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唐宋诗第三课天若有情天亦老——咏史怀古明妃曲二首(其一)》152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
《天若有情天亦老——咏史怀古诗》教案(2021最新汇编)
《天若有情天亦老——咏史怀古诗》教案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咏史怀古诗绵阳南山中学邹平“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大家好。
今天这节课我们讲语文版选修教材《唐宋诗词鉴赏》中的第三课――天若有情天亦老――咏史怀古。
公元208年7月,中国历史上发生了一件大事,东吴孙权和皇叔刘备联合起来,在长江赤壁一带,大破曹军八十万,于是奠定汉家天下一分为三的格局,这就是著名的赤壁之战。
六百多年后,唐朝诗人崔涂经过赤壁,想起东汉末年,王道崩坏,烽烟四起,曹刘孙三姓在此排阵争雄,无一以匡扶汉室为己任,而今赤壁荒芜,旧迹难寻,斜阳渔歌,春草连云,于是作诗一首《赤壁怀古》。
汉室河山鼎势分,勤王谁肯顾元勋。
不知征伐由天子,唯许英雄共使君。
江上战余陵是谷,渡头春在草连云。
分明胜败无寻处,空听渔歌到夕曛。
——唐·崔涂《赤壁怀古》又过了二百多年,巴蜀才子苏轼因乌台诗案谪居黄州第二年之七月,与友人游黄州赤壁,遥想新娶小乔之周郎,雄姿英发,儒将风流;而己华发早生,壮心空负,填词一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逝者如斯,1219年,南宋词人戴复古漫游江南来到赤壁,一边吟诵着苏轼的《赤壁怀古》,一边感叹着国事难为,也写了首《仄韵满江红·赤壁怀古》: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
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
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
卷长波、一鼓困曹瞒,今如许。
江上渡,江边路。
形胜地,兴亡处。
览遗踪,胜读史书言语。
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
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
——宋·戴复古《满江红·赤壁怀古》“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
“天若有情天亦老,摇摇幽恨难禁。”原文、赏析
天若有情天亦老,摇摇幽恨难禁。
出自宋代孙洙的《河满子·秋怨》
原文
怅望浮生急景,凄凉宝瑟馀音。
楚客多情偏怨别,碧山远水登临。
目送连天衰草,夜阑几处疏砧。
黄叶无风自落,秋云不雨长阴。
天若有情天亦老,摇摇幽恨难禁。
惆怅旧欢如梦,觉来无处追寻。
孙洙(1031-1079),字巨源,广陵(今江苏扬州)人。
北宋时期官吏、词人,曾经进策50篇评论时政,被韩琦称赞为“今之贾谊”。
他博学多才,词作文风典雅,有西汉之风。
皇祐元年(1049)进士,授秀州法曹。
迁集贤校理、知太常礼院,兼史馆检讨、同知谏院。
熙宁四年(1071),出知海州,元丰中官至翰林学士。
元丰二年卒,年四十九。
《宋史》、《东都事略》有传。
著有《孙贤良集》,已佚。
《全宋词》录其词二首。
创作背景:
赏析
这首词是作者在秋夜送别友人的词,是一首集合多种秋景融入秋心的小词。
词虽欠含蓄,但天然绝妙。
词的上片重在写景,下片由景入情。
全词对友感情真挚,和友离别充满了惆怅之情。
上片以情写景,
第 1 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我司不为其真实性及所产生的后果负责,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三课:天若有情天亦老—咏史怀古2
13
☆ 主题相同:
《金陵五题》——《石头城》、《乌衣巷》、
《台城》、《生公讲堂》、《江令宅》
《台城怀古》 《金陵怀古》 《西塞山怀古》——“金陵怀古之冠”
14
★ 诗歌大意
晋代王濬乘楼船自成都东下, 金陵帝王瑞气全都黯然收煞。 吴国千寻铁链也被烧沉江底, 一片投降白旗金陵城头悬挂。 人间有几回兴亡的伤心往事, 高山依旧枕着寒流没有变化。 从此四海一家过着太平日子, 故垒萧条长满芦荻秋风飒飒。
20
总之,诗的前四句,交代了这场战 争的指挥者、进军路线、作战方式、 突破江防的经过及吴主出降的情形, 在怀古的内容中寓有深意:一个政 权的巩固,靠的不是地形的险要, 而是人心;失去人心,任何其它防 御工事都形同虚设。 21
概括了六朝政权更迭的历 史,不仅包括晋吴更替的 历史感叹,亦包括古人伤 古人,今人伤古人,未来 人伤今人的普遍而深刻的 意义。
31
