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勒资料
席勒-传播政治经济学的批判领袖
席勒-传播政治经济学的批判领袖背景席勒(Friedrich List)是19世纪初德国的一位经济学家,他是重要的政治经济学家和民族经济学家,是德国历史上自由主义与保护主义争论的重要人物。
席勒经过多年研究和实践,认为自由贸易对于欠发达国家来说未必是一种最优的政策选择,提出了保护主义和国民经济学的理论,并成为当时民族主义和保护主义的领袖人物。
席勒的《国民经济学新原理》和《保护主义强硬派》两部著作被认为是19世纪中期传播保护主义思想的重要工具,对后来的德国民族主义以及美国的进步主义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民族经济学与保护主义席勒的民族经济学强调的是国家整体利益优先于个人利益。
在这种思想下,席勒认为保护主义是必要的,因为贸易自由会导致本国企业被国外企业所占领,从而打击自主的独立经济,削弱国家的军事力量和综合竞争力。
因此,席勒提倡尽早保护本国企业,发展国家实力和独立性,保护本国企业能够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席勒的保护主义提出了一种新型的贸易政策,即进口限制和关税壁垒。
他认为,进口限制可以避免本国工业遭受国外的冲击,同时也为本国企业提供稳定的市场分享。
关税壁垒则可用于调节国内市场的价格和进口商品的数量,进一步保护本国经济。
席勒的影响席勒的经济学思想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被视为增强德国国家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工具。
他的思想也得到了其他国家领导人的重视和研究。
例如,美国总统威廉·麦金莱曾在1891年提出了保护性关税法案,并表示要采用类似席勒的保护主义政策。
席勒的思想甚至延续到了20世纪后期,对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政策仍有很大影响。
在发展中国家的政策制定中,经常采用保护性措施来保护本国企业和产业不受全球市场的威胁,以达到促进国内经济发展的目标。
结论在全球化的今天,席勒的保护主义思想仍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发展中国家需要尽早采取措施,保护本国企业避免被国外企业所占领,发展本国实力和独立性。
从《审美教育书简》浅谈席勒的美育观念
从《审美教育书简》浅谈席勒的美育观念1. 引言1.1 了解席勒的背景和影响约为2000字。
席勒,全名弗里德里希·席勒(Friedrich Schiller),是德国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和美育家,他生于1759年,逝世于1805年。
席勒生于一个贫困的家庭,自小酷爱文学和艺术,展现出非凡的才华。
他在文学创作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被誉为德国古典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席勒关于美的理论和对美学的探讨,影响深远,被视为后世美育理论的重要基石。
席勒的主要作品包括《威廉·泰尔》、《艾伯特·维斯曼》等,其中《威廉·泰尔》被认为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在这些作品中,席勒探讨了人的道德、自由和内在美的价值,提出了他独特的美学观念。
他认为,人类的审美情感和美的追求是人类精神生活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通过审美教育可以培养人们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提高个体的内在美和文化修养。
席勒的美育理念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教育理论和实践,被认为是美育教育的重要奠基人之一。
他的思想引领着人们对美的追求和认识,为当代审美教育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席勒的背景和影响广泛而深远,他被视为德国浪漫主义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同时也是现代美育理论的重要奠基人之一。
通过深入了解席勒的背景和他的美育观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当代美育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1.2 审美教育书简的主要内容《审美教育书简》主要内容包括席勒对美育的理论与实践探讨,以及他对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和目的的阐述。
在书中,席勒深入探讨了美育对人的身心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审美能力对于个体创造力、思维能力和情感体验的促进作用。
席勒还倡导了通过审美教育来培养人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提高个体对美的感知和理解能力,从而使其能够更好地欣赏和创造美的作品。
通过细致分析不同艺术形式的审美特征和美学原理,席勒希望能够引导人们在审美体验中获得更深层次的美感体验和心灵启迪。
《审美教育书简》是席勒关于美育观念的重要著作,对于理解席勒的美育理论和对美育的价值意义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席勒生平、成书背景
