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本章知识体系构建与核心素养解读第一六版

第三章  本章知识体系构建与核心素养解读第一六版
第三章  本章知识体系构建与核心素养解读第一六版

本章知识体系构建与核心素养解读

1.证据推理

能对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提出可能的假设,并基于证据进行分析推理,证实或证伪假设;能解释证据与结论之间的关系,确定形成科学结论所需要的证据和寻找证据的途径等都是证据推理这一核心素养的具体体现。

例析为了测定乙醇的结构式是还是,利用乙醇和钠的反应,设计如图装置进行实验,在烧瓶中放入足量的钠,从分液漏斗中缓缓滴入一定量的乙醇,通过测量量筒中水的体积,就可知反应生成氢气的体积。

(1)实验前检验该装置的气密性的实验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有人认为装置中有空气,所测的气体体积应扣除装置中空气的体积,才是氢气的体积,你认为________(填“正确”或“不正确”)。

(3)如果实验开始前b导管内未充满水,则实验结果将________(填“偏大”或“偏小”)。

(4)若测得有1.15 g C2H6O参加反应,把量筒c中的水的体积换算成标准状况下H2的体积为280 mL,结合计算和讨论得出________(填“①”或“②”)正确。

2.模型认知

通过对实物、模型、图形、图表的观察获取理性认知并进行初步吸收和加工,用有序的思维去分析化学问题等都是模型认知这一核心素养的具体体现。

例析如图是四种常见有机物分子的比例模型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是甲烷,甲烷的二氯取代产物只有一种结构

B.乙是乙烯,乙烯可与溴水发生取代反应使溴水褪色

C.丙是苯,苯结构比较稳定,不能发生氧化反应

D.丁是乙酸,一定条件下乙酸能跟乙醇发生酯化反应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核心素养的“核心”在哪里

核心素养的“核心”在哪里 ——核心素养研究的构图 2015 年 04 月 01 日 09:15:08 来源:中国教育报作者:钟启泉 钟启泉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向往太阳CFP 供图 深入推进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迎接课堂转型挑战,难以绕过核心素养 这一重要问题。没有核心素养,改革就缺了灵魂。核心素养是怎么出来的?研究者是借助怎样的框架来界定核心素养的?本文讲了支撑核心素养的三大研究,以期回答这些问题。——编者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迎接课堂转型的挑战,难以绕过“核心素养”这一重要问题。因为学校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国民核心素养的培育是至高无 上的课题,核心素养指导、引领着中小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没有核心素养,改 革就缺了灵魂。

核心素养的概念不是凭空捏造的,那么,它又是怎么出来的呢?核心素养研 究是一种持续的多学科、多领域协同研究的集成,历来受到国际教育界的关注。 从其发展趋势看,大体涉及“人格构成及其发展” 、“学力模型” 和“学校愿景”研究三大领域,而这三大领域,也启发了我们对核心素养的认识。 人格构成及发展研究 发现人格发展的法则 基础教育的使命是奠定每一个儿童学力发展的基础和人格发展的基础,而人格 发展的研究是首要的。 人格结构说主张,人格由四层要素组成,形成金字塔结构:第一层是志向, 包括冲动、愿望、兴趣、能力倾向、理想、世界观和信念等;第二层是经验,包括 知识、技能、熟练和习惯等;第三层是反映,包括情绪、感觉、思考、体悟、感情、 意志和记忆等;第四层是气质,包括性别特质、年龄特质、病理学变化和身体变化 等。也有把世界观、思想和道德的基本信念视为人格核心的人格学说。 众多的人格学说可以为我们思考基础教育实践的指针,提供思想资料。我们期待 于学校教育的是,从儿童人格成长的角度,不是局限于一门学科的知识,而是有 长远的展望,寻求课程与教学的改进,思考学习方式的变革。 人格的结构与发展研究所引出的发展法则,为界定“核心素养” 提供了基本 视点:人格并不是个体心理机能与要素的简单总和,而是相互关联的内在条件的总体,这些要素交互作用,使得人格不断形成新的品质;人格并非单从个人自身之 中就能求得诸要素之依据,它是受自然的、社会的条件和具体的、历史的条件所 制约的一种存在;人格并不是仅受周遭外在条件所制约的,而是能动地作用于自 然与社会乃至个人自身,从而展开创造性变革的一种存在;人格并不是脱离社会 集体的个体存在,唯有介入社会、集体的关系之中,才能作为社会地、集体地行动 的个人而存在。 人格的发展过程,是受种种社会条件所规定、所制约的。在思考儿童的人格 发展之际,重要的是要认识到,人格的发展不是先天预成的,也不是凭借适应主 义、个人主义所能决定的。人格是儿童周遭的外部条件及其自身的内部条件交互作 用的一个过程、一种结晶。其间的中介,无非就是儿童的主体性活动。人格在活动 中并且唯有通过活动才能得到发展。 学力模型研究 寻求国民教育基因改造的关键DNA 众多国家把强调“国民核心素养” 的课程发展视为国民教育发展的基因,而 学力模型研究就是要寻求国民教育基因改造的关键 DNA。法国的“共同文化”、

