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本六年级下册3.古诗三首(课堂实录)
语文六年级下册 第3课 古诗三首 教案(部编版)
![语文六年级下册 第3课 古诗三首 教案(部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73ee1e66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80f726b.png)
语文六年级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教案(部编版)教学内容本课教学内容为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古诗三首》。
三首古诗分别为唐代诗人杜甫的《春望》、宋代诗人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以及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这些古诗均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具有深远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是学生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素材。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理解并掌握古诗中的重点字词及其意义;能够用自己的话对古诗进行简要的翻译和解释;初步感知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和理解古诗的能力;通过古诗的背诵和默写,提高学生的记忆力;通过古诗的鉴赏和评价,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古诗,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1. 古诗中的生僻字词和古代汉语的表达方式,对于学生来说理解和掌握有一定的难度。
2. 古诗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和丰富情感,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和生活经验才能较好地领会。
3. 学生对于古诗的韵律和节奏感不强,需要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和培养。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古诗朗诵音频或视频、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资料。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彩色笔等学习用品。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播放古诗的朗诵音频或视频,让学生初步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三首古诗,圈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尝试用自己的话对古诗进行简要的翻译和解释。
3. 教师讲解:教师针对学生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古诗中的重点字词及其意义。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古诗的意境和哲理,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教师巡回指导。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a4bae62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9a.png)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学习目标】1.会写“侯、皎”等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评价任务】1.会写“侯、皎”等8个字。
(针对目标1)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针对目标2)3.能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针对目标3)【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边读边看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感受这首诗的画面美和情感美,理解诗中抒发的感情。
【评价任务】1.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针对目标1)2.边读边看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针对目标2)3.感受这首诗的画面美和情感美,理解诗中抒发的感情。
(针对目标3)【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激兴趣1.回顾以前学过的和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并说说相应的节日习俗。
教师提出要求:《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分别讲的是什么节日,有什么对应的习俗?预设1:《元日》相关的节日是春节,春节的习俗是:放爆竹、喝屠苏酒、贴春联。
预设2:《清明》相关的节日是清明节,清明节的习俗是扫墓。
预设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相关的节日是重阳节,相关的习俗是登高、插茱萸。
2.教师导入新课: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与传统节日有关的三首古诗,一起去了解故诗中的节日习俗吧。
3.教师出示诗题并板书:寒食,学生齐读诗题。
二、学习古诗《寒食》(一)理解诗题,走进作者1.教师提出要求:同学们,通过预习查资料,你们对寒食节一定有所了解,谁来分享一下呢?预设1:寒食节又被称为“禁烟节”。
教师介绍: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是中国古代的重要民俗节日之一,以禁火为标志。
有观点认为,寒食禁火的习俗源于“改火”,即每年熄灭旧火、重取新火,从而避免陈疾,获得新的生命力。
唐代常于清明时节取榆柳之火,皇帝也会将新取得的火种赐给权贵大臣,以示恩宠。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3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3古诗三首(优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b99ac1f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b1.png)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3古诗三首(优质教案)《寒食》教学设计【教材简析】这是一首描写宫廷寒食节的诗。
寒食节禁火,然而受宠的宦官,却得到皇帝的特赐火烛,享有特权。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借助注释、图画了解、想象诗中描绘的景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检查预效果及自学能力。
(1)指名读。
(读后评读)(2)填空练。
《韩食》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所做。
2、教师点拨。
(1)知诗人,解诗题。
XXX: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
XXX进士。
官至中书舍人,“大历十才子”之一。
原有诗集,后散佚,明人辑有《韩君平集》。
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两天。
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
(2)明诗意,感情读。
师:自由读诗,结合注释看能不能说说诗句的含义。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望中。
“春城”一语,高度凝炼而华美。
“春”是自然节候,城是人间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
