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和席勒_
歌德与席勒美学思想比较论文
论歌德、席勒美学思想10级艺术设计姓名:史路路学号:1012553歌德与席勒美学思想比较——论艺术与自然关系、论典型问题摘要:歌德和席勒是同一时期、不同风格的文学家。
他们的文艺实践折射出迥异的美学思想, 而这种美学思想的对立和联系正是西方美学数千年来各种思想相互冲突和融合的一个缩影。
他们创作审美观的不同导致了他们早期创作方法的不同, 而这种不同在文学史和美学史上都是带有典型意义的。
关键字:歌德席勒自然现实理想艺术唯心主义唯物主义歌德和席勒虽然同为法国同一时期的剧作家、诗人、文艺理论家和美学家,都是“狂飙突进”运动的代表人物。
但是,由于他们哲学倾向观点的不同, 他们走上了不同的创作道路, 形成两种截然相反的创作方发。
歌德受卢梭、狄德罗,特别是斯宾诺莎的影响,哲学上是唯物主义和无神论。
而席勒则信奉康德的唯心主义哲学,是唯心主义二元论者,歌德和席勒分别走上了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创作道路。
主要表现在他们创作方法中对艺术与自然、典型问题上的认识上。
一、论自然和艺术关系自然和艺术的关系,一直是西方美学史上的一个重要问题。
自然要通过一种完整向世界说话,但是这种完整体不是他在自然中所能找到的,而是他自己的心智的果实。
不同时代、不同美学家对这个问题都有不同的看法。
一般来说,艺术和自然的关系就是作家的作品和他要反映的现实生活的关系,也就是主观和客观的关系。
所以,理解歌德与席勒早期创作方法的美学思想应由此人手。
文学是生活在作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
作家只有从生活出发,通过感官和思维去观察、体验、分析和认识生活,才能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出好的作品。
并且,他的作品也只有这时才显得真实感人, 给人以美感。
如果作家依据不同的理论,就会出现不同的创作方法,而他们的作品也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以唯心主义为基础,反对自然, 从主观出发,就会倾向浪漫主义创作方法。
相反,以唯物主义为基础, 看重自然,就会主张从客观出发的创作方法。
席勒主张前者,歌德主张后者。
生我者父母也_知我者鲍叔也
• 第二部分(2-3): • • 管鲍之交。 •
鲍叔是司马迁心目中理想的知己,他 处处为朋友着想,胸襟坦荡,既敬管仲, 又以身下之,不仅知人,且知己。
4、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小小)之齐在海滨(滨临大海的 地理条件),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百姓)同好恶。故其 称曰:“仓廪(粮仓)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 (君王的享用有一定制度)则六亲固(紧紧依附)。四维(礼、义、 廉,耻的伦理)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 心。”故论卑(浅显)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趁机)而与(给予) 之;俗之所否,因而去(革除)之。 译文: 管仲在齐国执政任相,使地处海滨的小小齐国流通货物, 积聚财帛,富国强兵,办事能够与百姓同好恶。所以他说: “仓库充实了,人才知道礼仪节操,衣食富足了,人才懂得 荣誉和耻辱。君主的行为做事如果符合礼度,那么,父母兄 弟妻子之间便会亲密无间。礼、义、廉,耻得不到伸张,国 家就要灭亡。国家颁布的政令像流水的源泉一样畅通无阻, 是因为它能顺应民心。”因为道理浅显,容易实行。百姓所 要求的,就趁机提供给他们;百姓所反对的,就趁机革除 它。
• 第一部分(1): • 总写了管仲四个不同时期的生 活经历。
