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 第六章 知识的学习

合集下载

教育心理学 第06章 知识学习

教育心理学 第06章 知识学习

第六章知识学习第一节知识学习概述一、知识的分类认知心理学认为,知识是对信息的表征。

按照知识所表征的信息类型及表征方式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两类:一类是能够描述或者识别客体、事件和观念的陈述性知识;另一类是能够执行某些身体或心理活动的程序性知识。

(一)陈述性知识1.陈述性知识的含义陈述性知识是指人类心智表征事实、观念与概念的方式,由于可以用口头或书面语言的方式来陈述这种知识,故而得名。

这类知识主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也可用来区别和辨别事物。

例如,“三角形三个内角之和是1800'’,“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等都属于这一类知识。

2.陈述性知识的基本单元和表征方式信息加工理论认为,陈述性知识的基本单元是组块。

安德森提出3种不同类型的组块:时间序列、表象和命题,每一种组块储存不同类型的信息。

组块类型的多样化意味着陈述性知识能用不同方式来表征不同类型的信息①。

[美]托马斯·费兹科,约翰·麦克卢尔.教育心理学——课堂决策的整合之路.吴庆麟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69 -70.①时间序列储存的是个体对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的知觉。

例如,音阶上的音符可在记忆中被表征为一系列声音和停顿的特定次序,由此产生一组旋律;一首诗在记忆中可被表征为若干词的次序。

如果某个经验的重要特征是次序或顺序,那么这类经验或信息就很可能以时间序列的形式被表征。

表象是表征物体物理特征和空间结构的信息组块。

表象与视知觉紧密联系,如果某项经验的重要特征是空间关系或物理特征,那么这项经验往往会被贮存为表象。

例如,在头脑中想象某件衣服在衣柜中的挂放位置;附近的建设银行在什么位置。

表象能够蕴涵丰富的信息,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形成心理表象来理解和记忆复杂的信息。

命题是表征观念及概念间的有意义联系的信息组块,是一种基于语言的表征。

命题是在对经验作出解释的基础上对经验所含意义的存储,这使得个体在加工信息时可以剔除一些无意义的信息,从而获得更为紧凑的记忆单元。

教育心理学第六章知识点整理

教育心理学第六章知识点整理

第六章知识学习第一节知识学习概述知识是信息的表征。

按照所表征的信息类型与表征方式的不同,分为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两类。

陈述性知识:能够描述或者识别客体、事件、观念等,是指人类心智表征事实、观念与概念的方式,由于能够用口头或书面语言的方式来陈述这种知识,故而得名。

时间序列储存的是个体对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的知觉;表象是表征物体物理特征与空间结构的信息组块;命题是表征观念及概念间有意义联系的信息组块,是一种基于语言的表征;陈述性知识的整合与组织机制主要是图式或陈述性知识网络一一图式:是个体在特定领域中拥有的有组织和内在联系的陈述性知识的记忆结构;陈述性知识网络:是陈述性知识的组块被表征为相互联系的节点,从而形成由时间序列、表象及命题形成的网络;程序性知识:是指导个体如何执行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的知识。

程序性知识所表征的技能有一个重要特点一一自动化。

条件部分储存了能够激发行为的环境条件和心理条件的相关信息;行动部分储存了指导心智和身体行动的信息;程序性知识的整合与组织机制主要是产生式系统一一产生式系统包含一系列产生式,它们逐个被激活从而完成一个复杂的行为。

也就是说,产生式系统的激活会使一系列离散的行为形成一个连锁,并且以顺畅且相对自动化的方式运行,知道达到主要目标。

知识分类的教学含义?区分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对教师的教学设计和实施非常重要,如物理中的一些概念和事实可以被学生表征为陈述性知识,而一些实验所需的技能则可被学生表征为程序性知识,教师需要理解两种知识的性质、表征方式及它们是如何被学习的,在此基础上才能进行有效教学。

符号学习:是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或者说学习符号本身代表什么,奥苏伯尔称之为“表征学习”。

符号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词汇学习。

概念学习:是指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的过程,实质上是通过学习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

概念同化:用定义的方式,让学习者利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概念来理解新的概念。

江苏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心理学复习要点及习题(精品)

江苏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心理学复习要点及习题(精品)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一、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一般掌握)二、教育心理学研究内容(了解)三、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了解)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了解)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一般掌握)[问题与练习]一、选择题:1、1903年,在美国出版第一本《教育心理学》的心理学家是()A.桑代克B.斯金纳C.华生D.布鲁纳2、20世纪60年代初期,在美国发起课程改革运动的著名心理学家是()A.桑代克B.斯金纳C.华生D.布鲁纳二、填空题:1、教育心理学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__________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是__________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节中学生心理发展概述一、心理发展的含义(一般掌握)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了解)三、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一般掌握)第二节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一、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了解)二、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了解)第三节中学生的人格的发展一、人格的发展(一般掌握)二、自我意识的发展(重点掌握)第四节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一、学生的认知差异及其教育含义(一般掌握)二、学生的性格差异及其教育含义(一般掌握)问题与练习:一、选择题:1、已有研究表明,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一般在()A.2岁B.4岁C.5岁以前D.1—3岁2、儿童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在()A.2-3岁B.4岁C.5岁以前D.1—3岁3、人格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A.行为系统B.意识特点C.综合心理特征D.品德与修养4、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A.控制B.基本看法C.改造D.意识二、填空:1、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体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__________。

