城》有一女名翠翠,翠翠便是那湘西峻岭崇山中自上而下流动着的一泓泉水,清明如玉般的泉水犹如美妙而神奇的音乐,充满活力,无比欢畅,奔向远方。

她纯净善良,无论刮风下雨都跟着爷爷为过路人摆渡,为旅途中的人行进方便提供着自己的劳动;她活泼好动,喜欢唱山歌、玩野花,有着少女年纪该有的对朦胧爱情的憧憬懵懂;她充满生命力,即使有了恼人的爱情方面的误会,使得心上人离去,最亲爱的爷爷过世这样不幸的事情,她仍饱含暖意与柔情,不忘初心,继承着爷爷留下的一条渡船,为旅途之中的人们送去温暖,提供着力所能及的帮助……那一泓透彻的河水便象征着翠翠,同时也象征着沈从文笔下的其他湘西年轻女性,永远保持纯净,通体透明洁亮。

沈从文小说的意象世界与文化内涵

沈从文小说的意象世界与文化内涵
仓aduatestudent:切oUPing
(Chinesccon temPora 甲literature) Directe dbyProL为ongyan
KeyWOrds:shenc劝ngwen;worldof加ase ;cultura l
学位 论文独创性 声明
学 位 论文 独创 性声 明
本 人声 明 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 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 南 昌大李 或其他教育 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
在这 里 , 有必要区分一下意象和形象,文学形象是指文本中呈现出的、具 体的、感性的、具有艺术概括性的、体现着作家的审美理想的、能唤起人的美 感的人生图画。“形象”与 “意象”有着直观与象外、表现与再现的区别。“形 象,与 “意象”来自于不同的审美观照,便产生两种不同的审美效果。描绘形象 应追求 “能”与 “妙”的效果,是指得心应手、精妙入微地创造出生动的艺术形 象:而 “意象”表现则讲求 “神”与 “逸”,这是指 “思与神合”或 “出于意表 而臻于艺术”的最高境界。“形象”追求 “形似”,所谓可以“以笔取者”的 “惟 妙惟肖”。“意象”则是追求 “神似”,表现所谓 “象外之象气
验和民族共性心理 .
关键词:沈从文;意象世界;文化内涵
AbS汀即t
ABSTRACT
Bas ed onformerscb0lars ,researcbes,thethesisfoajsesmainlyoncultural
connotationofclassical 加agesinshenC为n酬en,snovels,喃ich isomPOsedof water,death,dusk,fiowers胡ddrc ams.Bystudying加agesandtheirassociation,Shen

论沈从文《边城》中的水文化意蕴

论沈从文《边城》中的水文化意蕴

论沈从文《边城》中的水文化意蕴论沈从文《边城》中的水文化意蕴在《边城》中的故事就发生在临近水边的“茶峒”小镇里,水在《边城》有着什么样的意义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论沈从文《边城》中的水文化意蕴。

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论沈从文《边城》中的水文化意蕴摘要: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具个人魅力和文艺风格的作家。

沈从文的性情人格都与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体现着水的特质,渗透出水文化的气息。

沈从文的创作大多以水为背景,讲述发生在水边或与水有关的故事,众多的水意象及水的衍生意象共同形成了一个以水为中心的文化系统。

在这一系统中,生命文化、爱情文化和神巫文化是其主干。

关键词:沈从文《边城》水文化意蕴一、沈从文与水的不解之缘在《我的写作与水的关系》一文中,沈从文一再强调自己“文学事业”的基础并不是建筑在一本或一堆“合用的书”上,而只是建筑在“水”上。

沈从文是一位将水溶进自己生命的作家,水既是他性格的写照,也是他作品的灵魂。

沈从文出生于依山傍水的湘西凤凰,湘西水系发达,自古就有“五溪”之称。

沈从文生于斯长于斯,水深深地透进沈从文的血液,滋养着他的思想和性情。

对于水的性格,沈从文也作了如下分析:“水的德性为兼容并包,柔弱中有强韧,从表面看,极容易范围,其实则无坚不摧。

”〔1〕沈从文实际上是以心灵和精神来与水沟通,在水的滋养中,沈从文逐渐形成了对生命的领悟:“我是对一切无信仰的人,却是信仰生命”〔2〕;“一个人过于爱有生的一切时,必因为在一切有生中发现了‘美’,亦即发现了‘神’”〔3〕;“美固无所不在,凡属造形,如用泛神情感去接近, 即无不可见出其精巧处和完整处。

