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与传统文化1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 道德与事功的两难抉择:
正统之争的历史文化内涵
在中国传统的史学领域,正统之论是一个颇引人注目、且
时有争议的问题。千百年间,不同时代的史学家都曾为这个问
题而“攘背张目,笔斗舌战”①,可谓耗尽竹帛,绞尽脑汁。尽
管人们在对这一命题的界说、解释和运用时,往往因其各自所
处的时代的不同而不同,有时甚至还因人而异;但是,避开他
们在争论过程中支篱蔓衍的分歧,以及互相矛盾乃至自相矛盾
的方面,我们就会发现:他们争论的弦外之音却都有着惊人的
相似之处。正统观念是中国传统史学中最深层的历史观念之一,
对中国史学的内容和形式诸方面,均有着深刻的影响。作为一
种普遍的历史观念,正统史观直接左右着史家作史的动机、史
料取舍的标准、史事褒贬的态度和洞察历史的见识,制约着史
学的社会功能,从而也就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着史学发展的趋
向和态势。正像饶宗颐先生所说的那样:历史上的正统之争,
“表面观之,似是重床叠屋,细察则精义纷披,理而董之,正可
窥见中国史学精神之所在”。因此,要明晰中国传统史学精神,
①梁启超:《新史学》,《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九。
②饶宗颐:《中国史学上之正统论》,上海远东出版社年版,第
页。
第 121 页
。就必须对正统观念进行一番系统的梳理和澄清工作
正统观念的缘起
“正统”与“僭伪”(又称“伪统”、“僭统”、“窃统”
和“变统”等)是一对有着深刻的时代烙印和丰富的历史内涵
的命题。这对相反相承的命题的正式提出,是在汉代以后,从
一定的意义上来说,这一命题是中国传统专制集权的一元政治
与儒学中的名分观念相结合的产物。但是,仔细追寻正统观念
的历史缘起,我们就会发现,早在先秦时代,人们已有关于这
种观念的原始形式“ 统”的观念。就现有的史料来看,至
少西周初年即已有之。周武王在灭商时就曾说:“我有周佑
命,将天明威,致王罚,敕殷命终于帝又说:“惟时天罔
念闻,厥惟废元命,降致罚;乃命尔祖成汤革夏,俊民甸四
方。”在周武王看来,就像商之代夏一样,周之代商也是授之
于天统,是天命人心所归。所以春秋时代的王满孙说:“周德
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反之,如果“天命”
一改,则必有人取周统而代之。由此可见,早在先秦时期,用
天命来解释王朝授受系统的观念就已经产生了。这是“统”之
①以下论述除以王东《正统论与中国古代史学》(《学术界》年第
期)为基础外,还吸收了饶宗颐先生《中国史学上之正统论》及

雷家
骥先生《两汉至唐初的历史观念与意识》两书的研究成果,附此以向
两位先生致谢。
②《尚书多士
③《左传》宣公三年。
第 122 页
观念的萌芽阶段。
这种最初的“统”的观念的理论形式,就是原始的正统理
论阴阳五行学说。这一学说的创始人,是战国时期的邹
衍。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邹衍睹有国者益淫侈,
不能尚德,若《大雅》整之于身,施及黎庶矣。乃深观阴阳消
息而作怪迂之变,《始终》、《大圣》之篇十余万言。其语闳
大不经,必先验小物,推而大之,至于无垠??称引天地剖判
以来,五德转移,治各有宜,而符应若兹。”所谓“ 五德”,也
就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种自然力。这一学说的核心在
于,“五德”所代表的五种自然力各具盛衰之运,依次嬗变,
周而复始;每种自然力的兴盛与潜灭,一切天道人事都将随之
而变化,王朝的代谢,也不例外。
进入汉代,这一学说又有了新的发展。据《汉书效祀志》
记载:“至于孝文,始以夏郊,而张苍据水德,公孙臣、贾谊
更以为土德,卒不能明。孝武之世,文章为盛;太初改制,而
儿宽、司马迁等犹从臣、谊之言,服色数度,遂顺黄德。彼以
五德之传从所不胜,秦在水德,故谓汉据土而克之。刘向父子
