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勒-美育书简

合集下载

《美育书简》名词解释艺术概论

《美育书简》名词解释艺术概论

《美育书简》名词解释艺术概论
《美育书简》又被称为《美育书简》或者《审美教育书简》,它是德国美学家席勒于1793-1805年创作的一封封写给丹麦王子克里斯钦·弗里德里希的信,一共27封信。

这部作品系统地提出了“审美教育”这一概念,主要阐述了美育的性质、特征和社会作用,是第一部系统的美育著作。

它强调了审美教育对于完整人性的塑造和提升的重要作用,试图通过艺术和美学来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和情感智慧,达到改造社会、培养健康人格的目的。

这部作品对后来的美学和教育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视为现代美学和教育学的重要里程碑之一。

美育书简

美育书简

美育书简6,12,13,114,15第六封信或许我对于时代的描述已经过分?我期待的不是这种指责,而是另一种指责,说我由此要证明的东西太多。

您会对我说,这幅景象肯定类似于现代的人性,但它也完全象处于文化途程中的所有民族,因为一切民族在他们通过理性而能归复自然之前,必然毫无例外地由于理智的过分敏感而脱离了自然(本性)。

但是当我们多少注意到时代性格的时候,把人性的现今形式与以前的、特别是古希腊人的性格加以对比,就会使我们感到惊讶。

我们针对任何其他单纯本性所显示的文化教养的荣誉,对希腊人的本性而言却不适用。

希腊人的本性把艺术的一切魅力和智慧的全部尊严结合在一起,不象我们的本性成了文化的牺牲品。

希腊人不仅以我们时代所没有的那种单纯质朴使我们感到羞愧,而且在由此可以使我们对习俗的违反自然(本性)而感到慰藉的那些优点方面也是我们的对手和楷模。

他们既有丰满的形式,又有丰富的内容;既能从事哲学思考,又能创作艺术;既温柔又充满力量。

在他们的身上,我们看到了想象的青年性和理性的成年性结合成的一种完美的人性。

在那时,在精神力量的那种美的觉醒中,感性和精神还没有严格地区别而成相互敌对又界限分明的不同领域。

诗还没有去追求诙谐,思辩还没有堕落为诡辩。

它们必要时可以互换其职,因为两者都只是以其自身的方式推崇真理。

尽管理性高扬,它总是亲切地使物质的东西紧跟在它的后面,尽管理性划分得如此精细,但决不会残缺不全。

理性虽然把人性分解开来,并把它分别在众神的身上加以扩大,但并没有因此把人性撕成碎片,而是以不同方式把它组合起来,使每一个神的身上都表现出完整的人性。

在我们现代人这里情况是多么不同!在我们这里类的图象在个体中被分别扩大了——但却成了碎片,而不是构成不同的组合,以致我们要看到类的完整性,就必须对个体作逐个盘查。

在我们这里,人们总是试图相信,各种精神能力是分别地表现在经验中的,如同心理学把它们分解成概念,我们看到的不是单个的主体,而是由只发展了他们某一部分天赋的人所组成的阶级。

席勒美育书简

席勒美育书简

席勒美育书简《美育书简》是德国教育家、哲学家席勒所著,中译本为杨春时于1941年翻译。

在《美育书简》中,席勒从美育的含义、美育的性质和美育的实施等方面对美育理论进行了阐述。

他从人类审美活动发展史中概括出审美观念的三个发展阶段:自然美、艺术美、形式美;他还阐明了三种审美观念的内涵:自由的感性冲动,感情的净化和升华以及“完美”的心灵境界。

此外,席勒在《美育书简》中还阐明了美育与智育、德育和体育的关系,把它们比喻为太阳、月亮和星辰,强调各育之间应当相互配合,共同发挥其影响力。

作者认为,美育并不是“玩物丧志”的消遣活动,而是培养健全的人格,发展心灵和智慧的重要手段,是培养一切有生命力的文明个体的必由之路。

他指出,要创造一种丰富、多彩、优美、崇高的精神生活,使得每个人的精神都能随着美的事物而得到陶冶。

他对审美教育方法也提出了独特见解。

强调美育不仅应该通过具体形象来进行,更重要的是用抽象思维进行;美育不仅需要直观性、经验性的活动,而且更需要精神性、思想性的活动;美育应采取大众性的普遍原则,更应适合少数人的天赋;美育不但应是愉悦的,而且更应是庄严的、悲壮的和使人精神振奋的;不但要有自然的美,而且应该注意音乐美和图画美的因素。

在《论崇高感与审美判断》中,席勒对崇高和优美做了深入细致的研究。

他对崇高和优美做了非常准确的定义,提出了划分崇高和优美的五条标准,认为只有符合这五条标准的才能称为崇高和优美,而那些缺乏任何一条标准的,则只能算是普通的美。

在他看来,这五条标准各有不同的侧重点:“重大题材的美;超常体积的美;动态美;目标美;偶然性”。

美和崇高是不可分离的。

“没有了崇高,美便会堕落成轻浮的虚荣和单纯的表面,就像阳光下闪耀的露珠那样,很快就失去光泽。

”没有崇高的美,往往是一种畸形的、病态的、甚至庸俗的美,让人心生厌恶。

在席勒的美育思想中,崇高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崇高与优美是互相渗透的。

崇高即是优美,没有崇高,就没有优美,没有崇高,也就无所谓优美。

以席勒的《美育书简》谈感性与理性并重的艺术教育与人性的全面发展

以席勒的《美育书简》谈感性与理性并重的艺术教育与人性的全面发展

以席勒的《美育书简》谈感性与理性并重的艺术教育与人性的全面发展席勒是德国浪漫主义时期的重要代表作家和艺术家,其著作《美育书简》被视为艺术教育理论的经典之作。

在这本书中,席勒倡导艺术教育应该注重感性与理性并重,关注人性的全面发展。

本文将从席勒的《美育书简》谈感性与理性并重的艺术教育与人性的全面发展。

席勒强调了感性与理性的并重。

他认为感性和理性同样重要,艺术教育应该既注重感性的培养,又注重理性的训练。

在感性方面,席勒认为艺术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艺术感知能力,让他们学会用心感受和理解艺术作品的魅力。