生命之最高意义,即此种‘神在生命中’的认识。

”〔4〕正是用各种感觉捕捉“美”和“生命”的人,才会于沉思静观中领悟人生之道,因缘际会,水造就了沈从文柔中带刚、无坚不摧的性格。

黄永玉曾这样描述沈从文:“上善若水……他就像水那样平常,永远向下,向人民流动,滋善生灵,长年累月生发出水磨石穿的力量。

石子船沈从文作品特色

石子船沈从文作品特色

石子船沈从文作品特色引言沈从文是一位享誉世界的中国作家,他的作品广受赞誉,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奇才之一。

在他的众多作品中,石子船可以说是最具代表性和特色的之一。

这个作品不仅在文学形式上突破传统,也在思想深度和艺术表现上展现出独特的特色。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分析石子船的特点,并对其影响进行探讨。

一、创新的文学形式石子船这篇小说以其创新的文学形式而闻名于世。

它采用了回溯法的叙事手法,通过多个时间层次的交错与穿插,将故事向读者逐渐展开。

这种非线性的叙事方式给读者带来了耐人寻味的阅读体验,使得小说的情节更加丰富多样,同时也增强了读者对故事的探索欲望。

此外,石子船独特的叙事结构还体现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

沈从文生动地描述了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成长历程,通过多个视角的交替,展现了更加真实的人物形象。

这种多重叙述的手法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体验故事中的人物情感,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

二、丰富的思想内涵石子船这个作品不仅在文学形式上有着独特的特点,更重要的是其丰富的思想内涵。

这篇小说通过对石子船的生活经历和内心世界的描绘,向读者展示了社会现实中的人性困境和人们的生存状态。

首先,石子船生活在一个不平等和剥削的社会中,他的一生充满了挑战和艰辛。

小说通过对石子船生活中的磨难和困境的描写,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的批判,呼吁社会关注底层人民的命运,关注社会的公平正义。

其次,石子船的内心世界也是作者想要表达的重要内容。

小说中描绘了石子船的心理变化和内心挣扎,展现了他对于生存意义的追求和对于人生价值的思考。

石子船通过自己努力和奋斗,最终实现了自我救赎和人生的转变,这也体现了沈从文对于个体命运和人生意义的思考。

三、独特的艺术表现石子船在艺术表现上也具有独特的特色。

小说中融入了大量的诗词和音乐元素,丰富了作品的艺术内涵。

沈从文对于语言的运用非常精妙,他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然景色和人物情感,使得作品更加生动,读者更容易沉浸其中。

此外,石子船的插图也是作品的一大特色。

沈从文《常德的船》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沈从文《常德的船》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沈从文《常德的船》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沈从文《常德的船》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常德就是武陵,陶潜的《续搜神记》①上《桃花源记》说的渔人老家,应当摆在这个地方。

探析《边城》中的水意象

探析《边城》中的水意象

40探析《边城》中的水意象王鑫洁 山东淄博实验中学摘要:沈从文的《边城》描绘的是一个水边小城的故事,整部作品都被水意象占据,细细品味,这部作品的每一个字都洋溢着水意,在不同的语境里表达着各具特色的象征意义。

本文主要对《边城》中的水意象进行分析,首先解释了意象这一术语的含义,介绍了沈从文和边城,然后从内容上对边城中水意象所蕴含的乡土情结进行描述,进而从功能上分析了水意象的叙事功能。

关键词:沈从文;《边城》;水意象意象,并不是对外部世界的客观反映,而是客观事物经由创作主体的内心经验而被创造的艺术形象。

文学作品中的意象,是作者表达内心情感的一种方式,起到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作用,从而更好的渲染气氛,达到暗喻主题的作用。

一般来说,对意象的选择和运用不仅能够折射出作者的个性特征,还能够展现作者所处时代的特征和审美心理。

沈从文《边城》中多次使用水意象,作为一条隐形的线索贯穿故事的始末,串联起边城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一、沈从文与《边城》沈从文作是我国著名的作家和文学史家,一生写出了大量的文学作品,是中国现代作家中成书较多的一位。

其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古朴的语言格调,淋漓尽致的展现着浓郁的地方色彩。

《边城》是沈从文众多文学作品中最能展现其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也折射出他对于人性自然美的追求。

