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胆碱药和抗胆碱药
7-2 拟胆碱药与抗胆碱

毒蕈碱(Muscarine)
从捕蝇蕈中分离提取。 与M胆碱受体结合,产生M样作用。 民间常因食用野生蕈而中毒,表现为流涎、流泪、恶心、呕 吐、头痛、视觉障碍、腹绞痛、腹泻、支气管痉挛、心动过 缓、低血压、休克等。中毒除采用支持疗法外,可多次肌内 注射阿托品。 毒蕈碱虽具有重要药理活性,但不作为治疗药物。
三种胆碱酯类药物的作用比较
理化性质 药理作用 M样作用 稳定性 对AchE的 敏感性 心血管 胃肠 膀胱 眼(局部) 阿托 品拮 抗 N样作用
胆碱 酯类
乙酰 胆碱
氨甲 酰胆 碱 氨甲 酰甲 胆碱
不稳定
+++
++
++
++
+
+++
++
稳定
-
+
+++
+++
++
+
+++
稳定
-
+/-
+++
+++
++
+++
-
胆碱酯酶复活药
是一类能使已被磷酰化的胆碱酯酶恢复活性的药物,它不 仅可使单用阿托品不能控制的严重有机磷中毒得到解救, 而且可显著缩短中毒的病程。
常用的胆碱酯酶复活药有碘解磷定和氯解磷定等,均为肟 类化合物。
该类药物与磷酰基的结合力比AchE更强,可置换出游离的 AchE,恢复其活性。
拟胆碱药的合理选用
吡啶斯的明(Pyridostigmine, Mestinon)
拟胆碱药和抗胆碱药

拟胆碱药和抗胆碱药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 )是躯体神经、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和全部副交感神经的化学递质。
药物可通过影响乙酰胆碱与受体的相互作用和乙酰胆碱的代谢等环节,达到增强或减弱乙酰胆碱作用的结果,调节胆碱能神经系统兴奋低下和过度兴奋的病理状态,用于治疗的目的。
3N OOH 3CH CH 3乙酰胆碱第一节 拟胆碱药拟胆碱药物是一类作用类似乙酰胆碱作用的药物。
依药物的作用机制,可分为直接作用于胆碱受体的胆碱受体激动剂,和作用于胆碱酯酶的胆碱酯酶抑制剂。
本类药物可使心率减慢、瞳孔缩小、血管扩张、胃肠蠕动及分泌增加,临床上用于青光眼、肠麻痹和血管痉挛性疾病。
1、胆碱受体激动剂在研究中,把胆碱受体依其对毒蕈碱(muscarine )和烟碱(nicotine )的敏感性,分为M-胆碱受体和N-胆碱受体。
乙酰胆碱在胃肠道和血液中易水解,且选择性不高,未能直接用于治疗的目的。
长期以来,人们直接使用毒蕈碱和毛果芸香碱(Pilocarpine)等植物来源的药物。
对乙酰胆碱进行结构改造的研究,又得到一些胆碱受体激动剂,如卡巴胆碱(Carbachol), 氯贝胆碱(Bethanechol chloride)等。
CH 3N O NH 2O 3CH 3 CH 3N ONH 2O 3CH 3CH 3卡巴胆碱 氯贝胆碱*硝酸毛果芸香碱化学名为4-[(1-甲基-1H -咪唑-5-基) 甲基]-3-乙基二氢-2(3H )-呋喃酮硝酸盐。
本品是芸香科植物毛果芸香(Pilocarpine )中分离出的一种生物碱。
为无色结晶或白色结晶性粉末,无臭,遇光易变质。
毛果芸香碱 的pKa 值7.15和12.57,分别表示咪唑环上N-3和N-1的碱性。
毛果芸香碱有两个手性中心,本品的旋光值为[α]D 20 +80º~ +83º。
毛果芸香碱具有M-胆碱受体激动作用,对汗腺、唾液腺的作用很大,造成瞳孔缩小,眼内压降低。
拟胆碱药和抗胆碱药

第六章拟胆碱药与抗胆碱药一. 根本要求1.熟悉拟胆碱药、抗胆碱药、拟肾上腺素药、组织胺H1受体结抗剂和局部麻醉药的开展和结构类型。
2.掌握代表药物的化学结构、命名、理化性质、体代。
3.熟悉各类药物的结构改造方法、构效关系、化学合成方法和药物作用的靶点。
