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汉语差异
谈谈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不同
谈谈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不同---------------------------------------谈谈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不同(15分)古代汉语有两种书面语形式:文言文和古白话。
文言文是在先秦口语基础上所形成的书面语,在发展中日益与口语相脱离,并从历代口语中吸取营养,与时俱新。
古白话就是古人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
不同:词的古义和今义1.词义程度上的差异(1)词义变化显著的(2)词义变化微殊的2.词义范围上的差异(1)词义扩大(2)词义缩小(3)词义转移3.词义感情色彩上的差异(1)词义褒贬的差异(2)词义轻重差异语音:单音词和复音词1.古代汉语单音词居多数2.古代汉语单音词与现代汉语复音词的对应关系单纯词(1)叠音词(2)联绵词(3)音译外来词复合词(1)同义复词(2)偏义复词语法:虚词和实词虚词部分一、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二、古代汉语常用虚词(一)之、其、者、所、或、莫、焉、诸(二)曾、且、乃、非、勿、毋、弗(三)于、以、为、与、因(四)而、则、虽、然(五)唯(惟)、盖、夫;也、矣、乎、焉、哉;欤(与)邪(耶)、耳实词部分古今汉语实词用法基本相同,但古代汉语一些实词在句中可以临时具有其它词类的语法功能,词类活用现象比较突出。
1.名词或名词性词性词组活用为动词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3.数量词活用为动词特殊的动宾关系(一)使动用法1.动词的使动用法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3.名词的使动用法(二)意动用法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2.名词的意动用法四、名词用作状语(一)普通名词作状语1.表示行为的状态2.表示行为的处所3.表示行为的凭依4.表示行为的身份或态度(二)方位名词作状语1.表示行为的处所2.表示行为的方向(三)时间名词作状语“日”、“月”、“岁”等时间名词用作状语,表示行为动作的频数和时间的持续等。
古代汉语语法和现代汉语语法的不同与古汉语比较,现代汉语语法有以下7个特点:1、量词越来越丰富;2、介词、语气词基本上已完全更换;3、代词系统明显简化;4、词类活用现象显著减少;5、先秦时代没有的动态助词成为常用的词类,动结式动补短语、被字句、把字句等成为基本的句法结构和句式;6、代词宾语在否定句、疑问句中的位置有了改变;7、句子的连带成分增多,结构趋于复杂,表意更为准确、精密。
古代汉语:古今词义异同
行李:古指外交使节,指人不指物。《左传·僖 公三十年》: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 共其乏困。
(2)同中有异 《战国策·齐策》:“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
无使乏。”给:(古)供给,(今)为给。 《国语·越语》:“果行,国人皆劝。父勉其
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 劝:(古)鼓励、劝勉,(今)劝说。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穆公访诸蹇叔。 访:古义为询问、咨询。
二、古今词义的差异的类型
词义范围的差异、词义感情色彩的差异、词 义程度轻重的差异
(一)词义范围的变化 1、词义扩大 今义大于古义,古义包含在今义之中,
成为今义外延的组成部分。
吴大澄 篆文《论语》
通论:古今词义异同
字本位——徐通锵 词本位——马氏文通
双音词(今) 单音节语素(古)
词的意义谓之词义,即词的意思。
考察古今词义的异同,就是分析一 个词它的古代意义和它的现代意义 是相同还是不同。
古
今
一、古今词义的传承与存废 1、古用今废词 在汉语历史上已经失去实际作帷西向立,瞋 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 眦尽裂。项王按刃而跽曰 :“客何为者?”
