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合集下载

初一上册历史《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试题及答案

初一上册历史《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试题及答案

初一上册历史《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试题1.东汉末年割据一方的军阀中著名的有 ( )①袁绍②刘备③曹操④刘表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2.官渡之战的交战双方是 ( )A.曹操和袁绍B.曹操和孙刘联军C.孙权和刘备D.袁绍和孙刘联军3.下列官渡之战的正确叙述是A.发生在三国时期B.袁绍全军覆没C.发生在公元前200年D.曹操火烧袁绍全部粮草4.208年左右,割据东汉天下的主要军事集团是 ( )A.袁、曹、刘集团B.曹、刘、孙集团C.刘、孙、袁集团D.孙、袁、曹集团5.三国鼎立形成的关键性战役是 ( )A.官渡之战B.巨鹿之战C.淝水之战D.赤壁之战6.三国鼎立后,占领湖南、湖北大部分地区的统治者是 ( )A.曹操B.刘备C.孙权D.袁绍7.孙权大将周瑜利用曹军不习水战的的弱点,指挥联军用火攻的办法大败曹军。

该战役是( )A. 巨鹿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8.三国时期,魏国的建立者是 ( )A. 曹操B. 曹丕C. 司马懿D.刘备9.下列哪一位历史人物不属于三国时期的是 ( )A.曹操B. 孙权C. 刘备D. 诸葛亮10.“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杜甫这首诗所概括的历史与下列哪一位历史人物最为相关? ( )A.曹操B.司马懿C.诸葛亮D. 孙权11.东汉结束的标志是 ( )A.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B.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定国号魏C.刘备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D.孙权称王,后改称帝12.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于 ( )A.公元200年B.公元208年C.公元220年D.公元229年13.曹操在《蒿里行》这首诗里写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它描写的这一惨境发生在 ( )A.东汉初年B.东汉末年C.三国D.西晋14.官渡之战的性质是 ( )A.军事割据集团的争霸兼并战争B.农民起义军反封建王朝的战争C.皇族内部争夺中央政权的混战D.少数民族反对民族压迫的战争15.对赤壁之战中曹操战败的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B.骄傲自满,对孙、刘联军采用的战术未引起重视C.曹军疾疫流行,战斗力减弱D.天气环境(刮东风)使曹军失败16.在历史课上,同学们讲了一些有关三国的故事,下列符合历史史实的是 ( )A.曹操建立了魏国B.刘邦在成都称帝建蜀汉C.孙刘联军战曹军于赤壁D.诸葛亮派船队到达夷洲17.曹操也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他曾在《龟虽寿》一诗中写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及原因

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及原因

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及原因摘要:东汉末年,政局十分混乱,灾害严重,民不聊生,终于导致了黄巾起义的爆发。

为了镇压起义,朝廷让地方各州自行招募士兵,起义镇压下去了,一些官吏和势力趁机扩充实力,形成了许多军阀集团。

他们彼此长期混战,造就了纷乱的局势,曹操、孙权和刘备皆乱世之中脱颖而出。

三人在智能人士的协助之下都建立起自己的割据势力,并且进行了各自的政治、经济改革。

改革不仅壮大了各自的实力,也为三方鼎立的形成创造了条件,构成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关键词:曹操;刘备;孙权;三国鼎立1 引言东汉末年,政局十分混乱,灾害严重,民不聊生,终于导致了黄巾起义的爆发。

为了镇压起义,朝廷让地方各州自行招募士兵,起义镇压下去了,一些官吏和势力趁机扩充实力,形成了许多军阀集团。

他们彼此长期混战,造就了纷乱的局势,曹操、孙权和刘备皆乱世之中脱颖而出。

三人在智能人士的协助之下都建立起自己的割据势力,并且进行了各自的政治、经济改革。

改革不仅壮大了各自的实力,也为三方鼎立的形成创造了条件,构成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2 三国鼎立的经济原因2.1 先理强,后理弱先是以“威之以法”、“限之以爵”,这不仅是针对巴蜀豪强,而且也包括跟随刘备和诸葛亮入川的外地将领权贵。

