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草原》说课稿
(人教新课标)语文五年级下册《草原》优秀说课稿
4.仿写练习:让学生模仿课文的写作手法,创作一篇以“我心中的草原”为主题的短文,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
(四)总结反馈
在总结反馈阶段,我将采取以下措施:
1.引导学生自我评价: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过程,思考自己在理解课文、表达情感等方面的收获和不足。
2.同伴互评:组织学生相互评价,提出建议,帮助他们发现并改正问题。
3.教师评价: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同时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并提供有效的建议。
(五)作业布置
课后作业布置如下:
1.抄写生字词,加深记忆。
2.根据课堂所学,以“我心中的草原”为主题,写一篇短文,不少于300字。
3.收集关于草原或民族风情的资料,为下一节课做准备。
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包括:1.认识和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草原的热爱之情;3.学习作者观察事物、表达情感的方法;4.了解草原的风土人情,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语境中;3.能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三)学习动机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我将采取以下策略或活动:1.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草原风光和民族风情的图片、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草原的美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2.组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分享对草原的认识和感受,提高他们的参与度;3.设计有趣的语言表达练习,如仿写、表演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表达能力,增强学习成就感;4.结合课文内容,开展民族风情主题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民族文化,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通过这些策略和活动,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动机。
草原课文说课稿
草原课文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草原》这篇课文。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草原》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本单元以“走进西部”为主题,旨在引导学生了解西部的自然风光、民俗风情和历史文化,激发学生对祖国西部的热爱之情。
《草原》这篇课文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一篇散文,作者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表达了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对民族团结的赞美。
这篇课文在结构上条理清晰,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先描绘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再描写了蒙古族人民热情迎客、盛情款待客人以及主客联欢的情景。
在语言表达上,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文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同时,文中还穿插了作者的感受和情感,让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体会到草原的魅力和蒙古族人民的热情。
二、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能够通过自主阅读初步理解课文的内容。
但是,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限,对于草原的风光和蒙古族的民俗风情可能了解较少,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想象、交流等方式,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此外,五年级的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从文字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和文章的内涵。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以下三个方面:1、知识与技能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2)认识“渲、勒”等 4 个生字,会写“毯、陈”等 14 个生字,理解“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等词语的意思。
(3)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写草原风光的方法,能够模仿课文中的语句进行仿写。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自主阅读、合作交流等方式,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草原的美丽风光和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草原》说课稿
《草原》说课稿《草原》说课稿1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九年义务教育初中七年级音乐第四单元神州大地——辽阔的草原的内容。
课中选取了蒙古族民歌《牧歌》和根据它改编的无伴奏合唱。
《牧歌》歌词流露出强烈的感叹、赞美之意,蓝天、白云、绿草、羊群展现了一幅令人神往的草原画卷。
旋律分为4小节旋律起伏不大,音调相似。
无伴奏合唱在表现形式上与单一声部不同,通过人声不同音色的组合营造了淳厚的音响空间,在声音造型上具有较强的艺术性。
从歌曲表现上看该合唱在歌词意境上较原民歌有了扩展,由原民歌的“触景生情”扩展为“远景——近景——情景交融”三个层次。
作者用合唱营造出“天苍苍野茫茫”的大草原场景。
揭示了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们愉快的心情及对生活的美好向往。
2、教学目标:认知目标:通过欣赏和学会演唱《牧歌》,感受蒙古族民歌的风格特点;探究低地域文化对草原民歌的影响,体验内蒙民歌的独特魅力。
能力目标:通过对比、情景展示、体验等教学过程,使学生认识民歌特征与地域文化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和勇于探索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学生眼睛与心灵的对话,增强学生环保意识和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说学情对于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掌握的音乐基础知识较少,把握音乐的情绪和表现音乐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的加强和提高。