他强调艺术可以唤起人的情感,激发内心的共鸣和情感共鸣,因此艺术教育应该引导学生通过艺术作品来体验人生的丰富多彩。

而在理性方面,席勒主张艺术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批判精神,让他们学会用理性去分析和思考艺术作品,懂得艺术的内在结构和表现形式。

席勒认为,只有感性和理性并重,艺术教育才能真正起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全面发展的作用。

席勒强调了艺术教育与人性的全面发展的关系。

他认为艺术教育不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更重要的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席勒指出,艺术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教育应该引导学生通过艺术作品去探索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激发他们对人生的热爱和向往。

艺术作品可以启迪人的心灵,培养他们的情感和情操,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席勒认为,只有通过艺术教育,人才能真正实现人性的全面发展,成为真正有思想、有情感、有创造力的人。

席勒的《美育书简》谈感性与理性并重的艺术教育与人性的全面发展,是对艺术教育理论的重要贡献。

他的观点对今天的艺术教育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提醒我们要注重感性与理性的平衡发展,关注人性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的文化繁荣和进步。

席勒的思想启示我们,艺术教育不仅是为了培养艺术人才和文化传承,更重要的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相信在今后的艺术教育实践中,席勒的思想会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为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重要的启示和方向。

《审美教育书简》

《审美教育书简》

由于这个原因,席勒把理性的实现想象成为遭到破坏的同感的复兴;它不能单独从自然和自 由任意一个中形成,而只应出现在教化过程中。为了终止立法机构的斗争,教化过程必须一 方面使物质性格摆脱外部自然的任意性,另一方面使道德性格摆脱自由意志⑨。教化过程 的中介是艺术,因为艺术产生一种“中和心境”(einemittere Stimmung),“在这种中和心 境中,心绪既不受物质的也不受道德的强制,但却以这两种方式进行活动”10。随 着理性的进步,现代性越来越卷入到强大的需求系统和抽象的道德准则中;然而,艺术却能 赋予这种分裂的整体性以“一种社会特征”,因为艺术参与了这两项立法:“在力的可怕王 国和法则的神圣王国之间,审美的创造活动不知不觉地建立起第三个王国,即游戏和假象的 王国。在这个王国里,审美的创造冲动给人卸去了一切关系的枷锁,使人摆脱了一切称之为 强制的东西,不论这些东西是物质的,还是道德的”11。
发生关系”14。
接着,席勒在主体间性的两种对立的变形,即个人化和大众化的背景下确立主体间性的理想 形式。离群索居者,其私人生活方式失去了与稍以“一种社会特征”,因为艺术参与了这两项立法:“在力的可怕王 国和法则的神圣王国之间,审美的创造活动不知不觉地建立起第三个王国,即游戏和假象的 王国。在这个王国里,审美的创造冲动给人卸去了一切关系的枷锁,使人摆脱了一切称之为 强制的东西,不论这些东西是物质的,还是道德的”11。
席勒在第二封信中提出这样的问题,即让美在自由之前先行一步,是否不合时宜,“因为, 当今,道德世界的事务有着更切身的利害关系,时代的状况迫切要求哲学精神探讨所有艺术 作品中最完美的作品,即研究如何建立真正的政治自由”①。
席勒所提出的这个问题其实已经暗含着这样的答案,即艺术本身就是通过教化使人达到真正 的政治自由的中介。教化过程与个体无关,涉及到的是民族的集体生活语境:“只有在有能 力和有资格把强制国家变换成自由国家的民族那里才能找到性格的整体性”②。艺术要想 能够完成使分析的现代性统一起来的历史使命,就不应死抓住个体不放,而必须对个体参与 其中的生活形式加以转化。所以,席勒强调艺术应发挥交往、建立同感和团结的力量,即强 调艺术的“公共特征”(der Offentliche Charakter)。席勒对现实的分析结果是,在现代 生活关系中,个别的力要想彼此分离和得到发展,就必定会以牺牲它们的整体性为代价。这样一来,古今之争又成了现代性进行批判性自我确证的出发点。古希腊的诗歌和艺术“虽 然也分解人的天性,把它放大以后再分散到壮丽的诸神身上,但是。它不把人的天性撕裂成 碎片,而是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进行混合,因为每个单独的神都不缺少完整的人性。这同我们 现代人完全不同!在我们这里,类属的图像也是放大以后分散在个体身上——但是,是分成 了碎片,而不是千变万化的混合体因而要想汇集出类属的整体性就不得不一个挨一个地去询 问 个体”③。席勒批判资产阶级社会是“利己主义的制度”。他的措辞使人想到青年马克思 。席勒认为,不仅物化的经济过程像一架精巧的钟表,使享受与劳动、手段与目的、努力与报酬彼此脱节④;独立的国家机器也是像钟表一样机械的运转,它使公民成为异己,并通 过“划分等级”把公民视为统治对象而纳

