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髓背外侧综合症

合集下载

Wallenberg综合征(延髓背外侧综合征)

Wallenberg综合征(延髓背外侧综合征)

Wallenberg综合征(延髓背外侧综合征)小脑后下动脉或椎动脉闭塞综合征也称延髓背外侧综合征,Wallenberg综合征,是脑干梗死最常见类型。

导致眩晕、呕吐、眼球震颤(前庭神经核);交叉性感觉障碍(三叉神经背束核及对侧交叉的脊髓丘脑束受损);同侧Horner征(下行交感神经纤维受损);饮水呛咳、吞咽困难和声音嘶哑(疑核受损);同侧小脑性共济失调(绳状体或小脑受损)。

小脑后下动脉解剖变异较多,常见不典型临床表现。

1、急性期治疗原则(1)超早期治疗:发病后立即就诊,力争在3-6小时治疗时间窗内溶拴治疗,并降低脑代谢、控制脑水肿及保护脑细胞,挽救缺血半暗带;(2)个体化治疗:根据病人年龄、缺血性卒中类型、病情程度和基础疾病等采取最适当的治疗;(3)防治并发症如感染、脑心综合征、下丘脑损伤、卒中后焦虑或抑郁症、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和多器官衰竭等;(4)整体化治疗:采取支持疗法、对证治疗和早期康复治疗。

对卒中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和心脏病等及时采取预防性干预,减少复发率和降低病残率。