二. 教学容1.掌握代表药物氯贝胆碱、溴新斯的明、硫酸阿托品氢溴酸山莨菪碱溴丙胺太林、右旋氯筒箭毒碱、肾上腺素、盐酸麻黄碱、沙丁胺醇、盐酸曲吡那敏、盐酸苯海拉明、马来酸氯苯那敏、盐酸赛庚啶、盐酸西替利嗪、阿司咪唑、盐酸普鲁卡因、盐酸利多卡因、盐酸达克罗宁的化学结构、命名、理化性质、体代。
2.熟悉上述代表药物的结构类型、构效关系和结构改造方法和化学合成方法。
三. 教学学时:3学时四. 重点、难点和要点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共同组成外周神经系统。
影响传出神经系统功能的药物依其药理作用的不同,传统上被分为四大类,即拟胆碱药、抗胆碱药、拟肾上腺素药和抗肾上腺素药。
抗肾上腺素药目前在临床上多用于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所以抗肾上腺素药将在循环系统用药中介绍。
组织胺作为一种重要的神经化学递质,广泛存在于哺乳动物的几乎所有组织中,发挥一系列复杂的生理功能。
迄今为止至少发现了3类组胺受体,并分别命名为H1受体、H2受体和H3受体。
目前临床上使用的抗变态反响药主要为组胺H1受体拮抗剂,而抗溃疡药物主要为H2受体拮抗剂。
由于本书将抗溃疡药归入消化系统用药,所以本章将介绍组胺H1受体拮抗剂。
局部麻醉药是一类重要的外周神经系统用药,本章将在第五章中介绍。
拟胆碱药 Cholinergic Drugs躯体神经、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和全部副交感神经的化学递质均为乙酰胆碱。
乙酰胆碱在突触前神经细胞合成。
神经冲动使之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产生效应。
之后,乙酰胆碱分子被乙酰胆碱酯酶催化水解为胆碱和乙酸而失活。
胆碱经主动再摄取返回突触前神经末梢,再为乙酰胆碱合成所用。
所以理论上其中每一个环节都可能经药物的影响到达增强或减弱乙酰胆碱作用的结果。
拟胆碱药和抗胆碱药ppt课件

Atropine来源
经提取法或全合成法制备 目前我国是从茄qié科植物颠茄、曼陀罗
及莨菪中分离提取 –得粗品后,经氯仿回流或冷稀碱处理 便会消旋化(外消旋,无旋光性)
Atropine全合成
与Mannich反应对比!
理化性质
1. 碱性 2. 水解性 3. 鉴别反应
Atropine碱性
Kb=4.5*10-5,pKa (HB+) =9.8 –在水溶液中能使酚酞呈红色 硫酸阿托品水溶液呈中性反应
烟碱型胆碱受体 –对烟碱(Nicotine)比较敏感位于神经节细胞和
骨骼肌细胞膜上
第1节 M胆碱受体激动剂
(拟胆碱药)Cholinergic Drugs
胆碱受体激动剂
一、拟胆碱药
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
定义:胆碱受体激动剂是指能够作用于胆碱M-受 体和N-受体,产生具有M样作用及N样作用的物质。
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是指能够抑制乙酰胆碱酯 酶的活性,使得体内的乙酰胆碱相对含量增高的物 质。这种药物都能够产生同乙酰胆碱相似的作用, 所以又都称为拟胆碱药物。
中枢作用 –东莨菪碱〉Atropine 〉山莨菪碱
合成M胆碱受体拮抗剂
2. 溴丙胺太林
–PropanthelineBromide –普鲁本辛(Probanthine)
作用
较强的外周抗M胆碱作用 及弱的神经节阻断作用 对胃肠道平滑肌有选择性
发现
从Atropine结构改造中发展
Atropine的缺点
发现
先导物 –乙酰胆碱 –1930s
乙酰胆碱
氯贝胆碱
乙酰胆碱无临床实用价值
十分重要的生理作用 选择性不高 极易被水解
