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席勒“游戏说”
德国古典文论
德国古典文论德国古典文论是指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中期流行于德国的一种文学理论,它以人道主义、理性主义和古典主义为基本特征,综合了英国经验主义和大陆理性主义的美学和文论,由浪漫主义逐渐走向古典现实主义,形成了一个合乎逻辑的发展过程。
德国古典文论的代表人物有康德、歌德、席勒和黑格尔等,他们对西方乃至全人类的美学和文艺理论都有重要的影响。
康德的审美判断力批判康德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开创者,他的《判断力批判》是他的“三大批判”之一,也是他的美学思想的集中体现。
在这部著作中,康德研究了人的反思判断力,即人对自然界和艺术品的审美判断和审目的判断。
康德认为,审美判断是一种不凭任何利害计较而单凭快感或不快感来对一个对象进行判断的能力,它具有以下四个特点:审美无功利性:审美主体以一种放弃功利知觉方式对对象的表象之观赏。
审美无概念的主观普遍性:审美主体不涉及逻辑性概念,但却认为自己的感觉具有普遍性,即其他人也会有同样的感觉。
审美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审美主体不以有用性或道德性为目的,但却感觉到对象的表象形式符合审美主体的心意状态。
审美共通感:审美主体认为自己具有一种共同感觉力,即人天生就具有判断美的潜质。
康德还分析了崇高的概念,他认为崇高是一种由痛感转化成快感的心理反应,它源于人对自然界或艺术品中无限大或无限强的对象的观赏。
康德区分了两种崇高:数量的崇高和力量的崇高。
数量的崇高是指对象体积无限大,超出想象力;力量的崇高是指对象有巨大的威力,但又未能形成对于的支配力。
康德认为崇高是人的崇高,是人的理性的崇高。
当对象远远超出了人的理解力和想象力时,人召唤出内心深处的理性力量,把自己的精神和情感提升到无限的理性理念世界。
歌德的艺术与自然歌德是德国古典文论中最杰出的诗人、作家和艺术家,他在文学、艺术、科学等领域都有卓越的贡献。
歌德的文论主要体现在他的诗歌、小说、戏剧、日记、信件和对话等作品中,他的文论思想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精华资料席勒游戏说探析
席勒“游戏说”探析摘要: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主要探讨了审美教育这一核心主张,其中“游戏冲动”是一个关键词汇。
席勒在继承康德“游戏说”的基础上,克服康德的主观片面性,使之客观化,并且大加拓展和丰富。
由此,席勒的“游戏说”形成一套较为系统的理论。
本文就从席勒“游戏说”产生的基础,席勒“游戏说”的内涵及席勒“游戏说”的不足与影响三方面对席勒“游戏说”进行探索,试图呈现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传达的美学思想。
关键词:感性冲动形式冲动游戏冲动完善的人一、席勒“游戏说”产生的基础1、席勒“游戏说”的理论基础从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开始,都已经有“游戏”的影子出现,但尚处萌芽状态。
直到康德注意到它,给予关注才提升了“游戏”的地位,把它作为阐释艺术性质的工具。
发展到席勒才真正对“游戏”作专门研究,并形成了他的“游戏说”。
席勒把“游戏”一词融入其美学思想,提出“游戏冲动”,“完整的人”、“活的形象”,用“游戏”来阐释美,企图用审美教育来培养美的心灵与健全的人性,从而达到人类社会的和谐。
2、席勒“游戏说”的现实基础2、1席勒“游戏说”提出的时代背景席勒当时所处的社会用他的话说,就是“如今是需要支配一切,沉沦的人类都降服于它那强暴的朝下”。
“现在,国家和教会,法律和习俗已经分裂,享受与劳动,手段与目的,努力和报酬相互脱节,人永远被束缚在整体的一个孤零零的小碎片上,人自己也只好把自己变成一个碎片”。
技术占领了艺术与哲学的领域,国家统治和社会分工使人性完全扭曲。
下层阶级肆无忌惮的冲动驱使他们急于得到兽性的满足;上层阶级懒散和性格败坏的特质,使得文明没有给人类带来自由,反而发展出愈来愈多的贪婪。
“怕失去什么的畏惧甚至窒息了要求上进的热烈冲动,逆来顺受式的生活准则被看做是最高的生活智慧”。
正是这一切使席勒看到“时代的精神就是徘徊于乖戾与粗野,不自然与纯自然,迷信与无信仰之间;暂时还能抑制这种精神的,仅仅是坏事之间的平衡。
试论席勒“游戏冲动”说
试论席勒“游戏冲动”说作者:吴近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0年第04期摘要:席勒在对人性进行抽象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游戏冲动”说。
他理想的游戏是人的审美游戏。
游戏冲动能够结合感性冲动和形式冲动发生作用,创造出审美的第三王国。
席勒一方面重视感性,另一方面又极端偏向形式,集中体现在“外观”的概念上,最终显示出感性与形式无法调和的内在矛盾性,使他的游戏观具有模糊性。
关键词:席勒;游戏冲动;感性;形式;外观;矛盾中图分类号:C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08-0037-02近代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里提出了著名的“游戏冲动说”理论。
从康德、席勒真正对艺术、审美与游戏的关系进行理论分析开始,直至后现代美学,“游戏”范畴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
重新审视席勒“游戏说”在当时语境下的具体内涵,并发掘出其彰显的独特美学意蕴仍显得十分有必要。
一席勒当时所在的德国社会政治现状令人不安。
人们生活在文明的碎片当中,自己也成了一个个孤零零的小碎片,人的本质和人性面临分裂的危险:“由于耳朵里听到的永远只是他发动起来的齿轮的单调乏味的嘈杂声,他就永远不能发展他本质的和谐。
”为改变这一现状,席勒选择了审美教育,试图通过解决美学问题的途径来解决当时的政治问题,通过美走向自由来恢复人性完整。
他从费希特的冲动学说出发,在康德的基础上,对人性进行抽象分析,提出了“游戏冲动”说。
席勒承认《审美教育书简》的大部分美学主张是以“康德的原则”为根据的。
“康德在哲学上所揭示的自由批判的精神,他的本体与现象,理性与感性等对立范畴的区分,以及他把美联系到人的心理功能的自由活动和人的道德精神这些基本概念,都成为席勒美学思想的出发点。
”席勒在康德本体与现象、感性与理性等一系列范畴的二元对立模式思维影响下,将人性抽象上升到最高度,在人身上区分出固定不变的人的“人格”和不断变化的人的“状态”。
他从永恒的神性出发,经过质料、形式的对立统一,进一步推导出感性本性和理性本性的两项基本法则,最终回到神性的概念。
美学试题三标准答案
试题三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80小题,)1.从艺术的起源角度来理解“什么是艺术”学说,康德、席勒、斯宾塞等人提出(A )。
A.游戏说B.集体无意识说C.模仿说D.表现说2.杜甫的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所表现的意象的主要特点是( D ) A.虚拟性B.敏感性 C.想象性 D.情感性3.“天才”主要表现在具有与众不同或高于常人的能力来创造( B )A.审美快感B.意象 C.形式D.物象4.下面的表述中错误的是 ( B )A.意象的完成,一定要其得到物化或物态化 B.意象完成后再物态化或物化C.意象的完成与艺术品的传媒质料有关 D.意象的现实化与接受过程有关5.艺术的功能是多元的,其中(B )是艺术的首要功能。
