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研究方法类试题解题指导
史学研究类试题的高考特点与备考策略
![史学研究类试题的高考特点与备考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19ad5799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d1.png)
史学研究类试题的高考特点与备考策略史学研究类试题的高考特点与备考策略随着课程改革和高考改革的逐渐深入,史学研究类试题作为一种新的题目类型,在近年高考试卷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很多师生对此较为陌生,在教学过程中也缺乏针对性训练,所以失分现象较为严重。
下面,对这类高考试题进行梳理总结,以期对大家的备考复习有所帮助。
大致而言,其基本特点有以下七个方面:一、注重对史学要素的考查关于史学的基本要素,由于分析角度的不同,有很多不同的说法。
就近年的高考试题分析,主要分三种:第一,史料、史料解释、历史叙述、历史评价和历史观点。
如2007年上海卷第33题,要求考生阅读一段关于孟子的材料,然后区分文中哪些属于史料、哪些属于史料解释、哪些属于历史评价。
第二,史料、史论和史观。
如2011年山东文综卷第27题,以“史料、史论、史观”层层深入的形式组织材料和问题,这既是试题呈现形式的革新,也是史学研究基本框架的构建,体现了“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基本原则。
第三,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分为史料研习、理论指导、社会调查和问题讨论。
如2007年北京文综卷第37题要求考生运用这些方法,“分析近代以来中外社会政治经济的演变”。
这些史学要素,既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框架和过程,也是我们日常教学的方向,有很强的引领和借鉴作用。
二、注重对史料类型的考查在史学家看来,凡是保留了历史信息的东西,都具有史料价值。
按照不同的标准,史料可以分出很多类别。
比较常用的是,根据载体的不同,史料被分为文字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影像史料等类型。
其中,实物史料是指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各种遗迹、遗址、遗物、出土文物等;文字史料是指一切以文字形式记录的资料,如官私史书、文书档案、地方史志、传记谱牒、文集日记、野史笔记、报刊、杂志、信件等;口述史料是指各种神话、传说、故事、史诗、俗谚、遗训、回忆录、对话录、采访调查记、座谈录音等;影像史料是指图片、纪录片、影视资料等。
欧美学者习惯把史料分为第一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
研究生考试中的历史题目分析与解答
![研究生考试中的历史题目分析与解答](https://img.taocdn.com/s3/m/6374d93f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a2.png)
研究生考试中的历史题目分析与解答在研究生考试中,历史科目是一个重要的考察内容。
历史题目的分析与解答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历史知识和分析能力。
本文将详细探讨研究生考试中的历史题目分析与解答的方法和技巧。
一、认真审题在参加研究生历史考试之前,首先需要认真审题。
审题是解题的第一步,也是解答正确与否的关键。
在审题时,要注意关键词和问题的要求。
通过仔细阅读题目,分析题目中的问题要点,并确定解题的方向。
二、综合利用历史知识历史题目通常涉及到一定的历史知识点,解答问题时需要综合利用自己的历史知识。
在解答历史题目时,可以参考教材、历史学阐述和相关研究成果,运用正确的历史观点和理论进行分析。
三、注重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历史题目通常与历史事件相关,所以在解答时要注重对历史事件的分析。
可以从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探讨事件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通过逻辑思维,对事件进行合理的分析和解读。
四、提供充分的论证材料历史题目的解答需要提供充分的论证材料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可以引用具体的历史事件、文献资料等,来加强自己的解答。
同时,要确保论证材料的准确性和可信度,避免使用不可靠的材料。
五、掌握历史连续性和变革性在解答历史题目时,要充分掌握历史的连续性和变革性。
历史是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各个历史事件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和发展规律。
要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整体把握,将其放在历史背景中来解答问题。
六、注意历史观点和不同学派的态度历史研究中存在不同的学派和观点,不同的历史学家会从不同的角度对历史事件进行解释。
在解答历史题目时,要注意不同学派的观点和态度,客观分析。
可以从多角度思考和比较不同观点,提供自己的思考和见解。
七、适度发挥个人思考和创新虽然历史考试需要基于历史知识进行解答,但适度发挥个人思考和创新也很重要。
可以提出一些有独立思考的观点,并用论证材料加以支持。
但要确保个人观点与历史事实一致,并进行合理的推理和解释。
八、清晰表达和条理分明解答历史题目时,要注意清晰表达和条理分明。
史料研究及方法和答题技巧-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史料研究及方法和答题技巧-高三历史一轮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0c2683117c1cfad6185fa7b0.png)
史料研究及方法和答题技巧思考及方法:1. 题型特点:该题型一般以材料形式出现,给出很多文物或者史书文献,判断当时历史发生了什么,历史是否真实,难度相对较大,需要具备一定分析能力2. 理论及方法介绍:①史料的分类按史料的表现形式可分为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和口述史料三大类按其加工程度、内容性质、实用价值可分为第一手材料、转手材料按史料保存者是否蓄意可以将其分为有意史料和无意史料。
著名历史学家马克布洛赫把史料分成“有意”和“无意”两大类①史料的运用与辨别和评价充分发掘史料并翔实地占有史料,是开展史学研究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
在史学研究中,史料虽然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还是有局限性的。
首先,与实际历史相比,史料的数量有极大的局限。
人们所了解到的只是其中一小段片断而已,无论是史迹遗存还是文献资料都是如此。