2、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是: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__________与差异性。

中学教师资格证_教育心理学___第六章__知识的学习选择题

中学教师资格证_教育心理学___第六章__知识的学习选择题

第六章知识的学习一、单项选择题1.知识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 )。

A.感受与体验 B.前人经验 C.记忆的内容 D.信息及其组织2.知识的实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

A.客观描述 B.关键特征 C.主观表征 D.内在规律3.由于反映活动的()不同,知识可以分为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

A.形式 B.深度 C.复杂程度 D.数量4.由于反映活动的()不同,知识可以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A.形式 B.深度 C.复杂程度 D.数量5.()是人脑对当前所从事的活动的对象的反映。

A.概念 B.命题 C.表象 D.感知6.()是人脑对从前感知过但当时不在眼前的活动的反映。

A.概念 B.命题 C.表象 D.感知7.()反映的是活动的本质属性及其各属性之间的本质联系。

A.概念 B.命题 C.表象 D.感知8.()反映的是不同对象之间的本质联系和内在规律。

A.概念 B.命题 C.表象 D.感知9.()是个人能用言语进行直接陈述的知识。

A.陈述性知识 B.程序性知识 C.感性知识 D.理性知识10.()主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可用来区别和辨别事物。

A.陈述性知识 B.程序性知识 C.感性知识 D.理性知识11.()是个体难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

A.陈述性知识 B.程序性知识 C.感性知识 D.理性知识12.()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

A.陈述性知识 B.程序性知识 C.感性知识 D.理性知识13.加涅认为,程序性知识包括()和()两个亚类。

A.动作技能;动作技能 B.心智技能;认知策略C.动作技能;认知策略 D.心智技能;操作技能14.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外办事的程序性知识是()。

A.动作技能 B.心智技能 C.认知策略 D操作技能15.()是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内调控的程序性知识,主要用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和自己的加工活动。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生学习心理学习概述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生学习心理学习概述

第二章学习概述一、学习的概述1、学习的概念心理学上把学习分为广义学习和狭义学习两种。

广义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变化。

狭义学习指人类的学习2、学习的实质学习是个体在特定的情景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二、知识的学习(一)知识的类型与表征1、陈述性知识(1)定义: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它是个人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因而能够直接加以回忆和陈述的知识(2)陈述性知识的主要表征形式:①命题和命题网络②图式2、程序性知识(1)定义: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人没有有意识的提取线索。

因而其存在只能借助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的知识(2)程序性知识的主要表征形式——产生式和产生式系统(二)知识学习的种类1、根据头脑内知识的不同学习任务的复杂程度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1)符号学习,又称表征学习,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或者说学习它们代表什么(2)概念学习,即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属性。

(3)命题学习,学习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或者说掌握由几个概念联合所构成的复其复杂程度高于概念学习。

命题学习必须以概念学习和符号学习为前提2、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可以分为下为学习、上位学习和组合学习(1)下位学习(类属学习):指将概括程度或包容范围较低的新概念或命题,归属到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括程度或包容范围较高的适当概念或命题之下,从而获得新概念或新命题的意义(2)上位学习(总括学习):指新概念、新命题具有较广的包容面或较高的概括水平,这时,新知识通过把一系列已有观念包含于其下而获得意义,新学习的内容便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观念产生了一种上位关系(三)知识学习的过程1、知识学习的一般过程包括:①知识获得②知识保持③知识提取2、知识直观与知识概括(1)知识直观:指学习者通过对直接感知到的教材直观信息进行加工,包括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言语直观(2)知识概括:知识概括包含感性概括和理性概括。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考点:知识的学习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考点:知识的学习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考点:知识的学习第六章知识的学习1.知识的含义: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

——其实质: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

2.知识的类型。

(1)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反映活动的深度不同)。

①感性知识:主体对事物外表特征和外部联系的反映。

②理性知识:主体对事物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的反映。

(2)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反映活动的形式不同)。

①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是个人能用言语进行直接陈述的知识。

②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是个体难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

(3)具体知识与抽象知识(反映活动的内容不同)。

①具体知识:是对于一定时间和地点发生的事实或事件反映,是对我们看到或听到的事情的心理再现。

②抽象知识:对已知事实概括性反映,表现为概念原理、公式、原则3.知识学习的类型:(1)根据知识的重复程度:①符号学习:词汇学习②概念学习:共同关键特征、本质属性③命题学习:概念关系(2) 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①下位学习:新观念→原有观念A、派生类学习B、相关类学习②上位学习:原有基础上→归纳③并列结合学习(如:需求与价格)4.知识学习的过程。

①知识学习主要是学生对知识内在加工过程。

②这一过程包括知识获得、知识保持、知识提取三个阶段。

5.知识学习的作用:——是增长经验、形成技能、发展创造力的重要前提。

(1)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校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2)是学生各种技能形成和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3)知识学习是创造性产生的必要前提。

