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2.1 解直角三角形(导学案)
28.1-2 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导学案(3个课时)
28.2-1 锐角三角函数【学习目标】⑴: 使学生理解直角三角形中五个元素的关系,会运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⑵: 通过综合运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⑶: 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重点】直角三角形的解法.【学习难点】三角函数在解直角三角形中的灵活运用【导学过程】一、情境引入,目标导学, (时间分配:3分钟) [课堂前置·进门测]1.在三角形中共有几个元素? 2.直角三角形ABC 中,∠C=90°,a 、b 、c 、∠A 、∠B 这五个元素间有哪些等量关系呢? (1)边角之间关系a b A b a A c b A c a A ====cot ;tan ;cos ;sin b aB a b B c a B c b B ====cot ;tan ;cos ;sin如果用α∠表示直角三角形的一个锐角,那上述式子就可以写成. 的对边的邻边;的邻边的对边;斜边的邻边;斜边的对边αααααααααα∠∠=∠∠=∠=∠=cot tan cos sin(2)三边之间关系 (3)锐角之间关系∠A+∠B=90°.a 2 +b 2 =c 2 (勾股定理) 以上三点正是解直角三角形的依据.二、提出问题,合作探究(时间分配:10—12分钟)[合作学习、互动探究]要想使人安全地攀上斜靠在墙面上的梯子的顶端.梯子与地面所成的角一般要满足,(如图).现有一个长6m的梯子,问: (1)使用这个梯子最高可以安全攀上多高的墙(精确到0. 1 m)(2)当梯子底端距离墙面2.4 m时,梯子与地面所成的角等于多少(精确到1o) 这时人是否能够安全使用这个梯子三、初用新知,小试牛刀(时间分配:10—15分钟):例1在△ABC中,∠C为直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且b=2,例2在Rt△ABC中,∠B =35o,b=20,解这个三角形.35四、当堂检测,达标反馈(时间分配:10—12分钟)1.【课堂练习·当堂测】完成课本91页练习2.[拓展提升·能力测]1.根据直角三角形的__________元素(至少有一个边),求出________•其它所有元素的过程,即解直角三角形.2、在Rt △ABC 中,a=104.0,b=20.49,解这个三角形.3、 在△ABC 中,∠C 为直角,AC=6,BAC 的平分线AD=43,解此直角三角形。
28.2.1解直角三角形教案
28.2.1解直角三角形一、【教材分析】二、【教学流程】问题(2)可以归结为在中,已知AC 12.4,斜边 求口角a 的度数 Rt 口ABCAB 16,当梯子底端距离墙面 梯子与地面所成的角 2.4m 时,求 a 的问题,【探究2口(1)三边之间关系 a 2+b 2=c 2(勾股定理 ) (1)在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2)锐角之间关系口A +口B =900口 外的5个元素之间有哪些关系?(2)知道5个元素中的几个,就可以求其余元素?(31边角之间的关系 如果用a 表示直角三角形的一个 锐角,口上述式子就可以写成 ._a □□□ sm a■ 斜边 _a □□□cos a■ 斜边 .1:在口ABC 中,口C 为直角,口A 、口B 、口C 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c ,且b =v'2,a =<6,解这个三角形口a □□□tan a■ a □□□利用这些关系,知道其中的两个元素(至少有一个是边),就可以求出其余三个未知元素. 一般地,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 外,共有五个元素,即三条边和两 个锐角.由直角三角形中的已知 元素,求出其余未知元素的过程 叫做解直角三角形^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解答■■A ■60。
, ■B ■90。
BH A ■90。
■60。
■30 AB ■2AC ■2”.口B =35°,b =20,解这个三角2、在Rt 口ABC 中,口 C=90°,尝试应用2.解: b ■a■ tan B tan35。
■c ■ 你还有其他方法求出sin B■b ,■A ■90。
■■B ■90。
B35。
tan Ba 20 20sin B sin35。
1.如图,在Rt 口90°,AC =6, 口BAC 的平分,解这个直角 ABC 中,口Q2.在Rt 口ABC 中,口根据下列条件解直角三角形;口1)a =30,通过前面的解直角三角形,学生基本能了解了解直角三角形的思教师再通过几道题目强化学生的解题意识首先,学生独立的思考,教师可进行相应的指导然后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板演解题过程,对比解题,最后相互纠错补充三、【板】四、【教后反。
九年级数学《28.2.2解直角三角形1》导学案
九年数学下28.2.1解直角三角形师生共用导学案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理解解直角三角形中仰角和俯角有关的实际应用题
过程与方法:在体验探究过程中,将仰角和俯角转化为直角三角形的角
情感与态度:探索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交流的习惯。
重点:解直角三角形
难点:解决实际问题
一、自主探究(前置性学习)
探究活动1、画图说明在进行测量时,
(从下向上看,视线与水平线的夹角叫做)仰角;
(从上往下看,视线与水平线的夹角叫做)俯角.
如图1,已知楼房AB高为50m,铁塔塔基距楼房地基间的水平距离BD为100m,塔高CD为多少米?
如图2,在离铁塔BE 120m的A处,用测角仪测量塔顶的仰角为30°,已知测角仪高AD=1.5m,求塔高
新知盘点:
预习质疑:
二、合作探究:
㈠交流展示
㈡学以致用(见课件)
拓展探究
1、直升飞机在跨江大桥AB的上方P点处,此时飞机离地面的高度PO=450米,且A、B、O三点在一条直线上,测得大桥两端的俯角分别为α=30°,β=45°,求大桥的长AB .
2:直升飞机在长400米的跨江大桥AB的上方P点处,且A、B、O三点在一条直线上,在大桥的两端测得飞机的仰角分别为30°和45 °,求飞机的高度PO . 如图,直升飞机在高为200米的大楼AB上方P点处,从大楼的顶部和底部测得飞机的仰角为30°和45°,求飞机的高度PO .。
28.2.1核心素养【教学设计】《解直角三角形》(人教)
《解直角三角形》教学模式介绍:数学的核心素养包括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和数据分析.这些数学学科素养既相对独立,又互相交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核心素养下的教学设计是利用设计好的核心问题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质,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得到发展.教师创设情境设计问题,或通过富有启发性的讲授,或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组织学生操作实验、观察现象、提出猜想、推理论证等,有效地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会学习.课堂教学中,要注重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让学生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在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数据分析等数学学科核心素养,让学生能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有效地管理自己的学习、生活,能够发掘自身潜力,战胜学习数学中的困难,让学生能够适应未来社会、进行终身学习,实现全面发展.设计思路说明:1.解直角三角形的关键是找到与已知和未知相关联的直角三角形,当图形中没有直角三角形时,要通过作辅助线构造直角三角形(作某边上的高是常用的辅助线);2.一些解直角三角形的问题往往与其他知识联系,所以在复习时要形成知识结构,要把解直角三角形作为一种工具,能在解决各种数学问题时合理运用.教材分析本节主要学习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我们知道,在直角三角形中,勾股定理反映了三边之间的关系,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反映了三个角之间的关系,而锐角三角函数反映了边与角之间的关系。
本节利用锐角三角函数,结合勾股定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等知识解直角三角形.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应全面掌握直角三角形中各个元素之间的关系,并能利用这些关系解直角三角形。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理解直角三角形中五个元素的关系,会运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2、通过综合运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过程与方法:通过综合运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重点难点1.重点:直角三角形的解法.2.难点:三角函数在解直角三角形中的灵活运用.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引入】我们一起来解决关于比萨斜塔问题。
28.2解直角三角形(1)学案
28.2解直角三角形(1)学案一.知识回顾。
1、把Rt△ABC各边的长度都扩大3倍得Rt△A′B′C′,那么锐角A,A′的余弦值的关系为()A.cosA=cosA′ B.cosA=3cosA′C.3cosA=cosA′ D.不能确定2、在Rt△ABC中,各边的长度都扩大4倍,那么锐角B的正切值() A.扩大4倍 B.扩大2倍C.保持不变 D.缩小4倍3、用科学计算器求sin24°的值,以下按键顺序正确的是()A . sin 2 4 = B. 2 4 sin =C. 2ndf sin 2 4 =D. sin 2 4 2ndf =4、sin30︒的值等于()(A)12(B)22(C)32(D)15、已知在Rt ABC△中,390sin5C A∠==°,,则tan B的值为()A.43B.45C.54D.346、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锐角三角函数300450600 sinAcosAtanA7、已知sin α=23,且α为锐角,则α=( )。
A 、 75°B 、60°C 、45°D 、30°8、在Rt △ABC 中,∠C=90°,当已知∠A 和a 时,求c ,则∠A 、a 、c 关系式是c= 。
9、如图,3×3•网格中一个四边形ABCD ,•若小方格正方形的1,•则四边形ABCD 的周长_______.10、三角形在正方形网格纸中的位置如图所示,则sin α的值是﹙ ﹚ A .43 B .34 C .53 D .54二.探究新知。
1、在三角形中共有几个元素? 。
2、直角三角形中,边与角有下列关系: (1)三边的关系: 。
(2)两锐角的关系:∠A+∠B= 。
(3)边和角之间的关系: a= ;b= ; c= 。
3、根据直角三角形的__________元素(至少有一个边),求出________•其它所有元素的过程,即解直角三角形.4、在△ABC 中,∠C 为直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c ,且b=2,a=6,解这个三角形.5、如图,在Rt △ABC 中,a 、b 分别是∠A 、∠B 的对边,c 为斜边,如果已知两个元素a 、∠B,就可以求出其余三个未知元素b 、c、∠A.(1)求解的方法有多种,请你按照下列步骤,完成一种求解过程:c ba CBA第一步:由条件:用关系式求出第一步:由条件:用关系式求出求出用关系式由条件:、∠B第一步:(2)请你分别给出a、∠B的一个具体数值,然后按照(1)中的思路,求出b、c、∠A的值.三.应用练习。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28.2.1 解直角三角形教案
问题:在活动一所述的Rt△ABC中,你还能求出其他未知的边和角吗?
