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灯塔去》与《守望灯塔》中的意象比较

合集下载

弗吉尼亚·伍尔夫《到灯塔去》丨以笨拙理解这岁月流逝的永恒

弗吉尼亚·伍尔夫《到灯塔去》丨以笨拙理解这岁月流逝的永恒

弗吉尼亚·伍尔夫《到灯塔去》丨以笨拙理解这岁月流逝的永恒每一次翻开,就是一次走入欧洲古典艺术的体验,把有限的时间无限地延伸,但也不能徘徊太久。

浅薄的我并没有足够的认知去迅速消化伍尔夫的精神世界,于是断断续续地,长达两个月,方才与之完成一场到灯塔之旅。

如何在消逝的自我世界里挽救流动的意识。

伍尔夫文字感性的思辨,使得故事人物忘记了行动的本意,若是试图要拼凑这简单的情节,显然会显得很笨拙,也是对这本书最大的误解。

我自认为对阅读是得心应手的,在此书之前曾领略过她的文字,也对风靡一时的bloomsburry group有过了解,但也仍在阅读过程中,陷入这笨拙的牢笼。

我想把伍尔夫这本书所呈现的比喻为古典音乐——隽永而悠长。

看似散落的描述,其实只是一个错觉,如果转念一想,将三部分分别对应一首歌的结构,脉络也自然变得清晰了,而我所说的脉络是意识的表达。

村上春树的书籍摘抄窗伍尔夫的女权意识从不强烈,她的自我探索向来温柔,反而是很多的评论对她有着一些苛刻。

这犹如一扇窗,我们通过窗户去观察事物,往往也只能看见视线之内的存在,而窗里面,事物的内在,或是与其他事物的关系,不见得被看见。

拉姆齐夫人将这样的偏差具象化,在被打乱秩序的世界,她虽然每天只围绕家庭转,但有着税利的眼睛以及超乎一般人的智慧,洞悉着人与人相处的方式。

在争吵,分歧,意见不合,各种偏见交织在人生的每一丝纤维之中,原本需要读者去展开思考才能有的收获,伍尔夫通过对拉姆齐夫人人格的探索,毫无保留地流露在字里行间。

大概一年前,我曾看过以伦勃朗为主的欧洲画展,面对那些真实到如摄影的画作,除了感叹画家们奇迹般的手之外,亦尝试过对他们背后故事的想象。

在伍尔夫的书写中,重新唤起了这样的兴趣,在本书叙中,译者认为伍尔夫就是后印象派的绘画,有着强烈的个性表现眼中的世界,她追求的不是拍照式的行动,而是独特的意境和艺术效果。

啊!就是这样的,我们可以很自然地在她的描写中获得流动的艺术享受,一种不需要长篇论述的私人化体检。

《到灯塔去》的主题意义探析

《到灯塔去》的主题意义探析

【摘要】本文根据弗吉‎尼亚·伍尔芙的文学‎创作思想和审‎美观点,从结构意象和‎人物意象两个‎层面进行分析‎,认为伍尔芙力‎图通过独特的‎创作手法——意识流和象征‎主义,表达她对人的‎内心世界的理‎解与认识。

本文旨在透过‎零乱的意识表‎象、人物及结构的‎象征意象,揭示伍尔芙在‎她的代表作《到灯塔去》中所追求的和‎谐平衡的思想‎主题。

【关键词】和谐;灯塔;意象;主题弗吉尼亚·伍尔芙是文学‎界公认的20‎世纪初与詹姆‎斯·乔伊斯并驾齐‎驱的意识流派‎的典型代表人‎物。

发表于192‎7年的《到灯塔去》是体现她的创‎作思想的经典‎之作。

她在该作品中‎娴熟地运用意‎识流与象征主‎义创作手法,令评论家们叹‎为观止。

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和方位对‎该部作品的写‎作技巧给予了‎大量的分析研‎究,认为《到灯塔去》是开创小说新‎形式的典型之‎作。

这些评论大都‎侧重于该作品‎的意识流和象‎征主义的创作‎手法,而对作品的另‎外一个重要方‎面——写作形式所要‎表达的深层内‎涵,即主题论述不‎多。

无论在小说的‎创作形式上做‎多大的改革与‎创新,其意图都是为‎了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思想。

因此,透过纷繁复杂‎的、零乱的意识表‎象,研究品味作者‎意欲揭示的思‎想主题,以领悟其笔下‎的生活真谛是‎非常有意义的‎。

本文旨在拨开‎貌似奇特和随‎意的意象的外‎壳,揭示伍尔芙于‎零乱中追求和‎谐平衡的思想‎内核。

一、伍尔芙的审美‎观点及《到灯塔去》的主题从她的处女作‎《远航》开始,伍尔芙就孜孜‎不倦地在理论‎和创作两个方‎面积极探索现‎代小说的艺术‎形式和审美观‎点。

在她的文艺理‎论力作《论现代小说》、《狭窄的艺术之‎桥》等中,她大胆地批评‎当时已颇有名‎气的唯物主义‎作家贝内特、威尔斯和高尔‎斯华绥等人,向以他们为代‎表的传统小说‎从理论上提出‎了有力的挑战‎,倡导现代小说‎的中心应该在‎于刻画人的内‎心真实,探索生活的本‎质。

《到灯塔去》的象征主义研究

《到灯塔去》的象征主义研究

《到灯塔去》的象征主义研究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引言弗吉尼亚·伍尔芙是著名的英国女作家、意识流文学代表人,作品《到灯塔去》是其意识流作品迈入成熟阶段的标志性力作,这是一本极具象征性特点的意识流小说。

这部作品出版以后,作者曾经提到“我并未将灯塔去指代某一个含义,小说总应该有一根主要线索去将它建构成为一个整体。

”虽然作者是这样说,但是大多数时候,它总会令人想到为人们指明道路的光线;也可以理解为象征救世,作品的名字则很容易令人想到这意味着追寻真理并到达最高境界。

有很多文学评论家对作品中的象征含义给出了各不一样的解释,而伍尔芙的确在其作品中设置了多重含义的隐喻,同时给出了很多留白的空间。

小说通过展现角色“内在真实”表达生活的真实,即人本身复杂且极富变化的内心活动。

为了将这一理论变为现实,象征遍布在这部作品里各个角落,如果把象征划分成通常含义与特殊含义,那么前面一个应当指代可以使读者产生大众化感情及想象的象征,例如白色令人想起无暇洁白,十字架令人想起圣洁,鸽子会令人想起和平;而特殊象征指代作家在著作中独创出的有着特别意义的象征,有的时候也可由阅读者依据自身的解读来领会作品的特别含义。

伍尔芙的《到灯塔去》的象征为阅读者提供了多重不同的角度——不但可以思考作品主旨,还可深入地思考作家整个人生经历。

一、灯塔对人物的象征内涵除去常规意义上的象征之外,灯塔对小说里面出现的不同角色,甚至是作者本身都有着完全不同的含义。

对拉姆齐夫人而言,夜晚远远的闪耀着梦幻光彩的灯塔是如此的美好,“那么美好!在她的面前是蔚蓝的大海;那远处灰白的灯塔看上去遥不可及又庄严肃穆”。

在她的眼里,灯塔代表了安静与和谐,它是永恒的存在,同时是她能够释放心灵与缓解压力的最好地点。

在小说中,灯塔之光通常和拉姆齐夫人关联在一块,“她经常意识到自己安坐在那里瞭望远方,安静地坐着,看着,手中不停地忙着自己的针线活,直至她和远处的灯光融在一起。

论《到灯塔去》的叙事艺术

论《到灯塔去》的叙事艺术

论《到灯塔去》的叙事艺术【摘要】《到灯塔去》是一部充满叙事艺术的经典小说,通过描写人物性格和情节设置、分析作者的叙述手法、探讨小说的叙事结构和节奏控制、考察意象和象征的运用以及论述叙事技巧和艺术特点等方面展示了其独特魅力。