席勒【简介】约翰·克里斯托弗·弗里德里希·冯·席勒(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von Schiller)(1759年11月10日-1805年5月9日),通常被称为弗里德里希·席勒,德国18世纪著名诗人、哲学家、历史学家和剧作家,德国启蒙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席勒是德国文学史上著名的“狂飙突进运动”的代表人物,也被公认为德国文学史上地位仅次于歌德的伟大作家。
他是歌德的挚友,死后和歌德葬在一起。
【生平及其作品介绍】席勒出生于德国符腾堡的小城马尔赫尔的贫穷市民家庭,他的父亲是军医,母亲是面包师的女儿。
席勒童年时代就对诗歌、戏剧有浓厚的兴趣。
1768年入拉丁语学校学习,但1773年被公爵强制选入他所创办的军事学校,接受严格的军事教育。
诗人舒巴特曾称这座军事学校是“奴隶养成所”。
在军事学校上学期间,席勒结识了心理学教师阿尔贝,并在他的影响下接触到了莎士比亚、卢梭、歌德等人的作品,这促使席勒坚定的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
从1776年开始,席勒就在杂志上发表一些抒情诗。
而且,在军校读书期间,席勒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反专制思想。
我主要根据席勒的创作和思想的转变,把他的生平划分为四个阶段,(大家可以看表格)分别是:一、1781-1787狂飙突进时期席勒青年时期的创作主要思想:反抗暴君,提倡人与人之间平等思想,号召把艺术作为反对封建专制的武器。
主要作品:《强盗》、《阴谋与爱情》、《论当代德国喜剧》、《论作为一种道德机构的剧院》《堂·卡罗斯》1777年,席勒开始创作剧本《强盗》,1781年完成,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强盗》之所以受到如此热烈的欢迎,是因为作品中蕴涵的反专制思想深切的迎合了当时德国青年的心理。
此时德国的“狂飙突进运动”已经发展至高潮,而《强盗》一剧的主人公卡尔就是一个典型的狂飙突进青年形象。
他不满于专制与格局并存的社会现状,却由无力改变。
席勒
(二)创作
1、《强盗》,是席勒18岁时创作的剧作。 剧本的第一版引用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忒斯的 话“药治不了的,要用铁;铁治不了的,要用火” 作为题词;第二版的扉页上,又添上“打倒暴虐 者”的铭语。 剧作反映了狂飙突进时期德国进步青年的热切愿 望,充满反抗暴君的斗争精神和变革现实的热切 希望。 在“狂飙突进”运动的影响下,青年时期席勒的 创作充满着反暴政、争自由的精神。
6、斐迪南,就社会地位来讲,属统治阶级; 就其思想和行动来讲,却是贵族阶级的叛臣逆 子。他并不看重自己的地位和身份,相反,因 为认识到贵族门第的徽号下掩藏着数不尽的罪 恶,公然拒绝继承父亲那份“造孽的家当”。 他看到了平民的高尚和纯洁,因此热爱“天神 似的完善”的露伊丝。这种爱情是真诚的、平 等的,鼓舞他以勇敢的行动跨越等级的鸿沟, 抵制父权的威严,他说:“父权是一个强大的 字眼,但是真正大到尽头的只有爱。”在争取 爱情的斗争中,他表现得比露伊丝更坦然,更 坚定。
第四节
席勒
一、生平与创作
二、《阴谋与爱情》
席勒
一、生平与创作
(一)生平(1759~1805) 德国著名的剧作家,“狂飙突进运动”和德国 “古典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 席勒出生于符腾堡公国的马尔巴赫城,父亲是 医生,做过小军官,母亲是面包师的女儿。 1773年,13岁的席勒被公爵强行送进了人称 “奴隶养成所”的军事学院,度过了8年囚徒 式的生活,使他对专制统治充满了憎恨。席勒 通过一位教师接受了“狂飙突进”运动的影响, 开始秘密地写诗、写剧本。
“德国第一部有政治倾向的戏剧”
席勒
1782年,第三部悲剧《阴谋与爱情》
– 《阴谋与爱情》是席勒青年时代创作的高峰,它与歌德的《少年维特之 烦恼》同是狂飙突进运动最杰出的成果。
• 此剧揭露上层统治阶级的腐败生活与宫廷中尔虞我诈的行径,被恩格斯称为 “德国第一部有政治倾向的戏剧”并且在结构上题材上都是德国市民悲剧的 典范。
青年时期
1785年在莱比锡创作著名诗歌《欢乐颂》
谢谢观看
– 席勒歌颂的则是从人间高尚的感情升华成一种与神为伍的欢乐。席勒 《欢乐颂》的诗风受克洛普施笃克的影响,具有庄严崇高的韵律
• 席勒先是歌颂他受友谊感动后产生的具体欢乐,后来他把这种具体的欢乐人 格化,使欢乐拥有了普遍性,进而引申出他对自由、平等、博爱理想的追求, 特别是对博爱的歌颂。“你温柔的翅膀飞到哪里,哪里的人们都结成兄弟。”
– 《华伦斯坦》的诞生标志着席勒哲学与艺术思想上的飞跃,即实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了现 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的统一和和解,席勒认为只有这样才是对人性的尊重。
《奥尔良的姑娘》(1802年)
– 剧本描写英法百年战争中法国女英雄贞德的事迹。
文学史上的“古典主义”时代
• 这时拿破仑的侵略军已成为德国民族的威胁。席勒使她通过神力来完成法国 人民的解放事业,是高度戏剧艺术和现实社会内容的结合。
• 主张只有培养品格完善、境界崇高的人才能够进行彻底的社会变革。
• 认为审美教育所凭借的手段是“活的形象”和“审美的外观”,主要指艺术。 审美教育只有以“活的形象”和“审美的外观”为教育手段才能摆脱感性和 理性的束缚。
1787年—1796年
– 《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
• 起源—素朴的诗起源于诗人同自然(现实)的和谐一致,感伤的诗则起源于诗 人同自然(现实)的对立。 • 区别—集中表现在它们处理艺术与现实关系时遵循着根本不同的原则