对于农村初中的学生,他们从小就很少跟音乐接触,因此,对学习音乐的兴趣不够浓厚,还缺乏一定的主动性、积极性。
想要让学生很好而又迅速的掌握音乐知识,就必须要培养学生的兴趣,运用大量的图片视频结合音乐让学生直观感受,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动力。
三、说教法针对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听唱法、谈话法、表演法等。
四、说学法从本课的教学目标出发,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确定如下学法:整体感知法、视听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实践法。
五、教学过程和设计意图:一、体验1、导入师:同学们,大家都知道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
《草原》第一课时说课稿(精选3篇)
《草原》第一课时说课稿(精选3篇)《草原》第一课时说课稿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草原》第一课时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草原》第一课时说课稿1一、说教材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以他亲身的经历和感受写下了《草原》这篇访问记。
文章记叙了他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
作者通过对草原景色美和人情美的不断认识这条明线,以及自己情感发展的暗线,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对汉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充分体现出祖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
二、说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通过自读感悟,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弄清本文的思想内容。
感受草原自然风光。
2、技能目标:让学生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汉蒙情深、品味积累优美的语言。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感情。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朗读感悟,感受草原的自然风光,体会草原的美。
2、教学难点:体会汉蒙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感情。
四、说教法与学法古希腊学者普罗塔说过:人的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
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我通过抓住明线、紧扣暗线的做法,牢牢掣住情字这个关键,把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感情,升华民族精神的教育融为一体。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现美景,动听音乐想象情境,有感情地朗读再现场景等多种形式,唤起了学生对美的向往和求知的渴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拓展思维,更深层次地体味美的意境,最终水到渠成,轻松地突破了难点,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深刻含义,并大胆鼓励学生质疑,巧妙引导,资料铺垫,将蒙汉情升华为民族情,进行民族大团结的教育,实现整个教学目标。
五、教具准备课件。
五年级下册草原说课稿5篇
五年级下册草原说课稿5篇五年级下册草原说课稿5篇说课稿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通过清晰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呈现,能够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习成果和学习效能。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五年级下册草原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学习。
五年级下册草原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草原》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该单元以“走进西部”为主题展开。
《草原》这篇课文记叙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
课文用优美、清新的语言将草原的自然美、人情美渲染得淋漓尽致。
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表达方法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掌握生字词,理解重点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美好的风光及风土人情,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激发了解西部的兴趣。
4、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在确定了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之后,我将此文教学课时安排为两课时。
第一课时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从地理位置上了解内蒙草原、了解西部大开发及西部大开发的意义,然后充分地让学生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对课文有个整体认识,知道课文从自然风光、民族风情两方面向我们展示了草原,知道了蒙古族人民远出相迎、热情款待、亲切联欢的场面是民族风情的具体体现。
为了体现感知体会的完整性,我把感受草原风光与人情的美好全部安排在了第二课时。
这里我向大家说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
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教法与学法。
二、说教法与学法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草原》说课稿
《草原》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草原》。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草原》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本单元以“走进西部”为主题,旨在引导学生了解西部,感受西部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