如:鼓羕有功劳,但也因为有过失而被诸葛亮流放;杨洪“忠清宽亮,忧公如家”,被擢升为蜀郡太守。

这个政策后来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基本上形成了“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的社会局面。

理强的另一项政策是恢复盐铁官营。

盐铁早在秦汉时期就是巴蜀地区的主要生产部门,后逐渐为当地的豪强所垄断,这严重地影响了蜀汉政府的财政收入。

有鉴于此,刘备和诸葛亮入川后,便恢复盐铁官营,设司金中郎将专管盐铁生产,严禁私家开采煮铸,后来“利入甚多,有裨国用”。

其次是“唯劝农业,无夺其时;唯薄赋者,无尽民财”如:诸葛亮注意发展农田水利事业,对于“国之所资”的都江堰工程,征发一千两百名壮丁进行维护,以保证当地的农田灌溉。

初中历史知识点全总结

初中历史知识点全总结

初中历史知识点全总结初中历史属于文史类课程,下面是本人为大家带来的初中历史知识点全总结,相信对你会有帮助的。

初中历史知识点全总结:三国两晋南北朝1、曹操以少胜多为其统一北方奠定基础的战役是官渡之战。

208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同孙权、刘备的联军在赤壁决战,大败而归,史称赤壁之战,而此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220年,曹丕建立魏国,定都在洛阳;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建国,史称蜀汉;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定都建业。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熟记三国鼎立形势图中魏、蜀、吴三国的位置和都城)3、三国时,蜀国丞相诸葛亮是著名的政治家。

5、230年,孙权派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夷洲和大陆的联系。

6、265年,司马炎建立西晋,定都洛阳;280年,西晋统一全国,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的分裂局面;316年,匈奴首领刘渊率兵攻入洛阳,西晋灭亡。

7、公元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晋,定都建康;383年,前秦苻坚率大军南下进攻东晋,在淝水之战中,东晋军队以少胜多,击败前秦军队。

8、南朝的四个政权依次是宋、齐、梁、陈,都城均在建康。

9、南朝时,扬州、荆州是江南生产丝织品最多的地方,涌现了建康、江陵等重要商业城市,番禺(今广州)成为海外贸易中心,10、东汉、魏、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南迁,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

吴国境内绝大多数山越人从山区迁到平原,和汉族人民一道开发江南。

农业有所发展,但仍然比不上北方。

主要的少数民族有匈奴、鲜卑、羯、氐、羌(5个)11、北朝的五个政权是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

12、东汉、曹魏、西晋、北魏等王朝均建都于洛阳。

13、南朝时期,我国古代杰出的数学家祖冲之是世界上最先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数的科学家,比欧洲早1100年。

他的著作是《缀术》14、南北朝时期,我国古代著名的农学家贾思勰,他著有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内容最完整的农书。

