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成语50个

合集下载

出自论语的成语173个

出自论语的成语173个

出自论语的成语173个《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

《论语》中的许多语句和思想影响深远,形成了大量的成语和格言。

以下是一些出自《论语》的成语及其出处:1. 温故而知新 - 来自《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 知之为知之 - 来自《论语·为政》:“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3. 见贤思齐 - 来自《论语·里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4. 君子不器 - 来自《论语·为政》:“君子不器。

”5. 君子求诸己 - 来自《论语·卫灵公》:“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6. 不以规矩 - 来自《论语·子路》:“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7. 三人行,必有我师 - 来自《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8. 有教无类 - 来自《论语·雍也》:“有教无类。

”9.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 来自《论语·雍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0.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来自《论语·学而》:“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11. 过犹不及 - 来自《论语·子路》:“过犹不及。

”12. 子不语怪 - 来自《论语·述而》:“子不语怪力乱神。

”13. 朝闻道,夕死可矣 - 来自《论语·里仁》:“朝闻道,夕死可矣。

”14. 不患寡而患不均 - 来自《论语·季氏》:“不患寡而患不均。

”15.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 来自《论语·子张》:“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16. 君子坦荡荡 - 来自《论语·阳货》:“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17. 君子慎独 - 来自《论语·述而》:“君子慎独。

”18. 克己复礼 - 来自《论语·颜渊》:“克己复礼为仁。

论语中的成语

论语中的成语

1、侃侃而谈:侃侃:理直气壮从容不迫的样貌。

理直气壮从容不迫地说话。

来源:《论语;乡党》,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君在,踧踖(cùjí,恭敬不安的样貌)如也,与与如也。

示例:郑振铎《桂公塘》:却从来不曾见过像这位蛮子般的那末,旁若无人的气概。

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近义词:口若悬河夸夸其谈娓娓而谈反义词:闭口无言吞吞吐吐张口结舌。

2、恶衣恶食:恶:粗劣的。

指粗劣的衣服和食物。

来源:《论语;里仁》:士之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示例:君子忧道不忧贫,士志于道,而耻者,未足与议。

(章炳麟《论读经有利而无弊》)3、欲速不达:欲:想要。

想求快速,反而不能到达目的。

来源:《论语?子路》: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4、登堂入室:堂室:古代宫室,前面是堂,后面是室。

登上厅堂,进入内室。

比喻学问或技能从浅到深,循序渐进,到达了很高的水平。

来源:《论语;先进》: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示例:清;李渔《闲情偶寄;声容;习技》:听其翻阅,则书非书也,不怒不威而引人之明师也。

用法: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称颂人近义词:登峰造极当行出色炉火纯青反义词:浅尝辄止一窍不通一无所知初出茅庐。

5、慎终追远:终:人死;远:指祖先。

旧指慎重地办理父母丧事,虔诚地祭祀远代祖先。

后也指谨慎从事,追念前贤。

来源:《论语学而》: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6、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担任这个职务,就不去过问这个职务范围内的事情。