其次,史料的质量也有局限。
由于历史文献的记录者和撰述者受到时代性、阶级性、个人见解、见识程度等多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各种文献资料都带有不同程度的片面性。
因此,要全方面,多角度,从实际和当时历史背景研究史料很有必要。
①试题设问及应对策略a.题目里反映的事实/确认的史实/能被印证的史实有哪些:这一类题目一般方法时结合材料不同信息,反复出现的一般是答案,其次就是符合已经学过的知识的,材料里也能反映的就可以写,注意用专业术语b.题目中的史实有哪些价值:一般先需要辨别史料类型,其次根据史料类别分析作用。
比如一手史料可以作为直接证据,证明该事实的存在;二手史料可以作为一手史料的补充,从更多角度去了解史实;官方文书、档案可以证明某事件的可信度;日记、书信等可以说从个人角度反映出当时社会的大环境c.如果研究某事件,还需要补充哪些史料:此类题发散程度比较大,但是也是有一定思路的,比如多角度研究,题说政治,你就可以从经济文化等补充;题说个人或社会,你就补充社会或个人的史料,一般就是让你写个大概思路不会让你写多具体的史实。
新高考历史 考前三个月 第二部分 专题三(三)史学研究方法(含解析).doc
![新高考历史 考前三个月 第二部分 专题三(三)史学研究方法(含解析).doc](https://img.taocdn.com/s3/m/0fc4109d65ce0508763213e2.png)
新高考历史考前三个月第二部分专题三(三)史学研究方法(含解析)史学研究的主要方法有:1基本方法:史料的搜集、考订和编次,注意史论结合。
2重要方法:结构分析和阶级分析。
3其他方法:社会学方法、心理学方法、计量分析方法、基因分析方法、考古学方法、地理学方法、人类学方法、民族学方法、民俗学方法以及自然科学的方法。
例7 (2015·上海高考)为研究三国时代的历史,某同学找来了电脑游戏《三国英杰传》、二十四史中的《三国志》、小说《三国演义》、电视剧《三国》的影碟,其中属于第一手史料的是( )A.《三国志》B.《三国演义》C.《三国》D.《三国英杰传》理论指导一、按照资料的表现形式,将历史史料分为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和口述史料1.文献史料:最早的文献资料并不是史书,应是甲骨文。
2.实物史料:实物史料指各类遗物、遗址、建筑、碑刻、雕塑和绘画等,这类史料是历史的见证和历史知识的可靠来源,它既能比较真实地反映历史,又具有形象直观性。
其中有很大部分是由考古发掘的。
3.口传史料和口述史料:(1)口传史料(远古时期神话传说):在没有文字记载前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2)口述史料是人们对往事的口头回忆而写成或整理成文字的资料。
二、按照资料价值的不同,分为第一手史料(直接史料/原始材料)和第二手史料(间接史料)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透视历史问题的史料;第二手史料是指经过后人运用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
三、其他史料分类1.有意史料与无意史料:(1)官方组织编写的史书和成文的历史著述、回忆录和公开的报道等,应属于“有意的史料”。
(2)官方遗留下来的文书档案、军事文件及其私人信件、日记等,这都是当时的人们在无意中留下的证据,应属于“无意史料”。
2.“正史”(官方记载)与“野史”(民间记载):(1)正史:一般认为是指由宫廷史官记录的史书。
(2)野史:一般认为是指古代私家编撰的史书,与官修的史书不同的另一种史书,与“正史”相对而言。
史学研究方法类试题解题指导
![史学研究方法类试题解题指导](https://img.taocdn.com/s3/m/b13112c22cc58bd63186bd5a.png)
史学研究方法类试题解题指导随着高考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史学方法类试题逐渐进入近几年的高考试卷中,研究好此类试题对于备战高考具有重要意义。
【理论指阐释】史学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历史与历史学:⑴历史:广义历史,物质变动的过程,可分为自然史和人类社会史两方面;狭义历史,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过程。
⑵历史学:研究物质变动的学科,简称史学。
与历史的概念相对应,历史学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历史学,世界上一切科学都可以称为历史学。
(“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
”——马克思、恩格斯);狭义历史学,研究人类社会以往运动发展过程的学问。
⑶历史与历史学的关系: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真相只有一个。
然而记载历史、研究历史的学问却往往随着人类的主观意识而变化、发展完善,甚至也有歪曲、捏造。
正因为如此,当年胡适才说:“历史就像一个小姑娘,你爱怎么打扮就怎么打扮。
”这里的“历史”一词,严格说来,应该是狭义历史学的含义。
也因此,我国古代优秀的史学家们特别重视“史德”——“善恶必书”、“析理居正”,通俗地说,就是实事求是地记录、公正客观地分析论断。
⑷历史学的功能:经世致用,“以史为鉴”,“读史明智”……都在强调着历史学的现实指导作用,对个人、对民族、对人类的启示和帮助。
2.史料的分类:⑴实物史料: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各种物件如遗迹,遗址,遗物,出土文物等。
⑵文献(文字)史料:一切以文字形式记录的资料如官私史书,文书档案,地方史志,传记谱牒,文集日记,野史笔记,报刊,杂志,信件等。
⑶口述史料:神话,传说,故事,史诗,俗谚,遗训,回忆录,对话录,采访记,座谈录音等⑷图片、影像史料:如新闻图片,照片,纪录片,影视资料等。
另一种分法:⑴第一手史料:实物史料,原始的图片、影像史料,真实的口述史料,部分文献史料。
⑵第二手史料:文献史料,口述史料,部分图片、影像史料。
3.获取史料的途径:⑴去图书馆或相关机构查阅档案、文字史料、图片史料。
解答历史考试题的技巧与初中知识点解析
![解答历史考试题的技巧与初中知识点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2788af5b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94.png)
解答历史考试题的技巧与初中知识点解析历史考试对于许多学生来说,往往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门槛。
课本中琳琅满目的历史人物、事件、时间序列,让人眼花缭乱。
然而,只要我们掌握一些解答历史考试题的技巧并理解一些初中历史知识点,就能够更加轻松地应对历史考试。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一些解答历史考试题的技巧和初中历史知识点的解析,希望能对广大同学有所帮助。
首先,我们来介绍一些解答历史考试题的技巧。
1. 看题要仔细。
历史题目中常常有一些小的细节,需要我们仔细阅读并理解。
