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关于高职院校隐性课程建设-模板

合集下载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课程的构建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课程的构建

隐性课 程 的涵义
“ 性 课 程 ”hde ur — 得 良好品德经验 的教育 因素。 隐 (idn crc i u m) l 概念最初 由美 国教育社会学 u
i到培养合 格社会公 民的功 能 ; 通过
思 想政 治 教育 隐性 课程 的特 学校 环境 中的物质 、 神 、 精 文化 熏
73 :

隐性




长现,野养业职的 性。。 育 会了和获 上实岗为…几… … 见实国、学能业重…’一 现解扩得 的习实培一… 一 识社大 顶力习 。 一 象问情增 生。素 … … 、 亲 和题, 岗和质 : 一会视 职顶作 一’ ” 一 .
习到的 、 具有发展功 能的非预测或
二、 高职 院校思想政治教育
隐性课程的 目标

项关 于 可雇佣 能力 和 职业
在不为受教育者 自身所意识 发 展潜 力 在高 职 院校学生 与普 通 用 在大 学生 思想 政治 教育 实 际教 响力 ;
学中, 接受 实践检验并在实 践 中被 到 的情况 下 , 通过 隐藏在 受教育者 高校 学生之间 的差异研究表 明 , 高
表 1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 育隐性课程 内容
主要 内容 课程取 向 施教机制 学习过程 人与 自 然和谐 接 受机制 学生的收获 自然道德 观
非 计划 的知 识 、 价值 观念 、 规范 和 态度忙 】 。据此 , 结合高职教 育要求 ,
将思 想 政治教 育 隐性课 程 内容划
认识 。
内心深处的整合能力而发生作用 , 1职 院校应“ 注重职业 能力 与人文素
养 的结 合和 知识 、 人格 、 化 的统 文

思想 政治 教 育隐性 课 程 的 内 j 因而具有无意识 获得 的教育价值 。

高职课程中隐性课程体系的建立

高职课程中隐性课程体系的建立
业的要求。
解 力为车模设计 “ 产 品说明书” ,作为 推 销产 品的重要 依据 ;运 用 自己的价值
观和诚 恳的态度向教师扮演的顾客推销
W. K i l p a t r i c k的著 作 中已经 出现 ,称 为
“ 同时学 习”或 “ 伴 随学习” ,指出学 生在 正式 学习过程 中对态度 、理想 、情
在 前 期 调研 的基 础上 ,我 院 以奔 产 品 ;同时还要用出色的行为技能 l 卜同
感和兴趣 的学 习成 果 ,它一 方面能够 激 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 提高学习效果 , 另一方 面能够 为人格教育和道德教育奠 定 基 础。 1 9 6 6年 P . W. J a c k s o n在 《 课 堂
的毕业生适应企业的要求 ,如何设置 自己的显性课 程体 系让学生学到更 多的知识上 ,而忽视 了隐性课程体 系的建立。北京电子 科技 职业学院 ( 以下简称 “ 我 院” )以奔驰校 企合作 班为试点,尝试将 隐性课程体 系融入 日常的教 学 中,让 学生在 学到知识 的 同时全方位提 高 自己,以应对未来职场的挑战 ,培养 出的学生受到 了企业一致好评。
二、隐性课程体系的建立
驰校企合作班为试点 ,以 “ 乌尼莫克车 模制作 ”课程为载体 ,建立 了隐性课程 体 系。 “ 乌尼莫克车模制作 ”是我 院以 德 国双 元 制为 蓝本 开 发 的一 门全 新课 程 ,以 奔驰 乌 尼莫 克 卡 车 为原 型 ,按 照 1 :1 0的比例缩 小作 为 车模 ,学 生 利用三个学期 的时间通过学 习 “ 机 械制 图” “ 机械基础 ” “ 金属材料 ” “ 汽车 构造 ”等课 程 ,利用 钳工 、车工 、铣工 等技能 ,完成钣金 、焊接 、喷漆 、装配

隐性课程视阈下的高职《概论》课教学探讨

隐性课程视阈下的高职《概论》课教学探讨
这种情 况下 ,作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核心内容之一的 《 概论 》课 ,仅凭显性课程 中所学的知识远
远 不 够 ,要 想提 高 学 生 的 思想 政 治 素 养 ,只有 加 强 《 概 论 》课 隐 性 课程 的开 发和 利 用 。第二 ,开发 隐 性
本文 系首钢工 学院2 0 1 3 年教育 科学研究 立项 “隐性课程视 阈下的高职 “ 概论 ” 课教学 研究 ” 成 果。
势 。在 ‘ 生 活 世 界 ’的教 育 中 ,人们 生 活 的文 化 环 境及 其 个体 的生 活 经验 得 以全 面 、直接 地 参 与 自我 的 成 长 中 。 目前 思 政 教 育离 生 活 越 走越 远 , 1 3益封 闭成 为 一个 自说 白话 的领 域 。” 晗 高职 《 概 论 》课 隐性 课 程 的研 究与 开 发在 很 大 程度 上 带有 很 强 的 回归 “ 生活 世 界 ” 的价 值 取 向 。第 三 ,就 高 职 《 概 论 》课 而 言 ,相 比显 性 课 程 ,学 界对 隐性 课 程 的研 究 和 重视 程 度 明显 不 够 。 由于 历 史 传 统 和 文 化 背 景 等 因素 ,
性 课 程指 的 是那些 伴 随着 正规 教 学 内容而 出现 的 、对 学 生起 着潜 移默 化式 的教 育 影响 的 内容 。… 高职 《 概 论 》课 隐 性课 程 的开 发 与 实施 的必 要 性 主要 表 现 在 :第一 ,显性 课 程 课 时 有 限 ,必 须开 发 隐性 课 程 资 源 。 高职 学 生 一般 是 三 年 学制 ,除 去 半年 时间 到 用人 单 位 实 习 以外 ,实 际在校 时间 只有 两 年
态 载 体 的表 现 形式 分 为 显性 课 程( f o r ma l c u r r i c u l u m) 和 隐性 课 程 ( h i d d e n c u r r i c u l u m) 两种 类 型 。显性 课 程

