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三局部血液及体液循环障碍(已完成).
![三局部血液及体液循环障碍(已完成).](https://img.taocdn.com/s3/m/9f0342ab71fe910ef12df890.png)
1.充血:1)动脉性充血(简称充血,又称主动性充血):器官或组织因动脉输入血量的增多而发生的充血。
表现为局部组织或器官因为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张,血液输入量增多而体积轻度增大。
在体表,由于局部微循环内氧合血红蛋白增多,局部组织颜色鲜红,因代谢增强使局部体温升高。
动脉性充血是短暂的血管反应,原因消除后,局部血量恢复正常,通常对集体无不良后果。
但在患高血压病或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的基础上,出现脑血管出血(如大脑中动脉充血),可导致患者血管破裂,后果严重。
①生理性充血:如进食后的胃肠道黏膜充血,运动时的骨骼肌充血和妊娠时的子宫充血。
②病理性充血:Ⅰ.炎症性充血:在炎症反应的早期,由于致炎因子的作用,使血管舒张神经兴奋,以及各种炎症介质的作用,使局部细动脉扩张充血。
Ⅱ.侧支性充血:指缺血组织周围吻合支动脉的扩张充血,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代偿意义,可不同程度改善局部组织的血液供应。
Ⅲ.减压后充血:当长期受压的局部器官和组织的压力突然解除时,其细动脉发生反射性扩张引起充血。
射性扩张充血,严重时可引起患者出现血压突然下降和休克。
2)静脉性充血(简称淤血,又称被动性充血):①淤血的原因:Ⅰ.静脉受压:如妊娠(增大的子宫压迫髂总静脉引起下肢淤血)、肠梗阻、肝硬变和肿瘤(肿瘤压迫局部静脉引起相应组织淤血)。
Ⅱ.静脉腔阻塞:如血栓形成而未能建立有效的侧支循环和栓塞。
Ⅲ.心力衰竭:如左心衰竭(瓣膜病或高血压导致的)和右心衰竭(肺心病导致的)。
②淤血的病变是局部组织和器官肿胀。
在体表,局部皮肤发绀,体表温度下降。
③淤血的后果有淤血性水肿和漏出性出血;慢性淤血可导致实质细胞萎缩、变性,甚至坏死;间质纤维增生和淤血性硬化。
④临床上常见重要器官的淤血有肺淤血和肝淤血。
☆练习☆:1. 名词解释:123452.填空题: 1 2343. 选择题: 1) 下列哪项不属于慢性淤血的后果:A. 间质纤维组织增生;B. 漏出性出血;C. 实质性细胞畏萎缩、变性甚至坏死;E.淤血性水肿。
病理学 第三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病理学 第三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https://img.taocdn.com/s3/m/a0409764b52acfc789ebc9ee.png)
四.出血结局及后果
1.少量出血—可自行止血 2.局部出血—可吸收、机化、纤维化 3.重要器官引起严重后果
1) 脑出血 —内囊出血、脑疝 2) 眼底出血 — 失明 3) 心包填塞 — 急性心功能不全 4. 大量出血—失血性休克甚死亡。
第三节 血栓形成 ( Thrombosis)
概念:活体心脏和血管内,血液 某些成分析出、凝集形成固体质块的 过程称血栓形成。形成的固体质块叫 血栓(thrombus)。
一、概念:
血液从血管或心腔内逸出
二、出血的类型
生理性出血 是否有疾病 病理性出血
类 型
破裂性出血 血液逸出机制
漏出性出血
内出血 出血部位 外出血
(一)破裂性出血
概念: 心脏或血管壁破裂引起的出血 原因: 1. 血管机械性损伤
2. 心血管病变 3. 血管壁受周围病变侵蚀 4. 静脉破裂 5. 毛细血管破裂
二、梗死的病变及类型
(一) 梗死的病变(形态特征) 肉眼: 不同组织或器官而有差异。 锥体形—脾、肾、肺等
1.形状 地图形 —心肌 节段形 —肠
稍硬—心、脾、肾 2.质地 软—脑
红色 — 出血性梗死 3.颜色 灰白 — 贫血性梗死 镜下: 组织、细胞坏死, 早期保留组织
细胞轮廓, 晚期肉芽组织代替。
第三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概 述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表现: 循环血量的异常 血液内出现异常物质 血管内成分溢出到血管外
第一节 充血 (Hyperemia)
概念: 局部组织或器官的血管内的血液 含量增多称充血。
类型: 1.动脉性充血 2.静脉性充血,又称淤血
一、动脉性充血 ( Arterial hyperemia)
(5) 结局 长期慢性肺淤血→肺组织缺血乏 氧→组织纤维增生→肺褐色硬化
《病理学》第七版3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病理学》第七版3局部血液循环障碍](https://img.taocdn.com/s3/m/28d6ba6e7e21af45b307a89d.png)
出血过程迅速,在短时间内丧失循环血量20%~25%f.j iJ发生卅血性休克。漏出性出血,
若出血广泛时,如肝硬化因门静脉高压发生广泛牲胃肠道黏膜出血,亦可导致出血性休
克。发生在重要器官的出血,即使出血量不多j弋町引起严重的后果.如心脏破裂引起心
反应。所形成钓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吸附于血小板表面,使叭小板连同免疫复合物被巨噬
细胞吞噬:细菌的内毒素及外毒素也有破坏血小板的作用。在血小板数少于5×10’/L时,
即有出血1顷向。
3.凝血因子缺乏 如凝血因子Ⅷ(血友病A)、Ⅸ(血友病B)、von willebr.and因子
以及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Ⅳ、V、Ⅶ、X、Ⅺ等因子的先天性缺乏;肝实质疾患如肝
该蛋白是位于内皮细胞膜表面的凝血酶受体,与血液中凝血酶结合后激活蛋白c(肝脏合
成的一种血浆蛋白),后者与由内皮细胞合成的蛋白s协同作用,灭活凝血因千V和Ⅷ;
②合成膜相关肝素样分子(membl-ane一:tSS~)ciated heparin—like 1nolecEtles),该分f伊予内皮细
基质形成不足,致血管脆性和通透性增加;过敏性紫癜时由于免疫复合物沉着于血管壁引
起变态反应性血管炎。
2.血小板减少或功能障碍 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骨髓内广泛性肿瘤转移等均
可使血小板生成减少;原发性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ini—
nated intravasctliar¨L)a“dation,DIc)使血小板破坏或消耗过多;某些药物在体内诱发免疫
炎、肝硬化、肝癌时,凝血因子Ⅶ、Ⅸ、X合成减少;DIc时凝血因子消耗过多等。
第3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第3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https://img.taocdn.com/s3/m/f3e86cc504a1b0717fd5dd3a.png)
(二)镜下观 出血部位组织的血管外可见红细胞和巨噬细胞,巨
噬细胞胞质内含有吞噬的红细胞及含铁血黄素,呈棕色 颗粒状。
三、对机体的影响 取决于出血量、出血速度和出血部位。
1.短时间内丧失循环血量的20%~25%→出血性休克。 2.心脏破裂、脑干出血可危及生命。 3.慢性反复性出血→贫血。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新疆昌吉职业技术学院 张继秀
目录
1 第一节 充血 2 第二节 出血 3 第三节 血栓形成 4 第四节 栓塞 5 第五节 梗死
导入 DAO RU
一女性,25岁,自然破膜,约10min后,出现寒战及呼吸困难,因病情 恶化,抢救无效死亡。尸检发现双肺明显水肿、淤血及出血,部分区域实变, 切面红褐色,多数血管内可见数量不等的羊水成分,如胎粪、角化物及角化 细胞等。病理诊断双肺羊水栓塞,肺水肿。 思考:1.羊水栓塞的发生机制是什么?
