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遗传和变异教参
生物教案:遗传与变异
生物教案:遗传与变异一、遗传与变异简介遗传与变异是生物学中重要的理论基础,它涉及到生物物种的进化、适应性以及物种多样性的形成等方面。
遗传是指生物种群在繁殖过程中,通过基因的传递将性状特征传递给下一代的现象。
而变异则是指在基因传递过程中,由于基因突变或基因组重组等原因,导致个体之间出现差异的现象。
本教案将围绕遗传与变异展开讲解,介绍遗传与变异的原理、遗传变异的类型以及其在生物界的意义等内容。
二、遗传与变异的原理1. 遗传的基本概念遗传是指基因在生物繁殖过程中的传递现象。
基因是生物体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由DNA分子组成。
通过生殖细胞的形成和结合,基因会传递给下一代,决定了下一代个体的性状特征。
2. 遗传的规律遗传的规律主要包括孟德尔的遗传规律以及遗传学中的其他规律。
孟德尔的遗传规律包括显性和隐性基因、基因的分离与再结合等规律,为遗传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 变异的原因变异是指个体之间在基因传递过程中产生的差异。
变异的原因包括基因突变、基因组变异和基因重组等。
基因突变是指DNA序列发生突变,导致基因产生改变。
基因组变异是指染色体水平的变化,如染色体数目的增加或减少。
基因重组是指在有性生殖过程中,亲代的基因在配子形成过程中重新组合。
三、遗传变异的类型1. 显性遗传显性遗传是指由显性基因决定的遗传现象。
在显性遗传中,个体只需要携带一个显性基因,即可表现出相应的性状,而隐性基因需要存在两个才能表现出相应的性状。
2. 隐性遗传隐性遗传是指由隐性基因决定的遗传现象。
在隐性遗传中,需要两个隐性基因同时存在,才能表现出相应的性状。
如果一个基因为隐性基因,而另一个基因为显性基因,则个体的性状会表现为显性基因决定的性状。
3. 突变遗传突变遗传是指由基因突变所引起的变异现象。
基因突变是指基因序列发生改变,从而改变了基因的功能以及表现出的性状。
突变遗传在生物进化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4. 重组遗传重组遗传是指在有性生殖过程中,由于亲代的基因在配子形成过程中重新组合所导致的变异现象。
七年级下册生物教案:遗传与变异
七年级下册生物教案:遗传与变异一、教学目标1.理解遗传与变异的概念。
2.掌握遗传与变异的基本类型。
3.了解遗传与变异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遗传与变异的概念、基本类型。
2.教学难点:遗传与变异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图片:展示不同物种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它们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2)提问:你们认为这些相似性和差异性是如何产生的呢?2.讲解遗传与变异的概念(1)遗传:生物体的形态特征、生理特征和行为方式等,在亲子代之间传递的现象。
(2)变异:生物体在同一物种内,个体之间在形态、结构、生理和行为等方面的差异。
3.讲解遗传与变异的基本类型(1)遗传的基本类型:a.常染色体遗传:如身高、肤色等。
b.性染色体遗传:如性别、红绿色盲等。
(2)变异的基本类型:a.可遗传的变异: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可以遗传给后代。
b.不可遗传的变异:由环境因素引起的,不能遗传给后代。
4.讲解遗传与变异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1)遗传使生物保持物种的稳定性。
(2)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3)自然选择使有利变异得以保存,不利变异被淘汰。
5.课堂讨论(1)讨论:遗传与变异在生物进化中的具体作用。
6.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设计一份关于遗传与变异的调查报告。
四、课后作业1.设计一份关于遗传与变异的调查报告,要求如下:(1)调查对象:家人、朋友或同学。
(2)调查内容:遗传病、身高、体重、肤色等。
(3)分析调查结果:遗传与变异在调查对象中的表现。
(4)结论:遗传与变异在人类生活中的具体表现。
2.预习下一节课内容:生物进化的证据。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遗传与变异的概念、基本类型和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使学生了解了遗传与变异在生物界的普遍性。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分析,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同时,通过课后作业,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初中遗传与变异的教案
初中遗传与变异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理解遗传、变异的概念。
(2)掌握遗传、变异的类型和特点。
(3)了解生物的性状及其之间的关系。
2. 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分析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现象。
(2)能够运用遗传、变异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兴趣。
(2)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重点:遗传、变异的概念及其类型。
2. 难点:遗传、变异现象的机制和解释。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遗传与变异的知识。
2. 利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实例理解遗传、变异的现象。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视频等素材,展示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现象。
(2)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遗传?什么是变异?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遗传、变异的定义。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讲解遗传、变异的概念。
3. 课堂讲解(1)讲解遗传、变异的类型及其特点。
(2)分析生物的性状与遗传、变异之间的关系。
4. 案例分析(1)提供具体案例,让学生分析遗传、变异的现象。
(2)学生汇报分析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 小组讨论(1)布置讨论题目:遗传、变异在生活中的应用。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6.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7. 作业布置(1)让学生绘制遗传、变异的概念图。
