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抗生素(药物化学)
药物化学教案抗生素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程名称:药物化学2. 章节名称:抗生素3. 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4. 教学目标:a. 了解抗生素的定义、分类及作用机制b. 掌握常见抗生素的名称、结构特点及临床应用c. 了解抗生素的耐药性问题及应对策略二、教学内容1. 抗生素的定义及作用机制a. 抗生素的来源及发展历程b. 抗生素的作用对象及作用机制c. 抗生素的药理学特点2. 抗生素的分类a. β-内酰胺类抗生素b.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c.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d. 四环素类抗生素e. 其他类抗生素3. 常见抗生素的名称、结构特点及临床应用a.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等b.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红霉素、克拉霉素等c.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庆大霉素、链霉素等d. 四环素类抗生素:如四环素、多西环素等e. 其他类抗生素:如氯霉素、甲砜霉素等4. 抗生素的耐药性问题a. 耐药性的产生原因及机制b. 耐药性对临床治疗的影响c. 耐药性监测及控制措施5. 抗生素的合理应用及注意事项a. 抗生素的选用原则b. 抗生素的给药途径及剂量c. 抗生素的联合应用d. 抗生素的副作用及不良反应处理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抗生素的定义、分类、作用机制等基本知识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抗生素的临床应用及耐药性问题3. 小组讨论法:探讨抗生素的合理应用及注意事项4. 互动提问法:激发学生思考,巩固所学知识四、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评估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2.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及分析能力3. 课后作业:检验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复习及应用能力五、教学资源1. 教材:《药物化学》2. 课件:抗生素相关图片、结构式、示意图等3. 网络资源:抗生素相关研究进展、临床应用案例等4. 实验室资源:抗生素样品、耐药性检测试剂等六、教学活动安排1. 第一课时:a. 抗生素的定义及作用机制(20分钟)b. 抗生素的分类及结构特点(20分钟)c. 常见抗生素的临床应用(15分钟)d. 耐药性问题的基本概念(10分钟)e. 课堂问答及讨论(10分钟)2. 第二课时:a. 抗生素的耐药性机制及影响(20分钟)b. 抗生素的合理应用及注意事项(15分钟)c. 案例分析及小组讨论(20分钟)d. 互动提问及总结(10分钟)七、教学实施步骤1. 第一课时:a. 引入抗生素的概念,讲解其来源及发展历程b. 详细介绍抗生素的作用机制,通过示例说明其对细菌的杀灭作用c. 展示不同类抗生素的结构特点,分析其结构与活性的关系d. 列举常见抗生素,讲解其临床应用场景及注意事项e. 讨论抗生素的耐药性问题,介绍其产生原因及影响因素2. 第二课时:a. 深入讲解抗生素耐药性的机制,包括细菌产生酶的机制等b. 分析耐药性对临床治疗的影响,如治疗失败、药物剂量增加等c. 探讨抗生素的合理应用,包括选用原则、给药途径、剂量控制等d.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抗生素耐药性的实际影响及应对措施e. 进行互动提问,巩固所学知识,总结抗生素的重要性和正确使用方法八、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全面介绍了抗生素的相关知识,是否突出了耐药性问题的重要性2. 反思教学方法: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是否有效,学生参与度如何3. 反思教学效果: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对耐药性问题的理解,以及合理应用抗生素的能力4. 改进措施:根据反思结果,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以便更有效地传授知识九、教学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抗生素耐药性监测的实验室实践,提高其实际操作能力2. 邀请临床医生分享抗生素治疗的实际案例,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3. 开展抗生素知识问答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4. 引导学生进行抗生素相关课题的研究,培养其科研思维和探究能力十、教学评估与反馈1. 