2.试分析产妇死亡的原因?
1 Part
第一节 充血(hyperemia)
充血是指机体局部组织或器官的血管内血液 含量超出正常称为充血。充血分为动脉性充血和 静脉性充血两种,静脉性充血也叫淤血。
一、动脉性充血
指局部器官或组织由于动脉扩张导致输入血量的增多称为动 脉性充血(arterial hyperemia)。分生理性和病理性。
槟榔肝
二、静脉性充血(淤血)
肝淤血
2 Part
第二节 出血(hemorrhage)
出血是指机体内的红细胞从血管或心脏内流出 到体表或组织间隙的过程。出血分为内出血和外 出血。 。
一、原因及发生机制
(一)破裂性出血 血管或心脏的完整性破坏造成。
(二)漏出性出血 血管通透性增加引起。
病例讨论:第三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病例讨论:第三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https://img.taocdn.com/s3/m/44e7858b6529647d272852e8.png)
4.本例因外伤后右侧胫腓骨骨折,右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伴血 栓脱落肺动脉栓塞,预期尸检可发现右下肢胫静脉内血栓形成并
向股静脉延伸,其中部分血栓已脱落,肺动脉及其分支内可见血栓栓塞。
病例讨论:第三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互动教材虚拟实验室病例讨论网上测试论坛双语教学
站内搜索: 病例讨论 双语教学 论坛 论坛帐号:密码:
病例讨论
第三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例3 肺动脉血栓栓塞
2.因右侧胫腓骨骨折,临床上可出现右小腿剧痛、畸形、假关节运动。
因右胫静脉血栓形成致使淤血,故病人出现右小腿水肿,因血栓不断增长,向股静脉延伸,导致大腿甚至下腹部静脉回流受阻,使大腿及下腹部发生水肿。
因股静脉内血栓脱落成为栓子,栓子沿血流运行到肺造成肺动脉栓塞,可能因肺动脉大的分支阻塞,或小分支阻塞后并发肺动脉广泛痉挛,引起急性肺动脉高压,急性右心衰竭。
kPa(110/75mmHg),右小腿肿胀伴畸形,局部压痛伴假关节运动,X线拍片提示右胫、腓骨骨折。住院经过:入院后经手术切开,内固定加石膏外固定,术后第二天发现右下肢肿胀,即予拆除石膏外固定,肿胀仍然继续加重,并向大腿和下腹部延伸。入院第五天,早晨起床时突然大叫一声,心跳呼吸停止,抢救无效死亡。
(陈国荣)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Copyright 2005 广东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All Rights Reserved.
病况诉说:
患者,男,32岁。
主诉:跌倒后右小腿疼痛半小时。
现病史:患者于半小时前骑自行车上班时,不小心跌倒在地,随即出现右小腿剧烈疼痛,不能行走,由他人护送来医院就诊。
3.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教案
![3.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797fa23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b7.png)
3.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教案教案名称:局部血液循环障碍一、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涉及人体生理学的局部血液循环障碍部分,是医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发生机制、类型及对人体的影响,为后续的临床医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面向的是中职医学专业的学生。
学生班级为二年级,班级规模为30人。
学生的基础知识较为薄弱,但具备一定的探究欲望和学习主动性。
大部分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
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教学三维目标知识目标:掌握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分类、发生机制及临床表现。
能力目标:能够分析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案例,提出诊断和治疗方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医学事业的热爱和责任心,增强职业认同感。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分类及发生机制。
教学难点:不同类型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临床表现及鉴别诊断。
五、教学任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相关知识,掌握其分类、发生机制及临床表现,为今后在临床实践中进行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支持。
六、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师讲授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基本概念、分类和发生机制。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真实的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案例,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不同类型的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临床表现及鉴别诊断,促进彼此间的交流与合作。