A.消遣娱乐B.审美作用C.认识作用D.道德教育6.所谓艺术技巧是指(D)A.艺术思维技巧B.艺术联系技巧C.艺术审美技巧D.艺术操作技巧7.下列类型中属于时间艺术的是(D )A.建筑B.绘画C.雕塑D.音乐8.“悟”是艺术品鉴赏过程中(C )A.所有接受者必定要达到的层次B.接受主体鉴赏活动的起始环节C.接受主体感知最终的升华D.对创作主体意象的复制9.灵感理论在中国古代主要表述为( D )A.迷狂说B.神灵凭附说 C.代神立言说D.“顿悟”与体“道”10.艺术家在创造意象活动中体现自己的人生态度,这是艺术意象的(C)A.虚拟性B.情感性C.想象性D.情绪性11.获得精神的放松和快怡,是艺术的(A )A.娱乐消遣功能B.认识功能C.思想启迪功能D.社会干预功能12.艺术品提供给我们最基本的东西是(C )A.形象B.快乐C.意象D.感悟13.审美“游戏说”的代表人物是(C)A.达尔文B.普列汉诺夫C.席勒D.弗雷泽14.艺术接受的核心是(C )A.对形式符号的感知B.对符号意义的理解C.对作品意象的重建D.对作品的审美价值的评判15.游戏说和集体无意识说界定艺术的角度是(C)A.艺术的功能 B.艺术的本质 C.艺术的起源 D.艺术的存在16.把艺术品的结构划分为语音层、语义层、图式层、客体层四个层次的美学家是(A)A.英伽登 B.布隆博格 C.汉斯立克 D.克罗齐17.艺术品之所以是艺术品的关键是(B)A.艺术形式 B.艺术意象 C.艺术的思想内容 D.创作主体18.孕育艺术意象的内在动力是( D )A.主体与客体之间的认识与被认识关系 B.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反映与被反映关系C.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模仿与被模仿关系 D.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感动与被感动关系19. 艺术的最高追求和目标是创造(C)A. 有意境的世界B. 有意象的世界C. 有意境的意象世界D. 有意象的意境世界20.人心境压抑时,去观看喜剧表演,用笑来冲淡郁闷,以保持情绪的稳定,这是艺术的( D)A. 社会干预功能B. 心理平衡功能C. 道德教育功能D. 娱乐消遣功能21. 艺术意象是一种(C)A. 虚拟的存在B. 客观的物质存在C. 精神的存在D. 物质—精神存在22. 以下不属于艺术品的基本特征的是( A)A. 自律性B. 他律性C. 形式符号性D. 开放性23.在艺术品结构层次的构成要素中,能集中体现艺术品之审美特质的要素是(D )A.艺术形式B.艺术内容C.艺术符号D.艺术意象24.当代美国哲学家( A )提出了“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的观点。
论席勒的“游戏说”
论席勒的“游戏说”罗双【摘要】游戏是席勒美学思想的核心语词。
席勒通过对游戏的规定和阐述形成了他的“游戏说”,成为西方思想史上关于游戏最经典的言说。
在《审美教育书简》中,席勒在人性的基础上建立了游戏的特殊规定,游戏不仅是自由的游戏,还是审美的游戏。
席勒根据这一规定把游戏应用到审美王国和审美教育之上,使游戏指向自身以外的人和世界。
然而,也正是由于这一规定使游戏形成了自身的边界,我们必须在界限之内正确看待席勒的“游戏说”。
%Play is a core concept in Schiller's aesthetic thoughts.Schiller has established his thoery of play by formulating and expounding it, and it has become the most classical discourse about play in the history of wsetern thoughts.In his On the Aesthetic Educa tion of Man Schiller establishes the special rules which characterize play sa not only free ubt also aesthetic.By this cha racterization, Schiller applies play to the aesthetic domain and aesthetic education, enabling play to point to the man and the world outside the self.However, it is for this reason that play formstis own frontier which our discussion of his th e-ory of play must not overstep.【期刊名称】《美育学刊》【年(卷),期】2016(007)002【总页数】7页(P19-25)【关键词】席勒;游戏;美;人性;审美教育【作者】罗双【作者单位】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83-0游戏是人类共有的一种存在现象和生存状态,为古今中外的思想家所关注和研究。
艺术起源的“游戏说” 简论
将 游 戏 概 念 融合 到文 化 的概 念 中去 “ 于 最初 的文 明乃 是 被 游 我 们 不 能 肯定 地 说 艺 术 一 定 是 起 源 于游 戏 . 某 些艺 术 或 某 些 艺 处 但 戏 出来 的 .它 不 是 像 婴 儿 从 子 宫脱 离 出 来 那 样 从 游 戏 中 产 生 出 术 的 因 素 起 源 于 游 戏 , 在 是 难 以否 认 。早 期 的 艺 术 重 象 征 、 实 重 来 的 . 是 在 游 戏 中 并 作 为游 戏产 生 出来 并 永 远 不脱 离 游 戏 ” 表 现 . 可 以用 游 戏 进 行解 释 。 因为 “ 定性 ” 是游 戏 的重 要 特 而 ③ 正 假 正 其 次 . 伊 青 加 给 游 戏 以前 所 未 有 的重 要 地 位 他 将 游 戏 提 征 之 一 。 胡
戏 。 不 过他 归纳 出来 的游 戏 的 特 征恰 恰 符 合 艺 术 的 本 质特 征 . 这 就 说 明 : 戏 的 结 构 和 艺术 的结 构 是 同一 的 , 游 戏更 简单 、 体 游 但 个
化 . 以 游 戏 可 能 是艺 术 之 先 。这 就 论 证 了从 游 戏 去 研 究 艺 术 起 所 源 的 可行 性 。
康德、席勒与伽达默尔“游戏说”的核心思想与哲学立场
㊀艺术学与美学收稿日期:2018-07-19作者简介:黄宗权ꎬ上海音乐学院博士后ꎬ研究方向:音乐美学ꎮ康德㊁席勒与伽达默尔 游戏说 的核心思想与哲学立场黄宗权(上海音乐学院ꎬ上海㊀200000)摘㊀要: 游戏 是西方艺术领域的重要术语和哲学观念ꎮ以康德㊁席勒㊁伽达默尔㊁斯宾塞㊁谷鲁斯为代表的哲学家都先后提出了基于各自哲学立场的 游戏 观点ꎬ构成了西方哲学史上的 游戏说 思想体系ꎬ对艺术的创作㊁人与艺术的本质关系㊁艺术的起源与艺术的诠释等方面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ꎮ本文着重聚焦康德㊁席勒和伽达默尔三者的 游戏说 ꎬ在辨析各自学说的核心主张的基础上ꎬ探究其背后的哲学立场和哲学面向ꎬ并解读其相互差异的内在逻辑ꎮ关键词:审美自由ꎻ理性与感性ꎻ游戏与艺术ꎻ艺术诠释中图分类号:J01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文章编号:1671-444X(2018)05-0018-06国际DOI编码:10.15958/j.cnki.gdxbysb.2018.05.003㊀㊀作为艺术起源论的一种假说ꎬ 游戏说 似乎是一个令人耳熟能详的人类学命题ꎮ但在哲学语境中ꎬ由于 游戏说 的内涵要复杂得多(很多关于艺术起源论的研究也常应用哲学㊁美学领域的 游戏说 思想)ꎬ它涉及到人与人性的本质ꎬ也涉及艺术和美学的诸多基本问题ꎮ比如ꎬ人为什么需要游戏?游戏和艺术在美学的视角下呈现了何种关系?游戏自身又具有何种的哲学意义?