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废止后士人心态的变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举制度废止后士人心态的变迁

学生:王万红

指导教师:刘庆炬

淮南师范学院政法系

摘要:1905年清政府一纸诏书停罢科举,在中国历史上延绵了1300年的科举制度宣告终结并永远退出历史舞台。科举制的废止引起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迁,更直接冲击和震撼了以习举业为生的士人的心态,士人的职业倾向、文化观念、政治态度、人生理想等方面均发生重大转变。而士人心态的变迁也带来了诸如四民社会解体、工商实业兴起和社会风气转变等一系列社会效应,更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

关键词:科举制度废除;士人心态;变迁

The Changes In The Mentality of Scholars After Abolition of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Student: Wang Wanhong

Instructor: Liu Qingju

Politics and Law Department of Huainan Normal University

Abstract: In 1905 , the Qing government edict stoped civil service exam , which in the history of China stretches of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in 1300 from the stage of history. The abolition of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caused wide and profound social change, and a more direct impact and shock to the mentality of scholars. The concept of professional, cultural values, political attitudes and ideals of life of scholars have taken place such as dramatic changes. The changes in the mentality of scholars not only brought a series of social effects such as Simin social disintegration, the rise of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and social changes , but also accelerated the demise of the Qing Dynasty.

Key words: The abolition of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the mentality of Scholars; Changes

前言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人才选拔制度。它的建立打破了豪门士族垄断仕途的

局面,选拔官吏不再唯门第、财产、血统是举,而是更加注重官吏的知识才能。平民百姓只要努力读书也同样有可能通过科举而步入上层,“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不再是不可能实现的梦想。因此,无论贫富,读书人都把应举作为个人生活的核心内容。对于他们而言,读书做官并不仅仅是“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实现,更多的还是出于改变个人和家庭处境的现实考虑。正所谓“一举成名天下知”。

科举制度逐渐成为“中国上升性社会变动的主要途径,也为中国传统士人‘布衣卿相’梦想的实现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适应了以耕读为业的士阶层的社会需要”[1],从而培养了庞大的士人阶层。科举制度更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文化形态与知识分子的性格和形象”[2],并深深影响了接受这一制度检阅的士人的心态。作为仕进的唯一正途,科举制度从诞生之日起就与士人的职业倾向、文化观念、政治态度、人生理想等息息相关。换言之,科举制度一旦发生变革,必然会引起士人心态、命运的一系列变迁。本文从制度变革对文化主体的影响入手,旨在探寻科举制度废止后士人心态变迁之轨迹以及由此衍生的社会后果。

一、清末科举制度改废

科举制度始于隋唐,至宋代便已成为“帝制时代中国最为重要的一项政治及社会制度”[3]。在1300年的科举史上,虽然也有过多次关于科举制度存废的争论,甚至一度中断,它却总能迅速复活,继续稳定且有序的运行。皇帝可以换,朝代可以改,科考却不能不举行,科举已成为中国古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清承明制,科举取士。直至晚清,科举制度一直运行有序,为清朝统治者选拔了大批优秀人才。然而,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列强大举入侵,中国社会遭遇前所未有的大变局,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以求救亡图存之道,求变成为人们的共同呼声。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传承封建文化、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的科举制度就愈发显得不合时宜。加之其本身固有弊端的日益凸显,科举制度日益被视为实现中国社会进步和现代化的障碍,遭到趋新人士的强烈批判。如梁启超痛斥“八股”曰:“故深知中国之实情者,莫不谓八股为致弱之根源。”[4]他主张“欲兴学校、育人才,以强中国,惟变科举为第一义。大变则大效,小变则小效。”[5]严复也在《救亡决论》中指出,“如今日中国不变法,则必亡是已。然则变将何先?曰莫急于废八股。”[6]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清末新政的推行,科举革废也提上日程。1901年,清政

府采纳了张之洞、刘坤一等人渐废科举的建议:“前两科每科分减旧日中额学额的三成,第三科,每科分减旧额四成,十年三科之后,旧额减尽,生员举人皆出于学堂矣”[7]。同年7月,清廷又命自此为始,乡试、会试等均试策论,取消八股文程式,以近代时务代之等等。

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袁世凯、张之洞、端方等六位朝中重臣有感于“现在危迫情形,更甚曩日,竭力振作,实同一刻千金。而科举一日不停,士人皆有侥幸得第之心……学堂绝无大兴之望”[8],立停科举迫在眉睫。1905年8月30日,六大臣会奏《请废科举折》:“拟请宸衷独断,雷厉风行,立沛纶音,停罢科举”[9]。迫于形势和社会舆论的压力,清廷于光绪三十一年八月初四日(1905年9月2日)颁布上谕,宣布停罢科举,“著即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一律停止”[10]。至此,在中国历史上延绵了1300年的科举制度宣告终结,永远退出了历史舞台。

“如果说近代中国真的存在所谓‘数千年未有的大变局’的话,科举制的废除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体制变动之一。”[11]也正如罗兹曼在《中国的现代化》一书中认为的那样:“科举制度曾经是联系传统的社会动力和政治动力的纽带,是维护儒家学说在中国正统地位的有效手段,……它构成了中国社会思想的模式。由于它的废除,这个社会丧失了它特有的制度体系。”[12]换言之,科举制度的废止等于是将维系传统社会、支撑官僚体系以及传承传统文化的制度根基突然铲除,这必然引起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迁,尤其对于“习举业”的士人而言,冲击和震撼更是直接而强烈。

二、科举制度废止后士人心态的变迁

科举一度为广大士人提供了同一种生活方式,即“读书-应举-仕进”。虽然每次只有少数士人能有幸“金榜题名”,但由于科举取士没有年龄限制,失败者仍保留着下一次成功的机会和希望,读书应举也因此成为士人赖以生存的生活方式。一旦这种生活方式遭到颠覆,必将使这些人陷入迷惘、失落和幻灭之中。就像刘大鹏日记里所描述的,读书人“习业已久,一旦置旧法而立新功令,自有不知适从之势”[13],当他获悉科举停废,当即感到“心若死灰;看得眼前一切,均属空虚”[14]。1000多年来,士人最重要的晋升之路断绝了,士人的命运和心态均将发生重大转变。下面将以士人职业倾向、文化观念、政治态度以及人生理想为侧面,窥探士人心态的转变历程。

(一)职业倾向的转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