世界艺术绘画大师席勒作品赏析
世界艺术绘画大师席勒作品赏析
席勒是奥地利维也纳表现派画家,他享年仅二十八,生命非常短暂,是一位天才的艺术家,艺术的光辉照耀着欧洲的艺坛。
席勒的绘画,特别强调人手和脸部神经与血管在动态时刻刹那之间的表情,并且细微地刻画出来。
席勒的作品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一个完整的生命在延续、灭亡,瞬间的燃烧、情绪随时的变化与生长,肉体每一部分的起伏与情欲,带来的不可抗御的冲动等,人类生命内在的每一裁的跃动与需求!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大师席勒的世界。
席勒绘画作品中的线条简洁,灵活却透着人体结构的厚重,每一笔每一根线条都很精准的落在人体的关节转折和骨骼结构处。
所以了了的几笔速写中却能够看到人体的生动动态形象。
线条地简单应用很适合孩子们临摹练习。
在青萌课程体系中我们也会按照孩子的年龄穿插线描的课程,使孩子们的绘画世界增添新的篇章。
虽然埃贡·席勒在短暂的生命中处处显示出个性的桀骜不逊和对绘画成规的反抗。
他用自己敏锐的直觉,真实地揭露人性的本质。
席勒虽然像一个艺术'殉道者'一样饱尝苦难和嘲讽,但却以这种独特的艺术光辉照亮了欧洲艺坛,成为杰出的现代表现主义画家。
席勒的美学思想
席勒的美学思想席勒(1759—1805),德国诗人、剧作家、狂飙突进运动的主要人物之一。
1759年11月10日生于内卡河畔的马尔巴赫。
父亲是军医,母亲是面包师的女儿。
1766年,举家迁往路德维希堡。
幼年曾进拉丁语学校。
13岁时,被公爵强迫选入军事学校,接触到莎士比亚剧作、狂飙运动文学和启蒙思想家卢梭的作品,深受影响。
1780年毕业后,在一个步兵旅当军医。
1781年,完成《强盗》的写作,公演后引起强烈反响。
1782年9月22日,席勒毅然摆脱公爵束缚,乘机逃出斯图加特,到达曼海姆。
其间,完成《阴谋与爱情》。
这是席勒青年时代最成功的一部剧作,反映了当时德国统治阶级政治的腐败、生活的侈靡、精神的空虚、宫禁的秽行。
恩格斯曾说,它的“主要价值就在于它是德国第一部有政治倾向的戏剧”。
1785年4月,席勒接受克尔纳等人的邀请,前往莱比锡。
由于深感友情温暖,写成名诗《欢乐颂》。
同年秋,迁居德里斯顿,写成中篇小说《失去荣誉的犯罪者》和未完成的《视鬼者》,同时完成《唐·卡洛斯》。
这是席勒青年时代最后一个剧本,也是他的文艺创作由狂飙突进时期进入古典时期的一个过渡。
1787年7月,席勒应卡尔普夫人之邀前往魏玛,因感需要学习,毅然放下写作。
从1788至1795年,研究历史与康德哲学。
1789年三月,经歌德介绍到耶拿大学任历史教授。
1792年,获法国国民会议颁发的荣誉公民状。
1793年9月,席勒回路德维希堡探望父母,结识了出版商科塔,商定出版文艺刊物《季节女神》,后又出版《文艺年鉴》。
其间,席勒同歌德结为深交。
从1794至1805的10年,两位诗人的结交给德国民族文学的发展以深刻的影响。
两人通力协作、相互启发。
歌德的已经衰惫的创作精力经席勒的激荡而又旺盛起来,获得“第二次青春”,席勒得到歌德的帮助,逐步从唯心主义的哲学探讨中摆脱出来,面对现实。
由于两人的密切合作而产生了一系列重要的作品。
席勒最大的一部历史剧《华伦斯坦》于1799年完成。
【素材】《欢乐颂》拓展阅读《席勒简介》(长春版)
《席勒简介》《欢乐颂》拓展阅读席勒出生于1759年11月10日,他是德国历史上伟大的诗人和剧作家,被成为德国的莎士比亚,他最为中国人所知的作品就是《欢乐颂》,他的代表作是《瓦伦斯但》。
席勒出生在德国的马尔巴赫城,他的父亲是一个医生,母亲是一个面包师的女儿,从小他在拉丁文学校就读,他的愿望是长大后能进入神学院,然而事与愿违,当时当地有一个欧伊根公爵,这位欧伊根公爵看到他聪明好学,于是1773年就把13岁的他带到了自己的军事学校,欧伊根公爵的军事学校是专门培养自己的奴仆的,通过在这里培养一些有知识有文化的奴仆好将来帮助自己和后代扩大家族实力,这是当时的贵族们很流行的方式,然而没有让欧伊根公爵想到的是他这次接错了一个人,席勒在他的学校里不但没有成为他的奴才,反而通过自己的学习认清了他的本质开始暗地里反抗他。
席勒在欧伊根公爵的学校呆了八年,基本上和监狱一样没有人身自由,在多次请求之后才开始学了一些医术,但是席勒在这里最重要的是接触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其中就包括日后对他产生巨大影响的《莎士比亚全集》以及哥德的作品,并开始暗自创作《强盗》,从军事学校毕业后他开始当军医,但是他仍然继续的在创作。
终于在1781年《强盗》出版了,这本书上市后就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关注,1782上映时更是万人空巷,人们潮水一样挤进了剧院来看这部剧作。
《强盗》的成功主要是它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长期被封建制度压迫而不得释放的心灵,剧作里描述的就是一个反抗这种制度的青年,他用激情去追求自由,虽然最后以失败结束了。
这部剧作让广大人民群众在其中看到了自己的身影。
也正因此席勒被愤怒的欧伊根公爵关禁闭了两周,席勒发现自己不能在在这个城市待下去了,于是在被释放后他就开始了逃亡了路程。
在逃亡了历程中,1785年他接受了四名仰慕者的请求,走了几天几夜来到了那些仰慕者的地方莱比锡,在莱比锡他度过了一个美丽的夏天,这也是他人生中最幸福的时光之一,在这幸福的一刻里他诗兴大发,创作了《欢乐颂》,反映了这些热情的朋友们带给他的欢乐和温暖。
席勒作品美学分析
席勒作品美学分析席勒(Friedrich Schiller)是18世纪德国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和戏剧家,他的作品对德国文学和美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的作品涵盖了戏剧、诗歌和哲学论述,其中最著名的包括《死神的初吻》、《码头》和《马克斯·皮伯斯》等。
