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开启化学之门知识点详细加练习
沪教版初中化学《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基本知识点总结
沪教版初中化学《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基本知识点总结1.碳酸氢铵受热分解NH4HCO 3NH3↑+H2O+CO2↑现象:白色粉末逐渐减少,生成有刺激性气味气体。
2.二氧化硫的性质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气体,能使KMnO4溶液褪色3.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属化学变化:铁生锈、木炭燃烧、饭变馊属物理变化:冰融化、碘升华、食盐溶解4.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本质区别是否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的性质如:属物理性质:溶解性、颜色、状态属化学性质:氧化性、可燃性、酸性5.化学史法国拉瓦锡研究空气的成分1965年我国首次合成了结晶牛胰素俄国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表居里夫人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镭和钋诺贝尔研究了炸药6.铜绿受热Cu2(OH)2CO 32CuO+H2O+CO2↑现象:变黑,管口有水珠,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气体7.铜绿与盐酸反应Cu2(OH)2CO3+4HCl=2CuCl2+3H2O+CO2↑现象:固体减少,溶液变蓝,有气泡。
8.镁的燃烧点燃2Mg+O22MgO现象: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放热。
9.能直接加热的仪器试管、燃烧匙、蒸发皿、石棉网10.垫石棉网加热的仪器:烧杯、烧瓶、锥形瓶11.天平的使用调零前游码归零物左砝右砝码用镊子精确度0.1g12.试剂存放液体放在细口瓶、固体放在广口瓶13.试管加热液体时试管夹在离管口1/3处液体用量不超过1/3试管倾斜45°14.固体药品加热试管口向下略倾斜15.酒精着火用湿抹布盖灭16.闻气体要招气入鼻。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一章 开启化学之门知识点归纳 (新版)沪教版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知识点归纳(新版)沪教版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如石蜡熔化、水的三态变化、灯泡发光等。
2.化学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燃烧、铁生锈、食物腐败、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等。
3.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它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导电导热性、延展性等。
如通常状况下,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降温后能变成固态的干冰。
4.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还原性、氧化性、酸性、碱性、腐蚀性等。
5.吸烟有害健康:吸烟的主要有毒物质焦油(含有多种致癌物质,苯并芘等)、烟碱(尼古丁Nicotine,成瘾性)、一氧化碳(心血管衰竭)6.化肥的合理施用及存放实验:碳酸氢铵的受热分解(应该放在避光阴暗处,密封保存)现象:固体变少,有刺激性气味,产生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混浊,在试管口有液体NH4HCO3△ NH3↑ + H2O + CO2 ↑7.化学指导人类合理利用资源(在自然资源方面的应用)(1)合理利用的保护水资源的问题(污水净化,海水淡化)(2)钢铁的合理使用(增强性能,延长寿命)实验:在盐水中的铁生锈实验;现象:铁丝表面出现了红色物质,红色水柱上升(3)白色污染问题(可降解塑料)(4)全球变暖问题(温室效应,植树造林,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5)臭氧层空洞(氟里昂)(6)酸雨(二氧化硫等酸性气体的排放,使用清洁能源)实验:含硫火柴的燃烧现象:有刺激性气味,并且一段时间后,红色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用木条做对比试验,高锰酸钾溶液没有变化8.研究“铜绿”性质的有关实验“铜绿”[Cu2(OH)2CO3]是一种绿色粉末状的固体,它能与盐酸作用,生成氯化铜、水和二氧化碳[Cu2(OH)2CO3+ 4HCl == 2CuCl2+ CO2↑+ 3H2O]。
“铜绿”受热后能分解,生成氧化铜、水和二氧化碳[Cu2(OH)2CO3==2CuO + CO2↑+ H2O]。
第1章 开启化学之门 九年级化学上学期期中考点大串讲(沪教版2024)
滴水成冰、水果榨汁、汽油挥发、 蜡烛受热熔化、碘升华等
①在物理变化中,一定不发生 化学变化;②在化学变化中,一定 伴随物理
变化(如蜡烛燃烧过程中石蜡熔化是物理变化,石蜡燃烧是化学变化)
考点02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二、物质的性质
考点梳理
类型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概念 性质确定
物质 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 就表现出 来的性质
(2)玻璃仪器洗净的标准: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
__不__聚___成__水__滴___,也___不__成__股__流__下___。洗净的玻璃
仪器应放在指定的地方。
考点05 化学实验
举一反三
【演练04】下列关于金刚石的性质、组成和用途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C
A.璀璨夺目的天然钻石是由碳元素组成的 B.金刚石中混有杂质就呈现不同颜色 C.金刚石具有优良的导电性 D.鉴别钻石制品真伪的方法是用其刻划玻璃
3
怎样学习化学
考点05 化学实验 一、常用化学仪器
考点梳理
反应容器
(要垫陶土网)
考点03 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一、物质的组成 2. 组成物质的元素
考点梳理
氧元素
碳元素 氧元素
碳元素
氮元素 氢元素 碳元素 氧元素
考点03 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二、物质的结构
考点梳理
物质都是由肉眼看不见的、极小的微观粒子构成的。物质组成和结构
的不同导致了物质性质的差异。
它们同根(都由碳元素组成)不同命?
【典例02-2】【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判断】中国国家博物馆是代表国家收藏、研究、展示、阐释
中华文化代表性物证的最高历史文化艺术殿堂,馆中展有陶瓷、青铜器和书画等。下列有关性
质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B
人教九上化学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核心知识点考点总结(word版)
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核心知识点、考点总结1、碳酸氢铵受热易分解,故保存时要注意密封,放置阴凉处。
2、铁丝生锈,烧杯中红色的水倒吸入导管中。
3、化学研究的对象:物质4、化学研究的内容: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物质的组成与结构、物质的用途与制法。
5、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注意:化学变化过程中一定伴随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常伴随发光、放热等现象,但有发光放热现象产生的变化却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灯泡发光,属于物理变化6、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区别与联系物质的性质物质的变化区别物质的性质是物质本身固有的属性,物质的变化时一个过程,它的发生需要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时间,包括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联系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变化,物质的变化表现物质的性质实例如:汽油易挥发是指汽油的物理性如:汽油挥发是指物理变化;碳燃烧则质;碳能燃烧是指碳的化学性质是一个化学变化注:自然界中最重要的化学变化——光合作用。
7、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原理:红磷燃烧消耗空气中的氧气,使集气瓶内的压强减小,水就会到吸入集气瓶中,进入的水的体积也就是消耗的氧气的体积。
实验装置:红磷现象:1、红磷燃烧,放出热量,产生大量白烟2、水沿着导管进入集气瓶,并约占集气瓶剩余体积五分之一结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误差分析:(1)小于1/5A、红磷量不足,氧气没有消耗完B、装置漏气,瓶外空气进入瓶中,补充部分氧气的体积。
C、没有冷却至室温,就打开止水夹。
(2)大于1/5A、红磷插入瓶中动作较慢瓶内空气受热逃逸。
B、止水夹没有夹紧气体受热膨胀逸出8、混合物与纯净物9、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只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是--烧杯、烧瓶、锥形瓶(垫石棉网—受热均匀)10、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平稳。