论高职院校隐性德育课程的建设

论高职院校隐性德育课程的建设
维普资讯

ll ・ 4
嘉兴学 院学报 Jun lfJaigU i rt ora xn nv sy o i ei
第2 卷 期2 8 月 0 第4 0 年7 0 V10 o 20。 o2 . 087 . N4
论高职院校隐性德育课程的建设
课 程 可 以包 括 以下 内容 :一是 文化 层 面 的隐性课 程 ,分为 物质 文化 隐 陛课 程 、精神 文化 隐 『课 程 和制 生 度文化 隐 陛课 程 ,主要 包括 服务 文化 、管理 文化 、社 团文化 、宿舍 文化 和校 风 、学 风等 校 园文化 隐性 课 程 ;二是 互动层 面 的隐性 德育课 程 ,即在 学校 正规 的德 育课 程 ( 包括 “ 课 ” 两 、专业课 教 学 、实 训 过程 ) 中师生互 动 、生生互 动所 蕴 涵 的无 意 识德 育 因素 ,主要 是 通 过学 生 与 教 师 、学 生 与 学生 之 间 建立 和谐 的人 际关 系来实 现的 。如果 说 文 化 隐性 课 程 的开 发 重在 为 大 学 生德 育工 作 提 供 一 个理 想 的
On Co s r c i n o e Co r e o c s i e M o a u a i n i c t n l n e h ia l g s n tu t ft u s fRe e sv r l o h Ed c t n Vo a i a d T c n c Col e o o a l e
育工作 的重 要任务 。显 性德 育课 程和 隐性德 育课 程都 是高 职 院校 对学 生进 行德 育 的有效方 式 ,与 已被 纳入 学校教 学计 划 的显性德 育课 程一 样 ,隐性德 育课 程在 学生 的思 想教 育 中亦 发挥 着重 要 的作用 。因 此 ,除 了继 续 发挥显性 德育 课 程的作 用外 ,还 必须 充分 重视 和加强 隐 陛那么,互动层面的隐性课程则重在为大学生的德育工作营造一种融洽之 “ ” 境” 情 。无论是 以情感 人 ,抑或是 以境化人 ,对大学生德育工作而言 ,均有 “ 润物细无声”之效。

探析高等职业教育隐性课程的意义及开发途径

探析高等职业教育隐性课程的意义及开发途径

2 . 2隐性课程 能够让社会 重新 审视 高等职业教育

直 以来 , 社会的普遍意识都认为高职教育不注重学生主
未被认识到的课程。比如 , 学校的制度 、 校园的文化氛围、 在 观能动性的发挥, 而隐性课程 的引进和研究, 使得高职课程研 学习中对于人际关系的处理等。 究 有 了 一个 新 的视 角 。使 得 人们 看 到 除 了正 规课 程 建设 之 外 “ 隐性课程” 在高等教育研 究的领域里取得相关成果, 然 还存在着对学生产生重大影响的其它教育经验 , 而这种经验更 而, 在我国高职领域里对于这个课题 的研究还在初级阶段 。 很 有 助 于培 养 学 生 的情 感 和 认 知 ,更 有 利于 学 生综 合 素质 的 培 多高职院校只注重对技能操作的培养,忽视 了对 学生综合素 养 。 隐性课程在诸多方面对高职课程产生影响, 在课程领域里 质的培养和锻炼。 这就使得高职院校 的学生在 自我表达能力、 另辟蹊径, 与正规课程相互协调; 在学习内容方面融入了情感、 人文素质和情商等方面有很大的缺失。 动机等心理学因素 : 在学 习资源方面 , 除了教材 、 课本之外 , 对 隐性 课 程 相对 于 正 规 课程 , 表现 出不 一 样 的特 性 , 主 要有 校园文化、 教师文化建设、 学生身心培养等方面也给予了重视 ;
高职教育 已经开始从注重规模 向构建 自身内涵的战略转 素质, 综合来看应具备如下的基本能力: 一是相关的专业技能; 变, 高职 院校开始重视校 园文化建设, 注重品牌意识 , 开始关 二是合作意识; 三是责任感 ; 四是 良好的沟通能力; 五是工作 注 隐性 课程 的建 设 。 作风, 对 自 己高标 准 高 要 求 , 态度 端 正 ; 六 是很 强的适 应 能 力 ,

高职院校隐性课程体系构建及效果分析

高职院校隐性课程体系构建及效果分析

避想曼凤高职院校隐性课程体系构建及效果分析李刚(江苏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系,江苏淮安223200)随要】在高等职业教育不断发展的形势下,内涵建设是我们面临的主要调濑,隐性课程对大专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作用。

本文阐述了隐性课程的概念.通过企业对能力的需求调查、学生对活动评价表的调查分析及活动材料对比分析,构建了合理规范的隐性课程体系,并概括归纳了隐性课程的应用价值。

供键词]隐性课程;体系构建;社团活动;素质教育高职院校中普遍存在学工部门、学生社团等每个学期都组织大量的活动,对丰富学生生活很有意义,但是,这些活动针对性不强,系统性不够。

“隐性课程”体系的合理构建以及在学生素质教育中作用的研究和实践,有助于学生活动的计划性、针对性和实际效果,并可以支持学生工作的探索和创新。

一、隐性课程概述自1968年美国学者菲利普W杰克逊在他的课堂生j蛩一书中首先提出“隐性课程”这一概念以后,课程领域里先后出现了“自发课程”“隐含课程”“无形课程”“非正规课程”等概念,国际上掀起7—场关于隐性课程研究的热潮。

