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定教,以学论教
以学定教__以学施教__以学评教
以学定教以学施教以学评教“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上海二期课改的课程理念,即:为了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为了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这三个发展,体现了教育的本质,把课改理念提到了时代发展的高度。
然而,新的课程理念与广大教师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之间有一定的距离,特别是新的课程理念如何转化为课程实施的具体操作行为的任务更是艰巨。
因此,课程理念不能停留在学习上,停留在口头上,必须大踏步地走进课堂,走近教师和学生。
究竟怎样进行教与学才是落实新课程理念,适应每一位学生发展?又怎样来评价课堂教学的好坏呢?对广大教师来说,应努力做到以学定教、以学施教、以学评教。
一、以学定教,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以学定教”中的“学”指的是与学生的发展有关的内容,诸如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时间、学习效果……;“教”指的是与教师的教学活动有关的内容,诸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时间、教学效果……。
“以学定教”呼吁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根据学生的实际来确定自己的教学。
1、从学生的实际和发展出发,制定明确、集中、适切的教学目标。
确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就要做到尊重学生,从了解学生入手,以学生的实际和学生发展的需要来确定教学。
比如汉语是母语,学生在入学前就已经通过各种渠道开始学习了,他们的听、说、理解都已具备了一定的能力。
因此,即使是一年级刚入学新生的语文学习也不是零起点。
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就要心中有学生,不能以自己的兴趣代替学生的兴趣,以自己的意愿代替学生的意愿,把自己的认识强加给学生。
教师要依据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为学生的学习制定明确、集中、适切的教学目标。
明确是可操作、可评价,集中是突出重点,适切是不随意降低要求,也不任意拔高要求。
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每一位学生都能达到和完成,也有利于部分学生更好的发展。
2、从学生的实际和发展出发,组织多样、综合、有效的学习方式。
什么是以学定教、先学后教
什么是“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洋思怎样做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一、什么是“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先学,不是学生漫无目的地学,而是在教师简明扼要地出示学习目标、提出自学要求、进行学前指导后,学生带着思考题在规定时间内自学指定内容,完成检测性练习。
后教,也不是教师漫无目的地教,而是在学生充分自学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式的学习。
当堂训练,则是在先学、后教之后,让学生通过一定时间和一定数量的训练,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加深对课堂所学重难点的理解。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这看似简单的8个字,实际上蕴含的理念是——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
洋思人认为,只有真正做到“不学不教,先学后教,以教导学,以学促教”,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以学定教”。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教什么”、“怎样教”?学生“学什么”、“怎样学”?谁更重要?是让“学生走向教师”,还是让“教师走向学生”?洋思人认为,答案应该是:以学定教,学情决定教情,根据学生的学情确定教学内容、教学策略。
陶行知先生曾说:“教什么和怎么教,绝不是凭空可以规定的。
他们都包含'人’的问题,人不同,则教的东西、教的方法、教的分量、教的次序都跟着不同了。
”因此,学校要求教师在考虑教学内容、教学策略的时候,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学为本,做到“从教师走向学生”。
教师创造条件让学生“有为”。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非常重要。
人们习惯上认为,课堂上教师讲得越多、越细、越深、越透,学生就学得越快、越好;教师带领学生“钻山洞”,总比学生自己摸索要更快一些。
事实上,这样做容易养成学生思维的惰性。
教师成了“讲师”、“话筒”,学生却成了“听众”、“哑巴”。
其实书本上大部分知识学生通过自学就能解决,教师要讲十几分钟的内容,学生自学三四分钟就大都能学会了。
其实,“教”也是有讲究的。
教什么?怎样教?学生会的不教,学生不会的尽量让学生自行解决,教师少讲、精讲,只作点拨性的引导。
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这是关于教学顺序的总要求。
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水平(也称最近发展区)是先学后教的心理学依据。
从专业角度来讲,高效教学就是把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区,这样的教学就是有效教学。
而“先学”就是解决现有发展区的问题,“后教”就是解决最近发展区的问题,就是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当学生已经能够自己阅读教材和自己思考的时候,就要先让他们自己去阅读和思考,然后根据学生在阅读和思考中提出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即所谓以学定教。
新课程要求:在整个的课程活动过程中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老师不再是教育活动的绝对权威,而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促进者。