视线与刻度线及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
11、酒精灯使用:(1)酒精灯的使用要注意“三不”:①不可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②用火柴从侧面点燃酒精灯,不可用燃着的酒精灯直接点燃另一盏酒精灯;③熄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熄,不可吹熄。
上教版初中化学第一章 开启化学之门 知识要点及真题联系
第一章 开启化学之门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学科。
第一节 化学给我们带来了什么章节一、化学帮助我们正确认识物质;二、化学指导人类合理利用资源;三、化学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知识点1、 中国古代化学工艺成就:夏商的青铜器制造、春秋铁和钢的冶炼和应用、汉朝的施法炼铜、唐朝的火药。
2、 碳酸氢氨受热分解,NH 4HCO 33+H 2O+CO 23、 钢铁的锈蚀,稀盐酸对废旧铁丝进行去锈,放入锥形瓶中然后放入3ml-4ml 浓食盐水湿润铁丝塞紧带导管的单孔塞,导管的另一端伸入红色的水中。
Fe 2O 3+6HCl=2FeCl 3+3H 2O3Fe +2O 2=Fe 3O 4铁在饱和的食盐水中与氧气和水接触生成铁锈,使锥形瓶内的气压下降,烧杯中的红色的水会被压入导管里形成一段上升的红色水柱。
食盐水是电解质溶液,会加快铁制品的锈蚀。
防止铁制品生锈要保持铁制品表面洁净干燥,隔绝空气,防水。
4、 二氧化硫使高锰酸钾褪色(紫红色溶液)S +O 2=SO 2 二氧化硫具有还原性,所以使高锰酸钾褪色。
是一种有刺激性气味、有毒的气体。
第二节 化学研究些什么章节一、化学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变化;二、化学研究物质的组成与结构;三、化学研究物质的用途与制法。
知识点1、 物理变化:例如物质的三态变化,就是物理变化。
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
2、 化学变化:化学变化中有新物质生成,伴随现象:发光、放热、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
3、 物理性质:物质不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就叫物理性质。
色态味,熔沸点,硬密度。
4、 化学性质: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表现出来的性质。
加热5、石蜡燃烧的实验点燃蜡烛后,产生明亮的黄白色火焰,如果用白瓷板压在火焰上,在白瓷板上可以观察到黑色的粉末状物质。
稍有黑烟,放出热量,蜡烛变短。
蜡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1)火焰:焰心、内焰(最明亮)、外焰(温度最高)(2)比较各火焰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
开启化学之门(知识点)
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1.选出下列污染原因所对应的结果:(1)大量废旧塑料的丢弃引起白色污染 ;(2)氟里昂等排放物引起臭氧层破坏;(3)大量使用农药引起土壤和水污染;(4)汽车、燃煤等排放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等引起酸雨;2.是物变还是化变要根据有无新物质生成。
物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化变有新物质生成.化学变化还通常伴随放热、发光、变色、生成气体、形成烟或雾、生成沉淀等等(这些现象不能作为判断化变的依据)。
从分子的角度解释化变和物变的不同化变中分子种类改变,物变中分子种类不变。
3.指出下列变化属于物变还是化变。
食物变质(化变)腐烂(化变 )发酵(酿酒)(化变)石油的分馏( 物变)干电池充、放电(化变)硬水中加肥皂水生成白色混浊(化变)活性炭吸附有臭味的物质(物变)煤或木材的干馏(炼焦)(化变)生米煮成熟饭(化变)4.爆炸一定是物理变化不正确。
爆炸有三种,车胎爆炸是物理变化,火药爆炸是化学变化,原子弹爆炸是核反应 .5.指出下列性质属于化性还是物性助燃性(化性)毒性(化性)溶解性(物性)稳定性(化性)耐腐蚀性(化性)易挥发(物性)吸附性(物性)6.(1)在试管中加热白色固体碳酸氢铵时,观察到的现象为固体消失,试管内壁有水珠,产生一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和有刺激性的气体.反应方程式(2)向碳酸氢铵固体中加入稀盐酸,可以观察到固体减少有大量气泡产生,通入石灰水变浑浊,因为它是碳酸盐。
(3)在试管中加热绿色碱式碳酸铜时,现象:绿色粉末变黑,试管内壁有水珠,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反应方程式Cu2(OH)2CO3 △2CuO+CO2↑+H2O(4)在装有碱式碳酸铜的试管中滴加稀盐酸时,观察到的现象为粉末溶解,溶液变成蓝色,有大量气泡产生.(5)镁带燃烧时的现象为产生耀眼白光,产生白色固体,白烟,放热。
在燃烧时用坩埚钳夹持镁条,并在下方放一个石棉网,目的是防止生成物掉落烫坏桌面。
点燃前需要打磨镁带(红)白磷燃烧也会产生大量的白烟(6)金刚石(化学式:C)在自然界中是最硬的物质,但灼热的金刚石能(填“能”或“不能")在液态氧气中燃烧(7)试管壁上碳酸钙用水洗不去这是因为不溶于水,可以用稀盐酸洗去。
沪教版化学知识点总结:开启化学之门
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一、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差别联系物理变化:同一种物质的三态变化(如:水结成冰);挥发(如:浓盐酸、浓氨水的挥发);蒸馏(如:分别液态空气制氧气、炼制石油);灯泡发光;活性炭、木炭的吸附作用;导电、导热; ( 蒸发或冷却 ) 结晶等化学变化:全部焚烧;光合作用、动植物的呼吸作用;金属生锈 ( 氧化 ) ;炼钢、炼铁、煤的干馏;酸碱指示剂变色 ( 如: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 ) ;食品腐败、酒醋的酿造、农家肥的腐熟;生米煮成熟饭、衣服穿久了退色,变质、腐化、中毒等不可以确立是化学变化仍是物理变化的:爆炸 ( 火药爆炸是化学变化,蒸汽锅炉爆炸是物理变化 ) ,石灰水变污浊 ( 通 CO2变浑是化学变化,加热析出 Ca(OH)2是物理变化 )两种变化的关系:①宏观差别:能否有新物质生成( 或原物质能否改变了 )②微观差别:能否产生了新分子( 或原分子能否改变了 )③联系: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必定同时有物理变化发生。
二、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差别物理性质:不需经过化学变化就表现的,如: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延展性、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吸附性等。
化学性质:需要经过化学变化表现,如:可燃性、氧化性、复原性、金属活动性、开朗性、稳固性、腐化性、毒性、酸碱性等。
两种性质的差别:物性与化学变化没关,化性与化学变化相关。
物质的构成、构造决定物质的性质,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制法。
三、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1.常用化学仪器(2)不可以加热的仪器:量筒、漏斗、集气瓶、水槽。
(3)用于丈量的仪器:量筒、温度计、托盘天平。
(4)用于固定、夹持的仪器:试管夹、铁架台、坩埚钳、试管架。
(5)用于取药的仪器:药匙、镊子、胶头滴管、玻璃棒。
(6)用于寄存药品的仪器:滴瓶、细口瓶、广口瓶。
(一)反响器——试管试管可用于盛放少许的固体、液体及气体,可用作物质之间的反响容器,能够直接加热,加热后不可以骤冷,防备试管破碎。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1章开启化学之门易错题练习(含解析)
第1章开启化学之门一.选择题(共15小题)1.对地球上生命的起源,科学史上有多种观点.其中,“宇宙胚种论”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来自于宇宙的其他天体,通过适当途径到达地球.近年来,对一些陨石成分的分析发现,在其他天体上存在有构成生命物质的各种有机物,如氨基酸等.对一些彗星成分分析,也发现一些彗星中存在简单的有机物.你认为“宇宙胚种论”的观点是()A.正确的,应当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来自于宇宙B.错误的,因为课本告诉我们:地球上的生命起源于地球上的非生命物质C.一种没有任何事实依据的猜想,没有任何科学价值D.一种事实根据很少的假说,至今既不能证否也不能证实2.科学探究就是人们在研究各类科学特别是自然科学问题时所采取的方法.科学探究的第一个环节是()A.提出问题B.提出猜想C.进行实验D.得出结论3.在物理和化学的学习中常用到一些科学研究方法,下列研究中主要科学方法相同的是()(1)探究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2)用总电阻替代两个串联的电阻(3)研究光的传播,引入“光线”的概念(4)探究引起铁生锈的因素.A.(1)与(3)B.(1)与(4)C.(2)与(4)D.(3)与(4)4.从化学的视角看,下列关于化学物质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绿茵场上的足球运动员、青草和足球都是物质B.任何化学物质都是由微小粒子构成的C.你的身体就是你摄入的化学物质做成的D.看不见的东西都不属于化学物质5.下列描述属于随机事件的是()A.物理变化过程中分子种类发生改变B.化学反应中原子是最小粒子,不会发生改变C.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D.点燃氢气与空气的混合气体发生爆炸6.化学实验操作直接影响实验结果和人身安全.下列关于实验操作的说法正确的是()A.用10mL量筒量取8.55mL水B.称量固体药品时,左盘放砝码,右盘放物体C.