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大气的水分和降水

合集下载

《大气中的水分》课件

《大气中的水分》课件

降水的过程和类型
降水的过程和类型是理解气候变化和天气预报的关键。
降水是指从大气中降落到地面的水滴、冰晶、雪、雹等水汽凝结物的总称。根据降水的物理状态和形 成机制,可以将降水分为雨、雪、冰雹、霜、露等类型。这些不同类型的降水过程和形成机制各不相 同,对气候变化和天气预报有重要影响。
降水对气候的影响
大气中水分的未来变化
REPORTING
温室效应与水汽的关系
温室效应是指大气层能够让阳光透进来照射地面,却阻止地 面热量散发出去的自然现象。水汽是温室气体之一,能够吸 收和重新辐射热量,对地球温度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温室气体排放量不断增加,导致大 气中水汽含量升高,加剧了温室效应,进而引起全球气候变 化。
吸收光谱
水汽的吸收光谱呈现带状 分布,主要吸收中心位于 620-780纳米和11001800纳米的红外波段。
水汽的辐射特性
辐射特性定义
辐射光谱
水汽分子能够发射特定波长的电磁辐 射,这种特性称为水汽的辐射特性。
水汽的辐射光谱呈现带状分布,主要 发射中心位于620-780纳米和11001800纳米的红外波段。
降水
水滴或冰晶等降水物从云层降 落到地面。
地表径流
地表水通过河流、湖泊等途径 流入海洋。
PART 02
水汽的吸收与辐射
REPORTING
水汽的吸收特性
吸收特性定义
水汽分子能够吸收特定波 长的电磁辐射,这种特性 称为水汽的吸收特性。
吸收机制
水汽分子通过振动和转动 跃迁吸收电磁辐射,主要 吸收红外波段和微波波段 的辐射。
汽含量的增加。
水汽变化对未来气候的影响
降水模式的改变
大气中水汽含量的变化会影响降水模式的分布和强度,可能导致某 些地区出现极端天气现象,如暴雨、干旱等。

高三地理降水特征

高三地理降水特征

高三地理降水特征一、引言地理学上,降水是指大气中的水分通过凝结或凝结后的水滴或冰晶形式落到地面上的现象。

降水是地球上水循环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地表水资源的分配和人类社会的发展都有着重要影响。

在高三地理学习中,了解降水的特征对于我们理解气候形成机制、农业生产和自然灾害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围绕降水特征展开论述。

二、降水量的分布特征降水量是指单位面积上的降水量,通常以毫米或厘米为单位。

地球上的降水量呈现出明显的分布特征。

首先,赤道附近的热带地区降水量较大,形成了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风气候。

其次,中纬度地区的降水量相对较少,形成了草原和温带季风气候。

再次,极地地区的降水量非常稀少,主要以雪的形式存在。

此外,地形对降水量的分布也有很大影响,如山脉上的降水量较大,形成了山地雨林和高山草甸。

三、降水的季节性变化降水的季节性变化是指降水在一年中的分布规律。

在不同的地理区域,降水的季节性变化表现不一。

例如,在亚马逊雨林所在的亚热带地区,降水量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主要集中在夏季;而在地处赤道的热带雨林地区,降水则呈现出全年均匀分布的特点。

此外,地理位置离海远近也会影响降水的季节性变化,靠近海洋的地区降水量相对较大,季节性变化较小。

四、降水的日变化规律降水的日变化规律是指降水在一天中的分布规律。

一般来说,降水量在白天较大,在夜晚较小。

这是因为白天地表受到太阳辐射的加热,形成对流层,激发了对流性降水;而夜晚地表降温,对流层减弱,降水量减小。

此外,地理位置也会影响降水的日变化规律,比如在沿海地区,由于海洋对地表的辐射平衡作用,降水量在早晨较大,在下午较小。

五、降水的强度和频率特征降水的强度指的是单位时间内的降水量,通常以毫米/小时或毫米/天为单位。

降水的频率指的是在一定时间内发生降水的次数。

降水的强度和频率特征受到地理位置、气候类型和季节等因素的影响。

例如,在热带雨林地区,降水强度较大,频率较高,而在草原地区,降水强度较小,频率较低。

第四章 大气中的水分

第四章 大气中的水分

Ei E过冷却水面-E冰面
冰分子脱出冰面所受 的束缚比水分子脱出 水面的束缚大
E冰面 E过冷却水面 100%
冰晶和过冷却水滴共存情况在云中很普遍 冰晶效应 如果实际水汽压处于两者的饱和水汽压之间:
es (过冷却水滴) ea (实际水汽) es (冰晶)
蒸发
凝华
水滴不断蒸发而减小,冰晶因不断凝华而 增大,在冰和水之间水汽转移现象。 冰晶效应:这种由于冰水共存引起冰水间的 水汽转移的作用
E>e 未饱和 蒸发 E=e 饱和 动态平衡 E<e 过饱和 凝结
4
水 融解线
蒸发线
升华线
水的三种相态分别存在于不同的温度和压强条 件下: (1)水只存在于0℃以上的区域,冰只存在于0℃ 以下的区域,水汽虽然可存在于0℃以上及以下的区 域,但其压强却被限制在一定值域下。
蒸发过程:较大动能水分子脱出液面使液面温 度降低。如果保持其温度不变,必须自外界供给热 量,这部分热量等于蒸发潜热L,L 与温度t有如下 的关系:
第四章 大气中的水分
凝结
水汽输送
凝结
降水
蒸发 植物蒸腾