其笔下的边城是在川湘交界之地一个叫做茶峒的小镇,沈从文对这个地区的风土人情进行了细致的描绘,以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为载体,突出了人性的美好与心灵的纯净。

《边城》中多次出现水这一意象,饱含着沈从文的情绪、情感,尤其是浓烈的乡土情结,同时也引导着故事情节的次第进行。

二、水意象中的乡土情结(一)水意象中的乡土风景沈从文用最多的笔墨来描绘各种水景,江水、溪流、游鱼、石头……沱江水是沈从文的人生寄托,来去皆可计数的游鱼衬托着水的清澈,暗喻湘西边城水意象的自然与纯净。

同时,水边景色与四周环境的协调给人愉快的印象,构建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氛围,使读者身临其境般感受到边城的和谐、宁静与质朴。

常德的船读后感

常德的船读后感

常德的船读后感《常德的船》读后感沈从文先生的《常德的船》,犹如一幅生动鲜活的画卷,缓缓在读者眼前展开,将常德地区丰富多样的船只以及与之相关的生活场景、人文风情细腻地呈现出来。

阅读之后,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感触颇多。

文中对于各类船只的详细描述,让我仿佛置身于常德的码头,亲眼目睹着那些形状各异、功能不同的船只。

从最常见的“麻阳船”到小巧灵活的“桃源划子”,每一种船都有着独特的特点和用途。

作者不仅介绍了船只的构造和外观,更通过对船只的描写,展现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经济活动。

这些船只不仅仅是交通工具,更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承载着他们的希望与梦想,也承载着他们的生计与未来。

在沈从文先生的笔下,常德的船与人是紧密相连的。

船夫们的辛勤劳作、勇敢坚毅,以及他们在船上的生活点滴,都让人感受到生活的不易和人性的坚韧。

他们凭借着对河流的熟悉和对船只的驾驭能力,在波涛中穿梭,为了生活奔波。

他们的故事,虽然平凡,却充满了力量。

这种力量来自于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待,让人不禁对他们产生深深的敬意。

同时,文中也描绘了船上的种种风俗和文化。

从船家的禁忌到乘客之间的交流,这些细节都让我感受到了浓厚的地域特色和人文气息。

这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情感的纽带。

在这个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这种充满人情味的交流和传统的文化显得尤为珍贵。

此外,《常德的船》也让我对那个时代的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船只作为当时重要的交通和运输工具,反映了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结构。

通过对船只贸易和运输的描写,我看到了商业的繁荣与艰辛,也看到了社会阶层之间的差异和联系。

这让我意识到,历史的发展总是伴随着无数的变化和挑战,而人们在这个过程中不断适应和前行。

阅读完这篇文章,我不禁思考起现代社会与过去的对比。

如今,交通工具日益先进,船只的作用在很多方面已经被其他更为便捷的方式所取代。

但我们不能忘记,曾经那些依靠船只生活的人们,以及他们所创造的文化和历史。

来自山那边的生命之舟-浅析沈从文笔下的“船”

来自山那边的生命之舟-浅析沈从文笔下的“船”
在 一 九 一零 年 以前 , 没有 湘 西这 个 名称 , 还 中华 民 国成 立后 才设 立 了湘 西 镇 守 使 , 从 文 的 家乡 凤 沈
・ 收 稿 日期 :02—0 —0 2O 2 7
种 。 J. 地方 民族 的特 殊 性 总 是 与特 定 的 自 ” (】 p
然联 系 在一起 的 。既要 藉 船户 以观 照湘 西地方 民 族 的特殊 性 , 必 须 找 寻 一 种 维 系船 户 与 自然 的 就
作者简 介 : 沈玲丽 (9 6)女 , 1r _ , 江苏宿迁入 , 7 淮海工学院 机械工程 系教学科 研秘 书 , 主要从事 中国现 当代 文学方 面
的研究 。

5 ・ 0
维普资讯
中介 物 , 那便 是船 。作 家 本 人 曾在 作 品 中反 复 强 调说 :我 感情 流 动 而 不 凝 固 , 派 清 波 给 予 我 的 “ 一 影 响实在 不 小 。 我 幼 小 时 较 美 丽 的生 活 , 部 分 大
大 的艺 术 系统 , 文 只 试 图 从 沈 从 文 小 说 中频 繁 本 出现 的“ ” 自然 及 人 的关 系角 度 , 寻 沈从 文 船 与 探 作 品 独有 的 艺术 价值 与魅 力 。沈 从 文 总是在 作 品 中不厌 其 烦 地叙 说 : 所写 的故 事 , 我 多数 是 水边 的
维普资讯
盐城工 学院学报 ( 会科学版 ) 社
二 o o 二 年 第 二 期
来 自山那 边 的 生 命 之 舟

