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释、道家与中医药

合集下载

道家与中医的关系

道家与中医的关系

道家与中医的关系道家及其后来发展的道教,与中医都是中华民族本土文化,也是最能反映我们民族性格精神的文化与体系,它们之间源远流长,相互影响。

本人在此不想从学术上专述它们之间的关系,只是想谈一点自己看法和感想,不对之处,敬请扶正。

翻开中国历史,可以看到中华文明皆因道学之兴而盛,道学之衰而亡。

中国历史上最繁荣的汉唐两代,汉(文景之治)唐(开天盛世)时期社会都崇尚道家思想。

而汉武帝大搞“罢废百家,独尊儒术”正是西汉走向衰亡的开始。

儒家思想根本没有促进中华文明的发展,相反一直在阻碍发展。

中国历史上“最窝囊”的宋朝和“最耻辱”的晚清都是儒家礼学大兴的时期。

儒家思想之所以在中国影响很大是因为统治阶级的强烈推崇强烈和大力灌输。

统治者的推崇儒家思想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儒家思想维护了统治者的利益。

儒家思想的本质是:帮助封建统治者更好的统治其人民。

教育民老百姓如何作一个服从君王的顺民。

正因为此,中国的封建统治者一直不停地美化儒学、误导民众。

由此产生了数不尽的儒家思想卫道士。

《水浒传》中的宋江就是一个典型的受儒学毒害极深的愚民。

现在社会的发展印证了道家思想的正确性。

道教哲学虽没有被哪个国家追捧和信奉,但是任何一个国家的社会发展无不与道学的发展观相吻合。

一切尽在道之中。

道云:“无为胜有为”,道家提出“无为政府”的概念。

表面听来觉的此理论很荒唐,但是事实证明了道的正确性。

如:中国地方官员为追求政绩不切实际的盲目发展,结果造成资源极度浪费、环境严重污染。

韩国政府为了扶持民族工业,过度干预经济领域,结果反而造成经济危机,最终要国民献血救国。

这些都是违反道家无为理论的恶果与此相反的是:美国实行的自由资本主义,政府最大限度不干预经济,却始终保持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经济。

英国实施自由经济摆脱了长期的衰退,进入了持续稳定地增长。

英国政府对几乎不直接干预经济领域的活动,即使英国国宝“罗尔斯罗依斯”公司被德国人收购了,英国政府也决不干涉。

结果,汽车工业全部沦陷的英国反而能超越法国成为世界第四经济强国。

南怀瑾儒家是粮店道家是药店佛家是百货店

南怀瑾儒家是粮店道家是药店佛家是百货店

南怀瑾儒家是粮店道家是药店佛家是百货店南怀瑾一生勤读不辍,广泛涉猎经史子集、诸子百家、天文历法、医药武艺、诗词曲赋,对儒释道经典皆有很深体悟。

南师的著作虽然天马行空、旁征博引,但一言一语无不体现出那种贯通全盘、直达根本的气质。

我们从中挑选出了极具眼界和人生智慧的25段话,但愿大家能从中对中国文化有一个较为全面的感知,对人生的修行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1、人生的最高境界人生最高境界是: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

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

中国文化历史,在秦汉以前,由儒、墨、道三家,笼罩了全部的文化思想。

到唐宋以后,换了一家,成为儒释道三家。

这三家又笼罩着中国文化思想,一直到中华民国立国初期。

迨发生了五四运动,当时想“打倒孔家店”,在中国文化的主流上,起了一阵漪涟,一度有所变化,又影响了几十年。

佛学像百货店,有钱有闲,可去逛逛,逛了买东西也可,根本不逛也可,但社会需要它;道家像药店,它包括了兵家、纵横家的思想,乃至天文、地理、医药,一个国家、民族生病,非去这个药店不可;儒家的孔孟思想是粮店,是天天要吃的,要深切了解中国文化历史的演变、将来怎么办,就要研究四书。

3、汉字是中国文化的灵魂我们祖先晓得语言三十年一变,所以把语、文分开,把语言变成独立文字,因此中国五千年文化,用古文保留下来,两年功夫,只要学通中国字,就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都懂了。

中国方块字,康熙字典里大约五万个,一个中国人,如果认得2500个,哦哟!这个学问是非常大喽!国文教授还认不到1500。

4、升官发财未必是好事作一个中国人,我常常问,你发财为了什么?以中国文化来讲,任何一个人发了财,要注意一件事:一家温饱千家怨,半世功名百世愆。

你发了财,很多老百姓会怨恨的,眼睛歪着看,格老子怎么会发?读书出来做官,做了几十年的官,也同时造就了不少恶业。

我老祖母就不让我去做官,一代做官九代牛啊(九代投生为牛)。

论儒释道对传统医学的影响

论儒释道对传统医学的影响

论儒释道对于中国传统医学的影响要了解儒释道三家不同哲学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及传统医学的影响,首先就要来了解一下儒释道三家的形成。