2、治疗方法(1)对症治疗:包括维持生命功能和处理并发症。

①缺血性卒中后血压升高通常不需紧急处理,病后24/48收缩压>220mmHg、舒张压> 120mmHg或平均动脉压>130mmHg时可用降压药,如卡托普利(captopril)6.25-12.5m g含服;切忌过度降压使脑关注压降低,导致脑缺血加剧;血压过高(舒张压>140mmHg)可用硝普钠0.5-10μg/ kg.min,维持血压在170-180/95-100mmHg水平;②意识障碍和呼吸道感染者宜选用适当抗生素控制感染,保持呼吸道通常、吸氧和防治肺炎,预防尿路感染和褥疮等;③发病后48h-5d为脑水肿高峰期,可根据临床观察或颅内压检测用20%甘露醇250 ml,静脉滴注,1次/6-8h;或速尿40mg静脉注射,2次/d;10%白蛋白50ml静脉注射;脱水剂用量过大、持续时间过长易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如肾损害、水电治紊乱等;④卧床病人可用低分子肝素4000IU皮下注射,1/2次/d,预防肺栓塞和深静脉血栓形成;⑤发病3日内进行心电监护,预防致死性心律失常(室速和室颤等)和猝死,必要时可给予钙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治疗。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
•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lateral medullary syndrome,LMS) 又称 Wallenberg 综合征,为最常见的脑干综合征,是指 由小脑后下动脉(PICA )或(和)椎动脉(VA) 病变所 导致的一系列临床症状。
病理特征
小脑后下动脉从椎动脉上部分出,是椎动脉最大且变异最多 的分支。主要供应延髓中上部外侧区、小脑半球底部和蚓部 下面的后部。小脑后下动脉自椎动脉外侧分出后,向后上走 行到小脑底面时分内、侧两支。内支与对侧小脑后下动脉内 支及同侧小脑上动脉吻合,侧支与同侧小脑前下动脉吻合。 并由小脑后下动脉主干分出供应延髓外侧部的小支动脉,是 终动脉。故当小脑后下动脉主干闭塞时,仅发生其到延髓的 小分支供血区的梗塞,即延髓背外侧梗塞。
病例分享
患者,女性,55岁,个体工商户
主诉:突发头晕、口齿不清伴左侧倾倒2小时余。
现病史:患者2小时前打数个喷嚏后突发头晕、声音嘶哑,随即发现左 侧眼裂缩小,无头痛,数分钟后出现站立时往左侧倾倒,送至当地医院 急诊,途中出现恶心呕吐两次,呕吐物为内容物,查头颅磁共振平扫 +DWI,提示“DWI序列显示脑干左侧延髓背外侧部轻度高信号,考虑超 急性期梗死灶可能(正式报告未出)”,遂拟“急性脑梗塞”收入神经 内科。起病以来,患者神志清,精神差,未进食,大小便未解,体重无 明显改变。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
概述
脑干解剖及生理结构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
脑干的解剖及生理功能
脑干上与脊髓相连,包括中脑、脑桥和延 髓。内部结构主要有神经核、上下行传导束 和网状结构。
脑干神经核
脑干内的灰质核团 中脑:有第Ⅲ、Ⅳ对脑神经的核团; 脑桥:有第Ⅴ、Ⅵ、ⅤII、Ⅷ对神经的核团; 延髓:有第Ⅸ、Ⅹ、Ⅺ、Ⅻ对脑神经的核团。 除上述脑神经核以外还有传导深感觉的中继核(薄束核和楔束核)及锥 体外系有关的红核和黑质等。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课件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课件
由于三叉神经感觉核受损,患 者可能出现患侧面部痛温觉消 失的现象。
眩晕、恶心、呕吐
由于前庭神经核受损,患者可 能出现眩晕、恶心、呕吐等症 状。
共济失调
小脑下脚受损导致共济失调, 表现为步态不稳、动作不协调 等。
其他症状
可能出现吞咽困难、声音嘶哑、 肢体无力等症状。
02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标准
典型表现
病因与病理
病因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的常见病因包括血 管病变(如栓塞、出血等)、肿瘤、 炎症等。
病理
病变主要位于延髓背外侧区域,包括 前庭神经核、红核、小脑下脚等重要 结构,导致相应的神经功能受损。
临床表现
眼球运动障碍
病变影响动眼神经核,导致眼 球运动障碍,如眼消失
03
前庭神经元炎
患者多有病毒感染前驱症 状,眩晕持续时间较长, 可伴有听力下降,无后组 脑神经症状。
迷路炎
患者多有中耳炎病史,眩 晕程度剧烈,可伴有头痛、 发热等症状,无后组脑神 经症状。
脑干梗死
患者多有高血压、糖尿病 等基础疾病,眩晕程度较 轻,可伴有肢体瘫痪、共 济失调等症状。
辅助检查
头颅CT或MRI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课件
contents
目录
•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概述 • 诊断与鉴别诊断 • 治疗与康复 • 预防与日常护理 • 案例分析
01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又称为 Wallenberg综合征,是一种由于 延髓背外侧区域病变引起的神经 系统综合征。
特点
该综合征主要影响人体的自主神 经系统、感觉系统以及小脑共济 失调,导致一系列复杂的临床症 状。
展望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对于延髓背外侧综合征的治疗手段将更加丰富和有效。未来可以通过深入研究该疾病 的发病机制,探索更加针对性的治疗方法,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同时,加强预防措施,提高公众 对该疾病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有助于降低发病率和复发率。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的不同病因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的不同病因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 的不同病因
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内科 薛爽
2010-6-27
同样的病因可以引起不同的临床表现 相同的临床表现也可由不同病因所致 明确病因是临床治疗的基础 延髓背外侧综合症患者的病因和发病
机制?
整理ppt
2
延髓背外侧综合症
疑核:吞咽困难、声 音嘶哑
三叉神经脊髓束及核、 脊髓丘脑束:交叉感 觉障碍
既往SLE合并干燥综合征,目前强的松20mg/d Bp139/87mmHg,双眼向左下视有旋转和水平眼
震,左额部少汗,左瞳孔略小,左面部痛觉减退, 悬雍垂偏右,左软腭上提差,四肢肌力5级,左指 鼻明显困难,跟膝胫试验差,左手轮替动作稍差。 双侧病理征阴性。
整理ppt
19
整理ppt
20
WBC 4.58x109/L Hb 10g/L 血沉 84mm/h, HS-CRP 19.7mg/L FIB 4.56g/L TCD、DUS正常
大动脉粥样硬化
心源性
穿支动脉疾病
其他病因
病因不确定
夹层动脉瘤
病因分型: 发病机制: 醉酒后被搬动损伤为诱因?
整理ppt
8
例2. 男34岁
入院前一天下午健身房运动,晚10点持续剧烈右侧头痛 伴眩晕站立不稳。次日晨恶心呕吐右侧肢体无力伴饮水 呛咳和呃逆。
一年前滑雪时锁骨骨折。否认其他疾病。
BP161/96mmHg 构音障碍,频繁呃逆。双眼自发旋转眼 震,右侧面部无汗,右软腭上提差。右上下肢肌力Ⅳ, 右侧共济运动差。左侧偏身痛觉减退,右侧可疑病理征。
TCD:右侧椎动脉狭窄 (Vm86,Vs163cm/s, PI1.4,左侧PI1.1)、左颈 内动脉虹吸部、左侧大脑中 动脉狭窄。
整理ppt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42例临床分析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42例临床分析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42例临床分析作者:张京滨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0年第24期延髓背外侧综合征又称Wallenberg综合征,是由于小脑后下动脉或一侧椎动脉闭塞所致延髓背外侧部损害而出现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现对我院2005年3月至2009年9月所收治的42例延髓背外侧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共42例,男29例,女13例;年龄37~79岁,平均57.8岁。

其中高血压病史32例,糖尿病 19例,冠心病 12例,其中房颤2 例,高脂血症 20例,吸烟 21例,饮酒 18例,脑血管病家族史 5例。

1.2 临床表现本组患者均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以眩晕、共济失调、饮水呛咳、吞咽困难及感觉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

临床症状及体征见表1。

表142例延髓背外侧综合征患者临床表现临床表现例数百分比(%)临床表现例数百分比(%)眩晕3685.7恶心、呕吐3071.4眼震1945.2构音障碍2559.5吞咽困难2252.4饮水呛咳2866.7共济失调2969.0感觉障碍2661.9Horner征2354.8交叉性感觉障碍2150.0软腭麻痹1842.9病理征阳性1228.6轻偏瘫1535.7呃逆716.71.3 影像学检查 42例患者均于发病后1~3 d内行头颅CT检查,未显示责任病灶。

