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原理第七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七章-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七章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第七章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一)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1.社会形态及其活动构成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内容和阶段。
(1)五种社会形态社会形态是一定生产力基础之上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是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观念形态的统一体。
到目前为止,人类历史已经形成了五种社会形态,即原始社会形态、奴隶社会形态、封建社会形态、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
(2)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把人类社会看做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是历史唯物主义对社会历史的唯物辩证本性的揭示。
这一思想表明,人类社会虽然有着与自然迥然不同的特点,但本质上同自然界一样,是一种物质体系,其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
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的主要含义是:第一,从人类社会的起源和存在的基础看,人类社会同自然界一样,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社会的存在离不开自然界,其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就是每日每时都必须进行的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活动,即采取一定的生产方式进行的物质生产活动。
第二,从人类社会的发展来看,人类社会同自然界一样,本质上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人类社会正是在这两对矛盾的推动下,依次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五种社会形态,这是一个不依任何个人、任何阶级以至整个人类的意志为转移的发展过程。
第三,社会现象尽管是不可逆的,但在不可逆的社会现象背后,历史规律却有着“重复性”。
只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某种合乎规律的现象就必然重复出现。
确认社会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才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发展看做是自然历史过程。
这是因为:①生产力是整个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和根源。
第七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习题答案版(修订版)
第七章1、在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认识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与空想社会主义者有何本质区别? 无论托马斯的《乌托邦》、康帕内拉的《太阳城》,还是圣西门的“实业制度”和欧文的“和谐公社”,它们都向我们描绘了一个没有剥削压迫和社会不平等现象的理想社会形态,但是,在对未来社会理想的认识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与空想社会主义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第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把未来社会理想建立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之上,而空想社会主义者则将其建立在唯心史观之上。
恩格斯曾经指出,空想社会主义者和十八世纪的启蒙学者一样,他们把对未来社会的构想建立于所谓“永恒真理”、“永恒正义”和“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的理性原则之上。
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则在分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基础上,把对未来社会的理想牢牢地构筑于唯物史观的基地之上。
第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把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看成一个历史的必然过程,这一过程是由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决定的,它反映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但是,空想社会主义者则把未来理想社会看成是某些“天才人物”的创造发明,因而纯粹是一种偶然的现象。
第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历来认为,未来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建设是由未来的社会实践决定的,我们只能对未来的社会作大致的构想,而且这些构想也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
但是,空想社会主义者却从主观愿望出发,为未来理想社会制定了一个极其细致详尽的蓝图,正如恩格斯所说的,这样的蓝图“越是制定得详尽周密,就越是要陷入纯粹的幻想。
”2、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历史的必然,为什么又要人们去努力追求?既然共产主义的最终实现是个漫长的过程,为什么又说“共产主义渺茫”论是错误的?请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观点予以正确解答。
(一)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问题(1)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问题,是马克思恩格斯共产主义思想中一个首要的基本问题。
马克思恩格斯对这个问题的论证,主要是从历史考察、现实分析和价值判断等三个方面展开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七章
第七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复习要求】学习本章要了解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社会主义在一国首先胜利的理论,社会主义在20世纪的实践。
要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特征,包括经典作家的论述和当代人的探索。
要了解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以及社会主义道路的多样性。
还要了解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复习重点、难点】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考核知识点】1、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及其在空想社会主义的区别(1)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工人运动的实践中,在总结、吸收前人优秀思想成果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2)空想社会主义者看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但因为他们没有正确认识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不能揭示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和客观必然性。
他们要求埋葬资本主义,却找不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路理论则正好相反,它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2、无产阶级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革命(1)无产阶级革命是要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的社会革命,这是以往不同私有制之间相互取代所发生的革命不可比拟的。
