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南戏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色行当
南戏的角色,通常为生、旦、净、丑、末、外、 贴等七种。其中以生、旦为主,展开剧情,其他 脚色皆为配角。 生:戏中的男主角,一般扮演书生、秀才、状元 之类的人物。 旦:戏中的女主角,所扮演的人物一般都为青年 女子。
净:净本有正净和副净之分,南戏中只有副净。 副净出于唐代参军戏中的参军这一角色,故他所 扮演的人物一般也都具有滑稽打诨的特征。
结构
《琵琶记》是双线结构。一条线是蔡伯喈上京考 试入赘牛府;一条线是赵五娘在家,奉养公婆。 两条线索交错发展,对比排列,产生了强烈的悲 剧效果和巨大的艺术感染力。例如前边写了蔡伯 喈蟾宫折桂,杏园奉宴,志得意扬,后边接着写 赵五娘典卖钗梳首饰,勉事姑嫜;前边写了蔡伯 喈洞房花烛,“画堂中珠围翠拥”,后边接着写 赵五娘自食糟糠,公婆愧悔自己误责媳妇,一亡 一病;前边写蔡伯喈中秋赏月,“长空万里,见 婵娟可爱”,后边接着写赵五娘剪发买葬、罗裙 包土埋葬公婆后,背着琵琶上京寻夫。贫富悬殊 的情景,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于加强整部戏的悲 剧气氛 。
蔡伯喈被塑造成贤孝子的形象,又是一个有情的 丈夫。他在京城,处于富贵生活之中,并没有忘 掉父母的养育之恩。他还时时想到父母的衣食冷 暖,担心父母在家挨饥受饿,还设法给父母寄钱 寄信,处于锦衣玉食之中,他还有一颗对父母的 爱心,还保存有骨肉之情。比之于那些投靠权贵, 认贼作父,忘恩负义的衣冠禽兽来说,他确是一 个有品德,有孝心的儿子。他被迫招赘牛府,生 活在温柔之乡,但他时时想着家中的妻子赵五娘。 他并没有因入赘牛府就忘却自己的糟糠之妻,还 是那样一往深情的爱她。他是一个忠于爱情,有 良心,有善心的丈夫。 但是,蔡伯喈形象又体现 了知识分子的软弱性格和复杂心理。从君从父的 伦理要求,使他难以违抗;家庭的灾难,又使他 难辞其咎。所以他始终处于夹缝之中,难以两全 。 正是优柔寡断、委曲求全的软弱性格,造成了蔡 伯喈的人生悲剧。
丑:在戏中所扮演的人物大致和净所扮人 物相同,也是插科打诨一类的人物。 末:末也有正末和副末之分,而南戏也只 有副末。副末在戏中一是用以开场,二是 扮演次要的男性人物。副末与副净相对, 盖源于唐代参军戏中的苍鹘,故也带有插 科打诨的特征。 外:南戏中的外,扮演老年男子,或老年 妇女。
南戏剧目
《琵琶记》是根据早期的宋元南戏《赵贞 女蔡二郎》改编的。此剧写“伯喈弃亲背 妇,为暴雷震死。”高明把蔡伯喈的形象 和故事的结局进行重大改造,使人物、主 题、内容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琵琶记》 是一部劝忠劝孝之作,蔡伯喈成为“全忠 全孝”的书生,为了终养年迈的父母,他 本来并不热衷于功名,只是辞试不从,辞 官不从,辞婚不从,这“三不从”导致一 连串的不幸,落得个“可惜二亲饥寒死, 博换得孩儿名利归”的结局。
剧情(2)
