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戏的形成和发展
南戏与琵琶记
高明改写的现实背景 书生社会地位的沉沦 道义的担当意识 创作主体的身份意识
2、学界关于《琵琶记》主题思想的
几种看法
反封建说。王季思、 俞平伯、程千帆、戴 不凡、李长之等人主 此说。
封建说教说。黄芝岗、 徐翔方、周贻白等主 此说。
两面性说。即既有封建 性又有反封建性。何其 芳、蒲江清等主此说。
伦理悲剧说。曲六乙、 赵越等人认为通过蔡家 的悲惨遭遇,通过蔡家、 牛府贫富不均的强烈对 比,真实地捞写了元代 人民的悲惨生活,具有 历史的真实性。
喜郎
旦
贫女
贴
胜花、野方养娘
末 开场副末、李大公、院公、
外 张协父、王德用夫人
客商、学子、土地神、判官、
堂候官、士子、买《登科记》
者、府吏、门子
净 李大婆、张协母、学子、客商、
山神、士子、店主婆、卖《登 科
记》者、门子、脚夫、柳永、 谭
节使、喜郎、养娘
(三)南戏发展概况
据近人统计,宋元南戏共有230多种,其中有 传本的19种,只有佚曲的有130种。 从现存剧目看,表现爱情婚姻和家庭纠纷题材 占最大部分,英雄题材极为罕见。 早期的南戏《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张协状 元》、《宦门子弟错立身》、《小孙屠》。 四大南戏: 《荆钗记》 《白兔记》 《拜月亭 记》 《杀狗记》。 南戏之冠、“传奇之祖”——《琵琶记》。
中入仕途,为官清正,同情民生疾苦,有政声; 亦有伤时之煎,感悟“功名为忧患之始”。
晚年隐居 ,恬淡自守,菲薄功名(莫说市朝事, 功名欲逼人);拒召辞请,闭门著书,以词曲 自娱。
思想轨迹:儒家价值关怀与内在惶惑。
(二)《琵琶记》解读
1、南戏“负心婚变”主题的时代演变
——从《赵贞女蔡二郎》到《琵琶记》
南戏四大声腔名词解释
南戏四大声腔名词解释
南戏是中国传统戏曲中的一种,它源于南方,与北方的杂剧相对应。
在南戏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四大声腔,分别是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和昆山腔。
1. 海盐腔
海盐腔是南戏四大声腔之一,其名称来源于浙江海盐县。
海盐腔的特点是不用管弦乐,只用鼓、锣、板等打击乐器突出唱腔。
海盐腔在明代末年已经失传,但现在仍有人尝试恢复和传承这种声腔。
2. 余姚腔
余姚腔是南戏四大声腔之一,其名称来源于浙江余姚县。
余姚腔是在当地的土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吸收了南戏的声腔及表演形式。
然而,早在明代末年,余姚腔就已经衰落了。
3. 弋阳腔
弋阳腔是南戏四大声腔之一,其名称来源于江西弋阳县。
弋阳腔的特点是有帮唱、唱腔用鼓板击节,更加突出人声。
弋阳腔的腔调富于变化,容易吸收其他的曲调,因此流传到各地之后又吸收了当地民乐形成了新的腔调,在湖南、广东、四川等地影响较大。
4. 昆山腔
昆山腔是南戏四大声腔之一,其名称来源于江苏昆山市。
昆山腔是在南曲的基础上吸收北杂剧法形成的一种唱腔,它在表演时主要以管弦乐为主,十分淡雅舒缓,是一种较为文雅的唱腔,受到士大夫阶层的喜爱,至今在我国一些省份都有流传。
杂剧的南移与衰落
杂剧的南移与衰落
一.杂剧南移路线主要是沿大运河和长江水路。
(一)杭州、扬州、建康、平江(苏州)、松江等是杂剧荟萃之地。
(二)南移因素:
1.南征大军和南徙人口——杂剧观众。
2.杂剧融说唱、歌舞、表演于一体的艺术形式和慨慷劲切的音乐声腔。
3.人口流动和政治等促进南北语言汇集,形成“官话”系统,对中原话不陌生。
4.杭州勾栏瓦舍众多,提供演出场所。
二.南方戏剧圈的杂剧活动的三个发展阶段:
(一)第一阶段:
1.元世祖至元13年(1276)至大德(1297~1307)间。
2.代表作家是在北方已享名的作家,如关汉卿《望江亭》杂剧中插入南戏片段。
(二)第二阶段:
1.元武宗至大(1308~1311)到元文宗天历(1328~1330)至顺(1331~1332)间。
2.北方籍郑光祖、乔吉、宫大用、秦简夫等,主要创作活动在南方;南方籍如金仁杰、屈子敬等成为杂剧创作生力军。
3.杂剧及散曲被奉为“乐府”正宗,如周德清撰总结北曲音韵《中原音韵》,钟嗣成撰记述杂剧作家作品《录鬼簿》,对杂剧总结评论,对理论、经验探索。
4.创作上体现出南方人文色彩:
(1)风格趋向典雅,题材多文人韵事和仙道隐逸;
(2)伦理题旨加强,积极精神消退。
(3)“本色”“当行”并重,转为侧重辞藻华美,剧作舞台性有所忽视。
(三)第三阶段:元顺帝朝(1331~1368)到明初,杂剧走向衰落。
三.杂剧衰落的原因:
(一)体制缺陷:一人主唱形式有说唱文学痕迹,限制发挥;第4折多成强弩之末。
(二)南戏体制更优。
南戏发展趋势
南戏发展趋势南戏作为我国古老的戏曲剧种,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变迁,南戏也需要适应时代的需要,不断创新发展。
未来,南戏发展将呈现以下趋势:首先,南戏将继续走向现代化。
传统南戏剧目在古老的粤剧剧场中演出已经无法完全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因此,南戏需要进行现代化改革,包括舞台、服装、音乐等方面的更新换代,以适应现代观众的审美趋向。
同时,南戏还可以与其他艺术形式相结合,创造出更具观赏性和欣赏度的演出形式。