师生活动:学生考虑并说明求解思路,老师把问题一般化,给出解直角三角形的内涵:
一般地,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共有五个元素,即三条边和两个锐角.由直角三角形中的元素,求出其余未知元素的过程,叫做解直角三角形.
何求出所有未知元素.先让学生找出所有未知元素:∠A,∠B和AB,然后让学生逐一说明求每一个未知元素的方法和根据,老师引导学生选择简便的解题途径.
通过解特殊的直角三角形,训练学生解直角三角形的思路和方法,进步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才能.
【拓展提升】
1.涉“斜〞选“弦〞的策略
当和所求涉及直角三角形的斜边时,应选择与斜边相关的角的正弦、余弦.我们把它叫做涉“斜〞(涉及斜边)选“弦〞(选正弦、余弦)的策略.
2.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
问题:回想一下,刚刚解直角三角形的过程中,用到了哪些知识?你能梳理一下直角三角形各个元素之间的关系吗?
师生活动:如图28-2-6,引导学生结合图形,梳理五个元素(直角除外)之间的关系,学生展示:
(1)三边之间的关系:a2+b2=c2(勾股定理).
(2)两锐角之间的关系:∠A+∠B=90°.
2.布置作业:
教材第77页习题28.2第1题.
引导学生从知识和方法两个方面总结自己的收获,理清解直角三角形的目的、条件、根据、方法,提升综合运用知识的才能.
【知识网络】
提纲挈领,重点突出.
【教学反思】
①[授课流程反思]
在创设情境中,由一个实际问题引入,自然过渡到直角三角形.在探究新知中,采用启发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学生通过讨论、理论形成理论体系,对知识掌握较为结实.
28.2解直角三角形(教案)
-难点3:针对含有两个未知数的直角三角形问题,如已知斜边和一个锐角,求另外两个未知数。通过讲解和举例,让学生掌握解题步骤,如先求出另一个锐角,再利用三角函数求解未知边长。
其次,在新课讲授环节,我发现部分学生对三角函数的定义和应用掌握不够扎实。在讲解过程中,我可能过于注重理论推导,而忽略了与实际例子的结合。针对这一问题,我打算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增加。
此外,在实践活动环节,虽然学生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进行得如火如荼,但我发现部分小组在讨论过程中偏离了主题,讨论了一些与课程内容关联性不强的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加强对学生讨论方向的引导,确保实践活动紧扣课程内容。
今天我们在课堂上学习了解直角三角形这一章节,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我觉得有几个地方值得反思和改进。
首先,关于导入新课环节,我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的直角三角形实例,但感觉学生的反应并不如预期。可能是我提出的问题不够具体,或者是学生的生活经验有限,导致他们难以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提出更具启发性的问题,激发他们的兴趣。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注意到有些学生发言不够积极,可能是他们对讨论主题不感兴趣或者缺乏自信。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我计划在下一节课中,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适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让他们在讨论中找到成就感和自信心。
最后,关于课堂总结环节,我觉得自己总结得还不够到位,没有完全覆盖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课堂总结,明确指出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3)将实际问题抽象成直角三角形模型,运用三角函数解决生活问题。
28.2.1 解直角三角形教案
28.2.1 解直角三角形本节是在学习锐角三角函数之后,结合已学过的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和勾股定理,研究解直角三角形的问题,既能加深对锐角三角函数概念的理解,又为后续解决与其相关的实际问题打下基础.解直角三角形是结合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勾股定理等知识,利用锐角三角函数对直角三角形的三条边以及两锐角这五个要素进行求解,在解直角三角形时注意借助相应的直角三角形来寻找已知元素与未知元素的关系式.【情景导入】要想使人安全地攀上斜靠在墙面上的梯子的顶端,梯子与地面所成的角α一般要满足50°≤α≤75°(见教材第85页第10题图),现有一架长6 m 的梯子.(1)使用这个梯子最高可以安全攀上多高的墙(精确到0.1 m)?(2)当梯子底端距离墙面2.4 m 时,梯子与地面所成的角α等于多少(精确到1°)?这时人是否能够安全使用这架梯子?【说明与建议】 说明:用来源于学生身边的问题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体会解直角三角形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诱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求.建议: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本节课学习解直角三角形做好铺垫. 【归纳导入】在Rt △ABC 中,∠C =90°,∠A =20°,c =10 cm. (1)根据“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得∠B =70°. (2)由sinA =ac ,得a =c ·sinA =10sin20°cm.(3)由cosA =bc,得b =c ·cosA =10cos20°cm.通过以上填空,Rt △ABC 的三条边长及三个角全部知道了,这种由直角三角形中的已知元素,求出其余未知元素的过程,叫做解直角三角形.【说明与建议】 说明:通过解答此题说明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一个锐角,可以求出另一个锐角,选择恰当的边角关系,还可以求出其他的边长.建议:让学生先自主探究,然后交流解题的方法并比较从中选择最合适的方法.命题角度1 在直角三角形中解直角三角形这类题目一般已知一边一角或两边求其他元素.注意以下知识和技巧的总结及运用: 理论依据:在Rt △ABC 中,∠C =90°,∠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c. (1)三边之间的关系:a 2+b 2=c 2. (2)锐角之间的关系:∠A +∠B =90°.(3)边角之间的关系:sinA =a c =cosB ,cosA =b c =sinB ,tanA =a b =1tanB .(4)面积公式:S △ABC =12ab =12ch(h 为斜边上的高).提示:当所求的元素既可用乘法又可用除法求解时,一般用乘法,不用除法;既可用已知数据又可用中间数据求解时,最好用已知数据.技巧方法:1.(宜昌中考)如图,△ABC 的顶点是正方形网格的格点,则cos ∠ABC 的值为(B) A.23B.22C.43D.2232.(巴中中考)如图,点A ,B ,C 在边长为1的正方形网格格点上,下列结论错误的是(A)A .sinB =13B .sinC =255C .tanB =12D .sin 2B +sin 2C =1命题角度2 构造直角三角形再解直角三角形这类问题一般和三角形或圆的相关知识结合命题,题目没有直接告诉是直角三角形,通过条件或添加辅助线,可以证明或构造直角三角形,再根据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解答问题.3.(黑龙江中考)如图,在△ABC 中,sinB =13,tanC =2,AB =3,则AC 的长为(B)A. 2B.52C. 5D .24.如图,点A ,B 是以CD 为直径的⊙O 上的两点,分别在直径的两侧,其中点A 是CDB ︵的中点.若tan ∠ACB =2,AC =5,则BC 的长为(D)A. 5B .2 5C .1D .2命题角度3 分类讨论解不定三角形在解直角三角形问题时,如遇到直角或者某个锐角不确定时,特别是在没有给出图形的情况下,要注意分类讨论,防止漏解.5.(内江中考)已知,在△ABC 中,∠A =45°,AB =42,BC =5,则△ABC 的面积为2或14.双直角三角形所谓“双直角三角形”是指一条直角边重合,另一条直角边共线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其位置关系有两种:如图1,公共直角边为AD ,则AD =BC ·tan α·tan βtan β-tan α,我们把它叫做公式1.图1 图2 如图2,公共直角边为AD ,则AD =BC ·tan α·tan βtan β+tan α,我们把它叫做公式2.课题28.2.1 解直角三角形授课人素养目标1.了解解直角三角形的意义和条件.2.帮助学生理解直角三角形中五个元素(直角除外)的关系,会运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3.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归纳能力,感受解直角三角形的策略.教学重点解直角三角形的意义以及一般方法.教学难点选择恰当的边角关系解直角三角形.授课类型新授课课时教学步骤师生活动设计意图回顾如图,在Rt△ABC中,∠C=90°,∠A,∠B,∠C所对的边分别是a,b,c,那么除直角∠C外的两个锐角和三条边之间有如下关系:两锐角之间的关系:∠A+∠B=90°.三边之间的关系:a2+b2=c2.