关于中小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要求

中小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要求 所谓“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起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 正式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共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 相比今年2月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正式版本的核心素养体系明显“瘦身”,更加体现“核心”的价值。征求意见稿共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等9大素养、25个基本要点。此次发布的核心素养则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大素养18个基本要点,从总体数量上来说减少了3大素养,基本要点也减少了7个。 据了解,参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制订的专家阵容强大。“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项目始于2013年5月,受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委托,由北京师范大学[微博]林崇德教授牵头组织。项目由北京师范大学牵头,华南师范大学、河南大学[微博]、山东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共同承担。

今后在学校教育中到底如何落实核心素养? 课题组相关负责人表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一套经过系统设计的育人目标框架,其落实需要从整体上推动各教育环节的变革,最终形成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完整育人体系;今后将通过课程设计、教学实践、教育评价等三个方面进行落实。 比如,今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将成为课程设计的依据和出发点,引领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帮助学生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作为检验和评价教育质量的重要依据,核心素养将明确学生完成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学习内容后应该达到的程度要求。 六大核心素养敲定,看看到底是哪些? 总体框架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 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特征及框架定位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特征及框架定位 核心素养为当代世界所普遍重视,是各国际组织与政府在进行教育改革与课程改革时密切关注的热点。推进核心素养引导的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需要深入剖析核心素养的历史演变、内涵特征、基本框架、政策定位,为构建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奠定理论基础。 一、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历史演变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一个比较现代的词汇,但蕴含的思想由来已久。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一直都是教育家、哲学家探讨的核心。 (一)东西方在两千多年前就出现以“品德”为中心的人才观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方,苏格拉底教育人们要“努力成为有德行的人”。“美德即知识”是苏格拉底伦理学最重要的命题。到后来,无论是柏拉图还是亚里士多德,或是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都提出公民必须拥有的几种主要德性(commit virtue),如正义、智慧、勇敢、懂得节制等,由此构成古典理论下的公民素养。同时,亚里士多德希望城邦公民也要具有公民参与的精神。在我国,以孔子为代表的思想家们也很早就围绕健全人格进行了思考,可将其归纳为“内圣外王”的传统人才观,认为人最重要的是德行修养;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主张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主张教育学生自幼就须“洒扫进退、礼乐射御书数开始,以修养其孝悌忠信之道”,并强调“立志”“主敬”“存养”“省察”“力行”的人才培养方法和途径。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在传统的人才标准中,人们都将高尚的道德品性列为第一位,而这些德性品质也正体现了先哲们对人才培养内涵的理解。 (二)工业社会到来后逐渐出现了以“能力”为中心的人才观 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发生和工业社会的到来,人们普遍加强了对专门行业技能及职业需求导向的关键能力的重视。于是,以“能力”为中心,20世纪不同学科取向下的研究者对素养的概念内涵进行了新的思考与分析,使其变得更加丰富。皮亚杰在发展科学领域将能力解释为一般智力,通过同化和顺应双向建构过程实现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诺姆·乔姆斯基(Avram Noam Chomsky)在能力-表现模型中提出了“与生俱来的语言能力”;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将智力分为九种智能,为我们理解能力或素养的概念提供了新视角;斯宾塞等人提出的素质“冰

基于“知识+能力+素养”的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基于“知识+能力+素养”的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摘要:培养一大批新型工程人才是传统工业向新兴工业转变的前提条件,也是高等学校工程教育的主要目标。本文从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提出了基于“知识+能力+素养”的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及其体系构架和实现方法。 关键词: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一、创新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三要素 作为一名适应新型工业化的创新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知识、能力、素养是其缺一不可的三要素。知识是创新的重要基础,高校培养创新人才首先要培养掌握丰富知识的人,包括专业知识、学科知识和通识知识。创新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处于“中间型人才”地位,既具有适当的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同时还必须具备创新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高的素养一方面可以使知识和能力更好地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可以促进知识和能力进一步扩展和增强。知识、能力、素养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素养处在核心位置,创新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所需要的素养包括精神素养、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 在培养创新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过程中,需要的是将三者均衡全面发展的培养体系,由此提出了基于“知识+能力+素养”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基于“知识+能力+素养”的人才培养模式的体系构架 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是为了提高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从根本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构建高校创新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体系,使高等教育工作同科技、经济的发展相结合,推进科技创新,促进学校理论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全面落实科教兴国发展战略。 管理体系方面,管理是创新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体系的基础,有效合理科学的管理以及相互的协调机制对于创新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体系来说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处理好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多元需求之间的关系,努力推动高校管理模式和管理机制的创新转变,切实建立结构清晰、职能明确的高校管理组织体系,才能从根本上实现管理创新,从而有效应对新形势下的许多挑战。在创新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管理体系中,主要包括教师管理、学生管理、协调管理和绩效管理。 激励体系方面,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水平的高低受到师生主观能动性的制约,因此激励活动不论从施教者还是受教者的角度来说都是十分必要的,激励体系亦是整个体系中重要的一环。创新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激励体系包含有物质激励、情感激励、培训激励、考评激励、目标激励、竞赛与评比激励这几大方面。 控制体系方面,创新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体系中控制体系贯穿整个体