比如,题目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关键词或者时间条件,我们需要根据这些信息来回答问题。
如果没有把握,可以再次阅读题目,并且结合上下文判断答案。
2. 运用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关系。
历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历史人物和事件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
在回答问题时,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历史人物和事件之间的联系来找到正确答案。
比如,如果问到某个历史事件的原因,我们可以考虑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相关的历史人物来解答。
3. 强调关键词。
历史题目中常常会出现一些关键词,这些关键词往往可以直接指向答案。
当我们看到这些关键词时,要特别注意,并且可以在回答问题时强调这些关键词以凸显自己的回答重点。
其次,让我们来解析一些初中历史的知识点,以帮助大家更好地应对历史考试。
1. 中国古代的朝代和重要历史人物。
了解中国古代的各个朝代以及重要的历史人物是历史学习的基础。
比如,我们需要了解周朝、秦朝、汉朝、唐朝等朝代的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以及他们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 世界历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我们也需要了解一些世界历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比如,古埃及的法老、古希腊的雅典民主、法国大革命等都是我们需要了解的内容。
了解这些事件和人物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历史的发展。
3. 历史地理与交通。
历史地理与交通是历史学习中的重要部分。
我们需要了解中国古代的交通方式,如陆路、水路、山路等,以及这些交通方式对古代社会的影响。
历史学研究生入学考试做题方法
![历史学研究生入学考试做题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8acb20fd941ea76e58fa0432.png)
1、名词解释题。
具体看来,历史名词解释,又可分为七类,需要把各类的要求都教给学生,即教给学生关于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政策与制度、文献与著作、政治组织、历史地理和历史专用名词等的答案要求,如,关于历史事件,就要要求答出“人、地、时、事”。
如“雅尔塔会议”,它的答案就是:1945年2月,苏、美、英三国首脑斯大林、罗斯福、邱吉尔在雅尔塔举行会议,讨论和决定了:(1)彻底战胜德国和处理战后德国的原则;(2)战后建立联合国;(3)欧洲战争结束后三个月,苏联参加对日作战。
2、简答题。
如“简述北魏时期黄河流域的民族大融合及其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要求学生在正确审题的基础上,能有针对性地把应答的内容用简明的文字表述出来,如本题,要求答出:“439年,鲜卑人建立的北魏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后,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北方各游牧民族学会了先进的农业技术,逐渐转为农业居民;汉族人民也学到了兄弟民族的畜牧业经验。
孝文帝进行了改革:颁布和实行均田令,使经济恢复和发展起来;迁都洛阳;要鲜卑贵族用汉姓、穿汉服、学汉话、与汉族通婚,并采用汉族统治阶级的政治制度。
这些改革加速了北方各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过程,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北魏末年,北部边镇各族军民和河北各族人民先后起义。
起义加深了各族人民之间的战斗情谊,加速了各族人民的大融合。
北方民族的大融合,为隋朝的统一创造了条件。
”这种题目,对学生的要求是比较高的。
它既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得如何,又考查了学生的能力。
叙述题一般要求,把一个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事迹,按时间顺序,将主要的史实,简明扼要地叙述出来,并要突出它的中心点。
这类问题的基本形式是“试述某个历史事件的原因、经过和结果”或者“某个历史事件的背景、内容、作用和影响”。
答案要依据课本,针对所要问的内容,摆出史实,分项作答,观点鲜明,条理清楚,文字力求简炼准确,防止空洞的议论。
例如:试述西汉初期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背景、内容及作用背景:1、西汉处于处于长期战争之后,社会十分贫困。
历史各题型答题技巧
![历史各题型答题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e0e6a567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02dae13.png)
历史各题型答题技巧一、选择题1. 先看题目问的啥。
这一步可不能马虎呀!有时候题目弯弯绕绕的,你要是没看清问的是啥,就着急去看选项,很容易选错的。
我就经常提醒自己,一定要把题目读清楚。
2. 然后快速浏览一下选项。
你会发现有些选项一眼看上去就不太对,可能是和我们学的基础知识完全相悖的。
这时候就可以先把这些明显错误的选项排除掉。
不过呢,可别太心急,有些选项可能会设置陷阱,看似正确,其实是有小瑕疵的。
3. 对于拿不准的选项再回到题目中去找线索。
这时候你就要仔细分析题目中的关键词啦,像是时间、人物、事件这些。
有时候一个小小的时间点就能帮你确定正确答案呢。
我在做这一步的时候,通常会多花点时间,确保不会选错。
二、材料分析题1. 先读材料。
材料可能会很长,但是一定要耐心读完。
你是不是看到长材料就头疼呀?我一开始也是呢。
不过这是必须要做的一步哦。
在阅读材料的时候,你可以把一些重要的信息,像是人物的观点、事件的发展脉络啥的,简单标记一下。
这一步看起来简单,但建议不要跳过,避免后续答题的时候找不到关键信息。
2. 接着看问题。
看看问题是让你根据材料概括呢,还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如果是概括,那就从材料里直接找答案,尽量用材料里的原话,但是要注意整理通顺。
要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你就得把材料和你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啦。
这一步有点难哦,我通常会先在脑海里把相关的知识点过一遍,然后再开始答题。
3. 答题的时候呢,要有条理。
可以分点作答,这样阅卷老师看起来也清楚。
每一点前面可以加上序号,像“1. ”“2. ”这样。