北 齐 校 书 图
(宋)韩熙载夜宴图
3、古今异义词 (1)完全不同 该:完备。《楚辞·招魂》:“招具该备,永啸
呼些。”王逸注:“该。亦备也。言撰设甘美招 魂之具,靡不毕备,故长啸大呼以招君也。” “言简意赅” ,“赅”同“该” 。
《礼记·大学》:如恶恶臭。
《孔子家语》: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 久而不闻其香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 ,久而不闻其臭也。
宫:所有人居住的房屋。 《说文·宀部》:宫,室也。 《墨子·节用》:“古者人之始生,未有宫室之
浅析汉语古今词义的差异
与 法度有 关 。 《 说 文》 : “ 寺, 廷也 , 有法度 者也 。 ” 古义 即本 义是 官 署 ,不 是 寺 院 。《 广雅 ・ 释宫 》 : “ 寺, 官 也 。” 王 念孙 《 疏证 》 : “ 皆谓 官舍也 。” 《 左传 ・ 隐公七
年》 : “ 发币 于公 卿 。” 孔颖 达疏 : “ 自汉 以来 , 三公 所 居谓 之府 , 九卿 所居谓 之寺 。 ” “ 府寺” 都是 官署 的称 呼 。古代 有“ 太常寺 ” 、 “ 大理寺 ” 、 “ 鸿胪 寺 ” , 都是 中 央政 权 的办事 机构 。直 到佛教 传人 我 国之后 , “ 寺” 才转 指佛 教庙 宇 。 东汉 明帝 时 , 佛教 传人 中 国 , 印度
Ma r . 201 3
浅析汉语古今词义的差 异
吴 文 杰
( 赤峰 学院 摘 文学 院 , 内蒙古 赤峰 0 2 4 0 0 0 )
要: 语 言是 不 断发展 的, 尤其是 语 言 中的# - J i  ̄, 它的发展 演 变更为 突 出。 词 汇的发展 除 了旧词 消亡 、
新词产生这两种情况外, 还表现为词义不断演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认识水平的提 高, 绝大多数词的
汉 还 是 六朝 、 唐宋 的意 义 , 只要 是 流传 到现 代 的意 义, 就 都 叫“ 今义 ” 如“ 木” , 古 义是 树 , 唐 柳宗 元《 捕
蛇者 说》 : “ 触草 木 , 尽死。 ” 是古 义 。 而先 秦 时期 苟子
《 劝 学》 中的“ 木 直 中绳 ” 的“ 木” 是今 义 , 指 木 头 。从
第3 4 卷 第 3期
2 0 1 3 年 3月
赤 峰 学 院 学 报 (汉 文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 J o u r n a l o f C h i f e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S o c . S c i )
古今汉语词汇差异
古今汉语词汇的差异摘要:在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如何搞清古今汉语词汇的差异、正确理解古今汉语词汇的意思一直是学生乃至一般读者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也一直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本文就试图从古今汉语词汇构成的不同和古今汉语词义的差异(词义变化程度的差异、词义范围的差异和词义感情色彩的差异)这两大方面来具体阐述古今汉语词汇的差异,以期给读者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大家共同探讨。
关键词:古今汉语词汇差异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对高中生学习文言文的目的要求很明确——培养其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亦即脱离老师能独立地读懂一般的文言文。
要达到这一目标,就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文言文基础知识,其中首要的一点,我认为,就是要让学生搞清古今汉语词汇的异同,特别是它们之间的差异,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正确的理解古今汉语词汇的词义,逐渐提高他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同其他事物一样,也是随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
汉语作为一种语言,亦是如此,古今存在很大的不同,具体来讲,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古今汉语词汇构成的明显不同;二是古今汉语词义存在很大的差异。
一、古今汉语词汇构成的不同古代汉语词汇构成的主要特点,就是单音节词占多数,而现代汉语词汇的构成是以双音节为主,单音节和多音节词只占少数,这也是古今汉语词汇在音节上的主要差异。
因此,现代汉语中的一个词,在文言文中往往是两个词。
例如:(1)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
(《许行》)(2)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孟子·梁惠王上》)(3)(吴普)年九十余,耳目聪明,齿牙完坚(《华佗传》)(4)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诸葛亮《出师表》)例句(1)中的“虽然”在现代汉语中只是一个词——转折连词,而在古代汉语中是两个词“虽然这样”,“然”在古代汉语中是指示代词“这样”的意思。