七、教学准备教材:《生理学基础》和《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活页教材:整理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相关资料,制作成PPT演示文稿。
教学视频:收集真实的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病例视频,用于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
教学器材:准备投影仪、黑板、模型等教具。
教学课件:制作PPT演示文稿,包含图片、表格和动画等多媒体元素。
八、教学过程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教学设计(一)课程导入(5分钟)教学时间:5分钟教学内容:通过提问导入新课,询问学生对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了解情况。
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教案
![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0f6fbdb172ded630b1cb667.png)
石家庄工程职业学院病理学(理论)教案系部:护理系任课教师:卢军霞教师职称:讲师授课对象: 15护理班课程学时: 60学时学年学期: 2016-2017-1学期第 4、5次课学时 4工作任务名称机体各组织和器官形态结构、代谢和功能的变化授课题目(章,节)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授课类型(请打√)理论课□√研讨课□习题课□复习课□其他□教学目的:掌握淤血、血栓形成、栓塞、梗死的概念、病变特点及后果,了解充血、缺血及出血的特点教学方法、手段:多媒体讲授,板书、启发式、提问式讲授。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淤血、血栓形成、栓塞、梗死的概念、病变特点难点:淤血、血栓形成、栓塞、梗死病变特点教学内容及过程设计补充内容时间分配旧课复习: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和修复相关概念和病理变化新课导入:本次课利用“病例导入式”教学法进行教学,从解剖病例着手提出问题,运用启发式教学法,由浅入深分析问题,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病例:患者,男性,30岁。
因外伤性脾破裂而入院手术治疗。
术后卧床休息,一般情况良好。
术后第9天,右小腿腓肠肌部位有压痛及轻度肿胀。
医生考虑为小腿静脉有血栓形成。
嘱其安静卧床,暂缓活动。
术后第11天傍晚,患者自行起床去厕所后不久,突感左侧胸痛并咯血数口,体温不高。
次日查房时,胸痛更甚,听诊有明显胸膜摩擦音。
X线检察左肺下叶有范围不大的三角形阴影。
患者年初曾因心脏病发作而住院,内科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
经治疗后,最近数月来症状缓解。
思考1.2.评析1.致右小腿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因素:①风湿性心脏病,心血管内膜损伤。
②术后卧床休息(血流缓慢)。
③脾破裂导致大量失血,术后血小板增生、凝血因子和纤维蛋白原增加(血液凝固性增加)。
2.肺出血性梗死,与前者有联系。
肺内病变的发生机制包括:①右小腿静脉血栓形成后容易脱落,随血流回流至右心,通过肺动脉输出引起肺小动脉阻塞是引起梗死的先决条件,动脉阻塞。
②患者患有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容易导致肺静脉淤血是出血性出血性梗死的另外两个条件。
病理学 第三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病理学 第三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https://img.taocdn.com/s3/m/e5daa354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93e6276.png)
二、静脉性充血
(三)后果
淤血的后果主要取决于淤血发生的部位、程度、持续时间及侧支循环建立的情况。如果淤血持续 存在,则可引发下列变化:
1.淤血性水肿Βιβλιοθήκη 淤血时局部毛细血管内流体静压升高,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液中 水、盐和少量蛋白质漏出。漏出液可积聚于组织或体腔内,形成淤血性水肿。
2.淤血性出血 3.淤血性硬化
图3-3 槟榔肝
二、静脉性充血
(四)重要器官的淤血 2.肝淤血 肝淤血主要由右心功能衰竭,肝静脉回流受阻引起。
(2)镜下观 肝小叶中央静脉及其周围的肝窦高度扩张
淤血,肝小叶中央静脉周围的肝细胞发生萎缩、 变性、坏死,甚至消失。小叶周边区的肝细胞 因缺血缺氧可发生脂肪变性。长期慢性肝淤血 时,导致网状纤维网架塌陷而胶原化,同时纤 维结缔组织增生,使肝脏质地变硬,形成“淤 血性肝硬化”。
图3-1 充血
一、动脉性充血
局部器官或组织的动脉输入血量增多,称为动脉性充血,简称充血。 (一)原因与分类 1.生理性充血
为适应器官和组织生理需要和代谢 增强而发生的充血,称为生理性充血。如 妊娠时的子宫充血、进食后的胃肠道充血、 运动后的骨骼肌充血等。
一、动脉性充血
(一)原因与分类 2.病理性充血
2.静脉腔阻塞 如静脉内血栓形成、栓塞或静脉炎等引起的静脉管腔狭窄或闭塞,在机体未能建立有效的侧支
循环时可发生局部组织或器官淤血。
3.心力衰竭 左心衰竭时,肺静脉血液回流受阻而发生肺淤血;右心衰竭时,体循环血液回流受阻发生体循
环淤血;全心衰竭时,可发生全身性淤血。
二、静脉性充血
(二)病理变化
