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84苓桂术甘汤独活寄生汤(王付)
苓桂术甘汤

苓桂术甘汤积液一方:【组成】茯苓四两桂枝三两白术三两甘草二两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小便则利。
郭生白苓桂术甘汤方:茯苓40克、桂枝30克、白术30克、甘草13克【原文】1、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2、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3、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主治】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身为振振摇者。
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
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
(即:悸、眩、振、肿)【加减】1、呕吐:加生姜、半夏;2、眩晕;加泽泻;3、痰多:加陈皮、半夏;4、痰咳:加苡仁;5、惊悸:加龙骨、牡蛎;6、脉结代:加五味子。
【临证】1、水心病:自觉有一股气从心下上冲胸咽;胸痛胸闷(夜间为甚,遇寒加重,多伴咽喉不利,如物梗阻);心悸(多发于晨起、夜卧、饮食之后,或伴有左侧颈部血脉胀痛);短气(动则胸闷发憋,呼吸不利,甚则冷汗自出)。
其治以苓桂术甘汤加丹参、川芎,畏寒怕冷加附子、肉桂,心悸、气短加党参、五味。
2、心衰中期:心悸,气短,形寒肢冷,食欲不振或兼呕恶,舌面水滑,水肿,小便短少,肝脾肿大,脉沉细。
治以苓桂术甘汤加丹参,桃仁,动则气喘,或合并心绞痛加党参、黄芪,伴肺水肿加葶苈子,紫苏子。
3、眼病(水毒):眼中赤脉攀睛,以明朗饮(苓桂术甘汤加黄连、细辛、车前子),或再加党参、菊花、枸杞,或合用柴胡芍药丹皮汤(黄元御方:柴胡、芍药、丹皮、黄芩、甘草)。
4、呃逆:胃脘胀满,不欲食,恶心想吐,打嗝,或一吃饭就腹胀、想解大便,用苓桂术甘汤也很灵光。
5、精神病人的头晕,也是苓桂术甘汤证。
6、本方补中气的作用很强,经常服用可增加免疫力,防止感冒。
苓桂术甘汤

苓桂术甘汤《伤寒论》方:茯苓四两,桂枝三两,白术二两,甘草二两《金匮要略》方:茯苓三两,桂枝三两,白术三两,甘草二两此二方按唐容川《伤寒论浅注补正》和《金匮要略浅注补正》中的用量。
后世医家对此二方往往合而注之,临床中也多按一方通用。
作者认为两方不同。
《伤寒论》方脉象为左右寸关尺沉紧,《金匮要略》方脉象为左关滑、寸尺沉细,右寸关尺滑。
唐容川说《伤寒论》方的病机:“盖心下逆满,是停水不化,气上冲心,是水气上泛。
”而《金匮要略》方的病机是,“有饮者短气,诚以水化则为气。
水不化则气不生,故呼出之气短也,水停则气闭,水不化则气不降也。
”《伤寒论》方应用范围较窄,《金匮要略》方应用范围较广。
《伤寒论》方茯苓量大,故利水之力强,《金匮要略》方白术量较多,则温中补脾之力强。
《伤寒论》方重用淡味的茯苓,益脾利水,桂枝温阳化气降逆,白术健脾燥湿,甘草益气和中。
土健则制水而使之下行,中阳温则使上凌之水消散。
苓桂术甘合而用之,共奏温阳健脾利水之功。
《金匮要略》方中,茯苓、桂枝、白术等量,各司其职,协同作用:桂枝温通阳气,助膀胱气化,白术健脾制水,茯苓渗温利水。
甘草助脾气转输,以交上下。
正如后人所言,“庶治节行,心阳振,土气旺,转输速,而水有下行之势,无上凌之患矣。
”【耳源性眩晕】于xx,女,52岁,干部,1979年10月初诊。
眩晕持续三天。
患间歇性发作眩晕已三年,第一年每半年发作一次,第二年每二、三个月发作一次,1979年上半年每月发作一次,近三个月来,每月发作二、三次,每次发作持续三至五天。
发作时耳鸣,听力减退,左侧较重,头晕目眩,自觉周围物体旋转,恶心呕吐,闭目静卧,饮食大减。
舌淡,苔白腻,脉左右沉紧。
印象:眩晕。
辨证:寒饮内停,清窍被蒙。
治则:温阳健脾利水。
处方:茯苓24克,桂枝18克,白术12克,甘草12克,炮附子9克,白芍15克,服十二剂,诸症状消失,追访二年无复发。
此为中阳虚而水饮上逆,当温其中阳,补其里虚,降其逆上之水饮,水饮既降,清阳能升,眩晕自止。
“温化寒湿”:苓桂术甘汤、真武汤、实脾散

“温化寒湿”:苓桂术甘汤、真武汤、实脾散
《方剂学》“温化寒湿”:苓桂术甘汤、真武汤、实脾散,如下:
(1)苓桂术甘汤
组成:茯苓、桂枝、白术、炙甘草。
方歌:苓桂术甘仲景剂,温阳化引又健脾,中阳不足饮停胃,胸胁支满悸眩施。
功用:温阳化饮,健脾利湿。
主治:中阳不足之痰饮。
(2)真武汤
组成:茯苓、芍药、生姜、白术、炮附子。
方歌:真武苓术附芍姜,温阳利水壮肾阳,脾肾阳虚水气停,腹痛悸眩瞤惕恙。
功用:温阳利水。
主治:阳虚水泛证。
配伍意义:佐以芍药,一者利小便以行水,二者柔肝缓急以止腹痛,三者敛阴舒筋以治筋肉瞤动,四者防止温燥药物伤耗阴津,以利久服缓治。
(3)实脾散
组成:厚朴、白术、木瓜、木香、草果仁、大腹子、炮附子、白茯苓、炮干姜、炙甘草、生姜、大枣。
方歌:实脾温阳行利水,干姜附苓术草随,木瓜香槟朴草果,阳虚水肿腹胀祟。
(+生姜、大枣)
功用:温阳健脾,行气利水。
主治:脾肾阳虚,水气内停之阴水。
以身半以下肿甚,胸腹胀满,舌淡苔腻,脉沉迟为辨证要点。
王付方剂学讲稿

