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统编版 必修上册 第五单元 整本书阅读 《乡土中国》第1篇《乡土本色》课件(14张PPT)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上册第五单元 整本书阅读之《乡土中国》课件

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上册第五单元 整本书阅读之《乡土中国》课件

在乡土社会,横暴权力因农民储蓄少( 自给自足而 已) 而少有发生的必要;同意权力因农民分工合作 少而受限制。 乡土社会是无为政治。
为什么乡土社会的权力结 《长老统治》
构是教化权力?
生活方式稳定、文化稳定的乡土社会中,很少产生 新问题,又重视长幼之序,年长者握有强制年幼者 接受传统文化的教化权力(长老权力)。
【参考答案】 从“漂”词义上看,称呼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打拼的人为“北漂”、“沪漂”, 是突出一种生活不确定、归属感弱的属性。与这种属性相对应的是乡土生活的安定,这是 传统的因人口安于土地、不流动而形成的安土重迁意识的延绵。 对于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需要的劳动人力流动、重组来说,这种意识可以认为是一种 “土气”。
3.文字传情达意还需要注意文法, 不够随意便捷
面对面的 社群不需
要文字
亲密社群有很多特殊语言 有时,不用语言就可传情达意
乡土社会中,语言也不是传达 情意的唯一象征体系。
基本概况 内容框架 各章精要 要点归纳 检测运用
内容提要及思维导图:
第三章
作者对文字下乡是什 么观点?
再论文字下乡
乡土社会是熟悉社会、 安定社会,从时间角度看 可以不需要文字。
4.梳理整本书的论述逻辑。
基本概况 内容框架 各章精要 要点归纳 检测运用
你能用150字左右介绍《乡土中国》这本书吗?
内容
作者
特色
写作 背景
整书简介
体裁
价值
基本概况 内容框架 各章精要 要点归纳 检测运用
《乡土中国》概况介绍
费孝通,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
学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
阅读要求
1.找出各章的重要概念,结合内容理解内涵。

新2024秋季高一必修语文上册统编版第五单元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深入研读

新2024秋季高一必修语文上册统编版第五单元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深入研读

教学设计:新2024秋季高一必修语文上册统编版第五单元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深入研读第一课时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阅读与分析,学生能够准确理解《乡土中国》中的专业术语和复杂句式,提升语言理解与表达能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通过深入研读,理解作者观点背后的逻辑链条,形成自己的思考框架。

3.审美鉴赏与创造:引导学生欣赏《乡土中国》中的学术之美,鼓励学生从社会学角度审视乡土文化,激发创新思维。

4.文化传承与理解: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乡土社会的认识,理解其历史价值与现代意义,增强文化自信。

教学重点•深入理解《乡土中国》中的核心章节,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

•分析作者论证的逻辑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

教学难点•如何将复杂的学术内容转化为易于理解的语言进行讲授。

•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审视问题,形成批判性思考。

教学资源•《乡土中国》原著及相关学术解读资料•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展示PPT、视频等)•学生预习笔记、思维导图等学习材料教学方法•问题导向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深入研读文本。

•讲解与讨论相结合:教师讲解关键知识点,学生分组讨论深化理解。

•案例分析法:结合现实案例,帮助学生理解书中理论。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情境导入:通过展示一段反映中国乡土社会生活的视频或图片,引发学生共鸣,激发学习兴趣。

•明确目标: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即深入研读《乡土中国》的某一核心章节,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及论证过程。

新课教学1.预习反馈:请几位学生分享预习心得,提出疑问或困惑,教师简要点评并归纳共性问题。

2.教师讲解:•背景介绍:简要介绍《乡土中国》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及学术贡献。

•章节解析:选取核心章节进行详细讲解,包括主要观点、论证方法、关键词汇等。

•逻辑梳理:引导学生分析作者的论证逻辑,绘制思维导图或逻辑框架图。

3.分组讨论:•学生分组,围绕教师讲解的内容进行深入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

2023_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课件部编版必修上册

2023_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课件部编版必修上册

费孝通:志在富民,皓首不移 费孝通,江苏吴江(今苏州市吴江区)人,著名社会学家、人 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 人之一。 费孝通出生于一个重视教育的知识分子家庭,高中毕业后 先后在东吴大学、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学习,并获得清华大学 社会人类学硕士学位,后又进入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师从世 界人类学大师马林诺斯基,并在其指导下完成了博士论文《江
无讼
法律:不同秩序模式下 冲突的解决方式