2、管仲曰:“吾始(当初)困时,尝与鲍叔贾(做买卖),分 财利多自与(给),鲍叔不以我为(看成)贪,知我贫也。吾 尝为鲍叔谋事(出谋办事)而更穷困(窘迫),鲍叔不以我 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多次)见逐于君,鲍 叔不以我为不肖(无能之人),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 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 (为。。。而死)之,吾幽囚(被囚禁)受辱,鲍叔不以我为 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 知我者鲍叔也。” 译文: 管仲说:“我起初穷困时,曾经和鲍叔一起做生意,分红 利时,大多给自己,鲍叔不认为我贪婪,知道我是贫穷的缘 故。我曾经替鲍叔做事,却使境况更困苦了,鲍叔不认为我 愚蠢,他知道(做事常会)遇上不利的时机。我曾经多次做 官多次被国君驱逐,鲍叔不认为我不能干,知道我没有遇上 好时机。我曾经多次作战多次逃跑,鲍叔不认为我胆怯,知 道我有老母亲(要赡养)。公子纠失败了,召忽为他而死, 我被关押、受辱(却不自杀),鲍叔不认为我不知廉耻,知 道我不以小节为羞耻、却以声名不能于天下显扬为羞耻。生 养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啊。”
歌德和席勒的故事
歌德和席勒的故事在德国文学的璀璨星空中,歌德和席勒就像两颗交相辉映的巨星。
他们的故事啊,就像是一首动人心弦的交响曲,每一个音符都充满了激情与创造力。
歌德,那可是文学界的一位大腕儿。
他就像一座巍峨的山峰,独自矗立在文学的大地上已经足够壮观。
他的作品丰富多彩,那思想的深度就像是深不见底的海洋。
而席勒呢,也是个才华横溢的家伙,就像一把锐利的宝剑,锋芒毕露。
这两人最初啊,还真有点互不相让的劲儿。
就像两只高傲的孔雀,都觉得自己的羽毛最漂亮。
歌德当时已经声名远扬,他看席勒这个后起之秀,心里可能在想:“哼,这小子,还嫩着呢。
”席勒呢,也对歌德的一些做派有点小意见,说不定心里也在嘀咕:“这个歌德,有什么了不起的。
”可是呢,命运就是这么奇妙。
他们的相遇就像是两条河流的交汇,碰撞出了意想不到的火花。
那时候的德国,正需要伟大的文学来唤起民众的精神。
他们俩呢,就像是被时代选中的使者。
有一次,在一个文学聚会上,两人都在场。
周围的人都小心翼翼地,生怕这两位文学巨匠发生什么不愉快。
没想到啊,席勒端着酒杯走到歌德面前,笑着说:“歌德先生,我一直都很欣赏您作品中的深邃思想,虽然我们之前可能有些小误会,但我想,咱们就像两个在黑暗中摸索的行者,其实目标都是为了给这世界带来光明啊。
”歌德听了,那眼睛一下子就亮了,他大笑道:“哈哈,席勒,你说得对啊,之前是我太狭隘了。
”这一番对话,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两人合作的大门。
从那以后啊,他们就开始了亲密无间的合作。
他们一起探讨作品的构思,就像两个工匠共同雕琢一件稀世珍宝。
歌德写的时候,席勒就像他的军师,给他出谋划策。
“歌德啊,我觉得浮士德在这个情节里的内心挣扎还不够强烈呢,就像一团火还不够旺。
”席勒会这样直言不讳。
歌德呢,也不生气,反而高兴地说:“席勒啊,你说得太对了,我得再好好琢磨琢磨。
”他们还互相分享创作的灵感。
席勒创作的时候,歌德就给他提供了很多关于人物塑造的建议。
“席勒,我觉得威廉·退尔这个人物得更加有血有肉,就像我们身边真实存在的英雄,而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符号。
歌德与席勒之间的故事
《歌德与席勒之间的故事》小朋友们,今天我要给你们讲一讲歌德和席勒的故事。
歌德和席勒呀,他们都是很了不起的人。
歌德呢,特别有才华,写了好多好多精彩的作品。
席勒也不差,他的文章也很棒。
有一次,歌德写了一篇文章,拿给席勒看。
席勒认真地读了之后,给歌德提了一些特别好的建议。
歌德听了,觉得席勒说得太对啦,然后就把文章修改得更完美了。
还有啊,席勒有时候写东西写不出来,觉得很苦恼。
歌德就会鼓励他,跟他说:“别着急,慢慢来,我相信你一定能写好的。
”在歌德的鼓励下,席勒又有了信心,写出了很棒的作品。
他们俩经常一起聊天,一起讨论怎么能把文章写得更好。
有时候他们会为了一个想法争得面红耳赤,但是这一点儿也不影响他们的感情。
他们就像好朋友一样,互相帮助,互相鼓励,一起在文学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小朋友们,歌德和席勒的故事是不是很有趣呀?《歌德与席勒之间的故事》小朋友们,咱们来聊聊歌德和席勒的事儿。
歌德和席勒,那可都是大作家。
有一回,席勒写了一首诗,自己觉得不太满意。
他就去找歌德,歌德看了看,给他说了好多想法。
席勒听了,一下子就有了灵感,把诗改得可好了。
还有一次,歌德遇到了一些麻烦事儿,心情不太好。
席勒就陪着他,给他讲笑话,让他开心起来。
他们俩呀,经常一起去外面散步。
一边走,一边聊文学,聊生活。
有时候看到一朵漂亮的花,他们会一起赞美;看到一只可爱的小鸟,他们会一起笑。
他们互相支持,一起进步。
就因为这样,他们写出了好多好多让人们喜欢的作品。
