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唐宋诗第三课天若有情天亦老——咏史怀古明妃曲二首(其一)》152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见识高!

明妃曲二首(其一)教学设计

王安石

知识目标:

1

、准确分析昭君形象。

2、体会作者王安石想要传达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合作学习探明昭君形象,梳理出诗歌情感;

2、知人论世了解诗人当时的心境

3、拓展训练,让学生学以致用,形成自己的价值观。

情感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悟封建社会中“士不遇”的深沉苦闷情怀,树立起积极面对人生失意的态度。

一.导入:

观看视频短片《北方有佳人》导入。

正如词中所说“北方有佳人”但“佳人难再得”,在遥远的北方汉庭同样有一位这样的绝世佳人,她虽身已没,但她的精神,她的故事至今都被人们传唱。她出生的村子被称作“昭君村”,她的葬身处被叫做“青冢”,她就是“王昭君”。二.介绍昭君

同学们肯定对这个“峨眉绝世不可寻,能使花羞在上林”的昭君很好奇,下面我们就来一起认识一下她。

王昭君于公元前52年出生于南郡秭归县宝坪村,今湖北省兴山县昭君村。名,嫱,字,昭君。其父王穰(ráng)老来得女,视为掌上明珠。王昭君天生丽质,聪慧异常,琴棋书画,无所不精,昭君的绝世才貌,顺着香溪水传遍南郡,传至京城。公元前36年仲春,年仅17岁的王昭君泪别父母乡亲,历时三月之久入长安。随后由于不贿赂画师,开始了长达三年的冷宫时光。

昭君选秀入长安

后公元前33年,昭君20岁,北方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主动来汉朝,对汉称臣,并请求和亲,以结永久之好。汉元帝尽召后宫,王昭君主动应诏。呼韩邪临辞大会,元帝见昭君丰容靓饰,大惊,不知后宫竟有如此美貌之人,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后亲自送出长安十余里,昭君历时一年多于第二年到达漠北,被封为“宁胡阏氏”(相当于汉代的皇后)意为匈奴有了汉女作“阏氏”,安宁始得保障。自此肩负起维护汉匈和平的重担,使汉匈边境维持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和平稳定,深受匈奴人的爱戴。

三.朗读指导:

1、听音乐范读:要求:把握字音、节奏和感情

2、学生自读,初步体会诗中情感,并判断本诗可分为哪几部分?(最好用诗中字词回答)

四.整体感知:全诗可分为哪几部分?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未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前八句侧重描写王昭君“初出”汉宫时的美貌。

后八句侧重叙写王昭君“既去”汉宫后的思汉情绪。五.请同学们分组探究诗文,要求:翻译诗文内容,分析昭君形象,及所用手法

并做解析

㈠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角垂。低佪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①学生分组作答

补充材料:

和亲,也叫做”和戎“”和蕃“,是指中原王朝统治者与周

边少数民族或者各少数民族首领之间出于各种各样和目的而达成的一种政治联姻。

奉命去和亲的女子人生之路是坎坷的,悲惨与屈辱可能会贯穿她们的后半生,一旦被不幸选中,她们便要告别物产丰饶,山川秀丽的家乡,前往匈奴土地贫瘠,环境恶劣,漫天黄沙的不毛之地,她们要告别兄妹,泣别父母,从此天各一方,老死不相见,忍受亲情隔离之痛。更可怕的是一旦入嫁外邦,就要接受胡俗,而胡人有妻后母、报寡嫂的传统,就是说丈夫死后,女子要嫁给丈夫的兄弟,或者嫁给丈夫的其他儿子。王昭君也不得不从胡俗,先嫁给呼韩邪单于,育有一子,呼韩邪单于死后,嫁于呼韩邪单于长子复株累单于,生育二女,复株累单于死后,又嫁与复株累的长子,也就是呼韩邪的孙子,两年不到,王昭君病逝。年仅37岁。

③展示两张女子哭的图片(一丑一美)是这样的吗?还是这样的呢?

④要求:翻译诗文内容,分析昭君形象,及所用手法

并做解析

展示答案:貌美

反衬

侧面描写

欲扬先抑

㈡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未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补充材料:

《西京杂记·画工弃市》则是“画工丑图”说的代表作,:“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形,案图召幸之。诸宫人皆赂画工,多者十万,少者亦不减五万。独王嫱不肯,遂不得见。匈奴入朝,求美人为阏氏,于是上案图,以昭君行。及去,召见,貌为后宫第一,善应对,举止娴雅。帝悔之,而名籍已定。帝重信于外国,故不复更人。乃穷案其事,画工皆弃市,籍其家,资皆巨万。

多将昭君的悲剧命运归罪于无情的画师毛延寿。宋之问的《王昭君》诗曰“薄命由骄虏,无情是画师”,崔国辅则在其诗《王昭君·其二》中假托昭君的语气,其诗曰“一回望月一回悲,望月月移人不移。何时得见汉朝使,为妾传书斩画师。叹息自己不能回到故国故乡,只能期望在什么时候可以见到汉朝来的使节,好让他们给皇帝带个口信,杀了毛延寿好为自己解恨,可见昭君对画师的怨恨之深刻,

②要求:翻译诗文内容,分析昭君形象,及所用手法

并做解析

展示答案:无双

皇帝昏庸

反用典故

侧面描写

㈢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1.“可怜”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可怜昭君的什么?

同情昭君远嫁异邦,思国不得归

2.“着尽”突出了什么?

可见对故国思恋之长,之深!

3.她得到了什么?表现了什么?

汉帝的寡恩薄情,对其的批判。

4.要求:翻译诗文内容,分析昭君形象,及所用手法

并做解析

展示答案:远嫁异邦

空念汉室

孤苦寂寞

㈣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1.这种安慰来自谁?

2.那个多情君王呢?

3.表现了什么?

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