王付《方剂学》92王付《方剂学》92 讲同步文稿校编整理:shuangjia09 、春风微拂校编整理:shuangjia09shuangjia09、春风微拂01.【上篇•总论】绪言、定义、内容、要素。
第一章:方剂学发展概要 (1)02.第二章:治法与方剂 (4)03.第三章:方剂的分类。
第四章: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8)04.方剂的组成与变化(续一) (12)05.方剂的组成与变化(续二)第五章:剂型。
第六章:煎服法(方药古今剂量换算) (15)06.【下篇•各论】第一章:解表剂。
第一节:辛温解表•麻黄汤 (19)07.桂枝汤 (23)08.小青龙汤 (26)09.小青龙汤(续) (30)10.第二节:辛凉解表•银翘散(附:升麻葛根汤、桑菊饮) (34)11.第三节:扶正解表•败毒散(附:九味羌活汤、参苏饮、麻黄附子细辛汤) (38)12.第二章:泻下剂。
第一节:寒下•大承气汤 (42)13.大承气汤(续)、大陷胸汤 (46)14.第二节:温下•大黄附子汤(附:温脾汤) (49)15.第三节:润下•麻子仁丸 (53)16.济川煎 (56)17.第四节:(峻下)逐水•十枣汤。
第五节:攻补兼施•黄龙汤、增液承气汤 (60)18.第三章:和解剂。
第一节:和解少阳•小柴胡汤 (64)19.小柴胡汤(续) (68)20.大柴胡汤 (72)21.第二节:调和肝脾•逍遥散、痛泻要方 (75)22.第三节:调和脾胃•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赤小豆当归散、苦参汤、雄黄薰方)7923.第四章:清热剂。
第一节:清气分热•白虎汤、竹叶石膏汤 (82)24.第二节:清营凉血•清营汤(附:抵挡汤、犀角地黄汤) (86)25.第三节:清热解毒•黄连解毒汤(附:干姜附子汤、普济消毒饮、凉隔散) (90)26.第四节:清脏腑热•龙胆泻肝汤(附:导赤散、左金丸) (93)27.麻杏石甘汤(附:泻白散、葶苈大枣泻肺汤) (97)28.清胃散(附:附子泻心汤、玉女煎、柏叶散) (100)29.芍药汤(附:葛根芩连汤、白头翁汤) (104)30.第五节:清虚热•青蒿鳖甲汤(附:清骨散、当归六黄汤) (108)31.第五章:祛暑剂•桂苓甘露饮(附:香薷散、新加香薷饮、六一散) (112)32.清暑益气汤 (115)33.第六章:温里剂。
苓桂术甘汤,临床疗效惊人

苓桂术甘汤,临床疗效惊人我们先来看看《伤寒论》原文:67: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160:伤寒吐下后,发汗,虚烦,脉甚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经脉动惕者,久而成痿。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16: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17: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金匮肾气丸亦主之。
苓桂术甘方:茯苓四两桂枝三两白术三两甘草二两如果仔细看原文,会发现每条条文的描述症状大多是自下而上递进。
是的,苓桂术甘汤的应用指征之一就是水气上冲。
伤寒论原文已提示,苓桂术甘汤的主治是心下有痰(停)饮,或心下水饮逆而上冲的情况。
从原文得出,其主要适应症依次是:头晕目眩,气上冲,心下逆满,胸胁支满,心下痞硬,短气。
其中由于气上冲导致了:心下逆满,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冲咽喉,胸胁支满,目眩,心悸胸闷一系列的症状。
临床上或夹有小便不利,目赤,耳鸣。
特异性指征水象面色虚浮,黧黑(水色)。
眼睑微肿,晨起加重。
鼻头色青。
病重者,在颧、颊、鼻柱围、下额等处,或皮里肉外出现类似色素之黑斑,名为“水斑。
”病案李某,男,32岁,头痛难耐,两目视物时有星花缭乱,面色黧黑,舌质淡嫩,苔水滑,脉沉弦而缓,辩证:面黧黑乃水之色,脉沉弦乃水之脉,苔水滑乃水之舌,系阳虚水泛,浊阴上窜之故,清阳被蒙则目眩,阴阳相争则头痛。
方用:附子12g,生姜12g,桂枝10g,茯苓25g,白术10g,炙甘草6g,白芍10g。
服药六剂,头痛减轻,继服苓桂术甘汤四剂,巩固疗效而病愈,此望斑参症而验一也。
辨证要点头晕起立性头眩,眼有黑花,闭目或伏枕为安,起则为甚,或在耳鸣后,气上冲后出现头眩,感觉天旋地转,甚至坐立不稳,头沉如戴被状。
水气上冲病人自觉有一股气从心下上冲胸咽,凡水气上冲经过的地方,如脐下,心下,胸中,咽喉,头面,清窍,或多或少出现胀满,悸动,憋闷,噎塞,咳喘,眩晕胸满多在夜晚发作或夜间为甚,遇寒加重,多伴有气上顶咽喉,咽喉不利,如物梗阻。
《伤寒论》名方苓桂术甘汤

苓桂术甘汤(苓术+桂甘)【方剂组成】茯苓 12 克,桂枝 9 克,白术 9 克,炙甘草 6 克【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此于桂枝甘草汤中加利尿逐水的苓术,故治桂枝甘草汤证而里有水饮、见小便不利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伤寒论》第 67 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
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注解:太阳伤寒,法宜发汗,若吐若下,均属误治。
表不解故气上冲胸。
若里有水饮,更必伴冲气以上犯,心下逆满,起则头眩即其候也。
脉沉紧为寒饮在里之应,虽表解,亦不可发汗,若误发之,则势必动及经脉,将使身为振振摇的剧变,无论发汗与否,均宜苓桂术甘汤主之。
按:平时即有水饮的人,若患外感而误施吐下,表不解而气上冲者,最易使水伴气冲上犯,气上冲胸,心下逆满、起则头眩即水伴气冲的为候,亦即本方的主证。
此时与本方降冲气以逐水饮,则上证治而表自解。
若再误发其汗,不但表不解,而且激动里饮,更必使其人身为振振摇,当然此时还宜以本方治之。
《伤寒论》第 164 条:伤寒吐下后,发汗、虚烦、脉甚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经脉动惕者,久而成痿。
注解:此即上条重出,前之脉沉紧,是指发汗前,此之脉甚微,乃指发汗后。
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虽亦皆气冲饮逆的为证,但较发汗前已更重一等。
经脉动惕即前之身为振振摇的互词。
久而成痿,谓此证若不速治,久将成为肢体不用的痿证。
按:此条虽未提治法方药,但据所述肯定是苓桂术甘汤方证。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第 16 条: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注解:《金匮要略》谓其人素盛今瘦。
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
心下有痰饮,即胃中有停饮。
胸胁支满、目眩亦水气冲逆的为候,故以苓桂术甘汤主之。
按:本方治头晕目眩确有良效,若无气冲之候者则不验。
若心下逆满、气上冲胸、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冲咽喉、胸胁支满等均属其候,临证时宜注意。
王霞芳应用苓桂术甘汤治疗小儿咳喘经验

