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周第2课时《中国传世名作》

合集下载

小学美术教学工作计划(10篇)

小学美术教学工作计划(10篇)

小学美术教学工作计划(10篇)小学美术教学工作规划篇一依据学校总体规划和学校教学规划的安排,连续以义务教育教学常规为引领,以新课改为指导,立足于课堂,全面落实新课程标准,不断更新教学理念,运用新的理论来指导教学工作,提高我校美术教学质量。

特制定出本学期的美术教学规划。

一、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了解根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表达自我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

学习美术观赏和评述的方法,构成美术根本素养。

2、过程与方法:学生以个人或团体合作的方式参加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阅历,进展美术实践本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长久兴趣;激发制造精神,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二、教学资源分析:1、教材的根本构造:以学生学习活动方式划分学习领域,即“造型·表现”、“设计·应用”、“观赏·评述”和“综合·探究”。

这四个学习领域的划分是相对的,每一学习领域既各有侧重,又相互交融,严密相关,构成一个具有开放性的美术课程构造。

2、教材的资料:在造型表现方面:有意图地运用形、色、肌理、空间和明暗等美术语言,选择恰当的工具、材料,以绘画和雕塑等形式,探究不一样的创作方法,进展具有共性的表现本领,传递自我的思想和情感。

在设计应用方面:了解主要的设计类别、功能,运用比拟与和谐、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多样与统一等组合原理,利用媒材特性,进展创意和设计,美化生活,构成初步的设计意识。

在观赏评述方面:多角度观赏和熟悉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质、形式和资料特征,获得初步的审美阅历和鉴赏本领,初步了解中外美术进展概况,敬重人类文化遗产,能对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进展简短评述。

在综合探究方面:调查、了解美术与传统文化及环境的关系,用美术的手段进展记录、规划与制作;经过跨学科学习,理解共同的主题和共通的原理。

3、教学任务要求:①七年级学生,本学期学习素描静物的专业技能技法,学会临摹与写生。

浙美版(新版)五年级上册美术教案+计划

浙美版(新版)五年级上册美术教案+计划

郑场小学五年级美术科工作计划
教学进度表(一)
第1课时总课时累计:1课时
第2课时总课时累计:2课时
第3课时总课时累计:3课时
第4课时总课时累计:4课时
第5课时总课时累计:5课时
第6课时总课时累计:6课时
第7课时总课时累计:7课时
第8课时总课时累计:8课时
第9课时总课时累计:9课时
第10课时总课时累计:10课时
第11课时总课时累计:11课时
第12课时总课时累计:12课时
第13课时总课时累计:13课时
第14课时总课时累计:14课时
第15课时总课时累计:15课时
第16课时总课时累计:16课时
第17课时总课时累计:17课时
第18课时总课时累计:18课时
第19课时总课时累计:19课时
第20课时总课时累计:20课时
第21课时总课时累计:21课时
第22课时总课时累计:22课时。

10 中国十大传世绘画名作赏析

10 中国十大传世绘画名作赏析
洛神赋图 传为顾恺之的《洛神赋图》(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等多处,大多为宋代摹本)是根据曹植的同名文学作品采用连续图画
形式画成的长卷。画卷通过反复出现曹植和宓妃(洛神)的形象,描绘他们之间的情感动态,形象地表达了曹植对洛神的爱 慕和因“人神之道殊”不能如愿的惆怅之情。以“美人香草”爱情的抒发展示作者的政治追求,本是自屈原《离骚》之后中 国文学艺术创作的传统,曹植《洛神赋》正是政治斗争失败以后情绪的传达。《洛神赋图》画出洛神凌波微步的美丽身姿, 表露她“若往若还”的矛盾心态,画奇异神兽具有强烈的神话气氛和浪漫主义色彩。
阎立本(约601~673), 中国唐代画家兼工程学家。汉族,雍州万年(今陕 西省西安临潼县)人,出身贵族。其父阎毗北周时为驸马,因为阎擅长工艺,多 巧思,工篆隶书,对绘画、建筑都很擅长,隋文帝和隋炀帝均爱其才艺。入隋后 官至朝散大夫、将作少监。兄阎立德亦长书画、工艺及建筑工程。父子三人并以 工艺、绘画驰名隋唐之际。《步辇图》是以贞观(641年)吐蕃首领松赞干布与 文成公主联姻的历史事件为题材,描绘唐太宗接见来迎娶文成公主的吐蕃使臣禄 东赞的情景。
Thursday, March 19, 2020
中国美术史 @徐郑冰
5
《洛神赋图》 作品年代:东晋 作者: ·顾恺之 简介:绢本,设色,纵27.1cm,横572.8cm。
洛神赋图简述 (1)士大夫画家辈出,绘画题材范围扩大。 (2)根据诗人曹植的文学创作的主题思想塑造形象和安排情节。画出了一幅哀怨缠绵
现藏美国波士顿博物馆。《捣练图》卷是一幅工笔重设色画,描绘了从捣练到熨练各种活动 中的妇女们的情态,刻画了不同人物的仪容与性格。表现贵族妇女捣练缝衣的工作场面。这 幅长卷式的画画上共刻画了十二个人物形象,按劳动工序分成捣练、织线、熨烫三组场面。 第一组描绘四个人以木杵捣练的情景;第二组画两人,一人坐在地毡上理线,一人坐于凳上 缝纫,组成了织线的情景;第三组是几人熨烫的场景,还有一个年少的女孩,淘气地从布底 下窜来窜去。从事同一活动的人,由于身份、年龄、分工的不同,动作、表情各各不一,并 且分别体现了人物的特点。人物形象逼真,刻画维肖,流畅,设色艳而不俗,反映出盛唐崇 尚健康丰腴的审美情趣,代表了那个时代人物造型的典型时代风格。