来源::《论语?泰伯》: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7、中道而废:中道:中途。

半路就停止了。

来源:《论语?雍也》中道而废: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

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8、任重道远:任:负担;道:路途。

担子很重,路很远。

比喻职责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论语中的成语

论语中的成语

1不亦乐乎:①不也是很快乐;②表示程度过甚,达到难以应付的地步;③表示情况令人满意;④表示十分高兴。

2犯上作乱:①触犯上级,闹乱子;②指叛逆活动;③历代剥削阶级把人民的反抗、起义诬蔑为“犯上作乱”。

3节用爱人:节约财用,爱护百姓。

4食无求饱:吃饭不要求饱足。

5居无求安:指不去一心追求安适舒服的居所。

6 安贫乐道:安于清贫,乐于实践自己所信奉的思想。

古代思想家所提倡的立身处世的态度。

7巧言令色:原指铺张修饰没有实际内容的语言或文章,后多指虚假而动听的话。

8告往知来:告诉了这一点,就可以知道另一点。

9慎终追远:慎重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虔诚地追祭远代的祖先。

10温良恭俭让:形容态度温和,举止文雅。

11言而有信:说出来的话算数,有信用。

12从心所欲:①随自己的心意,想怎么样就怎么样;②代指人的年龄,七十岁。

13而立之年:指人开始成熟。

14见义勇为:见到了正义的事情就要勇敢地去做。

15 举直措枉:起用正直贤良,罢黜奸佞。

16 犬马之养:比喻供养父母。

17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指不讲信用是不行的。

18三十而立:三十岁自立于世,开始成熟。

19 随心所欲:随着自己的心意,想怎样就怎样。

多含贬义。

20 温故知新:温习已学过知识有获得新的体会。

也比喻回顾历史,认识现在。

21 一言以蔽之:用一句话来概括它。

22 异端邪说:不符合正统思想的、被认为有严重危害的思想、言论。

23 周而不比:关系亲密但不相互勾结。

24是可忍,孰不可忍:如果这个可以容忍,那么还有什么不可以容忍。

表示绝不容忍。

25 哀而不伤:①感情适度,悲哀而不过度伤心;②形容诗歌、音乐等含优雅哀调,却又感情适度而不过分、具有中和之美26 不咎既往:对过去的错误不再追究、责备。

27 尽善尽美:形容事物达到完美无缺的境地。

28 了如指掌:对情况清楚得就像指点掌上的东西给人看一样。

比喻对事物了解得非常清楚。

29 杞宋无征:杞国、宋国没有证据可以证明。

出自《论语》的成语

出自《论语》的成语

出自《论语》的成语1、众星拱北:天上众星拱卫北辰。

旧指有德的国君在位,得到天下臣民的拥戴。

拱,环线在周围保卫着,拱古作共。

北,北辰,北极星。

2、节用爱人:节约财用,爱护百姓。

3、陈力就列:指贡献出自己的才能去担负职务。

陈力,献出才力。

就列,归入行列。

4、既来之,则安之:把远人招来之后,又要使他们安定下来。

“来”、“安”都是使动用法。

“之”指代上文的“远人”。

现在指:既然已经来了,就应该安下心来。

“之”虚化,起补充音节作用。

5、分崩离析:指当时鲁国不统一,已被季孙、孟孙、叔孙三家分割。

孔子哀叹国家的没落。

分崩,破裂。

离析,散开。

后用以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不可收拾。

6、大动干戈:发动战争。

干戈,泛指武器,比喻战争。

现多比喻兴师动众或大张声势地做事。

7、祸起萧墙:指祸患起于内部。

后用以指内部出乱子。

也指家庭成员中自起矛盾造成祸患。

8、鸣鼓而攻之:比喻大张旗鼓地加以声讨。

攻,声讨。

9、克己复礼:抑制自己的私欲,使言行都合于礼。

10、是可忍,孰不可忍:如果这个可以容忍,那么还有什么不可以容忍。

表示绝不容忍。

11、名正言顺:原指是名分不正,道理就讲不通。

后指做事名义正当,道理也说得通。

也指做事理由正当而充分,含有理直气壮的意思。

12、名不正,言不顺:指名分不正或名实不符。

反义词“名正言顺”13、手足无措:措:安放。

手脚不知放到哪儿好。

形容举动慌张,或无法应付。

14、犯上作乱:①触犯上级,闹乱子;②指叛逆活动;③历代剥削阶级把人民的反抗、起义诬蔑为“犯上作乱”15、愚不可及:原指装傻,别人无法赶上他。

后指极其愚笨。

指处于不利局面善于装糊涂的人。

16、待价而沽:等待高价出售。

比喻某些人等有了好条件或待遇才肯出来做事。

也比喻怀才待用或待时而出。

17、道不同,不相为谋:走着不同道路的人,就不能在一起谋划。

比喻意见或志趣不同的人就无法共事。

18、知其不可而为之:明知做不到却偏要去做。

表示意志坚决。

有时也表示倔强固执。

出自《论语》的115个成语

出自《论语》的115个成语

出自《论语》的115个成语1. 哀而不伤【解释】哀:悲哀;伤:伤害。

忧愁而不悲伤,形容感情有节制;另形容诗歌、音乐优美雅致,感情适度。

比喻做事没有过头也无不及。

【出自】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论语·八佾》2.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解释】终日,整天。

整天吃饱饭,什么事也不关心。

【出自】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论语·阳货》3. 北辰星拱【解释】北辰:北极星;拱:环绕。

北极星高悬不动,群星四面环绕。

旧时比喻治理国家施行德政,天下便会归附。

后也比喻受众人拥戴的人。

【出自】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为政》4. 比而不周【解释】搞帮派,但是不团结。

结党营私。

【出自】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论语·为政》5. 屏气凝神【解释】屏气:抑制呼吸;凝神:聚精会神。

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

【出自】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

——《论语·乡党》6. 博施济众【解释】博:广泛;济:救济。

给予群众以恩惠和接济。

【出自】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

——《论语·雍也》7. 博文约礼【解释】博:广泛;约:约束。

广求学问,恪守礼法。

【出自】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论语·雍也》8. 不耻下问【解释】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出自】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公冶长》9. 不得其死【解释】指人不得好死。

也表示对恶人的诅咒。

【出自】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论语·先进》10. 不舍昼夜【解释】舍:放弃。

不放弃白天和黑夜。

比喻夜以继日。

【出自】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子罕》11. 不亦乐乎【解释】用来表示极度、非常、淋漓尽致的意思。

【出自】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12.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解释】不担任这个职务,就不去过问这个职务范围内的事情。

《论语》中的50个成语典故,你知道几个?

《论语》中的50个成语典故,你知道几个?