席勒的作品美学分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艺术的自由:根据席勒的观点,艺术应该是自由的,艺术家应该独立于政治、社会和经济的限制,追求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和创造力。
他主张艺术应该是一种解放的力量,能够启发人们的思维和感情。
2. 理性与情感的统一:席勒认为,理性和情感在艺术中应该是统一的。
艺术作品应该能够同时激发观众的思考和情感,达到思与感的和谐统一。
他主张艺术是一种表达情感和哲学思考的方式,通过艺术作品可以传递深刻的人生哲理。
3. 美与善的统一:席勒提出了“美和善的统一”理论,认为真正的美应该具有善的内在价值。
他认为美的艺术作品应该是高尚、道德和积极的,能够鼓舞人们追求美好的生活和道德品质。
4. 艺术与教育的关系:席勒认为艺术在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他主张通过艺术教育可以培养人们的情感、想象力和审美能力,提高人们对美的欣赏和创造的能力。
他认为艺术教育不仅是一种美的享受,也是人格塑造和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
5. 戏剧艺术的重要性:席勒在戏剧方面的贡献也是不可忽视的,他为德国戏剧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提出了“忧喜剧”理论,认为戏剧应该同时具有悲剧和喜剧的元素,反映生活的辛酸和欢乐。
他的剧作强调人性的挣扎和冲突,通过戏剧表达了人类存在的困境和复杂性。
席勒的作品美学分析体现了他对艺术自由、理性与情感的统一、美与善的统一以及艺术与教育的关系的思考和探索。
他的作品和理论对于德国文学和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世界文化艺术产生了重要的启示。
席勒 诗歌
弗里德里希·席勒(Friedrich Schiller)是德国18世纪著名的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和哲学家,与歌德并称为德国文学史上狂飙突进运动的代表性人物。
他的诗歌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对德国文学和欧洲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席勒的诗歌创作可以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早期诗歌主要受到文艺复兴大师和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影响,表现出对自由、平等和人性解放的追求。
这些诗歌多以古典神话和传说为题材,通过寓言和象征的手法,表达了他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理想世界的向往。
席勒的代表作之一是《欢乐颂》,这首诗充满了乐观主义和对人类和平生活的向往。
诗中描绘了人们在欢乐和团结的氛围中,共同追求自由和平等的理想社会。
这首诗后来被贝多芬谱曲,成为著名的《第九交响曲》的第四乐章,传遍了全世界。
随着席勒与歌德的交往和合作,他的诗歌风格发生了转变。
他开始更加注重诗歌的哲学思考和人性探索,以及对现实社会的批判。
他通过诗歌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和人性弱点的深刻见解,以及对人类精神自由和道德完善的追求。
席勒的诗歌语言优美、思想深邃、结构严谨,充满了激情和智慧。
他的诗歌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也反映了当时德国社会和文化的发展状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
总的来说,席勒的诗歌是德国文学和欧洲文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归纳总结席勒的文艺思想
归纳总结席勒的文艺思想席勒(Friedrich Schiller)是德国著名的文艺理论家和戏剧家,被誉为“浪漫主义时期的文艺教父”。
他的文艺思想对于后来的文艺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席勒强调文艺的教育作用。
他认为文艺是一种对人性的启迪和塑造力量。
他主张通过文艺的审美享受和表达,使人们超越现实的局限,进入理念的境界,达到美的境界。
他认为文艺的最高境界是通过对人性和真理的探索,提高人们的道德思维和情感品质,从而实现人类的自我完善。
其次,席勒主张文艺应该具有普世性和真实性。
他反对文艺的功利化和个人化倾向,并强调艺术家的社会责任。
他认为文艺应该回应广大人民的需求,并反映社会的真实面貌。
他强调艺术家要有自己的创作原则和道德准则,坚守真实和良知,不受外界利益和诱惑的影响。
第三,席勒关注文艺的形式和结构。
他提倡文学作品的整体性和有机的结构。
他认为作品的形式要符合人的理智和感性的需求,要具有内在的统一和和谐。
他注重作品的情节结构和角色形象塑造,认为一个好的作品应该具有紧凑的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引导观众或读者产生情感共鸣和审美享受。
最后,席勒提出了文艺和哲学的关系。
他认为文艺和哲学是互补的,文艺通过感性的方式表达深层次的哲学思想,哲学通过理性的方式解析文艺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他指出,文艺是一种直观的思维,可以通过艺术形象和情感体验来让人们更深入地理解和感悟哲学思想。
总体而言,席勒的文艺思想强调文艺的教育作用、普世性和真实性、形式和结构,以及与哲学的关系。