(2)布置课后阅读资料,拓展学生知识面。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教案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生物的遗传规律和变异现象;2.掌握遗传基因的概念和遗传物质的组成;3.理解基因的表现型和基因型的关系;4.掌握基因的遗传方式和遗传规律;5.了解变异现象的原因和分类;6.掌握变异对生物进化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 生物的遗传规律1.遗传基因的概念和遗传物质的组成;2.基因的表现型和基因型的关系;3.基因的遗传方式和遗传规律。
2. 生物的变异现象1.变异现象的原因和分类;2.变异对生物进化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1.生物的遗传规律;2.变异现象的分类。
四、教学难点1.基因的遗传方式和遗传规律;2.变异对生物进化的影响。
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生物的遗传规律和变异现象,让学生了解生物的遗传和变异;2.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加深对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理解;3.讨论法:通过讨论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让学生思考生物进化的原因和规律。
1. 生物的遗传规律1.遗传基因的概念和遗传物质的组成遗传基因是指控制生物遗传性状的基本单位,是由DNA分子构成的。
遗传物质是指DNA分子和RNA分子。
2.基因的表现型和基因型的关系基因的表现型是指基因在生物体内表现出来的性状,基因型是指生物体内基因的组合方式。
基因型决定了基因的表现型。
3.基因的遗传方式和遗传规律基因的遗传方式有显性遗传和隐性遗传两种。
显性遗传是指基因表现型能够直接表现出来的遗传方式,隐性遗传是指基因表现型不能直接表现出来的遗传方式。
基因的遗传规律有孟德尔遗传规律和染色体遗传规律两种。
孟德尔遗传规律是指基因在遗传过程中的分离和组合规律,染色体遗传规律是指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和遗传规律。
2. 生物的变异现象1.变异现象的原因和分类变异现象是指生物在遗传过程中出现的突变现象,其原因有自然突变和人工诱变两种。
变异现象可以分为有利变异、不利变异和中性变异三种。
2.变异对生物进化的影响变异对生物进化有重要的影响,有利变异可以使生物适应环境,提高生存能力,不利变异则会减弱生物的生存能力。
初中生物遗传和变异现象教案精选
初中生物遗传和变异现象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初中生物教材《遗传和变异》章节,详细内容包括:遗传的概念、遗传规律、变异的概念、可遗传变异与不可遗传变异的分类及特点。
二、教学目标1. 理解遗传的概念,掌握遗传规律。
2. 了解变异的分类及特点,能够区分可遗传变异与不可遗传变异。
3.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遗传规律的掌握,变异的分类及特点。
教学重点:遗传与变异的概念,可遗传变异与不可遗传变异的区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教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多幅具有遗传和变异特点的图片,引发学生对遗传和变异现象的兴趣,提出问题:“为什么我们和家人长得像?为什么会有双胞胎?”2. 新课内容:① 遗传的概念:教师讲解遗传的定义,引导学生了解遗传现象。
② 遗传规律:通过讲解和例题,使学生掌握基因的显性与隐性遗传规律。
③ 变异的概念: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变异是什么,有哪些类型。
④ 变异的分类及特点:教师讲解可遗传变异与不可遗传变异的特点,并进行区分。
3. 随堂练习:让学生观察周围同学的外貌特征,分析遗传和变异现象,巩固所学知识。
4. 例题讲解:通过讲解典型例题,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遗传规律和变异的分类。
六、板书设计1. 遗传的概念2. 遗传规律显性遗传隐性遗传3. 变异的概念4. 变异的分类及特点可遗传变异不可遗传变异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遗传的概念,举例说明。
(2)简述遗传规律,画图表示。
(3)区分可遗传变异与不可遗传变异,举例说明。
2. 答案:(1)遗传是指生物体的性状通过基因传递给后代的现象。
如:父母双眼皮,孩子双眼皮。
(2)遗传规律:显性遗传和隐性遗传。
图示:显性遗传用大写字母表示,隐性遗传用小写字母表示。
(3)可遗传变异:如基因突变、基因重组等。
不可遗传变异:如环境因素引起的变异。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遗传和变异的概念掌握较好,但部分学生对遗传规律的掌握不够熟练,需要在课后加强练习。
遗传与变异教学设计
遗传与变异教学设计遗传与变异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理念1.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课堂对话是以平等、民主为基础的。
学习是每个孩子的权利,在课堂中给每个孩子同等的机会是教师最起码的道德。
无论在学习方式上还是在材料的准备上,每一个孩子得到的都是同样的机会。
在学习方式上,合作学习、小组交流给了孩子平等的、面对面的学习。
在材料的准备上,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相应的学习材料的同时,相互合作、相互帮助也在材料中得以体现。
2.让每个孩子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这不仅体现在课标中,而且根据建构主义理论我们可以得知,知识的建构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只有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使孩子们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并在已有知识的基础,自主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才能达到学习的最优化。
而老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合作者。
3.以探究为核心,体验科学的乐趣探究是科学学习的目标,也是科学学习重要的方式,亲历探究过程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创设探究情境和氛围,为学生提供探究机会,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体会到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并在探究这种积极主动的学习活动中,建构起高于自己原有知识水平的认知结构。
4.以问题连续体为依托,构建有结构的课堂问题连续体理论是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的一个理论。
问题连续体理论认为,有层次、有结构的问题,可以使学生的探究活动更具有目的性。
因为科学探究活动一般都应会经历由简单到复杂,由扶到放、由模仿到独立的过程。
随着问题的层层深入,使学生的思维活动会逐渐加深,建构起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知识结构。