蔡公、蔡婆去世后,五娘祝发卖葬,罗裙包土,自 筑坟墓。又亲手绘成公婆遗容,身背琵琶,沿路弹 唱乞食,往京城寻夫。来京城,正遇弥陀寺大法会, 便往寺中募化求食,将公婆真容供于佛前。正逢伯 喈也来寺中烧香,祈祷父母路上平安。见到父母真 容,便拿回府中挂在书房内。五娘寻至牛府,被牛 氏请至府内弹唱。五娘见牛氏贤淑,便将自己的身 世告知牛氏。牛氏为让五娘与伯喈团聚,又怕伯喈 不认,便让五娘来到书房,在公婆的真容上题诗暗 喻。伯喈回府,见画上所题之诗,正欲问牛氏,牛 氏便带五娘入内,夫妻遂得以团聚。五娘告知家中 事情,伯喈悲痛至极,即刻上表辞官,回乡守孝。 得到牛丞相的同意,伯喈遂携赵氏、牛氏同归故里, 庐墓守孝。后皇帝下诏,旌表蔡氏一门。
人物形象
赵五娘是全剧中最为光辉的人物,是一个贤孝妇 的形象。丈夫进京赶考,她独自一人在家侍奉公 婆,承担起家庭的全部重担。饥荒年间,她把可 怜的救济粮留给公婆,自己却在背后偷偷吃糠。 公婆死了,无钱买棺材,她剪下头发,沿街叫卖。 无钱请人埋葬公婆,她麻裙包土,自筑坟台。然 后描容上路,进京寻夫。在极度艰难的环境中, 她含辛茹苦,任劳任怨,悄悄地作出自我牺牲, 以柔弱的肩膀,承担起生活重担,既尽了心,又 尽了力。在赵五娘身上体现出中华民族多方面的 优秀品德。《琵琶记》的难得之处,还在于它揭 示出赵五娘的不幸,其实也是礼教纲常所造成的。
悲剧意蕴
封建伦理,是统治者赖以维护封建秩序的支柱。 然而,伦理纲常本身是存在缺陷的。所谓“忠孝 不能两全”,即是因为伦理纲常本身经常出现抵 牾的局面。蔡伯喈服从了皇帝朝廷,便照顾不了 父母家庭;反过来,他要做 “孝子”,便做不了 “忠臣”。至于个人的意愿,更遭到无情的践踏。 这一来,努力按照伦理纲常行事的蔡伯喈,只能 陷入两难的境地之中。《琵琶记》尽管从正面肯 定了封建伦理,但通篇展示的却是“全忠全孝” 的蔡伯喈和“有贞有烈”的赵五娘的悲剧命运, 从而可以引发对封建伦理合理性的怀疑。在封建 时代,恪守道德纲常的知识分子,经常陷入情感 与理智,个人意愿与门第、伦理的冲突之中。 《琵琶记》的悲剧意蕴,具有深刻性和普遍性, 它比单纯谴责负心汉的主题,更具社会价值。
②音乐结构形式原系民歌体,形式活泼﹑自由, 后来逐渐发展成为曲牌联套结构。每套曲牌可以 分为引子﹑过曲(中间主体部分)和尾声 3部分。 它虽有一定的联套程序,但在实际运用时相当灵 活,并创造出集曲和南北合套等新的处理曲牌形 式及套曲结构的方法,丰富﹑扩展了原有曲牌的 表现力。 ③南曲对宫调的运用虽较自由;但作为套曲结构, 仍须考虑曲牌的前后连接在调高﹑音域及曲调方 面的和谐统一。因此,各种曲牌需要有一定的归 属和类别,为编制新腔和演员的演唱提供方便。 因此,南曲用宫调比较自由,每出每套皆不限一 种宫调,这在戏曲音乐发展过程中是一种进步。
剧情(1)
书生蔡伯喈与赵五娘新婚不久,恰逢朝廷开科取 士,伯喈以父母年事已高,欲辞试留在家中,服 侍父母。但蔡公不从,邻居张大公也在旁劝说。 伯喈只好告别父母、妻子赴京试。应试及第,中 了状元。牛丞相有一女未婚配,奉旨招新科状元 为婿。伯喈以父母年迈,在家无人照顾,需回家 尽孝为由,欲辞婚、辞官,但牛丞相与皇帝不从, 被迫滞留京城。自伯喈离家后,陈留连年遭受旱 灾,五娘任劳任怨,尽服侍公婆,让公婆吃米, 自己则背着公婆私下自咽糟糠。婆婆一时痛悔过 甚而亡,蔡公也死于饥荒。而伯喈被强赘入牛府 后,终日思念父母。写信去陈留家中,信被拐儿 骗走,致音信不通。一日,在书房弹琴抒发幽思, 为牛氏听见,得知实情,告知父亲。牛丞相为女 儿说服,遂派人去迎接伯喈父母、妻子来京。
