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向性药物在肝癌介入治疗中的应用研究.pptx
靶向药物在癌症治疗中的应用PPT
![靶向药物在癌症治疗中的应用PPT](https://img.taocdn.com/s3/m/e7de7bfd4431b90d6d85c7b4.png)
抗癌靶向药物的应用实例二
磁性多聚纳米颗粒作为5-FU的主动靶向载药系统
• 药物:5-FU(胸苷酸合成酶抑制药)
• 消化系癌(胃癌、结肠癌、肝癌、胰腺癌、食管癌等)、乳 腺癌、卵巢癌、宫颈癌、膀胱癌、肺癌、皮肤癌、头颈部癌 等
• 载体:聚氰基丙烯酸烷酯(PCAC)——聚氰基丙烯酸己酯、
氰基丙烯酸丁酯、氰基丙烯酸辛酯
• Talelli M , Cristianne J.F. et al. Nanobody — Shell functionalized thermosensitive core-crosslinked polymeric micelles for active drug targeting[J] . 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 2011(151) :183–192.
结论
载药脂质体
抗癌靶向药物的应用实例四
叶酸修饰的马来酸酰化支链淀粉阿霉素肿瘤主动靶向给药
基本概念
药物组成
作用机制
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 2005(4): 145–60. 抗癌靶向药物的应用实例 i:保护性聚合物(PEG) 增强药物释放的靶向性 Feng Y , Chen J , ea tl. Cancer Treatment Reviews , 2011(37): 633–642. 优势:药剂用量少,毒副作用低; 脂质体与细胞的相互作用 抗癌靶向药物的应用实例 DNA(反义寡核苷酸) Feng Y , Chen J , ea tl. Cancer Treatment Reviews , 2011(37): 633–642. 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 2005(4): 145–60. Active targeting schemes for nanoparticle systems in cancer therapeutics. Aleku M, Schulz P, Keil O, et al. Torchilin V P . 药物外渗引起皮肤或血管腐蚀 Viability of A2780 cells after exposure to free DOX, MP–DOX, and FA–MP–DOX 中药与临床,2011,2(1):61-63 组成:药物+载体+导向 “神奇子弹”
肝癌分子靶向治疗PPT参考幻灯片
![肝癌分子靶向治疗PPT参考幻灯片](https://img.taocdn.com/s3/m/d037ef64964bcf84b9d57bf3.png)
细胞分化、增殖、凋亡等
沈艺南,等。肝细胞癌相关分子靶向治疗研究进展。临床肝胆病杂志,2015;31(1):130-33
VEGF/VEGFR是血管生成的重要通路
VEGFR1
VEGFR3
VEGFR1 主要负责对单核细胞和巨 噬体迁移的正调控。
VEGFR3 主要与淋巴管的生成相关。
VEGFR2
VEGFR2 在血管内皮激活的下游 效应包括细胞增殖,迁移,通 透性和生存,在血管发生和血 管生成中起首要作用。
Differences of data caused by TACE: VEGF-A (pg/mL)
Rapid growth of HCC (+) (n =25)
Rapid growth of HCC (-) (n =15)
Hsieh MY, Lin ZY, Chuang WL. Serial serum VEGF-A, angiopoietin-2, and endostatin measurements in cirrhotic patients with
•手术切除 •局部消融 ≤3cm •肝移植
•手术切除 •TACE+消融 •肝移植
•TACE •手术切除 •局部消融 •肝移植
•TACE •手术切除 •放疗
•分子靶向治疗
•系统化疗
•TACE •放疗 •分子靶向 治疗
•系统化疗
•·支持对 症治疗 •·肝移植
•支持对 症治疗
2020/2/8
28
武汉协和医院
20 20
2015年7月23日CT
艾坦治疗后1月
21
艾坦治疗后3月 艾坦治疗后半年,肿瘤坏死、无 染色。
22
病例四
靶向给药在肝癌治疗中的应用
![靶向给药在肝癌治疗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e5e9f831376baf1ffc4fad2b.png)
1 (4 1 5 16 02 ): 5 — 5
【 btat O j t e Itdc n asytgt rg evr s t T D )nh etetfi racr i a s to s R s r e A s c】 be i : r ue d l i r e du le s m(D S i t t a n ole cne d es . hd :ee c o t r cv no a csf a ed d i y ye e r m v s e Me a h nh
