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初中物理八下《7.4宇宙探秘》word教案 (6)
苏科版物理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四节《宇宙探秘》教学案例
苏科版物理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四节《宇宙探秘》教学案例一、教学分析(一)教学内容分析这节课内容多数知识牵涉到的具体内容,超出了初中物理知识范围,教师以往采用的教学方式往往依靠单方面讲授和展示课件,而忽视了本节课内容对学生态度、情感、价值观的教学。
课本抓住两条线索:一条是从对宇宙整体理解上按照由近及远的次序,勾勒不同阶段人类所认识的宇宙大小;另一条线索是按时间的顺序展示了人类对宇宙结构演化等更深入的认识历程。
同时展现人类认识过程是与思维和科学仪器同步发展的过程。
(二)教学对象分析初二的学生好奇心强,对于宇宙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但是大多比较零碎。
为了让学生形成一种整体观,我采用“历史追溯法”,让学生“回到过去”设身处地的思考,以探究宇宙的发展历程为线索,鼓励学生上网查找宇宙的相关知识,在探索宇宙的不同阶段提出问题,引导同学去认识宇宙,感受人类在探索宇宙奥秘中经历的艰难曲折,以及在克服重重困难后所取得的重要成就。
(三)教学环境分析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难题,我打破了传统教学过程中光靠教师单方面传授知识的方式,采取多媒体环境下教学,充分借助多媒体和网络的作用,拓展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一方面使知识内容呈现开放性,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向、自主进行知识建构。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通过阅读,知道人类认识宇宙的过程,地心说、日心说和大爆炸理论,初步了解宇宙起源理论。
知道太阳系的组成。
2 初步了解物质世界主要物体的大致尺度,知道常用的天文单位。
常识性了解宇宙和航天事业的发展和未来。
过程与方法3 体会人类在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的历程中的科学态度,重视观察和科学推理。
认识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将不断深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4 通过人类对宇宙探索历程的展示,知道科学家追求真理的精神,培养学生认识宇宙的科学态度、探索宇宙的科学精神。
5 大致了解我国的航空航天技术进展,体会我国载人航天成就对我国的综合科技实力及提升国际地位中的重要作用和影响,增强民族自豪感,增强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四、宇宙探秘 教学设计
第四节宇宙探秘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大致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的历程,并认识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将不断深入。
2.通过人类对宇宙探索历程的展示,培养学生对科学的追求、认识宇宙的科学态度、探索宇宙的科学精神。
2、过程与方法致了解我国的航空航天技术进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我国载人航天成就在体现我国的综合实力及提升国际地位中的重要作用和影响教学重点:宇宙膨胀学说哈勃利用望远镜拍摄了仙女星云的照片,推算出仙女星云的距离为225万光年,远远超出银河系范围。
人类探索宇宙的辉煌历程。
(四)总结这节课,我们主要回顾了人类了解宇宙的过程。
能不能谈谈你们的感受?当然,还有一些关于宇宙的知识,同学知道的或者不知道的,课堂上没来得及进行交流的,课后大家可以再继续探讨。
但20世纪初,美国威尔逊山天文台建成了当时世界上最大口径的2.5米天文望远镜。
1923年10月6日,美国天文学家哈勃利用这台望远镜拍摄了仙女星云的照片,推算出仙女星云的距离为225万光年,远远超出银河系范围。
随着仙女星系以及其他河外星系的发现,人们从恒星世界走入星系世界,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又大大地跨进了一步。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还在不断的完善着,在这其中起着及其重要作用是的观测工具的改进和更新,以及人类在宇航技术方面的努力,它们把人类了解的空间不断的向外延伸。
如我们熟知的在宇宙空间工作的哈勃望远镜,它不断的向地面传输空间照片,对人类了解浩瀚的宇宙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美国1969年,尼尔·阿姆斯特朗等三位航天员,乘坐“阿波罗11号”,第一次登上了月球。
1971年,前苏联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宇宙空间站“礼炮号”,从地球以外的地方来认识宇宙,探索它的奥秘。
7.4宇宙探秘一、探索历程托勒玫-----地心说哥白尼-----日心说二、宇宙是个有层次的天体系统,有自己的过去和未来。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四、宇宙探秘教学设计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四、宇宙探秘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四节《宇宙探秘》。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了解宇宙的组成,掌握宇宙中有哪些星体,以及了解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程。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宇宙的组成,知道宇宙中有哪些星体。
2. 让学生了解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程,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宇宙的组成,宇宙中有哪些星体。
难点: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美丽的星空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宇宙是什么?宇宙中有哪些星体?2. 课堂讲解:(1)讲解宇宙的组成:宇宙由物质、能量、暗物质和暗能量组成。
(2)讲解宇宙中的星体:星体包括恒星、行星、黑洞等。
(3)讲解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程:从古代的天圆地方说到现代的航天技术,让学生了解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3. 课堂互动:(1)提问:宇宙中有哪些星体?(2)提问: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程是怎样的?4. 例题讲解:通过一些与宇宙相关的例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与宇宙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小结:7.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复习本节课的内容,并完成课后作业。