五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设计-第18课 中国传世名作丨浙美版

五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设计-第18课 中国传世名作丨浙美版

五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设计-第18课中国传世名作丨浙美版一、教学背景本节课程是五年级上册美术课程的第18节,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中国传世名作,了解中国传世名作的艺术特点和历史文化背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理解能力。

本课程是浙江美术出版社的美术教材。

二、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中国传世名作的历史文化背景。

2.学生能够识别和理解中国传世名作的艺术特点。

3.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欣赏和表达中国传世名作的内涵。

三、教学流程与方法1. 教学流程1.师生互动(5分钟)2.图像呈现(10分钟)3.识别和理解艺术特点(15分钟)4.艺术欣赏与表达(20分钟)5.总结与回顾(5分钟)2. 教学方法1.讲授:讲解中国传世名作的历史文化背景和艺术特点。

2.观摩:呈现中国传世名作图像,帮助学生识别和理解艺术特点。

3.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听写相关艺术知识,提高学生的表达和语言技能。

4.创作:让学生通过绘画、写作等方式表达对中国传世名作的理解和感悟。

四、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中国传世名作的艺术特点和历史文化背景。

2.学生的艺术欣赏和表达能力的提高。

2. 教学难点1.学生对于历史文化背景的理解。

2.学生对于艺术内涵的理解。

五、教学资源和评估方式1. 教学资源1.浙江美术出版社的美术教材。

2.中国传世名作图像。

2. 评估方式1.对学生完成的作品进行评估。

2.设计小测验,检测学生对于中国传世名作的理解。

六、教学内容1. 中国传世名作中国传世名作是中国美术史上的杰作,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名作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人生、历史等各个方面的观察、感悟和表现,具有深厚的艺术内涵和历史文化价值。

2. 浙美版中国传世名作浙江美术出版社推出的《浙美版美术课程》中收录了大量中国传世名作,这些名作经过了浙江美术出版社的汇编和整理,形成了适合学生学习的形式,帮助学生对于中国传世名作的认知和理解。

3. 教学流程和方法1.师生互动: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对于中国传世名作的了解程度和兴趣点。

小学美术《中国传世名作》教案

小学美术《中国传世名作》教案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践作品。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中国传世名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中国传世名作》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注意过一些美丽的画作?”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中国传世名作的奥秘。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2.教学难点
(1)理解中国传世名作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提高审美素养。
(2)掌握名作中的绘画技法,并在实际创作中灵活运用。
(3)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美术的兴趣,激发创新精神。
举例:
(1)对于《簪花仕女图》,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其表现的女性形象所反映出的古代审美观念。教师可以通过对比现代审美,帮助学生理解这幅作品的文化内涵。
其次,在实践活动环节,我发现部分学生在绘画实践时,对于名作的表现技法运用不够熟练。针对这个问题,我计划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增加一些绘画技巧的练习,帮助学生熟练掌握这些技法。
此外,小组讨论环节,学生的参与度还有待提高。我觉得可以尝试在讨论前,给出一些引导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让他们更有针对性地参与讨论。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2024年书法兴趣小组活动计划(集合15篇)