乡土社会——现代社会
无为政治
治理:两种权力模式下 横暴权力、同意权
的国家治理方式

横暴权力——同意权力
长老统治
第三种权力:更为复杂 教化权力、文化、 乡土社会(稳定)——变迁
的中国政治现实
政治
社会
血缘和地缘
缘分:两种社会人际权 利义务的基础
血缘、地缘;身份社 会、契约社会
第四步:研读。其主要“任务”是通过口头、书面形式或 其他媒介与他人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查阅作者信息、写作背 景、相关评价等与本书相关的资料,把握整本书的价值取向; 联系个人经验,深入理解作品;开展社会调查,结合社会实际, 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第五步:重读。“重读”不是再读一遍,而是一遍又一遍 地反复阅读,甚至是终身的阅读。重读的根本目的是要消化吸 收书中的精华,化为自己的血肉与灵魂,丰富自己的文化修养, 促进自己的精神成长。“重读”学术著作的主要“目标”在 于学以致用,将所学知识用以解决学习与生活中所遇到的实际 问题;从作品中汲取营养,拓展自己的学术视野和文化视野,丰 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任务三] 说说下面几段文字在语言上的特点及其作用。
(1)我们很可以相信,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 移是变态,……当然,我并不是说中国乡村人口是固定的。这 是不可能的,因为人口在增加,一块地上只要几代的繁殖,人口 就到了饱和点;过剩的人口自得宣泄出外,负起锄头去另辟新 地。可是老根是不常动的。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共32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共32张PPT)

10.《无为政治》
·论述了社会冲突中的横暴权力与社会合作中的同意权力, 但在农业性的乡土社会中无为的政治是最现实也是最理 想的。
·A. 偏重社会冲突—————横暴权力——权力是冲突过程的 持续,是一种休战状态中的临时平衡, 一方通过发号施 令来支配另一方;
·B.偏重社会合作——同意权力——社会分工的结果使得 每个人都不能“不求人”而生活,分工对每个人都是有 利的。如果有人不遵守这个规则,就会发生共同授予的 权力,这种权力的基础是社会契约,是同意。
在分析乡土社会秩序何以维持的基础上,费孝通把权力划分 为四种类型:横暴权力、同意权力、长老权力、时势权力。
他指出乡土社会是无为政治,长老统治。费孝通在分析乡 土社会秩序维持和结构稳定的同时,并没有忽视对其变迁的考 察。他认为从乡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过程体现在三个方面:
即从血缘结合转变到地缘结合;名与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 费孝通认为“从欲望到需要是社会变迁中一个很重要的里程
答:雍姬在父亲和丈夫之中选择了父亲,是因为在她看 来 ,父亲与自己的关系更加亲近。在以雍姬为中心的差 序格局中,父亲在更靠近中心的一圈。
透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发现,在乡土社会中,人们 的道德、行为都会因为对象与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 的仲缩。
《乡土中国》一共由几篇文章构成?
14篇
1.《乡土本色》
· 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
范。
9.《无讼》
·点明了中国在从乡土社会蜕变的过程中法治秩序与 礼治秩序的矛盾,现行的司法制度在乡下产生了很 多的副作用。在乡土社会,规矩从传统而来,所有 人约定俗成,懂得规矩是广泛的默认道德,有“讼” 则为教化不好,是为耻。
· 而现代社会,变化万千,责任切分,社会角色分配 更为复杂,各种法律不能为所有人理解,律师是个 体权益的保障。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五单元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五单元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