这一点真的很重要,我通常会再检查一次,真的,确认无误是关键。
三、简答题1. 首先要明确题目要求的核心内容。
是让你阐述一个历史事件的原因呢,还是影响?这个一定要搞清楚。
如果搞错了,那写得再好也白搭呀。
我就曾经犯过这样的错误,太粗心了,所以现在每次都会特别注意。
2. 然后回忆相关的知识点。
这时候你学过的那些历史知识就派上用场啦。
历史学考研专业课单选题如何解题
![历史学考研专业课单选题如何解题](https://img.taocdn.com/s3/m/774dda5c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e4.png)
历史学考研专业课单选题如何解题历史学考研专业课单选题如何解题考研复习不能只靠背诵知识点,答题技巧也很关键。
店铺为大家精心准备了历史学考研材料分析题答题技巧,欢迎大家前来阅读。
历史学考研专业课单选题解题技巧一、审题尤其要注意答题项(答案所指的内容和项目)及条件限定语(对回答内容的各方面限定)的审查。
下面我们以真题为例进行说明:十六国时期建立政权最多的民族是(D)A.氐B.匈奴C.羌D.鲜卑。
此题对答题项的审查比较重要,要注意是“最多”,而不是“最少”。
如错认为最少,就可能将C选为答案了。
作为限定语的“十六国”并不重要,因为所有选项都在十六国范围之内。
又如:唐代官方颁行的儒家经书注疏是(C)A. 经典释文B. 四书集注C. 五经正义D. 十三经注疏。
要注意“唐代”这一限定语,这样就可以排除B、D两项。
剩下的只须在A、C之间选择了。
此题中的主干语“儒家经书注疏”并不重要,因为四部书均为儒家经书注疏。
审题特别重要,有时抓住某一项所指,就可以选择出正确答案,甚至不需要你特别了解每一选项的具体内容,如:属于唐朝后期“南衙北司之争”的事件是:A.甘露之变;B.河阴之变;C.夺门之变;D.高平陵之变(07年)。
此题中我们只要注意审查“唐朝”这一限定语,就可以轻易选出正确答案“A”,因为其他三项均不属于唐朝事件,至于四个选项具体内容如何,与正确答案已经没有关系了。
二、排除选项中的干扰项事迹排除法,主要针对人物。
一般而言,选项中的四个人物都有比较显著的事迹,而且其他三个人物肯定与正选人物的事迹不同,我们也许不了解正选人物的事迹,但只要大约了解非正选人物的事迹,也可以选择出正确答案。
如:下列君主中大力扶持佛教的是(B)A.北魏太武帝B.梁武帝C.唐武宗D.北周武帝。
其他三个皇帝均以灭佛著名,正选也只有梁武帝了。
又如:中国古代大型天文仪器“水运仪象台”的研制者是(B)A.张衡B.一行C.苏颂D.沈括。
这里比较麻烦的是苏颂,他的成就表现在医学、天文学等多方面,但他最著名的是编写《图经本草》,以及在一行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水运仪象台”。
解决历史题的思维方法掌握历史题解题技巧
![解决历史题的思维方法掌握历史题解题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fe84318f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c5.png)
解决历史题的思维方法掌握历史题解题技巧历史学科一直被认为是一门既有趣又充满挑战性的科目。
学习历史不仅需要对历史事件和人物有一定的了解,还需要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和思维方法。
本文将介绍一些解决历史题的思维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历史题解题技巧。
1. 理清题目的要求在解决历史题时,首先应该仔细阅读题目,并理清题目的要求。
历史题目可能要求分析某个历史事件的原因、影响或评价某个历史人物的贡献等。
理解题目的要求有助于我们在答题中有的放矢,避免偏题。
2. 梳理历史事件的时间线历史题目通常会涉及到一系列的历史事件或人物。
在解答这类题目时,可以通过绘制时间线的方式来梳理事件或人物之间的联系。
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把握住重要的转折点和关键节点。
3. 运用历史背景知识解答历史题目需要对历史背景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例如,在解释某个历史事件的原因时,我们可以通过回顾相关历史背景知识,分析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等因素对事件的影响。
掌握充足的历史背景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问题,从而正确回答历史题目。
4. 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在解答历史题目时,可以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
比较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或人物的特点和区别。
例如,当需要评价两位历史人物的贡献时,我们可以列出两位人物的共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并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得出有理有据的结论。
5. 扩展思维,举一反三解答历史题目不仅需要我们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巧,还需要我们善于拓展思维,举一反三。
历史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领域,其中蕴藏着无数值得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在解答历史题目时,我们可以尝试将问题与其他相关的历史事件或人物联系起来,从而深化对历史的理解和认识。
综上所述,解决历史题的思维方法和掌握历史题解题技巧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面。
通过理清题目要求、梳理时间线、运用历史背景知识、比较分析和扩展思维,我们可以更好地解答历史题目,提高历史学科的学习效果。
希望本文所提到的方法和技巧能对广大历史学科学习者有所帮助。
高效解答初中历史题的七个技巧
![高效解答初中历史题的七个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15a71f7e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3d32150.png)
高效解答初中历史题的七个技巧历史学科一直是初中学习中的一项重要课程,但对于很多学生来说,解答历史题目却是一项相对困难的任务。
然而,只要我们了解到一些高效解答历史题的技巧,就能够更好地应对这一挑战。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七个高效解答初中历史题的技巧,帮助大家在历史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一、深入理解题目要求每个历史问题都有一个明确的要求,解答问题的第一步就是要仔细阅读题目,确保自己充分理解题目要求。