(2)中的“地方”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名词,而在古代汉语中是两个词“地方方圆”。
(3)中的“聪明”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形容词,是“智力高”的意思,而在古代汉语里的“聪”是指“耳聪”即“听力好”,“明”则是指“目明”即“视力好”的意思。
古代汉语古今异义辨析例
古今词义不同辨析例[愛]“愛”字在上古有兩個常用的意義。
一是親愛、疼愛。
《左傳·鄭伯克段于鄢》:“~其母。
”這是古今一致的。
二是愛惜、吝嗇。
《左傳·僖公二十二年》:“若~重傷,則如勿傷;~其二毛,則如服焉。
”這個意義一直沿用到唐宋以後的文言文裏。
《宋史·岳飛傳》:“文臣不~錢,武臣不~死。
”在現代漢語裏,“吝嗇”一義已經不用。
[謗]“謗”字在上古只是指背後議論或批評別人的短處。
《戰國策·齊策》:“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譏於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
”“謗”是公然的評議,“譏”是委婉的諷刺。
對有過失的人進行議論是批評,對沒有過失的人進行議論就近乎譭謗了。
《楚辭·九章·惜往日》:“何貞臣之無罪兮,被離(罹,遭受)~而見尤。
”[幣]“幣”字在上古並沒有貨幣的意義,而是指禮物。
《說文》“幣,帛也。
從巾,幣聲。
”《周禮·夏官·校人》“飾~馬,執扑而從之”。
到漢代“幣”已有了“貨幣”的意思。
《史記·吳王濞列傳》:“誘受天下亡命罪人,亂天下~”。
[斃]“斃”字在現代是“死”的意思,一般用於貶義;在上古都是“倒下去”的意思。
《左傳·哀公二年》:“鄭人擊簡子,中肩,~于車中。
”魏晉以後,“斃”無疑已是“死”的意思。
[兵]“兵”在上古主要指兵器,沒有現代漢語士兵、戰士的意思。
《山海經·大荒北經》:“蚩尤作~,伐黃帝。
”由兵器引申爲武裝力量,軍隊。
《戰國策·觸龍說趙太后》:“必以長安君爲質,~乃出。
”值得注意的是,先秦用作這一意義時,一般沒有“兵多少”的說法,似乎重在武器;漢以後意義重點可能已轉爲指人員,相當於今天的“軍隊”了。
有時候“兵”字也指軍事、戰爭、戰陣之類。
《孫子兵法·謀攻》:“故上~伐謀,其次伐交。
”[池]在上古,“池”字主要用來指護城河。
古今词义的差异
古今词义的差异
古今词义的异同,可有三种类型:
(一)古今意义基本未变。
如“马”、“牛”、“羊”、“山”、“水”、“日”、“月”、“手”等基本词汇。
(二)古今意义完全不同。
如:该,古代是“完备”的意思,在现代汉语中,“该”是应该的意思。
(三)古今意义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发展,既有相同又有不同。
这种同中有异的词又可分为词义范围的差异和词义感情色彩的差异。
其中词义范围的差异有三种情况,a:词义范围的扩大。
例如“菜”古代汉语中专指蔬菜,不包括肉类、蛋类。
现代汉语中“菜”不仅包括蔬菜,还包括肉、蛋等在内。
b:词义范围的缩小。
例如“宫”上古泛指房屋,到了秦汉以后只有只有封建帝王的宫殿才能叫“宫”,如“阿房宫”。
c:词义范围的转移。
如:“暂”在汉代以前是突然、一下子的意思,《说文》中有“犬暂逐人”就是这个意思。
现代汉语中“暂”是暂时的意思。
二者在表示时间范畴上,古今是有联系的,但具体的范围却发生了转移。
词义感情色彩的差异有两种情况,a:古今褒贬意义的不同。
如:“爪牙”古代汉语中是勇猛的得力助手的意思,属于褒义。
现代汉语中爪牙跟走狗差不多,完全是贬义。
b:古今词义轻重的不同。
如:“恨”古代汉语中恨是遗憾的意思,而现代汉语中恨是厌恶、怨恨的意思。
把握古今汉语差异准确理解古代诗词
把握古今汉语差异准确理解古代诗词摘要古诗词写作的年代久远,属于古汉语的范畴,其读音、语法和修辞等都与现代汉语存在着一些差异。
对于只熟悉现代汉语的小学生来说,正确理解古诗词有相当的难度。
教师要根据古今汉语差异的规律,从各方面引导学生去理解古诗词。
关键词古今汉语诗词差异阅读基础古代诗词是祖国文学的瑰宝,汉语的精粹,而选人小学语文课本或“小学生必背古诗词”的百余篇诗词更是精品中的极品,大多简短凝练,脍炙人口。
然而由于古诗词离现在已有成百上千年了,时间相隔久远,语言在不断地演变发展,词、句的读音、意义、语法等方面都有较大改变,这给小学生阅读理解古代诗词带来了障碍和困难。
教师要从古今汉语的差异人手,引导学生准确理解它们的意思,进而深人感悟诗词的思想内涵。
一、字的读音差异有一些字经历千年的演变,读音变化很大。
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中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中的“衰”字,读“cu ī”这个音,而在现代汉语中并没有这个读音,只有“shuāi”这一种读音。
古诗词如出现通假字,也应提醒学生注意其读音。
北朝民歌《敕勒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其中的“见”,是“现”的通假字,就应读“xiàn”,意为“出现…‘显露”。
二、词的音节差异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而古代汉语单音节词居多。
这一点必须让学生牢记,不然学生会望文生义,造成歧义。