新的课程观旨在打破学生被动接受的教育模式,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性的,积极主动的学习模式。
而“先学后教”观念就是新课程条件下师生角色观转变的具体体现。
它不但是教学方式的改变,而且是教育思想的一次重大变革。
从学生角度看,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做到课堂以学生为主,让学生主动自觉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掌握学习的方法,主动接受和探索知识,而不是传统的被动的填塞式的学习,这是实施素质教育、实现高效教学的一种途径。
而在课堂中采用“先学后教”有利于达成这一目标,因此,贯彻“先学后教”理念是实现课堂有效教学的客观需要。
所谓“先学”,是指学生按照老师提出的要求进行积极的阅读思考或动手操作,尝试通过独立与合作方式理解课本知识,并内化成自身的知识结构。
其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性、能动性,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另一方面,是为了让教师发现学生在学习中暴露出的问题,以便增强接下来的“教”的针对性,不致重复学生自己已经学会的内容。
可见,“先学”之“学”有以下3个特点:一是超前性。
从时间上讲,先学后教就是学生独立学习在先,教师课堂教学在后,超前性使教与学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即变“学跟着教走”为“教为学服务”。
以学定教,以教导学,学教互动
以学定教,以教导学,学教互动
学教互动是一种教育理念,它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学习和教学应该是相互促进、相互
渗透的,学生和教师应该彼此学习、相互促进。
学教互动的实践要求教师与学生之间应该
存在一种平等、开放、尊重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动手
实践,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创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得
到发展。
以学定教是学教互动的核心理念之一,意思是教师应该把学生的学习需要放在首位,
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和发展水平,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从而实现学生个性化的教育。
例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阅读兴趣,
设计阅读任务,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以教导学是学教互动的另一个核心理念,它强调教师应该在教学中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且要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技能和思维方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探究问题、解
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可持续发展能力。
例如,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注
重引导学生发现数学问题的本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教互动是教育教学中应该遵循的一种基本原则,它要求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不仅
是教与学的关系,同时也是互为学习者的关系。
教育教学现代化发展的趋势是发展个性化、多元化的教育理念,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尊重学生的发展规律,实现教育的可持
续发展。
因此,我们需要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建立开放、 flexibly 和多元化的教育环境,通过学教互动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
高中化学教学中“以学定教,以教导学”的运用探讨
高中化学教学中“以学定教,以教导学”的运用探讨发布时间:2021-11-21T10:23:46.607Z 来源:《课程·教材·教法》2021年10月作者:何龙喾[导读] 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在教案制作或教学编排等方面沿用传统的教学思维,从而导致无法满足目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推行,广大教师关注到“以学定教,以教导学”这一教学理念,并开始将这一教学理念贯彻到实际的化学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在化学课堂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能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渐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盘州市第九中学何龙喾 553537摘要: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在教案制作或教学编排等方面沿用传统的教学思维,从而导致无法满足目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推行,广大教师关注到“以学定教,以教导学”这一教学理念,并开始将这一教学理念贯彻到实际的化学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在化学课堂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能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渐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中;化学;以学定教;以教导学; 在新的教育背景下,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越来越重要。
