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高三复习PPT
合集下载
16.2《六国论》课件 (共56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ppt
弥、愈:更加。
判:确定,断定。 译文:既然如此,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没 有满足,六国送给秦国土地越多,秦国侵犯六国就越急迫。所以, 不用作战,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已经确定了。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 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至于:以致
颠覆:灭亡。 以:用。 固:本来。 然:这样。 事:侍奉。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较:与……比较。 之: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而:因果承接。 其实:它的实际数目。
译文:把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而得到 的土地比较,(前者)实际数目多百倍。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 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所亡:所丢失的土地。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于:跟,对。 再:两次。 而:连词表并列。却:使……退却,使动。 赵尝五战于秦:介词短语后置句。
译: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后 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割:割让。
然后:这样以后。 安:安稳。 寝:休息,睡觉。 而:可是,转折连词。
译文:今天割让五座城,明天割让十座城,这样以后才能得 到一夜的安睡;第二天起来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到了。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 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厌:通“餍”,满足。 奉:献,送。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终:最后。 迁灭:灭亡。 与:亲附、亲近。
译:齐国不曾贿赂秦国,(可是)最后也随着五国 灭亡,为什么呢?这是因为齐国亲附秦国而不帮助五国。
判:确定,断定。 译文:既然如此,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没 有满足,六国送给秦国土地越多,秦国侵犯六国就越急迫。所以, 不用作战,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已经确定了。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 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至于:以致
颠覆:灭亡。 以:用。 固:本来。 然:这样。 事:侍奉。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较:与……比较。 之: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而:因果承接。 其实:它的实际数目。
译文:把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而得到 的土地比较,(前者)实际数目多百倍。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 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所亡:所丢失的土地。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于:跟,对。 再:两次。 而:连词表并列。却:使……退却,使动。 赵尝五战于秦:介词短语后置句。
译: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后 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割:割让。
然后:这样以后。 安:安稳。 寝:休息,睡觉。 而:可是,转折连词。
译文:今天割让五座城,明天割让十座城,这样以后才能得 到一夜的安睡;第二天起来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到了。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 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厌:通“餍”,满足。 奉:献,送。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终:最后。 迁灭:灭亡。 与:亲附、亲近。
译:齐国不曾贿赂秦国,(可是)最后也随着五国 灭亡,为什么呢?这是因为齐国亲附秦国而不帮助五国。
《六国论》优秀课件PPT
第贰部分
2023//55//1188
7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辛 读 争 皇 三 父 青二寒三级级思 并 发 方 年 当 勤 书 诵 城 人 子 丝 窗四究级 同 奋 知 已 年 为 从 苏 咸 皆 同 根 多 圣五级儿 读 需 二 苏 第不洵震中进根少人与书用十老 一晚名惊举京白年语女籍功七泉 。,。,。,。,。,。,。,
四级
,以论证为主,其特点五级 是善于说理 。“六国论”在这里是一个省略式 短语,实际应是“六国破灭之论” 。文章旨在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 借古讽今。
2023/5/18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2.背景解读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辽单大击军压此境处,编直逼辑澶母州版城文下本(今样河式南濮阳),威胁汴京开封。于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六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二级
国
论 三级 四级 五级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课件
2023//55//1188
1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目 录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二级
三级
四级
01 学习背景
03 五级 课堂检测
02 课文解读
04 延伸拓展
2023/5/18
2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二级 是,宋与辽签订了“澶渊之盟”,宋每年要送给三辽级大量的钱物,人民的血汗就在这种屈
四级
辱的盟约之中付诸东流。苏洵反对这种屈辱的求和五级,认为这和战国时六国贿赂秦相比, 有过之而无不及,故以《六国论》向北宋统治者陈述政见,希望北宋统治者能改弦更张, 勿重蹈覆辙。
2023/5/18
3.古单代文化击最长者傲气满脸地端走五级了鱼;“秦琼长安卖马”,第二
2023//55//1188
7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辛 读 争 皇 三 父 青二寒三级级思 并 发 方 年 当 勤 书 诵 城 人 子 丝 窗四究级 同 奋 知 已 年 为 从 苏 咸 皆 同 根 多 圣五级儿 读 需 二 苏 第不洵震中进根少人与书用十老 一晚名惊举京白年语女籍功七泉 。,。,。,。,。,。,。,
四级
,以论证为主,其特点五级 是善于说理 。“六国论”在这里是一个省略式 短语,实际应是“六国破灭之论” 。文章旨在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 借古讽今。
2023/5/18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2.背景解读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辽单大击军压此境处,编直逼辑澶母州版城文下本(今样河式南濮阳),威胁汴京开封。于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六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二级
国
论 三级 四级 五级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课件
2023//55//1188
1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目 录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二级
三级
四级
01 学习背景
03 五级 课堂检测
02 课文解读
04 延伸拓展
2023/5/18
2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二级 是,宋与辽签订了“澶渊之盟”,宋每年要送给三辽级大量的钱物,人民的血汗就在这种屈
四级
辱的盟约之中付诸东流。苏洵反对这种屈辱的求和五级,认为这和战国时六国贿赂秦相比, 有过之而无不及,故以《六国论》向北宋统治者陈述政见,希望北宋统治者能改弦更张, 勿重蹈覆辙。
2023/5/18
3.古单代文化击最长者傲气满脸地端走五级了鱼;“秦琼长安卖马”,第二
《六国论》优秀PPT课件
• 1、暴霜露 “曝”,曝露 • 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通“倘”,倘若 • 3、暴秦之欲无厌 通“餍”,满足 • 4、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通“勿”,不要
21
古今异义
• 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 古义:它实际上的数量 今义:实际上
• 2、思厥先祖父
古义:祖辈和父辈
今义:父亲的父亲
• 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
形容词,适合,得当
然后得一夕安寝
•
动词,获得
35
文言虚词
•而 •之 •以 •为 •其 •则 •与
36
文言虚词
•
而
•
(1) 连词,表因果。 赂秦而力亏
•
(2) 连词,表修饰。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
(3) 连词,表转折。 而秦兵又至矣/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燕虽小国而后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而为秦人积
在苏洵看来,六国破灭的原因是什么?