阅读下面两首同题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台城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 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 依旧烟笼十里堤。 台城 刘禹锡 台城六代竞豪华, 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 只缘一曲后庭花。 【注释】①台城:六朝 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 ②结绮临春:陈后主 营造的两座楼阁。
设疑: (1)这两首怀古诗寄托了作者怎 样的感慨? (2)这两首诗所用的主要艺术手 法各有特色,请结合具体诗句 加以分析。
1)弄清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事实、有关人物、 用典。 2)揣摩历史,了解古人意图所在。 3)联系作者身世和时代背景,推敲作者对 此的态度,古今的联系。 4)归纳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4
咏史诗主要表现手法 ——用典
诗歌中借用历史 典故来表达作者 的思想情感,包 括对现实生活些 问题和个人愿望 等,属于借古抒 怀或借古讽今。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的意思_全诗赏析
衰兰送客咸阳道。
天若有情天亦老。
出自宋代贺铸的《行路难·缚虎手》缚虎手。
悬河口。
车如鸡栖马如狗。
白纶巾。
扑黄尘。
不知我辈,可是蓬蒿人。
衰兰送客咸阳道。
天若有情天亦老。
作雷颠。
不论钱。
谁问旗亭,美酒斗十千。
酌大斗。
更为寿。
青鬓常青古无有。
笑嫣然。
舞翩然。
当垆秦女,十五语如弦。
遗音能记秋风曲。
事去千年犹恨促。
揽流光。
系扶桑。
争奈愁来,一日却为长。
【译文及注释】①缚虎手:即徒手打虎。
②悬河口:言辞如河水倾泻,滔滔不绝,即“口若悬河”,比喻人的健谈。
③车如鸡栖马如狗:车盖如鸡栖之所,骏马奔如狗。
④“衰兰”二句: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中的句子。
⑤旗亭:即酒楼。
此指送别之地。
⑥秋风曲:即《秋风辞》曲,是汉武帝刘彻所写的诗歌。
【赏析】贺铸是一个极有“丈夫气”的人物,文武兼备,侠气雄爽,性格耿直傲岸,虽然出身尊贵,却得不到重用,雄才大略无法实现,失意不遇,满腹牢骚,这一首词就抒写了词人报国无门、功业难成的失意情怀。
上片写自己和与己交游的英豪当年豪放不羁的生活,以及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开头六句写豪杰们的勇敢、胆略和辩才,气度不凡;继写他们脱俗的装扮,外貌和胸中的抱负。
“衰兰”二句化用李贺诗句。
抒写豪杰们不为时用,被迫离京的不平遭遇。
最后四句,写酒楼送别,豪杰们一掷千金的爽朗性格,也表现了他们之间的深厚情谊。
下片具体写斗酒饮宴的场面,他们大杯饮酒,笑声朗朗,尽情欢乐,欣赏歌舞。
“遗音”以下四句,写词人虽然暂时忘却苦闷,开怀畅饮,但流光逝去,抱负不展,愁思日增,功业难成,欢乐时千年恨促,愁怀时一日嫌长,淋漓尽致地表现词人内心的愤懑。
本词一气呵成地排比组合了许多唐人诗句,运之以豪情健笔,出之以奇姿壮彩,在词坛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夏敬观评曰:“稼轩豪迈之处从此脱胎。
”指出了它开启南宋辛派词的先导作用。
史载贺铸枉有文才武艺,却不得朝廷重用,只好聊以歌酒打发岁月。
但又痛感光阴遽逝,功业未就。
这首《行路难》就抒写了作者这种度日如年的苦闷。
高中语文 第三课 天若有情天亦老--咏史怀古学案 语文版选修唐诗宋词鉴赏
第三课天若有情天亦老--咏史怀古课前导语自古以来,世俗的朝廷总把冷眼抛向那些热心热肠的古代诗人们,而这些仕途总是不顺的诗人就不自觉地转而徜徉于瞻仰凭吊古迹、咏评历史人物中,感慨岁月沧海桑田,喟叹人生万古悲风。
抒难酬之壮志,浇心中之块垒。
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众多的古迹,为咏史怀古诗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宝藏。
咏史怀古诗或借古讽今,表达对现实政治的关怀;或借史抒怀,抒发自己的理想抱负,阐发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诗人们在历史古迹中寻找灵感,又通过自己的创作丰富着历史古迹的文化内涵。
欣赏这类诗歌,要了解作者写了怎样的古人、往事,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把握作者在诗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
可以利用当地的历史资源,在老师的组织下进行寻访活动,并试图从历史陈迹中探究现实意义,试着写一首咏史怀古诗。
西塞山怀古一、诗人名片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
贞元九年进士,贞元末任监察御史,与柳宗元等人参加了“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
回京后,又贬为连州刺史。