d s u s t e p o l mse i tn n t e s r e tp e e tRe uls: e t r e s se fp s i e t r e i , a t e t r e i g a d c e c lt r e i g h v e i e e ic s h r b e x si g i h u v y a r s n . s t Th h e y t ms o a sv a g t ng c i a g tn n h mia a g tn a e d l r d v v
【 关键词】 肝癌 ; 靶 向给药 ; 被动靶向 中图分类号 R 3. 7 5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7 — 8 52 1)4 0 5 — 2 64 6 0 ( 22 — 15 0 0
靶向治疗在肝癌中的应用
![靶向治疗在肝癌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564786ae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cd.png)
靶向治疗在肝癌中的应用肝癌是一种常见且致命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
传统的治疗方法如手术切除、化疗和放疗在肝癌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肝癌的复杂性和耐药性,这些治疗方法的效果有限。
近年来,靶向治疗作为一种新型的治疗策略,受到了广泛关注,并在肝癌中取得了一定的应用效果。
靶向治疗是通过干扰肿瘤细胞内特定的分子信号通路,针对肿瘤细胞的生长、分化和扩散等关键过程进行干预,从而达到抑制肿瘤生长和扩散的目的。
在肝癌中,常见的靶向治疗药物包括靶向血管生成的药物、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等。
靶向血管生成的药物是目前肝癌靶向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
肝癌是高度血供的肿瘤,通过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可以阻断肿瘤的营养供应,从而抑制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索拉非尼是一种多靶点抑制剂,通过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的多个信号通路,已被广泛应用于晚期肝癌的治疗。
研究表明,索拉非尼能够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并显著改善肝癌患者的生活质量。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是另一类常用的肝癌靶向治疗药物。
酪氨酸激酶是一种与肿瘤生长和转移密切相关的蛋白激酶,其过度活化与肝癌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索拉非尼和利妥昔单抗是常用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它们通过抑制酪氨酸激酶的活性,阻断了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转移。
研究显示,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在晚期肝癌患者中具有显著的疗效,能够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是近年来新兴的肝癌靶向治疗药物。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在肝癌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过度表达与肿瘤的侵袭和转移密切相关。
埃克替尼和吉非替尼是常用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它们通过抑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活性,干扰肿瘤细胞的信号传导,从而抑制肿瘤生长和转移。
研究表明,埃克替尼和吉非替尼在肝癌的治疗中具有一定的疗效,能够改善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尽管靶向治疗在肝癌中取得了一定的应用效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靶向治疗药物的耐药性是目前肝癌治疗中的主要问题之一。
肝癌介入治疗 ppt课件
![肝癌介入治疗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4750aa3ec3a87c24028c49a.png)