பைடு நூலகம்养目标
1、阅读全书,了解中国乡土社会的特点,增进对农村传统文化和社会 结构的认识,思考中国乡土文化的现代意义与历史局限。
2、理解书中的关键概念,把握作者的学术观点;在此基础上,分析各 篇章的内在联系,理清本书的知识体系。
3、根据阅读目的和关注重点,综合运用精读、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掌 握阅读学术类著作的一般方法。
阅读指导
➢ 5. 反复阅读,积极思考
学术著作理论性强,涉及的术语多,语 言表达比较抽象,阅读时难免会遇到不 明白的地方。这时需要多读几遍,调动 自己的经验和知识积极思考,还可以参 考一些资料,促进对学术著作的理解。
第二部分
阅读计划与阅读方法
阅读任务
【任务一】抓住核心概念,理解作者观点
具体要求: ①梳理每一章节出现的专有概念,解释其具体内涵,并理清
4、阅读相关评论文章和资料,了解本书的学术价值;了解当下社会转 型的背景,理解本书的现实意义。
目录
壹 全书概览与阅读指导 贰 阅读计划与阅读方法 叁 章节精读与文本研读 肆 名家品读与拓展阅读
第一部分
全书概览与阅读指导
走近作者
费孝通(1919—2005),江苏吴江 人,我国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 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 的奠基人之一。他毕生从事社会学、人类 学研究,1938年完成的博士论文《江村经 济》,被誉为“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发 展工作中的一个里程碑”。其主要著作有 《江村经济》《乡土中国》《乡土重建》 《中国士绅》《中国文化的重建》等。
作品简介
阅读指导
阅读《乡土中国》,总的要求是读通、读懂,理解基本内容, 并力求触类旁通,掌握学术著作的一般读法。学术著作大多追求的是 在相关领域或者某一专题上的探索与创造,强调科学性、系统性和逻 辑性,重在理论发现或解决实际问题。阅读这类著作,除了关注作者 运用的材料、提出的概念,以及作出的理论阐释,还要看它在前人研 究的基础上有什么创造,这种创造经历过怎样的探索,具有怎样的价 值。具体策略如下:

高中语文 统编版 必修上册 第五单元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课件(34张PPT)

高中语文 统编版 必修上册 第五单元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课件(34张PPT)
12
中国人为什么那么喜欢种菜(种植)?
以土为生、安土重迁——中国精神之“根”
13
《白鹿原》族长祠堂行家法
14
《白鹿原》族长祠堂行家法
15
我的假设是中国乡土社会采取了差序格局,利用 亲属的伦常去组合社群,经营各种事业,使这基本的 家,变成氏族性了。
——《乡土中国•家族》83页第二段
回到我们的乡土社会来,在它的权力结构中,虽则 有着不民主的横暴权力,也有着民主的同意权力,但 是在这两者之外还有教化权力,后者既非民主又异于 不民主的专制,是另有一工的。所以用民主和不民主 的尺度来衡量中国社会,都是也都不是,都有些像, 但都不确当。一定要给它一个名词的话,我一时想不 出比“长老统治”更好的说法了。
24
25
26
熟悉→陌生 稳定→流动
读《乡土中国》 可以探索我们的未来
长老统治→法治社会
27
为什么读《乡土中国》
读懂过去 观照现在 探索未来
发展思辨能力,提升思维品质; 获得美学与艺术的熏陶; 获得语言的营养,得到表达的锤炼。
28
YANGJIAPING
三、读法探路
29
第一步:浏览
即概读,就是了解作者和书名,阅读前 言、后记、序、目录,大概了解整本书的体 例、主要内容、篇章格局。浏览后可做具体 内容的猜想,并在阅读中修正、检验、丰富 自己的猜想。
4
“这本小册子的写作经过,在《后记》里已 经交代清楚。这里收集的是我在四十年代后期 ,根据我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乡村社 会学’一课的内容,应当时《世纪评论》之约 ,而写成分期连载的十四篇文章。
——《旧著<乡土中国>重刊序言》P24
社会学著作
上世纪四 十年代后期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课件(共44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课件(共44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阅读方法
1.品词析句,咀嚼玩味 2.圈点、勾画、批注 3.对比分析法 4.撰写内容提要与关键词 5.辨道理论证逻辑,梳理实证分析思路 6.思维导图应用
不动笔墨不读书
第一部分 梳理文章要点
任务一:提炼中心句
《乡土本色》共17个自然段,快速阅读,根据文段填出横线上的内容。
1.中国社会是 乡土性 的。
【界定本章乃至整本书所讨论的对象,即基层的中国社会】 【可理解为“高层社会”和“边缘社会”,它们与传统基层社会不同】
段意:开宗明义,概括性地提出“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这一观点。
【长江、黄河、珠江,三大流域皆孕育了农业文明】
☆ 文本精读、深读 【乡下人谋生离不开泥土】
(2)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 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在我们这片远东大陆上, 可能在很古的时候住过些还不知道种地的原始人,那些人的生活怎样,对于我们至多只有一些好奇 的兴趣罢了。以现在的情形来说,这片大陆上最大多数的人是拖泥带水下田讨生活的了。我们不妨 缩小一些范围来看,三条大河的流域已经全是农业区。而且,据说凡是从这个农业老家里迁移到四 围边地上去的子弟,也老是很忠实地守着这直接向土里去讨生活的传统。最近我遇着一位到内蒙旅 行 种回 ,来 一的 家美 家国划朋着友小,小他的很 一奇 方怪 地地 ,问 种我 植: 起你 来们 ;中 真原 像去 是的 向人土,里到一了钻这,最看适不宜到于其放他牧利的用草这原片【心本观,地段点依的的句旧方核】锄法地了播。 我记得我的老师史禄国先生也告诉过我,远在西伯利亚,中国人住下了,不管天气如何,还是要下 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这样说来,我们的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开的了。从土里长出过光 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现在很有些飞不上天的样子。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册第五单元学习活动《乡土中国》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册第五单元学习活动《乡土中国》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册第五单元学习活动《乡土中国》人文主题任务——乡土中国[单元学习任务]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阅读准备]中国人类学的奠基者——费孝通费孝通(1910-2005),江苏吴江(今苏州市吴江区)人,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毕生从事社会学和人类学研究,1938年完成的博士论文《江村经济》被誉为“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成为国际人类学界的经典之作。