“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
春意浓郁,笼罩全城。
诗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流于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是“无处不飞花”,这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
诗人不说“无处不开花”,而说“无处不飞花”,除了“飞”字的动态强烈,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然生机外,还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序时措辞是何等精密。
“飞花”,就是落花随风飞舞。
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
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
一个“飞”字,蕴意深远。
由此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诗人炼字的功夫。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3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3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ecf2e6fcfc789eb162dc810.png)
3.学生自由朗读,理解诗意。
(1)读准字音,识记生字“栖”“鸦”。
◆识字方法:“栖”可以采用区别形近字的方法识记,“栖”本指鸟停在树上,与树木有关,因此是木字旁;它的形近字有“洒、晒、牺”等。“鸦”是形声字,“牙”是声旁,表示读“yā”;“鸟”是形旁,表示与鸟有关。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熟读成诵,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
3.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诵读古诗,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想象诗中描绘的意境,体会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体会借古讽今、情景交融等写法的妙处,并学会运用。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把握节奏和语速,把古诗读通读顺。
(3)结合注释理解每句诗的含义。
预设:学生先边读边说,用自己的话把诗句的意思说出来;然后在小组内轮流说,互相交流;最后派代表在全班发言。
◆易读错的字:“庭”是后鼻音;注意多音字的读音,“露”在这里读
“lù”,“尽”在这里读“jìn”,“落”在这里读“luò”。
瓦金村完小六年级部编版语文下册教案
授课时间
2020年4月
第一周
星期五
第四节
课题
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
课型
精读课
备课人:杜文钧
教材分析
《十五夜望月》是一首写中秋之夜望月怀远的七言绝句。前两句诗写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月夜的所见所想,借助典型的景物将中秋之夜的景致生动的展现出来,意境悠远,耐人寻味。后两句诗忽然宕开,从诗人的望月联想到天下人的望月,又由赏月升华到思人怀远,意境阔大,含蓄不露。
《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教学设计及反思(部编本六年级下册)
![《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教学设计及反思(部编本六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ace4820b84868762cbaed524.png)
《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教学设计及反思(部编本六年级下册)教学目标1.会写“络、锤”等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默写《竹石》。
3.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了解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表达的方法有什么共同特点。
- 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喜欢奔腾的骏马吗?说说理由。
(唤起学生对马的兴趣。
)2.板书课题,交代作者信息。
3.导入新课。
马是吉祥、幸福、奋斗、成功的象征。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关于马的古诗,(板书:马诗)让我们有气势地读一遍题目。
二、初读古诗,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有节奏地朗读古诗,小组内合作认读本课生字、新词。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燕(yān)山月似钩金络脑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三、再读古诗,整体感知。
1.根据古诗前两句,师生共议“沙如雪”“月似钩”的丰富意蕴,思考:这是一番怎样的景象?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对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理解予以肯定。
(板书:沙如雪月似钩)(诗的前两句中,以雪喻沙,以钩喻月,即为比;从一个富有特征的景色写起,以引出抒情,也就是兴。
短短二十字中,比中见兴,兴中有比,大大丰富了诗的表现力。
)2.自读“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思考这是一匹怎样的马?引导学生抓住“金络脑”“快走”思考。
这两个词形象地展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
(板书:金络脑踏清秋)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骏马怎样的感情?(表达了诗人对骏马的赞美、喜爱之情。
)这匹马真的受到重用了吗?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没有受到重用,从“何当”一词可以看出来。
“何当”是“何时将要”的意思,可见这只是诗人的希望。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表达了诗人渴望报效国家、施展抱负的思想感情。
)四、交流探讨,感受深义。
1.师:现在大家理解这首诗的含义了,(点击幻灯片,展示古诗)让我们带着对古诗的感悟,齐读古诗。
2.学到这儿,老师不禁要问一个问题:诗人为什么要写这首诗?他真的只是在写马吗?马能发出这样的呼唤吗?实际上,这首诗是用托物言志(板书:托物言志)的手法写的,通过咏马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3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3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71a4bdae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b8.png)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能了解诗中涉及的节日习俗或传说,感受诗中体现的传统文化内涵。
【学习重难点】学习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学习难点:能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今天课前,老师为大家来了一首现代诗,艾青的《我的思念是圆的》,谁愿意来给大家读一读?我的思念是圆的艾青我的思念是圆的八月中秋的月亮也是最亮最圆的无论山多高,海多宽天涯海角都能看见它在这样的夜晚会想起什么?我的思念是圆的西瓜,苹果都是圆的团聚的人家是欢乐的骨肉被分割是痛苦的思念亲人的人望着空中的明月谁能把月饼咽下?2、学生从这首诗中听出了中秋之时和相思之情。
3、中秋节也叫团圆节,在团圆节里思念未能相聚的人们,这份情感可以说是亘古不变,我们今天来学一首古人的诗,也是中秋思乡怀人之诗。
《十五夜望月》。
作者是唐代诗人王建,关于对作者的了解,这些我们课下已经布置做过预习了。