国际知识产权法

国际知识产权法产生的最主要原因: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与知识产权地域性限制的克服.特征:1.主体多元,基本主体是主权国家(间接保护)2.客体多元,首要客体:各国知识产权制度 3.内容丰富,保护制度、贸易制度、争议解决制度 4.渊源复杂5.约束力渐强。基本原则:1.首要原则:国民待遇原则: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各缔约国(成员)之间相互给予平等待遇,使缔约国国民与本国国民享受同等待遇。解决“内外有别”问题2.最惠国待遇原则(TPIPS独有):任何一个国家(不限于缔约方成员)的国民在一个成员所受到的其他国家享受不到的待遇(包括任何利益、优惠、特权或豁免),都应当立即和无条件地给予其他成员的国民。解决“外外有别”问题。3.最低保护标准原则:各缔约国依据本国法对该条约缔约国国民的知识产权保护不能低于该条约规定的最低标准。4.保护公共利益原则:知识产权的保护和权利行使,不得违反社会公共利益,应保持公共利益和权利人利益之间的平衡。国民待遇原则与最低保护标准原则的区别与统一性:最低保护标准原则是对国民待遇原则的重要补充。区别:国民待遇原则是对各条约的缔约国知识产权立法自主权的尊重;而最低保护标准原则是对这种立法自主权的限制。统一性:接受知识产权保护的最低标准,正是各国行使知识产权立法自主权的表现。伯尔尼公约公约的保护不适用于日常新闻或纯属报刊消息性质的社会新闻。一、基本原则1、国民待遇原则。如何理解“起源国”:对于已出版作品,起源国即作品首次出版的国家;对于未出版作品,起源国即作者的国籍或居所所属国或建筑艺术作品的所在国。2.自动保护原则3、版权独立原则二、作者的精神权利署名和保护作品完整三、保护期限一般和电影是50,摄影作品及实用艺术作品应少于自该作品完成时算起25年 2 TRIPS协定: 基本原则有国民待遇,最惠国待遇原则。与伯尔尼相比在版权及相关权领域增加的内容(计算机,数据库,出租权),限制(复制权到所有权)3世界版权公约:基本原则:国民待遇,非自动保护,版权独立。选择题( 自动保护只有伯尔尼) 没有对精神权利的保护, 保护期(短于伯尔尼)一般25年,摄影and实用艺术10年4罗马公约:涉及邻接权。国民待遇,非自动保护,我国没有加入,权利主体(录音制品制作者,广播组织,表演者)5录音制品公约:我国加入的第一个邻接权的公约,原则:国民待遇,非自动保护,主体(没有录像),没有追溯力,涉及邻接权保护的国际公约罗马,录音制品,TRIPS,WIPO表演与录音制品公约 第三章专利 1巴黎公约基本目的:保证一成员国的工业产权在其他成员国都得到保护。基本原则(同商标)独立原则无例外( 商标有例外),优先权适用对象和期限:发和实12个月,外观6个月。(专利和商标),专利侵权的例外临时过境,专利的强制许可非独占性有条件性转让,2重点PCT:目的(优点):统一专利国际申请和保护的基本规则,为国际申请提供方便,简化程序。基本原则(合作,便利申请),只对巴黎公约成员国开放,国际申请提出受理局,国际检索主体(国际检索单位),国际公布主体(国际局),国际申请文件(请,说,权利要求,附图和摘要),国际申请步骤(申请,检索,公布,国家处理程序,国际初步审查不是必经程序)审查三性(新颖性,创造性,工业实用性),3 TRIPS:工业品外观设计和与贸易有关的专利。规定了国民待遇最惠国待遇的例外情况(不适用于在wipo主持下达成的有关知识产权的获得或维护的多边协定规定的程序),专利权的范围(不包含实用新型),保护的要求(新颖性创造性),工业品外观设计10年,重点可获专利主题的规定后3页(所以技术领域内的一切发明,不论是产品,还是方法,只要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工业实用性,都可以申请专利。),专利权:产品专利(专利所有人享有制止第三人未经其许可而制造,使用,提供销售,销售专利产品,以及为上述目的而进口该产品的专有权利。)方法专利(专利所有人享有制止第三人未经其许可使用该方法以及使用,提供销售,销售以及至少为上述目的而进口直接用该方法获得的产品的专有权利。举证责任倒置,)对专利申请流程进行规定的公约(PCT,专利法条约),专利国际分类(斯特拉斯堡协定) 第四章商标权 1巴黎公约:重点商标独立性的例外(加上原属国注册),商标不包含服务标记,原则,-点驰名商标(最早规定),范围只商品商标, 2重点马德里协定:只对巴黎公约成员国开放,性质,注册条件(已经在原属国注册登记),重点对原属国理解(工商业营业场所,惯常住所,国籍)向国际局提出申请,领域延伸(不能自动受到保护,需要有指定国),批驳,国际注册与原属国保护的关系:国际注册的商标的法律效力,在国际注册开始的5年内,需要以其在原属国的法律保护为基础。从国际注册的日期开始满5年,国际注册即与在原属国注册的国家商标完全无关。即使商标在原属国不受法律保护,国际注册也继续有效,在有关缔约国应受保护。3马德里议定书:只对巴黎公约成员国开放3,规定了对协定的保护,重点不同之处:一放宽了申请国际注册的条件。除了在原属国已获得注册的商标外,那些已经提出申请但尚未获得注册的商标也可以申请国际注册;二《马德里议定书》增加了国际申请所使用的语言,由《马德里协定》的法语改为英语和法语。三延长了成员国可拒绝保护的期限,由《马德里协定》的国际注册日之后或者提出领域延伸要求后1年之内改为18个月。四一项新规定,使申请人在其国际注册因原属国的基本注册被宣告无效而被国际局撤销的情况下,可向原国际注册生效的国家申请国家注册,以国际申请日作为其申请日。第五,《马德里议定书》规定国际商标注册的有效期为10年,并可以续展,每次续展有效期为10年,且续展次数不限。第六,《马德里议定书》规定国际注册的收费标准由各成员国自行确定。各成员国的实际收费大大高于《马德里协定》统一规定的收费。4 TRIPS协定:专有权保护可基于使用获得,转让(注意):无需在转让时将商标所属企业一同转让。驰名商标保护扩展到服务商标,确定认定标准5新加坡条约保护对象广 第五章其他(商业秘密,地理标志) 1商业秘密涉及国际条约的内容,TRIPS确定了商业秘密作为知产保护,重点商业秘密受保护的条件:第一,未披露信息是秘密的。(新颖性)第二,由于其属