开门见山,直陈观点
六国破灭, 弊在赂秦
(1)赂秦而力亏 (2)不赂者以赂者丧
总
分
7
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小邑 得百倍
大城 失百倍
数量上
对 大欲 得难
有限
大患 献易 无厌
程度上
比 奉繁
侵急
不尽
不灭
道理上
赂 秦 力 亏 , 破 灭 之 道
8
不赂者以赂者丧
齐、燕、赵并不“赂秦”,其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48
2024/10/15
49
12
• 老泉论六国之赂秦,其实借论宋赂契丹之事,
而卒亡于此,可谓深谋先见之识矣。
•
《唐宋文举要》甲编卷八引
通“勿”,不要
21
古今异义
• 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 古义:它实际上的数量 今义:实际上
• 2、思厥先祖父
古义:祖辈和父辈
今义:父亲的父亲
• 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
形容词,适合,得当
然后得一夕安寝
•
动词,获得
35
文言虚词
•而 •之 •以 •为 •其 •则 •与
36
文言虚词
•
而
•
(1) 连词,表因果。 赂秦而力亏
•
(2) 连词,表修饰。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
(3) 连词,表转折。 而秦兵又至矣/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燕虽小国而后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而为秦人积
在苏洵看来,六国破灭的原因是什么?
开门见山,直陈观点
六国破灭, 弊在赂秦
(1)赂秦而力亏 (2)不赂者以赂者丧
总
分
7
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小邑 得百倍
大城 失百倍
数量上
对 大欲 得难
有限
大患 献易 无厌
程度上
比 奉繁
侵急
不尽
不灭
道理上
赂 秦 力 亏 , 破 灭 之 道
8
不赂者以赂者丧
齐、燕、赵并不“赂秦”,其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48
2024/10/15
49
12
• 老泉论六国之赂秦,其实借论宋赂契丹之事,
而卒亡于此,可谓深谋先见之识矣。
•
《唐宋文举要》甲编卷八引
16.2《六国论》课件(共33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ppt
寝:休息,睡觉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 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 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P2:赂秦而力亏
抱薪救火:抱着柴火救火,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除灾祸,结果使灾祸反而扩大。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厌:满足 奉:献,送 弥、愈:更加 判:确定,断定 至于:由上文引出下文结果
形→动,保全 名→状,每日 / 每月 名→动,侍奉 名→动,坚持正义 形→动,招致 使动,使……退却 名→动,坚持到底 名→动,礼遇,礼待
知归纳识
智谋和力量
⑤ 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 前例、旧事
⑥ 至于颠覆
终究,到…结局
⑦ 后秦击赵者再
两次
实际上 指父亲的父亲 指速度快 理解事物的能力 今指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 表示另提一事 表示又一次
词类活用
⑴ 不能独完 ⑵ 日割月削 ⑶ 以地事秦 ⑷ 义不赂秦 ⑸ 始速祸焉 ⑹ 李牧连却之 ⑺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⑻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
6.苏洵《六国论》中归纳燕、赵、齐三国灭亡的根本原因的句子是
“ 不赂者以赂者丧 ”。
7.苏洵《六国论》中批评赵国杀害良将,不能坚持抗秦到底的句子是
“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艰苦开辟疆土的句子是 “ 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
P3分论点2 对 得出
比 教训
P4反向假设 反 (转)
P5表明目的 借古讽今
(合)
时代背景
• 北宋建国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和五代军人乱政,实行 中央专制集权制度,将军权完全收归中央,造成了军事 上的衰势。北宋建国往后一百年间,与契丹、西夏作战 60余次,败多胜少。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 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 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P2:赂秦而力亏
抱薪救火:抱着柴火救火,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除灾祸,结果使灾祸反而扩大。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厌:满足 奉:献,送 弥、愈:更加 判:确定,断定 至于:由上文引出下文结果
形→动,保全 名→状,每日 / 每月 名→动,侍奉 名→动,坚持正义 形→动,招致 使动,使……退却 名→动,坚持到底 名→动,礼遇,礼待
知归纳识
智谋和力量
⑤ 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 前例、旧事
⑥ 至于颠覆
终究,到…结局
⑦ 后秦击赵者再
两次
实际上 指父亲的父亲 指速度快 理解事物的能力 今指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 表示另提一事 表示又一次
词类活用
⑴ 不能独完 ⑵ 日割月削 ⑶ 以地事秦 ⑷ 义不赂秦 ⑸ 始速祸焉 ⑹ 李牧连却之 ⑺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⑻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
6.苏洵《六国论》中归纳燕、赵、齐三国灭亡的根本原因的句子是
“ 不赂者以赂者丧 ”。
7.苏洵《六国论》中批评赵国杀害良将,不能坚持抗秦到底的句子是
“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艰苦开辟疆土的句子是 “ 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
P3分论点2 对 得出
比 教训
P4反向假设 反 (转)
P5表明目的 借古讽今
(合)
时代背景
• 北宋建国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和五代军人乱政,实行 中央专制集权制度,将军权完全收归中央,造成了军事 上的衰势。北宋建国往后一百年间,与契丹、西夏作战 60余次,败多胜少。
2025届高三一轮复习《六国论》课件
兵器 军队 战争,武力 战争,武力 兵法,战略
率 • 率赂秦耶 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 子路率尔而对曰 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