稀释浓硫酸时,将水沿烧杯内壁注入盛有浓硫酸的烧杯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D.点燃可燃性气体前必须检验纯度7.正确规范的操作是实验成功的关键.如图所示实验操作,符合规范的是()8.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9.下列有关化学观念的叙述错误的是()A.化学反应的过程是生成新物质和释放能量的过程B.组成物质的元素是有限的,但有限的元素可以形成多样性的物质C.控制化学反应条件就能控制化学反应,控制燃烧的条件就能控制燃烧D.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取决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10.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A.化学变化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所以质量不发生改变的变化就是化学变化B.化合物是由多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所以由多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化合物C.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所以带电的粒子就是离子D.碱能使酚酞试液变红,所以能使酚酞试液变红的物质一定是碱11.下列物质的性质属于物理性质的是()A.助燃性B.挥发性C.氧化性D.可燃性12.物质世界充满了变化.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A.光合作用B.煤气中毒C.冰山融化D.酸雨侵蚀13.下列转化是通过化学变化才能实现的是()A.由混合物转变为纯净物B.由铁矿石变为铁C.由固态物质变为气态物质D.由块状物质变为粉末状物质14.下列物质的用途中,主要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A.铜丝做导线B.干冰用作制冷剂C.焦炭用于炼铁D.石墨制铅笔芯15.著名高分子化学家、北大校长周其凤写了一首歌,歌名为《化学是你,化学是我》.其中写道“…你我你我要温暖漂亮化学提供衣装婀娜:你我你我要吃足喝好化学提供营养多多:你我你我要飞天探地化学提供动力几何:即便你我的身心健康也是化学密码解锁:…”写出了化学对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贡献,关于化学对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贡献,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合成药物的研发和使用,保障了人体健康B.新材料的研制和应用,提高了人们的生活品质C.化肥的合理使用提高了农作物产量,缓解了人类粮食危机D.化石燃料的直接利用,促进了低碳经济的发展二.填空题(共5小题)16.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初中化学做过许多实验,例如:若按科学探究的方法进行分类,应将C归为(选填“A”或“B”)组,理由是.17.(1)叫做物理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2)叫做化学性质,叫做物理性质(3)下列叙述中,是物理变化,是化学变化;是物理性质,是化学性质.①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②钢铁生锈 ③电灯通电发光④冰雪融化⑤煤气燃烧⑥铜器上出现铜绿⑦镁能燃烧⑧氧化铜是黑色粉末.18.叫做化学变化.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化学变化过程中常伴随有、、等现象发生,而且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这种能量的变化常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19.当前,我国所面临的挑战有健康问题、环境问题、能源问题、粮食问题等.化学家们希望从化学的能源,通过化学方法解决问题,为我国的发展和民族的振兴做出更大的贡献.化学界所研究的课题很多,其中有:①高效化肥的合成;②新型药品的开发;③在低消耗情况下分解水分子而得到氢所得到氢气作为燃料;④寻找快速降解塑料、橡胶等化工产品再利用的途径;⑤研制人造血管;⑥在无毒、无害的条件下进行反应;⑦研制开发超导材料;⑧研制高效无磷洗衣粉.把有助于上述问题解决的课题序号填在相应的横线上.(1)健康问题.(2)环境问题.(3)能源问题.(4)粮食问题.20.量筒的用途是,使用时,量筒必须,视线要跟.保持水平.如图中量筒内液体的读数是mL.三.解答题(共2小题)21.在一次探究成果汇报课上,某同学展示了她的探究实验:取一瓶无色的硫化氢(H2S)气体和一瓶无色的二氧化硫气体(SO2),然后瓶口对瓶口抽去玻璃片放置(如图),一段时间后,两瓶的内壁上均出现水珠,并且有淡黄色的细微颗粒物附在瓶内壁上(已知是硫单质).试分析此同学的探究活动取得了哪些成果.22.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通常伴随发生一些现象,这些现象常常帮助我们判断反应是否发生.请举出四个不同反应伴随的不同现象,说明物质已发生了化学变化.第1章开启化学之门易错题练习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15小题)1.对地球上生命的起源,科学史上有多种观点.其中,“宇宙胚种论”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来自于宇宙的其他天体,通过适当途径到达地球.近年来,对一些陨石成分的分析发现,在其他天体上存在有构成生命物质的各种有机物,如氨基酸等.对一些彗星成分分析,也发现一些彗星中存在简单的有机物.你认为“宇宙胚种论”的观点是()A.正确的,应当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来自于宇宙B.错误的,因为课本告诉我们:地球上的生命起源于地球上的非生命物质C.一种没有任何事实依据的猜想,没有任何科学价值D.一种事实根据很少的假说,至今既不能证否也不能证实考点:科学探究的意义.专题:摄取典型信息、以新衬新解题;分析比较法.分析:A、根据物种起源判断.B、根据由于人的认知水平有限,课本上的知识不一定是科学客观的判断.C、根据科学缘于幻想,没有任何事实依据的猜想,有探究研究的价值判断.D、根据宇宙胚种论”还处于假说阶段判断.解答:解:A、其他天体上存在有构成生命物质的各种有机物,如氨基酸等,只能说明其它天体上可能存在或曾经存在生命,不能说明地球上的生命来自于宇宙,也可能是地球上的简单有机物进化来的,所以错误.B、由于人的认知水平的限制,课本上的知识在一定阶段人们认为合理,它随时代发展可能会有更科学合理的观点,不一定是永远科学客观的,不能作为绝对的依据,所以错误.C、科学缘于幻想,一种没有任何事实依据的猜想,也有科学研究的价值,所以错误.D、“宇宙胚种论”是一种事实根据很少的假说,没有经过实验证明,至今既不能证否也不能证实,所以正确.故选D.点评:科学探究题是中考命题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它往往从生活、生产实际出发,对身边常见物质或有趣的现象进行探究,既考查了学生综合运用知道的能力,又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魅力,同时将探究结论应用在实际生活,体现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价值,这正是新课标中考的要求和方向.2.科学探究就是人们在研究各类科学特别是自然科学问题时所采取的方法.科学探究的第一个环节是()A.提出问题B.提出猜想C.进行实验D.得出结论考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专题: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分析:解决此题要知道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解答:解: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故答案为A.点评:解决此题要知道科学探究的每一个环节的目的,根据不同环节的要求进行分析解答.3.在物理和化学的学习中常用到一些科学研究方法,下列研究中主要科学方法相同的是()(1)探究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2)用总电阻替代两个串联的电阻(3)研究光的传播,引入“光线”的概念(4)探究引起铁生锈的因素.A.(1)与(3)B.(1)与(4)C.(2)与(4)D.(3)与(4)考点: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专题:科学探究.分析:在物理、化学研究中常常用到“控制变量法”、“等效替代法”、“模型法”、“类比法”、“转化法”等方法.解答:解:(1)探究影响力作用效果的因素的实验结论表明: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这个实验主要用到了控制变量法.(2)在串联电路中两个电阻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与一个电阻产生的效果相同,或一个电阻在电路中的作用可以由两个电阻共同作用代替,采用的是等效替代法.(3)在研究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时,引入“光线”的概念,应用了模型法.(4)探究引起铁生锈的因素试验中,主要用到了控制变量法.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物理、化学研究方法的了解和掌握,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4.从化学的视角看,下列关于化学物质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绿茵场上的足球运动员、青草和足球都是物质B.任何化学物质都是由微小粒子构成的C.你的身体就是你摄入的化学物质做成的D.看不见的东西都不属于化学物质考点:化学的研究领域.专题:课本知识同类信息.