他的思想对于后来的文艺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尤其是在浪漫主义时期和现代艺术理论中具有重要地位。
他对于文艺创作和艺术的社会责任的关注,对于当代文艺工作者仍然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席勒与德国浪漫主义文学
席勒与德国浪漫主义文学在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史上,弗里德里希·席勒是一个极具代表性的人物。
他的诗歌、戏剧和研究对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也意味着他是一位思想家和艺术家。
席勒的生平和成就弗里德里希·席勒是一位十分奇特的文化人物,他出生于1777年,死于1822年。
他的成长过程极为孤独,也很艰难。
在当时的德国社会,席勒一家十分贫困,他的童年和少年时期都过得很苦。
初期他以写作为职业,但并没有取得很好的收入。
然而,正是这样的生活让他对浪漫主义的神秘和奇妙有了深刻的感悟,他的作品有强烈的感情、身临其境和理智的思考。
席勒的文学作品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诗歌,一类是戏剧。
在这两个方面,他都有着极为出色的成就。
他的诗歌主要表达了他的内心情感,探索了自我和灵魂的深度,这是浪漫主义时期的核心思想。
而他的戏剧则描绘了浪漫世界的形象,展示了对生活和理智的思考。
这使得他的作品有了极高的艺术价值,也被后来的文化人所肯定。
席勒的作品中体现了他对文学和哲学的热爱,他深度探索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并融入到他的作品中。
他的语言深邃而生动,令人感动。
这使得他的作品一直在文学历史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席勒对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席勒对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十分重要。
他的思想和作品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了当时的文人。
在浪漫主义时期,人们对文化和艺术探索的热情日益高涨,这让浪漫主义在德国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席勒的作品和思想正好与当时浪漫主义的核心思想相吻合。
当时的德国文人很多都受到了席勒的影响,他们从席勒的作品中汲取灵感,发掘浪漫主义之美。
例如,诗人叶芝和诗人克莱斯特都受到了席勒的影响,这两位作家的诗歌和作品,都在创作中表达了对席勒的敬意和热爱。
在德国浪漫主义文学历史上,席勒的作品和思想,一直被视作浪漫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结语弗里德里希·席勒是一位思想家和艺术家,他的作品和思想对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席勒的诗歌美学思想
席勒的诗歌美学思想席勒(Friedrich Schiller)是一位德国大文豪,他的作品包括诗歌、戏剧、散文等多种文学体裁,其中包含了丰富的美学思想。
席勒的诗歌美学思想涉及到艺术、美、自由、人性、社会等方面,有着极其丰富深刻的内涵,并对后世的文艺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席勒认为诗歌是一种表达美的形式,是人类自由创造的艺术形式之一。
他在《鲁汶特歌曲》中提到:“诗歌的灵感、形式、内容应该是自由的,诗人在文学创作中应该保持完全的自由。
”这说明席勒认为,诗歌创作的自由是极为重要的,只有自由的艺术创作才能具有真正的美感。
因为只有在自由的状态下,才能使诗人的思想、情感、灵感得到最大程度的表达,才能使诗歌更加灵动和感性。
席勒认为,艺术的最高形态是美的表现。
美是艺术创作的基础,是一切艺术作品的灵魂。
席勒认为,艺术创作要追求美的表现,是因为美是可以感染人的,可以使人在精神上得到满足,这种满足来源于人们的情感和思想的共鸣,因此美是具有普遍性的。
席勒在《普鲁士文学可敬的舞台》中说道:“美是艺术的灵魂,如果没有美的表现,艺术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席勒的美学思想中有一种“美的剥离”思想,即认为美与生俱来,与人们的自身情感和思想无关。
他在《关于随意性的一堂课》中说道:“美不在于人们对它的主观的审美能力,它不依附于人们的品味或者是情感,它是自在器的,是完美自己的。
真正的美是自由、独立、自在的。
”席勒认为,人的内心是人类美得最深刻、最真实的来源,艺术作品需要表现出人的深层内在,这种深层内在是由情感和理性的融合而成。
在《美学书信》中,他说:“真正的自由是实现最深层次的人性,是情感和理性的深度结合,是一种完全自主地表达和创造的状态。
”总之,席勒的诗歌美学思想,在艺术的自由创造、美的表现、人性深刻表达、社会责任等方面,都体现出了极为丰富和深刻的内涵,对后世的文艺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德国诗人席勒的简介资料
德国诗人席勒的简介资料席勒是德国十八世纪著名的诗人,是著名的“狂飙突进运动”的代表人物,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德国诗人席勒的简介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席勒生平简介席勒全称约翰·克里斯托弗·弗里德里希·冯·席勒,通常被称为弗里德里希·席勒,德国十八世纪著名的诗人、作家、哲学家、历史学家和剧作家,在多个领域内都获得了相当高的成就,是德国启蒙文学的代表性的人物,也是德国仅仅次于歌德的伟大作家,一生虽然比较短暂,但是却写出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作品。