边角之间的关系:sinA=ac,cosA=bc,tanA=ab.回顾以前所学内容,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做好准备.活动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课堂引入】意大利比萨斜塔在落成时就已倾斜,其塔顶中心点为B,塔身中心线与垂直中心线的夹角为∠A,过点B向垂直中心线引垂线,垂足为C,如图.在Rt△ABC中,∠C=90°,BC=5.2 m,AB=54.5 m,求∠A的度数.师生活动:教师呈现问题并引导学生结合图形,观察已知条件和所求角之间的关系,分析得到通过求∠A的正弦来求∠A的度数.通过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一般化:已知直角三角形斜边和直角边,求它的锐角的度数,通过求解的过程,初步体会解直角三角形的内涵,引入课题.活动二:实践探究、交流新知【探究新知】1.解直角三角形的定义问题:将比萨斜塔问题推广为一般的数学问题该如何求解?师生活动:已知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求它的锐角的度数,利用锐角的正弦(或余弦)的概念直接求解.问题:在活动一所述的Rt△ABC中,你还能求出其他未知的边和角吗?师生活动:学生思考并说明求解思路,教师把问题一般化,给出解直角三角形的内涵:一般地,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共有五个元素,即三条边和两个锐角.由直角三角形中的已知元素,求出其余未知元素的过程,叫做解直角三角形.2.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问题:回想一下,刚才解直角三角形的过程中,用到了哪些知识?你能梳理一下直角三角形各个元素之间的关系吗?师生活动:如图,引导学生结合图形,梳理五个元素(直角除外)之间的关系,学生展示:(1)三边之间的关系:a2+b2=c2(勾股定理).(2)两锐角之间的关系:∠A+∠B=90°.(3)边角之间的关系:sinA=ac,cosA=bc,tanA=ab,sinB=ba,cosB=ac,tanB=ba.问题:从上述问题来看,在直角三角形中,知道斜边和一条直角边这两个元素,可以求出其余的三个元素.一般地,已知五个元素(直角除外)中的任意两个元素,可以求其余元素吗?教师给出结论:在直角三角形中,知道除直角外的五个元素中的两个元素(至1.有条理地梳理直角三角形除直角外的五个元素之间的关系,明确各自的作用,便于应用.2.在讨论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过程中,明确解直角三角形的条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少有一个是边),就可以求出其余三个未知元素.活动三:开放训练、体现应用【典型例题】例1(教材第73页例1)如图,在Rt△ABC中,∠C=90°,AC=2,BC=6,解这个直角三角形.解:AB=22,∠B=30°,∠A=60°.师生活动: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思考如何求出所有未知元素.先让学生找出所有未知元素:∠A,∠B和AB,然后让学生逐一说明求每一个未知元素的方法和依据,教师引导学生选择简便的解题途径.最后给出简洁、规范的解题步骤.例2(教材第73页例2)如图,在Rt△ABC中,∠C=90°,∠B=35°,b=20,解这个直角三角形(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一位).解:∠A=90°-∠B=90°-35°=55°.∵tanB=ba,∴a=btanB=20tan35°≈28.6.∵sinB=bc,∴c=bsinB=20sin35°≈34.9.师生活动:由学生代表参照例1的解题思路,分析本题的解题思路;然后由学生独立完成,再小组交流;最后由学生代表展示解题步骤.对于求c,如果学生采取不同方法,让他们展示不同方法;如果学生没有采取不同方法,教师注意引导他们思考其他解法.【变式训练】1.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B=∠D=90°,AB=3,BC=2,tanA=43,则CD的值为(D)1.通过解特殊的直角三角形,训练学生解直角三角形的思路和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进一步训练解一般直角三角形的思路和方法,并体会从计算简便的角度选用适当的关系式求解.3.变式训练拓展学生思维,同时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A .2 B.45 C.43 D.65提示:延长AD ,BC ,两线交于点O ,得到两个直角三角形,解直角三角形即可. 2.在△ABC 中,若AB =10,AC =15,∠BAC =150°,则△ABC 的面积为(A) A .37.5 B .75 C .100 D .150提示:过点C 作CD ⊥AB ,交BA 的延长线于点D.在Rt △ADC 中利用特殊角求出高CD ,再计算三角形的面积.3.在Rt △ABC 中,∠C =90°,b =3,S △ABC =923,解这个直角三角形.解:如图:∵在Rt △ABC 中,∠C =90°,b =3,S △ABC =923,∴12ab =92 3. ∴a =3 3.∴tanA =a b =333= 3.∴∠A =60°.∴∠B =180°-∠A -∠C =180°-60°-90°=30°. ∴c =2b =6. 活动四:课堂检测【课堂检测】1.如图,在Rt △ABC 中,∠C =90°,AB =4,sinA =12,则BC 的长为(A)A .2B .3 C. 3 D .2 3通过设置课堂检测,进一步巩固所学新知,同时检测学习效果,做到“堂堂清”.2.在Rt △ABC 中,∠C =90°,∠B =40°,BC =3,则AC =(C) A .3sin40° B .3sin50° C .3tan40° D .3tan50°3.在Rt △ABC 中,∠C =90°,斜边中线是3 cm ,sinA =13,则S △ABC =(D)A. 2 cm 2B .2 2 cm 2C .3 2 cm 2D .4 2 cm 2提示:由中线长可以求出斜边,解直角三角形求出两直角边,再计算三角形面积.4.如图,在△ABC 中,BD ⊥AC 于点D ,AB =6,AC =53,∠A =30°.(1)求BD 和AD 的长. (2)求tanC 的值. 解:(1)∵BD ⊥AC , ∴∠ADB =90°.在Rt △ADB 中,AB =6,∠A =30°, ∴BD =12AB =3.∴AD =BDtanA=3BD =3 3. (2)CD =AC -AD =53-33=23, 在Rt △BCD 中,tanC =BD CD =323=32.学生进行当堂检测,完成后,教师进行批阅、点评、讲解. 课堂小结1.课堂总结:(1)什么叫解直角三角形?(2)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要具备什么条件?为什么在直角三角形中,已知一边和一个锐角或两边就能解直角三角形呢?教学说明:教师提问并引导学生总结归纳解直角三角形的定义以及直角三角形五元素之间的关系. 2.布置作业:教材第77页习题28.2第1题.引导学生从知识和方法两个方面总结自己的收获,理清解直角三角形的目的、条件、依据、方法,提升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28 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教案与反思
28.2 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原创不容易,【关注】店铺,不迷路!28.2.1 解直角三角形(第1课时)教学目标一、基本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什么叫解直角三角形.2.掌握解直角三角形的根据.3.能由已知条件解直角三角形.【过程与方法】在探索解直角三角形的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思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二、重难点目标【教学重点】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教学难点】会将求非直角三角形中的边角问题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问题.教学过程环节1 自学提纲,生成问题【5min阅读】阅读教材P72~P73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3min反馈】1.任何一个三角形都有六个元素,三条边、三个角,在直角三角形中,已知有一个角是直角,我们把利用已知的元素求出未知元素的过程,叫做解直角三角形.2.在△ABC中,∠C为直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1)两锐角互余,即∠A+∠B=90°;(2)三边满足勾股定理,即a2+b2=c2;(3)边与角关系sin A=cos B=ac,cos A=sin B=bc,tan A=ab,tan B=ba.3.Rt△ABC中,若∠C=90°,sin A=45,AB=10,那么BC=8,tan B=34.环节2 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活动1 小组讨论(师生互学)【例1】见教材P73例1.【例2】见教材P73例2.活动2 巩固练习(学生独学)1.在△ABC中,a、b、c分别是∠A、∠B、∠C的对边,如果a2+b2=c2,那么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 )A.c sin A=a B.b cos B=cC.a tan A=b D.c tan B=b2.在Rt△ABC中,∠C=90°,∠B=30°,BC=6,则AB的长为4 3.3.根据下列条件解直角三角形.(1)在Rt△ABC中,∠C=90°,b=4,c=8;(2)在Rt△ABC中,∠C=90°,∠A=60°,a=12.