所有患者均于7 d内行头颅MRI检查,40例显示延髓背外侧长T1、长T2信号,其中3例合并有新发小脑梗死,1例未见异常;TCD显示有椎动脉闭塞者2例,椎动脉狭窄60%以上者5例。

1.4 治疗及预后本组患者均给予抗血小板、降纤、活血等作者单位:102600北京市大兴区医院神经内科1区治疗,5例患者因有进展性加重,在上述治疗基础上给予了抗凝治疗,同时配合以降血糖、降压、降脂等综合治疗。

5例患者因呛咳、吞咽困难给予鼻饲饮食;4例患者因合并有吸入性肺炎给予抗炎治疗;2例患者因合并有应激性溃疡给予抑酸保护胃粘膜治疗。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
是终动脉。故当小脑后下动脉主干闭塞时,
仅发生其到延髓的小分支供血区的梗塞,即
延髓背外侧梗塞
前庭神经
功能:传导平衡觉。 解剖:如图 损害表现:眩晕、眼震及
平衡障碍。
疑核
为特殊内脏运动核 疑核位于三叉神经脊束核和下橄榄核之间的网状结构
中,纵贯延髓的全长,发出的纤维先向背内侧走行, 然后折向腹外方出脑,此核接受双侧皮质束纤维的传 入。 疑核是个细长的细胞柱,发出的纤维加入3对脑神经:
并发症
眼球震颤:较常见,可为水平性、旋转性、 水平-旋转性或水平-旋转-垂直性,以水平旋转最常见。少数患者还可出现跷跷板样摆 动性眼震,或眼睑-眼球震颤(注视时可诱发)。
持久性凝视障碍:表现为患者常感觉到身体 被拉向一侧,而只有向另一侧倾斜方能与之 抗衡。这是由于持久性凝视功能损害,眼球 易于被拉向病灶侧的影响所致。
咽反射消失—舌咽迷走神经疑核受损。 3,同侧面部痛温觉障碍—三叉神经脊束核受损。 4,同侧肢体共济失调—脊髓小脑束受损。 5,同侧Horner征,表现为同侧瞳孔缩小,眼球内陷,
眼裂变小,同侧面部出汗减少—颈交感神经受损。 6,对侧偏身痛温觉障碍—脊髓丘脑束受损。
学习小结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的护理问题:
治疗
4 抗凝冶疗:目前临床上常用低分子肝素如速 避凝0.4 ml,每日2次皮下注射,共10日,6 个月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它保留了普 通肝素的抗凝作用,却没有普通肝素的一系 列副作用,用药时无需监测凝血功能。
5 降纤治疗:适用于脑梗死发病在6小时内者, 但个别患者72小时内纤溶酶原过高,为预防 再次梗死,仍可酌情应用,用药前后需监测 凝血功能及纤维蛋白原。
度的评估时用到的实验叫什么名字?该实验分 为几级? 5,防止误吸的护理有哪些? 6,温痛觉障碍的护理最重要的是注意什么?

wallenberg综合征的名词解释

wallenberg综合征的名词解释

瓦仑伯格综合征,也被称为延髓被外侧综合征,是一种由小脑后下动脉近端血栓形成所引发的综合征。

这一复杂的病症,因小脑后下动脉的变异较大,其临床表现也呈现出较大的变化。

通常,这种综合征多发生在四十岁以上的人群中,特别是那些患有动脉硬化、高血压和心脏病的患者。

瓦仑伯格综合征的症状主要包括眩晕、恶心、呕吐、眼球震颤、共济失调、吞咽困难和声音嘶哑等。

这些症状可能会在短时间内突然出现,并且可能伴随着其他神经系统的异常表现。

诊断瓦仑伯格综合征需要医生进行详细的临床检查和辅助检查,如头颅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

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缓解症状和改善预后非常重要。

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康复治疗和手术治疗等,具体治疗方案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

总之,瓦仑伯格综合征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

我们应该了解这一病症的常见症状和诊断治疗方法,以便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健康。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1例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1例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1例标签:延髓背外侧综合征;CT1病例资料患者男,46岁,于2009年3月17日住院。

患者于夜间起床小解时感头晕行走不稳欲摔倒,第四日患者出现剧烈头痛,头晕加重伴视物旋转,恶心、呕吐、咯逆、复视、声音嘶哑、饮水呛咳,行走不稳向左侧倾倒,肢体麻木。

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0年,糖尿病史2年,平时间断服药血压血糖都未控制。

入院查体:血压140/100mmHg,神志清,扶入病房,阔基步态,声音嘶哑,左眼裂小,瞳孔直径左侧2mm,右侧4mm,对光反射灵敏,可见双眼水平及旋转眼震,左眼球稍有内陷,左侧面部无汗,咽反射消失,左侧鼻唇沟浅,伸舌不全,左侧面部及右侧肢体、躯干痛温觉消失,四肢肌力正常,四肢肌张力正常,病理反射(-),左手指鼻实验不准,左侧跟膝胫试验(+),入院当天头部CT扫描未见明显异常。

血糖:15.14mmoL/L;甘油三酯:14.7mmoL/L;胆固醇:7.31mmoL/L;血钾:3.7mmoL/L;血氯:107.31mmoL/L;血钠:142mmoL/L;血镁:1.35mmoL/L;血钙:2.86mmoL/L;尿素氮:7.74mmoL/L;肌酐:77.89umoL/L。

