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力环流》1高中地理同课异构说课教学说课稿
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热力环流优秀教学案例和说课稿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
1.介绍热力环流的成因、特点和影响,讲解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
2.结合案例分析,以我国冬季雾霾现象为例,讲解大气运动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
3.运用多媒体课件、GIS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展示热力环流的过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4.结合时事热点问题,如气候变暖、全球气候异常等,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进行思考和讨论。
2.强调大气运动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提醒学生关注环境问题,提高环保意识。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大气运动现象,如雾霾、气候变化等。
2.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反思能力。
在教学案例的设计中,我注重联系生活实际,以我国冬季的雾霾现象为例,引导学生关注大气运动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同时,结合气候变暖、全球气候异常等时事热点问题,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责任感。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地理思维能力。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还运用多媒体课件、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热力环流的过程,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直观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掌握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提高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为今后学习更多地理知识打下坚实基础。
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热力环流优秀教学案例和说课稿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为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天气、气候与人类活动”的第一节“大气环境”,主要内容是热力环流。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基本形式,它是由地球表面冷热不均所引起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以“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热力环流”为主题,通过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生动的教学活动,旨在帮助学生理解热力环流的成因、特点和影响,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高中地理必修一2.1热力环流说课稿
热力环流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热力环流》,下面我从下面几个方面来进行说课一. 说教材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第二个小内容,这节内容是对上一节课内容《大气受热过程》的应用以及后面内容三圈环流和气候的形成基础,可以说本节内容是第二章学习的一个承上启下。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和课标的要求,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心理特征,特制订如下三维目标二.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识记热力环流产生的原因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能用热力环流来解释一些日常的地理现象。
2.过程与方法:利用设问法让学生了解本节课要学习的基本知识。
利用图示法让学生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小组合作探究完成热力环流的海陆风、山谷风和城市风绘图。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等问题的探究,使学生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
三.说学情对于高一的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大气与气候的初步知识,也具备了一定的读图和分析能力,达到了推导规律的可能性。
同时大气环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对一些热力环流的现象都有一定的认识,但却只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向理性提升。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四.重难点重点:理解热力环流的过程难点:热力环流过程中等压线变化和实际应用是本课时的难点。
突破这一难点的关键是要热力环流的过程分析清楚,再结合适当的练习,问题设置应该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层层深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难点也就很容易突破了。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以及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确定如下教法五.说教法1.问题驱动法,教师设计本节的一些基本问题学生通过学习完成。
2.实验演示法,通过演示实验要学生观察现象并且结合身边的生活实际归纳。
3.图解分析法,展示热力环流图从中了解规律并且进行归纳总结。
依据学生的知识储备及学生的认知水平制定如下学法指导:六.说学法指导1.指导学生利用热力环流图归纳地理规律,并且学会知识迁移理论联系实际解释海陆风,山谷风和城市风。
《热力环流》1高中地理同课异构说课教学说课稿
《热力环流》1高中地理同课异构说课教学说课稿热力环流教学设计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几号看似无形,实则驱动云雨,行走于大千世界,流动在方寸之间。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热力环流》,根据新课程的理念,我将从说地位、说学情、说目标、说内容、说方法5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地位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必修1第二章的第一节,是“地球上的大气”这一重要内容的开篇,也为后面学习奠定知识基础。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也是学生理解复杂的大气运动的最佳切入点。
简而言之,过渡,基础,切入点。
二、说学情在高中地理知识体系中,大气知识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难于掌握的。
这种难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第一,这部分内容逻辑性强而且很抽象;第二,学生暂时还不能将大气知识与物理知识联系起来;第三,学生短时间内不能将大气运动与地理环境联系起来。
简而言之,抽象,失联,难以致用。
三、说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掌握热力环流的原理,能够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并且用专业的地理术语表述热力环流动态过程,培养学生“以图化文,以文化图”的读图分析能力。