解:(1)a43,∠B=30°,∠A=60°.(2)∠B=30°,b=43,c=8 3.活动3 拓展延伸(学生对学)【例3】一副直角三角板如图放置,点C在FD的延长线上,AB∥CF,∠F=∠ACB=90°,∠E=30°,∠A=45°,AC=122,试求CD的长.【互动探索】过点B作BM⊥FD于点M,求出BM与CM的长度,在△EFD中求出∠EDF=60°,再解直角三角形即可.【解答】如题图,过点B作BM⊥FD于点M.在△ACB中,∵∠ACB=90°,∠A=45°,AC=122,∴BC=AC=12 2.∵AB∥CF,∴∠BCM=∠CBA=45°,∴BM=BC sin45°=122×22=12,CM=BM=12.在△EFD中,∵∠F=90°,∠E=30°,∴∠EDF=60°∴MD=BMtan 60°=43,∴CD=CM-MD=12-4(3).【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根据题意构造直角三角形,然后利用所学的三角函数的关系进行解答.环节3 课堂小结,当堂达标(学生总结,老师点评)练习设计请完成本课时对练习!28.2.2应用举例第2课时利用仰角、俯角解直角三角形教学目标一、基本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将直角三角形的知识与圆的知识结合起来解决问题.2.了解仰角、俯角等有关概念,会利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解决有关仰角和俯角的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索用解直角三角形知识解决仰角、俯角等有关问题,经历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探究过程,提高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际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索三角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以及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二、重难点目标【教学重点】利用解直角三角形解决有关仰角、俯角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建立合适的三角形模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环节1 自学提纲,生成问题【5min阅读】阅读教材P74~P75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3min反馈】1.在进行测量时,从下往上看,视线与水平线的夹角叫做仰角;从上往下看,视线与水平线的夹角叫做俯角.2.如图所示,在建筑物AB的底部a米远的C处,测得建筑物的顶端点A的仰角为α,则建筑物AB的高可表示为a tanα米.环节2 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活动1 小组讨论(师生互学)【例1】2012年6月18日,“神舟”九号载人航天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成功实现交会对接.“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的组合体在离地球表面343km的圆形轨道上运行,如图所示,当组合体运行到地球表面点P的正上方时,从中能直接看到的地球表面最远的点在什么位置?最远点与点P的距离是多少?(地球半径约为6400km,π取3.142,结果取整数)【温馨提示】详细分析与解答见教材P74例3.【例2】如图,热气球探测器显示,从热气球A处看一栋楼顶部B处的仰角为30°,看这栋楼底部C处的俯角为60°,热气球与楼的水平距离为120m,这栋楼有多高(结果取整数)?【温馨提示】详细分析与解答见教材P75例4.活动2 巩固练习(学生独学)如图,为了测量河的宽度AB,测量人员在高21m的建筑物CD的顶端D处测得河岸B处的俯角为45°,测得河对岸A处的俯角为30°(A、B、C在同一条直线上),则河的宽度AB约是多少?(精确到0.1m,参考数据:2≈1.41,3≈1.73)解:由题易知,∠DAC=∠EDA=30°.∵在Rt△ACD中,CD=21m,∴AC=CDtan 30°=2133=213(m).∵在Rt△BCD中,∠DBC=45°,∴BC=CD=21m,∴AB=AC-BC=213-21≈15.3(m).即河的宽度AB约是15.3m.活动3 拓展延伸(学生对学)【例3】如图,某大楼顶部有一旗杆AB,甲、乙两人分别在相距6米的C、D 两处测得点B和点A的仰角分别是42°和65°,且C、D、E在一条直线上.如果DE=15米,求旗杆AB的长大约是多少米?(结果保留整数,参考数据:sin42°≈0.67,tan42°≈0.9,sin65°≈0.91,tan65°≈2.1)【互动探索】要求AB,先求出AE与BE→解直角三角形:Rt△ADE、Rt△BCE.【解答】在Rt△ADE中,∵∠ADE=65°,DE=15米,∴tan∠ADE=AE DE,即tan65°=AE15≈2.1,解得AE≈31.5米.在Rt△BCE中,∵∠BCE=42°,CE=CD+DE=6+15=21(米),∴tan∠BCE=BE CE,即tan42°=BE21≈0.9,解得BE≈18.9米.∴AB=AE-BE=31.5-18.9≈13(米).即旗杆AB的长大约是13米.【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先分析图形,根据题意构造直角三角形,再解Rt△ADE、Rt△BCE,利用AB=AE-BE即可求出答案.环节3 课堂小结,当堂达标(学生总结,老师点评)练习设计请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第3课时利用坡度、方向角解直角三角形教学目标一、基本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运用解直角三角形解决航行问题.2.能运用解直角三角形解决斜坡问题.3.理解坡度i=坡面的铅直高度坡面的水平宽度=坡角的正切值.【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从实际问题中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提高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通过将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转化为直角三角形中元素之间的关系,增强应用意识,体会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运用三角函数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数学具有抽象、严谨和应用广泛的特点,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二、重难点目标【教学重点】用三角函数有关知识解决方向角、坡度、坡角等有关问题.【教学难点】准确分析问题并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模型.教学过程环节1 自学提纲,生成问题【5min阅读】阅读教材P76~P77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3min 反馈】(一)方向角1.方向角是以观察点为中心(方向角的顶点),以正北或正南为始边,旋转到观察目标的方向线所成的锐角,方向角也称象限角.2.如图,我们说点A 在O 的北偏东30°方向上,点B 在点O 的南偏西45°方向上,或者点B 在点O 的西南方向.(二)坡度、坡角1.坡度通常写成1∶m 的形式.坡面与水平面的夹角叫做坡角,记作α,有i =h l=tan α. 2.一斜坡的坡角为30°,则它的坡度为1∶ 3.(三)利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过程1.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画出平面图形,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的问题,也就是建立适当的函数模型);2.根据条件的特点,适当选用锐角三角函数,运用解直角三角形的有关性质解直角三角形;3.得到数学问题的答案;4.得到实际问题的答案.环节2 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活动1 小组讨论(师生互学)(一)解直角三角形,解决航海问题【例1】如图,海中一小岛A ,该岛四周10海里内有暗礁,今有货轮由西向东航行,开始在A 岛南偏西55°的B 处,往东行驶20海里后到达该岛的南偏西25°的C 处,之后,货轮继续向东航行,你认为货轮向东航行的途中会有触礁的危险吗?【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构造直角三角形→解直角三角形求出AD的长并与10海里比较→得出结论.【解答】如题图,过点A作AD⊥BC交BC的延长线于点D.在Rt△ABD中,∵tan∠BAD=BD AD ,∴BD=AD·tan55°.在Rt△ACD中,∵tan∠CAD=CD AD ,∴CD=AD·tan25°.∵BD=BC+CD,∴AD·tan55°=20+AD·tan25°,∴AD=20tan 55°-tan 25°≈20.79(海里).而20.79海里>10海里,∴轮船继续向东行驶,不会遇到触礁危险.【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直角三角形的问题,通过作辅助线构造直角三角形,再把条件和问题转化到这个直角三角形中解决.应先求出点A距BC的最近距离,若大于10海里则无危险,若小于或等于10海里则有危险.(二)解直角三角形,解决坡度、坡角问题【例2】如图,铁路路基的横断面是四边形ABCD,AD∥BC,路基顶宽BC=9.8m,路基高BE=5.8m,斜坡AB的坡度i=1∶1.6,斜坡CD的坡度i′=1∶2.5,求铁路路基下底宽AD的值(精确到0.1m)与斜坡的坡角α和β的值(精确到1°).