1759年11月10日,席勒出生于德国符腾堡的小城马尔赫尔的贫穷市民家庭,他的父亲是军医,母亲是面包师的女儿。
1768年,席勒进入拉丁语学校学习。
1773年。
席勒被公爵强制选入他所创办的军事学校,接受严格的军事教育。
1776年开始,席勒开始发表抒情诗。
在军校期间,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反专制思想。
1777-1781年,席勒完成了剧本《强盗》的创作。
1782年,在曼海姆上演,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人们评价席勒是德国的莎士比亚。
1782-1787年,席勒写出了悲剧《阴谋与爱情》(1784年)、《欢乐颂》(1785年)诗剧《唐·卡洛斯》(1787年)等。
1787,年,席勒来到魏玛。
1788年,席勒任耶拿大学历史教授。
1787-1796年,席勒几乎没有进行任何的文学创作。
1795年,席勒发表美学论著《论人类的审美教育书简》。
1796年之后,席勒创作了《华伦斯坦三部曲》(1799年)、《玛丽亚·斯图亚特》(1801年)、《奥尔良的姑娘》(1802年)、《墨西拿的新娘》(1803年)、《威廉·退尔》(1803)等等。
并且写出了大量的诗歌。
1805年5月9日,席勒与世长辞,结束了自己46年的人生之旅。
席勒的评价席勒评价一:席勒是一位天才型的人物。
席勒早年曾经学习拉丁文,后来14岁的时候被强制选入军事学校,接受严格的军事教育。
埃贡 席勒
个人生活
家庭 学习
感情 婚姻
家庭
父亲阿道夫·席勒是奥地利皇家铁路局的火车站站长,母亲玛莉·席勒来自捷克南波西米亚地区的小镇克鲁 姆洛夫。
学习
作为家中唯一的儿子,孩童时的席勒对火车着迷,井花费很长时间画火车。父亲为了让他专心学习,在他11 岁时搬到克洛斯特新堡上中学。由于害羞和矜持,他在学校成绩不佳,贪玩并专注绘画。当时他的美术老师就已 发现了他的绘画天赋,并鼓励他继续画下去。
主要作品
主要作品
作品来源为
创作特点
作品精神 作品构图
作品色彩 绘画线条
作品精神
埃贡·席勒作品(4张)席勒十分喜欢画自画像,其中也有几幅裸体自画像。这些作品不仅是对自己外在形象 的展现,更是一种内心的独白。从这些自画像中不难看出,有的是扭曲的,有些是荒诞的,有些身体是瘦弱的。 这些自画像让人们察觉到他内心的痛苦和在现实生活中的挣扎。
埃贡 席勒
奥地利画家01 人物经历来自03 主要作品 05 人物评价
目录
02 个人生活 04 创作特点 06 相关阅读
基本信息
埃贡·席勒(Egon Schiele,1890年6月12日-1918年10月31日),20世纪初期的表现主义画家,是维也纳 分离派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品:《斜卧的女人》《拥抱》《低着头的自画像》。
席勒作品美学分析
席勒作品美学分析弗里德里希·席勒(Friedrich Schiller)是德国著名的浪漫主义文学家和剧作家,被誉为“浪漫主义教父”。
他的文学作品深受美学哲学的影响,强调情感、理性和自由的统一,倡导艺术和生活的完美结合。
以下是对其作品美学的分析。
席勒的作品体现了皈依自然的美学观点。
在《美学书信》中,他认为艺术是人类回归自然的方式,艺术家通过创作将自然的美带给观众。
他主张艺术家应该深入自然之中,感受自然的力量和真实,通过艺术作品表达自己对自然的理解和感悟。
在他的作品中常常可以看到对大自然景色的生动描绘和赞美。
席勒的作品表现出对人类情感和理性的探索。
他认为艺术是一种通过情感达到理性的方式,通过感知自己的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来实现自我认知。
他强调情感的力量,认为情感是一种灵魂的语言,只有通过情感的体验,才能真正感受到人类内心的深处。
他同时也认识到情感的盲目性和脆弱性,主张通过理性的思考和判断来修正情感的偏向,实现人类的自由。
席勒的作品体现了对美的追求和完美的理想。
他认为美是一种更高级的真实,是在艺术中能够超越自然界的、完美无瑕的存在。
他赞美艺术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认为艺术是一种超越生活的力量,能够创造出一个更加理想和完美的世界。
在他的戏剧中,常常描绘英雄主义的形象,通过英雄主义的追求,表达了对人类精神和道德的追求,以及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憧憬。
席勒的作品美学体现了对自然的敬畏和赞美,对情感和理性的探索,以及对美和完美的追求。
他的作品充满了浪漫主义的特点,既强调个人情感和内心体验,又关注人类的目标和使命,通过艺术的创造力来超越现实,并追求一个更加理想和完美的世界。
席勒的美学观点对后来的文学艺术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被广泛认为是浪漫主义美学的代表之一。
席勒的诗歌美学思想
席勒的诗歌美学思想
席勒(Friedrich Schiller,1759-1805)是德国著名的诗人、剧作家和美学理论家,他的诗歌美学思想对于后世的文学创作和美学理论具有重要的影响。
席勒在他的诗歌美学
思想中强调了诗歌的自由性、情感表达和审美教育的重要性,他的思想对于后世的文学和
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席勒的诗歌美学思想首先强调了诗歌的自由性。
他认为诗歌应该是一种自由的、富有
创造性的表达形式,诗人应该有自由的表达情感和想法的权利。
席勒反对束缚诗人的规范
和限制,他主张诗歌的创作应该是自由的,诗人应该在创作中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和思想。
