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常考十六篇重点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合集下载

中考必背文言文16篇

中考必背文言文16篇

中考必背文言文16篇中考必背文言文16篇1、《论语》十则 (七上)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桃花源记陶渊明(八上)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3、陋室铭刘禹锡(八上)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中考16篇文言译文

中考16篇文言译文

陈涉世家《史记》第一部分(1)写陈胜的出身和青年时期的远大抱负。

陈胜是阳城人,表字叫涉。

吴广是阳夏人,表字叫叔。

陈涉年轻时,曾经同别人一道被人家雇佣耕地。

(有一次)他停止耕作走到田埂上,心中愤愤不平了好久,说:“假如有一天谁富贵了,彼此不要忘记。

”雇工们笑着回答说:“你是给人家当雇工的,哪能富贵呢?”陈涉长叹一声说:“燕雀怎么知道天鹅的志向呢!”第二部分(2)写陈涉起义的原因和策划的经过。

第一层:写起义的原因。

秦二世皇帝元年七月,朝廷派遣九百名贫苦百姓去驻守渔阳,临时停驻在大泽乡。

陈胜、吴广都被编进戍边的队伍里,并担任领队。

正巧碰上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计已经误了限期。

误了期限,按照(秦朝的)法律,都要被杀头。

第二层:突出“谋”字,重点写陈胜对形势的分析。

陈胜吴广就商量说:“现在逃跑(被抓回来)也是死,发动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为国而死好吗?”陈胜说:“全国百姓苦于秦朝的同志已经很久了。

我听说二世是(秦始皇的)小儿子,不应当继位做皇帝,应当继位做皇帝的是公子扶苏。

扶苏因为多次劝说(秦始皇)的缘故,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

现在有人听说扶苏没有罪,二世却把他杀死了。

百姓们大多听说他很贤明,但不知道他已经死了。

项燕是楚国大将,多次立下战功,又爱护士兵,楚国人很爱怜他。

有人认为他死了,有人认为他逃走了。

现在果真把我们的人假称是公子扶苏和大将项燕的队伍,倡导天下人反秦,应当有很多响应的人。

”吴广认为他讲得很对。

第三层:写陈胜、吴广在准备起义过程中造舆论,以号召、发动群众。

于是就去占卜。

占卜的人知道他们的意图,说:“你们要做的事都能成功,并且能建功立业。

然而你们还是把事情向鬼神问一下吧!陈胜、吴广听了很高兴,考虑(占卜人所说的)卜鬼(这件事的用意),说:“这是叫我们利用鬼神来威服众人罢了。

”就用丹砂在绸子上写“陈胜王”三个字,放在别人网的鱼的肚子里。

士兵们买鱼煮了吃,发现于肚子里(绸子上)写的字,已经对这事感到奇怪了。

二中用!!北京中考16篇古文全文翻译

二中用!!北京中考16篇古文全文翻译

2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九下第18课157)*战国时期孟子及其门人所作?舜从田野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并得到人用,孙叔敖从隐居海滨被提拔,百里奚从集市中被赎回任用为相。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做事不顺,通过那些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以不断增加他的才能。

人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到脸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在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和外部忧患,国家往往会导致灭亡。

这样之后人们就能明白,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3 鱼我所欲也《孟子》(九下第19课160)鱼是我喜爱的东西,熊掌也是我喜爱的东西,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

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

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

初中必背文言文16篇及翻译

初中必背文言文16篇及翻译

初中必背文言文16篇及翻译(一)《论语十二则》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二)《陋室铭》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译文:山不在于高,有仙人居住就有盛名;水不在于深,有蛟龙潜藏就显示神灵。

这虽然是间简陋的小屋,但我品德高尚、德行美好。

苔痕布满阶石,一片翠绿;草色映入帘栊,满室葱青。

往来谈笑的都是饱学多识之士,没有一个浅薄无识之人。

可以弹未加彩饰的琴,可以阅读佛经。

没有嘈杂音乐的喧闹,没有批阅案卷的劳苦。

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雄的玄亭。

正如孔子说的:“有什么简陋之处呢?”(三)《爱莲说》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中考文言文的典型及翻译