其次,南戏将走向国际化。
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南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有更多的机会走向世界舞台。
南戏演员将积极参与国际演出和演艺交流活动,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戏曲艺术家进行交流合作,借鉴外来文化的精髓,提升南戏的国际影响力。
第三,南戏将注重创新与传承的平衡。
南戏有着丰富的传统剧目和表演技艺,这是南戏的宝贵财富,也是南戏得以延续的重要基础。
因此,在创新发展的同时,南戏也要注重对传统剧目的保护和传承。
南戏演员要不断学习和钻研南戏的传统技艺,将传统的南戏艺术精髓融入到创新的演出中。
同时,南戏也需要激发年轻演员对南戏的热爱,并培养新一代南戏演员,确保南戏的传统不断流传下去。
最后,南戏将进一步注重市场化运作。
南戏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也要与市场需求相结合,通过市场化运作来提升南戏的影响力和生存能力。
南戏剧院可以选择适合市场需求的剧目进行演出,与其他行业进行合作,开展剧院经营和演出经济。
此外,南戏也可以通过电视、互联网等新媒体平台进行宣传和推广,吸引更多的观众和支持者。
综上所述,南戏作为一种古老而宝贵的艺术形式,需要不断创新发展,适应时代的需求。
南戏的未来发展趋势包括现代化、国际化、创新与传承的平衡,以及市场化运作。
相信在不断的探索和努力下,南戏必将焕发出新的光彩,继续传承和发扬下去。
中国古代文学 重要知识点笔记:南戏的兴起与《琵琶记》
南戏的兴起与《琵琶记》第一节南戏的形成与发展南戏宋元时流行于南方的一种戏剧样式,它最早出现于浙江温州(旧名永嘉),又称“温州杂剧”“永嘉戏曲”,亦称南词,以南曲为唱腔。
后人为有别于北曲杂剧,简称为南戏。
它是民间艺人“以宋人词而益以里巷歌谣”构成的曲牌连缀体制,用代言体的形式搬演长篇故事,其剧本的“出”数、宫调没有规定,歌唱角色灵活,歌唱形式多种多样。
高明《琵琶记》堪为南戏的最高代表,标志着南戏的规范化,是明清传奇的开山之祖。
南戏的特点:1.绝大多数戏曲表现爱情婚姻和家庭纠纷的题材。
2.用南方方音演唱,分平上去入四声,用韵较为宽松。
(北曲的入派平上去三声。
)3.音乐风格轻柔婉转,适合演唱情意缠绵的故事;以管乐为主,以鼓、板为节。
(北曲高亢劲切,宜于表现威武豪放的气概;以弦乐为主。
)4.场上任何角色都可以唱,且有独唱、对唱、接唱、同唱、帮腔合唱等多种歌唱形式,有利于表现角色的思想感情,刻画身份不同、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
(杂剧一般只能一人主唱。
)5.在结构上以“出”为单位,一本戏往往长达几十出,演出时间需要一天甚至多日。
《张协状元》是唯一完整保留下来的南宋戏文,全本用南方流行的词调和民间小曲演唱,开场时先以说唱诸宫调引入,中间又有许多游离于剧情之外的科诨穿插,这些属初期南戏特征。
其故事情节分两条线索进行,是南戏和传奇剧本惯用的双线结构的雏形。
剧中人物塑造,颇有可取之处。
杂剧作家如萧德祥等开始关注和涉足南戏的创作。
沈和甫创造了“南北合套”的方式,使北曲的刚劲与南曲的柔媚能兼容并济,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
贯云石、杨梓等人参与了南戏唱腔的改进工作,高明、施惠等知名文人作家也参与了南戏的创作与改编。
第二节《琵琶记》的悲剧意蕴《琵琶记》的前身是宋代戏文《赵贞女蔡二郎》。
高明以同情宽恕的态度,刻画蔡伯喈的形象,体现了当时的社会情态。
《琵琶记》继承了《赵贞女》故事的框架。
它保留了赵贞女的“有贞有烈”,但使蔡伯喈成为“全忠全孝”的书生。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复习笔记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南戏的兴起与《琵琶记》)【圣才出品】
第7章南戏的兴起与《琵琶记》7.1 复习笔记一、南戏的形成与发展1.南戏的形成(1)戏文,是在东南沿海地区发育成熟起来的。
它最早出现于永嘉(浙江温州),称为“永嘉杂剧”“永嘉戏曲”,亦称南词。
后人为有别于北曲杂剧,简称为南戏。
(2)南戏的产生早于北曲杂剧,盛行于浙闽一带,颇受年轻人的欢迎,但正统的文人士大夫把它排斥在“正音”之外。
(3)温州是南宋除杭州以外最繁华富庶的商业都市,宋高宗逃难至此,人口骤增,进一步推动了温州商业经济的发展。
同时,诸色艺人也纷至沓来,各种民间伎艺云集于此,相互影响,也相互促进。
(4)南戏是在宋杂剧角色体系完备之后,在叙事性说唱文学高度成熟的基础上出现的。
它是民间艺人在宋词和里巷歌谣的基础上构成曲牌连缀体制,用代言体的形式搬演长篇故事,从而创造出的一种新兴艺术样式。
(5)形式上,它综合了宋代众多的伎艺在表演上的优点,与诸宫调的关系更为密切,而说唱文学则是其叙事方式的主要来源。
2.南戏的体制及其与北杂剧的区别(1)南戏用南方方音演唱,分平上去入四声,不像北曲的入派平上去三声,用韵上也较为宽松,体制上与北曲杂剧有所不同。
(2)南曲轻柔婉转的音乐风格,适合于演唱情意缠绵的故事,与北曲的高亢劲切,宜于表现威武豪放的气概大不相同。
(3)器乐伴奏,北杂剧以弦乐为主,南戏则以管乐为主,以鼓、板为节。