15、北魏时期,我国古代杰出的地理学家的郦道元,他的综合性地理著作是《水经注》。

三国鼎立的形成

三国鼎立的形成

孙刘联盟对蜀、吴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具体表现为如下 几方面: 其一,孙刘联盟可以合蜀、吴之力与曹魏对抗,增强了反 曹魏的力量,使其不敢轻举妄动。 其二,孙刘联盟可以使蜀、吴不必顾虑对方,为各自内修 政理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其三,孙刘联盟有利于蜀、吴相互交流,互通有无,满足 各自需求,促进双方发展。联盟建立后,双方聘使经常相互往来, 互致方物;民间交往之盛自不待言。 其四,孙刘联盟有重要的军事作用,迫使曹魏陷入两线作 战的不利局面。对蜀而言,联盟为其北伐解除了“东顾之忧”, 使曹魏“河南之众,不得尽西”。对吴亦然。吴可无西顾之忧, 河南之众不得尽南。五月,孙权率十万人由巢湖进攻合肥新城。 蜀吴互相配合,迫使曹魏两线奔波。 在“三国鼎立”的四十多年间,孙刘联盟除在夷陵之战前 后极短时间遭到过破坏外,一直得以持续保持。也正因为蜀吴共 同抗击曹魏,才使“三国鼎立”延续达四十余年之久。因此, “三国鼎立”的实质并非简单的三足鼎立,而是孙刘联盟作为一 方而与曹魏一方的对抗。
三国鼎立形成的原因
•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逐鹿中原,曹操、孙 权和刘备皆乱世之英雄。他们三人都具有各不相 同的个体人格,在他们的这种人格魅力的影响之 下、三方均吸引了独霸一方所需要的大批人才。 在残酷的战争中,他们依靠这些智能之士纷纷脱 颖而出。建立起自己的势力,但是相比之下,孙、 刘依靠各自的实力都不足以与统一北方的曹操相 抗衡,于是孙刘联合,北抗曹操,赢得了赤壁大 捷,从而奠定了了三方鼎足之基。三方在这些智 能人士的协助之下都建立起自己的割据势力,并 且进行了各自的政治、经济改革。改革不仅壮大 了各自的实力,也为三方鼎立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最终在必要的地理环境条件下,构成了三国鼎立 局面的形成
其二,“三国鼎立”创造了稳定的社会 环境,有利于经济、政治、文化的恢复和 发展。 • 其三,“三国鼎立” 有助于激发三国间 的竞争意识,促使各国采取积极有效的措 施,恢复和发展各自的经济、政治和文化。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想一想
三国鼎立局面是 如何形成的?
发散思维
相对于东汉末年,你 认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 成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 退?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结束了东汉末年众多 军阀混战的局面,实现了局部地区的统一。由于 三方相互牵制,这种相对的形势又在一定程度上 避免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有利于社会经济 的发展,为后来全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关键战役———官渡之战
(1)时间: 200年
(2)交战双方: 袁军和曹军 (3)地点: 官渡 (4)结果: 曹军大败袁军
(5)特点:以少胜多 (6)影响: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
——《龟虽寿》
曹 操
1、孙权实力的发展
二、三国鼎立
2、刘备实力的发展
三顾茅庐
隆中对策
火烧赤壁
曹操下江南——来得凶,败得惨
3、赤壁之战
(1)时间: 208年
曹操和孙权刘备联军 (2)交战双方:
(3)地点:
(4)结果:
长江沿岸的赤壁一带 孙刘联军大败曹军 以少胜多
(5)特点:
(6)影响: 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础
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战役 时间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208年 曹军和孙刘联军 曹军失败 奠定了三国鼎立局 面形成的基础
200年 作战双方 曹军和袁军 结果 曹军胜利 特点 影响 奠定了曹操统 一北方的基础
以少胜多
分 析 讨 论
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 而赤壁之战曹操却以多败于 少。你认为原因何在?从中 能悟出什么道理?
官渡之战
曹操
政治:挟天子以令 诸侯, 招贤纳士
经济:实行屯田
赤壁之战

第14课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第14课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第四学习主题
第14课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答一三国人物 说 曹操 到,曹操 就到
(刘备 )摔孩子——收买人心
(周瑜 )打黄盖 ——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徐庶 )进曹营——一言不发 凿壁偷光 孔明
孔雀收屏
关羽
第四学习主题
第14课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第四学习主题
第14课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目标
1、识记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时间、交战双方、 结果; 2、知道魏蜀吴三国的建立者、国号、都城; 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和影响。
曹操败走华容道---- 不出所料
第四学习主题
第14课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真假辨识
• (孙)权乘大船来观军,公(曹操)使弓弩乱发,箭著其船, 船偏重将覆,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还。 --《三国志》 • 公(曹操)引军从华容道步归,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 悉使赢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曹军既得出。公大喜,诸将 问之,公曰:“刘备,吾俦也。但得计少晚;向使早放火, 吾徒无类矣。”备寻亦放火而无所及。 --《三国志》
第四学习主题
随便点“国号魏” “蜀 汉”“国号吴”,就可以显 示正确答案,可以不按顺序 点
第14课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220年,曹操 曹 丕 自称皇帝, 国号 国号魏 ,定 都长安。 洛阳 魏
大家来找茬
221年,诸葛亮称刘备称帝 228年, —— 229 王,国号蜀,史 汉 孙权称帝, 称蜀汉 ,定 国号吴,定 国号吴 都成都。
第四学习主题
第14课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 合作探究:
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失败的原因
(从曹操和孙刘联军两方面总结关键词)
合作互帮指导: 探究结果小黑板展示:1、6号组织答案,3、4号补充,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案完美版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案完美版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案☆设计缘由:尝试把这类学生对基本史实了解比较多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减少对知识的认知部分,提高教学目标,直接切入到对学生能力培养方面!☆教学目标:一、课程标准: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二、内容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教学,让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史事。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的学习,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之间内在联系的分析能力。