儒家,诞生于春秋末期,是先秦诸子百家之一,由孔子创立。

儒家在先秦时期和诸子地位平等,在秦始皇时"焚书坑儒"受到重创,在汉武帝为维护专制统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施思想钳制后兴起。

而其思想,则是一种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

儒家与儒家思想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

道家同样诞生于春秋中晚期,其诞生要早于儒家。

(关于本论点,《论语》中有“孔子问礼于老聃”,在此不加赘述)道家思想总结了长久以来的一些思想精髓,形成了“无为无不为”的道德理论,对中华哲学、文学、科技、艺术、音乐、养生、宗教等等影响深远。

道家以“道”为核心,认为天道无为、主张道法自然,提出道生法、以雌守雄、刚柔并济等政治、军事策略,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是“诸子百家”中一门极为重要的哲学流派,存在于中华各文化领域,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佛教诞生于迦吡罗卫国。

(今尼泊尔境内)由尼泊尔王子乔达摩·悉达多(也即释迦牟尼)创立,最晚在秦始皇时期传入中国。

(新华社,2009)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

佛教信徒修习佛教的目的即在于依照悉达多所悟到修行方法,发现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终超越生死和苦、断尽一切烦恼,得到究竟解脱。

谈过了儒释道三家,我们接下来就谈一谈中国传统医学,也就是中医学。

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疾病诊断与防治以及摄生康复的一门医学科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研究人类生命活动中医学中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综合性科学”。

(《中医药学名词》,2005)在现代医疗体系中,中医学被归类为替代医学中的一支。

首先,谈一谈道家哲学与中医学。

在日常的学习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医对于人体脏器运行和诊治的理论来源于精气、阴阳、五行、三元等传统理论,而这些理论都来自于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道家哲学。

中医典籍中的道家与儒家词汇

中医典籍中的道家与儒家词汇

中医典籍中的道家与儒家词汇中医典籍中,随处可以看到许多带有浓厚古代⽂化⾊彩的词语,其间烙有儒家、道家、佛教思想的印记。

这些词语,按字⾯意义去理解,往往不得要领,必须联系古代社会流⾏的思想加以考蔡。

这些带有古代⽂化⾊彩的词语,⼤体上属于暗⽤典故的范畴。

⼀.烙有儒家思想印记的词语从汉武帝“罢黝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儒家思想对历代⽂⼈ (包括医药学家)的影响都很深刻。

所以,中医古籍⾥,打着儒家思想烙印的词语特别多,兹举数例。

1.进退张仲景《伤寒论序》说:“进不能爱⼈知⼈,退不能爱⾝知⼰。

”李密《陈情表》说:“⾂之进退,实为狼狈。

”进,指在朝当官;退,指在野隐居。

这与范仲淹《岳阳楼记》“居庙堂之⾼,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优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的“进退”是⼀样的。

儒家主张从政,“学⽽优则仕”。

但并不是在⼀切情况下都要出仕。

孔⼦说: “邦有道则仕”(《论语·卫灵公》)。

孟⼦说: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孟⼦.尽⼼上》 )。

张仲景说的“爱⼈知⼈”,与范仲淹的“忧其民”含义略同。

“知⼈”⼀语,有其特定含义。

《书·皋陶漠》:“知⼈则哲,能⼈。

”可见只有当了⼤官才有资格知⼈。

直到今天,“知⼈善任”也只有当领导的才能做到。

2.出处戴良《丹溪翁传》说:“⾄于⼀语⼀默,⼀出⼀处,凡有关于伦理者。

尤谆谆训诲。

”这⾥的“⼀出⼀处 ”,含义与“进退 ”相同,也是指出仕与隐居。

《易·系辞》:“君⼦之道,或出或处,或语或默。

”戴良把“⼀出⼀处”看作“有关于伦理者”,是说读书⼈必须考虑出去当官是否合乎儒家伦理观点,即“邦有道则仕”,“天下有道则见,⽆道则隐”。

同时还要顾及尽孝于⽗母, “⽗母在,不远游”。

3.语默《丹溪翁传》的“⼀语⼀默”也出于《易·系辞》。

儒家对于⾔语特别重视。

孔⼦说:“可与⾔⽽不与之⾔,失⼈,不可与⾔⽽与之⾔,失⾔。

知者不失⼈,亦不失⾔。

”(《论语卫灵公》) ⼜说:“侍于君⼦有三愈:⾔未及之⽽⾔,谓之躁;⾔及之⽽不⾔,谓之隐 ; 未见颜⾊⽽⾔,谓之著。

道家思想对中医学影响

道家思想对中医学影响

道家思想对‎中医学影响‎在中医学形‎成之初的战‎国时期.当时诸子蜂‎起,百家争鸣。

诸子百家对‎中医学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影响最深‎,对中医学最‎有指导意义‎的是道家。