浅析 沈 从 文 笔 下 的 “ ” 船
沈 玲 丽
( 淮海工 学院 机械工程 系 , 苏 连云港 江 220 ) 205

要 : 作 为维 系人 与 自然— — 水 的 中介 , 了沈从 文 作 品 中人 物 活 动 的舞 台, 因此被 赋 船 成 它

常德的船读后感

常德的船读后感

常德的船读后感沈从文先生笔下的《常德的船》,仿佛是一幅生动鲜活的画卷,将常德那些形形色色的船只以及与之相关的人事,细致入微地展现在我眼前。

文中对于船只的描写,那真是叫一个详细。

从船只的种类、形状、用途,到船上的装饰、设备,无一不让我感受到了作者观察的细致入微。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曾经的一次坐船经历。

那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假期,我和家人一起去了一个水乡古镇游玩。

到了那儿,自然是要体验一下坐船游览的。

我们上的那艘船,不大不小,船头尖尖的,船身被漆成了深棕色,看起来古朴而稳重。

踏上船的那一刻,脚下的木板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仿佛在诉说着它的故事。

船家是一位皮肤黝黑、身材健壮的大叔。

他熟练地解开系在岸边的绳索,拿起长长的竹篙,轻轻一点,船便缓缓离开了岸边。

刚开始,船行得很慢,我能清晰地看到岸边的水草在水中摇曳,还有一群群小鱼在水草间穿梭嬉戏。

偶尔还能看到几只小虾,弓着身子,一弹一弹地迅速游走。

随着船家用力地撑篙,船的速度渐渐快了起来。

微风拂过,带来了丝丝凉意,也带来了水面上特有的清新气息。

我忍不住把手伸进水里,感受着水流从指缝间滑过的感觉,凉凉的,柔柔的。

沿途的风景美不胜收。

岸边是一排排古老的房屋,白墙黑瓦,错落有致。

有的人家门口还挂着红灯笼,给这古朴的画面增添了几分喜庆。

从窗户里偶尔会飘出几句欢声笑语,让人感受到生活的温馨。

河面上,不时会有其他的船只经过。

有的是和我们一样的游船,上面坐着兴高采烈的游客;有的则是装满了货物的货船,船家们正埋头忙碌着。

当两艘船交汇时,大家都会相互微笑点头示意,那一瞬间,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仿佛一下子拉近了。

我们的船继续前行,突然听到一阵悠扬的歌声。

原来是不远处的一艘船上,一位阿婆正一边划着船,一边唱着当地的歌谣。

那歌声清脆悦耳,虽然听不懂歌词,但那旋律仿佛有一种魔力,让人陶醉其中。

在这一路上,我看到了河边洗衣服的妇女,她们拿着棒槌,用力地敲打着衣服,嘴里还和旁边的人有说有笑;看到了在树下乘凉的老人,他们摇着蒲扇,悠闲地聊着天;还看到了一群孩子在岸边奔跑嬉戏,笑声回荡在整个水乡。