(4)杂剧一般只能一人主唱,南戏则场上任何角色都可以唱,而且有独唱、对唱、接唱、同唱,还有在后台用以渲染气氛的帮腔合唱,灵活多变,可以调节演员的劳逸,活跃场上气氛,有利于表现各个角色的思想感情,刻画身份不同、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
(5)在结构方面,南戏以“出”为单位,人物上下场,出而复入,称作“出”。
一本戏往往长达几十出,演出时间则需要一天甚至多日。
3.南戏在内容上与杂剧的同异(1)在有关婚姻、爱情的剧作和揭露社会黑暗的公案剧上二者相同。
(2)不同的是南戏民间色彩更浓,少有像《梧桐雨》《汉宫秋》之类借历史事件表现作者自身的人生感慨的作品,而往往是要求维护稳定的家庭关系的伦理剧更为集中和强烈,如《赵贞女》《王魁》《张协状元》都斥责男子变心,反映当时文人一旦高升就休妻再婚,破坏家庭稳定的社会现象。
简述宋元戏曲的确立与发展
简述宋元戏曲的确立与发展前面所提到的宋元时期的戏剧,我们称之为“宋元南戏”。
南戏是中国戏曲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的具有明显的民间艺术特点的戏曲概念,它在发展过程中也与其他剧种相互影响,融合了一些新兴的文化因素。
经过长期演变和历代南戏编作者的努力,南戏成为了与北杂剧并立的两大成熟的戏曲形式。
南宋初年,在浙江温州流行着的诸宫调,又名“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
是中国古代戏曲史上继宋杂剧之后最早出现的一个地方戏曲剧种。
温州杂剧的发展比较缓慢,仅流行于浙南一带,未能传播至江淮及江北广大地区。
不久,北方人南下定居在浙江、江苏一带,同当地居民交往密切,从事杂剧演出活动,于是南戏就迅速向长江流域和更广大的地区传播开来。
元末,南戏与北杂剧等共同构成了元杂剧的基础。
由于南戏内容深刻,故事情节完整,艺术形式丰富多样,而且雅俗共赏,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表现出南方戏曲的特色,因此很快风靡南北,成为深受人民群众欢迎的通俗戏曲。
而元杂剧则是元代的代表性文学样式。
后来南戏逐渐与北杂剧合流,发展成为包括南杂剧和北杂剧在内的各种剧本总称为“元曲”。
元杂剧在元朝统治下得到迅速发展,与南戏一起成为当时戏曲舞台的主要艺术形式。
当时的北杂剧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四大声腔”,即以西凉、石州、大食、高丽等民族音乐为主,融合中原传统音乐,具有地方特色的元代民族音乐,在这种环境下产生的《拜月亭》《汉宫秋》《窦娥冤》《救风尘》《倩女离魂》等优秀的北杂剧作品,堪称中国戏曲的宝贵财富。
而南戏经过长期的演变,艺术上也日臻成熟。
在北杂剧衰落的过程中,南戏的音乐唱腔进一步发展完善,吸收北曲和民间音乐,创造出一种新的声腔——南戏宫调。
据记载,南戏宫调当时分为十二个系统,对后世戏曲声腔的影响极大。
在形成过程中,南戏与元代另外两种重要的戏曲样式——“散曲”、“小令”有着密切的联系。
南戏散曲与北曲有机结合,并吸收小曲、里巷歌谣,大大丰富了词曲音乐;南戏小令则采用了词牌,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
元代文学
简述《窦娥冤》的故事情节。
二、关汉卿的《窦娥冤》及其他杂剧作品
关汉卿创作杂剧团67种,现存在18种,按习惯可分为公案剧、爱情婚姻剧、历史剧等三种。
公案剧:《窦娥冤》、《鲁斋郎》、《蝴蝶梦》,这些剧作通过公案故事揭示了深刻的社会问题,尤其是黑暗的政治势力和邪恶的社会势力对弱小者的残酷压迫,表达了广大民众对于公平的社会秩序和安宁的生活的向往。结尾常寄希望于清官,用清官昭雪的形式来缓解矛盾。
3、 元杂剧兴盛是对传统的戏曲艺术的继承发展,也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二、元杂剧衰落的原因:
元统一全国后,由于南方城市经济的固有优势,北方杂剧作家纷纷漫游或迁居南方,大致到大德年后,元杂剧活动中心由大都转移到杭州,但作家作品的数量明显不及前期,元杂剧呈衰退状态。
1、 北杂剧不适宜于南方文化的背景。
由此可见,关剧内容题材有以下特点:涉及多种多样的社会层面和人物并深刻揭示社会黑暗面;反映社会中受压迫弱者的生活遭遇和生活理想,热情赞美他们的美好品格;在反映社会对弱者的压迫以及命运对个人的压迫时,始终表现出顽强的斗争精神和对美好人生的执著追求。这三个特点融汇和发展了传统文人文学和市民文学中最富有生气的部分,展开了中国古典文学的新面目。
(三)历史剧《单刀会》,在反映民间心情的同时,比其它剧作更多地表现出作者个人的人生情怀,带有较浓厚的文人化的气息。
剧情:鲁肃设宴约关羽过江,企图强迫交出荆州,关羽明知其意,却不肯示弱,单刀赴会,怒斥鲁肃,智退伏兵,安然归去。此剧突出了英雄主义主题,也抒发了作者对历史对人生的深沉感慨。
第五章 南戏的兴起与琵琶记(简)
全本用南方流行的词调和民间小曲演唱
中间有许多游离于剧情之外的科诨穿插
情节分两条线索进行
《宦门子弟错立身》
作者不详,题古杭才人新编。 人物:金朝河南府同知之子完颜寿马、女 艺人王金榜
《小孙屠》
也称《遭盆吊没兴小孙屠》,作者署名古 杭才人编。 人物:开封孙必达、必达之妻、婢女、必 贵(人称小孙屠) “南北合套”
第二节
高明与《琵琶记》
讲授要点
一、作者生平 二、从《赵贞女》到《琵琶记》 三、《琵琶记》的主题 四、主客观的背离 五、《琵琶记》的艺术成就 六、《琵琶记》的影响
琵琶记刻本明末吴兴凌濛初朱墨套印本书影1