肉眼观,淤血的组织器官体积增大, 包膜紧张,质地变实,局部温度降低,颜色 紫红或暗红色,在皮肤黏膜处则呈青紫色, 称为“发绀”。 镜下观,组织内细小静脉及毛细血 管扩张,充满血液,周围组织可伴有水肿。
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详解
![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8b492488580216fc710afd7e.png)
静脉性充血
结局: • 淤血性水肿 • 淤血性出血 • 实质细胞萎缩、变性或坏死 • 淤血性硬化,间质细胞增生 • 侧支循环形成
常见器官的淤血 ——慢性肺淤血
• 原因 多为左心衰竭 • 病变:
早期肺泡腔内可见大量水肿液,肺泡壁上的 毛细血管和小静脉扩张。
晚期肺泡腔内可见出血,并有巨噬细胞吞噬 红细胞在胞浆内形成含铁血黄素即心衰细胞 (heart failure cells)
血流 缓慢
1 血小板进入边流 2 凝血因子局部堆积、 活化 3 产生离心力,损伤内皮 细胞
1 血小板靠边 2 局部已存少量凝血活性 物不被正常血流稀释、 运走 3 流入局部血液的凝血物 在局部滞留 4 促内皮细胞激活,增加 WBC粘附
血栓 形成
血液凝固性增高 血液中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增多,或纤溶系统
2.病理性充血: 炎性充血(早期):结膜炎,疖。 减压后充血:扎止血带,放腹水、拔火罐。 侧支性充血:缺血周围吻合支动脉开放充血。
(二)病理变化:
肉眼:大—组织肿胀、体积增大 红—颜色鲜红(RBC↑氧合Hb↑) 热—代谢增强,温度↑
镜下: 细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局部血量↑
结局:病因去除可恢复正常。
二、静脉性充血
• 定义:局部组织或器官由于静脉回流受 阻,使血液淤积于毛细血管和小静脉内 导致的血液含量增多,简称淤血。
• 原因:局部性——静脉受压 静脉腔阻塞
全身性——心力衰竭 左心衰竭,右心衰竭,全心衰竭 • 病理变化: 大体 器官体积增大,重量增加,暗红色, 温度下降,切面湿润多血。 镜下 器官内的小静脉和毛细血管扩张, 充满血液。
表面附着一些中性粒细胞,小梁间形成少量纤 维蛋白网,网眼中含有一些红细胞 • 构成血栓的头部
第三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第三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https://img.taocdn.com/s3/m/b042f47ef01dc281e53af0ce.png)
2.体循环动脉栓塞
多来自左心腔、主动脉的血栓栓子; 常引起心、脑、肾、脾栓塞。
(二)气体栓塞(gas embolism)
大量气体迅速进入血液循环或原来溶于血液内 的气体迅速游离成气泡而阻塞心血管腔的现象。
1.空气栓塞
例: 颈、胸部外伤损伤大静脉时; 兔子栓塞实验; 妊妇胎盘早剥子宫静脉破裂。
2.减压病 氮气栓塞。潜水员易患减压病。
• 肝淤血
病因:多见于右心衰竭或全心衰竭 病变 肉眼:肝肿大,包膜紧张,切面红黄相间,称 为“槟榔肝”; 镜下:肝小叶中央区肝细胞因缺氧和受压而发 生萎缩、变性、坏死甚至消失;周边区血 窦淤血较晚,肝细胞发生脂肪变性; 结局:长期慢性肝淤血,会引起淤血性肝硬化。
动脉性充血
定义: 由于A流入血液过多, …… 原因:小动脉扩张; 病变:小A 和Cap 扩张,充盈; 组织肿胀,鲜红; 代谢增强,温度增加;
• 淤血性水肿: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 • 淤血性出血:毛细血管壁损害加重,红细胞漏出; • 实质细胞萎缩、变性甚至坏死:缺氧、营养不足、代谢产 •
物蓄积; 淤血性硬化:间质纤维组织增生;淤血性肝硬化
重要脏器的淤血
• 肺淤血
病因:多见于左心衰竭 病变 肉眼:肺肿大,色暗红,包膜紧张,重量增 加,表面湿润,切面有水肿液渗出; 镜下:肺泡壁毛细血管、小静脉扩张淤血;肺 泡腔内少量水肿液和红细胞、巨噬细胞; 心力衰竭细胞出现;严重时肺水肿伴出血。 结局:长期左心衰和慢性肺淤血,会引起肺褐色硬 变
(三)脂肪栓塞(fat embolism)
• 长骨粉碎性骨折或脂肪组织挫伤 • 脂肪肝、糖尿病、酗酒、慢性胰腺炎、血脂过高
患者紧张或精神受刺激
(四)羊水栓塞(amniotic fluid embolism)
病理学练习题题库-3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病理学练习题题库-3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https://img.taocdn.com/s3/m/70af63df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2d.png)
医学资料题库-3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1.局部器官和组织内静脉及毛细血管中血量异常增多的现象称为A.淤血B.主动性充血C.炎性充血D.生理性充血答案:A2.血栓机化后再通,其基本病变应属于:A.代偿现象B.防御反应C.损伤变性D.增生性改变E.修复反应答案:E3.槟榔肝的病理变化基础是A.肝细胞萎缩及肝窦扩张B.肝细胞广泛脂肪变C.肝内广泛淤血D.肝内淤血及肝细胞脂肪变答案:D4.心力衰竭伴早期慢性肺淤血时,镜下最主要改变为A.肺泡腔内有液体及淋巴细胞的渗出B.肺泡腔内有水肿液,红细胞及异物巨细胞出现C.肺泡壁毛细血管高度扩张,肺泡腔内有心衰细胞D.肺泡壁小血管扩张,结缔组织大量增生,肺泡腔内有水肿液E.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肺泡腔内有水肿液及一些心衰细胞答案:E5.右心衰竭患者出现肝肿大,肝区疼痛是由于A.门静脉淤血B.肝动脉淤血C.肝静脉淤血D.肝硬变答案:C6.左心衰竭发生淤血的部位是A.肺B.肝C.脑D.脾答案:A7.脑动脉充血时产生哪项后果最严重A.脑血管破裂出血B.头痛头晕C.脑水肿D.脑微小动脉瘤形成E.记忆力减退答案:A8.静脉性充血时局部静脉回流A.增多B.受阻C.不变D.增多和减少交替进行答案:B9.右心衰可导致A.肝细胞透明变性B.槟榔肝C.肝出血性坏死D.肝贫血性梗死答案:B10.颈静脉外伤时对机体危害最大的是A.