6.知识的获得:①是知识学习的第一个阶段。

②知识获得的两个环节是:知识直观和知识概括。

7.知识直观。

(1)类型:①实物直观;②模像直观;③言语直观。

(2)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①灵活选用; ②加强词与形象配合;③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特点;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⑥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感知规律:A、强度率 B、差异率C、活动率 D、组合率8.知识概括。

学习策略_教育心理学第六章

学习策略_教育心理学第六章

学习策略_教育心理学第六章教育心理学的第六章主要讨论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指的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果而有意识地采取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本章介绍了几种常见的学习策略,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社会策略等。

认知策略是指通过组织、处理和整合信息来加深理解和记忆的策略。

其中,重要的认知策略包括:重复和背诵、组织和分类、图像化、概括和提取重点等。

这些策略都是基于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基础,经过实验研究得出的有效方法。

例如,重复和背诵是通过反复复习来巩固记忆。

组织和分类则是通过将相关的信息归类整合,以加深对知识结构的理解。

图像化策略则是通过构建形象化的思维图来帮助记忆。

而概括和提取重点则是通过抓住关键信息,提炼核心概念,帮助记忆和理解。

元认知策略是指对学习过程的监控和调节策略。

元认知策略包括计划、监控和评估等。

计划是指学习者在学习前制定的目标和计划,以便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监控是指学习过程中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观察和调整,以确保学习的进度和效果。

评估则是对学习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以便进一步调整学习策略。

元认知策略的有效运用可以提高学习者的自主学习和控制学习的能力。

社会策略是指学习者通过与他人合作和交流来促进学习的策略。

社会策略包括合作学习、群组学习和教授他人等。

合作学习是指学习者与他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

通过合作学习,学习者可以借助他人的知识和经验,扩展自己的思维和理解。

群组学习是指学习者在小组中共同学习和交流,通过互相讨论和分享来提高学习效果。

教授他人则是指学习者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他人,这不仅可以巩固学习成果,还可以提高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在实际应用中,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和特点来选择和运用适合的学习策略。

同时,教育者也可以通过教学设计和引导来帮助学习者选择和运用有效的学习策略。

最后,学习策略的有效运用需要学习者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和元认知能力,教育者可以通过培养学习者的元认知能力来提高其学习策略的有效性。

教师资格考证大纲《教育学心理学》第六章 知识的学习

教师资格考证大纲《教育学心理学》第六章 知识的学习

第六章知识的学习第一节知识学习概述一、知识的类型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观点,知识就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

其实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

由于反映活动的深度不同,知识可分为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

所谓感性知识可分为感知和表象两种水平。

理性知识,包括概念和命题两种形式。

由于反映活动的形式不同,知识可以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

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

二、知识学习的类型(一)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知识学习可以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符号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词汇学习。

概念学习指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实质上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

命题学习指学习由若干概念组成的句子的复合意义,即学习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

(二)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如果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知识的学习可以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位,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

下位学习包括两种形式:派生类属学习和相关类属学习。

上位学习也叫总括学习,即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

并列结合学习是在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既非类属关系又非总括关系时产生的。

三、知识学习的过程知识学习主要是学生对知识的内在加工过程。

这一过程包括知识获得、知识保持和知识的提取三个阶段。

四、知识学习的作用首先,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校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其次,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生各种技能形成和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

再次,知识学习是创造性产生的必要前提。

第二节知识的获得知识的获得是知识学习的第一个阶段。

在这个阶段,新信息进入短时记忆,与来自长时记忆系统的原有知识建立一定的联系,并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从而获得对新信息意义的理解。

而要理解新信息的意义,通过直观和概括两个环节来实现的。

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第六章 知识的学习

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第六章  知识的学习

第六章知识的学习1、个体难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问题的知识称为()。

A.感性知识B.理性知识C.描述性知识D.程序性知识【答案】D【解析】由于反映活动的侧面不同,知识可以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具备有意识地提取线索因而能直接陈述的知识。

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人缺乏有意识地提取线索而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它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

2、掌握若干概念之间关系的学习称为()。

A.规则学习B.命题学习C.概念学习D.符号学习【答案】B【解析】命题学习指学习由若干概念组成的句子的复合意义,即学习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

学习命题,必先获得组成命题的有关概念的意义。

概念学习和符号学习是比命题学习更简单一层的知识学习,三者是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而划分的。

3、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于l976年把知识分为()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两类。

A.理性知识B.陈述性知识C.感性知识D.技能知识【答案】B【解析】安德森把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具备有意识地提取线索因而能直接陈述的知识;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人缺乏有意识地提取线索而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

4、在直观的基础上自发进行的一种低级的概括形式称为()。

A.理性概括B.抽象概括C.感性概括D.高级概括【答案】C【解析】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知识的概括存在着抽象程度不同的两种类型,即感性概括和理性概括。

理性概括是通过对感性知识的加工改造而完成,感性知识的获得是把握事物本质的基础和前提。

5、利用各种图片、模型、幻灯片及教学电影电视等进行的直观教学形式称为()。

A.言语直观B.形象直观C.模象直观D.实物直观【答案】C【解析】所谓模象直观即通过对事物的模象的直接感知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

教育心理学基础知识总结(教师资格证考试)

教育心理学基础知识总结(教师资格证考试)