对这些问题的追问构成了 游戏说 问题的核心ꎬ对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代表了不同 游戏说 提出者的不同哲学立场和哲学思考ꎮ在西方哲学史上ꎬ 游戏 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术语和哲学概念ꎬ尤其在和艺术相关的领域中ꎮ早在古希腊时期ꎬ柏拉图就在«法篇»中借克利尼亚和雅典人的对话说道: 那么以快乐为我们判断的惟一标准只有在下列情况下才是正确的ꎬ一种表演既不能给我们提供有用性ꎬ又不是真理ꎬ又不具有相同的性质ꎬ当然ꎬ它也一定不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坏处ꎬ而仅仅是一种完全着眼于其伴随性的魅力而实施的活动 当它既无害又无益ꎬ不值得加以严肃考虑的时候ꎬ我对它也使用 游戏 这个名字ꎮ [1]通过这段话ꎬ我们可以看出ꎬ柏拉图眼中的游戏至少有三个重要特征: 无用性 ꎬ即它不能给实施者带来实用性的 好处 ꎻ无利害ꎬ即它看起来如柏拉图所说的 无益又无害 ꎻ愉悦性ꎬ游戏的魅力在于ꎬ快乐作为其副产品伴随而来ꎮ柏拉图没有对游戏进行系统的论述ꎬ但是较早地进行了 严肃考虑 ꎬ他对游戏的定义显然不知不觉地影响了其后的 游戏说 ꎮ我们能从后来的哲学家身上看到柏拉图游戏观的影子ꎮ近世以来ꎬ康德㊁席勒㊁伽达默尔㊁斯宾塞㊁谷鲁斯㊁苏珊 朗格等哲学家㊁思想家都先后提出了基于各自哲学思想立场的 游戏观点ꎬ构成了西方哲学史上的 游戏说 理论体系ꎬ对艺术的创作㊁人与艺术的本质关系㊁艺术的起源㊁艺术的诠释等方面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ꎮ而其中ꎬ康德㊁席勒和伽达默尔三人的 游戏说 观点最具有代表性ꎬ或影响较为深远ꎬ或较为系统全面ꎬ因此本文将此三者的哲学主张作为重点讨论的对象ꎮ㊀㊀一㊁康德:知性力与想象力的自由和谐及自由状态㊀㊀康德是第一个把游戏活动和审美活动联系在一起的人ꎮ但他的观点和柏拉图的观点显然具有相似之处ꎮ康德首先对游戏作了一个界定ꎬ通过对艺术和一般性劳作进行区别来分析游戏的属性和特征ꎮ康德说: 艺术也和手工艺区别着ꎮ前者唤做自由ꎬ后者也能唤做雇佣的艺术ꎮ前者看作好像只是游戏ꎬ这就是一种工作ꎬ它是对自身愉快的ꎬ能够合目的地成功ꎮ后者作为劳动ꎬ即作为对于自己是困苦而不愉快的ꎬ只是由于它的结果吸引着ꎬ因而能够是被逼迫负担的ꎮ [2]149在这里ꎬ康德至少提出两个重要的论断:一是艺术是一种自由的游戏ꎻ二是这种游戏无功利但又 合目的 ꎬ且带有着自身的愉快ꎮ在第一个论断中ꎬ康德实质上对艺术和游戏建立了相似的比较ꎬ他认为二者有着共同的特征ꎬ即处于某种 自由 的状态ꎮ康德认为ꎬ艺术的本性是自由的ꎮ人和审美对象物之间的关系与在 非审美 过程中的关系不同ꎬ前者不具有实用的㊁利害的关系ꎬ是 不涉及利害的观照 的㊁是 非功利 性的 艺术没有功利的㊁道德的㊁认识的目的ꎮ即ꎬ在艺术的创作和鉴赏中ꎬ我们在心灵上并没有确立具体的㊁特别的目的ꎬ它纯粹只是为了单纯的愉快ꎮ而游戏恰恰也具有了相似的特征ꎮ因此ꎬ在康德看来ꎬ不同的艺术活动是人的不同游戏ꎬ艺术活动是主体意识完全自由并和谐统一的纯粹且高级的精神游戏ꎮ如康德所说: 诗人预告的只是一种娱乐性的理念游戏ꎬ但它却为知性提供出如此多的东西ꎬ就好像他本来就只是有意在促进知性的事物似的ꎮ [2]166同时ꎬ在康德的美学中ꎬ美是审美主体的审美判断对表象的加工ꎮ康德用知性力与想象力的 游戏 形容审美判断的过程ꎮ在审美(审美判断)的过程中ꎬ不涉及对象的概念ꎬ不把对象纳入规律和逻辑的思考之中ꎮ所以ꎬ他认为审美判断也是一种 自由的游戏 ꎬ或者说是 感觉的自由游戏 ꎮ主体在艺术的创作和鉴赏时候的状态ꎬ用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的原话来说就是: 想象力按照形式而与知性法则相一致的游戏ꎮ [2]173也就说ꎬ康德认为ꎬ艺术不但和游戏具有了相似性ꎬ艺术本身是一种游戏ꎮ在艺术和游戏同样带来愉悦方面ꎬ康德认为ꎬ审美判断所带来的美感是一种纯形式的㊁不涉概念㊁无目的㊁无利害的愉悦ꎬ而游戏恰恰也是如此ꎮ如朱光潜先生所评论的: 游戏和艺术ꎬ依康德的看法ꎬ都有相通之处ꎬ它们都标志着活动的自由和生命力的畅通ꎮ这个观点是值得特别注意的ꎬ 生命就是活动ꎬ活动才能体现生命ꎬ所以生命的乐趣也只有在自由活动中才能领略到ꎬ美感也还是自由活动的结果ꎮ [3]375此外ꎬ康德还强调ꎬ审美判断不具有客观普遍性ꎬ而具有主观普遍性 也就说ꎬ不同主体面对同一个审美对象ꎬ可以产生相同的心理状态ꎮ这种状态是各种认识能力(主要是 知性力 和 想象力 )协同作用的结果 这种协同结果ꎬ必然是在知性力和想象力在 自由的游戏 中才能实现ꎮ㊀㊀二㊁席勒:游戏是通往人性完满的途径席勒受到了康德的很大影响ꎬ可以说ꎬ他继承和发展了康德的游戏说ꎮ朱光潜先生也指出: 康德在哲学上所揭示的自由批判的精神ꎬ他的本体与现象ꎬ理性与感性等对立范畴的区分ꎬ以及他把美联系到人的心理功能的自由活动和人的道德精神这些基本概念ꎬ都成为席勒美学思想的出发点ꎮ [3]429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席勒和康德的 游戏说 有不少共同点ꎮ席勒和康德一样ꎬ也把游戏和满足功利目的的劳作进行区分ꎮ席勒认为ꎬ游戏是满足了生存需要后ꎬ生物体用剩余的精力来自我表现和自我欣赏的活动ꎬ它不同于为满足生存需要的获取生命资源的活动ꎬ前者是游戏ꎬ后者不过是 劳作 ꎮ两人也都把游戏和美以及艺术建立了内在的关联ꎬ认为二者都是某种精神的自由状态ꎮ在方法论上ꎬ席勒拓展了康德的思想ꎬ也采取 主-客 二元的模式来看待游戏ꎬ将理性和感性加以区分ꎬ把美看作是将感性和理性㊁客观对象和审美主体相统一的 游戏 ꎮ当然ꎬ席勒的游戏说无论是核心论点还是哲学立场都与康德不同ꎬ在一定程度上ꎬ席勒是带着批判的眼光来看待康德的观点的ꎮ席勒在给朋友费舍里赫㊀艺术学与美学的信中曾这样写道: 我的关于美学的讲稿使我深入到这个复杂的领域ꎮ而为了不再盲目地追随康德ꎬ迫使我不得不合理地理解他的理论ꎮ我确实趋向建立一种客观的趣味标准来推翻康德认为这种标准似乎是不可能的观点ꎮ [4]从这一表述中可以看到席勒和康德在美的主观和客观的标准上ꎬ持有的哲学立场是不同的ꎮ康德显然把审美的判断视为一个主观的过程ꎬ它是审美主体的知性力和想象力的自由和谐ꎮ而席勒则认为ꎬ美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某种客观的 标准 ꎮ席勒是哲学史上对游戏说进行了最为充分论证的哲学家ꎬ提出了富于个人色彩的关于 游戏说 的观点ꎬ奠定其哲学史地位的是席勒重新审视了游戏和人㊁人性的关系ꎬ审视了游戏对人的作用ꎮ席勒认为ꎬ人只有在游戏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 完整的人 ꎮ 只有当人是完全意义上的人ꎬ他才游戏ꎻ只有当人游戏时ꎬ他才完全是人ꎮ [4]124由此ꎬ席勒把游戏上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ꎮ游戏为何如此重要?席勒认为人有两种冲动: 理性冲动 和 感性冲动 ꎮ前者是将物质世界的多样性纳入统一形式的形式冲动ꎬ来自人的绝对存在ꎬ是人的理性本性ꎬ使人得到自由ꎮ后者由人的物质存在而产生ꎬ它将形式的一致置入物质世界的多样形态中ꎬ这是人的自然本性ꎬ它是感性的ꎮ两个冲动的分离使人性分裂 理性要求我们遵循的普遍有效法则和准则必然不可避免地限制感官本能的实现与个人需要和欲望的满足 而这种分裂让 人 不再是席勒理想中的 自由的人 ꎮ于是席勒提出用 游戏 来解决这两种相反的冲动ꎬ弥补二者分裂造成的裂痕ꎮ席勒说: 理性出于先验的理由提出要求:在形式冲动和感性冲动之间应该有一个集合体ꎬ这就是游戏冲动ꎬ因为只有实在与形式的统一ꎬ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统一ꎬ受动与自由的统一ꎬ才会使人性的概念完满实现ꎮ [5]119席勒认为ꎬ游戏的这种弥合作用ꎬ是因为在游戏的状态中ꎬ 人既意识到他的自由ꎬ同时又感觉到他的生存ꎬ既感到自己是物质ꎬ同时又认识到自己是精神ꎮ在这样的情况下ꎬ感性冲动和形式冲动将结合在一起成为新的冲动ꎬ即 游戏冲动 (Spieltrieb)ꎮ根据这种冲动 ꎬ感性和理性将相互调和ꎮ [5]111也就是说ꎬ席勒认为有着完整人格的人ꎬ借助于 游戏冲动 将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融合在一起ꎬ形成一种既感受到自己的存在的局限ꎬ同时又意识到自身可以处于的自由状态ꎬ既感觉到自身的物质属性ꎬ又意识到自己的精神存在ꎬ这种融合让人克服了人性的碎片化ꎬ摆脱了身上一切外在的㊁功利关系的束缚ꎬ摆脱了身体和道德的 强制 ꎬ进入一种自由的游戏状态ꎬ最终实现了人性的完满ꎮ的确ꎬ培养感性和理性的合一ꎬ达到人性的完整和自由ꎬ是席勒整个审美理论的核心观点ꎮ席勒理论中的游戏有两种: 自然的游戏 与 审美的游戏 ꎮ自然的游戏是一种不完全自由的生命活动ꎮ在于自然的游戏并没有摆脱了所有需求的自由ꎮ比如ꎬ动物在饱腹之后且没有威胁情况下的玩耍活动ꎮ席勒认为ꎬ 在这些动作中有自由ꎬ但不是摆脱了所有需求的自由ꎬ而是摆脱了某种外在的需要的自由 就是说ꎬ是剩余的生命刺激它行动 [5]229ꎮ而审美的游戏则不同ꎬ它的对象是广义的美ꎬ它从动物性的游戏中脱离了出来ꎬ在这个过程中ꎬ审美游戏逐步摆脱了需要的强制ꎬ超越了物质的束缚ꎬ由自然的必然走向自由的表现ꎮ由此ꎬ审美游戏实现人的主体性自由ꎬ它是兼具感性和理性的人因自身内部的和谐而具有的自由ꎬ这种自由让人摆脱了任何目的的桎梏ꎬ是完全的自由ꎮ席勒认为ꎬ在审美游戏中ꎬ审美的创造冲动让人卸去了一切关系的枷锁ꎬ使人摆脱了一切强制性的东西ꎬ不论这些强制是物质的ꎬ还是道德的ꎮ同时ꎬ审美游戏中ꎬ在人的感性本性中灌进了理性的精神ꎬ在人的抽象理性形式中注入了感性的活动ꎬ修复被现实割裂的人性ꎬ使人借助审美的游戏成为人性完整的人ꎮ也因此ꎬ艺术以及基于艺术的审美ꎬ充当了恢复人的天性完整性的工具ꎮ所以ꎬ席勒大声疾呼: 人同美只应是游戏ꎬ人只应同美游戏ꎮ [5]123席勒认为艺术和游戏相似ꎬ是人精力过剩的产物ꎬ这一观点影响了许多研究艺术起源的哲学家ꎮ比如ꎬ英国思想家斯宾塞就受到了席勒的影响ꎬ他发展了席勒的 游戏说 ꎬ形成了西方美学史上著名的 席勒-斯宾塞游戏说 ꎮ斯宾塞从审美人类学的本体论角度ꎬ在生命的目的论基础上把游戏活动和审美活动相统一ꎮ斯宾塞和席勒一样ꎬ认为艺术同游戏的本质类似ꎬ是一种消耗精力的非功利的纯粹审美的生命活动ꎮ不过ꎬ斯宾塞认为ꎬ看上去毫无目的的游戏是有价值的ꎬ它为人类的低级机能提供了消遣的方式ꎬ而同样是与现实功利活动无关的艺术活动则为人类的高级机能提供了消遣的方式ꎮ这是艺术和一般的游㊀艺术学与美学戏之间的区别ꎮ㊀㊀三㊁伽达默尔:解释学语境中的 游戏 伽达默尔既不完全同意席勒也不完全认同康德ꎮ在«真理与方法»一书中ꎬ他这样论及 游戏 : 我们要把这一概念与它在康德和席勒那里所具有的并且支配全部美学和人类学的那种主观的意义分割开ꎮ如果我们就与艺术经验的关系而谈论游戏ꎬ那么游戏并不指态度ꎬ甚而不指创造活动或鉴赏活动的情绪状态ꎬ更不是指在游戏活动中所实现的某种主体性自由ꎬ而是指艺术作品本身的存在方式ꎮ [6]149在这里ꎬ伽达默尔抛开了审美自由㊁艺术经验㊁人在参与游戏时所具有的主观态度和精神状态等康德㊁席勒的 游戏说 的核心概念ꎬ而是认为游戏就是游戏自身存在的方式ꎮ伽达默尔反对康德ꎬ是因为二者的哲学立场不同ꎮ伽达默尔认为ꎬ康德说的纯粹的审美判断ꎬ只有在自然美的领域才具有合法性ꎬ而这种与自然美相适应的纯粹的审美ꎬ与人的艺术经验是明显矛盾的ꎮ因为ꎬ伽达默尔的基本立场是ꎬ美学最终只有作为艺术哲学才有可能存在ꎬ也就是说ꎬ真正的美应该存在于艺术之中ꎮ伽达默尔反对席勒ꎬ主要是二者在对待艺术的态度上是不同的ꎮ基本上ꎬ伽达默尔不认为存在一个独立自主的艺术的 理想王国 ꎬ如席勒所说的那样ꎬ存在一个没有一切限制ꎬ也没有国家和社会给予道德约束的自由审美的王国 伽达默尔反复强调ꎬ这个理想的王国在现实世界中是不可能存在的ꎬ只能是一种假想ꎮ当然ꎬ伽达默尔和康德㊁席勒也有共同点ꎬ他们都认为游戏具有无目的性ꎬ游戏是自由的ꎬ游戏是不被运动目的束缚的自由运动ꎻ游戏是无目的的过剩精力发泄的产物等等ꎮ伽达默尔在其代表作«真理与方法»中ꎬ对游戏有专门的详尽的论述ꎬ他在阐述解释学思想的过程中逐步展开 游戏说 的理论探究ꎮ他对游戏㊁游戏的特征㊁游戏与艺术的关系ꎬ有着全新的界定 当然ꎬ毫无疑问ꎬ是带着浓厚的现象学色彩的ꎮ伽达默尔的现代诠释学建立在由海德格尔开辟的存在论基础上ꎬ将传统的诠释学对方法论和认识论的研究ꎬ转变为本体论的哲学诠释学ꎮ他反对用近代哲学的主-客观二分法来看待游戏ꎮ如前文所述ꎬ伽达默尔既不关心游戏和参与者之间主-客体的统一ꎬ也不关心游戏参与者在知性力和想象力层面具有的状态ꎬ而是不断地思考游戏自身的存在方式ꎮ他说道: 我们不探究关于游戏的本质问题ꎬ而是去追问这类游戏的存在方式问题ꎮ [6]132伽达默尔解释道: 艺术作品其实是在它成为改变经验者的经验中才获得它的真正的存在ꎮ保持和坚持什么东西的艺术经验的 主体 ꎬ不是经验艺术者的主体性ꎬ而是艺术作品的本身ꎮ正是在这一点上游戏的存在方式显得非常重要ꎮ [6]133由此ꎬ伽达默尔赋予了 游戏 一词新的意义:游戏的主体是游戏自身ꎮ因为在伽达默尔看来: 游戏具有一种独特的本质ꎬ它独立于那些从事有些活动的人的意识ꎮ所以ꎬ凡是在主体性的自为存在没有限制主体视域的地方ꎬ凡是在不存在任何进行游戏行为的主体的地方ꎬ就存在游戏ꎬ而且存在真正的游戏 游戏的存在方式并没有如下特质ꎬ即那里必须有一个从事游戏活动的主体存在ꎬ以使游戏得以进行ꎮ [6]133-134在伽达默尔看来ꎬ游戏是在一种特定时间㊁空间范围内遵循某种特定规则的ꎬ追求精神需求满足的社会行为方式ꎮ但游戏主体不是人ꎬ因为游戏对参与游戏的人具有某种潜在却有着强制性的规约ꎮ所以ꎬ他说: 游戏的真正主体(这最明显地表现在那些只有单个游戏者的经验中)并不是游戏者ꎬ而是游戏本身ꎮ游戏就是具有魅力吸引游戏者的东西ꎬ就是使游戏者卷入到游戏中的东西ꎬ就是束缚游戏者于游戏中的东西ꎮ [6]157也就是说ꎬ伽达默尔认为游戏并不是任意的㊁自由的㊁无限制的ꎮ相反ꎬ游戏活动是一种独特的㊁神圣的和严肃的活动ꎬ任何游戏都有自身的规则ꎬ这种规则看似 任意 ꎬ但却是严肃的ꎮ游戏要真正的成为游戏ꎬ人们就不能轻率地玩弄游戏ꎬ参与游戏的人必须遵守这种规则ꎬ游戏者不能把游戏视为自己支配的一个对象ꎮ否则ꎬ游戏就无法进行或者说不复存在了ꎮ伽达默尔说道: 谁不严肃地对待游戏ꎬ谁就是游戏的破坏者ꎮ游戏的存在方式不允许游戏者像对待一个对象那样去对待游戏ꎮ [6]150伽达默尔认为ꎬ游戏本身所包含的严肃性ꎬ是由游戏本身的秩序结构来保证的ꎮ任何游戏显然都会表现出某种秩序(Ordnung)ꎬ这种秩序规约了游戏者的游戏方式ꎮ即游戏的参与者不能凭借自己的主观愿望去主导游戏ꎬ相反却被游戏纳入其中ꎬ成为游戏㊀艺术学与美学的一部分ꎮ当然ꎬ游戏的参与者也许并没有意识到ꎬ自己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ꎬ被卷入游戏的这种内在的规定性之中ꎬ成为了游戏的整体 内容 之一ꎮ人不过是某一 游戏事件 的参与者ꎬ而不是主导者ꎮ游戏也并不是在游戏者的意识或行为中存在ꎬ而相反ꎬ它吸引游戏者加入它的领域中ꎬ并且使游戏者充满了它的精神ꎮ简单说来ꎬ伽达默尔认为:一方面ꎬ游戏者不是随意的对待游戏(在这点上和席勒不同)ꎬ游戏有着自身独立的存在意义ꎻ另一方面ꎬ游戏和游戏者之间的关系ꎬ不是主体和对象的二元关系(在这个点上ꎬ具有现象学色彩ꎬ和康德不同)ꎬ游戏主导了游戏的参与者而不是相反ꎬ游戏和游戏者是合为一体的ꎮ从以上两个方面入手ꎬ伽达默尔借助于游戏与艺术进行了类比:第一ꎬ艺术也有自身特殊的结构ꎮ他举了一个戏剧(Schauspiel)的例子ꎬ像游戏一样ꎬ戏剧是某种自身封闭的游戏结构ꎮ这种封闭的结构决定了戏剧的游戏是独立存在的ꎮ第二ꎬ在艺术活动中ꎬ把审美意识看成审美主体面对某个审美对象ꎬ这也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合ꎮ他认为ꎬ艺术的存在不能被规定为某种审美意识的对象ꎬ而且正相反ꎬ审美行为自身远比审美意识重要得多ꎬ审美行为乃是艺术表现活动存在过程的一部分ꎬ在本质上类似于独立存在的游戏所具有的整体性和一元性ꎬ游戏的参与者不过是这个整体的一个部分ꎮ根本的分歧在于ꎬ康德认为ꎬ艺术是作为审美对象而存在的ꎬ人和艺术(审美对象)之间建立的是一种主体-客体二元的关系ꎮ但是ꎬ伽达默尔不这么看ꎬ他认为审美行为自身的独立性ꎬ就像游戏不依赖游戏者存在一样ꎮ另外ꎬ伽达默尔的一个新游戏视角是把游戏的 观赏者 提到了一个重要的位置ꎮ一般认为ꎬ游戏参与者的表现活动已经构成了完整的游戏ꎬ观赏者的存在与否并不重要ꎮ但伽达默尔反对这一看法ꎬ认为游戏必须借助观赏者才能最终实现ꎬ他以舞台表演艺术为例ꎬ认为象戏剧这样的表现者和观赏者已经分化的游戏来说ꎬ表现者单方面的表现活动不能构成完整的游戏ꎬ它的完整性有待于观赏者的参与ꎮ伽达默尔说: 只有观众才实现了游戏作为游戏的东西 在这整个戏剧中ꎬ应出现的不是游戏者ꎬ而是观赏者ꎮ这就是在游戏成为戏剧时游戏之作为游戏而发生的一种彻底的转变ꎮ这种转变使观赏者处于游戏者的地位ꎮ只是为观赏者 而不是为游戏者ꎬ只是在观赏者中 而不是在游戏者中ꎬ游戏才起游戏作用ꎮ [6]142-143伽达默尔甚至说: 游戏是为观赏者而存在的 [6]143ꎮ类似于戏剧和音乐这样的舞台艺术ꎬ游戏者和观赏者的区别被取消了ꎬ观赏者就是游戏者ꎮ他只有加入游戏ꎬ承认游戏规则ꎬ才能成为观赏者ꎮ游戏者也是观赏者ꎬ因为他以自身的游戏为观照对象ꎮ显然ꎬ伽达默尔更重视观赏者ꎮ他说道: 虽然游戏者好像在每一种游戏里都起了他们的作用ꎬ而且正是这样游戏才走向表现ꎬ但游戏本身却是由游戏者和观赏者所组成的整体ꎮ事实上ꎬ最真实感受游戏的ꎬ并且游戏对之正确表现自己所 意味 的ꎬ乃是那种并不参与游戏ꎬ而只是观赏游戏的人ꎮ在观赏者那里ꎬ游戏被提升到了它的理想性ꎮ [6]153伽达默尔之所以青睐游戏理论ꎬ对之展开复杂的哲学思考ꎬ其实是为他的整体理论而服务的ꎮ如美国学者帕特里夏所评论的: 游戏者当然带着一种态度进入游戏ꎬ但是与其说这种态度建立游戏ꎬ毋宁说它为游戏所充满并被游戏所引导ꎮ就这一点来看ꎬ游戏在伽达默尔的著作中富于两个目的:它是理解艺术经验的一个意象ꎻ它具体说明了人能认识到主-客二分不是理解人的生存的唯一或根本的方式的可能性ꎮ [7]伽达默尔自己也承认道: 在游戏里ꎬ首先真理与艺术作品的感染作用形象地得到表现ꎮ真理不是某种死的东西ꎬ而是某种最 生生不息的 和最有激励促进的东西ꎮ [6]67的确ꎬ作为现代哲学释义学的奠基者ꎬ伽达默尔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建立一种关于理解和解释的哲学ꎮ伽达默尔认为ꎬ解释学中真理的特质与游戏的特质有许多相似之处ꎬ 游戏 概念可以非常形象地用来刻画解释学的真理ꎮ比如ꎬ他论证游戏活动总是一种不断进行的来回或往返重复的运动ꎮ其实是想说:对艺术作品意义的揭示是永久开放的ꎮ在艺术作品和阐释之间存在永无止境的往复ꎮ他对此的一句论断ꎬ已经成为了阐释学领域的经典名句: 艺术作品的意义永远不会终止ꎬ正如游戏永远没有真正的结局ꎮ (Themeaningoftheartworkisneverfinalꎬjustasagameneverreachestruefinality)ꎮ[8]㊀㊀结㊀语游戏说 影响了很多学者ꎬ当然对具体的观点有㊀艺术学与美学。