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颔联:“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其中的“妻子”,其实是两个词,即“妻”(妻子)和“子”(孩子),如果教师不注意引导,学生很有可能把它当作现代汉语中的“妻子”(老婆)。
两者的读音也有差异,本诗中读“q1zt”,现在则读“qīzi”。
张俞的《蚕妇》:“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其中的“城市”也不是现代的双音节词,而是两个相邻的单音节词。
“城”是名词,即“城市”;“市”是动词,即“做买卖”。
“入城市”的意思是:进城去做买卖。
不过,古诗词中也有少量双音节词,主要是一些重言词、连绵词等。
古今汉语语法的差异
古今汉语语法的差异一、古今汉语语法的差异和文字、词汇等相比,古今汉语语法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古汉语语法和现代汉语语法相同的地方很多。
从词类方面看,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一样,可分为实词和虚词。
能够独立充当句子成分或者能够和别的词组合短语的词就是实词;反之,只表示句子中多个成分之间的关系和表示句子的语气的词就是虚词。
实词大多通过词汇意义起作用。
虚词大多是通过语法意义起作用。
当然,实词和虚词都有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只是虚词以表现语法意义为主。
这些特征,在古今汉语中都得以鲜明的表现。
所谓词的语法意义,指的是词在句子中所处的地位和它们之间关系的意义。
无论古代汉语,还是现代汉语,一般把他们的实词分为名词、动词、形态词、代词、数量词等,把虚词分为连词、助词、介词、叹词等。
《马氏文通》中把“词”成为“字”,还有其他许多学者也是这样称谓的,如清代学者袁仁林《虚字说》,刘淇《助字辨略》中都是这样称谓的。
把“词”看作“字”,和汉语的特点密不可分。
作为表意文字,字既是表音单位,又是表意单位,有些字有数个不同的读音,每个字在特定的语境中只能读一个音。
字有不同的写法,但在一种场合,只能写一种字体。
大多数字有独立的表意功能。
古代汉语中往往一个字就是一个词。
现代汉语中虽然多音节词不断增多,但字和词有着直接的密不可分的联系。
从句子成分方面来看,现代汉语句子中的主干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和枝叶成分定语、补语、状语,在古代汉语中都存在。
因此文言文的句子成分,与白话文一样,也分为基本成分、附加成分和独立成分三大类。
这些成分的特点和划分,古今汉语中大同小异。
总体上看,古今汉语语法一脉相承,但语言毕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演化,在发展演化过程中,出现了许多语法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现象比较普遍词类活用指某类词跟它通常的意义都不一样。
从语义上讲,它应该属于一种词义的引申,但与一般词义引申不同。
一般词义引申,意义是固定的,是历史的积淀,已经成为语言运用中的常项。
古今汉语语序的差异
语法是语言组合的规则,现代汉语语法是从古代汉语语法发展而来的,二者是一脉相承的,是“源”与“流”的关系;但由于它们是不同时代的语言,因此,两者之间又存在着差异。
而语序是汉语语法中的一种重要的表达手段,这不仅在汉语中,凡是在不讲究构形形态的语言里,句子主语、谓语、宾语的确定以及它们之间的意义的关联,主要是用语序来表现的。
所谓语序,就是词在句子中所处位置的先后顺序。
不同的词造出来的句子意义不同,相同的词因排列顺序不一样,造出来的句子表达的意义也不一样。
古今汉语语序大致是相同的,一般是主语在前,谓语在后;述语在前,宾语在后;定语在前,中心语在后;状语在前,谓语在后;谓语在前,补语在后。
这正是语言继承性的特征。
但是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在语序的运用上也有不同的方面。
相比之下,现代汉语的语序更加稳定,更加准确,更不易引起歧义。
下面,本文主要就古今汉语语序某些不同或语序虽同而古汉语用得较多的地方进行阐述。
一、宾语前置宾语前置是指把宾语移到动词或介词的前面,以达到突出、强调的目的。
古代汉语的宾语前置是有条件的,表现在:1、疑问句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如: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2、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
不吾知也。
(《论语?先进》)3、指示代词“是”作宾语前置。
先秦时代,代词“是”作宾语常常前置。
这种句中的“是”有明显的指代作用,或指代人或指代物。
如: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
(《左传?僖公四年》)4、古代汉语中,动词前面有结构助词“是”、“之”、“焉”、“之为”等,名词、代词作宾语前置,而现代汉语少有这种用法。
如:(1)先君之好是继。
(《左传?僖公四年》)(2)姜氏何厌之有?(《左传?僖公四年》)(3)我周之东迁,晋郑焉依。
(《左传?隐公六年》)(4)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孟子?告子上》)5、借“唯……是(之)……”格式宾语前置。
这种句式中的“唯”是副词,它不但强调宾语,而且还强调宾语的单一性、排他性,可译为“只”、“只是”。
古今词义异同
