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学笔记第五章注意解读
认知心理学第五章短时记忆与工作记忆
05 短时记忆与工作记忆的应 用
教育领域的应用
促进学习策略
短时记忆和工作记忆是学习的重要基础,教育者可以通过 设计有效的学习策略,如分段学习和分散复习,来帮助学 生更好地管理和利用短时记忆和工作记忆。
个性化教学
了解学生的短时记忆和工作记忆能力,可以帮助教育者制 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结构与功能
短时记忆和工作记忆在大脑中的结构与功能存在差异,短 时记忆主要与大脑皮层下的听觉系统有关,而工作记忆则 涉及多个认知系统的协同作用。
联系
工作记忆是短时记忆的一 种扩展
工作记忆可以看作是短时记忆 的一种扩展,它不仅包括信息 的暂时存储,还涉及对信息的 操作和处理。
信息在两者之间可以相互 转换
差异
存储时间
短时记忆的存储时间通常在几秒至几分钟之间,而工作记 忆的存储时间则相对较长,可以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
信息处理方式
短时记忆主要涉及对信息的暂时存储和简单复述,而工作 记忆则涉及更复杂的信息处理和操作,如分析、组合和推 理等。
信息容量
短时记忆的信息容量有限,通常只能存储7±2个信息单元, 而工作记忆的信息容量相对较大,可以同时处理和存储更多 的信息。
影响个体的思维速度、 学习能力、推理能力 等认知能力。
工作记忆的模型与结构
模型
工作记忆的模型通常包括中央执行系统、语音回路、视觉空间模板和情景缓冲器 等部分。
结构
工作记忆的结构包括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短时记忆负责暂时存储信息,长时记 忆负责长期存储和提取信息。
03 短时记忆与工作记忆的差 异与联系
研究发现工作记忆的容量有限,大约 为4个项目,且存在个体差异。
短时记忆与工作记忆的比较研究
105第五章意识和注意
基础心理学
二、意识的不同状态
(一)可控制的意识状态 人的意识最清晰,最能集中注意,能够有意识地 去完成一件事情。 (二)自动化的意识状态 在这个状态里,人对自己的行为似乎有所意识, 但又不太清晰。 (三)白日梦状态 白日梦是指只包含很低水平意识努力的意识状态。 (四)睡眠状态 主体不能意识到的意识状态。(警戒点)
基础心理学
二、无意识
无意识是个体不曾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过 程。 无意识的内容: 1、在不知不觉中所获得和保存的外界信 息,也在不知不觉中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 改造并编码贮存,形成无意识。 2、在不知不觉中对人的各种活动、行为 操作发生调节和支配的那些心理力量(如未 被意识到的活动动机等),构成人的无意识 。
基础心理学
2、兴奋剂 安啡他明、可卡因、咖啡因 其作用是增强中枢神经系统的冲动传递 ,往往加速心理和躯体活动。 3、致幻剂 大麻、LSD、仙人掌毒碱 致幻剂可以阻止一种叫作羟基色胺的 神经递质的释放,而通常这种递质只是在 活动减退时分泌减少,神经细胞不再分泌 羟基色胺,即使服用者是处于觉醒、警觉 和完全有意识的状态。
基础心理学
容易接受催眠的人通常有以下特征:
(1)经常做情节生动的白日梦; (2)想像力丰富; (3)容易沉浸于眼前或想像中的场景; (4)依赖性强,经常寻求他人的指点; (5)对催眠的作用深信不疑; (6)有经验分离的经历,即体验过记忆或自 我的一部分与其余部分分离开来。
基础心理学
对催眠的不同解释
二、注意的种类
(一)不随意注意 是没有预定目的、不须付出意志努力的注 意。当对这类刺激处理完毕,注意也就终止了。 (二)随意注意 是有目的、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 。 (三)随意后注意 当随意注意的结果已经可以把随意注意的对 象纳入生活的时候,随意注意就可以转化成不 随意注意了,这样的不随意注意叫做随意后注 意。
普通心理学第五章意识和注意
本章讨论意识和注意,包括其定义、特征、作用、研究方法等内容。通过深 入探讨意识与潜意识的关系,理解意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意识的定义与特征
多维性
意识是复杂的,包含了多个方面和层次。
变化性
意识不断变化,受到环境、情绪和认知状态等 因素的影响。
主观性
意识是个体内心体验的主观反映,无法直接被 他人感知。
有限性
意识面临资源有限的问题,无法同时关注全部 信息。
意识的发展与演变
1
心理学研究
2
意识从被忽视到逐渐成为心理学研究的
重点。
3
早期观念
古代哲学家对意识的认识,如笛卡尔提 出的“我思故我在”。
现代科学
借助神经科学和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对 意识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
意识的作用与意义
意识在认知、情绪、行为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它帮助我们理解自我、感知 世界,同时也影响我们的决策和行动。
神经科学对意识的认识
神经科学研究揭示了意识与大脑的密切关系,深入研究脑活动可以帮助我们 更好地理解意识的本质。
意识异常类型与表现
昏迷
完全丧失意识和反应 能力。