降水
地表径流 地下径流
蒸发
海洋
下渗
地球上水分循环过程对地-气系统的热量平衡和 天气变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 蒸发和凝结的基本原理
大气中 (二) 地表面和大气中的凝结现象 的水分
(三) 降水及人工影响天气
(一)蒸发和凝结的基本原理
1、水相变化
辐射雾多发生 在夜长、气温低的 冬季。只要满足条 件,在大部分地区 均可形成。
29
(4)混合冷却:当温差较大,且接近饱和的两 团空气水平混合后,也可能产生凝结。由于饱和水 汽压随温度的改变呈指数曲线形式,就可能使混合 后气团的平均水汽压比混合气团平均温度下的饱和 水汽压大。

气象气候学-大气中的水分

气象气候学-大气中的水分

1.什么是饱和水汽压?饱和水汽压:水汽与水或冰两相共存,其间分子交换过程达到动态平衡时的水汽压。

2.饱和水汽压主要受哪些因素影响?✓蒸发面的温度✓蒸发面的性质(水面、冰面、溶液面)✓蒸发面的形状(平面、凹面、凸面)3.饱和水汽压与温度成什么关系?饱和水汽压随温度升高而按指数规律迅速增大。

4.为什么饱和水汽压随温度升高而迅速增大?温度越高,水分子平均动能越大,单位时间脱出水面的分子越多;只有当水面上水汽密度增大到更大值时,落回水面的分子数才和脱出水面的分子数相等。

温度越高,水汽分子平均动能越大,而水汽压是水汽重量及其碰撞器壁的结果,故也随之增大。

5.饱和水汽压随温度升高而迅速增大有什么重要意义?温度升高,饱和变不饱和,蒸发重现;温度降低,不饱和变饱和,凝结出现。

饱和水汽压随温度改变的量,高温时比低温时大。

6.蒸发面性质对饱和水汽压有什么影响?冰面和过冷却水面的饱和水汽压仍随温度升高而按指数规律变化.7.蒸发面形状如何影响饱和水汽压?温度相同时,凸面的饱和水汽压最大,平面次之,凹面最小。

凸面的曲率愈大,饱和水汽压愈大;凹面的曲率愈大,饱和水汽压愈小大水滴曲率小,饱和水汽压小;小水滴曲率大,饱和水汽压大;从而出现大水滴“吞并”小水滴现象。

8.影响蒸发的因素有哪些?气象因素:热源、饱和差、风和湍流扩散、气压下垫面因素:水源、水面大小,形状及深度、水质、物理性质9.空气湿度随时间变化有何规律?10.大气中水汽凝结需要什么条件?凝结核、水汽饱和或过饱和11.不同饱和或过饱和途径对云雾的形成有何差异?水汽凝结以冷却为主。

绝热冷却对形成云最为主要;辐射冷却、平流冷却与混合冷却对形成雾最为主要。

12.什么是云?与雾有什么区别?云是悬浮在大气中的大量小水滴、冰晶微粒或两者混合物的可见聚合群体;底部不接触地面。

雾是悬浮于近地面空气中的大量小水滴或冰晶的可见聚合群体,底部接触地面。

13.云的形成需要什么条件?凝结核、充足水汽、冷却过程14.形成云的上升冷却过程有哪些类型?热力对流:多形成积状云动力抬升:锋面、气旋作用,多形成层状云大气波动:多形成波状云地形抬升:可形成积状云、层状云与波状云积状云:空气对流上升冷凝而成的具有孤立分散、云底平坦、顶部凸起形态的垂直发展云块。

降水分析报告

降水分析报告

降水分析报告1. 简介降水是指地球上大气中水分从气态状态凝结并沉降到地面的过程。

降水是自然界中的重要环境要素,对于农业、生态系统和水资源管理具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分析降水数据,对降水的时空分布、变化趋势以及对环境的影响进行详细的描述和解释。

2. 数据收集与处理为了进行降水分析,我们收集了从2010年至2020年的降水数据。

这些数据包括每日的降水量,覆盖全球各个地区的气象站数据。

在数据处理方面,我们首先对原始数据进行了清洗,去除了异常值和缺失值。

然后,我们计算了每个地区每年的平均降水量。

3. 降水时空分布3.1 降水时态分布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各个地区的降水时态分布图。