琵琶记刻本明末吴兴凌濛初朱墨套印本书影2
一、作者生平
高明(1307?~1359),字则诚,号菜根道人。浙江瑞安人。 曾求学于理学家黄溍。至正五年(1345)中进士,做过多任 地方官。约在至正十六年(1356)之后,隐于宁波栎社,以 词曲自娱,并创作了《琵琶记》。此外,据徐渭《南词叙 录》,他还作有南戏《闵子骞单衣记》,今佚。诗文集《柔 克斋集》共20卷,亦散佚,今存五十馀篇。
《永乐大典戏文三种》
《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立身》、《小孙屠》
《永乐大典》收南戏33种, 被八国联军劫焚。1920年叶 恭绰在英国伦敦一小古玩店 购回三剧,1931年古今小品 书籍印行会刊行。钱南扬有 校注本,中华书局1979年版。
唯一完整的南宋戏文《张协状元》
南宋温州九山书会才人所作 人物:张协 王贫女 宰相王德用
“琴仰荷池”牛小姐:
嫩绿池塘,梅雨歇熏风乍转。见清新华屋,已飞乳燕。簟 展湘波纨扇冷,歌传金缕琼卮暖。是炎蒸不到水亭中,珠帘 卷。
第三章宋元南戏
第三章宋元南戏教学目的:了解南戏发生、发展的概况,掌握南戏与北杂剧体制上的区别,熟悉“荆刘拜杀”和《琵琶记》的内容梗概、人物形象。
第一节南戏概说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是在宋代杂剧基础上,结合南方地方曲调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戏曲形式。
一、南戏的渊源南戏产生的时间比北杂剧要早。
有资料表明,在南北宋交替之际,南戏就在南方浙江一带流行,称永嘉杂剧、温州杂剧。
徐渭《南词叙录》:“南戏始于光宗朝,永嘉人所作,《赵贞女》、《王魁》二种实首之。
或云宣和间已滥觞,其盛行只自南渡,号曰永嘉杂剧。
”光宗朝(1190—1194),南宋赵惇统治的时代;宣和,是北宋徽宗(1119—1125)的年号。
祝允明《猥谈》:“南戏出于宣和之后,南渡之际,谓之温州杂剧。
余见旧牒,其时有赵弘夫榜禁,颇述名目。
如《赵贞女》、《蔡二郎》等,亦不甚多。
”综合这两条材料,可以说明,南戏起源于北宋;盛行于南宋。
南戏发源早,但发展比较慢。
南戏比较富于战斗力,能反映老百姓的不平之事。
从最早的南戏剧目看来,《赵贞女》、《王魁》都是民间谴责男子负心的作品。
据载,南宋大儒朱熹在福建漳州做官时,曾多次下禁令,不许演戏文。
南戏在形式上有很多局限,《南词叙录》载“其曲则宋人词,而益以里巷歌谣,不叶宫调,故士大夫罕有留意者”,就是在宋词里加上民间小曲、里巷歌谣,在音乐和表演上带有随意性。
早期的南戏出自民间,在格律上不讲究,在宫调组织上也不严密,必然不协宫调。
嗣后的剧作家竞相仿效,遂习以为常,如高明的《琵琶记》作为南戏与传奇之间承前启后的作品,就声称“不寻宫数调”。
此外,有些曲牌来自民间,缺少加工,如曲牌《赵皮鞋》、《关小四》、《麻婆子》,仅从这几个曲牌名称就可以看出没有经过加工,显得相当粗糙。
统治阶级的反对、禁止,严重阻碍了南戏的发展。
南戏在形式上的局限使得士大夫、官僚对戏文不屑一顾,这也阻碍了南戏的发展,到了元末,由于种种原因,元杂剧日渐衰落,而南戏又得到中兴,开始繁荣起来。
土司制度下南剧发展的历程
土司制度下南剧发展的历程摘要:本文就容美土司时代南剧发展的历程问题展开论述,主要研究容美土司时代为南剧形成发展所积累的政治经济文化条件,南剧在改土归流之后咸丰县、宣恩县、来凤县艺人表演群体对南剧的传承与发展情况,南剧与各戏曲剧种的联系与发展,在南剧发展的现代样态中,主要选取咸丰县南剧艺术传承保护中心,介绍南剧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以及推广情况。
关键词:土司制度;南剧;发展历程南剧是湖北省土家族地区富有民族特色的一个古老剧种,是恩施少数民族文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恩施地区的戏曲剧种之首,与湖北襄樊清戏、湖北汉剧、湖北孝感楚剧、湖北郧阳、襄阳、黄冈地区的花鼓戏并存[1],南剧早在2008年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土司制度早在2015年正式申报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因此研究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对湖北恩施以及戏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外国文化的冲击,同时伴随着恩施地区对土家文化的重视程度、南剧和土司文化的艺术魅力逐渐被湮没、艺术价值发挥空间逐渐萎缩、市场价值得不到充分展现、研究资料较少、活态的非物质文化形式传承面临危机等情况,保护和发扬南剧和土司文化的行动刻不容缓。
一、容美土司时代从南剧的起源开始谈起,研究土司制度下南剧的发展历程必须提到容美土司了,容美土司古称为“容米”又称柘溪,是容米部落的后裔,这个部落是古代巴人“廪君种的”一支,最早出现在长阳县资丘镇附近清江南岸天池河口的容米洞,后来在现在的湖北省恩施州的鹤峰建立了第二个“容米洞。
”容美土司为田氏世袭。
容米部落的首领开始没姓氏,后来渐以祖先之称谓而受姓,因其先祖墨施(或称墨色什)之“墨色”在土家语言中称为天王之意或首领之称,故随着容美土司逐步与汉文化交融,由“墨”到“天”,再由“天”到“田”,墨→天→田,就是容美田氏的真正来源[2]。