六、板书设计:宇宙的组成:物质、能量、暗物质、暗能量宇宙中的星体:恒星、行星、黑洞等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程:天圆地方说→航天技术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宇宙的组成。
答案:宇宙由物质、能量、暗物质和暗能量组成。
2. 请列举宇宙中的几种星体。
答案:恒星、行星、黑洞等。
3. 请简述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程。
答案:从古代的天圆地方说到现代的航天技术。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展示美丽的星空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宇宙的奥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7.4宇宙探秘教案
教案: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7.4宇宙探秘一、教学内容1. 宇宙的概念:介绍宇宙的定义、宇宙的组成和宇宙的演化。
2. 恒星和行星:介绍恒星和行星的概念、特点和分类。
3. 黑洞:介绍黑洞的概念、特点和黑洞的性质。
4. 宇宙的探索:介绍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程和探索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宇宙的概念、组成和演化,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 让学生掌握恒星和行星的特点和分类,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 让学生了解黑洞的概念和性质,激发学生对宇宙探索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宇宙的概念、恒星和行星的特点和分类、黑洞的概念和性质。
难点:宇宙的演化和黑洞的性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宇宙星空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宇宙的奥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1) 讲解宇宙的概念,介绍宇宙的定义、组成和演化。
(2) 讲解恒星和行星的特点和分类,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来理解恒星和行星的差异。
(3) 讲解黑洞的概念和性质,引导学生理解黑洞的特殊性质。
3. 实践:让学生观察天空中的恒星和行星,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观察和分析。
4. 练习:让学生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的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宇宙的概念组成:恒星、行星、黑洞等演化:宇宙的起源和演化过程恒星和行星特点:恒星的亮度、行星的自转和公转等分类:恒星的类型、行星的类型黑洞概念:黑洞的定义和特点性质:黑洞的引力、黑洞的辐射七、作业设计1. 请解释宇宙的概念,并描述宇宙的组成和演化过程。
答案:宇宙是包括一切物质和能量的总和,包括恒星、行星、黑洞等。
宇宙的演化包括宇宙的起源和演化过程。
2. 请描述恒星和行星的特点和分类。
答案:恒星的特点包括亮度、温度等,分类有巨星、超巨星、白矮星等。
行星的特点包括自转、公转等,分类有地球行星、气体行星等。
3. 请解释黑洞的概念和性质。
苏科版八下物理 7.4宇宙探秘 教案设计
《宇宙探秘》教学设计本课是新教材中一节带有科普性质的课。
因为本课涉及的背景资料容量大、知识新,所以若采取传统教法教师现有的知识无法满足课堂的需要,课堂的效率也会受到一定限制。
为了配合这节课的特点,决定采取网络教学的形式。
具体实施方法如下:(1)制作网页课件,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
这个网页是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制作的,其实在课堂上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
课堂上的所有展开都是以它为基础发散出去的,所以制作时十分注意条理性。
另外,利用网页课件的优势,该课件搜集了大量的课程资源(包括图文资料、网页地址),尤其注意新信息的搜集,为课堂内容的丰富,效率的提高创造条件。
(2)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课前将网页传给学生,让他们有充分的时间浏览网页学习知识。
课上,教师起组织作用,将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通过面前的电脑,围绕课堂,找到自己需要的知识,真正体现教学相长。
(3)引进竞争机制。
课堂上,以组为单位查阅资料,回答问题,进行比赛。
这种形式可以营造出热烈的课堂气氛。
通过努力查到资料,在同学面前展示自己,帮助自己的团队获取胜利,同学会感到一种成就感。
达到在愉快、激烈的气氛中,获取知识的目的。
[教学目标]1、大致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的历程,并认识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将不断深入。
2、通过人类对宇宙探秘历程的展示,培养学生对科学的追求、认识宇宙的科学态度、探索宇宙的科学精神。
3、大致了解我国的航空航天技术进展,体会我国载人航天成就在体现我国的综合科技实力及提升国际地位中的重要作用和影响。
[教学重难点]学生通过网络进行资料的查阅,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课前准备]1、课件制作,准备网络教室。
2、将课件传给学生,进行预习工作。
3、分好小组,便于课堂活动。
[教学过程]教学阶段及时间分配教师引导学生活动说明一、引入课题(3分钟)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微观的粒子世界,今天我们要去探索物质世界的另一极——宇宙。
人的一生相对于浩淼的宇宙是及其渺小和短暂的,但是人类对于宇宙奥秘的探索却是一刻也没停止过。
苏科初中物理八下《7.4宇宙探秘》word教案 (6)
名师优秀教案执教者:xx时间:20xx年7.4 宇宙探秘教案主备人:备课时间:上课时间:总课时:课型:新授一、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知道太阳系的组成,初步了解宇宙起源理论:地心说、日心说和大爆炸理论。
2.初步了解物质世界主要物体的大致尺度,知道常用的天文单位。
常识性了解宇宙和航天事业的发展和未来.3.大致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的历程,认识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将不断深入。
4.通过人类对宇宙探索历程的展示,培养学生对科学的追求,认识宇宙的科学态度、探索宇宙的科学精神。