随着对德育隐性课程研究的深入,国内外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探i'-J7“隐性课程”的概念,按照权威性的蝈际教育百科全书》的见解,隐性课程是指形成学生的非正式学习的84"要素,这些要素在学校课程手册中没有得到明确的规定,它们被看作是—部分隐藏的、无意的甚至是完全没有得到承认的学校生活经验,但又经常地有效地对学生发挥着影响。

二、企业对能力的需求调查及分析经过调研和小组会议讨论,制定了企业需求员工素质、能力情况调查表和学生对于活动评价表。

共调查各类企业问卷51份,具体企业问卷调查数j!居;[总和分析如下目2力娄型铝铮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竞吁能力专业技术能力i圭择{|名第一位的2司1敷323123选择拜名第二位的公司十敷7141515选择拄名第三位的公司1。

数161032选择撩名第四位的2司个数254l I U上述结果表明企业更重视团队协作能力,因此在学校期间,应该多开展更提高团队协作能力的隐(生活动,比如:盲人方阵、多人绑腿跑等活动。

高职院校外语教学与隐性课程研究

高职院校外语教学与隐性课程研究

高职院校外语教学与隐性课程研究聂颖刘晴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摘要】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外语教学在隐性课程方面的研究很少,隐性课程是对学校显性课程的拓展与延伸,通过受教育者无意识的、非特定心理反应发生作用的教育影响因素。

外语隐性课程与外语学习环境的优化密切相关,能给学习者提供较充分的语言输入和互动环境,促进学习者自主学习和研究式学习,形成融合性学习动机及培养积极的情感,从而加速外语学科建设和提高外语教育质量。

本文作者以隐性课程这一视角,从高职院校外语教学的现状、高职院校外语教学中隐性课程的重要性、高职院校外语教学进行隐性课程的途径与方法这三个方面对高职院校外语教学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外语教学隐性课程高职院校“隐性课程”(HiddenCurriculum)这一概念是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教育学家杰克逊(philli。

W.Jackson)在《班级生活》(LifeinClassroom)中首次提出的。

关于隐性课程的概念一般认为是:隐性课程是对立于“显性课程”。

显性课程一般指正规教学课程而隐性课程是对正规教学课程的拓展与延伸,是课程内外间接的、内隐的,通过受教育者无意识的、非特定心理反应发生作用的教育影响因素。

一、高职院校外语教学的现状高职院校外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实用性人才,学生能够在高职院校进行培养三年以后直接上岗。

但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外语教学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

第一,高职院校外语教学还是停留在中国式教学模式。

学生是被动学习外语知识,着重掌握书本知识,进行应试教育。

第二。

教师教授外语一般都是照本宣科,进行灵活教学还有待加强。

第三,高职院校外语教学提供给学生的语言环境不理想,学生在课外没有辅助的外语环境对口语进行锻炼。

第四,辅助外语教学的第二课堂活动极少,不能达到学生学以致用的效果。

第五,外语教学基础设施和外语教师队伍建设存在不足,目前有很多高职院校是由中专、中技或其他中等院校升格的,外语教学的基础设施相对落后,无法满足新的办学理念的需求,从而影响了外语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对高校隐性课程开发的思考和建议

对高校隐性课程开发的思考和建议

对高校隐性课程开发的思考和建议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普及,高校教育也在不断变革和发展。

除了传统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外,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关注隐性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那么,什么是隐性课程呢?隐性课程是指不以正式课程形式存在于教学计划中,但在学校生活中和教学过程中以非正规化形式出现的课程,对学生的成长、素质和能力培养具有重要影响的一种教育因素。

对高校隐性课程的开发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总结经验,提出相应建议。

隐性课程开发应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高校的隐性课程开发应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包括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领导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

这些都是学生未来社会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的素质。

高校在进行隐性课程开发的时候,应该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而不是仅仅注重知识的传授。

可以通过开设一些素质拓展的课程、培训学生的能力和潜能等方式来实现这一目标。

隐性课程开发应注重学生的人文关怀和情感教育。

高校的隐性课程开发应该注重学生的人文关怀和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情怀,使他们成为有情怀、有担当、有理想的新时代青年。

可以通过开设一些关于人文精神、社会责任、情感教育等方面的隐性课程,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参与公益活动,使他们在实践中增长见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隐性课程开发应和专业课程相结合,形成有机整体。

高校的隐性课程开发应和专业课程相结合,形成有机整体。

隐性课程与专业课程相结合,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专业课程中的实践教学、实习实训等也是隐性课程的一部分,这些实践经验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专业知识,提高专业能力。

高校在开发隐性课程时,应该更多地考虑专业课程和隐性课程的结合,形成互补和相辅相成的关系。

隐性课程的开发需要有良好的实施机制和评价体系。

高校在进行隐性课程开发时,需要建立良好的实施机制和评价体系。

这样才能保证隐性课程的质量和效果。

实施机制要求学校要制定详细的计划和方案,确定隐性课程的内容、形式和实施方式。

浅谈高职院校隐性课程的建设

浅谈高职院校隐性课程的建设
决定 了其 特 殊 性 质 。
1普 遍性 .
段来实现。
5 非量 化 性 .
对 隐性 课 程 的影响 结果进 行定量 分析是 一件 很 困难的事
情。 因为 隐性 课程 对 学生施 与的是非连贯 的、非系统 的影响。
同时,隐性 课程与显性课程 的关系以及 隐性 课程 自身 内部诸要
除显性 课程 之外,隐性 课程 是所有学 校文 化要素的集 合,
4. 重 性 双
规课程或正式课程 。隐『课 程又称为潜在课程,一 般是指学校 生
隐性 课程 的影响既可以是积极的,也可 以是消极 的。不论
教育中除了正 规课程 以外 ,还存在对 学生产生 影响的因素,如 是知 识的学 习,还是情 感、价值 的陶冶,隐性 课程对 学习者 的 教育 环境等,通过 这些教育因素,学 校有意或无意地传递 给学 影响都 存在积极 的和 消极 的一面。教育者 的作用关键就体现在 生潜 在的教育经验 。在 现代课 程论研究的课题 中,隐性课 程是 如何 发挥 隐性 课程 的积极 教育 影响,减 少消极 影响。通常要通 审议”艺术等手 指学生在学习环境 ( 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体系)中所学习 过增 强反省意识和提 高教师运 用课 程开发的 “ 到的非预测或非计划的知识、价值观念、规 范和态度。 隐性课程 作为完整课程 体系的组成部分,它 的独特 结构也
C riuu ” 的概 念 ,隐性 课 程 逐 渐成 为 国际 现代 课 程理 方式,通 过学生有意识特定的心理反 应机 制来影响学生。 u r lm) c 论研究 的重要问题 之一。隐性 课程原本 是一个外来词,英 文中
除 Hid n C riuu 之 外 , 还 有 C v r C ri lm 和 d e u rc lm o e t u r uu c