2.能运用热力环流的原理解释相关地理现象,培养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的质疑能力,并能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本节课遵循“质疑→微课演示(感性认知)→分析推理归纳规律(理性认知)→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培养学生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认知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求真、求实,严谨的科学态度,提高环保意识,了解自然,热爱生活。
简而言之,学原理,系实际。
四、说内容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逻辑性强而且很抽象,所以把这部分内容定为重点;难点: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生活中,学生对许多地理现象并不陌生,但很少能将其与相关的大气知识联系起来,这也与新课标理念中,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要求相悖,因此,把热力环流的实际应用定为难点。
热力环流说课稿
《热力环流》说课稿一教材分析【地位作用】本节课包括三部分知识,即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是学生理解大气运动的基础,掌握这部分知识为学生以后学习天气系统,气候的成因做好铺垫。
从本节内容来看,总体安排从因到果,从整体到局部:大气热力作用影响地面受热状况,而地表受热的冷热不均是形成热力环流的直接原因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大气运动包括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课时安排三节,第一节学习大气的受热过程,第二节学习热力环流,第三节学习大气的水平运动。
【课程目标】根据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本节课课程目标分为三个方面:知识技能掌握热力环流原理,能解释常见现象培养读图能力提高分析实际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方法通过推理分析,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学生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观察推理及空间想象能力【教学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二教法分析1、多媒体教学由浅入深,分层设问,引导学生理解热力环流。
2、合作探究为学生创造参与的机会,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学法指导【学情分析】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热力环流现象有一定的了解,有利于结合实际理解原理。
但是对本节课用到的大气物理学原理,学生跨学科的迁移能力较差。
【学法】引导学生探究,问题,利用原有的知识来推理分析,得到新的知识四教学过程(一)引入:春暖花开,大家都喜欢到野外放风筝。
为什么人们会选在春天放风筝?【设计意图】用简单的生活现象引起学生兴趣,使学生对空气受热上升形成感知。
(二)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1、小组合作完成烟雾飘动的实验【设计意图】让学生观察到烟雾的飘动,通过探究实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讨问题的兴趣。
2、引导学生分析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问题 1、气压值的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2、物体受热或受冷后,体积怎样变,密度怎样变?3、大气上升后近地面和高空大气的密度和原来相比有什么变化?如果受冷呢?4、密度变化后,原来同一平面的气压会怎样变化?5、同一水平面气压变化后对大气的运动有什么影响?当地面受热均匀时,大气受热均匀空气相对稳定;空气受热不均时大气产生运动。
《热力环流》说课稿
《热力环流》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热力环流”。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热力环流”是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二章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习了大气的受热过程之后,进一步探讨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它对于理解全球性的大气环流、天气系统的形成等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
教材通过实验、示意图和文字描述,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原理,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对大气的基本概念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前面的学习中也掌握了大气的受热过程等相关知识,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然而,高一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还相对较弱,对于热力环流这种较为抽象的地理现象,理解起来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直观的演示、生动的案例和详细的讲解,帮助学生突破难点,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2)能够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并解释常见的热力环流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示意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精神。
(2)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增强学生对地理环境的保护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2、教学难点(1)等压面的弯曲与气压高低的关系。
(2)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1)实验演示法: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观察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热力环流的说课稿
热力环流的说课稿一、说教材本文“热力环流”在现代气象学中占据着基础而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是大气科学的核心内容,也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热力环流的学习,学生可以深入理解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掌握天气系统形成和变化的原因,进而提高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1)作用与地位热力环流作为大气科学的基础理论,对于学生构建气象知识体系具有基石作用。
它连接了学生对地球运动、气候形成等多个知识点的理解,是沟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
(2)主要内容本文主要介绍了热力环流的概念、形成原因、分类及其对天气现象和气候的影响。
内容包括:大气受热的不均匀性、空气的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高压和低压系统的形成与变化、以及热力环流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等。
二、说教学目标学习本课,学生需要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热力环流的概念、形成原因和基本过程;掌握不同热力环流类型的特点及其对天气现象和气候的影响。