肿瘤的介入治疗 - 化疗药 为使化疗药物能发挥最大的作用, 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 非特异性药物宜一次注射(ADM,PDD) • 特异性药物宜缓慢滴注或肌注(5-Fu) • 联合化疗中常以两类药物共同应用
ppt课件 25
阿霉素ADM
• • • • 属CCNSC,对S期最敏感,M期次之,G1期最差 体内主要分布在肝 脾 肾 肺 心 通过肝脏代谢 不良反应 骨髓抑制 60-80%,第10-14天最低,21天开始回升; 心脏毒性>400mg/m2 消化道反应, 脱发100% • 注意 外渗组织皮肤损害;< 450-550mg/m2
肿瘤介入治疗特点
• 微创
• 定位准确,疗效明显
• 重复性好 • 副作用少,并发症小
ppt课件 3
TACE发展史
• 1951:Biermen切开肱动脉插管至腹主动脉灌注抗癌药物
• 1953:Seldinger开创经皮穿刺股动脉插管进行血管造影
• 1972:Smith等对中晚期宫颈癌行髂内动脉灌注化疗,有效率46% • 其后:日本双侧髂内动脉灌注化疗并血管阻断术,有效率80% •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1967提出,1976使用 • 1979:第一届国际介入放射学大会 • 1979:林贵 肝癌DSA,84’肝癌TAE • 1984:刘子江 肺癌血供及BAI • 1986:首届全国介入放射学会 • 1996:≪介入放射学杂志≫ • 近来:超选择性血管内灌注化疗栓塞 ppt课件
4
Cut Down
ppt课件
5
Sven-Ivar Seldinger:
Catheter replacement of
the needle in percutaneous arteriography (a new technique). Acta Radiologica, Stockholm, 1953,
pd-1或pd-l1抑制剂联合靶向药物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观察PPT演示课件
![pd-1或pd-l1抑制剂联合靶向药物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观察PPT演示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0690a74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06.png)
该文献对晚期肝癌的免疫治疗现状进行了全面梳理,重点介绍了PD-1/PD-L1抑制剂在 肝癌治疗中的应用,同时探讨了未来免疫治疗的发展方向和挑战。
THANKS
感谢观看
PD-1/PD-L1抑制剂与靶向药物联合应用可以发挥协同作用,一方面通过免疫治疗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 统,另一方面通过靶向治疗精准打击肿瘤细胞,从而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副作用,为患者带来更好的生 存获益。
02
PD-1/PD-L1抑制剂与靶向药物概述
PD-1/PD-L1抑制剂的作用机制
阻断PD-1/PD-L1通路
03
临床试验设计与方法
试验对象及入组标准
试验对象
经组织学或细胞学证实的晚期肝癌患 者。
入组标准
年龄≥18岁;ECOG体能状态评分0-2 分;预计生存期≥3个月;具有可测量 病灶;既往未接受过针对PD-1或PDL1的免疫治疗。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试验药物及给药方案
试验药物
PD-1抑制剂(如帕博利珠单抗)联合靶向药物(如索拉非尼或仑伐替尼)。
PD-1/PD-L1抑制剂的作用机制
PD-1/PD-L1抑制剂是一类免疫治疗药物,通过阻断PD-1/PD-L1信号通路,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增强对肿瘤 细胞的杀伤作用。
靶向药物的作用机制
靶向药物是一类针对肿瘤细胞特定靶点进行治疗的药物,可以精准地作用于肿瘤细胞,减少对正常细胞的损伤。
联合应用的优势
安全性评估指标
01
不良事件(AE)发 生率
记录治疗期间发生的所有不良事 件,包括严重不良事件(SAE) 。
02
实验室指标异常
监测血常规、肝肾功能等实验室 指标的变化。
介入治疗联合靶向药物治疗中晚期肝癌
![介入治疗联合靶向药物治疗中晚期肝癌](https://img.taocdn.com/s3/m/a095be9ef7ec4afe05a1df26.png)
肝癌介入治疗是一种局部治疗,其方法是把导管选择性地插入肿瘤供氧血管中并注入碘油乳剂,先将肿瘤内部的供氧阻塞,然后再不断地释放化疗药物持续打击肿瘤。
在使用碘油乳剂阻塞供氧血管后,可以再用明胶海绵颗粒或药物洗脱微球等其他颗粒物进行阻塞,以起到进一步栓塞的作用,当然也可以单独以药物洗脱微球为主。
也就是说TACE有两种方式:一是C-TACE常规用的碘油乳剂;另外一个是药物洗脱微球TACE。