图中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降水量。

从图中可以看出,在不同地区,降水的分布存在一定的季节性和年际变化。

例如,在亚洲地区,夏季降水量较大,而冬季降水量较小。

而在南美洲地区,降水量则呈现出明显的季风特征。

这些时态分布的特点与地理位置、气候型等因素密切相关。

3.2 降水空间分布另一方面,我们还对全球不同地区的降水空间分布进行了分析。

通过绘制降水量等值线图,我们可以直观地观察到降水在全球范围内的分布特点。

从降水空间分布图中可以看出,在热带地区,如赤道附近,降水量较高;而在中纬度地区,如亚洲和欧洲,降水量较低;北极和南极地区则降水量极低。

4. 降水变化趋势通过对多年的降水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研究降水的长期变化趋势。

我们采用了趋势分析方法,计算了不同地区降水量的年平均变化率。

根据计算结果,我们发现在一些地区,如北美洲和欧洲,降水量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而在其他地区,如南美洲和非洲,降水量则呈现出上升的趋势。

这些变化趋势可能是由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

进一步的研究和分析可以更好地揭示降水变化的机制和原因。

5. 降水对环境的影响降水对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降水是维持生态系统正常运行的重要因素之一。

适宜的降水可以促进植物生长,维持土壤湿度,保持生态平衡。

大气湿度与降水的形成机制

大气湿度与降水的形成机制

大气湿度与降水的形成机制大气湿度与降水息息相关,湿度是指空气中水汽含量的多少,而降水则是水汽形成云和降落至地面的过程。

在大气科学中,人们对湿度与降水形成机制做了广泛的研究,以下将探讨湿度与降水的形成机制。

一、大气湿度的形成机制大气湿度的形成与水循环密切相关。

水循环是指地球上水分从海洋、湖泊、河流等水体蒸发,转化为水汽,随后在大气中上升,形成云和降水,最终回到地表的过程。

下面将介绍湿度形成的三个基本机制。

1. 蒸发和蒸发潜热释放在水循环中,水面上的水分受热蒸发,转化为水汽。

这是湿度形成的最主要方式之一。

水的蒸发需要吸收热量,而蒸发过程中,水蒸气释放出潜热。

这些潜热的释放使得水汽能够在大气中上升,并形成云和降水。

因此,蒸发和蒸发潜热释放是湿度形成的重要机制之一。

2. 水汽的垂直运动由于地球不同地区的陆地和海洋温度差异,空气中的水汽也存在着垂直运动。

温暖的空气上升,形成对流云和降水;冷空气下沉,形成下沉云和干燥的气候。

这种气流的垂直运动会导致湿度的变化,进而影响降水的形成。

3. 水汽的湿度调节大气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湿度调节机制,如云的形成、降水的形成等。

这些机制通过影响水汽的凝结和降水等过程,来维持大气中的湿度平衡。

例如,当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成云时,云中的小水滴逐渐增大,最终形成降水,从而降低了湿度。

二、降水的形成机制降水是指大气中的水汽凝结成水滴并降落至地面。

降水形成机制涉及到云的形成和云粒的凝结过程。

下面将介绍降水形成的几个关键机制。

1. 水汽的凝结在大气中,当水汽遇冷遇凝结核时,水汽会凝结成小水滴。

凝结核可以是微小的灰尘颗粒、云凝结核等。

这些凝结核提供了物理上的核心,使得水汽可以依附其上,逐渐凝结成水滴。

2. 凝结后的云滴的增长云滴的增长主要通过云滴之间的碰撞、合并实现。

当凝结成云滴的水滴不断增大时,它们会与附近的云滴发生碰撞,并逐渐合并成较大的水滴。

这一过程也增大了降水的可能性。

3. 降水形成当云滴增长到一定大小时,它们由于重力的作用会下坠,形成降水现象。

气象学-大气水分

气象学-大气水分

空气湿度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蒸发与蒸腾水汽凝结与大气降水退出第四节水分与农业第四章水分二三第一节空气湿度(air humidity)空气湿度的表示方法空气湿度的时空变化一水的相变一、水的相变水汽是大气中唯一能发生相变的气体,水的三相为水汽、水、冰。

•水相变化的物理过程从分子运动学的观点看,水相变化是各相之间分子交换的过程。

•水相变化中的三种过程在水和水汽共存的系统中,存在三种过程:蒸发过程、凝结过程和动态平衡。

气象学上用空气湿度表示大气中水汽含量的多少二、空气湿度的表示方法1.水汽压(water vapour pressure)水汽压(e):空气中水汽产生的压强。

水汽压可以直接表示空气中水汽含量的多少。

水汽压单位:百帕(hPa),毫米汞柱mmHg饱和水汽压: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水汽压(saturation/equilibrium vapour pressure),用E或e表示。

s(1)物态同温度下冰面E冰<E水饱和水汽压E的影响因素云中,冰晶与过冷却水滴常常并存,若E冰<e<E水,则水滴将蒸发而逐渐缩小,冰晶将不断凝华而增大,水分子不断从水滴向冰晶转移,这就是“冰晶效应”E受物态、蒸发面形状、水溶液浓度、温度等因素影响。