“知识核心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

“知识核心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 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要求我们由研究知识传授转向研究全程育人、综合育人、全面育人。过去,教研员主要立足学科做教研,研究的问题基本局限于学科知识怎么传授。现在,我们要关注的是如何使教研工作在立足于学科研究、知识技能研究的基础上,向整体关注人、培育人转变,也就是说,我们要转变教研视角: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教育。 学科教学和学科教育有何不同 学科教学是传统视角下一种窄化的教学思维,它被异化为单纯地教学科知识,教师带着学生把教材上的知识进行“地毯式”的扫荡,不管是记忆的、理解的、掌握的、运用的,或是精读的、自读的,也不管“课标”是怎么规定的,凡是教材上出现的,哪怕是课下注释和说明,都视为知识点,掰开、揉碎后,重复训练、检测,以求达到可背诵、会解题、能考试的目的。这种以知识为本、以灌输式为主的教学,带有非常明显的强制性。这一现象的根源就是知识本位的教学思维还没有打破,教学被认为是教知识、记知识,而根本没有顾及学生为什么要“学会”,怎么才能“学会”。 学科教育则是在更加宽泛、更加充满活力、更加富有生活体验和生命体验范畴内的教育活动,旨在让学习方式、学习范围、学习内容等更加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它不仅囊括了学科教学,还能将“死的知识”变成“活的记忆”,将学习方式最优化,使学习方法最多样,将传统知识与个体体验进行链接,让学生学习更积极、更主动。 之所以把学科教学与学科教育进行区分,就是因为当前学科教学的知识本位很少存在教育的成分了,这和课程功能是南辕北辙的。 为什么要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教育 教学活动是学习主体的一种精神活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的同时,造就学生的思维品质,陶冶学生的心灵和精神。任何一种学习行为和方式,都是由学习者的精神形态决定的,因此,如果单纯强调通过学习者的外在表现来进行教学活动,就无法触及学习者的内部生活,很难真正实现教学目标。学科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科课程深入学生的心灵,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他们内在的精神。 应试教育影响下的学科教学急功近利,舍本求末,忽视对人的素质的全面培养。学科教学如果仅仅局限于学科之内,只在教学上强调设计思路、资源整合、方法运用、细节处理等技术层面的东西,无视人的精神存在,无视人文涵养、人文积淀、人文价值对于学科教育的极端重要性,把学科教育降低为纯粹的教学形式的技术操作手段,把深具人文精神内涵的学科教育异化成纯粹的教学训练,那么它必然会走向“精神虚无主义”。烦琐的练习、机械的答案、死板的要求,都与学科本身所应该有的灵性格格不入,这样的学科教学就不符合教学之道,就无法触及学生的精神世界,就不是真正的教育。 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交流活动,是为丰富知识、开阔视野、认识世界、精彩人生服务的一项活动。教育的过程,是奠基人生的过程,是师生双方生命对话的过程。没有学科特色,就不成为学科教学;没有学科意义,则不成为学科教育。学科教学必然要走向学科教育。 如何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教育 建立全新的人才观和评价观。为明天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教育最为根本、最为核心的问题。2014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第一次提出“核心素养体系”的概念,就是当下对该问题的全面回答。 最新出炉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透露,所谓“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9大素养,即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解读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解读 要说这两年教育流行语排行榜,“核心素养”一定榜上有名。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就是关注“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个最根本的教育问题。这是当前全社会都在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它不仅关系到国家、社会的发展,也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家庭的未来,尤其是对教育工作者来说,这是一个必须要思考和面对的问题。人的发展不仅仅是考个高分数,上个好大学。而是需要人的核心素质和核心能力得到全面发展。回顾素质教育改革的历程,我们不禁要思考,教育到底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应该培养学生哪些关键性的核心素养,才能让孩子们将来能够更好地健康发展、幸福生活,才能够使他们成功地融入未来社会? 一、核心素养的研究背景和价值定位 为把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关于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到实处,2014年,教育部研制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研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有三个背景:(二屏)一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迫切需要。党的教育方针从宏观层面规定了教育的培养目标,对于我国的人才培养具有全局性的指导意义。把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细化,转化为学生应该具备的核心素养,更有利于其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贯彻落实。二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深入发展,各国都在思考21世纪的学生应具备哪些核心素养才能成功适应未来社会这一前瞻性战略问题,核心素养研究浪潮席卷全球。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提升教育国际竞争力,也必须解决这一关键问题。三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迫切需要。近年来,素质教育取得显著成效,但也存在课程教材的系统性、适宜性不强,高校、中小学课程目标有机衔接不够,部分学科内容交叉重复,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为薄弱等具体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关键是进一步丰富素质教育的内涵,建立以“学生核心素养”为统领的课程体系和评价标准,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