席勒——美育书简

席勒——美育书简

席勒——美育书简席勒——美育书简第一封信对美的感受和追求是人类最基本的嗜好很荣幸的得到你的惠允,使我能将近年来对美和艺术的研究成果,用书信的方式向您禀达。

不言而喻,这项工作对我来说是充满魅力的,也是极为严肃和庄重的。

同时,我更无时无刻感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因为我的研究对象,与我们的生命品质和幸福生活联系得那么紧密,以至于使我得出一个结论:对美的感受和享受,以及对美带来的“至乐”的追求,是我们人类最基本的嗜好;正如它的纯正性体现了人类对高尚道德的向往一样,这种嗜好也正体现了人的最纯正的天性。

而且,我还知道,我是在一个能够感受并能够实施美的通慧人的面前,从事美的事物的探讨的;如果我的研究遇到了某些方面的困难,比如遇到必须根据感觉又必须遵循原则的时候,将由这位通慧的人来帮助我解决研究中最艰难的问题。

我对于美和艺术的研究有着天性的爱好,并曾向您祈求过这一恩惠,没想到您真的仁慈地把它赐予了我,让我来充分地享受这一工作所带来的快乐。

同时,您还把我的工作成果看做是我的一个功绩,并给了我绝对的行动自由;对于这一自由,它正是我迫切需要的,其原因是:我不喜欢按照通常认为的正规形式来进行研究,我担心由于禁锢于正规的形式,将会把我心中的一些良好的兴趣给遮蔽掉。

我一直坚持——这样的研究工作,其思想的主要部分,应当是发自我内心的单纯的叩问和追寻;而不是来自于尘世的丰富“经验”或阅读大量书籍后的“感想”。

我不否认,我的这些思想,必然也附带着一些尘世的生活经验和书本上的收获,但我宁肯犯其他任何错误也不愿犯“门户之见”的错误;宁肯因为我的这些思想因其自身所有的弱点或偏颇而失败,也不愿用别人(哪怕是权威)的优势来“支撑”我自己。

显然,我不愿向你隐瞒,我的看法的大多数是以康德的原则为依据的。

如果你在阅读我向你汇禀的信件时,或在思考我信中的一些观点时,让你看到了其他某些哲学流派的影子,请不要把这怪罪于康德,也不要怀疑康德先生的那些真知灼见,而只能归诸于我的无能。

席勒美育书简观后感

席勒美育书简观后感

席勒美育书简观后感要:席勒的《美育书简》是“审美现代性”创生的划时代文献。

它从人本主义的立场出发,深刻批判了启蒙理性的弊端,提出恢复感性的合法性,解除理性对感性的粗暴专制,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具有现代性意义的美和美育。

宏扬人的感性本质、对现代人性分裂和异化的揭示和批判、赋予美和美育鲜明的现世性和此岸性、把美和审美作为人的生存范畴来理解,构成了席勒美育理论现代性的基本特征。

关键词:席勒《美育书简》审美现代性感性美育正文:这学期拜读了席勒的《美育书简》,个人感觉虽然读了一遍,但对其中的思想并没有完全通透,所以就自己读懂的部分做一些探讨。

当时的作者出于一种“上层腐朽,下层粗野”的社会现实中,他认为当时的人是不完整的的分裂的人。

这种分裂的人身上存在着两种冲动,即形式冲动和理性冲动。

前者的对象是生活,它占有、享受,被官能所控制,是被动的,处于这种状态的人是自然人;后者的对象是形象,它要的是秩序和法则,受思想和意志的支配,是主动的,处于这种状态是理性人。

但二者各有强制性,不能直接结合,故要是二者结合,人从自然人走向理性人,中间必须要有一座桥梁,这便是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能使人恢复健康、赋予人美的心灵、充当人性的教师,它尤其能唤起人身上的第三种冲动——游戏冲动。

这种冲动是自由的同义语,它使得感性与理性、物质与形式等对立都结合起来,从而克服人的分裂状态。

作者在书中通过二十七封信阐述了他的美学观。

我想就《美育书简》里的核心内容做一下简单的探讨。

问题的提出席勒美学虽然是从康德哲学出发的,但席勒对于康德哲学存在许多异议。

他不满康德把现象界与物自体割裂的不可知论,决定克服康德对美的概念的主观性,为美建立一个客观基础。

国家的变革与人格的完善席勒在这里把国家比作了活得钟表机构,要使这一机构得以运转并且持续下去,要寻找到一种支柱。

人的自然性格中的自私,残暴只能破坏社会,而道德性格中也并不存在这种支柱,它是有待形成的,是由自然性格中分离出的专横与道德性格中分离出的自由相关联,而产生出的第三种性格,这样衍生出的第三种性格,与自然和道德性格相关。

席勒——美育书简

席勒——美育书简

席勒——美育书简席勒——美育书简第一封信对美的感受和追求是人类最基本的嗜好很荣幸的得到你的惠允,使我能将近年来对美和艺术的研究成果,用书信的方式向您禀达。

不言而喻,这项工作对我来说是充满魅力的,也是极为严肃和庄重的。

同时,我更无时无刻感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因为我的研究对象,与我们的生命品质和幸福生活联系得那么紧密,以至于使我得出一个结论:对美的感受和享受,以及对美带来的“至乐”的追求,是我们人类最基本的嗜好;正如它的纯正性体现了人类对高尚道德的向往一样,这种嗜好也正体现了人的最纯正的天性。

而且,我还知道,我是在一个能够感受并能够实施美的通慧人的面前,从事美的事物的探讨的;如果我的研究遇到了某些方面的困难,比如遇到必须根据感觉又必须遵循原则的时候,将由这位通慧的人来帮助我解决研究中最艰难的问题。

我对于美和艺术的研究有着天性的爱好,并曾向您祈求过这一恩惠,没想到您真的仁慈地把它赐予了我,让我来充分地享受这一工作所带来的快乐。

同时,您还把我的工作成果看做是我的一个功绩,并给了我绝对的行动自由;对于这一自由,它正是我迫切需要的,其原因是:我不喜欢按照通常认为的正规形式来进行研究,我担心由于禁锢于正规的形式,将会把我心中的一些良好的兴趣给遮蔽掉。