中考文言文的典型及翻译

1. 选自《论语》的文言文: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温习所学的知识,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一位君子吗?”2. 选自《孟子》的文言文:原文:孟子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翻译:孟子说:“坚持正道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多;背离正道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极点,连亲戚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极点,天下的人都会顺从他。

凭借天下人的支持,去攻打连亲戚都背叛的人,所以君子要么不战,要么战必胜。

”3. 选自《庄子》的文言文:原文: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

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翻译:庄子在濮水边钓鱼,楚王派两位大夫先去拜访他,说:“愿意把国内的政务托付给您。

”庄子手持鱼竿,没有回头看,说:“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死了已经有三千岁了,大王用布巾包裹起来,供奉在庙堂上。

这只神龟,是宁愿死去留下骨头而显贵呢,还是宁愿活着在泥地里拖着尾巴呢?”二、中考文言文翻译技巧1. 留:保留原文中的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职称、器具名称等。

2. 补:补充省略的成分。

文言文中省略的成分较多,翻译时要注意补充。

3. 删:删除不必要的虚词。

文言文中有些虚词,如“之、乎、者、也”等,翻译时可以删去。

4. 调:调整句子语序。

文言文与现代汉语在语序上有一定的差异,翻译时要根据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进行调整。

5. 译:用现代汉语对文言文进行意译。

意译时要尽量保持原文的意思,同时使语言通顺。

总结:中考文言文题型多样,考生在复习过程中,要注重对典型文言文的积累,掌握翻译技巧,提高解题能力。

中考语文重点翻译文言文

中考语文重点翻译文言文

原文: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

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茕茕独立,形影相吊。

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臣密言:我因为命运坎坷,从小就遭遇不幸。

刚出生六个月,我慈爱的父亲就不幸去世了;到了四岁,我的舅舅强行改变了母亲的志愿。

我的祖母刘氏,怜悯我孤苦伶仃,亲自抚养我。

我从小体弱多病,九岁时还不能行走,孤独凄苦,直到成年。

既没有叔叔伯伯,也没有兄弟,家门衰败,福分浅薄,晚年才有儿子。

在外面没有比较亲近的亲戚,在家里也没有能够照应门户的仆人。

我孤独无依,只能自己安慰自己。

而祖母刘氏也早早地患上了疾病,常年卧床不起,我服侍她喝药,从未离开过她。

我的辛酸苦楚,不仅仅是蜀地的百姓以及二州的官员所亲眼目睹和明知的,连天地都能共同见证。

希望陛下能怜悯我的愚昧诚意,准许我微小的愿望,让祖母刘氏能够侥幸地度过余生。

我活着应当以死相报,死后应当结草报恩。

我怀着犬马般恐惧的心情,恭敬地呈上此表以告知陛下。

赏析:《陈情表》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写给后主刘禅的一篇奏章。

这篇奏章表达了诸葛亮对国家忠诚、对君主忠诚,以及对祖母的孝道之情。

文章语言朴实无华,情感真挚动人,是古代文言文的典范之作。

文章开头,诸葛亮自述身世,表达了自己从小的不幸遭遇,以及祖母对他的抚养之恩。

这种对个人遭遇的描述,既是对自己辛酸经历的回顾,也是对祖母恩情的表达,为下文陈情做了铺垫。

接着,诸葛亮用“臣之辛苦”这一句,概括了自己为国家和君主付出的努力和辛劳。

这里的“辛苦”不仅指个人的辛劳,更指为国家尽忠职守的劳累。

诸葛亮在这里自陈其功,实际上是在向刘禅表达自己的忠诚和对国家的忧虑。

中考文言文全套解释16篇

中考文言文全套解释16篇

曹刿论战《左传》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军队鲁国鲁庄公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

鲁庄公将要迎战。

曹刿请求(庄公)接见(自己)。

其乡人曰:“食肉者谋之,又何间焉?”他的居高位享厚禄的人参与他的同乡说:“大官们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刿曰:“食肉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目光短浅凭、靠曹刿说:“大官们眼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于是进宫拜见庄公。

(曹刿)问(庄公):“您凭什么作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养不个人专有一定把庄公说:“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对曰:“小惠未编,民弗从也。