教育心理学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知识点梳理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1)学习与教学的要素①学生.学生这一要素主要从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两个方面来影响学与教的过程。

学生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范畴。

②教师③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④教学媒体.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⑤教学环境.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2)学习与教学的过程①学习过程(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②教学过程③评价、反思过程3.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可概括为总论、学生与学习心理、教学与教师心理。

4.教育心理学的作用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5,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布鲁纳在1994年精辟地总结了教育心理学十几年来的成果,表现在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性研究中。

我国的教育心理学最初是从西方引进的,l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重点难点提示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以及发展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是本章的重点。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知识点梳理1.心理发展的含义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研究表明,学生心理的发展有四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重点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重点

教育心理学重点第一章绪论填空、单项选择:1.心理学定义: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2.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论?是人类文明史上最早关于心理学的专著。

3.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所心理学实验室,是心理学成为独立科学的标志4.心理学历史可以分为哲学心理学时期和科学心理学的创立和开展时期多项选择:1.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人格2.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3.人格包括人格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自我意识〕和人格特征〔能力、气质和性格〕4.心理学主要研究方法:实验法、测验法、调查法、临床法和个案法简答、论述:1.论述教师职业必备的心理素质?一、高尚的职业道德教师的职业道德简称“师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那么,以及及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

二、广博的知识深厚广博的知识积累是教师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

三、完善的人格教师人格是教师在职业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治理构造、情感意志、行为修和道德意识的内在倾向性。

四、全面的能力 1.教育教学的能力;2.组织管理的能力;3.系统学习的能力。

五、专业的技能 1.教学设计技能;2.教学语言技能;3.教学监控技能;4.教学操作和示范技能;5.教学评价技能;6.教学研究技能;7.思想教育及心理辅导技能。

2.教师应掌握的心里辅导技术?一、关注技术:关注是心理辅导的首要技术之一。

二、倾听技术:学会倾听是心理辅导的先决条件。

倾听过程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要鼓励学生多讲话;②要让学生感到你愿意听他讲话;③要尽量从学生的角度来感受他们讲话时的内心体验;④谈话时要注意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的配合。

三、沉默技术:〔克制群体压力〕沉默技术的作用在于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及空间去反省自我,思考其个人成长的问题。

四、宣泄技术:是指学生将淤积已久的情绪烦恼倾述给辅导教师的过程。

五、探讨技术:是辅导教师帮助学生积极认识、思考其成长中的挫折及障碍的过程。

教育心理学同步练习题以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同步练习题以及答案

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同步练习题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一、单项选择题1.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要有效传递的信息是:( C C )。

)。

)。

A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B .教学手段.教学手段C .教学内容D .教学媒体.教学媒体2.教育心理学初创时期的时间大致为:(.教育心理学初创时期的时间大致为:(C C C )。

)。

A .19世纪20年代以前年代以前B .19世纪80年代年代C .20世纪20年代以前D .20世纪80年代年代3.教育心理学的诞生之年是:(.教育心理学的诞生之年是:( A A )。

)。

)。

A .1903年B .1913年C .1924年D .1934年4.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是:(.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是:( B B )。

)。

)。

A .华生.华生B .桑代克.桑代克C .布鲁纳D .加涅.加涅5.1924年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出版,它的作者是:( D D )。

)。

)。

A .陶行知.陶行知B .蔡元培.蔡元培C .潘菽D .廖世承.廖世承二、填空题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______学与教学与教学与教____________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是介于.教育心理学是介于__________________与与____________之间的交叉学科。

之间的交叉学科。

之间的交叉学科。

3.在教学活动中,学生这一因素对学与教的影响主要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体现的。

来体现的。

来体现的。

4.影响学与教的教师因素主要有.影响学与教的教师因素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__________________等基本的心理特性。

等基本的心理特性。

等基本的心理特性。

5.教学环境包括.教学环境包括__________________和和____________。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教师证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知识重点梳理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____的科学。

(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2、教育心理学旨在理解____,如学习的实质、动机、过程与条件等,以及根据这些理解创设____,如学习资源的利用、学习活动的安排、师生互动过程的设计与学习过程的管理等,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

(学生的学习心理,有效的教学情境)3、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____而展开的。

(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4、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____、____、____、____和____等五种要素;由____、____和____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

(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5、学生这一要素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影响学与教的过程:第一是____,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等;第二是____,包括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等差异。

(群体差异,个体差异)6、学校教育需要按照特定的教学目标来最有效地组织教学,____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教师)7、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____、____和____。

(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8、____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教学媒体)9、教学环境包括____和____两个方面。

(物质环境、社会环境)10、学习过程指____________。

(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11、____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如学习的实质、条件、动机、迁移以及不同种类学习的特点等。

(学习过程)12、____虽是一个独立的成分,但它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包括在教学之前____、在教学过程中____以及在教学之后的____。

知识的学习

知识的学习

知识学习的种类1.根据头脑内知识的不同形式或学习任务的复杂程度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

符号学习,又称代表学习,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或者说学习他们代表什么。

概念学习,即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属性。

命题学习,实质上是学习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或者说掌握有几个概念联合所构成的符号意义。