二、读出古诗的韵律之美1、试读古诗,读准字音:指名读,齐读。
2、提示需要注意的读音:你们注意到那个老师标注了读音的字吗。
你们是否感到疑惑,这个字为什么读作四声?3、补充资料:来看看老师带来的这份资料。
找同学来读一读。
古代,尤其是宋代及其以前,思做名词基本都是si(四声)。
比如:“幽思”“旅思”“秋思”“心思”“忧思”“精思”“情思”“愁思”等等。
做动词基本都读si(一声)。
比如:“相思”“遥思”“思乡”“思人”“思索”“思古”、“深思”、“苦思”、“长思”等等。
所以你们知道为什么是四声了吗?再次齐读诗句,读准字音。
4、读好诗的节奏,出示平仄符合,指导平仄朗读的要求。
5、叶嘉莹先生曾经说声音中有诗歌一半的生命。
她说的声音就是这种赋予平仄变化的长短相交的声音。
教师示范朗读。
6、学生练习读诗,尝试着读准这首诗应有的格律和节奏。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3 古诗三首 教案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3 古诗三首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4a7f210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c2.png)
3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会写“侯、皎、章”等8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3.能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4.能了解诗中涉及的节日习俗或传说,感受诗中体现的传统文化内涵。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能了解诗中涉及的节日习俗或传说,感受诗中体现的传统文化内涵。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解诗题,知诗人1.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民俗节日之一,以禁火为标志。
唐诗中多有对寒食节节日习俗的描写,但韩翃的这首诗传诵最广。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乘坐时光穿梭机,去看看韩翃笔下的寒食节。
(板书:寒食)2.作者简介。
(出示课件1)韩翃,唐代诗人。
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
天宝进士,后数入节度幕府中任职,官至中书舍人。
约卒于建中、贞元之际。
为“大历十才子”之一。
其诗多酬赠送别之作,《寒食》诗较有名。
有《韩君平诗集》。
二学生字,明诗意1.自由读诗,学习生字“侯”,结合注释理解古诗大意。
2.理解“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1)找出这两句诗所描写的景物。
(板书:春城飞花东风御柳)(2)小组交流:“无处不飞花”能不能改成“处处飞花”?为什么?“飞”字用得好不好?(出示课件2)不能。
诗人不说“处处飞花”是因为那只是一般性的概括,而“无处不飞花”这个双重否定的句式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
“飞花”就是落花随风飞舞,是典型的暮春景色。
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
一个“飞”字,蕴意深远。
(3)赏析这两句诗。
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眼中。
“春”是自然季节,“城”是人间都邑,两者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无处不飞花”是暮春时节的典型画面,诗人抓住这一画面,写出了春意浓郁,笼罩全城。
春风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苑,苑中垂柳也随风摆动。
风是无形无影的,它的存在只能由花之飞、柳之斜来间接感知。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0古诗三首教案+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0古诗三首教案+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5f04867d844769eae109ed4c.png)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0古诗三首教案+教学反思第四单元10古诗三首马诗/(唐)李贺课前:同学们准备好了吗?好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一、导入:1.师:今天张老师和同学们共同上一节语文课,高兴吗?看到大家这么精神,老师决定给大家画一幅画,想知道是什么吗?(师画马)认真看黑板,对了是马。
没等老师画完,就看出来了,好眼力。
喜欢马吗?你们对马有哪些了解?谁来说说?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2师:马是六畜之首。
是吉祥、幸福、成功的象征。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关于古代战马的唐诗,板书《马诗》让我们有气势地读一遍题目。
二、初读古诗,感悟大意1.师:诗人李贺被称作“诗鬼”,他才华横溢,壮志凌云却遭小人迫害,只当过九品小官。
请同学们轻轻地打开课本63页,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并标出节奏。
(生自由读)师板书全诗。
2.师:因为这是一首五言诗,所以节奏应为二三停顿,谁愿意来读一读.3.想听听老师读吗?端好书:范读。
4.谁还愿意读一读?让我们有气势的读一遍吧!三、理解诗句,体会情感(一)前两句诗1.师:我们先来看古诗的第前两句,(幻灯)谁愿意来读一读。
2.出示幻灯,师:知道感悟故事的几种方法吗?(借助注释、插图、查找资料。
反复诵读)3.下面就请同学们选择一种你们喜欢的方法理解一下这两句诗的大意?(生汇报)4.师:同学们在汇报过程中,语言表达能力还有待加强,能基本弄懂古诗的诗面含义,但还需更深的挖掘课本,理解诗意。
5.幻灯师:(幻灯片)是啊,这默默旷野,沙石像雪一样的晶莹洁白,燕山顶托着一弯金钩似的新月。
6.师画7.:“沙如雪”“月似钩”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边画)比喻的修辞手法,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8.出示图师:“大漠”“燕山”是古时候边塞之地,那里曾有过无数的战争,也曾有过无数征人的生命与鲜血在这里挥洒。
所以这行诗给人一种清冷而且悲凉的感觉,你能通过朗读读出这种感觉吗?(找六名学生)指导朗读(二)后两句诗1.师:如果有一匹矫健的骏马能在这样秋高气爽的疆场上,纵横腾跃,那该多么威武豪迈。
《古诗三首》课堂实录
![《古诗三首》课堂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7f0bbe23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25.png)
《古诗三首》课堂实录一、课程导入师:同学们,在中华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诗歌就像璀璨的明珠,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今天,我们将一同走进古诗的世界,领略三首古诗的独特魅力。
(板书课题:古诗三首)二、学习《静夜思》师:首先,我们来学习唐代诗人李白的《静夜思》。
请大家先自由朗读一遍,注意读准字音。
(学生自由朗读)师:哪位同学愿意来为大家朗读一下?生 1:(朗读)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师:读得很不错,声音响亮,字音也很准确。
那大家想一想,这首诗描绘的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生 2:诗人在晚上看到床前的月光,以为是地上的霜。
师:很好,那诗人为什么会把月光误以为是霜呢?生 3:可能是因为月光很白很亮,就像霜一样。
师:说得有道理。
那“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两句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生 4:诗人抬头看着明月,就想起了自己的家乡,表达了他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师:非常准确!在这首诗中,“思”字是整首诗的灵魂,它深刻地传达了诗人在异乡漂泊时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师:接下来,让我们带着这种思念之情,一起再朗读一遍这首诗。