本文将从以上几个方面展开讨论,分析《到灯塔去》的叙事艺术,总结其特点,并展望其对当代文学的影响。

也将对叙事艺术的未来发展进行一定的展望,为读者呈现一幅全面而深入的画面。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到灯塔去》这部作品的精髓,以及叙事艺术在当今文学领域的重要性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关键词:《到灯塔去》、叙事艺术、人物性格、情节设置、叙述手法、叙事结构、节奏控制、意象、象征、叙事技巧、艺术特点、影响、当代文学、未来发展。

1. 引言1.1 介绍《到灯塔去》的背景《到灯塔去》是英国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经典小说,于1927年首次出版。

小说以灯塔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家庭在夏季度假期间的生活。

作者在书中描绘了人物之间微妙的情感关系,展示了时间、记忆和自我意识等主题。

《到灯塔去》被认为是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作之一,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该小说以其深刻的思考和独特的叙事风格,吸引了广泛的读者群,并被誉为伍尔夫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在这部作品中,作者通过精致的描写和复杂的情节设置,展现了现代人内心深处的孤独和迷茫,引领读者深入思考人生和存在的意义。

1.2 阐述叙事艺术的重要性叙事艺术是文学作品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它通过人物塑造、情节设置、叙述手法等方面的运用,引导读者进入作品的世界,深化对主题和情感的理解。

叙事艺术不仅是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更是作者传达思想和情感的有效途径。

通过精妙的叙事艺术,作品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进而影响他们的情感和思想。

叙事艺术在文学作品中的重要性不可低估。

它不仅能够使作品更具观赏性和深度,更能够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共鸣,进而影响他们的情感和观念。

一个成功的文学作品离不开精湛的叙事艺术,只有通过艺术的叙述,作品才能真正触动读者的心灵,留下深刻的印记。

象征主义视角下对_到灯塔去_的解读_

象征主义视角下对_到灯塔去_的解读_

特别是后来灯塔成 为拉姆齐先生作为父 亲和丈夫身份 的一种尊严的象征体现 。 四 灯塔对于詹姆斯 的象征意义
在小说 《 到灯塔去 》 中在第一 部分 , 詹姆斯 还只
是一个小孩子 , 灯塔对于他来说就 是充满 了激情 和快
和母亲的象 征 。拉姆齐夫人总是喜欢 把门关 上 , 却喜
欢将窗户打 开 , 作 为孩子 们的母 亲 , 她总 是希望可 以 确保孩子们 的安 全 , 抵 御所有 来 自外 部世 界 的伤害 , 甚至是来 自以拉姆 齐先生 为代表 的男性世 界 的伤害 。 拉姆齐夫人不仅从窗户 中对外 部世界进行观 察 , 同时 也从这个窗 口来展示 自己 , 女画家莉丽 的画作正是根
据拉姆齐夫人倚窗而坐 的瞬间进 行创作的 , 而十几年 前出现在画作上 的夫人的色彩和线条并不是 那样 的清 晰 , 那是因为莉丽还 不能真正地 了解到拉姆 齐夫人真
乐 的旅行 目的地 , 小詹姆斯经 常会安慰母 亲 , 希 望明 天是一个 天高气爽的好天气 , 可是父 亲却将他这 个美
好的梦想 给无情的剥夺和否定 了 。 对于小詹 姆斯来说 ,
〔 专题伍 尔 芙 论
象征主义视角下对 《 到灯塔去 》 的 解读
赵 志刚
弗 吉尼亚 ·伍尔芙是 英国著名 的女 性作家之 一 ,
文学创 作 的意识 流 手法 更是 独树 一 帜 , 。乙 £ 人 卜 画家 提议要和他一块去看灯塔 的时候 , 查 尔斯 ·塔 “你会接 受不 了 斯利总是一个永远不 会改变 的回答 象征 。
齐先生而言 , 想要 到达灯塔就 像是实现 自己的人生 目

标一样 , 充满了无穷尽 的变数 和不可预测 的艰辛 。 拉
对于查尔 斯 ·塔 斯利
拉 姆齐 先生 的学 生

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作品《到灯塔去》分析

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作品《到灯塔去》分析

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作品《到灯塔去》分析作者:高樊来源:《商》2015年第03期作者简介:高樊(1993—),女,云南西双版纳,大学本科学历,英语师范专业。

摘要:《到灯塔去》是英国女作家弗吉利亚·伍尔夫的著名代表作品,也是意识流小说中的经典作品。

书中的詹姆斯的恋母情结即俄狄浦斯情结异常强烈;他的恋母情结是《到灯塔去》情节发展的一条重要的线路。

文中通过未到“到灯塔去这一个故事情节表现出詹姆斯病态的恋母情节并由此引发与父亲之间的矛盾,随后来父子两人顺利到“到灯塔去”,完成了詹姆斯恋母情节的自我救赎与父亲之间的和解,这个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到灯塔去》的行文构造。

文章试图通过分析詹姆斯的俄狄浦斯情结的心路历程来分析《到灯塔去》这部作品和文章的结构。

关键词:《到灯塔去》;詹姆斯;恋母情结;分析一、引言《到灯塔去》是英国著名女作者伍尔夫的经典作品之一,虽然文中的叙事情节和人物刻画均相对简单,但作者的对于男女之间微妙关系的探索及其出类拔萃的艺术创造水准在当时引起了众多的评论家的广泛关注,他们或者是对书中展现出的意识流进行分析,或探索书中隐含的对女性的赞美,从心理学视角对此文本进行解释的不乏其人。

通过仔细阅读原著并加以揣摩后,我们可以很容易分析出,文章以“到灯塔去”这个主题为开始,为生动具象化展现詹姆斯和其父亲拉姆齐先生之间的斗争做铺垫以及衬托,在此过程中是詹姆斯内心俄狄浦斯情结暴露无遗,后文中以“到灯塔去”结尾,是詹姆斯和其父親共同努力,摆脱自身内心的阴暗而相互理解并最终得到和解,展示无人性的光辉。

通过抽丝剥茧地分析詹姆斯的恋母情结,我们可以从一个赞新的视角来重新理解《到灯塔去》的含义及这篇著作的行文结构,可以大大丰富我们对此作品的理解和反思。

二、《到灯塔去》的结构整个《到灯塔去》主要内容是由“窗”、“时间流逝”和“灯塔”这三部分组成的。

书中主要描述的世界大战前期的某一个夏天,拉姆齐先生要带领全家去苏格兰的赫布利兹岛上度假游玩,并描写家人对这次游玩的态度,从侧面烘托出不同家人的性格特点,在游玩的过程中,拉姆齐先生的小儿子产生了到和度假游玩小岛相距不远的一座灯塔上观光的意图,但是由于天气不佳,詹姆斯最终没有达成他的愿望。

追求象征的力量—析《到灯塔去》中的实物意象

追求象征的力量—析《到灯塔去》中的实物意象

追求象征的力量—析《到灯塔去》中的实物意象追求象征的力量—析《到灯塔去》中的实物意象[摘要]弗吉尼亚.伍尔夫(1882-1941)是20世纪英国最杰出的女作家之一、意识流小说的主要代表及西方女性主义的先驱者。