以前的社会经济制度变迁一直是以一种私有制取代另一种私有制,这之中也会发生革命,例如资产阶级革命并不要求消除私有制,而是代之以资本主义私有制。
(2)无产阶级革命是最终要彻底消灭一切阶级剥削和阶级统治的革命。
以往的革命是以一个阶级的剥削与统治代替另一个阶级的剥削与统治,无产阶级革命则是消灭一切阶级剥削并最终消灭阶级和阶级统治。
(3)无产阶级革命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
无产阶级没有自己的私立,它们的存在与人类社会发展的总方向没有矛盾和冲突。
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解放自己、它的阶级利益同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的最广泛的革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七章
第七章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教学目的和要求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把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的主要观点;深刻认识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历史必然性和长期性;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远想,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教学要点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
2.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3.共产主义社会理想实现的历史必然性。
4.共产主义理想实现的长期性。
5.实现共产主义不能超越社会主义发展阶段。
6.共产主义远想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
教学方式和学时安排本章计划安排4学时。
教学容:社会主义经过长期的发展,在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最终将走向共产主义社会。
共产主义不仅是一种科学的理论和这种理论指导下的现实的运动,而且是一种未来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形态。
当代大学生应该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远想,从自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在追求崇高理想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一、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历史上的许多思想家,特别是空想社会主义者对未来理想社会作过许多精彩的描绘。
但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人们对未来社会的预见往往带有浓厚的神秘性质和幻想色彩,因为他们不懂得预见未来的科学方法论,也不懂得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因此,这些描绘虽然被传为佳话,但是最后均沦为空想,而不能成为人所追求的崇高的社会理想。
历史证明,只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描绘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宏伟蓝图,才是真正科学的社会理想,成为引领我们具体实践的目标。
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掌握了观察分析社会问题的科学方法。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方法是什么呢?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进行观察和分析的科学方法,概括起来说,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7章 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及其规律 笔记 考研笔记-精品
第七章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及其规律【知识框架】【考情分析】第七章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及其规律第一节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19世纪中叶,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到科学。
20世纪初,社会主义从理论发展到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
这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两次飞跃。
一、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局限性二、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即两大发现),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 奥秘和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把争取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斗争建立在社会 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从而超越了空想社会主义,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
1848年2月,马克思恩格斯为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所写的党纲《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问世。
从此,科学社会主义便成为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思想武器,揭开了伟大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篇章。
三.第一国际和巴黎公社马克思、恩格斯在指导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过程中,阐述了各国无产阶级政党相互关系的重要原则: 一是坚持无产阶级的国际联合。
二是坚持各国党的独立自主和完全平等。
四.十月革命胜利与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列宁根据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得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 利”的结论,即著名的“一国胜利论"。
在"一国胜利论”的基础上,列宁根据对俄国国内革命形势和国际状况的科学分析,进一 步得出了社会主义可能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俄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结论,并且领导了俄国十月革命,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十月革命的胜利,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苏维埃俄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五.社会主义在苏联一国的实践列宁领导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过程:列宁领导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大体上经历了三个时期: 即进一步巩固苏维埃政权时期;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时期即战时共产主义时期; 由战时共产主义转变为新经济政策时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七章
关于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早期在称呼自己的思想和未 来社会时,一般用共产主义一词,因为那时 的“社会主义”通常是一些小资产阶级的激 进 思想。19世纪70年代后,他们开始用“社 会 马克思晚年把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划分为第 主义”一词,渐渐地两词成为同义语。 一阶段和高级阶段,列宁把它们称为社会主 义和共产主义。此后就固定下来了。
问题:是不是无限度扩张生产力?无限度 增加物质财富?