王霞芳应用苓桂术甘汤治疗小儿咳喘经验标签:名医经验;王霞芳;小儿咳喘;苓桂术甘汤本院王霞芳教授是首届著名中医儿科专家董廷瑶学术经验继承人,第三、第四批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班指导老师,从事儿科医疗、教学、科研工作40余年,治学严谨,学验俱丰,临证施治,每获良效,尤其对小儿咳喘研究深入,应用经方苓桂术甘汤治疗小儿咳喘经验颇丰。
笔者有幸随师学习,侍诊于侧,亲聆教诲,受益良多。
现将王师相关经验介绍如下。
1 理论基础苓桂术甘汤出自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由茯苓、桂枝、白术、甘草组成,具有温阳化气、健脾利水的作用,适应于脾阳不足、气不化水、聚湿成饮的痰饮病。
张仲景首先提出“痰饮”病名,认为该病的形成与肺、脾、肾功能失调有关,在“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治疗法则下,创制了从脾治饮的苓桂术甘汤,主治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等。
本方虽四味,配伍严谨,温而不热,利而不峻,确为痰饮之和剂。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
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云:“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又“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稠者为痰,清者为饮”。
痰饮为患,流动不拘,涉及范围广泛,从内到外,从上到下,均可因痰饮停聚而成病,故苓桂术甘汤作为治疗痰饮病的基础方剂,可广泛应用于临床。
王师认为,肺、脾、肾三脏具有互相资生、互相协调的作用。
肺在上焦,主宣发肃降,肺气充足,则能促进脾气的正常运化;脾在中焦,为“后天之本”,主运化、升清,将精微物质上输于肺,以资肺气旺盛布散;肾在下焦,主水,只有肾气旺盛,人体内水液才能正常地吸收、输布和排泄,才能协助肺、脾保持水液代谢的平衡。
若发生病变,肺、脾、肾三脏则相互影响。
如肺病迁延不愈,日久则必然肺气虚弱,影响脾肾气机调节,导致脾的运化和升降功能失调,气滞湿郁,清阳不升,则清窍不利,故见胸闷、头晕等症。
苓桂术甘汤

苓桂术甘汤
【方剂名】苓桂术甘汤,出自《金匮要略》
【组成】茯苓四两(12g)桂枝去皮,三两(9g) 白术二两(6g) 甘草炙,二两(6g)
【用法】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小便则利。
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效】温阳化饮,健脾利湿。
【主治】中阳不足之痰饮病。
胸胁支满,目眩心悸.或短气而咳,舌苔白滑,脉弦滑。
【方解】本方证为中焦阳虚,脾失健运,痰饮内生所致。
中阳不足,气化不利,脾不运湿,聚湿生痰成饮。
水饮停于胸胁,则胸胁胀满;痰饮阻遏上升之清阳,则头目眩晕;水饮上凌心肺,则心悸,短气而喘;舌苔白滑,脉弦滑,均为水饮内停之征。
治宜温阳健脾化饮。
方中茯苓甘淡性平,既健脾益气,又利湿化饮,为君药。
饮属阴邪,非温不化,故以桂枝为臣药,温阳以化饮。
苓、桂相伍,一利一温,湿邪去有利于阳气得复,阳气得复又有利于祛湿。
以白术为佐药,健脾祛湿,脾气健则水湿得运。
以甘草为使药,调药和中。
药仅四味,配伍精当,温而不燥,利而不峻,共奏温阳化饮,健脾利湿之功。
【临床运用】
1.用方要点:本方为温阳化饮的主要方剂,以胸胁支满,目眩心悸,舌苔白滑为辨证要点。
2.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心源性或慢性肾小球肾炎所致的水肿属脾阳虚者。
【方歌】苓桂术甘化饮剂,温阳化饮又健脾,饮邪上逆胸胁满,水饮下行悸眩去。
《中医十大类方》苓桂术甘汤

《中医十大类方》苓桂术甘汤茯苓四两(20g)桂枝三两(15g)白术二两(10g)甘草二两(10g)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苓桂术甘汤是桂枝类方中的利水安神剂,适用于水饮证。
中医认为,凡长期疲劳、紧张、嗜好寒冷之物,均可以使阳气受损,体内的水液停留不化而致病。
其主要表现有:眩晕、动悸、胃内振水音、背中冷、咳嗽痰多清稀、胸胁支满、小便不利、苔滑等。
此时,中医常用苓桂术甘汤治疗。
本方中茯苓是多孔菌植物茯苓的菌核,传统用于治疗伴有小便不利的眩晕、动悸,经常与白术同用。
桂枝与甘草温阳定悸,能治疗心动悸、汗多、胸闷者。
合而成方,苓桂术甘汤可以治疗眩晕、动悸伴小便不利、浮肿的病证。
苓桂术甘汤证如下:1.心下动悸、或气上冲胸、或眩晕;2.腹部软弱而胸胁部胀满、胃内有振水音;3.小便不利,浮肿倾向。
除上述指征以外,尚可以见到患者恶寒、小便不利、大便溏薄、口淡无味、常吐清唾、苔白滑等证。
此外,本方证有发作无定时、时好时坏的临床特征。
即发作时各种症状甚剧,来势颇猛,但去后则相安无事,而精神刺激、心身疲劳等常是引发本证的诱因。
本方证常出现在以下一些疾患中:——以眩晕为主诉的疾患:如耳源性眩晕、高血压性眩晕、神经衰弱性眩晕等。
《伤寒论》规定:“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金匮要略》规定:“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可见眩晕的同时尚有胸胁逆满、动悸身摇等症状。
此外,以药测证,当有小便不利。
有报告使用本方(茯苓30g、桂枝10g、白术30g、甘草6g)治疗耳源性眩晕10余例,症状平均在5~10剂内基本消失。
其见效的指征,首见尿量增加,随即其他症状消失[1]。
——以心悸为主诉的疾患:如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心肌炎等。
临床表现尚有疲劳感、汗多、胸闷、浮肿及小便不利等。
——以胃内有振水音为特征的疾患:胃下垂、胃溃疡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神经性呕吐、胃肠神经症等。
伤寒治水方之一:苓桂术甘汤