其意识流名著《到灯塔去》写于1927年,是其创作风格、技巧及理论成熟的代表作。

本文主要分析了该小说中标题、灯塔和树三个方面的象征意义。

不掌握这些象征的含义,就很难掌握这部小说的主旨。

论文关键词:《到灯塔去》,象征,标题,灯塔,树作为一种文学技巧,象征有着悠久的历史。

从词源上追溯,象征一词来自古希腊动词symballein,指“把某些事物放在一起而制成某物”。

象征由两部分组成,即象征物和被象征物,或形式和观念。

其内容为一虚一实,观念虚,形式实。

象征通过象征符号,借助一定的手段,通过反馈再现手法在读者的内心暗示某些情感与思想。

象征手法描述代表他物的客体,并赋予这些客体一定内涵。

如狮子表示力量和勇气,玫瑰表示爱情。

《到灯塔去》是一部具有浓郁象征主义风格的作品,书中象征意象丰富而形式多样,巧妙地展现了人物的心理和性格,深刻揭示了生活的含义。

例如小说中几次通过“贫瘠、光秃⋯‘黄铜的鸟嘴⋯ 渴血的弯刀”等意象来揭示拉姆奇先生强烈的自我意识及自私的个性。

而拉姆齐夫人就像“吸饱了人类各种感情的海绵”,滋润万物的雨露、甘霖;枝叶繁茂、硕果累累的大树;花园中的篱笆代表着拉姆奇夫妇之间的分歧;丰盛的晚宴象征着人类的和谐相处;希布里特岛象征人类文明,神秘莫测的大海,则象征整个大自然,似乎是大海上随风漂摇的孤岛;漫漫长夜则象征着战争带来的破坏和黑暗,一、标题的象征意义首先,小说的题目《到灯塔去》象征人们战胜时间和死亡,去获得人生的成功和精神的光芒,即爱战胜了死,人类的奋斗战胜了岁月的流逝。

其次,书中的三个副标题“窗”、“岁月流逝”、“灯塔”设计巧妙,前后呼应,各具不同的象征,从而使本书在结构及意义上形成一个紧密的整体。

从《到灯塔去》象征意义看其艺术价值

从《到灯塔去》象征意义看其艺术价值

从《到灯塔去》象征意义看其艺术价值从《到灯塔去》象征意义看其艺术价值作者弗吉尼亚·伍尔夫创作《到灯塔去》,将一个具有时间跨度的故事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在小说中作者以一种新的艺术形式来表达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寄托的过程。

作者认为时间和人们的生活方式都已经发生变化,人们对生活的感受也在不断地变化中,所以要一如既往的采用过去的创作形式进行艺术创作,是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的,所以作者另辟新径,开创新的艺术创作道路,将会现实和理想进行结合,寻找艺术的平衡。

一《到灯塔去》中灯塔的象征意义在这部小说中,作者将一个知识分子的家庭在灯塔之行中的情节,进行时间上的跨越,在两天一夜中进行展现。

和作者其它的作品相比这部小说中人物更加生动,还有就是意象的运用,这些意象的使用将作品的内涵进行丰富,而这些意象又是全文的关键。

如果没有仔细的阅读,没有体会这些意象的含义,就不能将小说的主题进行掌握,也不能将小说中人物的性格进行把握。

在众多意象中,灯塔是核心的意象。

灯塔首先是存在的一个客观的对应物,客观对应物就是将事物、形势、事件等会将特定的情感进行表现,当有了和其对应的事实后,这些情感就会被唤醒。

作者根据这一理论将客观事物和人们的主观意识进行联系,寻找一条联系的途径,将这些事物和人们的主观意识形成了一篇顺畅流利的文章。

在小说中灯塔不仅是旅途的终点,也是触发人们情感的物体,它所含有的象征意义,是作者对故事中人物的性格和故事的主题更深入的看法。

灯塔是所有象征意义的结合,在表面上是故事人物旅途的终点,但是从拉姆齐夫妇对是否去灯塔这一问题的不同意见,就可以看出灯塔的象征意义,在一些评论家看来灯塔是只是拉姆齐夫妇精神的象征,灯塔之行是这对夫妇在生活原则上的胜利,可以忽略了这对夫妇中丈夫在故事中的作用。

其实灯塔是这对夫妇的代表,不仅将这对夫妇在故事中的中心作用进行展现,而且灯和塔是这对夫妇中妻子和丈夫形象和特点的分别象征。

灯塔之光是夫人的形象的代表,拉姆齐夫人不仅拥有闪光的美丽,而且还有一颗善良的心,对周围的人乐善好施,就像灯塔的光一样,给周围的一切带来光芒,给人希望。

浅析弗吉尼亚·伍尔夫《到灯塔去》的意象元素

浅析弗吉尼亚·伍尔夫《到灯塔去》的意象元素

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到灯塔去》堪称其最完美的意识流小说。

兴起于19世纪的意识流小说,到了伍尔夫这一时期已经发展的相当完备,它最为一种创作方法,已然渗透到了各个文学流派,各个文学体裁。

“意识流”小说的诸多写作特征,被伍尔夫运用的淋漓尽致。

她阐释“意识流“观点的论文《论现代小说》已经很透彻表明了自己对意识流小说的深刻理解。

从伍尔夫的小说中去寻找她生活的轨迹当然是理解作家心态的一种手段,深受布鲁姆斯伯里集团熏陶感染的她,从小便塑造了一颗敏感的内心。

意识流的创作风格无不时刻影响着她,无论是绘画还是音乐都让她产生浓厚的兴趣,这也就使得她的小说更有了一种诗化的特质,一种追求内心感受的独特风格。

意象的运用以及纷杂的心理活动在完美的形式外表下,爆发出让人惊叹的力量,让读者无不深受感染。

意识流所追求的是将潜在于人们头脑里的思绪和意识,将纷乱复杂、恍忽迷离的内心世界直接地、原原本本地显现在读者的眼前。

意识流动的特点是,它往往由现在的某一情景引起,触发对过去某一相似(往往只是在某一局部上相似)情景的联想,或诱发对未来某种情景的向往。

意识流叙述可以通过回忆、现实、幻想、梦境等的交织组合,将以往、现在和未来几年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Woolf,1882—1941)是英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女作家,也是英国文学史中意识流小说的重要代表作家。

她一生致力于在理论和创作两个方面探索现代小说艺术的表现形式,主张小说应该注重人物内心的刻画和描写。

她挑战传统的小说写作技巧,运用和发展了意识流这一手法,《到灯塔去》(1927)标志着她小说艺术的完美。

伍尔夫的这部小说用诗一般优美的语言,多角度地在时空与人物之间变幻,却没有一个中心情节。

与此相反,她用言语做涂料,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幅拉姆齐一家及其朋友的生动画面。

伍尔夫在这部小说中大量借鉴使用了文学以外的艺术手法,如绘画、音乐、韵律等,使这一幅幅瞬间的生活图画成为永恒。

论《到灯塔去》的象征艺术

论《到灯塔去》的象征艺术

论《到灯塔去》的象征艺术在艺术创作过程中,艺术家常借助于一些能引起人们普遍情感和联想的或创造出来的具有特定含义的具体事物的外在特征来表达某种具有特殊意义的事理或艺术家深邃的思想的手法,这种艺术手法就是象征,象征是文学创作的基本手法之一。

《到灯塔去》是英国著名的现代小说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创作的一部充满象征色彩的意识流小说,作品故事情节较为简单,主要讲述了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如何成就灯塔之行的经过,再现了十年间发生的故事,而这十年被压缩成一个黑夜和两个白天。

与伍尔夫之前的意识流作品相比,《到灯塔去》运用的象征意象极为丰富,可以说象征在这部小说中无处不在,只有准确理解作品中各种象征意象的内涵意义,才能准确把握人物性格、破解小说主旨。

一弗吉尼亚?伍尔夫与象征主义弗吉尼亚?伍尔夫是20世纪英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女作家,也是西方意识流小说的杰出代表,她以卓越的才华、大胆的创新精神成为英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一个风云变化、动荡不安的时代,政治、经济、科技等产生了巨大变化,尤其是世界大战的爆发、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传统宗教伦理观念的动摇等引发了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危机。

处于这种特殊环境下的许多艺术家以表现现实生活的真实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为己任,努力探索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具体到西方文学领域就是一些具有现代主义意识的作家努力摆脱外在物质世界的压抑,寻找一种现代的、从结构形式到思想内容都是反传统的、能传达人们变化多端的精神世界的艺术,在当时看来,这种艺术确实为人们认识人性本质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这一时期涌现出了存在主义、垮掉的一代、荒诞派喜剧、魔幻现实主义等诸多文学流派。