细菌栓塞B.细胞栓塞C.脂肪栓塞D.血栓栓塞E.空气栓塞答案:E11.血管内较小的血栓其结果多为A.机化B.软化C.钙化D.溶解吸收答案:D12.下列哪项不是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A.静脉曲张B.久病卧床C.内脏恶性肿瘤D.贫血E.心力衰竭答案:D13.肠扭转可引起肠A.出血性梗死B.贫血性梗死C.白色梗死D.凝固性坏死答案:A14.血液由心、血管内逸出,称为A.血肿B.积血C.出血D.漏出性出血答案:C15.动脉血栓形成的第一步为A.凝血酶原激活酶形成B.凝血酶原变为凝血酶C.纤维蛋白原变为纤维蛋白D.血小板附在血管壁上答案:D16.血栓的哪部分与血凝块结构相同A.血栓头部B.血栓体部C.血栓尾部D.微血栓答案:C17.来自体静脉系统的栓子多栓塞于A.心B.脑C.肺D.肝答案:C18.静脉石是指A.静脉血栓B.静脉血栓机化C.静脉内胆盐沉积D.静脉血栓钙盐沉积答案:D19.下列哪种器官很少发生梗死A.肠B.心C.肝D.脾E.肾答案:C20.栓子的运行一般A.顺压力运行B.逆压力运行C.交叉运行D.顺血流运行答案:D21.创伤性脂肪栓塞时栓塞部位通常是A.肺B.脑C.心D.肝答案:A22.大量空气迅速进入血液循环引起死亡的原因是A.脑栓塞B.心肌梗死C.肺梗死D.急性心力衰竭和呼吸衰竭答案:D23.容易发生出血性梗死的器官是A.心B.肾C.脑D.肠答案:D24.梗死的形状取决于A.该器官的血管分布B.坏死灶的大小C.侧枝循环的建立D.梗死灶内的含血量答案:A25.槟榔肝可发展为A.坏死后性肝硬化B.门脉性肝硬化C.胆汁性肝硬化D.淤血性肝硬化答案:D26.潜水员过快地从海底上升到地面可以发生A.脂肪栓塞B.全身小血管空气栓塞C.二氧化碳栓塞D.氧气栓塞E.小血管内氮气栓塞答案:E27.最常见的栓塞为A.空气栓塞B.瘤细胞栓塞C.脂肪栓塞D.血栓栓塞答案:D28.下列血栓结局中哪项是错误的A.吸收B.机化C.钙化D.排出E.再通答案:D29.下列哪项不是缺血引起的A.实质细胞肥大B.实质细胞萎缩C.实质细胞变性D.脑液化性坏死E.组织坏死答案:A30.血栓尾部的主要成分是A.纤维蛋白及血小板B.血小板及粒细胞C.纤维蛋白及淋巴细胞D.纤维蛋白及粒细胞E.纤维蛋白及红细胞答案:E31.血栓头部的主要成分是A.纤维蛋白及血小板B.血小板及粒细胞C.纤维蛋白及淋巴细胞D.纤维蛋白及粒细胞答案:A32.出血性梗死常发生于A.肾、肠B.脾、肺C.肺、肠D.心、肠答案:C33.贫血性梗死灶呈椎体形改变的脏器是A.肺B.脑C.肾D.肠答案:C34.贫血性梗死主要发生于A.心、肝、肾B.心、肺、脾C.心、肾、脾D.大脑、肺、肾答案:C35.栓塞时常伴有DIC发生,主要见于A.血栓栓塞B.脂肪栓塞C.空气栓塞D.羊水栓塞答案:D36.减压病引起的栓塞为A.气体栓塞B.血栓栓塞C.羊水栓塞D.脂肪栓塞答案:A37.静脉血栓合并肺栓塞的栓子通常来源于A.下肢和骨盆深静脉B.心脏附壁血栓C.上肢静脉D.头颈部血管答案:A38.栓塞类型中最常见的是A.气体栓塞B.细菌栓塞C.羊水栓塞D.血栓栓塞答案:D39.股骨骨折后因处理不当,大量脂肪滴进入血液,该脂肪栓子常栓塞于A.肺静脉及其分支B.左心房C.左心室D.主动脉分支E.肺动脉及其分支答案:E40.活体内异常物体沿血流运行阻塞相应血管的过程叫A.梗塞B.栓塞C.梗死D.栓子答案:B41.右心感染性心内膜炎最常见的栓塞部位是A.冠状动脉B.肺动脉C.肾动脉D.大脑中动脉答案:B42.微血栓的主要成分是A.血小板B.白蛋白C.纤维素D.红细胞答案:C43.白色血栓形成的主要成分是A.纤维素B.中性粒细胞C.血小板D.单核细胞答案:C44.关于血栓的叙述错误的是A.静脉血栓多于动脉血栓B.下肢血栓多于上肢血栓C.层状血栓是混合血栓D.毛细血管内血栓多为纤维蛋白性血栓E.静脉血栓多为红色血栓答案:E45.有一位女教师,下肢静脉曲张,术中可见静脉腔有多个褐色物,堵塞管腔,该褐色物最可能是下列哪种病变A.静脉内凝血B.静脉内血栓C.静脉内血栓栓子D.静脉内瘤栓答案:B46.血栓形成的条件,不正确的是A.血管内皮损伤B.新生血小板增多C.涡流形成D.纤维蛋白溶酶增加E.组织因子释放答案:D47.长期瘀血导致肝硬化的基本病理变化A.肝细跑坏死B.肝细胞缺氧改变C.大量肝细胞嗜酸性变性D.大量肝细胞脂肪变性答案:D48.出现心衰细胞的是A.慢性肺源性心脏病B.高血压心脏病伴左心功能不全C.扩张性心肌病D.风湿性心脏病答案:B49.心力衰竭细胞是A.肺褐色硬化内含铁血黄素的嗜酸性粒细胞B.肺褐色硬化内含铁血黄素的淋巴细胞C.肺褐色硬化内含铁血黄素的中性粒细胞D.肺褐色硬化内含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答案:D50.炎性充血主要是指A.动脉扩张,局部组织含血量增多B.静脉回流障碍,组织含血量增多C.炎区微循环内血量增多D.炎区小血管破裂答案:A51.淤血不会引起A.水肿B.血栓形成C.变性、坏死D.纤维组织增生E.实质细胞增生答案:E52.左心衰竭首先引起的病变是A.槟榔肝B.“海蛇头”样形态C.脾淤血、肿大D.脑淤血、水肿E.肺淤血、水肿答案:E53.充血是指A.静脉血回流受阻,血液淤积于毛细血管和小静脉内B.炎症时血管扩张C.动脉输入血量增多D.静脉输入血量增多答案:C。
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https://img.taocdn.com/s3/m/3f2770da6bec0975f465e2b0.png)
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教学目的明确充血、淤血、出血、血栓形成、栓塞、梗死的概念,掌握其发生机理、病理、病变化及对机体影响。
教学时间2学时教学方法1、复习生理内容;2、联系正常生理对比异常变化。
教具:动、静脉性充血挂图标本:充血、淤血、梗死、槟榔切片:显微镜示教——充血、淤血、出血演示:栓塞试验,兔、蛙脂肪栓塞幻灯:正常循环和各循环障碍幻灯片教学重点、难点1、明确概念2、阐明发病原因、机理、类型,以及对机体影响3、重点是结合临床和标本,讲明各血循障碍的病理变化教学内容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复习生理内容一、概念血液循环——血液在心血管系统中周而复始地流动过程。