入院第5天行头部MRI扫描示延髓矢状位T2略高异常信号;行头颅MRI增强扫描示延髓左侧片状异常高信号,结合临床诊断延髓背外侧梗塞。

给予脱水、改善脑血供、神经细胞营养剂及抗高血压、降糖、调脂、抗血小板聚集等治疗,患者症状好转,二十余天后患者好转出院。

6月8日患者去鸡西矿总院行颈椎MRA检扫描示左侧椎动脉显示欠佳,起始段及颅内段未见明显显示,中断显示管腔纤细。

右侧椎动脉起始段略变细,双侧颈内动脉均未见明显异常(附核磁共振增强扫描图1、2,颈椎MRA扫描图3、4)近日随访患者仍有共济失调、饮水呛咳、交叉性痛温觉消失伴感觉过度表现,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12分(轻型),日常生活活动量表85分(轻度依赖)。

2讨论延髓背外侧综合征其主要原因是由于椎动脉最大分支-小脑后下动脉闭塞引起延髓背外侧部位的核团、传导束受累所致的一组临床表现总称。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5例临床表现及全脑血管造影分析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5例临床表现及全脑血管造影分析

1延髓背外侧综合征5例临床表现及全脑血管造影分析杜赟张桂莲[摘要]目的探讨延髓背外侧综合征病变血管部位及性质及临床表现,探讨二者关系。

方法将5例临床确诊的延髓背外侧综合征病人行头颅MRI检查及全脑血管造影检查。

结果 60%病例并非是小脑后下动脉闭塞而是椎动脉狭窄。

结论血管病变部位及性质是决定本病临床表现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临床表现;全脑血管造影[Abstract]Objective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diagnosis of Wallenberg Syndrome by DSA. Methods 5 patients with Wallenberg Syndrome were examined by the head MRA and DSA.Results 60% of the pathological changes were caused by bertebra artery stricture. Conclusion The position and feature of blood vessel pathological changes were important prognostic factor in the patiens with Wallenberg Syndrome.[Key words] Wallenberg Syndrome;diagnosis;DSA延髓背外侧综合征( lateralmedullary syndrome)又称Wallenberg综合征,是指由于一侧椎动脉(vertebral artery,VA)或小脑后下动脉(pos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 artery, PICA)闭塞时,延髓背外侧部缺血,该处的神经核团、传导束受损表现出的一组临床综合症,因小脑后下动脉解剖变异较多,本病临床表现复杂。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28例临床分析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28例临床分析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28例临床分析作者:张振华申保芹马勇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3年第08期【摘要】目的探讨延髓背外侧(wallenberg)综合征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

方法对28例延髓背外侧综合征患者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延髓背外侧(wallenberg)综合征多以急性起病,以头晕、恶心、呕吐、饮水呛咳、声音嘶哑、吞咽困难、构音障碍,伴走路不稳、共济失调、horner征及交叉性感觉障碍为常见症状。

头颅磁共振成像(MRI)对本病有较高诊断价值。

结论治疗延髓背外侧综合征应当给予抗凝、改善循环、控制血压、血糖综合性治疗及个性化治疗,预后相对较好。

【关键词】延髓背外侧(wallenberg)综合征;头颅磁共振成像(MRI)延髓背外侧(Wallenberg)综合征是由于小脑后下动脉或椎动脉供应延髓外侧的分支闭塞所致,背外侧核团及传导束受损引起的临床表现总称。

临床表现为突发头晕、恶心、呕吐、饮水呛咳、声音嘶哑、吞咽困难、构音障碍,伴走路不稳、共济失调、Horner征及交叉性感觉障碍等症状。

由于小脑后下动脉解剖变异大,症状复杂多样,临床误诊率高。

为提高对延髓背外侧(Wallenberg)综合征认识及治疗技术,我们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2012年治疗延髓背外侧(Wallenberg)综合征28例患者,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28例患者,男22例,女6例,年龄42-75岁,平均62岁,所有患者均急性起病,静态发病24例,动态发病4例,有2例在发病后3天后死亡,既往有高血压病史20例,糖尿病史6例,高血脂15例,冠心病15例,房颤病史4例。

1.2临床表现在28例患者中头晕25例,恶心、呕吐20例,饮水呛咳、吞咽困难24例,构音障碍22例,声音嘶哑22例,复视6例,同侧肢体共济失调25例,Horner征8例,交叉性感觉障碍25例,锥体束征4例。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ppt课件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ppt课件