全都 顺着 直接的,草率的 带领
得
•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获得
•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得到的土地
• 此言得之
正确,合宜
• 则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能够
逐而得之。审视,巨身修尾 捕获,抓住
2024届高三一轮复习
《六国论》重点知识梳理
复习目标
1 背诵课文 2 写对易错字 3 积累三个重点实词:兵、率、得
三个次级实词:始、速、视
4 弄懂一个特殊句式:状语后置 5 重点句子翻译
然后得一夕安 寝 . 与 嬴 而不助五国也
兵 • 非兵不利 • 而秦兵又至矣 • 斯用兵之效也 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 伐兵
(节选自苏洵《管仲论》) 【注】威公,即齐桓公。
1.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
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 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
句意:功业的完成并不是完成在成功之日,必然是由 一定的原因引起;祸乱的产生不是发作时所产生,也 会有一定的根源和预兆。
2.下列对文中加颜色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
既得其尸于井
找到
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清楚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实现,满足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必须
得 虑而后能得
处事合宜
始
•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起初
•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才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才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开始
郭橐驼,不知始何名
起初
速
《六国论》复习ppt课件
重视团结与合作,实现共同发展
03
呼吁人们重视团结与合作的重要性,共同应对挑战,实现共同
发展。
跨文化对比:东西方战略思维差异
东方战略思维特点
注重整体性和长期性,强调“和为贵”和“中庸之道”,注重谋 略和智慧。
西方战略思维特点
注重分析性和短期性,强调竞争和实力,注重科技和创新。
东西方战略思维融合
探讨如何将东西方战略思维的优点结合起来,形成更加全面和有 效的战略思维方式。
《六国论》复习ppt课件
汇报人: 2023-12-31
目录
• 课文背景及作者简介 • 文章结构与内容梳理 • 重点词句解析与赏析 • 主题思想探讨与价值观引导 • 知识拓展与延伸阅读建议 • 互动环节与课堂小结
01
课文背景及作者简介
时代背景:战国时期形势分析
战国七雄并立
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并立,相 互争霸。
风格特点
语言简练明快,逻辑严密清晰;同 时,作者以史为鉴,借古讽今,表 现出强烈的现实关怀和深刻的历史 洞察力。
03
重点词句解析与赏析
典型句式、修辞手法举例分析
并列句式
文章中大量使用并列句式,如“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 何哉?”通过并列事实,强调齐 国的灭亡与其他五国有共同之处
。
反问句式
提问与回答
针对学生的提问,教师进 行回答和解析,帮助学生 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文内 容。
教师总结本次课程内容要点
回顾课文
《六国论》的背景、作者、主题、论点、论据等 。
重点讲解
对课文中的重点、难点进行深入解析,帮助学生 加深理解。
知识点梳理
对课文中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和归纳,方便学生记 忆和复习。
《六国论》pptPPT课件
纵横家的特点
纵横家善于辞令和权谋之术,他们游说列国君主,以智谋和口才为手段,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纵横家 在战国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当时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他战国策士及其故事
孟尝君与鸡鸣狗盗之徒:孟尝君是战 国四公子之一,以广招宾客、食客三 千而闻名。其中有两个门客模仿鸡和 狗的叫声,使孟尝君得以逃脱赵国的 追杀并顺利回到齐国。这个故事展示 了战国策士的智慧和机智。
六国合纵抗秦策略及失败原因
合纵策略的形成与实施
阐述六国合纵策略的形成背景、目的及实施过程。
合纵策略的成效与局限
分析合纵策略在抵抗秦国东扩中的作用及其局限性。
合纵策略的失败原因
探讨六国合纵抗秦最终失败的原因,如内部矛盾、秦国策略等。
文章主旨思想
01
阐述作者苏洵的历史观和政治主张
通过《六国论》一文,表达作者对历史变迁的看法和对政治策略的见解
心得1
心得2
通过阅读《六国论》,我了解到六国灭亡 的原因及作者对当时政治格局的独到见解 。
文章运用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深入的剖析, 让我对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 面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体会1
体会2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作者对国家 兴衰的关切之情以及文章所蕴含的深刻哲 理。
通过思考文章中的观点和论据,我对如何 分析历史问题、评价历史人物有了更深入 的理解。
THANKS
感谢观看
冯谖客孟尝君:冯谖是孟尝君的门客 之一。他三次弹铗而歌,要求更好的 待遇和尊重。在孟尝君满足他的要求 后,冯谖为孟尝君谋划了“狡兔三窟 ”的策略,使孟尝君在失去相位后仍 能保全自己并恢复相位。这个故事体 现了战国策士的远见和谋略。
平原君与毛遂自荐:平原君是赵国的 一位重臣,他广招门客以应对各种政 治危机。毛遂是平原君的门客之一。 在赵国被秦国围攻时,平原君计划联 合楚国共同抗秦。毛遂自荐随同前往 楚国游说楚王出兵救赵。最终毛遂凭 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成功说服了楚王 出兵救援赵国。这个故事展示了战国 策士的勇气和胆识以及他们在国家危 难时刻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纵横家善于辞令和权谋之术,他们游说列国君主,以智谋和口才为手段,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纵横家 在战国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当时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他战国策士及其故事
孟尝君与鸡鸣狗盗之徒:孟尝君是战 国四公子之一,以广招宾客、食客三 千而闻名。其中有两个门客模仿鸡和 狗的叫声,使孟尝君得以逃脱赵国的 追杀并顺利回到齐国。这个故事展示 了战国策士的智慧和机智。
六国合纵抗秦策略及失败原因