同时,通过两次战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战争胜负因素的能力。

使学生体会古代战役中军事谋略的重要性;同时,人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对历史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对历史史实情节的叙述和分析比较,使学生学会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曹操的评价,认识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初步学会评价历史人物要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同时,批判的继承和学习他们自身所具备的优秀品质和崇高精神。

☆本课的史实官渡之战:公元200年发生的官渡之战,是割据北方的曹操和袁绍两个军阀之间为控制北方地区进行的重要战役。

袁绍的实力优于曹操,但曹操顺应人民希望安定的愿望,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自己的势力迅速壮大。

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处于有利的地位,而且曹操多次颁布“唯才是举”的办法,招募人才,重用人才;经济上,采取了屯田制度,促进农业生产、减轻农民负担的一些措施,积蓄了军队粮草的储备,同时恢复了北方经济的发展。

所以,在官渡之战中,曹操能以少胜多,打败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赤壁之战:公元208年发生的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

官渡之战以后,曹操陆续消灭一些军事割据势力,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此时,曹操发动赤壁之战,是为了乘胜消灭江东的孙权和依附荆州势力的刘备,统一全国。

刘备采纳诸葛亮的建议,联合江东的孙权。

孙刘联军用火攻的办法,以少胜多,大败曹军。

这场战役使曹、刘、孙三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新的变化。

人教部编版2019-2020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测试题-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含解析

人教部编版2019-2020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测试题-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含解析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一、选择题1.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艺术中,最能体现中外文化交融的是()A. 书法B. 石窟 C. 山水画 D. 诗歌【答案】B【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宣传佛教,北朝的统治者令人在许多地方劈山削崖,开凿石窟,雕造佛像,为后人留下了精湛而辉煌的石窟艺术。

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是著名的两大石窟。

这些宏伟精巧的雕像,继承了秦汉以来的造型艺术的传统风格,同时吸收了佛教艺术的优点,是中外文化交融的产物。

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艺术中,最能体现中外文化交融的是石窟艺术。

B项符合题意;书法、山水画、诗歌是中国的艺术,不能体现中外文化交融。

ACD三项不合题意。

由此分析ACD 三项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适中。

学生还要掌握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是著名的两大石窟。

2.《三国演义》描写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错综复杂的政治与军事斗争。

你知道其中的“三国”是指()A. 魏、蜀、西晋B. 魏、蜀、吴 C. 吴、东晋、梁 D. 宋、齐、梁【答案】B【解析】【分析】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东汉结束,进入三国时期。

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

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后定都建业,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三国鼎立的相关史实。

本题难度不大。

3.如果想了解北魏时期北方劳动人民的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方法,你可以阅读()A.《史记》B.《伤寒杂病论》C.《天工开物》D.《齐民要术》【解析】【分析】依据课本所学,《齐民要术》是北魏时期的中国杰出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书,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专著之一。

是中国现存的最完整的农书,系统地总结了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等。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课件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课件

二、教材分析
• 本课主要讲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两场以少胜多 的著名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这课历史,学 生较熟悉,应采取创设一些历史问题或阅读课文或 组织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发表自己的 想法。
• 教学重点
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
• 教学难点
辩证地评价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正确认识三 国鼎立的历史的进步。
简介归纳赤壁之战的经过
• 时间:公元208年 • 交战双方:孙刘联军和曹操 • 特点:以少胜多 • 结果:曹操失败 • 作用: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础
请思考 为什么曹操在官渡之战中能
以少胜多,在赤壁之战中惨遭失败?
官渡之战胜利的原因
赤壁之战失败的原因
政治:挟天子以令诸侯,
重视人才
客观:
官兵来自北方, 不习水战,水土
过程与方法
• 利用历史教学挂图,直观形象地了解三国 鼎立局面形成的有关史实。
• 收集有关三国的历史小故事,从多方面了 解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 阅读课文,找出使得曹操统一北方的因素, 提高从课文中获得有效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能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 史发展必然趋势。 通过学习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到三国鼎 立局面的形成这一时期的史实,了解曹操、 诸葛亮作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 家,对我国历史进步所起的重要作用。
“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三国 演义》,更而想起 戏台上那一位花面奸臣, 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其实 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 雄。”
—— 鲁迅