我一直坚持——这样的研究工作,其思想的主要部分,应当是发自我内心的单纯的叩问和追寻;而不是来自于尘世的丰富“经验”或阅读大量书籍后的“感想”。

我不否认,我的这些思想,必然也附带着一些尘世的生活经验和书本上的收获,但我宁肯犯其他任何错误也不愿犯“门户之见”的错误;宁肯因为我的这些思想因其自身所有的弱点或偏颇而失败,也不愿用别人(哪怕是权威)的优势来“支撑”我自己。

显然,我不愿向你隐瞒,我的看法的大多数是以康德的原则为依据的。

如果你在阅读我向你汇禀的信件时,或在思考我信中的一些观点时,让你看到了其他某些哲学流派的影子,请不要把这怪罪于康德,也不要怀疑康德先生的那些真知灼见,而只能归诸于我的无能。

席勒《美育简言》

席勒《美育简言》

席勒在《论美》和《美育书简》中论述了艺术美理论问题席勒在《论美》和《美育书简》中论述了艺术美、游戏说和审美教育等一系列重要理论问题。

(一)艺术美问题席勒在《论美》(又名《给克尔纳的信》)中,着重探讨了美的本质问题,而在第七封信、即1793年2月28日的信中集中地论述了艺术美的问题。

首先是探讨了艺术美的特性。

什么是艺术美呢?席勒回答道:"当艺术作品自由地表现自然产品时,艺术作品就是美的。

"(49)很显然,席勒在这里袭用了德国古典美学通用的"美在自由"的命题,并将其用于艺术美之上,从而将艺术美归结为对自然的"自由地表现"。

所谓"自由地表现"的第一个含义就是把对象的特征"提供给直接的直观",即使对象的特征与直观、内容与形象处于直接的统一之中。

这种直接的统一是两者的融为一体,而决不经过理智的概念。

席勒认为,艺术的表现一旦经过概念就是一种对自然的"描述",而不是"表现",是对"自由"的破坏,从而背离艺术美的基本特性,成为理智的认识。

"自由地表现"的第二个含义是从审美主体来说,在艺术活动中必须凭借直观的想象能力而不是理性的概括能力。

想象力是艺术活动的基本心理功能,因为只有在形象的想象中,主体才是自由的,不受束缚的。

其次是论述了艺术形象与物质媒介及艺术家之间的关系。

席勒深刻地研究了艺术活动的本质特征。

他认为,艺术活动面临着三种不同的自然物之间的斗争,即所表现的对象(形象)、物质媒介及艺术家个人的自然特性之间的斗争。

他的基本要求是三者之间的斗争结果应是艺术形象的感性特征完全地克服了物质媒介和艺术家个人的感性特征。

他说,"那么,在艺术作品中质料(再现者的自然本性)应该溶化在(被再现者的)形式中,物体应该溶化在外观中,现实应该溶化在形象的显现之中。

席勒 审美教育书简

席勒 审美教育书简

席勒审美教育书简P4席勒不朽的理论贡献在于为审美教育提供了现代性的“理念”,第一次使审美教育与知识教育、道德教育在逻辑上区别开。

席勒指出:“有促进健康的教育,有促进认识的教育,有促进道德的教育,还有促进鉴赏力和美的教育。

这最后一种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我们的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和谐。

”在人类思想史上,这是第一次明确提出有一种“促进鉴赏力和美的教育”,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

在席勒以前,往往是把感性需要的满足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不会给审美教育以独立的本体论地位,它的核心就是康德所说的“美是道德的象征”。

正如劳承万先生所指出的:“只要终极目标是道德的人,而非审美的人,那就不可能超越康德体系”。

而席勒美学的核心命题“美是自由的象征”,及在审美实践中提出的“促进鉴赏力和美的教育”对于康德美学与古典审美教育形态,都是革命性的。

具体说来,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在逻辑上真正完成了“审美教育”同“智育”、“德育”的“区分”;二是在历史上真正终结了“与伦理教育不分”的古典审美教育模式,开辟了以“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和谐发展为理念的现代审美教育模式。

席勒极力主张通过美育来培养理想的人、完美的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应当承认,从美育理论的发展历史来看,席勒对于美育的认识,确实突破了古希腊时期单纯把美育作为道德教育的特殊方式或补充手段的狭隘观点,把美育提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高度来认识,对后来世界各国的美育理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P6(一)艺术美问题首先本文探讨了艺术美的特性。