5.大致了解我国的航空航天技术进展,体会我国载人航天成就在体现我国的综合科技实力及提升国际地位中的重要作用和影响,增强民族自豪感,更加热爱祖国,增强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了解太阳系的组成和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的历程.三、教学过程成语“嫦娥奔月”、“鹊桥相会”等叙述的是一个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是我们的祖先向往着浩瀚的星空、对于地球以外世界的想象。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国家都已经成功发射了许多人造地球探测卫星,去观测在地球以外的星体的有关情况,我国也于2003年10月15日成功发射“神州五号”载人飞船,使我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将拉开我国航天技术探索宇宙的又一篇章。
从古代人类向往宇宙,到实现飞天梦,人类一直在探索着宇宙。
在前面两节内容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一起认识了物质的分子世界,知道了物质是由一些基本粒子构成的。
今天我们再来一起去走出地球,到物质世界的另一极——宇宙中去看看。
让学生阅读课本回答问题1.古代人的宇宙观?早在远古时代,人们就开始了对宇宙的探索。
对于古人来说,他们认为地球是一个平坦的、并不太大的土地,天空似乎是一个固定的圆形屋顶,它从不远处自上而下,和我们的地面融为一体。
引导学生组织语言,发表自己的观点。
2.哥白尼的“日心说”提问:人类认识宇宙是怎样的过程呢?在这个过程中哪些科学家的发现,学说是你所了解的呢?学生活动:讨论,整理自己原有的知识,组织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做补充以及最后的总结3.运动的恒星提问:当你仰望浩瀚的星空,仔细观测,发现大部分的星体的相对位置是怎么样的?学生讨论回答:大部分的星体的相对位置似乎是不变的,结论:相对位置不变的星体称为------提问:这些恒星是绝对不动的吗?学生阅读课本回答:他们的相对位置其实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用很精确的天文仪器已经观测到它们的运动。
八年级物理下册 7.4 宇宙探密教案 苏科版-苏科版初中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
由学生借助多媒体展示。
我们知道天体之间相距很遥远,用我们常用的长度单位来描述它们之间距离,显得不够用了。在天文中,常用的长度单位有:l.y(光年——光在一年在真空中所经过的路程),AU(一个天文单位——地球到太阳的平均距离)。光年约是天文单位的1014倍。
教具
多媒体课件
重点
难点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教师组织指导
学生活动
(一)引入:
图片:“嫦娥奔月”、“鹊桥相会”、东方红一号、神州五号发射。
你能从以上的每一X图片得到怎样的信息?
从古代人类向往宇宙,到实现飞天梦,人类一直在探索着宇宙。
(二)两大学说
那么,人类认识宇宙是怎样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哪些科学家的发现、学说是你了解的?
我们中国也不甘人后,于1970年4月24日,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1975年11月26日,发射“返回型遥感卫星1号”,并于三天后回收成功;1981年9月20日,成功地实现了“一箭多星”得发射;1984年4月8日,成功发射地球同步通信卫星;1999年11月20日,第一艘载人航天试验飞船“神舟一号”成功发射;2003年10月15日9时,“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在太空中绕地球14圈后,安全返回。
人类对于宇宙的认识,开始于地球在宇宙的位置。
古时候,人们从直观的感觉出发,认为地球是静止不动的,日月星辰东升西落,是由于它们在围绕地球旋转。早在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就已提出了"地心说",即认为地球位于宇宙的中心,恒星、行星、太阳和月亮都在各自的轨道上围绕地球旋转。这是历史上最早的地心说。公元140年,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发表了他的13卷巨著《天文学大成》,在总结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系统地确立了地心说。根据这一学说,地为球形,且居于宇宙中心,静止不动,其他天体都绕着地球转动。这一学说从表观上解释了日月星辰每天东升西落、周而复始的现象,又符合上帝创造人类、地球必然在宇宙中居有至高无上地位的某某教义,因而流传时间长达1300余年。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4宇宙探秘 教学设计
7.4宇宙探秘一、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共计两条线索。
第一条、教材从对宇宙的整体理解这一角度按照由近及远的顺序,勾勒了不同阶段人类所认识的宇宙的大小。
从一开始的地球和其周围的天体组成的天体系统,到太阳系的范围,再到银河系范围,并延伸到遥远的河外星系,最后点明宇宙是一个有层次的天体结构系统。
教材的另一条线索是展示人类构建宇宙模型的历程。
从人类绘制星图,命名星座,到托勒玫提出“地心说”模型,到哥白尼创立“日心说”,到恒星也在运动、星系远离地球而去,直到科学家提出宇宙起源于大爆炸的学说。
说明宇宙是有起源的、膨胀的和演化的。
在“生活●物理●社会”环节以记事方式介绍了中国人在本向太空的征途中所做出的努力及取得的成就,目的在于弘扬爱国主义、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二、学情分析认知基础:通过小学科学课的学习,学生已经能说出太阳系的中心是太阳,行星围绕太阳运动,知道地心说的核心思想——地球处于宇宙中心且静止不动。
知道宇宙是由银河系和河外星系构成,太阳系处于银河系。
心理基础:初二的学生思维正处于具体运算到形式运算的过渡期。
具体形象思维依然占主要地位。
所以在介绍宇宙结构或膨胀等知识点时,应通过具体的图片或模型帮助学生理解。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说出几种人类早先建立的宇宙模型及其代表人物。
2、知道恒星是运动的以及宇宙是由无数个星系组成3、能说出天体系统的层次结构过程与方法经历人类认识宇宙的历程,体会建模思想对人类认识的帮助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人类认识宇宙的历史的学习,体会科学家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体会望远镜的进步对于人类认识宇宙的意义。
2、通过对不同宇宙模型优劣的对比,学会相对地辩证地看问题。
3、通过对中国“载人航天历程”的学习,感悟祖国的进步和强大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能说出宇宙的层次性2、通过对地心说进步之处的学习和日心说错误之处的了解,学会辩证地看问题教学难点1、认识到宇宙膨胀2、认识到宇宙世界非常浩瀚六、板书设计四、宇宙探秘1. 从“地心说”到“日心说”2.宇宙是一个有层次的天体结构系统光年3. 宇宙大爆炸理论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精心设计了多个活动,学生通过活动,探究认识规律,真正实现了“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的目标。
2024-2025学年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7章第4节宇宙探秘教案