现代主义作家抛弃了传统文学对客观真实性的刻意追求,开始重视对主观内心世界的挖掘和分析,整个西方文学形成了“向内转”的趋势,文学创作也呈现出“无中心、不确定和零散化”的特征。

在实践创作中坚持以反传统的、反物质主义的写作形式写出人物的内在真实,尤其是对象征意象的独特运用使得弗吉尼亚?B伍尔夫成为“现代主义”艺术的重要先锋人物之一。

《到灯塔去》与《守望灯塔》中的意象比较

《到灯塔去》与《守望灯塔》中的意象比较

【摘要】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到灯塔去》与詹妮特·温特森的《守望灯塔》都不约而同地选取了“灯塔”这一意象,并且围绕这一意象各自构思了以上两部杰出的作品。

虽然所选之物相同,然而在两个作家的笔下,相同的灯塔却具有完全不同的象征意义。

本文就从这两个相同的象征物着手,通过分析两者内在不同的意义,来探讨弗吉尼亚·伍尔夫对詹妮特·温特森的影响以及后者对前者的继承与发展。

一、理性之塔与爱之塔对于《到灯塔去》中灯塔的象征意义,学术界已经有了不少的争论:容新芳,张士民在“人与物的相映与生辉”中认为灯塔是拉姆齐夫人的美德精神的象征。

[1]杜娟认为“灯塔是拉姆齐夫妇的整体代表”,即“理智与情感,现实与理想的统一”[2]笔者认为在《到灯塔去》中灯塔象征着一种理性精神。

第一,《到灯塔去》是以现实中的父母:莱斯利·斯蒂芬与朱莉亚·斯蒂芬为原型的,而与人们料想的恰好相反,莱斯利·斯蒂芬虽然在性格上存在种种弱点与缺陷,但伍尔夫对他的看法与评价却是很高的:“一个爱挑剔的精细的头脑,训练有素而明晰透彻”,在整个童年和少女时代,伍尔夫就在父亲的指引下阅读了大量的优秀作品,父女俩还会就某个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可以说现实中的莱斯利·斯蒂芬是孩子眼中的引导者,朝着某种肯定的道路上走去。

第二,一开始,拉姆齐先生是一个在性格上有缺陷的人物,他盲目地追求所谓的真实,而忽视了个人在其他方面的发展,当时的他所代表的理性是一种狭隘与静止的理性,他渴望达到R,但同时他也明白“他将永远也达不到R”。

(伍尔夫,238)不过,这种情况在拉姆齐夫人死后得到了改变,他不再需要他人的同情与安慰,因为此时他内在的理性精神已经达到了一种永恒的完善的境界,是包容了博爱,牺牲等属于感性内容的理性,而只有这样的理性才能独立地长久地存在。

而在《守望灯塔》中的灯塔象征着宗教博爱精神。

《守望灯塔》中的主角银儿是一个缺少关怀与爱的孤儿,其内心是不平衡的,“我一生下来就掉进了这个倾斜的世界里,而从此以后我也就过上了这种带有倾斜角度的生活。

永恒的光——析《到灯塔去》的象征意象

永恒的光——析《到灯塔去》的象征意象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No.6,2012General.No.1302012年第6期(总第130期)JournalofQiqiharJuniorTeachers’College一、引言弗吉尼亚·伍尔夫是20世纪英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女作家,是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人物和西方女性主义理论先驱。

《到灯塔去》是伍尔夫最具代表性的意识流小说之一,很多评论甚至认为这是伍尔夫最好的作品。

故事的情节比较简单,结构上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窗”,占全书篇幅三分之一以上。

讲述了九月的某一个黄昏,拉姆齐夫妇在他们的海滨别墅招待宾客期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在这个平凡的下午,一切都是那样的平淡。

夫人为晚餐做足准备工作,孩子在嬉戏,宾客们在交谈着,呈现出一片和谐愉快的景象。

但是通过作者细腻的描写,人物性格和相互关系刻画得淋漓尽致,作者也下足功夫在刻画人物形象的同时也把大家的心理活动刻画得惟妙惟肖。

第二部分“岁月流逝”,篇幅很短,但是随着拉姆齐夫人的不幸离世,物是人非,道尽了时光流逝的无尽沧桑。

第三部分“灯塔”,比第一部分略短。

十年后的一个上午,拉姆齐先生决定重返别墅,跟詹姆斯和凯姆一同去灯塔,至此,莉丽有了灵感,航行和绘画圆满结束[1]。

这一部分把读者从“岁月流逝”的死寂中解救出来,光明重现在眼前,一切充满希望。

《到灯塔去》中象征意象的运用极其丰富。

伍尔夫很善于运用象征手法,通过各种意象来表达人物内心情感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

象征在这部小说中无处不在,引人深思。

例如拉姆齐先生象征着理性;而夫人象征着感性;花园中的篱笆象征着拉姆齐夫妇之间的隔阂;丰富的晚宴象征着和谐;桀骜不驯的大海象征着神秘莫测的大自然;大树象征着繁衍、惠泽大地等等。

二、“灯塔”灯塔是贯穿小说的核心象征意象,具有丰富而深刻的象征意义。

“到灯塔去”象征着人类战胜大自然,与其和谐的融为一体,寻求光明、真理和希望。

灯塔矗立在那里,发出永恒收稿日期:2012-10-11作者简介:胡娟娟(1987———),女,河南省信阳人,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10级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解读《到灯塔去》的主题意义及象征手法

解读《到灯塔去》的主题意义及象征手法

解读《到灯塔去》的主题意义及象征手法作者:赵栩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18期摘要:英国意识流小说代表人物弗吉尼亚·伍尔夫善于使用象征手法来完成文学作品的创作,在包括《到灯塔去》的作品中,可以明显感知到伍尔夫文学的诗化艺术特征与诗化创作手法,特别是象征手法不仅对文学作品的意蕴进行了深化,同时也能够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拓展读者的阅读空间。

本文以挖掘《到灯塔去》的艺术魅力为出发点,在对《到灯塔去》的主题意义作出分析的基础上,对《到灯塔去》中的象征手法作出了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伍尔夫;到灯塔去;主体意义;象征手法作者简介:赵栩(1987-),女,汉族,河南郑州人,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助教,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18-0-02意识流小说发源于19世纪与20世纪交替时期,作为意识流小说流派中的代表人物,伍尔夫对文学创作作出了很多的探索并持有者独特的见解。

也别是在象征派诗人托·斯·艾略特的影响下,伍尔夫倾向与善于将象征手法应用到意识流小说的创作中,并通过比喻、意象乃至人物塑造和结构设置来实现象征效果。

一、《到灯塔去》的主题意义在《到灯塔去》中,伍尔夫塑造了拉姆齐太太这一人物形象。

面对孩子,拉姆齐太太是慈母,她能够对孩子的心灵做出爱物,面对朋友,拉姆齐太太有是倾听者与引导者,她总是能够让人们寻求到安慰与帮助。

就像这部作品的标题一样,拉姆齐太太正如海上的灯塔,具有着温暖的心灵与博爱的胸怀,她的精神之光始终照耀着她的家人与朋友,在引导家人与朋友获得友情与亲情的同时得以长存与人们的心中。

在拉姆齐太太精神与品质的作用下,性情的差异与职业的差异都不能成为阻碍人们和谐相处的因素。

而在拉姆齐太太趋势之后,她的精神得以常驻也证明了死亡只是一种简单的自然现象,如同海水的潮起潮落。

《到灯塔去》以灯塔为主要意向对拉姆齐太太的精神作出礼赞,并勾勒出了平衡和谐的美好画面。

论《到灯塔去》的象征艺术

论《到灯塔去》的象征艺术

论《到灯塔去》的象征艺术【摘要】《到灯塔去》这部小说是一部充满象征意义的作品,其中的灯塔、海、光线、孤独和航标等元素被赋予深刻的象征意义。

作者通过这些象征来探讨人生的意义、追寻内心的真实和抗拒现实的挑战。

灯塔象征着希望和指引,海象征着无限可能和未知,光线象征着真理和启示,孤独象征着内心的孤独和挣扎,航标象征着前行的方向和目标。

通过对这些象征的分析和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小说中的含义,探讨现实与理想的关系,并发现作品的深厚艺术价值。