容美土司时期,容美田氏诗人群形成,自田九龄到田舜年期间,历时200多年,在康熙年间汇集成《田氏一家言》,田九龄作为田世爵的第六子,饱读诗书,成为田氏诗派的鼻祖[3]。
明代戏曲的发展演变
明代戏曲的发展演变
明代是中国戏曲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戏曲艺术在这个时期得到了蓬勃发展和繁荣。
明代戏曲的发展演变主要有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元杂剧的继承和创新(1368-1435年)
明代初期,戏曲艺术主要是继承元代的杂剧,受到元杂剧的影响较大,但是在这个时期,戏曲剧种开始有所创新和改良。
比如从元代的故事中取材,加入了更多的宫廷故事和政治题材,同时对传统的元曲进行改编和注释,加强了剧本的文学性和思想性。
第二阶段:豫剧的发展(1435-1573年)
随着戏曲剧种的不断发展,豫剧逐渐成为了明代戏曲的主流。
豫剧的特点是以说唱为主,音乐节奏明快,表现方式直接、感情真挚、笑料丰富。
该剧种的代表作品有《汉宫秋》、《牡丹亭》、《西厢记》等。
第三阶段:南戏的兴起(1573-1644年)
明代中后期,南方戏曲开始兴起,主要在江南地区流传。
南戏的特点是音乐节奏婉转柔和,表现方式细腻、抒情,内容多以民间故事和寓言为主。
南戏的代表作品有《窦娥冤》、《汉宫秋》等。
第四阶段:金戏、汉戏、青衣戏等新的剧种的出现(1644-1911年)
明朝末期,中国社会开始进入动荡期,戏曲剧种也开始多样化。
金戏、汉戏、青衣戏等新的剧种相继出现。
这些新的剧种不仅保留了传统的表现形式和艺术特点,而且在内容和题材上也有了很大的变化。
代表作品有《虎符记》、《柳毅传书》等。
总之,明代戏曲的发展演变不仅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艺的魅力,而且为戏曲艺术的后续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南戏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元施惠 《拜月亭记》 改编关汉卿的同名杂剧,人物、情节、主题
思想均与关作大略相同,曲文也有部分沿袭。
南戏扩大了规模,增添出许多生动的 细节、细致的描写、委婉的抒情,使剧情的发 展更显得起伏跌宕、波澜层叠。 此剧的语言往往在平易自然中显露出 文采,历来受人们赞赏。李卓吾认为它超过
3、演出方面:
相同之处是,剧本皆由曲、白、动作组成。
不同的是:元杂剧是先白后唱,每本四个套曲由
一个主角独唱到底,动作称“科”;南戏则是先 动作称“介”。
唱后白,每套曲子可由几人轮唱(分唱)或合唱,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4、角色上:北剧分旦、末、净、杂四类;南戏则 有生、旦、净、末、丑五种。
主题
有贞有烈赵贞女,全 忠全孝蔡伯喈。
【水调歌头】„副末上‟秋灯明翠幕,夜案览芸编。今来
古往,其间故事几多般。少甚佳人才子,也有神仙幽怪,
琐碎不堪观。正是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论传奇,乐 人易,动人难。知音君子,这般另作眼儿看。休论插科打 万马敢争先。„问内科‟且问后房子弟,今日敷演谁家故 事?那本传奇?„内应科‟三不从琵琶记。„末‟原来是 这本传奇。待小子略道几句家门,便见戏文大意。
三、“荆刘拜杀”四大南戏
——南戏的发展 所谓“四大南戏”,是指元末明初流行的 四种南戏作品,即《荆钗记》《刘知远还乡白兔 记》(简称《白兔记》)《拜月亭记》和《杀狗 记》。它们的出现标志着南戏的进一步发展。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1、《拜月亭》
《拜月亭》又名《幽闺记》,作者相传是施惠。 此剧以金末动乱为背景,描述了蒋世隆和王瑞兰、陀 满兴福和蒋瑞莲两对年青人在乱世中历经磨难,最终结 为夫妻的离合悲欢。
宋代戏曲艺术南戏与北曲的兴盛与发展
宋代戏曲艺术南戏与北曲的兴盛与发展宋代是中国戏曲艺术发展的重要时期,其中南戏和北曲是最具代表性的两种艺术形式。
本文将探讨宋代南戏与北曲的兴盛与发展。
一、南戏的兴起与特点南戏是指起源于中国南方地区的戏曲艺术形式,由于南方地区气候湿润,适宜戏曲表演,因而南戏在宋代得到了迅速发展并成为主流。
具体而言,南戏以宋代中后期的“越调”为代表,最早由戏曲演员杨春贺所创,后经过多代艺术家的改进和发展逐渐形成独特的风格。
南戏在表演形式上注重唱腔和身段的表现,旋律优美、柔和悠扬,舞蹈动作轻盈灵巧,舞台布景精致细腻。
同时,南戏还注重人物形象的刻画,行头服饰华美,角色划分明确,充满戏剧性和艺术性。
南戏题材广泛,既有历史传奇,也有民间故事,同时也以描绘社会生活和爱情故事为主题。
南戏在宋代得到官方的支持和认可,成为高雅文化的代表,深受士人的喜爱。
二、北曲的兴盛与特点北曲是指起源于中国北方的戏曲艺术形式,与南戏相比,北曲在宋代也取得了显著的兴盛与发展。
北曲以京剧为代表,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元代,但在宋代已经形成了初步雏形。
北曲的特点是唱腔高亢豪放,动作夸张有力,强调身段和功夫的展示。
舞台布景豪华繁复,道具使用丰富多样。
北曲的表演形式更加注重武打和杂技的展示,以及特技的运用,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冲击和快感。