面对今天人们关注的资源约束、生态失 衡、环境保护等问题的思考。 ●只要物质产品的丰富足以满足全体成员 的需要即可,没必要无限度扩张生产力; ●人类能自觉控制物质生产规模和能力; ●科技发展为能源问题开辟前景; ●人与自然的矛盾可得到较好解决。
经典论述---消灭私有制
(三)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 征,而不作详尽的细节描绘
理论依据:事物的存在与发展是过程。 方法:只揭示未来社会发展的方向、原 则和基本特征。 智慧:把细节留给未来,克服空想社会 主义的缺陷。
经典论述
“在将来某个特定的时刻应该做什么, 应该马上做什么,这当然完全取决 于人们将不得不在其中活动的那个 既定的历史环境。”
马克思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区别
问 题 对未来社 会必然性 对资本主 义的批判 对未来社 会的阐述 空想社会主义 抽象理性 阐述未来 从道义上 的批判 详尽的细 节描绘 马克思主义 依据规律 预测未来 揭露实质 阐发未来 只揭示一 般特征
(一)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 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揭示的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
第二节 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最伟大的事业 二、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 三、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七章)
而把具体情形留给 后来的实践去回答。
2020/2/17 13
❖ 针对有人提出的在革命成功后应采取什么措施的问题,马克 思尖锐指出,问题“提得不正确”。“现在提出这个问题是 不着边际的,因而实际上是一个幻想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 唯一的答复应当是对问题本身的批判”因为“在将来某个特 定的时刻应该做什么,应该马上做些什么,这当然完全取决 于人们将不得不在其中活动的那个既定的历史环境。”
❖ 恩格斯:“无论如何,共产主义社会中的人们自己会决定, 是否应当为此采取某种措施,在什么时候,用什么办法,以 及究竟是什么样的措施。我不认为自己有向他们提出这方面 的建议和劝导的使命。那些人无论如何也会和我们一样聪 明。”
❖ 列宁:“我们可以绝对有把握地说,剥夺资本家定会使人类 社会的生产力蓬勃发展。但是,生产力将以什么样的速度向 前发展,将以什么样的速度发展到打破分工、消灭脑力劳动 和体力劳动的对立、把劳动变为‘生活的第一需要’,这都 是我们所不知道而且也不可能知道的。”
2020/2/17 6
一. 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
在展望未来社会的 问题上,是否坚持科 学的立场、观点和方 法是能否正确预见未 来的基本前提,也是 马克思主义与空想社 会主义的根本区别。
2020/2/17 7
(一)在揭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 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
马克思恩格斯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运用 科学的方法,致力于研究人类社会特别是资
2020/2/17 14
二. 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
(一)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二)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三)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七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电子书第七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本章引言:会主义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实践的发展。
1917年,俄国爆发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有十多个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20世纪末又发生了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社会制度的剧变。
而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则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坚持建设有各自特色的社会主义。
对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特征进一步认识,社会主义制度如何在当代完善和发展,我国的理论和实践在进行不断的探索。
社会主义事业和国际工人运动在社会实践中曲折发展、不断前进。
第一节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了使社会主义变为科学,就必须首先把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
——思格斯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1.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从资本主义制度建立伊始,就有许多仁人志士对其弊端提出批评,并描绘出理想社会的蓝图来代替资本主义。
最早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在16一17世纪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和初期发展阶段即已出现。
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制度来到世间就带着许多其自身不可克服的矛盾和弊端,特别是早期的资本原始积累时期,阶级级矛盾、贫富分化极其严重,工人阶级的生活和工作状况极其恶劣,资产阶级的剥削极其残酷,这激起了工人阶级的激烈反抗,自发的工人运动此起彼伏。
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了早期无产阶级的意识和利益,反映了早期无产者迫切要求改造现存社会、建立理想新社会的愿望。
早期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作是英国人莫尔的《乌托邦》和意大利人康帕内拉的《太阳城》。
他们在自己的著作中无情地批判了资本主义的种种罪恶,但提出和描绘的理想社会却充满着空想性质。
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提出的社会改造方案,往往是包罗万象的,涉及包括哲学、经济、政治、历史、宗教,道德、家庭、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乃至一些具体细节的庞大社会改造计划。