TACE 的局部治疗效果较好,但正如外科手术切除一样,虽然局部治疗效果较好,但不能否定在肝硬化「土壤」的基础上,病灶周围区域可能还有肿瘤微小结节没有被DSA 造影检查发现,这时就需要联合分子靶向药物或其他的全身治疗方式进行进步的治疗,当然首先考虑的是联合临床已确证有效的分子靶向药物索拉非尼,这是第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TACE治疗后易造成局部组织缺血,这时若肿瘤没有坏死,则可能会刺激肿瘤分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VEGF可以使肿瘤新生血管形成,而新生血管生成后又将重新提供营养给肿瘤组织,促进肿瘤组织不断长大甚至向外迁移。
综合上述两个原因,患者在接受介入治疗后再联合索拉非尼的全身治疗,就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
那么哪些患者适合用索拉非尼,以及可以在哪个阶段使用呢?按照国际指南的BCLC 分期,对于分期为C 期且存在门脉侵犯、肝静脉侵犯或下腔静脉侵犯的患者,以及淋巴转移或肝外转移明确的患者,普遍都赞成采用索拉非尼进行联合治疗。
但是当患者存在5 cm以上的肿瘤灶时,由于手术切除时,旁开5 cm 以外部位微小肿瘤结节检出率高达67%,所以从这个角度出发,这部分患者也应该使用索拉非尼。
虽然有的患者现阶段未发现微小肿瘤结节, 但根据多年来医学文献的统计,外科手术切除标本的检测发现:当肿瘤直径> 5 cm时,会存在微小结节和微血管侵犯。
因此, 患者手术切除后应该联合索拉非尼治疗,但文献上推荐BCLC-B 期患者将TACE 治疗作为主要的手段,这些患者可能肿瘤直径V 3 cm,数目V 3个,没有血管、淋巴管的侵犯。
肝癌介入ppt课件
![肝癌介入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c58cca6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dc.png)
肝功能改善
介入治疗可以降低血清 转氨酶和胆红素水平, 改善患者的肝功能。
延长生存期
短期内的有效治疗可以 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为后续治疗提供更好的 条件。
肝癌介入治疗的长期效果
生存率提高
肝癌介入治疗的长期效果表现 在患者生存率的提高,即更多 的患者经过治疗后能够长期存
活。
复发率降低
介入治疗可以控制肿瘤的生长 ,降低肝癌的复发率,提高治 疗的稳定性。
肝癌介入治疗PPT课 件
目录
• 肝癌介入治疗概述 • 肝癌介入治疗的方法 • 肝癌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 • 肝癌介入治疗的并发症及处理 • 肝癌介入治疗的展望
01 肝癌介入治疗概述
肝癌介入治疗定义
肝癌介入治疗是指在影像设备引导下,通过经皮穿刺或导管技术,将药物、栓塞 剂或器械直接作用于肿瘤,以抑制肿瘤生长、缩小肿瘤体积,最终达到控制病情 、延长生存期的目的。
患者生活质量
除了生理指标外,患者的生活质量也是重要 的评估指标,包括疼痛程度、精神状态、日 常活动能力等。
D
肝癌介入治疗的短期效果
肿瘤缩小
肝癌介入治疗后,肿瘤 可能会在短期内明显缩 小,这是治疗有效的直 接证据。
症状缓解
肝癌介入治疗可以有效 缓解患者的症状,如疼 痛、腹胀等,提高患者 的生活质量。
VS
详细描述
MWA与射频消融类似,也是一种微创治 疗方法。其优点在于能够更快地产生热量 ,缩短治疗时间,同时对大肝癌和多发性 肝癌也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同样需要经 验n)
总结词
冷冻消融通过低温冷冻的方法使肿瘤 组织坏死,从而达到治疗肝癌的目的 。
详细描述
01
02
03
个体化治疗
根据患者的基因、分子特 征和病情制定个体化的治 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肝细胞癌分子靶向治疗研究进展[可修改版ppt]
![肝细胞癌分子靶向治疗研究进展[可修改版ppt]](https://img.taocdn.com/s3/m/80aa853c0975f46526d3e115.png)
晚期 HCC:基本概念
一般认为, HCC的高度异质性是 东西方晚期HCC患者生存率存在 差异的主要原因。
亚洲和西方国家的HCC在病因学、 分期、生物学恶性行为、诊治 (治疗观念和临床实践指南) 以及预后等方面都存在明显差 异;因此,有人认为可以看作是” 两种病”。
美国
✓ 主要为丙型肝炎,
• 每年有2–8%病例将患HCC • 排名第4(亚裔)―第8(拉美
裔)
✓ 5年总存活率为8%
✓ 年龄校正后的年发病率为3.4 例/10万人
• 非洲裔和亚裔美国人的发
病率为白人的1.7-4倍。
✓ 所有人种中,均以男性为主
1. Teo EK, et al. Dig Dis 2001;19:263-268; 2. Ahmed F, et al. Prev Chronic Dis CDC 2008;5(3); 3. NCCN Hepatobiliary cancers practice guideline 2009;2.