教师也开始关注到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致力于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动手实践,积极参与。
教师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逐渐摒弃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和不足,在高中化学教学中采用“以学定教,以教导学”的教学模式,顺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注重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文章针对高中化学教学中“以学定教,以教导学”的应用进行探讨。
一、传统高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一)统一标准的教学思维,限制了学生的自由发展在传统的高中化学课堂上,教师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都采用了统一的标准,学生必须按照教师的硬性要求完成各项学习任务,在大部分情况下,化学考试的卷面分数就是对教学效果唯一的评判标准。
在硬性统一的教学标准下,教师无法注意到学生之间存在的个性化差异,不能有效地满足学生在学习中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以学定教,以教导学,学教互动
以学定教,以教导学,学教互动首先要明确的是,“以学定教”强调的是教育者自身的学习,教育者本身必须不断地学习,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
教育者要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
只有教育者有充足的学识,他们才能够在教学中准确把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知识资源。
教育者还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以便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教育的发展趋势。
以学定教,就是要求教育者始终保持学习的态度,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以更好地履行教育使命。
而“以教导学”则是指教育者要深刻理解学生的需求和特点,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风格,制定科学合理的教育教学方案,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应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学习,使学生不再以被动的接受者角色出现,在学习中建构知识。
教育者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意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以教导学,就是要求教育者要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教互动”则是强调学习与教育的双向互动。
学习和教育不应是孤立的过程,而应该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过程。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保持主动的学习态度,提出问题,与教育者进行交流,参与教学活动,进行实践探索,从而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
而教育者也应该重视学生的反馈和意见,积极与学生互动,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感受,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使教学更加灵活和有效。
只有学与教的双方互相配合、互相促进,才能够使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学定教,以教导学,学教互动”,对于当代教育工作者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育者需要不断学习以提高自身素养, 深刻理解和关注学生的需求, 并与学生保持双向互动,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完成教育使命。
希望广大教育工作者能够认清这一点,不断努力,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以学定教的含义
以学定教的含义陶行知认为:从教学方法论角度看,教与学的关系可以归结为“事怎样学便怎样教”。
这种“为学而教”的“以学定教”关系至少包括如下三层含义:一、为满足学生学习做事的需要而教人是在社会生活中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生活是由各种事情构成的,事情都是人做出来的,做事需要人,而人要成功地做事就需要有做事的本领——实践智慧。
在这种意义上,对实践智慧的需求是人的根本需求。
所以,学生的根本需求是提升自己的实践智慧以便更好地适应和改造社会。
这一根本需求决定了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实践智慧,决定了教向学“转化”的目的和方向:转化是教学的关键,但转化并不是任意的,而是有目的和方向的。
转化的目的和方向在于提升学生的实践智慧,而不在于别的:教师教书死“转化”为学生读书死,教师为升学而教“转化”为学生为升学而学,教师机械的做“转化”为学生机械地模仿,教师不读书“转化”为学生不读书,教的任意性“转化”为学的随意性,这些都不是真正的转化。
真正的转化应该以“事”为中心,通过“做”的教与学,转化为学生的做事能力以适应和改造社会。
能否顺利的完成这一转化过程,构成了教的根本任务,教师要立足于“转化”,努力“使学生学会实现个人的经验世界与社会共有的‘精神文化世界’的沟通和富有创造性的转换,逐渐完成个人精神世界对社会共有精神财富具有个性化和创生性的占有,充分发挥人类创造的文化、科学对学生‘主动、健康发展’的教育价值”。
“个性化占有和创生性占有”要求教师做好学生在“机械模仿”和“自主建构”之间的交互关系:在学习做事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机械模仿”向“自主建构”过渡,从“自主建构”向“机械模仿”过渡的问题。
二、教学生学做事陶行知认为:“教学做是一件事,而不是三件事。
在事上教的是先生,在事上学的是学生。