催眠
通过暗示使人进入一 种特殊的意识状态。
意识障碍
由疾病或精神障碍引 起的意识异常。
睡眠
自然的、周期性的意 识状态。
意识的失去与恢复
1
意外事故
注意与记忆的关系
注意是有效记忆的前提,关注和筛选信息有助于形成和巩固记忆痕迹。
注意分配的模型
单一注意
一次只能关注一个任务或刺激。
分割注意
将注意力分割在多个任务或刺 激之间。
选择性注意
选择关注某些特定信息,忽略 其他信息。
认知心理学第五章短时记忆详解
3.分组:是把时间空间上接近的一些项目分 成一组。它与组块相似,但它不是意义分组,
各成分之间不存在意义联系。分组确实有利于短 时记忆。 举例:电话号码
身份证号码 银行帐号
4.组块大小与短时记忆容量的关系
二、容量有限的性质
1.Waugh、Norman和Atkinson等倾向于从贮存 空间及其有限的槽道来说明。(贮存有限说)
3 感觉代码与感觉记忆信息的区别
▪ 感觉记忆按感觉信息的原有形式来加以保 持,即按刺激的物理特性进行直接的编码。
▪ 短时记忆的感觉代码带有各自感觉道的特 性,但比感觉信息要抽象,它已经排除刺 激的某些物理特性或细节。
二、语义代码
除了听觉代码和视觉代码这些感觉代码以外,短时 记忆还有语义代码。语义代码是一种与意义有关的 抽象代码,不带有任何一种感觉道特性。
➢ 编码有不同层次或水平,有不同形式。 ➢ 编码是一个展开的过程,包括对信息的反复感知、思考、体验和
操作。
▪ 储存(storage)是把信息以一定形式保持在人脑中。
➢ 知识的存储也叫知识的表征(representation)。 ➢ 这种表征可以是事物的图象,也可以是一系列概念或命题。 ➢ 存储是记忆过程的中间环节。
1.组块(Chunk):是指将若干较小单位联合而成熟悉 的、较大的单位的信息加工,也指这样组成的单位。 组块既是过程,也是单位。组块受到材料性质的影 响。
2. 知识经验与组块
组块的作用在于减少适时记忆中的刺激单 位,而增加每一单位所包含的信息。人的 知识经验越丰富,组块中所包含的信息越 多。
Smith(1954) 二进制数字实验
▪ 提取(retrieval)是指从长时记忆中查找已有信息的过程, 是记忆过程的最后一个阶段。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第五章
第三节 注意的生理机制及认知理论
一、注意的生理机制 (一)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学说
巴甫洛夫认为,注意就其产生方式来说,是有机体 的一种定向反射。 所谓定向反射,是指每当新异刺激出现时,有机 体便将感受器朝向新异刺激的方向,以便更好地感 受这一刺激。 注意的主要生理机制是中枢神经系统的诱导规律。 正诱导 负诱导
第五章 注意
注意是人脑信息加工的第一步。
Outline
第一节 注意的概述
第二节 注意的种类 第三节 注意的生理机制及认知理论
第一节 注意的概述
一、什么是注意
向和集中。
注意是心理活动(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
外部世界 个体自己
所谓指向性是指心理活动在某一时刻总是有 选择地朝向一定对象。 心理活动的集中性有两种情况:
评价:
优势: 智源限制理论可以解释许多实验结果,而且这一理 论不涉及信息加工阶段的分析,因此也不必要问在 加工序列的哪个阶段有个过滤器。 缺陷: 这个理论的最大缺陷是不能作出预测。因为科学研 究的一个目标是预测。而这个理论却不能告诉我们, 人的智源总量是多少?是如何分配的?一项任务包 含了哪些智源?
(5)内外干扰的排除。
(三)随意后注意
随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随意后 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 意。
随意后注意是一种更高级的注意。对完成长 期性和连续性的工作有重要意义。
二、选择性注意、持续性注意与分配性注意 (一)选择性注意 选择性注意(selective attention)集中 选择一种进行注意,而忽略另外的刺激。 研究范式: 双耳分听实验 负启动范式 Stroop任务
认知心理学五章短时记忆
实验方法:
相继呈现识记项目(每个呈现2s)
等待2s
呈
现测试项目,并开始计时
平行扫描与系列扫描
假设:1、若为平行扫描,则反应时不会随项目数大小而 变化;
2、若为系列扫描,则反应时会随项目数增多而增 大。
结果:符合假设2,即系列扫描
Page 27
Sternberg的经典研究
理论:STM信息提取过程可分为相继的极端,RT是各阶 段所用时间的总和。
第五章 短时记忆
姓名:杨蕾静 学号:I09670112 班级:09应用心理(1)班
Page 2
短时记忆容量 短时记忆信息编码 短时记忆信息提取 短时记忆中的遗忘 当前短时记忆研究进展
目录
短时记忆
短时记忆:对当前信息进行加工贮存 研究范式:一次呈现刺激 争议:短时记忆是否能作为一个独立的记
忆结构。 研究要点:了解短时记忆的容量、编码、
限制因素:材料性质、人的知识经验
Page 6
短时记忆容量—容量有限性
知识经验与组块 组块实质:信息的组织或再编码 作用:减少STM中的刺激单位,增加每一单元包含
的信息。
实验:Smith
材料:一串二进制数字 方法:以不同比例组块,再编码为十进制 结果:1、所有组运用组块方式后记忆成绩明显提高
测试项目编码+系列扫描比较+决策和反应组织
RT= e
+
cN +
d
根据实际结果:RT=38N+397
问题:系列扫描具体方式是如何? 从头至尾的扫描 OR 自我停止的扫描?