20242025学年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7章第4节宇宙探秘教案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始终坚持以幼儿的兴趣和需求为导向,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为目标,设计了这次幼儿园的科学活动——《宇宙探秘》。
一、设计意图本次活动的设计方式采用情境教学法和探索式学习法,通过引导幼儿观察、思考、讨论和动手操作,激发他们对宇宙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科学探索精神。
活动的目的是让幼儿了解宇宙的基本知识,提高他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宇宙的基本概念,知道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动手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探索精神。
3. 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提高他们的社交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了解宇宙的基本概念,知道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难点: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动手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探索精神。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宇宙星空图片、地球仪、太阳系模型等。
2. 学具:彩纸、彩笔、剪刀、胶水等。
五、活动过程1. 情境导入:通过播放宇宙星空的视频,引导幼儿观察宇宙的美丽景象,激发他们对宇宙的兴趣和好奇心。
2. 知识讲解:向幼儿介绍宇宙的基本概念,让他们知道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3. 小组讨论:将幼儿分成小组,让他们围绕宇宙的奥秘展开讨论,培养他们的思考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4. 动手操作: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想象,用彩纸、彩笔、剪刀和胶水等材料制作自己心中的宇宙作品,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5. 作品展示:让每个小组展示自己的作品,鼓励他们分享制作过程中的心得和收获,培养他们的沟通能力和自信心。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让幼儿了解宇宙的基本概念,知道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难点: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动手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探索精神。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活动拓展延伸:可以让幼儿们在家中与家长一起观察星空,了解宇宙的基本知识,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思考力。
苏科版八下物理第七章第四节宇宙探秘教案
教案:苏科版八下物理第七章第四节宇宙探秘一、教学内容1. 宇宙的组成:介绍宇宙由物质、能量、星系、星云等组成,以及宇宙的广阔无垠和神秘莫测。
2. 恒星的一生:讲解恒星的诞生、成长、衰老和死亡的过程,以及恒星死亡后可能形成的中子星、黑洞等。
3. 黑洞:介绍黑洞的定义、性质和黑洞的辐射现象。
4. 宇宙大爆炸理论:讲解宇宙大爆炸理论的提出、证据以及其对宇宙起源和演化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宇宙的组成和恒星的一生,提高学生对宇宙的认识。
2. 掌握黑洞的定义和性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 理解宇宙大爆炸理论,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黑洞的定义和性质,宇宙大爆炸理论的证据和意义。
2. 教学重点:恒星的一生,宇宙的组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2. 学具:笔记本、课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宇宙星空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宇宙的奥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堂讲解:(1)介绍宇宙的组成,讲解恒星的一生,引导学生了解恒星的诞生、成长、衰老和死亡过程。
(2)讲解黑洞的定义和性质,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黑洞的辐射现象。
(3)介绍宇宙大爆炸理论的提出、证据以及其对宇宙起源和演化的影响。
3.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恒星的一生、黑洞的定义和性质以及宇宙大爆炸理论,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4. 随堂练习:出示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宇宙的组成2. 恒星的一生3. 黑洞4. 宇宙大爆炸理论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恒星的一生。
2. 请解释黑洞的定义和性质。
3. 请阐述宇宙大爆炸理论的证据和意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展示宇宙星空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宇宙的奥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讲解过程中,通过讲解恒星的一生、黑洞的定义和性质以及宇宙大爆炸理论,让学生了解了宇宙的组成和演化过程。
7.4宇宙探秘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7.4 宇宙探秘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四节“宇宙探秘”。
该章节主要介绍了宇宙的组成、宇宙的膨胀、以及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程。