道家的哲学‎思想及其所‎研究的生命‎科学与医学‎最贴近,加上后来不‎少著名的道‎家同时又是‎医家,所以医与道‎结下了不解‎之缘。

故作此文以‎一探其中干‎系。

一、道家宇宙观‎与整体观1、道生万物,道统万物《老子·四十二章》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因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也就是说道‎生万物,道是万物之‎本源。

《老子·二十五章》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在这里《老子》继承、升华了前代‎阴阳学说,并否定了天‎命神权的思‎想,首次阐述了‎“道”的概念,把它作为世‎界的本源与‎万物的最高‎范畴。

老子所说的‎“道”是一个终极‎实在的概念‎,它先于天地‎而独立存在‎,是一个“混成”的整体,其运动方式‎是变化流逝‎而终返本源‎,周流不息而‎循环往复。

它不受局限‎而无终无止‎,包容万物而‎无边无际。

万物是以“道”为最大共性‎和最初本源‎的有机整体‎,天地万物以‎至人类皆是‎同构同源之‎体。

2、道生万物,万物一气《老子·一章》指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可见道是抽‎象性与具体‎性的对立统‎一。

《庄子·天地》也说:“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

物得以生,谓之德······”庄子所说的‎“一”就是“道”的别名,反映了宇宙‎的整体与不‎可分割性。

庄子将“道”的概念具体‎化,还丰富发展‎了“气”的理论,并将“道”、“气”、“一”或“一气”等概念有机‎地联系起来‎,《庄子·知北游》指出:“人之生,气之聚也。

儒释道合流

儒释道合流

儒释道三合流儒释道三教合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特质。

三种诞生于同一个时代的思想,经过近两千年的融合,共同组成了中华文化的核心。

儒释道三教从三个方面满足了中华文化或者中国人生活三个方面的要求,发挥了各自不可替代的特殊功用。

儒家思想提供了中国社会的道德规范,道家思想提供了中国人思维的哲学方法,释家思想提供了对中国人的宗教关怀。

儒家思想是基于伦理学沃土的产物。

其核心内容在于规范人在家庭社会中的伦理角色,以达到整饬社会的目的。

儒家思想极其重视以家庭为基础的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并将其作为讨论现实问题的出发点。

夫妻父子君臣,这是纲,其它的都是目,纲举才能目张,社会要稳定就要“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儒家并且将这种伦理观点推而广之,演化为社会政治理论,由人的“仁”而推演出政治的《老子》五千言是与《论语》一样伟大的著作。

老子是和孔子同等的思想巨人。

在道家思想中,寻找宇宙万物的最高准则,成为研究的对象,老子勉强把这种最高准则称为“道”,并且对“道”的特性进行了描述。

道家所阐述的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学说充满了思辩哲学的魅力。

中国自古以来形式逻辑并不发达,但辨证法却很早就非常成熟。

中国人的生活带有深深的道家思想的烙印,包括我们的中医中药、住宅风水。

但是道家和儒家一样,似乎对人的灵魂,对于人的生前死后,似乎并不关心,他们采取了一种“怪力乱神子所不语,六合之外存而不论”的态度。

未能知人焉能知鬼?对于那些虚无飘渺的世界,他们采取了一种回避的态度。

但是人一出生,痛苦和烦恼就是伴随而来的。

生老病死,没有人能够避免。

人到底有没有灵魂?人死了,肉体消失了,灵魂到哪里去?人还会有来生吗?怎么才能消除人的种种精神痛苦?这是每个人都会问的问题。

佛教思想则给予了中国人这种宗教关怀。

释尊花了五十年来为世人说法,就是为了了断生死大事,让人弃恶从善、离苦得乐。

在佛法指引下,死亡不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今生为善,来生就很值得期待。

儒释道三教正是从道德、哲学和宗教三个层面满足了中国人精神世界得要求,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

儒、道、佛与中医学

儒、道、佛与中医学

儒、道、佛与中医学作者:甄雪燕来源:《孔子学院(中英版)》2017年第03期医道同源,十道九医“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是中国古代士人提出的,意思是说如果不能做官,那定要成为一位好医生。

医生是古代知识分子的第二职业选择。

为什么呢?“仁”是儒家思想关于道德规范的最高原则,是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

“仁”最初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亲善关系,儒家的仁义思想要求,社会中的每个成员都要做对社会或别人有利的事情。