2024年书法兴趣小组活动计划(集合15篇)

书法兴趣小组活动计划(集合15篇)书法兴趣小组活动计划1课外书法兴趣小组在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并增加学生的课外知识,提高一定的技能,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

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传统艺术中的瑰宝,继承祖国文化艺术遗产,弘扬祖国书法艺术,要从小抓起,从基础抓起。

为了给爱好书法的同学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学校决定在八年级成立毛笔书法兴趣小组、现将兴趣小组的活动安排如下:一、活动目的:通过书法兴趣小组的活动,突出特色,培养特长,使学生的书法特长得到更好的发展,进一步了解书法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达到以书滋品导行,以书倡学兴问,以书静心养气,以书炼意砺志,以书探美求新之目的。

二、活动时间:单周星期一的中自习(x月x日开展第一次活动),小组成员必须准时到达书法室。

三、活动内容及措施:(一)、健全组织书法兴趣小组的成立,本着学生自愿原则,根据学生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报名参加,组建约15人的兴趣小组,报名截止时间为:x月x日。

(二)、活动内容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指导教师编写了一套《书法教程》共八讲,包括:写字基本常识、写字基本笔画、怎样写好复合笔画、怎样写好偏旁部首、怎样写好偏旁、怎样写好头字低、怎样写好独体字、怎样写好合体字。

教程的编写侧重于楷书阐述,体现了知识性,内容编排上力求通俗易懂,由浅入深,强调实用性,并选取了部分汉字供学生临摹,同时选编了部分毛笔书法作品供学生欣赏,以拓展学生视野,增强艺术效果及趣味性和人文性。

(三)、活动措施1、教师要做到“四精心”即精心计划、精心备课、精心上课、精心辅导,这样才能保证兴趣小组的深度、广度和力度,确保特色活动课的成果显现。

在书法指导的过程中,力求多示范、多演示,做到点面结合,“软”“硬”并用,善于发现人才,培养特长。

2、在学生中倡导“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师生结伴在墨香中成长”,以书法教学为载体,打造一个“墨香校园”。

引导学生搜集名人书法名作,通过一系列的鉴赏评析,加深学生对杰作的热爱,唤起了对书法的高涨热情,使兴趣小组有效的持久地开展下去。

五年级上册美术导学案-第18课 中国传世名作—《五马图》丨浙美版

五年级上册美术导学案-第18课 中国传世名作—《五马图》丨浙美版

五年级上册美术导学案-第18课中国传世名作—《五马图》丨浙美版一、背景知识1. 五马图的作者《五马图》是明代著名画家徐悲鸿的代表作之一。

徐悲鸿(1895年7月19日-1953年9月26日),祖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市。

他是中国近代画坛上最伟大的画家之一,被誉为“现代中国画之父”。

2. 五马图的创作背景《五马图》是徐悲鸿在1954年受中央人民政府委托创作的。

当时中国与苏联建交,苏联政府为礼物送来一批马匹,徐悲鸿应邀前往马场取材,大量观察马匹的神态、肌肉和毛发的颜色细节,几乎在马场度过了几个月的时间。

二、艺术特点1. 画面构成《五马图》的画面由五匹马组成,它们的姿态各异,神态逼真,如同静止的奔跑。

画面中,第一匹马头的向右高高俯首,鬃垂至脊背;第二匹马头微向左转,鬃虽底毛浓密,但不明显;第三匹马头弯曲,整个头颈部分是以黑红色为主,布局上占据了整张画面的中央位置;第四匹马头只出现一部分而巧妙的利用了构图规律,又以深灰色的鬃毛点缀在画面上,形成强烈的对比;第五匹马走到画面的右上方,整个画面形成一种向上的奔跑姿势。

2. 色彩和线条表现徐悲鸿在色彩上运用了“彩墨合成法”,通过叠加、拼配黑、白、灰、红、黄、蓝等颜色,形成丰富的色调,使画面产生强烈的反差,并具有有力的视觉张力。

而在表现线条方面,徐悲鸿运用的是粗肥的线条和糙拙的线条组成的明暗对比。

整个画面被刻画成线条宽厚、透明、简洁、流畅的墨韵风格。

3. 对中国绘画的影响徐悲鸿的《五马图》是中国传世的艺术珍品,它创造了一个全新的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对中国现代绘画的发展影响深远。