《论语》中的50个成语典故,你知道几个?《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论语》中的50个成语典故1.[犯上作乱]犯:干犯。

封建统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义。

《论语,学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2.[巧言令色]巧言:花言巧语,令色:讨好的表情。

形容花言巧语,虚伪讨好。

《论语.学而》“巧言令色,鲜矣仁!3. [三省吾身]省检查、反省身自身原指每日从三个方面检查自己,后指多次自觉地检查自己。

《论语.学而》:“曾子日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4. [行有余力]做了事情以后,还有剩余的精力和时间。

《论语.学而》:“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5. [言而有信]说话靠得住,有信用。

《论语,学而》: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6. [慎终追远]终:人死;远指祖先。

旧指慎重地办理父母丧事,虔诚地祭祀远代祖先。

后也指谨慎从事,追念前贤。

《论语,学而》“曾子日:‘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7.[贫而乐道]家境贫穷,却以获得知识、懂得道理为乐事。

《论语。

学而》“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日:“可也,末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8.[三十而立]指人在三十岁前后有所成就。

《论语。

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E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9. [不惑之年]不惑:遇到事情能明辨不疑。

以此作为40岁的代称。

《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感,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10. [知命之年]知道自己命运的年龄。

指50岁。

《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感,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11.[耳顺之年]六十岁时听别人言语便可判断是非真假。

国学经典:《论语》里的110个成语

国学经典:《论语》里的110个成语

论语里的110个成语集锦1.哀而不伤解释:忧愁而不悲伤,形容感情有节制;此外也形容诗歌、音乐优美雅致,感情适度。

常用来比喻做事情没有过头也无不及。

出处:《论语·八佾》:“《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2.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解释:终日:整天。

整天吃饱饭,什么事也不关心。

出处:《论语·阳货》:“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3.北辰星拱解释:北辰:北极星;拱:环绕。

北极星高悬不动,群星四面环绕。

旧时比喻治理国家施行德政,天下便会归附。

后也比喻受众人拥戴的人。

出处:《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共,同“拱”。

)4.比而不周解释:搞帮派,但是不团结。

指坏人为谋求私利勾结在一起,做事没有原则、背弃忠信。

出处:《论语·为政》:“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5.屏气凝神解释:屏气:暂时抑止呼吸;凝神:聚精会神。

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

出处:《论语·乡党》:“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

”6.博施济众解释:给予群众以恩惠和接济。

出处:《论语·雍也》:“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7.博文约礼解释:约:约束。

广求学问,恪守礼法。

出处:《论语·雍也》:“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8.不耻下问解释:不把向学问、地位等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当成可耻的事。

形容谦虚、好学。

出处:《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9.不得其死解释:指人不得好死。

也表示对恶人的诅咒。

出处:《论语·先进》:“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10.不舍昼夜解释:舍:停止,停留。

无论白天黑夜都不止息。

出处:《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1.不亦乐乎解释:原意是“不也是很快乐的吗?”现用来表示程度极深,达到极致。

出处:《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12.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解释:不担任某职务,就不去过问某职务范围内的事。

《论语》中的50个成语典故

《论语》中的50个成语典故

《论语》中的50个成语典故《论语》中的50个成语典故导语:关于《论语》中的成语典故你知道多少呢?下面是语文迷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0个成语故事,欢迎阅读,谢谢!1.暴虎凭河《论语.述而》暴虎凭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赤手空拳与猛虎相搏斗,泅手渡河,死了也毫不悔悟,我不能和这种胡作非为有勇无谋的人同进同出。

2.举一反三《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用一个四角形作譬喻,列举一个角而不能推想其余三个角的人,我是没有兴趣再教导他了。

)3.巧言令色《论语.学而》巧言令色,鲜矣仁。

(口头上说些甜言蜜语奉承谄媚的话,是缺乏德性修养的人。

4.过勿惮改《论语.学而》贤者勇于认错勇于改进,并时时警惕自己不再犯同样的过错。

5.三十而立《论语.为政》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孔子言他三十岁的时候,不论在精神或物质上都能独立自主,且合乎礼节的要求。

)6.温故知新《论语.为政》追溯过去并研讨当时的情状,作为发掘将来新思想、新方式的基石。

7.君子不器《论语.为政》立志成为伟大人物,应避免自己变成像器皿一般只有单一用途的人。

8.周而不比《论语.为政》与人交际应酬,应该一视同仁公正无私,不偏袒一方或结成党派树立敌人。

9.见义勇为《论语.为政》见义不为,无勇也。

(被利益所诱感或为保护自己而畏缩不前是没有勇气的人。

)10.既往不咎《论语.八佾》对于己经成为过去的事,不要再苦苦追究、或说些悔不当初的话。

11.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遇到困惑难解的事情,恭敬地请教比自己年轻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并不是不件可耻的事。

12.闻一知十《论语.公冶长》回也闻一以知十。

(形容颜回十分地聪慧,有推演事理的能力。

)13.文质彬彬《论语.雍也》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后天修养的文彩与天生朴素的本质,两相调和适当的人,才是名符其实的君子。

)14.先难后获《论语.雍也》有仁德的人凡事总比别人先尝苦头,而对于应得的利益从不斤斤计较,这便是仁者的风度。

出自论语中的成语

出自论语中的成语

出自论语中的成语本文是关于出自论语中的成语,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1、言必有中:中:正对上。

指一说话就能说到点子上。

出处:《论语·先进》:“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2、鸣鼓而攻之:比喻宣布罪状,遣责或声讨。

出处:《论语·先进》:“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3、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