【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将坡度i=1∶1.6和i′=1∶2.5分别转化为正切三角函数→求出AE、DF的长→由AD=AE+EF+DF求出AD的长→利用计算器求得坡角α和β的值.【解答】如题图,过点C作CF⊥AD于点F,则CF=BE,EF=BC,∠A=α,∠D=β.∵BE=5.8m,i=1∶1.6,i′=1∶2.5,∴AE=1.6×5.8=9.28(m),DF=2.5×5.8=14.5(m),∴AD=AE+EF+DF=9.28+9.8+14.5≈33.6(m).由tanα=i=1∶1.6,tanβ=i′=1∶2.5,得α≈32°,β≈22°.即铁路路基下底宽AB为33.6m,斜坡的坡角α和β分别为32°和22°.【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利用坡度与坡角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将坡度与坡角放入可解的直角三角形中,没有直角三角形一般要添加辅助线(垂线)构造直角三角形.活动2 巩固练习(学生独学)1.如图,防洪大坝的横断面是梯形,坝高AC为6米,背水坡AB的坡度i=1∶2,则斜坡AB的长为65米.2.“村村通”公路工程拉近了城乡距离,加速了我区农村经济建设步伐.如图所示,C村村民欲修建一条水泥公路,将C村与区级公路相连.在公路A处测得C村在北偏东60°方向,沿区级公路前进500m,在B处测得C村在北偏东30°方向.为节约资源,要求所修公路长度最短,画出符合条件的公路示意图,并求出公路长度.(结果保留整数)解:如图,过点C作CD⊥AB,垂足落在AB的延长线上,CD即为所修公路,CD的长度即为公路长度.在Rt△ACD中,根据题意,有∠CAD=30°.∵tan∠CAD=CD AD,∴AD=CDtan 30°=3C D.在Rt△CBD中,根据题意,有∠CBD=60°.∵tan∠CBD=CD BD,∴BD=CDtan 60°=33C D.又∵AD-BD=500m,∴3CD-33CD=500,解得CD≈433m.活动3 拓展延伸(学生对学)【例3】如图,小明于堤边A处垂钓,河堤AB的坡比为1∶3,坡长为3米,钓竿AC的倾斜角是60°,其长为6米,若钓竿AC与钓鱼线CD的夹角为60°,求浮漂D与河堤下端B之间的距离.【互动探索】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几何问题→作辅助线,构造直角三角形→延长CA交DB延长线于点E,过点A作AF⊥EB→解直角三角形得AE长→得△CDE是等边三角形,DE=CE=AC+AE→求得BD长.【解答】如图,延长CA交DB延长线于点E,过点A作AF⊥EB,交EB于点F,则∠CED=60°.∵AB的坡比为1∶3,∴∠ABE=30°,∴∠BAE =90°.∵AB =3米,∴AE =AB tan ∠ABE =3×33=3(米), ∴BE =2AE =23米.∵∠C =∠CED =60°,∴△CDE 是等边三角形.∵AC =6米,∴DE =CE =AC +AE =(6+3)米,∴BD =DE -BE =6+3-23=(6-3)(米).即浮漂D 与河堤下端B 之间的距离为(6-3)米.【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本题既考查了解直角三角形,也考查了等边三角形的性质,根据已知条件构造出直角三角形及等边三角形是关键.环节3 课堂小结,当堂达标(学生总结,老师点评)⎩⎪⎨⎪⎧ 坡度与坡角⎩⎨⎧ 坡度的概念→通常写成比的形式坡角的概念→坡度越大,坡面就越陡方向角:指正北、正南方向线与目标方向线所形 成的角练习设计请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素材积累】 海明威和他的“硬汉形象”美国作家海明威是一个极具进取精神的硬汉子。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 28.2.1 《解直角三角形》教学设计1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 28.2.1 《解直角三角形》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解直角三角形》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第28章第2节的一部分。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锐角三角函数和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的基础上进行的。
本节主要让学生了解解直角三角形的意义和方法,学会使用锐角三角函数来解直角三角形,为以后学习三角函数和解其他三角形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知识,对直角三角形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如何运用锐角三角函数来解直角三角形,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锐角三角函数在解直角三角形中的应用。
三. 教学目标1.了解解直角三角形的意义和方法。
2.学会使用锐角三角函数来解直角三角形。
3.能够运用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和锐角三角函数在解直角三角形中的应用。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锐角三角函数在解直角三角形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引导法、实践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从而掌握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和锐角三角函数在解直角三角形中的应用。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直角三角形的相关图片和实例。
2.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
3.准备相关的练习题和测试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与直角三角形相关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回顾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讲解解直角三角形的意义和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解直角三角形的重要性。
通过示例,讲解如何使用锐角三角函数来解直角三角形。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运用锐角三角函数来解直角三角形。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他们是否掌握了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和锐角三角函数在解直角三角形中的应用。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28.2.1 解直角三角形-教案
28.2.1解直角三角形(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是新人教版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二十八章《锐角三角函数》的第二节《解直角三角形》第一课时,是在学习了勾股定理、锐角三角函数的基础上进行的。
本节课既是前面所学知识的运用,也是高中继续学习三角函数和解斜三角形的重要预备知识。
教材首先从实际生活比萨斜塔入手,创设问题情境,抽象出数学问题,从而引出解直角三角形的概念,归纳解直角三角形的一般方法。
本节课的学习还蕴涵着深刻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学建模和转化化归,在本节教学中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能力培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不仅可以巩固勾股定理和锐角三角函数等相关知识,初步获得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和经验,而且还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直角三角形中五个元素的关系,什么是解直角三角形;2.运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探索讨论发现解直角三角形所需的最简条件,了解体会用化归的思想方法将未知问题转化为已知问题去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数学建模”和“转化”思想。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认识到数与形相结合的意义和作用,体验到学好知识能应用于社会实践。
并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是需要付出努力和劳动的。