二、血循环生理的作用运送O2、营养物质清除代谢产物、CO2运送激素、传递热调节:神经-体液,并与其它系统尤其是呼吸、血液、泌尿系统的活动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关系。
一般疾病情况下,由于心血管系变化血循障碍。
首先通过神经-体液的调节作用,发生代偿,维持正常血循,一旦失偿血循障碍。
三、类型心脏机能障碍心肌负荷过重全身性血循障碍原因(心血管变化)心肌血液供应不足全身各器管心肌损害血循障碍心包疾病血管变化血液质量变化(血液总量、成分、理化性状)局部性血循障碍原因器官组织血量改变、流速变化血管腔堵塞管腔内容物改变→血管异常(充血、瘀血)血栓、栓塞血管壁完整性破坏(水肿、出血)四、淋巴循环障碍淋巴循环:组织液淋巴毛细管淋巴液↓白细胞彼此汇合淋巴管胸导管、右淋巴干静脉此循环过程也可发生障碍。
第一节充血一、概念局部组织的血管内液含量比正常增多现象。
充血:hyperemia指局部血管组织血管扩张,流入的血液增多,含血量增多的现象,根据充血的原因、性质、发生的机理不同分为:动脉性充血——常见的充血静脉性充血——淤血二、充血(动脉性充血)arferial hyperemia1、概念由于小动脉扩张而流入局部组织和血管中的血量增多的现象,此时静脉回流正常。
2、分类生理性充血组织、血管机能活动增强时发生,如妊娠子宫、食后胃肠。
3.局部血液循环障碍(09级检验本科,李玉林,7版)
![3.局部血液循环障碍(09级检验本科,李玉林,7版)](https://img.taocdn.com/s3/m/c813f51cb7360b4c2e3f64ec.png)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生理性出血:正常月经的子宫内膜出血;
病理性出血:
二、病理变化
(一)内出血
①体腔积血。
②血肿
③少量出血时仅能在显微镜下看到。
(二)外出血
①瘀点
②瘀斑
③紫癜
④鼻出血;
⑤咯血;
⑥呕血;
2.混合血栓 (mixed thrombus)
(1)部位:静脉内延续性血栓的体部;
(2)病变:
肉眼:呈灰白色和红褐色层状交替结构,称为层状血栓;粗糙干燥圆柱状,与血管壁粘连;
(二)类型和形态
2.混合血栓 (mixed thrombus)
(3)发生于心腔内、动脉粥样硬化溃疡部位或动脉瘤内的混合血栓,可称为附壁血栓。
动脉石或静脉石
四、血栓对机体的影响
1、有利方面
(1)止血
(2)预防出血
(3)防止炎症扩散
2、不利方面
(1)阻塞血管
(2)栓塞
(3)心瓣膜变形
(4)出血
第四节 栓塞
一、概念:循环血液中出现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 ,阻塞血管腔的现象,称为栓塞。
三、 栓塞的类型及其对机体的影响
③若栓子小但数目多,可广泛地栓塞肺A多数小分支,亦可引起猝死。
2.体循环动脉栓塞
后果:
栓塞的后果取决于栓塞的部位、局部的侧支循环情况、组织对缺血的耐受性。
(二)、脂肪栓塞
⒈概念:循环血流中出现脂肪滴阻塞小血管,称脂肪栓塞。
⒉原因:长骨骨折
严重脂肪组织挫伤
脂肪肝挤压
④血流通过毛细血管到达静脉后,血液的粘性有所增加。
病理学实验三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病理学实验三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https://img.taocdn.com/s3/m/3dbe3c83915f804d2a16c12d.png)
实验三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实验环境:光学显微镜,慢性肝淤血,慢性肺淤血,出血性肠梗死病理切片
一、实验目的及要求:
1、掌握淤血、血栓,形成栓塞的概念;
2、掌握肝淤血、肺淤血的病理特点及结果;
3、掌握梗死的概念类型及形态特点。
二、实验内容或步骤
1、显微镜放置在水平桌面上,距离自己15厘米处。
2、调节显微镜是观察视角清晰观察切片。
a.慢性肝瘀血
镜下观:小叶,中央静脉及肝窦扩张瘀血;肝细胞萎缩、变性、坏死,甚至消失;小叶周围可发生脂肪变性;小叶中央静脉及肝窦内淤血为红细胞。
b.慢性肺瘀血:肺泡壁毛细血管肺泡壁增宽肺泡腔内可见露出的水肿液及少量红细胞吞噬细胞吞噬红细胞后——心力衰竭细胞。
三、小结
1、观察切片顺序放大镜,低倍镜,高倍镜
2、慢性肝淤血的大体观:肝切面见粥慢性的红黄相间的斑点似槟榔花纹称“槟榔肝”。
实训3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实训3局部血液循环障碍.](https://img.taocdn.com/s3/m/40979949cc7931b764ce1543.png)
实训三局部血液循环障碍一、目的和要求通过实训,掌握充血、淤血、出血、血栓、栓塞、梗死等的病变特点,能正确识别其眼观变化和镜检变化大体标本和显微镜标本的形态特征。
二、实习材料大体标本、组织切片、幻灯片、CAI课件、挂图、光学显微镜、幻灯机、显微图象投影和分析系统等。
三、实习内容与步骤(一)肾充血1.材料急性猪丹毒或兔出血症(兔瘟)病兔的肾脏及肾脏急性感染或急性肾小球性肾炎早期病例的肾脏标本与病理切片。
2.眼观肾脏稍肿大,全肾呈鲜红色,夹杂有灰色的云雾状斑纹,被膜容易撕脱。
切面上皮质部鲜红色,颜色比髓质部深,呈鲜红色而且斜对光时像大头针帽突出。
3.镜检单纯肾充血时仅可见肾小球增大,毛细血管充满血液。
肾小囊腔狭窄,腔内有少许红染的均质物(血浆)。
肾小管无明显变化。
(二)急性肺淤血1.材料急性感染、中毒引起左心急性心扩张和功能不全时患病动物的肺脏及牛、羊等动物急性胃肠膨胀时的肺脏标本与病理切片。
2.眼观病变呈全肺性,肺脏膨隆,暗红色至黑红色,手感沉重,致密。
切开时,流出大量黑红色较稠的血液,可能还混有泡沫。
肺小叶间隔增宽且呈胶胨样。
3.镜检⑴肺泡壁毛细血管及小静脉高度扩张,充满红细胞。
⑵肺泡腔内、小叶间隔以及支气管腔内可能有一些红染的均质物(漏出的血浆)和少许红细胞、巨噬细胞。
(三)肝淤血1.材料急性肺淤血、水肿患病动物(如急性肺疫病猪)的肝脏(急性肝淤血)和心瓣膜病、心包疾病(牛创伤性心包炎)、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肺气肿、慢性支气管炎、猪喘气病、间质性肺炎等)患病动物的肝脏(慢性肝淤血)标本与病理切片。
2.眼观急性淤血时,肝体积略增大,边缘钝圆,呈暗紫红色,质脆易碎。