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阶段,这设想显然只能是空想。
18世纪以后,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在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继续发展,代表人物有巴贝夫、摩莱里、马布利等,他们中有的观点激进、主张革命,有的则相对温和、提倡改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七章笔记
第七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第一节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单选)最早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在16-17世纪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和初期发展阶段即已出现。
(多选)早期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作是英国人莫尔的《乌托邦》和意大利人康帕内拉的《太阳城》(多选)19世纪初期欧州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有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
(单选)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成为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多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一起,构成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三个组成部分,成为无产阶级、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武器。
(单选)无产阶级革命是迄今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革命,是不同于以往一切革命的最新类型的革命。
(多选)无产阶级革命的形式,从理论上说可以有暴力革命和非暴力革命即和平形式两种。
二、列宁、斯大林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单选)十月革命的胜利,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多选)从1917年末的十月革命到1924年初列宁逝世仅有短短的六年多时间,这段时期在列宁领导下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大体可分三个阶段,即进一步巩固苏维埃政权时期、战时共产主义时期、新经济政策时期。
(简答)列宁的主要贡献是:首先,把社会主义建设作为一个长期探索、不断实践的过程。
其次,把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放在首位。
再次,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特别是过渡时期不能人为取消商品经济,而要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
最后,列宁还提出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
(多选)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政治思想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建设与发展。
三、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多选)在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出现了波兰、捷克斯拉找克、罗马尼业、保加利亚、匈牙利、民主德国、南斯拉夫和阿尔巴尼亚等一批社会主义国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七章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揭示的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
• (一)物质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 1.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产品极大丰富,是共产主义社会 实现的必要条件 • 2.生产力的充分发展又是共产主义社会本身的一个重要特 征。 • 3.适应高度发展的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共产主义社会将 彻底废除私有制,实行普遍的生产资料公有制。 • 4.与生产资料社会占有相适应,共产主义社会将按照自然 资源的情况和社会成员的需要,对生产进行有计划的组织和 管理。 • 5.在共产主义社会,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方式是“各尽所能, 按需分配”。
丹尼尔· 贝尔的理论
• 4、从产品经济变为服务经济 • 5、工作性质发生了变化,由原来对方自然变为人和人的博弈, 人们必须学会相处。 • 6、妇女就业机会增多,经济独立 • 7、科学的形象已经改变,对未来的自由研究和知识更新成为后 工业社会科研特征。 • 8、政治单位布局出现横向的科学阶层和纵向的经济企业。 • 9、后工业社会由取得成就的能人治理 • 10、信息经济学向经济学家提出了挑战
信息社会的特征
• • • • • • 1、电脑是信息社会发展的核心 2、电脑的发展带来信息革命 3、以电脑为基础的社会结构取代工厂,成为社会特征。 4、主导工业是智力工业。 5、工业社会以时间价值为目的 6、生产目的是生产知识和电脑化
悲观派对人类未来的担忧
• 罗马俱乐部
• • • • • • • • • • • • 人类困境的表现: 1、人口的爆炸 2、生活必需品缺乏计划 3、生物界受到劫掠和退化 4、世界经济危机 5、军备竞赛 6、社会邪恶 7、陈旧的制度 8、东西对抗 9、南北分歧 10、科学技术无政府状态 11、缺乏道德和政治上的领导人
阿隆的理论
• 雷蒙· 阿隆的代表作《工业社会18讲》 • 他把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都看成是工业社会的同一类型的 不同表现形式。认为生产力(技术)已经取代了社会关系 (财产)的中心地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七章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另一方面也要看到这两个阶段在发展程度和
成熟程度上的重大区别。 成熟程度上的重大区别。 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也是实现 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
(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
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