伤寒治水方之一:苓桂术甘汤机体水液代谢平衡,人体生命活动才能正常,一旦代谢失衡,就易导致“水”病。
水液在体内运行的方式我们喝进去的水是如何在体内代谢运行的呢?正常的水液在体内运行必须以“气”的形式,也就是液态的水必须转变成气态的“气”才能运行到全身,而要将水变化为气,就需一种动力——火,生理的火就是人的阳气,阳气的温煦、蒸化作用促使水转变成气,这就像一锅凉水变成水蒸气就必须加火一样,这个过程中医称之为“气化”。
松原市中医院治未病科赵东奇如果阳气不足,就会使体内水液不能转换成气,停聚在身体的某一个部位,停聚在松软的皮肤组织下导致水肿,或是停聚在胸、腹腔导致胸水、腹水,也可能停聚在内脏,形成五脏水病。
故水病的发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阳气或者说“火”的不足,因此在治疗水肿这些疾病时,往往加些温阳的药物,以促使水尽快转为气运转全身。
正如张仲景说:“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水液代谢失常的病症若人体的水液代谢失常,会表现出许多病症,包括水、湿、痰、饮引起的诸多病症,可导致各个系统出现问题。
如有个老太太,从东北来,患眩晕症,诊为“梅里埃病”,已得病半个月。
发作时天旋地转,站立不稳,恶心呕吐,吐出物尽是白白的、黏黏的涎沫,躺在床上连眼睛也不敢睁。
就诊时须由两人搀扶,否则必坐立不稳倒地,问话时两目紧闭,不敢出声作答,否则呕吐。
舌苔白滑而腻。
这在中医看来,多属痰饮上犯清窍,属水液代谢失常的疾病。
水、湿、痰、饮等的滋生,统称为水液代谢失常病症,一般认为,湿聚为水,水聚为饮,饮聚为痰。
稀者为饮,稠者为痰。
但临床上有时难以截然划分,所以有“水湿”、“水饮”、“痰饮”、“痰湿”等不同名称,突出显示中医的整体观念特色。
《伤寒论》是如何治水液病的《伤寒论》治水病可谓层次分明,基本上分为三个层次:化水(饮)、利水、逐水。
当水湿不甚,可采用温阳化气的方法治疗,就是通过用温阳药或芳香药将水湿或水饮蒸化掉,犹如天下小雨,刚湿地皮或地之小凹处积水,太阳一照,则即刻蒸发一样,这叫做化湿法、化饮法,《伤寒论》中的茯苓甘草汤、苓桂甘枣汤基本属于这类方剂。
桂苓术甘汤

桂苓术甘汤可与滋肾丸,桂苓术甘汤。
【阐释】口吐清水,饮食减少,有由于胃寒及肾水汜溢之别,两者在脉象、味觉及唇口颜色诸方面都容易区分。
由于胃寒者,以理中汤温健脾胃,即能痊愈。
由于肾水汜溢者,服一切温中补火药,自然不会有效。
郑氏治以滋肾丸或桂苓术甘汤,可谓善用成方。
查滋肾丸系李东垣所订,本以治下焦湿热,小便癃闭,故用知、柏苦寒,清热、燥湿而兼滋阴,更配少许肉桂温养肾阳蒸水化气,而小便自通。
郑氏取其一阳含于二阴之中,阳为阴根,能引水归宅,水得下行,口吐清水自止。
实由于知、柏二味,苦能坚肾,寒能养阴,更得辛温之肉桂,扶心阳以通肾阳,使水有所归,又有所制,自不会汜溢为病。
故凡一切阳不化阴,阴气发腾之症,皆可以本方施治。
至于桂苓术甘汤,自《伤寒论》、《金匮》起,即视为治痰饮、水湿的要方。
郑氏用以治此症,系取其能化气行水,使水从皮肤蒸发,小便利出,而口吐清水自止。
又因其能补土以制水,故可推广以治一切脾虚水肿与痰饮咳嗽。
现代应用范围更广,有人用以治高血压、脑震荡、目翳、带下、溃疡、风湿性关节炎及心力衰竭诸病,均取得满意的效果。
(2)怔忡起于何因?此心阳不足,为阴邪所干也。
夫心者,神之主也,心君气足,则百魅潜踪,心君气衰,则群阴并起。
今病人心内怔忡,怔忡者,不安之象也。
阳虚之人,心阳日亏,易为阴邪所侮,上侮故心不安,觉有忡之者,忡乃自下而上之谓,明明阴邪自下而上为殃,非大补心阳不可,方用桂枝龙骨牡蛎汤,再重加附子。
亦有水停心下而作悸者,悸亦心动不安之貌,与怔忡相同,怔忡重在心阳不足,悸则重在水停心下,必有水声为据。
水停甚者,心下痛峻,仲景主以十枣汤,悸而不痛,芩桂术甘汤,悸而兼喘咳者,小青龙汤。
芩桂术甘汤见阳虚门。
【阐释】此段所论,都属心脏病。
怔忡不安为心阳虚,宜治以桂枝龙牡加附子汤,以大补心阳。
心悸不安则有三种情况,由于水停心下而痛剧者,宜治以十枣汤;悸而不痛者,宜治以苓桂术甘汤;悸而兼喘咳者,多由外感表不解,故宜治以小青龙汤。
苓桂术甘汤的功效与作用

苓桂术甘汤的功效与作用
苓桂术甘汤又称为茯苓术甘汤,是中医传统经典方剂中的一种,被广泛用于治
疗脾胃虚寒引起的脘腹冷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该方剂主要由茯苓、桂枝、干姜、甘草组成,具有温中散寒、健脾和胃的作用。
以下是苓桂术甘汤的功效与作用:
1. 温中散寒
苓桂术甘汤中的干姜具有温阳散寒的作用,可以帮助改善脾胃功能,促进消化
吸收,缓解脘腹冷痛、寒气困滞等症状。
茯苓和甘草能协同增强干姜的温中作用,从而达到散寒的效果。
2. 健脾和胃
茯苓、甘草具有和胃健脾的作用,有助于调理脾胃功能,增强消化系统的吸收
能力,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预防脾胃虚弱引起的胃痛、恶心、呕吐等情况。
3. 调节情绪
苓桂术甘汤被认为对情绪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可改善因脾胃虚寒引起的易怒、
烦躁、抑郁等不良情绪,有助于提升心情,促进身心健康。
4. 缓解疼痛
茯苓、甘草在苓桂术甘汤中具有镇痛、平抑的作用,可以缓解脾胃虚寒引起的
腹痛、胀痛等疼痛症状,同时也有助于缓解胸腹胀满、灼热等不适感。
综上所述,苓桂术甘汤作为一种经典中药方剂,具有温中散寒、健脾和胃、调
节情绪、缓解疼痛等多种功效与作用。
但在使用时应根据个体情况谨慎调配,避免过量或不当搭配引起不良反应。
在中医治疗脾胃虚寒相关疾病时可以考虑应用苓桂术甘汤,但建议在医师指导下使用,以达到更好的疗效。
苓桂术甘汤