指应该不耻下问,虚心向别人学习。

4、见义勇为:看到正义的事便勇敢地去做。

出处:《论语·为政》:“非其鬼而祭之,谄也。

见义不为,无勇也。

”5、逝者如斯:用以形容光阴如流水一去不返。

出处:《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6、匹夫不可夺志:虽是平民也不可强迫他放弃主张。

出处:《论语。

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7、天下归心:形容天下老百姓心悦诚服。

出处:《论语·尧曰》天下归心: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

8、不耻下问:不以向学问比自己差的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

出处:《论语·公治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9、轻裘肥马:穿着轻暖的皮袄,骑着肥壮的好马。

形容生活阔绰。

出处:《论语·雍也》:“赤之造齐也,乘肥马,衣轻裘。

”10、内省不疚:指自我反省,内心并不感到惭愧不安,即没有做有愧于心的事。

出处:《论语·颜渊》:“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11、述而不作:述:阐述前人学说;作:创作。

指只叙述和阐明前人的学说,自己不创作。

出处:《论语·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12、听其言而观其行:听了他的话,还要看他的行动。

指不要只听言论,还要看实际行动。

出处:《论语·公冶长》:“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13、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人到临死,他说的话是真心话,是善意的。

出处:《论语·泰伯》:“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论语中的成语100个

论语中的成语100个

论语中的成语100个1. 不言而喻2. 以身作则3. 不敢越雷池半步4. 掩耳盗铃5. 轻举妄动6. 明哲保身7. 必由之路8. 因人而异9. 养生之道10. 得过且过11. 放之四海而皆准12. 知难而进13. 一日千里14. 知错就改15. 有始有终16. 学而时习之17. 富贵不能淫18. 忘恩负义19. 随波逐流20. 心灵手巧21.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22. 情深意重23. 面不改色24. 口是心非25. 先发制人26. 盲人摸象27. 循循善诱28. 名利双收29. 百折不挠30. 同舟共济31. 获得更多32. 行于无声33. 善有善报34. 识时务者为俊杰35. 纸上谈兵36. 拾人牙慧37. 循序渐进38. 金玉良言39. 人心难测40. 纷繁复杂41. 怒发冲冠42. 美中不足43. 落花流水44. 入木三分45. 安土重迁46. 敬老尊贤47. 神秘莫测48. 高瞻远瞩49. 巧夺天工50. 饮水思源51. 碎石穿云52. 将心比心53. 古今中外54. 漫不经心55. 步步为营56. 立锥之地57. 软硬兼施58. 勇往直前59. 人定胜天60. 知音难觅61. 打草惊蛇62. 人云亦云63. 守口如瓶64. 得意忘形65. 憎人富贵66. 道不同不相为谋67. 藤萝绕树68. 心有余而力不足69. 相濡以沫70. 自欺欺人71. 随遇而安72. 以小见大73. 借花献佛74. 日新月异75. 束手无策76. 明日复明日77. 反复无常78. 亡羊补牢79. 兢兢业业80. 识途老马81. 绿叶成荫82. 手不释卷83. 一刀两断84. 乱七八糟85. 耐人寻味86. 合二为一87. 不落俗套88. 好逸恶劳89. 量力而行90. 知足常乐91. 安居乐业92. 辞旧迎新93. 改过自新94. 盛况空前95. 浅尝辄止96. 奋发向上97. 千姿百态98. 不问青红皂白99. 心慌意乱100. 披荆斩棘。

300个《论语》中的成语

300个《论语》中的成语

《论语》中的成语《学而篇第一》1【犯上作乱】——犯:干犯。

封建统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义。

原句:“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2【巧言令色】——巧言:花言巧语;令色:讨好的表情。

形容花言巧语,虚伪讨好。

原句:“巧言令色,鲜矣仁!”3【一日三省】——每天多次地自我反省。

原句:“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4【三省吾身】——省:检查、反省;身:自身。

原指每日从三个方面检查自己,后指多次自觉地检查自己。

原句:“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5【入孝出悌】——指回家要孝顺父母,出外要敬爱兄长。

原句:“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

’”6【行有余力】——做了事情以后,还有剩余的精力和时间。

原句:“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7【贤贤易色】——多指尊重贤德的人,不看重女色。

原句:“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

”8【言而有信】——说话靠得住,有信用。

原句:“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9【慎终追远】——终:人死;远:指祖先。

旧指慎重地办理父母丧事,虔诚地祭祀远代祖先。

后也指谨慎从事,追念前贤。

原句:“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10【小大由之】——指用途可大可小。

原句:“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11【贫而乐道】家境贫穷,却以获得知识、懂得道理为乐事。

原句:“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12【精益求精】——精:完美,好;益:更加。

好了还求更好。

原句:“《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其斯之谓与?”宋·朱熹注:“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磋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

”13【告往知来】——告诉了这一点,就可以知道另一点。

比喻能明了事物的因果同异的关系,据此知彼。

原句:“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为政篇第二》14【众星拱北】——拱:环绕,拱卫;北:指北极星。

出自《论语》的50个常用四字成语

出自《论语》的50个常用四字成语

1、【犯上作乱】犯:干犯。

封建统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义。

【出处】《论语·学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2、【巧言令色】巧言:花言巧语;令色:讨好的表情。