1982年被选为伦敦大学经济政治学院院士,1988年获联合国大英百科全书奖,并出版有《行行重行行》《乡土中国》《学术自述与反思》《从实求知录》等著作。

《乡土中国》是社会学家费孝通的一部研究中国乡村社会特点的学术著作。

此书的写作,缘起于20世纪40年代后期,作者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讲授“乡村社会学”课程的经历。

最初费孝通以美国的教材为参考授课,上过几轮后,他利用自己的社会调查成果重起炉灶,以中国基层传统社会——农村为对象进行研究,并随讲随写了14篇文章,之后整理汇成此书。

《乡土中国》是学界公认的研究中国传统基层社会和文化结构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1.时间规划2.阅读方法整本书五步阅读法[阅读任务]任务点一阅读前三篇——明确各篇文章的主旨,画思维导图1. 思考《乡土中国》前三篇提炼出的重要概念“乡土社会、礼俗社会、法理社会、土气、愚、特殊语言、学、习”。

[知识点]理解重要概念含义[答案]我们可用关键词搜索法,从作者原文中萃取到其对上述概念的界定。

乡土社会:由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粘着在土地上的人口组成的中国基层社会,以世代聚村定居为其常态,以地方性、不流动性、熟人社会为其显著特点。

礼俗社会:指那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

依据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及其所依据的规范的性质,费孝通将中国传统社会界定为“礼俗社会”,即:其秩序可以用礼(社会公认的合适的行为规范)来维持,且其推行是依靠教化养成,而非国家权力,表现为“有机的团结”。

统编版必修(上)第五单元单元教学设计——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

统编版必修(上)第五单元单元教学设计——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

统编版必修(上)第五单元单元教学设计——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第一课时感受乡土,初识著作■学习目标1.通过阅读《重刊序言》和《后记》,了解《乡土中国》的作者和成书。