沈从文常德的船读后感

沈从文常德的船读后感

沈从文常德的船读后感
文章一开头,我就被那些对船细致入微的描写给吸引住了。

沈从文先生笔下的船啊,那可不像我们平常简单瞅一眼就过的船。

每一艘船都像是有自己的性格和故事。

他把船的种类分得清清楚楚,什么麻阳船、桃源划子之类的,就像在介绍一群性格各异的老朋友。

麻阳船听起来就特别霸气,感觉是那种能在大河里乘风破浪的“大汉”。

而桃源划子呢,又透着一种精致小巧的味道,像是个机灵的小娃子。

我仿佛能看到这些船在常德的水上你来我往,热闹非凡。

沈从文先生描写船的时候,不只是说船的样子,还会讲到船上的人。

那些船夫们的生活就像一幅生动的画卷在我眼前展开。

他们有着独特的生活方式和习俗,在水上讨生活,靠着自己的本事和那股子坚韧劲儿。

从他们怎么划船,到在船上做饭睡觉,感觉每一个细节都被沈从文先生捕捉到了。

而且啊,从这篇文章里,我还能感受到常德那时候的水上风情就像一个独特的小世界。

船与船之间的交往,码头的热闹,岸上和船上人的互动,就像是一个水上的大舞台,每天都在上演着各种各样的故事。

这让我特别羡慕那种充满烟火气的生活,虽然简单,但是有滋有味。

再说说沈从文先生的文笔吧,那叫一个细腻又质朴。

就像他是拿着一支画笔,一笔一笔地勾勒出常德船的模样,不夸张,但是特别生动。

我读着读着,就感觉自己好像不是在看书,而是站在常德的河边,看着那些船在水上穿梭,听着船夫们的吆喝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③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著《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212.
④《沈从文文集》[M]第七卷.小说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3.92.
⑤[德]海德格尔《林中路》[M].孙周兴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19.
船的意象之所以在沈从文的小说中频频出现,根本原因还在于这一自然的存在物已经深入沈从文的精神世界,成为寄寓他艺术想象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诗性载体。船是湘西自然世界最为真实的隐喻,没有船就没有湘西水乡精彩文化的演绎,就没有《柏子》中关于妓女和水手的爱情故事,就没有《边城》中翠翠与傩送的感情悲剧,就没有《湘行散记》中的沅水之美。沈从文关于乡土的文化记忆都装载于船上,没有船,沈从文的乡土记忆就是空荡的,正是船的意象将沈从文引领于那些真实的存在者之中并获得艺术宝贵的箴言。海德格尔曾对梵高的绘画《农鞋》有一段精辟的赏析:“从鞋具磨损的内部那黑洞洞的敞口中,凝聚着劳动步履的艰辛。这硬邦邦、沉甸甸的破旧农鞋里,聚集着那寒风料峭中迈动在一望无际的永远单调的田垄上的步履的坚韧和滞缓。”“在这鞋具里,回响着大地无声的召唤,显示着大地对成熟谷物的宁静馈赠,表征着大地在冬闲的荒芜田野里朦胧的冬眠。这器具浸透着对面包的稳靠性无怨无艾的焦虑,以及那战胜了贫困的无言喜悦,隐含着分娩阵痛时的哆嗦,死亡逼近时的战栗。这器具属于大地,它在农夫的世界里得到保存。”⑤而沈从文小说中船的意象与梵高画笔下的“农鞋”意象有异曲同工之妙,船并不仅仅是作为一个器物存在,而是彰显存在者天然而无蔽生存状态的艺术窗口,透过船的意象,我们窥视到那些以船为生的船工、纤夫、水手以及妓女真实的人生,他们宛如漂泊无依的浮萍,找不到可以靠岸的码头,但就是在这种风雨飘摇的生活中,他们也依然保持着人性坚韧的品性对待生命的坦荡超然。由此可见,船在沈从文的艺术世界当中似乎成为了一个堪称经典的意象,一个充满着灵性的符码抑或是一个独特的艺术隐喻,它需要我们更为持续而深入地解读与诠释,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更加逼近沈从文营造的湘西世界和艺术人生。
(责任编辑:赵红玉)
作者简介:李艳丰,暨南大学文学院文艺学专业2007届博士生;研究方向:批评理论与文化研究、美学。