分析:A、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B、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等微粒构成的;C、世界上所有的物质都是化学物质;D、世界上的物质包括看的见和看不见的都是化学物质.解答:解:A、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绿茵场上的足球运动员、青草和足球都是物质,故A正确;B、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等微粒构成的,任何化学物质都是由微小粒子构成的,故B正确;C、世界上所有的物质都是化学物质,我们摄入的物质也不例外,故C正确;D、世界上的物质包括看的见和看不见的都是化学物质,如空气,故D错误.故选D.点评:化学是研究物质的,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由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5.下列描述属于随机事件的是()A.物理变化过程中分子种类发生改变B.化学反应中原子是最小粒子,不会发生改变C.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D.点燃氢气与空气的混合气体发生爆炸考点:物理变化的特点;化学反应的实质;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燃烧、爆炸、缓慢氧化与自燃.专题:物质的变化与性质.分析:A、根据物理变化过程中分子本身不变考虑;B、根据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考虑;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分析;D、点燃可燃性气体与空气的混合物可能发生爆炸,也可能不发生爆炸考虑.解答:解:A、物理变化过程中分子本身不变,变化的是分子之间的间隔或距离,所以物理变化过程中分子种类一定不发生改变,故A不属于随机事件,故A错;B、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所以化学反应中原子是最小粒子,不会发生改变,故B不属于随机事件;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所以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故C不属于随机事件;D、点燃可燃性气体与空气的混合物可能发生爆炸,也可能不发生爆炸,必须在爆炸极限之内,且在有限的空间内剧烈燃烧放出大量气体,才能发生爆炸,故D属于随机事件.故D正确.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知道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不变,变化的是分子之间的间隔或距离,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知道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点燃可燃性气体与空气的混合物可能发生爆炸.6.化学实验操作直接影响实验结果和人身安全.下列关于实验操作的说法正确的是()A.用10mL量筒量取8.55mL水B.称量固体药品时,左盘放砝码,右盘放物体C.稀释浓硫酸时,将水沿烧杯内壁注入盛有浓硫酸的烧杯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D.点燃可燃性气体前必须检验纯度考点:测量容器-量筒;称量器-托盘天平;浓硫酸的性质及浓硫酸的稀释;氢气、一氧化碳、甲烷等可燃气体的验纯.专题: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分析:A、根据量筒的精确度为0.1mL进行分析判断.B、根据左物右码考虑.C、根据实验室稀释浓硫酸的正确操作方法进行分析判断.D、可燃性气体与氧气混合点燃可能会发生爆炸.解答:解:A、量筒最多精确到0.1mL,因此不可能用10mL量筒量取8.55mL水量,故选项错误.B、用天平称量药品时要左物右码;故选项说法错误.C、稀释浓硫酸时将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地扩散;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故选项说法错误.D、可燃性气体与氧气混合点燃可能会发生爆炸,所以点燃可燃性气体前必须检验气体纯度;故选项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仪器的名称、用途、使用注意事项及常见化学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等是正确解题的关键.7.正确规范的操作是实验成功的关键.如图所示实验操作,符合规范的是()考点:称量器-托盘天平;固体药品的取用;浓硫酸的性质及浓硫酸的稀释.专题: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分析:A、根据托盘天平的使用要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进行分析判断.B、温度计的正确使用:玻璃泡不能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C、取用固体粉末时,一般用药匙或纸槽;往试管里装入固体粉末时,为避免药品沾在管口和管壁上,试管应倾斜,把盛有药品的药匙小心地送入试管底部,然后使试管直立起来,让药品全部落在底部.D、根据稀释浓硫酸的操作分析判断.解答:解:A、托盘天平的使用要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图中所示操作砝码与药品位置放反了,故A错误.B、测量液体温度时,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能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而图中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容器底,故B错误.C、往试管内加粉末药品,一般用药匙或纸槽;故C正确;D、在吸食浓硫酸时应将浓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水中并不断搅拌,故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掌握常见物理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8.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考点:加热器皿-酒精灯;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气体的干燥(除水);溶液的酸碱度测定.专题: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分析:A、根据酒精灯的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进行判断;B、根据氢气的收集分析考虑;C、根据检查气密性需要注意事项进行判断.D、根据用pH试纸测定未知溶液的pH时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点燃酒精灯时,切忌用一燃着的酒精灯去引燃另一酒精灯,以防引起火灾;故本选项操作错误;B、氢气密度小,进气管应长,出气管应短,故错误;C、导管放入水中,用手握住试管,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装置气密性良好.故本选项操作正确;D、用pH试纸测定未知溶液的pH时,正确的操作方法为用玻璃棒蘸取少量待测液滴在干燥的pH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对比来确定pH.不能将pH试纸伸入待测液中,以免污染待测液,图中所示操作错误.故选C点评:熟悉常见仪器的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掌握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是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9.下列有关化学观念的叙述错误的是()A.化学反应的过程是生成新物质和释放能量的过程B.组成物质的元素是有限的,但有限的元素可以形成多样性的物质C.控制化学反应条件就能控制化学反应,控制燃烧的条件就能控制燃烧D.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取决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考点: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物质的元素组成;燃烧与燃烧的条件.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物质的变化与性质.分析:对于化学观念或认识应从物质、能量、组成、反应条件、运动形式等几个方面考虑.解答:解:A、化学反应的过程是生成新物质的过程,并伴随能量的变化,吸收或释放能量,故A错误;B、据统计构成物质的元素只有100多种,而构成的物质却有3千多万种,故B正确;C、反应条件是化学反应的基础,控制反应条件就能控制反应的进行,故C正确;D、元素的化学性质取决于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中的最外层电子数,故D正确.故选A.点评:该题多方面对化学进行考查,可以帮助学生从总体上把握化学变化,澄清一些模糊认识.10.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A.化学变化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所以质量不发生改变的变化就是化学变化B.化合物是由多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所以由多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化合物C.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所以带电的粒子就是离子D.碱能使酚酞试液变红,所以能使酚酞试液变红的物质一定是碱考点: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专题:课本知识同类信息.