–在胃部 被酸 水解 –在血液 被化学或胆碱酯酶 水解
拟胆碱药与抗胆碱药ppt课件

[作用特点]:
后马托品
1、散瞳和调节麻痹作用较阿托品弱、短暂、 维持 1-2天。
2、临床应用眼科检查、验光。
•
N胆碱受体阻断药
•
(神经节阻滞药)
• N胆碱受体阻断药
•
N胆碱受体阻断药
•
(骨骼肌松弛药)
•
除极化型肌松药
• 骨骼肌松弛药
•
非除极化型肌松药
• 琥珀胆碱 [药理作用] • 1.肌松作用 • 作用快、短,易于控制。静脉注射10~30mg琥珀胆碱后,
4、中枢作用弱。 常用于胃肠绞痛、中毒性休克
东莨菪碱
【作用特点】 1、抑制中枢作用: (1)小剂 量有明显镇静;
(2)较大剂量,催眠、麻醉。 2、 抑制腺体分泌作用强于阿托品。 3 、中枢抗胆碱作用。 4、防晕止吐
主要用于中药麻醉,震颤麻痹症,麻醉前给药、 晕动症、妊娠及放射病所致的呕吐。
人工合成阿托品类代用品
• 眼科应用
(1)虹膜睫状体炎:使环状肌、睫状肌松弛,充分休息有利 于炎症消退。常与缩瞳药合用。
(2)检查眼底: (3)验光配镜: • 抗缓慢性心律失常
用于迷走神经过度兴奋所致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等 心律失常。
• 感染性休克:
• 用于暴发型流脑、中毒性菌痢、中毒性肺炎所致的休克。
• 解救有机磷酸酯类中毒:
3、严重中毒可由兴奋转入抑制,出现昏迷,最终可因呼吸 麻痹而致死。
【中毒解救】
外周症状用M胆碱受体兴奋药毛果芸香碱对抗;可用地西泮或
小量苯巴比妥对抗中枢兴奋症状;呼吸抑制需给予吸氧及人工
呼吸。
用药护理
1.用药前注意病人心率,体温,眼压 2.用药前告知副作用如:面色潮红等。 3.抢救有机磷中毒时,区分阿托品中毒和有机磷中毒中枢兴奋 症状。 4.大剂量应用时,准备好新斯的明(解救有机磷中毒时不能 用),毛果芸香碱和镇静催眠药。 5.扩瞳时间较长,注意对眼的保护。
拟胆碱药和抗胆碱

※氯贝胆碱
毒蕈碱
以上三种毒蕈碱样作用拟胆碱药都为M受体激动剂
兴奋:治疗老年性痴呆
M1:大脑皮层
拮抗:消化道溃疡
M受体激动
M2:心脏 M3:兴奋
兴奋: (治疗冠心病) 拮抗:心率失常
可使平滑肌痉挛,治疗 术后腹气胀,尿潴留
※
3.拟胆碱药构效关系
CH3COOCH2C+H2N(CH3)3Cl-
(1)酯基:CH3-CO-、CH3CH2-CO-、 CH3(CH2)2-CO- 活性大大下降 (2)亚乙基:在α-C(β-C)上任何一位置, 特别β-C引入-CH3会使活性升高,且不易水解 ;αC引入-CH3拟烟碱作用升高,β-C引入-CH3 会形成 手性碳,S构型活性大R构型活性数倍
(AchE) 丝氨酸
OH
H3C C O CH2CH2N+(CH3)3
O Ser AChE
O
CH3C O Ser AChE + HOCH2CH2N+(CH3)3
乙酰化胆碱酯酶
胆碱
(无活性)
AchE-Ser-OH + CH3COOH
㈡、可逆性乙酰胆碱酶抑制剂
1、药物的发展
毒扁豆碱(依色林)
CH3NHCOO
CH3
NN CH3CH3
水解
O HO CH3NHC - +
CH3
NN CH3CH3
无效,毒 性大
溴吡斯的明Oຫໍສະໝຸດ CH3 CH3NCO
+ BrN CH3
毒性↓,用药后起效慢3-4min,作用时间长36h,副作用较溴新斯的明小
依酚溴铵(艾的酚,腾喜龙)
HO
CH3 N+ CH2CH3 Br-
药物化学拟胆碱药和抗胆碱药

有机磷农药、沙林毒气等
可逆的酶抑制剂(reversible inhibitors):这类抑制剂 与酶蛋白的结合是可逆的。可用透析法除去抑制剂使 酶复活,大多数常用的酶抑制剂药物都是这种类型。
不可逆酶抑制剂(irreversible inhibitors):这类 抑制剂通常以比较牢固的共价键与酶蛋白中的基团结 合而使酶失活,不能用透析、超滤等物理方法除去酶 抑制剂而使酶复活。