①《沈从文文集》[M]第六卷.小说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3.70.
②《沈从文选集》[M]第一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160.
有山和水的地方,就必然有船。船是人们用木头或者铁等物质制造出来的交通工具,船可以方便人们从水上出行,可以运送东西,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存在物。在现代人的眼里,船是水面浮动的精灵;在某些诗人的笔下,船可能会成为漂泊生活的隐喻。但在沈从文的小说中,船的意象却表征出更为丰满的文化内涵。船是一种生活的承载,也是某种历史记忆最为珍贵的积淀,船停在河的岸边,也停在沈从文生命悠远的港口,透过船这一特别的视点,沈从文窥视到了那些蜗居于大地之上的人难以看到的风景,那是水乡世界原生态的人性命脉,是诗性的凝练,也是苦难的纠结。沈从文曾这样说道:“我心中似乎毫无渣滓,透明烛照,对万汇百物,对船”的意象中,我们感受到了沈从文对下层人民所抱有的同情与怜爱,也通过他们鲜活的生存境遇而感受到悲苦灵魂漂泊无依的现实命运。
船的意象寄寓了沈从文对船工、纤夫、水手、兵士以及妇女命运的深切同情,这种同情和怜爱可以说自始至终都贯穿于作家的小说之中。在小说《腐烂》中有一段妓女和船工的对话:“做什么?”“问做什么,一个女人尽你快乐。”“什么事情?”“你来,你来。”“我弄不出钱。”“你说谎话,只两只角子。”“两只铜子也找不出。”“妇人还是固执的喊着,你来!”细腻而温柔的描写给读者营造了身临其境的艺术世界,我们似乎身处于河的中央并聆听到船工与妓女隐秘的交谈。一个女人在漂泊无依的小船上寻找生活的出口,而船工负重的身体难以承担释放欲望的代价,一切都在宁静的夜幕下显得如此自然而坦白,我们并没有因为他们的交易而感到耻辱,而是为船工与妇人对待生活的那分朴素、真实、执着和艰辛而感动。在《丈夫》一文中,沈从文借助船的意象,深刻描摹了底层人民生活的苦难以及他们消解苦难并傲然独立的那分坚强,“河中涨了水,平常时节泊在河滩的烟船妓船,离岸极近,船皆系在吊脚楼下的支柱上。”“上了船,花钱半元到五快,随心所欲吃烟睡觉,同妇人毫无拘束的放肆取乐,这些在船上生活的大臀肥身年青女人,就用一个妇人的好处,服侍男人过夜”,丈夫来到船上探望妻子,发现妻子原来所从事的“事业”后并没有责备她,反而感到某种深深的愧疚,当地人也并没有因为妇人卖淫而瞧不起她的男人。一切表现出古典人性的自然与和谐,而这种人性的自然舒展又是对现代都市纸醉金迷生活的绝妙讽刺。在这里,船的意象成为民间的文化隐喻,它藏污纳垢但却更为真实地接近生命的底色。在沈从文著名小说《边城》中,船的意象更为集中地反映出了边城人们生活的境况。比如小说开始的“渡船”意象就是一个很重要的文化符号,它是翠翠和祖父生存方式的艺术再现,翠翠和祖父通过渡船接触到外面的世界,但也在摆渡的生存经历中形成了忠厚老实和单纯质朴的内在品格。翠翠和祖父并不为生计而摆渡,而是将其作为使命和责任来履行,所以说摆渡本身就意味着某种近乎禅宗的精神化缘,“有时过渡的是从川东过茶峒的小牛,是羊群,是新娘子的花轿,翠翠必争着作渡船夫,站在船头,懒懒地攀引缆索,让船缓缓地过去”,这种随意自然的生活就是边城人们保持精神清洁的最好方式,也是沈从文永远眷念的精神故乡,只不过这种纯朴而自然的生活状态在现代性的冲击下注定要成为历史的记忆。沈从文曾在《长河》题记中写道:“农村社会所保有那点正直朴素人情美,几乎快要消失无踪,代替而来的却是近二十年实际社会培养成功的一种唯实唯利庸俗人生观。”④沈从文的《边城》与《长河》等小说,其实正是表达他对自然生活的深深眷顾和人性蜕变的无可奈何。