隐性课程实施方案

隐性课程实施方案

隐性课程实施方案
隐性课程是指学校教育以外的非正式教育,它包括学生在学校之外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

隐性课程的实施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有一套科学的实施方案来指导和推动。

首先,隐性课程的实施需要明确目标和内容。

学校应该明确隐性课程的目标是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内容包括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

这些内容可以通过学校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来实施,比如社会实践活动、志愿者活动、文化艺术节等。

其次,隐性课程的实施需要注重教师和学生的参与。

教师是隐性课程实施的主
要组织者和指导者,他们需要积极参与到隐性课程的设计和组织中,引导学生参与各种活动。

同时,学生也应该积极参与到隐性课程的实施中,通过参与各种活动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再次,隐性课程的实施需要注重评估和反馈。

学校应该建立完善的评估机制,
对隐性课程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

同时,学校还应该及时向教师和学生反馈评估结果,鼓励他们改进和提高。

最后,隐性课程的实施需要注重与课程的整合。

隐性课程不是与正式课程相对
立的,而是应该与正式课程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学校应该通过课程设计和活动组织,将隐性课程与正式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有机的整体。

总之,隐性课程的实施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学校应该建立科
学的实施方案,明确目标和内容,注重教师和学生的参与,注重评估和反馈,注重与正式课程的整合,推动隐性课程的健康发展。

希望学校能够重视隐性课程的实施,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的教育。

高职院校隐性课程的建设与开发研究

高职院校隐性课程的建设与开发研究

高职院校隐性课程的建设与开发研究摘要: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高职教育发展方向应从仅重视专业知识技能向一手抓技术、一手抓学生综合素质发展。

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对隐性课程的建设各开发,既要寻找构建高职院校隐性课程的途径,还要在此基础上对隐性课程的设置进行挖掘。

主要通过借鉴国外经验、拓展视野和对比显性课程找到隐性课程的创新,这样不仅丰富了隐性课程的内容,也能更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高职院校;隐性课程;建设与开发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6-00-02高职教育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就是为社会培养专业型人才,对课程设置比较倾向于显性课程,但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全方面的,需要重视综合素质的培养。

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多体现在课堂以外,也就是与显性课程相对的隐性课程。

隐性课程是在非压力环境下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培养的过程,这就需要先了解隐性课程的含义和特点,结合这些信息在对学生隐性课程建设时,才能准确把握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以及影响主体的外在环境和内在因素,能更好地建设和发展隐性课程,不仅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更能推动高职教育的发展。

一、隐性课程及其特点(一)隐性课程的含义隐性课程是美国学者菲利普·w·杰克逊在《课堂生活》中首先提出的,这以后在国际上出现了一次讨论热潮,很多学者都对隐性课程的概念作了阐述。

顾明远认为:“隐性课程即‘潜在的课程’,亦即非正式课程等,与显性课程相对,是广义的学校课程组成部分,其主要特点是潜在性和非预期性。

它不在课程规划(教学计划)中反映,不通过正式教学进行,对学生的知识、情感、信念、意志、行为和价值观等方面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促进或干扰教育目标的实现,通常体现在学校和班级的情境(如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学风、班风、校风、校纪等)中。

”[1]其实,隐性课程就是和显性课程相对应的,只要是除了课堂教学以外的任何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形式,都是满足隐性课程建设要求的。

论隐性课程建设与高职生基本职业素养的培育

论隐性课程建设与高职生基本职业素养的培育
程” ( Hi d d e n C u r r i c u l u m) 。 Ⅲ 我 国2 O 世 纪8 0 年代 开始研究 隐性
隐性 课程 是潜移默 化地影 响学生 身心 发展 的一切学 校 文化要 素 。 而文 化 即人 化 . 它依 照人 的价值 和理想 改变 客观 世界和人 自身 , 使之美 化并趋 于完善 。校 园文化是教 育的有 效载体 , 故 隐性课 程是 一种重 要 的教育 资源 , 或 者说是一 部 内容丰 富的活 的教科 书 , 其 育人功 能强 大 , 在学生 基本 职业 素养 的培 育中能够发挥 极其重要 的作用 。 1 . 导向功 能 。这 是指 大学 校 园文化 对大 学生 的价 值观 念、 生活方式 、 行 为规范 和人格 心理 建构等 方 面所起 的引导
2 0 1 3 期 ) 蠢 _ 。
论 隐 性 课 程 建 设 与 职 生 基 本 职 业 素 养 的 培 育
叶 蓉
( 武汉软件 工程职 业学 院 , 湖北 武汉 4 3 0 2 0 5 )
摘 要 :隐性课程 是潜 移默化 地影 响学 生 身心 发展 的一切 学校 文化要 素 , 是一种 重要 的教 育资 源 , 在 高职 生基本职 业 素 养的培育 中能够发挥极 其重要 的作 用。本文界 定 了隐性课 程 的 内涵与特点 , 分析 了隐性课 程的 育人功 能 , 并从 物质 文化 建
设, 它是 “ 通过整 个学校 环境 、 气氛、 学校风 气施 加给学 生的
影响, 起到教育 作用” 。 这一 观念得 到较广泛认 同。由此可 见, 隐性 课 程是 学校无 时 不有 、 无 处 不在 、 无人 不包 的教 育 现象 , 它渗 透于学 校生活 的时 时 、 处处、 人人 , 不 仅涉及 学校 所 有物 质文 化 、 制度文 化 、 精 神 文化 , 而且 涉及 一切 教 育者 和受教育 对象 , 涉及 学校纵横交 错 的人 际关 系 2 . 潜隐性 。隐性课 程常被 称为 “ 看不见 的教育 ” . 潜 隐性 是其 区别 于显性课程 的鲜明特征 。就教育过 程而言 . 显性课 程是 直接公开 地教育影 响学生 ,隐性 课程 则是 学校 和教职