切开时流出黑红色的血液。
切面上,小静脉扩张,肝小叶中央部呈暗红色圆斑(肝小叶中央静脉扩张)。
慢性淤血时,淤血的中央静脉及邻近肝窦区域呈暗红色,肝小叶周边的肝实质呈黄色,因而肝切面呈红黄相互交错的斑纹,状似槟榔子的剖面。
这种变化的淤血肝脏称为“槟榔肝”。
第三章 局障
![第三章 局障](https://img.taocdn.com/s3/m/1d005d9f01f69e31433294f3.png)
编辑版pppt
47
一.概念: 由于血管阻塞(主要是动脉)
引起局部器官或组织的缺血性坏 死,称梗死。
编辑版pppt
48
二. 梗死的原因及条件
(一)原因:任何引起血管阻塞而有效侧支循环的原因
均可引起。
1. 血栓形成:最常见
2.动脉栓塞:多为血栓栓塞
3 .血管受压闭塞
4. 动脉痉挛: 冠心病
(二)条件: 在血管阻塞基础上出现
充血
分析: 抽腹水引起昏厥。
编辑版pppt
18
A V
生成力量:Cap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 重吸收:血浆胶体渗透压+织织液静水压
淤血
V压
Cap压
组织液生成 > 回流
水肿
编辑版pppt
19
第三节 血栓形成
一. 概念 二. 血栓形成的条件及机制 三. 血栓形成的过程及形态 四. 血栓的结局 五. 对机体的影响
了解: 梗死的结局及编对辑版机ppp体t 的影响。
1
基础知识: 心血管系统解剖 体(大)循环 肺循环(小循环) 凝血系统与抗凝 血系统
主A瓣
左心室
主A
二尖瓣 左心房
全身各级小A cap
小V
肺V
肺Cap
肺A瓣
肺A
右心室 编辑版pppt
三尖瓣
上下腔V 右心房 3
全身性 心衰、休克
血
血量异常
充血:A性和V性
编辑版pppt
20
一.概念:
活体心血管内血液有形成分形成固体 质块的过程,称血栓形成,所形成的固体称为 血栓。
与死后血液凝固、试管内血凝区别
编辑版pppt
21
二.血栓形成的条件及机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肺 B肝 C脾 D胃肠道。
3、大量放腹水后,胸腔细动脉反射性扩张而导致的充血, 称为( )
a生理性充血, B静脉血充血, C炎症充血 d减压后充血
4、心力衰竭细胞是指左心衰竭时出现的 ( )
a含脂褐素的心肌细胞, C脂肪变性的心肌细胞
B含有黑色素的巨噬细胞 d含有含铁黄素的巨噬细胞
想一想
5、淤血指的是,( )
)
血栓的类型及形态
1、白色血栓(析出性血栓)
部位:发生于血流较快的动脉、心室、 心瓣膜,常构成血栓的头部。
构成:血小板和少量纤维素。 特点: 眼观灰白色、质硬、粗糙,
粘附牢固,易机化、不易脱落。
白色血栓, 成分以血小板
为主。
白色血栓
2、混合血栓(层状血栓)
部位:多见于心房的球形血栓或主动脉 及心室的附壁血栓,常构成血栓 体部。
) 淤斑:皮肤、粘膜浆膜的较大的出血灶。
φ10-20mm 出血灶中的含铁血黄素铁反应染色阳性,以 此可与黑色素区别。
外出血
血便:血液经肛门排出。 血尿:泌尿道出血随尿排出。 鼻衄:鼻粘膜出血排出体外。 咯血:呼吸道出血经口排出。 呕血:消化道出血经口排出。
皮肤淤点
皮肤淤斑
第三节 血 栓 形 成
(一)淤血的原因:
1、静脉受压
妊娠晚期子宫、肿瘤、炎症包块压迫 、肠套叠、肠扭转、肝硬化等.
2、静脉腔阻塞
静脉血栓形成、栓子栓塞、静脉炎管壁 增厚狭窄等(侧支循环不能有效建立)
3、心力衰竭 左心衰导致肺淤血;右心
衰导致大循环(全身)淤血。
静脉外压迫
• 妊娠子宫、肿瘤、 • 炎性包块压迫静脉
肠套叠
组成:由血小板小梁及小梁间凝固的血 液构成。
特点: 呈红白相间的条纹状或板层状。 易破碎为血栓栓子,造成栓塞。
混合血栓 (镜下)
混合血栓(镜下)
3、红色血栓(凝固性血栓)
部位:多见于静脉,构成血栓的尾部。 组成:由凝固的血液构成。 特点: 眼观暗红色,干燥后无弹性,易碎
,易脱落造成栓塞。 镜下: 纤维素网眼中充满红细胞。
临床表现:气促、发绀、咳大量粉红色泡沫痰
To 10/p
正常肺组织(镜下)
细血管扩 张充血
水肿液
急性肺淤血水肿
慢性肺淤血:
光 镜: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 肺泡壁纤维增生
肺泡腔内水肿液、红细胞、心衰细胞
(Heart failure cells)
肉眼观:肺质地变硬,棕褐色(肺褐色硬化)
(Brown duration)
二、血 栓 形 成 的 过 程 和血栓的形态
无论是心脏还是动、静脉内的血 栓都是从内膜表面的血小板粘集开始 ,随后的形成过程及其组成、形态和 大小决定于局部血流的速度和血栓发 生的部位。
血栓形成过程
静脉血栓顺血流方向延伸; 动脉血栓朝血流相反方向延伸。
(
延 续 性 血 栓 含 头 、 体 、 尾
[内皮细胞的促凝作用]
1、激活外源性凝血过程(细菌内毒素); 2、辅助血小板粘附(释出vW因子); 3、抑制纤维蛋白溶解
内膜受损,内皮下胶原暴露,可激活血小板 和凝血因子Ⅻ,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
损伤的内皮细胞释放组织因子,激活凝血因 子Ⅶ,启动外源性凝血过程。
血小板的活化粘集,在凝血过程中起核心 作用(血栓形成的始动环节是血小板粘集)
三、 病理变化:
(一)内出血: 体腔积血、血肿。 (二)外出血:
呕血、鼻衄(nv)、咯血、便血、血 尿、淤点、紫癜、淤斑、组织含铁血黄 素沉积。
内出血
体腔积血: 血液积蓄于体腔内者。 血肿:血液积蓄组织内,量大时形成的肿块
φ>10-20mm 淤点:皮肤、粘膜、浆膜的少量出血形成的
较小的出血灶。φ1-2mm 紫癜:皮肤、粘膜、浆膜稍大的出血(3-5mm
肠扭转
嵌顿疝
静脉管腔阻塞
静脉内血栓形成
静脉静壁脉增壁厚增狭厚窄
(二)淤血的病变和后果 [病变]
眼观:组织肿胀、暗红、紫绀,温度下 降,代谢降低。
镜下:细静脉及毛细血管扩张,红细胞积聚(↑), 含铁血黄素沉积
肠扭转引起肠淤血、出血
淤血的后果:
1、淤血性水肿(漏出液潴留在组织中) 2、体腔积液(漏出液潴留在体腔中 )
过程称血栓机化。阻塞的血管部分重 建血流,称再通。 4、钙化:血栓钙盐沉积形成静脉石或动
脉石。
肺
引 起 猝 死
动 脉 血 栓 栓
塞
机化 再通
肉芽 组织
钙化
四、血栓对机体的影响
有利方面:对破裂的血管起止血作用; 不利方面:
①阻塞血管,阻断血流:
阻塞动脉 局部组织缺血、萎缩或梗死; 阻塞静脉局部淤血、水肿、出血.