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来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来说:做便是学。
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乃是真学。
教学做是统一的,教和学都以事为中心。
以生为本,以学定教
以生为本,以学定教
“以生为本,以学定教”,是一句非常重要的教育理念。
这句话的核心是以学习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个性及其发展为主线,以实现个体全面发展为出发点。
“以生为本”,指的是将学生的生命作为教育中心。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有着自己不同的兴趣爱好、天赋和个性。
教育应该充分尊重学生,关注学生的需求,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给予学生应有的尊重和关怀。
同时,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特长,鼓励学生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帮助每个学生找到自己发展的路。
“以学定教”,指的是特定的学习需要导致相应的教学。
学生是教育中的主体,教育应该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实践素养和创新素养为目标。
学校和教师应该把握学生的学习进程,掌握学生的学习需求,设计合适的教学方案和方法,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并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教育应该让学生在学习中真正感受到快乐和成就感。
不同的学科应该为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在知识的掌握过程中有所收获和进步。
文化、艺术、体育等活动和课程也应该受到同等的重视,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支持。
总之,“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成长和未来发展,是教育工作者应该坚持的核心价值观。
教育应该关注学生,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学生,以学生的学习为出发点,定制不同的教育方案和方法,创造出适宜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发掘自己的潜力,积极地去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以学定教的意思
以学定教的意思“以学定教”是指将学习作为教育的基础和核心,即先掌握知识、学习技能,再根据所学去制定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案以达到教育目标的方法。
这种教育模式的核心理念是“因材施教、因学制教”,一旦被实施,其教育效果是显然的。
现在社会和家长对于教育的期望值很高,他们认为学生需要学习的课程越多、更精细,就会有更好的未来。
然而,对于学生而言,他们面对的问题确实越来越多,学习负担越来越重,有些学生甚至经常疲于奔命甚至烦躁,这些都不利于学习的发展。
因此,想要实现教育的最终目标,需要运用“以学定教”的理念。
首先,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与学习状况。
教师将学习作为教育的基础,需要进一步了解学生是如何学习的,学生的优势和劣势在哪些方面。
每个学生都有着不同的学习特点和学习习惯,因此,我们需要建立适合不同学生的教学方案,以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到每个学生的差异,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来达到相对统一的教学目标。
其次,学生应该被赋予更大的责任,让他们参与到自己的教育中。
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参与到教育规划和教学过程中,会使他们的学习更加有效和有意义。
学生不仅要学习知识,同时也要学会自我管理和自我学习的能力。
通过学习适合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学会有效的管理自己的时间和学习计划,学生会更加自觉的参与教育过程,增强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最后,在“以学定教”的教育模式下,教师需要尽可能地掌握最新的学习资料和教学方法,以保证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教师需要紧跟当今时代的学习趋势,了解每个学生的教育要求和学习状况,不断优化教育方法,为学生创造一个适合他们的学习环境。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学生获得高质量且实际的学习体验,从而产生持久的学习效果。
总而言之,“以学定教”是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教育方式,在今天的社会中更是被广泛应用。
学生们通过优秀的教学方案,更好地了解并掌握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从而收获愉悦的学习体验和更好的未来。
由此可见,“以学定教”这种教学模式,一旦被实施,会取得较高的教育效果,能够更好地适应和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浅谈“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
浅谈“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高三A 黎胜军根据新的课程标准,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分别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这就像是党和人民的关系:党是人民的先锋,领导人民,在整个国家中起“主导”作用,而广大人民则是社会根本,是党的拥护者,人民是国家的“主体”。
一个国家要想富强,除了起主导作用的执政党英明决策之外,最重要的莫过于充当国家“主体”的人民勤奋努力。
同理,一个班级、一所学校要发展进步,除了配备优秀的教师,更要有一群优秀的学生。
并且师生双方要在一个共同的目的下一起使劲,这样才能最终达到目的。