《到灯塔去》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思想的探索和灵魂的启示。

【关键词】《到灯塔去》,象征艺术,灯塔象征,海象征,光线象征,孤独象征,航标象征,艺术价值,现实联系,总结。

1. 引言1.1 《到灯塔去》的背景介绍《到灯塔去》是英国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于1927年出版的小说,是她的代表作之一。

这部小说以灯塔为主要场景,讲述了一家人在灯塔度假的故事。

灯塔是指一座位于海岸边的巨大建筑物,用来引导航海者航行。

在小说中,灯塔象征着远方的希望和理想,也代表着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探索。

作者通过描绘灯塔的景象和意义,展现了人类对于事物意义和存在的追求。

《到灯塔去》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好评,被认为是一部充满象征意义和思考的文学作品。

作品中描绘的家庭生活、人际关系以及对自我和外部世界的探索,都体现了作者对人类内心深处和情感世界的敏锐洞察力。

通过对灯塔的象征化处理,作者使得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更加深刻和丰富,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到灯塔去》的背景介绍为读者提供了对小说整体主题和意义的初步了解,也为后续正文中具体象征意义的探讨奠定了基础。

1.2 《到灯塔去》的作者简介《到灯塔去》的作者是英国作家弗吉尼亚·吴尔夫(Virginia Woolf)。

吴尔夫生于1882年,在20世纪初是一位备受瞩目的现代主义作家。

她以其独特的文体和对人类内心深处的刻画而闻名于世,被认为是20世纪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

人与物的相映与生辉论《到灯塔去》中拉姆齐夫人与灯塔的象征意义

人与物的相映与生辉论《到灯塔去》中拉姆齐夫人与灯塔的象征意义

人与物的相映与生辉论《到灯塔去》中拉姆齐夫人与灯塔的象征意义一、本文概述《到灯塔去》是英国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代表作之一,以其细腻的笔触和深邃的主题成为了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在这部小说中,拉姆齐夫人与灯塔两个元素被赋予了独特的象征意义,它们不仅仅是故事中的实体存在,更是作者用以揭示人性与命运、理想与现实的隐喻。

本文旨在探讨拉姆齐夫人与灯塔的相映与生辉,分析它们在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并以此来解读伍尔夫对人性与世界的深刻洞察。

通过这一研究,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到灯塔去》这部小说的艺术魅力,也能对人性、命运和理想等哲学命题有更深入的思考。

二、拉姆齐夫人的象征意义在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到灯塔去》中,拉姆齐夫人不仅是故事的核心人物,更是一个充满象征意义的角色。

她象征着母性、家庭、创造力和对完美的追求,她也在与灯塔这一实体的相映中生辉,展现了人类精神与物质世界的互动与融合。

拉姆齐夫人是母性的化身。

她的慈爱、耐心和关怀,不仅体现在对孩子们的呵护上,也体现在她对丈夫、对朋友、对世界的包容和理解上。

她像一个温暖的港湾,给予每个人安慰和支持。

这种母性的光辉,在故事中与灯塔的指引功能相呼应,灯塔照亮了迷失者的方向,而拉姆齐夫人则是指引人们心灵的明灯。

拉姆齐夫人是家庭和创造力的象征。

她用心经营着家庭,让每一个家庭成员都感受到家的温暖和和谐。

同时,她也是一个充满创造力的艺术家,她的绘画和写作不仅表达了她对世界的理解,也给予了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这种家庭和创造力的象征,使得拉姆齐夫人在故事中与灯塔的坚固和永恒产生了共鸣,灯塔是海上的恒定存在,而拉姆齐夫人则是家庭和创造力领域的不朽灵魂。

拉姆齐夫人对完美的追求也赋予了她特殊的象征意义。

她不仅在家庭中追求完美,也在自己的艺术追求中不断探索和完善。

这种对完美的执着追求,使得她在与灯塔的相映中更加熠熠生辉。

灯塔作为一个物理实体,代表着稳定和不变,而拉姆齐夫人对完美的追求则代表着人类精神的无限可能和进步。

《到灯塔去》中的自由联想和象征

《到灯塔去》中的自由联想和象征

手段 , 但同时也最令读者感到困惑 � 人 物的意识流既无一定 的拉姆齐夫人所渴望的 就在拉姆齐先生一 行到达灯塔之时 , 莉丽 " 好像在 一刹那间 看清了眼 前的景象 ", 画出 了在她心 头 一个人或一件事情联系到其他 的人和事 , 由现在联系到过去 � "萦回多年 的幻景 ", 从而完成了十年前未能完成 的母子图 这 伍尔夫认为 "把这种变化多端 , 不可名状 , � 难以界说 象征着莉丽解决了一直困 惑她的难题 , 找到了 生活的含义 不论它可能显 得多么反常和复杂 � 以外在 灯塔可 以说在 小说中具 有最深刻 和最丰富 的象征 意义 伍尔夫把不 同方面和层次的含义凝聚在 对于拉姆齐 夫 的内在精神
), 湖北随州人 ,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英语系讲师 , 博士 , 研究方向 英汉 翻译理论与实践 .

83

家的帆船到达灯塔和莉丽小姐 � 挥笔完成十年前开始创作的那 经过十年的沧桑 , 人事皆非 拉 姆齐夫人病逝 , 女 儿死于难产 , 幅油画而圆满结束 这样 , 伍尔夫巧妙 � 地将小说的框架建立 儿子死于战争 , 海滨住宅经过了十年的风雨 因此 , 这次灯塔 在一种异乎寻常的时间顺序上 � 第 一部分描述了一个傍晚的 之行也是一次心灵的旅程 情景 , 第三部分 叙述了一个上午所发生的一切 , 而在这两幕之 拉 姆齐先生对妻子有了更深的理 凯姆和詹姆斯对父亲也有了更 这一切正是已 逝
� 世纪 2 0 年代到 � 40 年代的又一个重要的 现代文学流派 . 它遍 到灯塔 去 创作于 192 7 年 , 是伍 尔夫创 作风格 , 技巧及 及欧美各国 , 对二战后的许多现代文学流派有 � � 较大的影响 . 它 理论上的成熟 代表作 . 到灯塔去 由长短不一 的三个部分组 的产生可以说有其深刻的 历史背景 . 在经历了硝烟弥漫 的战 争之后 , 整个 西方世界 疮痍满目 , 成 为一片现 代荒原 , 传统 的 弹炸得四分五裂 , 人们十分恐惧地生活在一个 混乱不堪 , 荒诞 可笑的世界里 . 传统的文学形式已无 法表达人们的心理 , 意识 流应运而生 . "意识流 " 一词由美国实用主 义哲学家 , 心理 学家威廉姆 詹姆斯于 1884 年第 一次提出 , 他认为 "意 识并不是片断 的连 接, 而是流 动的 , 用一条 河 ’ , 或 者一股 流水 ’的 比喻来表 达 它是最自然不过的了 . 此后 , 我们再说起它的时 候 , 就把 它叫 做思想流 , 意识流或者是主观生活之流吧 . " 法国哲学家亨利 帕格森提出 " 心理时间 "论 , 他认为各个时刻相互 渗透 , 表 示强 度的质的概念 , 这为意识流小 说家在作品的时间安排与 结构 布局上的大胆革新提供 了一条新的思路 . 弗洛依德的精 神分 析认为人的意识受 "下意识 " 支 配 , "下 意识是精神的真 正实 际 ". 他们三人的 理论互相依靠 , 互相支持 , 交织 融合 , 构 成了 一套完整的意识流创作 理论 , 为意识流小说的发展奠定 了理 成, 在时间安排上具有独到之处 , 令人耳目一新 . 第一部分 "窗 口 " 占全书篇幅的一半以上 . 它所叙述的事件发生在 9 月的一 妇外还包括他们 的几个孩子和几位来访的客人 . 这部分揭示 了各种人物的性 格及其相互关系 , 并展示了拉 姆齐一家到灯 塔去的计划 . 第二部分 "时光 流逝 "仅占小说 的十分之一 , 然而 它却以抒情的笔 调勾勒了十年的人事沧桑 . 作 者采用象征着 痛苦与死亡的黑 暗来表现十年的动乱与变迁 . 在茫茫的黑夜 中, 拉姆 齐太太不 幸去世 , 一个 儿子捐躯 疆场 , 一个女 儿死于 难产 , 全家倍受磨难 . 与此同时 , 拉姆齐家的海 滨别墅在风雨 的侵蚀和岁月的 风华中也变得陈旧不堪 . 这一 部分就像前后 两幕的间奏曲 ,成 功地将实际的不幸压缩到象征 性的一夜之 内加以表现 . 第三 部分 "灯塔 " 揭示了全书最富 有诗意和最充 满激情的一 幕 . 黑夜过去 , 光明重现 , 拉姆齐一 家在十年后的 一个上午重返 别墅 . 十年一觉 , 弹指一 挥间 , 痛 苦与不幸已成 为历史 . 在拉姆 齐先生的率领下 , 全 家泛舟驶向灯塔 , 了却了 埋在心中长达 十年的宿愿 , 完成 了心灵的旅行 . 小说以拉姆齐