历任夔州、和州刺史。
后回京任主客郎中等。
此后又曾出外任苏州、汝州刺史。
刘禹锡性格倔强,信奉佛教。
年老多病,而时思振奋。
诗风爽朗,有“诗豪”之称。
与白居易齐名,合称“刘白”。
其怀古诗十分为人称道。
还有一些诗向民歌学习,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有《刘宾客集》。
二、诗词故事前度刘郎今又来“永贞革新”失败后,刘禹锡被贬朗州。
十年后,才被召回长安。
他和友人们到玄都观观赏桃树。
观中道士所种的数百棵桃树开花时,如同朝霞一般灿烂,极为美艳壮观。
刘禹锡看后当即吟诗一首,名《戏赠看花诸君子》:“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不料这首诗被人告发,说是“语涉讥刺”,是用“桃千树”影射当时涌进朝廷的大批保守势力,引起执政大臣的不悦。
因此,刘禹锡非但不能留京任用,反被赶往更加边远的连州等地。
这一去,又是整整十三年。
现在,再回玄都观,他又吟《再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高中语文《唐宋诗第三课天若有情天亦老——咏史怀古明妃曲二首(其一)》153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
《明妃曲二首》(其一)教案甘肃省宁县第一中学方小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由题目引导学生认识古人避讳的文化常识。
2、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
(二)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提炼信息和概况信息的能力。
2、在鉴赏中体会情感,把握主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握全诗主题,分析作者塑造的王昭君形象,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二、学情分析考虑到学生阅读咏诗怀古作品时,只关注诗人对古迹、古人、古事的态度和评价,不能理解诗人更深层的情感。
因此,把本节课难点确定为王昭君遭遇与作者士不遇的有机衔接上。
三、重点难点1、体会情感,把握主题2、分析王昭君的形象四、教学课时: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中国古代有四大美女,王昭君、杨玉环、貂蝉、西施。
她们每个人都有一段故事被人们津津乐道。
但古代文人墨客,却把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悲悯给予了王昭君,据统计,吟咏王昭君的诗作有500多首,高居四大美女之首。
今天,我们学习《明妃曲二首》(其一),共同领略王昭君的绝代风华与千年幽怨。
(二)古代文化常识(学生阅读注释1、8,教师补充。
)1、古代的避讳封建时代为维护等级制度的尊严,即说话写文章时遇到君主或尊亲的名字,都不直接说出或写出,以表尊重。
如:李世民,避民,改写为人;刘邦,避邦,改写为国。
昭君遂为“明君”,后人为避免歧义“明君”(英明的君主),或为抬高她的身份,(昭君出塞时为宫女)又改为明妃。
“曲”是一种文体.2、王昭君其人其事王昭君:名嫱,是汉元帝的宫女,后宫美人太多,无法一一召见,皇帝通过画师所画的美人图召见宫女。
宫女都重金贿赂画师,昭君不肯,画师就把她画的很丑,所以,她的美貌就一直不为元帝所知。
三年后,匈奴单于来汉求亲,昭君请嫁与匈奴,汉元帝惊艳昭君的容颜,非常后悔,回去后就杀了毛延寿。
3、王安石介绍(教师补充)王安石:北宋伟大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学过的作品有《泊船瓜洲》《元日》及熟悉的《梅》。
(三)学生默读,整体感知。
诗词赏析: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什么意思
诗词赏析: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什么意思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什么意思?只有凋残的兰花在长安道上。
如果天有感情,它也会衰老的。
金铜仙人辞汉歌李贺魏明帝青龙元年八月,诏宫官牵车,西取汉孝武捧露盘仙人,欲立致前殿。
宫官既拆盘,仙人临载,乃潸然泪下。
唐诸王孙李长吉,遂作《金铜仙人辞汉歌》⑴。
茂陵刘郎秋风客⑵,夜闻马嘶晓无迹⑶。
画栏桂树悬秋香⑷,三十六宫土花碧⑸。
魏官舝车指千里⑹,东关酸风射眸子⑺。
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⑻。
衰兰送客咸阳道⑼,天若有情天亦老⑽。
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⑾。
【译文】已经死去多年的刘彻,经常骑马出入汉宫,夜来夜去,早上就不见踪迹。
汉宫已经荒凉颓败,秋天虽也有桂花飘香,但无人赏玩,三十六宫之中到处都是青苔。