HCC:全球第6位常见肿瘤
Lung Breast Colon/Rectal Stomach Prostate
Liver
Cervix Uteri Esophagus
Leukemia Bladder
Oral Cavity Ovary
Corpus Uteri Non-Hodgkin's Lymphoma
1
概述
2
HCC发生的分子机制
3
HCC的靶向治疗药物
4 结语
肝细胞癌发生的分子基础
HCC 的分子发病机制极其复杂 慢性HBV/HCV 感染或环境毒素,引发肝硬化并诱导
靶向治疗技术在肝癌中的应用
![靶向治疗技术在肝癌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1a9d7766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9a.png)
靶向治疗技术在肝癌中的应用肝癌是世界上最常见的癌症之一,每年有数十万人死于这种疾病。
然而,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靶向治疗技术在肝癌中的应用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本文将就这一话题展开探讨。
一、什么是靶向治疗技术靶向治疗技术是一种特殊的治疗方式,该技术使用一些针对癌症细胞的特定蛋白质的药物,能够进入肿瘤细胞内,从而通过抑制癌细胞增殖和扩散的关键信号通路来治疗癌症。
相对于传统的化疗药物,靶向治疗药物具有更好的疗效和更小的副作用,同时它对健康细胞的影响也相对较小,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癌症治疗领域。
二、肝癌的症状和治疗方法肝癌的症状包括腹部疼痛、黄疸、胃部不适、食欲不振、体重下降等,这些症状都可能表明患者已经开始出现肝功能不足的现象,如果不及时进行治疗,病情可能会逐渐恶化。
肝癌的治疗方法通常包括手术切除、化疗和放疗等。
然而,手术和化疗往往具有较高的风险和副作用,而放疗则容易对周围组织造成伤害和影响,这些限制了传统肝癌治疗的进一步发展。
三、靶向治疗技术在肝癌中的应用在一些肝癌患者中,肝内肿瘤细胞会产生一些特定的蛋白,这些蛋白可以刺激肿瘤细胞生长和扩散。
针对这些蛋白的靶向治疗药物已经逐渐应用于肝癌治疗中。
其中,一种被广泛研究和使用的药物是索拉非尼。
该药物能够抑制肝癌细胞内的一些特定信号通路,从而减缓癌细胞的生长速度。
一些临床试验表明,在使用索拉非尼的肝癌患者中,治疗效果比传统化疗好,同时副作用也比传统化疗少。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针对特定蛋白的靶向治疗药物也已经应用于肝癌治疗中,例如曲妥珠单抗、雷帕替尼等。
靶向治疗技术的应用,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和传统肝癌治疗方法相结合,从而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四、靶向治疗技术的优势和展望相较于传统的化疗和放疗方式,靶向治疗药物具有以下优势:首先,针对特定蛋白的靶向治疗药物具有更好的效果,这是因为这些药物能够精确地作用于癌症细胞中的关键信号通路,从而抑制癌细胞的增殖和扩散。
其次,针对特定蛋白的靶向治疗药物副作用相对较小,这是由于这些药物通常只作用于癌症细胞中的关键信号通路,从而对正常组织的影响较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于波涛等证实氟尿嘧啶类脂纳米粒(5-FU ELSE) 冻干粉剂能明显改善氟尿嘧啶在体内的分布,约 70%药物浓集于肝。
陈江浩等实验表明阿霉素α-聚氰基丙烯酸正丁脂 纳米粒(NADM)对肝脾表现明显的靶向性,而 血、心、肺、肾中的药物分布减少。米托蒽醌聚 乳酸缓释纳米粒冻干针剂在肝脏分布明显高于米 托蒽醌水针剂,给药24小时后药物在肝脏的分布 保持在80%以上,说明药物不仅具有肝靶向性而 且具有缓释性。
Soma等研究表明,经动脉或静脉注射载柔 红霉素聚氰基丙烯烷脂纳米粒,肝脏 kupffer细胞吞噬大量纳米粒,成为一种重 要的储药库,降解纳米粒能不断的释放出 游离的药物至肝脏肿瘤组织,同时被激活 的吞噬细胞释放出毒性因子,潜在地提高 了药物疗效。
二.细胞水平的靶向治疗
利用某些细胞具有靶向肿瘤部位的特性, 可直接实施免疫攻击,也可作为受体细胞 携带病毒载体和(或)外源基因进行治疗。 包括一些免疫细胞,如巨噬细胞、体细胞、 自然杀伤细胞、树突状细胞、肿瘤浸润淋 巴细胞等,也包括目前仍在探索的干细胞, 但细胞分离培养困难、靶向肿瘤特性不确 切,尚待深入研究。
黎维勇等用5-FU白芨微球对11例原发性肝癌患者 肝动脉栓塞后研究表明, 5-FU白芨微球体内过 程符合二室模型,曲线下面积(AUC)和表关分 布容积(Vc)明显增大,分布半衰期(T1/2α)和 消除半衰期(T1/2β)明显延长,分别为对照组 的3.7倍和9.38倍(P<0.01),清除率降低。