自宋元以来,有名目留存的南戏共238种,有残 文佚曲流传的约为130多种,但现有完整剧本流 传的仅19种。 早期南戏作品以爱情婚姻和家庭生活为主,主要 有《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包括三本戏文∶《张 协状元》、《小孙屠》和《宦门子弟错立身》。 元末明初流行的《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 《拜月亭记》和《杀狗记》合称“四大南戏”, 是南戏在元末明初的代表作品。 《琵琶记》是南戏发展的顶峰,由温州瑞安人高 明于元朝至正年间,依南宋流传的《赵贞女蔡二 郎》戏文编撰而成。《琵琶记》在中国戏剧史上 被称为“词曲之祖”,是南戏时代与传奇时代间 的桥梁,对明代戏曲创作的影响非常深远。
语言
《琵琶记》的语言,文采和本色两种兼备。蔡伯喈在京 城生活这条线的人物,用的是文采语言,词句华美,文 采灿然,语言富于色彩,讲究字句的雕琢,典故的运用, 是一种高度诗化的语言,是一种高雅的语言。这是由于 他们的文化水平,和富贵生活的环境而决定的。蔡伯喈、 牛小姐、牛丞相等,都是很有知识的人,说起话来,自 然就雅,这是符合人物身份的。他们生活在相府之中, 住的是亭台楼阁的华屋,过的是锦衣玉食的生活,用华 丽的语言来写豪华的生活,才能和谐一致。赵五娘这条 线的人物,用的是本色语言。自然朴实,通俗易懂,生 活气息很浓。不讲究词藻的华丽,典故的运用,词句的 雕琢。这是一种接近于人民生活的语言。赵五娘这条线 上的人物,使用本色语言,也是由于他们的文化水平和 贫穷生活而决定的。赵五娘、蔡公、蔡婆、张广才等, 都是没有多少文化的人,自然不会咬文嚼字。他们生活 在农村,住的是民房,过的是农村生活,用朴素的语言 来描绘这种生活,才能和谐一致。剧中两种不同的人物, 使用两种不同的语言,构成两种不同的语言风格,这是 《琵琶记》运用语言的独特之处。
南戏
南戏是宋元时代流行在我国南方地区的用 南曲演唱的戏曲艺术。它是我国戏剧的最 早成熟形式之一。因其最早产生于浙江温 州(旧名永嘉),故又称“温州杂剧”、 “永嘉杂剧”或“永嘉戏曲”。它经过长 期发展,到元末趋向成熟,后来演化为明 清戏剧的主要形式——传奇。
南戏音乐特点
①南戏唱腔称南曲,曲调属五声音阶,多平稳进 行,有其惯用的特性音调,形成南曲唱腔绵密柔 丽的特色。唱词用韵基本上以南方江浙一带语音 为标准,有平上去入之别,每套曲牌不限一韵。 节奏规整舒长,字少腔多。其节拍形式,除散板 ﹑慢板﹑快板与北曲相同外,还应用了一种更慢 的节拍──赠板(8/4拍或4/2拍)。表达人物内心 情感更为深刻细腻。另外,初期的南曲如徐渭所 说,是“亦罕节奏”的“随心令”一类,明代中 ﹑后期才对板式的讲求严格起来,形成板数和下 板位置均有定制的固定板式。
南戏的思想内容