梅尼埃综合征
郭某某,女,48 岁,患头晕一年多, 每于饮食不适,或者受风寒时发作。头晕 时目眩,耳鸣,脘闷,恶心,欲吐不得, 食欲减退,不喜饮水,甚时不能起床。脉 缓,舌淡苔白。
证属脾胃阳虚,中气虚衰,致水气内停, 清阳不得上升,浊阴不得下降。治以苓桂 术甘汤2剂后,头晕及烦满、恶心,皆有好 转。后宗此方制成散剂,日服l2g, 服1月痊 愈,以后未复发。(《经方发挥》)
5.苓桂茜红汤(苓桂术甘汤加红花、茜草):治疗冠心病属心 阳虚者。本方加牛膝治疗高血压病(心阳虚型)效果亦较好。 6.苓桂杏苡汤(苓、桂、杏仁、苡仁):治水气挟湿,头晕、咳 嗽、痰多、胸闷、小便不利、舌苔腻之证。
病案
视物不清 (飞蚊症) 李某某,女,68岁,其子患冠心病,服中
药治愈。遂有心服中药诊治眼病。双目视物不 清,时有“飞虫”或“苍蝇翅”等,治疗多年 不愈。查其舌大苔水滑,膝下肿,大便溏,脉 沉弦,诊为“水气上冲”, 蒙敝清窍,治用苓 桂术甘汤加茜草1Og、红花1Og。服药20余剂, 双目视物正常,停药。半年后,病人出现双视 现象,观其舌脉同前,仍以原法统方调治月余 而愈。随访2年,病未发。 (《伤寒论临床应用五十论》)
茯苓四两 桂枝三两 白术 甘草各二两 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5
刘渡舟应用本方的经验
1)在辨证方面 刘老经常强调,临床辨证要着眼主证,把握关键。
心脏病之属于水气上冲者,其临床表现有以下一些特征。 一是水舌,即舌质淡嫩,舌苔水滑。这是由于阳气虚弱、 水饮从下而上,津液不化所致。 二是水色,即面色黧黑 或面呈水斑,多见于天庭、鼻柱两侧、两颧、两颐、颏 部的棕褐色或黑褐色斑点,其色暗滞。三是脉沉弦,沉 脉主病在里,为阳气不振,弦脉主饮,二者皆属于阴脉, 反映水寒为病。自觉症状:如水气凌心则悸,阻闭心胸 之阳则胸闷、短气、喘息。水为阴邪,阳虚为阴病,夜 晚阴气当令而阳气减退,故胸闷等症有入夜加重之倾向。 另外,水气上冲则头晕目眩、咽噎耳鸣、面目虚浮,这 是常见表现,故亦可作为辨证的重要指征。
王付方剂学讲稿

王付《方剂学》92王付《方剂学》 92 讲同步文稿校编整理: shuangjia09 、春风微拂校编整理:shuangjia09shuangjia09、春风微拂01.【上篇•总论】绪言、定义、内容、要素。
第一章:方剂学发展概要 (1)02.第二章:治法与方剂............................................................................. .. (4)03.第三章:方剂的分类。
第四章: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8)04.方剂的组成与变化(续一)........................................................................... . (12)05.方剂的组成与变化(续二)第五章:剂型。
第六章:煎服法(方药古今剂量换算) (15)06.【下篇•各论】第一章:解表剂。
第一节:辛温解表•麻黄汤 (19)07.桂枝汤............................................................................. (23)08.小青龙汤............................................................................. (26)09.小青龙汤(续)......................................................................... .. (30)10.第二节:辛凉解表•银翘散(附:升麻葛根汤、桑菊饮) (34)11.第三节:扶正解表•败毒散(附:九味羌活汤、参苏饮、麻黄附子细辛汤)...............3812.第二章:泻下剂。
第一节:寒下•大承气汤 (42)13.大承气汤(续)、大陷胸汤............................................................................. . (46)14.第二节:温下•大黄附子汤(附:温脾汤) (49)15.第三节:润下•麻子仁丸............................................................................. .. (53)16.济川煎............................................................................. (56)17.第四节:(峻下)逐水•十枣汤。
苓桂术甘汤的功能主治

苓桂术甘汤的功能主治概述苓桂术甘汤是一种传统中医方剂,由苓、桂、术、甘等药材组成。
它具有独特的药效和功能,被广泛用于中医临床实践中。
本文将详细介绍苓桂术甘汤的功能主治,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一中药方剂。
功能主治苓桂术甘汤主要具有以下功能主治:1. 利湿除痹苓桂术甘汤可通过利尿作用,帮助排除体内湿气,同时具有温中散寒的功效,能够有效缓解湿痹疼痛。
它常用于治疗湿阻经络、关节疼痛等湿痹症状。
2. 调理脾胃苓桂术甘汤中的术、苓等药材具有健脾胃、促进消化的作用。
该方剂能够增强脾胃功能,改善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问题,常用于辅助治疗脾胃虚弱引起的各种症状。
3. 缓解水肿苓桂术甘汤具有利水的作用,能够减少体液潴留和水肿。
它常被用于治疗水肿、浮肿等症状,特别是由于湿气停留引起的水肿,有较好的疗效。
4. 平补心气苓桂术甘汤中的甘草具有滋补心气的作用,能够缓解心血不足导致的疲倦、心慌等症状。
它常被用于治疗心血虚弱、气虚等心脏病问题。
5. 调经止痛苓桂术甘汤还具有调节月经、止痛的功能。
它用于治疗月经不调、痛经等妇科问题,能够有效缓解症状,调节月经周期。
6. 平安安神苓桂术甘汤中的甘草具有平抑安神的作用,能够缓解焦虑、失眠等神经系统症状。
它常被用于治疗情绪不稳、失眠多梦等问题。
用法用量苓桂术甘汤的用法用量为:每次15克,水煎服。
注意事项在使用苓桂术甘汤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孕妇慎用,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对本方剂中任何药物过敏者禁用;•使用过程中如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停止使用并咨询医生;•注意调节饮食,避免辛辣食物和油腻食物,有利于药效的发挥;•严密保存,避免阳光直射和潮湿。
小结苓桂术甘汤是一种常用的中医方剂,具有多种功效和功能。
它主要用于湿痹、脾胃问题、水肿、心血不足、月经问题和神经系统问题等。
在使用时,需要遵循正确的用法用量,并注意相应的注意事项。
如果出现不适或有其他疑问,应及时咨询医生。
了解苓桂术甘汤的功能主治,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和应用这一传统的中药方剂。
苓桂术甘汤的治疗方案