船的意象集中体现了沈从文将审美意识朝向山水自然和平凡人家的创作理念,这种创作理念的形成与沈从文的生活经历有着很大的关系。由于他从小就生活在湘西水乡世界,“谙熟川、湘、鄂、黔四省交界的那块土地,谙熟那绵延千里的沅水流域及这一带人民的爱恶哀乐的鲜明生活样式和吊脚楼淳朴的乡俗民风,因此形成对民间的,世俗的东西具有特殊敏感的审美情趣。”③这种审美情趣的形成使得沈从文格外地关注那些可以表现湘西世界的典型事物,通过对典型事物的描绘来艺术地建构湘西独特的风土人情。船无疑是寄寓他审美理想的一个典型意象,透过这个典型意象来表现湘西山与水的轻灵和以船为生的世态人情便成为了沈从文创作中的审美惯性。如《腐烂》中对船的描写:“从南端来了一只船,从那桥洞下面黑暗处,一个人像是用一只看不见的手使船慢慢的移动,挨近了粪船。”“那船靠近粪船了,船与船互相碰撞着,发出木钝的声音,河中的水微微起着震荡。”通过对船只的描写,来点缀环境的静谧并为即将发生的故事埋下伏笔;在《石子船》中,沈从文开头就写道:“在名叫康村的河岸上停下了空篷船一只”;《船上岸上》对船以及船上人家的生活进行了细腻的刻画:“船停在码头边成一队,正如一队兵。大船排极右,其他船依次来。这是我们所有下行船一帮。虽然这只是一帮,船就有四十只……”“各个船上都在煮饭,在船头,在船尾,无一个不腾起白的烟气。……又有人蹲在船篷上唱戏,坐在岸边慢慢的看天夜了。”“在月下,有傍着各帮的船尾划着小划子的人曼声叫卖猪蹄子粉条的声音,这声音,只像他是为唱歌而唱歌,竟不像是真在那里招引主顾。桨的拍水声,也像专为这歌声搭拍而起。”“在水上远处,又可听到摇橹的歌声,声极清,又极远,一切可以说非常美。”船既是沈从文小说中一隅独特的风景,同时也是反映下层人民生存状态的审美载体;在小说《边城》里面对酉水和白河船只的描写更深充满着浓浓的世俗人情:“于是在水势较缓处,税关趸船前面,便常常有人驾了小舢板,一见河心浮沉而来的是一匹牲畜,一段小木,或一只空船,船上有一个妇人或一个孩子哭喊的声音,便急急地把船桨去,在下游一些迎着了那个目的物,把它用长绳系定,再向岸边桨去。”“船来时,远远的就从对河滩上看着无数纤夫。那些纤夫也有从下游地方带些细点心洋糖之类,拢岸时却拿进城中来换钱的。船来时,小孩子的想象,应当在那些拉船人一方面。大人呢,孵一窠小鸡,养两只猪,托下行船夫打副金耳环,带两丈官青布或一坛好酱油、一个双料的美孚灯罩回来,便占去大部分做主妇的心了”,而端午节的划船比赛更像是在宣扬船的文化,“船只的形式,与平常木船大不相同,形体一律又长又狭,两头高高翘起,船身绘着朱红颜色长线”、“每只船可坐十二个到十八个桨手,一个带头的,一个鼓手,一个锣手。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着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沈从文在小说中刻意书写船的意象,表现出他想通过这个特殊的载体来还原湘西世界的世俗人情,还原一种真实的充满诗意的生存画卷,而这种艺术的返乡冲动也表达了沈从文对现代文明的抵御和抗拒。
沈从文是我国现代文学中京派作家的代表,也是中国乡土文学的拓荒者。他出生于荒僻而风光秀丽、富有传奇色彩的湘西凤凰县。生活的变故让沈从文14岁就涉足社会这个大舞台,先后做过卫兵、班长、文书等工作,这种底层生活的体验使他能够对社会历史中边缘人群的生存状态感同身受。沈从文在《边城》题记中说:“对于农人和士兵,怀了不可言说的温爱,这点感情在我一切作品中,随处都可以看出。我从不隐讳这点感情。”①而湘西纯朴美好的风土人情又培育了他善良怜悯的美好德行,使其能够用充满诗性的文字描绘出一幅幅亮丽而忧伤的乡土画卷。对故乡纯朴文化的眷念成为沈从文创作的源泉,如《还乡》和自传性散文《我所生长的地方》对自然和谐的生活所抱有的文化期许,似乎成为了沈从文心中永远无法释怀的乡愁。带着对故乡和劳动人民深切的爱意,沈从文充满诗性的眼停在那些卑微而渺小的生命之上,在沅水流域,在辰河与洞庭湖畔,在边城的茶峒边缘,在那各式各样的船上,沈从文以作家的责任与良知书写着文化与人性的变迁,在这种变迁中有沈从文寄予的理想召唤,同时也有绝望的梦魇。本文试图从文化的视角来重点分析沈从文小说中船的意象,凭借船的意象抵达沈从文苦心经营的艺术港湾。
关键词:沈从文 “船” 文化
摘 要:文章结合沈从文某些具体的小说文本,分析“船”意象所寄寓的文化内涵。文章认为,沈从文小说中“船”的意象表达了他将审美意识朝向山水自然和平凡人家的创作理念,这种关注民间的心理意向贯注了作家对底层民众生活的深切关爱与同情。“船”的意象已经融入沈从文的文化精神层面,成为他表现湘西生活的文化符码和艺术隐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