那么,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之中,教师会不会发挥主导作用就要看有没有依据不同学生、不同学习主体的特点因材施教,充分激发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只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绝对认同,师生双方的努力才能取得最大成效。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以学定教,有效教学”是值得肯定的。
“以学定教”这一教学理念,实际上完成了教师从关注“教”到关注“学”的教学价值取向的转变。
“以学定教,有效教学”实际上就是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针对性教学以促进学生进步。
这是符合我校“进步、幸福”的质量观的。
因为只有教师传授学生需要的东西、感兴趣的东西他才会去主动地学习、参与并且吸收。
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活跃起来,成为真正的“生命课堂”。
新课程倡导新的学习方式,以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为主,教师不应再充当导演的角色,而应成为学习情境的创造者、组织者,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促进者。
教师要以学定教,从以往“只见教材,不见学生”的备课模式中转变过来,花时间去琢磨学生、琢磨课堂,关注学生在课堂上可能的反应,思考相应的对策,了解学生的需要,真正上好每一节课。
例如,教案设计并行设计“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行为”两大部分,将有助于教师同时注重教与学;设计“学情分析”、“课后反思”等内容,便于教师在课前分析、思考,课后总结、补充,在这个意义上,教案并不是写得越干净就说明教师备课越认真。
以学定教,以教导学,以练促学——通过“学本教育”提高教学质量
以学定教,以教导学,以练促学——通过“学本教育”提高教学质量摘要:提到课堂实效性需要以学定教,以教导学,以练促学,并让学生建立对各自学习的有效组织与实施的基本能力,发挥学本教育的优越性从而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关键词:课堂实效性,教学质量正文:正所谓"国之大计,教育为本。
"随着现代教育事业和中国教育方式的不断更新和变革,学本教育成为当代教育事业中必不可少的一环,而如何提高教学时效性,则需要我们老师不断改进教育方式,探索教育发展模式,改进教学方式方法,下面我想从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一是以学定教:学本教的实质是学而不能教,而教是为学。
要以学定教,就是说教育一定要从学开始,以满足于学作为教育的基本需要。
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自己感兴趣了以后才愿意去积极复习、积极参与并且吸收新学习知识,只有如此才能活跃课堂气氛,从而形成了教学的浓郁气氛。
例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遇到比较抽象的问题,老师要举例说明,拿出同学在生活中能遇到的实例进行说明,让学生更容易懂,更贴近学习内容,学生的理解也越容易记牢,学习兴趣也更浓,学习的积极性也越高。
"成功的教育所要求的并非强制性学习,只是要鼓励学生学习兴趣"。
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突出学生、突出学习、突出合作、突出探究,倡导"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这就需要教会学生学习方式:一是摘要复习法。
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边学边摘要找出知识关键点是提升学习效果的最好办法。
通过进行同步训练、同时跟进,更有利于知识点的深化、理解和消化。
二是逻辑分析法。
在复习过程中,要学会分类理解归纳,在复习阶段能够运用思维导图有助于学习者了解并掌握学习知识点。
这对于知识系统化学习是一个很好的复习途径,能有效穿针连线,把学习知识连贯起来,学以致用。
三是重复复习法。
当复习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知识点和学习内容都达到一定高度,感到知识已经掌握的差不多的时候,再重复学一次,加深学习印象,这一次也许会获得更深的印象和更多的体会。
教学策略 先研后教 以研促教 先学后教 以学论教
教学策略先研后教以研促教先学后教以学论教“以学论教”的上课程序“以学论教”,顾名思义就是指根据学生的学来确定教师的教,将教学目标的要求置于学生的学习情境之中,根据学生的水平进行教学。
教师的工作重点是通过设计学习情境、指导践行方式、甄别学习动机,从而提高学生的判断、选择和实践能力,这是一种为了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教学方式,它倡导教学要基于学生原有各方面的基础,通过学生的思想与行动,来达到学生提高自己的知识、能力与情感的目的。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如下供师生共同参考的学习的一般程序。
一、学生学习的一般程序1.读一读学生读书要注意五点。
一读材料:从材料的大小来说,因为现代学生所接触内容繁杂而庞大,所以,课堂上要以读符合课程标准、内容少且精的材料为宜。
二读声音:从读的声音来说,以从朗读中感觉、从默读中体会为宜。
三读深度:从读的深度来说,以从不求甚解到精益求精为宜。
四读兴趣:从读的兴趣来说,在课的开头讲一些与本课有关的趣味性事件;将生活经验上升为科学解释;按不同学段和不同年龄适当变换阅读形式;上课时有语言奖励、物质奖励等奖励形式;在结课时设置悬疑;等等。
五读科学:从读数据、读图表和读文字来说,教材是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出发点”,也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基础,它是师生完成教与学双边活动必不可少的媒体。
其实,读教材的目的就是把教材“死”的内容变为学生灵活多样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2.想一想学生自己要联系生活实际,从自己已有的经验出发,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自己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并初步学会从学科或者从总体的角度观察事物、思考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问一问学生在对所学习的材料有了一定的认识或见解之后,疑问就会随之而起,即为什么的问题就会随之而来。
4.拎一拎在上海话中,有句话叫“拎得清”。