Page 28
实验结果
Sternberg的经典研究
1、“否”反应中,二 者反应时相同; 2、“是”反应中,自 我停止的扫描斜率是从 头至尾的一半 3、从头至尾扫描反应 时在两种反应中有相同 斜率。
2021心理咨询师《认知心理学》笔记(第五章)
2021心理咨询师《认知心理学》笔记(第五章)(2021最新版)作者:______编写日期:2021年__月__日第五章、记忆一、记忆模型(四个记忆模型)1、多重存储模型的特点、内容多重存储模型:第一次系统地说明了记忆系统的结构和记忆的过程。
该模型假设,记忆由三种记忆存储构成,即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由于特别强调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分开存储,所以,该模型有时也称作双重记忆模型。
按照Atkinson和Shiffrin的假设,短时记忆中的材料按听觉或声音特性编码,而长时记忆中的材料按语义和意义特性编码。
短时记忆中的材料按听觉或声音特征编码,而长时记忆中的材料按语义或意义特征编码。
工作记忆:是我们完成认知任务时,对信息进行暂存储和操作的一个记忆系统。
工作记忆不单单是一个被动的存储器。
相反,对信息操作的强调意味着,工作记忆更象是一个工作台。
在这个工作台上,材料持续地得到处理、结合和转化。
2、加工水平途径:也称加工深度途径,这种途径假设,人们加工材料的方式,影响后来的回忆效果。
同浅的感觉加工相比,深的意义加工,产生更永久的记忆保持。
两种任务能产生特别强的记忆保持,一个是被试自己产生材料,另一个是被试判断目标项目是否和自己有关。
与这两种任务相应的两种效应,一个叫做产生效应,一个叫做自我参照效应。
产生效应:是指被试在产生条件下的回忆成绩更好。
许多实验都观察到这种效应。
实验以英文单词为材料,并且使用了两组被试。
一组被试完成产生任务,另一组被试完成大声朗读任务。
结果发现,产生任务条件下,被试后来的回忆成绩更好,即出现了产生效应。
自我参照效应是指当人们尽力将信息和自己相联系时,回忆出的信息更多。
实验要求被试从词的物理特性、听觉特性、语义特性或自我参照等四个角度,对词表进行加工。
前三种加工角度经常用于加工水平研究领域,第四种角度要求被试判断一个特定的词能否用到自己身上。
当人们联系自身加工或考虑一个词时,该词的记忆效果。
第五章 意识和注意
2/79
第一节 意识的一般概念
意识的含义
意识的 一般问题
生物节律的周期 与意识状态
意识的 特征
无意识
3/79
意识研究的进程
研究心理的结构、构成心理和 意识内容的元素、把各元素组
合为意识内容的基本规则
行为主义:强调研究人的外部 可观察的行为,把意识完全 排除在心理学研究范围之外
27/79
睡眠障碍Ⅰ : 梦呓——睡眠中说话,通常发生在深度睡眠阶段。 梦游——睡眠时走路,多数发生在深度睡眠阶段阶
段,因此不容易被叫醒。 夜惊——在NREM的第三或第四阶段睡眠中出现的极度
惊恐的状态,通常不能被唤醒。夜惊的持续 时间一般为15—20分钟。 梦魇——REM阶段发生的令人恐怖的梦(消除:想象 排演)。
23/79
小结: 睡眠阶段
清醒和警觉时: beta wave (>14Hz)
阶段1:
theta wave(3-7Hz)
阶段2:
纺锤波、K合成体
阶段3和4:
delta wave(<1Hz)
REM
自主活动增加(血压、脉搏、呼吸);有梦伴随; 但身体不动(肌肉放松)。
24/79
睡眠过程(阶段):
①混合的、频率和波幅都较低的脑电波,约10分钟。 心率进一步下降、呼吸更为不规律、全身肌肉放 松。可能引发反射性肌肉收缩,发生入睡抽动(正 常现象)。 昏昏欲睡
10/79
无意识的表现(常见): 无(下)意识行为:生活中一些信息需要的注意水平很
低,人们在不注意或稍家注意的情况下不知不觉地进 行的某些活动。下意识状态突出表现在那些经过训练 达到自动化而不受意识控制的行为(如骑自行车时思 考或交谈、下意识的挠头等小动作等)。 对刺激的无意识:有时人没有觉察到对他们行为产生 影响的事件,而实际上,这些事件对他们的行为产生 或大或小的影响(如双耳分听时对非追随耳的信息有 所感知)。 物质滥用:酒精、药物的使用、滥用及依赖。
认知心理学第五章 瞬时记忆
三、图像记忆(视象记忆) 图像记忆(视象记忆)
1、Sperling的部分报告法: Sperling的部分报告法: 的部分报告法 在早期研究中发现,用速示器给被试看一张有9 在早期研究中发现,用速示器给被试看一张有9个 字母的卡片,上,中,下三行,每行三个字母, 字母的卡片, 下三行,每行三个字母, 呈现时间50ms 50ms。 呈现时间50ms。然后要被试立即将全部记住的字 母报告出来,一般只能报告出4 5个字母。 母报告出来,一般只能报告出4—5个字母。 全部报告法(全部报告): 全部报告法(全部报告): 要求被试将记住的东西 全部报告出来或者把尽可能多的东西报告出来 问题是:没有看清还是看到后忘记了? 问题是:没有看清还是看到后忘记了?
2、图像记忆的特性 Sperling的研究 行字母,每行4 的研究:4 Sperling的研究:4 行字母,每行4个,插入的时 距为0 0.1,0.15,0.30, 0.50, 距为0, 0.1,0.15,0.30, 0.50,1秒。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0 0.15 0.3 0.5 1
第二节 视觉信息登记 一、视觉信息登记的涵义
外界刺激信息经过感觉通道, 外界刺激信息经过感觉通道,把刺激信息输入到 视觉器官的相应区域,经由眼睛的几何光学折射, 视觉器官的相应区域,经由眼睛的几何光学折射, 通过视神经传递, 通过视神经传递,在神经中枢部位形成短暂的过 程 它是指外部刺激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后仍在脑中 继续短暂保持其映象的记忆, 继续短暂保持其映象的记忆,是人类记忆信息加 工的第一个阶段。又称瞬时记忆,或感觉登记 工的第一个阶段。又称瞬时记忆, 视觉的感觉记忆称图像记忆( memory), 视觉的感觉记忆称图像记忆(Iconic memory), 听觉的感觉记忆称声象记忆(拟声的记忆) 听觉的感觉记忆称声象记忆(拟声的记忆) memory) (Echoic memory)
认知心理学笔记第五章注意