魏国官员拉着车直向千里之外的洛阳,长安东门的风非常硬,直射铜人的眸子。
铜人和明月相伴出了汉宫,这时铜人潸然流下铅泪。
只有凋残的兰花在长安道上。
如果天有感情,它也会衰老的。
荒凉的月色中铜人携盘独出,长安渐渐地远了,渭水的波声也越来越小。
赏析写的是出城后途中的情景。
此番离去,正值月冷风凄,城外的「咸阳道」和城内的「三十六宫」一样,呈现出一派萧瑟悲凉的景象。
这时送客的唯有路边的「衰兰」,而同行的旧时相识也只有手中的承露盘而已。
「衰兰」一语写形兼写情,而以写情为主。
兰花之所以衰枯,不只因为秋风肃杀,对它无情摧残,更是愁苦的情怀直接造成。
兰花的衰枯是情使之然。
凡是有情之物都会衰老枯谢。
别看苍天日出月没,光景常新,终古不变。
假若它有情的话,也照样会衰老。
「天若有情天亦老」这一句设想奇伟,司马光称为「奇绝无对」。
它有力地烘托了金铜仙人(实即作者自己)艰难的处境和凄苦的情怀,意境辽阔高远,感情执着深沉,真是千古名句。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2018年高中语文 第一部分 唐宋诗 第三课 天若有情天亦老——咏史怀古教学案 语文版选修唐宋诗词鉴赏
第三课天若有情天亦老——咏史怀古[资料助读]◎释标题西塞山,位于今湖北大冶县东面的长江边,一名道士洑矶,形势险峻,是六朝时有名的军事要塞。
此诗歌咏晋、宋兴亡事迹,慨叹地形之险不足恃,而历史上割据一方的局面,终归统一。
◎知作者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
唐代诗人,晚年迁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与白居易唱和,世称“刘白”。
诗风爽朗,有“诗豪”之称。
有《刘宾客集》。
◎明背景长庆四年(824)刘禹锡由夔州刺史调任和州刺史,沿江东下,途经西塞山,即景抒怀,写下此诗。
太康元年(280),晋武帝命王濬率领以高大的战船组成的水军,顺江而下,讨伐东吴。
诗人便以这件史事为题。
刘禹锡所处的中唐是藩镇割据的时代,其间虽然在唐宪宗时期出现过短暂的统一,但至刘禹锡写作此诗时的唐穆宗长庆四年(824),河北三镇又恢复到了割据状态。
金陵(今南京)虽是六朝古都,但都是割据一方的政权。
[精要赏析]◎品语言1.“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这一联中哪两个字用得好?试加以分析。
提示:赏析词语一般先从动词找起,从内容和情感方面赏析。
参考答案:“下”和“收”字用得好。
“下”,一语双关,既说明由上游向下游进军的路线,又有西晋攻下了东吴的意思;“收”字,写出了东吴的望风披靡。
益州金陵,相距遥遥,一“下”即“收”,何其速也!两字对举就渲染出一方是声势赫赫,一方是闻风丧胆。
◎析技巧2.“山形依旧枕寒流”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用“依旧”用意何在?提示:“枕”字已含拟人手法,“依旧”含有“怀古诗”的思想。
参考答案: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西塞山超然世外的精神。
“依旧”是说三百年前如此,三百年后的今天仍然如此,但人间的英雄霸主们并不识相,偏要凭借山川险峻,称王图霸,因此难免要一一受到西塞山的嘲讽。
“山形依旧”同英雄们的霸业荡然无存形成鲜明对比,这就更突出了他们的可悲。
3.联系刘禹锡所处的时代背景,据此分析诗人写作此诗的用意。
提示:刘禹锡所处背景与诗中所写状况是一致的,其吊古伤今的意蕴自现。
第三课 天若有情天亦老—咏史怀古1
西塞山风光
解题:
西塞山,在今湖北大冶东面的长江边,形势 险峻,是六朝(六朝古都、十朝都会指南京。六 朝古都,是指东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 陈六个政权曾在南京建都;十朝都会,则是除 了前述六个政权外,还有南唐、明初、太平天 国、民国时期把南京作为首都)有名的军事要塞。 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刘禹锡自夔州调往和 州(今安徽和县)任刺史。他在赴任途中,经 过西塞山时写了这首诗。
背景链接:
1、 太康元年(280)晋武帝命王濬率 领高大战船组成的水军,顺江而下,讨伐 东吴。东吴的亡国之君孙皓,凭借长江天 险,并在江中暗置铁锥,再加以千寻铁链 横锁江面,自以为是万全之计,谁知王濬 用大筏数十,冲走铁锥,以火炬烧毁铁链, 结果顺流鼓棹,径造(直往)三山,直取 金陵。
2、唐宪宗时期,唐王朝取得了几次
总结归纳:
1、由本诗看出,怀古诗一般是先 历史史实,后抒发作者的——— 情感 。 写———— 历史事件 2、怀古诗是以————、 历史人物 文物古迹 ————、————为题材,借登高望远、 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 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这类诗的 古人往事 ,且多用—— 典故 。 特点是多写————
(1)这两首怀古诗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感慨?