课后收集学生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2. 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3. 通过课后访谈或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抗生素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4. 根据评估结果,调整教学计划和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十一、教学设计与准备1. 准备教案:详细规划每一环节的内容和时间分配2. 制作课件:使用清晰的图片和图表来辅助讲解3. 准备案例材料: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抗生素耐药性案例4. 准备实验室材料:确保实验室设备齐全,用于耐药性监测实践5. 安排guest speaker:联系临床医生或研究人员来分享实践经验十二、教学注意事项1. 确保语言清晰、简明扼要,便于学生理解2. 鼓励学生提问和参与讨论,提高课堂互动性3. 注意节奏和逻辑性,确保教学内容的连贯性4. 使用多种教学方法,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5. 强调抗生素合理使用的临床重要性,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职业素养十三、课堂管理1. 建立明确的课堂规则,保持秩序2. 鼓励学生尊重他人,积极参与3. 及时反馈,鼓励学生的正确行为4. 处理纪律问题,确保教学活动顺利进行5. 创造安全、支持性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十四、教学调整与应变1. 准备应对技术问题的备用方案,如投影或音响设备故障2. 根据学生的反应和学习进度,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节奏3. 准备额外的练习题或案例,以应对学生的不同需求4. 及时复习和巩固新知识,确保学生理解5. 在必要时,提供额外的辅导或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赶上进度十五、课后作业与辅导1. 布置相关的阅读材料和练习题,加深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2. 设定合理的时间表,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完成作业3.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提供办公室时间或在线辅导4. 及时批改作业,提供具体的反馈,帮助学生改进5. 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提供额外的支持和指导,确保他们能够跟上课程进度。
药物化学教案抗生素

药物化学教案--抗生素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抗生素的定义、分类、作用机制和应用范围。
2. 使学生掌握常见抗生素的结构特点和命名规则。
3. 培养学生对抗生素的正确使用和滥用问题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1. 抗生素的定义与分类抗生素的定义:抗生素是一类能够抑制或杀灭细菌、真菌、放线菌等微生物的药物。
抗生素的分类:根据来源可分为天然抗生素、半合成抗生素和合成抗生素;根据化学结构可分为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等。
2. 抗生素的作用机制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如β-内酰胺类抗生素。
抑制蛋白质合成:如四环素类、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抑制核酸代谢:如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3. 常见抗生素的结构特点与命名规则β-内酰胺类抗生素:如青霉素、头孢菌素。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红霉素、螺旋霉素。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链霉素、庆大霉素。
四环素类抗生素:如四环素、土霉素。
4. 抗生素的应用范围内酰胺类抗生素:主要用于革兰阳性菌和部分革兰阴性菌感染。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主要用于革兰阳性菌、部分革兰阴性菌和支原体感染。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主要用于严重革兰阴性菌感染。
四环素类抗生素:主要用于革兰阳性菌、部分革兰阴性菌和支原体感染。
5. 抗生素的正确使用与滥用问题正确使用抗生素:根据感染病原体选择合适的抗生素,遵循医嘱,完成整个疗程。