康德游戏说
游戏的幻象【摘要】康德虽然认为其它形式的幻象是有害的,却对艺术“游戏的幻象”情有独钟。
康德的“游戏说”指出艺术活动好像游戏,这就是一种工作,他是对自身愉快的,是自由的,他把艺术活动区别于自热活动,区别于手工艺。
这抓住了艺术的审美本质,他指出了资本主义的“异化”劳动特征。
康德坚持艺术介于认知和道德之间,康德也坚持艺术的游戏性是虚幻的。
【关键词】康德游戏艺术康德是德国古典哲学和美学的奠基人。
康德的代表作《判断力批评》是他批判哲学的理论体系,这部着作的美学观念和文学艺术理论在西方文论史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在艺术的本质特征上,康德提出了艺术好像游戏的观点。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谈到游戏的地方很多。
总的说来,他把艺术作为人的“感觉的自由游戏”、“观念的游戏”,强调艺术同通常的游戏那样,由于摆脱了实用的与利害的目的并“从一切的强制解放出来”,而具有“自由”、“单纯”和“娱乐”的特征。
所谓“从一切的强制解放出来”,也就是说除了自身的目的之外,艺术不从属于其他的目的,如功利的、道德的、认识的目的。
所谓“感觉的自由游戏”、“观念的游戏”,意思是指艺术之美感与想象的特点。
康德还从生理与心理方面来谈游戏:“肉体内被促进的机能,推动内脏及横膈膜的感觉,一句话说来,就是健康的感觉(这感觉在没有这种机缘时是不能察觉的)构成了娱乐。
在这里人们也见到精神协助了肉体,能够成为肉体的医疗者。
”康德还特别强调把赌博排除于“美的游戏”之列。
他已经从“精神协助肉体”来说明游戏为艺术的审美特征。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说过一句话:“人们把艺术看作仿佛是一种游戏”。
诗是“想象力的自由游戏”,其他艺术则是“感受的游戏”。
后来,席勒把康德的这种观点发扬光大了。
康德的“游戏说”指出艺术活动好像游戏,这就是一种工作,他是对自身愉快的,是自由的,他把艺术活动区别于自热活动,区别于手工艺。
这抓住了艺术的审美本质,他指出了资本主义的“异化”劳动特征。
席勒的“游戏说”:起源论?本质论?
席勒的“游戏说”:起源论?本质论?席勒作为德国古典美学过渡阶段的理论家,他上承康德,下启黑格尔,完成了主观唯心主义向客观唯心主义的转变。
康德第一次以理论家的身份提出艺术与游戏的关系,他认为“艺术是自由的游戏”,席勒继承了康德的观点并进行深入研究,提出了艺术的起源“游戏说”。
十九世纪英国的哲学家斯宾塞发展了席勒的观点,尤其在“游戏源于过剩的精力”一说上如出一辙。
因此,“游戏说”也被称为“席勒—斯宾塞理论”。
然而,仔细研究便会发现,在康德—席勒—斯宾塞这条发展线索上,其实各家自有各家说法,并不能一概而论,本文也正是基于此,试图辨明其中的差异。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提出艺术的本质在于“自由的游戏”的观点,这一观点从某种程度上揭示了文艺既不受对象又不受概念直接约束而具有自由性的本质特征。
康德认为艺术的本质是审美,审美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它不服务于任何具体功利却内在地指向某种总体性目的,这个总体性目的就是人的自由,在这一点上艺术和游戏是相通的。
可见,康德提出“游戏”的概念,是为了解释艺术的本质,艺术不是自然,不是科学,也不是手工艺,它是“自由的游戏”。
这里要辨明的是,康德所说的“游戏”和我们通常所理解的“游戏”的概念是否相同。
请看他的一段话:“艺术也和手工艺区别着。
前者唤做自由的,后者也能唤做雇佣的艺术。
前者人看做好象只是游戏。
这就是一种工作,它是对自身愉快的,能够合目的地成功。
后者作为劳动,即作为对于自己是困苦而不愉快的,只是由于它的结果吸引着,因而能够是被逼迫负坦的”。
康德认为游戏能够引起人身心的愉悦,与劳动是不同的,他所说的“游戏”和通常意义上的“游戏”概念具有一致的内核,即能使人身心愉快的活动。
康德的继承者席勒又是怎样定义“游戏”的呢?在其美学著作《审美教育书简》中,席勒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把游戏分为两种:“物质游戏”是无理性的生物因生命力过剩而产生的生命力的自我表现活动,是在不受物质“需求的压迫”的意义上具有一定自由性但在仍需受“过剩的压迫”的意义上又还不自由的也即部分自由的生命活动;“审美游戏”是兼具感性与理性的人以自身两种本性的内在和谐的方式进行的并因而具有“审美自由(因和谐而来的整体自由)”的生命活动。
艺术起源的游戏说名词解释
艺术起源的游戏说名词解释
艺术起源的游戏说是关于艺术(或者说文明)起源的重要学说之一。
代表人物康德、席勒、谷鲁斯。
最早从理论上系统阐述游戏说的是德国哲学家康德,他认为艺术是”自由的游戏”,其本质特征就是无目的合目的性或自由的合目的性。
席勒认为,人的艺术活动是一种审美外观为对象的游戏冲动。
席勒在康德的基础上更进一步,认为”过剩精力”是文艺与游戏产生的共同生理基础。
德国学者谷鲁斯认为过剩精力说难以解释人在游戏类型上的选择性和殚思竭虑、废寝忘食的专注,他还认为游戏有隐含的实用目的,艺术活动可以归结为”内模仿”的心理活动,它在本质上与游戏相通。
游戏发生说的贡献在于突出了艺术的无功利性,但是把艺术的起源归于游戏又过于简单化。
文学的起源
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托与姮 娥。逢蒙往而窃之,窃之不成,欲 加害姮娥。娥无以为计,吞不死药 以升天。然不忍离羿而去,滞留月 宫。广寒寂寥,怅然有丧,无以继 之,遂催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欲 配飞升之药,重回人间焉。
参考书目
《山海经校注》 袁珂 上海古籍出版社 《中国古代神话》 袁珂 中华书局 《神话研究》 茅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山海经全译》 袁珂 贵州人民出版社 《中国神话传说辞典》袁珂 上海辞书出版社 《诸神的起源》 何新 三联书店
中国文学的起源与神话
一、文学艺术的起源
亚里斯多德:模仿说、功用说、灵感说 康德:游戏说 席勒:过剩精力说
车尔尼雪夫:艺术起源于人对美的渴望
巫术说 鲁迅、游国恩:劳动说 章培恒、骆玉明:情感说
二、上古歌谣
歌谣区别于实用语言:整齐的节奏、出现韵
脚、感叹词等,是最初文学的萌芽。
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 却想不到发表,其中有一个叫道:‘杭育杭 育’,那么,这就是创作,——倘若用什么 记号留存下来,这就是文学。 ——鲁迅《且介亭杂文· 门外文谈》
上古歌谣举例
“候人兮猗!” (感叹词) ——《吕氏春秋》涂山氏之女歌 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肉)。(节奏) ——《弹歌》
神话集
1、《山海经》
2、《淮南子》3、《列子》
《山海经》,最具神话学价值的古代文献,成