凝结增长大小水滴共存(2)蒸发面形状当蒸发面曲率半径<1μm,与水分子半径相近时,蒸发面形状会影响E的大小。

(3)云中水滴大小云中水滴大小不一,曲率不同,若实际水汽压介于大小水滴的E之间时(E大<e<E小),小水滴因蒸发而缩小,大水滴因凝结而增大。

凝结增长(4)蒸发面浓度当蒸发面浓度的不同,也会影响E的大小。

因为浓度大的液体表面水分子占据的面积小,单位时间内逸出的水分子就少。

饱和水汽压与温度关系曲线饱和水汽压(E)温度(℃)4.饱和差(saturation deficit/deficiency)饱和差(d):同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与空气中实际水汽压之差。

第四章 大气中的水分

第四章 大气中的水分

空气中常见的降温过程:
(1)绝热冷却 云、雨、雪、雹等。 (2)辐射冷却 露、霜、辐射雾等。 (3)接触冷却(平流冷却) 平流雾、雾凇V等。 (4)混合冷却:两团温差大、但都接近饱和而未饱 和的空气混合后有可能达到饱和。 低云、雾。
17
温度(℃)
-30 0.5
-20 1.2
-10 2.9
0 6.1
按云的外形、结构特点和成因:分为11属,29类。

高云族:云底高度6000米以上,冰晶,白色。一般不降水 中云族:云底高度2000-6000米,水滴、过冷却水滴、冰 晶。有时降水 低云族:云底高度2000米以下,水滴、水滴或冰晶。 云型 层状云 低 雨层云 层积云 层云 淡积云 浓积云 积雨云 碎云 中 高层云 高 卷层云、卷云
e 100% E
5
2.年变化
干燥而全年的绝对湿度a变化不大的地区:与T的 年变化相反,冬季最大,夏季最小。 季风气候区: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湿润,与气 温一致。
我国 最大 江南 春末夏初 华南 春(初春) 华北 夏季 西北 冬季 律) 最小 秋季 秋季 春季 夏季(不受季风影响,符合一般规
6
第二节 蒸发和蒸散
24
雾的种类(根据成因):雾可分为多种类型,常见 的有辐射雾和平流雾。
⑴辐射雾:局部地区在晚上辐射冷却,t≤td而形成的 雾,日出后消散 有利条件:晴朗、微风、湿度大、大气层结稳定的夜 间 特点: ①季节性强(冬半年),常出现在秋冬季节; ②明显日变化; ③地方性特点:局地性、范围小。 “十雾九晴” :辐射雾,预示着晴天
纯净空气--水汽自生凝结过程 凝结(华)核:能起到水汽凝结(华)核心作用的大气 气溶胶质粒,包括固体、液体或亲水气体。 作用机制:

气象学 第七章

气象学 第七章

年变化:同气温年变化,最高在7月,最 低在1月。
二、相对湿度的日变化和年变化
日变化:一般与气温日变 化反相,最大值出现在清 晨,最小值出现在14~15 时。 年变化:一般与气温年变 化反相,最小在7月,最 大在1月;但我国大部份 地区的相对湿度最大在7 月,最小在1月,这主要 是因为这些地区是由季风 气候控制的。
由热力学第一定律有 L U v U w E( v v v w ) U v U w R w T dL dU v dU w R w dT dU v c vvdT, dU w c w dT, c pv c vv R w 整理可得 dL (c pv c w )dT 积分上式0 L L 0 (c pv c w )( T T0 ) ( L L ,T0 T ) 将L 0 2.5 10 6 J kg 1 , c pv 1.863 10 3 J kg 1 K 1 , c w 4.19 10 3 J kg 1 K 1 , T0 273 K代入上式可得 L 2.5 10 6 2.327 10 3 t J kg 1 同理可得融解潜热L f 和升华潜热L S L f 3.34 10 5 2.076 10 3 t J kg 1 L S 2.83 10 6 0.251 10 3 t J kg 1
北半球不同纬度水量平衡各分量的平均 值见表 水量平衡方程各分量的大小是变化的, 只要改变下垫面的构造和特征,就能使 水量平衡的各个分量发生变化,如修建 水库、植树造林。
纬度 °N
80-90
S海洋(%)
93.4
T气(K)
249.6
70-80 60-70 50-60 40-50 30-40 20-30 10-20 0-10

生态环境需水量的分类及特点

生态环境需水量的分类及特点

生态环境需水量的分类及特点生态环境需水量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植物和土壤所需的水分量。