涉及面广,有关于婚姻、爱情的剧作和揭 露社会黑暗的公案剧,其中以“负心”戏 和“乱离”戏最为突出。因为,宋元时代, 战乱频仍,造成了骨肉离散,引起了道德 观念和社会风气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社会 矛盾,也就为当时很多南戏作家所关注。 像杂剧中《梧桐雨》、《汉宫秋》一类借 历史故事表现作者自身的人生感慨、历史 意识而抒情性很强的作品,在南戏中几乎 没有 。
“四大南戏”
元末明初出现的著名南戏《荆钗记》、 《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和《杀狗 记》,被称为“四大南戏”,简称荆、刘、 拜、杀。
《荆钗记》
《荆钗记》一般认为是元人柯丹邱所作,剧本叙 穷书生王十朋和大财主孙汝权分别以一支荆钗和 一对金钗为聘礼,向钱玉莲求婚,钱玉莲因王十 朋是“才学之士”,留下了他的荆钗。成婚后, 王赴京考中状元,因拒绝万俟丞相的逼婚,被调 至烟瘴之地潮阳任职。他的家书被孙汝权截去, 改为“休书”,玉莲不信“休书”是真,坚拒继 母要她改嫁孙汝权的威逼,投江自杀,被人救起。 王十朋闻知玉莲自杀,设誓终身不娶。后夫妻间 仍以荆钗为缘,得以团聚。剧本通过王十朋与妻 子钱玉莲“贫相守,富相连,心不变”的婚姻故 事,塑造了一对忠于爱情,坚贞不屈,富贵不能 动其情,威逼不能屈其志的“义夫节妇”形象。
南戏的艺术形式
(一)篇幅较长,以“出”为基本组织单位,一 出连一出,直到剧终。 (二)剧本开头,都有题目正名和副末开场。 (三)以南曲为主,间用北曲、南北合套。 (四)每场戏,曲牌不限一个宫调,唱词也不限 于通押一韵。 (五)凡登场的各门脚色,都可唱,有独唱、对 唱、轮唱、合唱。 (六)脚色分为生、旦、净、末、丑、贴、外七 色,以生、旦为主。 (七)伴奏乐器,至少有鼓、笛、拍板。
一二生《 部出蔡琵 经。伯琶 典被喈记 名誉与》 著为赵, 。传五元 奇娘末 之悲南 祖欢戏 ,离, 是合高 我的明 国故撰 古事。 代。写 戏共汉 曲四代 中十书
高明
高明(1307?~1359),字则诚,号菜 根道人,浙江瑞安人。自少即以博学著称,求学 于理学家黄溍门下,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至正 五年(1345)中进士,做过多任地方官。任 职期间,颇有能声。至正十一年(1351), 从军南征方国珍起义,因与统帅论事不合,兼之 目睹时政日非,在对现实生活失望的同时,感悟 “功名为忧患之始”(元赵汸《东山存稿》卷二 《送高则庆归永嘉序》),萌生了隐遁的念头。 约在至正十六年(1356)之后,隐于浙东宁 波的栎社,以词曲自娱,并创作了《琵琶记》。 他的剧作除《琵琶记》外,还有《闵子骞单衣 记》,已佚 。另有少量诗文传世。
④南戏的各种角色均可演唱;除独唱外,还有对 唱﹑轮唱及合唱。独唱用以抒发人物的内心情感; 对唱﹑轮唱用以交流人物间的思想情感和促进戏 剧矛盾的发展,合唱用以突出语意。烘托气氛和 渲染环境,这些都是增强戏剧性的重要手法。在 南北曲交流中,南曲吸收了北曲的一些演唱技巧, 在演唱艺术上有很大提高。 ⑤前期,南戏的演唱以徒歌为主。这种徒歌常以 板来控制节奏和衬托唱腔。后来,以笛﹑鼓﹑板 为主要伴奏乐器,如明代沈德符《顾曲杂言》所 说:“南曲不仗弦索为节奏。”至于加用笙﹑琵琶 ﹑三弦等为唱腔伴奏,可能是明代以后的情况。