答:吊古伤今。(昔盛今衰,物是人非) (2)这两首诗所用的主要艺术手法各有特色 ,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
答:韦庄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通过阴雨、江 草、鸟鸣、柳阴等景物,渲染出一幅凄清而令人 伤感的画面。 或:通篇侧面烘托,以自然景物 的“无情”反衬人的无限伤痛与感慨。 刘禹锡诗:重在对比,前两句回忆昔日的繁华,后 两句写今日的荒凉及缘由。
诗歌大意
晋代王濬乘楼船自成都东下, 金陵帝王瑞气全都黯然收煞。 吴国千寻铁链也被烧沉江底, 一片投降白旗金陵城头悬挂。 人间有几回兴亡的伤心往事, 高山依旧枕着寒流没有变化。 从此四海一家过着太平日子, 故垒萧条长满芦荻秋风飒飒。
高中语文《唐宋诗第三课天若有情天亦老——咏史怀古扩展阅读》151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
小专题教学之【咏史怀古诗】鉴赏——以必修三《咏怀古迹·其三》《马嵬》为例贵阳一中汪呈珍教学目标:①初步掌握鉴赏咏史怀古诗的方法:准确找出诗中古今的连接点,说出诗歌中咏史怀古的作用;②赏析杜甫在《咏怀古迹·其三》中运用的艺术手法,准确把握诗歌中寄寓的情感;③自主赏析《马嵬》一诗中对比和反衬的表现手法,准确把握诗歌中寄寓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把握诗人在咏史怀古诗中寄寓的情感教学方法:群文阅读法、探究法、合作学习法教具准备:导学案、多媒体课件、视频教学时间:2课时【对接高考,明确方向】诗歌的思想内容丰富多彩,作者的观点态度多种多样,但同一类型的诗歌还是具有一些共性的。
把握了共性,便可通过确定诗歌所属类型来判定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咏史怀古诗是高考常见的题材之一,高一学段中必修三唐诗单元中的咏史怀古诗教学,便可为咏史怀古诗的鉴赏奠定一定的基础。
一、专题导入,方法指引“历览古今通得失,观景知人论兴衰”余秋雨说:“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
”回顾我们学过的文学作品,你会发现文人墨客们面对古往今来的变化有着纤细敏锐的神经,“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是陈子昂登幽州台怀古伤己发出的悲叹;“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是李清照面临乌江时借古讽今的伤怀。
当你孤独失意、迷茫彷徨时,你可以在历史的长河中与先贤雅士畅谈;当你感叹世事,满心愤懑时,你可以登临古迹,在沧海桑田的变化中找寻人生的智慧。
我想这便是今天我们鉴赏咏史怀古诗的一大意义。
首先我们来明晰它的概念:【咏史诗】“咏史”就是翻阅古书,以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为题材,吟咏或评论所作的诗。
【怀古诗】“怀古”是指登临游览,触景生情,由凭吊古迹引起感慨,抒发情怀的诗。
【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写有“怀古”“咏怀”等。
但因为诗人在创作时常常会兴之所至,妙笔生花,所以咏史与怀古的界限便不再那么清晰了,那今天我们把这两类诗并做一个小专题,一起来实践一下这类诗歌的赏析。
高中语文《唐宋诗第三课天若有情天亦老——咏史怀古鉴赏知识诗词的特殊句法...》147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读懂“诗家语”教学设计一、学情分析作为文学作品中文字最精练、内涵最丰富的艺术形式之一的古典诗词,是高考的必考题。
从体裁上看,所选诗歌以唐宋诗词为主。
名家非名篇作品成为考查热点,有时也会涉及非名家的名篇作品。
古诗词所抒发的都是人之常情,文字较容易,切入点较小,但考生在考试中诗歌鉴赏题得分率普遍较低。
有的考生憋了半天就回答一句不着边际的话,有的考生即使挥墨如雨,洋洋洒洒写几大行,但也未答到点子上。
究其原因,在于考生思路模糊,答题欠规范,而读不懂“诗家语”是最常见的原因。
二、教学目标1.掌握读懂“诗家语”的方法;2.运用方法,有效读懂诗歌,解决相关题目。
三、“诗家语”概念在古代诗歌里,尤其是在近体诗和词曲中,或出于篇幅的限制,或出于声律的要求,或出于修辞的需要,诗人常常会打破通常的语言结构习惯,而灵活的进行词语的使用与组合,或改变词性、或颠倒词序、或跳跃省略……于是形成属于诗歌所特有的一种凝练而含蓄的美,王安石把这类不合常规却能巧妙达意的诗歌语言称之为“诗家语”,即对诗歌的语言所做的变形处理。