根据不同的需水特点,可以将生态环境的需水量分为三个主要分类:大气需水量、土壤需水量和植物需水量。

1. 大气需水量:大气需水量是指大气中水分的需求量,主要包括蒸发和降水两个方面。

蒸发是指水分从地表和植被表面转化为水蒸气进入大气的过程,而降水则是指水蒸气凝结成液态水或固态水并从大气中降落到地表的过程。

大气需水量的特点是广泛分布、变化较大和周期性。

不同地区和季节的大气需水量差异巨大,受气候条件、地形地貌和植被覆盖等因素的影响较大。

例如,热带雨林地区由于高温多雨,蒸发量较大;而沙漠地区由于干燥少雨,蒸发量相对较小。

2. 土壤需水量:土壤需水量是指土壤中水分的需求量,也称为土壤蓄水量。

土壤蓄水量是指土壤中能够储存并供植物吸收利用的水分量。

土壤需水量的特点是地域性强、变化较慢和可调节性强。

不同地区的土壤需水量差异较大,受土壤类型、质地和含水量等因素的影响较大。

例如,土壤含水量高的地区,土壤需水量相对较小;而土壤含水量低的地区,土壤需水量相对较大。

3. 植物需水量:植物需水量是指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所需的水分量,也称为植物蒸腾量。

植物需水量的特点是生物性强、变化较快和季节性明显。

不同植物的需水量差异较大,受植物类型、生理状态和生长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较大。

例如,草地植物由于叶片面积较大,光合作用强烈,需水量相对较大;而沙漠植物由于适应干旱环境,需水量相对较小。

生态环境需水量与生态系统的平衡密切相关。

如果生态环境的需水量得不到满足,将导致生态系统中的植物枯萎、土壤退化以及水循环紊乱等问题。

因此,了解和合理利用生态环境的需水量对于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起来,生态环境的需水量可分为大气需水量、土壤需水量和植物需水量三个主要分类。

它们分别具有广泛分布、变化较大和周期性的特点、地域性强、变化较慢和可调节性强的特点,以及生物性强、变化较快和季节性明显的特点。

第二节 大气水分与降水

第二节  大气水分与降水

三、水汽凝结现象
1、地面凝结现象
——当近地面层空气冷却至露点温度以下时, 水汽会凝结在地面或地面物体上。
◆露 如果露点温度高于 0 ℃,水汽凝结为液态, ◆霜 称为露。露的水量虽然很小,胆对植物的生 如果露点温度低于 0 ℃,水汽凝结为固态, 雾凇 雾凇和雨凇通常都形成于树枝、电线上。 ★露和霜的形成条件:近地面层空气湿度要大; 霜期的长短对农业有重要意义。入冬后第一个 长却十分有利,尤其是干旱区和干热天气情 称为霜; 有利于辐射冷却的天气条件;地面或地物热传 霜日叫初霜日;最末一个霜日较终霜日。初霜 雨凇 严重时可压断电线、折损树木。特别是 是一种白色固体凝结物,有过冷雾滴附着与 况下,露常有维持植物生命的功效。 ◆霜冻 导不良。 日至终霜日的持续时间称为霜期。一般说来纬 雨凇的破坏性更大,坚硬的冰层使被覆 地面物体或树枝迅速冻结而成,俗称“树 是形成在地面或地物迎风面上的,透明的或毛玻璃状 是指温度下降到足以引起农作物受害或死 度越高霜期越长,海拔越高霜期越长。霜期越 盖的庄稼糜烂、牲畜无草可吃,道路变 的紧密冰层,俗称“冰凌”。多半在温度为0~-6℃时, 挂”。多出现于寒冷而湿度高的天气条件下。 亡的低温。 长对农业生产越不利。 滑,农牧业和交通运输业受损。 有过冷却雨、毛毛雨接触物体表面形成;或是经过长 雾凇和霜的形状相似,但形成过程有别。
3、湿度的空间分布 相对湿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取决于 纬度和海陆分布状况。 赤道地带终年高温多雨,而高纬 度地带则全年低温,所以相对湿度都 较高≥80%。副热带区域,相对湿度 较低,约50%。 通常,相对湿度大陆小海洋大。 在大陆,距离海洋越近,相对湿度越 大;距离海洋越远,相对湿度越小。
二、水相变化
2、蒸发量
• ◆蒸发量:因蒸发而消耗的水量,以水层厚度 mm 表示。蒸发 1 mm 厚的水,相当于 1 m2 • 面积上蒸发 1000g 的水量。 • ◆蒸发速率:单位时间从单位面积上蒸发出来 的水分质量,单位为 g/cm2 · 。 s • ——蒸发量变化与气温变化基本一致,即每天 午后最大日出前最小;夏季大冬季小;海洋大、 大陆小。降水多的地方蒸发量也大;干旱区蒸 发能力强,但蒸发量小。

正常空气中水分含量

正常空气中水分含量

正常空气中水分含量
摘要:
一、正常空气中水分含量的概念
二、水分在空气中的存在形式
三、空气中水分含量的测量方法
四、我国空气湿度标准及影响
五、空气湿度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六、保持室内舒适湿度的方法
正文:
正常空气中水分含量是指空气中水汽的含量,通常以相对湿度来表示。