《到灯塔去》中灯塔的象征主义解读-4页文档资料

《到灯塔去》中灯塔的象征主义解读-4页文档资料

《到灯塔去》中灯塔的象征主义解读弗吉尼亚·伍尔夫是享誉世界的英国著名女作家和文学评论家,是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

作为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她坚持革新传统小说固有僵化的创作模式,力图在作品中体现出人物的“内在真实”。

在她诸多写作技巧的践行中,象征主义意象的运用尤其值得称道。

她频繁地运用象征主义意象反映自己对生命的思考,对死亡的审视,对生活的直观感受,对现代人们内在性格及思维的深入挖掘。

“作为小说家,伍尔夫意识到,即使是充满洞察力的意象,如果它和其象征的事物之间缺乏相似性和新颖、引人联想的特性,它只是个空洞无力的隐喻而已”[1]。

因此,她笔下的象征意象不仅新颖独特,而且充满诗意与美感,更传递出作者难以言喻的情感表述。

伍尔夫的《到灯塔去》(1927)写于她的思想和艺术的成熟时期。

全书共分为“窗口”、“时光流逝”和“灯塔”三部分,情节简单却意味深长,结构矛盾却充满张力。

小说讲述了拉姆齐先生和夫人偕同八个子女及几个朋友到海滨别墅度假,孩子们想去海上灯塔看望守塔人,但因故没有成行。

时光流逝,十年间这个家庭历经沧桑,拉姆齐夫人已然病逝。

拉姆齐先生十年后带领几个孩子故地重游,驾船驶向灯塔,了却了十年的夙愿。

“贯穿全书的不是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而是人物耐人寻味的感官印象和微妙的心理变化”[2]。

小说中既有具体的实物意象、人物意象,又有抽象的色彩意象、时间意象等。

鉴于篇幅有限,本文着力探讨灯塔这一重要意象的象征意义。

一、男性眼中的灯塔——理性与真理作为贯穿全文的主线与核心,灯塔本身就暗示诸多意义。

根据弗洛伊德的象征主义理论,灯塔可被看做男性的化身。

灯塔孤独地矗立在海面上,经受狂风暴雨的洗礼,承担着为过往的海船指引方向的重责,这一意象和男性的社会角色不谋而合。

男性从小被教育要自强独立,在社会中肩负着守护家庭,庇护妻儿的职责。

《到灯塔去》中,拉姆齐先生是一位严谨刻板的哲学家,他沉溺于理性教条的思考,缺乏基本的感性认知能力,这使得他与妻子沟通不畅,与子女感情不睦。

《到灯塔去》的象征意义

《到灯塔去》的象征意义

到灯塔去》的象征意义弗吉尼亚?伍尔夫是英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女作家,也是西方女性主义文学的先驱者和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人物。

伍尔夫出生于19 世纪末期,这是一个经济飞速发展、政治动荡不安、科技不断创新的时代,政治、经济、科技等领域的急剧变化促使思想领域产生了重大变革,使现代主义得到长足发展,伍尔夫就是现代主义小说的先锋人物,她常用象征手法暗示人物的精神世界和内在性格,书写人物的“内在真实”,以崭新的艺术形式探究现实生活,寻觅人生真谛和精神寄托,对死亡、生命、信仰、性别、母性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

伍尔夫的小说就像优美的散文诗,有着独特的诗化特质,能将人带入清晰透明的精神世界。

一《到灯塔去》象征的内涵简述1《到灯塔去》的主要内容。

《到灯塔去》是伍尔夫创作风格、技巧和理论成熟期的代表作,也是一部有着浓重象征意味的意识流小说,在小说中伍尔夫投入种种暗示,留下许多空白,用象征手法表达“生活的真实性存在于人物复杂多变的精神世界”创作宗旨。

该小说的情节和结构较为简单,能够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窗口”讲述了九月的黄昏在海滨的夏日别墅中,拉姆齐夫妇一家与几位客人之间的故事;第二部分“时光流逝”用抒情的笔调勾勒了十年间的人世沧桑:拉姆齐太太去世,他儿子死于战场,女儿死于难产,别墅变得破旧不堪;第三部分“灯塔” 讲述了十年后拉姆齐一家重返别墅,在拉姆齐先生的率领下登上灯塔。

2 象征的内涵。

象征是一种重要的文学技巧,象征一词源于古希腊动词“ symballein ”,是指将某些事物放在一起制成某物,象征由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两部分组成,它通过象征符号和反馈再现的手法在读者内心暗示某种思想或情感。

象征能分为一般象征与特殊象征两种形式,前者是指那些能引起普遍情感与联想的象征,例如,白色象征着纯洁,鸽子象征着和平,玫瑰代表爱情,红色表示喜庆,天枰象征正义,举起武器象征投降等。

特殊象征是作家根据作品内容创作出来的象征意义,例如,小说《老人与海》中,老人象征着孤独的英雄,大海象征着变幻莫测的命运,鲨鱼象征着困难与邪恶。

从伍尔夫小说《到灯塔去》创作理念看其蕴含的艺术魅力

从伍尔夫小说《到灯塔去》创作理念看其蕴含的艺术魅力

从伍尔夫小说《到灯塔去》创作理念看其蕴含的艺术魅力作者:徐琼来源:《当代商报·理论与创新》2017年第40期摘要:伍尔夫继《达洛维夫人》下一部意识流小说《到灯塔去》再次体现了她的现代主义精神。

不少批评家将这部小说视为伍尔夫的代表作,也有的批评家认为它是20世纪最优秀的英语小说之一,这部小说不仅向读者展示了一种新的观察生活的方式,而且也使读者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艺术美。

文章结合英国女性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创作背景,以及其意识流小说《到灯塔去》的创作理念,对其所蕴含的艺术魅力进行研究。

关键词:伍尔夫;《到灯塔去》;艺术美;创作理念弗吉尼亚是幸运的,她生逢其时地成长在19~20世纪的大转型时代,而不是她所揭露的扼杀女性天赋的伊丽莎白时代。

在那个年代,现代主义的哲学与艺术思潮罡风正烈,成为思想和艺术精神再度解放的年代。

尽管与伟大的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相比,这种解放脱胎于集体性的理想失落、社会和人生目标移位的悲怆和徘徊之中。