许多画家受到徐悲鸿的影响,慕名而来。

《五马图》的画法和手法被广泛应用和模仿,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的一大经典。

三、艺术欣赏1. 构图五马图《五马图》整个画面布局以五匹马作为构图的主体。

五匹马呈现出一个向上奔跑的形态,目光望向远方,显得精神抖擞。

整个画面构图紧凑,五匹马之间的距离分布均匀,各马自成一个微弯的线形,整个画面的透视感极为明显,从而使作品产生强烈的视觉效果。

五年级美术下册 中国传世名作捣练图作品简介课外拓展 浙美版

五年级美术下册 中国传世名作捣练图作品简介课外拓展 浙美版

捣练图作品简介绢本,设色,纵:37厘米,横:145.3厘米《捣练图》是唐代画家张萱之作。

此图描绘了唐代城市妇女在捣练、络线、熨平、缝制劳动操作时的情景。

画中人物动作凝神自然、细节刻画生动,使人看出扯绢时用力的微微后退后仰,表现出作者的观察入微。

其线条工细遒劲,设色富丽,其“丰肥体”的人物造型,表现出唐代仕女画的典型风格。

《捣练图》工笔重彩,亦系宋徽宗摹本,现藏美国波士顿美术博物馆。

《捣练图》描绘了从捣练到熨练各种活动中的妇女们的情态,刻画了不同人物的仪容与性格。

表现的是妇女捣练缝衣的场面,人物间的相互关系生动而自然。

从事同一活动的人,由于身份、年龄、分工的不同,动作、表情各个不一,并且分别体现了人物的特点。

人物形象逼真,刻画维肖,流畅,设色艳而不俗,反映出盛唐崇尚健康丰腴的审美情趣,代表了那个时代人物造型的典型时代风格。

执绢的妇女身躯稍向后仰,似在微微着力;熨练妇女认真专注的表情,端丽的仪容,恰如其分地表现了温厚从容的心情。

在绢下好奇地窥视的女孩,以及畏热而回首的煽火女童,都生动引人。

画家表现妇女捣练活动,不只是描绘捣练、络线、织修、熨烫等的活动过程,他既重视人物形象的塑造,而又注意刻画某些富有情趣的细节,使得所反映的内容,更具有生活气息。

唐代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发展到繁荣昌盛的时代。

当时的绘画兴旺鼎盛,产生出近四百名有史可查的优秀画家,遗留下诸多异彩焕发的艺术杰作。

现在让我浅释张萱及传其所绘的《捣练图》。

张萱(公元713—741年),京兆(陕西省西安)人,开元时曾任史馆画直。

“善起草”,对亭台、树木、花鸟、皆穷其妙,尤擅长仕女画。

在《宣和画谱》所载绘画作品中,有不少是描绘贵族妇女游春、梳妆、鼓琴、奏乐、横笛、藏迷、赏雪等悠雅闲散生活场景的画迹。

画中的贵族妇女大都具有曲眉丰颊,体态肥硕、服装头饰繁缛华丽的突出特点,被称做“绮罗人物”。

在他之前,以妇女为专题的绘画不多,专画妇女现实生活的就更少见,象顾恺之《女史箴图》一类的画,大都是和宣扬封建道德戒规相联系的。

新版浙美版五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新版浙美版五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小学五年级美术课工作计划
教学进度表(一)
第1课时总课时累计:1课时
第2课时总课时累计:2课时
第3课时总课时累计:3课时
第4课时总课时累计:4课时
第5课时总课时累计:5课时
第6课时总课时累计:6课时
第7课时总课时累计:7课时
第8课时总课时累计:8课时
第9课时总课时累计:9课时
第10课时总课时累计:10课时
第11课时总课时累计:11课时
第12课时总课时累计:12课时
第13课时总课时累计:13课时
第14课时总课时累计:14课时
第15课时总课时累计:15课时
第16课时总课时累计:16课时
第17课时总课时累计:17课时
第18课时总课时累计:18课时
第19课时总课时累计:19课时
第20课时总课时累计:20课时
第21课时总课时累计:21课时
第22课时总课时累计:22课时。

2024学年五年级美术上册教学计划和进度表(新课程)