作为“活人之术”的医术能够解除疾苦,这就符合了儒学中的仁义思想,因此医术在古代又被称为“仁术”。

在这种“仁术”思维的影响下,许多医家通过行医实现了治病救人的仁爱思想。

因此,众多儒士便将学习医学作为自己的业余爱好,当这些人从政无门时,多转而投身医学,其作用与“德政”相当,他们可以通过医学活动来实现自己达到“仁义”的人生理想。

“中庸”是儒家思想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儒家提倡在相反的双方中常处于一种不偏不倚的中正地位,保持事物相对平衡是发展的根本条件。

儒家的中庸思想对中华民族有着深刻的影响,这一哲学思想也广泛地贯穿和渗透到传统医学的各个方面。

中医学认为,人体由阴阳两部分组成,当人体中的“阳”和“阴”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状态时,人体就是健康的;反之,当人体的“阴阳失调”时,阴阳的相对平衡遭到破坏,疾病便由此产生了。

因此,一切治法最终目的都是将阴阳气血调到平衡的状态,达到“中和”的程度。

中医的配方也可谓讲究“四平八稳”,一张方子中的药物需严格按照君、臣、佐、使的原则和位置排列,从而更充分地发挥药物的作用。

老子有一句名言,叫“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是指自然界的各种规律。

老子认为,人是自然界的精华,人与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因此,人与自然应当遵循着共同的规律。

无论是人体的养生、预防,还是治疗,都必须把人放到整个自然环境的背景下去考察和分析。

例如,中国古人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种最朴素的生活方式,如果反其道而行之,晚上熬夜,白天不起,身体与自然规律相反,必然会产生疾病。

浅谈儒释道三家思想对中医的积极作用

浅谈儒释道三家思想对中医的积极作用

浅谈儒释道三家思想对中医的积极作用作者:郑云阳来源:《健康周刊》2018年第13期【摘要】儒释道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三大主流思想,其富含哲理及各具特色的修计之术对启迪人们的智慧,培养高尚品格提供了哲学依据。

在博大精神的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儒释道三家为主的精神文化不仅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面貌同时也对各个领域,倒如医学也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

【关键词】儒释道;传统文化;中医1 儒家思想与中医儒家思想与中医的联系主要体现在儒家文化对中医医德的形成与发展上的积极作用上。

医德是指医学活边中的职业道德,用来约束医者自身的道德与修养,实际上是一种职业道德原则。

中国医德随社会历史的不断变迁变化,它的演进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并且它不仅仅受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也与当代主流文化思想有关。

儒家文化中最核心的思想为仁爱思想。

学者有云“纵观中医学发展之历程其兴衰每每与儒家相呼应,其学说也与儒家相汇通,其医者处处有佛者之风骨”。

由此可见儒家思想对医德已然形成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儒家思想关注人与人,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关系,这与中医医者不仅关注病人本身也关注四时节气还关注社会变化对人产生的影响相一致。

儒家对“天地之性人为贵”的生命认知更是启示了作为医者应达到仁心与仁术的和谐统一。

“医本仁术”,“德乃医本”。

儒家的仁义思想成为医德的核心。

而儒家文化中的“贵生”思想亦张调了生命的可贵与难得,启示了医者应在仁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济世救人的作用,永不忘求人疾苦的神圣使命。

醫学是“仁术”,医者是“儒医”。

《千金方》中有“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

先发慈恻隐之心誓愿救领含灵之苦”。

说明只有建立在仁心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仁术救世”。

医者一旦缺失了医德修养犹如人只为行尸走肉。

所谓:“德之不存,技将安附?”如果要达到化心与仁术相统一就要学会尊重生命,关心病人疾苦,时刻牢记命至贵于金的涵义。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同样对医者适用。

另外,儒家恩想一直强调重义轻利的价值观,这又对医德中“济世而非谋利”的要求作出了指引。

儒释道与中医药PPT课件

儒释道与中医药PPT课件

道文化核心内容
以“道”为本的天道观
道人而域道大吾字吾可周独寂先有
法法王中大曰强之不以行立漠天物
自地处有,逝为曰知为不不!地混
然,一四天,之道其天殆改 生成
。地。大大逝名,名下,, ,,
法 ,,曰曰 ,母

地远大
。பைடு நூலகம்
︻,
大,。
老 子 ︼
天 法

,远 王曰 大返

。。
道文化核心内容
以“道”为本的天道观
道文化核心内容
以“道”为本的天道观 “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法思想
道文化核心内容
以“道”为本的天道观
道的特征是“无状之状,无象之象” 道是世界万物的本原 道是无
道文化核心内容
“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法思想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 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 少则得,多则惑 柔弱胜刚强
无生自无有
始天本为情
︻ 庄 子 ︼
无生自无有 终地根形信 。,,,,
道文化核心内容 以“道”为本的天道观
︻ 散聚气人
庄 子
则则之之 为为聚生
·
知 死生也,
北 游
。,,