CH33NHCOO
CH33
NN CH33 CH33
毒扁豆碱(Physostigmine)
¾ 西非洲出产的毒扁豆中生物碱; ¾ 临床上第一个抗胆碱酯酶药,在眼科使用多年,治
青光眼; ¾ 因选择性低,毒性较大,现已少用; ¾ 急诊时用作中枢抗胆碱药中毒的解毒剂。
毒扁豆碱的结构简化:
CH33NHCOO
O H2NCOCHCH2N(CH3)3 . Cl
CH3
氯贝胆碱(Bethanechol Chloride)
¾ 结合了卡巴胆碱和氯醋甲胆碱的结构特点; ¾ 几乎没有N样作用,为选择性的M受体激动剂; ¾ 对胃肠道和膀胱平滑肌的选择性较高; ¾ 临床主要用于治疗手术后腹气胀、尿潴留以及其它
原因所致的胃肠道或膀胱功能异常。
3) 乙酰胆碱的化学稳定性差,在体内易被乙酰胆碱 酯酶水解而失活。
但乙酰胆碱可作为先导化合物,设计开发性质上较 稳定并且对受体有较高选择性的胆碱受体激动剂。
1. 乙酰胆碱类似物
O H2NCOCH2CH2N(CH3)3 . Cl
卡巴胆碱(Carbachol) ¾ 由于氮上孤电子对的参与,使羰基碳的亲电性较乙
本章主要内容
一、胆碱受体激动剂 1. 乙酰胆碱类似物:
拟胆碱药和抗胆碱药

第十章拟胆碱药和抗胆碱药外周神经系统:组胺作为一种重要的神经化学递质,广泛存在于哺乳动物的几乎所有组织中,发挥一系列复杂的生理功能。
已发现H1、H2、H3H1受体拮抗剂——抗变态反应药H2受体拮抗剂——抗溃疡药物(消化系统)局部麻醉药:在用药局部可逆地阻断感觉神经冲动的发生和传到,在意识清醒的条件下引起感觉消失或麻醉,是一类重要的外周神经系统用药。
第一节拟胆碱药拟胆碱药是一类具有和乙酰胆碱相似作用的药物。
按其作用环节和机制的不同,可分为:胆碱受体激动剂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一.胆碱受体激动剂与乙酰胆碱结合的受体——胆碱受体,分为:M受体——毒蕈碱(Muscarine)型受体N受体——烟碱(Nicotine)型受体M受体激动剂的临床应用M样作用:引起心肌收缩力减弱,心率减慢;消化道、呼吸道及其他脏器平滑肌收缩;动脉血管平滑肌松弛,血管舒张。
M受体激动剂属于直接作用于胆碱受体的拟胆碱药。
M受体激动剂主要用于手术后腹气涨、尿潴留;降低眼内压,治疗青光眼;治疗阿尔茨海默症;大部分胆碱受体激动剂还具有吗啡样镇痛作用,可用于止痛。
胆碱酯类M受体激动剂生物碱类M 受体激动剂毛果芸香碱 Pilocarpine叔胺类化合物。
但在体内仍以质子化的季铵正离子为活性形式。
二、胆碱受体激动剂构效关系位置1 被乙基或苯基取代活性下降。
位置2 若有甲基取代,N 样作用大为减弱,M 样作用与乙酰胆碱相似。
位置3 若有甲基取代可阻止胆碱酯酶的作用,延长作用时间,且N 样作用大于M 样作用。
位置4 带正电荷的氮是活性必须的,氮上以甲基取代为最好,若以氢或大基团如乙基取代则活性降低,若3个乙基则为抗胆碱活性。
对亚乙基桥部分“五原子规则” 三、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 作用机制进入神经突触间隙的乙酰胆碱会被乙酰胆碱酯酶(AChE )迅速催化水解,终结神经冲动的传递。
抑制AChE 将导致乙酰胆碱的积累,从而延长并增强乙酰胆碱的作用。
溴新斯的明 Neostigmine BromideON NO+.Br -化学名:溴化-N,N,N-三甲基-3-[(二甲氨基)甲酰氧基]苯胺 Neostigmine Bromide 的结构特点ON ON +氨甲酸酯芳环部分季铵碱部分. X -X = -Br, -CH 3SO 4ONO1234用途属于抗胆碱酯酶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拟胆碱药与抗胆碱药一. 基本要求1.熟悉拟胆碱药、抗胆碱药、拟肾上腺素药、组织胺H1受体结抗剂和局部麻醉药的发展和结构类型。