有时候问题可能相对模糊,需要我们自己进行推理和分析,这就要求我们要以多角度来理解问题,并给出合理的回答。
二、熟悉历史知识点了解历史的核心知识点对于解答历史问题至关重要。
在备考阶段,我们应该系统地学习历史课本内容,熟悉历史相关的知识和事件,并能够掌握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
只有对历史有全面的了解,才能更好地解答题目。
三、灵活运用历史研究方法历史学科有着丰富的研究方法,我们可以灵活运用这些方法来解答题目。
比如,对于一些问题,我们可以采用对比分析法来探究不同历史事件之间的异同;对于一些特定的事件,我们可以采用因果分析法来揭示事件的原因和结果。
在解答问题时,选择适当的研究方法是很重要的。
四、合理利用历史资料对于解答历史题目来说,阅读和理解历史资料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可以通过阅读历史课本、参考书籍以及相关的历史文献来获取必要的历史材料。
同时,我们还可以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如互联网搜索、数字图书馆等来寻找更多的历史资料,以便更好地回答问题。
五、注重实例和论证在解答历史题目时,我们应该注重提供实例和论证。
通过列举具体的历史事件、人物或事实来支持我们的观点,能够增强我们的回答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此外,我们还可以进行推理和举例来解释或论证我们的观点,使我们的回答更加深入和有力。
六、注意答题技巧答题技巧在历史考试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我们应该注意合理安排时间,避免在一个问题上花费过多时间而影响其他问题的解答。
同时,对于选择题和简答题,我们要善于利用上下文的线索和提示,灵活运用自己的历史知识来寻找正确答案。
高考历史题型演练提升——史学研究方法类
![高考历史题型演练提升——史学研究方法类](https://img.taocdn.com/s3/m/912dd09a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23.png)
训练5史学研究方法类1.王国维是研究甲骨文的早期重要学者,传世文献中关于商代世系的记载主要在《史记·殷本纪》中,王国维将甲骨文与《史记·殷本纪》及《三代世表》等互证,说明《史记》是一部信史,就是《山海经》之类不雅驯之作,其内容也不是毫无依据的。
王国维运用甲骨文中出现的商代先公先王与《史记·殷本纪》作比较,以甲骨文为标准,纠正了《史记·殷本纪》中的一些错误。
据此可知()A.史料的丰富推动史学研究不断拓展B.史论的更新取决于新史学研究方法C.文献记载需经甲骨文的印证才可信D.考古史料可以作为文献史料的佐证答案 D解析王国维用甲骨文和《史记·殷本纪》《三代世表》等互证,说明《史记》是信史,《山海经》的内容并非毫无依据;用甲骨文提供的史料与《史记》比较,纠正《史记》中的一些错误,他的研究可以用来说明考古史料可以作为文献史料的佐证,D项正确。
2.据《史记》记载,战国时田氏齐国的桓公陈午在位六年,战国魏国古书《竹书纪年》中记载陈午在位十八年,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青铜器“陈侯午敦”铭文记载了陈午继位的第十四年用各诸侯所献青铜为其先母铸造青铜器之事,由此得出的最佳认知是() A.《史记》的结论已成通论,不可质疑B.《竹书纪年》以战国人叙述战国事,接近史实C.“陈侯午敦”铭文是一手史料D.依据“陈侯午敦”铭文可知《史记》的记载存在纰漏答案 D解析根据题干“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青铜器‘陈侯午敦’铭文记载了陈午继位的第十四年用各诸侯所献青铜为其先母铸造青铜器之事”可知,“陈侯午敦”铭文属于一手史料,可靠性较高,而《史记》属于二手史料,二者的内容存在出入,说明《史记》的记载存在纰漏,故D正确。
3.东汉班固认为在周代“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胡适先生认为:商代遗民在亡国之后沦落为执丧礼者,“儒”即西周人对此类人的蔑称,两种说法反映了()A.时代和个人因素直接影响史学论断B.王朝更替造成儒家社会角色的转变C.儒家在源流和功用上存在着多元性D.商周社会文化转型模糊了后人认识答案 A解析根据题意,在东汉和近代新文化运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班固和胡适作出了截然不同的对儒家思想的认识,故A项正确;新文化运动时期不属于王朝更替时期,故B项错误;C 项的表述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排除;题目中描述的是东汉时代背景下和新文化运动背景下对儒家思想的不同认识,故D项错误。
如何应对高考历史关于史学研究问题
![如何应对高考历史关于史学研究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054a3b57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b4.png)
如何应对高考历史关于史学研究问题在高考历史学科的考试中,史学研究问题往往占据一定的分值,对学生的史学素养和综合分析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为您详细解析如何应对高考历史关于史学研究问题:1.掌握基本史学概念和理论2.了解历史研究方法和途径3.熟悉历史资料的分类和特点4.提高史学研究素养和分析能力5.应对考试策略和技巧1. 掌握基本史学概念和理论要应对高考历史关于史学研究问题,首先需要掌握基本史学概念和理论。
史学概念和理论是史学研究的基础,包括历史观念、历史分期、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知识。
学生可以通过课堂学习、阅读历史书籍、查阅资料等方式,逐步积累和巩固这些知识。
2. 了解历史研究方法和途径历史研究方法是史学研究的重要环节,了解和掌握历史研究方法有助于提高史学研究能力。
常见的历史研究方法包括:1.文献研究:通过查阅历史文献、档案、古籍等资料,搜集和整理历史信息。
2.田野调查:实地考察历史遗址、古迹、民间传说等,获取第一手资料。
3.比较研究: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地域、国家或文化的比较,揭示历史规律。
4.计量研究:运用统计学、数学方法对历史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了解这些研究方法,有助于在解答高考历史问题时,能够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问题,提高答案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3. 熟悉历史资料的分类和特点历史资料是史学研究的重要依据,熟悉历史资料的分类和特点是提高史学研究能力的关键。
历史资料可分为:1.原始资料:包括历史文献、档案、古籍、遗址、古迹等,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2.二手资料:包括历史书籍、论文、报告等,对原始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和评论。