在自然界中,水以气态、液态和固态存在,而空气中的水分主要以气态形式存在,对人类生活和环境有着重要影响。

水分在空气中的存在形式有多种,包括水汽、雾、云和降水等。

在正常情况下,大气中的水汽含量较低,以水汽的形式存在。

当空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状态时,水汽会凝结成雾、云和降水等形式。

测量空气中水分含量的方法有多种,如干湿球湿度计、毛发湿度计和电阻湿度计等。

这些方法通过测量不同物理量的变化,来推算空气中水分含量。

在我国,通常采用干湿球湿度计法来测量空气湿度,并将其分为五个等级:干燥、较干燥、适中、较潮湿和潮湿。

我国空气湿度标准对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健康有着重要影响。

适中的空气湿度有利于人体的舒适度和健康,过高或过低的湿度都会对人体产生不良影
响。

例如,高湿度可能导致霉菌滋生,影响室内空气质量,而低湿度则可能导致皮肤干燥、口干舌燥等问题。

为了保持室内舒适湿度,可以采取一些措施。

首先,可以使用加湿器来增加室内空气湿度。

其次,适当放置植物可以提高室内湿度,同时净化空气。

此外,保持室内通风良好也是调节室内湿度的重要手段。

总之,正常空气中水分含量对人类生活和环境有着重要影响。

大气层中的湿度变化与降水过程

大气层中的湿度变化与降水过程

大气层中的湿度变化与降水过程大气层中的湿度是指空气中所含水蒸气的数量,它对降水过程有着重要的影响。

湿度的变化是大气中水分的循环和转移过程,它与气候和降水密切相关。

本文将从大气层中湿度的形成、变化和降水过程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大气层中湿度的形成大气层中的湿度主要由水蒸气形成,水蒸气可以通过直接蒸发、植物蒸腾以及地表水体的蒸发等途径进入大气层。

当地面温度升高,水体蒸发增加,也会增加大气层中的湿度。

此外,植物通过叶片蒸腾释放水分,也会增加大气层中的水蒸气含量。

总的来说,大气层中的湿度是通过水的蒸发和植物蒸腾相互作用形成的。

二、大气层中湿度的变化大气层中湿度的变化主要受到温度、压强和风力等因素的影响。

首先,温度是影响湿度变化的重要因素。

随着温度升高,水蒸气的饱和水平增加,湿度也会相应增加。

相反,温度的降低会降低大气中的湿度。

其次,压强也是影响湿度变化的重要因素。

压强越大,空气中所容纳的水蒸气越多,湿度也会相应增加。

反之,压强的降低会降低大气中的湿度。

最后,风力对湿度变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水分的输送和扩散上。

当风力较强时,大气层中的湿度会随着风的吹动而产生变化。

三、大气层中湿度变化与降水过程降水是大气层中湿度变化的结果,湿度的变化会导致降水的形成和分布。

当大气中的湿度达到饱和状态时,水蒸气会凝结成水滴或冰晶,形成云;当云中的水滴或冰晶增大到无法继续悬浮在空气中时,就会产生降水。

降水的形式有雨、雪、冰雹等多种,它们都是大气层中湿度变化的结果。

湿度变化还会影响降水的强度和分布,湿度越大,降水越可能发生,降水量也会相应增加。

总结:大气层中的湿度变化与降水过程密切相关。

湿度的变化是由大气层中水蒸气的形成、变化和传输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湿度的变化受到温度、压强和风力等因素的影响,湿度的增加会导致大气中云的形成和降水的发生。

因此,深入研究大气层中湿度的变化与降水过程,对于理解气候变化和预测降水情况具有重要意义。

水汽凝结物与降水

水汽凝结物与降水
15/163
4、蒸发量的地理分布
16/163
参看课本图4-5、6回答: 1、找出蒸发量最大、最小的地区。
2、分析最大、最小地区的分布规律
3、分析原因
17/163
分布特点: 低纬度大于高纬度 海洋大于陆地 沿海大于内陆 降水多地区大于降水少的地区 夏季大于冬季
影响因素:气温、海陆分布、降水量
四、大气中的水汽凝结的条件
凝结发生的条件 空气达到饱和或过饱和状态;并有凝结核 存在。
空气的饱和或过饱和
实现方式: 增大水汽含量: 降低温度: e T e> E T< Td
23/163
大气中常见的冷却降温过程:
1. 辐射冷却 晴朗微风的夜晚,有效辐射强烈使近 地气层降温至露点温度以下; 2. 接触冷却(平流冷却) 暖空气流到冷的下垫面, 近地气层降温至露点温度以下; 3. 绝热冷却 空气上升绝热冷却至露点温度以下; 4. 混合冷却 两团温差大、但都接近饱和而未饱和 的空气混合后有可能达到饱和。例如,A气块ea =6.0hPa, t=0℃, B气块e =23.0hPa, t=20℃,都未饱 和,如两气块质量相等,混合后 e =14.5hPa, t=10℃,达到了过饱和。
54/163