这篇课文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一篇散文,作者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表达了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文章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读来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二、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能够通过自主阅读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但是,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限,对于草原的了解可能不够深入,对于文中所描绘的草原风光和蒙古族的风俗习惯可能会感到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如图片、视频等,来加深对草原的认识和理解。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正确读写“地毯、渲染、勾勒”等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品析文中优美的语句,体会草原的风光美和人情美,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草原的美丽风光和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草原的风光美和人情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达方法。
五、教法与学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教法:情景教学法、朗读感悟法、问题引导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朗读法、圈点批注法。
六、教学过程接下来,我将详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整个教学过程我分为以下几个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上课伊始,我会播放一段草原的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草原的美丽风光。
然后,我会这样导入:“同学们,刚才我们看到的是一望无际的草原。
草原(第2课时)人教新课标版五年级下语文说课稿
(二)新知讲授
在新知讲授阶段,我将逐步呈现知识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1.生词、生字学习:通过挂图、卡片等形式,展示本节课的生词、生字,引导学生跟读、认读,确保学生掌握字词的正确发音和书写。
2.课文内容理解:以问题为导向,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提取关键信息,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草原的风光。
(二)媒体资源
在本节课中,我将使用以下教具、多媒体资源和技术工具:
1.教具:草原风光图片、课文挂图、生字卡片等,用于直观展示草原美景,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
2.多媒体资源:播放草原歌曲、展示草原风貌视频等,让学生在听觉、视觉上感受草原的壮美,提高学习兴趣。
3.技术工具:利用投影仪、电子白板等设备,实现课文的实时标注、讲解,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
(五)作业布置
课后作业布置如下:
1.抄写生词、生字,巩固字词学习。
2.完成一篇关于草原的作文,运用所学修辞手法,提高写作能力。
3.收集与草原相关的资料,如草原的风俗、动植物等,为下一节课做准备。
作业的目的是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拓宽知识面,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草原的热爱。同时,通过作业的完成,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为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我将采用以下方式导入新课:
1.以问题导入:向学生提问:“你们去过草原吗?草原给你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受,激发他们对草原的兴趣。
2.以情境导入:展示一组草原风光图片,配以优美动听的草原歌曲,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感受草原的美丽,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语文《草原》说课稿
语文《草原》说课稿语文《草原》说课稿(通用5篇)语文《草原》说课稿1一、说教材《草原》是一篇叙事散文,老舍先生以他亲身的经历和感受写下了《草原》这篇访问记。
作者以生动、清新的笔触描绘了大草原美丽的风光,而且表现了这里的蒙古族同胞热情好客,深情讴歌了蒙汉同胞的民族情谊。
通过对草原景色美和人情美的描写以及自己情感发展,充分体现出祖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一个大家庭,这是一篇融自然美、人情美、语言美文质兼美于一体的佳作。
下面我要说的是我为本课设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会本课的生字,正确读写本课的生词。
过程与方法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和学习中让学生感受草原景色美、人情美。
领悟课文具体描写景物的方法,感悟、积累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受到民族团结友爱情感的熏陶,体会蒙汉人民之间的深情厚意。
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领悟课文具体描写景物的方法,感悟、积累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结构,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体会蒙汉人民之间的深情厚意。
二、说学情小学五年级学生,他们拥有了一定的字词知识的积累,也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但在正确把握文章的主旨方面,有待加强;学生对重点语句的理解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小学五年级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好动、爱模仿,学习积极性强,渴望受到老师的肯定。
这些都将成为我在教学过程中要考虑的因素。
三、说教法1、情境教学法由于本文所说的事情和学生的现实生活距离较远,所以在教学中我会运用情境教学法,通过现场体验、情感表演等方法,让学生投入感情,在特定的情境中让学生体会作者期待民族团结的美好心愿。
2、多媒体辅助法我会运用课件出示图片、播放音乐,渲染气氛,达到教学目标。
3、朗读感悟法正所谓“书读百遍,其意自现”,虽然与课文中的事情距离很远,但是我希望学生能够在我的引导下,采用朗读体会法,通过默读、有感情朗读、男女分组朗读等不同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和体会。
草原课文说课稿
草原课文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草原》这篇课文。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草原》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本单元以“走进西部”为主题,旨在引导学生了解西部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激发学生对西部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草原》这篇课文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作者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内蒙古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民族风情,表达了对草原的热爱和对蒙汉两族人民团结友好的赞美之情。