形容花言巧语,虚伪讨好。

【出处】《尚书·皋陶谟》:“何迁乎有苗,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论语·学而》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3、【温故知新】温:温习;故:旧的。

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出处】《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见义勇为】看到正义的事便勇敢地去做。

【出处】《论语·为政》:“非其鬼而祭之,谄也。

见义不为,无勇也。

”5、【尽善尽美】极其完善,极其美好。

指完美到没有一点缺点。

【出处】《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6、【朝闻夕死】早晨闻道,晚上死去。

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

【出处】《论语·里仁》:“朝闻道,夕死可矣。

”7、【中道而废】中道:中途。

半路就停止了。

【出处】《论语·雍也》中道而废: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

”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8、【文质彬彬】彬彬:配合谐调。

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形容人文雅有礼貌。

【出处】《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9、【见贤思齐】看到德行高的人,就想学得与他一样。

【出处】《论语·里仁》:“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0、【举一反三】反:类推。

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它许多事情。

比喻善于学习,能够由此及彼。

【出处】《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1、【暴虎冯河】暴虎:空手搏虎;冯:同凭,冯河,过河不用工具(如船、木筏之类),赤脚蹚水。

比喻有勇无谋,鲁莽冒险。

出自《论语》的成语(115个)

出自《论语》的成语(115个)

出自《论语》的成语(115个)《论语》,一部不朽之作,影响了两千年来的中华文明。

书中的许多警句格言,被广为流传;而你可知道,出自《论语》的成语竟有115个之多!A1、哀而不伤【解释】:哀:悲哀;伤:伤害。

忧愁而不悲伤,形容感情有节制;另形容诗歌、音乐优美雅致,感情适度。

比喻做事没有过头也无不及【出自】:《论语·八佾》:“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B2、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解释】:终日,整天。

整天吃饱饭,什么事也不关心。

【出自】:《论语·阳货》:“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3、北辰星拱【解释】:北辰:北极星;拱:环绕。

北极星高悬不动,群星四面环绕。

旧时比喻治理国家施行德政,天下便会归附。

后也比喻受众人拥戴的人。

【出自】:《论语·为政》:“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4、比而不周【解释】:搞帮派,但是不团结。

结党营私。

【出自】:《论语·为政》:“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5、屏气凝神【解释】:屏气:抑制呼吸;凝神:聚精会神。

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违心一致。

【出自】:《论语·乡党》:“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

”6、博施济众【解释】:博:广泛;济:救济。

给予群众以恩惠和接济。

【出自】:《论语·雍也》:“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

”7、博文约礼【解释】:博:金我,广;约:约束。

广求学问,恪守礼法。

【出自】:《论语·雍也》:“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8、不耻下问1【解释】: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出自】:《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9、不得其死【解释】:指人不得好死。

也表示对恶人的诅咒。

【出自】:《论语·先进》:“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10、不舍昼夜【解释】:舍:放弃。

不放弃白天和黑夜。

比喻夜以继日。

【出自】:《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50个成语

论语50个成语
2节用爱人
原文: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翻译:治理拥有一千辆兵车的诸候国,做事严肃认真并恪守信用;节约用度,并惠爱人民;按照农时的季节役使人民。
成语义:节约财用,爱护百姓。
3食无求饱
原文: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翻译:君子吃饭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享受安逸,做事勤快敏捷,说话小心谨慎,向有道德的人看齐,时时改正自己的缺点,就可以说是一个好学的人了。
翻译:孔子说:“管仲辅佐桓公,在诸侯中称霸,匡正了天下,百姓到现在还到他的恩惠。
成语义:纠正混乱局面,使天下纳入正轨。引申为统一天下。
41言过其行
原文: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翻译:君子以说的多做得少为可耻。
42群而不党
原文: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翻译:孔子说:君子庄重矜持而不同别人争执,合群而不结党营私。
29用行舍藏
原文: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翻译:孔子对颜渊说:“有人任用,就施展抱负,没人任用,就退隐全身。只有我和你能够做到这样啊!”
成语义:被任命进就出来干一番事业,不被任用时就退隐。
30死而后已
原文: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论语>选读》第1、2、4、5、6、8、11、12、13、14章中常用的50个成语,原文、翻译和成语义。
《<论语>选读》中的常用成语
1犯上作乱
原文: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翻译:不喜好冒犯长辈和上级,而喜好造反作乱的人,是没有的。
成语义:①触犯上级,闹乱子;②指叛逆活动;③历代剥削阶级把人民的反抗、起义诬蔑为“犯上作乱”。