2.通过与文学作品的目录比对,了解学术概念的不同,进而感受学术著作的内容。

3.通过讨论思考,总结学习《乡土中国》的现代意义。

■学习重难点1.通过比较分析,了解学术概念的不同。

2.通过思考,总结表达学习《乡土中国》的现代意义或价值。

■学习过程(一)勾连现实,激趣导入1.看图感受:①中国人见缝插针地种菜。

②中国庞大而复杂的家谱。

——比对欧美相对简单的家庭关系和称呼。

2.联系生活:结合你的生活和体验,还有哪些带有中国特色的现象?中国的春运,中国大妈爱跳广场舞;中国人喜欢托熟人找关系;“ 安土重迁”“故土难离”“叶落归根”“入土为安” 的观念根深蒂固;……3.深入思考:为什么?关键词:农耕社会的传统、乡土情结、儒家文化的影响。

(二)了解作者,走进《乡土中国》1.了解作者:费孝通先生从事社会学、人类学研究,写下了数百万字的著作。

他的博士论文《江村经济》被誉为“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

他是中国社会学的总设计师,1947年,他出版了关于社会学经典之作《乡土中国》。

2.《乡土中国》写于70多年前。

我们通过自己阅读来了解这本书的成书,拉近与这本书的距离。

学习任务一:自主阅读《重刊序言》和《后记》,将下面这段话补充完整。

《乡土中国》共___篇论文,是从_________中所整理出来的一部分,暂时撇开____问题,专从_________本身来发挥,来追究________的特点。

它不是_________,而是___________,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不具有_____,尝试回答“_____________”这个问题。

【参考】《乡土中国》共14篇论文,是从“乡村社会学”的课程中所整理出来的一部分,暂时撇开经济问题,专从社会结构本身来发挥,来追究中国乡村社会的特点。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乡土本色+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乡土本色+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乡土本色【学习目标】1.理解基本概念:“乡土本色”。

2.梳理乡土本色的具体表现。

【学习准备】1.阅读《乡土中国》第1章,提出自己的问题。

2.找出文中描述的“乡土本色”的具体表现,并加以补充。

【学习进程】一、导入“乡土”是我们很熟悉的一个词汇,乡土中国是什么样子?今天我们来进入费孝通先生的社会学著作《乡土中国》。

二、情境任务你在生活中是否被人说过土气?你是否曾经觉得别人土气?今天我们在阅读《乡土中国》第一章的基础上来探讨什么是“土气”,什么是“乡土本色”,以及“乡土本色”的具体表现。

(一)学习任务一:阅读文本理思路学习活动一:根据文本来总结“乡土”和“乡土本色”的概念。

(学生发言,其他同学补充,大家总结)预设——乡土:乡,就是家乡,故乡,是从小到大生活的地方。

土就是土地,是生产资料,是赖以谋生的必要条件。

乡土就意味着农业,更准确地说是小农经济的生产生活方式。

乡土本色:以农业为生活基础的人,因为和土地的关系而产生的各种特点。

学习活动二:用思维导图呈现乡土本色的具体内容和农业基础的关系。

(见下页)乡土(农业)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一处住在一起的集团为单位的。

从农业本身来看,许多人群居在一处是无须的。

耕种活动里分工的程度很浅。

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

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对外:孤立、隔膜依赖土地不流动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侍候庄稼的老农也因之像是半身插入了土里,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

老根是不常动的。

小:一、每家所耕的面积小,所谓小农经营,所以聚在一起住,住宅和农场不会距离得过分远。

(二)学习任务二:拓展延展看生活学习活动一:请大家根据你的生活和阅读经验,谈一谈你对乡土本色的了解。

补充阅读《锄》,说说土地对农民意味着什么。

锄 李锐拄着锄把出村的时候又有人问:“六安爷,又去百亩园呀?” 倒拿着锄头的六安爷平静地笑笑:“是哩。

第五单元《乡土中国》第一章《乡土本色》导读、思维导图、练习(附答案)

第五单元《乡土中国》第一章《乡土本色》导读、思维导图、练习(附答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五单元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第一章《乡土本色》阅读导读及学习任务思维导图:【本篇导读】《乡土本色》作为整书之开篇,作者即开宗明义地指出中国社会在基层上是乡土性的,也即乡土本色的。

这一基本特征是由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主体的农民(乡下人)与土地的关系所决定的:土地是农民谋生的基础,是农民的命根子,农民离不开土地。