北曲的题材多样,既有历史传记,也有神话传说,同时也以表现社会生活和战争场面为主题。
北曲在宋代得到了皇室和贵族的喜爱和支持,成为士人的消遣和社交的重要方式。
三、南戏与北曲的对比南戏和北曲虽然在地理位置和表演形式上有所差异,但在宋代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与兴盛。
两者都在表演形式、题材内容、菱格主题上有所区别,但都对后世的戏曲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南戏注重唱腔和身段的表现,风格细腻柔和,适合描绘细腻的情感和交流。
北曲注重武打和杂技的展示,风格豪放有力,适合表现英雄豪杰和激烈场面。
南戏多以越调为代表,北曲则以京剧为代表,两者都在曲调和唱腔上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暑期社会实践非遗南戏
随着时代的变迁,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南戏,作为我国古老戏曲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为了深入了解南戏这一非遗项目,我们团队在暑期开展了为期两周的社会实践活动。
以下是我们的实践过程和心得体会。
一、实践背景与目的南戏,又称“南曲”,起源于南宋时期的浙江温州,是我国最早的戏曲剧种之一。
它以浙江温州方言为基础,融合了南北音乐、舞蹈、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价值。
然而,在现代社会,南戏面临着传承困境。
为了更好地了解南戏的历史、现状及发展前景,我们团队决定开展此次暑期社会实践。
本次实践旨在:1. 了解南戏的历史渊源、艺术特色及传承现状;2. 探索南戏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路径;3. 增强团队成员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提高文化自信。
二、实践过程1. 文献调研:我们查阅了大量关于南戏的文献资料,包括历史记载、戏剧剧本、研究论文等,对南戏有了初步的认识。
2. 实地考察:我们前往浙江省温州市,参观了南戏博物馆、南戏传承基地等地,与南戏传承人进行了深入交流。
3. 访谈调研:我们采访了南戏的演员、编剧、导演等,了解他们在南戏传承与发展中的所思所想。
4. 社会实践:我们参与了南戏的排练、演出等活动,亲身体验南戏的魅力。
三、实践成果1. 南戏知识普及:通过本次实践,我们团队对南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撰写了南戏知识普及文章,向更多人介绍南戏。
2. 南戏传承与发展报告:我们结合调研成果,撰写了南戏传承与发展报告,为南戏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参考。
3. 社会实践成果展示:我们将实践过程中的照片、视频等资料整理成册,展示南戏的魅力。
四、实践心得体会1. 南戏的魅力:南戏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它融合了南北文化,展现了我国戏曲艺术的多样性。
通过实践,我们深刻感受到了南戏的艺术价值。
2. 传承与发展:南戏在现代社会面临着传承困境,但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共同努力,南戏一定能够得到传承与发展。
南戏的名词解释
南戏的名词解释南戏,又称南派戏曲,是中国戏曲的重要流派之一,起源于江苏南京一带,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南戏因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剧目内容而备受喜爱,受到广大观众的追捧和推崇。
南戏最早起源于南京,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
南京是中国儒教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因此南戏在剧目内容上通常带有浓厚的儒家思想和价值观。
南戏以其高度发展的武打、唱腔和音乐为特色,驰名中外。
南戏的表演形式非常多样,从舞台形制到化装、服饰以及音乐等方面都有独特的规范和要求。
南戏的剧目种类繁多,以历史剧为主,其中包括《越女剑》、《西园记》、《太真外传》等等。
这些剧目都以其深刻的人物塑造、故事情节和艺术表现力闻名。
南戏注重情节的紧凑、主题的气势磅礴,以及唱腔的婉转动听,让观众能够沉浸其中,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思想。
南戏的表演形式以唱、念、做、打为主,以满足不同观众的需求。
唱腔是南戏的核心内容之一,它有不同的音乐风格和表演技巧,如京剧的平板唱腔、评剧的老旦唱腔、黄梅戏的婉约唱腔等等。
每种唱腔都代表了不同的角色类型和性格特点,让观众可以通过声音感受到人物内心的变化。
在南戏的表演中,角色的化妆和服装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南戏的角色化妆和服装都有明确的规范和要求,不同的角色有着不同的妆容和装饰,以突出角色的特点和身份。