古今词义异同一、古今词义(词汇)的传承与存废1、古用今废词指在汉语历史上被淘汰、已经失去了交际作用、随旧事物的消亡而消失的词。
如:区分牲畜种类的词:羜,五月生羔;羳,黄肚羊;犙,三岁牛;牭,四岁牛。
古代官职等级:君、臣、仆、吏、奴、婢、大夫、尚书、丞相。
古祭祀名:祠,春祭;礿,夏祭;禅,祭天;社,祭地。
2、古今义同词多为基本词汇,古今意义和用法基本相同,个别词义所指仍有细微差别。
如:坐,古今坐的方法不同,词义所指的礼仪有了变化。
3、古今异义词(1)完全不同:在阅读文献时一定要注意。
绸:古义指缠绕,《尔雅?释天》:“素锦绸杠。
”郭璞注:“以白地锦韬(缠绕、套住)旗之杆。
《九歌?湘君》:“薜荔柏兮蕙绸。
”王逸注:“绸,缚束也。
”今义为丝织品的名称。
该:古代常用义为完备。
《楚辞?招魂》:“招具该备,永啸呼些。
”王逸注:“该。
亦备也。
言撰设甘美招魂之具,靡不毕备,故长啸大呼以招君也。
”《方言》卷十二:“备、该,咸也。
” 现常用意义为“应当” 。
成语“言简意赅”一词中,“赅”与“该”义同而形异。
抢:《战国策?秦策》:“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庄子?逍遥游》:“我决起而飞,抢榆枋。
”两处的“抢”皆“碰、撞”之义。
行李:古指外交使节,指人不指物。
《左传?僖公三十年》:“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今指出行时携带的东西,指物不指人。
(2)同中有异,古今意义之间存在细微差别。
汉语中大多数的词古义和今义既有联系又有差别。
“怜”古今都有可怜的意思,但是古代还有“爱”的意思。
如:《史记?项羽本纪》“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售”古今都有卖东西的意思,但是“售”在古代强调的是卖的结果,即把东西卖出去,卖掉。
《晏子春秋》:“而酒酸不售。
”意思是直到酒味变酸了也卖不掉。
而今天“售”指卖的行为。
“睡”古今都有睡的意思,但是它在古代专指打瞌睡。
如:《战国策?苏秦连横约从》:“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
浅析汉语古今词义的差异
浅析汉语古今词义的差异作者:吴文杰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3期吴文杰(赤峰学院文学院,内蒙古赤峰 024000)摘要:语言是不断发展的,尤其是语言中的词汇,它的发展演变更为突出。
词汇的发展除了旧词消亡、新词产生这两种情况外,还表现为词义不断演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绝大多数词的意义都发生了程度不同的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时,特别注意古今词义的差异。
关键词:汉语;古今词义;差异中图分类号:H1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3-0146-04要分析汉语古今词义的差异,首先要明确“古”、“今”这两个概念。
“古”指的是“非今”,无论是先秦、两汉,还是六朝、唐宋,凡是没有流传到今天的意义都是古义。
这里的“今”当然是现代,但今义有许多也是在古代就产生了。
所以,无论是先秦、两汉还是六朝、唐宋的意义,只要是流传到现代的意义,就都叫“今义”。
如“木”,古义是树,唐柳宗元《捕蛇者说》:“触草木,尽死。
”是古义。
而先秦时期荀子《劝学》中的“木直中绳”的“木”是今义,指木头。
从古义向今义演变,不是一朝一夕发生的,它们是错落不一地发生在各个语言时代,是一个渐进的、漫长的过程。
说古今词义的差异,只是截取同一词两端的意义进行比较说的。
我们要真正读懂古书,就必须准确地把握古今词义异同的情况,分析出古今词义差异的情况。
一、从词义演变的幅度看古今词义的差异1.迥别即古今词义变化显著的,或叫古今意义完全不同的。
这些词,从形体上看,古今一致;从意义上看,迥然不同。
如:字:《说文》:“字,乳也,从子在宀下。
”古义即本义是生育。
《周易·屯卦》:“女子贞,不字。
”《山海经·中山经》:“其实如蘭,服之不字。
”王充《论衡·气寿篇》:“妇人疏字者子活,数乳者子死。
”秦以前,文字只称“文”或“书”,不叫“字”,秦刻石才开始把“文字”连用。
古代汉语—古今词义的异同
语言是发展变化的,因此,学习语言要有历史发展的观点。
但现代汉语是在古代汉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我们又必须看到语言的继承性。
语言的继承和发展,就造成了古今语言既有“同”的一面,又有“异”的一面。
一、古今词义异同的三种情况全面考核古今词义的继承和发展,我们发现,古今词义的异同表现为三种情况:1 古今意义基本相同我们知道,语言中的基本词汇,即语言词汇中同人们千百年来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最基础的部分,具有历时的稳定性。
这些词数量不多,但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其意义基本未变。
例如:名词——人、手、牛、羊、日、月、山、川、风、雨、雷、电。
动词——出、入、起、立、哭、笑、打、骂、跳、叫。
形容词——长、短、轻、重、方、圆、大、小、扁、平、尖、钝、美、丑、善、恶。
数词——一、二、三、四、十、百、千、万。
上述诸词,古今意义基本相同。
我们说“基本”,意味着它们自古及今并非没有一点变化。
例如,“人”的词义,古人和今人的认识并不完全相同。
《说文解字》:“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