纳米粒是利用天然高分子或合成的化学物 质为载体制成的载药微粒直径1-100nm.依 据结构的不同,可分为纳米球和纳米囊: 药物可包埋或溶解在纳米粒的内部,也可 吸附或偶合在其表面。血管内注射纳米粒 后,纳米粒主要为网状内皮系统(RES)吞 噬。
药物—大分子结合物(drug-macromolecular conjugates)
药物-配体结合物(drug-ligands conjugates)
药物-单克隆抗体结合物(drug-monoclonal antibody conjugates)等新型DDS(drug deliver systems,DDS)和前体药物,这些DDS 和前体药物可通过介入疗法或静脉注射、口服给 药而使药物相对地浓集于某些病变器官、组织或 细胞。上述这些靶向药物或制剂分别从器官(组 织)、细胞和分子水平实施靶向治疗。
肝癌的靶向性介入治疗
武汉协和医院 冯敢生 郑传胜
介入治疗对肝癌细 胞生物学行为的影 响
肝癌细胞表现出“耐缺血性”、“耐栓塞性”
1.栓塞可以促进肿瘤细胞的血管生成相关因子的表达
微 血 管 密 度
UFLP栓塞组
未栓塞组
我们的动物实验研究表明:鼠肝移植瘤模型TAE后残肝 肿瘤VEGF表达是增强的,微血管密度增加
PI
SPF
AI:凋亡指数 PI:增殖指数 SPF:S期细胞比例
肿瘤细胞的生物学行为是在不断变化的,其 对任何治疗有一定的适应能力
TACE术后残存肿瘤细胞及正常细胞促生长 类因子表达增强,可导致残存肝癌的复发和 转移潜能增加,使正常的肝组织具备肝癌发 生的土壤
现代药学的系列研究成果
碘化油(lipiodol) 血管栓塞微球(microsspheres)、微囊 (microcapsules) 脂质体(liposomes) 纳米粒(nanoparticles) 磁性微球(magneticmicrosperes) 复合乳剂(multiple emulsion)、微乳 (microemulsion)、细胞载体(cellular carriers) 免疫纳米粒(immune nanoparticles)、免疫 脂质体 (immune liposomes)
优点:具有特异性强、疗效显著、基本不 损伤正常组织。 主要包括: 信号转导抑制剂。 新生血管生成抑制剂 单克隆抗体和基因治疗
表皮细胞生因子受体(EGFR)
表皮细胞生因子受体(EGFR)是目前研究 最多的信号传导分子靶点。许多肿瘤细胞 表面有EGFR的表达或高表达,而且往往预 示侵袭性高、进展迅速、预后不良。 EGFR与表皮细胞生长因子(EGF)结合后 可促进细胞的分裂增殖,并可使正常细胞 恶变,还可影响肿瘤血管与间质的生长, 促进肿瘤的转移与复发。
三.分子水平的靶向治疗
定义:利用具有一定特异性的载体,将药物或其 它杀伤肿瘤细胞的活性物质选择性地运送到肿瘤 部位,把治疗作用或药物效应尽量限定在特定的 靶细胞、组织或器官内,而不影响正常细胞、组 织器官的功能,从而提高疗效、减少毒副作用的 一种方法。 这种通过受体封闭、活酶抑制、刺激物拮抗等手 段,以病变细胞为靶点的治疗,相对手术、化疗、 放疗三大传统治疗手段而言,具有最彻底的“治 本”功效。
2. 栓塞可以促进残存肿瘤细胞的增殖活性
我们的实验研究表明:兔VX2肝移植瘤模型TACE术后未栓 塞的瘤细胞增殖指数增加
50 45 40 35 30 25 20 15 10
5 0
AI
栓塞前 栓塞后
N=15 tAI=0.711,P>0.05 tPI=5.31,P<0.01 tSPF=2.96,P<0.05
一.器官水平的靶向治疗
Konno T等报道了对330例不能手术切除 的原发性肝癌和110例肝转移癌经肝动脉使 用碘化油和碘化油与化疗药的乳剂治疗的 研究:330例原发性肝癌1、2、5年的生存 率分别为85%、52%、34%,110例肝转 移癌1、2、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61%、 32%、22%。
李欣等经动物实验证明5-FU白芨微球栓塞后肿瘤 生长受到显著抑制,肿瘤坏死以重度坏死为主。Leabharlann 表皮细胞生因子受体(EGFR)
研究表明,肝癌中存在EGFR的高表达,与肝癌的 形成、生长和发展有密切的关系。EGFR是肝癌复 发和转移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可能成为肝癌治 疗的靶点, 吉非替尼(Gefitinib Iressa)是选择性EGFR酪 氨酸激酶抑制剂,用以治疗多种EGFR表达的肿瘤 均有效。近年的实验表明,将吉非替尼作用于肝 癌细胞可阻止其生长,还可阻止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生成,提示可抑制肝癌的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