南戏的武打是南戏独有的表演形式之一,其中尤以地雷戏著名。
地雷戏以其独特的表演技巧和动作特点而受到观众的喜爱。
在地雷戏中,演员会通过设计精妙的舞台布景和机关装置,还有巧妙的肢体动作,展现出激烈的战斗场面和惊险的情节,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南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传承了几百年来戏曲艺术的智慧和经验。
南戏以其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内涵,吸引了无数观众的关注和喜爱,同时也成为了文化交流的桥梁,将中国戏曲的精髓传播到世界各地。
在当代社会中,南戏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南戏需要与时俱进,适应观众需求的多样化。
浅析南戏的形成与发展,字数500字
浅析南戏的形成与发展,字数500字
南戏是中国传统戏剧形式之一,具有着悠久的历史,带有浓厚的地域特色。
它源于隋唐时期,明清时期形成并盛行。
长期以来,南戏凝聚集大量当时流行的民间曲艺与正剧,这些地域特色的元素在发展后,变得越来越明显,受到越来越多的喜爱,成为南方独特的舞台表演艺术。
南戏的形成,得益于传统的文化遗风。
它汇集了以民间曲艺、正剧为主的多种传统文化手法,结合了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运用艺术的手段来刻画人物形象与表现人物性格,使得其艺术语言更加方便、通俗易懂。
南戏的发展,受到众多影响因素的推动,京剧与南戏都大有可尽之势。
从明清时期,崇祯、康熙皇帝,采取“宫廷歌剧”的方式来发展南戏,使它在政治上得到宠信,于是南戏形态也随着宫廷歌剧而发展,更加明显的表现出宫廷文化的特点,使得南戏获得了更多的关注。
后来,随着近代文化的发展,南戏也受到不小的影响。
20世
纪初期,南戏以观众参与、角色交替演绎等方式更加生动有趣,与当时的新戏同样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使得它在现代舞台上也起到了一定作用。
今天,南戏仍然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传承传统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也逐渐迎合了现代文化的要求,借此向世界展示中国的文化之美。
关于南戏的简介
关于南戏的简介南戏呀,那可是咱中国戏曲史上的一个超级重要的存在呢!南戏起源于北宋末年的浙江温州一带哦。
当时那里商业可发达啦,人来人往的,各种文化就在这种热闹的氛围里交融碰撞,南戏就这么应运而生啦。
它可是中国最早成熟的戏曲形式呢,比京剧那些可早多啦。
南戏的故事可丰富啦。
有爱情故事,像那种才子佳人的浪漫情节,男女主角历经千难万险最后终成眷属,特别让人感动。
还有一些讲述民间疾苦的,把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展现得淋漓尽致。
比如说琵琶记,讲的是蔡伯喈和赵五娘的故事。
蔡伯喈为了考取功名离开家,赵五娘在家辛苦侍奉公婆,遭遇了好多磨难。
这个戏里既有家庭伦理的展现,又有对社会现实的批判,让人看了忍不住叹息。
南戏的表演形式也很有特点。
演员们在舞台上又唱又跳又演的,那身段可优美啦。
它的唱腔婉转悠扬,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唱腔风格。
而且呀,南戏的舞台布置虽然没有现在这么华丽,但是简单的道具在演员们的表演下仿佛有了魔力,能把观众带入到各种各样的场景里。
比如说,一根马鞭就代表了一匹马,演员拿着马鞭做出骑马的动作,观众就感觉他真的骑在马上驰骋呢。
南戏的剧本结构也很有趣。
它的篇幅比较长,可以讲一个很完整的故事。
不像现在有些短剧,看了感觉不过瘾。
南戏里人物众多,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
好的角色让人爱得不行,坏的角色让人恨得牙痒痒。
这些角色之间的矛盾冲突推动着故事的发展,就像生活中的各种人和事一样,充满了戏剧性。
在南戏的发展过程中,它也不断地吸收其他文化元素。
不同地区的南戏有不同的风格,就像不同地方的人有不同的性格一样。
有些地方的南戏更加活泼欢快,有些则更加深沉内敛。
这也是南戏的魅力所在,它是那么的多元,那么的包容。
南戏对后来的戏曲发展影响可大啦。
很多戏曲形式都从南戏里汲取了营养。
它就像一个老祖宗一样,把戏曲的种子播撒开来,然后慢慢生根发芽,发展成各种各样的戏曲流派。
现在我们看到的很多戏曲表演里,都能找到南戏的影子呢。
虽然南戏在现在可能没有像京剧那样广为人知,但是它在戏曲史上的地位那是不可撼动的呀。
南戏的兴起因素
南戏的兴起因素
南戏兴起的主要因素包括:
1.地理环境:南方气候炎热潮湿,适宜室内活动,南方民众善于文艺表演,南方城市多样化的社会生活和经济繁荣为南戏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2.宗教信仰:南方多种宗教信仰的存在,特别是道教、佛教对南戏有深远的影响,南戏中的许多演员和戏曲表演形式都与宗教信仰有关。
3.社会环境:南宋时期南方经济繁荣,商业活动频繁,舞台剧的发展也得到了推动。