9、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 的方法 。2021/2/272021/2/27Saturday, February 27, 2021

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于中国历史上的三国时期,即公元220年至280年期间。

这一时期,中国被分为三个国家,即魏、蜀和吴。

下面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主要原因和具体过程。

一、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1.曹操煮酒论英雄:东汉末年,中国社会政治动荡,战乱不断。

曹操是当时的一位杰出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以一统天下为目标,积极推行“煮酒论英雄”的策略,吸引了大批人才加入他的势力。

曹操死后,他的儿子曹丕建立了魏国,形成了与蜀、吴两国抗衡的局面。

2.赤壁之战:208年,东吴和蜀汉联合起来,在赤壁之战中,成功击败了曹操的大军,打破了曹魏扩张的势头,稳定了三国格局。

3.蜀汉建立:221年,刘备在四川建立了蜀汉,成为三国中的一股重要势力。

蜀汉充分利用自然地理优势,巩固了自身势力,与魏、吴两国形成了鼎立的局面。

二、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具体过程:1.攻伐与对峙:刘备和曹操在夷陵之战中败给了东吴,曹操因病去世后,他的儿子曹丕继位,在官渡之战中击败袁绍,建立魏国。

此时,中国分裂为魏、蜀、吴三个国家,形成鼎立局面。

2.各国互相攻伐:魏国孙权与蜀汉刘备结成联盟,共同对抗曹魏。

但在刘备去世后,孙权背叛了蜀汉,攻打蜀汉,形成了魏、吴两国对抗蜀汉的格局。

3.各国割据自立:三国时期,各国势力割据自立,加强了自身国家建设,积极发展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

例如,魏国实行了辽东疆场制度,推行了统一的法律制度;蜀汉开展了庄稼交换制度,打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吴国重视水利建设,繁荣了经济。

4.持久对抗:三国时期持续了几十年,各国之间进行多次小规模的对峙和战争。

三国各自拥有强大的军队和杰出的将领,使得三国分立成为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局面。

综上所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源于东汉末年的政治动荡和战乱,其过程则是在各个国家之间的互相攻伐和割据自立中逐渐形成的。

与此同时,三国在各自国家建设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成为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时期。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一、教材分析⑴主要内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一课是第四学习主题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的第一课,主要介绍了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政权分立到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实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

主要包含了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三个方面的内容。

⑵教材的编排意图与前后联系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必然结果,但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是历史的一大进步,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魏、蜀、吴三国为了实现统一或者维持鼎立局面,致力于发展国内经济,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为本学习主题的第二课奠定了基础,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⑴现有基础经过半个多学期的历史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史料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但他们对这段历史比较熟悉,特别是一些细节了解很多,但是其来源主要是《三国演义》的书籍、影视作品甚至是游戏。

其中不少与事实不符,这样容易使学生形成错误的思维定式,影响其正确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

⑵学习动力七年级学生好奇心强,童心未泯,活泼好动。

学习动力多来自于对学习内容的兴趣,所以在课堂设计中宜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找到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切入点,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来吸引学生。

⑶学习习惯学生已有一定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习惯,但是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认识和评价多习惯停留于感性阶段,对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的认识、对历史人物的评价都需要老师通过正确的引导,方能上升到理性阶段。

三、目标分析新课程标准对本部分知识的要求是: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针对这一要求,将本课目标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知识与能力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具体情况过程与方法1、再现与表达通过对官渡之战情节的表演,让学生学会再现历史情境的方法通过对赤壁之战前的假设及赤壁之战之曹操行为的假设,让学生学会运用“假设”的方法来思考历史。