具体内容包括:1. 宇宙的组成:物质、能量、星系、星云等;2. 宇宙的膨胀:哈勃定律、宇宙背景辐射等;3. 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地月系统、太阳系、银河系、宇宙大爆炸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宇宙的组成和膨胀现象,掌握相关物理概念和原理;2. 了解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意识;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宇宙膨胀现象的理解和人类对宇宙探索的了解;2. 教学重点:宇宙的组成、宇宙膨胀的原理以及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宇宙模型、星空图、多媒体教学设备;2. 学具:笔记本、彩笔、相关阅读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宇宙星空图像,引导学生思考宇宙的奥秘,激发学生的兴趣;2. 理论讲解:介绍宇宙的组成、宇宙膨胀的原理,通过示例和图示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概念;3. 探索历程:介绍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程,包括地月系统、太阳系、银河系、宇宙大爆炸等,引导学生了解科学的发展过程;4.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宇宙探索的理解和看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5. 实践环节:让学生利用彩笔和笔记本,绘制自己理解的宇宙模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六、板书设计1. 宇宙的组成:物质、能量、星系、星云等;2. 宇宙的膨胀:哈勃定律、宇宙背景辐射等;3. 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地月系统、太阳系、银河系、宇宙大爆炸等。
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宇宙的组成和膨胀现象,以及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程;2. 请绘制一幅宇宙模型,并标注主要组成部分;3. 请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我国在宇宙探索方面的主要成就。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7.4、宇宙探秘 教学设计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7.4、宇宙探秘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宇宙的概念和组成。
2.掌握地球的运动和原理。
3.理解宇宙中其他天体的运动和特点。
4.学会使用天文工具观测宇宙。
教学内容1.宇宙的概念和组成2.地球的运动和原理3.宇宙中其他天体的运动和特点4.天文工具的使用教学步骤步骤一:引入在课堂开始时,教师可以通过图片或视频等方式展示宇宙的壮丽景象,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对宇宙的好奇心。
教师可以提问学生:“你们对宇宙有什么了解?”,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并逐步引入本堂课的主要内容。
步骤二:宇宙的概念和组成教师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给学生介绍宇宙的概念和组成。
教师可以通过图表或实物模型等方式展示宇宙的构成,并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
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宇宙由哪些部分组成?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等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步骤三:地球的运动和原理教师给学生讲解地球的运动和原理,包括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影响等内容。
教师可以通过实物模型或动画视频等形式,生动地呈现地球的运动过程,帮助学生理解。
步骤四:宇宙中其他天体的运动和特点教师介绍宇宙中其他天体的运动和特点,包括太阳系的组成、行星的运动规律和月亮的特点等。
教师可以使用图片或动画等方式,给学生直观地展示这些运动和特点,加深学生对宇宙的认识。
步骤五:天文工具的使用教师向学生介绍常用的天文工具,如望远镜、天文摄影等,并教学生如何正确使用这些工具观测宇宙。
教师可以进行实际操作演示,让学生体验使用天文工具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步骤六:小结和展示课堂结束前,教师对本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并展示一些宇宙的图片或视频,加深学生对宇宙的印象。
教师可以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体会,引导他们提出疑问和思考。
拓展活动1.组织学生参观天文馆,亲身感受宇宙的壮丽景象。
2.安排学生观看相关科普视频,扩大他们的知识面。
3.引导学生自主进行天文观测,如观察星星、夜空等。
八年级物理下册 7.4 宇宙探秘教案 苏科版 教案
2005.10.17,费俊龙和聂海胜乘座“神6”飞船经过五天的太空飞行成功返回
2007.10.24,发射成功了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
2008年9月25号,中国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和景海鹏乘坐“神州七号”飞船进行了中国第三次载人航天飞行,并于27号由翟志刚实现了中国航天史上的第一次“太空行走”,这是一个古老民族的壮丽跨越。
盘
点
提
升
小结:三.宇宙探秘
(一)古代人的宇宙观
(二)哥白尼的“日心说”
(三)运动的恒星
(四)无尽的太空
(五)中国人实现“飞天梦“
(六)宇宙的演变
1、谱线“红移”
2、“宇宙大爆炸”学说
星系在远离我们:科学家们用仪器观测星系发出的光,发现星系的光谱向长波方向偏移,称之为谱线“红移”,这一现象说明了
中国实现飞天梦
1970年4月24,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975.11.26,“返回遥感卫星一号”,三天后成功回收卫星。1981年9月20,成功实现“一箭多星”
1999年11月20号,我国第一艘载人航天试验飞船“神一”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
地球到牛郎星的距离大约是16l.y
牛郎星到织女星的距离大约是12l.y
精
讲
释
疑
科学家现在认为宇宙是如何形成的呢
宇宙从何而来?宇宙起源于150亿年前的一次大爆炸
宇宙起源于一个“原始火球”,……原始火球发生爆炸,这种爆炸是整体的,涉及宇宙的全部物质及时间、空间,爆炸导致宇宙空间处处膨胀,温度降低,降到一定程度时,逐步形成超星系团,星系团乃至恒星和行星等
天体之间相距很遥远,用我们常用的长度单位来描述他们之间距离,显得不够用了,在天文学中,常用的长度单位是光在真空中进行一年所经过的路程叫光年(l.y);取地球到太阳的平均距离为一个天文单位 (AU)。
江苏省淮安市八年级物理下册 7.4宇宙探秘教案 (新版)苏科版
课题
四、宇宙探秘
执教
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讨论、归纳
三维
目标
1.大致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的历程,并认识到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将不断深入。
2.通过对人类探索宇宙历程的展示,培养学生执着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3.大致了解我国的航空航天技术进展,体会我国在载人航天方面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对体现我国综合国力及提升我国国际地位的重要作用
B.日心说的价值?