第五章注意1、注意的理论模型:过滤器模型;衰减模型;反应选择模型;中枢能量及其分配2、普通心理学:注意是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与意识之间的关系。
认知心理学:强调注意在模式识别中的信息选择功能,提出注意的信息加工模型。
3、注意的研究简述:(1)冯特(1908):注意是伴随着心理内容清晰领会的状态;意识与视野一样,是以一定阈限为边界的一个有限领域,任何心理内容只有进入这个领域,才有被领会的可能。
在该领域内有一个范围狭小的中心区域,任何心理内容只有进入这个中心区域,才会获得最大的清晰性和鲜明性。
这个中心区域被称为“注意焦点”。
(2)James(1892):在《心理学教科书》一书中,把注意作为意识的特征之一。
(3)近代,谢林顿、埃克尔斯和克里克等诺贝尔奖获得者对其都有所阐述。
4、注意模型有人也把注意模型看作为模式识别模型:过滤器模型衰减模型反应选择模型5、过滤器模型:英国心理学家,Broadbent,《知觉和通讯》(1958),这部专著的出现,标志,行为主义心理学禁锢了多年的注意问题又重新回到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中。
在Broadbent看来,象通讯系统一样,可以将整个神经系统看成信息传播速度有限的单一通道。
出于经济考虑,在容量有限的神经系统之前,需要一个选择性的过滤器或者开关,这种开关保护系统避免超载,只准许少量的被选择的信息通过过滤器,所有其他信息则受到阻挡。
此外,在选择性过滤器之后,有必要假设一个缓冲器。
这种缓冲器是一个暂时的记忆存储,未被选择的信息能够在其中短暂保留。
过滤器理论属于早期选择模型。
模型示意图:实验验证:1 刺激呈现是双耳分听(dichotic listening task),即同时呈现,每秒2个数字(每对数字到达双耳的时间相同,前后两对数字之间间隔0.5s),如,左耳=734,右耳=215。
任务是,被试自由报告。
2 被试的两种再现刺激的方式(大多数被试先左耳后右耳。
)第一种是(报告单个耳朵所听到的数字):左耳=734,右耳=215;正确率65%;第二种是(两个耳朵所听到的数字):7-2,3-1,4-5;正确率20%。
认知心理学第五章瞬时记忆
第二节 视觉信息登记
一、视觉信息登记的涵义
外界刺激信息经过感觉通道,把刺激信息输入到 视觉器官的相应区域,经由眼睛的几何光学折射, 通过视神经传递,在神经中枢部位形成短暂的过 程
它是指外部刺激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后仍在脑中 继续短暂保持其映象的记忆,是人类记忆信息加 工的第一个阶段。又称瞬时记忆,或感觉登记
二、记忆的阶段
信息提取是指在一定的情境下,从记忆系统中查找出已 存储的信息,重现出来,并运用在特定地方与情境之中 的过程 一个人在记忆过程获得成功,即表明以上三个阶段是完 整的:输入的信息已经被编码,重要的信息已被存储和 被提取 如果一个人的记忆失败,则说明可能在以上三个阶段中 的一个或几个阶段出现了困难 以上三个阶段组合成三个记忆系统:瞬时记忆系统(或 感觉登记系统)、短时记忆系统和长时记忆系统 人类记忆中具有不同的认知系统,是人类记忆的基础
三、图像记忆(视象记忆)
1、Sperling的部分报告法: 在早期研究中发现,用速示器给被试看一张有9个 字母的卡片,上,中,下三行,每行三个字母, 呈现时间50ms。然后要被试立即将全部记住的字 母报告出来,一般只能报告出4—5个字母。 全部报告法(全部报告): 要求被试将记住的东西全 部报告出来或者把尽可能多的东西报告出来
问题是:没有看清还是看到后忘记了?
部分报告法(部分的报告):要求被试将记住的东西 的一部分报告出来,而不是报告全部。
对字母卡片的每一行配以声音(高中低),并且事 先告诉被试。当卡片呈现完毕后,被试根据出现 的声音的高低来回忆某一行的字母。
C FX PLA NTS
高音 中音 低音
结果发现:回忆率约达100%,由此判定,可记 住8—9个字母。在全部报告法的实验中,被试 看到的或能记住的字母确实多于报告出来的, 只是一部分后来在报告其他字母时迅速忘记了
普通心理学第五章总结
普通心理学第五章意识和注意内容提要第一节意识一、意识1.意识的定义①心理状态而言,一直意味着清醒、警觉、注意集中等。
②心理内容而言,意识包括可用语言报告出的一些东西。
③在行为水平上,意识意味着受意愿支配的动作和活动,与自动化的动作相反。
④在哲学水平上,意识是一种与物质对立的精神实体,由思想、幻想、梦等构成。
2.如何理解意识①意识是一种觉知。
意识意味着观察者觉察到了某种现象或事物,觉察到某些部状态、觉察到时间的延续性和空间的广延性。
②意识是一种高级的心理官能。
意识对个体的身心系统起统、管理和调控的作用。
换句话说,意识不只是对信息的被动觉察和感知,它还具有能动性和调节作用。
③意识是一种心理状态。
它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和水平,还存在一般性的变化。
二、无意识1.无意识的定义无意识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是个体不曾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
2.常见的无意识现象①无意识行为。
当有的行为已经成为自动化的行为时,不受意识的控制。
②对刺激的无意识。
人在活动时,有时没有觉察到对他们的行为产生了影响的事件,而实际上,这些事件对他们的行为产生了或大或小的影响。
③盲视。
由于脑损伤引起,有些刺激“看”不到,但是却可以对刺激进行一定程度的信息加工。
三、意识的特性1.局限性源自认知加工过程①有些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事物或刺激,人们感觉不到。
感觉器官的特性决定。
②当人们专注于一件的事情时,通常对其他事情会视而不见。
2.能动性人们有时候可以看到、听到、触摸到和意识到事实上并不存在的东西。
四、意识状态与生物节律的周期性意识状态的变化是与个体身体功能的周期性变化密切相关的。
五.意识形态的种类(一)睡眠2.睡眠功能的解释①睡眠使工作了一天的大脑和身体得到休息、休整和恢复。
②睡眠可以使动物减少能量消耗,以及在一天中不适应的那段时间里避免受到伤害。