病史
患者于入院前7小时在休息状态下突然出现头晕, 伴有视物旋转和自身不稳。患者眩晕呈持续性,时 轻时重,眩晕加重多见于患者起坐、翻身等体位变 动时,经静止休息后可缓解。后患者眩晕加重并加 伴视物不清、行走不稳和言语不利、饮水呛咳等, 独自行走时向右侧偏斜,患者眩晕明显时伴有恶心、 呕吐,呕吐呈非喷射状,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患者 无耳鸣、听力下降和耳部胀满感等,无头痛、抽搐、 意识障碍和发热等,无胸憋闷、心悸、气短、紫绀 等。
解剖基础
解剖基础
解剖基础
解剖基础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典型临床表现为:
1.眩晕、恶心、呕吐和眼震,系前庭神经下核受损所致。 2. 交叉性感觉障碍,即同侧面部和对侧躯体痛温觉丧失, 其面部痛温觉丧失系三叉神经脊束及三叉神经脊束核受损 导致;对侧躯体痛温觉丧失系对侧交叉过来的脊髓丘脑侧 束受损所致。 3.吞咽困难、构音障碍、同侧软腭上抬力弱、声带瘫痪和 咽反射消失等真性球麻痹表现,系疑核及舌咽、迷走神经 损害所致。 4.同侧共济失调,为绳状体及脊髓小脑束或小脑损害所致。 5.同侧Horner综合征,即眼睑下垂、瞳孔缩小和眼球内陷, 为中枢性交感神经束受损表现。
任任朔朔神神经经内内科科主主治治医医师师,, 分 住管 院神 总经 医内 师科 ,电 分生管理神实经验内室科, 电生理实验室,毕业于山西 学历,曾进修于西安市西京
管 神疾 经病 内、 科眩 ,晕 擅症 长及于脱脑髓血鞘管疾 病的 、诊 眩治 晕。 症及脱髓鞘疾病的 诊治。
W 延髓all背en外be侧rg综合征
发病机制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主要是缺血性病变所致,但极 个别为延髓出血,其可能为血管畸形引起。
缺血导致的延髓背外侧综合征的发病机制, 1. 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其占比约75%, 2.心源性栓塞,约占17%, 3.少数为椎动脉夹层等,其占比约8%,(但在 青年延髓背外侧综合征患者中椎动脉夹层较多见,其 多有颈部外伤史)

延髓背外侧综合症

延髓背外侧综合症

03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标准
典型临床表现
延髓背外侧综合症患者通常出现眩晕、呕吐、眼球震颤、共济失 调、吞咽困难、声音嘶哑等典型症状。
神经影像学检查
通过MRI或CT等神经影像学检查,可见延髓背外侧区域受损的病 灶。
排除其他疾病
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类似症状的疾病,如脑干梗死、脑干出血、脑膜 炎等。
鉴别诊断
• 其他治疗方式包括中医治疗、高压氧治疗等。这些治疗方法需 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 治疗方法和时机。
05
预防与护理
预防措施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保 持充足的睡眠。
控制基础疾病
积极治疗高血压、糖尿病等基 础疾病,将血压、血糖控制在 正常范围内。
定期体检
延髓背外侧综合症
contents
目录
• 概述 • 临床表现 • 诊断与鉴别诊断 • 治疗与康复 • 预防与护理
01
概述
定义
延髓背外侧综合症(DLB)是一种脑 干病变,主要影响延髓背外侧部分, 导致一系列神经功能异常。
DLB通常表现为眩晕、恶心、呕吐、 眼球震颤、共济失调等自主神经功能 障碍,以及吞咽困难、声音嘶哑等后 组颅神经功能障碍。
脑干梗死
脑干梗死患者通常有高血压、糖尿病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 症状突然起病,病灶常为单侧,MRI可见病灶处缺血性改 变。
脑干出血
脑干出血患者常有高血压病史,症状突然起病,病灶常为 单侧,CT检查可见高密度病灶。
脑膜炎
脑膜炎患者常有感染前驱症状,如发热、头痛、恶心等, 脑膜刺激征阳性,脑脊液检查可见炎症细胞。
02
临床表现
运动障碍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课件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课件

谢谢!!!
Wallenberg syndrome
神经解剖
神经解剖
神经解剖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神经解剖
神经解剖
神经解剖
神经解剖
神经解剖
神经解剖
神经解剖
神经解剖
症状
眩晕 最常见的症状是头晕或眩晕,常伴有蹒跚和视物成双。 面痛 面痛更具诊断性,是该综合征的核心表现。 失去平衡感 几乎所有病人存在眩晕或其他一些失去平衡感觉。 恶心和呕吐 恶心和呕吐也是常见的症状,前庭功能失常或背侧被盖部受累刺激四脑室底部(极后区)的呕吐中枢引起。因为疑核靠近呕吐中枢。
体征
同侧声带麻痹和同侧软腭无力 疑核受累引起同侧声带麻痹和同侧软腭无力。 同侧面部轻瘫 虽然常有发生,同侧面部轻瘫难以解释,因为病变是在面神经核以下。Dejeringh和Roussy的解释:一偏离正常的皮质延髓束从背侧走行到其它的皮质脊髓束和皮质延髓束纤维,在喙侧走向面神经核前,向尾侧有一点打襻。该神经束受累,或更可能的影响到下行的椎体外系纤维可以解释面瘫,面瘫一般短暂,程度很轻。
症状
共济失调 共济失调是规律出现的,没有例外。 呃逆 呃逆是一常见症状,通常在发病后的一段时间内发生。病人采取异乎寻常的咳嗽样动作方式,试图将滞留物驱除。这种鸡鸣样咳嗽是特征性的。 头痛 在延髓外侧梗死,常见中度或重度的头痛,与三叉神经和其核的下行脊束受累有关,或者是椎动脉闭塞过程引起的血管膨胀所为。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
(Wallenberg syndrome)
汇报人姓名
汇报日期
Wallenberg syndrome
延髓外侧梗死是临床较常见的综合征,涉及几乎所有经延髓的传导束,是对临床医师神经解剖基本功的考验,也是各种考试经常涉及的考题,同时临床不典型的表现亦容易被误诊。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21例分析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21例分析