三、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已经牢固掌握了勾股定理,也刚刚学习过锐角三角函数,但锐角三角函数的运用不一定熟练,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能力都有待提高,因此要在本节课进行有意识的培养。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正确运用直角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解直角三角形教学难点:选择适当的关系式解直角三角形五、教法与学法1、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观察,引导学生思考、讨论,通过归纳、概括等方法启发、诱导,帮助学生理解内容的本质,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2、学习方法:观察、归纳、概括和讨论的学习方法,使他们不仅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内容,而且进一步培养和提高他们各方面的能力,从而逐步由“学会”向“会学”迈进。
九年级数学28.2.1 解直角三角形教案
28.2 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28. 解直角三角形01 教学目标1.掌握解直角三角形的根据.2.能由条件解直角三角形.02 预习反应阅读教材P72~73,自学“探究〞、“例1〞与“例2〞,完成以下内容.(1)在直角三角形中,由直角三角形中的元素,求出其余未知元素的过程叫做解直角三角形.(2)如图,在Rt △ABC 中,∠C 为直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c ,那么除直角外的五个元素之间有如下关系:三边之间的关系a 2+b 2=c 2;两锐角之间的关系∠A +∠B =90°; 边与角之间的关系:sinA =a c ,cosA =b c ,tanA =a b.(3)在Rt △ABC 中,∠C =90°,∠A 与斜边c ,用关系式 ∠A +∠B =90° 求出∠B ,用关系式sinA =ac 求出a.03 名讲坛类型1 两边,解直角三角形例1 (教材例1变式)根据以下条件解直角三角形:(1)在Rt △ABC 中,∠C =90°,BC =3,AB =32; (2)在Rt △ABC 中,∠C =90°,BC =6,AC =2 3. 【解答】 (1)在Rt △ABC 中,∵∠C =90°,BC =3,AB =32, ∴sinA =BC AB =22.∴∠A =45°.∴∠B =90°-∠A =45°. ∴AC =BC =3.(2)在Rt △ABC 中,∵∠C =90°,BC =6,AC =23, ∴tanA =BCAC =3,AB =BC 2+AC 2=4 3.∴∠A =60°. ∴∠B =90°-∠A =30°.【点拨】【跟踪训练1】 如图,在△ABC 中,AB =AC ,AH ⊥BC ,垂足为点H ,如果AH =BC ,那么sin ∠BAC 的值是45.类型2 一边和一锐角,解直角三角形例2 (教材例2变式)在△ABC 中,∠C =90°,AB =10,∠A =45°,解这个直角三角形. 【解答】 在Rt △ABC 中,∠C =90°,∠A =45°, ∴∠B =90°-∠A =45°. 又∵sinA =BCAB,∠A =45°,AB =10,∴BC =5 2.∴AC =BC =5 2.例3 (教材例2变式)在△ABC 中,∠C =90°,AC =10,∠A =30°,解这个直角三角形. 【解答】 ∵∠C =90°,∠A =30°, ∴∠B =90°-30°=60°. ∵cosA =AC AB ,∴AB =AC cosA =1032=2033. 又∵tanA =BCAC,∴BC =AC·tanA =10×tan30°=10×33=1033.【跟踪训练2】 如图,在△ABC 中,∠B =45°,cosC =35,AC =5a ,则△ABC 的面积用含a 的式子表示是14a 2.04 稳固训练1.如图,Rt △ABC 中,∠C =90°,AC =4,tanA =12,则BC 的长是(A)A.2B.8C.2 5D.4 52.如图,小明为了测量其所在位置A 点到河对岸B 点之间的距离,沿着与AB 垂直的方向走了m 米,到达点C ,测得∠ACB =α,那么AB 等于(B)A.m·sin α米B.m·tan α米C.m·cos α米D.mtan α米3.如图,在Rt △ABC 中,斜边BC 上的高AD =3,cos B =45,则AC =154.4.如图,在菱形ABCD 中,DE ⊥AB 于点E ,cosA =35,BE =4,则DE 的值是8.5.如图,在△ABC 中,AC =8,∠CAB =30°,∠CBA =45°,求AB 的长.解:过点C 作CD ⊥AB ,在Rt △ACD 中,CD =AC·sin ∠CAD =8×12=4,AD =AC·cos ∠CAD =8×cos 30°=8×32=4 3. 在Rt △BDC 中,DB =CD·tan ∠BCD =4×1=4, ∴AB =BD +DA =43+4.05 课堂小结本节学习的数学知识:解直角三角形.。
九年级数学下册 28.2.1 解直角三角形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28.2.1 解直角三角形1.了解什么叫解直角三角形.2.掌握解直角三角形的根据.3.能由已知条件解直角三角形.阅读教材P72-73,自学“探究”、“例1”与“例2”,弄清楚直角三角形的元素,掌握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自学反馈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①在直角三角形中,由求的过程叫做解直角三角形.②直角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三边之间的关系;两锐角之间的关系;边与角之间的关系:sinA= ,cosA= ,tanA= ,sinB= ,cosB= ,tan B= .③在Rt△ABC中,∠C=90°,已知∠A与斜边c,用关系式,求出∠B,用关系式求出a.弄清楚直角三角形五元素之间的数量关系是解直角三角形的关键.活动1 小组讨论例1 Rt△ABC中,∠C=90°,c=0.832 8,b=0.295 4,解这个直角三角形.解:∵sinB=bc=0.29540.8328≈0.354 7,∴∠B≈20°46′,∠A=90°-∠B=90°-20°46′=69°14′,∵tanA=ab,∴a=b·tanA≈0.779.直角三角形除直角外的其它五个元素中,已知其中任何两个元素(必有一边),即可求出其它三个元素.活动2 跟踪训练(独立完成后小组内交流并展示)1.如图,点C在以AB为直径的⊙O上,AB=10,∠A=30°,则BC的长为 .2.如图,在△ABC中,∠B=45°,cosC=35,AC=5a,则△ABC的面积用含a式子表示是 .3.根据下列所给条件解直角三角形,结果不能确定的是( )①已知一直角边及其对角;②已知两锐角;③已知两直角边;④已知斜边和一锐角;⑤已知一直角边和斜边.A.②③B.②④C.只有②D.②④⑤第2小题要过点A作BC的垂线,构造两个直角三角形,再解直角三角形;第3小题要注意解直角三角形中已知的两元素不包括直角.4.已知,如图:△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BC=90°,AB=10,D为△ABC外一点,连结AD、BD,过D作DH⊥AB,垂足为H,交AC于E.①若△ABD是等边三角形,求DE的长;②若BD=AB,且tan∠HDB=34,求DE的长.求出AB的长,根据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可求出AH和BH等于AB的二分之一,然后在直角三角形AHD和AHE,可利用tan∠DAH和tan∠EAH求出DH和EH的长,从而求出DE的长;第②小题思路和方法同上. 活动3 课堂小结1.本节学习的数学知识:解直角三角形.2.本节学习的数学方法:转化的数学思想.教学至此,敬请使用学案当堂训练部分.【预习导学】自学反馈①略②略③略【合作探究1】活动2 跟踪训练1.52.14a23.C4.①3-5 ②4。
《28.2.1 解直角三角形》教案、导学案
28.2.1 解直角三角形【教学目标】1.理解解直角三角形的意义和条件;(重点)2.根据元素间的关系,选择适当的关系式,求出所有未知元素.(难点)【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世界遗产意大利比萨斜塔在1350年落成时就已倾斜.设塔顶中心点为B, 塔身中心线与垂直中心线夹角为∠A ,过点B 向垂直中心线引垂线,垂足为点C .在Rt △ABC 中,∠C =90°,BC =5.2m ,AB =54.5m ,求∠A 的度数.在上述的Rt △ABC 中,你还能求其他未知的边和角吗?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解直角三角形【类型一】 利用解直角三角形求边或角已知在Rt △ABC 中,∠C =90°,∠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按下列条件解直角三角形.(1)若a =36,∠B =30°,求∠A 的度数和边b 、c 的长;(2)若a =62,b =66,求∠A 、∠B 的度数和边c 的长.解析:(1)已知直角边和一个锐角,解直角三角形;(2)已知两条直角边,解直角三角形.解:(1)在Rt △ABC 中,∵∠B =30°,a =36,∴∠A =90°-∠B =60°,∵cos B =ac ,即c =a cos B =3632=243,∴b =sin B ·c =12×243=123; (2)在Rt △ABC 中,∵a =62,b =66,∴tan A =a b =33,∴∠A =30°,∴∠B =60°,∴c=2a =12 2.方法总结:解直角三角形时应求出所有未知元素,解题时尽可能地选择包含所求元素与两个已知元素的关系式求解.【类型二】构造直角三角形解决长度问题一副直角三角板如图放置,点C在FD的延长线上,AB∥CF,∠F=∠ACB =90°,∠E=30°,∠A=45°,AC=122,试求CD的长.解析:过点B作BM⊥FD于点M,求出BM与CM的长度,然后在△EFD中可求出∠EDF=60°,利用解直角三角形解答即可.解:过点B作BM⊥FD于点M,在△ACB中,∠ACB=90°,∠A=45°,AC=122,∴BC=AC=12 2.∵AB∥CF,∴BM=sin45°BC=122×22=12,CM=BM=12.在△EFD中,∠F=90°,∠E=30°,∴∠EDF=60°,∴MD=BMtan60°=43,∴CD=CM-MD=12-4 3.方法总结: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根据题意构造直角三角形,然后利用所学的三角函数的关系进行解答.