(2)能力目标能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生活中的气象现象;通过观察和分析天气图,识别高压和低压系统,预测天气变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关注自然、关爱环境的情感;激发学生对气象科学的兴趣,提高科学素养。
三、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基本过程及其对天气现象和气候的影响。
(2)难点空气的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的关系;高压和低压系统的形成与变化。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形象的解释帮助学生理解热力环流的相关概念和原理。
同时,结合实际天气现象,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四、说教法在教学热力环流这一课时,我计划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旨在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互动性,并促进学生的深度理解。
(1)启发法我将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例如:“为什么有的地方夏天特别热,而有的地方却很凉爽?”或者“为什么台风总是先在海上形成?”这样的问题能够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探索热力环流背后的原理。
2.1大气热力环流第一课时说课稿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2.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大气热力环流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3.地理图表分析:提供气温分布图、气压分布图等,让学生分析大气热力环流在图中的表现,提高数据分析能力。
(四)总结反馈
在总结反馈阶段,我将采取以下措施:
1.学生自我评价: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自我评价在知识掌握、技能提升等方面的表现。
1.大气受热过程:通过PPT、动画等形式,讲解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等概念,阐述大气受热过程。
2.大气运动原理:结合物理学知识,讲解大气运动的原因、方式,以及影响大气运动的因素。
3.大气环流形成:运用地球仪、气压分布图等教具,分析大气环流的成因、特点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三)巩固练习
为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应用能力,我计划设计以下巩固练习或实践活动:
4.反思与改进:针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自我反思,查找原因;调整教学策略,如增加课堂互动、优化教学方法等;定期听取学生意见,不断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学反思
1.预见问题:学生在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影响因素时可能存在困难;课堂互动可能不够充分,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应对策略:针对理解困难,通过举例、图示等方法,反复讲解,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加强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观点,提高参与度。
3.评估教学效果:课后通过作业批改、课堂反馈和测试等方式,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评估教学效果。
3.课堂展示:鼓励学生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课堂展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4.课后线上互动:利用网络平台,组织学生进行线上讨论、问题解答,延伸课堂学习。
四、教学过程设计
《热力环流 》说课稿
《热力环流》说课稿《热力环流》说课稿1第一部分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热力环流是“第三节大气环境”中的第三课时,在介绍了大气的垂直分层和受热过程后引入了热力环流,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是大气运动最基本的状态与原理,但却是理解本章“大气环流”和“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和移动以及锋面系统的理论基础”的重要基础。
可以说如果不能理解热力环流,第二单元的学习将面临巨大的困难。
同时它也是高中地理的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在历年高考中多有考查,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它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二、说教学目的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同时又要有利于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即可接受性与发展性相结合的原则),我将教学目标定为:1、知识目标:了解冷热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
2、能力目标:通过实验说明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并且能够用事实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
通过课前布置学生收集城市热岛效应的资料,培养学生收集地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通过实验,使学生亲身经历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通过对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等问题的探究,使学生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
三、说教材重点、难点重点:地表冷热不均造成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难点:运用热力环流理论解释城市风、山谷风和海陆风。
四、学情分析课前学生已有必备的相关知识技能基础,如大气压强与高度的关系,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等,而且对有关的天气、气候事例比较感兴趣,参与、表现欲望较强,但已有的知识水平较低、甚至还有错误的认识。
但由于高中阶段刚开始学习立体几何,空间概念建立不牢固,不清晰,所以本节课的学习对于学生有一定难度。
五、说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些由浅入深的问题,并联系学生身边的一些现象,并借助于实验演示和现代化多媒体计算机技术,把抽象的大气运动具体、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便于学生认识发展过程的实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
2024热力环流说课稿范文
2024热力环流说课稿范文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2024热力环流》,下面我将就这个内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1、《2024热力环流》是地理科目高中年级的教材内容。
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气候和天气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地理领域中的重要知识点,而且热力环流在地球上的分布与地理现象有着密切的关联。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我制定了以下三点教学目标:①认知目标:理解热力环流的概念和分类,掌握全球主要热力环流带的特点。
②能力目标:能够通过地图和图表等工具分析和解释热力环流现象。