教材分析《遗传与变异》是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生长与变化”中的最后一课。
课文旨在学生通过了解动物、植物和人的生长变化的基础上,通过对外部形态、行为等特征的调查、分析,对生物的遗传、变异这一特性进行初步的了解。
为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科学活动的实证性,本课教学设计对教材作了一些调整,以指纹为实证,通过学生对人体指纹的提取、观察,分析出指纹的共性与特性,认识生命的遗传现象,再由指纹辐射到人体的其他遗传表征,最后,使学生在大量的实证中提升认识。
华师大版科学九下第五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单元教案
华师大版科学九下第五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单元教案版科学学科第九下应的教具帮助学生了解染色体的活动规律。
教学准备课件执教时间:2012 年 3 月8-9日教学过程师生双边活动教案探索【课前准备】在上一节课结束时,向学生发放一调查表,对自己家庭成员的某些性状进行调查。
调查结果为学生在上课时的讨论分析材料。
调查表如下:调查前教师应注意:1.要求学生如实填写表格中的内容,不能为完成作业而随便填写。
通过这项活动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2.向学生说明如何识别这些性状特征,特别对上眼睑这一特征中的双眼皮、单眼皮,应说明不是美容后的特征。
【教学过程】引言在了解生物界的丰富多彩之后,有些同学会提出一些新的问题:各种生物在生存发展过程中,是否会有共同的规律?比如说,每种生物是怎样将自己的特征传给后代的?最初的生物是怎样发生又是怎样演变的?生物能否孤立的生存,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等等。
我们将在以后的生物课的学习中探讨这些问题,共同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
1.遗传的现象:对于“遗传”这一词,我们并不陌生。
同学们可以在日常的观察中发现许多遗传的现象,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儿子的长相像爸爸,等等。
我们知道,不同种类的生物有不同的形态特征、生理特性,就是同一种生物的不同个体在这些方面也会有所不同。
这些特征,也就是生物体的形态特征或生理特性称为性状。
在课下,同学们对人的一些性状进行了调查。
通过调查,我们看到了这些性状在上下代的连续性。
这种连续性是否也是遗传现象?这些性状在上下代的传递过程中有没有规律?我们先来分析这些性状。
【学生活动】(1)小组讨论。
每小组选择一项特征,分析该特征在上下代传递中有几种方式。
比如某同学的上眼睑是双眼皮,他的爸爸、妈妈也是双眼皮,这是一种传递方式。
会不会还有其他的方式,大家可以根据本小组的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
(2)全班讨论。
各小组介绍小组讨论的结果,所分析的性状有几种传递的方式;各种性状在上下代的传递中是否有共同点;将讨论的结果以列表的方式做出小结。
初中生物教案:遗传和变异现象
强调遗传和变异在生物科学中的重要性。
十五、拓展阅读
1. 推荐阅读材料
提供一些关于遗传和变异的拓展阅读材料,如科研论文、科普书籍等。
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增加对遗传和变异现象的了解。
重点和难点解析
本文教案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遗传和变异的概念,掌握遗传和变异的类型及特点,以及基因在遗传和变异中的作用。难点在于让学生理解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的区别,以及基因编辑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八、课堂互动
1. 小组讨论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遗传和变异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农业生产、医学等领域。
2. 分享成果
邀请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了解遗传和变异现象的重要性。
九、课后作业
1. 复习课堂内容
要求学生复习本节课所学的遗传和变异知识,巩固记忆。
2. 思考题
布置一些思考题,让学生进一步思考遗传和变异现象在生物进化、农业生产等方面的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和实验,学生可以直观地了解遗传和变异现象。通过案例分析和课堂互动,学生可以进一步理解遗传和变异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可以亲自参与家庭遗传调查,增加对遗传和变异现象的感性认识。
在教学拓展部分,介绍了基因与DNA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通过分享抗病性案例,学生可以了解基因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在实践活动环节,学生通过家庭遗传调查,可以更好地理解遗传和变异现象在家族中的传递。在基因技术简介环节,学生可以了解基因编辑技术的原理和应用,以及相关的伦理问题。
通过课堂小测,学生可以巩固所学知识,及时发现并解决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在复习与总结环节,学生可以对整个课程内容进行复习和总结,加强对遗传和变异概念的理解。
最新高二生物遗传与变异的教案5篇
最新高二生物遗传与变异的教案5篇最新高二生物遗传与变异的教案5篇作为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要发挥出自我,要体现出自身的价值来,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下面为大家分享了《生物优秀教案课件五篇》,感谢您的阅读和关注!高二生物遗传与变异的教案(精选篇1)一、教材分析本学期教学内容介绍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及生物的进化、传染病和免疫,用药和急救、了解自己、增进健康。
共6章,内容较上一个学期少了一些,探究实验减少了一些,增加了观察和思考,科学、社会、技术等栏目,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扩大了知识面。
二、教学目标一、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通过学习使学生更清楚地知道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从而更有意识地保护生物,促进社会发展。
三、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如何健康地生活。
四、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
三、学生情况分析八(1)八(2)班共有接近一百学生,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还可以,上学期生物的`平均成绩走在了中间,但高分较少,同时由于不爱学习的学生较多,因此班平均分被拉下来了。
这个学期要想办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争取成绩有较大的提高。
四、具体措施一、精心采取先进的教学方法,对新教材进行研究。
二、精心组织和策划好课堂教案。