55/163
能见度
能见度:指视力正常的人在当时天气条 件下,能够从天空背景中看到和辨出目 标物的最大水平距离。单位用米(m)或 千米(km)表示。
56/163

定义:
水汽凝结物悬浮在自由大气中形成云。
分类:

发生学分类
成因
积状云(对流云) 层状云 波状云
形态学分类(国际分类法)
雾 淞
雨 淞
水平、垂直 过冷却雨滴或毛 透明或毛玻 气温稍低有 面均可形成, 毛雨滴在物体 璃状的冰层, 雨或毛毛雨 但水平面和 (温度低于0℃) 坚硬,光滑 下降的时候 迎风面上增 上冻结而成 51/163 长快

地表水和大气降水

地表水和大气降水

地表水和大气降水地表水和大气降水是地球水循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维持地球生态平衡和人类日常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地表水定义地表水是指地球表面上存在的水体,主要包括江河湖泊、水库和地下水。

地表水是自然界中最主要的淡水资源之一,对维持陆地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地表水的来源地表水的来源多种多样,主要包括降水、地下水、冰雪融化水和地表水径流。

其中,降水是地表水中最主要也是最直接的来源,通过雨水、雪水等形式,将水输送到地表,形成河流湖泊等水体。

地表水的循环地表水的循环是地球上水循环的重要环节之一,它包括蒸发、降水、地下渗透、地表径流等过程。

在这个循环过程中,地表水被输送到不同的地方,滋养了陆地生态系统,同时也为城市居民供水、工业农业用水等提供了重要资源。

大气降水定义大气降水是指大气中水汽凝结成液滴或固态颗粒后,由重力作用下落到地表的过程。

大气降水是地球上水循环中的重要环节,影响着气候变化和生态系统的发展。

大气降水的形式大气降水包括雨水、雪水、雹等形式。

不同的降水形式在地表水循环过程中具有不同的功能和影响,例如雨水能够渗透土壤,为植物生长提供水分,雪水在融化后补充地表水资源,而冰雹则可能造成农作物损害和人员伤害。

大气降水的影响大气降水的频率、强度和空间分布对地球气候和水资源分布具有重要影响。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大气降水量和分布可能发生变化,给人类社会和自然生态系统带来新的挑战。

地表水和大气降水的关系地表水和大气降水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地表水蒸发形成大气中的水汽,经过凝结成云,最终落到地表形成降水。

同时,大气降水是地表水循环中的重要环节,通过雨水、雪水等形式为地表水资源的补充和更新提供了条件。

综上所述,地表水和大气降水在地球水循环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共同维系着地球的生态平衡和人类社会的发展。

保护地表水资源、关注和监测大气降水变化,不仅是维护地球生态平衡的需要,也是保障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

初二物理降水知识点归纳总结

初二物理降水知识点归纳总结

初二物理降水知识点归纳总结降水是地球大气中水分从气态转化为液态或固态的过程,是自然界中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

初中物理中,对降水的知识进行了系统的学习和总结。

本文将对初二物理降水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和理解这一部分内容。

一、降水的形成过程1.蒸发:水分在地球表面和海洋中受到太阳热量的作用,转化为水蒸气。

2.上升运动:水蒸气随着气流的上升,形成云层。

其中,暖湿气流上升后冷却,达到饱和状态,水蒸气凝结成小水滴或冰晶,形成云。

3.凝结:云中的水滴或冰晶,通过与云中其他微粒的碰撞和凝结,逐渐成长为足够大的水滴或冰粒。

4.降水:当云中的水滴或冰粒足够大而无法支持自身重量时,就会降落到地面上,形成雨水、雪或冰雹等降水形式。

二、降水的类型1.雨:当云中的水滴足够大,自由落体速度超过空气的上升速度时,就会形成雨水。

2.雪:当云中温度低于零度时,水蒸气直接凝结为冰晶,形成雪花,再由于冰晶聚集和凝结形成降雪。

3.冰雹:在强烈对流环境中,冰雹是由于冰晶和液态水在云中多次来回运动、凝结和融化,形成多层结构的冰粒。

三、影响降水的因素1.地理因素:地形的高低、山脉和海洋对气流的影响,会导致气候分布的差异,从而影响降水的分布。

2.气候因素:气温、湿度和风向等气候因素都会影响降水的形成和分布。

3.人为因素:大气污染、城市化以及人类活动等对大气环境的改变,也会对降水产生一定的影响。

四、测量降水的工具与单位1.测量降水的工具:降水量通常使用雨量计进行测量,雨量计一般由一个漏斗和一个容器组成。

2.降水量的单位:降水量的单位有毫米(mm)、升(L)和立方米(m³)等。

常用的单位是毫米,表示降水液体厚度等于1毫米时所占的面积。

五、降水与水循环的关系降水是地球水循环中水分由气态转化为液态或固态的过程,也是水循环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通过降水,地球上的水分得以再次回到地面和海洋,为地球上的生物提供水源。