【 关键 词 】 延 髓背外侧综合征 ; 感觉障碍 ; 运动 障碍 ; 变异
中图分 类号 R 7 4 4 . 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 编号 1 6 7 4 — 6 8 0 5 ( 2 0 1 3 ) 2 — 0 1 4 3 — 0 2
延 髓背外 侧综合 征是 由椎动脉 在小脑 后下动 脉分 出处 发生 闭塞 或小脑 后下 动脉 闭塞 而引起 ,由于血 管的 闭塞 造成其 供应 范 围的供血 不足 ,影 响到延髓 的背外 侧而 出现一 系列 的临床表
方 法 :对 2 1 例延髓 背外侧综 合征患者 的临床 资料进行 分析。结果 : 2 1 例患者 C T检查有 1 4 例患者 未发现异常 ,而只有 7例患者小脑或脑干部发 现
有异 常信号 ,对通 过 c T未发现 异常的 1 4 例患者进 一步行 M R I 检查 ,1 4例患者 的小脑 或脑 干均 出现异 常信号。经过半个月 的治疗 ,依据脑卒 中神 经功能 缺损 程度评分标准 ,基本治愈 1 7例 ; 有 所进步 3 例 ,其 中 1 例3 0 d 后随访基本治愈 ,无变化 2 例 出院后仍需 鼻饲 ; 1 例患者 由于合并严重 的 糖尿病 和房 颤治疗无效而死亡 。结论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 临床表 现复杂 多样 ,头颅 M R I 对本病的诊断价值优于 c T , 本病疗效 尚可 。
1 资料与方法
1 . 1 一 般 资料
3 . 1 在临床上该病常见 的痛温觉 的障碍
f 1 ) 明显的交叉型感 觉障碍 ,这是由于损害了患病侧三叉神经
脊束核和已经交叉 ,因为只损伤 了脊髓丘脑束而未伤及三叉神经脊
1 . 2 诊断标 准
3 . 2 运动障碍变异 ( 1 ) 患 病侧眼裂 以下面瘫及完全 面瘫 ,这是 因为病 变波及面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名词解释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名词解释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名词解释
椎延髓背外侧综合征(Syndrome of Longitudinal Striving of Spinal Cord with Lateral Division)是一种罕见的神经系统遗传病,其发病原因和遗传机制尚不明。

该病以前被称为Stupid Spinal Disease,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脊髓病,新生儿患者智力发育相对落后,
但随着患者长大,智力会逐渐提升。

椎延髓背外侧综合征是由于脊髓腔内细胞增殖过快引起的一种遗
传性疾病,以中枢神经系统出现异常为主要特征,患者的血清神经特
异性碱性蛋白水平往往低于正常人群。

临床表现主要为:①早期出现
脊髓畸形、脊髓神经病变,有下肢瘫痪,面部表情受损等;②脑室积液,胸椎畸形;③精神障碍,有学习障碍、畸形思维、不宜社交等。

目前,尚无特效药物可以治疗椎延髓背外侧综合征。

一般而言,
患者需要做多项检查,以找到正确的治疗方案,比如外科手术改善脊
髓畸形、改善/控制脑室积液等;定期检查神经功能及患处的活动,以
及病历记录和进行药物治疗等。

同时,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特点实施
特殊干预,比如营养干预、心理干预、脊柱康复等。

对于椎延髓背外侧综合征患者来说,治疗和康复路径是漫长的,
但是可以通过关注和支持患者的情绪和行为状态、进行有效的康复治
疗和营养改善等,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他们的智力水平,使
其能够获得更多的社会技能,从而获得与其他非残疾人一样的自主权,实现社会参与。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

又名:Walknberg综合征;延髓背外侧综合征;延髓背综合征;外侧裂综合征;小脑后下动脉综合征;小脑下脚综合征;小脑后下动脉血栓形成;瓦伦贝格。

延髓外侧综合征是指小脑后下动脉闭塞引起延髓外侧部缺血所产生的一组症状.1895年Wallenberg首先报道而得名。

近年来经脑血管造影和CT等检查对本征有进一步的认识.我国1956年张文萃报道之后仅有少数报道.【病因】小脑后下动脉是椎动脉的最大分支,在延髓相当于橄榄核之下缘,由椎动脉外侧发出,弯曲绕向后上于舌下神经根及迷走神经根与副神经根之间,经绳状体及延髓前端上方到达小脑底面。

小脑后下动脉发出的分支有小脑支、脉络支和延髓支,继而发出多级分支,分别供血于小脑、第四脑室脉络膜丛和延髓外侧部.由于小脑后下动脉的延髓支为终末动脉,其余各支均有较广泛的吻合支,故小脑后下动脉主干发生阻塞时,仅有延髓外侧区受损。