”回答通遍,遍及,普遍听从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你的。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猪牛羊等丝织品虚报按照,根据实情庄公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做到诚实可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为人所信服赐福,保佑曹刿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的案件即使明察以实情判断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处理得合乎情理。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尽力做好分内的事类可以凭借请让我跟随曹刿说:“(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曹刿在击鼓进军鲁庄公与曹刿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交战。

庄公(上阵)就要击鼓进军。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曹刿说:“现在不行。

”齐军擂过三通战鼓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大败驱车追赶齐国军队齐军大败。

庄公正要下令驱车追赶,曹刿说:“还不行。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车前横木于是,就追赶,追击他下车察看齐军的车印,又登上车前的横木瞭望齐军的队形,才说:“可以追击了。

中考重点文言文加翻译

中考重点文言文加翻译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翻译】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一副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曾子说:“君子用礼乐文化来结交朋友,通过朋友来辅助培养仁德。

”【原文】《孟子·离娄上》孟子曰:“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物皆然,心为甚。

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此之谓得心。

”【翻译】孟子说:“称一称,才能知道轻重;量一量,才能知道长短。

一切事物都是如此,人心更是如此。

心是思维的官能,思考就能得到,不思考就得不到。

这就是所说的得到心。

”【原文】《庄子·逍遥游》庄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己!”故曰:“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

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翻译】庄子说:“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

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是危险的!”因此说:“做好事不要追求名声,做坏事不要接近刑罚。

顺着自然的规律行事,可以保全自己的身体,可以保全生命,可以养育亲人,可以享尽天年。

”【原文】荀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翻译】荀子说:“学习不能停止。

青色是从蓝色中提炼出来的,却比蓝色还要青;冰是由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

木材直得符合墨线,如果给它加上车轮,它的弯曲就符合圆规的标准,即使经过风吹日晒,不再挺直,也是由于车轮的加工。

所以木材受到墨线的约束就变得笔直,金属经过砺石的磨砺就变得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反省自己,就能智慧明敏,行为没有过错。

”。

初中必背文言文及翻译

初中必背文言文及翻译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复习,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不是很君子吗?”2.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我可以学习的人。

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看到他们的缺点就改正自己的不足。

”3.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知识,从而获得新的理解,就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了。

”4.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孔子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陷入危险。

”5.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孔子说:“了解某件事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6. 子曰:“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翻译:孔子说:“不担心自己贫穷而担心贫富不均,不担心自己地位低下而担心社会不安定。

”7.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翻译:孔子说:“到了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树最后凋谢。

”8.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翻译:孔子说:“君子心胸开阔,小人则常常忧愁。

”这些文言文及翻译都是《论语》中的经典语句,通过学习这些语句,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儒家思想,提高自己的文言文水平。

同时,这些语句也富含哲理,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很大的启示。

在初中阶段,我们要认真学习这些文言文,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初三考试文言文翻译

初三考试文言文翻译

原文: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

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而刘表、刘璋,不知臣心,惑于所闻,臣每念之,常怆然伤心。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嗟久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译文:我诚恳地向陛下陈述:我从小就遭遇不幸,四岁时父亲去世,九岁时母亲改嫁。

我的祖母刘氏,怜悯我年幼孤弱,亲自抚养我。

我从小多病,九岁还不能行走,孤独贫苦,直到成年。

我既没有叔叔伯伯,也没有兄弟,家族衰微,福分浅薄,晚年才有儿子。

在外面没有亲近的亲戚,在家里没有能应门的仆人。

我孤独地站立,只有自己的影子相互安慰。

而刘表、刘璋,不了解我的真心,被流言所惑,我每当想到这些,常常感到悲伤。

我本来是个平民,在南阳躬耕自食,只想在乱世中保全性命,不想在诸侯之间有所闻达。

先帝不因为我身份低微,出身鄙陋,屈尊降低自己的身份,三次到我的茅庐中拜访我,我感慨良久。

先帝知道我谨慎,所以在临终前把国家大事托付给了我。

自从接受命令以来,我日夜忧愁叹息,害怕不能完成先帝的托付,从而损害先帝的智慧,所以我在五月渡过泸水,深入不毛之地。

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军队装备已经充足,应当率领三军,北定中原,尽我所能,消除奸邪,恢复汉室,回到旧都。