3.失眠①失眠是指入睡困难、睡眠不好的现象。
②失眠随着年龄的增长有增加的趋势,通常女性比男性更为常见。
《认知心理学》考试重点笔记整理
《认知⼼理学》考试重点笔记整理第⼀章绪论⼀、信息加⼯的⼀般原理感受器→加⼯器→记忆系统→加⼯器→效应器⼆、对认知⼼理学的实质的理解:实质:研究认知活动本⾝的结构和过程,并且把这些⼼理过程看作信息加⼯的过程。
认知⼼理学关⼼的是⼈脑的⼼理功能、⽽不考虑它的物质基础。
认知⼼理学的核⼼是:以信息加⼯的观点揭⽰认知过程的内部⼼理机制,即信息是如何获得、贮存、加⼯和使⽤的。
三、认知⼼理学的研究⽅法实验法:快速的信息加⼯观察法:“出声思考”形式的观察法: 较慢的加⼯计算机模拟:两者皆宜(适⽤于快速/慢速的信息加⼯过程)(⼀)反应时实验:1、减法反应时实验:荷兰的⽣理学家唐德斯(Donders,1868)实验逻辑:安排两种反应时作业,如果⼀种作业包含另⼀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特定的⼼理过程,且除此过程之外⼆者在其他⽅⾯均相同,那么这两种反应时的差即为此⼼理过程所需的时间。
应⽤:确定某个⼼理过程所需的时间;可以从两种反应时的差数来判断某个⼼理过程的存在。
复杂任务-简单任务=复杂部分的认知过程减法反应时⼩结:1. 前提:认知过程是系列加⼯的。
2. 在认知⼼理学研究中的应⽤⽐较⼴泛。
3. 对于⼀些复杂的认知过程,要明确区分出不同的加⼯阶段还存在⼀些困难。
2、相加因素法实验该⽅法是减法反应时实验的延伸,最初由斯腾伯格(Sternberg,1966-1969)发展出来。
斯腾伯格认为:完成⼀项作业所需要的时间,是每个加⼯阶段所需要的时间总和,如果发现可以影响完成作业所需时间的因素,那么单独或成对地应⽤这些因素进⾏实验,就可以观察到完成作业时间的变化。
实验逻辑:如果两个不同的实验因素的效应是分别独⽴的(可以相加),那么这两个因素各⾃作⽤某⼀个特定的加⼯阶段。
相反,如果两个不同的实验因素的效应是相互制约的(存在交互作⽤),那么这两个因素作⽤于同⼀个信息加⼯阶段。
应⽤:通过对影响因素的相互关系的分析,分离出不同的加⼯阶段。
相加因素法实验⼩结:1. 如减法反应时的前提,认知过程必须是系列加⼯的。
认知心理学笔记第五章注意解读
认知⼼理学笔记第五章注意解读第五章注意1、注意的理论模型:过滤器模型;衰减模型;反应选择模型;中枢能量及其分配2、普通⼼理学:注意是对⼀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与意识之间的关系。
认知⼼理学:强调注意在模式识别中的信息选择功能,提出注意的信息加⼯模型。
3、注意的研究简述:(1)冯特(1908):注意是伴随着⼼理内容清晰领会的状态;意识与视野⼀样,是以⼀定阈限为边界的⼀个有限领域,任何⼼理内容只有进⼊这个领域,才有被领会的可能。
在该领域内有⼀个范围狭⼩的中⼼区域,任何⼼理内容只有进⼊这个中⼼区域,才会获得最⼤的清晰性和鲜明性。
这个中⼼区域被称为“注意焦点”。
(2)James(1892):在《⼼理学教科书》⼀书中,把注意作为意识的特征之⼀。
(3)近代,谢林顿、埃克尔斯和克⾥克等诺贝尔奖获得者对其都有所阐述。
4、注意模型有⼈也把注意模型看作为模式识别模型:过滤器模型衰减模型反应选择模型5、过滤器模型:英国⼼理学家,Broadbent,《知觉和通讯》(1958),这部专著的出现,标志,⾏为主义⼼理学禁锢了多年的注意问题⼜重新回到⼼理学的研究领域中。
在Broadbent看来,象通讯系统⼀样,可以将整个神经系统看成信息传播速度有限的单⼀通道。
出于经济考虑,在容量有限的神经系统之前,需要⼀个选择性的过滤器或者开关,这种开关保护系统避免超载,只准许少量的被选择的信息通过过滤器,所有其他信息则受到阻挡。
此外,在选择性过滤器之后,有必要假设⼀个缓冲器。
这种缓冲器是⼀个暂时的记忆存储,未被选择的信息能够在其中短暂保留。
过滤器理论属于早期选择模型。
模型⽰意图:实验验证:1 刺激呈现是双⽿分听(dichotic listening task),即同时呈现,每秒2个数字(每对数字到达双⽿的时间相同,前后两对数字之间间隔0.5s),如,左⽿=734,右⽿=215。
任务是,被试⾃由报告。
2 被试的两种再现刺激的⽅式(⼤多数被试先左⽿后右⽿。
认知心理学的笔记第五章 记忆的重构
3.解释
两类句子都进行了语义加工,依据加工水平理论,这应该是最深层次的加工,加工结果应该相同,为什么在提取时出现由句子复杂性不同而造成的差异?这是精细复述或精细编码在起作用,被试者对复杂句子所进行的语义加工看来要比对简单句子的加工获得了更丰富、更精致的认知代码。
2.Ebbinghaus的观点意味着记忆是被动发生的,至少对于已转移到永久性记忆中的材料是如此。
3.记忆系统与其他认知系统的加工过程不同。
二、Bartlett的研究取向:重构
1.Bartlett的方法与Ebbinghaus有几点不同
(1) Bartlett更注重被提取材料的质量。
(2) Bartlett强调记忆是不断变化的,因而对个体经验所作的描述也是经常变化的。
(2)结果
客体的尺寸差异和回忆可能性之间存在着反比关系。当这种差异较小时,被试者更有可能回忆出对应的客体。
(3)解释
评估差异的任务需要对对象的特征进行语义分析。但当客体尺寸差不多相同时,需要更深层的分析,因而能产生更持久的记忆编码。
被试者估计尺寸差异时并不知道要进行记忆测验,但是他们对单词的语义分析有利于记忆提取。由此给我们的启示是,提取成功的可能性取决于加工类型而不是记忆难度。
2.加工深度与加工所用时间在定义上是无关的,而让被试者就其加工深度进行自我报告也存在着许多困难(Sesmon&Virostek,1978)。
(三)加工深度与自动加工之间的关系
语义判断任务非常熟练。
1.自动加工时,不需要多少认知负荷就能完成作业。按照自动加工的观点,被试对这些材料就可能保持得很少或根本没有保持。
(三)实验证据(证明加工深度效应)
心理学[第五章意识和注意]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第五章意识和注意第一节意识的基本问题一、意识的概念意识是心理的过程和属性。
一般来说,意识可以看成是觉醒状态下的觉知,包括对客体的觉知和把自己与其他个体相区分的觉知。
意识对人类的生存有重要的作用:①通过限制人们的注意,减少不断输入的刺激能量;②使人们依据知觉的组织规律,把连续不断的经验划分为客体(空间模式)和事件(时间模式);③使我们能利用过去的记忆对现时输入的信息做出最佳的判断和行为。