命题学习必须以概念学习和符号学习为前提。

2.根据知识间的相互关系分为归属学习,并列结合学习。

(1)归属学习也叫累属学习,根据归属方向,归属学习又分为上位学习、下位学习。

(2)并列结合学习,是指新学习的知识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知识之间既不能产生从属关系,也不能产生总括关系。

知识学习的作用1.知识学习是学生技能和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2.科学知识学习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手段。

3.知识学习是创造性产生的必要前提。

知识学习的过程。

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可分为知识的理解,巩固和应用三个彼此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阶段。

第二节知识的理解一、知识理解的概念理解是个体逐步了解事物的各种关系、联系直至认识其本质和规律的一种思维活动。

知识理解的标志有:1.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来,即能把握知识的实质,确定知识的深层结构,从而可以在改变表层结构的前提下,仍能用新的表层结构来表达同一个深层结构;2.能根据理解知道如何去完成所需要的动作,即能正确的执行动作。

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在当前的情境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意义的理解是通过外界信息与已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

二、建构主义对理解的生成过程的解释。

(二)维特罗克对理解过程的分析。

美国加州大学教授维特罗克认为:学习是学习者生成信息的意义的过程,意义的生成事通过原有的认知结构与从环境中接受到的感觉信息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

按照维特罗克的模式,学习过程不是先从感觉经验本身开始的,而是从对这一感觉经验的选择性注意开始的。

理解的生成过程大致经历了如下环节:(1)长时记忆中存在一些知识经验,他们会影响个体的知觉和注意倾向,会影响到个体以某种方式来加工新信息的倾向,首先把这些内容取出来,进入短时记忆。

教育心理学第6章练习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第6章练习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平时练习题第六章知识的学习一、选择题:1、个体难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些作业形式问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是【 C 】A.感性知识 B.命题知识 C.程序性知识. D.陈述性知识2、在学过正方体、长方体、拦河坝等形式的体积计算公式后学习一般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V=sh)。

这种学习属于【A 】A.上位学习 B.下位学习 C.并列结合学习 D.归属学习3、学生在学习“哺乳动物”这一概念之后,很方便就掌握了“鲸”这个概念。

这是【 B 】P86 A.上位学习 B.下位学习 C.概念学习 D.并列结合学习4、儿童在知道“苹果”、“梨子”和“香蕉”等概念之后,再‘学习“水果”概念,这种学习是【 B 】A.下位学习 B.上位学习 C.并列结合学习 D.并列结合学习5、学生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丁180。

”,这种知识属于【 C 】A.策略性知识 B.条件性知识 C.陈述性知识 D.程序性知识6、个体能用言语进行直接陈述的知识是【 D 】A.感性知识 B.命题知识 C.程序性知识 D.陈述性知识7、演示各种实验,到工厂或农村进行现场参观访问等属于【D 】A.迁移 B言语直观 C.模象直观 D.实物直观8、观察和显示各种图片、图表、规模、幻灯片和教学电影、电视等,属于【 D 】A.迁移 B.实物直观 c.言语直观 D.模像直观9、通过观察事物、演示实验、到工厂或农村进行实地参观访问等方式获得直观经验,属于【 A 】A.实物直观 B.模象直观 C.言语直观 D.知识直观lO、历史课中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学习属于【 A 】P85A.符号学习 B.概念学习 C.命题学习 D.程序性学习1l、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最早进行了遗忘发展进程研究,绘成了经典的遗忘曲线,规律是【B】P99 A.先慢后快 B.先快后慢 c.平均下降 D.无规则变化12、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表明,遗忘的进程是【B】P99A先慢后快 B.先快后慢 C.匀速下降 D.不平衡13、根据遗忘曲线,遗忘的进程是【 A 】A.先快后慢 B.先慢后快 C.倒U型! D.加速器14、不包含或只包含了一小部分概念或规则的主要属性和关键特征的例证是【反例】(不包含或只包含了一小部分概念或规则的住要属性和关键特征,传递了最有利于辨别的信息的例子是)【 B 】A.正例 B.反例 C.直观材料 D.高级概念)15、概括出同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特征,这种思维形式是【 D 】A.判断 13.推理 C.概念 D.比较16、变化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突出本质特征。

教育心理学第6章_知识学习..

教育心理学第6章_知识学习..

考试题型
JPKC
【填空题 】根据认知心理学的观点,记忆可以分为 ______ 、
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填空题】短时记忆的信息容量是极其有限的,大约为 ______个组块
【单选题】区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时间标志是
( )。 B. 30秒钟 C. 2分钟 D. 1分钟 A. 25秒钟 ( ? )
(二)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2.上位学习
JPKC
上位学习也称总括学习,即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
V正方体=S· H V长方体=S· H V柱体= S· H
V拦河坝=S· H
(二)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3.并列结合学习
JPKC
当新学习的知识与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知识既不是从属关系, 也不是总括关系时,它们可能产生联合意义,这种学习称为 并列结合学习。 ——化学中的化合与分解,物理学中的聚变与裂变,生物学 中的遗传与变异等,学习这类内容均属于并列结合学习。
二、知识学习的类型
JPKC
知识学习(content learning)又叫知识掌握,是将贮
存在语言文字符号中的信息及其意义转化为个人的精
神财富的过程。 加涅: 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一)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1.符号学习
JPKC
符号学习就是掌握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所 代表的意义。
JPKC
(2)差异律
(3)活动律 (4)组合律
(1)强度律
巨大的声音;强烈的光线;浓郁的气味
JPKC
感知对象必须达到一定的刺激强度,才能被人清晰地感知到,
这条规律叫做强度律。为此: ①教师讲课的音量要适当,音量太低,学生会听不清;音量