“当艺术作品自由地表现自然产品时,艺术作品就是美的。

”――德国古典美学的“美在自由”命题。

将艺术美归结为对自然的“自由地表现”。

“自由地表现”第一个含义是把对象的特征“提供给直接的直观”,即使对象的特征与直观、内容与形象处于直接的统一之中。

第二个含义是从审美主体来说,在艺术活动中必须凭借直观的想象能力而不是理性的概括能力。

其次论述了艺术形象与物质媒介及艺术家之间的关系。

简述美育书简的内容

简述美育书简的内容

简述美育书简的内容
《美育书简》是德国古典美学家席勒的代表作,以书信体的形式对美的本质特征及审美教育等问题进行了哲学探讨。

在书中,席勒首先明确了审美教育的概念,并对美育的性质、特征和社会作用进行了系统阐释。

他认为,通过审美教育可以完善被现代社会肢解和腐化了的人性,使之达到自由的状态。

席勒认为,人只有在感性冲动与形式冲动和谐统一的游戏冲动,即审美境界中,才能实现感性与理性、物质与精神、客观与主观、受动与自由的统一,成为具有完善人格的人。

此外,他提出审美活动最先出现于精力过剩的游戏中,而艺术正起源于游戏。

在审美的游戏中,人摆脱了实用的束缚,展现出自己的“巧妙智慧”,从而获得真正的自由。

此外,席勒还讨论了不同性质的美,即存在着溶炼性的美和振奋性的美,前者使人松弛,后者使人紧张。

在《美育书简》中,席勒主张通过审美的途径解决政治问题,因为正是通过美,人们才可能达到自由。

美育书简——精选推荐

美育书简——精选推荐

《美育书简》席勒在德国古典美学的发展过程中,席勒占有重要的地位。

他的美学思想承康德而来又有个人的突破,对于后来的黑格尔的《美学》也有深刻的启迪,黑格尔的一些思想在席勒那里都能找到它的源头。

这样看来,在古典美学的发展中,席勒就好像是起了桥梁的作用,有了席勒的存在,美学的发展才变得那样顺畅,那样有根有据。

《美育书简》是席勒最重要的、也是影响最大的美学著作。

歌德说过,“贯穿席勒全部作品的是自由这个理想”。

可以说,这也应该是《美育书简》的主题。

在该书的第二封信里,他解释了为什么要研究美学。

他说:“我不愿意生活在另一个世纪,也不愿意为另一个世纪工作。

人总是一个时代的公民,正如他是一个国家的公民一样。

”时代的需要和趣味并不对艺术有利,社会的进展使时代的创造精神朝着越来越远离理想艺术的方向发展。

艺术是“自由的女儿”,它只能从精神需要,而不能从物质需要领受指示。

但现在物质需要却占了统治地位,“有用”成了时代的标准,一切才能都崇拜它。

那么为什么不去研究政治而要去研究美学呢?席勒说:“我抵抗了这种富有魅力的诱惑,让美走在自由之前,我相信这一点不仅可以用我的爱好来为之辩白,而且也可以用原则来证明它正确。

我希望使您相信,这个题材与时代需要的关系比它与时代审美趣味的关系要密切得多,而且人们要在经验中解决政治问题,就必须借道于美学问题,因为只有通过美,人们才能走到自由。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席勒虽然崇尚美和艺术,但这要有个前提,那就是人的自由。

美是人们走向自由的必经之路,它真正的价值也就在这里;反过来,自由又是艺术的必要条件,艺术是自由的女儿,没有自由也就没有艺术,而政治自由则是其中之一,这也体现了这位美学家不是在单纯研究美学,而是试图通过对美学的研究来寻求解决当时德国社会政治发展问题的方式。

在《美育书简》的第五封信中,他对时代状况作了描述。

他指出,舆论的威望已经下降,专制已被揭露,虽然它还拥有力量,但已经丧失了任何尊严。

人已经从长时间的麻木不仁和自我欺骗中觉醒过来,要求恢复不可丧失的权利。

席勒《美育简言》

席勒《美育简言》

席勒在《论美》和《美育书简》中论述了艺术美理论问题席勒在《论美》和《美育书简》中论述了艺术美、游戏说和审美教育等一系列重要理论问题。

(一)艺术美问题席勒在《论美》(又名《给克尔纳的信》)中,着重探讨了美的本质问题,而在第七封信、即1793年2月28日的信中集中地论述了艺术美的问题。

首先是探讨了艺术美的特性。

什么是艺术美呢?席勒回答道:"当艺术作品自由地表现自然产品时,艺术作品就是美的。

"(49)很显然,席勒在这里袭用了德国古典美学通用的"美在自由"的命题,并将其用于艺术美之上,从而将艺术美归结为对自然的"自由地表现"。

所谓"自由地表现"的第一个含义就是把对象的特征"提供给直接的直观",即使对象的特征与直观、内容与形象处于直接的统一之中。

这种直接的统一是两者的融为一体,而决不经过理智的概念。

席勒认为,艺术的表现一旦经过概念就是一种对自然的"描述",而不是"表现",是对"自由"的破坏,从而背离艺术美的基本特性,成为理智的认识。

"自由地表现"的第二个含义是从审美主体来说,在艺术活动中必须凭借直观的想象能力而不是理性的概括能力。

想象力是艺术活动的基本心理功能,因为只有在形象的想象中,主体才是自由的,不受束缚的。

其次是论述了艺术形象与物质媒介及艺术家之间的关系。

席勒深刻地研究了艺术活动的本质特征。

他认为,艺术活动面临着三种不同的自然物之间的斗争,即所表现的对象(形象)、物质媒介及艺术家个人的自然特性之间的斗争。

他的基本要求是三者之间的斗争结果应是艺术形象的感性特征完全地克服了物质媒介和艺术家个人的感性特征。

他说,"那么,在艺术作品中质料(再现者的自然本性)应该溶化在(被再现者的)形式中,物体应该溶化在外观中,现实应该溶化在形象的显现之中。

席勒《审美教育书简》名句

席勒《审美教育书简》名句

席勒《审美教育书简》名句1. 美啊,你就像那调皮的精灵,在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里蹦跶,一会儿钻进道德的被窝,一会儿又在感性的池塘里嬉戏。