(学生齐读)三、学习《春晓》师:接下来,我们学习另一首古诗——孟浩然的《春晓》。
师:大家先听老师朗读一遍。
(老师朗读)师:现在,请同学们自己朗读,然后思考一下,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学生朗读并思考)生 5:这首诗写的是春天。
师:从哪里能看出来呢?生6:诗里有“春眠不觉晓”,还有“花落知多少”,春天睡觉很舒服,而且花会掉落。
师:回答得很棒!那“夜来风雨声”这句又说明了什么呢?生 7:说明晚上下了雨。
师:对,那诗人听到风雨声,心里会想些什么呢?生 8:可能会担心花朵被风雨打落太多。
师:嗯,有道理。
那整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呢?生 9:既有对春天美景的喜爱,又有对落花的惋惜。
师:同学们理解得很到位。
那让我们一起带着这样的感情,再来朗读一遍这首诗。
(学生齐读)四、学习《咏柳》师:最后,我们来学习贺知章的《咏柳》。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名师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名师教案及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bd3964c2f5335a8102d220bf.png)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名师教案及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会写“络、锤、凿、焚”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默写《竹石》。
3.通过朗读并结合插图、借助注释了解诗歌大意。
4.了解三首古诗中表达的诗人志向,学习“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默写《竹石》。
2.通过朗读并结合插图、借助注释了解诗歌大意。
教学难点了解三首古诗中表达的诗人志向,学习“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马诗》。
2.通过朗读并结合插图、借助注释了解诗歌大意。
3.体会诗人在诗歌中寄托的渴望及立功报国的赤子之心,了解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一、成语导入,激发兴趣。
【出示课件2】一()当先()到成功老()识途千军万()万()奔腾快()加鞭马是人类忠实的朋友!日行千里是高效的象征,负重不言是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象征,温和、易接近是善良谦逊的象征,早在远古时代,马就和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
中国人喜欢以“千里马”喻良才。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马的诗,看一看唐朝的李贺赋予了马怎样的形象。
【出示课件3-5】(板书:马诗)二、初读诗文,初步感知。
【出示课件6】自学要求,4分钟1.自由朗读,注意节奏2.找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与同桌讨论后还不认识的,提问。
3.朗读后同桌相互说一说你明白了些什么?你不明白什么,在这之中你最想知道什么,组织好语言快速提问,其他同学认真听。
四、大概了解古诗。
1.学习古诗的方法。
一看诗题明对象,二看作者知背景,三看诗文解大意,四看资料悟诗情,插图注释也要看,反复诵读入诗境。
2.【出示课件7】简介作者,酝酿情感。
李贺(790~816),唐代诗人。
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
他是唐朝宗室郑王后裔,但家族已经没落。
他才华横溢,壮志凌云,满腹傲气,迫切地想为国家人民奉献,但因为他的父亲叫李晋肃,“晋”“进”同音,与李贺争名的人,就说他应避讳父亲的名讳不举进士,使得他终不得登第。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36d15e4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eb.png)
【导语】《古诗三⾸》⽤托物⾔志的表达⽅法,表达了诗⼈们的抱负和志向。
以下是®⽆忧考⽹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部编版⼩学六年级下册语⽂《古诗三⾸》课⽂原⽂ 马诗 [唐]李贺 ⼤漠沙如雪, 燕⼭⽉似钩。
何当⾦络脑, 快⾛踏清秋。
注释 _________ ①[燕⼭]指燕然⼭,今蒙古国境内杭爱⼭。
②[钩]古代的⼀种兵器,形似⽉⽛。
③[何当]何时将要。
④[⾦络脑]⽤黄⾦装饰的马笼头。
⽯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 烈⽕焚烧若等闲。
粉⾻碎⾝浑不怕, 要留清⽩在⼈间。
注释 _________ ①[等闲]平常。
②[浑]全,全然。
③[清⽩]指⾼尚的节操。
⽵⽯ [清]郑燮 咬定青⼭不放松, ⽴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注释 _________ ①[任]任凭。
②[尔]你。
部编版⼩学六年级下册语⽂《古诗三⾸》知识点 马诗 注释: ⼤漠:⼴⼤的沙漠。
燕⼭:指燕然⼭,今蒙古国境内杭爱⼭。
钩:古代的⼀种兵器,形似⽉⽛。
何当:何时将要。
⾦络脑:即⾦络头,⽤黄⾦装饰的马笼头。
踏:⾛,跑。
此处有“奔驰”之意。
清秋:清朗的秋天。
译⽂: 平沙万⾥,在⽉光下像铺上⼀层⽩皑皑的霜雪。
连绵的燕⼭⼭岭上,⼀弯明⽉当空,如弯钩⼀般。
什么时候才能给它带上⾦络头,在秋⾼⽓爽的疆场上驰骋,建⽴功勋呢? ⽯灰吟 注释: ⽯灰吟:赞颂⽯灰。
吟:吟颂。
指古代诗歌体裁的⼀种名称(古代诗歌的⼀种形式)。
千锤万凿:⽆数次的锤击开凿,形容开采⽯灰⾮常艰难。
千、万:虚词,形容很多。
锤:锤打。
凿:开凿。
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
若:好像、好似。
等闲:平常。
浑:全,全然。
清⽩:指⽯灰洁⽩的本⾊,⼜⽐喻⾼尚的节操。
⼈间:⼈世间。
译⽂: ⽯灰⽯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件事。
即使粉⾝碎⾻也毫不惧怕,只要把⾼尚⽓节留在⼈世间。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3.古诗三首(教案及反思))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3.古诗三首(教案及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10698308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48.png)
3.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会写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了解五言律诗的节奏及其韵味,并掌握《迢迢牵牛星》中叠音词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了解并掌握《十五夜望月》和《寒食》所描绘的景象与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4.通过学习,感受古人对不同节日所寄予的情怀,感受传统习俗所蕴含的无穷魅力。
[教学重难点]掌握叠音词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学习古诗表达的情感。
[教学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1.同学们,你们能列举一下中国的传统节日吗?(学生回答)你们知道寒食节吗?寒食节很早就有了,许多诗人都曾写过关于寒食节的诗歌,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韩翊的《寒食》。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2.解诗题,知作者。
(课件出示介绍,寒食通常在冬至后的第105天,过去在节日期间不能生火做饭。
)二、初读诗文,词清句通1.自由诵读,扫清字词障碍。
2.结合注解,疏通诗意。
3.圈注勾画,标注疑点。
4.朗读抽查后,教师范读。
5.讲解诗文。
(1)课件出示:(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春城”,指春天的京城。
“御柳”,指皇城里的柳树。
句意:春天的京城到处柳絮飞舞,杨花飘散,寒食节时皇城里的杨柳被春风吹弯了腰。
(2)课件出示:(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汉宫”,这里用汉朝皇宫来借指唐朝皇宫。