3.近人著述:包括历史学者、专家的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了解不同类型资料的特点,有助于在解答高考历史问题时,能够准确地运用相关资料,提高答案的权威性和可信度。
4. 提高史学研究素养和分析能力史学研究素养是指学生对历史事物的认识、评价和分析能力。
历史解题方法与技巧指导
![历史解题方法与技巧指导](https://img.taocdn.com/s3/m/3dd201233169a4517723a390.png)
历史解题方法与技巧指导一、选择题:三步曲。
能否认真审题,是做好题的关键。
1、读懂材料。
首先读懂材料意思;其次,审清条件限制:条件限制一般有时间限制、地点(或国别)限制、领域(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思想文化等)限制、人物限制(如唐太宗)等。
2、明确题目要求。
即命题人要求你所答的内容。
每小题都有不同的答题要求,考查的内容可以是历史事物的原因、内容、特点、性质、结果、影响、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等。
例:实业强国是近代国人的梦想和追求。
下列体现洋务派“求富”主张的实践活动是A、创办江南制造总局B、创办轮船招商局C、成立天津机器制造局D、设立农工商总局在这个专题式选择中,“近代”是时间限制,“实业强国”是主题;在小题中“洋务派”是条件限制中的“人物”限制,“求富”是限制条件。
审清了这些限制和主题就不难做答。
3、选项的比较与排除。
所选的选项必须符合题目要求。
选择题的选项之间,有时是并列关系,有时是从属关系。
在整体与局部,一般与特殊等方面,命题者常使用“以偏概全”的伎俩。
因此,在解答这类题目时,要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对各个选项进行全面分析,将观点片面化的选项排除。
例:五四运动较辛亥革命具有较广泛的群众基础,主要是因为A、中国人民民族意识觉醒B、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C、先进分子的领导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解析:本题比较容易错选B项。
审题时要注意题干中“广泛”一词,五四运动较辛亥革命具有较广泛的群众基础,工人、学生、商人等广泛参与。
选项B和C只是中国人民的一个部分,要注意避免局部代替整体。
正确答案是A。
善辩“真伪信息”,发展迁移能力近几年来历史学科试题的一个特点是:设置新情景、新问题,以考查考生运用基础知识和利用信息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类题型解题的前提是读懂材料,并将获取的有效信息与所学知识相结合(挂靠课本),然后进行分析判断,从而选出正确答案。
例: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说:“蒋介石两个拳头(陕北和山东)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
初中历史解题技巧提升指南
![初中历史解题技巧提升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958cd756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04e3f7b.png)
初中历史解题技巧提升指南历史学科作为一门重要学科,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习历史不仅能够丰富知识储备,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然而,对于很多初中生来说,历史解题常常成为一道难题。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一些初中历史解题的技巧和提升指南,帮助学生们更好地应对历史考试。
一、了解题目要求在解答历史题目之前,我们首先要仔细阅读题目,理解题目的要求。
一般来说,历史题目会要求我们阐述一个事件的背景、原因、过程、影响等内容,或者要求我们就某个历史人物的作用、贡献等进行阐述。
只有明确了题目要求,我们才能制定解题策略,避免偏离主题。
二、分析问题在解答历史题目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学会分析问题。
我们可以从事件或人物的时间背景、地理环境、政治经济等多个方面入手,对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
通过将问题拆分成不同的方面,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和相关因素的影响。
三、归纳总结在解答历史题目时,我们应该有条理地归纳总结历史事件或人物的特点。
通过归纳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梳理历史的发展脉络,把握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和演变过程。
同时,对于历史人物的作用和贡献,我们也可以通过归纳总结,理清思维,形成清晰的观点。
四、举例论证为了加强对历史事件或人物的理解,我们可以通过举例论证来支持观点。
通过引用相关历史事件或人物的实例,我们可以更加有说服力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也能够为解题过程增加一定的可信度。
五、查漏补缺在解答历史题目之前,我们还应该查漏补缺,对于自己对历史事件或人物的了解进行评估。
可以通过参考教材、参考书籍、文献资料等不同的来源,来增加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
同时,还需要关注历史研究中的最新成果,与时俱进,保持对历史知识的更新。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技巧,我们可以更加有效地解答历史题目。
同时,在日常学习中,还需要加强对历史知识的积累和理解,通过多做历史题目,加深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
只有通过不断地练习和总结,我们才能够在历史学科中取得好的成绩。
历史解题方法指导
![历史解题方法指导](https://img.taocdn.com/s3/m/71819dd27f1922791688e8a3.png)
D
• 2.(2012· 衡水)“分定而无制,不可,故立 禁。禁立而莫之司,不可,故立官。官设 而莫之一,不可,故立君。”这种主张最 符合下列古代哪一学派( ) • A.法家 B.儒家 • C.道家 D.墨家
2、组合型程度型及逆向型选择题
(1)组合型选择题 题型特征: 是将同一类的事件或现象按一定的关系进行组合的选择
题。此类选择题一般由三部分组成:①表述关系的题干;②
根据题干要求列出三组或三组以上的事件或现象,并以数字 序号列出;③由不同的数字序号组合成的备选项。有些组合 型选择题还要求将有关事件或现象按照一定的关系(时间、 区位、逻辑关系等)进行排序。此类题考查角度有两个:
的”、“直接目的”等,或出现“为了”、“主要