2. 席勒说审美像一场盛大的魔法派对,每个人都戴着面具,有的面具是优雅的天鹅,有的却是搞怪的小丑,可这都是美的模样。

3. 在《审美教育书简》里,审美就像个任性的小国王,它能让粗糙的石头瞬间变成闪耀的钻石,也能让奢华的黄金看起来像黯淡的铜块。

4. 席勒笔下的审美如同一个超级魔法师,手指轻轻一点,平凡的生活就变成了充满奇幻色彩的童话世界,连扫帚都能跳起舞来。

5. 按照《审美教育书简》的说法,美是个善变的小妖精,有时像温柔的春风,轻轻拂过你的心田;有时又像猛烈的暴风雨,把你的灵魂搅得翻天覆地。

6. 审美在席勒那啊,就像是一场奇特的梦境之旅,你可能骑着长着翅膀的猪在彩虹上漫步,这就是美带来的荒诞又奇妙的感觉。

7. 席勒觉得审美像是个调皮的捣蛋鬼,把理性和感性的家具都打乱,然后重新组合成一个奇形怪状却又充满魅力的新房间。

8. 《审美教育书简》里的美,就像那会七十二变的孙悟空,一会儿是高雅的芭蕾舞演员,一会儿又成了街头耍杂技的小丑。

9. 席勒眼中的审美教育好似一场宇宙大冒险,美就是那神秘的星际宝藏,有时候藏在闪闪发光的恒星后面,有时候躲在黑暗的星云之中。

10. 在《审美教育书简》中,审美如同一个拿着魔法棒的小女巫,把枯燥的现实变成充满惊喜的魔法森林,树上结的不是果子,而是一个个美梦。

11. 席勒的审美观念就像一个超级大杂烩,美在里面像个跳跃的小精灵,在道德的胡萝卜、感性的白菜和理性的洋葱之间穿梭。

12. 按照《审美教育书简》所说,审美像一场疯狂的化妆舞会,美这个主角一会儿扮成威严的狮子,一会儿又变成胆小的老鼠,让你捉摸不透。

13. 席勒笔下的美仿佛是一个拥有无数戏服的演员,在《审美教育书简》这个大舞台上,不断变换着从天使到恶魔的各种角色。

14. 《审美教育书简》里的审美教育就像一场奇妙的变形记,美像个调皮的魔术师助手,把人从木讷的树懒变成敏捷的猎豹。

以席勒的《美育书简》谈感性与理性并重的艺术教育与人性的全面发展

以席勒的《美育书简》谈感性与理性并重的艺术教育与人性的全面发展

以席勒的《美育书简》谈感性与理性并重的艺术教育与人性的全面发展德国文艺复兴时期的诗人、剧作家、哲学家席勒(Friedrich Schiller)被誉为“德国古典主义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美育书简》探讨了美与教育的关系,强调了感性与理性并重的艺术教育对人性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性。

本文将从席勒的观点出发,探讨艺术教育与人性的关系,以及感性与理性并重在艺术教育中的意义。

席勒在《美育书简》中提出了“人的完善”、“在感性和理性之间的和谐”、“人类的社会兴盛”等概念。

他认为,美是自由的产物,而教育则是培养人的完善的手段。

艺术教育在席勒看来不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更是为了使学生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得到感性与理性的完全发展,以实现人的整体发展。

艺术教育与人性的全面发展息息相关。

席勒认为,感性和理性是人的两大基本能力,都是人的固有属性和特质。

感性是人类情感、直觉和创造力的表现,而理性则是人类思维、推理和逻辑的表现。

艺术教育应当致力于激发学生的感性和理性,使其在审美活动中感悟世界的美好,同时通过理性的思考和分析,深度理解艺术作品背后的内涵,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感性与理性并重在艺术教育中具有深远的意义。

席勒认为,感性和理性的和谐发展是人的完善的标志。

感性和理性并重的艺术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美学观念和审美价值观,增强情感和批判思维的能力,使其更加细腻地领会和理解艺术作品,增强审美体验的深度和广度。

感性和理性并重的艺术教育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激发学生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使其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更加自信、勇敢和坚定。

感性与理性并重的艺术教育对个体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在席勒看来,艺术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整体的人,而非只是专业的艺术家。

感性与理性并重的艺术教育可以让学生具备全面的人文素养和艺术修养,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推动社会的文化和艺术事业的繁荣和进步。

感性与理性并重的艺术教育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在未来的社会生活和工作中更具竞争力和创新力。

以席勒的《美育书简》谈感性与理性并重的艺术教育与人性的全面发展

以席勒的《美育书简》谈感性与理性并重的艺术教育与人性的全面发展

以席勒的《美育书简》谈感性与理性并重的艺术教育与人性的全面发展1. 引言1.1 引言席勒(Friedrich Schiller)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诗人和剧作家,他的作品《美育书简》是关于艺术教育和人性发展的重要著作之一。

在这部著作中,席勒强调了感性和理性在艺术教育中的重要性,同时也探讨了人性全面发展的理念。

艺术教育并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艺术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感性和理性能力。

感性使人们能够感受和体验世界,而理性则帮助人们思考和理解世界。

艺术教育应该致力于平衡感性和理性的发展,让学生在创作和欣赏艺术的过程中既能够发挥想象力和情感,又能够运用逻辑和分析能力。

席勒还提出了人性全面发展的理念,认为艺术教育应该促进学生在道德、智力和审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通过艺术的启发和引导,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良好道德观念和独立思考能力,从而实现人性的充分发展。

席勒的《美育书简》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参考框架,帮助我们理解艺术教育与人性全面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

通过感性与理性并重的艺术教育,我们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他们成为更有思想、更有情感、更有人文素养的人。

2. 正文2.1 美育书简的作者以及其作品背景席勒(Friedrich Schiller)是德国著名的诗人、戏剧家和文论家,被誉为“德国古典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

他的代表作品包括诗歌《歌颂善良》,戏剧《劳伦斯·塞格尔》和《例如:麦克贝思》等。

他也是德国浪漫主义运动的重要人物,对德国文学的发展影响深远。

《美育书简》是席勒的一部关于艺术教育和人性发展的重要著作。

在这部著作中,席勒探讨了感性与理性在艺术教育中的平衡和重要性。

他认为,艺术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感性,让他们能够感受和理解艺术作品所传达的情感和思想,还要培养他们的理性,让他们能够分析和理解艺术作品的结构和内涵。