推翻封建神权统治思想;引发天文学革命,开创科学新时代;为牛顿万有引力理论奠基
C.日心说的观点有没有错误的地方?
太阳不是宇宙的中心;行星 不是作圆周运动
D.人们是怎么发现太阳 不是宇宙中心的,探索宇宙过程中最重要的发明是 什么?
3、恒星也在运动、星系在远离我们而去
4、宇宙大爆炸
5、我国航天发展历程及载人航天的重要意义
重点
日心说的价值
难点
谱线红移
教学
用具
多媒体、气球
主要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新课
同学们回忆小时候仰望苍穹的情景,满天星星让我们无限的好奇与向往。古人为了认识宇宙将明亮星星连接起来,形成一个个星座,并赋予好听的名字和特点。
展示同学们感兴趣的12星座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古人对宇宙的认识
二、新课教学
由学 生查阅资料做课堂发言
由学生查阅资料做课堂发言
学生讨论并发言
主要体现学生对资料的查找、交流与讨论
板书设计
宇宙探秘
1、古代人的宇宙观
2、地心说、日心说
3、恒星运动、无尽的太空
4、宇宙的产生
(1)红移(2)大爆炸学说
板书
教后感
(二)西方古代人对宇宙的认识,形成的理论有哪些?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4宇宙探秘教案
7.4 《宇宙探秘》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大致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的历程,并认识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将不断深入.初步了解物质世界主要物体的大致尺度,知道常用的天文单位.2.过程与方法通过人类对宇宙探索历程的展示,培养学生对科学的追求、认识宇宙的科学态度、探索宇宙的科学精神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大致了解我国的航空航天技术进展,体会我国载人航天成就在体现我国的综合实力及提升国际地位中的重要作用和影响.二、教学重难点了解太阳系的组成和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的历程.三、教学资源多媒体四、教学设计自主空间一、引入图片:“嫦娥奔月”、东方红一号、神州五号发射.你能从以上的图片得到怎样的信息?从古代人类向往宇宙,到实现飞天梦,人类一直在探索着宇宙.对于地球上的万物,我们的古人认为是由“盘古开天”形成的,天圆地方;后来随着农业作物的生产,地域间进行贸易,交通发展起来,人们逐步发现地球是圆的;天文学的发展,在观测天体的运动规律基础上,对地球的了解越来越多……二、从地心说到日心说地心说(托勒密)托勒密发表了他的13卷巨著《天文学大成》,在总结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系统地确立了地心说.地为球形,且居于宇宙中心,静止不动,其他天体都绕着地球转动—地心说这一学说从表面上解释了日月星辰每天东升西落、周而复始的现象日心说(哥白尼)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经过长期的观测、研究,1543年,在他的不朽名著《天体运行论》中系统地提出了日心说.太阳居于宇宙的中心,地球和其他行星沿着圆形轨道绕太阳运行.他对星空,尤其是对行星的运动状况做了将近40年的观测计算,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宇宙理论—日心说.意大利学者布鲁诺进一步认为,太阳只是无数恒星中的一颗,仅是太阳系的中心,而不是宇宙的中心,这一认识使哥白尼日心说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三、量天尺的单位我们知道天体之间相距很遥远,用我们常用的长度单位来描述它们之间距离,显得不够用了.在天文学中,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天文单位( AU )——地球到太阳的平均距离; 1 AU = 1.496×1011m光年(l.y.)——光在真空中一年所经过的路程; 1 l.y. = 9.461×1015m光年约是天文单位的1014倍.四、人类探索宇宙的辉煌历程.美国1969年,尼尔·阿姆斯特朗等三位航天员,乘坐“阿波罗11号”,第一次登上了月球.1971年,前苏联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宇宙空间站“礼炮号”,从地球以外的地方来认识宇宙,探索它的奥秘.我国人们努力的探索1970年4月24日,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1975年11月26日,发射“返回型遥感卫星1号”,并于三天后回收成功;1981年9月20日,成功地实现了“一箭多星”得发射;1984年4月8日,成功发射地球同步通信卫星;1999年11月20日,第一艘载人航天试验飞船“神舟一号”成功发射;2003年10月15日9时,“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在太空中绕地球14圈后,安全返回.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在太空遨游115.5小时,并在蒙古顺利着落.五、美丽的星系又是如何形成的呢?科学家根据自己的观测,并通过分析得出了“宇宙大爆炸理论”宇宙诞生于距今137亿年的一次大爆炸20世纪20年代天文学家哈勃发现星系的光谱向长波方向偏移,称之为谱线红移.现象:星球发出的光谱红移推出:各个星球的距离都在相互远离.五、教学反思。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7.3探索更小的微粒7.4宇宙探秘-教案
教案: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7.3 探索更小的微粒 7.4 宇宙探秘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教学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的7.3节“探索更小的微粒”和7.4节“宇宙探秘”。
7.3节“探索更小的微粒”主要内容包括:1. 原子的结构: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2. 元素的概念: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3. 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相对原子质量是原子质量与碳12原子质量的比值。
7.4节“宇宙探秘”主要内容包括:1. 宇宙的组成:宇宙由大量的星系、恒星、行星、黑洞等组成。
2. 宇宙的起源:大爆炸理论认为,宇宙起源于大约138亿年前的一个高温、高密度的状态,随后不断膨胀。