是为了”、“意图”、“动机”等关键词语。 另一种是由原因推出结果或影响,结构是题干 为因、备选项为果,题干中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 “影响”、“结果”等。
解题指导 (1)限定词法,即要正确理解有关概念的含义, 如原因方面要区别客观原因与主观原因、主要原因
与次要原因、直接原因与间接原因、历史原因与根
息,不准确的一组是
( C )
A.哈格里夫斯、史蒂芬孙、卡尔·本茨
B.人工动力、蒸汽动力、燃油动力
C.18世纪60年代、19世纪初、19世纪60年代 D.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
解析
本题为逆向型选择题,可采用排除法。根据题
干提供的信息,可知C项早期汽车问世时间应为19世 纪80年代,不符合历史史实。
直接确定不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选项。
• 1.在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寻求民族振兴的 道路上,中华民族从未停止过探索的脚步, 涌现了许多杰出人物。下列人物与成果之 间的连线不正确的是( ) • A.康有为——《新学伪经考》 • B.陈独秀——《文学改良刍议》 • C.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D.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学研究方法类试题解题指导随着高考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史学方法类试题逐渐进入近几年的高考试卷中,研究好此类试题对于备战高考具有重要意义。
【理论指阐释】史学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历史与历史学:⑴历史:广义历史,物质变动的过程,可分为自然史和人类社会史两方面;狭义历史,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过程。
⑵历史学:研究物质变动的学科,简称史学。
与历史的概念相对应,历史学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历史学,世界上一切科学都可以称为历史学。
(“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
”——马克思、恩格斯);狭义历史学,研究人类社会以往运动发展过程的学问。
⑶历史与历史学的关系: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真相只有一个。
然而记载历史、研究历史的学问却往往随着人类的主观意识而变化、发展完善,甚至也有歪曲、捏造。
正因为如此,当年胡适才说:“历史就像一个小姑娘,你爱怎么打扮就怎么打扮。
”这里的“历史”一词,严格说来,应该是狭义历史学的含义。
也因此,我国古代优秀的史学家们特别重视“史德”——“善恶必书”、“析理居正”,通俗地说,就是实事求是地记录、公正客观地分析论断。
⑷历史学的功能:经世致用,“以史为鉴”,“读史明智”……都在强调着历史学的现实指导作用,对个人、对民族、对人类的启示和帮助。
2.史料的分类:⑴实物史料: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各种物件如遗迹,遗址,遗物,出土文物等。
⑵文献(文字)史料:一切以文字形式记录的资料如官私史书,文书档案,地方史志,传记谱牒,文集日记,野史笔记,报刊,杂志,信件等。
⑶口述史料:神话,传说,故事,史诗,俗谚,遗训,回忆录,对话录,采访记,座谈录音等⑷图片、影像史料:如新闻图片,照片,纪录片,影视资料等。
另一种分法:⑴第一手史料:实物史料,原始的图片、影像史料,真实的口述史料,部分文献史料。
⑵第二手史料:文献史料,口述史料,部分图片、影像史料。
3.获取史料的途径:⑴去图书馆或相关机构查阅档案、文字史料、图片史料。
⑵参访当事人或目击者获得口述史料。
⑶观看纪录片的影视资料。
⑷到当事人活动过的地方探访遗迹或获取实物资料。
⑸现场考古(或考古现场的实迹复原)。
4.影响史学观点和史料运用的主要因素:⑴研究者的立场不同。
⑵研究的方法、角度不同。
⑶史料的选取和运用上的差别。
⑷时代的局限性等。
5.运用史料时,要保持结论的客观性,在史料选择上应坚持的方法或原则:⑴重视史料来源的真实性,选取第一手(原始)史料。
⑵坚持正确的史学观点。
⑶选取客观、公正、正确的史料。
⑷对史料要合理利用,做到史论结合。
⑸搜集更多的史料,对多种史料进行甄选、辨别。
6.主要史学范式(史观)史学范式是史学家研究历史的范型和模式,是历史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也是史学观点、史学范畴和史学方法等有机集合体。
高中新课标程式下的史学范式已从单一走向多元,由传统单一的阶级斗争范式(或称革命史范式),发展为阶级斗争范式、文明史范式、整体史范式(亦称全球史范式)和现代化范式等四种史学范式。
这些新的史学范式,提高了历史研究的框架性认识.⑴文明史范式:人类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人类文明的发展及其人类自身的文明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
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
⑵全球史范式:又称整体史观。
他们把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视为一个有机整体,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过程。
在这一进程中重视交往、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⑶近(现)代化范式:现代化是以商品经济为特征的工业文明取代以自然经济为特征的农业文明的结果,它主要表现为经济领域的工业化和市场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领域的理性化和科学化。
⑷革命史范式(阶级斗争):革命史范式作为中国近代史学界从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占绝对主导地位的理论范式。
其理论基础源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
根据这一学说,在阶级社会里,两大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最集中地反映了该社会发展阶段的基本矛盾,考察和研究阶级矛盾、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发展,便能把握住历史发展中最本质的内涵,揭示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性。
⑸社会史范式:①从社会的角度观察历史,着重研究历史的结构和进程,注重分析广义的社会问题包括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之外的所有问题。
②社会问题的核心就是社会保障或社会福利及其相关问题。