正是通过意识,我们分析因果关系,想像现在不存在的情景和可能性,计划未来的行动,用我们预期的目标来指引行为。
二、意识研究的重要性在心理学发展的早期,意识曾经是心理学研究的中心问题之一。
心理学家认为心理学的任务是研究心理的结构、构成心理和意识内容的元素,以及把各元素组合为意识内容的基本规则。
20世纪初,行为主义兴起。
行为主义强调心理学研究的客观性,以人们外部可观察的行为作为研究的对象,把意识完全排除在心理学研究的范围之外。
20世纪60年代,认知心理学兴起后,心理学家重新将人的内部心理过程作为研究的对象,恢复了对意识的研究。
除认知心理学本身对意识的研究之外,很多其他方面的研究也推动了意识研究的发展。
1929年,汉斯·伯格(Hans Berger)发明了脑电图仪,为心理学家研究意识提供了新的手段。
人们可以通过纪录脑部生理电流的变化,来探讨人脑的内部过程。
60年代,斯佩里(Sperry)关于裂脑人的研究也大大促进了对意识的研究和思考。
自60年代以来,心理学家在吸毒、催眠方面作了大量研究。
以马斯洛和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兴起后,充分肯定了个体的潜能和价值,个体被视为是独一无二的,可以通过意识执行其意志和愿望,意识经验因而受到特别重视。
而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将人的认知过程、神经机制以及病理学的临床发现结合起来,从而提供了一种综合的视角,对推动意识研究的进展有重要意义。
近30年来,对意识的研究吸引了众多心理学家的兴趣,并作了大量的实证性研究。
普通心理学笔记(彭聃龄版)第五章:意识和注意
普通心理学笔记(彭聃龄版)第五章:意识和注意普通心理学笔记(彭聃龄版)第五章:意识和注意1.睡眠的四个阶段:(1)第一阶段:混合的、频率和波幅都较低的脑电波。
持续10分钟。
(2)第二阶段:出现“睡眠锭”(即高频大振幅的短暂脑波爆发)脑波。
20分钟。
(3)第三阶段:脑电波的频率会继续降低,波幅变大,出现△波,有时会有“睡眠锭”波。
持续40分钟。
(4)第四阶段:深度睡眠,个体肌肉放松,身体机能指标减慢,梦游,梦游,尿床等。
(5)快速眼动睡眠(rem):在此时,个体在清醒状态时的脑电活动很相似,△波消失,高频率、低波幅的脑电波出现。
睡眠者的眼球开始快速左右上下移动,而且通常伴随着梦境。
2.梦的功能解释(1)精神分析的观点。
弗洛伊德和荣格认为梦是潜意识过程的显现,是通向潜意识的最可靠的路径。
或者说,梦是被压抑的潜意识冲动和愿望以改变的形式出现在意识中,这些冲动和愿望主要是人的性本能和攻击本能的反映。
(2)生理学观点。
霍布森认为,梦的本质是我们对大脑随机神经活动的主观体验。
(3)认知观点。
梦担负着一定的认知功能。
在睡眠中,认知系统依然对储存的知识进行检索、排序、整合、巩固等,这些活动的一部分会进入意识,称为梦境。
3.注意的认知理论(1)过滤器理论:神经系统在加工信息的容量方面是有限度的,不可能对所有的感觉刺激进行加工。
当信息通过各种感觉通道进入神经系统时,要先经过一个过滤机制。
只有部分信息可以通过这个机制,接受进一步加工;而其他信息被阻断在他的外面,而完全丧失(分耳实验否认)。
(2)衰减理论:当信息通过过滤装置时,未被注意或跟踪的信息只会在强度上减弱,而不是完全消失。
(3)后期选择理论:所有输入信息在进入过滤或衰减装置之前已受到充分的分析,然后才进入过滤或衰减装置,因而对信息的选择发生在加工后期的反应阶段。
(4)多级选择理论:选择过程可能发生在不同的加工阶段。
该理论的两个假设是:1。
选择前的加工阶段越多,需要的认知加工资源越多;2.根据当前任务要求选择发生阶段。
2021心理咨询师笔记《认知心理学》(第五章)
2021心理咨询师笔记《认知心理学》(第五章)自己整理的2021心理咨询师笔记《认知心理学》(第五章)相关文档,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谢谢阅读!第五章,记忆一、记忆模型(四种记忆模型)1.多种存储模式的特点和内容多存储模型:首次系统地解释了存储系统的结构和存储的过程。
该模型假设记忆由三种记忆储存方式组成,即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这种模型有时被称为双记忆模型,因为它特别强调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分开存储。
根据阿特金森和希夫林的假设,短时记忆中的材料是根据听觉或声学特征编码的,而长时记忆中的材料是根据语义和意义特征编码的。
短时记忆中的材料是根据听觉或声学特征编码的,而长时记忆中的材料是根据语义或意义特征编码的。
工作记忆是当我们完成认知任务时,暂时储存和操作信息的记忆系统。
工作记忆不仅仅是被动记忆。
相反,强调信息操作意味着工作记忆更像工作台。
在这个工作台上,物料被不断地加工、组合和转化。
2.加工层次法:也称加工深度法。
这种方法假设人们处理材料的方式会影响后来的回忆效果。
与浅层感觉加工相比,深层意义加工产生更持久的记忆保持。
两种任务可以产生特别强的记忆保持力,一种是被试产生自己的材料,另一种是被试判断目标项目是否与自己有关。
这两种任务对应的效应有两种,一种叫产生效应,一种叫自我参照效应。
生产效应:指被试在生产条件下较好的回忆表现。
许多实验观察到了这种效应。
实验中使用了英语单词,并使用了两组受试者。
一组完成制作任务,另一组完成朗读任务。
结果表明,在生成任务的条件下,被试的后期回忆成绩较好,即生成效果出现。
自我参照效应是指当人们尽最大努力将信息与自己联系起来时,就会回忆起更多的信息。
在实验中,受试者被要求从四个方面处理词汇:身体特征、听觉特征、语义特征或自我参照。
前三个加工角度常用于加工水平的研究领域,第四个角度要求被试判断某个特定的词是否可以用在自己身上。
当人们处理或考虑一个与自己有关的单词时,该单词的记忆效果。
心理学 第五章 注意
• 一边听课一边做笔记 • 汽车司机控制方向盘、挂挡、油门刹车,还要注意行
人车辆和道路标志
• 研究分配性注意的方法——双作业操作
• 注意分配的基本条件——
• a、同时进行的几项活动的熟练程度或自动化程 度
• b、同时进行的几项活动的难度