南戏的角色,通常为生、旦、净、丑、末、外、 贴等七种。其中以生、旦为主,展开剧情,其他 脚色皆为配角。 生:戏中的男主角,一般扮演书生、秀才、状元 之类的人物。 旦:戏中的女主角,所扮演的人物一般都为青年 女子。
净:净本有正净和副净之分,南戏中只有副净。 副净出于唐代参军戏中的参军这一角色,故他所 扮演的人物一般也都具有滑稽打诨的特征。
结构
《琵琶记》是双线结构。一条线是蔡伯喈上京考 试入赘牛府;一条线是赵五娘在家,奉养公婆。 两条线索交错发展,对比排列,产生了强烈的悲 剧效果和巨大的艺术感染力。例如前边写了蔡伯 喈蟾宫折桂,杏园奉宴,志得意扬,后边接着写 赵五娘典卖钗梳首饰,勉事姑嫜;前边写了蔡伯 喈洞房花烛,“画堂中珠围翠拥”,后边接着写 赵五娘自食糟糠,公婆愧悔自己误责媳妇,一亡 一病;前边写蔡伯喈中秋赏月,“长空万里,见 婵娟可爱”,后边接着写赵五娘剪发买葬、罗裙 包土埋葬公婆后,背着琵琶上京寻夫。贫富悬殊 的情景,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于加强整部戏的悲 剧气氛 。
蔡伯喈被塑造成贤孝子的形象,又是一个有情的 丈夫。他在京城,处于富贵生活之中,并没有忘 掉父母的养育之恩。他还时时想到父母的衣食冷 暖,担心父母在家挨饥受饿,还设法给父母寄钱 寄信,处于锦衣玉食之中,他还有一颗对父母的 爱心,还保存有骨肉之情。比之于那些投靠权贵, 认贼作父,忘恩负义的衣冠禽兽来说,他确是一 个有品德,有孝心的儿子。他被迫招赘牛府,生 活在温柔之乡,但他时时想着家中的妻子赵五娘。 他并没有因入赘牛府就忘却自己的糟糠之妻,还 是那样一往深情的爱她。他是一个忠于爱情,有 良心,有善心的丈夫。 但是,蔡伯喈形象又体现 了知识分子的软弱性格和复杂心理。从君从父的 伦理要求,使他难以违抗;家庭的灾难,又使他 难辞其咎。所以他始终处于夹缝之中,难以两全 。 正是优柔寡断、委曲求全的软弱性格,造成了蔡 伯喈的人生悲剧。
丑:在戏中所扮演的人物大致和净所扮人 物相同,也是插科打诨一类的人物。 末:末也有正末和副末之分,而南戏也只 有副末。副末在戏中一是用以开场,二是 扮演次要的男性人物。副末与副净相对, 盖源于唐代参军戏中的苍鹘,故也带有插 科打诨的特征。 外:南戏中的外,扮演老年男子,或老年 妇女。
南戏剧目
《琵琶记》是根据早期的宋元南戏《赵贞 女蔡二郎》改编的。此剧写“伯喈弃亲背 妇,为暴雷震死。”高明把蔡伯喈的形象 和故事的结局进行重大改造,使人物、主 题、内容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琵琶记》 是一部劝忠劝孝之作,蔡伯喈成为“全忠 全孝”的书生,为了终养年迈的父母,他 本来并不热衷于功名,只是辞试不从,辞 官不从,辞婚不从,这“三不从”导致一 连串的不幸,落得个“可惜二亲饥寒死, 博换得孩儿名利归”的结局。
剧情(2)