文章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一篇文质兼美的佳作。
二、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能够通过自主阅读初步理解课文的内容。
但是,由于学生对草原的了解较少,对文中所描绘的草原风光和民族风情可能缺乏直观的感受,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来感受和体会。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草原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团结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
教学难点: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
五、教学方法为了突破教学重难点,实现教学目标,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如临其境,感受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风情。
2、朗读感悟法: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
3、问题导学法: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上课伊始,我将播放一段草原风光的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草原的美丽。
然后提问:“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你们想去草原看看吗?”从而引出课题《草原》。
《草原》说课稿(通用11篇)
《草原》说课稿(通用11篇)《草原》篇1一、说教材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以他亲身的经历和感受写下了《草原》这篇访问记。
文章记叙了他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
作者通过对草原景色美和人情美的不断认识这条明线,以及自己情感发展的暗线,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对汉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充分体现出祖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
二、说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2.通过多读以及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
4.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及热爱西部的情感。
三、说重难点熟读课文,弄清文章的思想内容,体会蒙汉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是本课的重点。
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草原不仅一碧千里,而且生机勃勃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古希腊学者普罗塔说过:人的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我特制定本文的教法如下:1.诵读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用多种形式诵读课文,从读中学,从读中悟,让学生在读书声中理解课文内容,受到优美文字的熏陶。
2.谈话法:在教学过程中,多次采用谈话法,让学生自主讨论,汇报自己的收获。
五、说学法新课程强调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的探索、研究性的学习。
同时重视朗读的训练,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对学生进行以下学习方法的指导:1.预习方法的指导:在预习中注重让学生反复诵读,领会文意,提出问题。
2.思维方法的指导:教学中,通过分析,引导学生抓住字词句的内在联系,诱导学生学会思考问题。
3.读书方法的指导: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景物特点,品读精彩语段。
六、说教学过程:1.激趣揭题,通过我唱《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这首歌,激发学生兴趣,揭示出本课课题《草原》2.初读课文感知美:小组长组织组员读书,或齐读,或个别读,或二人读。
《草原》说课稿范文(通用10篇)
《草原》说课稿范文(通用10篇)《草原》说课稿范文(通用10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草原》说课稿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草原》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草原》是一篇图文并茂,情景交融的精读课文,主要讲述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进入内蒙古大草原时所看到的美丽景色和受到内蒙同胞热情款待的情景。
作者用极其清新,优美的语言,把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渲染的淋漓尽致,学生通过学习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从中体会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友情,并升华为民族情,同时激发学生认识西部,了解西部的兴趣,为本组课文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说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围绕着训练重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1、认知目标:掌握14个生字词,理解重点词语,如"勾勒"和"渲染"、弄清本文的思想内容。
2、技能目标:揣摩、积累文中优美的语句,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与初步的审美能力。
3、情感目标: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丛中感受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体会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友情,并升华为民族情。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根据教学目标,结合五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如下:1、教学重点:熟读课文,弄清文章的思想内容,感受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从中体会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友情,并升华为民族情。