”《现代汉语词典》:“人,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
”可见,现代人对“人”的本质属性的认识,要比古人深刻得多。
但不管怎么说,古语中的“人”和今语中的“人”,所指并无不同。
基本词汇的古今词义基本相同,体现了现代汉语对古代汉语的继承关系。
2 古今意义完全不同有些词,古今词形(书写形式)完全一样,但含义迥异。
例如:该——古代常用义是“完备”。
如《楚辞·招魂》:“招具该备,永啸呼些。
”汉王逸注:“该,亦备也。
言撰设甘美招魂之具,靡不毕备,故长啸大呼以招君也。
”《方言》卷十二:“备、该,咸也。
”“该”的现代常用义则是“应该”,与“完备”完全不同。
找——古代的含义是“划船”。
《集韵·麻韵》:“划,舟进竿谓之划。
或从手。
”(“或从手”说明“划”的另写法为“找”)《字汇·手部》:“找,与划同,拨进船也。
”现代“找”义为“寻找”。
古代汉语古今词义变化的现象
古代汉语古今词义变化的现象
古今汉语的词义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词义缩小了。
例如:“金”,先秦泛指金属。
《左传·僖公十八年》:“郑伯始朝楚,楚子赐之金。
既而悔之,与之盟日:‘无以铸兵。
’故以铸三钟。
”这里记载楚王赏给郑国的“金”,显然指的是“铜”,因为那时铸兵器、铸钟鼎都用铜。
现代汉语中只指黄金。
2、词义扩大了。
例如:河,在古代汉语中专指黄河,《左传·成公十六年》:“晋师济河。
”现代汉语中指所有河流。
3、词义转移了。
例如:走,在古代汉语中的意思是跑,《守株待兔》的寓言里说:“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可以看出兔子跑得很快。
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是行走。
古今汉语词类划分的不同
古今汉语词类划分的不同1.引言1.1 概述概述词类划分是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它涉及到对词汇的分类和归类,是理解和研究语言结构的基础。
在汉语中,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词类划分存在着许多不同之处。
本文将探讨古今汉语词类划分的不同之处,并讨论这种差异所产生的原因和背后的影响。
古代汉语词类划分是汉语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随着古代汉语时期的延续,词类划分的标准和观点也产生了一定的变化。
在古代汉语中,词类划分主要根据字形、音韵和用法来确定。
根据字形,古人将词汇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根据音韵,古代汉语词类主要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根据用法,又有名词、动词、形容词兼用、副词等多个类别。
这些标准和观点在古代汉语时期得到了广泛应用和认可。
然而,随着时代的演变,现代汉语的词类划分标准发生了一些变化。
现代汉语的词类划分主要基于语法功能和句法位置来确定。
根据现代汉语的词类划分标准,词汇主要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代词、介词、连词、助词、量词和叹词等。
相比古代汉语,现代汉语的词类划分更加细致和明确,更能满足语法和句法分析的需求。
词类划分的变化不仅仅是汉语语言发展的结果,也受到了一系列因素的影响。
词类划分观点的变化,一方面反映了对汉语语法的不断深入研究和认识,另一方面也受到了外来语言、社会变革和文化因素等的影响。
不同的观点和标准在不同的语言学派和学者之间存在差异,这也是造成词类划分的不同的原因之一。
通过对古今汉语词类划分的不同之处进行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汉语语法的演变和变化,了解词类划分背后的语言学和文化因素。
同时,对于汉语教学和语法分析等领域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们将详细讨论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词类划分的具体差异以及影响词类划分的因素。
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探讨古今汉语词类划分的不同之处。
为了便于读者理解,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展开。
首先,在引言部分简要概述了本文的主题和目的,引起读者对古今汉语词类划分差异的兴趣。
古代汉语-古今词义的区别
古代汉语-古今词义的区别语⾔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不断发展变化的。
在汉语发展的过程中,词汇也是随着它所表⽰的事物、现象的消亡⽽消亡、变化⽽变化、产⽣⽽产⽣的。
由此,便产⽣了古今词义之间的异同。
本⽂就是通过具体的词例来说明古今词义异同所存在的⼏种情况。
由于古今词义的异同情况复杂多样,所以,笔者从多个⾓度对古今词义的异同进⾏了简要的分析。
⼆、古今词义变化的类型(⼀)词义范围的变化(主要指词义的外延)1、词义范围的缩⼩其特点是词的古义的范围⼤于今义,今义⼀般包括在古义之中。
全⾯收敛。
“宫”在古代是房屋的统称。
如《战国策·苏秦连横约从》:“⽗母闻之,清宫除道。
”“清宫”即打扫房屋。
后来“宫”专指宫殿,词义范围缩⼩了。