3. 宇宙的演化:宇宙经历了从高温、高密度到低温、低密度的演化过程,其中包括恒星的诞生、演化和死亡。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原子的结构和元素的概念,掌握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方法。
2. 了解宇宙的组成、起源和演化过程,提高学生对宇宙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原子的结构、元素的概念和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
2. 教学重点:宇宙的组成、起源和演化过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质,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组成。
2. 探索更小的微粒:(1)介绍原子的结构,包括原子核和电子。
(2)讲解元素的概念,强调元素是由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组成。
(3)讲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3. 宇宙探秘:(1)介绍宇宙的组成,包括星系、恒星、行星、黑洞等。
(2)讲解宇宙的起源,介绍大爆炸理论。
(3)讲解宇宙的演化过程,包括恒星的诞生、演化和死亡。
4. 课堂练习:给出一些关于原子结构和元素概念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练习。
六、板书设计1. 探索更小的微粒:原子的结构:原子核 + 电子元素的概念: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相对原子质量:原子质量 / 碳12原子质量2. 宇宙探秘:宇宙的组成:星系、恒星、行星、黑洞等宇宙的起源:大爆炸理论宇宙的演化:恒星的诞生、演化和死亡七、作业设计1. 请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原子的结构和元素的概念。
苏科版物理 7.4宇宙探秘 教学案设计
苏科版物理7.4宇宙探秘教学案【学习目标】1.大致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的历程,并认识到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将不断深入。
2.通过对人类探索宇宙历程的展示,培养学生执着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课前预习】1.光年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单位是_________,1光年= 米。
2.我们对宇宙的认识是由_________及_________。
【课堂导学】1.从“地心说”到“日心说”(1)古希腊天文学家提出了以地球为中的“地心说”。
(2)波兰天文学家的传世之作《天体运行论》,向人们描绘了一个全新的宇宙,创立了“”。
2.星空世界:恒星是指______________,恒星________(填“是”或“不是”)静止的。
3.现在科学认为,宇宙起源的理论是___________4.地球以外的星系与地球的距离是如何变化的?什么现象可以证明它?【课堂及课后练习】1.“地心说”是由创立的,“日心说”是由创立的,能真实反映宇宙结构的是。
2.宇宙是一个有的天体结构系统:地球是中普通一员,而太阳是中数以千亿颗恒星中的一颗。
3.在晴朗少云的夜晚,仰望天空,会看到一条白茫茫的光带横卧在天空中,它是由1300亿颗恒星组成,天文学上称它是()A.地月系B.太阳系C.银河系D.总星系4.科学家研究发现原子是位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电子绕原子核在不停地高速旋转,为什么电子会乖乖地绕原子核转运,而不脱离原子核呢?请你试着猜想一下其中的原因,你的猜想是依据课本上什么知识?猜想:。
依据:。
5.了解牛顿的万有引力理论。
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是17世纪自然科学最伟大的成果之一。
它把地面上物体运动的规律和天体运动的规律统一了起来。
万有引力定律揭示了天体运动的规律,它为实际的天文观测提供了一套计算方法,可以只凭少数观测资料,就能算出长周期运行的天体运动轨道,科学史上哈雷彗星、海王星、冥王星的发现,都是应用万有引力定律取得重大成就的例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4 宇宙探秘教案
主备人:备课时间:上课时间:总课时:课型:新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知道太阳系的组成,初步了解宇宙起源理论:地心说、日心说和大爆炸理论。
2.初步了解物质世界主要物体的大致尺度,知道常用的天文单位。
常识性了解宇宙和航天事业的发展和未来.
3.大致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的历程,认识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将不断深入。
4.通过人类对宇宙探索历程的展示,培养学生对科学的追求,认识宇宙的科学态度、探索宇宙的科学精神。
5.大致了解我国的航空航天技术进展,体会我国载人航天成就在体现我国的综合科技实力及提升国际地位中的重要作用和影响,增强民族自豪感,更加热爱祖国,增强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
了解太阳系的组成和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的历程.
三、教学过程
成语“嫦娥奔月”、“鹊桥相会”等叙述的是一个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是我们的祖先向往着浩瀚的星空、对于地球以外世界的想象。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国家都已经成功发射了许多人造地球探测卫星,去观测在地球以外的星体的有关情况,我国也于2003年10月15日成功发射“神州五号”载人飞船,使我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将拉开我国航天技术探索宇宙的又一篇章。
从古代人类向往宇宙,到实现飞天梦,人类一直在探索着宇宙。
在前面两节内容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一起认识了物质的分子世界,知道了物质是由一些基本粒子构成的。
今天我们再来一起去走出地球,到物质世界的另一极——宇宙中去看看。
让学生阅读课本回答问题
1.古代人的宇宙观?