在社会主义历史时期,民族和国家仍然存在, 在社会主义历史时期,民族和国家仍然存在,社 会主义建设是在各个民族国家的范围内分别进行 的。
思考题
1.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在西方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 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在西方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 英国的托马斯·莫尔批判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罪恶, 英国的托马斯·莫尔批判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罪恶,提 出了乌托邦理想。他于1516年发表的《乌托邦》 出了乌托邦理想。他于1516年发表的《乌托邦》一书描绘 1516年发表的 了一个美好的社会:在那里,没有私有财产和剥削现象, 了一个美好的社会:在那里,没有私有财产和剥削现象, 人们有计划地从事生产,城乡之间没有对立,不需要商品、 人们有计划地从事生产,城乡之间没有对立,不需要商品、 货币和市场,实行按需分配。 货币和市场,实行按需分配。受《乌托邦》一书的影响, 乌托邦》一书的影响, 意大利的康帕内拉于1602年在监狱里写出了《太阳城》 意大利的康帕内拉于1602年在监狱里写出了《太阳城》, 1602年在监狱里写出了 进一步描绘一个财产公有、 进一步描绘一个财产公有、共同劳动和人人平等的理想社 会。
二. 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积极投身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理想是指引人们奋斗方向的航标,也是 理想是指引人们奋斗方向的航标, 推动人们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 推动人们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 一个社会不能没有理想, 一个社会不能没有理想,一个人也不能 没有理想。 没有理想。 共产主义理想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社会 是人类最伟大的社会理想。 理想,是人类最伟大的社会理想。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七章
㈡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历史规律的必然要求
1.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必然性的历史观论证
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及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发展规律决定了共产 主义理想必然实现。
马克思主义从社会形态交替规律上对共产主义理想实现的必然性作 了一般性的历史观论证。
一、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二、共产主义理想实现的长期性 三、实现共产主义不能超越社会主义发展阶段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
一、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
㈠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 明社会发展的方向
以往人们不懂得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因而 不能根据社会运动的客观必然性去预见未来社会 及其产生、发展过程。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理论是建立在对历史 发展规律把握的基础上的。 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 特殊规律是马恩展望共产主义社会的客观依据。
㈡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旧世界中阐发未来新 世界的特点
我们不想教条 地预期未来,而只 是想通过批判旧世 界发现新世界。
㈡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旧世界中阐发未来新 世界的特点
马恩不是只看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
而是进一步揭示出弊端的根源,揭示出资本
主义发展中自我否定的力量,发现资本主义
的矛盾运动中孕育着的新社会因素,并据此
随着阶级的消失,国家也
不可避免地要消失。在生产者自由 平等的联合体的基础上按新方式来 组织生产的社会,将把全部国家机 器放到它应该去的地方,即放到古 物陈列馆去,同纺车和青铜斧陈列 在一起。
二、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㈠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第七章
第七章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一、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人间社会从来就不是尽如人意的,以往的社会更是仅仅属于极少数人的自由天堂,所以追求一种平等自由、符合永恒正义原则的“大同世界”,历来都是人们的至上的愿望。
在人类尚无力量支配自己命运的条件下,这种向往反映到哲学上,便形成了具有宗教性质的仰赖身外权威、相信本质前定、追求永恒正义的抽象理性主义的哲学原则。
人们把现实的愿望凝结为一种“善”的绝对规定,把现实的行为看作某种先定本质的实践。
传统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都具有原则先行,时时考虑原则根据、事事追问原则规定的本质和特点。
以既定原则为出发点就是以抽象理性为标准。
以往哲学形而上学的任务就是要去发现这样的原则,为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提供先验的准则。
这就决定了传统的哲学理论都具有准宗教的性质,在本质上便是教条主义的。
在马克思的时代已有过多种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学说,但它们大都属于“空想”性质的理论。
它们所以具有空想的性质,就因为贯彻的是抽象的理性原则,那种“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作为美好的理想和愿望,仅仅是从永恒的正义原则和抽象的概念规定中导引出来的某种主观的规定。
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学说与它们完全不同。
马克思不是从什么普遍理性、永恒正义、道德需求、概念规定出发得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结论的;恰恰相反,他的学说正是破除这种理性抽象原则的产物和结果。
马克思在他的思想形成时期一开始就向世人明确的宣告:“我们不想教条式的预料未来,而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