蔡公、蔡婆去世后,五娘祝发卖葬,罗裙包土,自 筑坟墓。又亲手绘成公婆遗容,身背琵琶,沿路弹 唱乞食,往京城寻夫。来京城,正遇弥陀寺大法会, 便往寺中募化求食,将公婆真容供于佛前。正逢伯 喈也来寺中烧香,祈祷父母路上平安。见到父母真 容,便拿回府中挂在书房内。五娘寻至牛府,被牛 氏请至府内弹唱。五娘见牛氏贤淑,便将自己的身 世告知牛氏。牛氏为让五娘与伯喈团聚,又怕伯喈 不认,便让五娘来到书房,在公婆的真容上题诗暗 喻。伯喈回府,见画上所题之诗,正欲问牛氏,牛 氏便带五娘入内,夫妻遂得以团聚。五娘告知家中 事情,伯喈悲痛至极,即刻上表辞官,回乡守孝。 得到牛丞相的同意,伯喈遂携赵氏、牛氏同归故里, 庐墓守孝。后皇帝下诏,旌表蔡氏一门。
人物形象
赵五娘是全剧中最为光辉的人物,是一个贤孝妇 的形象。丈夫进京赶考,她独自一人在家侍奉公 婆,承担起家庭的全部重担。饥荒年间,她把可 怜的救济粮留给公婆,自己却在背后偷偷吃糠。 公婆死了,无钱买棺材,她剪下头发,沿街叫卖。 无钱请人埋葬公婆,她麻裙包土,自筑坟台。然 后描容上路,进京寻夫。在极度艰难的环境中, 她含辛茹苦,任劳任怨,悄悄地作出自我牺牲, 以柔弱的肩膀,承担起生活重担,既尽了心,又 尽了力。在赵五娘身上体现出中华民族多方面的 优秀品德。《琵琶记》的难得之处,还在于它揭 示出赵五娘的不幸,其实也是礼教纲常所造成的。
悲剧意蕴
封建伦理,是统治者赖以维护封建秩序的支柱。 然而,伦理纲常本身是存在缺陷的。所谓“忠孝 不能两全”,即是因为伦理纲常本身经常出现抵 牾的局面。蔡伯喈服从了皇帝朝廷,便照顾不了 父母家庭;反过来,他要做 “孝子”,便做不了 “忠臣”。至于个人的意愿,更遭到无情的践踏。 这一来,努力按照伦理纲常行事的蔡伯喈,只能 陷入两难的境地之中。《琵琶记》尽管从正面肯 定了封建伦理,但通篇展示的却是“全忠全孝” 的蔡伯喈和“有贞有烈”的赵五娘的悲剧命运, 从而可以引发对封建伦理合理性的怀疑。在封建 时代,恪守道德纲常的知识分子,经常陷入情感 与理智,个人意愿与门第、伦理的冲突之中。 《琵琶记》的悲剧意蕴,具有深刻性和普遍性, 它比单纯谴责负心汉的主题,更具社会价值。
②音乐结构形式原系民歌体,形式活泼﹑自由, 后来逐渐发展成为曲牌联套结构。每套曲牌可以 分为引子﹑过曲(中间主体部分)和尾声 3部分。 它虽有一定的联套程序,但在实际运用时相当灵 活,并创造出集曲和南北合套等新的处理曲牌形 式及套曲结构的方法,丰富﹑扩展了原有曲牌的 表现力。 ③南曲对宫调的运用虽较自由;但作为套曲结构, 仍须考虑曲牌的前后连接在调高﹑音域及曲调方 面的和谐统一。因此,各种曲牌需要有一定的归 属和类别,为编制新腔和演员的演唱提供方便。 因此,南曲用宫调比较自由,每出每套皆不限一 种宫调,这在戏曲音乐发展过程中是一种进步。
剧情(1)
书生蔡伯喈与赵五娘新婚不久,恰逢朝廷开科取 士,伯喈以父母年事已高,欲辞试留在家中,服 侍父母。但蔡公不从,邻居张大公也在旁劝说。 伯喈只好告别父母、妻子赴京试。应试及第,中 了状元。牛丞相有一女未婚配,奉旨招新科状元 为婿。伯喈以父母年迈,在家无人照顾,需回家 尽孝为由,欲辞婚、辞官,但牛丞相与皇帝不从, 被迫滞留京城。自伯喈离家后,陈留连年遭受旱 灾,五娘任劳任怨,尽服侍公婆,让公婆吃米, 自己则背着公婆私下自咽糟糠。婆婆一时痛悔过 甚而亡,蔡公也死于饥荒。而伯喈被强赘入牛府 后,终日思念父母。写信去陈留家中,信被拐儿 骗走,致音信不通。一日,在书房弹琴抒发幽思, 为牛氏听见,得知实情,告知父亲。牛丞相为女 儿说服,遂派人去迎接伯喈父母、妻子来京。