合纵策略的形成与实施
阐述六国合纵策略的形成背景、目的及实施过程。
合纵策略的成效与局限
分析合纵策略在抵抗秦国东扩中的作用及其局限性。
合纵策略的失败原因
探讨六国合纵抗秦最终失败的原因,如内部矛盾、秦国策略等。
文章主旨思想
01
阐述作者苏洵的历史观和政治主张
通过《六国论》一文,表达作者对历史变迁的看法和对政治策略的见解
心得1
心得2
通过阅读《六国论》,我了解到六国灭亡 的原因及作者对当时政治格局的独到见解 。
文章运用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深入的剖析, 让我对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 面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体会1
体会2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作者对国家 兴衰的关切之情以及文章所蕴含的深刻哲 理。
通过思考文章中的观点和论据,我对如何 分析历史问题、评价历史人物有了更深入 的理解。
THANKS
感谢观看
冯谖客孟尝君:冯谖是孟尝君的门客 之一。他三次弹铗而歌,要求更好的 待遇和尊重。在孟尝君满足他的要求 后,冯谖为孟尝君谋划了“狡兔三窟 ”的策略,使孟尝君在失去相位后仍 能保全自己并恢复相位。这个故事体 现了战国策士的远见和谋略。
平原君与毛遂自荐:平原君是赵国的 一位重臣,他广招门客以应对各种政 治危机。毛遂是平原君的门客之一。 在赵国被秦国围攻时,平原君计划联 合楚国共同抗秦。毛遂自荐随同前往 楚国游说楚王出兵救赵。最终毛遂凭 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成功说服了楚王 出兵救援赵国。这个故事展示了战国 策士的勇气和胆识以及他们在国家危 难时刻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六国论复习课件.ppt
情节的事情。)
• 2、下列各句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D)
• A、暴霜露 “暴”同“曝”。读pù,晒, 引申为“暴露”,意为“冒着”
• B、暴秦之欲无厌
“厌”同“餍”。读yàn,满足。
• C、为国者无使为积威所劫哉
“无”通“毋”,读 wù 不,不要。
• D、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3、指出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情况
不尽
不灭
道理上
道
第三段:齐、燕、赵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齐 与嬴不助五国
不赂者 燕 以荆卿为计
不能独完
赵 洎牧以谗诛
第四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第五段得出了什么结论?
第四段-----第五段------
承上亡之故事
课堂练习
• 1、指出下面古今异义词的古今不同含义
韩、魏、燕、赵、楚、齐、秦是战国时期的七个强国。 从土地面积看,楚国最大,秦、赵、齐次之,魏、燕又次之, 韩国最小。从地理位置看,秦在今陕西、甘肃和川北地区, 韩、魏、赵与秦为邻,楚稍远之,齐、燕离秦国最远。秦孝 公任用商鞅变法后,国富民强,跃居七雄之首,他急切地向 外扩张,大大威胁着六国。六国虽曾联合起来对抗秦国,但 由于各有打算,联合实际上是貌合神离,同床异梦,很不巩 固。如离秦国远而国力又强的齐、楚,对外在抗秦最前线的 韩、魏、赵并不予全力支持,甚至还自相攻伐。而离秦国最 近的魏、韩屈于秦国压力,多次割地求和,助长了秦国的气 焰。六国最终在秦的“远交近攻”配以反间计的策略下,被 秦国逐个击破,先后灭亡。据《史记》记载,前230年秦灭 韩,前228年秦灭赵,前225年秦灭楚,前222年秦灭燕, 齐国最后也于前221年被灭。
举:拿出去。 予:给。 厌:满足。
奉:送,给。此处指割地给秦国。
16.2《六国论》课件(共40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言知识
一词多义
(7)得:较秦之所得(动词,得到) 此言得之(动词,得当)
(8)势:有如此之势(优势) 其势弱于秦(势力) 胜之之势(形势)
(9)亡: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失去的土地)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灭亡)
文言知识
文言句式
(1)判断句 •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非”表示否定判断) •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也”表示判断) • 斯用兵之效也 (“也”表示判断) (2)被动句 • 洎牧以谗诛(诛,被诛) •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所”表被动)
六国论
——苏洵
作者介绍
• 苏洵(1009 — 1066),字明允,眉州眉山(今
属四川)人,北宋散文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均以 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 大家”。 • 苏洵27岁始发奋读书,考进士、茂才等,皆不中。 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苏洵率子苏轼、苏辙到 汴京,深得翰林学士欧阳修赏识,欧阳修把他的文 章献给了宋仁宗,名声大噪。参与修纂礼书《太常 因革礼》,书成不久即去世,追赠光禄寺丞。
文言知识
文言句式
(3)省略句 • 暴(于)霜露 •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之)以予人( “之”,代指土地) • (诸侯)奉之弥繁,(秦)侵之愈急 • (齐)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文言知识
文言句式
(4)状语后置句 赵尝五战于秦( “赵尝于秦五战”) 其势弱于秦( “其势于秦弱” ) (5)定语后置句 苟以天下之大(“苟以大天下”)
熟读课文
六国论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 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 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 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 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 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 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 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 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六国论》精品PPT课件19张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 火,薪不尽,火不灭。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 道也。
事实论证
对比论证
引用论证
比喻论证
本段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体现在什么地方?