分析:A、质量守恒定律是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一种规律,适用于化学变化;物质发生物理变化,则不适用于质量守恒定律来解释.B、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化合物.C、常见的带电的粒子有离子、质子、电子等,据此进行分析判断.D、根据溶液的酸碱性分析.解答:解:A、化学变化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质量不发生改变的变化不一定就是化学变化,也可能是物理变化,如10g水变为10g水蒸气,故选项推理错误.B、化合物是由多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由多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化合物,故选项推理正确.C、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带电的粒子不一定是离子,也可能是质子、电子等,故选项推理错误.D、碱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能使酚酞试液变红的物质不一定是碱,例如,纯碱的溶液能使酚酞变红,纯碱是一种盐,故选项推理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质量守恒定律的适用范围、化合物的特征、常见的带电的粒子、燃烧的概念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11.下列物质的性质属于物理性质的是()A.助燃性B.挥发性C.氧化性D.可燃性考点:物理变化的特点.专题:物质的变化与性质.分析:物质的性质上要包括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把握其实质才能准确加以区分.化学性质﹣﹣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酸性、碱性、化学稳定性等.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呈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熔点、沸点、密度等.其区别主要在于:物理性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可以呈现出来,化学性质是一定要发生化学变化才能呈现出来的性质.解答:解:A、助燃性,需要通过化学反应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B、挥发性,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正确.C、氧化性,需要通过化学反应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D、可燃性,需要通过化学反应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不大,区分物质的性质属于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关键是看这条性质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12.物质世界充满了变化.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A.光合作用B.煤气中毒C.冰山融化D.酸雨侵蚀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专题:物质的变化与性质.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确定.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要依据在变化过程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生成其他物质的是化学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是物理变化.解答:解:A、光合作用的原料是水和二氧化碳,生成物是氧气和有机物,属于变化,故A错;B、煤气中毒是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发生了化学变化,故B错;C、冰山融化是由固态变为液态,只是状态发生了变化,属于物理变化,故C正确;D、酸雨侵蚀是酸雨中的酸与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而腐蚀物质,故D错.故选C.点评:搞清楚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解答本类习题的关键.判断的标准是看在变化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一般地,物理变化有物质的固、液、气三态变化和物质形状的变化.13.下列转化是通过化学变化才能实现的是()A.由混合物转变为纯净物B.由铁矿石变为铁C.由固态物质变为气态物质D.由块状物质变为粉末状物质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专题:物质的变化与性质.分析:A、根据混合物的分离考虑;B、根据炼铁的原理考虑;C、根据物质的三态变化考虑;D、根据物质的形状改变考虑.解答:解:A、铁粉与铜粉的混合物可以通过磁铁吸引得到纯净物,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B、由铁矿石变为铁是通过还原剂将铁元素从铁的化合物中分离出来,属于化学变化,故B正确;C、干冰变为二氧化碳,只是状态的改变,属于物理变化,故C错;D、由块状物质变为粉末状物,只是物质的形状改变,属于物理变化,故D错.故选B.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知道纯净物与混合物的区别,炼铁的原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14.下列物质的用途中,主要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A.铜丝做导线B.干冰用作制冷剂C.焦炭用于炼铁D.石墨制铅笔芯。
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1章开启化学之门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1、我国的古代化学工艺:制造青铜器、炼钢炼铁、发明火药、烧制瓷器等.(注意“化学”两字)2、①铁生锈—氧气、水;②白色污染—难降解塑料;③温室效应—CO2;④酸雨—SO2、NO2;⑤臭氧空洞—氟利昂;⑥污染空气的有害物质—粉尘、CO SO2NO2。
3、蜡烛燃烧:黄色火焰;白瓷板压在火焰上,有黑烟,在白瓷板上有黑色粉末;吹灭蜡烛后的瞬间,冒出一屡白烟,该白烟可燃烧,它是石蜡固体小颗粒.检验产物是水的方法:点燃蜡烛,将干而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若烧杯内壁有水雾,则产物中有水。
检验产物是CO2的方法:点燃蜡烛,将内壁涂有少量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产物中有二氧化碳。
4、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
化学变化常伴随发光、发热、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石蜡燃烧是把化学能转化为光能和热能;干电池放电时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光合作用是把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颜色、状态、气味、味道、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导热性、熔沸点、凝固点等。
化学性质: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毒性等。
(在表述化学性质时,一般会有“能”“可以”“具有”“易”等字眼。
)5、碳酸氢铵俗名:碳铵;白色固体,受热易分解;受热现象:固体逐渐减少最后消失,试管内壁有水珠,有刺激性气味气体生成,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保存时注意:密封、低温。
6、碱式碳酸铜Cu2(OH)2CO3:俗称铜绿,绿色粉末;受热现象:绿色粉末逐渐变黑,试管内壁有水珠,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7、镁:银白色固体,能导电,硬度较小;镁燃烧现象: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白色固体(应用:作照明弹、信号弹、焰火)。
该实验中用到的仪器有:坩埚钳、酒精灯、石棉网(石棉网的作用:接受生成物氧化镁,防止氧化镁溅落在实验桌上,烫坏桌面)。
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详细复习知识点
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一、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石墨变金刚石的变化是化学变化。
●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指的是物理变化。
二、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氮气和稀有气体可以做保护气。
这虽然不包含化学变化,但利用了它们的化学性质(稳定性)。
三、托盘天平的使用1.托盘天平的精确度是0.1g,即用天平测量出的物体质量只能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
2.托盘天平由托盘、指针、游码、标尺、分度盘和平衡螺母组成。
3.物理使用方法(给物体测质量):a)将天平水平放置,游码放在标尺的零刻度处,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
b)将物放在左盘,砝码放在右盘。