高职院校隐性课程建设的思考

高职院校隐性课程建设的思考

化氛围中、 与人 和人与物 的关系 中等 , 人 都渗透着 影 响人 的 因素 。 () 3 双重 性 。隐性 课程 对 学 生 影 响 即可 能 是 积 极的, 促进学生 良好 品德的养 成 ; 也可能是 消极 的,
阻碍 学 生健 全人 格 的形成 。 ( ) 计划 性 。 隐性课 程 是 通 过 学校 的 自然 环 4非 境和社 会环境对 学生 的观念 和行为产 生影 响 的 , 生 学 也是在 自由的情 境下 , 间接地 、 不知 不觉地 受到 教育 ,
21 0 1第 l 0期
J j 教 育 定人
ADUIT EDUCATI J ON
No. 0 2 1 1 01 To a . 97 tlNo 建设 的思考
孔 令 娟
( 新疆 巴音 郭 楞职业 技 术学 院 ,新疆 库 尔勒 8 10 ) 40 0
【 收稿 日期 】0 1 0 2 2 1 — 4— 0
【 作者简介 】 孔令娟 (99 , , 士, 师, 究方 向 1 一)女 硕 7 讲 研
为教 育学原理 、 高等职业教 育。
无需专 门组织 的教育活动 , 内容是非学术 性的 。 ( ) 远性 。学 生 自人 校 , 进 行 着 显 性 课 程 5深 便 的学 习 , 时也在 不 知 不 觉地 受 到 学 校 隐 性 课 程 的 同 感染 、 陶 和教 育 。隐 性 课 程 需 要 经 过 长 期 的 、 熏 潜 移 默化 的影 响 , 学 生 主 要 是 情 感 、 志 、 格 、 对 意 人 价 值 观 的影 响 , 想 意识 、 志 、 思 意 品德 等 一 经 形 成 , 就 不易改变 , 非常持久和深刻 , 响人的一生, 影 其效果 是长 期 深远 的 。 二、 隐性 课程 建设 的必 要 性 1 .隐性课 程 是 开展 高职 院校 学 生职 业 道德 教

高职院校隐性课程建设研究

高职院校隐性课程建设研究
授 范 兰 丝 ( al c . .在 1 9 V ln e ) a E 9 1年 出版 的
《 国家 课 程 百 科 全 书 》 中对 隐 性 课 程 所 作
的 界 定 .结 合 当 前 高 职 教 育 理 论 与 实 践
包 括 学 校 多 年 积 淀 形 成 的 治 学 态 度 和 方
法 等 这 种 多 元 的 时 空 造 成 了更 为 宽 广
显 性 课 程 是 以人 才 培 养 方 案 、 程 标 准 、 课 教 材 的形 式 . 确 、 接 、 显 陈 述 的 课 明 直 外 程 .是 有 较 强 的理 性 色 彩 和 一 定 的 强 制 性 的 教 育 方 式 :而 隐 性 课 程 则 是 以教 育 的 物 质 环 境 、 神 氛 围等 方 式 存 在 的 , 精 通 过 学 生 无 意 识 的 、非 预 期 的 心 理 反 应 对 学 生起 到 潜 移 默 化 的 影 响 隐性 课 程 以 其 在 教 育 目的 、 育 内 容 、 育 方 式 、 教 教 教 育 效果 等 方 面 独 有 的 特 征 . 弥补 了 显 性 课 程 在 学 生 全 面 发 展 教 育 上 的 缺 陷 显 性 课 程 与 隐 性 课 程 二 者 相 互 依 存 、相 互 转 化 、 互补 充 . 有 二者 彼此协 同、 相 只 目 标 趋 向 一 致 时 .才 能 使 整 个 教 育 课 程 体 系 达 到 最 佳 的 功 能 和 效 果
校 风 、 风 、 风 、 风 、 风 以 及 学 风 院 系 班 教 等 .还 可 以 是 一 种 环 境 .如 校 园 人 文 环 境 、 习 环 境 、 态 环 境 等 , 至 还 可 以 学 生 甚
隐课 程 等 .是 相 对 于 显 性 课 程 而 言 的 一 种 课程 类 型 。关 于 隐 性 课 程 概 念 的 界 定 . 可 谓 仁 者 见 仁 , 者 见 智 . 种 表 述 不 尽 智 各 相 同 我 们 依 据 美 国 堪 萨 斯 州 立 大 学 教

浅论学校隐性课程

浅论学校隐性课程

浅论学校隐性课程一、研究隐性课程的现实意义1.扩大课程研究的视野,完善我国的课程体系潜在课程是一个与显性课程有密切关系又相对独立的领域,其作用和地位越来越突出,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潜在课程对学生的影响在某些方面比显性课程更加具有影响力,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课程研究领域,尽管它对学生产生的影响的效果在短期内尚无法精确测量和评估。

对潜在课程的深入研究必将扩大我们的课程研究视野,丰富和发展我们的课程理论体系,更加全面地、深入地认识课程这一概念。

2.顺应时代的发展,丰富课程研究的内容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以及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和发展,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现代化的人才,不仅要掌握先进的科学知识,还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学会学习、学会交流、学会合作等能力,而隐性课程在这些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起着重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