三、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做到课堂质量高效率。
四、进行课外辅导和观看教学短片,提高学生的兴趣。
五、认真批改作业,从中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
六、培养优生,转化后进生。
五、进度安排周次授课内容1----2 生物的生殖和发育3----5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6----7 生物的进化8----9 传染病和免疫10--11 复习期中考试12--13 用药和急救14--15 了解自己增进健康16--20 期末复习、期末考试高二生物遗传与变异的教案(精选篇2)愉快的寒假生活结束了,在新的学期里本人担任七年级90班生物教学工作,七年级学生正处于对人体生理产生好奇的青春期阶段,对于本学期生物学学习内容兴趣比较浓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青春期和人体生理的知识。
《遗传和变异》教学设计
《遗传和变异》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准确表述性状、相对性状、遗传、变异等现象;2、水平目标∶通过猜谜语、欣赏漫画等活动,培养学生分析、识图水平;能举例说出动物、植物和人的不同性状及相对性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生物界的遗传和变异现象的理解,培养辨证思维水平及尊重科学、热爱自然、珍爱生命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区别性状和相对性状;辨别并描述遗传和变异现象。
2、难点:理解遗传和变异现象;解释生物界中的生物学现象。
三、学情分析:学生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一般都有着比较浓厚的兴趣,且在生活中具有一定的生物性状、相对性状、生物的遗传、变异等相关的生活经验,能够比较容易寻找和发现周围存有的遗传和变异现象,但是还没有形成理论知识,不能对相关的现象作出准确的解释。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新课课件展示一组图片,师:同学们仔细观察她们,你注意到:1、他们像吗?2、他们哪些特征相似?3、他们哪些特征不相同?学生就会展开讨论,顺利进入主题,这就是我们这节要学习的遗传和变异现象。
(二)组织学生展开几个活动活动1:连连看——学习生物的性状师:很多同学都去过动物园或者在书本或电视上看过很多的动物,这些动物你们都熟悉吗?生回答。
师:老师这里出了几道谜语现在请同学们帮我连连看:谜语一耳朵像蒲扇,身子像小山,鼻子长又长,帮人把活干。
——大象。
是马不拉车,叫马也不错,满身黑道道,听声就奔跑。
——斑马。
一种动物名叫鹿,鹿角不长脖子长。
——长颈鹿。
形状象耗子,生活像猴子,爬在树枝上,忙着摘果子。
——松鼠。
教师提问:恭喜你们都猜对了,你们为什么能猜出这些语句描述的是什么动物呢?学生:根据他们的形态特征。
师:很好大家都抓住了动物的重要特征。
像刚才描述耳朵像蒲扇,鼻子长等都是生物体的形态特征。
同学们能说说其他生物的形态特征吗?生:树叶是绿色的,柿子是橘红色的,树干粗壮······还有说话的声音。
遗传与变异教案
遗传与变异教案一、引言遗传与变异是生物学中重要的概念,也是了解生物多样性和进化的基础。
本教案旨在介绍遗传与变异的概念、原理和重要性,并通过具体案例说明它们在生物界的应用。
二、遗传的概念与原理1. 遗传的定义遗传是指生物个体通过基因传递给后代的特征、性状和行为方式。
它包括遗传物质 DNA 的传递和遗传信息的表达。
2. 基因的作用基因是决定个体性状的单位,由 DNA 分子编码。
它通过蛋白质合成过程中的转录和翻译来表达,控制个体的生长发育、性状形成以及生理功能。
3. 孟德尔遗传定律孟德尔通过对豌豆杂交实验的观察,提出了遗传的基本定律,包括隔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和优势定律,为后来的遗传学奠定了基础。
三、变异的概念与原因1. 变异的定义变异指的是个体或种群间存在的多样性,包括基因型和表型上的差异。
它是生物进化和适应环境变化的基础。
2. 变异的原因变异来源于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基因流动等生物遗传过程。
环境因素、遗传漂变和突变率也会影响变异的发生。
四、遗传与变异的重要性1. 生物多样性的维持遗传与变异使得个体和种群间存在差异,这些差异为物种的适应和生存提供了基础,维持了生物多样性。
2. 进化与适应变异为物种的进化提供了原材料,适应环境的个体更容易生存下来并传递其有利的基因,推动物种的进化和演化。
3. 农业和畜牧业的应用通过人工选择和遗传改良,利用遗传与变异的原理,改良和培育出高产、抗病的农作物和优质品种,提高农业和畜牧业的产量和质量。
4. 医学和生物技术的发展对遗传与变异的研究促进了医学诊断和治疗手段的进步,包括基因治疗、个性化医疗等。
生物技术领域也应用了遗传与变异的原理,开展了基因工程、克隆等研究。
五、案例分析1. 鸟喙的变异与进化通过对不同鸟类喙峰形态的观察,可以了解到喙峰形态与食物来源之间的关系,说明遗传与变异在鸟能源适应上的重要性。
2. 基因突变导致的遗传疾病通过对遗传疾病的研究,可以发现某些基因突变会引发特定的疾病,这些研究有助于诊断、预防和治疗遗传疾病。
初中生物遗传和变异教案
初中生物遗传和变异教案
主题:遗传和变异
教学目标:
1. 了解遗传的概念和遗传规律;
2. 理解基因的传递和变异;
3. 能够解释变异对生物种群的影响;
4. 掌握相关遗传和变异的实验方法。
教学重点:
1. 遗传的基本概念和遗传规律;
2. 基因的传递和变异;
3. 变异在生物种群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1. 遗传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2. 变异对生物适应性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引入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的概念,让学生探讨生物之间的相似和差异。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同一物种的个体之间会有差异。
二、教学(30分钟)
1. 讲解遗传的基本概念和遗传规律,解释孟德尔的遗传实验和遗传规律的提出过程。
2. 着重介绍基因的概念和作用,讲解基因的传递和突变现象。
3. 探讨变异对生物种群的影响,如什么是自然选择和适者生存等概念。
三、练习(15分钟)
1. 分发工作纸,让学生回答一些与遗传和变异相关的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某种生物在不同环境下的变异情况,拟订相关实验报告。
四、总结(5分钟)
1. 总结遗传和变异的重点,引导学生思考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验和探索,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
五、作业(5分钟)
1.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复习遗传和变异的知识,准备下次课的讨论和实验。
教学环节设计仅供参考,具体内容和方式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教学目标做出调整。
关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遗传和变异的概念。
2. 让学生了解遗传和变异在生物界中的重要性。
3. 让学生掌握遗传和变异的基本原理和机制。