滥用抗生素:不按医嘱使用抗生素,自行购买和使用,导致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抗生素的定义、分类、作用机制、结构特点、命名规则、应用范围和正确使用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抗生素滥用导致的耐药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抗生素的正确使用和滥用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抗生素相关知识的掌握。
2.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抗生素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团队协作能力。
药物化学教案抗生素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药物化学教案-抗生素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目标:1. 了解抗生素的定义、分类及作用机制。
2. 掌握常见抗生素的名称、结构特点及临床应用。
3. 了解抗生素的耐药性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教学重点:1. 抗生素的分类及作用机制。
2. 常见抗生素的名称、结构特点及临床应用。
教学难点:1. 抗生素的结构特点及作用机制。
2. 抗生素的耐药性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二、教学准备教材或教学资源:《药物化学》、《抗生素化学》等。
教学工具:投影仪、教学PPT、黑板、粉笔。
三、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抗生素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抗生素在医学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抗生素的定义及分类教师简要介绍抗生素的定义,引导学生了解抗生素的分类,包括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类等。
3. 讲解抗生素的作用机制教师详细讲解抗生素的作用机制,包括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抑制蛋白质合成、抑制核酸合成等。
4. 分析常见抗生素的结构特点及临床应用教师展示常见抗生素的结构式,引导学生分析其结构特点,并介绍其在临床上的应用。
5. 课堂互动教师提问学生关于抗生素的知识,学生回答后,教师给予点评和补充。
四、课后作业1. 复习抗生素的分类及作用机制。
2. 学习常见抗生素的结构特点及临床应用。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抗生素的相关知识。
如有需要,可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进行调整。
六、教学内容拓展1. 抗生素的耐药性问题教师讲解抗生素耐药性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耐药性产生的原因及传播途径。
2. 抗生素的解决耐药性问题的方法教师介绍抗生素耐药性监测、抗生素使用指导、新型抗生素研发等方法,以应对耐药性问题。
七、案例分析教师展示抗生素耐药性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八、课堂讨论1. 教师组织学生就抗生素的使用及耐药性问题进行讨论。
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药物化学的抗生素名词解释

药物化学的抗生素名词解释随着人类对疾病认知的不断提升,药物的研发和应用也变得日益重要。
其中,抗生素作为一类重要的药物,已经在医疗领域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药物化学作为药物研发中的重要分支学科,其中所涉及的抗生素有着独特的性质和功能。
本文将从药物化学的角度出发,对抗生素的名词进行深入解释。
1. 抗生素的定义与特点抗生素是指具有抗微生物作用的化学物质,可以抑制或杀死病原微生物,从而治疗感染性疾病。
抗生素通常分为天然产物、半合成和全合成抗生素。
天然产物抗生素是由微生物自然产生的,包括青霉素、链霉素等。
半合成抗生素则是通过天然产物经过人工修饰得到的,例如阿莫西林、头孢菌素。
全合成抗生素则是完全通过人工合成得到的药物,如四环素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等。
2. 抗生素的分类与机制抗生素可以根据其化学基团、作用机制、细菌敏感性等不同特点进行分类。
常见的分类包括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磺胺类等。
另外,抗生素的作用机制也有所不同。
例如,β-内酰胺类抗生素通过抑制细菌的细菌壁合成酶,从而使细菌无法形成完整的细胞壁,进而导致细菌死亡。
3. 抗生素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药代动力学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而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产生的效应。