真题综合知识与能力素质(管理岗位)

2012年江苏省省直事业单位公开招聘 第一套综合知识与能力素质(管理岗位)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第一部分综合知识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中每道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在答题卡上将正确答案所对应的字母代号涂黑) 1.2012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正式发布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目的是()。A.促进公益事业发展B.精简机构和人员 C.减轻国家财政负担D.创新体制和机制 2.2012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中央财政已按国内生产总值的4%安排教育经费,教育经费要突出保障重点,加强薄弱环节,提高使用效益。下列关于教育经费的使用,不合理的做法是()。 A.增强中小学师资力量培训的经费投入 B.购置现代化教育设备,兴建学校标志性建筑 C.把更多教育资金投向农村和偏远落后地区 D.加强对学前教育、继续教育和特殊教育的投入 4.国务院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进一步支持小微企业健康发展,下

列属于融资支持的是()。 A.对小微企业招用高校毕业生给予培训费和社会保险补贴 B.支持符合条件的商业银行发行专项用于小微企业贷款的金融债C.中央财政安排150亿元设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主要支持初创小微企业 D.实施创办小企业计划,培育和支持3000家小企业创业基地5.2012年经济工作的总基调是“稳中求进”,“稳中求进”最可靠的途径是()。 A.减免税收B.增加出口 C.对外投资D.扩大内需 6.甲某是A省选出的全国人大代表,在2012年全国人大会议期间,司法机关以其涉嫌犯罪而对其施行逮捕,该逮捕决定许可机构是()。 A.全国人大常委会B.全国人大会议主席团C.A省人大代表团D.最高人民检察院 7.下列属于《反不正当竞争法》禁止的“混淆行为”的是()。A.甲商场在促销中的所有奖券刮奖区内印刷都是“谢谢惠顾” B.乙企业生产的保健品在产品说明书中作药品疗效的不实说明C.“冰雪矿泉水厂”是一知名企业,丙企业擅自用“冰雪”商标生产矿泉水 D.丁酒厂将其在当地评奖会上的获奖证书印刷在所有产品包装上二、多项选择题(下列各题中每道题均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正确答案,