我们在这里借用这个词的意思无非是要说“拎得清”是一种课堂上的学生理性,而这种理性久而久之就能够成为一种课堂文化。
以学定教以学论教
“以学定教、以学论教”构建高效课堂南通市教育科学研究中心丁锦华陶行知先生曾说:“教什么和怎么教,绝不是凭空能够规定的,他们都包含‘人’的问题,人不同,则教的东西、教的办法、教的分量、教的次序都跟着不同了。
”这段话则明白地告诉我们,教学内容、教学办法、教学过程都应根据学情而定。
可见,我们前辈的教育理论中早已渗入着“以学定教”的理念。
我们编了一本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与案例丛书。
欣喜的看到,在新课程改革征程上,我们有共性也有个性,但值得深思的是,我们离抱负高效课堂的终级期盼尚有一大段距离,全部我们在研究的《新理念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略研究》与底结题了,今年我们又申报了省级教科课题《小学数学“有效教学。
高效课堂”模式的建构实践研究》。
这次我们在海安召开南通市小学数学“同课异构高效课堂”专项研究。
24 日下午我们尚有同课不同模式的研究,这三个不同的模式都有一种共同的理念支撑,那就是“以学定教、构建高效课堂”今天和大家谈我对这一话题的理解。
一、教学模式的含义、构造与种类(一)教学模式的含义教学是一种由师生双方共同完毕的、有目的、有组织的活动,它是教与学的有机统一,其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
教什么、如何教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主动性,影响着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也关系到教学目的能否实现,教学任务能否完毕。
优秀教师获得成功的核心就在于他们能对教学内容(教什么)和教学办法(如何教)进行合理的组合,即能按某一种或某几个有效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所谓教学模式,就是指反映特定教学理论的、为保持教学的相对稳定而采用的教学活动构造。
在实际教学环境中,由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及学生状况的千差万别,因此形成了多个各样的教学模式。
没有哪种模式是普遍合用的,教学过程中具体采用哪种教学模式要视具体状况而定。
(二)教学模式的构造普通而言,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包含下列六方面的内容。
(1)学习与教学理论,是教学模式所赖以形成的理论基础,为教学模式提供理论渊源。
以学定教以教促学
以学定教以教促学针对目前课堂教学的现状,基础教育工作者都在进行着课堂教学的改革,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正进行着以学生为本、“以学定教”的革命。
“以学定教”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状态、发展规律等调节教学顺序,并做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它强调要给学生创造一个相对自由的学习情境,而不是先行做出“想要他们做什么的规范”。
“以学定教”要求一切从学生出发,把学生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把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的终极追求。
因此,“以学定教,以教促学”的教学理念,引领着我不断地反思、总结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觉得要想让我们的初中科学课堂教学更富有实效性,作为课堂上的执行者,必须得从以下方面进行努力。
一、以学定教,精心研读1.研读科学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目标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目标,对课堂教学体现和落实素质教育起着导向作用。
新课程提出了“三维目标”即“科学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项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是融为一体的。
都是素质教育大目标的统率,这个大目标就是:课堂教学要“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和爱好,千差万别,各不相同。
即使是同一个学生,在不同的成长阶段,他的认知能力、兴趣与关注点也是不相同的。
一旦教育太注意统一性,忽略差异性;只强调共性,而忽视了个性的时候,教育就成为了“禁锢”,禁锢了学生发展的自由和成长的无限可能。
因此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目标最终要落实到人的发展上,人的身心素质全面提高上,也就是要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生存、学会创造、学会做人。
2.细读教材文本现行的初中科学教材中具有大量的文本信息,同时还有各式的插图和表格。
如何有效地处理这些文本信息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接收、吸收、消化与运用。
文本信息处理得当,科学课堂如虎添翼;若处理不当,就如夹生的米饭,让人吃了还会引起不良反应。
3.充分了解学情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经验来确定教学活动。
根据《科学课程标准》要求,科学课程的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学定教、以学论教”构建高效课堂南通市教育科学研究中心丁锦华陶行知先生曾说:“教什么和怎么教,绝不是凭空可以规定的,他们都包含‘人’的问题,人不同,则教的东西、教的方法、教的分量、教的次序都跟着不同了。
”这段话则明白地告诉我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都应依据学情而定。
可见,我们前辈的教育理论中早已渗透着“以学定教”的理念。
我们编了一本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与案例丛书。
欣喜的看到,在新课程改革征程上,我们有共性也有个性,但值得深思的是,我们离理想高效课堂的终级期盼还有一大段距离,所有我们在2008年研究的《新理念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与2011年底结题了,今年我们又申报了省级教科课题《小学数学“有效教学。
高效课堂”模式的建构实践研究》。
这次我们在海安召开南通市小学数学“同课异构高效课堂”专题研究。