对于抗生素来说,了解其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特点十分重要。
例如,对于奎宁类抗生素来说,它的生物利用度较低,因此常规情况下需要静脉给药。
而且它只对青霉素敏感的细菌有效,不适用于链球菌感染等。
4. 抗生素与细菌耐药性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
细菌耐药性是指细菌对抗生素失去敏感性的现象。
这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产生,包括基因突变、水平基因转移等。
临床医生需要根据细菌耐药性情况选择适当的抗生素,以提高治疗效果。
5. 抗生素的副作用和注意事项抗生素的应用虽然能有效杀灭病原微生物,但也会伴随一系列副作用。
例如,广谱抗生素的长期使用可能对肠道菌群产生影响,导致肠道功能紊乱。
药物化学教案-抗生素

药物化学教案-抗生素一、教学目标1. 了解抗生素的定义、分类、作用机制和应用范围。
2. 掌握常见抗生素的结构特点和合成方法。
3. 了解抗生素的药效评价和不良反应。
4. 能够分析抗生素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二、教学内容1. 抗生素的定义和分类抗生素的定义:抗生素是一类能够抑制或杀灭细菌、真菌、放线菌等微生物的药物。
抗生素的分类:根据抗生素的作用机制和化学结构,将其分为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等。
2. 抗生素的作用机制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β-内酰胺类抗生素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的关键酶,导致细菌细胞壁破裂而死亡。
抑制蛋白质合成: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通过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的起始和延伸过程,从而抑制细菌生长。
抑制核酸合成: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通过抑制细菌核酸合成的关键酶,导致细菌遗传物质无法复制而死亡。
其他作用机制:如抑制叶酸代谢、抑制蛋白质折叠等。
3. 常见抗生素的结构特点和合成方法β-内酰胺类抗生素: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等,具有β-内酰胺环结构。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红霉素、克拉霉素等,具有大环内酯结构。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庆大霉素、链霉素等,具有氨基糖苷结构。
四环素类抗生素:如四环素、多西环素等,具有四环素结构。
4. 抗生素的药效评价和不良反应药效评价:根据抗生素的抗菌谱、最小抑菌浓度(MIC)、药动学特性等因素进行评价。
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肝肾功能损害、肠道菌群失调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抗生素的定义、分类、作用机制和应用范围。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抗生素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3. 小组讨论法:讨论抗生素的药效评价和不良反应。
四、教学评价1.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抗生素的定义、分类和作用机制的理解。
2. 练习题:要求学生分析具体抗生素的结构特点和合成方法。
3. 小组报告:要求学生对抗生素的药效评价和不良反应进行讨论和报告。
五、教学资源1. 教材:药物化学教材或相关教学资料。
药物化学教案抗生素

药物化学教案抗生素一、引言抗生素是一类能够抑制或杀灭细菌的药物,广泛应用于医疗和养殖领域。
本教案旨在介绍抗生素的分类、作用机制以及常见的药物化学结构,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抗生素的药理学知识。
二、抗生素的分类抗生素可以根据其来源、化学结构、作用机制等多个方面进行分类。
下面将从作用机制的角度来介绍常见的抗生素分类。
1. 细胞壁合成抑制剂细菌细胞壁是细菌生存所必需的结构,而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是一种常见的抗生素作用机制。
典型的细胞壁合成抑制剂包括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
2. 基因组转录和翻译抑制剂基因组转录和翻译是细菌存活所必需的过程,而抗生素可通过干扰这些过程来达到抑制细菌生长的目的。
代表性的基因组转录和翻译抑制剂有氨基糖苷类和四环黄素类抗生素。
3. 代谢酶抑制剂代谢酶是维持细菌正常代谢的关键酶,抑制这些酶的活性可以导致细菌生长受阻。
磺胺类和甲氧苄啶类抗生素就是代谢酶抑制剂的代表。
4. 核酸合成抑制剂核酸合成是维持细菌遗传物质正常合成和修复的关键过程,而抗生素可通过抑制核酸代谢来杀死细菌。
喹诺酮类和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就是核酸合成抑制剂的典型代表。