形势的发展促使我们必须重视潜在课程,加强对潜在课程的深入、全面的研究,这将进一步丰富我国课程研究的内容,同时还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

3.利于重视学习过程,加强学校环境的建设显性课程的实施较偏重于教科书,偏重于对知识的“灌输”,偏重于对学生的“训练”。

仅仅靠这种单向的“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学生很难实现个性的全面、和谐的发展。

潜在课程的重要特点就是在学生学习、生活过程中利用学生的无意识心理逐渐使学生受到环境的熏陶,从而使学生受到教育。

对隐性课程的本质和作用的深入研究必将使人们认识其重要性和作用,进而使我们更加重视环境以及学习过程的重要性。

4.有助于人们课程观念的现代化对潜在课程的认识、研究和宣传,能够促进人们对学校课程的科学理解以及对学校教育各种现象的深入理解,能够促进人们教育观念的现代化和教育思维模式的科学化,有利于全面贯彻我国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二、隐性课程的含义及特点1.隐性课程的含义关于隐性课程的含义,有多种表述方式。

尽管人们对隐性课程的看法不尽相同,下一个明确的定义也并非易事,但其中的共同点还是非常明显的,即隐性课程是指学生在学习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精神环境)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的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等,是学校课程表上看不到的课程。

高职人文素质隐性课程开发与实践论文

高职人文素质隐性课程开发与实践论文

浅析高职人文素质隐性课程开发与实践【摘要】随着高职人文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对隐性课程的开发也越来越重视。

本文从隐性课程的内涵出发,指出高职院校加强人文素质隐性课程的开发和实践的必要性,探讨开发人文素质隐性课程的主要措施。

【关键词】隐性课程高职教育人文素质高职教育肩负着为社会经济建设培养各类高技能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重任。

虽然一些理论工作者为我国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开展提出了不少极富建设性的对策和建议,但综观现有研究,不难发现这些研究视域仅停留在高职人文素质的显性课程层面。

冷静地分析高职院校现有的教育环境,高职教育囿于学制、专业等局限,系统开设人文素质显性课程的可能性较小,而单凭较少的显性课程中人文学科知识的传授是很难达到人文素质教育效果的,人文教育更需要隐性课程的渗入和影响。

如何开发和实施人文素质类隐性课程,对于高职院校的发展和学生素质的提高至关重要。

一、隐性课程的内涵隐性课程(hidden curriculum)是在西方课程理论研究中兴起的一个概念,其替代的同类术语有潜课程、隐蔽课程、潜在课程、潜隐课程、无形课程以及第三课程等等。

顾名思义,所谓的隐性课程,即指学校通过教育环境(包括物质、文化的和社会关系结构的)有意或无意传递给学生的非预期性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或态度,其独立于或不包含在学校的教学计划之中,包括教育实践、教育方式、教育环境等方面的内容。

这是相对于“显性课程”即正式课程而提出的一个概念。

如果说显性课程给学生带来更多的是知识与技能教育,而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培养学生适应环境、适应社会的能力则是由隐性课程来完成。

因此,隐性课程是实现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它在全面提高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方面有着显性课程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高职院校必须加强人文素质隐性课程的开发和实践第一,高职的育人特点决定了隐性课程开发和实践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的育人特点包括培养目标兼顾素质与技能,正规学习年限3年,实践学时比重大,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这几方面。

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教育中的隐性教育研究

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教育中的隐性教育研究

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教育中的隐性教育研究[摘要]隐性教育在文化素质教育中的意义和作用不容忽视。

文章通过对隐性教育内涵、特点及研究现状的分析,指出当前高职院校隐性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在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教育中改革创新显性教育的教学内容与方法、实施积极的隐性教育的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隐性教育文化素质路径近年来,我国教育因片面追求升学率而导致学生文化素质下降的情况已经引起广大教师乃至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而高职院校重技能轻素质的培养现状也成为教育教学亟待解决的共性问题。

由此,探索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成为高职院校提升大学生文化素质的重要研究课题。

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除了常规性的显性教育外,隐性教育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一些高职教育工作者开始从新的视角研究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互补的意义,并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努力探索开展隐性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隐性教育的内涵、特点及研究现状1.隐性教育和隐性文化的内涵。

隐性教育的概念自杰克逊1968年提出之后,极大地扩展了教育的研究领域,也为近距离、更有效地开展素质研究指明了方向。

隐性教育是“引导学生在学校教育性环境中,直接体验和潜移默化地获得有益于个体身心健康和个性全面发展的教育性经验的活动方式和过程”。

这一种活动方式和过程,将原本静态的校园物质和校园精神有机融合,成为熏陶学生文化素养的有效手段。

根据教育行为的观点,把学校对学生习得隐性文化的过程叫隐性教育。

隐性教育使受教育者的信仰系统、价值观点、思维模式、情感气质、意志品格等逐渐产生变化,并按照教育者预期的目的转变,形成一种较为稳定的认知形态,当这种认知形态成为一个群体的共同特征后,就形成了隐性文化。

2.隐性教育的特点。

根据隐性教育的概念,可以较为清晰地发现其特点。

结合泰勒的目标模式,我们可以将其特点总结为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教育目的的浅隐性。

隐性教育的目的是要摒除消极影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主张为受教育者创设一种情境氛围,巧妙地将教育目的浅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娱乐等各个环节中,让其自然愉悦地接受隐性教育,最终提高人文修养。

简述高职院校的隐性课程

简述高职院校的隐性课程

林泉君 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摘要:隐性课程作为非正式课程,对学生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尤其表现在非知识层面的内容。

高职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更加突出实践操作技能方面的培养,隐性课程对其影响也会在这方面得到加强。