二、教学内容:1. 遗传和变异的概念:遗传是指生物体的性状传递给后代的现象,变异是指生物体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
2. 遗传和变异的类型:按照遗传物质的传递方式,可以分为基因遗传和染色体遗传;按照变异的性质,可以分为可遗传变异和不遗传变异。
3. 遗传和变异的机制:遗传物质DNA上的基因控制着生物体的性状,基因的组合和突变导致了遗传和变异的发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遗传和变异的概念、类型和机制。
2. 教学难点:遗传和变异的机制。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导入法,引导学生思考遗传和变异的概念和重要性。
2. 使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展示遗传和变异的类型和机制。
3. 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深入探讨遗传和变异的意义和应用。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提问学生对遗传和变异的了解,引导学生思考遗传和变异的概念和重要性。
2. 讲解:讲解遗传和变异的概念、类型和机制,结合多媒体课件进行生动展示。
3. 互动:学生提问,教师解答;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遗传和变异的理解。
5. 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对遗传和变异的理解。
六、教学拓展:1. 介绍遗传和变异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引导学生思考遗传和变异对生物进化的贡献。
2. 探讨现代生物技术在遗传和变异研究中的应用,如基因编辑、基因测序等,激发学生对生物科技的兴趣。
七、教学案例分析:1. 提供一些遗传和变异的实例,如孟德尔的豌豆实验、色盲的遗传等,让学生分析并解释这些实例中的遗传和变异现象。
2. 让学生通过分析实例,了解遗传和变异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遗传病的诊断和治疗、农业上的遗传改良等。
八、教学评估:1. 设计一份包含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的测试卷,评估学生对遗传和变异概念、类型和机制的掌握程度。
2.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学生对遗传和变异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教案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教案教案标题: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教案目标:1. 了解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遗传和变异对生物进化和适应环境的影响。
3. 能够运用遗传和变异的知识解释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和维持。
教案步骤:引入活动: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物种的外貌差异,引发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思考。
2. 提问:你认为生物的外貌差异是如何产生的?知识讲解:1. 介绍遗传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基因、染色体、基因型和表现型等。
2. 解释基因的遗传规律,包括显性遗传和隐性遗传。
3. 介绍变异的概念和原因,包括突变和基因重组等。
4. 讲解自然选择对遗传和变异的影响,包括适者生存和优胜劣汰。
案例分析:1. 给出一个关于某种特定性状的案例,如花色的变异。
2. 让学生分析该性状的遗传方式和变异原因。
3. 引导学生讨论该性状在自然选择中的作用和意义。
实验活动:1. 设计一个简单的果蝇实验,观察某种性状在果蝇群体中的遗传和变异情况。
2. 引导学生记录观察结果,并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
3. 通过实验结果,让学生理解遗传和变异对物种适应环境的重要性。
拓展应用:1. 让学生选择一个感兴趣的物种,研究其遗传和变异特点,并撰写一份报告。
2. 引导学生思考遗传和变异对该物种的进化和生存策略的影响。
总结回顾:1. 概括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强调遗传和变异在生物多样性形成和维持中的重要性。
3. 提醒学生在日常观察中关注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
教学资源:1. 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物种的外貌差异。
2. 实验所需的果蝇和实验器材。
3. 相关的教材和参考书籍。
评估方式:1. 分发练习题,检查学生对遗传和变异的理解程度。
2. 评估学生在实验活动中的观察记录和数据分析能力。
3. 评估学生通过报告展示的研究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
教案建议和指导:1. 在讲解遗传和变异的概念时,使用生动的例子和图表帮助学生理解。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案例分析和实验活动,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遗传与变异备课教案
遗传与变异备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遗传与变异的概念及其在生物进化中的重要性。
2. 掌握遗传与变异的基本原理及其在生物世界中的应用。
3. 培养学生对于遗传与变异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内容:1. 遗传与变异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2. 遗传和变异在进化中的作用。
3. 遗传与变异的实际应用:农业、医学、生物技术等领域。
三、教学过程:1. 概念讲授首先,引导学生了解遗传与变异的概念。
遗传是生物体由父母亲传给后代的特征和信息的传递过程,而变异是指在生物种群中个体间存在着差异。
通过举例,让学生理解遗传与变异的概念。
2. 原理讲解接着,讲解遗传与变异的基本原理。
遗传的基本原理是基因的传递和表达,通过DNA分子的复制和遗传物质的基因组合,确定生物个体的遗传信息。
而变异是由于基因的突变或基因组合方式的改变导致的生物个体差异。
通过图示和实例,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遗传和变异的原理。
3. 进化中的作用然后,讲解遗传和变异在进化中的作用。
遗传和变异在进化中起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们使得物种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从而保持种群的生存和繁衍。
通过讲解相关的进化理论和实例,让学生认识到遗传和变异对于物种的适应性和多样性的重要性。
4. 应用实践最后,介绍遗传与变异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实践。
例如,在农业领域,利用遗传与变异的知识可以培育出高产、耐虫害的作物品种;在医学领域,遗传与变异的研究可以帮助人们预防和治疗一些遗传性疾病;在生物技术领域,利用遗传与变异的原理可以进行基因工程和生物制药等领域的研究。