小邑 得百倍
大欲 得难 有限 奉繁 不尽
对比
大城 失百倍
大患 献易 无厌 侵急 不灭
数量上
程度上 道理上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把城池比作草芥——比喻论证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引用论证中比喻生动形象
六国破灭 弊在赂秦 中心论点
总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分论点一 故曰:
弊在
使中心论点完备周密,在逻辑上站稳了脚跟。赂秦
不赂者以赂者丧
分论点二 也
分
总
提出中心论点和分论点,总领全文。作者开门见山地 提出中心论点,在结构上具有提领下文、统摄全篇的作用。
2.第二段哪句话可以概括本段的中心意思?本段的中 心内容印证了第一自然段中哪句话?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第一段哪句话概括了六国破灭的原因?是从哪两个方面加以 论述的?整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2.第二段哪句话可以概括本段的中心意思?本段的中心内容印 证了第一自然段中哪句话?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3.第三段齐、燕、赵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4、第四五段写了什么内容?得出了什么结论?
1.第一段哪句话概括了六国破灭的原因?是从哪两个 方面加以论述的?整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第一段四 句的关系怎样?
祖先创业的艰难 子孙割地之轻易 “一夕安寝”与“秦兵又至”
的鲜明对比
事实论证(列举历史事实)
继续揭示赂秦 政策的失败
第二段
赂秦 对比
《六国论》课件(共37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第一段哪句话概括了六国破灭的原因?是从哪两个方面加以论述的?
中心论点
赂秦而力亏
六国破灭 弊在赂秦 不赂者以赂者丧
总
分
正 故曰:弊在赂秦也
反 总
第一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总领全文。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 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厌:满足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六国送给秦越多,秦侵犯六国越厉害
判:决定,确定 至于:由上文引出下文结果,以致,以至于
颠覆:灭亡 以:用 事:侍奉 薪:柴草 得:得当,适宜
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永远不会满足, (诸侯)送给他的越多,他侵犯得就越急迫。所以用不着战争,谁 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决定了。到了覆灭的地步,道理本来就是 这样子的。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 完,火就不会灭。”这话说的很正确。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jì)牧以谗 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 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再:两次 却:使……退却 洎:及,等到 以:因为
谗:小人的坏话、谗言 终:坚持到底 革灭:消灭
殆:几乎,差不多 智力:智谋和力量(国力) 孤危:孤立危急 诚:实在 不得已:没有办法
动词,厌恶、讨厌
文言知识积累:一词多义
①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动词,亲附
②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介词,跟、和
③六国与秦皆诸侯 连词,和、同
与
④则与斗卮酒 动词,给
⑤与会者 动词,参与、参加
⑥与人为善 动词,赞许、赞助
高三语文一轮六国论知识点复习ppt课件
病原体侵入机体,消弱机体防御机能 ,破坏 机体内 环境的 相对稳 定性, 且在一 定部位 生长繁 殖,引 起不同 程度的 病理生 理过程
文章写作意图 全文结构思路 文章语言运用
借古讽今,切中时弊 论点鲜明,论证严密 语言生动,气势充沛
病原体侵入机体,消弱机体防御机能 ,破坏 机体内 环境的 相对稳 定性, 且在一 定部位 生长繁 殖,引 起不同 程度的 病理生 理过程
病原体侵入机体,消弱机体防御机能 ,破坏 机体内 环境的 相对稳 定性, 且在一 定部位 生长繁 殖,引 起不同 程度的 病理生 理过程
苏洵,字明允,宋 朝眉山人,散文家。与 其子苏轼、苏辙并称 “三苏”,同为“唐宋 八大家”中的散文家。
苏洵 (1009—1066)
注 意 字 音
病原体侵入机体,消弱机体防御机能 ,破坏 机体内 环境的 相对稳 定性, 且在一 定部位 生长繁 殖,引 起不同 程度的 病理生 理过程
病原体侵入机体,消弱机体防御机能 ,破坏 机体内 环境的 相对稳 定性, 且在一 定部位 生长繁 殖,引 起不同 程度的 病理生 理过程
之
(1) 破灭之道也/诸侯之地有限/胜负之数,存 亡之理 较秦之所得/诸侯之所亡/秦国之所大 欲
结构助词,的 (2) 苟以天下之大
定语后置的标志 (4) 子孙视之不甚惜(指土地)/奉之弥繁,侵 之愈急(代词,前一个代“秦”,后一个代 “贿赂的诸侯”)/ 此言得之(指上文说的道理)/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前一个代指 “秦”;后一个助词,的)
与
(1)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亲交好附)动词
(2) 与战胜而得者 介词,跟,同,表比较的对象 连词(,3)和,六同国,表与并秦列皆诸侯
病原体侵入机体,消弱机体防御机能 ,破坏 机体内 环境的 相对稳 定性, 且在一 定部位 生长繁 殖,引 起不同 程度的 病理生 理过程
2021届高三复习 《六国论》 课件 (47张PPT)
兵
词义推导:“兵”的本义为“兵器、武器”。引申为“持兵器的人,士兵、 军队”“军事、战争”当然跟兵器武器有关。由“战争、军事”义引申出“ 侵略”“战略,战术”等义。
【成语助记】
纸上谈兵: 兵:用兵。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贬义词。
草木皆兵:兵:士兵。把山上的草木都当作敌兵。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 厉兵秣马:厉:通“砺”,磨; 兵:兵器 ;秣:喂牲口。磨好兵器,喂饱战马。形容准备
[由于,介词 ] [凭借,介词 ] [把,介词 ] [因为,介词 ] [用,介]
[用、介 ]
[凭借、介]
[而, 连]
[而, 连]
5、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判断句 (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判断句 (3)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
所劫 被动句 (4)洎牧以谗诛 被动句 (5)举以予人 省略句,省略宾语 (6)赵尝五战于秦 介词结构后置
苏六 洵国
论
1)在《六国论》中,苏洵就“弊在赂秦”的观点可能引发的疑问而设问:“ , ?”