5. 细胞膜功能抑制剂细胞膜是维持细菌正常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抑制细菌细胞膜的功能可导致细菌死亡。
多粘菌素类和聚肽类抗生素就属于细胞膜功能抑制剂。
三、药物化学结构抗生素具有多种不同的化学结构,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药物化学结构。
1. β-内酰胺结构β-内酰胺结构是广泛存在于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等抗生素中的一种化学结构。
该结构由四元环和五元环组成,具有强大的抗菌活性。
2. 氨基糖苷结构氨基糖苷结构是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典型化学结构,由核苷酸和氨基糖基团组成。
该结构对细菌的蛋白质合成起到重要的抑制作用。
3. 氟喹诺酮结构氟喹诺酮结构是氟喹诺酮类抗生素的典型结构,具有含氟的喹诺酮环和侧链取代基。
该结构通过干扰细菌的DNA合成来杀死细菌。
四、结论抗生素在临床医学和养殖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来控制和治疗感染疾病。
药综备考药物化学知识点 抗生素

1、分类1)β-内酰胺类2)四环素类3)氨基糖苷类4)大环内酯类5)多肽多烯类6)其他类病源微生物:细菌、真菌、寄生虫、支原体、衣原体、病毒细菌:能被革兰氏试剂(结晶紫和碘)染为蓝色的称为革兰氏阳性菌G+;相反不能染色或呈粉红色的称为革兰氏阴性菌(G-)。
按形态:杆菌、螺旋菌、球菌抗生素(Antibiotics)抗生素是某些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等微生物的次级代谢产物,或用化学方法合成的相同化合物或结构类似物,在低浓度下对各种病原性微生物或肿瘤细胞有强力杀灭、抑制或有其他药理作用的药物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1)干扰细胞壁的合成:青霉素和其他β内酰胺类药物抑制胞浆外黏肽的交联过程;磷霉素和环丝氨酸干扰胞浆内黏肽前体N-乙酰胞壁酸的合成;万古霉素干扰胞浆膜阶段的黏肽合成.(2)损伤细胞膜: 多粘菌素B和两性霉素等作用在细胞膜上,引起细胞膜的损伤,通透性增加,细胞内物质外流.(3)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 氯霉素, 林可霉素,四环素和大环内酯,氨基糖苷类,噁唑烷酮类药物能够与细菌核糖体中的亚基作用,阻止细菌蛋白质的合成.(4)抑制和干扰核酸的合成: 磺胺干扰四氢叶酸的合成,进而影响DNA的合成. 利福平和灰黄霉素干扰细菌RNA和DNA的合成和转录;喹诺酮类药物抑制细菌的拓扑异构酶,使DNA的复制受阻.第一节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一、基本结构结构特点(1)除单环β-内酰胺类外,均具有一个四元的β-内酰胺,四元环通过N及相邻的叔C与另一个五元(六元)环稠合,青霉素类的稠合环氢化噻唑环,头孢菌素类的稠和环是氢化噻嗪环(2)除单环β-内酰胺类,2位C连有羧基;青霉素类C-6,头孢菌素类C-7,单环β-内酰胺类C-3都有酰胺侧链(3)β-内酰胺环取代基在环平面下称α键,用虚线表示;在环平面上称β键,用实线表示(4)优势构象为两个稠合环非共平面。
青霉素沿N1-C5轴折叠,头孢菌素沿N1-C6轴折叠(5)抗菌活性与母体的构型有关。
实用药物化学课件第11章抗生素

★青霉素结构中β-内酰胺环 中羰基和氮原子的孤对电子不能共轭, 易受到亲核性或亲电性试剂的进攻, 使β-内酰胺环破裂
NH
4 S
O
H
6
5
O
H
N
2
H1 O
OH
青霉素理化性质
H RCH2CONH
H S
1)白色结晶、略溶于水
N O
COOH
2)COOH,酸性:可成盐,溶于水,肌注静脉
心脑血管疾病:两性霉素B具有降胆固醇作用
他汀类美伐他汀——桔青霉菌中产生 刺激植物生长:赤霉素
4、来源 微生物、动植物提取、人工合成
5、分类
按抗生素的抗菌谱----适合临床用药
按抗生素的化学结构
β-内酰胺抗生素 氨基糖甙类抗生素 四环素类抗生素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氯霉素类
第一节 β-内酰胺抗生素 (β-Lactam Antibiotics)
拉氧头孢);4、影响药动学及药效学
半合成头孢菌素的特点
种类多:可变部位多 抗菌谱广:G+ G过敏反应小:药典无明确皮试要求 对酶稳定,疗效好:中、重度感染应用 多数药物可口服:一代、二代、三代均有 价格较贵:三代口服及四代产品
交叉过敏低的原因 P272
半合成头孢菌素分类
第四代
3位含有带正电荷的季铵基团,增 加了药物对细胞膜的穿透力和抗菌 活性。
O
NH S H
O - C-OC2 O2
H
N
OH
OH
Penicillonic Acid
H
N
O
HH OH
OH
OH-
Penicilloic acid
药物化学教案抗生素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药物化学教案--抗生素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目标:1. 了解抗生素的定义、分类及作用机制。
2. 掌握常见抗生素的名称、结构特点及临床应用。
3. 了解抗生素的耐药性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教学内容:1. 抗生素的定义及分类。