小朋友们,歌德和席勒是不是很棒呀?《歌德与席勒之间的故事》小朋友们,今天讲歌德和席勒的故事给你们听。
歌德很厉害,席勒也很厉害。
有一天,歌德写了一个故事,心里没底,就找席勒帮忙看看。
席勒认真读完,给他指出了一些问题,歌德马上改,改完可精彩啦。
席勒也有过困难的时候。
比如有一次,他写文章卡壳了,怎么也写不下去。
歌德知道了,就跟他说:“别灰心,你一定行!”听了歌德的话,席勒又有劲儿了,接着把文章写完了。
歌德与席勒的经典化过程
歌德与席勒的经典化过程歌德、席勒通常被称为德国“古典作家”(klassiker),其作品被称为魏玛“古典文学”(klassik)或被冠以形容词“古典的”(klassisch)。
然而,“古典”在这里实际上只是一个妥协的译法,与之相对应的括号中的德语词同样具有“经典”的意思。
纯粹意义上的“古典文学”在欧洲文学史中特指古希腊罗马文学,与之相对应的德语词是“antik”。
因此,汉语约定俗成的译法中其实包含了“古典”和“经典”两层意思:“古典”指歌德、席勒的作品效仿了古希腊罗马文学并吸取了其中的人文精神,“经典”指歌德、席勒的作品是德语文学中的经典作品。
然而,歌德、席勒并没有在生前或身后马上被奉为经典。
19世纪上半叶人们还只称二者为“天才”、“魏玛的两位大师”和“文学泰斗”。
歌德、席勒的经典化过程分不同阶段贯穿整个19世纪。
19世纪德国谋求民族统一以及新教中有教养阶层的形成是歌德、席勒的人格和作品被偶像化和经典化的主要动机。
19世纪的德国在经历了拿破仑战争后开始致力于民族统一。
鉴于德国政治和宗教上的分裂,人们试图在政治以外的精神、思想和文化层面谋求统一。
在争取民族自由的政治历史背景下,歌德、席勒的人格、世界观和文学作品逐渐演变为德国精神和文化的象征,成为德国在意识形态层面谋求统一的基础。
19世纪上半叶,在德国反拿破仑战争、争取民族自由和解放的语境中,席勒因其对自由的礼赞而成为公众瞩目的民族英雄。
人们对席勒的崇拜远在歌德之上。
在19世纪下半叶德意志帝国谋求统一的语境中,对民族统一和民族认同的需要超过了对自由的要求,歌德的地位逐渐超过席勒。
歌德作品中对和谐、人道的追求以及浮士德精进不已的精神使其一跃成为德意志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代表。
德意志第二帝国成立后,对歌德的经典化更加意识形态化。
德国在获得政治统一后,需要通过歌德进一步赢得民族精神上的认同。
歌德成为一种近乎民族宗教的领袖式人物。
另一方面,19世纪营造偶像的现象——包括对歌德、席勒、尼采、叔本华和瓦格纳的偶像崇拜——是18世纪启蒙运动以后宗教世俗化的一个必然结果。
席勒与歌德结交
席勒与歌德结交
1794年,席勒与歌德结交,并很快成为好友。
在歌德的鼓励下,席勒于1796年重新恢复文学创作,进入了—生之中第二个旺盛的创作期,直至去世。
这一时期席勒的著名剧作有《威廉•退尔》(1803)等等。
戏剧取材于14世纪瑞士英雄猎人威廉•退尔的传说。
这一题材原本是歌德在瑞士搜集到的,他将其无私赠与席勒。
席勒从未去过瑞士,却将这一传说检释得极为生动。
瑞士人为了感激席勒,把退尔传说发生地四林湖沿岸的一块极为壮观的巨岩石命名为“席勒石”。
《威廉•退尔》以瑞士独立斗争为背景,在歌颂民族英雄的同时也歌颂努力争取民族解放的壮举,在欧洲范围内引起极大反响。
1805年5月,席勒不幸逝世,歌德为此痛苦万分:“我失去了席勒,也失去了我生命的一半。
”歌德死后,根据他的遗言,被安葬在席勒的遗体旁。
精选关于友情的作文素材
友情的作文素材
精选关于友情的作文素材
1、十八世纪末法国最著名的两个诗人歌德与席勒,他们通过缔结了伟大的友谊。
歌德出身于一个富裕的家庭,而席勒却出身贫寒,但相同的志向使他们成为至交。
在诗歌创作中,年长成熟的歌德给了席勒安定的`呵护,而年轻激越的席勒给了歌德新的创作热情。
2、马克思与恩格斯这两位革命巨人之间的友谊,是世界上的任何友谊都没法比的。
马克思对恩格斯的才能十分敬佩,说自己总是踏着恩格斯的脚印走。
而恩格斯总是认为马克思的才能要超过自己,在他们的共同事业中,马克思是第一提琴手而自己是第二提琴手。
《资本论》这部经典著作的写作及出版,就是他们伟大友谊的结晶。
3、李白与杜甫的交谊是中国文学史上珍贵的一页。
李白比杜甫年长许多,二人之间有过几次接触,也在诗歌中往来唱和过,彼此赠诗有褒有贬,总体来说,二人之间还是有着深厚感情的。
4、鲁迅、瞿秋白,他们两人在中国现代文化,特别是中国革命史上所建立的功勋,是不可磨灭的。
这两位马克思主义者,因为有着相同的家庭出身,相似的生活经历和共同的生活理想——为在中国建立无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而奋斗终身。