《教育心理学》第六章知识的学习

《教育心理学》第六章知识的学习

第六章知识的学习
知识学习概述
知识的获得
知识的保持
⼀知识学习概述(P84-88)
1、知识:
• 定义: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类型:
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反映活动的深度)
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反映活动的形式)
2、知识学习
类型:
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
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并列结合学习;
过程:
知识获得
知识保持
知识提取
作⽤:时增长经验、形成技能、发展创造⼒的重要前提(三点P88)
⼆、知识的获得
知识学习的第⼀个阶段
条件:
1必须获得充分的感性经验;
2必须对所获得的感性经验进⾏充分的思维加⼯:
知识直观;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语直观
(如可提⾼知识直观的效果P91-93)
知识概括:感性概括、理性概括
(如可有效进⾏知识概括P94-97)
三、知识的保持
记忆系统
贮存时间容量信息来源信息处理
瞬时记忆:0.25-2秒⼤刺激注意-短记
未注意-消失
短时记忆:5秒-2分钟7+2组块感觉记忆复述-长记(直接记忆)不复述-消失
长时记忆
(⼯作记忆)解决问题
长时记忆:1分钟⼀终⽣⽆限度短时记忆遗忘
瞬时记忆提取
知识遗忘
1、遗忘进程(艾宾浩斯遗忘曲线P99)
遗忘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2、遗忘理论(P100-101)-----遗忘原因
痕迹衰退说(最古⽼亚⾥⼠多德、桑代克)
⼲扰说(占统治地位)
同化说(奥苏伯尔)
动机说(弗洛伊德)
前摄抑制、倒摄抑制
• 如何运⽤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P101-104)。

2020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第六章知识的学习章节试题及答案

2020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第六章知识的学习章节试题及答案
17.知识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D)o
A•感受与体验B•前人经验c•记忆与内容D•信息及其组织
18•最早提出著名的遗忘曲线的心理学家是(A)。
A•艾宾浩斯B•巴甫洛夫C•冯特D•弗洛伊德
19•所谓的及时复习,应该是指(A)。
A•在学习结束立刻复习B•一周之后复习
C.在大面积遗忘开始之前复习D.当天复习
18•知识的获得是通过直观和概括两个环节来实现的。
19.在直观过程中,教师通过对一定直观教材的操纵,其效果如何主要取决 于学生的观察能力。
20.在直观基础上自发进行的一种低级的概括形式是感性概括。
21.理性概括 是通过对感性知识经验进行自觉的加工改造,来揭示事物的一
般的、本质的特征与联系的过程。
22.在指导学生概括时,必须配合使用概念或规则的正例和反例。
15•一般来说,概念或规则的反例传递了最有利于辨别的信息,正例则传递
了最有利于概括的信息。
16•短时记忆一般包括两个成分,一是直接记忆,即输人的信息没有经过进
步加工;另一个成分是工作记忆,指从长时记忆贮存中提取的正使用的知识信 息。
17•变式,就是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 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
括关系时产生的。
36•知识学习主要是学生对知识的内在加工过程,这一过程包括知识获得 知识保持和知识提取三个阶段。
37.通过知识的学习,个体体验着前人的创造成果,这对于创造态度的获得

到了积极作用。
38.直观是主体通过对直接感知到的教学材料的表层意义、表面特征进 行加工,从而形成对有关事物的具体的、特殊的、感性的认识的加工过程。
2020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

教师职格证的心理学的第六章《知识学习》

教师职格证的心理学的第六章《知识学习》

(二)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根据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分: 1、下位学习(类属学习):原有的观念是带有总体性的上位观念,新 学习的观念是它的下位类属观念。(分为相关类属学习,和派生类 属学习) 2、上位学习(总括性学习):就是通过综合归纳来获得新意义的学习。
3、并列结合学习:通过并列结合获得意义的学习。
表象:表征物体物理特征和空间结构的信息组块。
命题:表征观念及概念间的有意义联系的信息组块。 陈述性知识的整合与组织机制:图示或陈述性知识网络。
(二)程序性知识
程序性知识:指导个体如何执行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的知识。 程序性知识的基本单元:产生式 。每个产生式由条件和行动两部分 组成。 程序性知识的整合与组织机制:产生式系统。
(5)鼓励学生掌握更多的背景知识,有助于提升工作记忆效能。
3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长时记忆
长时记忆:信息经过充分和有一定深度的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保 存下来的一种记忆。长时记忆保存时间长,从一分钟以上到许多年 甚至终身不忘,容量大,没有限度。 按存储信息类型分为:陈述性长时记忆、程序性长时记忆 长时记忆也可分为:情景记忆、语义记忆、程序记忆
感觉登记对教育的重要意义
感觉登记对教育的重要意义有3点: (l)选择性知觉过程要求学生具备足够的与学习材料有关的情境经验来 解所需加工的信息,学生认识和应用情境的能力有赖于他们的先前 知识。 (2)教师要帮助学生识别并注意重要的信息,这可以通过情境设计、 板书、重复等多种方式来实现。 (3)感觉登记所接受的信息进入意识状态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每 次学生呈现的信息不能太多,而且要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注意时间, 那么学生才能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第六章 知识学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第六章知识的学习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第六章知识的学习一、单项选择题1.知识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 )。