(完整)初中必背古文16篇原文及翻译

(完整)初中必背古文16篇原文及翻译

高考初中必背古文16篇翻译1、论语十则第一则:学习方法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重点字词解释:(1)子:先生,指孔子。

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

《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在山东曲阜)人。

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按时地去复习。

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

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

“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

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通假字,音yuè,实意“悦”的古体字,愉快的意思。

(5)朋:上古朋和友是有区别的:同门(师)为朋,同志为友。

(6)乐:与说有所区别。

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

缺少宾语。

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

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拼音:yùn,生气,发怒。

(9)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第二则:为人处事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 (《学而》)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重点字词解释: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前436年,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现在山东费县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

十六篇文言文翻译

十六篇文言文翻译

十六篇文言文重点句翻译一、《论语十则》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说:“学习知识,并按时温习它,不也是高兴的事吗?”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光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而无所得。

光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精神疲惫而无所得。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说:仲由,教导你的话明白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这是聪明的。

”二、《桃花源记》(晋陶渊明)6、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芳香的野草鲜艳美丽,落花到处都是。

7、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

8、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9、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10、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这个人详细的介绍了自已所听到的事。

11、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这里的人告诉他说:“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12、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寻找以前做的标记,竟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路。

13、后遂无问津者。

此后就再也没有探访的人了。

14、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狗叫的声音。

15、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男女穿戴,完全与桃花源外的人一样。

16、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三、《陋室铭》(刘禹锡唐)17、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18、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是间简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19、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往来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20、孔子云:“何陋之有?”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四、《爱莲说》(北宋哲学家周敦颐)2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初中文言文常考翻译

初中文言文常考翻译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不是很君子吗?”二、《为政》篇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知识,从中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了。

”三、《八佾》篇原文: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翻译:孔子说:“君子如果不庄重,就不会有威严;学习却不稳固。

要以忠诚和诚信为主,不要与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犯了错误不要害怕改正。

”四、《里仁》篇原文: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翻译:孔子说:“君子心怀道德,小人只顾乡土;君子心怀法度,小人只顾私利。

”五、《公冶长》篇原文: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翻译:子贡问:“有没有一句话可以终身遵循的呢?”孔子说:“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愿意的,不要施加给别人。

”六、《雍也》篇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孔子说:“了解学问的人不如喜欢学问的人,喜欢学问的人不如以学问为乐的人。

”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我可以学习的人。

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看到他们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通过以上文言文常考翻译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论语》中的句子简练而富有哲理。

学习这些句子,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还能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注重积累,多读、多背、多思考,才能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初中必背古文16篇原文及翻译

初中必背古文16篇原文及翻译

高考初中必背古文16篇翻译1、论语十则第一则:学习方法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重点字词解释:(1)子:先生,指孔子。

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

《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在山东曲阜)人。

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按时地去复习。

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

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

“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

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通假字,音yuè,实意“悦”的古体字,愉快的意思。

(5)朋:上古朋和友是有区别的:同门(师)为朋,同志为友。

(6)乐:与说有所区别。

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

缺少宾语。

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

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拼音:yùn,生气,发怒。

(9)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第二则:为人处事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 (《学而》)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重点字词解释: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前436年,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现在山东费县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

中考必考的16篇重点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中考必考的16篇重点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中考必考的16篇重点文言文原文及翻译一、《醉翁亭记》1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3至於负者歌於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4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译文:1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

它西南方向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特别的优美。

看上去树木茂盛、幽深秀丽的,就是琅琊山。

沿着山路走了六七里路,渐渐听见潺潺的水声,从两个山峰之间流出来的,就是酿泉。

山势回环,道路弯转,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座落在泉水边的,就是醉翁亭。

造亭子的人是谁?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是谁呢?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来称呼这亭子的。

太守和宾客们在这里饮酒,喝一点点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因此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

醉翁的心思不在于酒上,而在于山光水色之间。

游赏山水的乐趣,是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罢了。

2当那太阳出来以后,林间的烟雾逐渐散开,到傍晚云雾凝聚,山谷就昏暗了,这明暗的变化,正是山间早晚的景象。

中考重点文言文全文翻译

中考重点文言文全文翻译

【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翻译】晋朝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以捕鱼为生。