因此,在三十年代反对国民党反革命文化“围剿”中,两人心心相印,和衷共济,风雨同舟,并肩战斗。
歌德与席勒美学思想之比较
歌德与席勒美学思想之比较在十八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狂飚突进”运动中一大批青年文学家在德国涌现,文学进入繁荣时期。
歌德与席勒正是这场轰轰烈烈的运动中所产生的杰出的领袖,他们将德国民族文学提高到全欧的先进水平,共同奠定了德国文学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
他们“各在自己的领域中都是奥林帕斯山上的宙斯”。
黑格尔评价他们说,“席勒和歌德都不仅是他们时代的歌手,而且是范围更广泛、意义更深刻的诗人。
”朱光潜也说,“由于两人合作,有意识地走古典主义的道路,不但把各自的文艺创作推进到高度的成熟,而且也替德国建立了一种辉煌的民族文学。
”由于受德国现实阶级关系、社会政治状况以及哲学观点等方面的影响,歌德与席勒的创作和理论上则是既有联系又相区别。
歌德(1749—1832)深受德国启蒙主义者赫尔德的影响,他积极参加狂飚突进运动,并培养起对民间文学、荷马史诗和莎比亚作品的强烈兴趣。
由于具有资产阶级的革命与妥协双重矛盾,歌德在十八世纪八十年代脱离了狂飚运动,走向了追求古典文化、宁静和谐的道路。
在文艺美学思想上,他接受了狄德罗、莱辛的影响,继承并发展了他们的唯物主义、现实主义观点。
从总的方面来说,歌德的思想倾向是以现实主义为主导的,并表现在他的许多文艺理论主张上。
在艺术与自然的关系上,歌德认为艺术既服从自然,又超越自然。
艺术家“应该遵循自然,研究自然,摹仿自然,并且应该创造出一种毕肖自然的作品。
”但是,“摹仿自然”并不同于完全的再现自然,而应有所超越,对自然进行艺术加工、改造,发挥作家的主动性。
所以,他提出艺术家“既是自然的主宰,又是自然的奴隶。
”可见,歌德在处理文艺与现实关系的问题上,是持辩证的、现实主义的态度。
关于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问题。
这里所说的“古典主义”实际上指的是现实主义。
对于歌德本人的创作实践来说,很难讲是现实主义的,还是浪漫主义的。
在创作上,他从浪漫主义到古典主义,追求的是二者的结合,但他的主要思想倾向还是现实主义的。
席勒与歌德的爱情
席勒与歌德的爱情范文1:席勒与歌德的爱情大家好,我是一名大学生,今天要和大家分享一下关于席勒与歌德的爱情。
席勒和歌德是德国文学史上的两位伟大诗人,他们的作品深受人们的喜爱。
而他们之间的爱情也倍受瞩目。
席勒和歌德相遇是在1788年,当时席勒已经成为知名作家,而歌德也在文学界中赫赫有名。
为了争夺同一个女人的芳心,两人之间产生了矛盾。
但是,这个女人最终选择了歌德。
席勒对此非常伤心,但却不得不接受现实。
之后,席勒离开了魏玛,一段时间后,歌德也离开了这个城市。
然而,两人在此后的几年中一直互相写信,并保持着联系。
他们的信中充满了对彼此的思念和爱恋。
虽然两人之间始终没有机会再次见面,但彼此之间的感情一直都在心中。
席勒的爱情悲剧使得他的创作充满了悲情色彩。
他的许多作品中都可以看到对歌德的思念和爱恋,比如他的诗歌《自赠》,其中写到:“何其有盼望、何其有诚实、何其有等待、何其有热烈的想念。
”这些都是席勒对歌德的深深感情写照。
总的来说,神仙不同凡响,席勒与歌德之间的爱情也影响了他们的文学创作。
他们的作品中充满了对彼此的思念和爱恋,这种感情也激励着他们一直写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写作重点:介绍席勒与歌德的爱情背景;分析两人之间联系和情感变化;描绘两人之间的爱情深情。
用词分析:用词流畅,内容条理清晰,语言简单易懂,句式多变,用词准确。
范文2:席勒与歌德之间的爱情大家好,我是一名大学生,今天要和大家分享一下席勒与歌德之间的爱情。
席勒和歌德是德国文学史上的两位伟大诗人,在他们的作品中充满了对彼此的思念和爱恋。
他们之间的爱情经历充满着曲折和变化。
席勒与歌德的爱情始于争夺同一个女人的芳心。
虽然最终这个女人选择了歌德,但很明显,席勒对歌德的爱情却是真挚的。
在彼此分别后,两人之间写信保持了联系,这些信件充满了对彼此的思念和爱恋。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人之间的情感变化也越来越大。
席勒慢慢地意识到自己对歌德的痴迷不是真正的爱情,而是对自己的承认和崇拜。
歌德席勒的美学思想
席勒则信奉康德的唯心主义哲学,是唯心主义二元论者。他用唯心主义的观点
去考察自然,不相信客观自然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他反对自然,寻求超自然的空幻的 理想生活,他认为世界由两个独立的部分构成,一个是真实的,另一个是理想的世界。