席勒的作品背景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他个人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情感。

在他成长的年代,德国正处于文学和思想的繁荣时期,这为他的文学创作和思想探索提供了丰富的土壤。

以席勒的《美育书简》谈感性与理性并重的艺术教育与人性的全面发展

以席勒的《美育书简》谈感性与理性并重的艺术教育与人性的全面发展

以席勒的《美育书简》谈感性与理性并重的艺术教育与人性的全面发展【摘要】本文通过介绍席勒的《美育书简》,探讨了感性与理性并重在艺术教育与人性全面发展中的重要性。

艺术教育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更能让他们在感性和理性之间取得平衡。

艺术教育对人性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可以促进情感表达和思维能力的提升。

全面发展意味着整体教育的观念,需要在实践中解决挑战并寻找适当的方法应对。

在实践中,我们需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寻找适合他们的教育方式。

通过艺术教育的实践,可以推动人性全面发展的目标。

结论指出,感性与理性并重是艺术教育促进人性全面发展的重要路径,需要保持平衡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

【关键词】席勒, 美育书简, 感性, 理性, 艺术教育, 人性发展, 全面发展, 实践, 挑战, 应对, 引言, 结论1. 引言1.1 引言席勒(Friedrich Schiller)是德国著名的文学家、剧作家和哲学家,也是美学领域的重要代表人物。

他的《美育书简》是一部探讨美的本质和艺术教育对人的影响的重要著作。

在这部书中,席勒着重强调了感性与理性并重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这种并存的方式,人才能真正实现全面的发展。

美育不仅仅是对艺术的欣赏和学习,更是一种培养人的感性和理性能力的途径。

在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们的感性能力往往被忽视,大脑的逻辑思维更容易受到重视。

正是感性和理性的平衡发展,才能使人在审美和创造方面取得更好的成就。

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席勒的《美育书简》,探讨感性与理性并重的重要性,探讨艺术教育对人性的影响,探讨全面发展的意义,同时也将探讨在实践中所面临的挑战以及应对方法。

席勒的思想将引领我们进入一个全新的美学教育与人性发展的领域,让我们一同开始这段探索之旅。

2. 正文2.1 席勒的《美育书简》简介席勒的《美育书简》是德国浪漫主义时期的著名美学家席勒所著的一部关于美育的重要著作。

该书通过对美术教育的探讨,提出了一种以感性与理性并重的教育理念,强调艺术应该在教育中起到重要作用,而不仅仅是一门课程。

席勒美育书简的主要内容

席勒美育书简的主要内容

席勒美育书简的主要内容
《说说席勒美育书简那点事儿》
咱今儿个就来聊聊席勒的美育书简,这可真是个有意思的玩意儿。

你想啊,席勒在那书简里谈的可都是关于美的大道理呢!就像一个智慧的老伙计,一本正经地跟你唠美这玩意儿。

他说啊,美可不只是表面的好看,那背后可有大意义呢!通过审美教育,能让咱变得更加完善,更有素质。

就好比说,咱平时欣赏一幅画、听一首好听的歌,可不只是觉得享受这么简单,那是在给自己的心灵做按摩呢!能让咱变得更聪明、更有情感。

席勒还强调了游戏的重要性。

可不是咱们平常说的玩手机游戏啊,他说的是一种自由、快乐的状态。

就好比咱们小时候无忧无虑地玩耍,那其实就是在感受美呢。

他觉得只有在这种游戏状态下,咱才能真正释放自己,找到内心的那个美。

嘿,你说这多有意思啊!想象一下,我们平日里总是忙忙碌碌,为了生活奔波,都快忘了怎么去享受美啦!席勒这老伙计就提醒我们,别忘了给自己找点乐子,去发现身边的美。

读了席勒美育书简,我就感觉像是有人给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看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以前我觉得美就是那些漂亮的东西,现在才知道,美无处不在啊!可以是一个温暖的笑容,可以是一句鼓励的话语,也可以是大自然的一片风景。

而且啊,我觉得他说的美育还能让我们变得更加善良呢!当我们学会欣赏美、感受美,我们的心就会变得更加柔软,更能理解别人。

总之呢,席勒美育书简给我的感觉就是,他就像一个老友,亲切地给我讲述关于美的那些事儿。

让我知道了美不仅仅是外表,更是一种内心的体验和成长。

咱以后啊,可得多听听席勒老伙计的话,多去寻找美,享受美,让自己变得美美的,内心也更加丰富和充实!这样的生活,那才叫一个带劲呢!。

席勒《审美教育书简》的政治目的

席勒《审美教育书简》的政治目的

席勒《审美教育书简》的政治目的席勒美育:审美与政治的哲学话语导读: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写于法国大革命时期,表达了他希望通过审美教育来塑造性格“完整的人”,用审美自由取到政治自由的政治主张。

但是他试图避开政治问题的本质而寄希望于用改造人的精神世界来解决现实问题,这注定只是一个无法到达的“审美乌托邦”。

审美教育只是一种“中介形式”,政治的自由根本上还需要经济基础的发展与政治制度的变革。

弗里德里希・席勒是18世纪德国著名哲学家,他是德国启蒙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法国大革命期间,他发表的《审美教育书简》本是席勒写给丹麦王子克里斯谦公爵的书信,以此来答谢公爵对他的资助。