虽Wallenberg证实小脑后下动脉血栓形成是延髓外侧综合征的病因,但根据血管造影和尸检结果证明并非是唯一的病因。

1925年Foix-Hillemand提出亦可由基底动脉分支延髓前外侧沟动脉闭塞引起。

而Krayenbuhl(1955、1957年)根据脑动脉造影提出可由椎动脉闭塞引起。

1961年Fischer 报道延髓外侧部相当于橄榄核上方1/3区域是小脑前下动脉、基底动脉和椎动脉的分支供应,下方的2/3区域由椎动脉供应。

由于有人发现一侧小脑后下动脉缺如而无神经系统症状者占25%以上,因而推测小脑后下动脉对正常的功能状态似乎不必要,而在代谢需求增高或灌注减少的状态下,小脑后下动脉却显得十分必需,所以对先天性缺少小脑后下动脉的病人来说,当延髓外侧血液供应处于边缘状态时,一旦在一个相当的外力 (如紧张的额外活动)作用下,易于发生一过性延髓外侧局部缺血的症状,这些症状是可逆的,并能全部消失,即所谓“良性延髓外侧综合征”.延髓外侧区有脊髓丘脑束、脊髓小脑前束、后束、疑核、三叉神经脊髓束和核、或其二级纤维三叉丘系、网状结构、孤束核、前庭外侧核、橄榄小脑束、绳状体以及在此经过的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等结构,故供应延髓外侧区的动脉闭塞势必损害上述结构,产生典型的症状。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临床特征分析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临床特征分析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临床特征分析延髓背外侧综合征又称Wallenberg综合征,是因椎动脉(VA)或小脑后下动脉(PICA)闭塞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本文对其临床特点作一综述。

【关键词】髓背;临床;小脑;【中图分类号】R445【文章标识码】A1.危险因素分析:双侧椎动脉所供应的血量占脑总血流量的11%,其血液供应全脑后2/5的区域。

供应小脑半球底部、小脑半球蚓部下面后部及延髓上部外侧区的是椎动脉中最大、变异最多的分支,也是从椎动脉上部分出的小脑后下动脉。

向后上走行的小脑后下动脉,在小脑底部再次分为与同侧小脑前下动脉吻合的侧支,以及与同侧小脑上动脉及对侧小脑后下动脉内分支吻合的内支。

由小脑后下动脉主干分出的终动脉是供应延髓外侧部的小支动脉。

小脑后下动脉到延髓的分支所供血区为延髓背外侧,当小脑后下动脉主干闭塞时,仅发生此区域的梗死。

椎动脉、小脑前下动脉、基底动脉闭塞亦能导致本综合征的出现。

动脉粥样硬化是Wallenberg 综合征的主要病因[1-21。

Kim [3]等人的研究表明,本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是高血压、糖尿病及吸烟,国内专业人士[4]也认为可加速脑动脉的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有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

Kim[3]对130例单纯延髓背外侧受损的患者行头部MRI检查证实后,进行血管造影检查,研究表明其中椎动脉病变约占67%,仅有约10%为PICA病变。

2.临床表现:延髓背外侧综合征临床表现多样,具有五大症状[1]:眩晕、恶心、眼震;吞咽困难、饮食呛咳、构音障碍、病侧咽反射减弱以及同侧软腭麻痹;交叉性感觉障碍;Horner征(交感神经纤维损害);小脑性共济失调。

除上述临床经典表现,呃逆、面神经麻痹、复视、轻偏瘫等不典型临床表现亦可出现。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形式复杂多样 ,大部分表现为不典型或部分性的延髓背外侧综合征,其原因考虑有:a. 椎-基底动脉系统存在变异:椎动脉在颅内最大的分支是小脑后下动脉,变异较多出现在后颅窝的位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谢谢
小脑下脚连于小脑和延髓、脊髓之间,包含小
脑的传入纤维及传出纤维。 1:传入纤维包括:起于前庭神经、前庭神经核、 延髓下橄榄核、延髓网状结构进入小脑的纤维, 脊髓小脑束的纤维; 2:传出纤维包括:发自绒球和部分小脑球部皮 质,止于前庭神经核的小脑前庭纤维;起于顶 核,止于延髓的顶核延髓束纤维 损害表现:同侧共济失调。
1.延髓背外侧综合征是哪支血管梗塞?
2.延髓背外侧综合征的临床表现? 3.延髓背外侧综合征的治疗?
又称小脑后下动脉综合征,常见于小脑下动脉
闭塞或部分闭塞所致,临床表现有: 1:眩晕,恶心,呕吐,眼球震颤—前庭核损害 2:吞咽困难,构音障碍,同侧软腭,声带瘫痪, 咽反射消失—舌咽迷走神经损害; 3:同侧面部痛温觉障碍—三叉神经脊束核受损; 4:同侧肢体共济失调—脊髓小脑束损害; 5:同侧Hornor征,表现为同侧瞳孔缩小,盐 切内陷,眼裂变小,同侧面部出汗减少—颈交 感神经受损; 6:对侧偏身温痛觉障碍—脊髓丘脑束受损
三叉神经脑 桥核 三叉神经脊 髓束 三叉神经脊 束核
三叉丘系
功能:传导躯干的温、痛、触压觉
解剖:在白质前联合处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
传导温痛觉,发生交叉,形成脊髓丘脑侧束; 另一部分传导触压觉,部分分叉,形成脊髓丘 脑前束 受损表现:对侧偏身温、痛觉减退或者消失


