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勒的美学思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席勒的美学思想

摘要:在西方理性启蒙的时代思潮中,席勒痛感于社会政治的困境,选择了高

扬理性、追求人类精神与生活的自由和谐的审美道路。他以诗人的灵性发挥了康德哲学中审美自由与“自然向人生成”的思想,在先验的分析中围绕“人性完整”这一人本主义中心议题提出审美教育思想,最终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统一。席勒从人的精神能力与有限存在出发,寻求美与无限的幸福所在,具有永恒的意义。

关键词:审美与自由阐释与选择现实意义

席勒是德国伟大的诗人、剧作家和美学家。他从总体上接受了康德的批判哲学体系,并从这个体系出发来构建自己的人本主义美学体系。歌德说:“贯穿席勒全部作品的是自由这个理想。”不论是他的《审美教育书简》中提出的审美教育思想和游戏理论,还是《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中对文艺发展及其规律的认识,都是通过自由与美达到人性的和谐与完满。而席勒在《论美书简》中又说,“美是现象中的自由”、“现象中的美与自由是同一的”,所以对“美”的分析可归于他对理性/自由的选择之下,“自由是美直接的根据”。

席勒生于启蒙时代,自由、平等、博爱的时代精神与他自身敏感的诗人气质结合,使他认识到人的有限性以及工业文明带来的人与自然相分离的后果,从而选择走向自由,走向精神解放和人格完美的路径。

一、席勒的美学思想

席勒的美学体系构驾于康德批判哲学体系之上,同样是自然向人(自由)的生成(在人身上就是人的自我生成)过程,康德哲学中的二元矛盾特别是感性与理性的冲突是体系的内在发展动力。在席勒的人本主义思索中,人与自由(内在自然)以及人与自然(外在自然)的关系问题涵盖了人类发展所遇到的主客观两方面的问题,他的《论美书简》、《审美教育书简》、《论崇高》主要论述美与自由的问题,而在《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中主要讨论人与自然的关系。

(一)人与自由

1.美的本质

席勒在《论美书简》中试图客观地提出美的概念,并从理性的本性出发完全先验的证明美,主要是抽象地讨论自然现象(包括人)及其自由(美)。虽然在论述中运用康德的先验分析方法,但席勒希望从感性——客观的角度解释美,把美从先验理论的层面放入到现实可观可感的领域中,不是研究纯粹的美的观念,而是追寻现象中的美。席勒认为美是现象中的自由,是显现在感性直观中的自由的形式,“不需要说明或不借助于概念说明自身”。“自然”在席勒看来即是使被规定的事物成为它所是的事物,“美是合乎艺术的自然”,也即是通过技艺形式把法则给予自然事物,使事物在感性现象中显示出自我规定(自由)。席勒所欣赏的美是具有纯粹客观性的艺术所创造出来的,一切现实的媒介素材消融在形象显现中,在感性材料的束缚中自然(本性)自由自主的行动。

2.审美教育与游戏理论

十八世纪德国社会中下层阶级粗野冲动,上层阶级颓废堕落,而力图改变不合理社会的法国大革命中却出现了暴政和屠杀。席勒把这些现象归因于近代人性的分裂,并试图从根源上改善时代的性格,建立理想的国家。时代已经启蒙,但

自然的惰性和心灵的怯懦仍然阻碍人们追求真理,还必须从性格出发培养感受能力,“经过心灵才能打开通向头脑的道路。”审美教育的主旨是通过审美教育构建完美人格,社会政治领域的一切改善都要来自人性格的高尚化,通过人的改造达到改造社会的目的。

席勒认为游戏是人精力过剩情况下的自由活动,同时解放人的感性和理性压迫,达到一种心理谐和、自由创造的审美状态。游戏中人以审美的假象自遣,产生模仿的创作冲动,因此游戏也是艺术的起源,满足想象力对自由形式的要求。真正的审美自由只能期待于形式,艺术高于自然,更多的体现了人的自由本性,接近纯美的理想。游戏冲动产生活的形象,是可观照的美的形式,也是可感受的没的生活,席勒称之为“最广义的美”,使感性与形式结合,无限在有限中实现。于是在自然、自由的状态下,完成完美人格的建构,实现审美教育的理想。

3.通过审美进入自由

观念中的理想美是不可分割的单一的美,受人“感性冲动”和“形式冲动”的影响,经验中的美分为溶解性的美和振奋性的美两种。单个的力片面活动,会破坏人的本质的和谐造成一种紧张状态;而这两种基本的力(感性力和精神力)同时衰竭,又会造成一种松弛状态。溶解性的美能消除精神力和感性力双重的紧张,恢复人性的和谐一致;振奋性的美振作人的意志,使人的心灵的感受能力扩大到感性世界的范围之外,恢复人理性/自由的能力。

溶解性的美对应为优美,振奋性的美对应为崇高,只有以美与崇高结合为一个整体的审美教育,才能使人性达到真正的完整,超越感性的局限而遵循纯粹精神的法则,使人由自然的必然王国经过审美的王国而进入道德的王国。审美的人是人由自然的人向自由的人过渡的中间状态,在人类生存的有限性与人类精神的无限可能性的矛盾中,人将不断的向美寻求自我生成的历史之路。

(二)人与自然

席勒在《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中论述了两种诗歌的类型及其特征,他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人性完整为理想来审视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文艺发展,认为文艺发展的根源在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改变。席勒认为在古代社会人与自然和谐一体,甚至人本身就是自然;而在近代社会人与自然分离,自然只有在理想中才能实现。

席勒虽然向往人性和谐、完整的世界,但在他看来“古代诗人凭借有限无的艺术而成为强有力的,而近代诗人则凭借无限物的艺术成为强有力的……以称为艺术作品的精神的东西胜过了古代诗人。”虽然自然使人自我同一,文明与发展使人分而为二,但“人类的最终目标只有依靠进步才能够达到”,“通过理想他又恢复到统一体。”文明和自由使现代人失去自然的美满境界,回归自然即是寻觅精神家园,寻求最高的理想境界。因此与卢梭的“复古”思想不同,席勒的理想由过去指向未来,他对自然的喜爱与向往更多的是一种道德的情操,在文明之上的更高一级的素朴中自然与人、必然与自由才能最终和解,才能在有限的存在中达到无限的美与自由的境界。而人与自然关系的改善,归根结底还是通过人的精神作用,通过人的性格的改善来实现,问题最终又指向审美教育。

二、席勒思想的影响与现实意义

席勒的美学体系具有从康德过渡到黑格尔的中介作用,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一个重要发源地,也是二十世纪西方人本主义美学思潮的直接渊源。

虽然西方美学史上自柏拉图始就有许多关于审美教育的观点和看法,但这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