2苏洵认为战国时燕国的灭亡与其采用的刺秦策略有很大关系,他在《六国论 》中说“ , ”。
3苏洵《六国论》中假设,六国若都能采取正确的策略,那么“ , ”,与秦 相较或许还不可轻易估量。
4、在《六国论》的结尾,苏洵用假设的方式警告宋朝统治者“ , ”,那就 连六国都不如了。
战斗,也比喻事前做好准备工作。 按兵不动:兵:士兵,军队;按:止住。使军队暂不行动。现也比喻暂不开展工作。
1、指出下面古今异义词的古今不同含义 A、其实百倍
那实际情况。今:实际上
B、思厥先祖父
祖辈父辈。今指父亲的父亲
《六国论》复习ppt
D
• • • • • • • • •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以母丧解,服除,为工部侍郎 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B. 不意休能尔,仁者之勇也 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C. 时政所得失,言之未尝不尽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D.何自戚戚,不逐去之 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A
• 【解析】答案:A。都作介词,因为。B项,第一个结构助词, 的;第二个用在主谓之间,不译。C项,第一个“所” ,作助 词,表示“……情况”;第二个“所”与“为”构成“为所” 式,表被动。D项,第一个“何”应该是疑问副词,可译为 “为什么”;第二个“何”疑问代词,什么,作介词宾语。
解释句中“以”的用法。 ①余船以次俱进 按照 ②秦亦不以城予赵 把 ③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因 ④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 在 ⑤以刀劈狼首 用 ⑥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带领 ⑦孙膑以此名显天下 凭 ⑧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而”“又”“而且”“并且” ⑨敛赀财以送其行 用来
⑩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因此 ⑾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而,或不译
写作意图
作者借评价六国的灭亡, 意 在讽谏北宋统治者要以六国为借 鉴,不要被契丹、西夏的积威所 劫,一味地贿赂,以求苟安,而 要奋起抵御,积极谋求不赂而胜 之道。
重要的虚词“以”:
(1)不赂者以赂者丧 因为,介词 (2)秦以攻取之外 用,介词 (3)以地事秦 用,把,介词 (4)洎牧以谗诛 因为,连词 (5)至丹以荆卿为计 用,介词 (6)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用,介词 (7)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 凭借,介词 (8)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而,才,连词 (9)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而,连词 (10)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 来,连词
高三一轮复习《六国论》PPT课件
.
20
翻译:韩、魏是不能单独抵挡秦国的,可是全天下的诸侯, 却必须靠着他们去隔开西边的秦国,所以不如亲近韩、魏 来抵御秦国。秦国人就不敢跨越韩、魏,来图谋齐、楚、 燕、赵四国,然后齐、楚、燕、赵四国,也就因此可以在 他们的领域内安定自己的国家了。凭着四个没有战事的国 家,协助面临敌寇威胁的韩、魏两国,让韩、魏没有防备 东边各国的忧虑,替全天下挺身而出来抵挡秦国军队;用 韩、魏两国对付秦国,其余四国在后方休生养息,来暗中 援助他们的急难,像这样就可以源源不绝地应付了,那秦 国还能有什么作为呢?诸侯们不知道要采行这种策略,却 只贪图边境上些微土地的利益,违背盟誓、毁弃约定,来 互相残杀同阵营的人,秦国的军队还没出动,天下的诸侯 各国就已经困住自己了。直到让秦国人能够趁虚而入来并 吞了他们的国家,怎不令人悲哀啊!
1、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兵器,武器)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2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欲勿与,又患秦兵之来 (士兵,军队)
3 、 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 也。 (战争 )
4、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 (用兵策略,战略)
5、左右欲兵之
(用兵器杀人)
.
17
1.不赂者以赂者丧
1.因为 介词
13.然则诸侯之地有限,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暴秦之欲无厌
厌:通“餍”,满足。
14.奉之弥繁, 侵之愈急
15.至于颠覆, 理固宜然
弥、愈:更加。
颠覆:国家灭亡。 固:本来。
16.此言得之
得:得当,适宜。
.
6
大欲大患 结论 教训
分论点① 韩 固不在战
(赂秦力亏 魏 奉之弥繁
∣ 中心论点:
破灭之道)
.
六国论高三复习ppt课件
4.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
①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②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③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五人墓碑记》) ③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屈原列传》)
17
6.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①今以实校之。 ②余船以次俱进。
(《赤壁之战》) (《赤壁,有时可
以省略。
①夜以继日
(成语)
②秋以为期
(《诗经•氓》)
18
(二)连词。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
“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论 是古代常用的一种文体,分为两种:
(1)政论: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时政的见解和主张。 (2)史论: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 治者提供治国借鉴。 《六国论》属于政论还是史论?