二:艺术创作上的不同
同为诗人
歌德从实际出发,从具体的实践出发,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题材;歌德认为,客观自然是创作的源泉, 作家只有热爱自然,以自然为基础,才能写出真实感人的作品。
席勒则抛开现实,只从主观想象出发,只求理想,而不考虑现
实用想象去勾勒生活。席勒认为观念高亍自然。他不注意从现 实中取材,而偏亍从空幻的理想取得灵感,不是取自外界自然, 而是取亍作家个人的主观想象。这是浪漫主义的空想。
பைடு நூலகம்
感性
人 性
人格(Person)
基 础
对立
状态(Zustand)
理性
自由 自我或理 性
时间 自我的规定或感性
变
基 础
⑨
相反力量作用的关系 感性本性 要求 实在性 理性本性要求绝对形式性 时 间 限 制 感 性 冲 动 “把一切内在的东西外化” “给一切外在的东西加上形 式” 理 形 游 性 式 戏 本 冲 说 性 动
④
他还说过:“美是自然的秘密规律的表现,没有美的 存在;这些规律也就绝不会显露出来。
歌德谈美更多谈的是艺术美。他认为艺术美主要表现在特征、 内容和意蕴方面。
所以,艺术美应当是“有生命的显出特征的整体”。 ⑤
歌德与席勒论戏剧表演艺术
很明显 , 德在《 歌 演员 守 则 》 中表 现 出 来 的 趣 味 和程 式 化
倾 向 . 接 近狄 德 罗 的 是
表 达 情 感 的 方 法 , 如 : 拉 着 脑 袋 、 光 向下 . 谦 虚 的 表 例 耷 眼 是 示 , 打 自己的胸 脯 是 痛 苦 的 表示 . 顿 足则 表 示 愤 怒 . 此 捶 而 如
歌 席 论 剧表 术 德与 勒 戏 演艺
Go t e a d S hl rS Re e h n c i ’ ma k R P r r n t fDr ma 撰文/ l e rs O e f mig Ar o a o s 陈世雄
歌 德 与席 勒 的时 代 .是 新 古 典 主 义 的庞 大 体 系 逐 渐 解 体 、 漫 主 义 运 动初 露 端 倪 的 时代 在 这 一 时 代 , 洲 浪 欧
士 比亚 时 代 的 戏 剧 》 中 的说 法 .6世 纪 末 有 一 位 叫 阿勃 拉 1 姆. 弗兰 斯 的人 在 《 卡迪 亚 ② 阿 的雄 辩 术 》 文 中 规定 了若 干 一
种 “ 想 范本 ” 机 械重 复 . 的理 论 是 一 种 典 型 的程 式 化 理 的 他
表 演 的理 论
者通 过 演 员 在 表 演 但 由 时必 须 完 全 排 斥 情感 体验 . 际 上 是 主张 把 演 员 的 表 演变 成 实
歌德与席勒美学思想之比较
歌德与席勒美学思想之比较作为德国浪漫主义时期最著名的文学家,歌德和席勒在美学领域都有着重要的贡献。
他们对美的理解和表现方式有着一些相似之处,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同点。
下面将从美学方法、审美观点、美学意义三个方面来比较歌德和席勒的美学思想。
一、美学方法歌德和席勒的美学方法各有不同。
歌德强调对事物的观察、描绘和记录,认为艺术家应该主动参与到自然界中,并以绘画、诗歌、戏剧等方式来表达自己对自然界的理解。
他认为艺术家应该具有严谨的思考能力和审美品味,才能准确地将外部世界转化为艺术作品。
歌德的美学方法主要体现在他的《法斯图》和《挑战》两部作品中。
席勒则主张直接参与到艺术作品中,通过情感和想象来体验艺术的美。
他的美学方法主要体现在他的《诗论》中,认为艺术作品应该是情感和意志的表达,而不是客观描述和记录。
二、审美观点歌德和席勒对待艺术的审美观点也有所不同。
歌德认为艺术的价值在于其对大自然的再现和表现,在自然界中寻找美的表现方式。
他强调艺术作品应该具有真实性和准确性,艺术作品的最高价值在于它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和再现。
而席勒则主张艺术应该是具有情感和想象力的表达,追求独创性和主观性,超越现实的界限,去创造一个美的理想境界。
三、美学意义歌德和席勒的美学意义也存在差异。
歌德认为艺术应该是与生活相连的,要求艺术家要从生活和自然中获取灵感和素材,倡导以生活为内容、以艺术为形式的文化精神,追求艺术与生活的完美结合。
而席勒则将艺术抽离于现实生活之外,认为艺术创作的灵感来自于想象和感性的表达,艺术家可以创造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美学世界,追求精神性的美学意义。
综上所述,歌德和席勒在美学思想上的异同之处主要在于美学方法、审美观点和美学意义这三方面。