“传蜡烛”指宫中传赐新火。
“五侯”这里泛指权贵豪门。
句意:日落天黑,皇宫里传送着朝廷赏赐的蜡烛,蜡烛燃起的轻烟随着传送的队伍飘散进了权贵豪门的家。
三、品句赏诗1.指名朗读第一、二句,想一想:(1)起句写了什么?你有怎样的感受?“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起句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眼中。
写出了整个京城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
(2)“无处”能换成“处处”吗?“飞”字写出了怎样的感觉?不能。
“无处不飞花”写出了春意浓郁,笼罩全城的景象。
诗人不说“处处飞花”,而是用了双重否定的句式,既避免了一般性的概括,又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在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3《古诗三首》教学实录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3《古诗三首》教学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7512c849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8f3734c.png)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3《古诗三首》教学实录《古诗三首》教学实录一、引言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环节。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学习古典文学作品,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对语言的感悟和理解能力。
本文将分享一个关于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3《古诗三首》教学实录,以期对语文教师和学生有所启示与帮助。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大鹏展翅》、《登鹳雀楼》和《悯农》三首古诗。
2. 掌握三首古诗的基本背景和意境。
3. 分析古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感情色彩。
4. 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提高对古诗的情感共鸣和审美能力。
三、教学内容1. 课前准备在教学开始前,教师应提前准备好课件、音频和文字材料,确保教学顺利进行。
同时,需要对每首古诗进行充分的阅读和理解,为学生提供清晰的背景知识,并通过教材之外的材料增加学生对古诗的理解。
2. 导入古诗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听音频或者通过朗读等方式,引入《古诗三首》这个主题,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为后续的学习做好铺垫。
3. 文字阅读与理解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个人阅读和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逐句解读古诗的内涵和意境。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理解情况,适当引导和补充相关知识,帮助学生对古诗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感悟。
4. 背诵朗读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和背诵古诗,逐渐掌握并牢记古诗的内容。
教师在朗读和背诵的过程中,可以指导学生注意节奏、语调和音律,培养学生对古诗韵律和美感的感知。
5. 分析古诗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古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感情色彩,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艺术特点和内涵。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感受到诗人通过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并从中汲取养分,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
6. 诗歌创作在学习了三首古诗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诗歌创作活动。
学生可以仿写古诗的形式和风格,或者通过自己的创作表达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这样的活动既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又能够加深对古诗的理解和记忆。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精美教案(统编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精美教案(统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f878ce65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da.png)
部编版六年级语⽂下册第10课《古诗三⾸》精美教案(统编版)第四单元集体备课本单元围绕“⾰命理想”这⼀主题,安排了《古诗三⾸》《⼗六年前的回忆》《为⼈民服务》《⾦⾊的鱼钩》四篇课⽂。
《古诗三⾸》⽤托物⾔志的表达⽅法,表达了诗⼈们的抱负和志向;《⼗六年前的回忆》通过作者的回忆,描写了⾰命先驱李⼤钊同志牺牲的经过;《为⼈民服务》是⽑泽东为纪念张思德同志所写的⼀篇演讲稿;《⾦⾊的鱼钩》讲述了发⽣在红军过草地时的⼀个真实感⼈的故事。
单元语⽂要素在课⽂中的梯度序列10 古诗三⾸教学⽬标1.读准“燕、劲”等字的读⾳,会写“络、锤”等字,默写《⽵⽯》。
2.结合注释、查阅资料,加深对古诗的理解,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体会诗⼈的情感及诗⼈所咏事物背后抒发的志向。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的含义,背诵古诗,体会诗⼈抒发的情感。
教学策略1.指导朗读古诗⼤多讲究押韵,这⼀特点体现在朗读上就表现为朗朗上⼝,有鲜明的节奏感且韵味⼗⾜。
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在读中感悟古诗的节奏、韵律,从⽽培养他们的语感。
有了前⾯的朗读、感悟的铺垫,后⾯的背诵⾃然⽔到渠成。
2.借助注释为了体现“诗意的古诗”,在设计中,我⼒求引导学⽣进⾏有效的、必要的理解。
让学⽣先借助注释弄清字词意思,再⼤致说说诗句的意思,最后让学⽣⼀边读⼀边想象画⾯,在体验中感悟诗情。
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课堂·好学案》对应课⽂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马诗》课时⽬标1.学习《马诗》,读准“燕”字的读⾳,会写“络”字,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了解古诗⼤意,并在此基础上背诵古诗;感受诗⼈的豪情壮志和渴望⽴功报国的⾚⼦之⼼。
3.以《马诗》为例,掌握学习古诗的⽅法。
教学过程板块⼀积累成语,情境导⼊1.师:同学们的⽂学积累都很丰富,⽼师这⾥有⼏个成语填空,你们敢挑战⼀下吗?2.课件出⽰成语填空题。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 古诗三首》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 古诗三首》教案及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41e70f7876c66137ee061989.png)
3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会写“宫、侯”等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学会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古诗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诗人所运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1.学会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品味诗句,感知古诗大意。