在水循环中,太阳能的热量促使水分蒸发,形成云和雨雪等降水形式,再通过降水回到地面和海洋,进而维持着地球上的水循环。

大气科学中的大气水循环与降水机制

大气科学中的大气水循环与降水机制

大气科学中的大气水循环与降水机制大气水循环是指水分在地球大气圈中的循环过程,是地球气候系统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

大气水循环的核心机制是降水,它将水分从大气层释放到地表,影响着地球上的水资源分布和气候变化。

本文将探讨大气科学中的大气水循环与降水机制。

一、蒸发与蒸腾作用大气水循环的起始过程是水的蒸发。

当地表的水受热后蒸发成水蒸气,进入大气层中。

水的蒸发来自水体表面,包括海洋、湖泊、河流、植被、土壤和雪等。

同时,植物通过根系吸收土壤中的水分,经过植物体内水分的运输和蒸腾,将水分释放到大气中,这就是蒸腾作用。

二、水蒸气传输与对流水蒸气在大气中通过传输来实现水的循环。

水蒸气在大气中具有气态的特性,受到风的影响而发生传输。

水蒸气的传输主要通过大气的水平传输和垂直传输来完成。

大气水平传输是指水蒸气在水平方向上的输送。

水蒸气会随着风流的推动逐渐向远处传播,并因此导致不同地区水分的分布差异。

垂直传输是指水蒸气在大气中的上升和下降过程。

热空气会上升,带着水蒸气上升到高空,逐渐冷却成为云。

随着气温的下降,水蒸气凝结成液态或固态水形成云滴或降雪。

当水滴或冰晶达到足够大小时,它们就会从云中下降,形成降水。

三、降水机制降水是大气水循环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

降水形式多样,包括雨、雪、冰雹等。

降水通常发生在云块之间,云在凝结过程中产生的水滴或冰晶会在重力的作用下向下降落,最终达到地表。

降水机制主要有两种:对流降水和层状降水。

对流降水是指形成于对流云中的降水。

当大气中存在不稳定的气团,上升气流快速上升,使空气迅速冷却,水汽凝结成水滴,形成对流云。

随着云体内部的水滴增加,达到一定大小时,便会通过重力作用下降至地表,形成降水。

层状降水是指云层在稳定的大气环境中形成的降水。

这种降水形式通常出现在稳定的大气环境下,云层水滴的大小比对流云要小,降水过程较为持久。

降水的发生与大气中的湿度、温度和压强等因素密切相关。

当湿度较高、温度较低且有适当的上升气流或下沉气流时,大气中的水蒸气容易凝结成降水。

第三章 大气圈与气候系统 一

第三章 大气圈与气候系统 一
▪ 在垂直方向上影响空气密度的因素不仅仅是温度,地球的引力作用对高低空 大气密度分布也有着重要影响,越靠近地面,引力越大,空气密度也就越大, 相反就越小。在对流层里上冷下暖的温度结构,可以减小由于引力作用所造 成高低空大气密度的差异,因而有利于对流运动发展,特别是在上冷下暖差 异特别大时最为有利。
▪ 这里说对流层里上冷下暖有利于空气对流,意思是它并不一定形成大气对流 运动,还需要在水平方向上冷热分布不均,才能产生对流运动。因此,对流 层里大气的对流运动,是由于大气温度在垂直方向上递减和水平方向上冷热 不均所造成的。
2023/4/30
2
气象学的研究内容:
➢研究大气的特性和状态:包括大气的组成、范围、结构、 湿度、温度、压强和密度等等。
➢研究导致大气现象发生、发展的能量来源、性质及转化。
➢研究大气现象的本质,解释大气现象发生、变化的规律。
➢讨论如何利用这些规律,通过一定的措施,更好的满足 人类的生活和生产的需要。
➢ 循环:来源于江河湖海及潮湿物体表面的水分蒸发和植物 蒸腾,特别是海洋蒸发;借助空气对流垂直上升凝结后又 以降水的形式降到陆地和海洋。
➢ 循环周期:32次/年,11D/次。
➢ 水汽的变化:时间变化特征:夏季多于冬季。
空间变化特征:低纬度低空中水汽含量最大;高纬度寒冷 干燥陆面极少。
垂直方向,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少。
➢ 规律:随纬度增加而减少,离海洋愈远水汽含量减少。
➢ 特性:唯一发生相变的大气成分,相变过程中释放和吸收 热量。
2023/4/30
15
水汽的循环过程(相位变化)
2023/4/30
16
2023/4/30
17
1.3 固、液体杂质
大气悬浮固体杂质和液体微粒也可以称之为气溶胶粒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