通过对三国鼎立形成史实的了解,让学生初步掌握用图示表述历史问题的方法。

三国鼎立的局面是如何一步步形成的

三国鼎立的局面是如何一步步形成的

三国中期,天下局势实际操纵在曹睿、诸葛亮和孙权这三个强人手中。各有特色,难分轩轾,所以鼎立局面得以延续。
中期的结束,在蜀汉应以诸葛亮病故五丈原为界,在曹魏应以曹睿病故为界,在东吴应以孙权病故为界。
三、打破期(后期)
在三国鼎立中期存在的权力交接和新陈代谢问题,在三国后期继续存在,而且此问题进一步复杂化了。长时期的三足鼎立本身,也在消磨着人才的意志,使晚出的人才和前两期相比,明显不如。
三国集团既然次第衰落,那么鼎足而立的闷葫芦便会很快打破。能够打破这个闷葫芦的,不可能是这三个衰弱的老集团,只能是新生力量。现在我们研究一下,三国中哪一国是培育新生力量的温床?
蜀汉,第一任领导人刘备,虽然属于枭雄奸雄类人物,但一向有仁德爱民的好名声,并有此方面的作为。他招揽的部下多以忠诚著称。第二任领导人诸葛亮,是法家和儒家的结合体,他提拔任用的人物除了才能之外,最主要的素质就是忠诚为国。他身后的蒋琬、费文伟、姜维等人,基本上延续了他的治国思路。所以,在蜀汉,奸雄逆臣,没有生存的空间。在他们内部,不可能蜕变出一个新的政治军事集团来。
三国乱世有如过往云烟,那样多的风云人物,如今也都已经烟消云散了。而回顾历史,我们会冒出一个问题:这三国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呢?
一、形成期(初期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人们平常总说赤壁之战的结束是三国鼎立局面的开始,其实这个说法并不全面。赤壁之战前,鲁肃入荆,诸葛亮入吴,促成了孙刘联盟的缔结,成功地打胜赤壁之战后,三股政治力量、军事力量的鼎足,应该说是形成了。但地域上的三足鼎立,却还要往后推几年。
加之曹魏本来是三国中最大的一国,这个国家内部新诞生的奸雄集团,也因此具备了最强的实力。灭蜀之战,实际上是司马氏集团的工作,而因为魏国尚在,功劳便记在了曹氏名下。司马氏最后彻底打破了三足鼎立的闷葫芦,一统天下,实在是历史的必然。

第04讲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讲)-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

第04讲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讲)-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
核心知识点1——三国两晋南北朝
3.东晋与南朝 (1)东晋的统治(317-420年)①建立:317 年,西晋宗室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②士族统治:三国以来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他们既是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也因为争权夺利,造成自身势力逐渐衰弱。(2)南朝的更替(420—589年):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均定都建康,合称“南朝” 。(3)江南开发 原因: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表现:①农业: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 ②手工业方面: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 影响: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和民族交融。
典例精练
C
(2021·福建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三国时期,孙吴立国江东59年,前后四帝共有18个年号,如黄龙、赤乌、神风、天册、天玺、天纪等,而曹魏和蜀汉此类符瑞年号较少。据此可知,孙吴政权( )A.推崇天人感应思想 B.权力更迭导致年号更换频繁C.借助年号宣扬正统 D.大力削弱儒家思想主导地位
典例精练
A
(2022·北京市丰台区高三上期末练习·3)魏晋时期,曹魏政权在北方开凿了淮阳渠、百尺渠、广漕渠等运河,东吴、西晋、东晋等政权也在南方开凿了运河。这些运河的开凿( )A.加剧了南北对峙的局面 B.推动了纳庸代役的赋税改革C.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开发 D.促进了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03
Part Three
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
04
Part Four
核心考点巩固
A
核心知识点1——三国两晋南北朝
1.三国鼎立(220—280年)(1)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①魏国:220 年,曹丕取代东汉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②吴国:孙权定都建业,国号吴。 ③蜀汉:刘备仍用汉的国号,定都成都,史称蜀汉,后世简称蜀。(2)三国鼎立局面的结束①263年,曹魏权臣司马昭发兵灭蜀。②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③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2.西晋的统治(1)五族内迁①时间:东汉末到魏晋时期。②少数民族:主要有匈奴、羯、氐、羌、鲜卑。(2)八王之乱:晋武帝死后,宗室诸王展开对中央权力的争夺,演化为内战