通过实际案例的解读,激发学生对于遗传与变异的兴趣和创新思维。
四、教学方法:1. 课堂讲授结合案例分析。
2. 图示和实例解说。
3. 学生讨论和互动。
五、教学评估:1. 通过课堂提问和讨论,检查学生对于遗传与变异的理解程度。
2. 布置相关的作业和实践任务,考察学生应用遗传与变异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反思与调整: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使其更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学习效果。
遗传和变异 初中教案
遗传和变异初中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正确表述遗传和变异的定义、原因和意义。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遗传和变异的现象。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尊重科学、热爱自然、珍爱生命,培养辩证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1. 重点:遗传和变异的定义、原因和意义。
2. 难点:遗传和变异的机制和规律。
三、学情分析初中学生对于遗传和变异有一定的好奇心,但对其具体概念和机制了解不多。
通过生活实例和实验,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两个概念。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张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其中的遗传和变异现象。
2. 新课导入:介绍遗传和变异的定义、原因和意义。
3.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生活中的遗传和变异实例,让学生深入理解这两个概念。
4. 实验探究:让学生进行遗传实验,如孟德尔的豌豆实验,观察和记录遗传现象。
5. 知识拓展:介绍遗传和变异的机制和规律,如基因的显性和隐性、遗传规律等。
6.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复述遗传和变异的定义、原因和意义。
7. 作业布置: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思考和探究遗传和变异的现象。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实例和实验等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遗传和变异的概念。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他们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和实验报告等方式,评价学生在遗传和变异方面的掌握程度。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科学素养。
综上所述,本教案以生动的生活实例和实验为基础,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遗传和变异的概念,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教学效果。
关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遗传和变异的概念。
2. 让学生掌握基因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规律。
3. 让学生了解生物的变异类型及其实例。
4.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遗传和变异的概念2. 基因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规律3. 生物的变异类型及实例4. 遗传变异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遗传和变异的概念,基因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规律,生物的变异类型及实例。
2. 教学难点:基因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规律,生物的变异类型及实例。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
2. 利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地展示遗传和变异的现象。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4. 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遗传和变异的概念。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张亲子代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亲子代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引出遗传和变异的概念。
2. 讲解遗传和变异的概念:简要介绍遗传和变异的定义,让学生理解遗传是指亲子代之间性状的相似性,变异是指亲子代之间以及子代个体之间性状的差异。
3. 讲解基因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规律:介绍基因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过程,让学生理解基因是如何控制生物的性状,并掌握基因的显性与隐性。
4. 讲解生物的变异类型及实例:介绍生物的变异类型,包括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并举例说明。
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变异对生物的影响。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遗传和变异的概念及其实例。
6. 课后作业:布置一道关于遗传和变异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拓展1. 介绍遗传变异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让学生了解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通过对遗传变异的研究,可以揭示生物进化的规律。
2. 举例说明遗传变异在农业中的应用:介绍遗传变异在农作物育种、畜牧业改良等方面的应用,让学生了解遗传变异在实际生产中的重要性。
七、课堂互动1. 提问:让学生回答关于遗传和变异的一些问题,如:“什么是遗传?什么是变异?”,“基因是如何控制生物的性状的?”,“遗传变异在生物进化中有什么作用?”等。
遗传与变异教案
遗传与变异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遗传和变异的基本概念。
2.掌握遗传和变异的分类和特点。
3.了解人类基因组计划以及其对医学研究的意义。
4.掌握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异常的原因和后果。