砝码必须用镊子夹取(防止砝码生锈造成称量的误差),先加质量大的砝码,后加质量小的砝码,最后移动游码,直到天平平衡为止。
c)记录所加砝码和游码的质量。
d)称量完毕后,应把砝码放回砝码盒中,把游码移回0处。
4.化学使用方法(给质量取物体):a)将天平水平放置,游码放在标尺的零刻度处,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
b)如果药品是粉末,在天平左右盘各放一张大小、质量相同的纸。
如果药品易潮解或具有腐蚀性,在天平上放玻璃器皿。
(可以先放后调平衡,这样就不用记录它们的质量)c)用镊子夹取砝码并放在右盘,移动游码,使天平的读数等于要称量的药品的质量。
d)在左盘上添加药品,使天平平衡。
如果天平不平衡,只能在左盘添加或减少药品,不能动砝码或游码。
e)称量完毕后,应把砝码放回砝码盒中,把游码移回0处。
5.“左物右码”时,物质的质量=砝码的质量+游码的示数;“左码右物”,物质的质量=砝码的质量-游码的示数。
“左码右物”的做法虽然也能称出物质的质量,但是这种做法是错误的。
6.称量干燥的固体物品时,在两边托盘中各放一张大小、质量相同的纸,在纸上称量。
潮湿的或具有腐蚀性的药品(如氢氧化钠),放在加盖的玻璃器皿(如小烧杯、表面皿)中称量。
四、固体药品的取用1.固体药品通常保存在广口瓶里。
2.固体粉末一般用药匙或纸槽取用。
沪科版九年级全册(全国版)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知识点归纳整理
姓名:九上化学的第一讲开启化学之门课时进度: 1.1 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1.2 化学研究些什么1.3 怎么学习和研究化学学习目标: 1.初步接触、了解化学学科的概貌;2.物质的变化和性质;3.氮气的性质和用途;4.混合物和纯净物的区分;5.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6.重要的几个实验(A. 碳酸氢铵的受热分解;B.铁的锈蚀和防护措施; C.有关蜡烛的探究; D.空气中氧气体积的测定;E.“铜绿”受热分解及与盐酸的反应;F.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及与食醋的反应。
)知识概述(知识共分为三个等级:A 了解认识 B 理解记忆 C 理解掌握)A了解认识①化学是一门实用的基础科学(1.我们的衣食住行哪一样都离不开化学; 2.化学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化学还对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3.当前人类所面对的环境、资源、能源、粮食等重大问题的解决都依赖化学学科的发展。
)①学习、研究化学的意义(1.化学帮助我们正确认识物质; 2.化学知道人类合理利用资源; 3.化学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①化学与环境保护措施(1.因大气污染而导致的环境问题;2.因固体垃圾而导致的环境问题; 3.因工业废水、农业用水、生活污水等直接排放而导致的水污染问题。
)①“绿色化学”或“环境化学”(1.充分利用资源的能源,采用无公害、无毒的原料; 2.在无毒、无害的条件下进行化学反应,以减少向环境排放废物; 3.生产出有利于环境保护、社区安全的、和人类有好的产品; 4.提高原子的利用率,力图使所有作为原料的原子都转移到产品中,实现“零排放”。
)①物质的组成与结构(1.世界万物仅仅 100 多种元素组成; 2.各种物质都是有肉眼看不见、极小的微粒如分子原子离子等微粒构成的)①物质的用途与制法(1.自然界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自认资源,合理地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是化学研究的重要课题;2.以物质之间转化的规律为基础,以自然资源为原料,生产人们生活的各种用品,拓展各种物质的适用范围,提高生活质量,也是重要课题。
初中化学第1章 开启化学之门知识清单
第1章开启化学之门知识清单【知识考点】考点一物质的性质与变化及用途1.变化:本质区别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微观实质是:构成物质的分子是否发生变化。
物理变化分子不改变,化学变化分子发生改变2.性质:本质区别:是否需要经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可以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气味、状态、密度、溶解性、熔点、沸点、硬度等)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助燃性、还原性、稳定性、酸性、碱性、毒性等)3.性质与用途的关系: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例:氧气具有助燃性,可以支持木炭燃烧,生活中用于作助燃剂。
考点二物质的简单分类1.物质的分类:①纯净物:由同种物质组成的。
(由一种分子构成的)②混合物: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的。
(由多种分子构成的)这些物质相互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各物质都保持各自的性质。
③单质: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举例:金、金刚石、氢气和氧气等。
④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注意:单质、化合物前提必须是纯净物。
)⑤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其中有一种元素是氧。
(注:含氧化合物包含氧化物。
)2.物质的分类间的关系:注意:①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有可能是混合物,有可能是单质。
如;氧气和臭氧、金刚石和石墨混合而成的物质是混合物。
纯净物、混合物与组成元素的种类无关。
②含氧化合物是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包含氧化物。
考点三空气的成分、用途及含量测定1.空气是混合物,其成分及其体积分数如下:(大约)空气成分氮气N2氧气O2稀有气体二氧化碳CO2水蒸气和其它成分体积分数78% 21% 0.934% 0.034% 0.02%2.空气各成分的用途:①分离液态空气制取各成分的原理:根据各成分沸点的不同②空气各成分的性质与用途氮气:性质不活泼(稳定),用途:①作保护气②食品充氮作防腐剂等③用于制造低温环境或医疗上冷冻麻醉④制硝酸和氮肥氧气:性质比较活泼,用途:①动植物呼吸②医疗急救③金属切割④炼钢⑤宇宙航行稀有气体:性质不活泼(稳定),用途:①作保护气②制多种用途的电光源等③氦气充气球(密度比空气小且化学性质稳定)④氦气用于制造低温环境3.实验室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①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用定量的方法研究空气成分,得出结论:空气由氧气和氮气组成,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1章《开启化学之门》知识归纳【精】
第1章《开启化学之门》基础知识整理一、化学研究的内容:1.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的、、、、、。
2.物质的变化:(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比较(2)化学变化过程中常伴随着、、、、等现象,这些现象______(填“能”或“不能”)作为判断化学变化的根本依据。
(3)化学变化中的能量变化:物质燃烧:__________能转化为________能和_______能;光合作用:__________能转化为________能;干电池放电:__________能转化为________能;蓄电池充电:__________能转化为________能;电解水:__________能转化为________能。
3.物质的性质:(1)叫物理性质,如、、、、、、等。
(2)叫化学性质,如、、、、等。
(3)金刚石和石墨都由______元素组成,但是由于二者的_______不同,导致他们的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
(4)物质的性质与用途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
金刚石无色透明,具有特殊的光学性质,因而被用于制造________。
金刚石能用来切割玻璃、做钻探机的钻头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
石墨是黑色质软的固体,可用于生产_________。
石墨还能________,可以用来做电池的电极。
4.混合物与纯净物5.最早通过实验证明空气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科学家是;1965年国科学家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了具有生命活性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于1869年发表了元素周期表;发现青霉素。
6.我国古代举世闻名的化学工艺有、、、等。
7.两个重要实验:二、化学仪器和实验基本操作1.写出下列实验仪器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常用来做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的仪器是________;初中实验室中最常用的加热工具是__________。
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详细复习知识点
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一、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石墨变金刚石的变化是化学变化。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指的是物理变化。
二、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氮气和稀有气体可以做保护气。