1793年开始写作,1795年整理出版,并发表于《季节女神》上。

而他的1-11和24-27封信是之前给公爵的信件,12-23封信是他转向哲学思辨的成果。

他的这些信件都表达了他试图通过审美教育来塑造性格完善的人,用审美自由获取国家的政治自由的主张。

一、政治自由假道审美教育1793年是法国大革命迅猛发展时期,当时欧洲各界人士都在关注事态的发展,随着政治暴力的急剧升温,席勒开始对法国大革命产生失望甚至厌恶之情。

这让他重新思考国家变革与政治自由问题,并且试图从自己关注的艺术美学中寻找改良之法,而《审美教育书简》就是他对审美教育与政治自由探求的丰硕成果。

在第二封信中,席勒就表明了自己的主要观点“这题目同时代需要的密切程度并不亚于同时代趣味的密切程度;人们在经验中要解决的政治问题必须假道美学问题,因为正是通过美人们才可以走向自由。

”①这些信件其实都是在关注时代变革与政治问题,他认为只有对人们进行审美教育,使人们成为性格“完整的人”,才能使得个人与国家的统一,最后实现国家的进步与政治的自由。

席勒的观点是假道审美来获得政治自由。

他认为近代欧洲面临的政治问题其实是国家与个人冲突问题,,当两者无法取得协调的进步与和谐的关系时,就会造成政治的冲突。

当国家处在初级阶段时,个人满足于“自然国家”的生存状态,这时候人与国家这个集体是和谐相处的,随着个人慢慢成长起来,他的道德性不被满足,他不再满足于所在的“自然国家”,向往一种可以自由选择的“理想状态”,这就要求把现存的“自然国家”改造为“伦理国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7-22
8
LOGO
What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modern man and ancient Greeks?
2011-7-22
9
The Difference Between Modern Man & Ancient Greeks They (ancient Greeks) were wedded to all the delights of art and all the dignity of wisdom, without however, like us (modern men), falling a prey to their seduction. (384, L6-8)
18
Civilization and learning
New spirit of government
The increase of empirical knowledge, and the more exact modes of thought, made sharper divisions between the sciences inevitable. The increasingly machinery of state necessitated a more rigorous separation of ranks and occupations. In the inner unity of human nature, a conflict made its harmonious powers at variance. Man is chained to a single little fragment of the whole, and he himself develops into nothing but a fragment.
2011-7-22
16
Whatmodern men are Why causes the difference? separate as fragments?
2011-7-ion and learning The new spirit of government
2011-7-22
Friedrich von Schiller
2011-7-22 6
On the Aesthetic Education of Man
A treatise in the form of a collection of letters; Deals with Immanuel Kant(康德 康德)'s 康德 transcendental aesthetics and the events of the French Revolution.
2011-7-22 14
The Difference Between Modern Man & Ancient Greeks
Modern men and ancient Greeks, which one is better?
2011-7-22
15
The Difference Between Modern Man & Ancient Greeks
2011-7-22
7
On the Aesthetic Education of Man
Chapter 6: Ancient Greeks V.S. Modern Men Chapter 12&13: Sense-Drive,Form-Drive Chapter 14: Play-Drive Chapter 15: Beauty and Aesthetic Education
2011-7-22 19
What are sense-drive, formdrive, and play-drive? What is their relationship to each other?
2011-7-22
20
Sense-Drive, Form-Drive & Play-Drive Sense-drive (the sensuous drive), proceeds from the physical existence of man, or his sensuous nature. Its business is to set him within the limits of time, and turn him into matter. (matter is change, or reality which occupies time.) This state (time occupied by content) is called sensation. Physical existence makes itself know through this.
Ancient Greeks
combined imagination with reason in the manifestation of humanity.
2011-7-22 12
The Difference Between Modern Man & Ancient Greeks But in modern times, the image of the human species is projected in magnified form into separate individuals as fragments.(384)
Friedrich von Schiller
2011-7-22 3
Works
Poems •Ode to Joy •The Diver •The Cranes of Ibykus •Polycrates' Ring •The Hostage •Song of the Bell •The Glove
Friedrich von Schiller
Modern men
no longer a whole person; separate as fragments.
2011-7-22 13
The Difference Between Modern Man & Ancient Greeks
In short, we find that individual Athenian is a “whole” person in his excellences. With sense and intellect not apart, he combined imagination with reason in the manifestation of humanity. In modern times, individuals are separate as fragments. In most cases, they were not merely individuals, but whole classes of men, developing but one part of their potentialities.
2011-7-22 4
became the basis for the fourth movement of Beethoven's ninth symphony
Works
Prose • The Ghost-Seer (unfinished novel) •On the Aesthetic Education of Man •Dishonoured Irreclaimable
2
Friedrich von Schiller
2011-7-22
Works
Plays
•The Robbers, 1781 •Fiesco, 1783 •Intrigue and Love, 1784 •Don Carlos,1787 •Wallenstein,1800 •Mary Stuart, 1800 •The Maid of Orleans, 1801 •The Bride of Messina, 1803 •William Tell, 1804
Schiller席勒(1975-1805) Schiller席勒(1975-1805) 席勒 Letters on the Aesthetic Education of Man 美育书简》 《美育书简》
莫萍 2010010579
Friedrich von Schiller
Friedrich von Schiller (17591805), G erman poet, dramatist, philosopher, and historian, who is regarded as the greatest dramatist in the history of the G erman theater and one of the greatest in European.
Ancient Greeks
Modern men
simplicity
unnaturalness
2011-7-22
11
The Difference Between Modern Man & Ancient Greeks
In fullness of form no less than of content, at once philosophic and creative, sensitive and energetic, the Greeks combined the first youth of imagination with the manhood of reason in a glorious manifestation of humanity. (384, L13-16)
Ancient Greek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