道文化对中医药的影响
道文化对中医理论的影响 道文化对中医养生学的影响 道文化对中医治疗思想的影响 道文化对药物学发展的影响
儒家生命的人文关怀
三立不朽,舍生取义
儒家如何面对死亡?
在自然生命无法延长时,可以通过道德价值的途 径,使之死而不朽,达到永恒。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记载叔孙豹的话说:“太上 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久而不废 此之谓不朽。”这就是著名的“三不朽”说,对后 世儒家的安身立命产生深远影响

道家与中医学的渊源

道家与中医学的渊源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源头。

古代民众防病治病的实践从一开始就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理念的指导。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儒释道,儒释道三家与中医均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而其中的道家与中医的渊源尤为紧密。

儒家主要是从道德观念的层面给予中医以影响;佛家传入中国是在两汉时代,此后,其“以法疗病”的理念及医疗技术才逐渐融入中医;道家修炼的目的是与道合真,羽化而登仙,对身体的珍视无以复加,因此极为重视养生,把养生和修道、得道视为一体,如道家经典《妙真经》写道:“养生者慎勿失道,为道者慎勿失身。

”因此,道家与以防病治病为宗旨的中医最为贴近,不仅其理念从一开始就成为中医的指导思想,其养生保健的不少技术和法则也转化为中医重要的防病治病的治法治则,此外,从道家名士中产生了中医发展史上的不少大家。

本文对此试加阐述。

一、中医的主要理念源于道家中医受《易经》的影响最为深刻。

众所周知,《易经》是百经之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总源头。

张其成先生说:“在先秦典籍中,只有《周易》为儒、道两家所共尊——儒家尊之为‘六经之首,道家尊之为‘三玄之一’。

”〔1.1〕儒家和道家均把《易经》奉为最高经典,进行各自的阐释。

《易传》作为《易经》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儒家所阐发,它主要是从伦理道德的层面来对《易经》进行诠释;而《易经》中与中医有关的理念却是由道家大力发扬的,如阴阳五行理论,道家将其进一步细化、系统化了。

道家经典《道德经》中的不少观念源自于《易经》。

《易经》与《道德经》中的重要理念均成为中医的指导理念。

阅读中医经典《黄帝内经》,就可知这并非虚言。

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1.道家的“阴阳五行”说成为中医的核心理念《庄子。

天下篇》曰:“《易》以道阴阳。

”整部《易经》都被解读为阴阳两字。

《易经》里虽然没有说到五行,但按张其成先生的看法,《易经》里所说的四象八卦就是五行〔1.53〕。

阴阳五行学说成为中医的核心理念之一。

有关阴阳,《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六学的名词解释

六学的名词解释

六学的名词解释在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中,六学是指六种基本的学问,分别是儒、释、道、法、术和医。

这六种学问代表了不同的学术领域和思想体系,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儒学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和主流的学问之一。

儒学始于孔子,强调仁德和为政之道。

儒学注重礼、乐、忠、孝等道德伦理的培养和传承,强调个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儒学对中国社会和政治思想的影响深远,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思想基石。

释学代表了佛教的学问体系。

佛教是古代印度传入中国的一种宗教和哲学思想。

释学强调人生的苦难、修行的解脱和智慧的开悟。

佛教鼓励人们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舍弃物质欲望,注重因果报应和轮回转世的观念。

释学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不仅在宗教信仰上有一定影响,也对中国文学、艺术和哲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道学是古代中国道家思想的总称。

道家源自老庄等思想家的思想体系,强调顺应自然、追求虚无和无为而治的原则。

道学注重唯物主义的思想,认为宇宙万物都遵循道的规律,人应该追求心灵上的自由与超脱。

道家的重要经典《道德经》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尤其在哲学思想、文学创作和审美观念等方面。

法学是古代中国法律体系的研究学问。

法学强调法治和正义,注重社会秩序和法律规范的制定和执行。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法律被视为治理社会、保护人民权益的重要手段。

法学的研究内容涉及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等多个方面,对法律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具有重要的作用。

术学是中国古代技艺和实践技术的学问。

术学包括了农学、医学、冶金学、工艺学等多个领域。

中国古代重视技术的传承和发展,注重实用主义和实践经验的总结。

术学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农业生产、工艺制造和医学健康等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