自宋元以来,有名目留存的南戏共238种,有残 文佚曲流传的约为130多种,但现有完整剧本流 传的仅19种。 早期南戏作品以爱情婚姻和家庭生活为主,主要 有《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包括三本戏文∶《张 协状元》、《小孙屠》和《宦门子弟错立身》。 元末明初流行的《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 《拜月亭记》和《杀狗记》合称“四大南戏”, 是南戏在元末明初的代表作品。 《琵琶记》是南戏发展的顶峰,由温州瑞安人高 明于元朝至正年间,依南宋流传的《赵贞女蔡二 郎》戏文编撰而成。《琵琶记》在中国戏剧史上 被称为“词曲之祖”,是南戏时代与传奇时代间 的桥梁,对明代戏曲创作的影响非常深远。
语言
《琵琶记》的语言,文采和本色两种兼备。蔡伯喈在京 城生活这条线的人物,用的是文采语言,词句华美,文 采灿然,语言富于色彩,讲究字句的雕琢,典故的运用, 是一种高度诗化的语言,是一种高雅的语言。这是由于 他们的文化水平,和富贵生活的环境而决定的。蔡伯喈、 牛小姐、牛丞相等,都是很有知识的人,说起话来,自 然就雅,这是符合人物身份的。他们生活在相府之中, 住的是亭台楼阁的华屋,过的是锦衣玉食的生活,用华 丽的语言来写豪华的生活,才能和谐一致。赵五娘这条 线的人物,用的是本色语言。自然朴实,通俗易懂,生 活气息很浓。不讲究词藻的华丽,典故的运用,词句的 雕琢。这是一种接近于人民生活的语言。赵五娘这条线 上的人物,使用本色语言,也是由于他们的文化水平和 贫穷生活而决定的。赵五娘、蔡公、蔡婆、张广才等, 都是没有多少文化的人,自然不会咬文嚼字。他们生活 在农村,住的是民房,过的是农村生活,用朴素的语言 来描绘这种生活,才能和谐一致。剧中两种不同的人物, 使用两种不同的语言,构成两种不同的语言风格,这是 《琵琶记》运用语言的独特之处。
南戏
南戏是宋元时代流行在我国南方地区的用 南曲演唱的戏曲艺术。它是我国戏剧的最 早成熟形式之一。因其最早产生于浙江温 州(旧名永嘉),故又称“温州杂剧”、 “永嘉杂剧”或“永嘉戏曲”。它经过长 期发展,到元末趋向成熟,后来演化为明 清戏剧的主要形式——传奇。
南戏音乐特点
①南戏唱腔称南曲,曲调属五声音阶,多平稳进 行,有其惯用的特性音调,形成南曲唱腔绵密柔 丽的特色。唱词用韵基本上以南方江浙一带语音 为标准,有平上去入之别,每套曲牌不限一韵。 节奏规整舒长,字少腔多。其节拍形式,除散板 ﹑慢板﹑快板与北曲相同外,还应用了一种更慢 的节拍──赠板(8/4拍或4/2拍)。表达人物内心 情感更为深刻细腻。另外,初期的南曲如徐渭所 说,是“亦罕节奏”的“随心令”一类,明代中 ﹑后期才对板式的讲求严格起来,形成板数和下 板位置均有定制的固定板式。
南戏的思想内容
涉及面广,有关于婚姻、爱情的剧作和揭 露社会黑暗的公案剧,其中以“负心”戏 和“乱离”戏最为突出。因为,宋元时代, 战乱频仍,造成了骨肉离散,引起了道德 观念和社会风气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社会 矛盾,也就为当时很多南戏作家所关注。 像杂剧中《梧桐雨》、《汉宫秋》一类借 历史故事表现作者自身的人生感慨、历史 意识而抒情性很强的作品,在南戏中几乎 没有 。