2024学年五年级美术上册教学计划和进度表(新课程)
5
第8课吹吹打打
9
10.28—11.1
5
第9课飞天
10
11.4—11.8
5
第10课指墨画
11
11.11—11.15
5
第11课泼墨山水
12
11.18—11.22
5
第12课江南民居
13
11.25—11.29
5
第13课西湖十景
14
12.2—12.6
5
第14课童谣童画
15
12.9—12.13
5
第15课色彩的世界
实际完成情况
1
9.2—9.6
5
第1课悠悠老街
2
9.9—9.14
6
第2课传统门饰
3
9.18—9.20
3
第3课适合纹样
4
9.23—9.27
5
第4课好看的装饰画
5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9.29—9.30
2
第5课生活中的民族纹样
6
10.8—10.12
5
第6课运动会奖杯设计
7
10.14—10.18
5
第7课泥娃娃
8
10.21—10.25
本学期学科教学的目的要求(按课程标准说明的教学迄止章节、教学要求及教材的重点、难点)
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形成美术基本素养。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学生能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激发创造精神,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充分认识美术学科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切实发挥其培养学生个体创造心理品质、形成和谐健全的个性人格方面具有的独到的教育功能,作为美术学科教学应达成的重要目标来实现。

五年级上册美术课件-第18课 中国传世名作3∣ 浙美版(秋)(共48张PPT)

五年级上册美术课件-第18课 中国传世名作3∣ 浙美版(秋)(共48张PPT)

阎立本《步辇图》
《步辇图》
《步辇图》是阎立本名作之一,它表现的是吐蕃使者禄东赞朝 见唐太宗时的情景。贞观十四年吐蕃王松赞干布仰慕大唐文明, 派使者禄东赞到长安通聘,《步辇图》描绘的就是当时唐太宗与 禄东赞会面的场景。图卷右半是在宫女簇拥下坐在步辇中的唐太 宗,左侧三人前为典礼官,中为禄东赞,后为通译者。太宗形象 是全图的重心所在。作者不遗余力地给以生动细致的刻画,他笔 下的唐太宗面目俊朗, 目光深邃,神情庄重,顾盼之间充分展露 出盛唐一代明君的风范与威仪。为了更好地凸现出唐太宗的至尊 风度,作者运用对比手法进行衬托表现。一是以宫女们的娇小、 稚嫩,以她们或执扇或抬辇、或侧或正、或趋或行的体态来映衬 唐太宗的壮硕、深沉与凝定,是为反衬;二是以禄东赞的诚挚谦 恭、持重有礼来衬托唐大宗的端肃平和、蔼然可亲之态,是为正 衬。全图不设背景,以摹绘人物为主,结构上自右向左,由紧密 而渐趋疏朗、重点突出,节奏鲜明。
(12)荆浩
五代后梁杰出画家荆浩,字浩然,沁水(今属山西)人。 博通经史,并长于文章。他因躲避战乱,隐居于太行山之洪 谷,因号“洪谷子”。他长期接触北方雄伟的自然山川,他 笔下的山水大多是高山峻岭,层峦叠嶂,气势宏伟壮观。他 在唐朝发展起来的水墨山水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创造和突破。 荆浩不但提出“图真”、“搜妙创真”,还提出了绘画的 “六要”:气、韵、思、景、笔、墨六个要素。他指出“吴 道子画山水有笔而无墨,项容有墨而无笔,吾当采二子之所 长,成一家之体。他还提倡山水形象要 “气质俱盛”,达 到神形兼备。《匡庐图》传为是荆浩画的巨轴。
吴道子河南阳翟(今河南禹县)人。吴道子是古代画家 中最享盛名的一个,一千年来他被奉为“画圣”,被奉为民 间画工的“祖师”。吴道子一生的主要时期是在开元、天宝 年间(公元七一三—七五五年)。吴道子年幼时丧失父母, 生活贫寒,曾去洛阳追随当时擅长纵放的草书的著名书法家 张旭、贺知章学书法。吴道子学书法没有显著的成绩,乃改 而学画,未及二十岁就显露出了天才。他的绘画的名声后来 为唐玄宗李隆基所知,被召入宫廷中,授以“内教博士”的 官职,并为之改名“道玄”,同时禁止他私自作画。