书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之间,是我国最古老 的地理书。 相传为夏禹、伯益所作,实际成书于战国初至 汉初。 它主要记述古代地理、物产、神话、巫术、宗 教等,也包括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 的内容。
三个创世神话
女娲补天 女娲造人 盘古开天地
女娲造人
5 艺术论重点
第五章艺术论(一)第一节艺术与艺术品一、历史上对艺术的定义(一)从艺术起源角度定义的1.游戏说(康德)游戏说首先由康德提出,后由席勒、斯宾塞加以完善。
2、集体无意识说(荣格)(二)从艺术本质角度定义1.模仿说(柏、亚)它是古希腊时人们界定艺术的普遍观点。
2.表现说康德最早提出“天才论”,克拉洛瓦、柏格森等。
中国的言志说、心生说和缘情说,都归此类。
优点:把艺术本质同艺术家主体情感的表现联系起来,突破了把艺术仅归于模仿、认识外在世界的局限性,突出了艺术的审美特性。
缺点:回避艺术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无视主体情处,但它却能以其深邃而广阔的思想内涵,给我们以审美快感以外的人生启迪。
因此,把艺术仅仅归结为游戏显然是片面的。
3.有意味的形式说(克莱夫、贝尔)。
陷入了形式主义和神秘主义。
4.符号说(由美国女哲学家苏珊·朗格提出)(三)从艺术功能角度定义1.载道说(韩、柳)——最早可追溯到孔子。
2.娱乐说(李渔、亚氏)——分为自娱和娱人两方面。
艺术家是借助于创作中的想象,在幻想世界中实现自己虽向往但在现实中却不能实现的愿望、追求、希望和理想,从而达到自娱。
[多选]从艺术起源角度为艺术下定义的学说有游戏说、集体无意识说。
[简答]游戏说:由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基者康德提出,后由席勒、斯宾塞等人发展加以完善的。
游戏说的倡导者认为,艺术本质上是一种游戏,是由游戏发展而来的。
艺术与游戏虽有相通之时,这种理论抹煞了艺术家的个性,也是不符合艺术创造实际的。
[简答]集体无意识说:由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他认为“集体无意识”是由遗传保存下来的一种具有人类普遍性的潜藏于意识深层的朦胧精神。
艺术家正是在“集体无意识”的驱动下进行艺术创作的,艺术起源于集体无意识。
这种学说只是一种心理学的假设,并没有足够的生理学和神经科学的根据;同感的客观根源。
[多选]从艺术本质角度为艺术下定义的学说有模仿说、表现说、有意味的形式说、符号说。
[名词解释]模仿说:认为艺术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在西方影响极大。
席勒“游戏说”及其当代意义-2019年文档
席勒“游戏说”及其当代意义摘要:德国唯物主义美学家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阐述了其文艺美学思想的中心问题是人的全面和谐的发展。
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核心则是席勒提出的审美游戏本体论。
本文试图从游戏说的缘由,游戏说的内涵,游戏说的贡献和局限性以及它的当下现实性意义进行浅析。
游戏说现代性艺术本质席勒作为德国古典美学时期狂飙突进运动的领军人物之一,他著名的文艺理论著作(美育书简)在西方文论史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其中席勒关于艺术起源与本质的理论“审美游戏说”,更是其重之重。
一、游戏说的缘由德国唯物论美学家席勒的美学思想尽管深受康德思想影响,具有思辨哲学的特点,但其出发点却同康德迥异。
因为康德的美学理论研究是从其先验的哲学体系出发,并非从现实的社会和文艺现象着手。
而席勒的美学思想却完全是从活生生的德国现实出发,其抽象的理论形式中蕴含着丰富的现实内容。
对于当时的德国现实,席勒说:“国家和教会,法律和习尚,现在是分裂开了:享受同工作分离了,手段同目的分离了,努力和奖励分离了。
由于永远束缚在整体的一个小碎片上,人自身也就成为一个碎片了;当人永远只是倾听他所转动的车轮的单调声音,他就不能够发展自已存在的和谐,他并不在自己的天性上刻下人性的特征,而是仅仅成为自己的业务和自己的科学的一个刻印。
”从上可知席勒清晰地洞察到弥漫于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畜类状态”,并试图改造这种污浊的现实。
为此,他决定采取一种超现实的方式来解决这种现实问题,进而通过美与艺术来改造人的灵魂,实现人内在心灵的自由。
从理论上而言,席勒美学理论的严究是从资产阶级的人性论出发的。
他的这种人性论主要来自康德的影响同。
二者都将统一的具体的人性分成了抽象的感性与理性两个方面,并认为现代社会导致了这两个方面的分裂,只有通过美与艺术才能使这两个方面重新统一,从而达到人的改造和社会改造的目的。
而作为席勒美学思想重中之重的“审美游戏说”正是其以上思想的集中反映。
二、游戏说的内涵1)“游戏说”是席勒关于艺术起源与本质的理论,是对康德有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试分析席勒对康德美学观点的吸收与发展——以《论悲剧对象产生快感的原因》为例
2522019年44期总第484期ENGLISH ON CAMPUS 试分析席勒对康德美学观点的吸收与发展——以《论悲剧对象产生快感的原因》为例文/李融冰 王志敏 朱 娜第三,关于崇高。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专门有一章是来论述崇高的。
首先他将美和崇高进行了比较与区分。
他认为美是悟性概念上的,而崇高则是理性概念上的,前者能够直接产生愉快,是积极的快乐,后者却只能通过间接的方式,而且其中包含着更多的崇敬、惊叹,是消极的快乐。
我们对于美的判断自身就带有一种合目的性,而崇高在形式上却违背我们的判断力与想象力,但真正的崇高是无形式的,它所涉及的理性观念只能通过不恰当的感性表现形式表现出来,当人们感到这种不适合性时,崇高的理性观念才能被召唤出来。
在《论悲剧对象产生快感的原因》中,席勒对崇高也进行了具体的阐释。
他认为动人和崇高都是通过不快产生快感,通过反目的性来达到合目的性。
崇高感“一方面产生于我们的无能为力和身受限制而无法把握一个对象的感觉,另一方面却产生于我们的优越的感觉”,因此,“它通过低级能力使人痛苦的时候,又通过高级能力使人愉快”。
正是由于这种痛苦和痛苦产生的愉快并存,才产生了感动。
同时,席勒进一步提出,崇高感的产生是道德上的合目的性,其他的目的性都无法超越道德的合目的性,当二者发生冲突时,道德的目的性才更能显现出来,这种冲突越是强烈、越是暴力,人们的道德意识才越是会被激发出来,因此道德达到合目的性的快感总是会伴随一些痛苦的挣扎与斗争,而“悲剧特别能做到这一点”。
通过列举分析了几个悲剧,席勒说明了悲剧是怎样体现道德的合目的性的,即违反道德带来的痛苦也是符合道德的合目的性,这样就解释了悲剧是痛苦与愉快的混合体,悲剧是能带来崇高感的动人的艺术。
席勒将崇高与悲剧联系起来,是对康德美学的发展,“席勒的悲剧理论的最大的历史贡献就是把悲剧艺术与崇高美学范畴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了西方的真正的悲剧美学理论”(张玉能,2014)。
康德、席勒与伽达默尔“游戏说”的核心思想与哲学立场
康德、席勒与伽达默尔“游戏说”的核心思想与哲学立场作者:黄宗权来源:《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18年第05期摘要:“游戏”是西方艺术领域的重要术语和哲学观念。
以康德、席勒、伽达默尔、斯宾塞、谷鲁斯为代表的哲学家都先后提出了基于各自哲学立场的“游戏”观点,构成了西方哲学史上的“游戏说”思想体系,对艺术的创作、人与艺术的本质关系、艺术的起源与艺术的诠释等方面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着重聚焦康德、席勒和伽达默尔三者的“游戏说”,在辨析各自学说的核心主张的基础上,探究其背后的哲学立场和哲学面向,并解读其相互差异的内在逻辑。
关键词:审美自由;理性与感性;游戏与艺术;艺术诠释中图分类号:J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444X(2018)05-0018-06国际DOI编码:10.15958/ki.gdxbysb.2018.05.003作为艺术起源论的一种假说,“游戏说”似乎是一个令人耳熟能详的人类学命题。