他认为诗歌应该是艺术家思想和情感的表达,而不是受到教条和规范的限制。
席勒的这一
思想影响了后世诗歌的创作,许多著名诗人如雪莱、济慈等都受到了他的影响,他们的诗
歌作品中充满了情感的自由表达和创造性的思维。
席勒的诗歌美学思想强调了情感的表达和审美的教育。
他认为,诗歌应该是情感的表
达和情感的沟通,诗人应该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以此来感染和唤起读者的
共鸣。
席勒主张诗歌是一种情感的交流形式,诗歌应该能够打动人心,引起读者的共鸣和
共情。
他主张诗歌应该具有审美的功能,它不仅能够表达情感,还应该具有美的形式和艺
术的价值。
席勒认为审美教育对于发展人的审美情趣和情感的表达能力至关重要,他认为
审美教育可以培养人的审美情感,提高人的情感表达能力。
他的这一思想影响了后世的教
育理论和文学创作,许多文学和艺术教育家都重视审美教育的重要性,这对于培养人的审
美情趣和情感表达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von Schiller)(1759年11月10日-1805年5月9日),通常被称为弗里德里希·席勒,德国18世纪著名诗人、哲学家、历史学家和剧作家,德国启蒙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席勒是德国文学史上著名的“狂飙突进运动”的代表人物,也被公认为德国文学史上地位仅次于歌德的伟大作家。
另有,画家埃贡·席勒,摄影师劳伦斯·席勒,艺术家苏山·席勒,足球明星乌维·席勒,经济学家卡尔·席勒等。
目录人物生平主要作品介绍人物评价编辑本段人物生平【席勒,J.C.F】(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V on Schiller1759~1805)德国戏剧家和诗人。
生于内卡河畔的马尔巴赫。
父亲是外科医生,后在部队里当军医。
席勒出生于德国符腾堡的小城马尔赫尔的贫穷市民家庭,他的父亲是军医,母亲是面包师的女儿。
席勒童年时代就对诗歌、戏剧有浓厚的兴趣。
1768年入拉丁语学校学习,但1773年被公爵强制选入他所创办的军事学校,接受严格的军事教育。
诗人舒巴特曾称这座军事学校是“奴隶养成所”。
1773年符腾堡公爵把13岁的席勒选入他的军事学校学法律,后来才同意他学医。
席勒在这个管束极严、与外界隔绝的地方度过了8年青春岁月。
从1776年开始,席勒就在杂志上发表一些抒情诗。
1777年,席勒开始创作剧本《强盗》,毕业后于1780年在斯图加特某步兵旅当军医。
他对当时的专制统治有着深切的体会,178O年写成反抗封建暴政、充满狂飙突进精神的剧本《强盗》,1782年1月13日于曼海姆首次公演获得巨大成功。
据一些史料记载,当时的剧院就如同疯人院一样,人们潮水般的涌入狭窄的礼堂观赏戏剧,有些评论家甚至认为席勒就是德国的莎士比亚。
1782年写出了他的第三部悲剧《阴谋与爱情》,并着手创作新剧本《唐·卡洛斯》。
1783年席勒应聘任曼海姆剧院编剧,1785年4月接受格·克尔纳等四位仰慕者的邀请,前往莱比锡,在戈里斯村度过了一个美好的夏天,他的名诗《欢乐颂》反映了这种真挚的友情所给予他的温暖和欢乐。
同年秋天,席勒随朋友一起迁往德累斯顿,并在那里完成了《唐·卡洛斯》这部以西班牙宫闱斗争为题材的政治悲剧。
这是他青年时代最后一个剧本,标志着他的创作正从狂飙突进时期向古典时期过渡。
在军事学校上学期间,席勒结识了心理学教师阿尔贝,并在他的影响下接触到了莎士比亚、卢梭、歌德等人的作品,这促使席勒坚定的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
而且,在军校读书期间,席勒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反专制思想。
编辑本段主要作品介绍《强盗》之所以受到如此热烈的欢迎,是因为作品中蕴涵的反专制思想深切的迎合了彼时德国青年的心理。
此时德国的“狂飙突进运动”已经发展至高潮,而《强盗》一剧的主人公卡尔就是一个典型的狂飙突进青年形象。
他不满于专制与格局并存的社会现状,却由无力改变。
他追求自由,对当时的社会提出挑战,是典型的叛逆者,最后却只能悲剧收场。
席勒《强盗》取得成功之后,席勒进入了生命中的第一个旺盛的创作期。
从1782年至1787年,席勒相继完成了悲剧《阴谋与爱情》(1784年)、《欢乐颂》(1785年)诗剧《唐·卡洛斯》(1787年)等。
欢乐颂《阴谋与爱情》是席勒青年时代创作的高峰,它与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同是狂飙突进运动最杰出的成果。
此剧揭露上层统治阶级的腐败生活与宫廷中尔虞我诈的行径。
《阴谋与爱情》无论在结构上还是题材上都是德国市民悲剧的典范。
席勒摒弃了创作《强盗》时惯用的长篇大论,而是改用简洁的语言进行讽刺。
来自市民阶层的人物路易丝与宰相的对话:“我可以为你奏一曲柔板,但娼妓买卖我是不做的……如果要我递交一份申请,我一定恭恭敬敬;但是对待无礼的客人,我就会把他撵出大门!”直接质问德国社会严格的等级制度,具有乌托邦色彩。
诗剧《唐·卡洛斯》以16世纪西班牙的宫闱故事为背景,以生动的情节表达作者的理想:通过开明君主施行社会改良。
这个剧本是席勒创作风格的转折点,表明他已经由狂飙突进时的激进革命精神转化为温和的改良思想。
此后,席勒青年时代的创作宣告结束。
1786年,席勒前往魏玛;次年,在歌德的举荐下任耶拿大学历史教授。
从1787年到1796年,席勒几乎没有进行文学创作,而是专事历史和美学的研究,并沉醉于康德哲学之中。
法国大革命时期,席勒发表美学论著《论人类的审美教育书简》(1795年),曲折的表达了席勒对暴风骤雨般的资产阶级革命的抵触情绪。
他主张只有培养品格完善、境界崇高的人才能够进行彻底的社会变革。
这也是在《唐·卡洛斯》中宣扬的开明君主思想的延续。
尽管如此,席勒始终没有放弃寻求德国统一和德国人民解放的道路。
他的美学研究和社会变革等问题结合得非常密切。
