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绘画艺术形式的对比与融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绘画艺术形式的对比与融合

摘要:本文用比较的方法就东方与西方绘画的形成、种类与内容的区别主要艺术特征以及创作理念的异同、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探讨。文中阐述了传统西画遵从“客观观察”,力求“再现现实”,中国画崇尚“天人合一”追求“画中意境”的不同。又指出东、西绘画相互间的影响,西方现代绘画与中国写意画几乎如出一辄,均强调心意与情感表现的事实。文中最后提出东、西两大绘画体系犹如两座高峰,应在互相学习中共同发展。

关键词:东方绘画西方绘画天人合一再现意境

分号类:J20

前言

人类从事绘画创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当原始人还居住在洞穴里时就已经开始用绘画的形式来表达自身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感受。在洞穴壁画和彩陶上,都留下了人类早期绘画的例证。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由于民族历史、文化和地域等不同,绘画的种类、材料形式也产生了相异的特征,形成了风格迥异的不同的流派和体系,尤其是作为东方绘画代表的中国画和西方绘画的油画,均走过了数千年的历程,它们在表现形式与创作思维上存在的异同,以及他们在兼收并蓄中健康发展。

一、中西绘画艺术形式的差异

(一)材质的差异

1、油画的概念及材质

西方绘画是在画布上用颜料反复涂抹出光影和透视效果。中国画则是在一张白纸上充分利用虚幻而简略的手法概括具象和景深。

油画是以油为调合剂调和颜料、用短毛硬质棕笔和油画刮刀、画在经加工制作过的不吸油的亚麻布或其他材料上的一种画种。油画是从古老的壁画技法中发展出来的,墙壁上绘画被转移到画架上的木板或木框绷着的画布上,被称为“架上的绘画”。15世纪初期的尼德兰画家凡·爱克兄弟是油画技法的奠基人。他们在前人尝试用油溶解颜料的基础上,以亚麻油和核桃油为媒介作画。这样在作画时运笔流畅并能反复覆盖修改,干透后的颜料附着力强,色泽鲜艳,不易剥落和退色。因此这种新的材料技术很快在欧洲其他国家传播开。油画的效果细腻、丰富、能很好的表现被画物体的质感、量感、表现的光线、色调、气氛逼真。19世纪,欧洲油画出现了许多艺术主张明确的流派,虽主要表现在艺术主题与内容上,但油画技法也相应地有所差异。从19世纪末起,西方油画因其功能的狭窄和一体化的写实手法已趋高度饱和,其哲学与艺术观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不再以模仿、再现自然为艺术创造原则,而以想象、幻想方法表现自己的精神与情感,凡高、高更、塞尚这3位画家画风成为油画面貌剧变的标志。至20世纪,油画形式语言受到高度重视。油画在清代中期传入中国,至今已与中国画并肩发展。

2、中国画的概念及材质

中国画古称丹青,体系庞大,内容丰富。中国画是用毛笔、墨和中国画颜料在特制地宣纸或绢上作画,作画之工具材料为我国特制的笔、墨、纸、砚和绢素。中国画是在五千年文明史中,与中国各民族文化融合与渗透而共同创造的成果。它具有中华民族的伟大气魄,能容纳百川而归大海,它能同化各种外来艺术流派,

而不被其所融化。它已成为中华艺术的代表,由此可见中华民族绘画的巨大能量。中国画,从现在的画在绢帛上的最早的作品来看,已经有了两千多年的历史。自东汉蔡伦发明造纸以后,至唐代宣州泾县匠人用檀树皮与稻草炒制出墨华滋、纸质洁便于装裱、经年不变的宣纸以后,中国画的创作更进入自由驰骋的天地。中国画的诞生标志着世界艺术宝库中一种特殊表现形式的创立。

(二)表现形式的差异及比较

1、西方绘画偏重写实,求真,偏重表现主体以客观的态度感受社会生活所形成的审美意象。中国绘画偏重表达表情,写意,沿着内在主体性的方向,偏重表现融于主体审美意象。

在古希腊很早就有人指出:“艺术是对客观自然的模仿”,达芬奇也曾说过“最可夸奖的绘画是最能形似的绘画。”从古希腊神话传说到希腊雕塑,大量雕塑也作证了西方艺术是对真实物象立体性的模仿和美化。艺术家在模仿事物外在形象的时候,通过比例、对称、完美、表现存在的本质和规律,从一个物体的认识到集体的、全部的美的认识,从美的形体到美的制度美的知识,一直到彻底美的本体。在西方印象派出现之前,绘画创作的标准是形似。直到浪漫主义画派出现,才注意到绘画要表现激情,印象画家虽然已经有了表现画家主观世界的因素。但主要的还是再现即再现客观世界的光色,再现特定瞬间的感觉和印象。直到后期印象派,才开了西方绘画表现的先河。同中国画相比,传统西画要求的是写实,是具象绘画。其发展靠的是科学,如透视学、解剖学、色彩学、光学、靠技术、物质材料。西方绘画在以形似的刻划作为前提,在偏于客观的基础上,把对象的形似神似与画家的情感表现有机的统一起来。

而中国绘画偏重表达表情,写意,沿着内在主体性的方向,偏重表现融于主体审美意象。由于受“天人合一”哲学观点的影响,画面中的世界是画家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统一体,在中国画的画境中,更注重画家的“心意”和“情景”相融合的“意境”.中国的传统历来是将“气韵生动”放在前位,而将应物相形作为相应的手段至于其中的。由于“崇尚天人合一”的观念,使中国画借助自然物象表达自身的情感追求“物我合一”的境界,因此绘画不以形似为最高标准。中国画的发展,则与中国的哲学、伦理学文学书法、音乐等有密切的关系。在绘画中渗透了中国儒、道、释各家的哲学思想和审美观念,由于崇尚“天人合一”的观念,使中国画借助自然物象,表达自身的情感,追求物我合一的境界,因此中国绘画不以形似作为最高标准。

2、在平面图形的建构上,西方绘画偏重焦点透视,中国绘画多偏重散点透视,这是东西方绘画的本质区别。

中国绘画旨在表现内在主体性的内容,表现画家的内在审美意象,所以,它一般不讲固定的视点,而是讲散点透视,视点是一个活得视点,它可以自由的上下、左右、前后移动。宋代郭熙提出“三远法”,可以看出这种透视方法的系统与理论说明。按散点透视法构图,就可以把不同空间、不同时间的人物景物全部至于画面之中,这就使画面内在主体的因素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也是偏于再现艺术中的表现手法也大大丰富了。中国绘画并非不讲空间效果的艺术,只是它追求的是心灵的空间,心灵空间构架的真实性。较之西方绘画的传统焦点透视法,这种移动的散点透视法更鲜明的呈现了绘画艺术的主观性,精神性原则,使绘画这种客观的主体性艺术,主体性之精神心理自由创造的本质得到了较充分的体现。而西方绘画因其突出内在主体中的客观因素,偏重反应客观对象形态状貌的逼真,在画幅中呈现近乎客观外界的由近至远的实景。这种透视方法颇接近于近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