2.指导背诵,积累古诗。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诗人所运用的表达方法。
▶教学策略1.字词教学在字音教学上,要注意本课的多音字:“纤”读“xiān”;“脉”读“mò”。
在字词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时,先放手让学生借助课文中的注释,联系上下文进行自学,说说词语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求学生把初步理解的词语放进诗句中去,试着讲讲诗句的意思。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适当点拨即可。
2.阅读理解本课的三首古诗分别写了三个不同的节日,描写了不同的风俗习惯。
学习古诗时,可以引导学生借助注释、联系古代文化常识、结合课文插图等理解诗句的意思。
同时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以丰富学生对古诗中美好感情的感悟。
▶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字词卡片。
▶教学课时3课时第1课时《寒食》▶课时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2.边读边看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象和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板块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1.同学们,你们能列举一下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吗?(指名学生答)那么,你们知道清明节的前一天是什么节日吗?(寒食节)寒食节在我国很早就有了,许多诗人都曾写过关于寒食节的诗歌,今天我就向大家介绍一首——韩翃的《寒食》。
(板书:寒食)2.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教师谈话导入,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有利于学生了解寒食节的具体时间,为理解诗句打下良好基础。
板块二理解诗题,走近作者1.交流资料,了解寒食节。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3.古诗三首(课堂实录)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3.古诗三首(课堂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70704228fd0a79563d1e7242.png)
《迢迢牵牛星》课堂实录师:同学们,你们觉得《迢迢牵牛星》借助“牛郎与织女”这个美丽凄婉的爱情神话传说写离别有什么好处?生1:使主题更深刻,立意更深远。
生2:有一点浪漫和神秘。
师:很有感受力。
生:更经典。
师:很漂亮的词。
(追问)你还知道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哪些经典故事?生:梁祝化蝶,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干将莫邪……师:神话是一个民族童年的梦想,是这个民族文学艺术的土壤。
你还知道哪些文学作品,借助了这些色彩斑斓的神话传说?生:《聊斋志异》、《西游记》,还有屈原李白的浪漫主义诗歌。
师:看来比比皆是,你的知识面很广,这些神话传说与天不老,与地同春,具有无穷的魅力。
《迢迢牵牛星》引用神话传说,还有其他的作用吗?生:更有天上人间的感觉。
师:好!怎么样理解“天上人间”?生:既是指天上的“牛郎织女”,又写人间的“怨妇思夫”。
师:你真的很棒!在你的启发下我甚至明白了《红楼梦》借助绛珠仙草和神瑛侍者的木石前盟,写出的是林黛玉和贾宝玉之间爱情前世今生的感觉。
看来,为了增添表现力,我们也可以在作文中涉及一些经典的神话传说。
师:下面我们来进一步阅读和感受这首诗。
(生全体读。
)师:可以分四组讨论:体会六组叠字的作用。
体会河汉女形象。
和秦观的《鹊桥仙》比较,体会“牛郎织女”的形象。
仿句练习。
(学生讨论。
)师:第一组的同学对这首诗的叠字有什么样的认识?生1:读起来有一种音韵美,非常深情。
“迢迢牵牛星”的“迢迢”,“皎皎河汉女”的“皎皎”悠长美丽,有了光年,有了岁月,有了永恒,甚至有了光亮和色彩。
生2:叠字可以加深程度,使得文章情深意长意境开阔。
生3:纵观这六组叠字,有写距离的如“迢迢”,有写光彩的如“皎皎”,有写外貌的如“纤纤”,有写感情的如“盈盈”和“脉脉”。
师:虽然这种分类不十分科学,但却是一种个性化和创造性的解读。
很不错,请继续补充。
生:我看了课下注释,这是一首汉代的诗歌。
老师讲过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就运用叠字的艺术手法,这里是不是对《诗经》的一种传承?师:说得好!文化具有传承性,如果说《诗经》是叠字的滥觞的话,那么《迢迢牵牛星》就是一种很好的继承和光大。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3《古诗三首》教学实录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3《古诗三首》教学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7548e170581b6bd97e19ea1e.png)
3古诗三首名师教学片段实录◆抓住关键词语,想象精彩画面(教学重点)师:你想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那一个夜晚?生:我想用“美妙”来形容那一个夜晚。
师:你是透过哪些词语想象到画面的呢?生:从“地白”一词,我仿佛看到月光像流水一样倾泻下来,地上仿佛有一汪清澈透明的水,树的影子照在地上,随风微微摇动。
师:多美的想象啊!抓住关键词语,加上丰富的想象,优美的画面就展现在我们眼前。
用美读的方式读给我们听。
(生读古诗第一、二句。
)师:你还能用什么词来形容那一个夜晚?生:我想用“静谧”来形容。
读到“树栖鸦”这个词,我仿佛听到乌鸦一开始被明亮的月色所惊动,扑棱棱地展翅欲飞。
刚开始声音喧闹,逐渐逐渐声音低落下来,最后终于没有声音。
“树栖鸦”这个词既从侧面写了月色皎洁明亮,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师:请你通过朗读,读出这份静谧之感。
(生读古诗第一、二句。
)师:谁还能用一个词来形容那一个夜晚?生:这是个清香的夜晚。
“湿桂花”这个词,我仿佛闻到庭院中弥漫的桂花的清香味道。
师:这样的画面有声有色有味,我想象到:夜已经深了,露水很重,庭院中的桂花湿润了。
真是意境悠远,请读出这种美感。
(生声情并茂地读古诗第一、二句。
)师:再读一读后两句,你还感受到了那是一个怎样的夜晚?生:那是个孤寂伤感的夜晚。
师:你走进了诗人的内心世界,说一说你想象到的画面。
生:我仿佛看到月出东山,诗人在望;乌鸦入睡,诗人在望;夜已经深了,可诗人仍在望。
师:那是一种怎样的感情?生:那是诗人思念亲人的孤寂伤感之情。
师: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生有感情地读第三、四句。
)师:平日里你有没有过和亲人分别的感受?在这圆月之际,你有过亲人不在身边的感受吗?你想对他说什么?生1:我有过这种感受。
我的爸爸在外地打工,很长时间见不到他,我很想他……师:你能读出自己的感受吗?(生读完,已泪流满面。
)生2:我的妈妈在外地打工,好久才回一次,我很想她……师:你也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吧!(生有感情读。
《古诗三首》 课堂实录 精选1篇
![《古诗三首》 课堂实录 精选1篇](https://img.taocdn.com/s3/m/9e42c341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2e.png)
《古诗三首》课堂实录一、引言本次课堂教学的主题是《古诗三首》,旨在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韵律美、意境美和思想内涵,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在课堂上,我将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赏析、创作等方式,深入挖掘古诗的魅力,感受古人的智慧。
二、教学内容1. 古诗背景介绍首先,我将为学生简要介绍这三首古诗的作者、创作背景以及诗歌的特点。