③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地球热力环流重要性的认识和对地理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二、说教法学法地理科学是一门实证科学,学习地理需要通过实际观察和实验来深化理解。
因此,这节课我采用的教法:示例法、实验法;学法是:观察学法、实践学法。
三、说教学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我准备了丰富的地图和图表资料,以直观呈现热力环流的分布和特点,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四、说教学过程新课标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来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思考。
1. 引入新课我将通过呈现一张全球热力环流分布图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并让学生观察图上的特点。
然后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地球上存在着热力环流,以及热力环流对地球的影响。
2. 理解概念和分类我将通过示例和实验来帮助学生理解热力环流的概念和分类。
首先,我会从大气循环和热量传递方面介绍热力环流的概念。
然后,我会进行实验演示来展示地球上的主要热力环流带,并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
3. 分析特点和作用通过展示地图和图表,我将引导学生分析不同热力环流带的特点和作用,比如赤道气候带的高温多雨,副热带气候带的干旱少雨等。
同时,我会让学生思考热力环流的作用对地理现象的影响,比如季风、风纷扬沙等。
4. 实际运用在学生掌握了热力环流的概念和特点后,我将给学生一个应用题,让他们通过分析图表来解答问题,从而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
《热力环流》1高中地理同课异构说课导学案
2.1.2《热力环流》导学案
【学习目标】
【地理实践力】通过热力环流实验观察,实例应用环节的设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人地协调观】在热力环流实例研究中,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强调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观念。
【综合思维】通过高考题的设置,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学习重点】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学习难点】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热力环流在实际生活的具体表现。
【学习过程】
一、课前自主学习
1.气压:该地单位面积垂直方向上延伸到大气层顶的空气柱的总重量。
气压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
2.高压、低压
同一高度上,空气密度越大,气压值越大,称为高压;
密度越小,气压值越小,称为低压。
同一高度上,空气由()向()运动。
3、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是指海洋和陆地比热容不同,陆地比热容比海洋小。
陆地增温快,降温也快;海洋增温慢,降温也慢。
白天陆地温度(),海洋温度();晚上,陆地温度(),海洋温度()。
4、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
近地面大气温度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
二、直观观察,初步认知
1、观察烟气在玻璃缸内是如何飘动的,回答问题
①受热时气流垂直方向上怎样运动?
②遇冷时气流垂直方向上怎样运动?
请用箭头标出来运动方向。
思考:玻璃缸内空气运动的原因?
三、教师讲解,深入理解
四、合作探究,强化掌握
下图为热力环流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热力环流 说课稿
《热力环流》说课稿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热力环流”。
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五方面分析我对本节课的设计。
一、说教材1、本节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热力环流是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为其后大气环流,气压带与风带以及常见天气系统的学习提供理论基础,同时又是第一单元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这一内容的深入。
所以在内容上,本节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大气环境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生活中也有很多热力环流的现象,所以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地理的生活性。
有利于学生对地理问题的探究。
2、教学目标及确定依据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是学生可以运用示意图说明热力环流的成因及环流模式。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将教学目标确定如下:知识与技能目标:可以阐述热力环流的原理,并可以用热力环流的原理来解释生活中的一些自然现象,如海陆风、城郊风等。
过程与方法目标:图表分析大气的保温作用;联系实际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和风的形成。
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念、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大气的环保意识,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我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课的内容,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知识基础,将重点定为,难点定为3、教学重点、难点及确定依据(1)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教学难点:运用热力环流的原理解释现实问题。
(2)确定依据:①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
②本节内容是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③热力环流涉及等温线、等压面难度大,和日常生活联系紧密。
④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比较缺乏,对大气的运动不易理解。
二、说学法1、学情分析:(1)高一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大气与气候的初步知识,也具备了一定的读图和分析能力,学生对一些热力环流的现象都有一定的认识,但却只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
2.1热力环流说课稿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1
(三)学习动机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我将采取以下策略和活动:
1.创设情境:通过展示现实生活中的热力环流现象,如城市热岛效应、山谷风等,引发学生对热力环流的关注。
2.实践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分析实例,探讨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和对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1.教学重点:热力环流的概念、形成原因、特征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2.教学难点:
(1)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大气中的温度差异是形成热力环流的关键,但学生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可能存在困难。