明确隐性课程对高职学生发展的重要性,有序引导建立适合高职教育的隐性课程体系,促进高职教育更有内涵性。

关键词:高职院校;隐性课程中图分类号:G712.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22-000444-01一、隐性课程的含义在学校人才培养体系里,围绕培养目标要求预先编制、设置好的一系列课程,称为显性课程(explicit curriculum或manifest curriculum)。

这些课程根据学生发展和专业体系分阶段实施,是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过程中明确要完成的任务,是学校教育付诸实践的主要依据。

除了这些课程以外,学生也在被动或主动接受一种非正式的、不参与教学安排的课程,这些课程这种课程以“隐性”的形式,使得身在其中的学生耳濡目染,逐步影响学生各方面品质的发展,转化为其内在品质和规范。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它是以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等一线人才的教育,注重基本操作技能的培养,而相对在文化基础和理论知识方面比较薄弱,因此,其隐性课程的教育意义也相对在一些方面体现出来,如项目环境、技能环境等,使得高职教育的特性能更好的体现,培养的学生更具有职业技能的掌控能力。

二、隐性课程的构成要素课程是实现学校教育的主要途径,隐性课程作为非正式的课程形式,对学生的成长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渗透于学生生活的各个层面,融合在学生学习的各个阶段。

一般情况下,隐性课程主要分布在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校园里面,包括现实物质环境与非物质环境层面。

其中现实物质环境主要指校园建筑设施、生活设施、教育设备、文化设施等,如学校的景观设计,班级布置,校园体育硬件设施,教学辅助设施,校徽校服等,它们是学生在学校生活和学习中经常接触的物质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关于高职院校隐性课程建设快到一年一度的毕业季了,同学们的论文准备好了吗?说到写论文啊,我可是被指导老师退回了两次,论文要求可真高。

以下是由大全为大家整理的研究关于高职院校隐性课程建设,希望对你有帮助,如果你喜欢,请继续关注大全。

论文摘要:隐性课程是高职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人才培养离不开隐性课程。

因此,应在分析隐性课程的内涵、特征和建设意义的基础上,探讨从物质层、制度层、精神层、行为层开发建设高职院校隐性课程的途径,从而切实提高高职院校隐性课程的实效。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隐性课程;建设隐性课程的内涵隐性课程(Hidden Curriculum)又称潜在课程(Patent Curriculum)、潜课程、隐课程等,是相对于显性课程而言的一种课程类型。

关于隐性课程概念的界定,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种表述不尽相同。

我们依据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教授范兰丝()在1991年出版的《国家课程百科全书》中对隐性课程所作的界定,结合当前高职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将高职院校隐性课程的概念界定为:是高职院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那些没有列入正规课程计划和学校政策中,但又在教育实践情境中以非预期的、隐蔽的形式有意无意传递给学生,对学生的信念、意志、知识、情感、行为和价值观等方面起到潜移默化教育影响的一种课程形态。

它包括渗透于高职院校显性课程中或以其他形式存在的偶然的、无意的影响,如学校的各种人际关系、各项管理规章制度、校园文化环境及教师的教育行为和人格、学习气氛和其他非正式团体的影响等等。

高职隐性课程的特征和建设意义高职教育完整课程体系应当既包括显性课程(正式课程),也包含隐性课程。

显性课程是以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材的形式,明确、直接、外显陈述的课程,是有较强的理性色彩和一定的强制性的教育方式;而隐性课程则是以教育的物质环境、精神氛围等方式存在的,通过学生无意识的、非预期的心理反应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隐性课程以其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效果等方面独有的特征,弥补了显性课程在学生全面发展教育上的缺陷。

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相互补充,只有二者彼此协同、目标趋向一致时,才能使整个教育课程体系达到最佳的功能和效果。

与显性课程相比,隐性课程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教育内容上,具有整体性隐性课程蕴含了学校的精神底蕴、物质条件、制度体系和人际关系,从范围上看,涉及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显示了校园里的各种教育要素,而且使学校各种教育要素构成了有机的教育生态环境,具有浓厚的宏观制约色彩,是促进学生在校园里健康成长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教育方式上,具有多样性隐性课程具有时空的多样性或多元性,它不以确定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提供教育,而是以多元的时间和空间为自身存在的价值形式。

它既可以是一种氛围,如教学氛围、讨论氛围、学术氛围、课堂氛围、生活氛围等,也可以是一种风气,如学校的校风、院风、系风、班风、教风以及学风等,还可以是一种环境,如校园人文环境、学习环境、生态环境等,甚至还可以包括学校多年积淀形成的治学态度和方法等。

这种多元的时空造成了更为宽广的教育机会和更为灵活的教育方式,使学校各种有形和无形的教育资源有了表达体现的机会,可使学生在多元化、立体化、体系化的资源环境中获得显性课程以外的多种需要的可能。

在教育目的上,具有隐蔽性这是隐性课程实现教育目的的特有属性。

隐性课程不是直面教育,不是教与学两种主体直接接触的教育。

它是以氛围、情境、关系、规则为媒介,以跳跃、渐近、过度为节奏,通过折射、反映、反照,使学生的思想、情操、心智等在潜移默化中被熏陶成熟,使学生在“润物细无声”的氛围中获得潜移默化之效,利用信息社会中的周围环境综合发展学生的知、情、意、行等各个方面,达到培养具有完整个性人的目的。

涂又光教授总结的“泡菜理论”,形象而又生动地说明了隐性课程的这一特点。

在教育目标上,具有不确定性隐性课程对学生影响的程度、效果与学生的主体选择密切相关。

在同样的教育环境中,不同的主体会解读出不同的意义,而这些意义往往是教师、教育行政人员、学校管理人员没有预料到的,或者有时是无法控制的。

教育者不可能完全知晓并控制教学活动的具体状况和每一细节,在教学实践中可能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教师试图从积极方面进行某种尝试,但得到的结果却是不尽如人意的,这就是隐性课程非预测性特点的表现。