2. 抗生素的作用机制。
3. 常见抗生素的名称、结构特点及临床应用。
4. 抗生素的耐药性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抗生素的定义、分类、作用机制及常见抗生素的特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抗生素的临床应用及耐药性问题。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抗生素的耐药性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教学准备:1. 教学PPT:包含抗生素的定义、分类、作用机制及常见抗生素的特点。
2. 案例材料:抗生素临床应用及耐药性案例。
3. 分组讨论材料:耐药性问题及解决方法。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0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抗生素在医学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兴趣。
二、讲解抗生素的定义及分类(15分钟)1. 抗生素的定义:抗生素是一类能抑制或杀灭细菌、真菌、放线菌等微生物的药物。
2. 抗生素的分类:根据来源和化学结构,抗生素可分为天然抗生素、半合成抗生素和合成抗生素。
三、讲解抗生素的作用机制(20分钟)1. 抗生素的作用机制:抗生素通过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或破坏细菌的细胞壁、蛋白质合成、核酸合成等生理过程,达到治疗感染性疾病的目的。
四、案例分析(15分钟)教师展示抗生素临床应用及耐药性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抗生素的使用及耐药性问题。
第二课时一、讲解常见抗生素的名称、结构特点及临床应用(20分钟)1.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等。
2.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红霉素、吉他霉素等。
3.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链霉素、庆大霉素等。
4. 四环素类抗生素:如四环素、多西环素等。
5. 其他类抗生素:如氯霉素、甲砜霉素等。
二、小组讨论抗生素的耐药性问题及其解决方法(25分钟)1. 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耐药性问题及解决方法。
药物化学(抗生素)重难点提示和辅导

药物化学(抗生素)重难点提示和辅导
第12章(抗生素)重难点提示和辅导
一.抗生素的分类
按化学结构特征可分为:β-内酰胺抗生素(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以及非典型的β-内酰胺抗生素类)、四环素类抗生素(金霉素、土霉素、四环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新霉素),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红霉素、麦迪霉素、螺旋霉素)、氯霉素等;
二.β-内酰胺抗生素代表药的结构、化学名、性质及应用
三.β-内酰胺抗生素结构特性
分子中含有由四个原子环组成的β-内酰胺环,该环是β-内酰胺抗生素发挥生物活性的必需基团,因四元环张力比较大,使化学性质不稳定,易发生开环导致失活。
四.重要抗生素的药品名、结构及应用
五.练习题:章后习题1、2、3。
抗生素名词解释药物化学

抗生素名词解释药物化学
抗生素是一类能够抑制或杀灭细菌、真菌或其他微生物生长和繁殖的药物。
它们是由微生物(如细菌、真菌、放线菌等)产生的天然产物或经化学合成得到的药物。
抗生素的药物化学结构和作用机制多样,常见的抗生素包括
β-内酰胺类、青霉素类、四环素类、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糖肽类、多肽类等。
这些抗生素通过不同的方式影响细菌的生长和繁殖,从而发挥抗菌作用。
抗生素的药物化学结构决定了它们的抗菌活性、药代动力学特性和药物相互作用等。
例如,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药物化学结构包含β-内酰胺环结构,这使得它们能够抑制细菌的细胞壁合成,从而导致细菌死亡。
青霉素类抗生素则包含β-内酰胺环和青霉素核心结构,通过抑制细菌的细胞壁合成酶来发挥抗菌作用。
抗生素的药物化学还涉及到它们的药代动力学特性,如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
这些特性会影响抗生素在体内的药效和副作用。
此外,抗生素的药物化学还与药物相互作用有关。
抗生素可能
与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影响它们的疗效或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
因此,在使用抗生素时,医生需要考虑药物相互作用的可能性,并
进行合理的用药管理。
总的来说,抗生素作为一类重要的药物,其药物化学结构和作
用机制对其抗菌活性、药代动力学特性和药物相互作用等方面具有