(2)热力环流对环境的影响:热力环流对气候、天气等方面的影响较为复杂,学生需要通过实例来深入理解。
(3)热力环流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要求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地球运动、地图等基本知识,为理解热力环流奠定了基础。在此基础上,本节课将引导学生探究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为后续学习大气层结、天气系统等知识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热力环流的概念、形成原因和特征;掌握热力环流对环境的影响;学会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生活中的大气现象。
为了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我将采用以下方式导入新课:
1.生活实例引入:向学生展示一段关于热力环流现象的短视频,如无人机拍摄的城乡温差对比,让学生直观感受热力环流对生活的影响,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2.提出问题: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如“为什么城市比乡村热?”“这种温差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等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作业目的:通过练习题巩固基础知识,调查报告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观察实践作业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提高学习兴趣和动机。
热力环流说课稿1
《热力环流》说课稿一、说教材1、地位和作用本节课的内容是“大气运动”这个重要内容的开篇和基础性的内容。
“热力环流”的学习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热力环流的规律和原理,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重要天气系统”奠定知识基础,也是分析气候类型的形成和天气变化所要依据的重要知识。
2、教学目标的制定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知识与能力:让学生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能力目标: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培养学生从学习中和生活中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观点。
3、重难点重点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实际应用。
因为学生对空间的思考和想象能力有限,过程的讲述成为知识讲述的一个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本节课的教法指导思想是:利用最恰当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热情参与,积极思考,真正做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结合学生自身特点,具体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有:1、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演示,获得知识,验证结果。
2、图式教学法:学生绘图、析图。
3、探究式教学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主学习、讨论、探究,并因此获得发展。
4、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弥补学生空间想象力不足的缺陷。
对于学生,图是地理的重要语言,使学生获得读、用、析图的方法是地理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
在本节课中,打算着重指导学生熟悉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图。
在这里,过程的展示是非常重要的,我决定把过程分步骤,每个步骤用一张图来讲解,从而有利于学生的理解。
三、说教学过程过程:1、在引入热力环流时,可从烧开水水沸腾时的情形入手,其目的是让学生先有一个很感性的认识。
也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2、讲述热力环流的时候,我将其过程步步分拆,每一过程都有一幅图,教师每步分别讲解,让同学从每幅图的变化中得出结论,这一部分的学习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讨论,探究,教师在期间加以指导,从而加强学生的读图思考的能力。
《热力环流》高中地理同课异构教学设计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分析[课程标准分析]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在表述大气运动的学习内容时,以“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为主题,提出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在理解大气热力状况的基础上认识大气的垂直和水平运动,进而用示意图说明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课程标准对这部分内容特别强调运用图表得出结论,要引导学生多想象,关键是理解。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热力环流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第2课时)。
“地球上的大气”这一章前后各部分知识的关联性很强。
其中“热力环流”这个知识点是本章内容的基础。
后面“大气的水平运动”、“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等都是“热力环流”的具体体现和知识延伸,所以“热力环流”奠定了整个章节的基础,是第二章的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和形成过程;2.能分析自然界中常见的热力环流现象。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获得热力环流的感性认识;2.通过读图分析,自主归纳变化规律;3.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2.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及应用;2.难点:气压的判读及等压面的变化规律。
教学方法:实验教学法、图示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学法指导:观察法、合作探究法、案例分析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实验演示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创设情境,警察破案故事导入,分析两个嫌疑人谁说了谎,带着问题我们来学习热力环流。
【学习新课】在学习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与热力环流相关的几个概念,以帮助我们更好的学习热力环流。
一、气压和等压面1.气压:单位面积上向上延伸到大气上界的垂直空气柱的重量。
规律1:同一地点,海拔升高气压降低。
2.高压、低压:同一高度上,空气密度越大,气压越大,称为高压;空气密度越小,气压越小,称为低压。
课题:热力环流(说课稿)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地理必修一课题:热力环流(说课稿)单位:济源市第四中学姓名:水艳粉邮箱:syf123_2003@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地理必修1课题:热力环流(说课稿)济源四中水艳粉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叫水艳粉,来自济源市第四中学,我说课的题目是《热力环流》,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对本节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是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