2、教学难点: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动情景。
四、说教法新课标强调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只能不再是过去的"教学生会念书",而是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的探索,同时重视朗读的训练,以读为本,以读代讲,因此在本课的教学当中,我将采取情境教学法和诵读法进行教学。
1、情境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充分的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草原美丽景观的图片,创设情境,唤起学生对的美的渴望和追求,拓宽学生的思维,让他们更深层次的体味美的意境。
草原课文说课稿
草原课文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草原》这篇课文。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草原》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本单元以“走进西部”为主题,旨在引导学生了解西部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激发学生对祖国西部的热爱之情。
《草原》这篇课文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一篇散文,作者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内蒙古大草原的美丽风光和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表达了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对民族团结的赞美。
文章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一篇值得学生细细品味的佳作。
二、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能够通过自主阅读初步理解课文的内容。
但是,由于学生对草原的了解较少,可能对文中描绘的草原风光和蒙古族的风俗习惯缺乏直观的感受,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加以辅助,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写草原风光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感受草原的美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草原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草原的自然风光,体会作者对草原的热爱之情;学习作者描写草原风光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含义,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
五、教学方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播放草原的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草原的美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年级语文下册《草原》说课设计(精选15篇)
五年级语文下册《草原》说课设计(精选15篇)五年级语文下册《草原》说课设计篇1一、说教材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以他亲身的经历和感受写下了《草原》这篇访问记。
文章记叙了他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
作者通过对草原景色美和人情美的不断认识这条明线,以及自己情感发展的暗线,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对汉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充分体现出祖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
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两点:一是从文章的思想内容出发考虑,让学生感受草原景色美、人情美,受到民族团结友爱情感的熏陶。
作者笔下的草原风情图如诗如画令人陶醉,是感情朗读的极好素材。
通过感情朗读的训练可以深化对文章表达情感的体会。
因此,第二个教学目标确定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积累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反复地、有感情的朗读,也是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
通过突出重点借以突破教学难点,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深刻含义。
在确定了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之后,我将此文教学课时安排为两课时。
在第一课时中,师生一起解决了为数不少的生字,读熟了课文,理清了文章的脉络是着力表现草原的“景色美、人情美”。
此次,我向大家汇报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
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教法与学法。
二、说教法与学法古希腊学者普罗塔说过:人的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
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我通过抓住明线、紧扣暗线的做法,牢牢掣住“情”字这个关键,把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感情,升华民族精神的教育融为一体。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现美景,动听音乐想象情境,有感情地朗读再现场景等多种形式,唤起了学生对美的向往和求知的渴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拓展思维,更深层次地体味美的意境,最终“水到渠成”,轻松地突破了难点,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深刻含义,并大胆鼓励学生质疑,巧妙引导,资料铺垫,将“蒙汉情”升华为“民族情”,进行民族大团结的教育,实现整个教学目标。
草原说课稿
草原说课稿草原说课稿1一、教材分析:本单元共有五篇文章,分别是《春笋》、《雨点》、《小池塘》、《春到梅花山》、《草原的早晨》,本单元每篇课文均由图、文、生字表、练习、笔顺图、描红六部分组成。
5篇课文中随课文教学识字28个,写字44个,课文内容具有头绪简、篇幅短、内容新、插图美的新点,具体表现在:⑴入选课文篇幅短,而且题材广泛,内容生动活泼,插图新颖有趣。
⑵每篇课文均为全文注音,这样安排既可复习汉语拼音,帮助学生识字,也有利于进行朗读、背诵、训练、培养阅读能力。
⑶课后练习都是两次,一次是朗读或背诵,一次是有关汉字基本笔画的学习和按笔顺描红。
另外,每组课文之后安排了一个练习,练习的内容包括认读生字,巩固汉语拼音,复习笔画、笔顺,进行词、句训练和说话训练。
6个练习自成系列又具有相对独立性。
《草原的早晨》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的一篇文字优美、内容新颖的散文,写的是早晨,草原从睡梦中醒来,牧民在草原放牧的情景,展现了草原繁荣兴旺的新气象。