这就表明,马克思贯彻的是从现实生活条件出发的实践原则,坚决反对并摒弃那种从理性的抽象原则出发的教条主义的做法。
什么是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马克思面对的是已经发展到相当高度的资本主义的现实。
所谓在批判旧世界中去发现新世界,具体说来就是:在资本主义所创造的人类现代高度文明的基础上,去克服资本主义自身无法消除的弊端和弊病,这样建立起来的社会自然就是比资本主义更高级、更优越的“新世界”,从社会形态说这就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七章
第三节 社会的文化结构 一、文化结构及其功能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改造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历史过程中创造和积累的 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作为一个历史范畴,文化概括着人类社会一 切时代的文化现象。
狭义的文化是指精神文化,特指整个人类的理念或民族精神。人类社会由经 济、政治、文化三大部分构成。作为与经济、政治并列的文化,是指狭义的文 化,即精神文化。
CONTENTS
目
01
录
02
03
04
社会的经济结构 社会的政治结构 社会的文化结构 社会的文明进步
第一节
社会的经济结构
第一节 社会的经济结构 一、生产力是经济结构的物质基础
生产力是指人类改造自然、 获取生活资料的能力。生产力 的要素主要包括以生产工具为 主的劳动资料、引入生产过程 的劳动对象和从事物质资料生 产的劳动者。
第一节 社会的经济结构 五、发展先进生产力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那么,如何全面、正确理解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呢? 第一,要注重物的发展和人的发展的统一,把物的发展放在人的发展中来
理解。 第二,注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把经济效益置于社会效益中来评价。
第三,注重局部发展和全局发展的统一,把局部发展置于全局发展中来考虑。
政治结构的基本功能是规范和调整社会关系和交往活动。
第二节 社会的政治结构
三、国家政权是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
阶级产生以后,人类社会出现 了一种地位极为特殊、作用十分强大 的社会组织形式——国家。在国家起 源问题上,历来的剥削阶级思想家大 多根据本身的政治需要加以主观解释, 把这一问题弄得神秘而混乱。
第二节 社会的政治结构
第二节 社会的政治结构
二、政治结构的要素及其功能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七章 社会发展和人发展
首先历史进步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社 会基本矛盾推动人类社会必然不断地向前 发展;
其次,历史进步的原因还在于社会发展 是一个量变和质变的过程,这里既有量的积 累,又有质的飞跃,这种飞跃以辨证否定的 形式继承和发展了人类社会;
最后,历史进步的主体原因在于,人民 群众不但希望社会进步,而且还是推动历史 进步的主体力量。
24
2、人的价值问题就是人活着的意义问题。 唯物史观认为,人的价值首先在于人能够创造 价值。因为人的本质首先是劳动,正是人的劳 动活动才创造了一切满足人的需要的东西,即 创造了一切价值。因此,普天之下人为贵,贵 在人能够创造价值,这是人区别万物的根本价 值。
3、人作为创造价值的价值实际上是人的自我 价值。在这里人既是价值主体,又是价值客体, 人的自我价值就是人自己对自己所具有的价值。
13
四、社会发展过程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1、人类社会发展过程是一个历史进步过程。 历史进步就成为唯物史观用来表达人类社会发 展过程前进性趋势的哲学范畴。坚信历史进步, 相信人类社会发展的前进性,就会对人类社会 的未来抱乐观主义的态度。
14
2、唯物史观对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作出历史进 步的判断不是盲目的乐观主义和纯粹的理想主 义,而是有充分的逻辑理由和历史根据。
22
3、劳动是人的类本质,社会关系是人的群 体本质,无论是人的类本质还是人的群体本 质,都说明人的本质是社会性,不是自然性。 自然性是人的先天性,社会性是人在后天的 活动中所产生的性质。
23
二、人的价值
1、要理解人的价值问题,我们必须先了解什 么是价值。价值是人的需要和满足需要的东西 之间的关系,在价值关系中,人是价值主体, 满足人的需要的东西就是价值客体。因此,价 值是能够满足人的需要的东西所具有的特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件-第七章
(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走 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
1.社会主义建设是在各个民族国家的范围内分别进行 的。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一个重要 的方面。
26
二、树立远大理想 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事业
(一)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共产主义必胜 的信念 1.共产主义理想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强大精神支柱和精 神动力;
28
2、把追求共同理想与追求远大理想结合起来 把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目前的社会主义实践结合起来。 忘记远大理想而只顾眼前,就会失去前进方向;
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就会脱离实际。 大学生: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29
思考题
1.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在西方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英国的托马斯·莫尔批判了资 本主义原始积累的罪恶,提出了乌托邦理想。他于1516年发表的《乌托邦》一书描绘了 一个美好的社会:在那里,没有私有财产和剥削现象,人们有计划地从事生产,城乡之 间没有对立,不需要商品、货币和市场,实行按需分配。受《乌托邦》一书的影响,意 大利的康帕内拉于1602年在监狱里写出了《太阳城》,进一步描绘一个财产公有、共同 劳动和人人平等的理想社会。到18世纪,法国的摩莱里和马布利分别在《自然法典》和 《论法制和法律的原则》中,论述了从私有制过渡到公有制的必然性,并以法律条文的 形式阐述了理想社会的纲领和原则。在19世纪上半叶,空想社会主义发展到最高阶段, 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圣西门提出“实业制度”,并奔走呼 号,希望法国统治者能接受自己的改革方案。傅立叶提出以“和谐社会”代替资本主义, 并在一个农场里进行组建“法郎吉"(和谐社会基本单位)的试验。欧文是一个工厂主,他 曾在自己领导的苏格兰新拉纳克大棉纺厂进行慈善试验。他缩短工时,设立托儿所、幼 儿园和学校,把一个愚昧黑暗的新拉纳克变成了完善的模范移民区。l824年,他到美洲 从事共产主义实验。在印第安那州建立了“新协和”公社,实行财产公有,成年人享有 平等的权利。他的共产主义试验虽然失败了,他自己也因此变得一贫如洗,但是他并没 有动摇自己的坚定信念。根据上述材料深刻认识追求一个没有剥削压迫和社会丑恶现象 的理想社会一直是进步人士追求的目标,并简要回答:在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认识上,马 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与空想社会主义者有何本质区别?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七章