2.掌握代表药物的化学结构、命名、理化性质、体内代谢。
3.熟悉各类药物的结构改造方法、构效关系、化学合成方法和药物作用的靶点。
二. 教学内容1.掌握代表药物氯贝胆碱、溴新斯的明、硫酸阿托品氢溴酸山莨菪碱溴丙胺太林、右旋氯筒箭毒碱、肾上腺素、盐酸麻黄碱、沙丁胺醇、盐酸曲吡那敏、盐酸苯海拉明、马来酸氯苯那敏、盐酸赛庚啶、盐酸西替利嗪、阿司咪唑、盐酸普鲁卡因、盐酸利多卡因、盐酸达克罗宁的化学结构、命名、理化性质、体内代谢。
2.熟悉上述代表药物的结构类型、构效关系和结构改造方法和化学合成方法。
三. 教学学时:3学时四. 重点、难点和要点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共同组成外周神经系统。
影响传出神经系统功能的药物依其药理作用的不同,传统上被分为四大类,即拟胆碱药、抗胆碱药、拟肾上腺素药和抗肾上腺素药。
抗肾上腺素药目前在临床上多用于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所以抗肾上腺素药将在循环系统用药中介绍。
组织胺作为一种重要的神经化学递质,广泛存在于哺乳动物的几乎所有组织中,发挥一系列复杂的生理功能。
迄今为止至少发现了3类组胺受体,并分别命名为H1受体、H2受体和H3受体。
目前临床上使用的抗变态反应药主要为组胺H1受体拮抗剂,而抗溃疡药物主要为H2受体拮抗剂。
由于本书将抗溃疡药归入消化系统用药,所以本章将介绍组胺H1受体拮抗剂。
局部麻醉药是一类重要的外周神经系统用药,本章将在第五章中介绍。
拟胆碱药Cholinergic Drugs躯体神经、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和全部副交感神经的化学递质均为乙酰胆碱。
乙酰胆碱在突触前神经细胞内合成。
神经冲动使之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产生效应。
之后,乙酰胆碱分子被乙酰胆碱酯酶催化水解为胆碱和乙酸而失活。
胆碱经主动再摄取返回突触前神经末梢,再为乙酰胆碱合成所用。
所以理论上其中每一个环节都可能经药物的影响达到增强或减弱乙酰胆碱作用的结果。
但事实上,迄今成功应用于临床的胆碱能神经系统用药,包括拟胆碱药和抗胆碱药都是作用于胆碱受体和乙酰胆碱酯酶2个环节之一。
笼统地讲,拟胆碱药是一类具有和乙酰胆碱相似作用的药物,按其作用环节和机制的不同,可分为胆碱受体激动剂和阿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2种类型。
一.胆碱受体激动剂与乙酰胆碱结合的受体称为胆碱受体,分M -胆碱受体和N -胆碱受体。
乙酰胆碱直接作用于M -胆碱受体和N -胆碱受体,分别产生M 样作用及N 样作用,是胆碱受体激动剂。
氯贝胆碱 Bethanechol Chloride N NH 2O +.Cl -乙酰胆碱具有十分重要的生理作用,在胃部极易被酸水解,在血液中也极易经化学水解或胆碱酯酶水解。
并且乙酰胆碱的作用选择性不高,无临床实用价值。
为了寻找性质较稳定,同时具有较高选择性的拟胆碱药物,以乙酰胆碱作为结构改造的先导物。
Bethanechol 是人们对乙酰胆碱进行结构改造获得成功的一个例子。
乙酰胆碱分子可分为如下3部分,通过对各个部分的结构改造,总结出如下构效关系。
O NO 1234位置1 被乙基或苯基取代活性下降。
位置2 若有甲基取代,N 样作用大为减弱,M 样作用与乙酰胆碱相似。
位置3 若有甲基取代可阻止胆碱酯酶的作用,延长作用时间,且N 样作用大于M 样作用。