一、引言苓桂术甘汤,源于《金匮要略》,是中医经典方剂之一。
该方由茯苓、桂枝、白术、甘草四味中药组成,具有温阳化饮、健脾利湿的功效。
广泛应用于治疗脾胃虚弱、痰饮内阻、心悸、眩晕、胸痹等病症。
本文将针对苓桂术甘汤的治疗方案进行探讨。
二、方剂组成及药理作用1. 方剂组成苓桂术甘汤由以下四味中药组成:(1)茯苓:味甘、淡,性平。
具有健脾利湿、宁心安神、清热解毒等功效。
(2)桂枝:味辛、甘,性温。
具有温经散寒、温阳化饮、活血通络等功效。
(3)白术:味甘、苦,性温。
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等功效。
(4)甘草:味甘,性平。
具有补脾益气、调和诸药、解毒等功效。
2. 药理作用(1)茯苓:具有利尿、抗炎、抗氧化、抗肿瘤、调节免疫等作用。
(2)桂枝:具有抗炎、镇痛、抗菌、抗病毒、抗氧化等作用。
(3)白术:具有调节胃肠功能、抗炎、抗肿瘤、抗氧化、调节免疫等作用。
(4)甘草:具有抗炎、镇痛、抗菌、抗病毒、抗氧化、调节免疫等作用。
三、治疗病症及适应症1. 治疗病症(1)脾胃虚弱: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神疲乏力等。
(2)痰饮内阻:咳嗽、痰多、胸闷、心悸等。
(3)心悸:心慌、胸闷、气短、失眠等。
(4)眩晕: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等。
(5)胸痹:胸痛、胸闷、气短、心悸等。
2. 适应症(1)慢性胃炎、胃溃疡等脾胃虚弱性疾病。
(2)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痰饮内阻性疾病。
(3)心律失常、心悸等心血管疾病。
(4)眩晕、头痛等神经系统疾病。
(5)胸痹、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
四、治疗方案1. 药物剂量(1)茯苓:10-15克。
(2)桂枝:6-10克。
(3)白术:10-15克。
(4)甘草:3-5克。
2. 煎煮方法(1)将药材洗净,放入煎药壶中。
(2)加入适量清水,浸泡30分钟。
(3)大火煮沸,转小火煎煮30分钟。
(4)煎煮完成后,去渣取汁,分早晚两次服用。
3. 服用方法(1)餐后服用,每次1剂。
(2)若病情较重,可适当增加剂量,但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苓桂术甘汤

苓桂术甘汤
原文地址:[转载]苓桂术甘汤——摘自《经方的魅力》(黄煌著)作者:学习中医
苓桂术甘汤(茯苓、桂枝、白术、甘草)可看作是桂枝甘草汤加茯苓、白术而成。
桂枝甘草汤在《伤寒论》中主治“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
”是以心悸为主证。
茯苓、白术主治小便不利兼有浮肿者,是仲景常用的利尿剂。
“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
”可知此方有利水作用。
因此,本方主要用于以心悸、浮肿为主诉的心脏病,尤其多见于以风心为代表的心瓣膜病。
这类疾病出现轻度心衰时可用本方。
此时,既要用桂枝,又要加肉桂,心悸甚者还要加龙骨、牡蛎。
心衰严重者加附子,或与真武汤合用。
另外,一些神经衰弱,胃神经官能症,慢性肠炎也有用此方的机会。
值得一提的是桂枝甘草茯苓这个方根。
它多用于体质虚弱的瘦人伴有心悸者。
加上白术即是本方。
加上大枣是苓桂枣甘汤,主治自觉腹主动脉异常搏动者。
腹主动脉异常搏动多见于瘦人,大枣是营养安神剂,方中重用茯苓与大枣以加强镇静作用。
加上五味子是苓桂味甘汤,用于肺气肿、肺心病的咳喘。
此喘为虚喘,多伴有心悸、汗出,我多加麦冬、人参、山萸肉、龙骨、牡蛎。
桂枝甘草茯苓变化之方,其所主之病总离不开心血管疾病。
苓桂术甘汤

苓桂术甘汤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茯苓四两桂枝三两白术二两炙甘草二两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68) 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
夫短气有微饮。
一、刘渡舟老师在《刘渡舟伤寒论讲稿》中认为,这一条(68)论述水气上冲的证治。
太阳伤寒,本应汗解而反用吐下,使中上焦阳气受伤,形成心脾阳气虚而水气上冲的证候。
“心下逆满”,指胃院部因气上逆而感觉胀满,同时还有“气上冲胸”的感觉。
关于气上冲这个证候,临床上还可以见到冲至咽喉部而有憋气、室息感觉者。
刘老曾在京西城子煤矿带学生实习时,一位学生接诊了一个老妇人,主诉咽中似有一物堵塞,吐之不出,咽之不下,根据病情开了四七汤(半夏厚朴汤加大枣),连服几剂没效。
刘老看其舌苔水滑,六脉俱弦,还有气上冲的感觉,等到这个气冲到咽喉部时,就觉得堵闷特别严重,而且有心慌、心跳等症。
刘老诊断为水气上冲,换了苓桂术甘汤,只吃了一剂就有效。
临床上类似病例并不少见,只不过这一例较为典型而已。
“起则头眩”,是指病人头晕很厉害,只能静卧而不敢起床活动。
造成眩晕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心脾阳虚,清阳之气不足以上养清窍;一是水气上冲,阴来搏阳,清阳被水寒之气所蒙蔽。
“脉沉紧”,就是沉弦之意。
沉主里,又主水病,弦主饮邪,沉弦正是水气为患的脉象。
以上脉证提示,伤寒经过吐下后,病已经离表,当然也不能再用汗法解表。
如果再用解表发汗,就可能伤动经脉之气,即“发汗则动经”,使阳气更虚,不能荣养筋脉,“身为振振摇”,就是肢体战振摇动,甚则站立不稳而欲仆。
治疗当用温阳健脾,降冲利水之法,轻者用苓桂术甘汤,阳虚重者用真武汤(茯苓、芍药、生姜各三两,白术二两,附子一枚)。
苓桂术甘汤是苓桂剂群的代表,擅长治水气上冲,又能治痰饮内留等证。
方中茯苓、白术健脾利水,桂枝、甘草补心阳之虚。
同时,桂枝又善降冲逆之气。
苓桂术甘汤类方歌(六首)