24日下午我们还有同课不同模式的研究,这三个不同的模式都有一个共同的理念支撑,那就是“以学定教、构建高效课堂”今天和大家谈我对这一话题的理解。
一、教学模式的含义、结构与种类(一)教学模式的含义教学是一种由师生双方共同完成的、有目的、有组织的活动,它是教与学的有机统一,其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
教什么、如何教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影响着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也关系到教学目标能否实现,教学任务能否完成。
优秀教师取得成功的关键就在于他们能对教学内容(教什么)和教学方法(如何教)进行合理的组合,即能按某一种或某几种有效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所谓教学模式,就是指反映特定教学理论的、为保持教学的相对稳定而采用的教学活动结构。
在实际教学环境中,由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及学生情况的千差万别,因此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
没有哪种模式是普遍适用的,教学过程中具体采用哪种教学模式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二)教学模式的结构一般而言,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包含以下六方面的内容。
(1)学习与教学理论,是教学模式所赖以形成的理论基础,为教学模式提供理论渊源。
它使人们了解该模式的来龙去脉。
例如,罗杰斯的非指导教学模式或称学生中心教学模式是以人本主义心理学及其学习与教学理论为依据的。
(2)教学目标,是教学模式设计的最终目的,是教学模式中的核心因素。
它决定着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师生活动的比例及评价标准等。
(3)操作程序,指对教学活动顺序和教学阶段的安排。
一个教师采用某种教学模式,那么他就要考虑需组织哪些教学活动,第一步做什么,接下来再做什么。
每个教学模式都是由一系列独特的有顺序的活动组成的。
这是教学模式的最基本的方面。
(4)师生角色,指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所应遵循的规则及师生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般有教师中心(集中型)、学生中心(松散型)和师生互动(温和型)三种典型方式。
(5)反馈方式,指教师如何看待学生,如何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反应。
在某些模式中,教师要公开奖励学生的某些行为,以此来塑造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另一些模式中,教师对学生的行为不进行评价,而是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使他们富有自主性。
(6)支持系统,指为了使教学模式达到预期效果所必须具备的一些特殊条件。
比如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非指导性教学模式就要求教师特别耐心,而且对学生的活动不多加干涉。
此外,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要求配备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如图书、声像设备等。
(三)教学模式的种类尽管教学模式多种多样,但大致可以归入如下四类(Joyce,Weil & Showers,1992)(1)行为矫正模式。
以行为主义学习与教学理论为基础,重视学习者的外显行为,而不关心其内部心理结构及其变化。
这类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倾向于把学习任务分成一系列具体而有序的行为,学习情境的控制权一般都掌握在教师手中。
(2)信息加工模式。
以认知主义学习与教学理论为基础,比较重视学生的信息加工能力。
不过,信息加工涉及信息组织、概念形成、问题解决等不同的方面,由于对这些加工过程的重视程度不同,因而就形成了概念形成教学模式、先行组织者教学模式等。
(3)个人发展模式。
以人本主义学习与教学理论为基础,以非指导教学模式为代表,重视个人价值的实现及个人潜能的发挥,注意个人的情感生活,强调帮助个体与环境建立创造性的联系,以发展自我。
(4)社会作用模式。
以建构主义学习与教学理论为基础,重视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鼓励个体积极参与社会工作,提高社会活动能力。
代表性的教学模式有小组合作教学模式、角色扮演教学模式等。
二、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构成要素为使高效课堂研究活动更加深入,就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构成要素粗谈自己的看法。
1.“教学理念”是教学模式的灵魂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因此,“以学生发展为本”便构成了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灵魂。
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与旧教学模式的本质区别是理念的不同。
教学理念形成于对现实教育的深刻分析和对未来教育的展望,它是教学模式的灵魂和支点。
二者的本质区别是理念的不同。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教学模式建构的基础——不同的课程观:旧课程观中的课程是文本课程,教师是传授者,因而教师是中心。
而新课程观认为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自我建构的过程。
(2)教学模式实施的策略——不同的整合观:旧课程观认为课程与教学是相互分离的,教材意识是第一意识,按教学大纲完成教学计划则是第一要务,而新课程观则认为课程是由教材、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
教必需服务于学,在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才是首要的任务。
正是这些理念的不同才使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更具紧迫性、时代性,并彰显出勃勃生机。
所以我们要进一步加大教育理论学习,通过书籍、网络充实我们的教育理论,转变我们的教育观念。