• 双作业操作两种作业难度增加时,作业完成的质量和 水平会下降。
• 注意在短暂时间内的起伏波动
• 在比较复杂的认知活动中,注意动摇是不可避免的 • 注意动摇发生的间隔时间大约8-12秒
• 只要注意不离开当前的总任务,注意动摇不会有太大 消极作用
• 在某些要求对信号做出迅速反应的任务中,注意动摇 会有比较大的影响
• (三)分配性注意 • 个体在同一时间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进行注意,
第四节 注意的认知理论
• 一、过滤器理论 • 布罗德本特(英)1958 • 神经系统在信息加工的容量方面是有限度的,不可能
对所有感觉刺激进行加工。 • 当信息通过各种感觉通道进入神经系统时,需要首先
经过一个过滤机制;一部分信息通过这个机制,得到 进一步加工;而其他信息被阻挡在过滤机制之外,完 全丧失。
• (二)随意注意 • 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 引起随意注意的原因: • 1、对注意目的和任务的依从性 • 2、对兴趣的依从性 • 3、对活动组织的依从性 • 4、对过去经验的依从性 • 5、对人格的依从性
• (三)随意后注意 • 随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同时具有不随意
注意和随意注意的特征。
第五章 注意
• 注意的基本概念 • 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和随意后注意 • 选择性注意、持续性注意和分配性注意 • 注意的认知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注意1、注意的理论模型:过滤器模型;衰减模型;反应选择模型;中枢能量及其分配2、普通心理学:注意是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与意识之间的关系。
认知心理学:强调注意在模式识别中的信息选择功能,提出注意的信息加工模型。
3、注意的研究简述:(1)冯特(1908):注意是伴随着心理内容清晰领会的状态;意识与视野一样,是以一定阈限为边界的一个有限领域,任何心理内容只有进入这个领域,才有被领会的可能。
在该领域内有一个范围狭小的中心区域,任何心理内容只有进入这个中心区域,才会获得最大的清晰性和鲜明性。
这个中心区域被称为“注意焦点”。
(2)James(1892):在《心理学教科书》一书中,把注意作为意识的特征之一。
(3)近代,谢林顿、埃克尔斯和克里克等诺贝尔奖获得者对其都有所阐述。
4、注意模型有人也把注意模型看作为模式识别模型:过滤器模型衰减模型反应选择模型5、过滤器模型:英国心理学家,Broadbent,《知觉和通讯》(1958),这部专著的出现,标志,行为主义心理学禁锢了多年的注意问题又重新回到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中。
在Broadbent看来,象通讯系统一样,可以将整个神经系统看成信息传播速度有限的单一通道。
出于经济考虑,在容量有限的神经系统之前,需要一个选择性的过滤器或者开关,这种开关保护系统避免超载,只准许少量的被选择的信息通过过滤器,所有其他信息则受到阻挡。
此外,在选择性过滤器之后,有必要假设一个缓冲器。
这种缓冲器是一个暂时的记忆存储,未被选择的信息能够在其中短暂保留。
过滤器理论属于早期选择模型。
模型示意图:实验验证:1 刺激呈现是双耳分听(dichotic listening task),即同时呈现,每秒2个数字(每对数字到达双耳的时间相同,前后两对数字之间间隔0.5s),如,左耳=734,右耳=215。
任务是,被试自由报告。
2 被试的两种再现刺激的方式(大多数被试先左耳后右耳。
)第一种是(报告单个耳朵所听到的数字):左耳=734,右耳=215;正确率65%;第二种是(两个耳朵所听到的数字):7-2,3-1,4-5;正确率20%。
模型注意之处:1)输入通道可以是不同的感觉器官,成对感官的两个部分(如左、右耳),或不同方位的声音。
2)输入通道多,而过滤器至高级分析水平的通道只有一条,这体现了过滤器的作用。
Welford称其为单通道模型。
3)新异刺激、强刺激和具有生物意义的刺激易于通过过滤器。
模型之评价:1、发展出实验研究技术(1)双听技术:给双耳同时呈现刺激(一秒中两个),但再现方式(被试报告)不指定(一般会出现两种再现方式)。
(2)追随实验:指定追随耳(另一只耳为非追随耳),报告追随耳听到的信息。
2、有些追随实验发现,被试会不顾实验者的规定而去追随意义,即,转向另一只耳朵。
这表明,过滤器允许两只耳朵的信息均能通过,或人可同时注意两个通道的刺激。
(鸡尾酒会效应)。
对单通道模型提出质疑。
6、衰减模型:(1)美国心理学家,A. Treisman,1960。
(2)允许双通道上的信息通过,只不过非追随耳上的信息减弱而已,但仍可得到高级加工。
即,非追随耳的信息并没有被完全过滤掉,而只是在强度上的衰减,一些重要的信息或有意义的信息刺激仍然可能部分通过并接受进一步加工。
模型示意图:模型特点:(1)引入阈限概念。
阈限是一个临界值。
衰减信号一般不能被识别,但其中特别有意义的项目阈限值较低,可受到激活而被识别。
高级分析水平主要指,语义和意义分析。
(2)注意的选择不仅依赖刺激的特征(意义、上下文,指示语)还依赖高级分析水平的状态(个性倾向,熟悉度)。
7、两个模型的比较:(1)均认为通道容量和高级分析水平的容量有限,必须依靠过滤器的调节作用。
(2)两个模型中的过滤器均在初级分析和高级分析之间。
只能选择部分信息进入高级知觉分析水平,使之得到识别,注意选择都是知觉性质的。
(3)过滤-衰减模型:衰减过滤器。
8、反应选择模型:(1)所有进入感觉通道的信息都得到登记、储存、知觉加工,并均可进入高级分析水平,注意不在于选择知觉刺激,而在于选择对刺激的反应。
(2)识别一切输入,但反应(输出)则根据重要性。
(3)白噪音:1)白噪声或白噪音,是一种功率频谱密度为常数的随机信号或随机过程。
换句话说,此信号在各个频段上的功率是一样的(即,频率不同,强度相同),由于白光是由各种频率(颜色)的单色光混合而成,因而此信号的这种具有平坦功率谱的性质被称作是“白色的”,此信号也因此被称作白噪声。