1794年,席勒与歌德结交,并很快成为好友。
在歌德的鼓励下,席勒于1796年重新恢复文学创作,进入了一生之中第二个旺盛的创作期,直至去世。
这一时期席勒的著名剧作包括《华伦斯坦三部曲》(1799年)、《玛丽亚·斯图亚特》(1801年)、《奥尔良的姑娘》(1802年)、《墨西拿的新娘》(1803年)、《威廉·退尔》、《欢乐颂》等等。
这一时期席勒创作的特点是以历史题材为主,善于营造悲壮、雄浑的风格,主题也贴近宏大的社会变革题材。
《威廉·退尔》是这一时期席勒的重要剧作。
戏剧取材于14世纪瑞士英雄猎人威廉·退尔的传说。
这一题材原本是歌德在瑞士搜集到的,他将其无私赠予席勒。
席勒从未去过瑞士,却将这一传说诠释得极为生动。
瑞士人为了感激席勒,把退尔传说发生地四林湖沿岸的一块极为壮观的巨岩石命名为“席勒石”。
《威廉·退尔》以瑞士独立斗争为背景,在歌颂民族英雄的同时也歌颂努力争取民族解放的壮举,在欧洲范围内引起极大反响。
除戏剧创作外,这一时期席勒还和歌德合作创作了很多诗歌,并创办文学杂志和魏玛歌剧院。
歌德的创作风格对席勒产生了很大影响。
1796年,两人共写了上千首诗歌,而歌德的名作《威廉·迈斯特》和《浮士德》第一部也是在这一时期成形的。
总体来说,席勒这一时期的创作是古典主义风格的,早年的浪漫激情已经几近消失。
席勒和歌德合作的这段时间被称为德国文学史上的“古典主义”时代。
编辑本段人物评价席大界长歌供图勒是德国古典文学中仅次于歌德的第二座丰碑。
他的代表作之一是历史剧《瓦伦斯但》。
这部戏剧实际上就是三十年战争中德意志民族悲剧的重演,席勒的功绩在于他把这场民族的悲剧搬上了艺术的舞台。
1805年5月,席勒不幸逝世,歌德为此痛苦万分:“我失去了席勒,也失去了我生命的一半。
”歌德死后,根据他的遗言,被安葬在席勒的遗体旁。
“德国的莎士比亚”弗里德里希·席勒2005年5月9日是德国文学巨匠席勒逝世200周年。
席勒(1759—1805),出身医学家庭,是和歌德齐名的德国启蒙文学家。
他被敬为“伟大的天才般的诗人”,“真善美”巨人,“德国的莎士比亚”。
在他自己眼中,他则是“不臣服于任何王侯的世界公民”。
《欢乐颂》(AndieFreude)是席勒1785年夏天在莱比锡写的,那时他创作的戏剧《强盗》和《阴谋与爱情》获得巨大成功。
恩格斯称《强盗》是“歌颂一个向全社会公开宣战的豪侠的青年”,《阴谋与爱情》则是“德国第一个具有政治倾向的戏剧”。
然而,当时的席勒受到欧根公爵的迫害出逃在外,身无分文,负债累累,过着漂泊不定的生活。
正在席勒走投无路的时候,莱比锡4个素不相识的年轻人仰慕席勒的才华,写信邀请他到莱比锡去,路费由他们承担。
席勒接到信后立即从曼海姆出发,不顾旅途困顿和身体虚弱,走了8天来到莱比锡,受到4位陌生朋友的热情欢迎和无微不至的招待。
《欢乐颂》就是在席勒感受了这种雪中送炭的温暖后,以万分感激的心情写出来的。
歌颂人间欢乐,宣扬博爱理想这首诗采用了当时流行的颂歌体。
这种题材源自古希腊诗人品达,很早就被运用于德国诗人的创作中,一直到19世纪著名的颂歌诗人贺德林。
德国启蒙运动时期最有名的颂歌体诗人是克洛普施笃克。
此人一改启蒙运动诗歌干瘪说教的风格,写的颂歌热情洋溢,神圣崇高,深受当时青年人的喜爱。
歌颂欢乐这个题材的诗,在席勒以前也有人写过。
德国的阿那克里翁诗派(也称作洛克克)的哈格唐就写过同名诗《欢乐颂》。
但这两首《欢乐颂》不一样:哈格唐歌颂的是现世的快乐,席勒歌颂的则是从人间高尚的感情升华成一种与神为伍的欢乐。
席勒《欢乐颂》的诗风受克洛普施笃克的影响,具有庄严崇高的韵律,而哈格唐的《欢乐颂》虽也带着严肃的调子歌唱欢乐,但是诗中带有讽刺和针砭。
席勒在他的《欢乐颂》中歌颂的欢乐,先是歌颂他受友谊感动后产生的具体欢乐,后来他把这种具体的欢乐人格化,使欢乐拥有了普遍性,进而引申出他对自由、平等、博爱理想的追求,特别是对博爱的歌颂。
“你温柔的翅膀飞到哪里,哪里的人们都结成兄弟。
”席勒在他的《欢乐颂》里还反映了康德“星云说”的自然观和当时盛行的“泛神论”宗教观。
这些当时堪称先进的思想在这首长诗中可以读到。
在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终曲乐章中,男高音领唱的原文歌词中是:“像那恒星飞奔在那瑰丽的太空”,这透露出康德“星云说”的宇宙观,遗憾的是我国演唱的歌词是“……好像那太阳/运行在那壮丽的天空上”。
弗里德里希·席勒仅从第九交响曲的译文,理解整个《欢乐颂》远远不够1959年,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在中国首演,《欢乐颂》由此广为人知。
贝多芬创作第九交响曲冲破过去的传统,在第四乐章引进了人声。
他在这个作为终曲的乐章中采用席勒《欢乐颂》里的部分诗节作歌词,谱写了齐唱、合唱、四重唱和男高音独唱(领唱)。
这些声乐曲和管弦乐交织在一起,形成一个庄严崇高、雄伟瑰丽的交响乐章。
1786年,《欢乐颂》在席勒自编的杂志《塔莉亚》上首次发表,感动了许多德国人。
贝多芬当时l6岁,是否读过此诗,尚不得而知。
但有文献表明,青年贝多芬在波恩时代曾声称要把《欢乐颂》全部诗节配上乐曲。
但是,贝多芬在第九交响曲终曲的合唱乐章中仅仅采用席勒《欢乐颂》中的部分诗节。
从诗的总体看,贝多芬挑选得十分精当。
虽然只有6段,但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概括全诗内涵的作用。
但从乐章使用诗节的数量看,不到《欢乐颂》全诗的1/3。
所以要通过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终曲的歌词来了解诗人席勒和他的《欢乐颂》远远不够。
再有,对中国读者来说,对《欢乐颂》的了解是通过中文翻译得到的。
但译文与原文存在着差距,通过中文译文来理解《欢乐颂》会大打折扣。
我国演出第九交响曲终曲的合唱部分通常用的是歌曲翻译家邓易映的中文译文。
应该说,与原诗相比,这位翻译家的译文做到了精神上相符。
译文基本表达了原诗歌颂欢乐的本意和宣扬人类博爱理想的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