本文意在培养学生感受草原的美丽风光和牧民们的勤劳、欢乐;文章条理清楚,语句流畅,文字优美生动,是训练学生朗读的好教材,也是对学生情感熏陶的好课例。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改革和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针对低年级段学生的年龄特征并结合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10个生字,7个绿线条的生字只认不写,认识三个新偏旁(厂字旁、牛字旁、折文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特别是突出描写草原的辽阔,牧民放牧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文中对草原的描写,感受草原的美丽风光。
3、感受草原的美丽风光,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三、说教学重难点《草原的早晨》描写的是北方的美丽风光,与我们南方小朋友的实际生活相差甚远。
对于草原的认识,学生了解很少。
但是让学生再现课文所描绘的早晨,草原繁荣兴旺的新气象并理解文本蕴涵的道理有一定难度。
其中目标1、2是本文教学的重点,而目标3既是教学重点,更是教学难点。
草原优秀说课稿
草原优秀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草原》。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草原》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这一单元以“走进西部”为主题,旨在引导学生了解西部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激发学生对西部的热爱之情。
《草原》这篇课文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描绘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表达了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对民族团结的赞颂。
这篇课文语言优美,生动形象,情景交融,是一篇适合学生学习语言、培养语感、提高审美情趣的佳作。
二、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能够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但是,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限,对于草原的了解可能不够深入,对于蒙古族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也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感受草原的美,了解蒙古族的文化,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涵。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认识 4 个生字,会写 14 个生字。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草原的美丽风光和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想象、品味等方式,体会课文中优美的语言,学习作者描写景物和表达情感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草原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感受草原的美丽风光,体会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描写景物和表达情感的方法,体会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对民族团结的赞颂。
五、教学方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朗读感悟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草原的美,体会作者的情感。
人教版五年级下《草原》说课稿
五年级(下)《草原》说课稿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很高兴学校领导为我们创建了一个交流展示平台。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第一单元的开篇之作《草原》,在单元的学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的说课将从五个方面展开,分别是: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说板书设计,先来说说教材。
一、说教材《草原》是一篇图文并茂,情景交融的精读课文,主要讲述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进入内蒙古大草原时所看到的美丽景色和受到内蒙同胞热情款待的情景。
作者用极其清新,优美的语言,把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渲染的淋漓尽致,学生通过学习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从中体会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友情,?并升华为民族情,同时激发学生认识西部,了解西部的兴趣,为本单元课文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说目标今天我重点说一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根据课程标准及教材所处年段的要求,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是:1.认知目标:复习巩固本课生字2能力目标: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文美。
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
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和谐的教育。
3.情感目标:在草原自然美和人情美的熏陶下培养美感。
初步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三、说教法与学法根据审美教育具有形象性、情感性、自由性和直觉性的特点,安排充分的时间,让学生真真切切地读,在朗读中有所感悟,读出趣味。
尝试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走进自主探究的境界,自读自悟,达到“情由景生”的效果,领略草原的特点,陶冶爱美的情趣。
本文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积累优美的话句,更应该用语文的手段解决课文的问题,借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上课所采用的策略主要是朗读、图像、交流、写作、资料、制作手抄报,并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创设好良好的网络环境,使其在图、文、声、像等信息的刺激下充分感知,在这种新的学习环境下,营造一种愉悦民主的教学气氛,使学生成为教学的着眼点和落脚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草原》说课稿
一、说教材
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以他亲身的经历和感受写下了《草原》这篇访问记。