4、与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相适应,共产主义社会将按照 自然资源的情况和社会成员的需要,对生产进行有计划 的组织和管理。
5、在共产主义社会,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方式是“各尽所 能,按需分配”。
“
按 需 分
“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将根据人们的 需要进行生活资料的分配,从而最终实现人类 在分配上的真正平等。
第一,马克思 深入研究资本主义社 会,揭示了资本主义 生产方式的特点,论 证了资本主义发展的 自我否定。
第二,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与生产 资料私人占有的基本矛盾,论证了资本主 义的历史暂时性。
第三,揭示了资本主 义剥削的秘密,证明 了资本主义的非正义 性,论证了工人阶级 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 界的历史使命。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全面准确地学习和把握 “两个必然”和“两个决 不会”,既有利于人们坚 定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 产主义必地为共产主义的 实现而奋斗。
第三节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共同理想
一、坚持远大理想与共同理想的辩证统一
义共同理想
第一节 展望未来共产主义新社会
一、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论原则 二、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一、 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论原则
一部人类的历史,就是人类追求自由、 实现自由和扩大自由、实现理想的历史。
(一)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 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
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运用科 学的方法,研究人类社会,揭示了 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 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从而对共 产主义社会作出了科学的展望。
谋生的 手段
劳动转变 生活的 第一需要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七章 社会发展和人发展
首先历史进步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社 会基本矛盾推动人类社会必然不断地向前 发展;
其次,历史进步的原因还在于社会发展 是一个量变和质变的过程,这里既有量的积 累,又有质的飞跃,这种飞跃以辨证否定的 形式继承和发展了人类社会;
最后,历史进步的主体原因在于,人民 群众不但希望社会进步,而且还是推动历史 进步的主体力量。
30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4、人在自己的活动中争取的自由有两个层 次:第一个层次是人类自由,它使人类在自然 界面前所获得的自由;第二个层次是个人自由, 这是个人在发展过程中,从社会中所获得的自 由。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个人的自由 解放程度是不同的,我们可以通过人的发展的 历史形态认识个人的自由解放程度问题。
31
四、人的发展的历史形态 1、人的发展的第一个历史形态,是个人对
要让每个人都能进入自由王国,自由全面 的发展自己的一切才能,就必须一方面发展生 产力,为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物质条件 和自由时间;另一方面必须消灭阶级、消灭私 有制、消灭剥削制度,使每个人都成为自食其 力的劳动者。
38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原始社会处于必 然王国,阶级社会一部分人进入了自由王国, 大部分人仍然处于必然王国,只有共产主义社 会才能使每个人都进入自由王国。因此,我们 说共产主义是人类由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 跃。
1
第七章 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
第一节 社会发展是一个历史进步过程 第二节 人的发展是一个自由解放过程 第三节 共产主义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 本章知识点、难点、重点和思考题
2
第一节 社会发展是一个历史进步过程
一、社会发展与社会形态演变 二、社会发展过程的决定性和选择性 三、社会发展过程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四、社会发展过程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 劳动过程的复杂化和脑力劳动作用的加强, 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工人的实际工资呈现不 断提高的趋势,但与其创造的剩余价值的 增长幅度相比,实际工资提高的幅度还是 较小的。只要资本雇佣劳动的基本经济关 系不变,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就不会发生 根本变化。
在现实的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中,资本家并 不是把剩余价值看作可变资本的产物,而 是把它看作全部垫付资本的产物或增加额, 这样剩余价值便取得了利润的形态。当剩 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时,剩余价值与可变资 本的关系便被掩盖了。
研究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两个前提
社会总产品在价值形态上又叫社会总价值,它划分为 在产品中的生产资料的转移价值(c)和凝结在产品 中的由工人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v),工人在剩余 劳动时间创造的价值(m)三个组成部分 。 社会总产品在物质形态上,根据其最终用途区分为生 产性消费的生产资料和用于生活消费的消费资料。相 应地,社会生产划分为两大部类,第一部类(I)由生 产生产资料的部门所构成,其产品进入生产领域;第 二部类(II)由生产消费资料的部门所构成,其产品 进入生活消费领域。