虽然他们对于美的理解和表达方式有所不同,但都为德国浪漫主义时期的文化繁荣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影响了后世的艺术审美观念和艺术创作风格。
歌德与席勒的自然美论对现实的意义
歌德与席勒的自然美论对现实的意义摘要:游山赏水,总会使人想到自然美的问题,但自然美是美的难题。
歌德和席勒对待自然美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都承认美的客观性。
歌德认为“美是有自由的完善境界”,他更关注自然的本身,“美者自美”,他的自然美更接近今天的生态美;席勒认为“美是现象中的自由”,而且人只有成为有教养的文明人时才会审美,他更看重自然中人性的彰显,“美不自美,因人而彰”,他的自然美更类似当今的景观美和环境美。
二者的自然美论对当代人类社会有极好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歌德;席勒;自然美;客观性近年来,美学界关于自然美的研究如雨后春笋,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但“就美的本质说,自然美是美的难题”[1]。
所以研究自然美,很容易让人陷入传统的美学问题的争论之中。
我们今天所讨论的有关自然美的问题,不是争论美是什么,什么是美,而是更多的从环境保护和人类可持續发展的角度,从人们精神匮乏道德缺失的角度来谈,这样“自然美”这一经典范畴在当代就成为一个更具包容性和超越性的范畴。
在西方,对自然美的感悟和欣赏相对较晚,一般认为:自文艺复兴开始,自然美才受到越来越普遍的关注,自然美的光辉冲破了神学的笼罩,照亮了西方社会中久已失落的人性、人情。
在以卢梭﹑狄德罗为代表的浪漫主义者回归自然思潮的引领下,歌德、拜伦等一大批作家纷纷走向自然、欣赏自然、赞美自然。
席勒与歌德齐名,同是德国伟大的诗人、剧作家,德国古典美学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也许受恩格斯对席勒“时代传声筒”评价的影响,席勒在中国美学史上一直没得到应有的崇高地位,但是随着新世纪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强烈呼声,随着当代人类面临严重的道德缺失、环境污染,席勒的美学思想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以往一些美学研究者在谈论歌德、席勒的自然观时,有的认为他们“一个看重自然,一个反对自然”“席勒用唯心主义的观点去考察自然,不相信客观自然的真实性和可靠性”[2]。
对这样的观点,我们还有待于商榷。
今天我们有必要对席勒与歌德的自然美观点作一番梳理,以为解当代美学对于自然美问题之困惑助一臂之力。
歌德和席勒-长眠在一起的文学家-德育名人小故事
歌德和席勒-长眠在一起的文学家-德育名人小故事歌德和席勒-长眠在一起的文学家-德育名人小故事
歌德二十几岁成名,三十岁出头就当了国务大臣,一生过着贵族生活。
比他小十岁的席勒,一生坎坷。
虽然席勒在二-卜多岁也蜚声文坛,但穷困与疾病一直伴随着他。
尽管如此,歌德与席勒却保持着真诚的友谊。
席勒的友谊和勤奋使歌德从富贵享乐中惊起,又拿起笔来写作,包括《浮土德》在内的许多名作的问世,都与席勒的影响分不开。
歌德满怀深情地向席勒说:"你给了我第二次青春,使我作为诗人复活了--我早巳不再是诗人。
"席勒也在朋友的鼓励下,抱病完成了最后一部伟大作品《威廉,退尔》。
这部作品的素材,都是歌德提供的。
他们一起出版过《女神》杂志,合办过文艺刊物《霍伦》,共同出版过诗集《克赛尼恩》。
他们常常是一个人沟思,起草,另一个人修改润色,然后发表。
互助的力量,使他们的文艺作品进发出夺自的光辉。
席勒病故后,歌德悲痛万分,他说:"如今我失去了明友,所以我的存在也
丧失了一半"。
二十七年后,歌德也完成了尘世的历程,安然长睡在席勒身边。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也
5.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6. 公子纠败,召忽死之
为……而死
7. 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
使……守信用
8. 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 以……为小,轻视
(二)文言句式
1. 判断句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 2. 被动句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 3. 倒装句(宾语前置句) 岂管仲之谓乎 4. 省略句