重要影响。
了解抗生素的药物化学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其作用机
制和合理使用。
药物化学教案--抗生素

了解抗生素的来源及新进展
医学ppt
2
能力目标:
能写出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的基本 结构与主要结构特点,大环内酯类、
学习目标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结构特点;能认识青霉素、 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头孢氨苄、头孢噻肟钠、 克拉维酸、舒巴坦、氯霉素的结构式
能应用各类抗生素典型药物的理化性质解决该类 药物的制剂调配、鉴别、贮存保管及临床应用问 题
β-内酰胺酶抑制剂
医学ppt
13
基本结构
β-内酰胺
αβ
O NH
青霉素类 头孢菌素类
X
RCOHN 6
7
O
H S
5 43
N1 2
CH3 CH3 COOH
H HS RCOHN 7 6 5 4
O 8 N1 2 3
CH2A
COOH
碳青霉烯类 单环β-内酰胺类
HO H H
H3C C
H O
N
SR COOH
R1COHN O
R2
32
41
N R3
医学ppt
14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结构特征
都有一个四元的β-内酰胺环。 β-内酰胺环是平面结构。 与N相邻的碳原子(2位)连有一个羧基。 β-内酰胺环的α位连接一个酰胺侧链。 抗菌活性与旋光性密切相关。
医学ppt
15
相关链接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抗菌机制是通过抑制黏肽 转肽酶,阻碍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而杀菌(见下 图)。由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结构与黏肽D-丙 氨酰-D-丙氨酸的末端结构和构象相似,使酶识别 错误,不能合成黏肽,使细胞壁缺损,水分不断 向高渗菌体渗透,导致细菌膨胀、裂解而死亡, 呈现杀菌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 H H O N S CH H3PO4 3 O N CH3 O COOCH2CCl3
H H H OH N S CH2 O O N CH3 COOCH2CCl3
H H H N S O O N
PCl5
CH3OH
H2O
H2N
H H N
S CH3 COOH
CH3 COOCH2CCl 3
O 7-ADCA
O O O N
六、存在的问题:滥用--耐药性
青霉素、氯霉素、金霉素、土霉素用于 农业,如猪的病毒性肺炎。 饲料中加入少量金霉素、土霉素可使幼
猪、鸡等生长加快 在动物的肝、肉、脂肪等中残
留抗生素
• 我国成为世界上滥用抗生素问题最严重的 国家之一。
• 2011年4月7日是世界卫生日的主题——“抵 御耐药性:今天不采取行动,明天就无药 可用”。
3
CH3 COOH
• 3、鉴别 • (1)异羟肟酸铁盐反应 • (2)钾盐焰色反应:紫色
【用途】
G+引起的局部或全身感染 优点:安全、价廉、疗效确切 缺点: 代谢快-------如何解决 过 敏-------皮试
不耐酸-------耐酸的青霉素 不耐酶-------耐酶的青霉素 窄 谱-------广谱的青霉素
治疗阿米巴痢疾
心脑血管疾病:洛伐他汀
酶抑制剂:克拉维酸
免疫抑制剂:环孢菌素A
刺激植物生长:赤霉素
四、分类(按化学结构)
β-内酰胺抗生素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四环素类抗生素
氯霉素类
利福霉素类
其他类
五、作用机制
影响蛋白质合成
核糖体
抑制细胞 壁的合成 损伤细胞 膜
荚膜
菌毛
细胞质
中体
抑制DNA、 RNA合成
头孢氨苄
H2N
N H H H H S
O O H2 N O N H H S
OH Cl
头孢克洛
N H H
酸性功能基的杂环替代, 使蛋白结合力增强, 在血浆中半衰期长, 长效抗生素。
H2N N S N N H O O N H H S O O N S N N CH3 Na O ONa
H3CO
• 3位含有带正电荷的季胺结构,与2位的羧 基形成内盐,增加了药物对细胞膜的穿透 力,作用迅速。 第四代头孢特点
对G+抗菌效能与第一代相近或较低,对G-的作用 较为优异。主要特点为:抗酶性能强,抗菌谱广。
对G-的β-内酰胺酶抵抗力较弱,较 易产生耐药性。
(二)改造部位
β-内酰胺 酶稳定性 COHN H H S R O N 抗菌活性
抗菌谱的 决定基团
CH2OCOCH3 COOH
抗菌活性 药物代谢
(三)改造及构效关系
H H H N S O O N H OK CH 3 CH 3 O
天然青霉素是从霉菌属的青霉菌培养液中提取得到,共
有7种,包括青霉素G、F、X、K、V、N及双氢青霉素。
O R 6 H O H NH 5 S N 3 H 2 O
O N H O
青霉素的稳定性
OH
四元环骈合五元环 结构扭曲不共平面
H H S N H COOH
青霉胺
② 弱酸性(分子内重排 )
H N O O N S CH3 CH3 COOH HOOC S N N CH3 CH3 COOH 青霉二酸 pH=4 O N HN O S CH3 CH3 COOH
③ 碱性条件或酶
(2)聚合反应
H H H R N S CH3 HO O N CH 3 O COOH O O S CH 3 R N H N CH3 O O R N H HN COOH n S CH