7
苏洵,字明允,自号老泉,北宋(朝代) 散文家,著有《嘉祐集》。苏洵精于古 文写作,尤长于策论,为文见解精辟, 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明快 酣畅,很有战国纵横家的味道。与其子 苏轼、苏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 “三苏”。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石钟山记》)
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 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③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廉颇蔺相如列传》 《项脊轩志》 《屈原列传》
3.起提宾作用,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
操当以肃还付乡党。
(《赤壁之战》)
秦亦不以城予赵 ,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16》
《六国论》优秀ppt课件
论述六国灭亡原因
01
六国割地求和,以地事秦
六国在面对秦国的侵略时,采取了割地求和的策略,希望通过这种方式
来换取和平。然而,这种做法并没有阻止秦国的侵略步伐,反而助长了
秦国的野心。
02
六国之间互相攻伐,不能团结一致
六国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利益关系,各国之间互相攻伐,不能团结一致对
抗秦国的侵略。这种内耗严重削弱了六国的实力,使得秦国能够轻易地
重视人才是国家发展的关键
人才是国家发展的重要资源,只有拥有足够数量和优质的人才,才能推动国家的 经济、科技、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因此,各国应该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为 国家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05
艺术手法鉴赏
对比手法运用
横向对比
将六国与秦国进行对比,突出六国各自的特点和优劣。
纵向对比
通过历史时间线的梳理,将六国在不同时期的表现进行对比,展 现其兴衰历程。
《左传》
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中国古代最早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史,为春秋末 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战国策》
西汉刘向编订的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是研究战 国历史的重要文献。
探讨春秋战国时期其他重要事件
春秋五霸
指春秋时期五个诸侯之长,包括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 、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他们在各自的时代都取得了卓越 的成就,对春秋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作者简介
苏洵
北宋著名散文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 ”
成就
散文方面造诣极深,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他作品
《权书》、《衡论》等
学习目标
01
02
统编版高中语文下册 《六国论》课件 (35张PPT)
不赂者
齐 与嬴不助五国 燕 以荆卿为计
分观点(二)
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赵 洎牧以谗诛
事实论证、假设论证
作者论述齐燕赵三国灭亡原因是否正确?
前人论史,往往取诸一端,所论不一定全面, 但求持之有故而不及其余,以使言之成理。这 种论证,无非是自圆其说。如六国中,齐、燕 距秦最远,故秦用兵灭其国稍迟。灭六国及燕, 都是统一大势之必然。“以荆卿为计”只是作 为导火索,加速了燕的被灭。
可谓:可以说
智力:古,智谋和力 量;今,认识、理解 事物的能力 孤:单独 危:危险 而:表顺承
诚:副词,确实、实 在 不得已:没有办法
赵国曾经和秦国五次作战,二败三胜。后来秦国又 两次攻打赵国,李牧接连打退了秦国。等到李牧因谗言 被赵王杀害,都城邯郸就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它用 兵抵抗却没能坚持到底啊。况且燕赵正处在秦国把其它 各国消灭完的时候,可以说是智谋穷竭,力量单薄,战 败亡国,实在是没有办法的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 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终:最终 继:副词,接着、随后 迁灭:迁,改变 灭亡
何:为什么 哉:助词,表疑问 呢
与:亲附、亲近 赢:秦王的姓 而:连词,表转折,却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判断句
既:已经
齐国不曾割地贿赂秦国,最后也 随着五国灭亡,为什么呢?这是因为 它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五国。五国灭 亡之后,齐国也就不能幸免了。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 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表示叹息
以:介词,用 之:助词,的 封:封赏 礼:名→动,礼遇,礼待
并力:合力,六国联合 西:名→状,向西 向:朝向(秦国) 食:名→动,吃饭 之:主谓之间取独 下:名→状,向下 咽:吞食 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 咽也。判断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游褒禅山记》)
②忽魂悸以魄动。
(《梦游天姥吟留别》)
2.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 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
1、手自笔录,计日以还。《送东阳马生序》
2、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小石潭记》
3、高祖因之以成帝业。《隆中对》
19
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 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 来” “以致”等。
2.用,任用。
(《触龙说赵太后》) (《邹忌讽齐王纳谏》)
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涉江》)
(五)名词。译为:缘由,原因。
①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 (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
(六)通假 1.通“已”,已经。
①固以怪之矣。
②日以尽矣。
2.通“已”,止。
①无以,则王乎?
23
【以为】 1.认为,把……当作或看作。
10
词类活用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日、月:每天 、每月,名作状。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理:名作状,按理来说。以事 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礼:礼待,名为动。 义不赂秦 义,坚持正义,名词作动词 不能独完 完好保全;形容词作动词.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终,坚持到底。形容词作动词 牧连却之 却,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译为
曰:“羊数詈君,其⑥言不堪 ⑦没有⑧听连到词,,还表是选怕择你关的系主,人?等
入耳,君竟无所怨,其⑦无 “到是哪…一…天还它是们…追…逐”嬉戏的时候,
闻邪,其⑧畏主人邪?及其 ⑨嬉逐,愿为一雪其⑩耻。 君其⑪许之!”犬笑曰:“欲 加之罪,其⑫无辞乎?”护羊 愈谨,狐与狼愤然离去。
⑨我愿代意词为,你“它一们雪”前,耻代。指你羊一定要 ⑩答应代我词!,”“那凶”狗笑着说:“想要 ⑪ 加害副于词羊,,表还祈怕使找语不气到,罪“名一吗定?” ” 或于是“可凶要狗”守护羊群更加谨慎,狐 ⑫ 狸离和去副狼了词的。,奸表计反没问有语得气逞,,“悻难悻道地”
一、处在谓语动词前,连接前后分句,格式为“以 + 动词”的“以”为连词。 1、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鸿门宴》) 2、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句中“以”分别用在动词“待”与活用的动词“光”前,连接前后分句,“以” 为连词。 二、处在同一性质的短语或词之间,“以”为连词。 3、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秦师》) 4、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3句中“以”连接两个动词短语“亡郑”“陪邻”,表示承接关系,4句中 “以”连接 两个形容词“夷”“近”,都是连词。(其实⑸句也属于“以 + 动词”格式。) 三、处在状语与中心词之间,“以”为连词。 5如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齐桓晋文之事》) 6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句中“以” 分别用在状语“明”、“拥火” 与中心词“教”、“入”之间, 表修饰 关系,都是连词。(这种形式实属“以 + 动词” 格式。)
21
(三)助词 1.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
①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 (《出师表》)
②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方位)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范围)
2.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
逆以煎我怀。
(《孔雀东南飞》)
22
(四)动词 1.以为,认为。
①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②皆以美于徐公。
论 是古代常用的一种文体,分为两种:
(1)政论: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时政的见解和主张。 (2)史论: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 治者提供治国借鉴。 《六国论》属于政论还是史论?