齐桓公以霸
在他的力荐下,齐桓公放弃了管仲曾射自己一箭的仇 恨,不但任其为相,还尊为“仲父”。
【成语】
一箭之仇
齐桓公,姓姜,名小白。即位之前为了躲避齐 国内乱,和兄长公子纠流亡国外。齐襄公被杀后,公
子小白和公子纠都奔回齐国,争夺君位。公子纠的师
傅管仲,带兵拦截公子小白,一箭射中小白的腰带扣。 小白假装死去。公子纠以为小白已死,就放慢了行程。 小白却日夜兼程抢先回到齐国即位,就是齐桓公。齐 桓公想任用他的老师鲍叔牙为相,鲍叔牙举荐自己的
(三)重要句子理解 1.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管仲之谋也。 管仲被任用之后,在齐国施政,桓公因他的辅佐而称霸, 多次召集诸候会盟,完全控制了天下,这全是管仲的谋划。 2.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鲍叔不认为我没有廉耻,知道我不会因为小节而感到 羞辱,而是以功名不能显扬于天下为可耻。 3.……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一个关于友谊的故事
歌德和席勒同是德国伟大的有才华的诗 人,两人生活在同一时代,尽管性格、生活 遭遇迥然不同,但他们结下了深厚友谊。在 席勒的影响下,歌德完成了《浮士德》等长 诗的写作,两人又合写了许多讽刺短诗。当 歌德听到席勒的死讯时,他悲痛极了,在给 友人的信中写道:“如今我失去了朋友,所 以我的存在也丧失了一半。”歌德的话道出 了一个哲理:好朋友是自己生命的一半。
歌德席勒简析
十八世纪,一个动荡的年代,各种思想的火花在碰撞,各式的革新在火热进行。
乾隆十四年,一个标志性的人物降生在了德国一个中产家庭中。
此君名唤约翰,从父姓歌德。
鉴于当时的医学条件有限,家中的兄弟姐妹都先后离世唯独剩下他与一年幼的妹妹。
身为议员的父亲自是对这独子期望很高,希望他继承自己的衣钵进政界。
也不知是遵循父亲的意思还是自己的意愿,歌德终究还是前往了法兰克福攻读法律。
但是他若是沿着这路就此发展下去,这世间只是多了个政客,最为流传的也不过是百姓家常饭后津津乐道的轶事或是绯闻吧。
(背景知识:歌德当时所处的时代称为狂飙突进时期,歌德二十左右的时候就已经以写一些洛可可风格的诗歌和剧作小有名气。
不过在这个时代到来之前或者说歌德成名之前,德国总是落后于欧洲文坛,不是学习法国就是学习英国,从未有过属于自己的时代。
)这世间的事情就是那么说不清,但却是巧。
许是母亲的循循诱导,许是少年本身挡不住的文学造诣。
25岁的年纪,一本《少年维特之烦恼》使得少年名满天下。
由此也一扫德国文坛无人之景,站在了欧洲文坛之峰。
而少年因此却到了魏玛,得了官职,接着还入了贵族(姓名间加了von,在德国此为贵族标志)。
十年的宫廷生活使得歌德觉得疲惫不堪,虽是在这十年间亦有作品。
但也已经不是那泉思如涌的时候了。
此时的歌德,选择了休假。
(背景知识再现:一般人都觉得歌德好像就是个文学家,其实不止如此。
他在各自然学科上的造诣亦是可圈可点。
他用我们文学女王的话来说,就是什么都想插一脚。
什么都能做特别好。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细细看一遍维基百科英语版本或者德语版本就发现这人什么都挺牛的,当然也不至于到达芬奇那地步)歌德游历意大利,希腊,罗马。
这期间他主要是进行自然科目的学习研究,也遇见了一些人。
也是在这时,歌德遇上了毕生挚友,席勒。
欧根公爵席勒较歌德年幼十岁,与歌德的出身不同,家境较为清贫。
本是入拉丁语学校学习,但却被掠入他所创办的军事学校,这是一所被诗人戏称为“奴隶养成所”的存在。
马克思恩格斯论歌德和席勒
切 伟 大 的 历 史 浪 潮 所 产 生 的 庸 人 的 恐惧 心 理 而 牺
牲 了 自己有时从心底 出现 的较正确 的 美感 ; 们并 不 我 是 责备他做过 宫 臣, 而是嫌他在 拿破 仑清扫德 国这个 庞 大的奥吉亚斯的牛 圈的 时候 , 竞能 郑重其 事地替德
意 志 的 一 个微 不 足 道 的 小 宫廷 做 毫 无 意 义 的 事 情 和 寻找 meu l s s ( 腊 神 话 中奥 吉 亚 斯 王 的 巨 大 ns a i。 希 p ir 的极 其 肮 脏 的 牛 圈 。 意 思是 指极 端 肮 脏 的 地 方 )
的、 政治的 、 ‘ 的 ’ 或 人 尺度来 衡量 。 15 ” 8 9年 , 恩格
的两 重 性