这虽然不包含化学变化,但利用了它们的化学性质(稳定性)。
三、托盘天平的使用1.托盘天平的精确度是0.1g,即用天平测量出的物体质量只能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
2.托盘天平由托盘、指针、游码、标尺、分度盘和平衡螺母组成。
3.物理使用方法(给物体测质量):a)将天平水平放置,游码放在标尺的零刻度处,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
b)将物放在左盘,砝码放在右盘。
砝码必须用镊子夹取(防止砝码生锈造成称量的误差),先加质量大的砝码,后加质量小的砝码,最后移动游码,直到天平平衡为止。
c)记录所加砝码和游码的质量。
d)称量完毕后,应把砝码放回砝码盒中,把游码移回0处。
4.化学使用方法(给质量取物体):a)将天平水平放置,游码放在标尺的零刻度处,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
b)如果药品是粉末,在天平左右盘各放一张大小、质量相同的纸。
如果药品易潮解或具有腐蚀性,在天平上放玻璃器皿。
(可以先放后调平衡,这样就不用记录它们的质量)c)用镊子夹取砝码并放在右盘,移动游码,使天平的读数等于要称量的药品的质量。
d)在左盘上添加药品,使天平平衡。
如果天平不平衡,只能在左盘添加或减少药品,不能动砝码或游码。
e)称量完毕后,应把砝码放回砝码盒中,把游码移回0处。
5.“左物右码”时,物质的质量=砝码的质量+游码的示数;“左码右物”,物质的质量=砝码的质量-游码的示数。
“左码右物”的做法虽然也能称出物质的质量,但是这种做法是错误的。
6.称量干燥的固体物品时,在两边托盘中各放一张大小、质量相同的纸,在纸上称量。
潮湿的或具有腐蚀性的药品(如氢氧化钠),放在加盖的玻璃器皿(如小烧杯、表面皿)中称量。
四、固体药品的取用1.固体药品通常保存在广口瓶里。
2.固体粉末一般用药匙或纸槽取用。
1-1-1:第1章 开启化学之门复习
第1章《开启化学之门》复习【学习目标】1.知道中国古代著名的化学工艺成就,了解化学对社会文明和进步的推动作用;2.认识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理解化学反应现象和本质的联系;3.知道物质发生变化时伴随能量变化,认识通过化学反应获得能量的重要性;4.学会对物质常见的物理、化学性质进行描述;5.初步体验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得科学知识,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
【学习重点、难点】本章的知识点,重要实验,重要概念。
【学习过程】一、知识回顾1.写出下列变化的化学方程式,并回顾相应变化的实验现象:①.碳酸氢铵受热分解现象反应方程式②.铜绿受热分解现象④铜绿与稀盐酸作用现象③.镁在空气中燃烧现象反应方程式2.化学变化伴随着能量的_________与__________。
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以______能、______能、_______能等形式释放出能量。
例如,燃烧时化学能转化成______能和______能,干电池放电时化学能转化成_________能。
有些化学变化需要外界提供一些能量。
例如,光合作用将___ ______能转化成能;电池放电将___ 能转化成能;;蓄电池充电将___ _____能转化成能;3.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准是;4.(1)如不慎将稍多量的酸(或碱)液洒在实验台上,应立即用中和,然后再用,用干(2)如不慎将浓硫酸沾到皮肤上,应先用,再用,最后涂和清水冲洗。
(3)如不慎将碱溶液沾到皮肤上,先用冲洗,再涂。
5.使用酒精灯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如何使用托盘天平、量筒?二、思考与交流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变化前后没有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
如物质的三态变化、热胀冷缩等。
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也叫化学反应。
化学变化常伴随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这些现象可以帮助我们判定是否有化学变化,但不能是依据。
例1.“达菲”是治疗H1N1的良好药物。
判断“达菲”的治疗机理中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其依据是()A病毒的大小是否改变B病毒的形状是否变化C病毒是否离开宿主细胞D是否有新物质生成2.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九年化学 必背知识点 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
第一章 第一节1.碳酸氢铵受热分解实验⑴碳酸氢铵是一种白色固体。
⑵分解现象:白色固体逐渐消失;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试管口出现小水珠;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⑶表达式:碳酸氢铵−−→−加热氨气+水+二氧化碳 NH 4HCO 3 NH 3+H 2O+CO 2⑷碳酸氢铵应密封保存于阴凉干燥处。
⑸实验中的注意事项①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回试管底部,引起试管炸裂。
②实验结束后,应先将导管移出石灰水,再熄灭酒精灯:防止因试管内压强减小产生倒吸现象,引起试管炸裂。
2.氮气的性质和用途⑴氮气通常情况下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化学式N 2 ⑵化学性质:化学性质稳定 ⑶用途:①用于生产氮肥。
②灯泡填充气、食品瓜果的保护气。
(化学性质稳定) ③医疗冷冻。
(沸点低) 3铁的锈蚀实验现象:铁丝表面出现一层红棕色物质;导管内上升一段红色的水柱。
水柱上升的原因:铁丝生锈消耗了锥形瓶中的氧气,使瓶内气体减少压强减小,在大气压的作用下,水被压入导管中。
※实验前,用稀盐酸除去铁表面的铁锈。
食盐水的作用:加快铁的锈蚀铁生锈的条件:铁与水和氧气同时接触。
防止铁生锈的方法:喷涂油漆、涂油、镀上一层起保护作用的金属等。
第一章 第二节一、化学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变化1.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2.化学变化中常伴随着发光、放热、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
※煤油燃烧产生火焰和黑烟;氨气和氯化氢气体混合产生白烟;(白烟是氯化铵固体) 碘化钾和硝酸银溶液混合,产生黄色沉淀。
3.石蜡燃烧过程实验探究⑴点燃石蜡:石蜡燃烧产生明亮的火焰,烛芯周围石蜡熔氨气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元素符号氮元素 N 氧元素 O 氢元素 H 碳元素 C用作食品保护气的要求: ①无毒②不与食物发生反应 ③廉价易得元素符号氮元素 N 氧元素 O 氢元素 H 碳元素 C 氯 Cl化为液态。
(火焰分三层:外焰、内焰、焰心。
外焰温度最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开启化学之门第一节: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1、补铁可以促进血红蛋白的形成,而一氧化碳会降低血红蛋白的携氧能力。
2、加热碳酸氢铵的实验,现象:固体逐渐减少,闻到强烈的刺激性气味,说明碳酸氢铵受热易分解。
化学方程式:碳酸氢铵应该密封保存在阴凉处,以防受热分解。
3、氮气的化学性质稳定,可以用做灯泡填充气,用作粮食、瓜果的保护气,用于制造氮肥,液氮还可以用于医疗。
4、铁的锈蚀试验:实验时,用稀盐酸除去铁锈,在锥形瓶中加入浓盐水(更易生锈),塞紧带导管的单孔塞,将导管的另一端深入滴有红墨水的水中。
实验现象;a铁丝表面有红棕色物质生成b深入烧杯中的导管内红色水柱上升一小段。
现象解释:红棕色物质是铁锈,铁生锈消耗氧气,使瓶内气压减小,大气压将烧杯内的水压上一小段。
为了防止铁生锈,研制出了性能优异的不锈钢。
5、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制造,铁的冶炼与应用,火药的发明,瓷器的烧制都举世闻名第二节:化学研究些什么1、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_的变化;物理变化:_没有新物质生成的_的变化。
二者本质的区别就是有无新物质生成。
注意:a 化学变化一定伴随物理变化,物理变化肯定没有化学变化。
B、化学变化常伴随着发光、发热、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但是发光发热的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2、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气味和导电性等。
3、蜡烛燃烧实验: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冷的烧杯,烧杯内壁有水雾,说明有水生成,向上述烧杯中加入少量的澄清石灰水,,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有二氧化碳生成。
蜡烛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4、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的测定实验:实验原理:红磷燃烧消耗氧气,瓶内气压减小,被压入水的体积等于瓶内氧气的体积实验装置:实验现象:红磷燃烧,产生浓厚的白烟,打开止水夹,水从烧杯倒吸如集气瓶,进入水的体积约占瓶容积的1/5化学反应方程式:现象解释:红磷在密闭容器内充分燃烧,消耗瓶内氧气,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使集气瓶内气压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所以大气压将烧杯中的水压入集气瓶中。
进入集气瓶中的水的体积就等于消耗的氧气的体积。