三国鼎立PPT课件(2024)

三国鼎立PPT课件(2024)
战术运用
14
2024/1/30
04
CHAPTER
文化交流与思想碰撞
15
2024/1/30
1
2
3
三国时期,儒家思想得到广泛传播,成为主流意识形态,对政治、文化、教育等领域产生深远影响。
儒家思想的传承
众多学者致力于儒家经典的研究与传播,如郑玄、王肃等,他们的注解和阐发进一步丰富了儒家思想的内涵。
儒家经典的研究与传播
重视农业,兴修水利,推行屯田制,促进农业生产恢复与发展;同时发展手工业和商业,加强与其他地区的贸易往来。
经济发展
8
2024/1/30
刘备以汉朝宗室身份建立蜀汉政权,实行仁政,注重选拔人才,强化皇权。
蜀汉地处西南,以山地农业为主,发展特色农业如茶叶、蜀锦等;同时利用水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发展水利灌溉和航运。
道教的兴起与流传
在三国时期,儒家、佛教、道教之间开始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三教合一的文化现象。
儒释道三教融合
17
2024/1/30
文学繁荣
01
三国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阶段,出现了众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和文学家。如曹操、曹丕、曹植等人的诗歌散文,以及《三国演义》等历史小说。
艺术成就
02
在书法、绘画、音乐等领域也取得了显著成就。如钟繇、王羲之的书法艺术,顾恺之的绘画艺术等。
重要人物
曹操、刘备、孙权等政治家和军事家;诸葛亮、周瑜、司马懿等谋士和将领;关羽、张飞、赵云等勇猛善战的武将。这些人物在三国时期的历史舞台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6
2024/1/30
02
CHAPTER
各国政治与经济状况
7
2024/1/30
曹操掌权,实行世袭制与官僚制相结合的统治方式,加强中央集权。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原因是什么(2)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原因是什么(2)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原因是什么(2)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使各地的人才分散于全国,或依附于地方豪强,或隐居躬耕。

而各路军阀,由于对待人才的态度和方法不同,导致其成就和结局也各不相同,如董卓、吕布、袁绍、袁术等人都因不注意招揽人才或不能量才用人而难免败亡;曹操、刘备、孙权则都因知人善任、驭才有术而成就霸业。

以袁曹为例,应该说统一北方的主动权本来是在袁绍手里,因为与曹操相比他有许多优势:河北袁氏“四世三公”的门第;拥有河北四州之地;北方豪杰之士纷纷归附等等,袁绍也曾以此夸耀:“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众,南向以争天下,庶可以济乎。

”而曹操在物质条件各方面都不如袁绍,诸葛亮曾分析过:“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但是“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仰亦人谋也。

”曹操最终还是战胜了袁绍。

这里诸葛亮说出了曹胜袁败的根本原因,即曹操在“人谋”方面战胜了袁绍,最后取得胜利。

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袁绍一意孤行,不采纳谋士的良策,坐失战机;曹操博采群策,抓住时机,一战成功。

二、袁绍外宽内忌,不善用人,手下将士纷纷弃之而去;曹操唯才是举,善于用人。

三、袁绍的个人素质逊于曹操,他所看重的是兵力、地利;而曹操“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他看重的是人才和谋略,也正因如此,后来王夫之才会评袁绍“非能屈天下之英雄,不足建非常之业”。

所以,官渡之战曹胜袁败并非偶然。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起决定作用不是经济因素而是人的因素。

三国鼎立局势的出现,更是突出体现了这一特点。

在汉末军阀混战的过程中,存在着统一的客观条件,尤其对于曹操而言,这些条件在赤壁之战前已趋成熟:曹操自统一北方后,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取得了对南方孙权的优势,刘备则更不在话下。

曹方此时如能审时度势,正确决断,则能一举成功。

然而,曹操此时却反了与袁绍相似的毛病,一意孤行,不纳谋士的良策,视己军之缺点若无睹,这样一来,焉能不败。

及至战败,退回北方,已是元气大伤,无力再南下,只能据守北方了。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第14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目标】一、识记与理解1.识记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和战争结果,理解两次战争的特点及其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2.知道魏蜀吴三国的建立者,建国时间,国号和都城,理解鼎立局面的形成和影响。