所以,我们在解读诗歌时,需要充分发挥想象力,全面调动知识储备,准确理解诗意。
四、方法探究(一)、改变词性(词类活用)例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例2、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例3、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牛刀小试1、晓镜但愁云鬓改,月吟应觉月光寒。
(李商隐《无题》)2、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3、风老莺雏,雨肥梅子。
(周邦彦《满庭芳》)4、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二)、改变词序——倒装句式例1、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例2、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例3、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例4、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
牛刀小试1、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2、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3、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新人教版】2019-2020高中语文 第一部分 唐宋诗 第三课 天若有情天亦老咏史怀古教学案 语文版选修唐宋诗词
第三课天若有情天亦老——咏史怀古[资料助读]◎释标题西塞山,位于今湖北大冶县东面的长江边,一名道士洑矶,形势险峻,是六朝时有名的军事要塞。
此诗歌咏晋、宋兴亡事迹,慨叹地形之险不足恃,而历史上割据一方的局面,终归统一。
◎知作者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
唐代诗人,晚年迁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与白居易唱和,世称“刘白”。
诗风爽朗,有“诗豪”之称。
有《刘宾客集》。
◎明背景长庆四年(824)刘禹锡由夔州刺史调任和州刺史,沿江东下,途经西塞山,即景抒怀,写下此诗。
太康元年(280),晋武帝命王濬率领以高大的战船组成的水军,顺江而下,讨伐东吴。
诗人便以这件史事为题。
刘禹锡所处的中唐是藩镇割据的时代,其间虽然在唐宪宗时期出现过短暂的统一,但至刘禹锡写作此诗时的唐穆宗长庆四年(824),河北三镇又恢复到了割据状态。
金陵(今南京)虽是六朝古都,但都是割据一方的政权。
[精要赏析]◎品语言1.“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这一联中哪两个字用得好?试加以分析。
提示:赏析词语一般先从动词找起,从内容和情感方面赏析。
参考答案:“下”和“收”字用得好。
“下”,一语双关,既说明由上游向下游进军的路线,又有西晋攻下了东吴的意思;“收”字,写出了东吴的望风披靡。
益州金陵,相距遥遥,一“下”即“收”,何其速也!两字对举就渲染出一方是声势赫赫,一方是闻风丧胆。
◎析技巧2.“山形依旧枕寒流”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用“依旧”用意何在?提示:“枕”字已含拟人手法,“依旧”含有“怀古诗”的思想。
参考答案: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西塞山超然世外的精神。
“依旧”是说三百年前如此,三百年后的今天仍然如此,但人间的英雄霸主们并不识相,偏要凭借山川险峻,称王图霸,因此难免要一一受到西塞山的嘲讽。
“山形依旧”同英雄们的霸业荡然无存形成鲜明对比,这就更突出了他们的可悲。
◎悟意旨3.联系刘禹锡所处的时代背景,据此分析诗人写作此诗的用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见识高!明妃曲二首(其一)教学设计王安石知识目标:1、准确分析昭君形象。
2、体会作者王安石想要传达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1、通过合作学习探明昭君形象,梳理出诗歌情感;2、知人论世了解诗人当时的心境3、拓展训练,让学生学以致用,形成自己的价值观。