《齐桓晋文之事》ppt课件

《齐桓晋文之事》ppt课件

告诉,名作动
20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
挟着(夹在腋下) 相当于“而”,表修饰
通“肢”肢体。折肢,对长辈弯腰作揖
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
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
这类
第一个‘老’,形容词作动词,尊敬。
通假字
1.无以,则王乎:以,通“已”,停止 2.然则废衅钟与(本文有多处):与,通“欤”,语气词,表疑问 3.王说:说,通“悦”,高兴 4.为长者折枝:枝,通“肢”,肢体(一说,折枝,就是折树枝) 5.刑于寡妻:刑,通“型”,作榜样 6.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已,通“矣”,语气词,相当于“了” 7.盖亦反其本矣:盖,通“盍”,何不;反,通“返”,回、归 8.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涂,通“途”, 道路 9.是罔民也:罔,通“网”,张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 10.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头发花白 11.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已通“矣”,表确定语气
肥甘:形容词做名词, 肥美的食物
轻暖:形容词做名词,轻暖的衣服
抑:还是
采:通“彩”
声音:指音乐 便嬖:左右的宠臣
27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28王曰:“若是其甚与?”
29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
我爱也。”
“百姓之谓我爱宜乎”主谓倒装句
14.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
其 没有妨碍 仁道,行仁政的方式。
吃,动 因此 远:远离,形作动 ;厨房
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浙美版六年级下册(12册)美术教案

浙美版六年级下册(12册)美术教案

浙美版版六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计划大榭二小美术组王汉静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一课外国的传世名作一、教学目标1.欣赏外国传世名作,了解外国经典建筑、雕塑、绘画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2.利用多种欣赏方式对美术作品进行感悟和分析。

3.培养欣赏的能力,激发向往美的情愫,提高艺术修养。

二、教材分析1.教材编写思路。

本课是“欣赏·评述”学习领域,可以用2课时完成,内容分为建筑、雕塑与绘画三个板块。

西欧的古建筑与雕塑历经古希腊、古罗马时代,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代,长达2000多年,每一个时代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帕提侬神庙”与“罗马大角斗场”的单纯与雄伟,“巴黎圣母院”的挺拔与轻灵都是世界古典建筑的最高典范。

雕塑《三女神》纤细而又繁复的湿衣褶,随着人体的结构而起伏,女性人体的优美轮廓生动地展现出来,让人感觉到这些雕像不是冷冰冰的大理石,而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

2000多年前的《米洛斯的阿芙罗狄蒂》与500多年前米开朗基罗的《大卫》,遥相呼应,分别展现了男女人体健康之美的最高理想。

罗丹的《加莱义民》是彻底逼近真实的英雄组雕,表现了最大的人文主义关怀。

绘画部分呈现了从文艺复兴到1 8、19世纪西欧美术的一些经典之作,内容涉及人物、风景、静物。

让学生在看看说说中体会西方绘画的色彩之美、构图之美、内容之美,让学生选择性地了解部分作者的生平和艺术风格。

这些建筑、雕塑和绘画作品的欣赏,不需要形成某一条历史线索,而是让学生初步感受不同作品的美感,简单了解经典作品的社会学知识,以此拓宽审美视野,激发对美的向往。

2.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西欧经典建筑、雕塑、绘画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了解部分作者的生平和艺术风格。

难点:对作品形式美的欣赏,即作品中呈现的点、线、面、色彩、肌理、构图的理解,激发学生读图的兴趣。

三、教学课时2课时四、教学设计第一课时课前准备(学生)美术教科书。

(教师)多媒体课件、作品及作品介绍资料。

教学过程1.导人,揭题。

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1课题箱板上的新发觉课时 1 课时课业类型造型教学目标显性目标应知:学习利用瓦棱纸进展好玩的艺术活动应会:培育学生的动手力量、想象力和制造力量隐性目标引导学生在小组学习的探究中,相互沟通,培育学生合作,探究意识。

通过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实践精神。

重点利用瓦楞纸的特点,把握在瓦楞纸上镂空造型的技法和多层瓦楞纸与颜色卡纸拼贴等方法。

难点层次感和画面整体效果的把握教学方法观赏观看法、比拟法、小组学习法、尝试法、谈话法、沟通争论法、讲解法等。

教学预备瓦楞纸、刻刀、颜料等教学过程第一节教学流程教师引导学生活动教学调整一、组织教学稳定心情,检查用具预备状况。

稳定心情,预备上课。

二、回忆沟通我们曾经尝试过用哪些方式方法进展创作?(结合实物观赏)学生争论回忆:绘画、剪贴画、版画等。

三、导入新课以前我们都是用商店里出售的“正式”材料进展创作,今日我们来熟悉一个新朋友——纸箱板。

撕开外表的牛皮纸,你会发觉里面藏着弯曲排列的瓦楞纸。

搜集资料并反应。

四、分析思索瓦楞纸和其他的.纸张相比有什么独特之处?用纸板箱创作时我们应当发挥它的哪些特点?避开哪些缺乏?小组探究。

撕一撕:箱板上的瓦楞纸不止一层,两边还夹有光滑的牛皮纸,可以撕出不同的层次;纸箱的厚薄不同,里面的瓦楞纸也不同;箱板纸层之间粘接的坚固度不同,撕出来的效果也各不一样。