A.感受与体验 B.前人经验 C.记忆的内容D.信息及其组织2.知识的实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

A.客观描述 B.关键特征 C.主观表征D.内在规律3.由于反映活动的()不同,知识可以分为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

A.形式 B.深度 C.复杂程度 D.数量4.由于反映活动的()不同,知识可以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A.形式 B.深度 C.复杂程度 D.数量5.()是人脑对当前所从事的活动的对象的反映。

A.概念 B.命题 C.表象 D.感知6.()是人脑对从前感知过但当时不在眼前的活动的反映。

A.概念 B.命题 C.表象 D.感知7.()反映的是活动的本质属性及其各属性之间的本质联系。

A.概念 B.命题 C.表象 D.感知8.()反映的是不同对象之间的本质联系和内在规律。

A.概念 B.命题 C.表象 D.感知9.()是个人能用言语进行直接陈述的知识。

A.陈述性知识 B.程序性知识 C.感性知识D.理性知识10.()主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可用来区别和辨别事物。

A.陈述性知识 B.程序性知识 C.感性知识D.理性知识11.()是个体难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

A.陈述性知识 B.程序性知识 C.感性知识D.理性知识12.()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

A.陈述性知识 B.程序性知识 C.感性知识D.理性知识13.加涅认为,程序性知识包括()和()两个亚类。

A.动作技能;动作技能 B.心智技能;认知策略C.动作技能;认知策略 D.心智技能;操作技能14.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外办事的程序性知识是()。

A.动作技能 B.心智技能 C.认知策略 D操作技能15.()是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内调控的程序性知识,主要用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和自己的加工活动。

A.动作技能 B.心智技能 C.认知策略 D操作技能16.感性材料是想象活动进行的()。

A.原因 B.动力 C.基础 D.目标17.感性知识是对活动的外表特征和外部联系的反映,可分为感知与 ( )两种水平。

A.注意 B.能力 C.表象 D.想象18.概念学习指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实质上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和()。

A.客观描述 B.本质属性 C.科学原理 D.普遍规律19.命题学习必须以符号学习和()为基础。

A.词汇学习 B.概念学习 C.事实性知识的学习 D.认知策略20.汉字,英语单词、图像、图表、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学习,都属于()。

A.概念学习 B.符号学习 C.命题学习 D.规则学习21.鸟有“前肢为翼”和“无齿无喙”这样两个共同的关键特征。

如果掌握了这两个关键特征,就掌握了这个概念的一般意义,这就是()。

A.概念学习 B.符号学习 C.命题学习 D.规则学习22.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知识学习可以分为上位学习、下位学习和()。

A.总括学习 B.迁移学习 C.关系学习D.并列结合学习23.下位学习又称()。

A.总括学习 B.迁移学习 C.类属学习D.命题学习24.下位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的某一部分,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

A.新的观念 B.原有观念 C.程序性知识D.陈述性知识25.()指新观念是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特例或例证。

A.相关类属学习 B.上位学习 C.并列结合学习 D.派生类属学习26.如果学生已有了“哺乳动物”的观念,现来学习“鲸”这种动物,进行的是 ( )。

A、上位学习B、总括学习C、下位学习D、并列结合学习27.新观念和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是一种相互关联的从属关系时,便产生了()。

A.相关类属学习 B.上位学习 C.并列结合学习 D.派生类属学习28.学生原来认为鱼是生活在水中的一类生物,现在要让学生认识到鱼的另一个关键特征是用腮呼吸,就是()。

A.相关类属学习 B.上位学习 C.并列结合学习 D.派生类属学习29.()也叫总括学习,即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

A、上位学习B、类属学习C、下位学习D、并列结合学习30.在学习过正反题、长方体、拦河坝等形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后,学习一般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就属于()。

A、下位学习B、类属学习C、上位学习D、并列结合学习31.()是在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既非类属关系又非总括关系时产生的。

A、上位学习B、类属学习C、下位学习D、并列结合学习32.学习热与体积、遗传与后天环境、需求与价格的关系,属于()。

A、上位学习B、相关类属学习C、并列结合学习D、下位学习33.学习“圆的直径是它的半径的两倍”是()。

A.概念学习B.符号学习C.命题学习D.下位学习34. 知识学习主要是学生对知识的内在加工过程,这一过程包括知识获得、()和知识的提取三个阶段。

A.知识编码 B.知识识记 C.知识保持D.知识检索35.在(),短时记忆系统中的新知识与长时记忆中的相关知识建立联系,从而建构出新意义。

A.保持阶段 B.巩固阶段 C.提取阶段D.获得阶段36.在(),如果不进行深层的认知加工,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就会出现遗忘。