论语中的成语和名句

论语中的成语和名句

出自《论语》的成语1.字斟句酌:斟、酌:反复考虑。

指写文章或说话时慎重细致,一字一句地推敲琢磨。

2.众星环极:比喻众物围绕一物或众人拥戴一人。

3.中庸之道: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

4.志士仁人:原指仁爱而有节操,能为正义牺牲生命的人。

现在泛指爱国而为革命事业出力的人。

5.直道而行:比喻办事公正。

6.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

7.知命之年:知道自己命运的年龄。

指50岁。

8.过而能改:认识到自己错了就能够改正。

6.择善而从:从,追随,引伸为学习。

指选择好的学,按照好的做。

7.造次颠沛:流离失所,生活困顿。

8.允执其中:指言行符合不偏不倚的中正之道。

9.悦近来远:使近者悦服,远者来归。

10.怨天尤人:怨,怨恨;天,命运;尤,责怪,归罪。

指遇到挫折或出了问题,一味报怨天,责怪别人。

11.欲速则不达:速,快;达,到达。

指过于性急图快,反而不能到达目的。

12.欲速反迟:速,快;迟,慢。

指过于性急图快,反而不能很快到达目的。

13.欲罢不能:欲,想;罢,停,歇。

要停止也不能停止。

14.玉毁椟中:比喻因主管人员失职而造成重大损失。

15.愚不可及:愚,傻,笨;及,比得上。

愚蠢得别人比不上。

形容极其愚笨。

16.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则,就;加,加以。

对别人给自己指出的缺点错误,如果有,就改正,如果没有,就用来勉励自己。

17.有勇知方:有勇气且知道义。

18.有头有尾:有开头,有结尾。

指做事能坚持到底。

19.有始有终:有开头也有收尾。

指做事能坚持到底,不半途而废。

20.有教无类:类,类别。

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

21.有过之无不及:过,超过;及,赶上。

相比之下,只有超过而没有赶不上的。

22.用行舍藏:任用就出来做事,不得任用就退隐。

这是早时世大夫的处世态度。

23.用舍行藏:任用就出来做事,不得任用就退隐。

这是早时世大夫的处世态度。

24.勇者不惧:惧,害怕。

有胆量的人无所畏惧。

25.隐居求志:隐居不仕,以实现自己的志愿。

论语中的成语

论语中的成语

《论语》中的成语一、《学而》篇(1)不亦乐乎原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释义:乎:语气词,相当于“吗”或“呢”。

不是很愉快吗?(“不亦”即“不是”,表示反问的副词,解释时不要加上“也”字)也表示事态发展已达到极限或过甚的程度,并带有诙谐意味。

(2)犯上作乱原文:“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释义:封建统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义。

(3)巧言令色原文:“巧言令色,鲜矣仁。

”其实这个成语最早不是出自《论语》,而是出自《书•皋陶谟》:“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

”释义:指用花言巧语和媚态伪情来迷惑、取悦他人。

(4)行有余力原文:“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释义:指做好正常工作以后,还有可用的精力。

(5)贤贤易色原文:“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

”释义:本指对妻子要重品德,不重容貌。

后多指尊重贤德的人,不看重女色。

(6)言而有信原文:“及朋友交,言而有信。

”释义:说出话来算数;有信用。

(7)慎终追远或追远慎终原文:“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释义:现多采用宋儒释义即:旧指慎重地办理父母丧事,虔诚地祭祀远代祖先,后也指谨慎从事,追念前贤。

(8)温良恭俭让原文:“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释义:原意为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这五种美德。

这原是儒家提倡待人接物的准则。

现也形容态度温和而缺乏斗争性。

(9)小大由之原文:“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

小大由之。

”释义:指用途可大可小。

(10)食无求饱原文:“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释义:饮食不要求饱,指饮食要节制。

(11)敏于事,慎于言原文:“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释义:做事勤快敏捷,说话谨慎。

(12)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富而好礼原文:“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如何?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释义:贫而无谄:指虽然贫穷却不巴结奉承;富而无骄:指很富有但不趾高气扬;富而好礼:虽很富有但不骄纵无礼。

《论语》中的50个成语典故

《论语》中的50个成语典故

《论语》中的50个成语典故《论语》中的50个成语典故导语:关于《论语》中的成语典故你知道多少呢?下面是语文迷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0个成语故事,欢迎阅读,谢谢!1.暴虎凭河《论语.述而》暴虎凭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赤手空拳与猛虎相搏斗,泅手渡河,死了也毫不悔悟,我不能和这种胡作非为有勇无谋的人同进同出。

2.举一反三《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用一个四角形作譬喻,列举一个角而不能推想其余三个角的人,我是没有兴趣再教导他了。

)3.巧言令色《论语.学而》巧言令色,鲜矣仁。

(口头上说些甜言蜜语奉承谄媚的话,是缺乏德性修养的人。

4.过勿惮改《论语.学而》贤者勇于认错勇于改进,并时时警惕自己不再犯同样的过错。

5.三十而立《论语.为政》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孔子言他三十岁的时候,不论在精神或物质上都能独立自主,且合乎礼节的要求。

)6.温故知新《论语.为政》追溯过去并研讨当时的情状,作为发掘将来新思想、新方式的基石。

7.君子不器《论语.为政》立志成为伟大人物,应避免自己变成像器皿一般只有单一用途的人。

8.周而不比《论语.为政》与人交际应酬,应该一视同仁公正无私,不偏袒一方或结成党派树立敌人。

9.见义勇为《论语.为政》见义不为,无勇也。

(被利益所诱感或为保护自己而畏缩不前是没有勇气的人。

)10.既往不咎《论语.八佾》对于己经成为过去的事,不要再苦苦追究、或说些悔不当初的话。

11.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遇到困惑难解的事情,恭敬地请教比自己年轻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并不是不件可耻的事。