继而,论述了农民与土地的关系所决定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特征是强烈的地方性,即人与人在空间排列关系上形成了以住在一起的小集团村落为单位的孤立与隔膜。

然在聚村而居的小集团内部,则完全是一个因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充满了亲密感觉的熟人社会:从生命历程上看,个体的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在互动对象上,面对的是生而与俱而无须选择的人物;在信任信用方面,靠的是习得的礼俗规矩而非契约;在生活需要的知识上,靠的是认识手段与目的之间的个别联系、具体经验而非普遍、抽象的覆盖万有的真理。

通过对比社会学家滕尼斯和涂尔干的社会类型概念,作者向我们指出这样一个熟人社会属于有机团结的社会、礼俗社会,是不同于作为机械团结的社会、法理社会的现代社会的。

本篇共17个自然段。

第1自然段扼要地从历史与现实角度点出了自己对基层社会的基本判断和自己讨论的对象;第2—6自然段阐释了乡下人土气的原因是农民谋生离不开土地,进而被土地束缚;第7—10自然段阐述乡土社会人与空间关系上的不流动和在小农经营、水利合作、安全保卫、平等继承等需要下呈现的聚村而居的格局,由此形成了以住在一起的集团为单位的孤立与隔膜,即地方性。

第11—17自然段阐述了在地方性限制下乡土社会作为熟人社会在生命历程、互动对象、信任信用和知识特征上的表现,并指出由于熟人社会的风俗无法在现代社会应用,故而“土气”才变成了骂人的词汇。

重要概念:乡土社会、乡土性、土气、礼俗社会、法理社会、契约学习任务:1.根据原文填空,并解释其概念。

2.归纳本文主旨及内容提要。

3.(湖北高考)下列对“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基本生存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因此与土地分不开,为土地所束缚。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较小和孤立的空间也就使得乡土社会的人是在熟人里长大的,乡土社会的一个特点 是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范熟悉到不假思 索的可靠性。
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
➢ 观点阐发:乡土中国不需要文字下乡
文字
庙堂性
解决空间阻碍 • 传情达意 • 但表达不完全
解决时间阻碍 • 记录个人、社会变化 • 需要象征体系:词 • 但不一定要文
无论在时间和空间的格局上,这种乡土社会,在面对面的亲密接触中,在反复的在同一生活定型中生活 的人们,并不是愚到字都不认识,而是没有用字来帮助他们在社会中生活的需要。
第一章是第二、三两章的基石,第一章讨论了乡土 社会的性质特点,是第二、三 章的理论基础;
第二、 三两章之间的关系是并列关系,分别从空间角度和时间角度论证了“没有用 字来帮助他们在社会中生活的需要”这一结论;
第七章:男女有别 主要内容
从社会关系上看,感情是具有破坏和阻碍作用的,感情的激动改变了原有 的关系,就是说,要想维持固定的社会关系,就得避免感情得激动,恋爱的 持续倚于推陈出新,不断克服障碍,而这一过程使得社会关系不能稳定,使 依赖于社会关系的事业不能顺利经营。
所以在乡土社会中这种精神是不能存在的,男女间的关系必须有一种安排, 使他们不发生激动性的感情,,男女有别是认定男女间不必求同在生活上加 以隔离,即所谓男女授受不亲,乡土社会是个男女有别的社会,也是个安稳 的社会。
在变化很少的社会中,文化是稳定的,很少有新的问题,生活是一套传统 的办法,而在这种社会生活中有的只是教化,而乡土社会便是类似于这种社 会。在乡土社会的权利结构中,有着不民主的横暴权力有着民主的同意权力, 但二者之间还存在着教化权力,即长老统治。
第十二章:血缘和地缘 主要内容

国家统编语文教材高一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参考答案

国家统编语文教材高一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参考答案

第五单元整本书阅读 《乡土中国》一、必做题1. 【答案示例】《乡土中国》是社会学家费孝通著述的一部研究中国乡村社会的著作,首次出版于1948年。

全书由14篇文章组成,分别从乡村社区、文化传递、家族制度、道德观念、权力结构、社会规范、社会变迁等方面,对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及其主要特征进行了概述和分析,展现了20世纪中叶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