医学是关于健康和疾病的研究学问。

在中国古代,医学被视为一门综合的学问,包括了中医、药学、针灸等多个分支。

中国古代医学强调人体与自然的调和和平衡,注重养生和预防,尊重个体差异和整体把握。

中医儒释道医学思想比较

中医儒释道医学思想比较

中医儒释道医学思想比较中医、儒家、释道三种不同的学术思想,都对于医学领域有着重要的影响和贡献。

本文将对中医、儒家、释道医学思想进行比较,探讨其异同之处,并分析其在医学发展中的作用。

一、中医医学思想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

中医医学思想强调整体观念和平衡调理,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器官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关联。

中医注重辨证论治,即根据病情的不同,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中医强调气血平衡,通过针灸、草药等疗法调理人体的阴阳五行等生理状态,达到治病和保健的目的。

二、儒家医学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学术思想之一,对于中国社会以及医学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医学思想注重“仁爱”和“敬慎”两个方面。

儒家认为医学的目的是为了维护人类健康和生命的尊严,医者应该具备仁爱之心,尊重患者的人格和尊严。

同时,儒家强调医者要敬慎从医,通过治疗来普惠众生,承担起教化社会的责任。

三、释道医学思想释道思想是中国古代的两大宗教思想,对于医学发展也有一定的贡献。

释教强调心理修养和精神层面的调理,认为人体的健康与心境和内心的平衡密切相关。

道教则注重养生和长生,通过修炼内丹和调理身体,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释道医学思想注重互助和关怀,通过医术行善来救助人群,提升整个社会的健康水平。

四、比较分析中医、儒家和释道医学思想都强调整体观念,注重人体的平衡与调理。

但在方法和理念上,仍有一些不同之处。

中医更加注重实证与辨证,通过草药和针灸等方法来调理身体。

儒家医学思想则强调医者的仁爱心和敬慎之道,是一种道德伦理的医学观念。

而释道医学思想则强调心境和内心的修养,注重养生和长寿。

五、医学思想的作用中医、儒家和释道医学思想都对医学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中医的辨证论治为现代医学的诊疗提供了经验和思路。

儒家医学思想则提倡医者的敬慎与仁爱,为加强医患关系、提升医疗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

释道医学思想强调内外修养,对于推崇身心健康、关注养生的当代社会具有启示意义。

儒道释养生之道

儒道释养生之道

儒道释对中医养生学的贡献我国传统的养生方法,历来重视身心兼养,形神俱健。

特别是道儒佛养生学说,异彩纷呈,各有千秋。

道家养真,儒家崇德,佛家养心,但主流还是三位一体。

中医养生学说来源于中国古代道家的哲学思想——法于自然,返朴归真。

道家养生的内容,以自然天道观为主,它的注意力主要是着眼于人的本身,对自我的生命活动具有丰富的体验。

他们追求的是生命本质的解脱和精神的安宁,尤其强调精神的超然与人格的独立,渴望人生的自由。

老子养生的全部学说是天人合一,崇尚自然。

其核心是"返璞归真",无论是朴还是真,其最终形态都是"道"。

他一生重视养生,是位大寿星。

据司马迁《史记》中记载:"老子百六十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他养生的最高思想境界是:追求道,体悟真。

主张"深根固蒂,长生久视之道"。

"深根固蒂"之法,"虚其静,入静归根";"甘其食,美其眠,安其居,乐其俗"。

以修道而养寿也。

道家养生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摒绝一切外来因素对生命活动的干扰,求得身心的解脱。

因此,崇尚自然成了道家养生的基本原则,道家的观点认为,以自然界的秩序变化为法,摒弃人的理性因素,在养生中采取顺乎自然的行动,就能维护健康,延年益寿。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的一切都应该顺应自然规律,要不悖天地之理。