但在哲学语境中,由于“游戏说”的内涵要复杂得多(很多关于艺术起源论的研究也常应用哲学、美学领域的“游戏说”思想),它涉及到人与人性的本质,也涉及艺术和美学的诸多基本问题。
比如,人为什么需要游戏?游戏和艺术在美学的视角下呈现了何种关系?游戏自身又具有何种的哲学意义?对这些问题的追问构成了“游戏说”问题的核心,对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代表了不同“游戏说”提出者的不同哲学立场和哲学思考。
在西方哲学史上,“游戏”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术语和哲学概念,尤其在和艺术相关的领域中。
早在古希腊时期,柏拉图就在《法篇》中借克利尼亚和雅典人的对话说道:“那么以快乐为我们判断的惟一标准只有在下列情况下才是正确的,一种表演既不能给我们提供有用性,又不是真理,又不具有相同的性质,当然,它也一定不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坏处,而仅仅是一种完全着眼于其伴随性的魅力而实施的活动……当它既无害又无益,不值得加以严肃考虑的时候,我对它也使用‘游戏’这个名字。
康德、席勒“游戏说”
之所以选择席勒“游戏说”这一个切入点尝试阐发,是因为我在上比较文学的时候,老师以“游戏”说了一段很精彩的话。
他说:小孩子往往是没有自主权、没有自由的,因为无论在什么场合都必须由大人支配和安排。
只有在“游戏”当中,小孩子扮成大人的样子,模仿大人教训小孩,从中得到乐趣。
只有在游戏中,小孩的我才是我,才是自由的。
小时候的自己的确几度沉浸在游戏当中,长大后仍不解其中缘由,只当自己幼稚使然;现在听得老师一说,不禁会意一笑。
当然,老师说的“游戏”和席勒的“游戏”完全是两回事。
历史上的“游戏说”有两种。
一种叫“康德——席勒游戏说”,一种叫“斯宾塞——谷鲁斯——朗格游戏说”。
这两个是不一样的。
前者是一种哲学观点。
也是我这篇论文的主角。
在《美育书简》里,席勒认为美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本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美的本质“在美的现象的各元素的必然结合中扬弃”,而美的现象是美的本质在不同对象上的感性显现,所以说“美是自由的显现”。
“美必须作为人的必要条件揭示出来”,人的必要条件是人的本质——“自由”所规定的,表现为理性与感性的统一,即人的全面与完整性。
那么,这些本性又是怎样在对象上得到显现的呢?席勒的回答是:“游戏”。
“游戏”这个概念对于席勒美学的重要性也是众所周知的,虽然对他的解释是见仁见智的。
“游戏”概念涉及美感、审美心理作用、美感教育、艺术特征、审美发生等多方面的问题。
下面我首先梳理一下有关席勒“游戏说”的相关知识。
一、席勒“游戏说”的提出及相关概念席勒的游戏说是在《美育书简》中出现的。
席勒为什么会提出游戏说?游戏说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存在的?其中,席勒认为,人有三种冲动:感性冲动、形式冲动(理性冲动)和游戏冲动。
这三种冲动又是怎么一回事?大家知道,《美育书简》是席勒为论述审美教育而写的。
在《美育书简》第十一至十二封信中,席勒提出了人的出自两种相反的本性的要求:第一种本性产生出“迫向绝对真实”的要求,而“迫向绝对真实”也就是使自身与自然界成为一体;第二种本性使他产生“使一切内在的东西外在化”的要求,即“给予所有外在的东西以形式”。
简述艺术起源为游戏说
简述艺术起源为游戏说对于艺术起源的说法向来众说纷纭,而今,大致有五种说法:“模仿说”、“游戏说”、“表现说”、“巫术说”、“劳动说”,分别由亚里士多德,席勒,斯宾塞,雪莱,托尔斯泰,泰勒,毕歇尔等人提出。
而我在看完各个学说之后,还是对游戏说持有自己的一些小小见解,认为游戏说是艺术的起源“游戏说”首先由席勒提出,但游戏理论在西方却由来已久,第一个提出游戏理论的并不是席勒,游戏也不是一开始就是席勒所赋予的含义。
早在古希腊时期,柏拉图就曾经指出,游戏是人用来安抚神灵的活动。
虽然人们早就注意到了游戏的重要性,但第一个对游戏进行了系统的论述的是近代哲学家康德。
一、康德、席勒的“游戏说”概观在《判断力批判》一书中,康德初次把艺术与劳动明确区分开来:“艺术甚至也和手艺不同;前者叫做自由的艺术,后者也可以叫做雇佣的艺术。
我们把前者看作它好像只能作为游戏,即一种本身就使人快适的事情而得出合乎目的的结果;而后者却这样,即它能够作为劳动、即一种本身并不快适(很辛苦)而只是通过它的结果吸引人的事情、因而强制性地加之于人。
”①这段话真可谓是集中、明确地体现了康德的“游戏一艺术观”。
康德的游戏理论的本质正在于对主体自由的弘扬,他继承了文艺复兴以来张扬个性、自我解放的良好传统,希望能够在艺术领域中实现真正的主观自由。
游戏中的主体,创造者或观赏者,都如同游戏中的游戏者一样,暂时忘记了现实的利害与利益,自由活动着。
康德之后,人们对游戏的理解大多是从主体的角度出发来考虑的。
席勒正是康德主体游戏观的最为成功的继承者。
在《审美教育书简》一书中,席勒继承了康德的思想,强调游戏的自由性。
席勒眼中自由的游戏有两种:自然的游戏与审美的游戏。
只有审美游戏才是“摆脱了任何目的的侄桔”完全自由的生命活动。
因而,席勒会说:“正是游戏,而且只有游戏,才使人成为完全的人。
”②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席勒的“游戏说”具有相当程度上形而上的意义。
二、胡伊青加的游戏观荷兰学者胡伊青加的游戏理论仍然是在康德的主体游戏观的范畴之内进行论证的,但是胡伊青加在康德游戏理论的基础上向前迈出了一大步,他将游戏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之所以选择席勒“游戏说”这一个切入点尝试阐发,是因为我在上比较文学的时候,老师以“游戏”说了一段很精彩的话。
他说:小孩子往往是没有自主权、没有自由的,因为无论在什么场合都必须由大人支配和安排。
只有在“游戏”当中,小孩子扮成大人的样子,模仿大人教训小孩,从中得到乐趣。
只有在游戏中,小孩的我才是我,才是自由的。
小时候的自己的确几度沉浸在游戏当中,长大后仍不解其中缘由,只当自己幼稚使然;现在听得老师一说,不禁会意一笑。
当然,老师说的“游戏”和席勒的“游戏”完全是两回事。
历史上的“游戏说”有两种。
一种叫“康德——席勒游戏说”,一种叫“斯宾塞——谷鲁斯——朗格游戏说”。
这两个是不一样的。
前者是一种哲学观点。
也是我这篇论文的主角。
在《美育书简》里,席勒认为美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本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美的本质“在美的现象的各元素的必然结合中扬弃”,而美的现象是美的本质在不同对象上的感性显现,所以说“美是自由的显现”。
“美必须作为人的必要条件揭示出来”,人的必要条件是人的本质——“自由”所规定的,表现为理性与感性的统一,即人的全面与完整性。
那么,这些本性又是怎样在对象上得到显现的呢?席勒的回答是:“游戏”。
“游戏”这个概念对于席勒美学的重要性也是众所周知的,虽然对他的解释是见仁见智的。
“游戏”概念涉及美感、审美心理作用、美感教育、艺术特征、审美发生等多方面的问题。
下面我首先梳理一下有关席勒“游戏说”的相关知识。
一、席勒“游戏说”的提出及相关概念席勒的游戏说是在《美育书简》中出现的。
席勒为什么会提出游戏说?游戏说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存在的?其中,席勒认为,人有三种冲动:感性冲动、形式冲动(理性冲动)和游戏冲动。
这三种冲动又是怎么一回事?大家知道,《美育书简》是席勒为论述审美教育而写的。
在《美育书简》第十一至十二封信中,席勒提出了人的出自两种相反的本性的要求:第一种本性产生出“迫向绝对真实”的要求,而“迫向绝对真实”也就是使自身与自然界成为一体;第二种本性使他产生“使一切内在的东西外在化”的要求,即“给予所有外在的东西以形式”。
这两种本性各自从相反的方向对人产生出一种驱使行动的力量,席勒认为可以把它们叫做“本能(der Triebe)”。