5.了解基因工程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1.遗传与变异概述2.遗传和变异的分类与特点3.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对医学研究的意义4.基因突变与染色体异常5.基因工程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应用三、教学重难点分析1.教学重点:(1)掌握遗传和变异的分类和特点;(2)了解人类基因组计划以及其对医学研究的意义;(3)了解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异常的原因和后果。
2.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遗传与变异之间相互作用;(2)如何理解基因工程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讲授法:通过讲解遗传和变异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人类基因组计划以及其对医学研究的意义,以及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异常的原因和后果等内容,让学生了解遗传与变异之间的相互作用。
2.案例分析法:通过案例分析来理解基因工程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应用。
3.多媒体教学法: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现相关图片、视频、实验等内容,使得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相关知识。
五、教学过程1.引入(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1)什么是遗传?(2)什么是变异?(3)遗传与变异之间有什么关系?2.讲授遗传与变异概述(10分钟)(1)定义:遗传是指父母将自己的性状或特征遗传给子代的过程;变异是指在一定范围内出现新性状或特征的现象。
(2)关系:遗传与变异相互作用,共同推动物种进化。
3.讲授遗传和变异的分类与特点(15分钟)(1)按照遗传方式分类: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X 连锁遗传等。
(2)按照变异类型分类:基因突变、染色体异常等。
(3)特点:不同的遗传和变异方式具有不同的特点,如基因突变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而染色体异常可能导致先天畸形等。
4.讲授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对医学研究的意义(10分钟)(1)定义:人类基因组计划是指对人类所有基因进行系统性研究和解析的计划。
高中生物教案遗传与变异
高中生物教案遗传与变异高中生物教案:遗传与变异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1. 理解基因、DNA及其在遗传中的作用;2. 掌握遗传的基本规律,包括常染色体遗传和性染色体遗传;3. 熟悉变异的概念及原因,并能分析变异对物种进化的影响;4. 运用所学知识解释遗传与变异现象。
二、教学内容1. 遗传的基本概念A. 基因的定义和结构B. DNA的组成和功能C. 基因与表型的关系2. 遗传的基本规律A. 孟德尔的遗传定律1) 性状的分离定律2) 自由组合定律3) 同质与杂合的概念B. 常染色体遗传1) 纯合子和杂合子的概念2) 重组和连锁的现象C. 性染色体遗传1) X连锁和Y连锁的区别2) 性联显性和性联隐性遗传3. 变异的概念与原因A. 变异的定义与分类1) 突变2) 染色体结构变异3) 染色体数量变异B. 变异的原因1) 自然选择与适应性变异2) 辐射和化学物质的影响3) 基因突变的发生4. 变异对物种进化的影响A. 变异是进化的基础B. 变异与环境的匹配C. 变异的积累与分化5. 遗传与变异的实际应用A. 杂交育种和基因工程B. 遗传疾病的诊断与治疗C. DNA指纹的应用三、教学方法1. 探究式学习通过实验和观察,引导学生发现遗传的基本规律和变异现象。
2. 小组讨论设计课堂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3. 多媒体展示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相关的图片、视频和动画,直观生动地呈现遗传和变异的过程。
四、教学评估1. 课堂练习在教学过程中设置小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进行简单的遗传实验,并书写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对遗传与变异概念的理解。
3. 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参考文献和在线资源,鼓励学生进行深入学习和自主探索,形成个人观点和理论。
五、教学资源1. 教材:根据教学大纲选择合适的生物教材。
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3. 实验器材:显微镜、试剂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遗传和变异*无籽西瓜无籽西瓜普通西瓜是二倍体(2N),每个细胞中含有22个染色体。
二倍体的西瓜苗,用秋水仙素处理,染色体数目加倍,就成了四倍体(4N),每个细胞里含有44个染色体。
四倍体经过减数分裂,产生的生殖细胞都是二倍体。
用四倍体作母本,二倍体作父本,就生出三倍体的种子。
三倍体种子发育成的植株就结出无籽西瓜。
秋水仙素为什么会促使西瓜的染色体数目加倍呢?原因是:细胞正在进行分裂时,遇到秋水仙素,纺锤丝断裂,或不能形成纺锤丝,使已经复制的染色体仍然存在于同一个细胞核里,结果,染色体数目加倍了,就由二倍体形成了四倍体。
在秋水仙素的药效消失以后,细胞再进行分裂,生出的新细胞都是四倍体,这就是培育三倍体西瓜所用的母本。
种子是胚珠受精以后形成的。
三倍体西瓜虽然也有胚珠,但是由于染色体的组合很不平衡,也很不完备,所以胚珠具有高度的不孕性。
同时,三倍体西瓜的花粉粒常常发育畸形,不能正常萌发而形成花粉管。
因此,这样的胚珠不能形成种子。
由此可知,必须大量制种来繁殖能长出三倍体西瓜的种子。
三倍体西瓜怎样制种呢?小面积制种可以这样进行:按照西瓜的开花习性,每天下午按时套袋(防止自由传粉),第二天早晨进行人工授粉,并且挂上标记。
大面积制种,则需要分区隔离,按一定比例配置母本(四倍体)和父本(二倍体)的植株,并且及时为母本去雄,使四倍体母株接受二倍体父株的花粉,产生出三倍体种子备用。
秋水仙素的诱变原理秋水仙素(C22H25O6N)是1937年发现的,是从百合科植物秋水仙的种子和球茎中提取出来的一种植物碱。
它是白色或淡黄色的粉末或针状结晶,易溶于冷水、酒精和氯仿,难溶于热水、乙醚等,熔点155℃。
一般多使用它的水溶液。
实验表明,有效的诱变浓度是0.0006—1.6%,以0.2%的浓度诱变效果最好。
此药有剧毒,在应用时要特别注意。
秋水仙素是诱变多倍体效果最好的药剂之一。
它的作用机理是:当细胞进行分裂时,一方面能使染色体的着丝点延迟分裂,于是已复制的染色体两条单体分离,而着丝点仍连在一起,形成“X”形染色体图象(称为C-有丝分裂,即秋水仙效应有丝分裂);另一方面是引起分裂中期的纺锤丝断裂,或抑制纺锤体的形成,结果到分裂后期染色体不能移向两极,而重组成一个双倍性的细胞核。
这时候,细胞加大而不分裂,或者分裂成一个无细胞核的子细胞和一个有双倍性细胞核的子细胞。
经过一个时期以后,这种染色体数目加倍了的细胞再分裂增长时,就构成了双倍性的细胞和组织。
异源多倍体多倍体植物中大多数是异源多倍体,它是植物进化的一个重要途径。
生产上广泛栽培的普通小麦(Triticum vulgave)就是一个异源六倍体。