第三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目的要求
1. 掌握充血、淤血的概念,淤血的原因、病理变化和 后果、重要器官的瘀血。
2. 掌握血栓形成和血栓的概念、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 制,血栓形成的过程和形态、结局及其对机体的影 响。
3. 掌握栓塞和栓子的概念、栓子运行的途径、栓塞的 类型。熟悉栓塞对机体的影响。
4. 掌握梗死的概念、类型、病变。 熟悉梗死的原因、 形成条件及其对机体的影响和结局。
(一)心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
心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是血栓形成 的最重要和最常见的原因。
心、血管内皮细胞具有抗凝和促 凝两种特性,正常时两者处于动态 平衡。
[正常内皮细胞的抗凝作用]
1、细胞屏障:防止凝血过程启动。 2、合成抗血小板粘集物质( NO、 ADP) 3、合成多种抗凝血物质(灭活凝血
物质) 4、促进纤维蛋白溶解(合成t-PA)
3、淤血性出血(红细胞经高通透性静脉 漏出到血管外)。 3、实质细胞萎缩、变性或坏死。 4、间质纤维组织增生(淤血性硬化)
(三)重要器官的淤血
1.肺淤血:←肺静脉回流受阻←左心衰竭 急性肺淤血: 肉眼观:肺体积增大,暗红, 切面流出泡沫状红色液体
光 镜: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 部分肺泡腔 内充满水肿液和红细胞
红色血栓与死后血凝块难区别。
红 色 血 栓 混 合 血 栓
4、透明血栓(微血栓或纤维 素性血栓)
部位:发生于微循环毛细血管内,常 见于DIC(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组成:主要为纤维素(纤维蛋白). 特点:镜下呈均质红染、半透明。
肾小球毛细血管透明血栓(微血栓)
三、血栓结局
1、软化、溶解、吸收:见于小的血栓。 2、软化脱落成栓子→造成血栓栓塞。 3、机化、再通:由肉芽组织取代血栓的
静脉管壁受压、 动脉瘤的形成 血管变形、 扭曲血流易 形成涡流血 管内膜受损 血小板易粘附 于血管壁血 栓形成
淤血为血栓形成创造了条件
血栓易发生于静脉还是动脉
静脉比动脉多见 下肢比上肢多见
静脉血栓多见的原因
① 静脉血流缓慢,内有静脉瓣易形成 涡流;
② 静脉没有搏动,血流有时停滞; ③ 静脉壁较薄,易受压; ④ 静脉内血液的粘性较大。
充血是指局部器官或组织血管内血液的 含量增多。 分为: 动脉性充血(充血)
静脉性充血(淤血)
正常 充血
缺血 淤血
一、充 血(动脉性充血)
器官和组织因动脉输入血量增多,
称动脉性充血(充血)。
(一)充血的类型 1、生理性充血:进食后胃肠充血。 2、病理性充血:
炎症性充血、减压后充血 (
(二)病变及后果
A动脉性充血 C下肢充血
B静脉性充血, d炎症性充血
6、淤血的原因不包括( )
a静脉受压 C静脉腔阻塞
B心力衰竭 d血管破裂
7、关于槟榔肝的说法,以下不正确的是( ,
A呈现红黄相间的花纹
B会发生脂肪变性,
C状如槟榔
D急性肝淤血形成
想一想
8、血栓形成是指( )。
A,在活体心血管内,血小板聚集成固体质块的过程。
硬,可形成淤血性肝硬化。
淤血性肝硬化无明显假小叶 形成,不形成门脉高压。
。第二节 出 血
(hemorrhage)
一、概念: 血液自心、血管内溢出 心血管外称为出血。 生理性:月经 病理性: 二、分类: 破裂性出血
漏出性出血
脑 蛛网膜下腔血管破裂出血
脑 血 管 破 裂 出 血
漏出性出血的原因
1、淤血、缺氧; 2、感染、中毒 3、过敏 4、维生素C缺乏 5、凝血机制的异常等。
2、慢性肝淤血(槟榔肝) 肝小叶中央区淤血、出血较明显(肝索萎缩 或消失),肝小叶边缘区淤血较轻,发生脂肪 变性。 大体呈红(淤血)、黄(脂肪变性)相间的 花纹,状如槟榔,故称槟榔肝。
正 常肝小叶结构
慢 性 肝 瘀血
中 央 静 脉
肝细胞 脂肪变性
慢性肝瘀血
肝窦瘀血
慢性肝瘀血形成 槟榔 肝
长期慢性肝淤血,网状支架 塌陷及胶原纤维增生,肝质地变
慢性肺淤血可出现
“心力衰竭细胞”
漏出的红细胞被巨噬细胞吞噬,分解为 含铁血黄素,胞浆内呈现棕黄色颗粒。由 于常发生在左心衰竭时,故称心衰细胞
慢性肺淤血,肺间质纤维组织增生伴大 量含铁血黄素沉积,形成棕色肺硬化。
心 衰 细 胞
慢 性 肺 淤 血
慢性肺淤血心衰细胞
慢性肺淤血棕色肺硬化
2肝瘀血
原因:见于右心衰,肝静脉回流障碍时。 病变:1、急性肝淤血
血 栓对机体影响
有利方面:起止血作用; 不利方面: ①阻塞血管,阻断血流。 ②血栓脱落引起栓塞。 ③心瓣膜病:瓣膜上血栓机化所致。 ④全身广泛性出血,见于DIC,可导致休克。
想一想
1、局部组织器官内动脉血量增多的状态称( )
A生理性充血,B静脉性充血,C病理性充血 d动脉性充血
2、左心衰竭引起淤血的器官是( )
(thrombosis)
概念:
在活体的心脏和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 中某些有形成分凝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 称为血栓形成。所形成的固体质块称为血栓 (thromb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