有的英译本把“Triebe”译为“Impulsion”,有的中译者也就随之译为“冲动”,这比译为“本能”似乎更切近席勒的意思。
席勒在这里借用了心理学的概念,表现出把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统一起来的倾向。
席勒把人的这两种相反的本性要求的第一种叫做“感性冲动(sinnliche Triebe)”,这种冲动或本能来自人的肉体存在,或人的感性,或自然本性;第二种叫做“形式冲动(F ormtriebes)”,这是从人的理性,或精神本性产生的。
因此,感性冲动对应着“感觉”与“现状”;形式冲动对应着“理性”与“人格”。
1、感性冲动席勒说感性冲动使人“接受物质”并“成为物质”,这不仅仅是指“饮食男女”以维持生存、繁衍种族,而且包含着更深一层的意思,即指人士论上对外在世界的感觉、感知与感觉。
这里就生理与心理而言,席勒认为通过这种感性冲动驱使的活动,人对自己内部的物质世界产生知觉,即自我感觉。
席勒指出:“只有通过这种情况,肉体才显示出其自身是一种规定性的存在(Dasein)。
”这个意思也就是说,人唯有通过感性冲动,要求得到物质的满足,才成为一个活生生的现实人,而不是一个抽象的人。
感性冲动使人出于内部的物质要求,接受外部的物质,同世界在物质上一体化,“只要他仅仅靠欲望的作用感觉、愿望和行动,他就仅仅是世界”。
2、形式冲动(理性冲动)感性冲动并不难理解,但麻烦的是形式冲动,这好像是席勒自创的术语。
如果我们追根溯源的话,也许可以把感性冲动与形式冲动的对立认为本于亚里士多德关于“形式”与“质料”的对立。
亚里士多德把宇宙间一切实体的存在与形成归之为四项原因,是为“四因”说。
“形式”与“质料”是实物形成的相并列的两个原因。
任何实物都是形式化了的质料,不具一定形式的质料只是形成实物的一种可能性,如大理石既可以用来造房子,也可以制作家具,又可以雕塑人体。
形式是能动的因素,当质料确定后,形式便对质料起着决定的作用,规定质料成为此物或彼物。
因此,形式是实物的本质。
亚里士多德把整个自然界拟同于人的有目的的行为,这就必然导致寻找作为整个自然“动力因”的“第一推动力”。
这个造物则只能是神。
如果说亚里士多德把人的创造的能动性与目的性给了上帝,那么席勒则是把他的“动力因”与“形式因”重新给了人。
当然,在席勒的这样一个重要的概念中,不可能没有康德的影响。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把人的感性认识的能力归结为人的主观上先天的“感性纯形式”——时间与空间。
因此就康德的认识论而言,人对世界的感知的实质就可以说:“给感性的现象材料以形式。
”席勒的形式冲动也就是一种给外在的东西以形式的要求。
3、感性冲动与形式冲动的关系席勒承认人与外部世界物质上的同一性,并承认来自这种同一性的感性冲动在人身上的“优先权”。
但是,他认为人之为人恰恰在于他不满于这个“仅仅是世界”的同一性,如果他满足了这一点,“对他来说是不幸的”。
于是,席勒说,“为了不仅仅是世界,他就必须赋形式予他的物质”,“他给质料以形式是通过排除时间,并在变化中保持有恒,使世界的多样性服从于他自我的同一性”,这就是“使一切内在的东西外在化”。
在席勒看来,感性冲动与形式冲动:一个接受,一个给出;一个由外向内,一个由内向外;一个要求变化,一个要求统一。
因此,它们是相反的。
歌德曾指出,席勒所认识的人性是“通过生活正在发展起来的肉体化的形式。
”这就是说,在席勒看来,合乎人性的人就不单单是肉体,也不单单是形式,不单单是世界,也不单单是一种精神力量的空洞的可能性。
因此,当这两种冲动中的一种单独起作用时,或者一种压倒、代替、取消另一种时,人就会感到一种压制,一种失落,不完善,不自由,实际上也就是说人同人的本质异化。
席勒指出,人的这两种冲动并不是生来就对抗的,而是他们各自僭越了自己的本性,他们的界限被混淆了,早就成了单一性的结果。
席勒指出,如果感性冲动统治形式冲动,“世界压迫人格”,那么,人就像“他所获得的对象那样丧失自身”。
这就是说人被感性冲动完全支配,那他就成为物的俘虏与奴隶,沉湎于狭隘的功利之中。
席勒又指出:“一旦人只是形式,他就没有形式了,人格随着现状的消失而消失。
总之,唯有他是独立自主的,他才有外部的实在,他才是感受的力量;而也唯有由于他是感受性的,他才有内在的真实,他才是思想的力量。
”席勒在这里表达了辩证法的一个重要的思想,即对立的双方各自以对方的存在为己方存在的前提。
在第十三封信的脚注中席勒说明,根据费希特在1794年的《一般科学理论的基础》中关于“相互作用”的阐释,他提出:“这两种冲动相互统治相互配合,也就是他们存在于共同行动相互作用之中:没有形式就没有质料;没有质料也就没有形式。
”据此,席勒指出,监视这两种冲动,确定他们各自的界限,这就是文化的任务。
因此,文化必须对两者一视同仁,不尽要维护形式冲动抵制感性冲动的侵犯,也要维护感性冲动抵制形式冲动的僭越;既要培养感觉力,又要发展理性的力量;既要使人的感受力同世界保持尽可能多样的接触,又要使理性的能动性提高到最高程度。
席勒指出:“把这两种性质统一起来,人就具有最大的独立自主与自由,而成为最充实的存在;他就不但不会把自身丧失于世界,而是把世界及其现象的全部无限性纳入自身,使世界服从于它的理性的统一。
”这两种基本冲动本来是应该统一的,也可能是统一的,而在现实中它们却常常是分裂的、对抗的。
从这种情况,席勒引出了第三种冲动——游戏冲动。
二、着重理解席勒的“游戏冲动”及三种冲动之间的关系席勒说:感性冲动从它的主体排除一切可能性和自由,形式冲动则排除一切依赖性与受动性。
但是自由的排除是肉体的必然性,受动性的排除是道德的必然性。
于是两种冲动都来缓解精神:前者通过自然法则,后者通过理性法则。
结果就是游戏冲动把这两方面的作用结合起来,从道德方面和肉体方面使精神得到满足。
因此,由于它消除了一切意外的东西,也就消除了一切强制,使人在道德方面与肉体方面皆处于自由。
从这里,我们见到了席勒从感性冲动与形式冲动中推演出来的一系列对立范畴:受动与能动、依赖与自由、肉体和道德、自然法则和理性法则。
为了说明这三种冲动的关系,席勒从心理上打了一个比方,他说:当我们热爱某个应受到我们轻蔑的人时,我们就痛苦地感到自然的强迫。
然而如果这个人既能引起我们的欢心又能博得我们的尊敬,感情的强迫与理性的强迫就一块儿消失了,并且我们就开始爱他,那就是说,欢心与尊敬一块儿游戏。
席勒的这个例子的意思应该是想说明前一种情形是感情让我们去热爱某个(在理智上,出于道义)“应受轻蔑的”人,这时我们的理智被迫服从感情而感到“自然(对理智)的强迫”。
但第二种情形仍是,我们感情用事去“憎恨一个”,从理性上看,“应受我们就尊敬的人”,所以这时仍然是“自然的强迫”而不是“理性的强迫”。
“欢心与尊敬一块儿游戏”正是一种新的冲动——游戏冲动的功能,席勒写道:正因为这两种冲动在人们的体验中共同起作用,这种新的冲动就同其中任何一种孤立状态相对立,故可合理地作为一种新的冲动。
感性冲动要求有所变化,要求时间有其内容;形式冲动要求时间被抑制,要求不应有所变化。
因此,在其中联合两种冲动的这种冲动——请允许我在加以解释之前把它叫做“游戏冲动”,它的目的是在时间中抑止时间,把转化的状态或者“成为”同绝对的存在结合起来,使变化与统一结合起来。
在席勒看来,两种冲动的统一这个问题,“只有在人的存在的完善之中才可能得到解决。
这就是在‘人’这个术语的最严格意义上关于人性的观念。
因此,这是一种人只能在时间的进程中愈来愈接近,但永远不可能达到的无限之物。
”在席勒看来,“人”这个术语的最严格意义就是人的各种功能(感性与理性)的和谐、统一,人的完整性,以及在这种完整性中内在的“自由”。
显示的人失去了这种人性成为异化的人,要克服这种异化回到人自身,这是一个无限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人虽不能达到自身的完善,全然恢复他失去的人性,但他可以在游戏的情况下,“假定这种情况能够出现在人们的体验之中”。
在这种假定的情况下,人好象回到了自身的完善的状态中,体验到非异化的人,真正符合人性的人是个什么样子。
在第二十一封信中,席勒指出:“人性通过人的每一次审美生活对他恢复。
”不过这种“恢复”决不意味着一劳永逸地真正恢复,而是一种虚设。
人在游戏中调节两种相反的冲动的对立,就会体验要一种和谐的自由,能通过这种“假定”的体验逐步地克服自己的异化,在无限中恢复自己的人性,这就是席勒关于美感教育思想的要义所在。
游戏冲动作为人的一种主观规定,它的实现必须有一个外部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