本节包括三部分内容,即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
我主要谈热力环流,热力环流是整个章节的基础,也是学生理解大气运动的最基础的知识和最佳切入口,同时,也为学习“气压带和风带”做铺垫。
(二)教学的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①理解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②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通过实验,获得热力环流的感性认识;②通过读图分析,自主归纳变化规律;③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②使学生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该目标设定是以新课标为准绳,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并以此确定本节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难点:等压面的变化规律二、教法分析新课标倡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
结合本节的教学内容,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演示,获得感性认知。
2、图式教学法: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绘图能力。
3、探究式教学法: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合作探究——得出结论。
4、多媒体教学手段:形象直观,领悟新知。
其中探究式教学法是最基本的方法,它能引导学生热情参与,积极思考,促使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学法指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读图分析能力和推导归纳能力,学生好奇、好问、好动,思维活跃,在课堂上:采用观察法,使其直观感知,形成表象;采用讨论法,使其明确问题,集思广益;采用合作探究法,使其相互合作,巩固提高,使学生从“学会”发展到“会学”。
《热力环流》1高中地理同课异构说课教学说课稿
热力环流说课稿(主页图片)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号选手,我说课的内容是:热力环流。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过程等七个方面加以说明。
(第一页教材分析)热力环流大气环流最基础形式,也是后面学习“三圈环流”“气压带风带”“季风环流”的基础。
新课标对该节课也有明确的要求。
(第二页学情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这节课说难也是难,就因为它面对的是高一学生,这一阶段的学生缺乏地理思维能力,不能快速的将大气知识与物理知识结合起来。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多多引导。
(第三页教学目标)学生通过做实验,在实验中学习怎么用适当的工具把实验做好,这就体现了满满的地理实践力这一核心素养。
(第四页重难点)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情况,我确定本节课的重难点【重点】热力环流形成过程及其应用。
【难点】用热力环流相关原理解释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等地理现象。
(第五页教学方法)为了突破教学重难点,为了顺利完成教学目标,我主要采用实验法、课堂讨论法、情景教学法等。
(第六页教学过程)这是我的教学过程,先用历史故事的方式进行导入(打开第七页导入新课)设置悬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后面教学做铺垫。
因为大气是透明的,无形的,所以对学生来说很难想象出来,因此嘞我设计了一个热力环流的液体实验,用水的环流代替大气流动,便于直接观察。
(打开第八页热力环流实验)(第八页热力环流实验)这就是我设计的液体实验原理图,下面是需要准备的实验工具(顺势点开第九页实验图片展示)(语速放慢,认真讲解)把两个瓶子用导管连通,用夹子封住导管,准备红蓝色素,一定的热水和冰水。
(播放第二张图片)在碗里分别倒入冷、热水,取下夹子观察(播放第三张图片)这是实验结果,用不同颜色的水能很清楚的看到水流的运动。
为此我设计了两个课堂活动(打开第十页课堂活动一二)(第十页两个实验活动)先让学生按照学案上的实验步骤,分小组进行实验,为此我准备了六套实验用具,就是为了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实验中来,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另一点能加深他们对环流的印象,便于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热力环流说课稿
热力环流说课稿第一部分说教材一、说教材的结构和地位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也是学生理解大气运动这部分内容的最基础的知识和最佳切入点,对于理解由于热力原因而引起的大气运动、学习大气环流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因此,学好这部分内容是学好大气运动的基础,有助于大气运动原理、大气环流和季风环流以及全球气候变化打下理论基础,高考中结合等压线、城市风、海陆风等是考查形式。
二、说学情在地理的知识体系中,大气知识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难于掌握的。
这种难主要在于三点:第一,学生的空间概念建立的还不牢靠;第二,学生暂时还不能将大气知识与物理知识联系起来;第三,短时间内不能将大气运动与地理环境联系起来。
故感到很难把握对整个大气知识的思维线索,感到这些知识与应用无关。
生活中,学生对许多的自然地理现象并不陌生,但很少能将其与相关大气的知识联系起来。
总的来说,对大气的了解,总是感到既陌生又熟悉。
三、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掌握热力环流的定义,熟练阅读热力环流示意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②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③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局地环流问题,达到知识拓展的目的。
2、能力目标①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思考能力;②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③培养学生联系、联想、整体的分析能力。
本课遵循由问题→多媒体演示和地理小实验获得感性认识→分析推理运动过程→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给出实际生活案例→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理解、观察热力环流和局地环流,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
通过对城市风、山谷风等内容的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
三、说教学重难点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难点: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分析绘制山谷风、海陆风、城市风形成第二部分说教法和学法一、说教法1、生活实例分析法,运用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调动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做到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结合。
2.1.2热力环流说课稿高一上学期地理鲁教版必修第一册
一、教材分析
(一)内容概述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2.1.2热力环流”,是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第一册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章主要介绍了大气的组成、大气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等基本概念。热力环流作为大气运动的一种基本形式,在整个课程体系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主要知识点包括:
2.对热力环流成因的复杂性和抽象性难以把握。
3.缺乏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现象相结合的能力。
(三)学习动机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我将采取以下策略或活动:
1.利用多媒体展示生动的热力环流现象,如气象图、动画等,以直观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设计相关的探究活动,如模拟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二)媒体资源
我将使用以下教具和多媒体资源来辅助教学:气象图、热力环流动画、PPT演示文稿和实物模型。气象图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看到热力环流的实际分布;热力环流动画能够生动地展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便于学生理解;PPT演示文稿将教学内容结构化,便于学生跟随教学节奏;实物模型可以让学生触摸和操作,增强对热力环流原理的感性认识。这些媒体资源在教学中的作用是提供直观的学习材料,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概念,以及促进知识的内化。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新课导入是激发学生兴趣和注意力的重要环节。我将采用情境导入法开始本节课的教学。具体做法是,首先展示一段关于地球气候和大气运动的视频,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视频中展示的自然现象,如台风、高压和低压系统等。随后,我会提出一些引导性问题,如“你们能解释视频中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吗?”、“你们知道这些现象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吗?”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为接下来的课程内容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川省武胜中学校高一地理《热力环流》说课稿
《热力环流》说课稿四川省武胜中学校地理组刘奎一、说教材1、地位和作用本节课的内容是“大气运动”这个重要内容的开篇和基础性的内容。
“热力环流”的学习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热力环流的规律和原理,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气压带和风带”奠定知识基础,也是分析气候类型的形成和天气变化所要依据的重要知识。
2、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气压,等压面的定义,会判断气压的高低(2) 知道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理解热力环流的成因。
能力目标:学会画热力环流示意图;能运用所学的原理,解释发生在身边大气环境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目标:通过对大气环境中出现的一些实际问题的探究,激发求知欲,培养热爱科学的思想情感。
3、重难点重点:判断气压高低和热力环流的原理和应用.难点:等压面的分析判读。
二、说学法教法本节课的教法指导思想是:利用最恰当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热情参与,积极思考,真正做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结合学生自身特点,具体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有:1、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演示,获得知识,验证结果。
2、图式教学法:学生绘图、析图。
3、探究式教学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主学习、讨论、探究,并因此获得发展。
4、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弥补学生空间想象力不足的缺陷。
对于学生,图是地理的重要语言,使学生获得读、用、析图的方法是地理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
在本节课中,打算着重指导学生熟悉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图。
在这里,过程的展示是非常重要的,我决定把过程分步骤,每个步骤用一张图来讲解,从而有利于学生的理解。
三、说教学过程过程:1、在引入热力环流时,可从诸葛亮火烧葫芦峪烧的情形入手,其目的是引起学生的兴趣。
2、讲述热力环流的时候,我将其过程步步分拆,每一过程都有一幅图,教师每步分别讲解,让同学从每幅图的变化中得出结论,这一部分的学习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讨论,探究,教师在期间加以指导,从而加强学生的读图思考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几号
看似无形,实则驱动云雨,行走于大千世界,流动在方寸之间。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热力环流》,根据新课程的理念,我将从说地位、说学情、说目标、说内容、说方法5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地位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必修1第二章的第一节,是“地球上的大气”这一重要内容的开篇,也为后面学习奠定知识基础。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也是学生理解复杂的大气运动的最佳切入点。
简而言之,过渡,基础,切入点。
二、说学情
在高中地理知识体系中,大气知识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难于掌握的。
这种难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第一,这部分内容逻辑性强而且很抽象;
第二,学生暂时还不能将大气知识与物理知识联系起来;
第三,学生短时间内不能将大气运动与地理环境联系起来。
简而言之,抽象,失联,难以致用。
三、说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掌握热力环流的原理,能够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并且用专业的地理术语表述热力环流动态过程,培养学生“以图化文,以文化图”的读图分析能力。
2.能运用热力环流的原理解释相关地理现象,培养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的质疑能力,并能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
本节课遵循“质疑→微课演示(感性认知)→分析推理归纳规律(理性认知)→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培养学生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认知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求真、求实,严谨的科学态度,提高环保意识,了解自然,热爱生活。
简而言之,学原理,系实际。
四、说内容
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逻辑性强而且很抽象,所以把这部分内容定为重点;
难点: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生活中,学生对许多地理现象并不陌生,但很少能将其与相关的大气知识联系起来,这也与新课标理念中,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要求相悖,因此,把热力环流的实际应用定为难点。
针对重难点,我会创设情境,运用多媒体演示和对难点问题进行分解,将复杂问题分成若干相关的简单问题,化繁为简,各个击破。
让学生讨论分析、合作探究,同时我会适时的进行引导补充,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