苓桂术甘汤类方歌(六首)
苓桂术甘汤类方歌(六首)
一、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苓桂术甘温药方,气上冲胸水为殃。
头眩心悸阴邪重,咳嗽短气功效彰。
二、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苓桂枣甘伏水邪,脐下悸动用则确。
或者上冲发奔豚,甘澜水煮效方捷。
三、茯苓甘草汤(苓桂姜甘汤): 茯苓甘草与桂姜,胃中停水悸为殃。
气趋小腹或成泄,健胃泻水厥亦良。
四、五苓散: 五苓苓桂泽猪术,水停膀胱津不输。
口渴心烦尿不利,饮入则吐脉来浮。
五、猪苓汤: 猪苓汤治少阴虚,热与水蓄烦呕居。
小便不利口又渴,泽胶猪茯及滑石。
六、文蛤散: 水巽原逾汗法门,肉上粟起更增烦。
意中思水还无渴,文蛤磨调药不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4苓桂术甘汤独活寄生汤(王付)现在上课。
这一堂,我们学一个方,叫苓桂术甘汤。
这个方是张仲景的一个著名方。
这个方药物组成由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所组成。
这个方,根据药物的组成看看,这个方煎煮的时间长不长?煎煮的时间也是比较偏短的。
我们说煎煮一般情况下,是多长时间?在特殊情况下,我们说了,张仲景的煎药方法,最短几秒钟,最长三个小时。
我们学习到应用,一定要因人而决定的。
当然,这里边还得因药而决定的。
苓桂术甘汤煎煮大概就是十五分钟左右。
当然我们说的煎煮,大火这个时间算不算?它是不算数的。
是从水开以后,小火计算的。
苓桂术甘汤,这个方的功用是什么呢?温阳化饮,健脾利湿。
从今天来看,苓桂术甘汤它的药理作用,主要就是保护胃粘膜,抗心肌缺血,缺氧,抗心律失常,以及抑制平滑肌自发性收缩等作用。
我们学习苓桂术甘汤,这个方,治疗中医的证,是中虚痰饮证。
中,指的是什么?脾胃。
也可以说是脾胃虚弱痰饮证,也可以说是脾虚痰饮证。
中医所说的脾,在绝大多数情况,应该包括胃。
脾虚痰饮证,它的主要病证表现是什么?举一个例子。
在门诊上班,来了一个女同志,我问她哪不舒服?她告诉我,同时她还拿了一张纸,上面是一个胃镜的报告单,是慢性浅表性胃炎。
她接着说了这样一句话,她说,她的慢性胃炎胃历来不痛,她又说历来不恶心,历来不吐,历来不腹泻,当然大便也不干。
她说她的浅表性胃炎,主要症状,她自己感觉胃里边不柔和,这个东西一会跑到了左边,一会跑到了右边,这个东西在胃里边转来转去。
她说大概转不到半个小时,忽然间她感到胃中有一个东西,进到了胸中。
她说一到胸中,她感到胸中满闷、不舒服。
她又说胸中不舒服,胃中舒服了,说明病跑了。
她接着又怎样说呢?她说宁可胃中舒服,还是宁可胸中舒服呢?希望都舒服。
她说了一句什么话呢?她说胸中不舒服,比胃中不舒服还难受。
她总是怀疑胸中不舒服,有问题,检查来检查去没有问题。
她说,大概持续二十分左右,忽然间,头晕目眩,胃中舒服了,胸中舒服了,头晕目眩。
头晕目眩,这种情况下,站不能站,只能躺在地上。
她说在家里劳动,每一次去地的时候,都要带一个能睡觉的地方。
如果胃中不舒服,胸中不舒服,紧接着就是什么?眼前一片漆黑,头晕,要睡觉。
她说,睡上个二三十分钟,三四十分钟,起来,好好了。
一天多次发作。
她这样一说,叫我想到张仲景在《伤寒论》中第67条,张仲景怎样说呢?他说“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
”那就是什么呢?头晕目眩。
我们给她开方,吃了一段时间,大概有二十多天,病证基本解除。
你说这样的浅表性胃炎,她就吃二十天的药,能不能达到预期治疗目的呢?有没有必要巩固治疗呢?她又坚持大概吃有两周左右,最后病得到了解除,没有再出现这样的症状。
有一句话,叫做“起则头眩”,使我忽然想到,我在门诊上班,遇到一个病人,一个男同志,有多大了?有将近70岁。
他来看病的时候,他问我一句话。
他说,睡在床上血压正常,站起来血压有点高,走路的时候,血压比较高。
他问我,这叫不叫高血压?那你们说呢?前提是睡在床上,血压正常。
我跟他怎样说呢?我说你这病,躺在床上,不叫高血压,走路就叫高血压。
他又怎样说呢?他走路的时候,头晕,眼前又发黑,他感到头重脚轻,随时就有可能摔倒,躺在床上一切正常。
在这种情况下,病人他来看病的时候,他自己还带了一个血压计,他说你量一量。
他往诊断桌上,还是诊断床上?他往床上一躺,血压正常,往诊断桌这一坐,血压怎样?血压高。
叫他一走路,血压更高。
他说,他不能吃降压的药,一吃降压的药,睡在床上也头晕目眩。
当然,这个血压是高还是低?他说吃什么药都不行,就是影响他一天活动。
我在思考一个问题,思考的过程中,一看舌质偏淡,舌苔偏腻,摸了脉象偏弱。
我在思考一个问题,思考之中,忽然想到张仲景所说的“起则头眩”。
这个起,如果它是胃的病证,那就是从下往上起了,这个人他站起来头晕目眩了。
我想啊,应该给他开个什么方?苓桂术甘汤。
开这个方,你说再加点啥药呢?它也真不好加。
忽然又想到张仲景说了一句话,他说“起急头眩”。
一个字差别。
用什么方?张仲景用的是葵子茯苓丸。
葵子茯苓丸就两味药,一味药还是种子。
叫我想了想,张仲景用葵子的时候,用的量比较大,用了50克。
这样我给他开了一个方。
到了第二周他来找我看病的时候,他说走路的时候,头晕明显减轻了,最后还真达到了预期治疗目的。
西医说是什么病呢?说是直立性高血压。
我们中医就是要辨证的。
只要符合这个证型,我们就可以用苓桂术甘汤,就能取得良好治疗效果。
下面我们学习苓桂术甘汤方药与病证之间的关系。
茯苓,什么作用?健脾利湿。
桂枝什么作用?温阳化湿。
白术呢?益气健脾燥湿。
甘草,协助白术健脾益气。
这是我们学习苓桂术甘汤。
现在我们再思考一个问题,苓桂术甘汤治疗的脾虚痰饮证,应该是偏于寒还是应该偏于寒呢?偏于寒吧?在临床中,我的认为,单用这个方,如果是治疗慢性胃炎有一定的局限性,可以和我们前边学习的理中丸,配合在一起,疗效会更好一些。