歌德是 1 世纪后半期和 l 世 纪初期德 国的伟大 8 9 作家 , 马克思 、 格斯所 热爱 的诗人 之一 。马克思 是 恩 在“ 自白” , “ 中 对 您所热 爱 的诗 人 ” 这一 问题 的 回答 是 : 莎士比亚 、 “ 埃斯 库罗斯 、 歌德 ” …恩格斯 曾坚 持 。 用“ 美学 的观点和历史 的观点 ” 学地 论述歌 德世界 科 观和创作 的两重性 , 批驳 了卡尔 ・ 格律 恩在 《 从人 的
思想表现 出来 。 这里 , 诗情 画意的镜子 ” 最朴 ” “ 和“
提出的文艺批评的标准。当时 , 国的激进的小资产 德 阶级评论家 白尔尼 和“ 真正 的社会 主义者” 尔 ・ 卡 格 律恩 , 他们或从 道德 的 、 党派 的观点 攻击 歌德 不是 自 由主义者 , 或从抽象的人的观点 出发 , 说歌德是 “ 的 人
关 键词 : 德 ; 界 观 的两 重 性 ; 席 勒 式” 歌 世 “ 的创 作倾 向 中 图 分 类 号 :19 9 I0 .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6 2—1 1 (0 0 0 0 7 0 17 0 2 2 1 ) 2— 0 2— 6
智慧树知到《十九世纪欧洲文学家与作品》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十九世纪欧洲文学家与作品》章节测试答案绪论1、文学是照进单调贫乏的现实生活的一束阳光,文学名著是经过历史积淀和考验的经典之作,也是文化的精华。
通过它们,你可以经历不曾体验的生活;可以任意驰骋于浩瀚的宇宙;可以轻易获得最智慧的人累积千万年的人生经验。
A.对B.错答案: 对第一章1、歌德和席勒是文学家友谊的范例,歌德比席勒大()A.五岁B.十岁C.十五岁D.七岁答案: 十岁2、《少年维特的烦恼》最大的特点是()A.浓郁的诗情B.清晰的语言C.典型人物刻画D.美好的景物描写答案: 浓郁的诗情3、在22岁时,席勒自费出版了他的第一个剧本()A.《威廉·退尔》B.《强盗》C.《阴谋与爱情》D.《王子复仇记》答案: 《强盗》4、歌德的长篇小说《维廉麦斯特》分为()A.《少年时代》B.《学习时代》C.《写作时代》D.《漫游时代》E:《战争时代》答案: 《学习时代》,《漫游时代》5、1775年歌德到了魏玛后升任首相。
实现自已改良社会的理想,他做的工作有:A.改善行政管理B.整军备战准备统一德意志C.协调皇室领地的分封D.减免农民的赋税和改善他们的生活环境E:改善工人阶级的工作条件,想把魏玛治理成一个模范的国家答案: 改善行政管理,协调皇室领地的分封,减免农民的赋税和改善他们的生活环境6、长篇小说《维廉麦斯特》中有一个插入故事:迷娘与竖琴老人的故事。
A.对B.错答案: 对7、“狂飙突进”运动,是18世纪70年代德国一批青年作家发动的文学革命,因克林格剧本《狂飙突进》得名。
A.对B.错答案: 对8、1773年歌德写的剧本《快手骑士葛兹· 封•贝利欣根》这是德国第一部现实主义历史剧。
A.对B.错答案: 对9、《维特》是一个幸福的爱情故事。
A.对B.错答案: 错10、《浮士德》取材于古罗马的民间传说。
A.对B.错答案: 错第二章1、拜伦有身体残障,他是一个()A.聋子B.跛子C.瞎子D.傻子答案: 跛子2、雪莱最脍炙人口抒情诗篇有()A.《麦布女王》B.《西风颂》C.《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D.《给苏格兰人民的歌》答案: 《西风颂》3、1819年,司各特将自己的创作转向了英格兰和欧洲历史创作了名为()的小说,是司各特小说中最优秀的一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歌德和席勒
歌德二十几岁成名,三十岁出头就当了国务大臣,一生过着贵族生活。
比他小十岁的席勒,一生坎坷。
虽然席勒在二-卜多岁也蜚声文坛,但穷困与疾病一直伴随着他。
尽管如此,歌德与席勒却保持着真诚的友谊。
席勒的友谊和勤奋使歌德从富贵享乐中惊起,又拿起笔来写作,包括《浮土德》在内的许多名作的问世,都与席勒的影响分不开。
歌德满怀深情地向席勒说:"你给了我第二次青春,使我作为诗人复活了--我早巳不再是诗人。
"席勒也在朋友的鼓励下,抱病完成了最后一部伟大作品《威廉,退尔》。
这部作品的素材,都是歌德提供的。
他们一起出版过《女神》杂志,合办过文艺刊物《霍伦》,共同出版过诗集《克赛尼恩》。
他们常常是一个人沟思,起草,另一个人修改润色,然后发表。
互助的力量,使他们的文艺作品进发出夺自的光辉。
席勒病故后,歌德悲痛万分,他说: "如今我失去了明友,所以我的存在也丧失了一半"。
二十七年后,歌德也完成了尘世的历程,安然长睡在席勒身边。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学习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