【类型三】运用解直角三角形解决面积问题如图,在△ABC中,已知∠C=90°,sin A=37,D为边AC上一点,∠BDC=45°,DC=6.求△ABC的面积.解析:首先利用正弦的定义设BC=3k,AB=7k,利用BC=CD=3k=6,求得k值,从而求得AB的长,然后利用勾股定理求得AC的长,再进一步求解.解:∵∠C=90°,∴在Rt△ABC中,sin A=BCAB=37,设BC=3k,则AB=7k(k>0),在Rt△BCD中,∵∠BCD=90°,∴∠BDC=45°,∴∠CBD=∠BDC=45°,∴BC=CD=3k=6,∴k=2,∴AB=14.在Rt△ABC中,AC=AB2-BC2=142-62=410,∴S△ABC=12AC·BC=12×410×6=1210.所以△ABC的面积是1210.方法总结:若已知条件中有线段的比或可利用的三角函数,可设出一个辅助未知数,列方程解答.探究点二:解直角三角形的综合【类型一】解直角三角形与等腰三角形的综合已知等腰三角形的底边长为2,周长为2+2,求底角的度数.解析:先求腰长,作底边上的高,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求得底角的余弦,即可求得底角的度数.解:如图,在△ABC中,AB=AC,BC=2,∵周长为2+2,∴AB=AC=1.过A作AD⊥BC于点D,则BD=22,在Rt△ABD中,cos∠ABD=BDAB=22,∴∠ABD=45°,即等腰三角形的底角为45°.方法总结:求角的度数时,可考虑利用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类型二】解直角三角形与圆的综合已知:如图,Rt△AOB中,∠O=90°,以OA为半径作⊙O,BC切⊙O 于点C,连接AC交OB于点P.(1)求证:BP=BC;(2)若sin∠PAO=13,且PC=7,求⊙O的半径.解析:(1)连接OC,由切线的性质,可得∠OCB=90°,由OA=OC,得∠OCA=∠OAC ,再由∠AOB =90°,可得出所要求证的结论;(2)延长AO 交⊙O 于点E ,连接CE ,在Rt △AOP 和Rt △ACE 中,根据三角函数和勾股定理,列方程解答.解:(1)连接OC ,∵BC 是⊙O 的切线,∴∠OCB =90°,∴∠OCA +∠BCA =90°.∵OA =OC ,∴∠OCA =∠OAC ,∴∠OAC +∠BCA =90°,∵∠BOA =90°,∴∠OAC +∠APO =90°,∵∠APO =∠BPC ,∴∠BPC =∠BCA ,∴BC =BP ;(2)延长AO 交⊙O 于点E ,连接CE ,在Rt △AOP 中,∵sin ∠PAO =13,设OP =x ,AP =3x ,∴AO =22x .∵AO =OE ,∴OE =22x ,∴AE =42x .∵sin ∠PAO =13,∴在Rt △ACE 中CE AE =13,∴AC AE =223,∴3x +742x=223,解得x =3,∴AO =22x =62,即⊙O 的半径为6 2.方法总结:本题考查了切线的性质、三角函数、勾股定理等知识,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根据三角函数的定义结合勾股定理列出方程.三、板书设计1.解直角三角形的基本类型及其解法;2.解直角三角形的综合.【教学反思】本节课的设计,力求体现新课程理念.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和宽松和谐的氛围,让学生学得更主动、更轻松,力求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培养探索能力、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8.2.1 解直角三角形【学习目标】⑴ 使学生理解直角三角形中五个元素的关系,会运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 ⑵ 通过综合运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⑶ 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重点】直角三角形的解法.【学习难点】三角函数在解直角三角形中的灵活运用【导学过程】一、自学提纲:1.在三角形中共有几个元素?2.直角三角形ABC 中,∠C=90°,a 、b 、c 、∠A 、∠B 这五个元素间有哪些等量关系呢?(1)边角之间关系如果用表示直角三角形的一个锐角,那上述式子就可以写成.(2)三边之间关系 (3)锐角之间关系∠A+∠B=90°. a 2 +b 2 =c 2 (勾股定理) 以上三点正是解直角三角形的依据.二、合作交流:要想使人安全地攀上斜靠在墙面上的梯子的顶端.梯子与地面所成的角一般要满足, (如图).现有一个长6m 的梯子,问:(1)使用这个梯子最高可以安全攀上多高的墙(精确到0.1 m) a b A b a A c b A c a A ====cot ;tan ;cos ;sin b a B a b B c a B c b B ====cot ;tan ;cos ;sin α∠的对边的邻边;的邻边的对边;斜边的邻边;斜边的对边αααααααααα∠∠=∠∠=∠=∠=cot tan cos sin(2)当梯子底端距离墙面2.4 m 时,梯子与地面所成的角等于多少(精确到1o ) 这时人是否能够安全使用这个梯子三、教师点拨: 例1在△ABC 中,∠C 为直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c ,且,,解这个三角形.例2在Rt △ABC 中, ∠B =35o ,b=20,解这个三角形.四、学生展示:完成课本74页练习补充题1.根据直角三角形的__________元素(至少有一个边),求出________•其它所有元素的过程,即解直角三角形.2、在Rt △ABC 中,a=104.0,b=20.49,解这个三角形.3、 在△ABC 中,∠C 为直角,AC=6,的平分线AD=4,解此直角三角形。
九年级数学下册28.2.1解直角三角形导学案
解直角三角形一、新课导入1、在直角三角形中共有几个元素?2、直角三角形ABC中,∠C=90°,a、b、c、∠A、∠B, 这五个元素间有哪些等量关系呢?二、学习目标1.理解直角三角形中五个元素的关系,掌握解直角三角形的概念;2.会运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三、研读课本认真阅读课本的内容,完成以下练习。
(一)划出你认为重点的语句。
(二)完成下面练习,并体验知识点的形成过程。
研读一、认真阅读课本掌握解直角三角形的概念.一边阅读一边完成检测一。
检测练习一、若已知直角三角形的某____个元素(直角除外,至少有一个是____),就可以求出这个直角三角形中________未知元素.研读二、认真阅读课本完成例题1。
一边阅读一边完成检测二。
检测练习二、根据下列条件解直角三角形,在Rt△ABC中,∠C=90°,BC=3,AB=3 2.研读三、认真阅读课本完成例题2。
一边阅读一边完成检测三。
检测练习三、在△ABC中,∠C=90°,AB=10,∠A=45°,解这个直角三角形.研读四、问题探究:在图中的Rt△ABC中,(1)根据∠A=75°,斜边AB=6,你能求出这个直角三角形的其他元素吗?(2)根据AC=2.4,斜边AB=6,你能求出这个直角三角形的其他元素吗?解:(1)能.sin sin 6sin 75cos cos 6cos 7590909075BC A BC AB A AB ACA AC AB A AB A B B A =⇒==⨯=⇒==⨯∠+∠=⇒∠=-∠=-(2)能.22222226 2.4 5.52.4cos cos 0.46669090906624AB AC BC BC AB AC ACA A A AB A B B A =+⇒=-=-≈=⇒==⇒∠≈∠+∠=⇒∠=-∠=-=四、完成跟踪训练(PPT)五、归纳小结(一)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二)你认为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六、作业布置:完成课后练习.B AC中考数学模拟试卷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0个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一个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图所示,该几何体是( )A .直三棱柱B .长方体C .圆锥D .立方体【答案】A 【解析】根据三视图的形状可判断几何体的形状.【详解】观察三视图可知,该几何体是直三棱柱.故选A .本题考查了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结构特征,根据三视图的形状可判断几何体的形状是关键.2.从边长为a 的大正方形纸板中挖去一个边长为b 的小正方形纸板后,将其裁成四个相同的等腰梯形(如图甲),然后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如图乙)。
28.2.1解直角三角形导学案
解直角三角形导学案【学习流程】一、导学自习:(一)知识链接1、在Rt △ABC 中,∠C=90°,AC=,则AB=2、在Rt △ABC 中,∠C=90°,∠B=35°,则∠A= .3、如图、在Rt △ABC 中,∠C=90°,∠A=60°,则sinA= — = cosA= — = tanA= — =sinB= — = cosB= — = tanB= — =(二)自主学习1.在直角三角形中共有几个元素?2.什么叫解直角三角形?3、分析上面三道小题中各运用了什么知识解决问题:(1)三边之间关系:(2)锐角之间关系:(3)边角之间关系:二、研习展平:探究一:在Rt △ABC 中,∠C=90°,已经会算AB 的长度。
那么∠ A ,∠B 的度数是多少?A C B a b cB B变式:在Rt △ABC 中,∠C=90°∠B=30°解这个直角三角形。
探究二如图:在Rt △ABC 中,∠C=90°,AC= 3cm ,AB = 5 cm,CD ⊥AB,求AD 的长度。