2)魔术般的“白噪音”有令人惊叹的特性,它就像白色的光束,由所有的颜色组成,而我们看到的却是白色的光。
白噪音听上去像什么?能确切的让我们感受到吗?有人形容它们听上去像下雨的声音,或者像海浪拍打岩石的声音,再或者像是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
这种声音可以起到一定的声音治疗作用,是一种“和谐”的治疗声音。
也有人感觉“白噪音”听上去有些许刺耳,而一定音量下的白噪音可以治愈一些多动患儿的精神集中能力障碍。
一些专家学者称“白噪音”实际上是大自然给予我们的一个声音暗示,它可以起到辅助治疗一些神经系统疾病的作用。
反应选择模型示意图:两类注意模型的比较分析:两类注意模型的比较分析:1、主要差异在于对注意机制在信息加工系统中所处的位置有不同的看法。
2、心理学家更倾向于知觉选择模型:1)实验证据:输出的重要性标准(信号检测理论)。
2)节省原则。
3、两个模型之间还存在共同点:都承认“过滤器”的作用。
支持知觉选择模型的实验:(1)Teisman,Geffen(1967):对上述的各种模型进行考验。
应用了双听技术和追随程序,在同时呈现给被试两耳的刺激中,分别随机地安排一个特定的词(靶子词),要求被试无论是追随耳还是非追随耳听到靶子词时,都分别作出反应(在追随耳一方,对靶子词既要复述(追随),又要作出敲键反应)。
分别记录双耳对靶子词的反应次数。
根据这种实验程序,依据前面学习过的三种模型,可作出如下的预测:依照过滤器模型:追随耳能听见靶子词并作出反应,非追随耳则听不到并不能作出反应;依照衰减模型:追随耳和非追随耳均可听见靶子词并作出反应,但追随耳一方的反应次数应多于非追随耳;依照反应选择模型:追随耳和非追随耳均可听见靶子词并作出反应,由于双耳都有同样的反应形式,双耳的反应次数将相近。
(2)Teisman等的实验结果显示:这个实验结果有利于衰减模型(追随耳的反应率87%,非追随耳的反应率为8%),支持知觉选择模型,注意选择不是反应性质的。
对前述实验的质疑:Deutsch等(1967)指出,Teisman的实验使双耳处于不等的地位,一耳为追随耳,一耳为则不是。
在追随耳一方,对靶子词既要复述(追随),又要作出敲键反应,即要作出两次反应,但在非追随耳一方,对靶子词只要作出一次敲键反应。
这些无疑都要影响双耳的重要性,即追随耳会显得比非追随耳的信息更为重要。
利用信号检测论的研究:(1)反应选择模型的核心是输出的重要性标准。
因此进行信号觉察论的分析,查明追随耳在感受性(d′)和反应标准(β)上是否有区别,对两类模型的争论是有意义的。
(2)Moray, O′Brein(1967)在应用双听技术和追随程序的实验中,给被试双耳同时呈现数字并随机地插入字母,被试从追随耳和非追随耳中听到字母后分别作出按键反应。
根据双耳对字母的反应次数来计算d′和β。
结果发现,双耳的d′有显著差异,追随耳高于非追随耳,但双耳在β上没有显著差异。
这些结果说明,双耳觉察靶子的次数不同,并非由于标准不同而造成的。
这个结果支持知觉选择模型,而不支持反应选择模型。
皮肤电反射实验(Moray et al 1970),该实验既能支持衰减模型(另一通道信息未被识别但也受到一定的加工),也能支持反应选择模型(同义词实验说明尽管这个词未被识别,但它还是经受了语义分析)。
(3)应用追随程序的双听实验中,对追随耳中出现的特定字词伴以对被试的电刺激,形成条件性的皮肤电反射。
在以后的实验中,当已成为皮肤电反射的条件信号的字词从追随耳转到非追随耳,尽管该字词未被识别,但仍发现有皮肤电反应存在。
后发现,甚至同义词也能在非追随耳中引起同样的皮肤电反应。
9、ERP证据支持早期选择:ERP研究(Hillyard等,1973)表明,对于注意刺激,N1振幅比未注意刺激的大。
注意和非注意所诱发的ERP在刺激后大约60-70ms分离,峰在约100ms(N1)。
这表明,刺激后100ms之内,非注意的作用是存在的(虽然N1在注意条件下振幅更大),这与早期选择假设一致。
10、中枢能量理论:(1)在前述两个注意模型里,中枢加工能力或中枢能量有限只作为它们的出发点,并没有用来具体说明机制,没有成为解释原则。
一些心理学家看到这一点并力图更多地应用中枢能量来说明注意。
具体地说,他们并不设想一个瓶颈结构,而是将注意看作人能用于执行任务的数量有限的能量或资源,用这种能量或资源分配来解释注意,这种理论可称作中枢能量理论。
(2)Kahneman提出的能量分配模型较好地体现中枢能量理论。
他认为人可得到的资源的唤醒是在一起的。
决定注意的关键是所谓的资源分配方案,它本身又受到几个因素的制约:受制于唤醒因素的可能的能量,当时的意愿和对完成任务所需能量的评价。
当然,个人倾向也起作用。
在这几个因素的作用下,所实现的分配方案体现出注意的选择。
依照Kahneman的看法,个人的倾向反映非随意注意的作用,即将能量分配给新异刺激、突然动起来的东西和自己的名字等。
当时的意愿体现任务的要求和目的等。
对完成任务所需要的能量的评价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它不仅影响可得到的能量,使其增多或减少,而且极大地影响分配方案。
从这个模型来看,只要是不超过可得到的能量,人就能同时接收两个或多个输入,或者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否则就会发生相互干扰,甚至只能进行一种活动。
应当指出,这个模型明确地将不随意注意包括进来,而且Kahneman还认为存在某些自动加工,这些都对说明注意是有意义的有重要的作用。
从这个模型可知,只要不超过可利用的能量,人就可同时接收两个或多个输入,或者从事两种或多种活动。
Norman等人(1975)把能量或资源有限分成两类过程:资源有限过程(resource-limited process):若某作业因受到所分配的资源的限制,而不能有效地完成。
但一旦能得到较多的资源,这种作业就能顺利地进行,则称之为资源有限过程;材料有限过程(data-limited process):若某作业因受到其质量低劣或记忆信息不适当的限制,当时即使分配到较多的资源,也不能改善该作业操作水平,则称之为材料有限过程。
11、认知容量(cognitive capacity)模型的三点假设:第一,容量模型假设不同来源的刺激产生的干扰是非特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