(二)分类
• 经典的β-内酰胺抗生素
6-APA
青霉素类
7-ACA
头孢菌素类 【结构特点】1-5
非经典的β-内酰胺抗生素
• • • • 碳青霉烯 青霉烯 氧青霉烷 单环的β-内酰胺
(三)作用机制
作用 机制
结合
黏肽
细胞壁
黏肽D-丙氨酰 -D-丙氨酸
黏肽转肽酶
(维持细菌胞浆高渗状态)
• 青霉素和肽聚糖的 末端结构构象类似 • 竞争性地和酶活性 中心以共价键结合 • 构成不可逆的抑制 作用
NH2
R1 O
H H H S N N O O
R=
NH2
CH3 CH3 O R2
HO
COOH
SO3H
(二)半合成青霉素的一般合成方法
• 原料:6-APA
• 1,酰氯法
NH2.HCl Cl 6-APA O H
O N H NH2 O
H H N
S
CH3 CH3 COOH
2,酸酐法
O H H3CH2C N O N O O H H3CH2C N O N O N H NH O O H H N OH ClCOOCH CH 2 3 N(CH2CH3)3 H3CH2C N O S N O O CH3 CH3 COOH NaOH H3CH2C N O N O H N H NH O O H H N S CH3 CH3 COONa H O O NH O O O CH3 6-APA NH O
• 3. DCC法
NH2 OH O 6-APA DCC H O N H NH2 O H H N S CH3 CH3 COOH
ONa O
3
O N H
O N S H H
H CH3 ,H O 2 CH3
N O
苯唑西林钠 Oxacillin Sodium
结构特点:根据电子等排原 理以(zaozi002)唑环取代侧 链苯环,同时在C-3和C-5分 别以苯基和甲基取代,其中 苯基兼有吸电子和空间位阻 的作用。 稳定性:本品在弱酸性条件 下,经水浴加热30分钟后, 重排成苯唑青霉烯酸,在39 9nm波长处有最大吸收。
(五)过敏反应
• 主要抗原决定簇:β-内酰胺类抗生素在生 物合成时裂解生成一些青霉噻唑酸,与蛋 白的结合物。 • 次要抗原决定簇:其他分解产物如青霉醛、 青霉胺等。 • 另外,生产、贮存和使用过程中β-内酰胺 环开环自身聚合生成的高分子聚合物也可 诱发过敏反应。
二、青霉素类 (一)天然青霉素
• 青霉素钾
第一节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一、概述
(一)基本结构
不稳定性 药效基团
3
2
常见母核
6 5
O 4
6 5
N
1
单环-内酰胺
X4
3 2
X4
3
7
6
X5
4 3
N O 7 1
O 7 1
N
2
O 8 1
N
2
X = S 青霉烷 X = O氧青霉烷 X = C碳青霉烷
X=S
青霉烯
X=S
头孢烯
X = C碳青霉烯
X = O氧头孢烯 X = C碳头孢烯
第三章 抗生素
Antibiotics
概述
• 一、发展 • 二、定义 • 三、作用 • 四、分类 • 五、作用机制 • 六、存在的问题
概述
• 一、发展
• • • • • •
1928年,Fleming发现青霉素 1929年,Fleming发表论文 1935年,Florey、Chain开始研究抗菌物质 1939年,Chain分离到青霉素 1940年,发表论文于《柳叶刀》,三人见面 1941年,临床用于一个划破脸伤口感染的病人 同年,二人前往美国,青霉素工业化 • 1942年,美国20家公司可以生产
• Ⅰ、7位的酰胺侧链,决定抗菌谱,增加抗 菌活性。 N O OH CH
N N N N N O O N N H H H S S S
3
O O O N
OH CH3
H2N
N H H H H S
头孢噻肟钠
• 注:7位引入顺式氨基噻唑肟,提高对酶的 稳定性,扩大抗菌谱。 第三代头孢特点
• Ⅱ、7α位引入甲氧基,称头霉素类,增 加了药物对酶的稳定性。
OH CH3 ,H2O
H2N
N H H H H S
头孢氨苄 Cefalexin
干燥状态稳定。强酸、强 碱、加热及光照均易水解; 在温度升高和湿度加大的 条件下易生成高聚物,引 起过敏反应的发生。 本品口服对呼吸道、扁桃 体、咽喉、皮肤、软组织 和生殖器官等部位的感染 有效。
头孢噻肟钠 Cefotaxime Sodium
O O S O N N H H3C O H S O NH2 OH O
头孢西丁
• Ⅲ、5位S,用生物电子等排体-O-,-CH2-替 代时,影响抗菌效力,新型、广谱和长效。 • 氧头孢菌素 -O- • 碳头孢烯
-CH2-
• Ⅳ、3位取代基,既能提高活性,又能影响 药物代谢动力学的性质。
O O O N OH CH3
O O CH3 N H O H H S N H CH3 CH3 COOH
O C2H5 O N H O H H S N H CH3 CH3 COOH
非奈西林
奈夫西林
2. 耐酶青霉素
H3C CH 3 S CO NH O N COOH
2. 耐酶青霉素
• 思路:6位酰胺侧链上引入空间位阻大的基 团或6α -H用-OCH3取代,保护β-内酰胺环 不被β-内酰胺酶进攻。
结构特征与稳定性
本品α位的顺式甲氧肟基对β内酰胺酶有高度的稳定作用;在光照 下会发生顺反异构体的转化临用前 加灭菌注射用水溶解后,立即使用 2-氨基噻唑基可以增加药物与 细菌青霉素结合蛋白的亲和力 本品具有耐酶和广谱的特点,用 于敏感菌所致的呼吸道、泌尿道、 骨和关节、皮肤和软组织等部位感 染的治疗。
青霉素的发现—细心与协作精神的胜利!
• 二、定义
抗生素是某些微生物的次级代谢产物, 或用化学方法合成的相同或类似物,在低 浓度下对各种病原性微生物等有选择性杀 灭、抑制作用而对宿主细胞不产生严重毒 性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