位置4 带正电荷的氮是活性必须的,氮上以甲基取代为最好,若以氢或大基团如乙基取代则活性降低,若3个乙基则为抗胆碱活性。
对亚乙基桥部分,当改变主链长度时,活性随链长度增加而迅速下降。
据此有人提出了“五原子规则”,即在季铵氮原子和乙酰基末端氢原子之间以不超过5个原子的距离(H-C-C-O-C-C-N),才能获得最大拟胆碱活性。
亚乙基桥上的氢原子若被乙基或含碳更多的烷基取代则导致活性下降。
若1个甲基取代时,由于空间位阻,在体内不易被胆碱酯酶所破坏,因此作用时间可延长。
若甲基取代在β位,则M样作用与乙酰胆碱相同,氮N样作用大大减弱,成为选择性M受体激动剂。
对乙酰氧基部分,当乙酰基位丙酰基或丁酰基等高级同系物取代时,活性下降。
这与“五原子规则”时符合的。
当乙酰基上的氢原子被芳环或较大分子量的基团取代后,则转变位抗胆碱作用。
乙酰胆碱作用时间短和不稳定是由于其分子中酯基的快速水解。
于是以相对不易水解得基团取代乙酰氧基就成为一条合理途径。
氨甲酰基由于氮上孤电子对的参与,其羰基碳的亲电性较乙酰胆碱低,因此不易被化学和酶促水解。
综合上述构效关系,让3部分的最佳结构组合起来就得到了Bethanechol Chloride,选择性的作用于M受体,口服有效。
目前对M胆碱受体激动剂的设计和合成研究的焦点集中在开发治疗阿尔茨海默(Alzheimer’s Disease,AD)和其他认知障碍疾病的药物。
AD 是老年性痴呆的主要原因。
AD患者的认知减退归因于大脑皮层胆碱能神经元的变性,变性是中枢乙酰胆碱的释放明显降低,结果使M1受体处于刺激不足的状态。
由于M1受体的活化对学习和记忆非常重要,刺激不足会导致认知减退。
因此选择性中枢拟胆碱药目前被认为使较有前途的抗痴呆药物的主要类型之一。
虽然迄今还没有正式药物上市,但研究中的大量化合物的疗效已经预示出令人鼓舞的前景。
二.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进入神经突触间隙的乙酰胆碱会被乙酰胆碱酯酶(AChE)迅速催化水解,终结神经冲动的传递。
抑制AChE将导致乙酰胆碱的积累,从而延长并增强乙酰胆碱的作用。
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AChE inhibitors),又称为抗胆碱酯酶药因不与胆碱能受体直接相互作用,属于间接拟胆碱药。
溴新斯的明Neostigmine BromideO NN O +.Br -Neostigmine 的化学结构由3部分组成,即季铵碱阳离子部分、芳香环部分及氨基甲酸酯部分。
分子中引入季铵离子一方面增强与胆碱酯酶的结合,另一方面降低中枢作用。
引入N ,N -二甲基氨基甲酸酯后不易水解。
Neostigmine Bromide 及其类似物溴吡斯的明和苄吡溴铵为疗效较好的抗胆碱酯酶药。
如果酰化酶水解乙酰胆碱过程非常缓慢,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造成AChE 的全部抑制,如有机磷毒剂,使体内乙酰胆碱浓度长时间异常增高,引起支气管收缩,继之惊厥,最终导致死亡。
所以这种不可逆胆碱酯酶抑制剂对人体使非常有害的。
抗胆碱药 Anticholinergic Drugs对于因胆碱能神经系统过渡兴奋造成的病理状态,可用抗胆碱药物治疗。
目前临床上使用的抗胆碱药主要是阻断乙酰胆碱与胆碱受体的相互作用,即胆碱受体拮抗剂。
按照药物的作用部位及对胆碱受体亚型选择性的不同,抗胆碱药通常分为3类:①M 胆碱受体拮抗剂,可逆性阻断节后胆碱能神经支配的效应器上的M 受体,呈现抑制腺体(唾液腺、汗腺、胃液)分泌,散大瞳孔,加速心律,松弛支气管和胃肠道平滑肌等作用。
②神经节阻断剂,在交感和副交感神经节选择性拮抗N 1胆碱受体,稳定突触后膜,阻断神经冲动在神经节中的传递,主要呈现降低血压的作用,临床用于治疗重症高血压。