世界知识产权制度的发展趋势

内容摘要:在知识经济和全球经济一体化条件下,知识产权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世界知识产权制度发展的主要趋势是: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与保护规范国际化,知识产权保护直接与贸易保护挂钩;各国政府重视知识产权战略,根据国家的经济技术社会发展阶段,适时调整知识产权制度和政策,加强对企业的服务;通过国际合作提高知识产权制度的协调性;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上的分歧和矛盾加剧。 关键词:知识产权制度,国际趋势 一、世界知识产权制度发展的主要趋势 在知识经济和全球经济一体化条件下,知识产权在产业竞争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世界知识产权制度的发展呈现以下趋势。 (一)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与保护规范国际化 (二)知识产权保护直接与贸易保护挂钩 (三)各国政府重视知识产权战略 日本政府和企业共同制定21世纪知识产权战略大纲,提出了创造、保护、应用知识产权的战略和人才培育战略;美国专利商标局于2001年制定了21世纪战略规划,2004年,美国国家科学院组织有关专家向政府提出了“21世纪美国专利体系”的报告,对如何改进美国专利体系提出了详细建议;2004年,韩国知识产权局公布了“知识产权管理的远景和任务”计划。有些国家虽然没有制订知识产权战略,但已把知识产权制度和政策纳入提升国家竞争力和促进技术进步的总体战略框架。 (四)根据国家的经济技术发展阶段特点,调整知识产权制度和政策 尽管知识产权保护国际化的趋势日益明显,但是,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仍然根据本国的发展和竞争需要不断调整知识产权法律和实施细则。如,美国的知识产权法律协会定期进行执法方面的调查,向国会提出报告;日本在进行深入调查的基础上,每隔2~3年就根据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竞争的实际需要,调整相关的知识产权法律。 由于各国的经济技术社会发展阶段和发展战略不同,即使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知识产权制度也有差别。 1.保护范围不同。在trips允许的空间内,各国根据自己的竞争优势,确定保护范围。如,美国、日本将软件纳入专利保护范围,而欧盟并未把软件纳入专利保护范围;一些发达国家积极开展基因技术和生物技术的知识产权立法和实施知识产权保护等等。 2.专利审查周期和程序不同。审查周期作为控制外国专利和调节专利数量、质量的手段,各国的审查时间不同。如,为了防止外国专利限制日本企业利用外国技术,日本曾采取拖延专利审查时间的办法。如今,为了使其研究开发成果领先于世界,日本又一再缩短专利审查时间。 3.权利取得原则不同。各国根据本国创新能力和特点采取不同的专利授权原则。通常,为了鼓励创新,各国的可专利标准不尽相同。在原创技术能力较强的国家,专利审查严格;美国的原创技术较多,实行发明在先的原则,其他国家则采取申请优先原则。 4.权利授予范围和对权利的限制不同。对知识产权的权利限制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授予知识产权的权利范围。如,授权专利的权利要求涵盖面对未来的技术创新和竞争产生影响,权利要求范围过宽将限制同一领域的技术创新和竞争。因此,有的国家允许宽泛的权利要求,而有的国家则限制专利权利要求的覆盖面。二是对实施知识产权的要求。有些国家从公共利益角度出发,对专利实行强制许可。三是利用反垄断政策限制滥用知识产权。如,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和司法部联合发布《知识产权许可的反垄断指南》;欧共体委员会制定了《技术转让规章》;日本制定了《专利和技术秘密许可中的反垄断指南》。 5.执法程序和诉讼费用不同。执法程序和诉讼费用决定了保护成本和重点保护对象。如,美国的诉讼程序复杂,需要大律师团,周期长,诉讼费用(含律师费)较高,通常要花上百万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训材料(一)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训材料(一) 一、什么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二、核心素养的研究背景和价值定位 为把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关于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到实处,2014年,教育部研制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研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有三个背景。 一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迫切需要。把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细化,转化为学生应该具备的核心素养,更有利于其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贯彻落实。 二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提升教育国际竞争力,也必须解决这一关键问题。 三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迫切需要。党的教育方针通过核心素养这一桥梁,可以转化为教育教学实践可用的、教育工作者易于理解的具体要求,明确学生应具备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从中观层面深入回答“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根本问题,引领课程改革和育人模式变革。 三、“核心素养”主要内容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素质教育作为一种具有宏观指导性质的教育思想,主要是相对于应试教育而言的,重在转变教育目标指向,从单纯强调应试应考转向更加关注培养全面健康发展的人。 核心素养是对素质教育内涵的具体阐述,可以使新时期素质教育目标更加清晰,内涵更加丰富,也更加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什么是知识能力和素质范文

什么是知识能力和素质范文 "知识能力"在学术文献中的解释 1、所谓知识能力,是指知识、智能、技能和实践及创新能力等.知识是人的认识能力的体现和结果,智能是知识转化为智慧的能力,技能是智慧在实际工作中的一种应用能力,实践及创新能力是以知识、智能、技能为基础的改造世界(对象)的能力 2、知识能力是指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对营销活动过程中所出现的现象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处理的能力.这是现代营销工作对营销从业人员的要求,也是对高职营销专业毕业生的要求 3、知识能力是指获取、存储、检索、激活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是智能的组成部分.知识的获取和储存是检索和运用的基础,检索和运用是知识的输出,是对获取和存储效果的检验 4、在本文中,我们将获取、整合知识和信息,并对知识和信息进行创新和再造的能力称为知识能力.是知识能力支持了企业的核心能力,或者说,其它的能力都是知识能力的衍生物素质含义 定义1:《词海》对素质一词的定义为:①人的生理上的原来的特点.②事物本来的性质.③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基本条件.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素质应是第三个定义.那就是大学生从事社会实践活动所具备的能力

定义2:"素质"沟通的效率与层次可概括为素质。层次高低取决于人的单技术知识深度或多知识修养广度(专家和博学、反面是八卦和肤浅)、沟通方式的丰富性和准确性(如以前不识字的人用画画来代替完成书信),人生观价值取向(创造为乐或享受为乐),情商优劣等条件。 定义3:所谓素质,本来含义是指有机体与生俱来的生理解剖特点,即生理学上所说的“遗传素质”,它是人的能力发展的自然前提和基础.按此,定义素质为:当你将所学的一切知识与书本忘掉之后所剩下来的那种东西,想来就不无道理 定义4:“素质”是指个人的才智、能力和内在涵养,即才干和道德力量.⑧历史学家托马斯·卡莱尔就特别强调作为英雄和伟人的素质方面.在他看来,“忠诚”和“识度”是识别英雄和伟人最为关键的标准 定义5:“素质”是指人的体质、品质和素养.素质教育是一种旨在促进人的素质发展,提高人的素质发展质量和水平的教育活动.一个有学识不具备教育能力的人可以从事别的职业,但不能从事教师职业