1《到灯塔去》的创作背景与内容第一部分的“窗”占全书篇幅的一半以上,所叙述的事件发生在9月的黄昏,地点是拉姆齐夫妇在海边的假日别墅。

人物除了拉姆齐夫妇外还有他们的孩子和来访的客人。

这部分提示了在场人物的性格及其相互关系,并描述拉姆齐一家到灯塔去的计划因天气恶劣的原因而告终的过程。

第二部分“时光流逝”仅占小说篇幅的十分之一,但它却以象征着痛苦与死亡的黑暗表现了十年的灾难与变迁。

在茫茫的黑夜中,拉姆齐太太不幸去世,一个儿子为国家捐躯,一个女儿死于难产。

与此同时,拉姆齐家的海滨别墅在岁月的风化中也变得破旧不堪。

这一部分就像前后两个部分的间奏曲,成功地将十年的不幸压缩到象征性的一夜之内加以表现。

第三部分“灯塔”提示了全书最富有的诗意和最充满激情的一幕。

黑夜过去,光明重现,拉姆齐带领孩子们在十年后的一个上午驾船驶向灯塔,了却了埋在心中长达十年的夙愿,完成了这一漫长的心灵之旅。

《到灯塔去》中的语象叙事

《到灯塔去》中的语象叙事

第34卷第2期2019年4月Vol.34No.2Apr.2019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Guangxi Science &Technology Normal University《到灯塔去》中的语象叙事郝富强1,2(1.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成都610065;2.太原工业学院外语系,山西太原030008)摘要:《到灯塔去》中语象叙事主要指年轻画家莉莉·布里斯科给拉姆齐夫人画像的叙述,以及现代主义、抽象绘画与女性化的符号性语言的融合。

小说中的语象叙事主要是就视觉再现的过程,而非一般意义上对结果进行的再现。

这种过程再现,拓宽了语象叙事的范畴,使得它能以动态的叙述过程来展示语象关系。

莉莉的抽象绘画更能体现现代生活中的真实。

而且小说中的符号性语言主要是女性化的,这种女性化的符号语言是对男性语言的反抗和纠正。

抽象绘画艺术与符号性语言的有力结合,不仅更好地反映了生活中的女性现实,而且也在文章最后为以灯塔为代表的死亡世界提供了灵魂的解药。

关键词:《到灯塔去》;语象叙事;过程;现代主义抽象绘画;符号性语言中图分类号:I5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2126(2019)02-0034-04[收稿日期]2019-02-02[基金项目]2018年度四川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2018YJSY026)。

[作者简介]郝富强(1986—),男,河南林州人,四川大学博士研究生,太原工业学院教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西方文论。

①Ekphrasis 这一名词国内有很多译法,本文采用的是王安、程锡麟教授的观点,具体可参见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西方文论关键词》(第二卷)854页。

《到灯塔去》是伍尔夫1927年写成的小说。

在小说中,她结合了诗歌、叙事和绘画等元素,在语言与图像的关系上作了很多有益探讨。

小说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讲了拉姆齐一家人在海边度假屋下午到晚上的经历,以及和他们一起在海边居住的几位客人,其中有一位是年轻的画家莉莉·布里斯科,她一直想给拉姆齐夫人画一幅肖像;第二部分是对十年时间发生的事件的一个简单概述;第三部分则讲了拉姆齐先生在妻子去世之后,重返度假屋,并携儿女重新踏上去灯塔的旅程,女画家也回到度假屋,在诗人卡迈克尔的在场下,伴随着对拉姆齐夫人的回忆,终于完成了对她的画像创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到灯塔去》与《守望灯塔》中的意象比较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到灯塔去》与詹妮特?温特森的守望灯塔》都不约而同地选取了“灯塔”这一意象,并且围绕这一意象各自构思了以上两部杰出的作品。

虽然所选之物相同,然而在两个作家的笔下,相同的灯塔却具有完全不同的象征意义。

本文就从这两个相同的象征物着手,通过分析两者内在不同的意义,来探讨弗吉尼亚?伍尔夫对詹妮特?温特森的影响以及后者对前者的继承与发展。

、理性之塔与爱之塔对于《到灯塔去》中灯塔的象征意义,学术界已经有了不少的争论:容新芳,张士民在“人与物的相映与生辉”中认为灯塔是拉姆齐夫人的美德精神的象征。

[1] 杜娟认为“灯塔是拉姆齐夫妇的整体代表” ,即“理智与情感,现实与理想的统一”[2]笔者认为在《到灯塔去》中灯塔象征着一种理性精神。

第一,《到灯塔去》是以现实中的父母:莱斯利?斯蒂芬与朱莉亚?斯蒂芬为原型的,而与人们料想的恰好相反,莱斯利?斯蒂芬虽然在性格上存在种种弱点与缺陷,但伍尔夫对他的看法与评价却是很高的:“一个爱挑剔的精细的头脑,训练有素而明晰透彻” ,在整个童年和少女时代,伍尔夫就在父亲的指引下阅读了大量的优秀作品,父女俩还会就某个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可以说现实中的莱斯利?斯蒂芬是孩子眼中的引导者,朝着某种肯定的道路上走去。

第二,一开始,拉姆齐先生是一个在性格上有缺陷的人物,他盲目地追求所谓的真实,而忽视了个人在其他方面的发展,当时的他所代表的理性是一种狭隘与静止的理性,他渴望达到同时他也明白“他将永远也达不到R”。

(伍尔夫,238)不过,这种情况在拉姆齐夫人死后得到了改变,他不再需要他人的同情与安慰,因为此时他内在的理性精神已经达到了一种永恒的完善的境界,是包容了博爱,牺牲等属于感性内容的理性,而只有这样的理性才能独立地长久地存在。

而在《守望灯塔》中的灯塔象征着宗教博爱精神。

守望灯塔》中的主角银儿是一个缺少关怀与爱的孤儿,其内心是不平衡的,“我一生下来就掉进了这个倾斜的世界里,而从此以后我也就过上了这种带有倾斜角度的生活。

温特森,3)更为严重的是,周围的环境和人们并没有把爱传达给这样一个需要爱的孩子,相反,在那个最孤独最没有人味的灯塔里,银儿找到了爱。

给她爱的人就是瞎眼的守的爱,银儿也正是从他所讲的一个个充满爱的故事中正常成长起来的。

这种爱填充了银儿空虚的内心世界。

塔人普尤,他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讲故事――来传达自己塔中的故事也都是一段段爱的历史,作者借着普尤与银儿之口在漫长的历史范围内找寻她要讲述的故事:圣经》中力士参孙,有着《红字》中丁梅斯代尔和《呼啸山庄》 希斯克利夫影子的牧师巴比 ?达克,还有理查德 ?瓦格纳的歌 剧中的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这些故事都是关于爱情的 悲剧,但其中的每一个人物都为了自己心目中完美的爱情而 努力地去追求,即使牺牲宝贵的生命也在所不惜。

詹妮特 ?温特森笔下的灯塔是一座浓缩了各种爱的聚合体,它包容了一切人世间的爱,这种爱就类似宗教里的博爱 神,有如上帝之光一样, 在危险的大西洋上坚定地矗立着, 引导着迷失的水手们走向生的希望,同时也照亮了每一个与 它相关的人的心灵深处的阴暗。

、独立发展之塔与寻找自己的声音之塔到灯塔去》是一本回忆性的小说,以自己的父母为原型进行写作的,在写作中她得以仔细地重新观察自己的父母, 深入到父母的内心世界去思考与关照,但这种回忆是一种创造性的回忆,“我把那个世界 [斯蒂芬家庭的世界 ]包容进了由 样做的目的是双重的。

方面她渴望摆脱母亲加在自己身上的影响,茱莉亚的、【/. 我自己的气质所造就的另一个世界之中。

”(MB ,P84)她这死在一段时间内给伍尔夫带来了近乎毁灭性的打击,在母亲死后很长时间,不管在思想里还是在幻觉中都充满了母亲的各种形象。

于是在《到灯塔去》里伍尔夫就通过正面和直视自己的母亲,同时创造出新的情境在塑造她内心中新的母亲形象,以摆脱母亲的阴影,这于她是一种自由和解放,当她完成这部小说之时就是她获得自身独立发展的时候。