文章记叙了他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
作者通过对草原景色美和人情美的不断认识这条明线,以及自己情感发展的暗线,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对汉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充分体现出祖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
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两点:一是从文章的思想内容出发考虑,让学生感受草原景色美、人情美,受到民族团结友爱情感的熏陶。
作者笔下的草原风情图如诗如画令人陶醉,是感情朗读的极好素材。
通过感情朗读的训练可以深化对文章表达情感的体会。
因此,第二个教学目标确定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积累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反复地、有感情的朗读,也是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
通过突出重点借以突破教学难点,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深刻含义。
在确定了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之后,我将此文教学课时安排为两课时。
在第一课时中,师生一起解决了为数不少的生字,读熟了课文,理清了文章的脉络是着力表现草原的“景色美、人情美”。
此次,我向大家汇报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
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教法与学法。
二、说教法与学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说过:人的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
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我通过抓住明线、紧扣暗线的做法,牢牢掣住“情”字这个关键,把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感情,升华民族精神的教育融为一体。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现美景,动听音乐想象情境,有感情地朗读再现场景等多种形式,唤起了学生对美的向往和求知的渴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拓展思维,更深层次地体味美的意境,最终“水到渠成”,轻松地突破了难点,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深刻含义,并大胆鼓励学生质疑,巧妙引导,资料铺垫,将“蒙汉情”升华为“民族情”,进行民族大团结的教育,实现整个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程序
1、激趣揭题,牵出明线
上课伊始,我以充满激情的开场白带领学生回顾本学期所学课文带给我们的快乐,“登上长城、走进北国、浏览桂林漓江、飞到鸟的天堂……”薄薄的语文书,使我们大家人在课堂,心在飞翔……这一行行动人的文字使学生对即将要
学的课文充满了期待,为心的继续飞翔鼓足了劲、加足了油。
学生在第一课时理清文章线索和快速浏览课文的基础上,很快牵出文章表现草原景色美、人情美的这条明线,并迅速开始了认识草原景色的学习。
2、“读占鳌头”、突出重点
新的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学语文,首先要把握好语言的工具性。
多读、多背,是古今中外公认的学习语言的基本规律。
引导学生从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读上升到饱含深情、充满激情的诵,也是衡量学生是否突破难点理解“蒙汉情深”的关键。
因此,接下来的课文教学,我采取的“读占鳌头”的学习方法。
首先是精读草原景色一段,品味意境美,掣起“暗线”,品味“动情”。
启发想象,体味文章的意境美。
审美教育能有效地培养和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而发达的想象、联想能力,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多种多样的艺术形象,发展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草原》中写羊群在小山丘上“上上下下”,真象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我让学生展开想象,向老舍先生学习,用自己的比喻句重新描述这样的美景,使学生不仅理解了原文描写的羊群的静态和动态的美,而且拓展了自己的思维,更深层次地体味了美的意境。
巧设活动,增强美的趣味。
完成美育和智育融合的最重要手段,是把死板的课堂教学转变成具有美学趣味的活动。
《草原》中在写小丘的绿色和线条的柔美时有这样一句话:“……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渲染”和“勾勒”都是美术上专用名词,讲起来抽象难懂,我让两名学生用美术描绘的方法分别为同学们解释这两个词语,学生寥寥几笔,大家便轻松理解了“翠色欲流、一碧千里”的美的精髓。
多媒体展现草原风光。
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再现草原美景,牵起了作者初步动情想高歌一曲、低吟小诗这条暗线,并引导学生拓宽视野,
会低吟一首怎样的小诗?课内外结合在“敕勒歌”、“赋得古原草送别”深情吟颂中结束了此段的教学。
接下来,我设计了一段融合“赛马、迎宾、热情会面、盛情款待”内容的音乐,组织学生在音乐声中放飞自己的想象,模仿主客双方的动作,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萌发出学习草原人情美的浓厚兴趣,再因势利导,组织学生细读品味作者又动情到更动情的感情变化。
具体作法是:
默读二到五自然段,找出能体现“蒙汉情深”的句子,同桌交流体会。
这一设计便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较好的发挥。
着力于语言文字训练。
抓关键词“襟飘带舞”,比较“飞”与前文中“走”的异同,在作者感悟“又动情”的基础上再读课文。
充满激情的煽情读。
反复吟颂结尾诗句,体会作者愈加强烈的感情,用饱含深情的颂读,体现学生对“蒙汉情深”的深刻理解。
3、总结迁移、形成积淀
在夕阳的余晖洒在一碧千里的草原的课件展示中,在悲凉、沧桑的音乐声中,在学生深情的吟颂中,我本想结束课程的学习,但王主任的话给了我启示:为何不把平时鼓励孩子大胆质疑的作法大胆展示一下呢?引导学生质疑、思考,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才是创新型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
反复考虑后,我接受了王主任的建议,大胆放手让学生质疑,并很快理清学生提出的主要问题。
“蒙汉为何情深?仅仅是蒙汉才情深吗?”并顺势引导学生将“蒙汉情”升华为“民族情”,在“56个兄弟姐妹一家”的动人旋律下,课件展示“青藏铁路”、“西气东输”等动人画面,继而鼓励学生心儿继续飞翔;“提供旅游网址、推荐老舍名著”,在学生专注的沙沙记录声中,我似乎看到一扇扇知识之门在他们面前打开,孩子们从这扇门出发,带着更多的思考走向未来的人生。
四、教后反思
《草原》这节课孩子们声情并茂的朗读和精美的课件给听课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也留下了一些遗憾。
因为我的设计不周,学生对草原景色的认识还有些浮于表面,对人物情感的理解谈的还不够深刻。
但是,我坚信,在有色小学的这方沃土上,下次,我一定能够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