关于核心素养

中国学生发展六大核心素养敲定 2016年09月18日11:14 教育专栏作者:京城教育圈我有话说(22人参与)重磅消息!千呼万唤始出来!课程改革的“关键”、新课标的“源头”、中高考[微博]评价的“风向标”,当前教育界最火爆的“热词”——“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今天正式出炉。 所谓“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起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 正式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共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 相比今年2月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正式版本的核心素养体系明显“瘦身”,更加体现“核心”的价值。征求意见稿共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等9大素养、25个基本要点。此次发布的核心素养则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大素养18个基本要点,从总体数量上来说减少了3大素养,基本要点也减少了7个。 据了解,参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制订的专家阵容强大。“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项目始于2013年5月,受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委托,

由北京师范大学[微博]林崇德教授牵头组织。项目由北京师范大学牵头,华南师范大学、河南大学[微博]、山东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共同承担。 今后在学校教育中到底如何落实核心素养? 课题组相关负责人表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一套经过系统设计的育人目标框架,其落实需要从整体上推动各教育环节的变革,最终形成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完整育人体系;今后将通过课程设计、教学实践、教育评价等三个方面进行落实。 比如,今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将成为课程设计的依据和出发点,引领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帮助学生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作为检验和评价教育质量的重要依据,核心素养将明确学生完成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学习内容后应该达到的程度要求。 六大核心素养敲定,看看到底是哪些? 总体框架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 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 二十一世纪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在2015 年的一件大事就是普通高级中学多学科课程标准的修订。目前,各学科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已完成,正在广泛征询各学科专家学者、一线教师的意见。这一轮各科高中课程标准修订的一大亮点就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学生学业质量标准”的正式完整提出。之所以说是“正式完整提出”,是因为这两个理念在2003 年颁布的高级中学各科课程标准(试验本)中通过“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而有所体现,但没有提高到一个有理论支撑的、系统的规定的高度上来。而这次的修订稿,则将这两大理念,在“课程性质”一节中概括点出,进而在“课程目标与学科核心素养”和“课程内容与学业质量标准”两部分中全面完整地予以阐述,并在以共产主义世界观和辩证唯物主义为基础的教育理论的高度上予以系统化、实用化。 这里,我们且来看看《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修订稿)》中对“学科核心素养”这一重要理念是如何界定和说明的。学生学习外语的目的,不仅是学习到一项语言技能,同时应注重通过外语学习和对外国文化的了解与借鉴,促进学生自身价值观、人生观的发展和综合人文素质的提高。这一目标和理念,应当说是多年来“一以贯之,与时俱进”的。 之所以说“一以贯之”,是因为早自上世纪我国制定各科课程大纲以来,就曾提出学生的学习过程应当是达到自身“又红又专”的过程。这一提法,日后发展为“德、育、体、美全面发展”。到2003 年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本则发展为人文性目标和工具性目标的融合统一的理念。这就是“一以贯之”。 而之所以说“与时俱进”,是因为课程标准的修订,必须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形势。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远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这次高中各科课程标准的修订,正是本着“与时俱进”的精神,将党中央提出的“立德树人”的主旨贯彻到课程标准之中,因而才有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 一个“全面发展的人”的养成,要通过社会参与、自主发展和文化修养三个

论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制度的基本原则

论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制度的基本原则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法律原则负载着法律制度的价值,是各个具体规则的来源和依据,是对上述制度价值与制度规则的抽象和概括。依据法律原则的普适性与层次性,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制度的原则分为两个类型:一是构建该项法律制度而具有基础性意义的准则;二是存在于该项法律制度之中且本身可以直接适用的原则。在前者的意义上,有的学者将其概括为:国家主权原则、平等互利、共同发展原则、国际合作原则;1或者表述为:国家主权原则、国际协调与合作原则、公平正义原则。2在后者意义上,学者们多将其归纳为:国民待遇原则、最低标准原则、独立性原则(工业产权)、独立保护原则(著作权)、强制实施专利发明原则(专利权)、优先权原则(工业产权)等。3 笔者主张在后者意义上来说明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制度的原则。这种原则应是规定在国际公约之中,其本身具有直接适用性,但是不应是某一专门制度所特有,而应具备整个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制度的普遍适用

性。基于上述理由,笔者认为,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制度的基本原则应包括国民待遇原则、最低保护标准原则、公共利益原则。 一、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制度基本原则之内容 (一)国民待遇原则 国民待遇原则是众多知识产权公约所确认的首要原则。其基本含义是指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各缔约国(成员)之间相互给予平等待遇,使缔约国国民与本国国民享受同等待遇。所谓国民待遇包含两方面的内容:(1)各缔约国依本国法已经或今后可能给予其本国国民的待遇;(2)各该条约所规定的特别权利,即各该条约规定的最低保护标准。关于缔约国国民与本国国民享有同等待遇,国际公约对此有不同的表述,或称为“不低于”、“不歧视”,或称为“不应较为不利”,但总的说来,并不意味着只能给予其他缔约国国民“等同于”本国国民的待遇。换言之,缔约国可以根据本国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给予其他缔约国国民高于本国国民的待遇。国民待遇原则是不同社会经济制度和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都能接受的一项原则。这一原则既不要求各国法律的一致性(不涉及知识产权保护水平问题),也不要求适用外国法的规定(不涉及国家主权的地域限制问题),只是要求每个国家在自己的领