以为帝出于《震》,故包犧氏始受木德,??自神农、黄帝下
历唐虞三代而汉得火焉。??昔共工氏以水德间于木火,与秦
同运,非其次序,故皆不永。”
从班固的这段议论中,可以看出“五德终始”之说在汉代
发展的如下讯息:
其一,同样以“五德终始”之说立论,但是却可以得出不
同的结论。张苍以为汉为水德,而公孙臣、贾谊、儿宽、司马
第 123 页
迁则推以土德,至刘向、刘歆父子又断以火德,兜了一个否定
之否定的怪圈。
其二,“五德终始”之说开始与王朝授受统系相联系,每
个王朝都可以据“五德”中之一“德”,但却并非都可以在整
个的王朝传授统系中占有一席之地,同在一个德运的共工氏和
秦, 在刘氏父子那里就成了“非其次序”的多余之物。
“统”之观念在其萌芽阶段,只是作为一种政治神话而被统治
者阐发着、利用着。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利用这种神话
来粉饰自己的君主。据《史记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引用
邹衍的五德终始之说,“推始终五德之传,以周为火德,秦代
周德,从所不胜。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贺皆自十月朔。
衣服旄旌节旗,皆上黑”。《汉书郊祀志》如淳注邹衍五德之
运亦云:“秦谓周为火德;灭火者水,故自谓水德。”汉兴,
张苍以汉为火德,以克秦之

水德。火德尚赤,故而汉初鼙鼓旌
旗均以红色为上。一时间,以五德终始之说来证明自己授之
于天统的政治神话,甚嚣尘上。
“统”的观念由最初的政治神话转而为激烈的史学论争,
是一个极其复杂而又微妙的过程。司马迁是较早把“统”的观
念引入历史著作之中的学者。在《史记高祖本纪》中他说:
“三王之道若循环,终而复始。周秦之间,可谓文弊矣。秦政
不改,近酷刑法,岂不谬乎?故汉兴,承蔽变易,使人不倦,
得天统矣。”在司马迁看来,三代秦汉,一脉相承,代代相因,
皆得天统。他写作的《史记》也正是要在这种一脉相承的王朝
参见《史记高祖本纪》。
第 124 页
授受统系中,来疏通知远,“通古今之变”。不过,在司马迁
这里,只有王朝授受统系或统序的观念,而并无“正”、“伪”
之分或“ 正”、僭”之别。
以五德终始之论来划分历史上各个王朝的正闰之统,与汉
代政治思想界的“过秦”和“宣汉”意识是一脉相承的。所谓
“过秦”,早在汉初就被系统地提了出来。楚汉战争结束后,汉
高祖就要求陆贾做一番“试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天
下者何”的总结工作。陆贾在接到这一任务后,写出了题为
《新语》的著作。这部著作以“过秦”为中心,系统地分析了
秦亡的历史教训。稍后,年轻的政论家贾谊又写出《新书》十
卷,其开头三篇均题名为“过秦”。可以说,终西汉之世,
“过秦”一直是学术思想界的重要话题之一。与“过秦”相对
应的,还有所谓“宣汉”意识。顾名思义,“宣汉”就是宣扬
汉世之德,张扬汉世之盛。尽管“宣汉”这一论题的明确提
出,是在东汉,但是,早在西汉之时,学术思想界就已具有明
确的“宣汉”倾向。司马氏父子之所以要著述《史记》,一个
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要“宣汉” 。正是在这种“过秦”和“宣
汉”的声浪中,如何安排和评价不同王朝在整个历史系列中的
地位及作用问题,被提到了学术文化界的议事日程上来。
于是,有了刘歆《世经》的问世。根据“五德终始”之
说,刘氏在该《世经》中引经据典地宣称,“《祭典》曰:
①《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②详请参阅陈其泰:《史学与中国文化传统》,书目文献出版社年
版,第页。
第 125 页
‘共工氏伯九域。’言虽有水德,在火木之间,非其序也。”又
说: 易》曰: 庖犧氏没,神农氏作。’言共工伯而不王,
虽有水德,非其序也。以火承木,故为炎帝。”“非其序”的
共工氏,当然只能被摒弃在整个历史系列之外了。同样,与共
工氏“同运”的秦王朝,既已“非其

次序,故皆不永”,当然
也只能划入闰统了。
如果说刘歆的伪秦之论开凿了中国史学史上正统与闰统之