3.理解诸葛亮的外交政策,进一步提高用历史唯物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4.初步培养评价战争的能力和透过现象抓本质来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导入新课。

2.播放《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的片断,让学生感受战争场面和人物性格。

3.通过列表比较魏蜀吴三国的建国时间等知识。

4.通过观观察三国鼎立形势图了解三国形势。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正确认识人的主观能动性对历史发展的作用。

2.树立初步的评价历史人物的唯物主义观,把全推动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作为评价历史人物的第一标准。

【重点难点】重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难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影响及三国关系【授课类型】新课【教学准备】备课及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课前预习【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等多种方法结合【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具媒体】多媒体【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多媒体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教师引导过渡)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部电视剧的主题曲吗?(学生回答后继续引导)你们最熟悉或最喜欢的剧中人物都有哪些?曹操是什么时期的人物呀?学生如果答是三国,教师则抓住机会纠正。

老师进一步引导出学生对曹操的评价:有可能说曹操是军事家、政治家、诗人或者说他多疑、狡诈,是一位奸臣等等,在学生的发言和讨论中,教师指出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故事人物和历史上的故事人物是有区别的,那么曹操与三国是怎样的关系呢?东汉末年都发生了哪些事呢?让我们来进入今天的新课。

(出示课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学习新课:(教师引导过渡)前面我们学习了西汉之后东汉建立,东汉末年,中央政权名存实亡,众多军阀各据一方,互相兼并,连年混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4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目标
1、识记:记住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战争结果,理解两次战争的特点及其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2、理解:知道魏蜀吴三国的建立者、建国时间、国号和都城,理解鼎立局面的形成和影响。

3、运用:理解诸葛亮的外交政策,进一步提高用唯物史观评价历史人物能力。

教学重点
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难点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主要原因、影响及三国的关系
合作探究
(一)、背景:
(三)、三国鼎立的形成
官渡之战后,曹操挥笔写下了千古诗篇《龟虽寿》:“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为什么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大获全胜,在赤壁之战中却惨遭失败?你得到什么启示?
当堂巩固
1、阅读材料
材料一:南阳武侯祠联:“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占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材料二: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杜甫
请回答:
(1)写出与材料一对联中涉及到的我们学习的典故(或成语)及战役各一例。

(2)两则材料都与哪位人物有关?如何评价此人?
(3)在材料中找出一句最能概括他功劳的一句话?
(4)请你用一句成语来概括他的高尚品质吗?(或写了一句与他相关的诗句)
课后巩固
1、东汉末年割据一方的军阀中著名的有()
①袁绍②刘备③曹操④刘表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2、官渡之战的交战双方是()
A.曹操和袁绍
B.曹操和孙刘联军
C.孙权和刘备
D.袁绍和孙刘联军
3、下列哪一位历史人物不属于三国时期的是()
A.曹操
B. 孙权
C. 刘备
D. 诸葛亮
4、“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杜甫这首诗所概括的历史与下列哪一位历史人物最为相关?()
A.曹操
B.司马懿
C.诸葛亮
D. 孙权
5、巨鹿之战、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共同特点是()
A.以少胜多
B.战术上采用偷袭方式获得成功
C.以众胜寡
D.战术上采用火攻方式获得成功
6、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于()
A.公元200年B.公元208年C.公元220年D.公元229年
7、曹操在《蒿里行》这首诗里写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它描写的这一惨境发生在
A.东汉初年B.东汉末年C.三国D.西晋
8、三顾茅庐、七擒七纵、空城计、借东风……这些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民间故事,都与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有关,他是()
A.曹操
B.诸葛亮
C.周瑜
D.孙权
9、对赤壁之战中曹操战败的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B.骄傲自满,对孙、刘联军采用的战术未引起重视
C.曹军疾疫流行,战斗力减弱D.天气环境(刮东风)使曹军失败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 ——《三国志·诸葛亮传》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操”与“天子”各指谁?“挟天子以令诸侯”有什么作用?
(2)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这是诸葛亮说给谁的建议?此建议是否正确?结合史实说明。

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