包括社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城市化和人口流动史、社会保障史、社会政策史、人与环境关系史等。
③重视历史上的社会问题与现实生活中的社会问题的内在联系。
7.唯物主义历史辩证法理论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是生产关系变革的根本因素,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合理的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的进步、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原来合理的生产关系也会逐渐落后,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阻碍。
这时,生产关系就必须作出调整或变革(表现为统治者的改革或剧烈动荡的社会变革)。
②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劳动对象和生产工具(近代以来主要表现为科技的进步)三个方面,其中生产工具(科技)的进步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关键。
⑵阶级斗争理论:①不同的社会形态有着的相应的对立阶级。
②不同的阶级有着不同的阶级利益和阶级立场;任何阶级的措施、观点都是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注意选择题中的“根本目的”)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决定政治、思想文化);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例题分析】1.历史离不开史料的支持,客观是历史写作的第一守则。
在描写一个历史事件时,下列最容易受到作者主观因素影响的是( )A.发生的地点B.事件的经过C.事件的结果D.事件的影响解析:D。
事件发生的地点、经过、结果具有客观性,而事件的影响是后人对事件进行评价,往往掺杂着个人的主观因素,所以不同的人就会对一个事件的影响产生不同的评价。
例如对于太平天国运动,作为地主阶级代表人物的曾国藩认为这是农民暴乱,对清王朝的统治造成极大的危害,应当剿杀,因此组建湘军,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
作为资产阶级代表人物的孙中山认为是一次重要的反封建运动,为资产阶级革命奠定坚实的基础。
2.考古学有几个常用的定义:“资料”是研究历史的客观基础;“技术”是取得资料的手段;“方法”是研究资料的手段;“理论”是研究人类历史规律性认识的总结。
下列属于考古学“方法”的是()A.北京周口店龙骨山洞发掘的原始人类头盖骨B.运用DNA解码技术探究辨别中国人祖先的由来C.对人类遗存特征的研究揭示当时的社会特征D.运用专用金属探测仪探测古墓内部遗存状况解析:B。
A为资料,C为理论,D为技术。
3.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争议颇多的风云人物。
某历史课题小组收集到的下列材料中,你认为最具有历史价值的一项是()A.长篇历史小说《李鸿章大传》B.晚清重臣李鸿章的奇闻轶事C.有关李鸿章的历史学论著D.李鸿章部分奏折和书信影印件解析:D。
ABC三项都不是研究李鸿章的原始资料,只有D项是原始资料,最具有历史价值。
4.某史学研究者据周代青铜器上的一条铭文:“伏受大命……伐夏祀……有九州,处禹之土”,就得出了“国家产生与部落战争密切”的结论。
该推断()A.材料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B.材料不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C.材料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D.材料不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解析:B。
周代青铜器铭文是研究周代历史的实物,属于第一手史料,该史学研究者对铭文理解准确,结论合理,但是还需搜集更多的史料来证明。
5.关于历史学习的方法,西方著名学者埃尔顿是这样认为的:“对于历史的真实性,先入自见的危害大于证据之不足或细节之谬误。
……在他理解这些证据之前,他不问也不应该问具体的问题。
”下面几种学习方法最符合埃尔顿观点的是()A.理论联系实际B.史由证来、论从史出C.有史有论、史论结合D.重视调查研究解析:B。
材料的观点是要求先通过研究大量的史料再得出比较客观的结论,而不是先有结论,再研究史料印证观点。
6.在现代文明发展中,形成了西方模式、斯大林模式和中国模式等文明形态,对这三种模式评价正确的是()A.都实行生产资料的公有制B.都在一定时期内推动了生产力发展与提高C.都坚持实行市场经济D.现在都还在继续发挥重大作用解析:B。
此题就是运用文明史范式对西方模式、斯大林模式和中国模式给以正确评价,A项适用于斯大林模式和中国模式,C项适用于西方模式、中国模式,D项适用于西方模式、中国模式。
7.(08全国卷)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说:“一种文明的历史,就是对古代材料中那些对今天仍然行之有效的东西的探索。
它有待解决的问题不在于要告诉人们关于希腊文明或中世纪中国我们所知的一切——而是要告诉人们在西欧或现代中国以前的时代与今天仍旧相关的东西。
”在这里,布罗代尔强调的是()A.史学是当代人的认识B.以探索的精神研究历史C.史学无需穷尽人类文明的历史D.从文明传承的角度阐释历史解析:D。
历史的价值在于对现代的借鉴意义。
8.英国史学家爱德华•卡尔在《历史是什么》一书中把史学说成是“历史学家跟他的事实之间相互作用的连续不断的过程,是现在跟过去之间永无止境的问答交流……是过去的事情跟前进中出现的目标之间的谈话”。
正因为如此,历史学的最大价值在于( 0A.丰富知识、提高学养、厚积薄发B.回首往事、已古为师、传承文化C.借鉴古人、启发思维、开阔视野D.以史为鉴、服务现实、开创未来解析:D。
历史的价值在于对现代的借鉴意义。
9.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写道,研究世界历史“就如以为栖身月球的观察者从整体上对我们所在的星球进行考察时形成的观点,因而与居住在伦敦或巴黎、北京和新德里的观察者的观点迥然不同“。
斯塔夫里阿诺斯此处所强调的是,研究世界历史应A、突出对于各国历史的研究B、超越地区和民族的界限C、特别关注东方民族的历史D、侧重对大国历史的考察10.历史学家马克.布洛赫在《为历史学辩护》中说:“各时代的统一性是如此紧密,古今之间的关系式双向的。
对现代的曲解必定源于对历史的无知;而对现实一无所知的人,要了解历史也必定是徒劳无功的。
”布洛赫在此强调的是A、鉴往知来B、以古讽今C、厚今薄古 D,贯通古今11.“效果历史”的提出者德国学者伽达默尔说“在构成我们的存在的过程中,偏见的作用要比判断的作用大,我要为积极的偏见恢复合法地位。
偏见并非必然是不正确的或错误的,并非不可避免的歪曲真理,事实上,它为我们整个经验的能力构造了最初的方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