早在远古时代,人们就开始了对宇宙的探索。
对于古人来说,他们认为地球是一个平坦的、并不太大的土地,天空似乎是一个固定的圆形屋顶,它从不远处自上而下,和我们的地面融为一体。
引导学生组织语言,发表自己的观点。
2.哥白尼的“日心说”
提问:人类认识宇宙是怎样的过程呢?在这个过程中哪些科学家的发现,学说是你所了解的呢?
学生活动:讨论,整理自己原有的知识,组织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师做补充以及最后的总结
3.运动的恒星
提问:当你仰望浩瀚的星空,仔细观测,发现大部分的星体的相对位置是怎么样的?学生讨论回答:大部分的星体的相对位置似乎是不变的,
结论:相对位置不变的星体称为------
提问:这些恒星是绝对不动的吗?
学生阅读课本回答:他们的相对位置其实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用很精确的天文仪器已经观测到它们的运动。
让学生阅读课本P36页回答问题:
(1)关于银河系你了解了哪些知识?
(2)太阳系是整个宇宙吗?
引导学生讨论得出结论:宇宙是一个有层次的天体结构系统
教师介绍用于天体之间的长度单位:光年---光在真空中行进一年所经过的距离称为1光年。
让学生根据定义计算出1光年的大小。
1光年=------------------------------------------------------------------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7.1 《力》
【教材分析】
力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物理现象,力学是初中物理的重点知识。
学好力的概念是今后学习力学知识的基础。
【学情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力已有许多感性认识,如何将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知识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先让学生列举一些有关力的实例,然后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再通过实验现象概括出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
生改变;最后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本节教学设计的思路是“实例(实验)——分析——概括”。
教学中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突出科学探究中的分析与论证这一环节。
二、
三、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实例——分析——概括”。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道理。
2.善于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力的概念、单位及其作用效果。
2.力的三要素,会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
1.力的概念。
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探究法,分析归纳法
【教学用具】
气球,弹簧,磁铁,铁钉,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通过吹气球的小游戏,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气球会飞出去?”,同时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进行新课
一、什么是力
通过这几幅图“人推.车人拉.弹簧起重机提.重物压路机压.路面”归纳总结出力的概念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1)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总是同时存在的。
(2)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也会产生力的作用。
(让学生举事例说明)
2.在物理学中,力的符号为F.
3.(为了纪念伟大的科学家牛顿,我们把)力的单位规定为:牛顿,简称牛,符号为N。
4.小常识:手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
一个质量为5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500N。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①速度大小改变②运动方向改变
2.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当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改变时,我们就可以判断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
不同的力作用效果不同,那么它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二、力的三要素
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1.用弹簧演示实验,用力越大,弹簧伸长的越长,再结合生活中的例子。
归纳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有关。
2.用弹簧演示实验,拉弹簧可使弹簧伸长,压弹簧可使弹簧缩短,同时结合生活中的例子。
归纳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方向有关。
3.推门实验,教师在门前,门边处推门,学生在门后靠近门轴处推门,都用全力,结果教师很容易就把门推开了。
说明:力的作用效果还与力的作用位置有关,这个力的作用位置在物理上叫做力的作用点。
老师总结: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有关,在物理学中,我们把它们称为力的三要素。
生活中,打台球、高尔夫球时,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都很重要。
四、力的示意图
力看不见摸不着,那么怎样去表示力呢?
1、在物理学中,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在受力物体上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该越长。
有时还可以在力的示意图旁边用数值和单位标出力的大小。
例题加练习
2、画力的示意图步骤:
1.确定受力物体;
2.找出作用点;
3.找出受力方向 ;
4.画出带箭头的线段;
5.标出数值和单位;
6.检查同一图若有两个及两个的力时,保证力越大,线段越长;
五、力的相互作用
1、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体验,当你手拍桌子时,手会疼,用船浆用力推岸,船就会离岸而去,在交通事故中,汽车撞断路边的栏杆的同时,车子本身也会“受伤”。
这说明了什么?
手会疼,说明桌子对手施加了作用力;
船会离岸而去,说明河岸对船桨施加了作用力;
车子会“受伤”,说明车子受到了墙对它的作用力。
总结: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时,乙物体对甲物体同时也施力。
因此,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应用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物理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现象或应用?
师生共同列举:跑步、划船、游泳等;
⏹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①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②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③力的作用是相互的;④如何使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
让学生回想气球游戏,找一位同学用本节课所学知识来解释气球会飞出去的原因。
教师总结。
同时说明火箭发射升空、喷气式飞机飞行也是利用这一原理。
⏹布置作业
课后动手动脑学物理
⏹板书设计
7.1 力
一、力的概念
1.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在物理学中,力的符号为F。
3.单位:牛顿,简称牛(N)
二、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2.力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三、力的三要素
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四、力的示意图
五、力的相互作用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