而人最初的状态最接近自然,因此他提出返璞归真,把婴儿推为"至朴""至真"的理想标准,养生以重返婴儿状态为最高标准。

庄子认为人与自然合一是养生的最高境界,主张破除一切人为地刻意追求,认为"无为"、"无已"、"绝对逍遥"是达到人天合一的根本途径。

中国道家养生学的核心是中国道家内丹养生学养生之道,其功理完全合乎宇宙天地人大自然万物变化规律,故立论极其科学而高妙。

诸子百家思想与中医药的渊源探析

诸子百家思想与中医药的渊源探析

PPT文档演模板
诸子百家思想与中医药的渊源探析
“致中和”与中医思想
•中庸思想对治疗法则的影响
•“阳盛”或“阴盛”相当于“过”,“阴虚” 或 “阳虚”相当于“不及 ”,“过”与“不 及”都将产生疾病,要“无过无不及”亦即 “阴平阳秘”,才能“精神乃治”
•《伤寒明理论》:“伤寒邪气在表者,必渍形 以为汗;邪气在里者,必荡涤以为利。其于不 外不内,半表半里,既非发汗之所宜,又非吐 下之所对,是当和解则可矣。”
•气贯长虹、视死如归、舍生取义的典范: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于谦:“一片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忠家” •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
PPT文档演模板
诸子百家思想与中医药的渊源探析
•儒道释与中医药
•儒家思想与中医药 •道文化与中医药 •佛教与中医药
PPT文档演模板
儒家生命的人文关怀
尊天之德,以人为本
•《荀子 ·礼论》:“天地者,生之本也。” •《礼记 ·礼运》:“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 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故人者,天地 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 也。’ •朱熹《朱子语类》):“人受天地之气而生”, “人气便是天地之气” ,指出人有自然之特质。
PPT文档演模板
诸子百家思想与中医药的渊源探析
•儒家思想与中医药
儒家生命的人文关怀
笃谨孝道,养身待为
•孝道是儒家最重要的伦理观念,也是奉养父母的准则, 珍惜生命,养护身体又是孝道的重要内容
•《孝经·开宗明义第一章》:“身体发肤,受 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 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 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儒释道与中医药

儒释道与中医药

【 苟 子 王 制 】
草 木 有 生 而 无 知 ,
水 火 有 气 而 无 生 ,
【 尚 书 泰 誓 】
惟 人 万 物 之 灵
·
·
儒家思想与中医药
儒家生命的人文关怀
尊天之德,以人为本
孔子 《系辞下》:‚天地之大德曰生‛ 《序卦传》:‚有生然后万物生焉。‛ ‚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 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 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 礼义有所措。‛
道文化创始人-老子
老子(前571年左右~前470年左右),姓李名 耳,字伯阳,春秋时期楚国苦县(今河南省周
口市鹿邑县)厉乡曲仁里人。我国古代伟大的
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曾在东周 国都洛邑任守藏吏,相传晚年著成五千言《道 德经》后,骑青牛出函谷而去,飘然不知所终。
道文化核心内容
庄子(约前369-前286年),名周,战国蒙(今 安徽蒙城)人,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 派的代表人物。同时他也是一位优秀的文学家、 哲学家。他以其代表作《庄子》(又被称为《南 华经》)阐发了道家思想的精髓,发展了道家学 说,使之成为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哲学流派。
这种不偏不倚、恰到好处的‚中和‛观,也是 《内经》的基本观点
儒家思想与中医药
“致中和”与中医思想 中和—整体和谐
多样的统一 复杂的平衡 中庸—行为的适度,无过也无不及 1988.1,75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发表联 合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 返回到2500年前,到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
弘扬“不死之道” “神仙长生之道”
道家与道教关系
道家与道教有何异同?
相同点
都尊 “老子”,道教奉“老子”为太上老君 《道德经》、《庄子》既是道家典籍,又是 道教真经 不同点 道家诉诸于心灵或理性 道教诉诸于人的情感、情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中 医药 学看 儒释 道
儒、道是传统文化中固有的两 大流派,自先秦以来,影响广 泛而深远。佛教虽由外域传人, 但自魏晋之后,逐渐中国化, 成为传统文化不可忽视的重要 组成部分。儒、道、佛三者鼎 足而立,在政治、经济、文化、 科技及社会生活、风俗习惯等 各个领域,无不打上其深刻的 烙印。作为传统文化和科 一学 技术一个重要方面的中医药学, 也不例外。

佛学
主要思想: 1.四谛说:苦谛、集谛、灭谛 和道谛 ; 2.八正道:正见、正思、正语、 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 正定; 3.十二因缘:老死、生、有、 取、爱、受、触、六入、名色、 识、行、痴。


佛学
流传历史: 相传汉明帝夜间梦见一个金人,顶 上有白光,在殿廷间飞行。第二天 将此梦告诉朝臣,问他们是吉是凶。 傅毅说,梦见的是佛。于是汉明帝 派遣郎中蔡和博士弟子秦景等出使 天竺,摹写浮屠的遗像。蔡等后来 和天竺高僧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回到 洛阳。中国有佛教和跪拜的仪规是 从这时开始的。蔡等又带回佛经四 十二章和释迦牟尼的立像,明帝令 画工绘制佛的图像,安放在清凉台 和显节陵上,经藏在兰台石室。蔡 等是用白马把佛经驮回洛阳的,明 帝因此在洛阳城雍关之西,建了一 座白马寺。
从中 医药 学看 儒家
“致中和”思想、“中道哲学”: 特征是一个包罗自然、社会、 政治、伦理、宗教于一体的 “天人合一”、“天人合德” 的图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 中医基本理论构架的形成。 致中和,天地就各得其所,万 物便生长发育,自然界便处于 一种最佳的动态平衡之中。对 于人体而言则是生命存在及运 动的理想健康状态。