他沿着溪流行走,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了一片桃花林,两岸几百步之内,没有其他树木,花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异。

他继续前行,想要走到桃花林的尽头。

桃花林的尽头是溪水的源头,那里有一座小山,山边有一个小洞,洞里仿佛有光亮。

渔人便舍弃了船只,从洞口进去。

起初洞非常狭窄,只能容纳一个人通过。

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

这里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整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桑树和竹林等。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犬吠声此起彼伏。

里面的人们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着打扮都和外面的人一样。

老人和小孩都怡然自乐。

他们见到渔人,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

渔人详细回答了他们。

于是他们邀请渔人到自己家中,摆酒杀鸡款待他。

村里的人听说有这个人,都来打听消息。

他们自称祖先为了躲避秦朝的战乱,带领妻子和乡里的人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此再也没有出去,于是和外界的人断绝了联系。

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了。

语文版中考十六篇文言文翻译。叶视角

语文版中考十六篇文言文翻译。叶视角

语文课程标准中考要重点文言文翻译(16篇)一、《论语六则》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习了知识,并时常温习它,不也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解我, 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凭借这一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不解;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在学业上陷入困境。

4、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翻译:子贡问孔子说:‚孔文子(死后)为什么被称作’文’呢?‛孔子说:‚聪明而且爱好学习,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看做耻辱的事,因此被称作‘文’。

‛5、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翻译:孔子说:‚暗暗地记住它,学习而不感到满足,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对于我有哪一样呢?‛6、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二、《论语十则》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为别人谋划不诚心诚意吗?与朋友交往不诚实吗?老师传授的不去认真复习过吗?2、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翻译:孔子说:‛看见德行优秀的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优秀的人也要对照着检查自己。

‚3、子贡问曰: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翻译:子贡问:‛有一个字可以作为终身遵行的准则吗?‚孔子说:‛是‛恕‛吧!自己不想承受的,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常考重点文言文原文及翻译(16篇)整理此资料用意:将常见易考文言文及其翻译归纳,不必繁琐分册复习,节省宝贵时间。

包含以下篇目:一、《醉翁亭记》;二、《岳阳楼记》;三、《小石潭记》;四、《桃花源记》;五、《出师表》;六、《记承天寺夜游》;七、《陋室铭》;八、《爱莲说》;九、《送东阳马生序》;十、《三峡》;十一、《论语十则》;十二、《鱼我所欲也》十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十四、《曹刿论战》;十五、《马说》;十六、《邹忌讽齐王纳谏》一、《醉翁亭记》1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3至於负者歌於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4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译文:1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

它西南方向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特别的优美。

看上去树木茂盛、幽深秀丽的,就是琅琊山。

沿着山路走了六七里路,渐渐听见潺潺的水声,从两个山峰之间流出来的,就是酿泉。

山势回环,道路弯转,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座落在泉水边的,就是醉翁亭。

造亭子的人是谁?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是谁呢?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来称呼这亭子的。

太守和宾客们在这里饮酒,喝一点点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因此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

醉翁的心思不在于酒上,而在于山光水色之间。

游赏山水的乐趣,是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罢了。

2当那太阳出来以后,林间的烟雾逐渐散开,到傍晚云雾凝聚,山谷就昏暗了,这明暗的变化,正是山间早晚的景象。

野花盛开,幽香阵阵;林木繁盛,枝叶成荫;天高气爽,秋霜洁白;溪水低落,石出水面。

这是山间四季的景象。

早晨出去,傍晚回来,四季的景象各不相同,乐趣也就无穷无尽了。

3至于那些背着东西在路上边走边唱,走累了在树下休息,前面的的呼喊,后面的应答,拉着老人和孩子,来来往往不间断的,是滁州人在出游。

到溪水边上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酿酒,泉水甜,酒水清;野菜野味,随意放在地上。

这就是太守的酒宴。

宴会欢畅尽兴,不在乎有没有音乐。

投壶的投中了,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酒筹杂乱交错,起来坐下大声喧哗,是众位宾客快乐的样子。

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人群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4不久夕阳落到西山上,人的影子散乱一地,是太守回去、宾客跟从啊。