在教育效应上,具有持久性学生在学习显性课程时,学过的内容随着时间的推移也许可能很快就忘了,但隐性课程主要靠日积月累、滴水穿石的力量,使学生形成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其行为的态度方式是不会一下子就消失的。

一方面,隐性课程在学校的统一规范和学生的兴趣之间创造了充分利用的空间,另一方面,又以厚重的校园文化积淀提供给养,使学生的学习成果深深扎根于学校的校风之中,形成既深刻,又久远的教育效应,有的甚至在一生中都难以消除。

由于我国的高职院校成立和建设的时间普遍较短,一些高职院校是由以前的中专学校或中等职业院校升格、合并组建而成的。

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逐渐重视,高职院校得到了迅速发展,学校招生人数、办校规模日益扩大。

但是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教育环境、教学设施、师资力量、校园文化建设等还十分薄弱,普遍重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轻价值观、世界观的培养;重物质效益,轻精神因素的发展;局限于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在生产、工作场所需要的专业技能的发展,而对学生的人文素质、道德水平、人格发展和完善等方面关注不够。

这导致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意识的偏移,使高职院校成为一个技能训练场或者技能加工厂。

因此,高职院校应当重视隐性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充分重视隐性课程的作用。

高职院校隐性课程的开发和建设从隐性课程的特征可以看出隐性课程的内容十分广泛,涉及学校的方方面面、各个角落和各种行为。

在物质层面上,学校的校园环境、教学环境、生活环境、校园文化设施、校园艺术生态等都是隐性课程的载体;在制度层面上,学校的领导体制、规章制度、组织机构、班级管理、评价体制等都在不知不觉中对学生产生教育和影响;在精神层面上,学校的校风、学风、教风、价值取向以及行为模式等都是隐性课程所涉及的范围;在行为层面上,学校领导及师生的言行举止、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和各种交际行为等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

隐性课程的建设附着或隐含于这些载体中,因此,隐性课程的开发建设主要应从这四个方面着手。

隐性课程物质层面的建设隐性课程的物质层面,如校园的建筑设备、园林绿化、壁画雕塑等既具有实际的使用价值,又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象征意义和陶冶功能。

校园的门庭走廊、教学楼、食堂、学生公寓、图书馆、花坛、草坪、雕像、楹联等本来是没有生命和情感,也没有教育价值的,但经过精心设计和创造后,这些建筑和环境也能“活”起来。

学校的校园建设应融文化性、艺术性、特色性于一体。

布局合理、干净整洁的校园环境可以给学生带来愉悦的心情;宽敞明亮、井然有序的食堂和宿舍可以给学生舒适安逸的感觉;藏书丰富、舒适的图书馆可以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富有启迪意义的楹联、温馨的提示语可以让学生时刻检测自己的行为规范等等。

一所学校的校园包含着这所学校的文化特征和内涵,蕴含着学校历史的、思想的、精神的等多种教育价值,对提高大学生的修养、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有着重要的直接影响。

隐性课程制度层面的建设隐性课程制度是指学校的各种规章和管理制度以及相应的实施方案、保障措施,这些制度集中体现了学校领导者的教育思想、育人目标、价值观念,是显性的。

但当这些规章制度成为学生自主选择和利用校园制度实现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自觉规范时,所起的作用就是隐性的和潜在的。

在进行隐性课程制度层的建设时,应渗透“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权利,满足学生的需要,促进学生的发展。

学生是制度建设的核心,既要用合理的规章制度规范学生,又不能简单机械强迫地管理,应通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外在要求转化为内在需要。

在制度的制定和管理过程中,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在教育与管理的过程中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创造性的发展。

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扩大,生源的综合素质有所下降,学生对学校各种规章制度的认同感、屈从感也有所下降,因此,学校要配备专门的教师或辅导员,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遵纪守法、生活规则等方面的教育与引导,提升学生对学校规章制度的认同度、遵守度。

隐性课程精神层面的建设大学精神是抽象的,也是具体的,是无形的,也是有形的,是不成文的,但却铭刻在人们的心中。

它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无事不在;它活跃在讲台上、校园里、人们的言谈和行动中。

学生在学校中学到的知识,可能因时代的进步而老化、淡忘,但大学精神却能长久地影响学生的事业发展,直到永远。

良好的校园精神能催人奋发进取、开拓创新,是一种无形的巨大推动力。

因此,大学要加强隐性课程精神层面的建设,其中,学校的精神文化建设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健全学生的心理、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至关重要。

在精神层面的建设中,师德建设是重要的隐性教育资源,教师的职业态度、职业理想、职业技能、职业作风等对学生起着重要的示范作用,勤勉踏实的治学精神、为人师表的高尚品德、教书育人的杰出品性等都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引领示范作用。

良好的师风是良好大学精神的一半,因此,隐性课程精神层面的建设应该加强和关注学校的师风建设。

隐性课程行为层面的建设隐性课程行为层面的建设主要是指师生的行为习惯、生活模式、各类群体(包括社团)活动等,是一所大学本质、个性、精神风貌的具体体现。

其载体包括学校主体的行为、学校的各种文化活动和实践活动中的行为。

学校行为主体包括学校领导的领导风格、教师的品德修养与仪表风气、学生的行为与服饰、教辅人员的管理行为、学校与学校之间的交际行为、学校与社会之间的交际行为等,这些都是隐性课程行为层面所承载的内容。

教师及教育管理者的学识、言行、品质对学生的品德修养、言行举止、意识风范等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大学阶段是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和巩固期,他们善于模仿,易受感染,对周围行为方式的认同感较强,因此,隐性课程行为层面对学生的影响往往比被动地接受说教更加有效和深刻。

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探讨高职院校隐性课程的建设,分析高职院校隐性课程的内涵、特征和建设意义,可以促使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深入研究高职院校隐性课程建设的问题。

以上是由大全为大家整理的研究关于高职院校隐性课程建设,希望对你有帮助,如果你喜欢,请继续关注大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