“四大南戏”
元末明初出现的著名南戏《荆钗记》、 《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和《杀狗 记》,被称为“四大南戏”,简称荆、刘、 拜、杀。
《荆钗记》
《荆钗记》一般认为是元人柯丹邱所作,剧本叙 穷书生王十朋和大财主孙汝权分别以一支荆钗和 一对金钗为聘礼,向钱玉莲求婚,钱玉莲因王十 朋是“才学之士”,留下了他的荆钗。成婚后, 王赴京考中状元,因拒绝万俟丞相的逼婚,被调 至烟瘴之地潮阳任职。他的家书被孙汝权截去, 改为“休书”,玉莲不信“休书”是真,坚拒继 母要她改嫁孙汝权的威逼,投江自杀,被人救起。 王十朋闻知玉莲自杀,设誓终身不娶。后夫妻间 仍以荆钗为缘,得以团聚。剧本通过王十朋与妻 子钱玉莲“贫相守,富相连,心不变”的婚姻故 事,塑造了一对忠于爱情,坚贞不屈,富贵不能 动其情,威逼不能屈其志的“义夫节妇”形象。
南戏的艺术形式
(一)篇幅较长,以“出”为基本组织单位,一 出连一出,直到剧终。 (二)剧本开头,都有题目正名和副末开场。 (三)以南曲为主,间用北曲、南北合套。 (四)每场戏,曲牌不限一个宫调,唱词也不限 于通押一韵。 (五)凡登场的各门脚色,都可唱,有独唱、对 唱、轮唱、合唱。 (六)脚色分为生、旦、净、末、丑、贴、外七 色,以生、旦为主。 (七)伴奏乐器,至少有鼓、笛、拍板。
一二生《 部出蔡琵 经。伯琶 典被喈记 名誉与》 著为赵, 。传五元 奇娘末 之悲南 祖欢戏 ,离, 是合高 我的明 国故撰 古事。 代。写 戏共汉 曲四代 中十书
高明
高明(1307?~1359),字则诚,号菜 根道人,浙江瑞安人。自少即以博学著称,求学 于理学家黄溍门下,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至正 五年(1345)中进士,做过多任地方官。任 职期间,颇有能声。至正十一年(1351), 从军南征方国珍起义,因与统帅论事不合,兼之 目睹时政日非,在对现实生活失望的同时,感悟 “功名为忧患之始”(元赵汸《东山存稿》卷二 《送高则庆归永嘉序》),萌生了隐遁的念头。 约在至正十六年(1356)之后,隐于浙东宁 波的栎社,以词曲自娱,并创作了《琵琶记》。 他的剧作除《琵琶记》外,还有《闵子骞单衣 记》,已佚 。另有少量诗文传世。
④南戏的各种角色均可演唱;除独唱外,还有对 唱﹑轮唱及合唱。独唱用以抒发人物的内心情感; 对唱﹑轮唱用以交流人物间的思想情感和促进戏 剧矛盾的发展,合唱用以突出语意。烘托气氛和 渲染环境,这些都是增强戏剧性的重要手法。在 南北曲交流中,南曲吸收了北曲的一些演唱技巧, 在演唱艺术上有很大提高。 ⑤前期,南戏的演唱以徒歌为主。这种徒歌常以 板来控制节奏和衬托唱腔。后来,以笛﹑鼓﹑板 为主要伴奏乐器,如明代沈德符《顾曲杂言》所 说:“南曲不仗弦索为节奏。”至于加用笙﹑琵琶 ﹑三弦等为唱腔伴奏,可能是明代以后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