情感与价值观:让学生感悟封建社会中“士不遇”的深沉苦闷情怀,树立起积极面对人生失意的态度。
一.导入:观看视频短片《北方有佳人》导入。
正如词中所说“北方有佳人”但“佳人难再得”,在遥远的北方汉庭同样有一位这样的绝世佳人,她虽身已没,但她的精神,她的故事至今都被人们传唱。
她出生的村子被称作“昭君村”,她的葬身处被叫做“青冢”,她就是“王昭君”。
二.介绍昭君同学们肯定对这个“峨眉绝世不可寻,能使花羞在上林”的昭君很好奇,下面我们就来一起认识一下她。
王昭君于公元前52年出生于南郡秭归县宝坪村,今湖北省兴山县昭君村。
名,嫱,字,昭君。
其父王穰(ráng)老来得女,视为掌上明珠。
王昭君天生丽质,聪慧异常,琴棋书画,无所不精,昭君的绝世才貌,顺着香溪水传遍南郡,传至京城。
公元前36年仲春,年仅17岁的王昭君泪别父母乡亲,历时三月之久入长安。
随后由于不贿赂画师,开始了长达三年的冷宫时光。
昭君选秀入长安后公元前33年,昭君20岁,北方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主动来汉朝,对汉称臣,并请求和亲,以结永久之好。
汉元帝尽召后宫,王昭君主动应诏。
呼韩邪临辞大会,元帝见昭君丰容靓饰,大惊,不知后宫竟有如此美貌之人,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
后亲自送出长安十余里,昭君历时一年多于第二年到达漠北,被封为“宁胡阏氏”(相当于汉代的皇后)意为匈奴有了汉女作“阏氏”,安宁始得保障。
自此肩负起维护汉匈和平的重担,使汉匈边境维持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和平稳定,深受匈奴人的爱戴。
三.朗读指导:1、听音乐范读:要求:把握字音、节奏和感情2、学生自读,初步体会诗中情感,并判断本诗可分为哪几部分?(最好用诗中字词回答)四.整体感知:全诗可分为哪几部分?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未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前八句侧重描写王昭君“初出”汉宫时的美貌。
后八句侧重叙写王昭君“既去”汉宫后的思汉情绪。
五.请同学们分组探究诗文,要求:翻译诗文内容,分析昭君形象,及所用手法并做解析㈠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角垂。
低佪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①学生分组作答②补充材料:和亲,也叫做”和戎“”和蕃“,是指中原王朝统治者与周边少数民族或者各少数民族首领之间出于各种各样和目的而达成的一种政治联姻。
奉命去和亲的女子人生之路是坎坷的,悲惨与屈辱可能会贯穿她们的后半生,一旦被不幸选中,她们便要告别物产丰饶,山川秀丽的家乡,前往匈奴土地贫瘠,环境恶劣,漫天黄沙的不毛之地,她们要告别兄妹,泣别父母,从此天各一方,老死不相见,忍受亲情隔离之痛。
更可怕的是一旦入嫁外邦,就要接受胡俗,而胡人有妻后母、报寡嫂的传统,就是说丈夫死后,女子要嫁给丈夫的兄弟,或者嫁给丈夫的其他儿子。
王昭君也不得不从胡俗,先嫁给呼韩邪单于,育有一子,呼韩邪单于死后,嫁于呼韩邪单于长子复株累单于,生育二女,复株累单于死后,又嫁与复株累的长子,也就是呼韩邪的孙子,两年不到,王昭君病逝。
年仅37岁。
③展示两张女子哭的图片(一丑一美)是这样的吗?还是这样的呢?④要求:翻译诗文内容,分析昭君形象,及所用手法并做解析展示答案:貌美反衬侧面描写欲扬先抑㈡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未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①补充材料:《西京杂记·画工弃市》则是“画工丑图”说的代表作,:“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形,案图召幸之。
诸宫人皆赂画工,多者十万,少者亦不减五万。
独王嫱不肯,遂不得见。
匈奴入朝,求美人为阏氏,于是上案图,以昭君行。
及去,召见,貌为后宫第一,善应对,举止娴雅。
帝悔之,而名籍已定。
帝重信于外国,故不复更人。
乃穷案其事,画工皆弃市,籍其家,资皆巨万。
多将昭君的悲剧命运归罪于无情的画师毛延寿。
宋之问的《王昭君》诗曰“薄命由骄虏,无情是画师”,崔国辅则在其诗《王昭君·其二》中假托昭君的语气,其诗曰“一回望月一回悲,望月月移人不移。
何时得见汉朝使,为妾传书斩画师。