五、艺术实践组织学生进展接力嬉戏的创作活动,教师参加活动,并赐予合理建议,以引导完成作品。

选取一张瓦楞纸或纸箱板备用。

接力嬉戏(以小组为单位,每组一块箱板,全班合作完成):1.几位同学分别在纸箱板上撕出或刻出自己喜爱的形象或肌理。

2.撕到肯定程度,滚油墨或刷色,选择适宜的角度在大纸上印制。

3.连续撕刻,转变底版,再在大纸上印制。

4.调整构图,直至全班完成一幅满足的作品。

六、评价展现展现作品,引导学生评议。

学生相互介绍、评价自己或他人的作品。

谈谈自己的感受。

板书设计箱板上的新发觉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2一、教材分析:本课分析:本课是小学六年级美术课程,属于造型.表现的学习领域,以绘画作为切入点,着重培育学生的观看力、想象力和逆向思维表现力量,本课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进一步培育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进度表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进度表
期末复习
6
17
12.23—12.29
期末复习
6
18
12.30—01.05
期末复习
6
元旦
放假
19
01.06—01.12
期末复习
6
20
01.13—01.17
期末检测
周次
起止时间
教学内容
课时
备注
1
09.01—09.08
第1课 悠悠老街
2
2
09.09—09.15
第2课 传统门饰
2
3
09.16—09.22
第3课 适合纹样
2
中秋
节假பைடு நூலகம்
4
09.23—09.30
第4课 好看的装饰画
2
5
10.01—10.07
国庆
放假
6
10.08—10.13
第5课 生活中的民族纹样
2
7
10.14—10.20
第6课 运动会奖杯设计
2
8
10.21—10.27
第7课 泥娃娃
2
9
10.28—11.03
第8课 吹吹打打
2
10
11.04—11.10
第9课 飞天 第10课 指墨画
9.美丽的颜色
6
中秋
节假
4
09.23—09.30
综合性学习:人无信不立
10.三峡
11.短文两篇
6
5
10.01—10.07
国庆
放假
6
10.08—10.13
学写传记
12.与朱元思书
13.唐诗五首(1)
6
7
10.14—10.20

浙美版小学美术五年级上册教案

浙美版小学美术五年级上册教案

浙美版小学美术第九册教学计划一、教材分析本册教材的编写注重学生审美感受和视觉经验的培养。

强调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协调发展,以“接近社会,贴近学生,学以致用”为原则,选择符合5年级小学生身心特点的教学内容设计课题。

全册共有18课,分为10个隐性单元,内容涵盖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4个学习领域,其中造型.表现及设计.应用占有较大比重,欣赏.评述除了艺术瑰宝单元的内容外,其余大多随堂教学,分配在各课之中。

二、教学目标1、调查、了解社区或小镇的历史,从美术设计的角度,为未来发展作规划、设计。

2、学习设计基础知识,为学校设计制作标志。

3、了解中国的民间艺术,感受造型和色彩的特点。

4、与同学合作,选择适宜的媒材制作平面舞台或模型。

5、欣赏民间年画、传统纹样、木雕、了解民间艺术中的象征和寓意。

6、学习泥塑、纸雕等方法,制作作品。

7、学习简单的中国传统绘画方法,体验笔墨趣味。

三、班级情况分析五年级学生对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一定的掌握,学习习惯比较好,对美术的学习兴趣也比较浓厚。

有一定的想像力与表现力,并有较强的欣赏能力。

班级、学生之间对美术课的兴趣,对美术知识的掌握,理解差距较大。

部分学生上美术课没有激情。

四、教学措施1、加强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是评价方式趋于更完善,从而体现以人为本,使评价人人参与,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

2、不断地改变教法,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和培养。

3、教师要及时地进行学习,了解更广泛地的探究性学习。

4、教师以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如电视,录象、范画、故事游戏、音乐等方式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与想像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2017学年第一学期( 五 )年级(美术)学科教学进度表教师备课签(课时教案)教师备课签(课时教案)教师备课签(课时教案)教师备课签(课时教案)教师备课签(课时教案)教师备课签(课时教案)教师备课签(课时教案)教师备课签(课时教案)教师备课签(课时教案)教师备课签(课时教案)教师备课签(课时教案)教师备课签(课时教案)教师备课签(课时教案)教师备课签(课时教案)教师备课签(课时教案)教师备课签(课时教案)教师备课签(课时教案)教师备课签(课时教案)一、欣赏导入揭示课题很高兴今天能来五(二)班上课,老师带来了一件宝贝和大家分享,下面请两位同学来帮老师一起开启这件宝贝,看看是什么?(展开画卷)谁知道这幅画的题目?在世博会的中国馆中也有此画。