12.闻一知十《论语.公冶长》回也闻一以知十。

(形容颜回十分地聪慧,有推演事理的能力。

)13.文质彬彬《论语.雍也》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后天修养的文彩与天生朴素的本质,两相调和适当的人,才是名符其实的君子。

)14.先难后获《论语.雍也》有仁德的人凡事总比别人先尝苦头,而对于应得的利益从不斤斤计较,这便是仁者的风度。

来自《论语》中的成语

来自《论语》中的成语

来自《论语》中的成语1、志士仁人:原指仁爱而有节操,能为正义牺牲生命的人。

现在泛指爱国而为革命事业出力的人。

2、知过能改:认识到自己错了就能够改正。

3、欲速则不达速:快;达:达到。

指过于性急图快,反而不能达到目的。

4、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则:就;加:加以。

对别人给自己指出的缺点错误,如果有,就改正,如果没有,就用来勉励自己。

5、有教无类类:类别。

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

6、勇者不惧惧:害怕。

有胆量的人无所畏惧。

7、因材施教因:根据;材:资质;施:施加;教:教育。

指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

8、以德报怨德:恩惠。

怨:仇恨。

不记别人的仇,反而给他好处。

9、衣马轻肥穿着轻暖的皮袍,坐着由肥马驾的车。

形容生活的豪华。

10、一隅三反从一件事物的情况、道理类推而知道许多事物的情况、道理。

11、择善而从从:追随,引伸为学习。

指选择好的学,按照好的做。

12、一日三省每天多次地自我反省。

13、一仍旧贯一:都,全;仍:因袭,依照;贯:习惯的办法。

执照老规矩办事,没有丝毫改变。

14、仰之弥高愈仰望愈觉得其崇高。

表示极其敬仰之意15、字斟句酌斟、酌:反复考虑。

指写文章或说话时慎重细致,一字一句地推敲琢磨。

16、众星环极比喻众物围绕一物或众人拥戴一人。

17、中庸之道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

18、直道而行比喻办事公正。

19、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解释〗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

20、知命之年知道自己命运的年龄。

指50岁。

21、造次颠沛流离失所,生活困顿。

22、允执其中指言行符合不偏不倚的中正之道。

23、悦近来远使近者悦服,远者来归。

24、怨天尤人怨:怨恨;天:命运;尤:责怪,归罪。

指遇到挫折或出了问题,一味报怨天,责怪别人。

25、怨天忧人怨:怨恨;天:命运;忧:责怪。

怨恨天命,责怪别人。

形容遇到不称心的事情一味归咎客观,埋怨别人。

26、欲速不达欲:想要。

想求快速,反而不能达到目的。

27、欲罢不能欲:想;罢:停,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中的成语50个导读:导语:《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

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语录体”。

中国现传扬并学习的古代著作之一。

关于书中的成语有哪些?小编搜集整理了50个成语及解释,希望对同学们有帮助!论语中的成语50个:1、【犯上作乱】犯:干犯。

封建统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义。

【出处】《论语·学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2、【巧言令色】巧言:花言巧语;令色:讨好的表情。

形容花言巧语,虚伪讨好。

【出处】《尚书·皋陶谟》:“何迁乎有苗,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论语·学而》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3、【一言以蔽之】蔽:遮,引伸为概括。

用一句话来概括。

【出处】《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4、【温故知新】温:温习;故:旧的。

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出处】《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见义勇为】看到正义的事便勇敢地去做。

【出处】《论语·为政》:“非其鬼而祭之,谄也。

见义不为,无勇也。

”6、【是可忍,孰不可忍】是:这个;孰:那个。

如果这个都可以容忍,还有什么不可容忍的呢?意思是绝不能容忍。

【出处】《论语·八佾》:“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7、【尽善尽美】极其完善,极其美好。

指完美到没有一点缺点。

【出处】《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8、【朝闻夕死】早晨闻道,晚上死去。

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

【出处】《论语·里仁》:“朝闻道,夕死可矣。

”9、【朽木不可雕】这个成语也称“朽木粪土,比喻人已经败坏到不可救药的地步。

【出处】《论语·公冶长》宰予昼寝。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

”10、【听其言而观其行】听了他的话,还要看他的行动。

指不要只听言论,还要看实际行动。

【出处】《论语·公冶长》:“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11、【中道而废】中道:中途。

半路就停止了。

【出处】《论语·雍也》中道而废: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

”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12、【文质彬彬】彬彬:配合谐调。

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形容人文雅有礼貌。

【出处】《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13、【见贤思齐】看到德行高的人,就想学得与他一样。

【出处】《论语·里仁》:“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4、【举一反三】反:类推。

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它许多事情。

比喻善于学习,能够由此及彼。

【出处】《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5、【暴虎冯河】暴虎:空手搏虎;冯:同凭,冯河,过河不用工具(如船、木筏之类),赤脚蹚水。

比喻有勇无谋,鲁莽冒险。

【出处】《诗经·小雅·小旻(mín)》:“不敢暴虎,不敢冯河;人知其一,莫知其他。

”《论语·述而》:“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16、【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人到临死,他说的话是真心话,是善意的。