例如,杜甫的《春望》描绘了战乱之后的春天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则以登高远望的视角,展现了壮丽的自然景色和诗人豁达的胸怀;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则以离别之情,表现了诗人对故土的眷恋。
2. 朗读与赏析在学生对诗歌有了初步的了解之后,我将组织学生进行朗读练习,让他们体会诗歌的语言韵律。
在朗读过程中,我会引导学生注意诗歌的音节、节奏、声调等要素,感受诗歌的美感。
接着,我会带领学生逐句赏析诗歌,关注诗人的情感表达、意象描绘以及修辞手法等方面的内容。
在这个过程中,我会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 创作活动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体验古诗的魅力,我将组织一次创作活动。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古诗进行改写或者创作新的诗歌,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在这个过程中,我会提供一些创作技巧和建议,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同时,我也会邀请有经验的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互相学习和借鉴。
4. 总结与反思在课堂教学结束时,我将组织学生进行总结和反思。
学生们可以回顾自己在本次课堂上的收获和不足,分享自己在学习古诗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此外,我还会邀请学生提出对课堂教学的建议和意见,以便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和提高。
三、教学方法与策略1. 启发式教学法在课堂上,我会运用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索古诗的内涵。
例如,在讲解《春望》时,我会问学生:“你们觉得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诗人为什么要写这首诗?”通过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意义和价值。
22年春统编六年级下学期语文 3 古诗三首(课堂实录)
![22年春统编六年级下学期语文 3 古诗三首(课堂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9c7e4ac9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81.png)
3 古诗三首课堂实录《寒食》课堂实录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师:孩子们!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民俗,说说看你们所了解的节日各有哪些民俗?(生答,师随评)2.师:“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泱泱华夏,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而传统节日正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今天,咱们就一起走入春天的长安城,去看看那里寒食节的景象吧(板书:寒食)二、学习古诗《寒食》(一)学习生字词,会读诗。
1.自学“侯”字。
指导学生从意义上区分“侯、候”,用组词法:“王侯”“时候”区分形近字。
2.指名读诗,要求读准、读通。
师相机指导。
(二)知诗人,解诗题。
1.韩翃简介韩翃: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
天宝进士。
官至中书舍人,“大历十才子”之一。
原有诗集,后散佚,明人辑有《韩君平集》。
2.请学生自己介绍课前搜集有关寒食节的资料,师相机补充。
提示: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两天。
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节。
相传当年重耳(晋公子重耳)周游列国,历尽艰辛。
一次,他挨饿难熬,百般无奈时,介之推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给他吃。
后来重耳当了国王(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去找和母亲一起躲在深山中的介之推。
遍寻不到,便下令放火烧山,想以此逼出介之推,但最后发现介之推与其母被烧死。
重耳十分后悔,便规定每年此时不得生火,一切吃冷食,称为寒食节。
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
中国过往的春祭都在寒食节,直到后来改为清明节。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乘上时光穿梭机,穿越千年来看看韩翃笔下的寒食节。
(三)解词连句知大意。
1.师:自由读诗,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把不懂的词句作标记。
相机理解“春城、御柳斜、汉宫、五侯、传蜡烛”等词语,大致梳理诗歌内容。
2.师:展开想象悟诗情。
让我们走进长安的春天,看看那里的景象吧:指名读第一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迢迢牵牛星》课堂实录师:同学们,你们觉得《迢迢牵牛星》借助“牛郎与织女”这个美丽凄婉的爱情神话传说写离别有什么好处?生1:使主题更深刻,立意更深远。
生2:有一点浪漫和神秘。
师:很有感受力。
生:更经典。
师:很漂亮的词。
(追问)你还知道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哪些经典故事?生:梁祝化蝶,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干将莫邪……师:神话是一个民族童年的梦想,是这个民族文学艺术的土壤。
你还知道哪些文学作品,借助了这些色彩斑斓的神话传说?生:《聊斋志异》、《西游记》,还有屈原李白的浪漫主义诗歌。
师:看来比比皆是,你的知识面很广,这些神话传说与天不老,与地同春,具有无穷的魅力。
《迢迢牵牛星》引用神话传说,还有其他的作用吗?生:更有天上人间的感觉。
师:好!怎么样理解“天上人间”?生:既是指天上的“牛郎织女”,又写人间的“怨妇思夫”。
师:你真的很棒!在你的启发下我甚至明白了《红楼梦》借助绛珠仙草和神瑛侍者的木石前盟,写出的是林黛玉和贾宝玉之间爱情前世今生的感觉。
看来,为了增添表现力,我们也可以在作文中涉及一些经典的神话传说。
师:下面我们来进一步阅读和感受这首诗。
(生全体读。
)师:可以分四组讨论:体会六组叠字的作用。
体会河汉女形象。
和秦观的《鹊桥仙》比较,体会“牛郎织女”的形象。
仿句练习。
(学生讨论。
)师:第一组的同学对这首诗的叠字有什么样的认识?生1:读起来有一种音韵美,非常深情。
“迢迢牵牛星”的“迢迢”,“皎皎河汉女”的“皎皎”悠长美丽,有了光年,有了岁月,有了永恒,甚至有了光亮和色彩。
生2:叠字可以加深程度,使得文章情深意长意境开阔。
生3:纵观这六组叠字,有写距离的如“迢迢”,有写光彩的如“皎皎”,有写外貌的如“纤纤”,有写感情的如“盈盈”和“脉脉”。
师:虽然这种分类不十分科学,但却是一种个性化和创造性的解读。
很不错,请继续补充。
生:我看了课下注释,这是一首汉代的诗歌。
老师讲过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就运用叠字的艺术手法,这里是不是对《诗经》的一种传承?师:说得好!文化具有传承性,如果说《诗经》是叠字的滥觞的话,那么《迢迢牵牛星》就是一种很好的继承和光大。
叠字是我们汉语独有的语言现象,它有着重重叠叠,曲曲折折,平平仄仄的美丽,一波三折而又回肠荡气,唐诗宋词元曲哪一页都有它的美丽。
谁能背李清照的《声声慢》的开篇几句?生: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师:这七组叠字写尽了易安居士国破家亡之恨。
哪位同学能模仿老师的这句话给《迢迢牵牛星》的叠字作结。
生:《迢迢牵牛星》六组叠字写尽了“牛郎织女”的相思之苦。
(掌声响起。
)师:第二组同学对本首诗“河汉女”的形象讨论得怎么样了?生:“河汉女”美丽、勤劳,内心充满了痛苦的思念。
师:“河汉女”的美丽是怎么读出来的?生:“纤纤素手”啊!你想啊,有着“纤纤素手”的女子一定是一个美丽的女子。
师(追问):这叫什么写法?生:以点带面的细节描写。
师:其实这是古诗词惯用的手法,比如韦庄的《菩萨蛮》就用“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来写江南女子的多情美丽。
杜甫在《月夜》中用“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来写妻子的美丽和对妻子的思念。
有人说,“手是人的名片”,看来很有道理。