树林茂密阴蔽,上下一片叫声,是游人走后鸟儿在欢唱啊。

然而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

醉了能和他们一起享受快乐,酒醒后能写文章表达这快乐,是太守啊。

太守是谁?就是庐陵人欧阳修。

二、《岳阳楼记》1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属予作文以记之。

2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3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4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5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译文1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谪为巴陵太守。

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安居乐业,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

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增它原来的规模,把唐代名人和今人的诗赋刻在上面。

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2我观赏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都在洞庭一湖。

它连接着远处的山脉,吞吐着长江的水流,浩浩荡荡,无边无际;早晴晚阴,气象万千。

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的景象。

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

既然这样,那么北面通向巫峡,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江,降职的官史和来往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观赏自然景物所产生的感情,大概会有不同吧?3象那连绵的阴雨下个不断,连续几个月不放晴,阴冷的风怒吼,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辰隐藏起了光辉,山岳也潜伏起形体;商人和旅客不能前行,桅杆倒下、船桨折断;傍晚时分天色昏暗,老虎怒吼猿猴悲啼。

在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诽谤、害怕讥笑的情怀,会觉得满眼萧条景象,感概到极点而悲伤了啊。

4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连,万里碧绿;成群的沙欧,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时而浮游,时而潜游;岸边的香草,小洲上的兰花,茂盛并且青绿。

有时大片的烟雾完全消散了,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照在湖面上闪着金色,月影映入水底,像沉潜的玉璧,渔夫的歌声互相唱和,这种快乐哪有穷尽!在这时登上岳阳楼,就有心胸开朗,精神愉快;荣辱全忘,端着酒杯,吹着微风,那是喜洋洋的欢乐啊。

5唉!我曾经探求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跟上面说的两种思想感情的表现不同,为什么呢?不因为外界环境的好坏而或喜或忧;也不因为自己心情的好坏而或乐或悲。

在朝廷里做高官就担忧他的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间就担忧他的君主。

这样他们就进入朝延做官也忧虑,辞官隐居也忧虑。

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他大概一定会说:“在天下人的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的乐之后才乐”吧。

啊!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我同谁一道呢?三、《小石潭记》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3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4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5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译文:1从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挂在身上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声音,我的心情高兴起来。

于是砍了竹子,开出一条小路,顺势往下走便可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澈。

整块石头作为潭底,靠近岸边,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形成坻、屿、嵁、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茎蔓,遮盖交结,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2潭中游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周围什么也没有似的。

阳光直射潭底,石上有鱼的影子,静止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

往来很快,好象和游人一同欢乐。

3顺着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流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像蛇爬行那样弯曲,忽隐忽现。

溪岸的形势像犬牙般交错不齐,不知道它的源泉在哪里。

4坐在潭边,四周有竹子和树林围绕着,静悄悄的没有人迹,不觉寒气透骨、心境凄凉,使人感到悲哀。

因为这地方环境过于凄清,不可长时间地停留,于是就把当时的情景记下来便离去了。

5同游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

跟着来的有两个姓崔的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四、《桃花源记》1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2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4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5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1晋朝太元年间,在武陵这个地方有个以捕鱼为职业的人,有一次,他沿着一条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遍地,鲜嫩而美丽,落花纷纷。

渔人感到很诧异,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2桃树林的尽头,正是溪水的发源地,便出现一座山。

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好像有点光亮。

渔人就弃船登岸,从洞口进去。

开始洞口极狭窄,只能通过一个人。

又走了几十步,突然感到开阔明朗了。

只见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整齐,还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

田间小路四通八达,鸡鸣狗叫的声音到处可以听到。

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操作,男女的穿戴和外面的人完全一样。

老人和孩子全都安闲快乐。

3他们看到渔人,就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

渔人详细地回答了他们。

有人就邀请他到家里去,摆了酒、又杀鸡做饭来款待他。

村里听说来了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

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因为逃避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和外界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就此同外面的人断了来往。

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和晋了。

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他们都感叹起来。

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他们的家里去,都拿出酒饭来招待他。

渔人在洞里停留了几天,才告辞回去。

洞里的人嘱咐他说:“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4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他的船,就沿着先前经过的路,处处做上标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