小脑后下动脉从椎动脉上部分分出,是椎动脉
Hale Waihona Puke 最大且变异最多的分支。主要供应延髓中上部 外侧区、小脑半球底部和小脑蚓部下面的后部。 小脑后下动脉自椎动脉外侧分出后,向后上走 到小脑底部时分出内、侧两支。内支与对侧小 脑后下动脉内支及同侧小脑前下动脉吻合。并 由小脑后下动脉主干分出供应延髓外侧部的小 支动脉,是中动脉。故当小脑后下动脉主干闭 塞时,仅发生其到延髓的小分支供血区的梗塞, 即延髓背外侧梗塞。
功能:传到平衡觉
损害:眩晕、眼震、平衡障碍
为特殊的内脏运动核
疑核位于三叉神经脊束核和下橄榄核之间的网
状结构,纵贯延髓的全长,发出的纤维先经背 内测走行,然后折向腹外侧出脑,此核接受双 侧皮质束纤维的传入 疑核是发出的纤维加入3对脑神经: 1:上部发出的纤维加入舌咽神经 ,支配咽肌; 2:大的中部发出的纤维加入迷走神经,支配软 腭及咽的骨骼肌、喉的环甲肌和食管上部的骨 骼肌; 3:下部发出的纤维支配除环甲肌之外的喉肌。

患者沈猛,男,47岁,因头晕1月余,加重半月如愿。该病例 特点:1、中年男性,既往有高血压、窦性心律不齐病史,血 压高达190/110mmHg,未正规服用降压药;否认冠心病,糖 尿病病史,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有烟酒史,否认 重大手术外伤史,否认输血史。2、患者于1月前劳动时出现 头晕,伴有视物旋转,伴有言语不清、饮水呛咳、吞咽困难, 有左侧面部及右上下肢麻木感,无视力下降,无肢体活动障 碍,曾在我院治疗好转出院,半月前突然感觉头晕加重,行 走不稳,伴有意识丧失一次,持续数分钟后症状自行好转, 今为求进一步诊疗来我科,拟诊“脑干梗塞,高血压病”收 治入院,病程中,患者有胸闷憋喘,无咳嗽咳痰,无腹痛腹 泻,饮食睡眠可,大小便可自控。3、神经系统专科检查:意 识清,声音嘶哑,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3.0mm,光敏, 眼动充分灵活,无眼震,双侧鼻唇沟对称,伸舌偏右,咽反 射存在,右侧肢体轻偏瘫实验阳性,左侧肢体肌力5级,四肢 肌张力正常,腱反射(+),双侧巴征氏(-),双侧罗索利 莫征(-),左侧面部及右侧上下肢浅感觉减退,指鼻实验准 确,共济运动无异常。颈软,无抵抗,脑膜刺激征阴性。辅 助检查:暂无。
又称颈交感神经麻痹综合征,Horner综合征 颈交感神经麻痹综合征是由于交感神经中枢至眼 部的通路上受到任何压迫和破坏,引起瞳孔缩 小、眼球内陷、上睑下垂及患侧面部无汗的综 合征。
一般躯体感觉纤维的
胞体集中在三叉神经节内, 三叉神经结由假单极神经元组成,其中枢突聚 集成粗大的三叉神经感觉根,由脑桥腹测面入 脑后,止于三叉神经脑桥核及三叉神经脊髓束, 其周围突分布于头面部皮肤和眼、鼻、口腔的 粘膜。 受损表现:同侧面部温痛觉消失。
确诊: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及头颅磁共
振检查,诊断为左侧延髓及左侧小脑急性梗塞, 左侧延髓背外侧综合征诊断成立。
治疗:
20%甘露醇150ml ,q12h 0.9%NS100ml+前列地尔10ug qd 0.9%NS250ml+舒血宁20ml qd 0.9%NS100ml+奥拉西坦3.0g qd

1:卧床休息,避免头颈部活动和声光刺激; 2:控制眩晕、止吐,减轻 患者痛苦和缓解紧张情绪; 3:溶栓治疗:最佳治疗时间是发生6小时内,特别是发生3小 时内,之后立即给予甘露醇滴注,试病情决定用药时间。 4:抗凝治疗,目前临床上常用低分子肝素如低分子肝素钙每 日1次皮下注射 5: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其作用在于降低血小板聚集性和血黏 度 6:脑保护剂治疗:意在阻断缺氧后脑细胞坏死后的不同机制, 延长细胞生长能力,促进后期神经元的功能恢复。 7:康复治疗:早期进行系统、规范和个体化的康复治疗,有 助于神经功能的早期恢复和病残率的降低,故应早期进行, 不要延误 8:加强病情监护,预防和治疗各种并发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