学习核心素养心得体会

学习“核心素养”心得体会 在中国教师研修网上的学习中,我学到了很多新的东西,然而最让我深受启发的是:了解到了有关学生的核心素养的知识,这仿佛为我今后的教学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所有学生应具有的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是知识、能力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往往更注重的是学生的分数,甚至出现了“唯分数论”的观点。评价一个学生也是以此为基准,至于所说的德、智、体、美、劳,很多老师都忽视了。而我也不例外。静下心来反思自己近三年来的教学,我认为要做一名好教师,不仅应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懂得教育的规律,具有教学和教育的各种能力,而且必须有较高的职业道德修养。教育应当是个人一生中连续不断的学习过程,终身学习将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而作为为社会、为国家培养合格人才的教师,更应要求以终身教育为目标,将终身学习贯穿于一生。不能让让学生成为分数的机器,要成为一个合格的、具有良好素养的人。我想,今后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着想 通过这次学习,我更加坚信了强调学生全面发展,学有所长的做法是对的。我清楚的知道智力、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同时还注重教学中德育、智育、体育等“五育”渗透交织。我从不占用音、体、美等课程,也不把剥夺学生上这些课的权利作为惩罚教育的手段,只有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全面进步了,教师才有成功后的喜悦。时下少年儿童的心理问题尤显突出,在健康人格中,自信心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学习,我会更加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当听到有学生说“我不行”、“我不敢”的话语时,我总是鼓励他们:“去试试”、“你挺不错的”。在全体学生面前,我从不揭个别学生的短,让学生觉得老师尊重他,没有失去自尊心,慢慢地对自己也开始有了一点信心,这时候,我再给他们更多的机会展现自己,以证实自己的能力。特别是得到老师、同学的关怀与鼓励后,他们肯定了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从而树立了自信心,更好地全面发展,成为一个生理和心理都健康发展的中学生。 二、对学生信任和宽容

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

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它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结合体;它指向过程,关注学生在其培养过程中的体悟,而非结果导向;同时,核心素养兼具稳定性与开放性、发展性,是一个伴随终生可持续发展、与时俱进的动态优化过程,是个体能够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生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那么关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就格为重要了。 一、保护、尊重是核心素养发展的基础 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受教育者有能力过更健康的生活。生活是动态的、变化的,教育也不是固定僵化的,不要把过于宏大、笼统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观生硬地灌输给儿童,而是引导用积极的生活经验与态度认同正面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儿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想用成人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是很糟糕的事情。太看重输赢、成功、成才,很可能适得其反,因为小学儿童的生命小苗刚刚破土,生命之树开始生长,生命之花远未绽放。我以为,这个阶段培养儿童,在一定意义上,保护、尊重比开发更加重要,过度开发有可能酿成日后的悲剧。教育要让儿童认识到学习活动是自己有意义的劳动,是体现自己生命价值最重要的活动形式,儿童需要在这种劳动过程和积极快乐地参与中发展自己的素养。清华附小确立了“为学生聪慧与高尚的人生奠基”的育人使命,体现他们对小学教育的价值追求:一是聪慧,即聪明和智慧,育人目标不仅是知识传授、能力发展,而且更加关注学生的思维和智慧发展;二是高尚,是对学生人格道德素养的培养目标,体现了他们希望培养的学生有高尚的人格和道德素养;三是奠基,是对小学阶段性目标的界定,体现了注重培养的阶段性和适应性;四是人生,是对学生生命全过程的关注,关注了学生的持续发展。清华附小以聪慧与高尚为儿童奠定生命底色,并具象为“身心健康、成志于学、天下情怀、审美雅趣、学会改变”五大核心素养,有利于儿童形成完整的人格。这样的理念落实在课堂上,呈现出与众不同的样态。我曾经听过窦桂梅校长两次课,第一次是她带领学生阅读绘本《我爸爸》,在书中认识了那个虽有缺点,却也不乏可爱,最重要的是永远爱我的父亲的形象。当课堂的最后,在温暖的音乐声中,学生模仿着书中的句式说出“我爸爸像长颈鹿一样高,像大猩猩一样强壮”“我爸爸的肚子像西瓜一样圆”“我爸爸像雨水一样温柔”“我爸爸笑的时候像蛋糕一样甜”……一份感动涌上心头,让我不禁湿润了眼眶。此后我又听过她执教《大脚丫跳芭蕾》,让我们惊讶的是道德教育专家希望学生建立的价值观,从四五年级的孩子嘴里竟然十分自然地、理直气壮、生动地表达出来。应该怎样对儿童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按理不到特定的年龄,儿童并不能理解抽象的概念,但是核心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