争的先河,那么,东汉的班固则首次将正闰之辨付诸于自己的
史学实践之中。在东汉初年的“宣汉”声浪中,少年的班固就
被当时的学术界目为“宣汉”的生力军。一代名儒王充就曾在
班彪面前夸赞年仅岁的班固:“此儿必记汉事”。果然,班
固后来在从事汉史的著述时,一反司马迁的历史主义举措,认
为“ 汉继尧运,以建帝业”,因此力陈司马迁“ 私作本纪”,将
汉王朝“编于百王之末,厕于秦项之列”之非,倡言“ 大汉
当可独立一史”。值得注意的是,班固的这番议论,不仅突出
了汉王朝直继尧舜的正统地位,而且还从一个侧面将秦于帝
王统系之外。秦既然不得列于帝王统系之内,当然只能算是闰
( 伪)统了。
班固正汉伪秦之辨,尚有若干重要问题值得深究。首先,
《后汉书班彪传》说“彪既疾(隗)嚣言,又伤时方艰,乃著
《王命论》,以为汉德承尧,有灵命之符,王者兴柞,非诈力所
①《后汉书班固传》注引谢承书。
②《后汉书班固传
③《太平御览》卷六三《史传》。
第 126 页
致”。由此看来,班固关于“汉继尧运,以建帝业”的认识,
直接来自于他的父亲班彪。在班彪之后,东汉的季傅干又作
《王命叙》,论东汉光武之兴的原因有四端,其中第一端即为得
“帝皇之正统”,认为“自我高祖袭唐之统,受命龙兴”,至
“世祖攘乱,奄有帝宇”①,因此东汉和西汉一脉相承,皆上承
帝尧之统绪。由此看来,所谓“汉承尧运”之说,乃东汉时期
思想文化界的共同识见。依循这一界说,则所谓正统就不是各
王朝前后授受的时间序列关系,而是一种并列关系。这一点,
与汉代以后的正统理论颇有不同。
其次,班彪论“汉德承尧”,一方面注重于“五德终始”
之说,另一方面又强调“王者兴祚,非诈力所致”,从而首次
将政治道德与历史事功(即所谓“诈力”)同时引入正统理论
之中,并在两者之间有所取舍。按班彪《王命论》所述,“帝
王之诈,必有明圣显懿之德,丰功厚利积累之业,然后精诚通
于神明,流泽加于生民”,正因为如此,他断言:“未见运世
无本,功德不纪,而得倔起在此位者。”正所谓“神器有命,
不可以智力求。果说在这之前还只有“ 统”而无“ 正”,那
么,班彪对历史进程中“诈力”的摒弃,对项羽、王莽等人
“取舍不厌斯位,符瑞不同斯度,而苟昧权利,越次妄据,外
不量力,内不知命”的挞伐,则无疑是对“正”的强调。班
固既继承了其

父“汉承尧运”的思想,则亦必留意于其父有关
转引自饶宗颐:《中国史学上之正统论》,第页。
②《文选》卷五十二。
班固:《王命论》,收入《文选》卷五十二。
第 127 页
“正”的理论。所以,在《汉书王莽传》中,班固诋王莽为
“紫色蛙声,余分闰位”。换句话说,王莽虽列皇帝之位,但
是他之所以能专帝王权柄,乃是“诈力”所致,因此,不能以
正统予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班氏父子关于汉王朝授受统系
的议论,是中国史学史上第一次公开的正统之辨。这一辨论的
重要成果,就是把此前立足于“五德终始”理论之上的“统”
的观念,注入了将政治道德、宗法血缘和天人感应学说相混杂
的崭新内容。换句话说,就是由原来以“五德”之运推论王朝
的“统”系,转而从政治道德、宗法血缘和天人感应等多个层
面来判定某个王朝“神器”之“正”。经过这一辩论,正统观
念由最初的赤裸裸的政治神话,开始转而为从历史的角度来评
价某个王朝的历史地位和道德事功。以此为标志,正统之论遂
由一种政治观念而向历史观念渗透。
东汉以降,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长期的分裂割据局面。先
是魏、蜀、吴三国鼎立,继有南北朝长期对峙。这种局面一直
持续了近四百年。频繁的王朝更替和众多政权的并立,有力地
冲击着中国人透过儒家君臣名分观念而建立起来的“天无二
日,人无二主”的一元政治观念。于是,出于现实政治的需
要,史学家们便纷纷从各自的立场出发,来讨论众多政权并立
之下的正统归属问题。纵观魏晋南北朝近四百年之间的史学,
几乎所有有影响的史家和史著,都在不同程度上涉及到正统问
题。陈寿与习凿齿关于蜀、魏正伪之争倡之于先,南北朝时期
南北国史的“北虏”与“南夷”对骂继之于后。影响中国传统
史学至深至远的正统史观,终于正式确立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