人们在认识苓桂术甘汤的时候,对于桂枝,专门引用了张仲景的一句话:“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这一句话就告诉人们,凡是治疗痰饮都要用点什么药?温化的药。
也可以说,温可以化湿,湿得温而化。
简单的一个例子,房间比较潮湿,天的温度偏高,它会出现一个什么样的结局?天的温度偏低,它会出现一种什么样的结局?哪一种情况,可以使湿化得快一些?就是温。
这是我们学习苓桂术甘汤。
下面我看一个方,叫萆薢分清饮。
萆薢分清饮这个方,组成有益智仁、川萆薢、石菖蒲、乌药所组成。
这个方,根据药物的组成,它就是温肾利湿,分清化浊,具有抗炎、抗菌等药理作用。
治疗中医的证是,虚寒膏淋证。
虚寒膏淋证它的症状表现是什么?下面给同学们举一个例子。
在门诊上班,来了一个女同志。
我问她,我说你主要是哪不舒服?她说了这样一句话,她说我这个人啊,平时不爱吃油性大的食物,不过,解的小便总是好像是尿油。
她总是觉得她尿中含有油。
实际上,她就是尿完之后,尿中漂了一层油状物。
这是什么病?妇科慢性炎症会出现这样的病证。
再一个方面,叫做什么呢?淋巴回流受阻。
再一个就是乳糜尿,西医说它是淋巴回流受阻,淋巴液渗到尿路了。
对于这样的病证,我们要看一下,舌质、舌苔,如果涉及的舌质淡,舌苔白,我们就用什么方?萆薢分清饮。
再一种情况。
在门诊上班,还是遇到一个女同志,她怎样说呢?她说最近一年多,她说她解的小便像淘米的水,当然不是小米,是大米水。
她这样一说,我们一看她的舌质、舌苔,用什么方?萆薢分清饮。
用萆薢分清饮有没有治疗效果?我认为有很大的局限性。
不过,我们要知道,萆薢分清饮我们把它作为治疗虚寒膏淋。
膏,那就是比较稠吧?油状物呀,白如米泔呀。
单用这个方,很难达到预期治疗目的。
要想达到预期治疗目的,我在临床中,通常情况下,开的是三个方,一个是萆薢分清饮,一个苓桂枝甘汤,一个真武汤。
同学们也可以看一下,三个方合在一起,药味多不多?重复的药有几味?并不太多,疗效是显著的。
下面我们看一个方,叫鸡鸣散。
鸡鸣散,这个方药物组成,槟榔、陈皮、木瓜、吴茱萸、苏叶、桔梗、生姜加上皮。
一般情况下,生姜的皮去掉了没有?吃生姜的时候,皮掉了没有?不知道,以后吃的时候,注意观察。
这个方,治疗什么病证呢?寒湿脚气证。
这个脚气和肾气丸治疗的脚气差距是比较大的。
肾气丸治疗的脚气,有两个。
一个在哪?在胸中。
一个在哪?在小腿。
今天我们学的鸡鸣散脚气在哪?在脚上。
你们说这脚气容易不容易治?治疗的难度是偏大的。
下面我给同学们介绍,治疗脚气可以说,我们治疗脚气,治一个应该是好一个。
在治疗的时候,应该分两个方面去治疗。
一个方面用鸡鸣散,内服。
下面附了一个方,叫苦参矾石汤。
这个方作为一个外洗。
也就是说,在临床中,你要想把一个脚气达到预期治疗目的,单用外洗的有作用,不够理想;单用内服的,有作用,也不够理想,要想理想,就是我刚才所说的。
举一个例子。
今年的上半年,有一个女同志脚气来找我们看病。
找我们看病的时候,这个女同志有多大?三十多岁。
进来的时候,不是走进来的,而是坐车进来的。
坐什么车?同学们也清楚,和自行车的轮子差不多,叫做轮椅。
脚肿脚烂,那脚趾头肿烂溃烂了。
她怎样说呢?她说她在五年前,出现过这样重,我们给她治疗,达到了预期治疗目的。
她说,说着说着,她出国了。
出国了,就是去年的上半年,又复发了。
复发了,你说她回来治呀还是在国外治呢?她是出国在美国。
在美国那就是主要用什么药?用西药。
最后又找中医,怎样就是没有控制病情。
她想想又恢复到原来坐轮椅这个程度了。
她要回来呢。
我们给她开方,她到这个地方,她找我,她说你还给我开两个方。
我说,开哪两个方呢?她说你知道。
她又说她在国外。
我说你在国外,跟大夫说了没有?她说说了,也外洗了,也内服了,就是疗效不够理想。
我给她开两个方,一星期。
第二次来的时候,她把车子带来了没有?没有带来,她是走着进来的。
那当然也可能放到楼下,还是在哪个地方,我们也没详细问他,不管怎样说,她是走着来的。
到了第三周,完全恢复得像正常人一样。
她走之前,她又来找我,她说她还要到美国去,这一次来要带上药了。
她说一旦又发作了,不再回来了。
我说应该回来祖国看一看。
不管怎样说,我们所说的方疗效是显著的,单用一个方,是不够理想的。
苦参矾石汤,这个方是我在临床中治病,根据疗效而总结的一个小小的一个经验方。
下面我们学习第五节,祛风胜湿一个方,叫独活寄生汤。
独活寄生汤,同学们看一下,这个方,药物多不多?多。
独活,细辛,桂心,防风,当归,川芎,芍药,地黄,人参,茯苓,桑寄生,杜仲,牛膝,秦艽,甘草。
可以看出来,人参,茯苓,甘草,当归,川芎,芍药,地黄相当于什么方?八珍汤,少了一个白术。
白术能不能治疗风湿?张仲景其中一个方,治疗风湿,那就是麻黄加术汤。
可以用的。
这个方,药物组成比较多,它是不是单一的汤剂?它不是。
它是什么?水煮散剂。
这个方,功用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
治疗的病证,是什么呢?痹证日久,肝肾两虚,气血不足证。
实际上就是风寒湿痹症加有正气不足。
这个方,用了八珍汤,又加了桑寄生,杜仲,牛膝,又加了祛风胜湿的药。
这个方,从理论上说,这个方效果应该是显著的。
事实上说,这个方疗效是非常平淡的。
我在临床中,用这个方,总是发现它疗效不够理想。
我想问同学们一下,如果我们遇到风寒湿这个痹症日久,实际上就是风寒湿。
风寒湿痹症,我们以前所学的知识,应该用个什么方?小活络丹。
事实上,用小活络丹,效果也是不够理想的。
我们在学习小活络丹的时候,说这个方是个好方,说到了今天,又说它不够理想,让我们的心是热的还是凉的?还是沸腾的。
今天,我们要做一个总结,治疗风寒湿痹症,最好用两个方,效果是显著的。
用小活络丹与乌头汤配合在一起,那是屡用屡效的。
说不定,我们班在座的同学,有的同学给我说过,他父亲,有的说是他母亲,有的说的是父母亲的父母亲,出现了关节疼痛,三年了,五年了,三的后边加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