2. 答案部分 1314 普通高中教科书 语文 必修上册 练习部分3. 本书14篇文章的逻辑框架图示:乡土社会外在结构内在规则1. 乡土本色2. 文字下乡3. 再论文字下乡4. 差序格局5. 系维着私人的道德6. 家族7. 男女有别9. 无讼10. 无为而治11. 长老统治12. 血缘和地缘13. 名实的分离14. 从欲望到需要8. 礼治秩序选做题4. 答题略。

提示:以“比较中国乡镇与城市小区的养老模式”为例(研究的问题),列出比较的细则,再搜集相关资料,分析梳理后形成自己的结论(解决问题的路径与方法)。

二、必做题1. 【答案示例】“乡土社会”是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社会空间存在,既包括乡村也包括城镇。

其特征有三点:人们依赖土地而缺乏流动性;富于地方性的熟人社会;尊崇礼俗(规矩)而不重“法理”。

 2. 【答案示例】第1篇:乡土社会的本色是土气,产生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熟悉的社会模式;第2篇:乡土社会是熟悉的面对面社群,从空间格局上不需要文字;第3篇:乡土社会是面对面社会、是安定社会,从时间格局上不需要文字。

前三篇之间的关联:乡土社会土气的本色决定了它不需要文字的文化特点,第1篇与第2、3篇构成总分关系、因果关系。

3. 【答案示例】同样是小学生,乡下孩子捉蚱蜢的能力高于教授的孩子,以此现象来支撑作者的观点,即乡下人不识字看起来“愚”,是因为他们没机会识字,是否识字并不能作为判断愚智的标准;这一现象也反映了“面对面”的乡土社会不需要文字的特点。

4. 【答案示例】在第2、3篇中,作者从乡土社会是“面对面的社群”这一特征,从空间维度阐释了熟人社会不需要借助文字交流,并对比解析了“语言”和“文字”的不同作用,特别强调“文字是个不太完善”的交流工具;再从时间维度阐释了在安定的乡土社会,“语言足够传递世代间的经验”,因而“中国的文字并不是在基层上发生”。