从中 医药 学看 儒家

十二官,人体十二脏腑的合称。即心、肝、脾、肺、肾、 膻中(心包络)、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等 十二脏腑。《素问· 灵兰秘典论》:“凡此十二官者, 不得相失也。” 心,主宰全身,是君主之官。 肺,是相傅之官,犹如相傅辅佐着君主。 肝,主怒,像将军一样的勇武,称为将军之官,谋略由 此而出。 胆,与肝相表里,为中正之官,决断事物的能力由此而 出。 膻中(心包),围护着心而接受其命令,是臣使之官, 心志的喜乐,靠它传佈出来。 脾和胃司饮食受纳和布化,是仓廪之官,五味的营它 的作用而得以消化、吸收和运输。 大肠是传导之官,它能传送食物的糟粕,使其变化为粪 便排出体外。 小肠是受盛之官,它承受胃中下行的食物而进一步分化 清浊。 肾,是作强之官,它能够使人发挥强力而产生各种伎巧。 三焦,是决渎之官,它能够通行水道。 膀胱是州都之官,蓄藏津液,通过气化作用,方能排除 尿液。
儒、释、道家与中医药
第八组
传统文化的基础与主干
关于 传统 的基础。 主干:儒家、道家、法家、墨 家、名家、阴阳家……

特别地,佛教在东汉汉明帝 “白马驮经”为中国正式带来 了佛教。
儒家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代表作品:四书五经 主要思想: 1.仁义礼智信,中庸; 2.内圣而外王,通过内体心性 成就外王事功之学 ; 3.注重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 并将之运用到政治实践中,成 为指导性的原则。


从中 医药 学看 儒家

“不为良相,则为良医”这句流传甚广的 儒士箴言,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儒与医关系 的密切程度。 从中医学的发展史来看.儒家思想对中医 学发展的影响是正反两方面的。 汉以前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过积极影响, 汉独尊儒术对中医学的发展有禁锢作用。 宋以后儒家一统天下的局面才发生振荡, 疑古思潮为医学的发展带来了契机,为金 元四大家的争鸣相形成奠定了基础。在消 极方面,儒家厚古薄今,轻视科学和重视 封建的伦理纲常,束缚了解剖学和实验医 学的发展。特别严重的是儒家经学的 “注 释经典”的治学方法至今被中医所采用, 严重阻碍了中医学的发展。


从中 医药 学看 儒家

特别是儒家思想的“中庸之道”的思维模 式对中医理论、渗治原则和方法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 在生理上强调“阴平阳秘”,在病理上强 调 阴阳失衡”在。诊断上强调“知已知彼、 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徽得过, 用之不殆” 。在治疗上强调”谨察阴阳所 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无论标本缓急、 扶正祛邪、寒热虚实,都要求阴阳、气血 平衡。 治疗中的“八法”。具体应用时要做到 “汗而勿伤,下而匆损,温两勿燥,寒而 勿凝,消而匆伐,朴而勿滞,和而幻泛, 吐而勿缓”,皆以中为度具。体组方时也 要根据。“君、臣、佐、使 ”的原则,根 据中药的不同性味、功效,以”和”为准 则,其基本原则都没有脱离“中庸”的法 则。

从中 医药 学看 儒家
孔子撰《易传》,阐述了《易 经的阴阳变异思想,《尚书· 洪 范》中提出了五行说。儒家的 系统阐发,奠定了《黄帝内经 的阴阳五行学说。 汉代董仲舒的阐发,使阴阳五 行学说成为儒家思想的基本组 成部分,使儒医之间的联系建 立了起来。

从中 医药 学看 儒家
儒家思想基本是一种伦理政治 学说,首先强调人与社会的关 系。 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及“仁、义、礼、智、信”的 伦理观念对中医学产生了广泛 的影响。如用君臣关系阐述脏 腑十二官的《黄帝内经》的十 二官说、《神农本草经 》的方 剂、“君、臣、佐、使”说等, 无不嵌刻有儒家思想的标记记。

道家
代表人物:老子、庄子 代表作品:《老子》(《道德 经》)、《庄子》(《南华 经》) 主要思想: 1.从天道运行的原理侧面切入, 开展了以自然义、中性义为主 的“道”的哲学。 2.重视人性的自由与解放 。 3.强调辩证地看待问题,无为 而治。

佛学
创始人:【古印度】释迦牟尼 (乔达摩· 悉达多) 中国色彩:天台(法华)、法 相、华严、禅宗 。 主要经文: 1.《大藏经》包括经、律、论 三大部分,所以又称《三藏》 。 2.《法华经》 3.《成唯识论》 4.《华严经》 5.《坛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