实验要求:红磷足量(充分消耗瓶内氧气);冷却至室温后再打开止水夹;集气瓶底预留适量的水,吸收热量,溶解五氧化二磷;燃烧物质的选择--消耗氧气,同时不能产生新的气体(不可以用硫和木炭代替)特别注意:蜡烛燃烧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常温下二氧化碳仅微溶于水,且溶解速度比较慢,因此一般不用蜡烛燃烧测定氧气的体积分数。
但若能吸收二氧化碳,此法也不失为一种简便的方法。
而且蜡烛易燃烧,取材方便。
误差分析:实验发现测定的氧气体积分数小于1/5分析原因:①装置的气密性不好,可能漏气。
②红磷的量不足,没有充分消耗氧气。
③没有将点燃的红磷迅速伸入集气瓶并塞紧瓶塞。
④未等瓶内的气体冷却就打开夹子。
实验发现测定的氧气体积分数大于1/5分析原因:。
①燃烧匙插入太慢,导致空气受热膨胀逸出②止水夹没有夹紧,红磷燃烧时空气从止水夹逸出5、混合物: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的;纯净物:只有一种物质组成的。
6、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第一次明确提出空气是有氧气和氮气组成。
后来的科学家还研究发现了空气中还有氦He氖Ne氩Ar氪Kr氙Xe等稀有气体.7、世间万物,只有100多种元素组成,有的是一种元素组成,有的是多种元素组成;一种物质可以通过化学变化变成另着一种物质,但反应物和生成物应含有同种元素。
8、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物质的用途反映物质的性质。
第三节、怎样学习和研究化学1:常用的仪器(仪器名称不能写错别字)A:不能加热:量筒、集气瓶、漏斗、温度计、滴瓶、表面皿、广口瓶、细口瓶等B:能直接加热:试管、蒸发皿、坩埚、燃烧匙C:间接加热:烧杯、烧瓶、锥形瓶2:基本操作(1)药剂的取用:“三不准”①不准用手接触药品②不准用口尝药品的味道③不准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气味注意:已经取出或用剩后的药品不能再倒回原试剂瓶,应交回实验室。
A:固体药品的取用取用块状固体用镊子(具体操作:先把容器横放,把药品放入容器口,再把容器慢慢的竖立起来【一横二放三慢竖】);取用粉末状或小颗粒状的药品时要用药匙或纸槽(具体操作:先将试管横放,把盛药品的药匙或纸槽小心地送入试管底部,再使试管直立【一横二送三直立】)B:液体药品的取用取用很少量时可用胶头滴管,取用较多量时可直接从试剂瓶中倾倒(注意:把瓶塞倒放在桌上,标签向着手心,防止试剂污染或腐蚀标签,斜持试管,使瓶口紧挨着试管口)(2)物质的加热给液体加热可使用试管、烧瓶、烧杯、蒸发皿;给固体加热可使用干燥的试管、蒸发皿、坩埚A: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试管一般与桌面成45°角,加热前先擦干外壁,先预热后集中试管底部加热,加热时切不可对着任何人,液体不可超过容积的1/3,加热完,不能骤冷,以免炸裂试管。
B: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试管口应略向下(防止产生的水倒流到试管底,使试管破裂)先预热后集中药品加热注意点:被加热的仪器外壁不能有水,加热前擦干,以免容器炸裂;加热时玻璃仪器的底部不能触及酒精灯的灯心,以免容器破裂。
烧的很热的容器不能立即用冷水冲洗,也不能立即放在桌面上,应放在石棉网上。
(3)过滤是分离不溶性固体与液体的一种方法(即一种溶,一种不溶,一定用过滤方法)如粗盐提纯、氯化钾和二氧化锰的分离。
操作要点:“一贴”、“二低”、“三靠”“一贴” 指用水润湿后的滤纸应紧贴漏斗壁;“二低”指①滤纸边缘稍低于漏斗边缘②滤液液面稍低于滤纸边缘;“三靠”指①烧杯紧靠玻璃棒②玻璃棒紧靠三层滤纸边③漏斗末端紧靠烧杯内壁(4)玻璃仪器的洗涤如仪器内附有不溶性的碱、碳酸盐、碱性氧化物等,可加稀盐酸洗涤,再用水冲洗。
如仪器内附有油脂等可用热的纯碱溶液洗涤,也可用洗衣粉或去污粉刷洗。
清洗干净的标准是:仪器内壁上的水即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而均匀地附着一层水膜时,就表明已洗涤干净了。
(5)常用的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A:使用酒精灯时,不慎而引起酒精燃烧,应立即用湿抹布。
B:酸液不慎洒在桌上或皮肤上应用碳酸氢钠溶液冲洗。
C:碱溶液不慎洒在桌上应用醋酸冲洗,不慎洒在皮肤上应用硼酸溶液冲洗。
D:若浓硫酸不慎洒在皮肤上千万不能先用大量水冲洗。
(6)、几个方位和数字A试管夹应夹在的中上部,铁夹应夹在离试管口的1/3处。
B加热时试管内的液体不得超过试管容积的1/3,反应时试管内的液体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2。
C使用烧瓶或锥形瓶时容积不得超过其容积的1/2,蒸发溶液时溶液的量不应超过蒸发皿容积的2/3;酒精灯内的酒精不得超过其容积的2/3,也不得少于其容积的1/4。
D在洗涤试管时试管内的水为试管的1/2(半试管水);在洗气瓶内的液体为瓶的1/2;E如果没有说明用量时应取少量,液体取用1——2毫升,固体只要盖满试管的底部;加热试管内液体时,试管一般与桌面成45°角,加热试管内的固体时,试管口略向下倾斜。
3、必记实验A碱式碳酸铜(Cu2(OH)2CO3 )与稀盐酸的作用:实验现象:绿色粉末逐渐溶解,有气泡生成,溶液变蓝色结论:B 碱式碳酸铜加热实验现象:绿色粉末逐渐变成黑色,试管内壁有水雾,用玻璃棒蘸取澄清的石灰水伸到试管口,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结论:练习1、5月17日,奥运火炬在温州传递.下列情景中蕴含着化学变化的是()A.彩旗飘扬B.火炬燃烧C.气球升空D.声音远扬2、“民以食为天”.下列过程主要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碾米B.淘米C.洗菜D.酿酒3、下列是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变化,其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天热吃冰糕时,发现雪糕慢慢融化B.把木炭放入冰箱中,冰箱异味消失C.在晾干的咸菜表面出现食盐晶体D.绿地中花草生长4、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A.烟花燃放B.百炼成钢C.米酿成醋D.美酒飘香5、下列各图所示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A. B. C D6、下列性质,属于化学性质的是()A.导电性B.溶解性C.稳定性D.挥发性7、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①甲烷用作燃料;②氢气用于填充探空气球;③氧气用于气焊;④干冰用作制冷剂;⑤焦炭用于炼铁工业.A.①②③B.①③⑤C.③④⑤D.①④⑤8、“绿色化学”要求从根本上减少或杜绝污染.下列做法中符合绿色化学理念的是()A.实验中未说明药品用量时,取用较多量药品进行实验B.实验室将废液直接倒入下水道C.对废旧电池作深埋处理,消除其污染D.化工生产中使原料尽可能地转化为产品9、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A.可燃冰用作燃料B.“干冰”用于人工降雨C.生铁铸造铁锅D.铜用于制造导线10、下列能说明硫和氧气发生了化学反应的是()A.硫是淡黄色固体B.硫受热会融化C.液态硫受热会汽化D.有刺激性气味气体产生11、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A.活性炭净水B.干冰用于人工降雨C.金属铜制作导线D.富氧炼钢12、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A.食用醋B.天然气C.含碘盐D.蒸馏水13、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A.银B.碘酒C.不锈钢D.矿泉水14、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A.空气中分离出来的稀有气体B.部分结冰的蒸馏水C.冶炼铁矿石后得到的生铁D.加热高锰酸钾反应后的剩余物15、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A、果汁B、豆浆C、碳酸饮料D、水16、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A.自来水B.冰C.面粉D.食盐17、下列各组物质都属于纯净物的是()A、矿泉水、蒸馏水B、汽油、柴油C、明矾、干冰D、洁净的空气、纯牛奶1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纯净物一定是由分子构成的B. 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C.混合物肯定是由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D. 市售纯净水绝对纯净,不含化学物质19、下列哪种属于纯净物()A.蒸馏水B.氯化钠注射液C.清洁的空气D.钛合金20、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混合物是多种分子或多种原子混合而成。
B.纯净物由一种分子或一种原子组成。
C.混合物由多种纯净物混合而成。
D.中成药是纯净物。
21、物质的下列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A.铜是红色的金属B.镁条放入白醋中会产生气泡C.水在0℃时结冰D.碳酸氢铵是白色粉末22、下列措施是为了防止环境污染的是()A.食盐加碘B.禁止食用霉变的食品C.禁止饮用工业酒精D.禁止鸣放鞭炮23、下列物质的用途是由物质的化学性质决定的是()A.用铜丝制导线B.煤可作为燃料C.用木材制成木船D.铝可制成铝箔24、不能用来判断蜡烛发生化学变化的现象是()A.用白瓷板盖在蜡烛火焰上,在白瓷板上可观察到黑色的粉末状物质B.变化时发光发热C.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而冷的烧杯,杯壁上有水珠出现D.用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澄清石灰水变浑浊25、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用嘴吹灭酒精灯B.加热试管时,试管口不对着自己或他人C.给固体加热时,试管竖直放置在火焰上D.为了节约药品,实验后剩余的药品要放回原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