社会资本再生产顺利进行的条件
生产中所耗费的资本在价值上得到补偿。 实际生产过程所耗费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 料得到实物的替换。
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的条件
两大部类内部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和两大部类之间保持 一定的比例关系。生产资料的生产和消费资料的生产 既要保证简单再生产实现,更要保证扩大再生产的实 现。生产资料的生产既要满足本部类对消耗掉的生产 资料的补偿,也要保证两大部类扩大生产规模后对追 加生产资料的需求。消费资料的生产则既要满足两大 部类劳动者和资本家的个人消费和社会消费,也要满 足扩大生产规模后对追加消费资料的需求。上述比例 不只是总量上的比例,还是结构上的比例。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资本运动必须保持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 的并存性和在时间上的继起性。由于资本 主义的各种矛盾的存在,特别是基本矛盾 的存在,周期性爆发的经济危机和波动使 得资本连续和高速运动的条件经常遭到破 坏。
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的规律性
社会总资本就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个 别资本的总和。 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就是社会总产品的 实现问题,即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问题。 社会总产品就是社会在一定时期(通常为 一年)所生产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
购买阶段,货币资本职能。 生产阶段,生产资本职能。 售卖阶段,商品资本职能。
产业资本运动必须具备两个基本前提条件
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并存 三种职能形式在时间上继起
资本的周转
不间断的、周而复始的资本循环运动 叫做资本周转。
影响资本周转的两个因素
资本周转的时间。 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构成。
(六)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
剩余价值论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剥削本质, 阐明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阶级斗争的经济根源, 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必然性。剩余价值理论是 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是揭示资本主义制度剥 削本质的锐利武器。由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的 发现,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 马克思在揭示资本主义经济特殊规律的同时,也揭示 了商品经济和社会化生产的一般规律,如资本循环周 转规律、社会再生产规律、积累规律等。如果撇开制 度因素,这些规律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具有重 大指导意义。
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获得利润。 为得到尽可能高的利润率和尽可能多的利润,不同生 产部门的资本家之间必然展开剧烈竞争,大量资本必 然从利润率低的部门转投到利润率高的部门,从而导 致利润率平均化,形成了社会的平均利润率。这是剩 余价值规律和竞争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 按照平均利润率获得的利润叫做平均利润,它体现着 不同部门的资本家集团按照等量资本要求等量利润的 原则瓜分剩余价值的关系。
(五)工资与剩余价值的分配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 的价值或价格。 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资表现为“劳动 的价格”,或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这就 模糊了工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界限, 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工资的形式
资本主义工资的形式主要有两种,即计时 工资和计件工资。 资本家还建立了各种形式的血汗工资制度, 其特点是利用“科学的劳动组织”,最大 限度提高工人的劳动强度,榨取他们更多 的血汗。典型形式就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 流行的“泰罗制”和“福特制”。
由于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雇佣劳动制度决定,资本主义 两大部类的生产都是在价值规律和剩余价值规律的作 用下自发、盲目进行的,导致了两大部类生产在规模 和结构上经常处于失衡和脱节状态。 这种失衡和脱节经常表现为生产过剩,以至于社会总 产品的实现,即实物替换和价值补偿难以顺利进行, 最严重的就是引发经济危机。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条 件下以强制的方式解决社会再生产的实现问题的途径, 这种解决方式虽然最终也能够使社会再生产由失衡慢 慢转变为平衡,却是以社会经济生活的严重混乱、瘫 痪以及社会资源、财富的极大浪费为代价的。
剩余价值的分配
在利润率平均化的过程中,产业资本家得 到产业利润,商业资本家得到商业利润, 银行资本家得到银行利润。这些不同部门 的资本家瓜分到的利润只是平均利润。 借贷资本家得到利息,土地所有者得到地 租。
平均利润率规律的作用表明,平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 总量对社会总资本的比率。每个资本家所得利润多少 不仅取决于他对本企业工人的剥削程度,而且还取决 于整个资产阶级对整个工人阶级的剥削程度。资本家 之间在瓜分剩余价值上固然有一定程度的利害冲突, 但在加强对工人阶级的剥削以榨取更大量的剩余价值 这一点上有着共同的阶级利益。
资本的流通过程
资本作为一种自行增值的价值,不仅在 生产过程运动,而且也在流通过程运动。 要深刻认识资本价值增殖的秘密,还必 须考察资本的流通过程。
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流通过程,首先详 尽地分析了个别资本的运动,即资本的 循环和资本的周转过程,揭示了资本循 环和周转规律。
产业资本循环三个阶段和执行的三种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