它是由原始野生种通过两次属间杂交,接着又经过染色体自然加倍而形成的。
据调查分析,普通小麦的祖先是“一粒小麦”(小麦属,Triticum monococcum)。
它是具有(AA)染色体组的二倍体植物。
大约在一万年以前,一粒小麦与具有(BB)染色体组的二倍体山羊草(山羊草属,Aegilops sp)天然杂交,杂种(AB)的染色体又自然加倍,而形成了具有(AABB)染色体组的四倍体二粒小麦(Trilicum dicoccoides)。
此后,大约在3000年以前,四倍体二粒小麦又与山羊草属的另一个种——节节草(Aegilops squarrosa,它具有DD染色体组)天然杂交,它们的杂种后代又获得了染色体自然加倍的机会,就形成了具有(AABBDD)染色体组的六倍体小麦了(图54),因为染色体组来源于不同的属,所以叫做异源六倍体。
它具有更丰富的遗传基础,每个小穗一般可以结籽粒三粒以上,具有较高的丰产性和优良品质。
从普通小麦的自然演变过程可以清楚地看到,异源多倍体形成新种必须经历两个重要步骤:第一是种间杂交或属间杂交;第二是不育杂种经过染色体数目加倍而形成可育的新物种。
这两个步骤,在自然界中必须连续发生,缺少任何一步都不行。
一般的种间杂交是不易成功的,即使杂交成功,它们的杂种也是不育的。
如果杂种的染色体数目不能及时地自然加倍,它就会灭绝。
因此,在自然界中发生上述现象的机率是很低的,需要经过极其漫长的历程。
当我们认识了异源多倍体的形成规律之后,就不必等待自然的恩赐,人类可以自己动手来创造新物种。
异源八倍体小黑麦就是我国农业科学家鲍文奎等用六倍体普通小麦(AABBDD),与二倍体黑麦(RR)杂交育成的新物种,它是自然界原来所没有的。
小黑麦具有穗大,粒重,抗病性、耐瘠性、抗逆性强和营养品质好等优点(表4)。
小黑麦已经在我国西北、西南高寒地区试种成功,并且正在进一步推广。
小黑麦的培育过程是这样的(图55):普通小麦属于小麦属,黑麦属于黑麦属。
两个不同属的物种一般是难以杂交的。
但也有极少数的普通小麦品种含有可杂交基因,可以接受黑麦的花粉。
我们叫它们为“桥梁品种”。
桥梁品种之间的杂种一代及其后代都很容易与黑麦杂交。
非桥梁品种也可以先与桥梁品种杂交,将可杂交基因传给后代,这样就可以广泛利用小麦资源与黑麦杂交了。
例如,中国春小麦品种“矮立多”等就是这样的桥梁品种,用它们与黑麦杂交就很容易成功。
但是,因为普通小麦的雌配子中有(ABD)三个染色体组,共21个染色体,以黑麦作父本,雄配子中有(R)一个染色体组,7个染色体,杂交后子一代包括四个染色体组(ABDR),所以必须用人工的方法将染色体加倍,形成正常的雌、雄配子,才能受精、结实,繁殖后代。
一般在杂种幼苗的分蘖盛期用0.3—0.5%秋水仙素或1—3ppm的富民隆处理即可成功。
由于普通小麦的染色体基数是7,染色体数目是42;黑麦的染色体基数也是7,染色体数目是14。
经过杂交,染色体加倍后的小黑麦具有56(42+14)个染色体,是7的八倍,这些染色体组又来自不同属的物种,所以称它是异源八倍体小黑。
同源多倍体有些植物细胞内增加的染色体组来自同一物种,也就是原来的染色体组加倍,这就形成了同源多倍体。
在同源染色体中,一般是所有的基因仍与原来的一样,没有发生突变,只是基因的数目成倍地增加了,好像只是一个简单的量变,但是由于每个染色体组包含着成千上万个基因,它们在有性生殖过程中又能发生重组。
这个组数的变化,一般都会引起形态、生殖、发育等方面极为明显的质变。
同源多倍体中最常见的是同源四倍体和同源三倍体。
同源四倍体是正常二倍体通过染色体的加倍而形成的,如马铃薯就是一个天然同源四倍体。
人为地用化学药剂秋水仙素等处理发芽的水稻种子,可以获得人工同源四倍体水稻。
大麦、烟草、油菜等用化学药剂处理也可以获得同源四倍体。
天然三倍体的出现,大多是由于减数分裂不正常,由未经减数分裂的配子与正常的配子结合而形成的。
香蕉就是天然三倍体植物。
香蕉一般只有果实,种子退化,它以营养体进行无性繁殖。
用人工方法在同种植物中,将同源四倍体与正常二倍体杂交,可以产生同源三倍体植物。
三倍体植物由于染色体的配对发生了紊乱,从而不能正常地进行减数分裂。
在分裂前期,每种染色体有三个,组成三价体(三个染色体连在一起),或者组成二价体(二个染色体连在一起)和单价体(一个染色体单独存在)。
在分裂后期,二价体分离正常,但三价体一般是两个染色体进入一极,一个进入另一极。
单价体有两种可能,或是随机进入某一极,或是停留在赤道板上,随后在细胞质中消失。
因此,三价体和单价体的染色体无法平均分配到配子中去。
三倍体产生的配子中,具有N和2N染色体的是有功能的,能受精,但这样的配子形成的机率极低。
而绝大多数配子含有的染色体组具有不一致的染色体数目。
其中,有的含有染色体为2N,有的含有染色体为N,或者根本没有染色体进入,因而不含有染色体。
这样没有完整的染色体组,染色体数目丧失平衡,配子的发育就会受到阻碍,从而丧失了正常的生活能力,因此不能正常受精结实。
同源三倍体具有生长快而不育的特点,所以凡是三倍体,栽培它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获得种子,而是为了得到对人有用的茎(如三倍体山杨)、叶(如三倍体桑树和茶树)、根(如三倍体甜菜)或果实(如三倍体西瓜)。
三倍体育种是一种见效快而成果突出的育种方式。
目前,在生产上广泛栽培的无籽西瓜就充分说明了三倍体育种是很有发展前途的。
多倍体多倍体普遍存在于植物界,是植物发生变异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新物种的形成以及育种工作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现在知道,被子植物中有1/3或者更多的物种是多倍体植物,其中以禾本科植物为最多。
近年来由于人工诱变多倍体技术的发展,世界各国已经采用实验方式获得了1000多种多倍体植物。
多倍体在动物界比较少见,这是因为动物大多数是雌雄异体的,雌、雄配子的染色体稍不平衡就会导致不育,甚至使个体不能生活。
少数多倍体动物,如甲壳类四倍体丰年虫,通常只能依靠无性生殖来繁殖后代。
多倍体植物与二倍体植物比较,一般形体较大,茎枝粗壮,叶色较深,叶片上的气孔较大,花冠、花粉粒和果实也较大,但在分枝数、叶片数上则没有明显的差异。
多倍体植物的生理代谢功能也较活跃,糖类、蛋白质等的含量明显地较高,抗旱、抗逆和抗病的能力也较强,此外变异性还增强了,使植物体更容易适应生存条件的变化。
多倍体植物的这些表现,显然是由于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增加、细胞体积加大以及等位基因增多共同作用的结果。
例如,二倍体的一粒小麦,每个小穗只结一粒种子,品质也差,而六倍体的栽培小麦(普通小麦),每个小穗可结三粒以上的种子,品质也大大提高。
四倍体芝麻的植株比二倍体芝麻高1/2。
四倍体水稻的籽粒比二倍体水稻明显增大。
多倍体植物的缺点是生长慢,结实性不好。
多倍体植物在生产实践上和育种实践上都有利用价值。
尤其对于利用营养器官的植物(如甜菜、甘蔗、烟草等)来说,显示了较大的优越性。
多倍体植物的形成,是因为大多数植物是雌雄同体或雌雄同花的,它们的大、小孢子母细胞常常可能同时发生不正常的减数分裂,使配子中染色体的数目不减半,于是通过自体受精而自然形成了多倍体。
从多倍体植物的地理分布来看,外界条件尤其是气候条件的剧烈变化,往往是产生多倍体的重要原因。
例如,多倍体植物在一般植物中所占的百分比常常随着纬度的提高而增高。
据统计,多倍体植物在北纬17°以下占37%,在北纬50°到61°之间占56.7%,而在北纬77°到81°之间则占73.6%。
多倍体植物的分布还会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加多。
此外,从地质年代来看,多倍体植物大多出现在冰川时期之后,而且大多分布在原来的冰川地带。
这大概是因为原来分布在冰川侵入地区内的二倍体物种,在冰川到来时就灭绝了,而在边缘地带,由于气温降低,产生了一些多倍体类型,当冰川退走之后,这些多倍体类型又逐渐向原来的冰川地区扩展了。
利用人工的方法,如利用高温、低温、离心、超声波、嫁接和切断等物理方法,也可以得到多倍体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