小学美术五年级教学计划(5篇)

小学美术五年级教学计划(5篇)

小学美术五年级教学计划一、教材分析本教材的课目编制以《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为依据,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育养成,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体现人文关怀,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

本教材的选择组织方面,关注学生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和成长的需要,描述视觉审美的丰富含意,注意学习过程中对美术活动的多角度的体验和尝试,注重学习内容的知识综合,利用不同类别、不同层面的知识综合,使学科内、学科间的综合效应得到加强,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也做了一些控制,专业要求力求降低,综合能力则相对具体。

本册教材的课目是单元设课,每一课目即为一个单元。

教材分为____个单元,各单元后设置了三个栏目“评价建议”“资料库”“学习大空间”,既保证了课堂教学主体内容的完整性,又提供了学习的完善和迁移途径,还可根据学校当地实际和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发相关的课程,满足学生深入学习的愿望和要求,鼓励学生在课外通过不同的方法、途径开展相关的美术学习活动。

二、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认识形、色等美术语言,由于我校以前一直没有专业美术教师,学生运用的绘画创作工具仅仅是彩色笔,绘画的方法和形式较为局限,但有了较好的学习习惯和较强的学习美术的兴趣,只要师生共同努力,让学生掌握课本上的内容,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应该不是一个难题。

三、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提高艺术综合素质。

引导学生进一步体验周围生活和大自然的美感,欣赏优秀的美术作品,用简单的美术术语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理解,激发学生美术表现和美术创造的欲望。

2、认识色彩、形体渐变的规律,感受色彩、形体的秩序美,学会适当调配颜色和较均匀地着色的方法。

进一步学习运用形、色、肌理和空间等描绘。

3、掌握一定的立体造型的简单方法,学习运用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等组合原理,了解简单的创意和设计方和媒材加工方法进行和自己生活切近的设计装饰与制作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四、教学措施1、多了解学生学习情况,认真钻研教材,进一步领会新课标精神,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里县第一小学集体备课教案
课 题
第18课:中国传世名作
第14周 第 2课时
科 目
美术
年 级
五年级
主备人
李常红
备课组
成员
张星 韦昆
执教人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欣赏不同题材内容的中国传世名画,了解这些作品的文化内涵与艺术魅力,学习运用美术的语言感受中国传世名画的艺术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视频欣赏、图例解构、比较分析、观察探索等方法,欣赏人事人物、山水、花鸟等不同十七不同类别的中国传世名画的艺术魅力,以提高对中国富传世名作的鉴赏能力。
问题设计:
问题A:为什么这幅画会被叫作《剩山图》?
问题B:这幅画跟《富春山居图》有什么关系?
二、解密名作。
播放视频“传世杰作为何一分为二”。
《富春山居图》的坎坷经历。
三、细品名作。
1、中国画中的留白。
2、中国画中的墨色。
3、中国画中的用笔。
4、找一找画中的笔墨变化。
5、比较南北方山水的不同。
6、分辨中国画的不同表现形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不同时期中国传世名作的创作形式和内容,感受中国传世名画带给后人的文化价值与精神动力,培养热爱民族艺术的美好感情。
教学重点
搜集、欣赏、交流与评述中国传世名品,感受传世名作的文化内涵与艺术魅力。
教学难点
通过本课的学习活动,学会运用一定的美术语言欣赏评述中国传世名画的艺术特点,以及对作品的理解与感受。
7、中国画中的意境表达。
四、课堂小结。
中国画无聊是笔墨、构图、还是形式,最终都是为了更好的表达意境美。
五、课后拓展。
利用网络或其他途径欣赏,了解更多的中国传世名画及相关知识。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中国山水画的相关资料。
教师:课件、视频资料等。
教法学法
讲授法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个性设计
一、激趣导入。
这节课,先让我们一起走进浙江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传世名画《富春山居图.剩山图》,一睹它的真容,感受它的艺术魅力。
1、赏一赏、说一说:
出示《富春山居图.剩山图》,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