⼜如“丈⼈”在古代是对⽼者的尊称。
《论语·⼦路从⽽后》:“⼦路从⽽后。
遇丈⼈,以杖荷蓧。
”现代“丈⼈”专指妻⼦的⽗亲,即岳⽗。
词义范围缩⼩了。
2、词义范围的扩⼤。
其特点是古义的范围⼩于今义。
词义从故意过渡到今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范围随之扩⼤,即由部分到整体,由个别到⼀般,由狭窄到宽泛,采取了全⾯扩张的⽅式,使古义成为今义外延的⼀个组成部分,这种演变称为词义范围扩⼤。
《说⽂》:“焚,烧⽥也。
”本义是放⽕烧⼭林进⾏围猎(“⽥”的意思是⽥猎,后来写作“畋”)。
《左传·⼦产说范宣⼦轻币》:“象有齿以焚其⾝。
”意思是⼤象因为有价值昂贵的象⽛,因⽽导致⾃⾝遭受围猎。
⼜如《孟⼦·许⾏》:“益烈⼭泽⽽焚之,禽兽逃匿。
”后来“焚”的意义范围扩⼤,泛指⼀切焚烧。
就是⼀例。
词义扩⼤的现象在汉语词义的发展变化中⼗分普遍。
古汉语许多词的意义在发展中由特指变为泛指,由专名变为通名,都属于这类情形。
“響”——古代的意思是回声,后来的意思泛指⼀切声⾳。
“⾊”——古代的意思是脸⾊,后来的意思指颜⾊、⾊彩。
“江”——古代为长江的专名,后来泛指江河。
例:“初⼀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的“江”指长江。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主要区别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语音方面:古代汉语的语音系统与现代汉语存在明显的差异。
首先,古代汉语的语音单位,如声母、韵母和声调,与现代汉语存在一定的差异。
其次,古代汉语的语音系统更为复杂,例如古代汉语中的声调数量比现代汉语多,而且古代汉语中的声母和韵母也比现代汉语丰富。
2. 词汇方面: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词汇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首先,古代汉语中的词汇多与现代汉语中的词汇含义不同,例如古代汉语中的“走”指的是跑,而现代汉语中的“走”指的是行走。
其次,古代汉语中的词汇比现代汉语中的词汇更丰富,例如古代汉语中有许多表示颜色、方位、数量等的词汇,而现代汉语中则没有这些词汇。
3. 语法方面: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语法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首先,古代汉语中的句子结构比现代汉语更复杂,例如古代汉语中的被动句、倒装句等结构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
其次,古代汉语中的词汇在句子中的功能和现代汉语也存在差异,例如古代汉语中的名词可以直接作状语,而现代汉语则需要使用介词短语来表示。
总的来说,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主要区别体现在语音、词汇和语法
三个方面。
虽然现代汉语已经逐渐取代了古代汉语的地位,但古代汉语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仍然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古今汉语语序差异
法是言合的,代法是从古代法展而来的,二者是一脉相承的,是“源”与“流”的关系;但因为它是不一样代的言,所以,二者之又存在着差别。
而序是法中的一种重要的表达手段,不在中,凡是在不究构形形的言里,句子主、、确实定以及它之的意的关,主假如用序来表的。
所序,就是在句子中所地点的先后序。
不一样的造出来的句子意不一样,相同的因摆列序不一,造出来的句子表达的意也不一。
古今序大概是同样的,一般是主在前,在后;述在前,在后;定在前,中心在后;状在前,在后;在前,在后。
正是言承性的特点。
可是古代与代在序的运用上也有不一样的方面。
对比之下,代的序更为定,更为正确,更不易惹起歧。
下边,本文主要就古今序某些不一样或序同而古用得多的地方行述。
一、前置前置是指把移到或介的前方,以达到突出、的目的。
古代的前置是有条件的,表在:1、疑句疑代作前置。
如:吾欺?欺天乎?(《 ?子罕》)2、否认句代作前置。
不吾知也。
(《 ?先》)3、指示代“是”作前置。
先秦代,代“是”作经常前置。
种句中的“是”有明的指代作用,或指代人或指代物。
如: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酒,寡人是征。
(《左 ?僖公四年》)4、古代中,前方有构助“是” 、“之”、“焉”、“之”等,名、代作前置,而代罕有种用法。
如:(1)先君之好是。
(《左 ?僖公四年》)(2)姜氏何之有?(《左 ?僖公四年》)(3)我周之迁,晋焉依。
(《左 ?公六年》)(4)使弈秋二人弈:其一人心致志,惟弈秋之听,(《孟子?告子上》)5、借“唯⋯⋯是(之)⋯⋯”格式前置。
种句式中的“唯”是副,它不只,并且的一性、排他性,可“只”、“不过”。
古代中如:(1)唯是求。
(《左 ?僖公十五年》)(2)唯才是。
(《求令》)对于代前置的,法界有争。
有些学者,代中前置是一种客存在,予承,而有些学者却此持否认度。
并述了前置出的状况:1、靠介“把、将、、”等的帮助用在前方。
如:(1)我必定要把人消掉。
(2)我要密地在党中央周,将无革命事行究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今汉语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字形、词义、语音、语法这四个方面。