叹息自己不能回到故国故乡,只能期望在什么时候可以见到汉朝来的使节,好让他们给皇帝带个口信,杀了毛延寿好为自己解恨,可见昭君对画师的怨恨之深刻,②要求:翻译诗文内容,分析昭君形象,及所用手法并做解析展示答案:无双皇帝昏庸反用典故侧面描写㈢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1.“可怜”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可怜昭君的什么?同情昭君远嫁异邦,思国不得归2.“着尽”突出了什么?可见对故国思恋之长,之深!3.她得到了什么?表现了什么?汉帝的寡恩薄情,对其的批判。
4.要求:翻译诗文内容,分析昭君形象,及所用手法并做解析展示答案:远嫁异邦空念汉室孤苦寂寞㈣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1.这种安慰来自谁?2.那个多情君王呢?3.表现了什么?4.补充材料:昭君出塞后,她劝呼韩邪单于不要去发动战争,还把中原的文化传给匈奴。
从此,使得汉匈两族团结和睦,国泰民安,“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忘干戈之役”,匈奴展现出欣欣向荣的和平景象。
因为昭君不是一个北上匈奴的,她带着中原所有的文化,所到之处,无不春暖花开。
她一个人影响着整个匈奴以及中原全人民的生活。
她让一个太平盛世,在这一片不宁静的天空中漫延开来。
这是西施、杨玉环这些“亡国女”不能与之比拟的。
陈阿娇(汉武帝刘彻第一任皇后)即陈皇后,武帝姑母刘嫖之女。
武帝小时,有一次刘嫖问武帝要不要娶妻,并指其女阿娇问武帝:“阿娇好不好?”武帝笑着说:要是把阿娇给我作妻子,我就盖一间金屋子给她住。
”这就是“金屋藏娇”故事的由来。
武帝即位后封阿娇为皇后,史书记载她“专宠十余年”。
但后因年长色衰,被打入长门官幽闭起来。
这两句的意思是说,阿娇当年虽受到那样宠爱,一旦君王变心,却落得幽闭深宫,虽与皇帝近在咫尺,却失去了皇帝的宠爱。
5.要求:翻译诗文内容,分析昭君形象,及所用手法并做解析展示答案:人生失意用典直抒胸臆诗中的重心在于书写失意的怨恨。
王昭君美冠后宫,但不被召幸。
更有甚者,她被作为宫中不喜欢、不需要的女子而远嫁异族。
红颜薄命岂不怨嗟?而在封建社会中失意的女子又岂止是远嫁的昭君?咫尺之间不也还有汉陈皇后的悲剧?但同情美人的失意还只是此诗的表层意思,更深层次的看,应当说作者是借了王昭君的故事抒发自己的情感。
宫女的失宠与志士又有某种相似点。
士不遇,这是古代诗歌中一个传统的主题,北宋由于党争激烈,不少知识分子都遭到反复贬斥,感士不遇,就因此成了知识分子的普遍情绪。
王安石幼年即怀大志,年十七八,就以天下为己任。
嘉祐三年,王为地方官,一直未得到重用,即写出了“《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指出北宋“积弱积贫”,“顾内则不能无以社稷为忧,外则不能无惧于夷狄”,主张“改易更革”等先进主张,但仁宗已经老迈,毫无进取之心,遭到宗仁的拒绝。
后一年,写了《明妃曲》二首,寄托了他深沉的慨叹!当时,梅尧臣、欧阳修、司马光、刘敞皆写有和诗。
北宋时,辽国、西夏“交侵,岁币百万”(赵翼《廿二史札记》)。
自景祐年间(1034—1038)以来,“西(夏)事尤棘”。
诗人们借汉言宋,想到明妃。
梅尧臣、欧阳修诗中皆直斥“汉计拙”,对宋王朝屈辱政策提出批评。
当时的施宜兰、张元之流,就因在宋不得志而投向辽、夏,为辽、夏出谋献策,造成宋的边患。
所以,王安石歌颂明妃的不以恩怨易心,是有着现实意义的。
六.诗人借昭君这一形象要抒发怎样的情怀?(提示:结合背景寻找昭君与诗人的连接点。
)怀才不遇怀人伤己昭君王安石美貌无双因皇帝昏庸才华出众因皇帝糊涂空念汉室远嫁异邦空念宋室才不得用孤苦寂寞人生失意满怀忧愤人生失意七.主题思想(小结)此诗作者一反过去归咎毛延寿欺君的正统观念,对封建皇帝的好色、自欺,进行了批判,旨在歌颂昭君容貌气质的美好,以及心系汉家,不辱使命的坚贞。
同时也抒发自己怀才不遇、政治主张未被采纳的情怀。
由美人的失宠联想到才土的不遇,揭示了封建时代“人生失意”特别是才士不遇的普遍性。
本篇立意高远,人物形象饱满,寓意精警,耐人寻味。
八.现代人眼中的昭君现代史学家翦伯赞赞美:“王昭君已经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个象征,一个民族友好的象征;昭君墓也不是一个坟墓,而是一座民族友好的历史纪念塔”。
九.你眼中的昭君呢?请同学们展示一下自己对昭君的认识?(同学们发言读自己的作品)十.课后思考:对于昭君来说,出塞这种选择是对还是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