【出处】《论语·泰伯》:“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17、【任重道远】任:负担;道:路途。

担子很重,路很远。

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出处】《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18、【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担任这个职务,就不去过问这个职务范围内的事情。

【出处】:《论语·泰伯》:“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19、【各得其所】原指各人都得到满足。

后指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恰当的位置或安排。

【出处】《周易·系辞下》:“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论语·子罕》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20、【逝者如斯】用以形容光阴如流水一去不返。

【出处】《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1、【华而不实】华:通花,开花;实:果实,结果。

花开得好看,但不结果实。

比喻外表好看,内容空虚。

也指表面上很有学问,实际腹中空空的人。

【出处】《左传·文公五年》:“且华而不实,怨之所聚也。

”《论语·子罕》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22、【后生可畏】后生:青年人,后辈;畏:敬畏,佩服。

指青年人势必超过前辈,令人敬畏。

【出处】《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23、【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厌:满足;脍:细切的肉。

粮食舂得越精越好,肉切得越细越好。

形容食物要精制细做。

【出处】《论语·乡党》:“斋必变食,居必迁坐。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24、【登堂入室】堂、室:古代宫室,前面是堂,后面是室。

登上厅堂,进入内室。

比喻学问或技能从浅到深,循序渐进,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出处】《论语·先进》:“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25、【过犹不及】过:过分;犹:象;不及:达不到。

事情做得过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合适的。

【出处】《论语·先进》:“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2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欲:希望;勿:不要;施:施加。

自己所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人。

【出处】《论语·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27、【成人之美】成全别人的好事。

【出处】《论语·颜渊》:“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28、【察言观色】观察别人的说话或脸色。

多指揣摸别人的心意。

【出处】论语·颜渊》:“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29、【以文会友】指通过文字来结交朋友。

古代文人交往、交友的礼俗。

文人相交轻财物而重情谊、才学,故多以诗文相赠答,扬才露己,以表心态。

唱酬是通行的方式,即以诗词相酬答。

在宴饮等聚会时,更是不可有酒无诗,流行尽觞赋诗之俗。

【出处】《论语·颜渊》:“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人。

”30、【一言兴邦】指一句话可以兴国。

【出处】《论语·子路》:“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31、【近悦远来】使近处的人受到好处而高兴,远方的人闻风就会前来投奔。

旧指当权者给人恩惠,以便笼络人心。

【出处】《论语·子路》:“叶公问政。

子曰:‘近者说(悦),远者来。

’”32、【欲速不达】欲:想要。

想求快速,反而不能达到目的。

【出处】《论语·子路》:“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33、【言必信,行必果】说话算数,行动要坚决。

【出处】《论语·子路》: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曰:“敢问其次。

”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曰:“敢问其次。

”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34、【言过其实】实际。

原指言语浮夸,超过实际才能。

后也指话说得过分,超过了实际情况。

【出处】《论语·子路》: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三国志·蜀书·马良传》:“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35、【以德报怨】不记别人的仇,反而给他好处。

【出处】《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36、【怨天尤人】天:天命,命运;尤:怨恨,归咎。

指遇到挫折或出了问题,一味报怨天,责怪别人。

【出处】《论语·宪问》:“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

”37、【一以贯之】贯:贯穿。

用一个根本性的事理贯通事情的始末或全部的道理。

【出处】《论语·里仁》:“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3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做好工作,先要使工具锋利。

比喻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非常重要。

【出处】《论语·魏灵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39、【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虑:考虑;忧:忧愁。

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出现眼前的忧患。

表示看事做事应该有远大的眼光,周密的考虑。

【出处】《论语·卫灵公》:“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40、【当仁不让】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

【出处】《论语·卫灵公》:“当仁不让于师。

”41、【有教无类】类:类别。

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

【出处】《论语·卫灵公》:“子曰:‘有教无类。

’”42、【祸起萧墙】指祸乱发生在家里。

比喻内部发生祸乱。

萧墙:古代宫室内当门的小墙。

【出处】《论语·季氏》:“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43、【血气方刚】血气:精力;方:正;刚:强劲。

形容年青人精力正旺盛。

【出处】《论语·季氏》: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44、【色厉内荏】色:神色,样子;厉:凶猛;荏:软弱。

外表强更,内心虚弱。

【出处】《论语·阳货》:“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穿窬之盗也与。

”45、【道听途说】道:道路;途:路途。

路上听来的又在路上传播的话。

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

【出处】《论语·阳货》:“道听而涂(途)说,德之弃也。

46、【饱食终日】终日:整天。

整天吃饱饭,不动脑筋,不干什么正经事。

【出处】《论语·阳货》:“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47、【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四体:指人的两手两足;五谷:通常指稻、黍、稷、麦、菽。

指不参加劳动,不能辨别五谷。

形容脱离生产劳动,缺乏生产知识,脱离劳动人民。

【出处】《论语·微子》:“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48、【无可无不可】表示怎样办都行,没有一定的主见。

【出处】《论语·微子》:“我则异于是,是无可无不可。

”49、【见危致命】在危急关头勇于献出自己的生命。

同“见危授命”。

【出处】《论语·子张》: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