探究三: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A= ,AB ⊥BC ,AD ⊥DC ,AB=20cm ,CD=10cm ,求AD ,BC 的长?(保留根号)┓D A BC 60° BAC D 20 10 60°C1、如图:在△ABC 中,∠C 为直角,AC=6,BAC ∠的平分线这个直角三角形。
2、如图,⊙O 的直径AB 交弦CD 于点M ,且M 是CD 的中点.过点B 作BE∥ CD ,交AC 的延长线于点E .连接BC .(1)求证:BE 为⊙O 的切线;(2)如果CD =6,tan ∠BCD=21,求⊙O 的直径的长.3、如图,根据图中已知数据,求△ABC 其余各边的长,各角的度数。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些什么?B A 30° A BC 4cm 45°D AB CAD =1.如图,在△ABC 中,已知AC=8,∠C=75°,∠B= 45°,求△ABC 的面积.45° 75°2、已知,如图,在△ABC 中,BC=AC ,以BC 为直径的园O 与边AB 相交于点D ,DE ⊥AC ,垂足为点E 。
28.2.1解直角三角形(教案)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数学应用意识。
-使学生学会在实际问题中构建直角三角形模型,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数学表达与交流能力。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解直角三角形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解直角三角形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2.应用直角三角形的解法解决实际问题,如测量距离、高度等。
-理解并掌握实际问题的建模方法,将现实问题转化为直角三角形求解问题;
-学会运用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1.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几何知识与技能,培养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提高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
-通过解直角三角形的学习,使学生建立正确的几何图形观念,发展空间想象力;
-能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直角三角形求解问题,这是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的桥梁。
举例:在讲解正弦函数时,强调正弦是对边比斜边,通过具体直角三角形的图形展示,加深学生理解;在求解直角三角形的过程中,重点讲解如何根据已知条件选择合适的三角函数进行计算。
2.教学难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8.2 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
28.2.1 解直角三角形
一、新课导入
1.课题导入
如图是意大利的比萨斜塔,设塔顶中心点为B,塔身中心线与垂直中心线
的交点为A ,过B点向垂直中心线引垂线,垂足为C,在Rt△ABC中,∠C=90°,BC=5.2米,AB=54.5米,你能根据上述条件求出图中∠A的度数吗?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
2.学习目标
(1)知道解直角三角形的概念,理解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以外的五个元素之间的关系.
(2)能综合运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
3.学习重、难点
重点: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以外的五个元素之间的关系,解直角三角形.
难点:合理选用三角函数关系式解直角三角形.
二、分层学习
1.自学指导
(1)自学内容:教材P72~P73例1上面的内容.
(2)自学时间:8分钟.
(3)自学要求:完成探究提纲.
(4)探究提纲:
①在直角三角形中,已知有一个角是直角,我们把由直角三角形中的已知元素求出其余未知元素的过程,叫做解直角三角形.
②在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的五个元素之间有哪些关系?
如图,在Rt△ABC中,∠C=90°,设∠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则有:
a.两锐角互余,即∠A+∠B=90 °.
b.三边关系满足勾股定理,即a2+b2=c2 .
c.边角关系:sinA=a
c
,sinB=
b
c
;
cosA=b
c
, cosB=
a
c
;
tanA=a
b
, tanB=
b
a
.
③已知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的五个元素中的几个元素,才能求出其余所有未知元素?(提示:可从“确定一个直角三角形,至少需要哪些条件?”来思考)
已知其中两个元素(其中至少有一个是边). 2.自学:学生可结合自学指导进行自学. 3.助学 (1)师助生:
①明了学情:了解学生自学提纲的答题情况(特别是第②、③题). ②差异指导:根据学情进行个别指导或分类指导. (2)生助生:小组内相互交流、研讨、纠正错误. 4.强化
(1)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的五个元素之间的关系(要板书出来).
(2)解直角三角形的条件:必须已知除直角外的两个元素(其中至少有一个是边). ①已知两边:a.两直角边;b.一直角边和斜边.
②已知一边和一锐角:a.一直角边和一锐角;b.斜边和一锐角.
1.自学指导
(1)自学内容:教材P73例1、例2. (2)自学时间:8分钟.
(3)自学方法:先独立解答,再同桌之间互评互纠. (4)自学参考提纲:
①在教材P73例1中,已知的元素是两条直角边AC 、BC ,需求出的未知元素是:斜边AB 、锐角A 、锐角B.
方法一:∵tanA =
BC
AC
∴∠A= 60 °,∠B=90°- ∠A = 30 °.
∵,,∴AB =
方法二:∵,,∴由勾股定理可得AB=
sinA=
BC AB A= 60 °,∴∠B=90°-∠A = 30 °. 这里∠B 的度数也可用三角函数来求,你会吗? ②比较上述解法,体会其优劣.
③在教材P73例2中,已知的元素是一直角边b 和一锐角B ,则要求的未知元素有直角边a 、斜边c 、锐角A.
④例2还有别的解法吗?请试一试,并留意你的答案与例题的答案是否存在误差.
⑤练习:在Rt△ABC中,∠C=90°,根据下列条件解直角三角形:
,b=20;
b.∠B=60°,c=14;
c.∠B=30°,.
2.自学:学生可结合自学指导进行自学.
3.助学
(1)师助生:
①明了学情:关注学生解直角三角形的思路是否清晰,是否会选择恰当的三角函数关系式.
②差异指导:根据学情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或分类指导.
(2)生助生:小组内相互交流、研讨.
4.强化:解直角三角形的思路:首先,明确已知什么,要求的元素有哪些;其次,合理选择三角函数关系式,并正确进行变形(所选的关系式必须要有两个已知元素);第三,尽可能选用题目的原始数据,以减少误差.
三、评价
1.学生自我评价: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疑问?
2.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1)表现性评价:从学生的学习态度、积极性、小组交流状况等方面进行点评.
(2)纸笔评价:课堂评价检测.
3.教师的自我评价(教学反思).
本课时以自主探究和小组讨论为主,以教师归纳讲解为辅,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通过综合运用勾股定理及锐角三角函数等知识解直角三角形的过程,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深化锐角三角函数和直角三角形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基础巩固(70分)
1.(40分)已知在Rt△ABC中,∠C=90°.
(1)若,则c=(2)若a=10,,则∠B=45°;
(3)若b=35,∠A=45°,则a=35;(4)若c=20,∠A=60°,则a=
2.(10分)在△ABC中,AC=2,AB=3,∠A=30°,则△ABC的面积等于(B)
B.
3.(10分)如图,在Rt △ABC 中,∠C=90°,AC=6,sinB=23
,那么AB 的
长是 9 .
4.(10分)如图,在Rt △ABC 中,∠BAC=90°,点D 在
BC 边上,
且△ABD 是等边三角形.若AB=2,求△ABC 的周长.(结果保留根号)
解:∵△ABD 是等边三角形,∴∠B=60°. 在Rt △ABC 中,AB=2
,∠B=60°, ∴BC=
cos AB B
=2
1
2
=4,AC=AB ·
tanB=∴△ABC 的周长为2+二、综合应用(20分)
5.(20分)在Rt △ABC 中,∠C=90°,tanA=
12
5
,△ABC 的周长为
45cm ,CD 是斜边AB 上的高,求CD 的长.(精确到0.1 cm )
解:在Rt △ABC 中,∠C=90°,tanA=
BC AC =12
5
,AB+AC+BC=45 cm ,
∴AC=45×551213++=152(cm),sinA=12
13
.
∴CD=AC ·sinA=
152×12
13
≈6.9(cm). 三、拓展延伸(10分)
6.(10分)如图,在等腰直角三角形ABC 中,∠C=90°,
AC=6,D
是AC 上一点,若tan ∠DBC=1
5
,求AD 的长.
解:在Rt △ACD 中,BC=AC=6,tan ∠DBC=1
5,
∴CD=BC
·tan
∠
DBC=6×15=6
5.
∴AD=AC-CD=6-65=24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