古汉语字形的发展主要是一个由繁到简,数量不断变化的过程,主要有假借字、古今字、繁简字这几种情况。
假借字,许慎所说:“本无其字,依声托事”。
有些假借字被借用以后,它的本义不再用它来表示,而本义往往另外用在原来的字上添加偏旁的方法来表示。
“乎”的本义是呼叫,假借为疑问语气词。
假借之后本义用后起字“呼”来表示。
但也有些假借字被借用以后,它的本义仍然用它来表示,它同时兼有表示本义和假借义的功能。
如“之”的本义是动词往、到,假借为代词或者连词。
古今字是指同一个词在古书中先后所使用的不同的字。
例如《史记•项羽本纪》:“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矣。
”其中的“内”与“纳”的关系是古今字。
繁简字就有很多了伙夥、发与髪、發,古今字与繁简字都属于异体字。
假借、古今、繁简都导致了古汉与今汉在自形方面的诸多差异。
语言的词汇伴随着新词的产生,旧词的消亡和词义的改变而发生着改变。
词义的转变主要是词语在范围和感情色彩方面的改变。
这里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而现代汉语则以双音节词为主,例如在古汉语中“知道”是“知晓道理”之意,“然后”则是“这样之后”的意思。
词语范围的变化主要是词语范围的扩大、缩小以及转移三方面。
范围缩小如:“亲戚”表示亲人,可以包括父母、妻子以
及子女,现在是表示因为婚姻而联成的亲属,它不包括父母、妻子以及子女。
范围扩大如:在古时“河”表示黄河,
“江”表示长江,现在两者都表示河流。
转移的例子则有:“走”表示跑,现在表示行走。
“狱”表示案件、官司,现在是表示监狱。
感情色彩的变化也有三种情况变化。
由褒到贬、例如“爪牙”古义指勇猛的得力助手,今义却指那些走狗。
由贬到褒,如锻炼,在古义中有着“玩弄法律对他人诬陷”的意思和从中性到褒贬,如谤,在古汉语中是指批评议论的意思,与今天的诽谤、毁谤大不相同。
在词汇的发展过程中,有很大部分的词语都出现了一词多义的变化,词语的性质也跟着词义的不同发生了变化,这里主要是大部分的虚词都由实词引申而来。
典型的如“都”,本义是都城,后被引申为副词都,和本是应和之意,后却被引申为连词。
古代语音和现代语音的差别表现在声、韵、调上面。
在声母方面,古代有所谓的三十六字母,分为“”,但用现代普通话读来已经没有区别。
并且现代汉语中浊塞音、浊塞擦音和清鼻音声母在古代也是没有的。
在古代诗词当中,我们很容易就能觉察出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在韵母、声调的差别。
古诗讲求押韵,但用普通话朗诵诗歌却时而拗口。
例如“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这里的斜(xie)就应该读作xia,古韵分为了十一类三十部,并且之间有时还会出现对转和旁转的现象。
现代普通话在声调方面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在古汉语有平上去入,差别很大。
“平分阴阳,全浊上变去,入派四声”,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韵脚“间、山”今作阴平,“还”做阳平,但在古汉语中,他们同属“平”这个调。
在语法方面,两者的区别主要在词语所做句子成分的差异以及句式词序的不同。
在现代汉语中,一般名词只作宾语主语,或与介词一起作为介宾短语做状语。
形容词作定语,各类词语的分工明确,而在古汉语中却比较混乱,时常有词类活用现象发生,主要有
名词活用为动词:如①左右欲【刃】相如,名词用作状语:狼径去,其一【犬:像犬那样】坐于前。
方位名词用作状语:寡人【北:在北面】乡而事之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①【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在现代汉语中,有“使——怎么样——”,“认为——怎么样”的用法,在古汉语中,也用词语活用之后来充当,没有明显的语法迹象。
使动用法:①项伯杀人,臣【活:使之活】之。
②纵江东父老怜而【王:使我为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使秦变弱】秦。
意动用法如:①孔子登东山而【小:认为小】鲁,登太山而【小】天下(2)名词的意动用法:①孟尝君【客:以我为客】我
为动用法:如:①夫人将【启:为他开启】之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为国而死】国可乎?
现代汉语中句式常常使用“主+谓+宾”的句式,而在古汉语中常会出
现宾语前置、主谓倒装
定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
宾语前置句
宾语在谓语的前面。
例如:古之人不余欺也!(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前置)沛公安在?(疑问句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4、主谓倒装
主语在谓语的后面。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
5、定语后置
定语在中心词(名词)后面。
例如:居庙堂之高
处在高高的庙堂上。
6、介宾短语后置
例如:投之以骨
以骨投之:用骨头扔给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