另一方面,做为英国女权主义运动中的杰出代表,早年伍尔夫就发表了她的女权主义宣言《一间自己的屋子》,认为女性必须在经济和物质上不依赖他人才能取得真正的独在这部小说中所塑造的主角――拉姆齐夫人也承载了作者的相类似的期望。

她如圣母般的用自己的博爱精神去安抚每个人的心灵,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完美的人物,在她空闲来的时候却遭遇了生活的困境,但是每到这种时刻,她就会把目光聚集到那座灯塔上,“她注视着这灯塔的闪光,就会情不自禁地把自己和某种东西,特别是她所看到的东西,联系在一起,而这东西,这稳定的,长长的光柱,就是她的到的理性主义,这种理性主义让拉姆齐夫人在虚无杂乱的日常生活中找到一个牢固的支柱和确定的方向,使她能够从缠绕在她身上的琐事与人们中突破出来,找到片刻的安宁,寻求到自我存在与发展。

光柱。

”伍尔夫,268)文中的“这个东西”就是上文所提在《守望灯塔》中银儿的成长则是作者温特森阐发自己思考的结果,同样是作为英国女权主义的代表,温特森更以身作则,向世人显示自己的女权主义思想,在她16 岁的时候,她就不顾世人的眼光而与一位女孩相爱了,而且她并不刻意隐瞒自己这种身份,在她的一篇散文(The Semiotics of 中曾这样说道:“我讨厌女同性恋这个词,它除了可以Sex)用来张扬以外什么不能告诉你。

我并不为任何团体写作一一男性,女性,异性恋者或同性恋者,我写作只是想为意识和思想带来一种转变。

”她的这些话语一方面是为女同性恋者的辩护,另一方面也是以一位女作家的身份来向世人和社会昭示自己的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

文中的银儿,在开始时是个内心倾斜,迷失自我的弃儿,然而在灯塔里,在普尤的照顾下,她一点一点地成长起来,而成长的标志就是学会自己讲故事:给我将个故事吧,普尤。

哪个故事,孩子?个重新开始的。

那是生活的故事。

可它是关于我的生活吗?只有你讲它它才是。

”(温特森,98)银儿刚起初是一个认真的倾听者,后来普尤极力鼓励她自己把故事讲出来,“自我是在讲述生活故事的过程中形成的”(Ricoeur, 1986, p.132)“叙事帮助我们发现自我,了解自我,故事为我们呈现出一个栩栩如生,极具感染力的心理世界。

” [3]学会讲故事就是一种成长,随着银儿由倾听者顺利地转变为讲述者,她内心倾斜的世界也随即平衡了。

所以在《到灯塔去》和《守望灯塔》中两位作者都从“灯塔”这个意象中找到了自己想为女性说的话。

但不同的是,伍尔夫的“灯塔”主要是以男性所代表的理性为基点,希望女性能从中汲取坚定地力量和毅力,为自己的博爱找到真正的支点,以求得独立自由的发展。

而温特森的“灯塔”虽然是建立在基督的博爱精神之上的,但同时又鼓励女性在其中要学会争取到自己的发言权,找到属于自己独立的爱,果你无法在这个世界上生存,那你最好造出一个你自己的世界。

”(温特森,4)由此看来,两位作者相同的创作动机却创造出了不同的艺术形象,她们都试图把目光聚集到女性发展这个根本问题上,希望找到一条合适的道路。

然而,两者却在这个问题上提出了自己不同的看法,并通过不同形象――两个灯塔来阐明各自不同的思考。

、温特森对伍尔夫的继承与超越温特森对伍尔夫的继承主要集中在同一意象――灯塔的选择上。

伍尔夫在创作《到灯塔去》之前曾长期思考中心意象的创造:“一座雕像,一座放置在高处的雕塑,总是直视着黑暗的深处。

”[5]而符合这一特点的意象毫无疑问就是灯塔,在两位女性作家的眼里,灯塔可以说就是一种坚定与永恒的存在,当作者在探寻女性发展道路的过程中感到迷失与彷徨时,灯塔就如它在海上的指示功能为作者指明了一条明确可行的道路。

因此,两位作者同时选择了这一意象作为自己作品中思想的主要承担者则不足为奇了。

然而,在这一意象上,温特森更多的是对伍尔夫的超越。

第一,灯塔的诗意功能。

如果说伍尔夫笔下的灯塔主要承担了一种叙述功能的话,那么,温特森的灯塔则更多表现了一种诗意功能。

小说中间你总得有一条中心线把构思聚合起来。

”( Letters ,iii (27/5/1927 ),p.385)伍尔夫在给罗杰?弗莱的一封信上这样说道。

因此,这里的灯塔在除象征意义之外,也是作为种叙事手段而存在的,作品的三个部分都写了灯塔,每部分中的灯塔都起到推动叙事以及核心的作用:第一部分,在人物意识流动的繁杂与转瞬即逝的物象中,灯塔成了唯固定的反复出现的特殊意象,它是拉姆齐夫人的心灵世界的对应物。

第二部分“时光流逝”中在人物和居住的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时,唯有灯塔依然高高耸立,似一种永恒俯视着世间的一切。

第三部分中灯塔又转变成为人物追求与靠近的目标。

《到灯塔去》通过灯塔把这三个部分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发挥了全文的线索的作用。

而在《守望灯塔》中,灯塔被赋予了一种诗意。

首先,作者塑造了一个梦幻的灯塔世界,银儿和普尤就长期生活在 这样一个世界里。

“我们坐下来之前,都得把黑暗赶一赶或是拨拉开。

黑暗蹲在椅子上,像帘子那样挂下来覆盖在楼梯 。

”(温特森, 18)其次,“灯塔”的光只能照亮一小块地 方的这种特点也预设了一种小说创作理论,她在这个小说中 透露了自己的叙事观点,认为“从来就没有连续的叙述,有 的只是一个个被照亮的时刻, 其余则是黑暗。

”(温特森, 117) 但这里所谓的黑暗并不是完全的荒芜,里面所蕴藏着比“照 亮的时刻”更深刻的内涵,它需要读者的主动创造。

温特森 在《守望灯塔》中通过讲故事的方式,用极其简短而深刻的 语言任意打断连续的叙事,使故事留下大量的空白与跳跃, 呈现出一种块状结构,在《卫报》的评论中曾这样评论温特 森的小说:“她依然追求和捍卫自己的诗性语言,她的小说 的意义聚合了科学,神话和寻求的隐喻。

其实早在几十年前,伍尔夫就提出了一种“诗化小说”的理论,。

她在《狭窄的艺术之桥》里这样阐述她的文学期望:“它将用散文写成,但那是一种具有许多诗歌特征的散 文。

它将具有诗歌的某种凝练, 但更多地接近于散文的平凡 [5]她所盼望的小说是像诗一般能够展现现代人心理的一种 文学载体,即能用最简单的语言来描绘出人类最深层的心理 状态。

从伍尔夫本人的创作来看她一直在实践着自己的文学 展望,在她的作品中常常可以看到一幅幅如诗般的情景和片 断,以及作品中反复出现的意象。

然而,另一方面她所擅长 的意识流的创作方法却在一定程度上消磨了诗的凝练美。

这 于作者永远是一种摆脱不了的矛盾。

但温特森却从“灯塔” 的特点里成功地探求到“诗化小说”的创作奥秘,避免了意 识流带来的拖沓与无序的毛病。

第二,向内的灯塔与向外的灯塔 在《到灯塔去》中人物是从外部世界逐渐向内靠近灯塔的,最后的“灯塔之行”则实现了人物与灯塔的结合,这是种由外向内的运动,这里的灯塔可以看作是人物隐秘的内 心世界,向灯塔靠近则象征着作者向自己内心的挖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