A.保持阶段 B.巩固阶段 C.提取阶段D.获得阶段37.在(),个体应用所获得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所学的知识产生广泛迁移。

A.保持阶段 B.巩固阶段 C.提取阶段D.获得阶段38.在知识学习的三阶段中,应解决的主要心理问题分别是知识的()、保持和应用。

A.获得 B.巩固 C.同化 D.提取39. 未知概念是已知概念的上位概念,则对未知概念的学习属于()。

A.类属学习 B.总括学习 C.并列结合学习 D.命题学习40.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知识直观的方式主要有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 )。

A.言语直观 B.形象直观 C.感知直观D.表象直观41.学习“直角三角形是一种特殊的三角形”这种学习属于( )。

A.词汇学习 B.符号学习 C.概念学习D.命题学习42、某位数学教师在讲授“直角三角形”这一概念时,不仅用常见的图形◣来说明,还用◤、◢、◥等图示来说明。

他在这里所运用的教学活动方式是()。

A、实物直观 B.模像直观 C.变式 D.比较43.由于反映活动的形式不同,知识可以分为陈述性知识与( )。

A.程序性知识 B.实用的知识 C.直观的知识D.可应用的知识44、短时记忆的容量有一定的限度,其平均数量为()个组快。

A、6±2B、6±1C、7±1D、7±245、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知识学习可以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

A、公式学习B、命题学习C、原理学习D、推理学习46、学习新信息对已有旧信息的抑制作用叫()。

A、前摄抑制B、倒摄抑制C、消退抑制D、超限抑制47.中学生利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上位概念来学习新的下位概念的学习模式是( )。

A.并列结合学习 B.类属学习 C.下位学习D.上位学习48.学习质量与能量等概念之间的关系属于( )。

A.并列结合学习 B.类属学习 C.下位学习D.上位学习49.对有关历史生活的领会,不能缺少( )。

A.言语直观 B.形象直观 C.感知直观D.表象直观50.有的学生看到锐角、直角、钝角等图形中都有两条交叉的线,就认为角是由两条交叉的线组成。

这属于( )。

A.理性概括 B.感性概括 C.形象直观D.言语直观51.老师在讲杠杆原理时,在黑板上画图进行讲解。

这是用的()。

A.实物直观 B.模像直观 C.言语直观D.教材直观52、新学习的内容只是原有知识的一个特例,它的吸收不改变原有知识的属性的同化是()。

A、类属同化B、相关同化C、总括同化D、并列结合同化53.在直观过程中,教师应突出那些低强度但重要的要素,使它们充分地展示在学生面前。

这利用的直观对象的()。

A.差异律 B.强度律 C.活动律 D.组合律54.由于直观对象的(),应通过合理的板书设计、教材编排等方面恰当地加大对象与背景的差异。

A.差异律 B.强度律 C.活动律 D.组合律55.在教学中,应善于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使知识以活动的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

( )。

A.差异律 B.强度律 C.活动律 D.组合律56.教材编排应分段分节,教师讲课应有间隔和停顿,这是由于直观对象的()。

A.差异律 B.强度律 C.活动律 D.组合律57.()是指主体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深度加工改造,从而获得对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的抽象、一般的、理性认识的活动过程。

A.直观 B.形象 C.概括 D.抽象58.学生对于知识的概括存在着()不同的两种类型,即感性概括和理性概括。

A.深度 B.反映形式 C.反映内容 D.抽象程度59.感性概括又叫()。

A.主观概括 B.客观概括 C.直觉概括 D.抽象概括60.有的学生由于经常看到主语在句子的开头,因此就认为主语就是橘子开端部位的那个词。

这是()。

A.主观概括 B.客观概括 C.感性概括 D.抽象概括61.()所解释的是事物的一般因素与本质因素,是思维水平的概括。

A.主观概括 B.抽象概括 C.感性概括 D.理性概括62.( )又称否定例证。

A.变式 B.迁移 C.反例 D.抽象63.在讲鸟的概念时,用蝙蝠作为(),说明“会飞”是鸟概念的无关特征。

A.变式 B.迁移 C.反例 D.抽象64、()就是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

A.反例 B.迁移 C.变式 D.抽象65、教学中讲授“果实”概念时,既选可食的果实,又选不可食的果实(如棉籽等),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准确地掌握“果实”概念。

这是运用了()。

A.正例与反例配合法 B.交互法 C.比较法D.直观法66.鸟的概念时,先用麻雀、燕子作为例子,说明“前肢为翼、无齿无喙”是鸟概念的本质特征,又用蝙蝠作为例子,说明“会飞”是鸟概念的无关特征。

这是用了()。

A.正例与反例配合法 B.交互法 C.比较法D.直观法67.为使学生获得“平原”的概念,先让学生观察各种平原地带的图片和地图,然后要求他们去比较这些图片和地图上所见的各个地带的特征,确定哪些是个别地带所特有的、变异着的无关特征,哪些是各个地带所共有的关键特征。

这是()。

A.迁移 B.变式 C.同类比较 D.异类比较68.对“质量”与“重量”、“岛”与“半岛”、“主语”与“谓语”的比较是()。

A.迁移 B.变式 C.同类比较 D.异类比较69.现代认知心理学把记忆系统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