4.文化传统:南方文化传统丰富多彩,包括文学、绘画、音乐、舞蹈等领域,这些艺术形式的相互交汇也促成了南戏的发展。
5.私家园林:南方私家园林风靡,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氛围,园林中经常会举行戏曲演出,推动了南戏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戏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古代戏剧成熟较早的一支,是从宋杂剧、金院本到元杂剧,另有一个成熟稍迟的分支,是在东南沿海地区流行的南戏,因其最早产生于浙江温州(旧名永嘉),故又称“温州杂剧”、“永嘉杂剧”或“永嘉戏曲”。
它经过长期发展,到元末趋向成熟,后来演化为明清戏剧的主要形式——传奇。
南戏产生的年代,祝允明《猥谈》说是北宋“宣和之后,南渡之际”,旧题徐渭作的《南词叙录》则说始于南宋光宗朝,两者相差六、七十年。
又据刘埙《水云村稿》所述,南宋咸淳年间,所谓“永嘉戏曲”在江西南丰一带也已经很流行。
在《猥谈》和《南词叙录》中著录的最早的南戏剧目是《赵贞女蔡二郎》和《王魁》,都是写男子负心的故事。
可以确定为宋人所作的剧目另外还有几种。
宋代南戏也绝少有剧本传世,只有在《永乐大典》残卷中发现的《张协状元》一种,多数研究者认为是宋代的旧作。
南戏最初当是在温州一带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形成的,《南词叙录》说它“即村坊小曲而为之”。
此外,它也吸收了宋词的曲调,以及唐宋大曲、诸宫调、唱赚等乐曲成分,并在表演形式上受到宋代官本杂剧的影响。
以《张协状元》的情况来看,它的开头是用诸宫调的说唱来叙述故事,然后进入角色的表演,剧中并穿插了不少滑稽取笑的成分。
温州是古老的文化之都,又是对外贸易的通商口岸,商业发达,经济繁荣。
南戏在这种良好的环境中得以成长,并逐渐扩展到东南沿海一带,进入南宋都城临安。
但在宋代,南戏一直不为士大夫所重视,有时还遭到禁止。
如祝允明《猥谈》提到“赵闳夫榜禁”事,理学家朱熹知漳州时,也曾禁止当地戏曲演出(见《漳州府志》)。
当北方关汉卿等大作家进入到杂剧创作领域时,南戏仍因“名家未肯留心”而未能得到显著提高(见《南词叙录》)。
宋代南戏剧目留存极少,也和上述背景有关。
元灭南宋以后,北方剧作家大批南下,杂剧占领了南方舞台,南戏较之已经高度成熟的杂剧显然相形逊色。
但是,它在南方民众中的基础是相当牢固的,所以仍旧在民间流行。
而且,正是由于北杂剧的南下,造成了南北剧交流的机会,一些北方作家参与了南戏声腔的改造和剧本的编写,一些北方演员参与了南戏的演出。
在这过程中,南戏发生了一些重要变化。
如改编杂剧的剧目,在一定程度上吸收杂剧曲牌联套的方法,采用杂剧的一些曲调而形成“南北合套”的形式等等,南戏的艺术因而得到进一步提高。
现存宋元南戏剧目共二百多种,除大约六种出于宋代,其余均出于元代,可见元代南戏还是颇为兴盛的。
到元末,《琵琶记》等剧本出现,标志着南戏达到了成熟的阶段,并且为明清传奇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宋元南戏由于长期流行于民间,不受文人士大夫重视,有剧本流传的仅十九种,不足存目的十分之一,有残文佚曲流传的为一百三十种左右。
现存的南戏剧本,除《张协状元》、《小孙屠》、《宦门子弟错立身》等少数几种,大都经过明人不同程度的修改。
但南戏大部分剧目的剧情,能够从笔记、话本、杂剧、明清传奇中考知其大概。
南戏的题材与杂剧既有相同之处,亦有明显区别。
总的来说,它的民间色彩更浓,而文人化的气息较淡。
有关婚姻、爱情的剧作和揭露社会黑暗的公案剧,在杂剧和南戏中都是重要的题材,这是相同之处。
不同之处主要有两点:一是像杂剧中《梧桐雨》、《汉宫秋》一类借历史故事表现作者自身的人生感慨、历史意识而抒情性很强的作品,在南戏中几乎没有;一是要求维护稳定的家庭关系的伦理剧虽为杂剧、南戏所共有,但在南戏中更为集中和强烈。
从《赵贞女》、《王魁》及《张协状元》开始,严厉指斥男子富贵变心就成为南戏最重要的内容。
这种剧作有其具体的社会背景:宋代以来,政权通过科举制度向平民开放,许多“寒士”有了一举成名、步入仕途的机会,这容易造成原有婚姻的不稳定。
但读书求官,并不只是个人的行为,它常常需要一个家庭乃至家族付出努力。
相应地,这些读书人对家庭和家族利益负有一定义务。
在中国旧时代的社会观念中,能够接受以纳妾作为婚姻的补充(当然是对男性
而言),而婚变则不能为社会的普遍道德意识所赞同,因为它破坏了家庭的稳定和家族的利益(这里需要注意到:道德绝不是抽象的“善”、“恶”评判,它总是同维护某种具体利益相联系的)。
南戏的民间气息较浓,所以这一类反映家庭伦理问题的剧作数量较多。
南戏的体制与杂剧有很大不同,归结为一点来说,就是它在各方面都要比杂剧来得自由。
它的曲调配合,虽有一定的惯例,却没有严密的宫调组织,可以根据剧情需要作较为自由的选择;它的剧本结构,也不像杂剧那样因为受音乐限制而形成“四本一楔子”的固定模式,而是以人物的上下场的界线分场,可长可短,大都比杂剧来得长;它也不像杂剧那样每本戏规定只能由一个角色主唱,而是任何角色都可以唱,而且有接唱、同唱、多人合唱等各种形式,能把曲、白、科有机地结合起来。
到了明代,杂剧渐渐衰微,从南戏发展而来的“传奇”终于取代了它的地位,这一方面同东南地域文化优势的增长有关,同时,也是由于南戏的自由体制,更便于展开复杂的剧情,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