陆游永远难以忘记的也正是唐婉的“红酥手”。
古今中外的艺术大师,无一不是深谙人性的大师。
奥地利小说家茨威格的短篇《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更是将人的一双手写得如醉如痴,课下有时间可以读一下。
《诗经·硕人》有“手如柔荑”,《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指如削葱根”,这首诗通过写手写河汉女的美丽,真是最上乘的选择。
生:她的手不光美丽,而且灵巧,因为她能织出朝霞和晚云。
师:看来写织女的一双“纤纤素手”可以起到一箭双雕的作用。
刚才这组同学说“河汉女”很勤劳,我有不同看法,明明是“终日不成章”嘛。
生:“终日不成章”不是因为织女不勤劳,而是因为她思念牛郎所致。
师:看来是为突出主题服务的。
“泣涕零如雨”采用什么修辞手法?生:比喻,还有夸张。
师:形式永远为内容服务,写出了织女怎样的情感世界?生:悲伤的,无奈的,绵绵无绝的思念。
我认为“盈盈一水间,脉脉不能语”还是在写织女,是间接描写或侧面描写。
“盈盈”既是“河汉女”的眼泪,又是天河;“脉脉不得语”更是写出了织女的一往情深和柔情似水。
师:很好!侧面描写,这一解读十分到位。
其实很多成功的文学形象,都是侧面描写的结晶。
杨贵妃的美是“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李夫人的美是“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海沦的美来自德高望重的长老的慨叹,“为这样的女人,再有十年战争也值得”。
师:第三组同学比较阅读得怎样了?(用多媒体打出秦观的《鹊桥仙》,学生从主题、风格、表现手法、语言四个方面比较。
)鹊桥仙秦观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生1:《迢迢牵牛星》的主题是状写离愁别恨,是伤感的无奈的;《鹊桥仙》的主题是歌颂执著忠贞的爱情。
生2:虽然都借助于“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但主题却稍有不同,《迢迢牵牛星》更执著、痴迷;而《鹊桥仙》却有一种面对离别的潇洒人生观。
生3:我认为《迢迢牵牛星》的风格婉转、缠绵、悲哀、伤感;而《鹊桥仙》的风格却是清晰、飘逸、洒脱、淡远、瑰丽而神奇。
师:打个比方好吗?生3:如果说《迢迢牵牛星》是一个素面的少女,那么《鹊桥仙》就是一个仪态万方的美人。
师:谁再说说?生1:如果说《迢迢牵牛星》是一朵幽兰,《鹊桥仙》就是一朵牡丹。
生2:如果说《迢迢牵牛星》是素绢,《鹊桥仙》就是织锦。
师:同学们的比喻都很精彩!生:我谈一谈两首诗的表现手法吧。
《迢迢牵牛星》是白描勾勒,《鹊桥仙》是工笔重彩。
师:这两首诗共同的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生:那当然是用典了,都借用了“牛郎织女”这个典故。
师:反应非常快!生:《迢迢牵牛星》的语言特点是清新明丽,《鹊桥仙》的语言特点是色彩绚丽。
师:好!同学们对一诗一词的主题、风格、表现手法、语言特点等方面进行了粗线条的勾勒。
下面我们要对这一诗一词进行“地毯式”的“含英咀华”的鉴赏,你们喜欢哪一句诗或哪一个字,全体同学共同参与,把直觉感悟谈出来。
生:我喜欢“飞星传恨”的“恨”字,着一“恨”字不仅写出了牛郎绵绵无尽的思念,并将飞星拟人化、人性化,并完成了从“星”到“人”的过渡,也是“星人”合一。
师:精彩!谁再补充?生1:纵观两首诗,我最喜欢共同采用的“迢迢”这个叠字,所有的距离感尽在这一叠字中。
生2:我喜欢“泣涕零如雨”的“雨”字,我似乎感觉到了织女的眼泪在飞,在所有的滂沱的雨中,在李贺的红雨,杜牧的清明,余光中的冷雨,在五千年的岁月中淅淅沥沥。
师:很有文化底蕴,联想丰富而精彩。
生1:我喜欢《鹊桥仙》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有丈夫气,豪迈洒脱,有点徐志摩的“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的味道,在所有的“游子思归”诗和爱情诗中有一点与众不同。
生2:我最不喜欢的正是这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既不深情又不痴情。
我更喜欢“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那一份美丽柔情与朦胧,这更像诗。
而秦观太直白了。
师:同学们的探讨由艺术而人性又由人性而艺术,很深刻。
继续谈。
生:《迢迢牵牛星》的“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由于设立恰当的距离,达到了情感的最高境界,有点儿像《诗经·蒹葭》中的“在水一方”的感觉,而《鹊桥仙》中的“柔情似水,佳期如梦”过于世俗和香艳。
(生笑)师:有极高的审美品位,允许见仁见智。
生1:《迢迢牵牛星》通篇采用记叙,有一种古拙之美,而《鹊桥仙》融记叙、抒情、议论于一炉,哀乐交织,天上人间融为一体,极具华彩的美丽。
我更喜欢《迢迢牵牛星》中织女的形象,美丽、忠贞、深情、楚楚动人、楚楚可怜,更能打动人心。
她单纯的令人心疼,是一个悲情的、很中国的形象。
而《鹊桥仙》中织女的形象更像一个敢恨敢爱,甚至敢怨的西洋女子。
生2:我补充几句,刚才的这位同学启发了我的灵感,我借用余光中的一个比喻吧,如果说《迢迢牵牛星》中的织女是一朵红莲,那么《鹊桥仙》中的织女就是一朵红玫瑰。
(学生笑,掌声。
)师:同学们谈得很深刻,还有许多同学的许多想法,因时间关系没有表达,课下再读书探讨。
最后,由第四组同学作仿句练习。
(多媒体展示。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泰戈尔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不知道我爱你………师:请同学仿照这首诗,结合《迢迢牵牛星》的内容写一段文字。
生1: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牛郎与织女∕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生2: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牛郎与织女的距离∕而是我无法寻到你生3: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牛郎织女今夕的七夕∕和明朝的七夕距离师:同学们很机智,对《迢迢牵牛星》的理解深刻。
再作一段仿句练习。
(多媒体展示例句。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的爱情胜却了西楚霸王与虞姬的生死相依的爱情胜却了唐明皇与杨贵妃的天上人间的爱情胜却了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旷世无暇的爱情生1: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的爱情,胜却了梁山伯与祝英台化蝶的爱情,胜却了林黛玉贾宝玉木石前盟的爱情,胜却了小龙女与杨过天残地缺的爱情。
(师生鼓掌。
)生2: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的爱情,胜却了陆游与唐婉苦难无果的爱情,胜却了李煜与小周后的凄美无助的爱情,胜却了爱德华八世“不爱江山爱美人”的爱情。
师: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本诗所蕴含的爱情之美,仿句很有创意,也展现了较为深厚的文学素养,一种深切的人文关怀,真的很棒!还要多读书。
师(小结):我们的文化是一条不息的河,两岸郁郁葱葱,花果飘香,那是我们精神永远的诱惑和永世的家园。
让我们爱诗,爱我们的文字,爱这条墨写的黄河。
最后让我们伴着音乐齐背这首《迢迢牵牛星》。
(音乐起,师生齐背课文。
全课结束!)《十五夜望月》课堂实录师:你想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那一个夜晚?生:我想用“美夜”来形容那一个夜晚。
师:用你的美读来读给我们听,请学生读古诗一、二行。
师:你还能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生:我能用“静谧”来形容。
师: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生读一、二行)。
师:久在异地的亲人他会想到什么?(师请生自由读三、四行,不懂的词语做上记号。
生不懂“人尽望”。
师:要想知道“人尽望”,必须懂得“尽”的意思,请大家查字典理解“尽”。
师:在句中选第几种?生1:应是“都或全”。
生2:所有的人都在望月亮。
师:还有什么不懂?生3:“秋思”是什么意思?生4:秋天的思念。
师:他还在思念什么?生5 :思念家乡和亲人。
(师请生读出自己的感受来)。
师:平日里你有没有和亲人分别的感受?(请学生谈体会,老师还把自己收集的一首艾青关于月亮的诗《我的思念是圆的》诵读给学生听。
)在这圆月之际,你有过亲人不在身边的感受吗?你想对他说什么?(学生们深思片刻后,有的学生已现出激动神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