第五单元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乡土本色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五单元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乡土本色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既然不流动,那么形成
居住关系。
既然形成
居住关系,那么他们就形成了生与斯、死于斯的 社会。
既然……那么……
理解乡土性,梳理逻辑结构
找出与“乡土性”相关联概念,请把相关概念绘制成思维导图。
第7-10段 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
土气 第2-6段
乡下人离不了泥土, 不流动
聚居
乡土 性
第11-16段
熟悉 终老是乡,人与人, 人与法,人与物
过去事例
既然乡下人和土地紧
原因
为什么
影响
密相连,那么他们就
当下实例
几乎不流动。
延伸问题,梳理逻辑结构
请运用以上阅读方法,从后文中找出与“乡土性”相关联概念,请把相关
概念绘制成思维导图。
思考提示:当我们找到核心概念以后,后面的阅读,只需要多问自己几个
为什么、然后呢?
既然乡下人和土地紧密相连,那么他们就几乎不流动。
请同学们阅读“乡土本质”前三段: 文中用了哪些句子和例子来说明“乡土性”,请标注出来。 句子: 乡下人离不开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 以现在的情形来说,这片大陆上最大多数的人是拖泥带水下田村 生活的了。我们不妨缩小一些范围来看,三条大河的流域已经全 是农业区。
理解中国传统乡土社会特征
——费孝通
读一本书 在心中埋下一棵种子
——《乡土中国》导读课
豁然开朗
为什么每到春节,中国人一定要回家? 为什么长辈更愿意“找关系”、”托人情“,而不愿意
按流程办事。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婆媳矛盾?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愚忠?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的代表作之一,首次出版于1947年。 不是调查报告,不是具体的社会的描写,而是对包含在中国传 统基层社会当中的一种体系的提炼总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得讲 个明白,尤其怕口说无凭,需要画押签字,这样才使得法律产生 。
• 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乡土社会从对彼此的熟悉中得到 信任,是来源一种规矩。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 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
• 礼俗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 社会,是“有机的团结”。
• 中国社会的乡土性要义包括三方面: • ①中国社会是不流动的,具有稳定性。 • ②中国社会是“熟悉”的社会。 • ③中国社会是“礼俗社会”
8
• 2、乡土社会的第一个特性是什么?为什么? 第二个特性是什么?为什么?
• 第一特性是“乡土性”。因为,“土”字的基本 意义指泥土。我们祖辈有直接向泥土里去讨生活 的传统。我们的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开的。
• 第二特性是“地方性”。因为中国乡土社区以村 落为单位,村落有大有小,由数量不同的家庭构 成;村与村之间的关系是孤立和隔膜的,中国乡 土社会由此形成了富于地方性的第二特征。
9
• 3、分析农村生活与城市生活的不同,说说你如 何看待中国由乡村社会向城市社会的转型?
• 言之有理即可
10
思考与探讨
• 1.根据原文,乡村社会是一个熟悉的社会,人们之间 具有怎样的关联?你认为现代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 联依然如此吗?为什么? • 乡土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亲密;自由、规矩、熟知; 信任;心安。 • 现代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不尽如此。相对而言, 显得陌生、隔膜;人与人之间的关联更多建立在利益之 上,地缘、血缘的连接性变弱,人与人之间容易出现不 理解、不信任。
• 1、为什么以乡下人为研究对象?以“乡土中国”概念 为书名?
• 2、乡土社会的第一个特性是什么?为什么?第二个特 性是什么?为什么?
• 3、分析农村生活与城市生活的不同,说说你如何看待 中国由乡村社会向城市社会的转型?
7
• 1、为什么以乡下人为研究对象?以“乡土 中国”概念为书名?
• 从基层上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而“乡土性 ”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在乡下人身上的泥土性。
11
• 2.中国人的诚信与西方人的诚信的区别是 什么?
• 中国人的诚信是对行为规矩的坚守,西方 人的诚信是对契约的遵守。
12
讨论乡土社会“生于斯、长于斯”安土重迁的 特色及其深远影响。
• 农耕文明,让百姓无法脱离土地而生存;聚

村而居,生活和工作都有其便利性;在与土

地、自然打交道的过程中产生的熟悉而亲密
先概述中国社会
乡土特色,再从
美 国 朋 友 的 不同角度列举事
有机的团结 话 ; 史 禄 国 实论证中国人靠
( 礼俗社会);先 生 的 话 ; 土地谋生,而后
机械的团结 电 影 里 的 风 分析由此带来的
(法理社会) 俗 ; 西 洋 商 聚村而居的社区
人的故事
特色,最后讨论
熟人社会的规矩
与信任。
3
相关概念理解
的感觉;日日与土地打交道,视野封闭,缺
少闯荡的勇气与决心。


“乡土本色”决定了乡土社会人们的交际圈

是封闭狭窄的熟人社会,其社会结构也由此 特色而造成。
13
第一篇研读专题参考
• 1、《乡土本色》读后感P81-82 • 2、 从《乡土本色》看乡村振兴 • 3 、小议乡土社会特性 • 有关同学写800字以上的成小论文,抄在笔记本上
《乡土中国》第一篇 乡土本色
1
• 略读要点:
学习内容
(勾画圈点)要义概览/思维导图
精读指导: 批注点评(利用读本)
2
以“乡土本色”一篇为例谈谈自己的阅读体会
篇名
核心观点
关键概念
主要材料
论证思路
乡土本色
1.乡土社会的本色是 土气,由此产生了生于 斯、死于斯的熟悉的 社会模式 2.以农为生的人,世 代定居是常态,迁移 是变态。 3.我们的民族和泥土 分不开,既有光荣, 也受束缚。
14
• 法理社会:一种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是“机械的 团结”。
4
第1篇乡土本色
• 主旨:开宗明义,点明中国社会的乡土性。 • 摘要: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靠种地谋
生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以农为生形成 了中国农民聚村而居的乡土社会。
5
第1章
6
第一篇笔记问题: 19页
• 自主思考(通过阅读并分析原文,整理答案并抄在笔 记本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