③神经肌肉阻断剂,与骨骼肌运动终板膜上的N 2受体结合,阻断神经冲动在神经肌肉接头处的传递,表现为骨骼肌松弛作用,临床用作辅助麻醉药。
一.茄科生物碱类M 胆碱受体拮抗剂硫酸阿托品 Atropine SulphiteH 2SO 4.H 2O2Atropine 化学结构中具有莨菪烷(Tropane )骨架,莨菪烷3α位带有羟基即为莨菪醇。
α-羟甲基苯乙酸简称莨菪酸。
由(-)-莨菪酸与莨菪醇形成的酯称为(-)-莨菪碱。
由于莨菪酸在提取分离过程中极易发生消旋化,所以Atropine 是莨菪碱的外消旋体,其抗胆碱活性主要来自S (-)-莨菪碱,虽然S (-)-莨菪碱抗M 胆碱作用比消旋的Atropine 强2倍,但左旋体的中枢作用比右旋体强8-50倍,毒性更大。
临床应用Atropine 更安全,而且外消旋体更易制备。
Atropine 具有外周及中枢M 胆碱受体拮抗作用,但对M1和M2受体缺乏选择性。
将Atropine 做成季铵盐,因难以通过血脑屏障,而不能进入中枢神经系统,不呈现中枢作用。
如溴甲阿托品主要用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酸过多症、胃炎、慢性下痢、痉挛性大肠炎等。
氢溴酸山莨菪碱 Anisodamine HydrobromideHBrAnisodamine 是上世纪60年代我国学者从我国特有茄科植物唐古特山莨菪根中提取的生物碱,其氢溴酸盐又称“654”,天然品称“654-1”,人工合成品胃消旋体,称“654-2”。
与Atropine 的结构比较6位多了1个羟基。
氢溴酸东莨菪碱 Scopolamine HydrobromideHBr .与Atropine 的结构比较Scopolamine 6,7位多了1个氧桥。
对比上述Atropine 、Scopolamine 和Anisodamine 等茄科生物碱的化学结构,很容易看出他们的区别只是6,7位氧桥和6位羟基的有无。
氧桥和羟基的存在与否,对药物的中枢作用有很大影响。
氧桥使分子的亲脂性增大,中枢作用增强。
而羟基使分子极性增强,中枢作用减弱。
Scopolamine有氧桥,中枢作用最强,对大脑皮层明显抑制,临床作为镇静药,是中药麻醉的主要成分,并且对呼吸中枢有兴奋作用。
Atropine 无氧桥,无羟基,仅有兴奋呼吸中枢作用。
Anisodamine 有6位羟基,中枢作用最弱。
二.合成M胆碱受体拮抗剂溴丙胺太林Propantheline BromideO ONO.BrPropantheline 是从Atropine的结构改造中发展出的合成抗胆碱药之一。
Atropine等茄科生物碱类由于药理作用广泛,临床应用中常引起多种不良反应。
对Atropine进行结构改造,寻找选择性高,作用强,毒性低及具有新适应症的新型合成抗胆碱药,就成为胆碱能药物的发展方向之一。
分析Atropine的结构可以发现,虚线框中的部分位氨基醇酯,与乙酰胆碱很相似,只是醇氧原子与氨基氮原子之间相距3个碳原子,但其构象的空间距离与乙酰胆碱的2个碳的距离相当,托品烷的双环结构对维持活性构象意义重大。
因此氨基乙醇酯被认为是“药效基本结构”。
Atropine 的酰基部分带有苯基,这是与乙酰胆碱不同的关键所在,显然酰基上的大基团对阻断M受体功能十分重要。
根据这一思路,通过基团变换,设计合成了多种季铵类和叔胺类抗胆碱药。
这些M受体拮抗剂的化学结构有共同点,可用下式代表他们的基本结构。
这一结构与胆碱受体激动剂有相似之处,这是因为M受体拮抗剂与激动剂共同竞争M受体,均通过含氮的正离子部分与受体的负离子位点结合,而分子中其他部分与受体的附加部分结合,则产生拮抗剂与激动剂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