7
苏洵,字明允,自号老泉,北宋(朝代) 散文家,著有《嘉祐集》。苏洵精于古 文写作,尤长于策论,为文见解精辟, 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明快 酣畅,很有战国纵横家的味道。与其子 苏轼、苏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 “三苏”。
①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
汝子
(《祭十二郎文》)
③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六国论》)
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
敛赀财以送其行。 (《五人墓碑记》)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 (《出师表》)
20
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 可译为“因为”。
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苏洵《六国论》)(2011四川卷)
7.有如此之势,____而__为__秦__人__积_ 威之所劫,,日_削__月__割___,以趋于
亡。
(苏洵《六国论》)(2013年浙江卷)
6
文化常识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 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四川眉山三苏祠对联: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 ”
得
临川人张奇游学得(获得)一书,乃安石所著。曰: “吾得(应该)珍宝事之”,后读之,快然自足,多有 所得(心得), 以为安石所言得(得当)之。
12
请你试一试
13
使 教你学实词
燕太子丹使(派遣)荆轲刺秦王。荆轲使(出使)于秦, 见秦王,献图而图穷匕首见。荆轲持匕首刺王,后为王 所擒。王曰:“此事由何人使(主使)? ”荆轲不答, 死。杜牧论曰:“使(假如)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 秦。”
①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⑵把……作为或制成。
①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以为:把它设为。) ②铸以为金人十二。
【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 或推断的结果。
①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石钟山记》)
②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
8
9
古今异义 1、其实: 古义:它的实际数量 今义:实际上 2、祖父: 古义:祖辈和父辈 今义:父亲的父亲 3、至于: 古义:以至于。 今义:表示到达某种
程度 4、智力: 古义:智谋与力量 今义:指人类思考
能力与认知水平 5、故事: 古义:旧事,前例 今义:文学体裁的一
种 6、再 古义:两次 今义:又,又一次 7、不行:古义:到```地方去 今义:不可以
《六国论》
复习与训练
1
我们一直试图知道历史的真相,但
不幸的是历史总是笼罩着一团迷雾,让
我们无法看清全部。
历史永远没有真相,只留下一个个
道理。历史不给任何人这样简单有利的
机会,它只让你去把握道理,懂得道理,
高明者自然就会阐述历史的这番或那番
道理。
马未都
2
史论贵立论精警,如贾谊《过秦论》“仁义 不施__而__攻_守__之_势__异_也____”;杜牧《阿房宫赋》 “呜呼! _灭_六__国__者_六__国_也__ ,非秦也;族_秦__者_秦__也___, 非天下也”;苏洵《六国论》“六国破灭, _非_兵__不__利_,,战_不__善__,_,_弊_在__赂__秦_。_赂_秦__而__力_亏_,破 灭之道也”,皆借古讽今,发人深省。
4.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
①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②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③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五人墓碑记》) ③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14
解释下面文段中的12个“其” ①狐狸副对词狼,说表:感“叹羊语肉气一,定“可很”鲜、美
字。
“啊多!么如”果你有意品尝,不妨叼一
狐谓狼曰:“羊肉其①鲜乎! 君其②有意,叼其③一而啖 之,得饱其④口福。”狼曰: “其⑤如猛犬何?”狐谓于犬
②只尝连尝词,,饱表饱假口设福关。系”,狼“如说果:” ③“那代有词凶,狗“其守中护”着羊群怎么办?” ④于是代狐词狸,挑“你拨的离”间地对凶狗说: ⑤“羊代多词次,在“那背”后骂你,那些话太 ⑥难听代了词,,你“它竟的然”不生气,是果真
24
【有以】【无以】意思分别是“有什么办法用
来
……”“没有什么办法用来……”
①项王未有以应,曰:“坐。”
(《鸿门
宴》)
②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庄暴见孟子》)
③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
(《劝学》)
④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陈情表》)
25
如何判别具体语境中“以”的词性
数
伶人之技,雕虫小技也。而庄宗即位,独喜伶人。欲战,令伶 人察国之财,方知钱财之数(数目)少矣,于是休养生息,令 数(密,细密)罟不入 池。国力渐富,出征,兵卒百万,蒙 冲斗舰乃以千数(计算)。久攻不下,而军心思归,庄宗数 (屡次)令伶人压之。且重征百姓之税,每需百姓数(几)年 之产,终败北。后人叹曰:“事皆有其数(规律),然庄宗未 知。若庄宗知之,则胜负之数(天数,命运),未能易量。”
①不赂者以赂者丧
(《六国论》)
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游褒禅山记》)
③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信陵君窃符救赵》)
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 "而",或省去。例如:
①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②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游褒禅山记》)
(《屈原列传》)
17
6.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①今以实校之。 ②余船以次俱进。
(《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
说明:“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
以省略。
①夜以继日
(成语)
②秋以为期
(《诗经•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