2.“教学目标”是教学模式的核心任何教学模式都是为了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而形成和发展的。
教学目标是教学模式的核心因素,它决定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师生活动的比例和教学评价标准。
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小学数学二个学段各部分知识所需达到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大部分教师也已具备了这三种目标意识,但在具体的备课中对三维目标的“度”把握不准,对于目标的作用和体现不到位,目标形同虚设,形式应付。
对于每一节课我们要认真挖掘其目标的教育价值,使隐性目标显性化。
3.“教与学的结构框架和教学程序”是教学模式的突出特点(1)结构框架:就是“教”与“学”的基本课堂教学架构。
主要是包括教与学的时间分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时间比例及方式。
结构决定性质。
教与学的结构不同,决定了教学模式的功能不同。
(2)操作程序:就是“教”与“学”的基本课堂教学流程,同时,也是一个完整教学模式的基本操作步骤。
其内蕴的理念是体现先学后教还是先教后学的内涵的不同。
教学模式的结构框架和操作程序,是一定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不同的结构和程序所承载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目标会有着本质的不同。
因此,我们在建构教学模式的结构框架和操作程序时,绝不能想当然地玩“数字游戏”,或只注重其外显的“美观”而形成华丽词语的无效堆砌!4.“教学评价标准”是教学模式的导向教学评价标准就是与教学模式的结构所包含的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教学程序等因素相对应的评估方法和标准。
评价标准对教学模式的推行和发展既具有约束、规范的功能,同时也具有导向和激励的功能。
任何一种模式,如果没有系统完善的评价机制的督导,或具体的评价方法和标准不能和教学模式的灵魂--教学思想相统一、相融合,那么,这种教学模式也就失去了它生存和发展的生命力,抑或说它必然走向所谓的“模式化”。
三、“以学定教、以学论教”的内涵及要求1、内涵解读①一切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一切以学生认知的积累和能力的提升为根本;②以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起点和难点,以学生的认知需求确定教学内容,以学生的认知规律确定教学策略;③教是为了学,教是服务于学,教是为了不教;既要想办法让学生“肯学、愿学”,更要有措施让学生“学会、会学”。
以学定教、以学论教要求教师教学计划的制定、内容的取舍、方法的选择,要基于学生这一主体,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让学生感受到积极主动获取知识的快乐,更有创造力不断被激发的惊喜,有自身潜力不断被发掘而感受到的成功与自信的舒畅体验。
在学生、知识、方法、教师、环境等课堂要素中,学生永远居于核心地位。
2、理念层面要求一要以学生为本。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不仅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而是师生双方情感共融、分享体验、共同创造的完整的生活过程。
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是教学的首要任务。
以学定教、以学论教要求我们应着重关注课堂上学生三维目标的实现情况,即是否获得了知识与技能,是否经历了过程、掌握了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怎样。
以生为本的核心是将学生看作可被点燃的火炬,是知识和方法的自我构建者,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自我塑造者。
在以学定教,以学论教标准的统领下,任何教学活动都应围绕学生的已有经验和未来发展去开展,按学生的成长规律去设计,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着力,这样才能激起学生积极求知的热情,使之主动参与,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身心和人格健全发展的过程。
二要重视自主学习、探究学习。
自主学习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己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一种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方式。
学生的自主学习程度如何,具体要看一节课中学生学习的自由度、能动度和时间度怎样。
自由度是看学生的学习目标、方法、进度及对结果的评价是否由自己决定;能动度是看学生的学习是否积极主动;时间度是看学生是否有思考与自学的时间。
从本质上说,探究学习是一种发现学习,具有深刻的问题性、广泛的参与性、丰富的实践性和开放性。
坚持以学定教、以学论教,教师就会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探索、分析、处理信息、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知识技能,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探究活动。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动态的问题越多越好,说明教师善于启发;教师回答不上来的问题越多越好,说明学生的探究有深度。
当然,一节课不可能完全体现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但哪怕有一点体现以学定教、以学论教,就是一节学生得实惠,既叫好,更叫座的课。
3、操作层面要求一看学生是否做到:联系预习、自学,主动回答,自主讨论,自评互判。
在以学定教,以学论教策略统领下,联系预习、自学是指教师引导学生从相关书面材料中提取信息、获得意义来影响其非智力因素的活动。
【4】从某种意义上说,预习、自学就是学习,没有预习、自学就没有学习。
所以,一节课有没有以学定教,我们要看学生是否进行看预习、自习,而且要看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能否围绕目标,对相关知识进行纵横联系、互相贯通,以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